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

2024-10-05

农作物栽培(共11篇)

农作物栽培 篇1

世界范围内严重的沙漠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 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减收,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笔者利用实地研究的经验, 从采用高效灌溉方法、应用化学药剂、合理使用化肥、积极治理病虫害、选择抗旱品种、改善育苗措施6个方面对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最大程度利用水资源,改进农作物灌溉方式

灌溉是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解决干旱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的基础, 农作物灌溉方式的改进, 对农业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 在抗旱栽培过程中, 微灌技术作为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不仅可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优质提供最适生长的土壤湿度, 而且还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

微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 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或水滴, 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 主要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等。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流量小,每次灌水时间较长,是作物都能获得相同的水量,灌水均匀度较高;2需要的工作水压低,一般只有普通灌溉水压的1 /3~ 1 /4;3只灌溉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 属局部灌溉类型,节省大量灌溉水;4地表不产生积水和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养分不易被淋溶流失。

以滴灌技术为例,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 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 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 作为迄今为止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之一, 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一般3次为1个漫灌周期,每次滴水量最好为90 m3/hm2, 可以节约水资源约750~900 m3/hm2。

2应用化学药剂,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2.1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对种子采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浸泡等处理, 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还对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此外,采用种子试水的锻炼方法也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选用循环干湿法进行处理, 使种子不断地浸湿、风干、再浸湿、再风干,经过这一过程后, 种子自身能够不断接受到干旱训练, 从而对于干旱条件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适应适当的干旱条件。 以玉米种植为例,种子先在20℃ 的水里浸泡一定时间, 再经过循环干湿法锻炼后进行培育, 长出的幼苗更加健硕, 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产量可提高1 0%左右。

2.2土壤处理

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品( 如抗旱剂) , 应用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以改变土壤属性, 有利于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适度提高。 此外,部分化学制剂( 如保水剂) 可减缓土壤内部水分蒸发速度,降低作物蒸腾作用,以防止水分的流失, 有利于农作物发达根系的培育,并最终实现作物抗旱性的提高。

3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提高作物抗旱性

通常来说, 相比于普通条件下的农作物而言, 在干旱环境下的农作物根系较为发达, 其根茎在土壤中的深度较深,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其施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施肥的深度, 一般选择在20 cm左右的土层进行。 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分以及营养的充分吸收, 还能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发育成长,以保证水分及养分的供给。 若是施肥的土层过深, 溶解化肥所需要的水分则较多,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特别在干旱地区, 浪费则更为严重,;而在土层较浅的地方进行施肥的话,则不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充分吸收。 此外, 集中施肥也能够保证作物根系周围养分的浓度, 使作物根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进一步促进根系的发育,最终能提高作物的抗旱生长能力。

此外,合理施肥、肥水结合是解决干旱环境中施肥难题的最佳途径,可提高肥效。以水稻为例,有时要看苗施肥,有时要氮磷钾肥结合施用,同时提倡使用高含量水溶肥, 随水冲施或浇施,也可撒施后立即灌水。

4积极治理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极易受到病虫害威胁,近年来,飞蛾、 蚜虫、壳虫等害虫的危害愈发严重。 病虫害的发生加速了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生长,此外,还要注重病虫害的发生所引发的水分失调等相关问题,如蔬菜白粉病,水稻青立枯病等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否则还会由于干旱日益严重而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危害的恶性循环。 因此, 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加强预防力度, 对于这类问题最好提前介入进行考虑,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适时、合理地给农作物补充营养,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从而保证产量。

5选择抗旱品种进行种植

在干旱情况下, 采取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对农作物来说,不管是提高产量还是生存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 关于培育抗旱品种, 可以通过杂交或者是诱变的技术方式进行, 这样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在旱地种植的话, 其产量相对来说较高, 适合在干旱的农耕区普及并大力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种植面积。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落叶果树的栽种面积,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用水, 而且和其他产品相比而言,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6改善育苗措施,优化农作物结构

1增加落叶果树面积, 减少常绿果树面积,可有效减少用水量; 2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来玉米- 蔬菜、玉米- 大蒜模式的效益已超过水稻- 油菜效益,并能有效的减少用水量;3采用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的抗旱品种, 可有效提升产量。 以水稻为例,全面实施旱育秧和精确定量栽培, 旱式育秧不仅用水少、省工、方便管理,而且秧苗壮,产量高;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水的运筹是一项节水措施, 即苗期浅水灌溉、 够苗干水晒田、 拔节期干干湿湿。 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增产1 500~2 250 kg/hm2。

7结语

我国是缺水的国家, 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 为了抵抗并改善干旱这种不利条件,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不仅要考虑环境及土地因素,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增加粮食产量, 而且还要完善抗旱栽培技术,增强农作物抗旱性。

农作物栽培 篇2

关键词:农作物论文

竹荪又称竹参、网纱菌,是一种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植物,基于其外观外形,人们称之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等。由于其不只具有香味浓郁,滋味鲜美的等特性,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而不断以来都遭到广阔民众的喜欢,市场需求量也日渐增加。在栽培技术不时发展的条件下,竹荪的种植范围和作物产量等方面都得到大幅的扩展和进步,基于进步土天时用率和增加经济收益以及竹荪种植的特性,进行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曾经成为许多农户的选择。但在详细的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些缺陷,本文试图在深化剖析的根底上对竹荪与农作物的套种栽培技术提供一些倡议。

1菌种与栽培时节选择

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首先要思索它的食用性和经济性,在此根底上选择抗逆力性强、出菇周期短、产量高的种类。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比拟大的种类是“长裙”竹荪和“棘托长裙”竹荪,菌种选择种植较为理想的D-古优1号即可。

1.2栽培时节选择

竹荪的生长关于温度具有较高的请求,特别是菌丝生长的温度应该是在20℃—23℃,而子体构成的温度在22℃最宜。依据竹荪关于温度的请求,福建漳州长汀地域的栽种应该选择在2月末至3月中旬进行。当室外温度处于13℃左右时进行堆料播种,在3月下旬即可进行套种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此时,福建地域正逢梅雨时节,为竹荪的生长发明了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2场地选择

作为腐生菌菌类植物,竹荪具有喜潮湿,怕干旱的种植特性,而且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请求,在竹荪的生长过程中,菌丝生长不需求太多光照,而菌菇的生长也仅仅需求1/3的光照。因而在场地选择上应该选择没有积水而且排水较为顺畅的地步,另外还要思索土壤的腐殖质的含量、能否是弱酸性、土壤能否疏松等要素。在菇床建立上应该先开排水沟,菇床宽1m,长度视土地状况而定,普通状况下13m最佳。菇床与菇床之间应该设立人行道,床面应该建立成“龟背形”,以避免积水。

3原料准备

由于竹荪的种植和生长需求大量的腐殖质,因而在栽培原料上应该进行细致认真的铺设。竹荪可以合成和应用植物纤维素,能够选择各种竹木的茎叶或者是竹木加工的下脚料,各种植物秸秆和草渣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运用时应当将这些原料进行充沛的晒干,并且捣碎,否则会影响竹荪的吸收和生长。选取直径为3cm左右的枝条,最长不得超越5cm,用0.3%—0.5%的生石灰水浸泡一天一夜,待捞出后堆积发酵,大约6天,期间翻堆2次,保证其具有65%的含水量,且酸碱值为7即pH值大约等于7。通常每平米用菌种2—3瓶,原料约25kg,假如可以用3、4种植物原料进行混合则效果更佳。

4播种栽培

通常在播种前大约10天左右进行土沟发掘,沟的深度坚持在8—10cm、沟宽坚持在80cm,挖沟的表土要堆积在两旁以备后用,之后再向下挖大约9cm的松土,保证阳光将土壤充沛晒干。播种前还要在整个畦面及两旁用石灰粉进行消毒,石灰粉的量大约是0.2kg/m2。之后还要向畦内浇水,水量适中。播种办法是,先在畦床上堆放1层5cm厚的栽培辅料,然后在原料上面撒播1层菌种,再铺设6-8cm的原料,又播撒1层菌种,再铺设1层5cm的原料,即3层原料2层菌种。播种准绳即是一层料一层种。播种完成之后用小铲子将原料与菌种压实,以便于菌种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堆料播种后,在畦床外表掩盖1层4cm左右厚的含水量大约在18%的腐殖土。腐殖土掩盖完成后,用竹叶或者枯草平均铺撒在外表上,再盖好农膜,以避免雨水淋湿和浸泡。

5套种栽培

在竹荪畦床旁边能够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例如大豆、玉米、黄瓜等高杆作物,待竹荪播种后20天左右即可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播种,普通距离50—60cm布置1颗农作物的播种。进行其他农作物的套种不是自觉的增加经济收益,而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根据,否则就会背道而驰,影响竹荪的生长。在套种农作物的选择上不是随意的套种,而是要选择高杆或者藤蔓较高的农作物,这是由于,当这些农作物生长到一定水平时能够为竹荪的生长提供自然的遮阴物,有利于竹荪的自然生长;此外竹荪消费之后的菌渣又能供应这些农作物丰厚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进而完成循环农业等,这些都是在套种选择上应当惹起农户注意的问题。

6种植管理

播种后每距离3天就应当将农膜揭开一次,目的是为了利于农膜内菌种的通风增氧。除此之外,要坚持覆土的潮湿水平,以用手能捏扁土粒,但不粘手为适合。当遇到大雨时,要注意防涝,使其疾速排涝。在播种后10天左右的时间,要及时检查菌丝生长的状况。假如料内菌块呈现白色绒毛状,标明菌丝的生长相对正常,一旦异常,种苗发芽就会呈现问题。播种后的正常的温度培育大约需求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菌丝爬上肥料的上面,就能够将农膜完整揭开,改用茅草,以及枯叶等扦插在畦床上,以到达遮阴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荪小菇蕾的快速生长。假如套种农作物长高,畦面到达三阳七阴的光照度时,要及时拨开茅草。菌丝经过培育会不时增殖,吸收大量营养后构成菌索,并不时的爬上料面。这样,竹荪生长就由营养生长变为了生殖生长,并且加速了竹荪菇蕾的构成,不久则会破口抽柄构成子实体。出菇期培育基含水量要控制在60%左右,不宜过干或过湿,而覆土含水量要坚持不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为最佳。在竹荪菇蕾的生长期,一定要保证早晚各一次的喷水工作,使其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0%。菇蕾膨大逐步呈现顶端凸起,使其在短时间内破口,尽快抽柄撒裙。其中关于竹荪的喷水要特别的注意,详细请求能够概括为“四个看”,看盖面物进行喷水,当竹叶或者是枯草变干时就要进行喷水;看覆土进行喷水,当覆土变白时就要多喷、勤喷;看覆土进行喷水,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看天气状况进行水分喷洒,晴天或者温度高蒸发量大时要多喷,阴雨天气时则要少喷。水喷洒到位才干确保竹荪长出良好的菌蕾和菌菇。

7采收与加工

需求2.5小时到7小时竹荪菌蕾才干从破壳开伞到完整成熟,普通在12-48小时分就会倒地死亡。子实体成熟时,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端自溶,这样就能够采收。采摘时用手指握住菌托,悄悄扭动子实体将其渐渐拔起,要注意当心的放进采摘的容器内,不要损坏菌裙,以免影响竹荪的质量。待竹荪的子实体采回后,要及时除去菌盖和菌托,以免黑褐色的孢子胶质液将柄和裙污染掉。由于商品买卖请求完好、洁白、枯燥的竹荪子实体,因而,要将洁白的竹荪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8完毕语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篇3

摘 要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成为顺应绿色理念的重要发展趋向。针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及管理现状的分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着力从土地、肥料和农药使用等方面来归纳无公害栽培、管理等技术措施,促进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的提升。

关键词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43

绿色、科学、无公害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栽培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环境,特别是在农药使用上、土地污染及肥料使用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农作物营养价值降低,农药残留过多还将危害人体健康[1]。为此,针对当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现状的分析,从常见的问题中积极探索改进对策,提升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和品质安全性。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农作物食用安全性的重要技术。围绕农业商品化、科学化、基地化建设,在开展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尽管引入无公害技术后对农产品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栽培管理中,缺乏对无公害农业结构设施的规范化建设,要么建造档次较低,要么配套设施盲目大型化,影响和制约了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总体效益;二是在无公害栽培中,尽管强调无公害理念,但在高标准育苗、集约化用水、科学化管养上缺乏集成效应,无论是农户还是园区经营都存在较多协同弊端;三是在无公害技术推广上普遍不足,作为农作物管养技术,在推广中需要从技术、人力和资金投入上进行强化,但整体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以及轻管理问题较多,无法实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从无公害栽培技术来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既有对农药的科学使用,还有对有机肥的正确实施,加之日常管养中病虫害的防治等,如果一味地采用农药来进行杀虫,则导致农药滥用,同时对农田土壤带来严重污染,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农药残留标准。总的来看,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上,其突出的问题有以下3点。一是土地污染较重。从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内涵来看,对土地、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而当前由于工业的發展,特别是部分农村因工厂排污不达标,长期带有污染的废水、废气给周边土壤带来了严重危害,土壤条件的破坏影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与管理,而对于携带了有害物质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也造成较大危害。二是育种、栽培、管养中肥料使用不科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农作物种植来说,广大农民因对肥料的依赖过重,在农业生产中,肥料使用过渡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现代农业中化学肥料的使用不加节制,一味追求高产,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对土壤的肥性也带来了结构性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给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带来损耗。三是农药残留相对过多。从农药的使用来看,由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农药多是为了防范病虫害。理论上讲,适量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也不会对人体带来太大影响,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在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由于认识不足,对农药的使用量缺乏准确把握,甚至为了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导致农药使用超标,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更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标准[2]。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要求出发,要对农作物种植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土地,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协作,来减少和禁止工业废水、废气对土地的污染,另一方面加强对被污染土地的科学治理。在进行无公害栽培实践中,要对土壤的肥性及土质条件进行测土配方,要对各土壤污染物进行治理,改善和降低土壤污染水平,确保无公害农作物土地符合技术要求。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对于过去农作物种养中肥料的使用,要结合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要求,合理选择肥料,并对肥料的用量进行科学实施,避免因肥料过多给土质、水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要求。因此,要转变农作物栽培方式,不能沿袭传统种植方法,要结合不同农作物、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土质条件来优化肥料使用,避免肥料过量导致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土壤的承载力。另外,在肥料使用上,着力对有机肥的辅助使用,尽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工作,需要贯穿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首先在育种管理上,要对无公害农作物品种进行科学选择,积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点,从优化育种上来提高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在农作物管养上,要做好病虫害的提前预防,从源头控制病虫害,多采用人工方式来消除病虫害;在使用农药消除病虫害时,要准确掌握农药的品种、农药使用量、使用时间等,避免因农药过量而影响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作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方向,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需要从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推进园区规模的形成,提高增质增效目标[3]。如在大棚建设、温室工程建设上,要结合地区农业优惠政策,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建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环境;在突显地区农作物种植特色上,要结合市场前景分析,从生产条件、种植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着力打造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在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开发,特别是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作物无公害项目规划,增强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结合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健全经营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宣传、推广工作。在无公害农作物品种选择上,通过提升育种管理来强化农作物的抗病性、高效性,降低和减少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风险。

4 结语

通过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探讨,围绕无公害农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要求,从土地、肥料、农药,农业产业化政策、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提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世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2015(23):78.

[2]吴楠.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129.

[3]黄华.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7):66.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篇4

1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农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使得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成为农业研究工作的重点。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 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例如, 农作物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主要是标准化栽培、配方施肥或者是针对中低产地区实行的综合增产技术等一系列栽培技术。其中, 标准化栽培技术要求对农作物的播种、幼苗移栽等进行专业的统计, 确保栽培成活率。另外, 还可以借助配方施肥来提高施肥水平, 确保施肥的精准性, 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此外, 为有效培育农作物, 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 还可以采取农用塑料覆盖或者温室栽培等措施, 保证农作物栽培技术得以提高。例如, 在农作物栽培初期, 为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 可以用农用塑料薄膜对农作物进行覆盖或者是在玻璃温室内栽培, 保证农作物所需的热量。

2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有效性措施

2.1 注重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 要求相关单位必须注重农作物的新品种培育, 致力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例如,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良, 全面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 提高农作物产量, 实现农作物高产。此外, 最重要的是针对我国农作物栽培环境进行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不同, 因此并不是每个区域都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例如, 在光照不足的地区, 可以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水平, 使得农作物在该区域可以正常生长, 改变原有的区域限制问题,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 提高农作物管理方式的规范化

农作物高产的另一要点在于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管理[2]。这主要是因为, 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农作物高产的强有力保证。只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 才能有效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 达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因此, 要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理, 使管理方式不断规范化,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最终实现农作物高产。首先, 加强对相关农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因为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 人员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可以保证作物生长环境规范化。其次, 种植作业科学化也是农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例如, 可以采取作物种植区域化和轮作的种植模式保持土壤肥力, 同时要采用科学化、机械化种植方式, 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此外, 专业管理、科学培育也对农作物高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保证施肥适时适量, 温度湿度随作物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防治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多方寻求帮助, 如查询资料、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等, 采取科学的措施解决问题, 充分保证农作物能够健康生长。

3 结语

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但是, 目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 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 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 注重培育新品种, 注重栽培质量, 实施标准化栽培、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 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保证栽培技术得以提高, 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发展。

摘要:农业作为国家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 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因此, 本文就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董雪凌.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1) :3.

大棚瓜类作物栽培网吊蔓栽培技术 篇5

从2007年起,本地率先引进台湾地区栽培网吊蔓栽培技术,配合使用绑蔓器辅助绑蔓,先后示范种植南瓜、黄瓜、甜瓜等多种瓜类作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技术适合在现在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观光园区以及农业用工紧张地区推广使用。

一、栽培网的制作

目前专业生产栽培网的厂家很少,本地是根据瓜类蔬菜生长要求,参考台湾地区裁培网式样,提出具体规格,在当地渔网生产厂家订制的。栽培网由6股以上的高品质尼龙绳采用双结的方法编织而成,孔径10厘米见方,保证使用年限5年以上,保证栽培网网孔不变形,并能承受所有瓜蔓及果实;栽培网长度可以根据大棚长度订制,也可生产足够长的栽培网,根据大棚长度裁剪:栽培网高度也要根据大棚高度而定,一般在1.5~2.5米。

二、栽培网的架设

跨度6米的标准钢架大棚。与传统吊蔓方法一样,种植6行瓜类作物,行距1米,株距视品种而定。每行瓜蔓配备1张栽培网。大棚靠边的2行可直接固定在棚架上,即先用14号以上镀锌铁丝穿在栽培网上方,然后将铁丝用细铁丝固定在棚架上,栽培网下方用木桩系好拉紧:考虑到大棚棚架的承受能力,中间4行瓜类不宜直接固定到棚架,可以另行设立支架。一般在种植行两端埋设水泥支柱(可以使用拆迁的旧水泥柱以节约成本),埋深不低于1米,地上部分比栽培网略高,支柱内侧要埋设支撑水泥柱,支撑柱与地面夹角不能大于45°:栽培网上方同样穿14号以上镀锌铁丝,铁丝两头拉紧固定在水泥支柱上,下方也要拉紧固定好;栽培网中间每隔8~10米,用竹竿做成“人”字架,撑住铁丝,防止栽培网承重后下垂。

三、适宜品种选择

栽培网吊蔓栽培技术适合栽培大多数瓜类作物。南瓜宜选择“日本橘瓜”、“台湾东升”等中小果型的南瓜品种;黄瓜宜选用水果类型的黄瓜,如“南水2号”、“宁运3号”(南京农业大学选育)、“戴多星”等:厚皮甜瓜宜选择白皮绿肉型的优良品种。如“蜜世界”、“玉姑”等;薄皮甜瓜宜选择适合本地消费习惯的梨瓜类品种,如“青玉”、“美浓”、“白玉”等。

四、适宜种植密度

大棚内10厘米深地温稳定在14℃以上,气温不低于13℃时定植。本地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前期采用大棚+小棚+地膜3层覆盖,后期去除小棚。南瓜采用3蔓整枝。株距5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栽苗1200株:黄瓜采用单蔓整枝,株距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苗2000N2400株:厚皮甜瓜采用单蔓整枝。株距4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苗1500株;薄皮甜瓜采用双蔓整枝,株距5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苗1200株。定植时。在瓜垄上按株距要求挖好定植穴,瓜苗放入穴内填土,然后浇活根水,活根水可用敌克松600倍液加爱多收3000倍液加温水配成,最后用土将穴四周地膜封严。

五、整枝及引蔓

整枝及引蔓总的原则是栽培网上瓜蔓铺设均匀。不影响通风透光,不影响瓜类正常生长。南瓜多采用3蔓整枝,留1主枝2侧枝,其余侧芽尽早抹去;黄瓜采用单蔓整枝,其余侧蔓一律抹除;厚皮甜瓜采用单蔓整枝,9节以下侧枝抹除,10~13节留4条结瓜子蔓,其余侧枝抹除,24~25片叶时打顶,顶端留2条侧蔓放任生长:薄皮甜瓜采用双蔓整枝,幼苗3~4片叶时摘心,选2条长势健壮的子蔓留蔓,其余子蔓摘除,子蔓的7~9节孙蔓留作结瓜蔓,其余孙蔓摘除,子蔓留22~24片叶后打顶。瓜蔓长至25厘米以后。开始用绑蔓器引蔓绑蔓,绑蔓要松紧适度,分布均匀:此后,每隔5~6片叶绑蔓1次。南瓜及厚、薄皮甜瓜可以以近似垂直的方向向上绑蔓生长;黄瓜瓜蔓要解决落蔓的问题,可以以45°统一向同一方向绑蔓,到一定高度后,再统一向另一个方向斜向绑蔓,相应延长瓜蔓生长长度。大果型品种定瓜后,要将瓜柄水平固定在栽培网上,以利于瓜的膨大。

六、栽培网的清理及保管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篇6

1.1土地污染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 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以及生产工厂拔地而起, 虽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尤其, 乡镇的很多化工企业, 三废处理设备不完备, 处理技术不达标, 废水、废气等污染周边环境[1]。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在废气、废水内有毒物质的影响下, 土壤日渐受到侵蚀, 最终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富集到农作物体内, 造成粮食安全下降。

1.2农药残留

农药是抑制病虫害的主要制剂, 可预防农作物病灾、虫灾发生, 保证粮食的产量与质量。然而,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 由于农民的安全意识欠缺, 以及实际用药经验不足, 为此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用药现象, 不仅多种药物种类参杂使用, 其用量也严重超标。不规范的用药行为, 有可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1.3盲目施肥

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促进粮食的增产, 然而当前使用的肥料多为化学物质, 盲目使用反而会造成土壤污染, 破坏土壤内原有生态结构。长此以往土壤内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农作物的抗性降低。

2提升农作物质量安全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

2.1切断污染源, 治理污染土地

农村经济发展固然重要, 但同时应注重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针对当前农村面临的违规建设, 工厂排废不达标等问题,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治理, 禁止违规企业与工厂投入生产。只有从源头上切断污染, 才能避免土地再次受到污染, 从而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提供优质的培植场地。而针对已经污染的土地, 应加强治理工作, 比如说多翻垦土地、收集重金属等, 逐渐改良土壤品质[2]。

2.2优选作物品种, 合理施加农药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作物自身的抗性强弱有着一定的关联, 为此在栽培种植前应优选作物品种,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尽可能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 且具有一定的抗虫害能力的作物品种。与此同时,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栽培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作物的生长状况, 对出现的病虫及时人工捕捉, 若病虫害发展严重, 则要科学地选用药物, 避免选用高毒、剧毒的农药, 针对病虫选择特效杀虫制剂, 且保证药物制剂的水解性优良。此外, 要合理地控制药物的用量, 降低药物残留, 避免损害农作物机体。

2.3多施有机肥, 控制施肥用量

近几十年来, 农业生产一直沿用追施化肥的方式进行生产,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的增收, 但同样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板结严重, 原有肥料流失严重[3]。为此, 无公害农作物培育过程中, 应改变施肥方式, 以有机肥代替化肥, 稳固土壤内部的原有生态结构, 降低土壤的承受压力。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因肥力不足出现某些症状, 应有针对性的选择化肥种类, 依据作物的实际需要控制用量, 保证作物良好生长的同时避免对土壤造成影响。

3结语

新时期, 追求食品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致选择, 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础物质, 保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无公害农作物已成为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其在栽培管理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推动无公害栽培技术, 需不断加强技术管理, 切断污染源, 治理污染土地;优选作物品种, 合理施加农用肥;多施有机肥, 控制施肥用量。

参考文献

[1]谢红莲.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 2015 (36) :46, 48.

[2]古纯勤.无公害栽培在农作物栽培中的管理技术分析[J].福建农业, 2015 (5) :64.

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的措施 篇7

1 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1.1 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 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主要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 应根据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 制定相应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中, “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利条件下, 随着密度的增长, 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 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 需要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 农作物栽培中要以优质技术的发展为向导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农作物培植中的倡导, 越来越多的绿色培植技术也随之产生。绿色培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 并且在农作物的培植中让其和谐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处, 是一种更能凸显生态理念的培植技术[1]。

1.3 农作物的培植管理应当按照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模式展开

这一点在我国的农作物技术优化管理中必须加强。在很多西方国家, 农作物早就实现了统一供种, 作物培植中涉及的质量尺度也非常明晰, 农作物能够按照非常严谨的标准进行培植, 最后的收成也十分理想。这些都是需要我国不断学习借鉴的积极经验, 只有多吸收这些好的方法, 才能让我国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真正得到优化[2,3]。

2 对于培养材料的正确选择

2.1 种子的合理选择

很多农作物种植中之所以会产生病虫害问题, 这和播种期间种子身上带有的各种细菌或者病毒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栽培初期, 首先很有必要对种子进行合理选择, 要透过层层筛查, 将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种子剔除在外, 并且利用各种物理、化学乃至生物的方式来去除种子上可能残留的细菌, 这样才能够预防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产生。

2.2 播种区的合理选择

在农作物的培植过程中, 对于播种区进行合理选择也很重要, 这是保障作物良好生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不同农作物适宜的种植环境对于土壤、周围环境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在播种前要弄清楚每一种农作物的播种条件, 并且尽可能选取最适宜其生长的播种区域。比如有的农作物就需要在无病区或者是断绝区进行播种, 在其他区域这些作物很难良好生长, 即使长成收获也不理想。因此, 选择适宜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播种区很有必要。

2.3 农作物的贮藏

不同作物适宜的贮藏环境会有所差异, 有的作物需要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贮藏, 一旦在潮湿环境会立刻导致作物腐烂变质, 造成极大损伤。另外, 有的作物中存在的病虫害在长期贮藏过程中还会发生持续生长,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 可能会导致来年的病害进一步加重, 带来更加惨重的损失。因此, 农作物一定要选择适宜的贮藏环境, 并且做好贮藏过程中的一些保障工作与措施, 这样才能够保障农作物的收成[4]。

3 农作物栽培的技术创新

3.1 植物激素的使用

植物激素的合理使用能够给农作物的培植带来很多促进效果, 可以让农作物更加健康地成长, 不仅能够预防各种病虫害, 还能够有效增加产量。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发挥积极效用的植物激素越来越多。除了传统农业技术中一些非常典型的植物激素的使用, 比如利用植物激素抑制作物的顶端效应, 或者是利用植物激素来培植无子果实等, 还有一些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植物激素的使用不断产生, 这些都会带来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

3.2 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在目前的农作物栽培优化管理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生物防治技术发挥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让农作物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 其中的一些典型技术如黑光灯、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效应来消除害虫或者是利用昆虫激素来实现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等。这些技术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在农作物的培植中起到的效果也较为理想。

3.3 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使用

农作物的繁殖控制技术也是培植过程中一种很好的手段, 常见的有嫁接扦插法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营养生殖法, 利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作物后代的繁殖。繁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特殊的效果, 在一些有特定要求的农作物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果十分明显。

3.4 发挥创新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 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 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 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 既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 又有效地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3.5 对于农作物生长期的有效管理

首先需要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灌溉。水分可以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提供原料, 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有助于矿质养料的吸收, 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散热等[5]。同时, 要对农作物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参考文献

[1]吴国强.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与发展思路探讨[J].种子科技, 2016 (10) :45, 47.

[2]何树林.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11) :66-67.

[3]刘万才.农作物栽培中的辩证法[J].成人教育, 1998 (10) :27.

[4]吴楠.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5 (02) :129.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篇8

1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农作物食用安全性的重要技术。围绕农业商品化、科学化、基地化建设,在开展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尽管引入无公害技术后对农产品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栽培管理中,缺乏对无公害农业结构设施的规范化建设,要么建造档次较低,要么配套设施盲目大型化,影响和制约了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总体效益;二是在无公害栽培中,尽管强调无公害理念,但在高标准育苗、集约化用水、科学化管养上缺乏集成效应,无论是农户还是园区经营都存在较多协同弊端;三是在无公害技术推广上普遍不足,作为农作物管养技术,在推广中需要从技术、人力和资金投入上进行强化,但整体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以及轻管理问题较多,无法实现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突出问题

从无公害栽培技术来看,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既有对农药的科学使用,还有对有机肥的正确实施,加之日常管养中病虫害的防治等,如果一味地采用农药来进行杀虫,则导致农药滥用,同时对农田土壤带来严重污染,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农药残留标准。总的来看,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上,其突出的问题有以下3点。一是土地污染较重。从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内涵来看,对土地、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而当前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农村因工厂排污不达标,长期带有污染的废水、废气给周边土壤带来了严重危害,土壤条件的破坏影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与管理,而对于携带了有害物质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也造成较大危害。二是育种、栽培、管养中肥料使用不科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农作物种植来说,广大农民因对肥料的依赖过重,在农业生产中,肥料使用过渡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现代农业中化学肥料的使用不加节制,一味追求高产,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对土壤的肥性也带来了结构性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也给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带来损耗。三是农药残留相对过多。从农药的使用来看,由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农药多是为了防范病虫害。理论上讲,适量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也不会对人体带来太大影响,但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在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由于认识不足,对农药的使用量缺乏准确把握,甚至为了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导致农药使用超标,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更不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标准[2]。

3 强化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污染治理,营造无公害安全环境

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要求出发,要对农作物种植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土地,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协作,来减少和禁止工业废水、废气对土地的污染,另一方面加强对被污染土地的科学治理。在进行无公害栽培实践中,要对土壤的肥性及土质条件进行测土配方,要对各土壤污染物进行治理,改善和降低土壤污染水平,确保无公害农作物土地符合技术要求。

3.2 注重对农作物肥料管理,转变栽培种养方式

对于过去农作物种养中肥料的使用,要结合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要求,合理选择肥料,并对肥料的用量进行科学实施,避免因肥料过多给土质、水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要求。因此,要转变农作物栽培方式,不能沿袭传统种植方法,要结合不同农作物、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土质条件来优化肥料使用,避免肥料过量导致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土壤的承载力。另外,在肥料使用上,着力对有机肥的辅助使用,尽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

3.3 加强农药管理,优化农作物育种管理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工作,需要贯穿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首先在育种管理上,要对无公害农作物品种进行科学选择,积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点,从优化育种上来提高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在农作物管养上,要做好病虫害的提前预防,从源头控制病虫害,多采用人工方式来消除病虫害;在使用农药消除病虫害时,要准确掌握农药的品种、农药使用量、使用时间等,避免因农药过量而影响无公害农作物的品质。

3.4 完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产业化建设体系

作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主要方向,农作物无公害栽培需要从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推进园区规模的形成,提高增质增效目标[3]。如在大棚建设、温室工程建设上,要结合地区农业优惠政策,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建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环境;在突显地区农作物种植特色上,要结合市场前景分析,从生产条件、种植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着力打造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升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3.5 注重无公害农作物新型经营主体开发

在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开发,特别是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作物无公害项目规划,增强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结合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健全经营机制和帮扶政策,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宣传、推广工作。在无公害农作物品种选择上,通过提升育种管理来强化农作物的抗病性、高效性,降低和减少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风险。

4 结语

通过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探讨,围绕无公害农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要求,从土地、肥料、农药,农业产业化政策、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提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成为顺应绿色理念的重要发展趋向。针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及管理现状的分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着力从土地、肥料和农药使用等方面来归纳无公害栽培、管理等技术措施,促进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的提升。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邹世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2015(23):78.

[2]吴楠.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129.

农作物栽培 篇9

1 选择合理的农作物育种方法

在农业生产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结合农业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 分析农作物育种的方法, 并根据农作物生长、育种的各种因素, 选择合理的农作物育种方法, 对于提高农作物最终的产量及农作物的育种水平都很重要。

1.1 杂交育种

在农作物育种环节中, 杂交育种是相对普遍的一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主要是指通过对农作物种子进行基因重组的方式, 促使农作物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 进而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的一种育种方法。农作物育种主要包括增殖杂交育种、回交育种和复合杂交育种3种方式。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中, 结合农作物的育种需求, 选择合理的育种方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

1.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主要是指农作物种子发生的一种基因突变。在农作物育种环节中, 通过使用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学的诱变剂, 促使农作物种子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农作物种子的性状发生变化, 提高农作物育种、选种的效率。诱变育种包括物理诱变方法与化学诱变方法两种。在农作物育种工作中, 重视诱变育种这一方法,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农作物栽培技术分析

2.1 温室栽培技术

在农作物栽培技术分析中, 温室栽培技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温室栽培技术是一种通用的园艺作物的栽培方法。在农作物栽培环节, 通过发挥温室设备的保暖、保湿、不遮光等专业技术措施, 实现保护农作物幼苗保暖、御寒等目的, 促使农作物及农作物幼苗获得顺利生长、开花、结果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因此, 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探究中, 重视温室栽培技术这一手段, 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有好处的。

2.2 反季节作物栽培

反季节作物栽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较为常用的栽培技术手段。它是建立在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基础之上的一种技术, 在本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季节, 培育出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农作物, 这一过程被人们称为反季节作物栽培。反季节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水平, 弥补了季节性市场蔬菜短缺的弊端。

2.3 无土栽培技术

农作物无土栽培技术, 是指在不使用土壤的情况下, 通过发挥各种物料营养成分的作用, 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养分, 促使其顺利获得生长的一种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 无土栽培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水培、基质栽培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在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中, 积极研究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 不但有利于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 还可以科学利用有限的空间, 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综上所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重视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并及时针对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探究, 有利于在实现农作物高产目标的同时, 提高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的水平。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 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 在农业生产工作中, 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发展, 是提高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摘要:近年来, 许多科技手段被用于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中, 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成为广大农民关注的发展问题。简要分析了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相关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作物,育种,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夏远峰, 许明学, 于明彦, 等.试论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J].作物杂志, 2005, (6) :9-11.

[2]司海燕, 林栋, 鹿缤, 等.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4, (12) .

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作物栽培;为题;措施

1 我国作物学当前面临的形势

所谓作物栽培,指的是主要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等形成的规律以及环境条件关系进行研究,其主要对于优化决策生长调控以及栽培管理等途径进行探索,最终达到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的作物栽培在经过大部分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探究之后,最终以作物生理、技术原理以及环境生态三点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控技术环境以及产量品质等之间的动态关系,以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作为最主要目标,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物栽培理论体系。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创造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当时的人力资源条件水平的限制,导致了近几年重大的科研成果较少,技术储备少,栽培研究的规模以及研究深度较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而当前作物栽培学存在作物生产增收增效困难以及栽培出的成果产出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两个大的难题。为了推进生产的发展需要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经验,例如日本等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等经验都可以成为我国借鉴的目标。最近几年,我国不少新的作物品种都被培育出来,许多作物的性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便是作物本身的产量潜力没有得到突破,无法维持高产的状态,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作物栽培学仍然存在极大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作物栽培科学具有的特点

作物栽培的品种都是选用的优良产品,把土地、肥料、水利、农机具等都科学的利用起来,然后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产过程,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他,比如说生产的环境和科学技术等。

2.1 季节性

强烈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季节性变化,因此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根据不同的季节,要有不同的栽培方法,让作物适应其季节。总的来说,就是农业在生产时一定要把握好其农作物能够茂盛生长的最好时机。

2.2 地域性

对于作物来说,其环境必然会影响生长。每个环境资源都不同,比如说在空间及地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必然导致作物在成长时会受其影响发展成不同的状态。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水平也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农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作物栽培工作时,一定要看作物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要因地制宜。

3 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模式化栽培技术

众所周知,作物包括大豆、玉米、地瓜等,在这里所举的例子就是关于玉米的。在作物栽培科学中有一种模式化栽培技术是“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它的运用已经普及了。“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的首先条件就是必须选取适当的时间来播种。一般情况下,大蒜会选用紫皮大蒜,然后用5 瓣或者 6 瓣的品种来作为蒜种,而玉米品种通常是选用中单 2 号或者掖单 13 号等,每株玉米间的距离为 30cm。大蒜的播种日期比较早,当日均气温达到 3℃以上时,就可以进行播种工作了。其播种的深度必须控制在 3cm 以内,每株大蒜间的距离约 12cm,其播种的日常是在 5 月初。作物生产工作人员对田地进行管理工作时,大蒜必须要做好三水一肥管理,玉米则必须在 5 叶前后进行定苗。

3.2 农作物施肥技术

作物栽培科学不仅对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对其农作物的施肥技术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作物栽培科学可以优化施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大面积的推广作用。还是拿“春玉米套种大蒜技术”来说,在对大蒜进行“三水一肥”的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当大蒜出现在 4 个叶子时,就要结合浇水亩来施加硫酸铵大约30 kg;当大蒜出现 8 个叶子的时,就要对其实行第二次浇水,这样是为了促使其蒜薹能够快速抽出。

(2)当蒜薹抽出达到 20cm 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第三次浇水了,这样可以加快大蒜头的膨胀速度。如果出现施肥不足的情况时,就可以在第三次浇水时加一些适量的化肥,要注意的是,必须是适量,加入过多的话,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4 作物栽培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对策

4.1 加强作物栽培学队伍建设

在进行作物栽培学课题研究的时候,一定要从思想上对于本学科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所处于的重要地位进行准确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树立人们对于作物栽培学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对于本学科的繁荣以及进步作出贡献的信念,这样才能最终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由于作物栽培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阔,因此需要研究人员较高的科研素质。

4.2 加强交流合作

当代农业商品化发展迅速,作物栽培学逐渐渗透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综合性更强,因此单单依靠农业人员的支撑已经无法满足任务的完成需求,必须要通过多门学科的互相配合协作才能加强研究的力度,因此本学科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交流以及渗透进行加强,同时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研究,另外增加国内外交流研究,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武装自身的内涵,加强交流和写作,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

5 结束语

作物栽培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我国各个阶层各个部门都予以重视,不断提高学科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首先便要看其农业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要努力提高自身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作物栽培的研究,努力向农业强国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雁鸣,李存,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中国农业教育,2007,03.

[2]潘晓华,石庆华.新形势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

农作物栽培 篇11

一、宋元明清时期农作物耕作技术研究

1.“耕耙耖耘”技术。宋元时期, 南方水田的“耕耙耖耘”技术, 已经相当成熟。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耙劳篇》[1]16记载“:南方水田, 耕毕则耙, 耙毕则耖。”可见“, 耕耙耖”三位一体, 是南方水田经常使用的耕作方法。在“耕耙耖”的耕作技术中“, 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该书进一步指出“:耖, 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许, 广可四尺, 上有横柄, 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 前用畜力挽行。 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连耖’, 二人二牛, 特用于大田, 见功又速。耕耙而后用此, 泥壤始熟矣。”可见“, 耖”在熟化水田土壤中, 起着重要作用。“耕耙耖耘”不仅要求耙碎土块和耱平地面, 而且要求把泥浆荡起混匀, 然后再使其沉积成平软的泥层。而“耖”在水田耕作中, 起着实现这些要求的作用。这一技术, 明清时期更为普及, 并且传到了台湾的高山族地区。

2.“开疄作沟”技术。南方一向有“水乡泽国”之称, 因此, 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 最忌水湿”, 这是实行稻麦双丰收的关键。经过广大农民的辛勤探索与研究, 发明了稻麦两熟田“开疄作沟, 沟沟相通”的耕作技术。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1]14记载“:高田早熟, 八月燥耕而熯之, 以种二麦。其法, 起坺为疄, 两疄之间自成一畎; 一段耕毕, 以锄横绝其疄, 泄利其水, 谓之腰沟, 二麦既收, 然后平沟畎, 蓄水深耕, 俗谓再熟田也。”这种“开疄作沟”的耕作技术, 为水旱轮作, 稻麦两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冬水田和冬干田技术。陈尃在《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2]27中强调了冬闲田冬耕的重要性, 认为“春浊不如冬清”。就是说, 春季泡水是混浊的, 冬季泡水, 时间久了, 水就澄清了。与其到春季才耕田泡水 (春浊) , 不如冬季平耕后深浸 (冬清) 。冬闲田要“平耕而深浸”。只有这样才能沤烂残茬与杂草, 使土壤变得肥沃。据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1]14记载“:下田晚熟, 十月收刈既毕, 既乘天晴无水而耕之, 节其水之浅深, 常令块垡半出水面, 日暴雪冻, 土乃酥碎。仲春土膏脉起, 即再耕治。”可见, 上述文献不仅要求闲田实行冬耕, 还总结了使土垡半浸水, 利用冬晒, 可使土壤自然松动, 使土壤苏碎的经验。 据陈尃《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2]27记载“:山川原隰多寒, 经冬深耕, 放水干涸, 雪霜冻冱, 土壤苏碎;当始春, 又遍布朽薙、腐草、败叶, 以烧治之, 则土暖而苗易发作, 寒泉虽冽, 不能害也。若不然, 则寒泉常侵, 土脉冷而苗稼薄矣。”可见, 冬干田也以冬耕为好。

4.“深耕熟犁”和“犁深耙细”技术。宋元时期, 南方水田种植普遍采取“犁深耙细”耕作技术。高斯得在《耻堂存稿》[3]99卷五《宁国府劝农文》指出“:浙人治田, 比蜀中尤精, 土膏既发, 地力有余, 深耕熟犁, 壤细如面, 故其种入土, 坚致而不疏。”可见当时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 深耕细耨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 而且能够增强抗旱保墒能力, 提高籽种发芽率。宋元时期, 北方旱田种植则采用“犁深耙细”的耕作技术。 元初官修农书《农桑辑要·耕垦·耕地》[4]38记载“:古农法, 犁一摆 (作者按:摆, 耙也) 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全功, 知犁深为功, 不知摆细为全功。摆功不到, 土粗不实。下种后, 虽见苗立根在粗土, 根土不相著, 不耐旱, 有悬死、虫咬、乾死等诸病。摆功到, 土细又实, 立根在细土中, 又碾过, 根土相着, 自然耐旱, 不生诸病。”可见“, 犁深”和“耙细”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保墒防旱, 才能苗齐苗壮。另外“, 犁深耙细”还能防止病虫害。该书进一步指出“:为农大纲, 一则牛欺地, 二则人欺苗。牛欺地, 则所种不失其时;人欺苗, 则省力易办, 反是则徒劳。”这是以质朴的语言论述深耕耘田的必要性。

二、宋元明清时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1.培育壮秧技术。宋元时期, 培育壮秧是南方水田的栽培技术。 陈尃《农书》记载了培育壮秧的关键在于“种之以时, 择地得宜, 用粪得理”。“种之以时”就是要在天气还冷时, 整治好秧田, 等天气转暖后再播种。如果天气刚刚转暖就急于下种, 势必造成“暴寒所折, 芽孽冻烂瓮臭”。因此“, 种之以时”非常重要。“择地得宜”, 就是秧苗要选择 “土暖且爽”的土地, 为此就要“秋冬再三深耕”, 使土壤松碎, 再熏土肥田“, 以粪壅之”, 这样才能达到“土暖且爽”的要求。“用粪得理”, 就是用充分腐熟的麻饼、焦泥灰和糠壳等肥料。

明清时期, 培育壮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沈氏《农书》认为, 适当稀播也能培育壮秧。指出“:秧田最忌稗子, 先将面泥刭去寸许, 扫净去之, 然后垦倒, 临时罱泥铺面, 而后撒种。每秧一亩, 壅饼一片, 细舂与种同撒, 即以灰盖之, 取其根松易拔。今人密密布种, 曰:恐草从间生耳, 果能刮尽面泥, 草种已绝, 不妨少疏, 欲其粗壮。若秧色太嫩, 不妨搁干, 使其苍老, 所谓‘秧好半年田’谓其本壮易发生耳。若亢旱之年, 又不可早将秧壅兴, 恐插莳迟, 而秧稿败也。”可见, 减少杂草就能够稀播, 还可以合理施水、肥来控制秧苗的生长, 使其健壮, 移栽后能迅速返青发棵。

灌溉水的温度对于水田培育壮秧非常重要。据《农政全书》[5]163记载“:下田水不得冷, 唯山田泉水未经日色则冷, 为山田者宜委曲导水, 使先经日色, 然后入田, 则苗不坏。”

2.耘田和烤田技术。宋元时期, 在耘田技术方面, 据陈尃《农书·耨耘之宜篇第八》[2]35记载“:必先审度形势, 自下及上, 旋干旋耘。先于最上处收滀水, 勿致水走失。然后自下旋放令干而旋耘。”这样就保证了田里有水便于耘田, 也可以避免尚未耘过的田里水干土硬, 影响耘田质量。在烤田技术方面, 就是在耘田之后, 再进行烤田。据陈尃《农书· 耨耘之宜篇第八》[2]35记载“:随于中间及四滂为深大之沟, 俾水竭涸, 泥坼裂而极干。”这样“, 干燥之泥, 骤得雨即苏碎, 不三、五日间, 稻苗蔚然, 殊胜于用粪”。据高斯得《耻堂存稿》[3]99卷五《宁国府劝农文》记载“:大暑之时决去其水, 使日曝之, 以固其根, 名曰靠田。根既固矣, 复车水入田, 名曰还水, 其劳如此。还水之后, 苗日以盛, 虽遇旱暵, 可保无患。其熟也, 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 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 亦由人力之尽也。”可见, 此时的烤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

3.棉花的栽培技术。宋元时期, 《农桑辑要·播种·木绵》[4]135总结了棉花栽培技术。据记载:“择两和不下湿肥地, 于正月地气透时, 深耕三遍, 耙盖调熟, 然后作成畦畛。每畦, 长八步, 阔一步;内半步作畦面, 半步作畦背。深剧二遍, 用杷耧平, 起出覆土, 于畦背上堆积。至谷雨前后, 拣好天气日下种。先一日, 将已成畦畛, 连浇三水。 用水淘过子粒, 堆于湿地上, 瓦盆覆一夜。次日取出, 用小灰搓得伶俐, 看稀稠, 撒于浇过畦内。将元起出覆土, 覆厚一指, 再勿浇。待六七日, 苗出齐时, 旱则浇溉。锄治常要洁净。概则移栽, 稀则不须。每步只留两苗, 稠则不结实。苗长高二尺之上, 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 亦打去心。叶叶不空, 开花结实。直待绵欲落时为熟。”上述引文主要介绍了棉花种植的选地、整地、种子的处理、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法。

明清时期, 棉花栽培技术在元朝的基础上, 有了重大的改进与提高。苗高七八寸, 打去冲天心, 令四旁生枝, 旁枝过半尺, 也去其心。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 将种植棉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14字要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秆、稀科、肥壅。”其中“, 精拣核”就是选择优良的种子。“早下种”就是“早者种在立夏前, 迟成至小满后”。“深根”选用好种, 适当稀植多施肥、实行穴播, 提高整地质量, 就能实现深根。 “短秆”就是摘心整枝。令旁生枝, 则子繁。“稀科”就是稀植“, 一步留两苗, 三尺一株”。“肥壅”就是在“早种”“、稀科”的情况下, 多施肥。他还把种植棉花失败的教训总结为“四病”:一秕、二密、三脊、四芜。“秕者种不实, 密者苗不孤, 脊者粪不多, 芜者锄不数。”

4.甘薯的无性繁育技术。甘薯又名山芋、红芋、番薯、红薯、白薯、 白芋、地瓜、红苕等, 明朝万历年间, 传入我国。到清朝乾隆中期, 甘薯已经传播到云南、广东、福建等18个省区。在甘薯的传播过程中, 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甘薯留种育苗栽培技术。甘薯育苗, 有薯蔓育苗与薯块育苗两种方法。《农政全书》记载了甘薯育苗中“传藤” (老蔓育苗) 方法和冬季防寒管理措施以及“传卵” (薯块育苗) 薯块选择、贮藏管理和注意事项等。并进一步指出栽薯块后, 当薯苗延蔓就用土壅节, 等节处生根, 即从其连缀处剪断, 令各成根。苗不致分力。这是栽薯块后壅土断蔓。据《群芳谱诠释》[6]54记载“:将薯苗每段截成三四寸长。覆土深寸半许。每株相去纵七八尺, 横二三尺。该蔓生既盛, 苗长一丈, 留二尺作志根, 余剪三叶为一段, 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 大约二分入土, 一分在外, 即又生薯, 随长随剪, 随种随生, 蔓延与原种者不异。”这是栽薯块后断蔓扦插。这些无性繁殖方法, 解决了甘薯怕湿、怕冻的问题, 为甘薯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2]陈尃撰.万国鼎校注.陈旉农书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5.

[3]高斯得.耻堂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元世祖敕司农司撰.农桑辑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5]徐光启.农政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上一篇:数字保护下一篇: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