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通用11篇)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1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1章第三节
学时:2 班级:
1、1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
2、理解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3、掌握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重点:
1、单作、间作、套作、幅宽、间距、带宽、边际效应的概念;
2、间作与套作的作用;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农作物间作与套作的技术指标。
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与作用(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
间作与套作是相对于单作而言的。
1、单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2、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用“‖”表示。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3、套作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用“/”表示。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图1-1 农作物种植方式示意 A单作; B间作; C套作
(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
1、增产 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
2、增效 合理的间套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
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农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达到稳产保收。
4、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
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一)选配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
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如下三条原则。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 在农作物共处期间,选择的各种农作物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要大体相同。在生态适应性大体相同的前提下,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要略有差异。
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 即间套作的农作物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上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资源。当农作物确定以后,在品种选择上还要注意互相适应。间(混)作时,矮秆农作物要选择耐荫性强、适当早熟的品种。套作时,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同下茬农作物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发挥套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不影响其正常播种。
3、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间套作选择的农作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还要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农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农作物的田间结构。间套作的田间配置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幅宽、间距、带宽等。
1、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是指农作物间的距离。农作物左右间的距离称行距,前后间的距离称株距。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间作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农作物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
2、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农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如图1-2。
3、间距 间距是相邻两种农作物间的距离,是间套作物边行争夺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具体确定时,可根据两种农作物单作时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
图1-2 农作物幅宽、间距、带宽示意
4、带宽 带宽是间套作各种农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包括了间距和幅宽。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带宽的调整取决于农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农机具。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进早发。(2)加强水肥管理。(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4)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5)早熟早收。
三、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一)主要间作类型
1、玉米大豆间作
2、玉米甘薯间作
3、棉瓜间作
4、果、粮、菜间作(二)主要套作类型
1、小麦玉米套作
2、小麦春棉套作 目前推广的主要有三一式、三二式、四二式及六二式。
3、小麦花生套作
(三)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种养
2、玉米食用菌模式
一、名词解释
单作、间作、套作 幅宽 间距 带宽 边际效应
二、简答题
1.间作与套作有哪些作用? 2.间作与套作时如何选择农作物品种? 3.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有哪些? 4.说出2~3种间套作形式。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积极总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联系生活生产中串、并联电路的实例,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并联电路的连接.
2.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用具]
电路示教版、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课,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城市夜景图,(多媒体播放天安门、鸟巢、东方明珠夜景图).
师:夜晚,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在奇妙的灯光下五彩斑澜;上海的东方明珠在霓虹灯照耀下,妖娆灿烂,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共同学习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板书课题:串联和并联,)
[评析:通过欣赏天安门等美丽的夜景,提出问题,为学习串联和并联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导出串联和并联电路
(出示示教板:一只小灯泡。两节干电池,若干导线、一只开关.)
师:请一个同学连接电路,让灯泡发光.
师:要使两只灯泡都发光,有哪几种连接方法?请同学们设计出电路图,并画在纸片上.(学生设计并画电路图.)
(搜集8位学生设计的电路图纸片,视屏展示.)
师:是不是说有8种或者有更多种连接方法?
师生:只有两种连接方法.分别叫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评析:在连接一只灯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连接两只灯泡,通过分析全班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归纳得出,只有两种连接方式,逻辑严密.]
2.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师:请大家分析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
师生;串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首尾顺次相连,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并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并列连接,电流的路径有多条.
3.训练
师:(多媒体展示6幅电路图)请大家识别这些电路属于什么连接方式.
[评析: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紧接着进行电路识别练习,巩固训练及时.]
4.实验探究A:两种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师:请大家用实验验证,两种电路中一个用电器坏了,会不会影响另一个用电器?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5.实验探究B: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师:在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相同,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它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评析:通过实验,研究两种电路中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开关的控制作用与位置有无关系等,探究细致,全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电路基本特征的认识.]
6.分析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师:讨论、分析、比较两种电路的特点,填写下列表格.(学生讨论,填表)(多媒体展示表格)
[评析:比较鉴别,有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认识和区别两种电路.]
(三)知识应用
1.分析路灯的连接方式
师:街道上的路灯是怎样连接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并联,一盏路灯坏了,其余的灯照常发光,用电器互不影响,所以是并联.
师:那为什么所有的路灯晚上会同时发光,早上又同时熄灭呢?
生:因为开关装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上.
2.分析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
师:(示教版展示一串小彩灯,接通电源,闭合开关,让它们发光,)这些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怎样检验?依据是什么?
生:取下一只小彩灯,如果其余的灯亮,是并联;如果其余的灯不亮,则是串联,看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
[评析:应用举例典型,分析判断中,引导学生紧扣翠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突出重点,落买教学目标.]
3.分析天安门前电灯连接方式
师: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我们再来问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生: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总体来说,是并联,因为一只灯坏了,其余的灯仍然会发光,但有些局部的灯可能是串联,如,勾画天安门城楼轮廓的小彩灯.
[评析:用所学知识回答课首提问,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串联和并联,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后,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附:板书设计(见多媒体展示表格).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4
一、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二)、我一般采用学生、课室、地球仪作为教学媒体,进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演示,或采用版图,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转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举例:
一、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突破――学生演示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步奏:
1、把课室中的课桌进行重新编排,使课室的中间有演示的场地。
2、教师随意快速转动地球仪,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数(一般难以 回答);教师再转动用有红色彩带表示经线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回答自转周数,从而引出参照物
3、确定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太阳、某一恒星,并解释清楚地球和太阳、某一恒星之间的关系。
4、请甲同学作太阳,课室后边的墙假设是遥远的某一恒星。
5、地球仪红色彩带正对学生甲,同时正对课室后边的墙(同时第一次正对)。
6、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缓慢地绕甲同学转,表示地球公转,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7、当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第二次正对课室后的墙时,解析恒星日,并提问学生此时地球转过多少度以理解恒星日的概念,认清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提问学生此时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是否正对甲同学,这说明什么?教师再使地球仪向东自转一角度,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正对太阳(学生甲),解析太阳日。
8、利用演示分析结果,学生归纳得出恒星日、太阳日差异。
9、以上环节视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重复。
二、时差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在讲计算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明白:
1、何为地方时?
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3、何为区时?何为中央经线?
4、何为日界线?
5、何为北京时间?
对于时间计算,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一套方法,我只能介绍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坐标法 举例:地方时的计算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 ――示意图
必须讲清楚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180o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以下这副示意图加深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一句话“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处理的方法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何时刻时,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其它时刻时,全球的日期又会如何?
四、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演示结合黑板版图
1、讲清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是:理解何为太阳直射点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参与的演示活动:
先把课桌围成一个椭圆,请四位同学到中间,背靠背伸出手(为假设的太阳及直射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边自转边绕他们公转,在再请几位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画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5
能说出盖斯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实质。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
二、预习内容: 1.知识回顾:
1)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写出石墨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CO的燃烧热:△H=-283.0kJ/mol,写出CO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思考:C(s)+1/2O2(g)==CO(g)的反应热测量非常困难,应该怎么求出? 2.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⑷
盖斯定律如何应用,怎样计算反应热?试解决上题中的思考:求C(s)+1/2O2(g)==CO(g)的△H=?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盖斯定律
一、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和
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
思考: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归纳总结: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
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H;
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如下图所示:
则有△H=
2、应用: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例:已知:①C(s)+O2(g)= CO2(g)
△H1=-393.5kJ/mol
②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
求: C(s)+1/2O2(g)= CO(g)的反应热△H3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1.已知: H2(g)+1/2O2(g)= H2O(g)△H1=-241.8kJ/mol
H2O(g)= H2O(l)△H2=-44 kJ/mol
则:H2(g)+1/2O2(g)= H2O(l)△H=
2.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s)= CuSO4(s)+5H2O(l)
△H=+Q1kJ/mol 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
A.Q1>Q2
B.Q1=Q2
C.Q1 D.无法确定 3.已知① CO(g)+ 1/2 O2(g)= CO2(g); ΔH1= -283.0 kJ/mol ② H2(g)+ 1/2 O2(g)= H2O(l); ΔH2= -285.8 kJ/mol ③C2H5OH(l)+ 3 O2(g)= 2 CO2(g)+ 3H2O(l); ΔH3=-1370 kJ/mol试计算: ④2CO(g)+ 4 H2(g)= H2O(l)+ C2H5OH(l)的ΔH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C(石墨,s)+O2(g)= CO2(g) △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 CO2(g) △H2=-395.0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2.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CO2+2H2O,C3H8+5O2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241.8 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 ③H2(g)+O2(g)===H2O(l); ΔH=-285.8 kJ·mol-1 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1 B.483.6 kJ·mol-1 C.285.8 kJ·mol-1 D.571.6 kJ·mol-1 5.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1/2O2(g)=H2O(l);△H=-285.8kJ/mol CO(g)+1/2O2(g)=CO2(g);△H=-283.0kJ/mol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5518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m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A.H2(g) B.CO(g) C.C8H18(l) D.CH4(g)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CO(g)+1/2O2(g)==CO2(g);△H=-283.0 kJ/mol B C(s)+1/2O2(g)==CO(g);△H=-110.5 kJ/mol C.H2(g)+1/2O2(g)==H2O(g);△H=-241.8 kJ/mol 2C8H18(l)+25O2(g)==16CO2(g)+18H2O(l);△H=-11036 kJ/mol 7.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70.3KJ/mol(2)C(s)+O2(g)=CO2(g) △H=—393.5KJ/mol (3)H2(g)+O2(g)=H2O(l)△H=—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 8.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4P(白磷,s)+5O2(g)====2P2O5(s);△H===-a kJ/mol 4P(红磷,s)+5O2(g)====2P2O5(s);△H===-b 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六、参考答案:) 知识回顾: 1)C(s)+O2(g)= CO2(g) △H1=-393.5kJ/mol 2)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 盖斯定律 1、相同 始态 终态 无关 归纳总结:△H1+△H2+△H3 例:解法一:虚拟路径法 △H1=△H2+△H3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解法二:加减法 ①-②= ③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当堂检测: 1.△H1+ △H2=-285.8kJ/mol 2.A 3.①×2 + ②×4-③ = ④ΔH=ΔH1×2 +ΔH2×4 -ΔH3 =-283.2×2 -285.8×4 +1370 =-339.2 kJ/mol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B 4.C 5.B 6.A 7(2)×2+(3)×2-(1)得 △H=—488.3KJ/mol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活动]P14 ●板书设计 1.下图是我国几个省区轮廓示意图,下面旅游资源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A.①路南石林、②承德避暑山庄、③敦煌石窟、④苏州园林 B.①桂林山水、②云冈石窟、③长城嘉峪关、④苏州园林 C.①桂林山水、②龙门石窟、③酒泉航天中心、④杭州西湖 D.①黎族风情、②苏州园林、③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④无锡太湖 解析:选B。从省区轮廓判断,①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桂林山水;②为山西省,有大同云冈石窟;③为甘肃省,有嘉峪关;④为江苏省,有苏州园林。 2.下列四个旅游景点中,成因与其他三地明显不同的是().A.泰山 C.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D.瑶琳仙境 解析:选A。泰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地质构造上属于地垒;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都是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3.岳阳楼、悬空寺、兵马俑、日月潭四处名胜,按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是()A.岳阳楼、日月潭、兵马俑、悬空寺 B.悬空寺、兵马俑、岳阳楼、日月潭 C.日月潭、悬空寺、岳阳楼、兵马俑 D.岳阳楼、兵马俑、悬空寺、日月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我国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我国省区纬度分布情况的了解。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北部;悬空寺位于山西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陕西西安著名景点,世界闻名,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台湾日月潭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4.关于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是以我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为分界的 B.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表现为自然旅游资源东部清新秀丽,西部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东部以汉族文化为特色,西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 C.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中,又体现出了南北差异。其中东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部旅游资源以“雄”为特色,北部以“秀”为特色 D.我国的西北旅游资源区和青藏旅游资源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则以藏文化为特色。 解析:选B。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是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脉—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而不是以二、三阶梯为界。我国东部旅游资源存在南北差异,表现为北“雄”南“秀”。我国的西北旅游资源区和青藏旅游资源区属于我国的西部,自然旅游资源以宏伟粗犷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其中青藏旅游资源区以藏文化为特色。 5.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中国古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多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B.国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主要目的是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C.海南岛应大力开发“三S”旅游 D.山顶、远离江河之处高地往往是构建城市和村镇的相对理想的地方 答案:D 6.“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喀斯特地貌著称的桂林旅游区,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以灵渠——中国最早的运河为代表的诸多人文景观,加之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据报道,在2010年国家“旅游黄金周”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旅游区游客比2009年增加了三成,旅游收入是2009年的两倍,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桂林山水的游览价值在于(双选)()A.山水的景观美 B.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C.对地貌、水文成因的科学研究 D.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 (2)桂林著名的山水秀色是在可溶性石灰岩地区广泛发育而成的。由于处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的________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可知,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应属于________环境。 解析:本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形成和意义以及化学知识和地壳演化史等知识。桂林山水属于地质地貌景观,侧重于山水景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往观光、考察,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主要景观有峰林、溶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长期溶解和冲刷侵蚀形成的。重要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当地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地层以及珊瑚化石显示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答案:(1)AC(2)侵蚀(溶蚀)峰林 溶洞 CaCO3+H2O+CO2===Ca(HCO3)2(3)温暖的浅海 一、选择题 1.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不包括().A.黑龙江五大连池 C.广东丹霞山 B.河南云台山 D.山东泰山 解析:选D。2004年2月,在我国召开的“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中国有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河南嵩山、云南路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2.由球状风化的花岗岩地貌,茂盛的亚热带植被和常年不断的云雾共同营造的旅游资源是()A.广东丹霞山 B.安徽黄山 C.湖南武陵源 D.新疆天山 解析:选B。广东丹霞山属于红色砂岩山地风化形成的丹霞地貌景观;湖南武陵源由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和喀斯特两种地貌融为一体,形成十分罕见的自然景观;新疆天山属于极高山,并不在亚热带。 3.“三S”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组合是()A.大河、沙滩和阳光 B.大海、沙滩和大风 C.大海、沙滩和阳光 D.大浪、沙滩和阳光 解析:选C。“三S”旅游所依托的是大海(sea)、沙滩(sandbeach)和阳光(sunlight)三项资源的组合。 4.观察下图中的四种自然景观,属于山水组合形成的旅游资源是() A.ab B.cd C.bd D.ac 解析:选B。女神司春是江西三清山的四大绝景之一,为一地质地貌景观;苍山云海是地质地貌景观与气候景观的组合;山水交映以及珠帘挂川属于山水组合景观。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读图回答5~6题。 5.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6.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第5题,以甲景观可以判断为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形态为石林和石芽,故选项B正确。第6题,甲、乙两景观都为石林地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甲景观为石林地貌的初期发育阶段,乙景观为石林地貌的成熟阶段,故甲景观以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为主,选项C正确。 答案:5.B 6.C “红三角”区域经济圈,包括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广东韶关三市,区域人口1500万,面积8万平方千米。由于三市同是革命老区,又同属红色砂砾岩地貌,且三地相连成三角形,故被称为“红三角”。读图回答7~8题。 7.按成因分类,本区域的红色砂砾岩属于()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解析:选B。地质历史时期,砂砾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砂砾岩,因此,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 8.红色砂岩山地风化形成的地貌景观,在亚热带地区与丰茂的植被相映衬,成为特色鲜明的风景旅游资源。这种地貌景观是()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球状地貌 解析:选A。红色砂岩山地风化后可形成丹霞地貌景观。读下图,回答9~10题。 9.被梁启超先生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彩塑位于()A.衡山方广寺 B.平遥镇国寺 C.山东灵岩寺 D.开封相国寺 10.图中的彩塑能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是()A.艺术高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C.因寺而名,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D.属于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解析:山东灵岩寺中彩塑是人类艺术的结晶,属于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答案:9.C 10.D 二、综合题 11.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2007年6月27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读“喀斯特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的________(填岩石名称)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________”的水的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2)该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地表的类型多样,如________、________,地下的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貌反映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气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2007年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南方喀斯特”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喀斯特景观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气候条件。喀斯特景观的形成分析如下: 答案:(1)石灰岩 二氧化碳 溶解和冲刷(2)石芽 峰林 落水洞 溶洞(3)高温多雨 12.读我国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旅游景点名称: 水文景观:A________、K________;建筑景观:C________、H________;文化艺术景观:B________、G________;生物景观:F____________;地质地貌景观:D____________、E________、I________、J________、L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适宜发展“3S”旅游的是________,适宜发展大漠探险旅游的是________,名列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的是________。 (3)从图中可明显看出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分布特征及读图析图能力。图中字母主要指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分布在我国相当广泛,但相对来说集中分布于东南部。 答案:(1)天山天池 杭州西湖 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 敦煌莫高窟 龙门石窟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峨眉山 九寨沟 泰山 黄山 庐山 (2)甲 丙 乙 (3)分布广泛 集中分布于东南部 13.阅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国家将重点培育形成12个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定为“红色旅游年”。黄金周期间,红绿各色旅游产品竞相斗艳。特别是红色旅游产品,借红色旅游年之势,一举成为黄金周市场的亮点。 (1)上图所示的革命遗址是________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省境内,1997年,江泽民为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2)图示建筑所在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应该是________(填字母)。A.沪浙红色旅游区 B.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C.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D.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3)“十一”假期,济南市6名同学计划到图中革命纪念地参观,下列路线中最经济便捷的一条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乘火车先后经京沪线、沪杭线、浙赣线到达目的地 B.乘飞机直接到达目的地 C.乘汽车到聊城,再转乘火车经京九线到达目的地 D.乘火车先后经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到达目的地(4)请写出你熟悉的我国其他著名红色旅游景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全球观念的内涵;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帮助学生理解世界需要爱。能力目标: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行动关注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关注世界和平和表达爱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教学难点: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教法学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面向世界的眼光 一、目标导学: 【情景导入】 欣赏歌曲《与世界联网》,问:你从这首歌的歌词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中国始终与世界同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树立全球观念的第一框“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新知探究: 1、自学自研: 自学范围:学习教材p19-p21 自学方式:自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树立全球观念,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2)、面向世界眼光的含义? 3)、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观念? 4)、你认为树立全球观念与中学生有关吗? 2、合作共研: 1)、阅读《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女孩都肯携起手来.想一想:诗歌表达了一个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心与心相连,我们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的生活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树立全球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2)、课件出示材料,议一议:中国该不该捐款? 小组合作探究: A、为什么我们要树立全球观念? (1)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2)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我们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联系在一起;(3)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感受,彼此亲如兄弟,共享地球家园。 因此,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B、怎样理解面向世界的眼光? 指我们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①尊重世界各国,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②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世界全人类; ③奉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C、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全球观念?(P20)①我们不仅应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 ②我们要尊重每个国家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 ③我们要培养开放的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生活在世界上,勇敢地接纳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奉献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不同国家的人们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阅读P20漫画,说一说,你赞成漫画中大国与小国的对话方式吗?为什么? 提示:不赞成,因为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对话,是霸权主义的表现。无论国家大小、性质如何,在国际和社会事务中,各国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世界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 三、巩固提升: 辩一辩: 1、中国缺少能源没有关系,只要到外国进口就可以了。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中国的能源问题表现为人均能源占有量少,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就要求我们: ①认识到我们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能源问题,而且也是世界的能源问题。世界能源是有限的,中国对能源的消耗与世界息息相关,关系到世界未来的发展局势。②在解决我们中国能源问题时,单靠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的方式不行,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时,坚持保护能源的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2、我们没必要关注全世界的爱滋病蔓延,只要关注我国的就行了。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 交往日益频繁,艾滋病在世 界的蔓延,也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因此,我们要采取全球合作的战略,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四、学后反思: 你认为树立全球观念与中学生有关吗? 答:中学生必须树立全球观念。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我们的生活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仅要培养民族意识,还要树立全球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五、课堂达标: 1、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我们应该做到:(A) ①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彼此尊重;②在接纳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奉献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③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④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2、无论国家的大小、强弱,也不论社会性质如何,在国际事务中各国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我们应该做到:(A) ①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彼此尊重;②尊重每个国家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③不与弱小国家交往;④尊重每个国家的一切行为。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范畴和原理,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我们在前面都已经做了阐述。照辩证法办事,就能做到应事而变、顺势而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哪些内容?如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辩证法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化,又叫辩证逻辑,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 1、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它所涉及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归纳和演绎的涵义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18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文《关于热和冷的原因之探索》,有一个推论:“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冷冷的石头,石头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地捶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运动能够产生热。”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金属都是导电的,铜、铝、铁都是金属,所以它们导电。”“所有的湖南人都吃辣椒,毛泽东是湖南人,毛泽东吃辣椒。” 归纳和演绎虽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式,但在人们的实际思维中是互相联系的。(2)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1.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 (1)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 认识通常从归纳开始,归纳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考察,概括出一般性的知识。而演绎是从一般推导出个别,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则,往往是先由归纳得出来的。因此,没有归纳,进行演绎是不可思议的。 (2)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进行归纳,对个别事实进行考察和研究,人们并非是盲目地、无目的的进行的,而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而归纳本身不能解决研究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归纳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但为什么要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什么?实验什么?怎样进行?就必须以一般原理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这些必须求助于演绎,由演绎提供理论根据或指导思想。因此,不以演绎为指导的归纳是盲目的归纳。例如,达尔文把大量观察、实验材料进行归纳,得出“生物进化”这个结论;但他在得出“生物进化”这个结论之前,早就接受了拉马克等人的有关生物进化的思想和赖尔的地质演化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构成了他归纳经验材料的指导原则,因为有了这些思想,达尔文的考察、归纳才显得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2.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即使归纳出来的结论有的已涉及到了事物的本质,但仅仅归纳还不能使人们理解这个本质。“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冷冷的石头,石头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地捶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运动能够产生热。”我们归纳出“运动能够产生热”的结论,已涉及到本质,但为什么运动能够产生热,靠归纳还是不能证明的。 另外,归纳的结论往往会产生以偏盖全的错误。因为,在归纳时我们往往无法穷尽所有的个体事物,而科学认识总是与无限多的对象相联系,一旦发现一个对象与归纳的结论相反,结论就成为不可靠了。例如,以前的动物学界认为鱼是用鳃来呼吸的,可后来发现了用肺呼吸的鱼,那个结论就被否定了。因此,归纳所得的结论不充分可靠,还必须介住演绎检验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并加以补充和修正。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只是大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解释个别事物多方面的属性,要了解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就得进一步分析归纳。分析又是与综合内在地统一着的。 和归纳演绎相比,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思维方法,它所涉及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分析与综合 (1)分析和综合的涵义 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分析是从整体——部分的思维运动。 例如,我们研究植物,把植物在思想中分为根、干、枝、叶、花等部分,对它们分别加以考察;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的主题、题材、体裁、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在头脑中一一加以认真考察;我们研究人体的生理结构,在思想中把人体分为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八大系统,等等。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分析上,就只能认识事物的局部而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就可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因此,分析又不能离开综合。 综合是把对事物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为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综合则是从部分-----整体的思维运动。例如:我们对某篇文章的主题、题材、体裁、思想性、艺术性等等方面分别加以考察以后,再把文章的这些方面联系在一起,对整篇文章做出评价;再如:经过对人体生理结构八大系统的分别考察,我们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再经过全面思考,认识到在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有生命活动的人体。 分析和总和虽然是两种相反的思维过程,但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却是辩证统一的。(2)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离不开分析。 只有对客观对象进行周密的分析,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综合。没有分析,就得不到反映对象的各个侧面的各种规定,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当然就无从进行综合。 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和指导,分析也离不开综合。 分析总是要以综合的成果为指导,并且以综合为目的。没有综合就不能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如果只有分析没有综合,那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黑格尔:譬如,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多方的割裂分解,于是告诉人说,这块肉是由氮气、氧气、碳气等元素所构成。但这些抽象的元素已经不复是肉了。 在人们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往往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二者相互结合,交替进行。 3、抽象与具体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在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认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而达到抽象规定,再通过综合,由抽象规定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在认识过程中,具体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感性具体,另一种是抽象具体。(1)抽象与具体的涵义 感性具体: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感性具体是人们是认识的起点,是表层性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借助思维的分析活动,对感性具体进行分解,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各种抽象规定,从感性具体发展到抽象的思维。 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就是从具体——抽象的过程。 抽象深入到了事物的内部,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但每个抽象的规定,只反映事物的属性、特点和关系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达到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还必须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抽象——具体的过程。 思维具体:就是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 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在感性具体中只能了解他的长相、谈吐、举止等外在形象,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他的性格、情趣、特长、文化基础、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就有了不同的抽象规定。如果再将这些不同方面的抽象规定统一起来,就达到了对此人全面本质的了解。这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和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对此人的思维具体的把握。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系统化都经历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这样一个过程。例如,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通过分析最后找到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如劳动、分工、需要、价值等等。这些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从抽象规定上升到国民经济整体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是一门科学的孕育期,而“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则是这门科学的形成期。(2)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 思维运动的过程就是“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思维具体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思维达到了具体,相对于一个认识对象来说,达到了认识的终点,但对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象来说,它又成为认识的起点,思维又开始了新的行程。而这样的每一次循环,都给人类知识提供了新的内容。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从总体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特别是理性思维上升的全过程及其逻辑机制,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客观基础和逻辑机制的认识根源。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1)历史、逻辑、历史方法、逻辑方法的涵义 在这一原则中,“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象发展史,即客观事物(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社会史等。二是指认识发展史,即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如天文学史、地质学史、生物 学史、社会学说史等。 “逻辑”则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如天文学理论、地质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的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与“逻辑”和“历史”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的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这两个概念。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例如,用历史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就是使研究跟随着我国古代历史的自然行程,从我国的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按照朝代的编年史,对各朝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研究。历史的方法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历史性,也就是按照事物历史发展的自然行程,按照它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现象和事物进行研究。如上面说的研究中国古代史,就是按照我国社会依次发展的社会形态、依次出现的朝代、依次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依次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二是具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反映对象的自然发生的和依次出现的具体现象和具体事实。 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摆脱研究对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以理论的形式,也就是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例如,分子生物学对生物现象的研究,就是用逻辑的方法,它不按照生物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按照人类对生物现象认识的历史过程,只是从分子的观点,以理论的形式来揭示生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逻辑的方法也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抽象概括性,即逻辑方法撇开事物发展的自然线索和偶然事件,从事物的成熟的典型的发展阶段上对事物进行研究。二是典型性。逻辑的方法抛开事物发展的具体细节,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研究。(2)历史和逻辑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 逻辑与历史是一致,包含两层意思,逻辑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一致,而且同人类认识的历史相一致。 举例说明,逻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一致。动物进化史、动物学的逻辑 举例说明,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历史相一致。以力学的发展为例,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并研究了速度概念,以后大体按历史的时间顺序,伽利略着重研究了加速度,牛顿对力的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焦耳和赫尔姆霍兹对功和能进行了精密的研究。与此相适应,力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便从速度开始,然后再依次进到加速度、力、功和能。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因为历史和逻辑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思维进程中,必须把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的方法只有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论,才能将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深入分析。脱离逻辑方法的纯粹历史方法是肤浅的经验主义的事实陈述。逻辑 的方法需要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基础和内容,只有以大量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才能形成可靠的逻辑推论。脱离历史方法的纯粹逻辑方法,是空洞的唯心主义的逻辑推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也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史”是“论” 的基础。“论”是“史”的指导。 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性质 20世纪40年代以后,蓬勃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在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变革,剧烈地冲击着一切不适应现时代发展的旧的思维方法,创造着一系列新的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这些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创立,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深化原有的思维方法,使它更加完善,从而具有现代功能。二是各种方法的移植和杂交。三是创造新的思维方法,这是思维方法变革的主导方面。 这些方法都是人们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对客观世界辩证性质的更深刻的反映,它不仅没有偏离辩证思维的轨道,反而在更新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上展示了思维方法的辩证性。例如,系统方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控制论的方法体现了内外因的观点、突变论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观点、信息论体现了相互作用的观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性质,决定了它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以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自身。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它不仅揭示了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制作成功后,并能对其外观进行润色。 2.能够通过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了解四巧板的知识,完成四巧板的制作。 教学内容分析:为了加强书中内容前后章节的连贯与交融,本章的制作项目选择了四巧板为示例。它以巧妙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模型的制作过程。通过对四巧板的了解和制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情趣、获得知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制作四巧板 2、教学难点 划线、锯的使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是动手操作实践的章节,但也隐含着思想与方法。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工艺加工的基本过程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模型或原型的制作,并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应加强巡视和指导,并强调操作的安全性。 四、教学策略 1.简单介绍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四巧板的知识。 2.因为动手制作模型需要大量的时间,本节课必须留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制作模型的步骤。所以以四巧板制作为主线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上一节课学习了工艺、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工艺加工的一般过程,提问:(1)工艺加工有那些基本的过程?(2)上节课在使用手锯的时候掌握了什么样的诀窍?体会深的同学把经验介绍给大家。 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工艺加工过程,我们就可以制作模型了。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 1.选择合适的材料。 2.根据本地的条件,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划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议;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检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样品)。 (二)、四巧板的制作 1、认识四巧板(1)四巧板的简介 四巧板也叫“T字之迷“,它和鲁班锁、九连环及七巧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玩具。四巧板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少而精的拼板,少指用的拼板少,精指拼出的图形很精彩。可以拼出成千上万种形象生动的图形。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可以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同样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玩。(2)四巧板的基本结构 四巧板由一块长方形(拼图中的大写“一”字)分解的4块不规则形状组成。其中有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各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凹五边形一块.如下图: 2、制作四巧板(操作过程)(1)划线 把上节课锯好的厚纸板拿出来,根据四巧板的结构在需要锯的地方划线 (2)、锯 学生动手锯,老师来回指导,注意操作安全。 操作要领:起锯的时候轻一点,用力均匀,手锯不要两边偏;凹五边形的缺口地方一定要锯到位,也不能过。 (3)锉 用锉刀把不平整的地方打磨,去掉毛糙的地方。 3、拼四巧板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制作完成后,试着拼一拼下图的图像 六、小结并整理工具 简单评价本节课制作的四巧板,如果想要自己的四巧板更美观,我们还应该做什么。课后大家完成美化工序,下节课大家把自己制作四巧板带来,我们进行拼图比赛。上交手锯、挫、钢尺等工具,整理材料并做好桌面的清洁,填写使用记载。 七、教学反思 1Z205030 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特定的潜在事件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措施的计划安排,是应急响应的行动指南,称为()。 A.应急预案 B.应急指南 C.应急措施 D.应急计划 【答案】A 2.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响应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证等基本要求和程序,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称为()。 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现场应急预案 【答案】A 3.针对基坑开挖、脚手架拆除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属于()。A.综合应急预案 B.专项应急预案 C.现场处置方案 D.现场应急预案 【答案】B 4.某施工企业针对脚手架拆除时因失稳而可能出现倒塌事故,施工企业应编制()。A.综合应急预案 B.现场处置方案 C.专项应急预案 D.一般应急预案 【答案】C 5.施工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内容主要为()。A.应急工作原则 B.应急预案体系 C.信息发布 D.应急组织与职责 【答案】D 6.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包括应急预案的()。A.制订、评审、备案和实施 B.制订、备案、实施和奖惩 C.评审、备案、实施和奖惩 D.评审、备案、实施和落实 【答案】C 7.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做题宝 A.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D 8.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的部门是()。A.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答案】D 9.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A.回避 B.实事求是 C.认真对待 D.严肃认真 【答案】A 10.应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应急预案是()。A.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 B.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 C.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D.上市公司的应急救援预案 【答案】A 11.中央管理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备案的部门是()。A.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 B.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D.同时向上述部门进行备案 【答案】D 1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A.1 B.2 C.3 D.4 做题宝 【答案】B 13.在生产活动中,因生产过程及工作原因或其他相关的原因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为()。A.职业伤害事故 B.职业病 C.其他伤害事故 D.工伤事故 【答案】A 14.按照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职业伤害事故分为()类。 A.18 B.19 C.20 D.21 【答案】C 15.职业伤害事故分类中,物体打击伤害是指落物、滚石、()等造成的人身伤害。A.锤击、碎裂 B.井壁坍塌 C.高处坠落 D.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答案】A 16.根据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B 6441--1986的规定,下列事故中不属于机械伤害事故的是()。 A.搅拌机绞伤 13.起重机碰伤 C.机械设备割伤 D.机械设备碾伤 【答案】B 17.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中,雷击伤害属于()事故。A.物体打击 B.火灾 C.触电 D.其他伤害 【答案】C 18.职业伤害事故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中,起重机驾驶员在上下驾驶室时发生坠落伤害属于()。 A.机械伤害 B.起重伤害 C.高处坠落 D.其他伤害 【答案】C 做题宝 19.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一次事故中有一个伤员休息两个工作日,事故属于()。 A.轻伤事故B.重伤事故 C.死亡事故 D.重大伤亡事故 【答案】A 20.某工人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脚部被落物砸伤,休养了21周。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该事故属于()。 A.轻伤事故 13.重伤事故 C.职业病 D.失能伤害 【答案】B 21.国家规定重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的安全事故。A.3(含3)~1 0人 B.10(含1 0)~3 0人 C.3 0(含30)~50人 D.50人以上 【答案】A 22.对职业伤害事故,按照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分类,特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人及其以上的事故。 A.3 B.5 C.10 D.15 【答案】C 23.某工厂由于工人的操作不当造成车间爆炸,造成5人死亡,20人重伤的惨痛事故,此事故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分类属于()。 A.重大事故 B.较大事故 C.特别重大事故 D.一般事故 【答案】B 24.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造成1 0人以上3 0人以下死亡,或者5 0人以上1 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 A.重伤事故 B.死亡事故 C.较大事故 D.重大事故 做题宝 【答案】D 25.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实施,以达到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此款符合“四不放过”事故处理原则的()原则。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C.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D.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答案】D 26.施工单位负责人接到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于最长()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A.1 B.2 C.12 D.24 【答案】A 27.建设施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应当向()报告。A.安全监督部门 B.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C.公安机关 D..检察院 【答案】A 28.我国某县工地由于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则该安全事故应报至()。A.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D.区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答案】A 29.我国某直辖市工地由于发生安全事故死亡3人,则该安全事故应报至()。A.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做题宝 D.区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答案】C 30.按照我国现行规定,某县发生的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组应由()负责组织。A.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 B.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C.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答案】A 31.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日。 A.30,30 B.30,90 C.30,60 D.60,60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应急预案的体系包括()。A.总体应急预案 B.综合应急预案 C.专项应急预案 D.现场应急预案 E.现场处置方案 【答案】BCE 【解析】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对于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所以B、C、E正确。 2.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应符合的要求包括()。A.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B.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C.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D.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E.应急保障措施满足其他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答案】ABCD 3.专项应急预案中信息报告程序主要包括()。做题宝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报警方式 C.确定24h与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D.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E.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答案】ABDE 【解析】专项应急预案信息报告程序内容包括: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确定24h与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所以A、B、D、E正确。 4.现场处置方案中事故特征主要包括()。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发生的级别 D.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E.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答案】ABDE 5.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急处置的内容主要包括()。A.事故应急处置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C.报警电话 D.上级管理部门联络方式 E.现场自救和互救 【答案】ABCD 6.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A.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 B.基本要素的完整性 C.内容的合理性 D.组织体系的科学性 E.响应程序的针对性 【答案】ABD 【解析】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所以A、B、D正确。做题宝 7.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下列事故中,属于与建筑业有关的职业伤害事故的有()。 A.物体打击 B.触电 C.机械伤害 D.火药爆炸 E.辐射伤害 【答案】ABCD 【解析】按照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按照事故发生原因分类,职业伤害事故分为20类,其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有以下12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火药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所以A、B、C、D正确。 8.属于物体打击类事故的有()。A.滚石 B.崩块 C.设备戳伤 D.砸伤 E.碾伤 【答案】ABD 9.根据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下列伤害事故中,属于“机械伤害”的有()。 A.被车辆撞击造成人员伤害 B.搅拌机械传动装置断裂甩出伤人 C.汽车倾覆造成人员伤亡 D.电动切割机械防护不当造成操作人员受伤 E.起重机吊物坠落砸伤作业人员 【答案】BD 【解析】根据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机械伤害指被机械设备或工具绞、碾、碰、割、戳等造成的人身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选项A、C属车辆伤害,选项E属起重伤害。所以B、D正确。 10.下列情况,属于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的有()。A.外国民航客机在我国境内发生机毁人亡事故 B.煤矿发生爆炸事故,死亡4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做题宝 C.某单位食堂发生急性中毒事件,有80名职工中毒 D.我国民航客机在国外发生机毁人亡事故,死亡40人 E.高速公路发生汽车追尾事件,8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答案】BD 【解析】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标准规定,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可以定位为特大伤亡事故的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所以B、D正确。 11.某工程施工中,因脚手架坍塌导致了6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对该事故的正确处理是()。 A.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向设区的当地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C.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 D.该施工单位可以自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E.事故调查要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 【答案】BE 【解析】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脚手架坍塌导致了62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一事故为一般事故。所以B、E正确。 12.安全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包括()。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事故单位未处理不放过 C.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D.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E.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答案】ACDE 1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应当向()通知。 A.公安机关 B.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C.人民检察院 D.街道办事处 E.医院 【答案】ABC 做题宝 【解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所以A、B、C正确。 14.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E.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结果 【答案】ABCD 【解析】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所以A、B、C、D正确。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推荐阅读: 农作物施肥技术09-06 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08-31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07-23 生态农作物安全生产09-14 农作物生长电脑模拟技术09-16 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研究论文07-05 农作物景观05-16 农作物种子06-03 农作物种业08-13 农作物种植09-04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6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7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8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9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10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1章第三节 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