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的教与学

2024-09-17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精选12篇)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 篇1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 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用逐步深入。本文以案例教学行动导向为例, 通过《现金余额的控制方法》的课堂教学组织, 示范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关键词: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组织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和学习为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及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将脑、心、手结合, 是“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培养模式,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 职业技能固然重要, 但必要的理论基础夯实必不可少, 为此, 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到理论课的教学中也不可或缺。本文以案例教学法为例, 通过《现金余额的控制方法》一节的课堂组织教学来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师生共同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大体可分为四个环节: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评价案例。具体到本节课, 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工作和任务的制定来组织本堂课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

首先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以便选编案例, 组织教学。通过分析可将本节课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现金成本含义及内容;二是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利用现金成本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启发式地引出存货模式, 列举存货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 这也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并自己归纳总结。

据此选编案例:华瑞公司现金收支状况稳定, 全年的现金需要量200000元, 当手头宽裕时, 公司会将其用于购买股票等有价证券进行投资。每次的交易费用需400元, 投资收益率为10%, 那么公司现在持有多少金额的款项比较经济?是1万元?4万元?还是5万元?

其次, 教师结合案例, 依据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 设计如下情景, 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1) 若公司持有1万元时, 恰巧需购进2万元的材料;2) 若公司持有5万元时, 其中2万元用于购买材料, 而此时又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 所剩3万元就成了闲置资金;3) 持有4万元时, 其中2万元用于购买材料, 所剩2万元公司将其购买了股票。

对于这些情景, 采用学生阅读案例和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分组展开课堂讨论, 来分析各种情景下公司所发生的成本, 从而得出企业持有现金所产生的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运用对比教学法 (列表对比) 使学生理解各种现金成本的含义及特点;进而总结出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成本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教学任务完成。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开始。教师再次设计问题:结合华瑞公司全年的现金需要量你能否帮着做出最适合华瑞公司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吗?又如何确定呢?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重点内容的学习:最佳现金持有量及其确定。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发挥在课堂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向学生介绍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概念和确定方法之存货模式。然后再将案例交由学生讨论。为此设计问题:华瑞公司的情况是否符合存货模式法的运用前提?如果符合, 又如何应用存货模式的理论来推出具体的计算方法?这样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 教师带领学生得出相关的计算公式。完成本堂课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学习。此时课堂进入第三部分的教学与学习中。学生根据第二部分的学习, 解决此前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教师可将案例延伸, 提出新的问题:华瑞公司在一年内购买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最佳次数为多少?公司持有现金发生的最低总成本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后选派代表演示。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两个主要内容:现金成本与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存货模式) 。根据讨论结果, 有针对的给出练习题, 应用巩固。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稳定, 预计全年 (按360天计算) 现金需要量为100万元, 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250元, 有价证券年利率为5%。要求:1) 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2) 计算最低全年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以及其中的转换成本和持有机会成本;3) 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至此, 整节课结束。

二、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就在于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 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分析, 可以看出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就对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对于教师, 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发表意见, 这就使得课堂的教学时间和节奏不能完全按照备课时所设计的进行, 在这里, 教师应有耐心, 不着急评判学生所得结论的完善与否, 通过正确引导, 循循善诱, 让学生自己得出应有的结论, 教师只需引导就行, 除非学生自己提出要求, 这样可让学生有种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课前要充分的准备。从上面这节课的组织和教学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传统的教学要求要高的多。如当学生在讨论案例时, 会有一些是我们教师课前无法预料的情况出现, 这时就要求教师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 通过逻辑推理三言两语, 巧妙地将问题拉回到本堂课的主题中来, 而这一切却是我们在教案本上无法表示的, 只有通过平时积累和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可以使课堂教学按照我们事先所设计的框架进行。除此, 在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具备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利用存货模式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公式推导时, 就涉及到相关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对于学生, 首先也应该改变观念。比如, 学生根据教师所编排的案例及相关的问题, 认真思考, 不论错对, 都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全体同学各抒己见, 活跃课堂气氛。其次要改变学习态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进行必须有学生的配合才行。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思维完全融进课堂中, 接受教师的引导,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 才没有被迫学习的感觉。否则将会形成学者自学, 教者自教, 教与学脱钩。

总之,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大潮中, 要真正的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以实施, 需要学与教的配合, 教与学的互动, 教与学共赢, 以达到预期的教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国烛, 马红麟, 王文博.高职教学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马丽萍, 金松雪.财务管理实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 篇2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应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成共享、共进。这是积极互动,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除了相互之间的“尊师爱生”的道德关系外,更多的体现民主平等、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二、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饼不靠”是句俗语,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教师的素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那么,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者必众。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四、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手段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教师与本班学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我们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既要研究“教”,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研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师教得如何,归根到底看学生学得怎样。

学生智力的发展,不能靠教师的“灌输”,只有在他们自己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指导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学习。例如,教学解方程,可按如下程序进行 可见,这样的教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教的过程围绕着学而进行,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讨,不管其解法是对是错,都能形成人人积极动脑,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这样能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比较优劣,使学生树立起解题的优化意识,学会灵活解答类似的题目。我们课堂教学,若能处理好教与学的这种关系,让学生跳出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怪圈,养成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确定解法的思维习惯,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所谓知识型教育模式,以掌握知识的水平来判断人才的优劣,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给人才培养造成虚假现象;二是课堂教学以固定的“复习”、新课、作业三段模式贯穿始终。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三是课堂教学成为单位性的“教师学生”交流模式,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全面发展,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制约学生个性的陈旧框框,当务之急是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素质教育观念,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切实转变“只要求学对教的适应而忽视教对学的适应”的传统观念;处理好课堂教学师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课堂教学来说,对教材的处理、知识点的把握、对重点的展示、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方法的运用和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等,不同的教师是大相径庭的。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 篇3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来谈教与学。

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教与学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莱灯塔尔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而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习惯于常规解题的学生由于读题能力不强,往往看了题目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更不会把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应用题成为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而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因此,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一内容的教学。

一、过好以下“四关”

1.过好思想障碍关

克服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对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背景往往不注意,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惧怕,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应用方程来解决应用题,以至于造成心里紧张而不能顺利解决一些其实很容易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在平时教学中多展现一些生活场景,给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内容,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尽可能地体会问题情境,把题目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用方程来解决。

2.过好习惯养成关

一位数学家说过:“思考要慢,解题要快”,而大多学生是“思考快,解题慢”。善于解题的人用一半的时间来读题,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完成解答。动手操作,一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边看内容边动手画表格或线段图。标划记号,让学生用不同符号在题目上做出标记,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3.边读边思的习惯

只有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真正掌握题目的内涵。边读题边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难懂的或易混淆的词语或专门术语,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认真分析题目所给出的隐藏的知识点。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如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南新闻网报道:2009年12月20日,D5586次动车从浙江苍南站出发驶向上海南站,这标志着苍南火车站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行始发动车的县级站。D5586次动车时刻表部分如下:

苍南(11:40开)→宁波(14:00开)→杭州(15:50开)→上海南(17:25到),(假设沿途各站停靠时间不计)。

材料二:苍南至上海南站的铁路里程约为716千米。D5586次动车在宁波至杭州段的平均速度比苍南至宁波段的少54千米/时,在杭州至上海段的平均速度是苍南至宁波段的45。

问题:

(1)设D5586次动车在苍南至宁波段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宁波至杭州段的里程是 ______________千米(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求该动车在杭州至上海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

(1)根据材料一找出宁波至杭州段所用的时间,根据材料二表示出宁波至杭州段的平均速度,继而求出里程;

(2)先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苍南至宁波的平均速度,然后根据杭州至上海段的平均速度是苍南至宁波段的45,求解。

4.反思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应用题的学习要特别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解题思路。解题结束后,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问题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2)反思解题方法,很多应用题,由于审题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这些解法中有繁有简。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只满足于解出答案就行,要从其他的角度寻求新解法,使解题变得越来越轻松。

(3)反思解题规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完一道题后,总结出一半规律,看能否进行推广和延伸。

二、找出等量关系

学生对应用题的畏难情绪实际上是源自对题目的不理解。应用题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策略上。找数量关系主要是从关键字句中发现等量关系;挖掘所涉及的基本量关系,以此沟通不同种量之间的关系;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等量关系。

在应用题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读题、画图、说理几个环节,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文字语言,更好地理解清楚题意。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

1.把公式作为等量关系

如一圆柱形容器的内半径为3厘米,内壁高30厘米,容器内盛有18厘米高的水,现将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15厘米的金属圆柱竖直放入容器中,问容器中的中的水将升高多少厘米?

学生要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关键的有用的条件。这个题目中“内壁高30厘米,容器内盛有18厘米高的水”的这两个条件是用不着的。然后根据“金属圆柱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柱的体积”这一等量关系不难列出方程。

(3)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等量关系不够明显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离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他。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

爸爸所行的路程=小明所行的路程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是他们架起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理解应用题中教学术语和数量关系。运用投影手段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利用投影演示,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时间,求速度和,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投影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式根据。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 篇4

一、过好以下“四关”

1. 过好思想障碍关

克服畏难情绪,由于学生对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背景往往不注意,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惧怕,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应用方程来解决应用题,以至于造成心里紧张而不能顺利解决一些其实很容易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在平时教学中多展现一些生活场景,给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内容,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尽可能地体会问题情境,把题目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用方程来解决。

2. 过好习惯养成关

一位数学家说过:“思考要慢,解题要快”,而大多学生是“思考快,解题慢”。善于解题的人用一半的时间来读题,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完成解答。动手操作,一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边看内容边动手画表格或线段图。标划记号,让学生用不同符号在题目上做出标记,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3. 边读边思的习惯

只有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真正掌握题目的内涵。边读题边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难懂的或易混淆的词语或专门术语,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认真分析题目所给出的隐藏的知识点。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积极开展自我启发思维,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如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南新闻网报道:2009年12月20日,D5586次动车从浙江苍南站出发驶向上海南站,这标志着苍南火车站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行始发动车的县级站。D5586次动车时刻表部分如下:

苍南(11:40开)→宁波(14:00开)→杭州(15:50开)→上海南(17:25到),(假设沿途各站停靠时间不计)。

问题:

(1)设D5586次动车在苍南至宁波段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宁波至杭州段的里程是______________千米(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求该动车在杭州至上海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

(1)根据材料一找出宁波至杭州段所用的时间,根据材料二表示出宁波至杭州段的平均速度,继而求出里程;

4. 反思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应用题的学习要特别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解题思路。解题结束后,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问题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2)反思解题方法,很多应用题,由于审题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这些解法中有繁有简。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只满足于解出答案就行,要从其他的角度寻求新解法,使解题变得越来越轻松。

(3)反思解题规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完一道题后,总结出一半规律,看能否进行推广和延伸。

二、找出等量关系

学生对应用题的畏难情绪实际上是源自对题目的不理解。应用题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策略上。找数量关系主要是从关键字句中发现等量关系;挖掘所涉及的基本量关系,以此沟通不同种量之间的关系;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等量关系。

在应用题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读题、画图、说理几个环节,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文字语言,更好地理解清楚题意。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隐藏着的数量关系。

1. 把公式作为等量关系

如一圆柱形容器的内半径为3厘米,内壁高30厘米,容器内盛有18厘米高的水,现将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15厘米的金属圆柱竖直放入容器中,问容器中的中的水将升高多少厘米?

学生要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关键的有用的条件。这个题目中“内壁高30厘米,容器内盛有18厘米高的水”的这两个条件是用不着的。然后根据“金属圆柱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柱的体积”这一等量关系不难列出方程。

(3)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等量关系不够明显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离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他。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

爸爸所行的路程=小明所行的路程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

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是他们架起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理解应用题中教学术语和数量关系。运用投影手段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可把应用题中所叙述的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如在行程应用题教学中,利用投影演示,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时间,求速度和,以及已知总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这些题目均可用投影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学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学术语,又理解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式根据。

总之,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学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教师应认真分析研究,使学生的新旧知识顺利衔接,为学生思维上的飞跃作好铺垫引导,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来谈教与学。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篇5

谈《黄河的主人》的教与学

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    吴红亚

一、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黄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才能,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了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接着,文章再写羊皮筏子小,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可它却能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人和物,这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驾驭。最后,写艄公的品格时,写了羊皮筏子上乘客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等,更是为了渲染艄公驾筏的高超才能。

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意蕴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富有激情,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我避免了一味分析讲解,让朗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让学生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

1.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段描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为让学生从声、形两方面体会黄河的气势,我借助媒体,把黄河这种波浪滔天的场面展示给同学们,同时从声音中体会胆战心惊的感受。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断,体会这一小节朗读的要领,从朗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2.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自己看到的羊皮筏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感受由疑惑到惊讶到赞叹的变化。这一段内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分析句子,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弄清羊皮筏子的特点,以及作者看到羊皮筏子时内心感受的变化等。

3.赏析词句,揭示中心

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去精读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赏析评点精彩的词句、片断的方式,帮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艄公驾驭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体会艄公劳动环境的险恶,肩负责任的重大,以及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主人的可贵精神。学生通过反反复复、扎扎实实的朗读,细细体会,对艄公肃然起敬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4.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我们读者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拓展思维,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只要具有沉着、勇敢、机敏的品质,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从领悟中升华本文主题。

初中物理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备课 讲课 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备课、讲课、反思都应从学生出发。如何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很灵活,所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则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

一、从学生出发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在备课时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算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寻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望的契合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教材中哪些问题能理解,对哪些不易理解,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理:学生喜欢教师用怎样的形式讲课,希望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表达,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巧妙的把学生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灵活的设计到学案中去。只有备课中以满足学生期待为出发点,备学生所想,答学生所思,才能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深受学生的期待和欢迎。

二、从学生出发讲课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什么的教育才算的成功教育?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很多教师绞尽脑汁,搜索成功课堂的所谓“经验”,阅读很多理论书籍,总结了无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一切问题的生发点,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出发组织课堂,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教材,对老师都存在着期待,因此都是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感知、学习,而不只是把知识传给他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引导他们找到技巧,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意义要远大于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或茫然时,教师就要组织调控课堂。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变得和谐、轻松、活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三、从学生出发反思

一堂课的终结不是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结束。有人说过,每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缺憾才促进了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是都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学会体谅学生的情绪、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反思以下几点:为什么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教学?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接收问题的过程性;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不予理睬?也许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什么学生不和你互动?也许你缺少和学生的交流,没有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也让我想起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知识也是这样,都是要有一种能力,把知识变成学生喜欢喜欢的东西,再把它传授给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是主动的接受,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是学生乐于学习。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物理教师像是哲学家,训练人的思维;而我认为物理教师是一位演讲家,他的听众是学生。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就必须充分揣测观众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情绪,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必须充分揣测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课堂中教与学的共鸣。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教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而孤立存在。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一种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无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备课、讲课堂、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抗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太极入门的教与学 篇7

太极拳是意、气、形统一的运动形式。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练太极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先“根”后“梢”的方法

拳理认为,太极拳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指。实践证明,步法掌握的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我教太极拳首先重在脚下,示范的重点在脚,指导学员们起脚要轻,过渡要稳,落脚的方向要准,无论前进或后退,都要按这个规矩进行,习练日久,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太极拳的步型与手法不怎么多,只不过同样的步型和手法会经常重复使用罢了,只有先掌握了步法,再比划手法,进一步再要求手与眼配合。

2、完整——分解——再完整

教师的动作熟练,才能正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太极拳美感的追求。

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的要求与要领,那就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教,待教会了再往下教。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让学生理解了,能做出正确的姿势了,再进一步把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完整的串联起来,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会动作,打好基础,搭好架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套路中的步型、步法、眼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理解清楚,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大方,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步型和步法是练拳架的基础,太极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马步、弓步、丁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等。常用的步法有进步、退步、横行步、行步、跟步和垫步等等,每次课前可以安排本课要出现的步型、步法、身法、手法等基本动作的练习,使之熟练后转入套路的教学。

二、套路熟练,姿势正确

初学时主要侧重于套路的熟练。套路熟练后,必须明确指点侧重于姿势的正确。因为太极拳讲究呼吸自然,用意识引导行动,要求以心指挥形,而形又要表现出心的境,只有这样才能牵动内气。又因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以外形的动,去牵引体内的先天真气。所以,练拳时必须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清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使先天之气在体内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肾脏先天混元之真气,也就是下丹气,命根元气,是人体的“发电机”。

三、学好基本步伐

初中英语的教与学 篇8

一、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因此,一堂课的开始,我常用过渡性的提问,甚至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有时候让学生唱英文歌、做游戏等,使学生能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发展其求知欲,培养其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围绕目标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坚持以自然环境教学为主,课堂上利用实物和图片,围绕知识点进行设问,引导或点拨,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操练和灵活运用,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我的具体做法是:1围绕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点,先简洁明了的讲解,再做必要的机械性训练,然后进行举一反三、扩展性的灵活操练;2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内在不可分割性的认识;3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我始终观察着全班的反应,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懂,有时根据需要重教,通过课堂讲练和多种形式的操练,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

三、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重视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即语言是教不会的,只有学而能之。在外语教学中,我坚持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必要时才用汉语说明意思。这样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并且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发表简短英语演讲。如班上有人生病缺席了,他们会说:“Today is Monday.December the fourth.Everyone ishere,but Yang Yi is away.I think she is ill at home.I hope she is betternow…”课后布置口头作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温习旧的知识,巩固上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对话联系生活实际,使基础差的学生听了别人的对话后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习得语言,体现“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教养、教学三个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五、面向全班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美术“活动建议”的教与学 篇9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可根据条件选择, 也可自行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一轮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125条, 其中1—6年级 (小学) 列出的活动建议有83条, 7—9年级 (初中) 列出的活动建议有42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美术阅读活动、美术制作活动、美术观察演示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设计创作活动以及美术课外活动等类型, 涉及到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 对于改变传统美术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美术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都大有裨益。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

一、将“活动建议”与“标准”相对照, 挖掘“活动建议”的三维内涵

每一个“活动建议”都对应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也是美术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 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要求, 有利于多角度地建构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 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取决于美术教师的工作,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美术教学只能引领学生达到“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而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也强调美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实现“标准”的三维内涵。而“活动建议”则是帮助美术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活动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精心设计的, 大多数“活动建议”都包括有“标准”要求的三维内涵。如“邀请当地美术

曹爱群

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 了解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并从美术家和民间艺人身上学到“发现、探索、坚韧、严谨”等艺术品质。再如“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 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 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这个活动以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为载体,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不同的特点和差别, 并进一步探讨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不仅再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美术思维, 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有利于学生正确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的形成。

三维目标观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的一元目标体系,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有利于学生知、能、情、意、行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活动”。广大美术教师必须从观念上重视“活动建议”, 充分吃透“活动建议”与“标准”的关系, 真正理解“活动育人”的价值。

二、将“活动建议”与教材相对照, 把握“活动”的切入点

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 有些“活动建议”被直接编入教材, 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与“活动建议”是实现“标准”的两翼, 体现了课程和教法的关系。教材侧重教学内容, 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又强调形式新颖活泼, 具有可读性。“活动建议”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主要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活动”, 不仅有助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的切入, 时机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有三种方式, 即课前切入式、课中切入式和课后切入式。

“课前切入式”是课前把活动要求、活动目标告诉学生, 并要求学生超前进入学习角色, 熟悉即将学习的课程, 对新课产生兴趣, 对“活动”产生期望心理, 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切入“活动”的方式。以“活动导课”可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 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 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新授课内容奠定较好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适合于课前切入式的活动主要有美术阅读视听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专题讨论等, 如“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 感受其不同手法和形式感”, 就可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导入时让学生畅谈感受, 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时, 可在新课导入时安排“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 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活动,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广告设计有感官上的认识, 产生学习渴望。

“课中切入式”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而切入“活动”的方式。这种“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和组织的, 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的管理和节奏的调节, 使活动松紧有度, 富有成效。一般适合于美术制作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等类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乐趣”后, 开展“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 通过画、刻、印等方法, 制作版画作品”活动。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皮影”内容时, 运用“计算机、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边看边讲;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面具设计与制作”时, 组织“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 设计、制作面具、服饰, 布置场景, 并表演故事剧”活动。课中切入式是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主要方式, 对于调节课堂气氛, 缓解学习疲劳, 调动学习积极性, 达成教学目标都有重要价值。

“课后切入式”指为了开拓学生视野, 巩固所学美术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组织实施的课外活动或课内外衔接的活动方式, 它是课堂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 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美术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 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 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等活动建议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将“活动建议”与学生相对照, 寻找“活动”的突破口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而且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 而是活动的“主人”, 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 活动的成效关键是看学生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因此, 美术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与活动的“对接”, 使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 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美术教师要综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或再加工, 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美术课堂。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活动”也应该千差万别。比如城市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知识准备较充分, 他们对美术情境模拟、美术设计创作等活动兴趣盎然, 可多开展“活动建议”中的如“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 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 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 并进行设计练习”、“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 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等。

乡村学生受条件限制, 一般知识储备不足, 思路也不够开阔, 但他们肯吃苦、有钻劲, 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更加适宜开展美术阅读视听、美术制作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采用泥或硬泡塑 (聚苯乙烯) 等材料, 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观看录象)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 装饰自己的家庭, 美化校园环境”等。

另外, 还应将“活动建议”与环境相对照, 营造适合活动开展的各种情境, 创造满足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条件, 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也是当代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美术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 转变教学观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理解《美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在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创造条件把“活动”引入美术课堂, 使美术教学内容活动化, 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反思英语的教与学 篇10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力日强。现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外语人才所肩负的任务已不单单是继续引进西方精髓,而且要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我国对英语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教育的现状却不甚理想,近期也听到不少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现在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大却产出少。投入大表现时间的投入和设施的投入,有人估计学生在课堂和课余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1/3。学校对于英语学习的硬件投入也是相当的可观,如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英语课占用得最多。但是尽管投入很大,产出却很贫瘠。大部分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学的却是“哑巴英语”,不能跟别人交流。当学生踏进社会以后,过了几年,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退回了小学水平。

从效果来看,很多人实际上白费了功夫。作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需要对方法进行反思。在很多人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而一些教育者鼓吹的方法实际上也妨碍了学习者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下面是一些笔者认为需要我们思考的方面。

一、需要反思英语教育体制

目前的英语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是为了升学考试,大学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以卷面分数为主,而不是以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老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讲习题、考试方法;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练习题和试卷。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完全感觉不到这门语言的优美性和实用性,也导致老师过分强调所谓的做题技巧和方法。学生的心思不是放在如何能运用、欣赏这门语言,而是放在设法找到一种能让他们通过考试的“方法”。这种方式造成很多学生对某些考试过分崇拜。例如很多大学生好像认为“四级”考试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以为过了四级就会有锦绣的前程。殊不知即使过了四级,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多过了四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哑巴”水平,根本进行不了沟通。很多学生是以沉默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因为卷面的成绩是要靠笔做出来的,导致学生开口说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英语只看重结果,不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对一些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苦不堪言的事,这也跟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

二、需要反思教学方法

由于有了考试作为目标,反映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英语教学过分地求“精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考试的试题非常的“精细”。例如有些词汇辨析的题目,即使是外国人也不会费心去认真寻求它们的区别。在实际生活中,不是语言学家,如果不是从事法律这方面需要对词汇认真推敲的行业的话,基本上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但是我们的教学对于这些细微的东西特别讲究。这种过分求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耗费过多的时间,“时效比”不是很高。学习语言需要大量的输入、大量的重复,才能在脑海中建立起汉英的连接。时间过多地耗在这种“精细”上面会减少信息的输入量和重复率。与之相反,我们在教学方式上更需要的是“粗放”。要有广泛的阅读、广泛的听力,广泛地说。只有这样,词汇的重复率才高,接触的句型才越多,题材更广泛,也更令学生学得有意思。教科书文章的精读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是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英语版的报纸杂志、时事新闻这些泛读材料。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思想:只有钻研书本,与考试有关的东西,才能保他们考试过关。英语学习者有很多考试热,例如要通过四级,就所有时间都花在四级有关的书上;要过雅思,就拼命看有关雅思的书。有些学生好像不是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语言是触类旁通的,只要能力提高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考试,分数都会提高的。

三、需要承认“中国式”英语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过于关注“什么式”的英语。现在“美式”英语很流行。很多学生拼命模仿美式的发音。能够有纯正的发音当然是美事,但是如果将太多的时间耗在上面,但效果只有一点点的提高,那就不是很恰当了。大部分中国学生的孩童时期不是生活在英语环境里,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自然的学习过程。通常在开始学习这门外语的时候,语言学习的黄金敏感期已经过去了。加上英语老师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注定了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有纯正外国口音,一定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发音。到了一定的年龄要纠正发音,要变得非常的纯正是相当有困难的,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的事。但是现在有的学生好像非得要练就纯正的美式发音不可,在这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到头来可能只是几个单词发准了,但基本上还是不地道,甚至怪里怪气的。到了外国,人家一听还是亚洲式的英语口音。事实上成年人学习英语,对于发音并不需要这么挑剔,毕竟我们学习的是第二语言,目的在于交流。我们学习英语的时间有限,如果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完美我们的发音的话,那么用在阅读、听力、写作方面的时间必然会减少。而读、写、听、说才是我们进行沟通所需要的技能。只要我们的发音不妨碍我们的沟通,能让别人听懂,就不必太在意是美式发音还是英式发音。何不把时间用于提高我们的实际沟通能力呢?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发音不重要,而是提倡不要钻牛角尖。

四、不要太过注重“知识”

有些学生太过注重教科书的研究、语法的研究、技巧的研究。诚然,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生必须懂得一些语言的规则,技术性的分析来帮助我们的学习。但是问题出在学生都把时间埋头在书上,死记硬背,并不能把这些规则熟练地转化成英语沟通的技能。语言的交流在大部分情形之下都需要即时的反应,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即时的反应,那书上的研究也只是纸上谈兵。很多学生重读写、轻听说,并不主动培养即时沟通能力。很多学生不愿意开口,除了一些性格上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于听说这一课目并不重视。因为在英语成绩里,读写占了大部分的分数,听说只占小部分。

五、英语学习不能速成

社会上很多培训的广告鼓吹“三个月能让你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学生在考试前突击等现象,都反映了有些人认为在一段时间内依靠一定的手段就可以走一条捷径,可以把一门外语练得精通。这种错误的思维使我们不能养成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到进步就放弃了。有些人推迟学习,认为现在不用努力,以后某一段时间通过某种手段就能一下子学会。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学习英语没有捷径,只能靠持之以恒。

六、增强自学

我们上课的模式也值得改进。中国的学生都在被动地学,缺少自学的学习习惯,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数理化需要老师的讲解才能够弄懂,但是英语学习不一样,只要有一定的积累,就完全可以自学,毕竟大部分单词都是懂的,不懂的只是小部分,老师只要点评就足以让学生弄懂了。

中国的英语教育需要在积累知识和沟通能力上面取得平衡。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太少,还是以研究书本为主。但是有时候也出现另一种极端,太过注重形式,一堂课嘻嘻哈哈,看上去很生动,但是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不多。

谈初中地理的教与学 篇11

1.别具一格的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三分钟演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于课前几分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不如将这课的前几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上讲台讲讲自己到过的旅游地、生活中有关地理的见闻或亲历,在杂志、报纸或网络上见到的奇闻趣事等,以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的目的。例如,假期后的第一次课前,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地理环境与自己家乡有什么区别;或者在寒假后的第一次课前,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说说过年的不同风俗,并讓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过年风俗,与地理有何关系等。引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让学生参与讨论,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书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不单单只是课堂内的事,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养成主动留意、探索、发现的学习习惯。

(2)课中想问就问,促进师生有效沟通。一节地理课一般要讲授2-3个地理问题,每讲完1-2个问题后,一节课的时间差不多过半了,也就是到了学生的疲劳期,这时安排一个问答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刚学习的知识,或者让都师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接下来要学的知识有何疑问。

(3)课末抢答比赛,巩固当堂知识,让学生回味无穷。一节课,学生最容易分心的就是快要下课的前几分钟,尤其是地理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或者在下午。这些时间是学生最感饥饿或疲倦的时候,如果课堂总结复习千篇一律,其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表现欲,若能利用和激发这种表现欲,其效果一定不错。由于抢答题难易程度不一,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现自己,因此,抢答赛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也是初中生非常喜欢参与的课堂活动,在课末采用抢答赛,激发了学生兴趣,教学任务也随着完成了,而且效果非常不错。

2.精彩纷呈的教学片段设计

(1)引入实验,使抽象的原理直观明了

初中地理中有许多问题包含学生还没有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内容,如果老师上课时光讲结论,学生虽然可以背下来,但往往一知半解,知识难以迁移,给解题带来困难。因此,引入物理、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海陆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在此基础上讲解季风的形成就容易多了。

(2)辩论赛既可张扬个性又能加强合作

真理越辩越明,一场辩论赛,对于参赛的双方都是赢家,这种双赢的结果如果能在地理课上取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时,关于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还是阻碍作用,可以发起学生正反双方的辩论。学生通过认真查找资料、统计数据、走访有关部门,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辩论作好充分的准备。辩论时大家引经据典,针尖对麦芒,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最后根本用不着老师来评判谁胜谁负。在这样的辩论赛中,学生学会了质疑、懂得了调查、明白了互助的重要性,同时也极力张扬了个性。

(3)找茬挑刺,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

学生的地理技能与地理素养是通过教师课堂的传授、指导、启发与学生的尝试、探索、实践等途径获得的。教师的“教”只是一种外部力量,“教”所传递的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内容的一部分。

二、开辟多种有效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者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调查访问能力及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选择方式做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课后的拓展作业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绘图、排版,办专题手抄报等。

2.合作学习

集体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单向性的知识传授,缺少互动和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例如,在“地图三要素”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分组合作测量并制作学校平面图的方法。学生有的拉皮尺,有的读数,有的记录,最后合作完成学校平面图。虽然在测量和绘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组没有明确的分工,最后没有测完;有的组管理不好,测量数据遗失等,但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好让学生得到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学会了下次该如何分工合作。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向意义。例如,在学习了湘教版《非洲》和《欧洲西部》后,笔者布置了一个“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与非洲经济落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本和网络等工具进行探究分析。学生认为欧洲平坦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发起等是欧洲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殖民统治、干旱面积广、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战争频繁以及科技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非洲经济落后,但在关于“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探讨中,学生们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人口增长率低,使得欧洲西部很多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这是阻碍欧洲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的认为欧洲大多数国家不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并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而人口增长慢,使得那些国家人均收入高,是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原因。当然由于不同国家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至少明白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复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结语

高中英语的教与学 篇12

一、以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 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 使之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 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 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 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 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环境。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 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产生一样, 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 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英语老师究竟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听说英语的机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语言环境, 他们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因此,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置身于英语氛围中, 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是英语教师应经常考虑的问题。在初中阶段, 英语教学内容比较形象, 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课本中的会话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可以在启迪学生兴趣上动脑筋, 创设质疑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 教师不断设疑、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在新课程的要求下, 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去阅读英语文章, 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学生做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知识点;在学生找出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用这些知识点来创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活学活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 鼓励开展多种课堂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视野, 扩大他们的眼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地进行英语语言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 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 鼓励学生唱英语歌, 使英语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较困难, 教师应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形式, 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 教师也应在运用语言交际中创新, 不要墨守成规。因此, 教师应该吃透新课改教材, 在教学中创设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逐步培养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用统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新教材, 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 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 才能避免“穿新鞋, 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 更要以人为本, 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要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又要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

上一篇:软件工程测试下一篇:雷灾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