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共3篇)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篇1
随着人们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在科研和育种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 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其中普查和收集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 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决定了工作的成败。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普查和收集牵涉面广, 工作量大, 对参与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基层硬件设备、信息等方面不足等原因, 许多地方工作进展缓慢, 普查和收集到的材料非常有限。笔者从2008年开始负责本县范围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克服各种困难, 3年来收集整理材料70余份,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这项工作的方法和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供大家参考。
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专业性强, 涉及专业门类多, 如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 专业之间各自为政, 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因此, 建立健全组织, 加强行政领导尤为重要。一般而言, 必须由局领导亲自负责, 种子管理站牵头, 农业局粮油、蔬菜、特产 (包括水果) 等科站以及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工作组。
在人员构成上,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专业人员的素质是否能胜任工作, 避免形式主义。一线工作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有多年的工作经验, 最好是技术过硬的当地农科人员。因为他们多年生活、工作在农村, 对一些当地资源比较熟悉, 加上人缘较好, 利于开展种质资料的调查了解和收集等工作。
具体工作上, 由各专业科站负责本专业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和收集, 各乡镇农技人员将收集到的资源信息和种子材料、图片等直接上交专业科站。各专业科站要搞好技术把关审核、信息整理和材料保存工作, 汇总后交种子管理站。
2 广泛收集现有资料,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工作开展之初, 大家对于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的内容不太了解, 加上平时不太关注这方面, 所以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如果能先学习到一些品种知识并对当地品种有所了解,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工作开展之初, 就应在资料上有所准备, 先提供一些地方上有的品种名称 (包括口头传说的品种名称) , 让一线人员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普查。可先期收集各种书籍资料, 包括植物志、农作物品种志、地方志等, 尽量将遴选其中有用的资料提供工作组成员。同时, 也要把普查内容和要求, 材料编写的基本格式及时提供有关人员。
3 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对于一项相对陌生的工作, 有必要组织各成员一起交流研讨, 集中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前期要举办专业培训, 让全体成员对工作任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一些已知的资源, 要根据各乡镇的优势分派任务, 以免重复工作和无效劳动。
4 统分结合, 循序渐进
统分结合。统, 就是要统一组织, 统一指导。分, 就是要分层次, 分类型。种子管理站是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的牵头单位, 应把握工作的主体思路, 同时应将任务合理地安排到各乡镇。由于该项工作涉及作物类型多, 品种杂, 必须理清思路, 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循序渐进, 分步骤完成。如2008年三都乡收集到小豆地方品种锁匙赤, 2009年初又了解到山区有性状相近的另一个品种墙头赤, 主要不同点在前者种皮为红色, 质地较硬, 后者种皮为黄白色, 质地较软。2010年笔者偶然发现不同区域收集到的种子籽粒大小有明显差异, 应为不同品种, 于是决定2011年安排对比种植田。小豆品种中还有一种黑皮品种, 籽粒更小, 也是在工作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5 搞好种质资源繁殖和培育
初步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往往比较零散, 数量上也往往不足。并且, 由于种植地没有事先进行科学安排, 种子采收方法不当等原因无法保证种子质量, 尤其会因串粉、混杂导致纯度较低。因此, 安排好种子繁殖田, 建立提纯复壮圃, 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为了保证工作进度, 我们每年都要安排一些田块进行繁殖和提纯。选择有一定经验并熟悉田间记载工作的农户承担。不同品种一般都要求隔离种植, 一种作物每个繁殖户只安排一个品种, 以免发生串粉和混杂。
6 认真考查, 细心整理总结材料
对于一些不熟悉的品种, 宜安排记载考查田。应选择有经验的农户承担种植和记载工作, 在关键时期要及时拍摄品种照片, 并做好特征特性的考查, 尽量做到系统、全面。考查主要内容有:
6.1 生育动态:播种期、全生育期和成熟期等。成熟期不统一的须写明收获的时间范围。
6.2 熟性:一般分早熟、中熟和迟熟。
6.3 主要特征特性:填写最能体现普查品种的特点的特征特性。
6.4 品质特性:
根据作物的用途填写其主要品质特性, 一般采用审 (认) 定、鉴定或其产品用途介绍中常用的品质指标。
6.5 一般产量:
指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所能采收的普查品种最具有经济价值的种子或果实或块茎 (根) 或叶或花等的产量。有的还要标明鲜荚还是籽粒, 干产还是湿产等。
6.6 其他信息:
种质资源分布乡村, 对于濒危品种还须具体到户。种质资源来源是属地方品种还是引进品种, 何时何单位引进等。有些年代久远的品种则用估计年代。
6.7 资源综合评价:
对普查品种最主要的资源利用价值与保护必要性进行评价, 包括当前资源利用情况。有必要作个分类, 区分野生品种、濒危品种、小面积栽培品种、大面积栽培品种等。
总之,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农技人员应本着科学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精神, 才有可能做出成效。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篇2
关键词:湖北阳新,农作物种质资源,突出问题,流失主因,保护对策
黄石市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 幕阜山脉北麓, 湖北省东南部, 并具有“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 三大特点。 全县海拔为8.7~860.0m,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 北纬29°30′~30°9′。全县现辖22 个镇 (区、场) , 418 个村。 全县人口105.9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8.74 万人。 土地面积2782.80km2, 其中耕地6.53万hm2。 2014 年农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62.57%。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基础上, 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苎麻之乡等十个多乡之县, 这是粮、油、果、麻、茶、饲、药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
阳新县随同全国的步伐, 分别于1956 年、1981 年、2015 年下半年 (第一阶段) 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简称“作物普查”) 。 通过三次普查,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 本文仅就该县农作物种质资源面临严重的三大突出问题、三大流失主因、三大保护对策进行了概述。
1 突出问题
1.1 资源生存空间缩减
解放初期, 阳新县粮、油、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以及绿肥、饲料等14 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均衡遍布全县平原、丘陵、山区、湖区, 呈自然状态分布。 现在逐步由变形的不规则“网状”分布变成了畸形的 “龟缩”、“蛇缩”状态分布, 主要集中在交通欠发达、农业生产发展滞后的幕阜山脉的枫林镇、洋港镇、龙港镇和长江边缘湖北网湖湿地保护区的湋源口镇、黄颡口镇两个“短蛇”形地带的5 镇15 村。 县域中间广大平原、丘陵地区几乎成为农家品种“空白地区”。
1.2 种质资源数量下滑
大约在70 年前, 据阳新县志和农业志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有近400 余份。 解放后, 全县于1956 年、1981 年、2015 年三次 “作物普查”时, 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别为203份、168 份 (其中新选育品种6 份) 、125 份 (其中新选育品种5份) 。 2015 年分别比1981 年、1956 年、解放前分别减少了43 份、78 份、275 份, 种质资源数量下滑速度之快, 令人堪忧。
1.3 珍贵资源快速消失
种质资源生存空间的缩减、数量的下滑, 加速了其珍稀资源大量流失、珍贵资源快速消失。 全县糯稻品种原有20 余种, 现发现种植的仅有菖湖晚糯105、月山大粒糯、中罗白壳糯, 而深受农民欢迎的猴儿坨糯、蜜蜂糯等消失而尽。 红花草、兰花草两大绿肥品种已不复存在。 红薯现在只有车樑萝卜薯、乌节薯、短藤红皮红心薯、白皮红心薯、土岗薯、安乐薯, 而原先广泛种植的老红薯、胭脂薯、长藤白皮白肉六十日早薯等名贵资源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虽有绿豆、黄豆、饭豆、冬豆、白米豆、鸡眼豆、红禾芋头等杂粮品种零星种植, 但全县有名的排市白玉芦、龙港大头春小麦、木石港大麦、糯高粱等珍贵资源至今未寻找到。 闻名全省、全国的中棉棉花、鱼籽黄油菜、大叶绿和细叶绿苧麻等棉、油、麻名优品种消失殆尽, 其中细叶绿苧麻在全国苧麻劳动模范陈森茂的老家 (白沙镇吴东城村堰头组) 田畻地头作“防止水土流失”用的稀有几十蔸。 昔日的“苧麻大县”现在成为“苧麻零县”。 水果类资源保存较为完整, 虽有枇杷、李、枣、橘、柑等品种15 个, 但棵数极为稀少。 芝麻、蔬菜类资源分别仅存3 个、10 个。 野生资源经历了快速消失到缓慢恢复的过程, 现有野生资源59 份, 分布较为广泛的是野绿豆、野扁豆、野苧麻、野菊花等四种。 野生近缘品种只有花果花红、花果柿子两种, 且仅十多株。 湖北网湖湿地保护区原有维管束植物131 科397 属595 种, 现存在不多, 其中假稻、歪头菜、 野芝麻、 野豌豆等名贵资源近乎灭绝。 少量而古老 (200~500 年以上) 的果树、银杏树、茶叶树、山茶树、桑枣树均为病虫缠身, 摇摇欲坠。 药材类资源原有60 余个, 现在消失得只有勾藤、夏枯球、毕薢、红枝籽、防杞、黄精等10 余个。
2 流失主因
2.1 生态退化, 资源流失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 消失最为严重的源于20 世纪60 年代 “森林乱砍乱伐, 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 年代 “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 长时间的破坏导致生态退化、资源流失越来越严重。阳新县20 世纪90 年代调查, 农作物资源平均每年以一份的速度下降, 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2.2 污染严重, 结构变化
随着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其受到市场经济制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快速发展, 各种污染交叉、叠加, 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 特别是近些年来“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村村通公路”等因素, 导致县域中部四大国营农场和三个开发区、三个镇的农作物资源大量流失。
2.3 气候变化, 快速消失
1981~2014 年阳新县年总降雨量、 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18mm、0.04849℃的速度递增。 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该县“气候独特”的形成。
受全球气候环境不断变化及县域内独特气候加速恶化的影响, 加之湖北网湖湿地保护区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等因素, 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 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3 保护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 搞好种质资源保护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 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应加大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 深化基础研究, 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 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应丰富我国农作物种植资源基因库, 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家要提高思想认识, 教育子孙搞好资源保护。 阳新县种质资源丰富, 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3.2 综合多种措施, 保护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保护措施有很多, 主要有: (1) 电子保存, 文字保护。 (2) 珍贵资源及时采集回收, 上交省农科院入圃入库保存。 (3) 古老资源, 掛牌保护, 病虫防治, 专人管理。 (4) 制定保护规划, 落实奖惩责任制。 (5) 推广资源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模式, 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推广各地利用珍贵资源致富村、组、户典型事例, 促进珍稀资源产业创新发展。 (6) 建设全县重要资源保护区, 如:湿地野生资源保护圈、红薯资源保护区、果树资源保护片、药材资源保护带、豆类资源保护村、苧麻资源保护组、野绿豆黄豆资源保护块、蔬菜资源保护点、糯稻资源保护户等。 阳新县要因地制宜地综合多种措施, 切实搞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3.3 完善种质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运用好国家、省、县法律法规是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最佳武器。在全国《农业法》、《种子法》、《环保法》和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产品基地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及其有关规定基础上, 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及其《农业环境保护办法》等行政规章, 完善种质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方达福, 方向亮, 方永阳, 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3) :629-632.
[2]方达福, 方向亮, 赵知维.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以山丘河湖江纵横交错的鄂东南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 :63-65.
[3]陈新宝, 马国生, 谈云昌, 等.阳新县农作物资源普查现状与分析[J].中国种业, 2016 (2) :32-34.
[4]方达福.当前土壤洁沃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与预防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11) :25-26.
[5]方向亮.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241, 244.
[6]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4) :312-313, 323.
[7]方向亮, 董明锋, 方达福.关于完善湖北网湖湿地生态与农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5) :291-293.
[8]董明锋, 方向亮, 方达福.当前湖北网湖湿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157-160.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篇3
2013年6月26日, 随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来自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150克种子也回到了地面, 包括水稻、番茄、辣椒、西瓜、油菜等10个品种。
这是江苏省首次选送种子搭载载人航天器升空。选送的种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每个品种都具备优异特性, 但同时也存在缺陷, 比如, 水稻“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粳稻, 其米粒晶莹饱满, 做出的米饭口感极佳, 号称“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但由于其成熟期较晚, 只能在苏南地区种植;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发的耐盐水稻、与海南大学合作研发的耐盐番茄, 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产量较低。此次神舟十号飞船搭载农作物种子“飞天”, 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宇宙中有特殊的、地面上无法模拟的环境, 比如微重力、宇宙高能粒子辐射、宇宙磁场……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种子摆脱千万年来的生长规律, 产生一系列变异。当它们返回地面后, 再由作物育种家筛选有利变异, 培育新的品种。
“太空育种”没有外界基因注入, 完全是用太空物理环境诱变来培育新的品种。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造就了这一地球上难以实现的诱变方法, 因此这些种子弥足珍贵。希望这批种子经过这次“太空之旅”, 可以将成熟期提前, 扩大种植区域, 提高产量, 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