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2024-12-08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通用8篇)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篇1

基于问题导向

强化教学研究

近三年来,宜昌市高新区把教研的切入点定位于基于问题解决,大胆采用自下而上的教研行动帮助教师们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项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

专题跟进强师能。2013年秋新版PEP三四年级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为了解决新版PEP给老师们带来的困惑,宜昌市采用了专题研究促师能活动。一是微技能研讨。进行“微技能研讨”,一节课由四位老师呈现Warm-up、3P环节共同完成。在这种以点带面的主题式研讨中,大家相互学习教学实施策略优化加强。二是案例研究。新版PEP每单元由对话课、语音课、词汇课、阅读课等构成,宜昌市采用案例研究即高新区小学英语教研行之有效的聚合教师群体的教研方式。基本流程:确立主题―课堂观察―专题研讨―行为跟进研讨。形式:多人同课、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最终实现研究团队共同解决一个或多个课堂低效问题,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师一优课”练真功。2014年春,教育部组织“一师一优课”层层赛事活动,为了力求全国课例获佳绩,高新还做到分层级、严要求、求实效。活动形式有“晒课”、评选“优课”、研制“精品”和名师评选等活动。为了在这一活动中糅合本区教研特色,有效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英语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二是如何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活动,及时总结反思,在主动学习中快速成长,勉励中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重燃教育激情,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媒体运用促高效。2014年秋我区各小学实现电子白板教学,为了防止教师将电子白板等同于PPT播放器的使用现状,防止人灌变机灌,在英语教研活动中高新区加大力度培养小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与白板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教师多媒体运用能力的发展,使电子白板的优势在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保障英语课堂高效。同时,引导教师借助教学实况录像或录音,反观课堂行为,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短板因素,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并加以反思改进,重建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除了具有实效性外,更重要的是搭建了教研员和一线老师互动的平台、创造了教研经验交流和教研成果分享的平台。

基于问题解决,为教育教学 “精准扶贫”

教研计划齐谋划。教研员制定的教研计划往往是个人想法,会导致教师们领会不足,执行不够,落实效果差。如何让教师自主去实施教研计划呢?那就是自下而上的行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管理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教师们参与决策,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其拥有被尊重、被信任和被接纳感。“教研计划齐谋划”激发了教师们强烈的内在责任感,实现了变静态的计划为动态管理的优化。

教研方式求创新。为了解决区属各小学较分散的现状,区小学英语教研采用“现场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即网络教研流程:远程观课―QQ平台评课―教研组集中研讨―形成文字评课材料―上传到群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教研,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实效,减少教师工作负担。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唱独角戏了,而是人人有事做,逐步形成了教研员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团队协作的教研氛围。

评价机制讲科学。一是课堂评价标准多维度凸显学生主体。要实施规范化的课堂评价标准,改变目前课堂现状,评价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评价机制的优化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高度关注。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量化相关指标,强化评价的可操作性,凸显学生立场,从观念上引领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化。二是教研组评价引导能动教研。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教研组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一年一度的“优秀教研组”评比作为有效手段,力求多层面地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

教研成果共分享。新版PEP教材改版后,配套资源的开发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为了减轻教师们自制道具或课件带来的沉重负担,区教研室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整合智力,各尽其能分册储备教学资源。两年来,通过优秀课件评比、自制道具评比、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心得、优秀教案、高效作业、精品试题、个人总结等各种赛事建立了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为了满足教师们的需求,每学期都会通过教研活动针对性地向资源库添入新的内容,使资源库不断优化、不断更新,让教师们根据需求自取,实现了教研成果共分享的互惠互利局面。

基于问题解决,赋予“核心团队”以灵魂

让书香浸润核心团队心灵。唯有阅读才能穿越时空架起和大师们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促使教师们自省,不断提升、优化自己,改变课堂行动方式。将读书活动固定化、系列化、模式化、细致化推进,认真领会新教育的内涵、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及十大教育行动等,并把新教育的理念有意识的渗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活动中催生核心团队主体意识。一是在“校校行”活动中凝聚核心合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英语教学实际,组织核心团队成员参与学校课堂教学视导、指导“一师一课”、送教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发挥核心成员在区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指导与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所有集中教研培训活动均安排核心团队成员主动承担相关工作,如:活动的策划与主持、任务的实施、人员的组织、效果评价与辐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用任务驱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核心组成员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得到精心帮扶,快速成长,既能实现小学英语“建设团队、面上提升”,又能突出“个别辅导,点上突破”教研的双赢。

以培训学习引领核心团队共成长。带领大量的教师参加各级赛事,拓宽教师们的视野;不断派出教师到市区学校交流学习,搭建分享的平台;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通名师名家网络学习的平台,为其创造拜见名师的机会……名师的课堂、专家的讲座、大师的感悟让教师们获得了专业上的支撑,使他们不断地更新理念,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增强责任感,挖掘潜能,促进了核心团队的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宜昌高新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周小益)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篇2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首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引导,高水平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这里的探究性指的是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相当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实现发展和提高;问题还应倾向有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半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巩固已经了解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也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去寻求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关联,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问题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分数分母不同,那么同学们能够想出几种方法来比较大小呢?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讨,学生们总结出通分、约分等若干种方法,教师接着可以进一步提出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2)通过创建情境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创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方形小纸片,在教学时教师询问学生:现在我们有若干个长方形小纸片,我们假设这些是长方形瓷砖,那么如果将这些瓷砖拼成正方形,可以得到的最大边长和最小边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呢?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共同拼接并探讨正方形边长的范围。

二、问题导入的策略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以学生最近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导入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思考认清问题的本质,根据教学内容涉及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和理解知识。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炼问题,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设计出难度适中并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教师提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恰当的提示,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明确,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分析问题情境,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假设学生是情境中的某个角色,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确定问题范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哪些知识有关,能够运用哪些知识去解决,这是确定的问题范围决定的。

三、问题的转化策略

问题转化就是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将已知对象和未知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步骤主要是:转化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未知对象转化为已知对象,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形象的问题,以及数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通过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问题与知识作比较,从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恰当地使用公式和定理、性质等。对于问题的“试误”策略,也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话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归纳总结解题思想。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想法、意见不能轻易否决,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摘要:新课标强调恰当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本文将就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陶艳琢.基于数形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3,03:52.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篇3

我在《科学》教学中摸索着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一、理论背景支撑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应《科学》课的教学特点

皮亚杰认为:“学生不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不对陌生的东西感兴趣,只对既熟悉又不相识的东西感兴趣。”让学生从已知的熟悉事物中去探索未知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就会有探索的兴趣。《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主动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现象。“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 “问题导向式”教学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在产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问题导向式”教学从《科学》教材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研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了解的问题。如:“手为什么会有指纹?”“指纹有什么用?”“了解我们的身体”等,这些都是他们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愿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索热情。

二、模式的基本流程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即想解决哪个问题),提出设想——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一)旧知引入,明确研究主体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并估计学生可能会对哪些问题出现同感。怎样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在学生进入教室后但还未上课这几分钟内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课件或资料,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准备。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观察“蜗牛”之前,可提供一些软体动物的课件或资料等。

在上课伊始提一些与本课研究主体有关的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后面学生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或类比。利用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体。

(二)提出研究问题

在明确研究主体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想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做出假设等,教师一一列于黑板上。如学生在上《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时,提出了“心脏是什么形状的?”“我的心脏跟别人一样吗?”“指纹像什么?”“我的心跳和别人是否一样?”等十几个问题。教师都把它们列于黑板上,激发学生提问、好问的兴趣。

(三)确定研究的主体目标,提出设想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列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目标。(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在学生目前的知识层面上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时要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选择一些在现有条件下可验证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确定研究主体目标后,让学生选择验证方案,即打算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或器材。如在教学《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出示装有同样颜色、同样数量液体的两个水槽,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问: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会是沉还是浮?理由呢?

学生猜测会出现五种情况:都沉;都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在一个水槽中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浮。

实验,看谁猜得对,结果只有个别学生猜对,大多数学生都露出迷惑的神情。

请猜对的学生说说理由,也不能自圆其说。

再问:想想马铃薯在一个水槽中是沉,在另一个水槽中是浮,这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水槽中的液体有关。

师:猜猜水槽中的液体分别可能是什么?

学生很快联想到可能是清水和盐水。

师:怎么证明你的假设?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了可以用:测轻重、尝味道、加热法、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

教师提示:看看我们的实验桌,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比较可行?(下转第66页)

(上接第48页)

在学生提出用加热法后,请学生说说用什么加热,加热的步骤是怎样的。在明确步骤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开始合作实验。(对学生提出的尝味道、在伤口处检测等方法,教师在肯定学生会动脑筋的基础上,强调在确定未知事物是什么之前,不能用人体来做试验,以后遇到其他未知事物也是如此。)

(四)提供材料,组织科学实验

让学生根据预定的方案,运用观察、对比、查资料、实验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已确定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当然,在这一模块实施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准备实验器材,尽量把学生可能考虑到的仪器都放在讲台上,以便于学生选择,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实施这一模块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五)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以口述、书面或其他形式向同学汇报自己组对所研究问题论证的结果,展示本小组在这一堂课中的所得。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加热很快得出了马铃薯浮的那个水槽是盐水,马铃薯沉的那个水槽是清水的结论。因为前者铁片上有白色结晶留下,后者铁片上什么也没留下。

三、模式的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系统的观察活动,适用于学生熟悉的、可以就地取材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单元中一节课的活动,还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一阶段的活动。《科学》的编排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非常重视学生的活动情况,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在“玩”中解决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达到教材的教学目标。

四、操作注意点

(一)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会脱离实际而成刁钻古怪的问题。可能是在课内无法解决的,也可能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此时教师要作适度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是否在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作研究,还是在做无用功,要注意提高学生研究的时效性。教师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而不应把对问题的研究流于形式。

论高考试题对教学导向的几个问题 篇4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有比以往试题较多、较新、较突出的特点。其基本特质是试题 加大了改革力度,充分体现出命题思路与教学,以及阅卷之间的统一性原则,即命题对教学的强烈导向作用与 阅卷体现命题精神的高标准要求。命题、教学、阅卷三者能在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在各自涵盖的阶段实施 操作,这才是优秀考生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如果说自1978年以来,高考历史命题一直在考知识范围,考应试 能力,考操作手段,充当指挥棒作用的话,那么19的试题精神则在强调知识容量的同时,特别突出对素质 标准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考知识”到“考创新”的变化,是高考命题与教学相互砥砺的结果,对历史教学 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它标志着历史教育学发展到一个更宽阔的空间,其意义无疑将波及到中学、大学、科 研院所的教学与研究,值得同仁共同重视。

一、选拔考试与“淡化教材”

高考不是水平考试而是选拔考试,这已是开宗明义的事情。历史教材与教学一贯是以水平教学作主体要求 的,随着选拔考试地位重要性的逐年增强,若承袭“依纲靠本”的套路创制高考试题,那简直无法操作,无从 选拔。为了拉开成绩档次,命题人曾经采用“爬坡”题的手段,以便让高分成绩应运而生。年复一年,坡复一 坡,结果命题“走火入魔”,试题答案要求的时间跨度多达数百年,空间地域则横跨欧、亚、美,好生了得! 笔者曾戏言:“这样的题目,若请大学历史教授应试,别说高分,便是及格者恐也寥寥。”一根指挥棒把路越 指越窄,从教材内容中寻找答案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命题人当然也就“黔驴技穷”。这一现象出现以 后,教育界及社会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命题方向的争论,可谓沸沸扬扬 ,命题人、教材编辑、历史教师各有其说,焦点仍然集中在试题,何去何从。命题人的智慧与改革一样是逼出 来的,因为不改不行。当选拔考试的既定要求明确之后,命题人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从此,在书本上寻求文字 答案的状况不再出现了,背课文的教学方法受到冷落,随之,对教学的影响便是“淡化教材”。

所谓“淡化教材”,开始难以理解,文科历史难教的怨气一度弥漫不散。教学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与处理,绝大多数教师功底颇深,游刃有余,困难的是试题参考答案无法制作,只有靠“大运动量训练”,以 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弥补。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教师大呼其答案难作的时候,考生成绩依 旧上升,教师尚且难答的问题,学生应试却较圆满。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命题的选拔要求与教材的基本内容 是可以并需要通过教学来得到统一的,“淡化教材”只是照本宣科的反动,“淡化”是一种现象,本质则是促 进真正意义上的“强化教材”。对历史教材内容,若不作出精密解析或准确抽象,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历 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及高考应试效应都会大大削弱。因此,为进一步体现高考选拔人才这一特定目标, 命题者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创新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试题,许多是在教材中的薄 弱环节,乃至简略论述滞后的地方落笔。有人怀疑命题专门与教材为难,这是误解。在试题中对历史学的最新 科研成果迅速作出反应,对史料和史论的观点、内容提出更精确、更科学的要求,这是源于教材、升华教材的 表现,是尊重教材提高教学水平的正确举措,体现了命题与教学的同一性原则,是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 的保证,方向是正确的。如年试题第31题,内容要求是判断德国疆域图,正确答案是1938年10月―1939年 2月。所设三个迷惑项为:1936年3月―1937年2月、1937年3月―1938年9月、1939年3月―1939年9月,彼此时间 相差不到一年。在教学中极少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这类试题,而这样精确的要求并非是死记硬背才能达到的。 这道题透视出法西斯德国侵略扩张与美英绥靖政策的种种背景,必须借助历史思维才能推断裁定,称得上是“ 用大手笔写小文章”。一道精品小题无异于考查几道大题,这种源于教材确又高于教材的命题精神,不仅不会 使教材淡化,而是会促使教师更深入钻研教材。如果缺乏这种高层次的备课和讲授,学生的成绩也就自然达不 到选拔档次的要求。再发第49题,提出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为何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 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两者进行比较,难度很大,尤其是对拉美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进程归纳并抽象 出特点,教材并未直接讲出。只有在教学中深刻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一基本理论时,才能迎刃 而解,否则此题很难入手回答。笔者对湖北地区考生试卷的粗略分析证明:能较全面回答?题的考生大约占全 体考生的1/10,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考生通过这道题的测试显示了其才能。

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命题导向

历史试题如何创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或制约,多项因素需要在相当高的标位上进行综合平衡。其中最值 得注重的莫过于试题现实的社会效应,这是史学功能的必然。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史实的生动性特点, 通过试题得以顽强表现,在正常情况下,“资政”与“教化”的史学意韵不可能不占有命题人的思想主体。19 98年试题主体精神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爱国主义是试题灵魂,教科兴国、统一市场建立 是世界史命题的重点。试题所要求掌握和认识的均围绕中外历史在经济和文化成就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与当前 改革开放大潮和谐一致,对我国现时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如,对人民公社错误的实 质性批判、日本教科兴国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南北美州统一市场建立的成功与失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 的再评价等问题,都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知识的要求上,其深层涵义,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急切需要的宝 贵财富。这样的命题动机、思路、目标对中学历史教学将具有鲜明、突出而又久远的导向作用。

三、试题的活性因素与创新思维

怎样学习历史,长期以来在重记忆与重理解的关系上,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不太在行的人都相信学历史就 靠死记硬背,从对史实的记忆到对概念的记忆,多多益善。事实上,为了考大学,高中文科学生的背记能力已 发挥到极至境地,足以令教师惊叹!机械记忆的应试效果曾大大促成命题者以反猜题的姿态加以应对,偶尔也 有较偏较怪的试题出现,以防止高分区的过分扩大和考分的过度集中。这种态势曾考验着命题者,也逼着命题 者不得不在考能力上下气力,对考生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必然要提上日程。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空前增大,对信息的组合与剔析的精确性越来越高,同等的信息怎样 提取其价值,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意识强烈的人才能把握住科技发展的方向。一个民族若远离墨 守陈规而又拥有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个民族必将是一个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民族,现代社会只有创新精神的 民族才能进入优秀民族之林。基于这个认识,历史教学与选拔人才的高考命题,务必贯彻创新精神。所谓创新 ,当然是在大量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展开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不仅不会同传统教学与考试相矛盾, 恰好是传统的继续与发扬。既然如此,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目标,重点不是考知 识,而是考创新。所以,试题的活性因素较多,要替考生开辟创新思维的条件。1998年试题正反映出这种趋势 。例如第34题,所问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之根本目的,所设四项均属正确项: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帮助西欧经济复兴,但符合“根本目的”的 却应该是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这类试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促进很有益处。

分析1998年试题,布局广博,尤其是主干题还分别设有表层与深层涵义,在赋分中给创新思维以实惠,鼓 励有力。评述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功绩一题,对教材及传统教学提出了有力挑战,看来是破天荒之举,仔细 品味,实属顺理成章。这道题表现出命题人的思路开拓,史德高尚。显然,命题动机是对爱国主义知识范畴的 考查,试题及参考答案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使爱国主义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无疑对 教材与教学的改进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对二战后日本教科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试题与参考答案 有两点颇具典型,意境很高。其一是,教科兴国,“教”在“科”之前,这绝非文字的先后,而是对“教”的 重要性是否真正明确,顺序之差请全社会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科学把握,是“教科”而不是“科教 ”。其二是,强调教科兴国和日本从引进西方技术到以本国科研为基础的进程。史学功能的内涵通过考题得以 充分体现,考生有很宽阔的思维空间,任其驰骋。参考答案在明确要求的同时,还特意给思维开阔、创新意识 强、善于表述的考生以表现的机会――凡超出答案,有所发挥,言之成理的考生酌情加分。试题中的活性因素 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将使历史教材与教学真正“活”起来。

四、史和论的关系与试题“史性”

在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历史教学活动中,对“史”和“论”,既不偏废,也不可偏爱,这是在史学界取得共 识的。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步伐加大,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均有加厚与拓宽,但是,我们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理 论――什么是历史科学(历史学的对象、任务、特征、要求),历史学的认识特点、研究方法、科研成果的表 现方法等,却多有疏忽。教师的忽略,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从而对“史学概论”中所论及的科 学原理颇感生疏;在教学活动(备、教、改、考等环节)中,常常会出现偏差,把历史教学活动,自觉或不自 觉地与语文教学活动或政治教学活动相混同。我们应该严肃地看到,政与史、文与史虽然有很难分开的地方, 但确实又必须区别开,前者的发展会出现对历史的偏执,后者的归宿则容易坠入历史虚无的泥潭。我们认为历 史教材与历史教学的“史性”绝不可削弱,高考命题必须要有“史味”,这是史学的科学性所决定的。1998年 试题在阅读史料与历史思维表述上的要求大大增强,中心是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充分显示了命题人实事求是 ,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明确意向。对历史教材中语焉不详、史事与观点欠明确的地方,均有针对性地予以澄清, 富有挑战性。可以说,高考试题可以补充教材与教学中的陈旧和不足,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并欢迎这种命题心路 的走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998年试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请人们注意对“史学概论”的研习。追求教学中史与论的统一,实现史论 统一命题原则,可以说是渴望已久的。如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格上,对战后日本教育、科学与经 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一问,要求回答:60年代末出现高度发展,特别要求强调60年代教育的发展,为依靠本国 力量搞科技打下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再强调教育、科学开发与经济大幅度增长的相对应性,又在此处专门设“ 可加2分”一条,以资鼓励。历史学一贯注重左图右史,在读图表时对考生设下三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考生的能 力水平也就自然地落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分数段上。在“史”与“论”的关系中,明确由“史”引出“论”,又 以“论”指导“史”,两者之间辩证统一。1998年试题“史性”足,“史味”浓,这是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尊严 ,是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高标准的体现。

五、教学、命题与阅卷

在选拔考试的全过程中,阅卷的操作地位一向是较低的。从各省了解的信息,稍作考察便知道,问题的关 键是主管部门对学科专业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在组织工作上难以保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结构合理的专 业队伍。下表是1998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阅卷成员结构表(总共90人,阅卷49449份)。

附图{图}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篇5

摘要:文章对尝试以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提高口腔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做简要总结并提出见解,主要从PBL教学法对科研能力培养的优势、应用方案和理论基础、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PBL教学;科研;高等教育;口腔医学

一名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手c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在面对各种各样病患的时候能够独立思维.用其所学准确完成诊疗过程。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能够时时紧跟口腔医学的更新和前沿.在科学研究上不断进取和创新,从而指导、提升临床实践和诊疗水平。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涵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问题导向教学(probleln-based learning,PBL)是以实际病例为基础.小组讨论为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知识获取与技能获取并重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从设计思路到执行过程都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符合。

近年来。我院口腔内科学教研室在七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中尝试PBL教学。拟通过构建适用于学生发展的口腔内科专业课程的PBL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的科研训练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其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或进入深层次的科研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即对本教研室尝试实施PBL教学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做简要总结,并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为以后类似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PBL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优势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毕业生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制定了“基本要求”。采用国际通用标准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鼓励PBL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是促进我国医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环境的保证。

长期以来。讲授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常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很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如知识的滞后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等另外,由于目前国内医学教育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以定量评价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以取得分数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动机.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其次,传统授课法留给专业科研的训练空问狭窄,专业科研实践形式单一,专业科研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未能衔接,使得学生对专业科研认识不足.科研训练意识淡薄,主动性及参与性不够。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处理缺乏灵活性。对医学科研缺乏热情和敏感性.这势必导致医学人才质量下降.医学水平停顿不前。

PBL教学是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或教学的方式。PBL教学能够让医学生在临床案例的实际情景中在教师指导下从实际案例出发去发掘问题、思索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自行收集资料和构建有用的知识,这种探索式的学习历程不仅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而且更易促进学习迁移,培养其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早为多数学者所重视。有学者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可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实践、乖斗研实验、学术报告等多个环节中实现。PBL教学由于自身特点,正可在这些环节中发挥优势。有研究证实,经过PBL教学与导师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的本科生,其科研实践能力(如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发表、参与科研项目能力等)显著优于以常规方式培养的学生。由此可见,将PBL教学模式与科研训练相衔接.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科研的基本思想和科研方法的学习掌握.保证学生专业科研训练的持续.规范化开展.对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利研能力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PBL教学法对培养口腔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应用探索

Barrows教授曾明确提出PBL教学的四个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构建知识;发展有效的临床推理;发展有效的自我指导学习技能;增强学习动机。PBL教学以问题作为基础,并要求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是不断循环和往复的历程。Wrigley认为,PBL教学的过程包括主题选择、制定计划、研究、发表成果和结果分享等阶段。参考这些研究,本教研室以口腔黏膜病学课程中较为重点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部分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口腔号业七年制本科学生科研训练的PBL教学课程。

作为对照。本教研室同时选择另一个口腔黏膜病学课程的重点疾病—— 口腔黏膜白斑部分,以常规讲授法授课。PBL教学过程以选定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病例为课程出发点.以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没计实践为主线整合课程,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在整个螺旋形循环进展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设计相应课题来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中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以上科研训练中,还力求使学生学会协调几方面的关系,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研思路的逻辑性、科研程序的严谨性与创新思维的灵活性的关系:独立思考工作与科研团队协作的关系等。

设计方案包括两个阶段.以教师选择临床较为常见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病种的具体病例作为PBL教学的起点。第一阶段中,首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典型病例,以主动了解背景知识、鉴别和完成诊疗的实践为主线,学生自行收集和积累资料.熟悉和复习以前相关的理论知识,随后再重新认识和分析病例.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这一过程由教师加以引导和辅助.提高教学效率。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的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新的学习。在设计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学生围绕病例反复整理、提取已学习过的知识。使这部分知识得以加强和理解.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正面影响。根据官能心理学和形式训练学说,本设计方案第一阶段的训练中,学生的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四种官能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加强并相互促进。这即是学习迁移的实质.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必要条件.本设计方案第一阶段的阶段性目的即在于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本设计方案的第二阶段中.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出可能的科研方向。再进行资料收集并了解相关前沿知识。提出科研课题并制定科研计划。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升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其他学生进行知识和结果的分享.同时学生要进行自我指导.自己总结适合的研究方法,自己发现不足并加以弥补,同样,教师在必要时需要加以引导和辅助。这一阶段仍是以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即执行科研设计的过程)作为主线,最终获得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此阶段的思路正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相符合:教学中不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巩固对知识的记忆等。

与他人的交流或协作也是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任何一个科研活动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在执行科研课题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灵感或思路。而与他人的合作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相互发挥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科研活动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自我指导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科研素质达到质的提高的体现。当学生经过。定时期的训练后,初步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此时,可以借助一些条件对自己的发现和学习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总结经验.认识以往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或发扬。在教师的协助下,一旦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指导,就能够快速进步,大幅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三、PBL教学法的成效分析与改进思路

口腔黏膜病学课程结束后。本教研室对参与此次PBL教学的16名七年制学生学习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和口腔黏膜白斑两个重要病种的情况进行试卷考查(满分8分),发现口腔黏膜扁平苔藓试卷的评分(7.4+0 8)分显著高于口腔黏膜白斑的试卷评分(4.3+2.2)分(F=26.824,P=0.000)。说明PBL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PBL教学法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教研室尝试利用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也处于探索之中,虽然此次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从其小学、中学到本科阶段接受的都是传统讲授法的教育方式。早已习惯课堂由教师作为主导的以教材传授知识的观念.而PBL教学使学生一下子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自己.许多学生显得无所适从。

有些学生适应较快,信息、资料收集能力强,科研课题设计出色,往往成为每次小组讨论的核心。而适应慢的学生锻炼机会减少。逐渐从心理上产生依赖或干脆放弃,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强的越强,弱的越弱,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本教研室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也可以了解到,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的重点把握不够明确,收集的资料没有标准可参照,掌握的知识有些依赖于同学问的讨论和交流,难辨正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有意加以干预,以提问、单独协助、强弱搭配、及时点评的方式在PBL教学开始阶段对一些较弱的学生引导和辅助。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次,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整个螺旋形的科研训练中.教师的角色并不占据主要地位,而是分别在两个阶段中处于辅助位置。这说明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起到必要的引导、辅助、调节作用,而训练是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主体的。教师由主导角色到辅助角色的转换事实上对执行PBL训练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新的教师角色不仅需要具有很好的宏观调控和整体协调能力,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察觉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并及时引导和解决。然而,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讲,PBL教学也是一项新颖的内容,以往的教师培训中并未接触过PBL教学,因此,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病例情景选择的设计、学生科研课题设计原则的把握、科研课题执行过程的引导、小组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把握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显得经验缺乏,因此.对教师进行专门的PBL教学前的系统培训是必要的。

再者.时间也是PBL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PBL教学中平衡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与科研训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PBL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病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的筛选、科研方案的确定等工作。而且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制定课程进度安排,选择合适的病例情景。阅读掌握大量的背景知识。对学生的课题资料把关,以及对部分落后学生的辅助等。在短短一个学期的几个月中,只能安排少量PBL教学课程,否则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过多的负担,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本研究实施PBL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以上问题,也为了在尝试PBL教学进行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出现过激的转变。

问题导向改革,敢于触及利益 篇6

公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最重要、最让人期待的突破,就是自我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固然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层面,但其要旨则是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为“革自己的命”谋篇布局,涉及权力运行和利益调整,特别是制度创新,难度更大、涉及面更广、涉及的领域和碰到的问题更深刻。

哪里需要“自我革命”?往往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反复堆叠的所在,问题导向改革,问题倒逼改革。

比如,公报首次提及,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过去习见的“基础性作用”平地飞升,行政力量则将拱手避让市场。这意味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目标,其自我革命力度或将空前。如能落实,这将是从根本上抽离腐败的肥沃土壤,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撒手锏。

再如关于财税改革,公报指“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事权、财权不统一,转移支付不完善,专项转移过多,缚住地方财政手脚,使钱用不到刀刃上,曾是地方政府集中的抱怨,于是乎,各地地方债高企,对土地财政无限依赖和迷恋。而狠下决心推进停滞数年的财税改革,可能是对房地产发展冲动的釜底抽薪。

而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意味着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城乡建设用地的成本不再有天壤之别,城乡教育、医疗的差距或将缩小,多方利益集团的激烈博弈有了破解目标: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终结长期存在的对农民的体制性剥夺与歧视。

至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所寓意的改革重头戏行政体制改革;以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司法改革,更把手术刀直接对准了传统的、久拖未决的体制之弊:行政力量对要素市场以及司法审判介入过多。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动大手术如临险地,如履薄冰。要攻坚克难,驾驭改革大局,化解利益集团阻挠,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用意所在,设计、协调、落实、推进,超越现有利益格局,全程力推改革目标实现。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篇7

然而, 传统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片面地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课程目标定位较窄, 对于与分析化学学习及学生素质相关的一些重要能力 (如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 关注不够, 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培养出的学生在分析化学的专业素养方面不能满足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 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的同仁在分析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尝试。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1. 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 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 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 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 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 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 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 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 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 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 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 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 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 我们提出下列问题: (1)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 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 (2) 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 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 (3) 酸度与溶液p 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 H值? (4) 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 H值如何计算? (5) 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 (6) 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

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 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 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 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分析并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 提出初步结论, 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 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 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 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 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教师需要认真记录, 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 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 教师给予补充完善, 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 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 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 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 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 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 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 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 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 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 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 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 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 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 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 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 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 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尝试问题导向教学法,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同时, 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扩大了知识面, 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但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适应问题导向教学?怎样将问题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怎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导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中, 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优势。而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

综上所述, 基于分析化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导向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从而满足临床医学对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改革分析化学教学模式, 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并讨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检验专业,问题导向教学,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凌.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基于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视角[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6) :82~83

[2]高先娟.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8) :2490~2492

[3]邓海山.基于真实情境下问题探究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以“一元弱酸、弱碱及多元酸碱的滴定”为例[J].大学化学, 2013 (4) :24~27

[4]周丹、李海霞、陈榕等.广义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2) :3631~3632

基于问题导向 强化教学研究 篇8

三项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

专题跟进强师能。2013年秋新版PEP三四年级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为了解决新版PEP给老师们带来的困惑,宜昌市采用了专题研究促师能活动。一是微技能研讨。进行“微技能研讨”,一节课由四位老师呈现Warm-up、3P环节共同完成。在这种以点带面的主题式研讨中,大家相互学习教学实施策略优化加强。二是案例研究。新版PEP每单元由对话课、语音课、词汇课、阅读课等构成,宜昌市采用案例研究即高新区小学英语教研行之有效的聚合教师群体的教研方式。基本流程:确立主题—课堂观察—专题研讨—行为跟进研讨。形式:多人同课、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最终实现研究团队共同解决一个或多个课堂低效问题,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师一优课”练真功。2014年春,教育部组织“一师一优课”层层赛事活动,为了力求全国课例获佳绩,高新还做到分层级、严要求、求实效。活动形式有“晒课”、评选“优课”、研制“精品”和名师评选等活动。为了在这一活动中糅合本区教研特色,有效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英语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二是如何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活动,及时总结反思,在主动学习中快速成长,勉励中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重燃教育激情,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媒体运用促高效。2014年秋我区各小学实现电子白板教学,为了防止教师将电子白板等同于PPT播放器的使用现状,防止人灌变机灌,在英语教研活动中高新区加大力度培养小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与白板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促进教师多媒体运用能力的发展,使电子白板的优势在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保障英语课堂高效。同时,引导教师借助教学实况录像或录音,反观课堂行为,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短板因素,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并加以反思改进,重建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活动除了具有实效性外,更重要的是搭建了教研员和一线老师互动的平台、创造了教研经验交流和教研成果分享的平台。

基于问题解决,为教育教学 “精准扶贫”

教研计划齐谋划。教研员制定的教研计划往往是个人想法,会导致教师们领会不足,执行不够,落实效果差。如何让教师自主去实施教研计划呢?那就是自下而上的行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管理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教师们参与决策,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其拥有被尊重、被信任和被接纳感。“教研计划齐谋划”激发了教师们强烈的内在责任感,实现了变静态的计划为动态管理的优化。

教研方式求创新。为了解决区属各小学较分散的现状,区小学英语教研采用“现场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即网络教研流程:远程观课—QQ平台评课—教研组集中研讨—形成文字评课材料—上传到群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教研,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实效,减少教师工作负担。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唱独角戏了,而是人人有事做,逐步形成了教研员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团队协作的教研氛围。

评价机制讲科学。一是课堂评价标准多维度凸显学生主体。要实施规范化的课堂评价标准,改变目前课堂现状,评价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评价机制的优化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高度关注。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量化相关指标,强化评价的可操作性,凸显学生立场,从观念上引领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化。二是教研组评价引导能动教研。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教研组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一年一度的“优秀教研组”评比作为有效手段,力求多层面地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教研组的良性发展。

教研成果共分享。新版PEP教材改版后,配套资源的开发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为了减轻教师们自制道具或课件带来的沉重负担,区教研室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整合智力,各尽其能分册储备教学资源。两年来,通过优秀课件评比、自制道具评比、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心得、优秀教案、高效作业、精品试题、个人总结等各种赛事建立了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为了满足教师们的需求,每学期都会通过教研活动针对性地向资源库添入新的内容,使资源库不断优化、不断更新,让教师们根据需求自取,实现了教研成果共分享的互惠互利局面。

基于问题解决,赋予“核心团队”以灵魂

让书香浸润核心团队心灵。唯有阅读才能穿越时空架起和大师们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促使教师们自省,不断提升、优化自己,改变课堂行动方式。将读书活动固定化、系列化、 模式化、细致化推进,认真领会新教育的内涵、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及十大教育行动等,并把新教育的理念有意识的渗透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活动中催生核心团队主体意识。一是在“校校行”活动中凝聚核心合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英语教学实际,组织核心团队成员参与学校课堂教学视导、指导“一师一课”、送教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发挥核心成员在区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指导与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所有集中教研培训活动均安排核心团队成员主动承担相关工作,如:活动的策划与主持、任务的实施、人员的组织、效果评价与辐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用任务驱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核心组成员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得到精心帮扶,快速成长,既能实现小学英语“建设团队、面上提升”,又能突出“个别辅导,点上突破”教研的双赢。

以培训学习引领核心团队共成长。带领大量的教师参加各级赛事,拓宽教师们的视野;不断派出教师到市区学校交流学习,搭建分享的平台;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通名师名家网络学习平台,为其创造拜见名师的机会……名师的课堂、专家的讲座、大师的感悟让教师们获得了专业上的支撑,使他们不断地更新理念,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增强责任感,挖掘潜能,促进了核心团队的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宜昌高新区教研中心)

上一篇:健康体检项目介绍下一篇:通风班组长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