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2024-05-15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共8篇)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在“慢性病关爱家园”中的健康护理模式。方法以慢性病高血压为例, 选取了“慢性病关爱家园”参加活动的高血压患者89例, 在第一次参加活动时进行问卷调查,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具体做法为:对照组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信息的收集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健康护理诊断, 指导他们参加“慢性病关爱家园”活动和护士进行健康护理干预。观察组按“慢性病关爱家园”健康教育等活动安排常规参加活动。结果对照组获得的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5) 。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在“慢性病关爱家园”中开展健康护理的模式效果显著。

关键词:社区护士,护理程序,护理模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 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为主的一组疾病, 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大等特点[1,2,3]。通过调查发现, 慢性病患者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呈递增趋势[4]。慢性病关爱家园 (家园) 是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更好地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健康教育等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而设立的, 主要开展集慢性病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有专家咨询、讲座、沙龙等活动, 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探索社区护士参与家园健康护理模式, 笔者以慢性病高血压为例, 尝试应用护理程序在家园进行健康护理工作,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项目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时段长桥街道参与家园活动的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 女性28例;年龄最高86岁, 年龄最低45岁, 平均为 (76.13±12.53) 岁;学历分布为:文盲3例, 小学10例, 初中17例, 高中/中专9例, 大学8例。对照组男性15例, 女性27例, 年龄最高82岁, 最低50岁, 平均为 (78.26±13.62) 岁;学历分布为:文盲2例, 小学7例, 初中15例, 高中/中专10例, 大学8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分布上P>0.05, 差异没有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依照“慢性病关爱家园”健康教育活动安排参加活动。对照组进行为期1年的以护理程序为模式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对照组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 研究开始前和结束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调查患者基线资料及对高血压防治知识、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服药和运动情况等, 比较两组前后的效果差异。

1.2.1 护理程序应用

1.2.1. 1 健康护理评估

自制问卷, 收集健康信息资料。

1.2.1. 2 健康护理诊断

即确定健康问题。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 从而确定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

1.2.1. 3 制定计划并实施

把具有相同健康护理问题的患者组织起来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操作示教等, 每周集中安排一次。同时对属于营养、医疗等问题的, 指导其参加家园相关内容的活动。

1.2.1. 4 效果评价

计划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价。

1.2.2 统计学分析

将问卷调查资料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 进行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3.1 应用护理程序在“家园”中的护理模式效果

在健康护理和疾病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程序应用过程一样, 只是程序中各步骤的内容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护理, 其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较高, 明显优于观察组, 其中在自我测量血压方法的掌握上, 观察组无1例在没有护理人员干预的情况下能够掌握。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 经χ2检验,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在健康护理过程中应用护理程序的护理模式效果明显。

3.2 社区护士应积极参加家园健康护理工作

目前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 慢性病的防治多由医师负责, 护士尚未参与, 极大地妨碍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发展[5]。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职能由单纯的护理患者拓展到了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 慢性病患者除了对方便和舒适的就医条件要求比较高外, 其次就是慢性病预防知识[6], 社区护士是社区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的重要参与者[7], 社区护士在家园中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护理, 能更加有效、个性化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础或专业的护理。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health report2002:risks to health2002[R].Geneva:WHO, 2002.

[2]Khor GL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 in the Asia Pac[J].Clin Nutr, 2001, 10 (1) :76-80.

[3]WHO.The word health report2003-Shaping the future[R].Geneva, Switzerland:WHO, 2003.

[4]王小平, 李庆做.好社区慢性病防治进人群健康[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4) :507.

[5]潘玲, 曹金梅.促进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发展的4个关键[J].中国公共卫生, 2000, 16 (4) :285.

[6]程娜, 李新建.上海市18岁以上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相关知识和卫生需求[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 17 (2) :197.

[7]陈良英, 何仲.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41 (6) :492.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2

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OBE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笔者通过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样一个典型的实践型课程教学设计和分析,包括对课前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的准备,课中学生课堂讲解的展示以及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和答疑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课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操作练习能力的提升,以此来分析说明基于OBE理念下的一种新的主动创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面向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3-009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需求的多变,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和革新,以多领域,多方式,重实践为指导提高教学效果。其中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的OBE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善当前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状况。本文具体阐述和研究了OBE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该理念在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际应用。OBE教育模式[1]

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现已称为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W;在实践上,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

与传统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相比,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以学生不断反馈为驱动,重视学习结果,教学和学习过程可持续改进。关注学习成果,关于如果取得学习成果,如何评估学习成果,采取多种评估,持续评估,不再简单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估标准。基于学习结果,经过预评估,实现学分互认,可以在多个专业领域、不同学校间学习,增加辅修计划、交换生的灵活性。以更加灵活多变,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互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指导,以学习成果,社会需求为目标的OBE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深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分析[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序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学知识,以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4]。课程本身涉及面广,知识点偏难,而且注重动手操作练习,要依靠大量的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仅仅依靠一学期给定的54个学时很难兼顾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达到教学达标要求,而且单一依靠课堂,没有实际项目锻炼和练习,无法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所以对于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课程授课困难,带动性差,也成为学生谈之色变得困难科目。即使学习比较认真和努力的学生,也很难达到真正的程序设计标准,关键点就在于,主动性不够,实际操作练习太少,也没有实践中的操作和体验,理论和实际无法结合。

针对这种偏向于实践操作的课程,笔者根据OBE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具体结合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应用。OBE教育模式在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5]

首先,教师根据最新的OBE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量和学习情况的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和实验安排,设计教学思路,拟定学生自我学习知识模块和动手操作项目练习。其次,依据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理念。最后,多方位评估预期学习结果,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

3.1 课前教学任务设计

按照最新OBE教学大纲设定的预期学习成果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知识点,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前期基础知识,在课程任务各个学时知识点安排相应的课前预习和分享课堂任务。教师还需要根据预期学习成果要求挑选难度适宜、操作方便、成果明显的学习资源,充分依托学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学习书籍;依托信息化时代的移动网络平台,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依托校内网络资源提供的操作题库,供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可在移动平台上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实现一个讨论交流平台。

学生按照老师下发的预习要求和分享课堂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参考书籍和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课前的功课预习以及分享课堂的讲课准备,反馈自主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优先采取网上搜索查询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同时突出未解决难题,让任课老师能够很好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高效的掌握本学时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重点难点部分,方便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

3.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反馈过来的学习总结和难点问题,以及在移动交流平台上的讨论情况,突出重点难点整理讲课教案。课堂上首先听取小组学生的课堂知识分享,更直观有效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然后对整体学时知识点梳理讲解,重点详细讲解学生反馈的问题和课堂分享中暴露的问题,做到知识贯通,难题精讲,有的放矢。

学生通过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听讲,并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互动和提出问题。尤其是分享课堂环节,学生能够讲自学成果带到课堂展示自己,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体验讲课与听课之间的不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分享课堂的知识准备采取小组形式,分工协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3.3 课后实践操作设计

课程完成后,教师需要把课堂讲解以及学生反馈问题整理归纳投放到网络移动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提供的操作题库,进行课后操作练习,提高自己的编程实践能力。

课程实践环节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中期,能够很好地利用校内双创平台,提供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入手,认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让知识不光停留在理论阶段,从实践中成长,对课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4 教学预期学习成果分析及教学设计总结

笔者通过一学期新的教学模式的初步应用,明显看到学生逐步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很好地达到OBE大纲要求的预期学习成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循环式的学习、讲课讨论、操作练习、巩固学习中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和传统教学只在课堂上单一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本教学设计能够将学习贯穿整个学期始终,充分利用课前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课堂负责整体知识的贯穿和重点难点的详细讲解,可在每次课堂分享和学习讨论交流后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分组课堂分享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大家有一个交流讨论平台,增强大家团结互助,分工协助的能力。相互学习相互督促,良性循环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结束语

基于学习结果(OBE)的工程教育模式在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都比传统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课前的功课预习以及分享课堂的准备和讲解,学生能够很好地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整体交流讨论显著提高班级学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后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大纲要求的预期学习成果,愿意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给原本偏难枯燥的课程增添了活力和色彩,以学生为主结合理论和实践完成课程学习。

新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优化的部分。首先,教师前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实践项目。而且需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和优化,能够做到贴合当前学生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很难,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去优化改?M形成一个好的体系。其次,学生一味听讲的传统观念很难转变,对老师惯有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学习主动性提高慢,自主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再次,学生的团队交流和分工协助能力也明显不足,惯有的自我学习模式导致团队配合度不高,有躲避思想,分享课堂环节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团队本该有的实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去优化去提高,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学习,以学生不断反馈为驱动,重视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理念。

参考文献: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3

我市地处山区, 各类毒蛇较为常见, 属蛇伤高发区。毒蛇咬伤后未得到及时救治可造成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残疾, 严重者可于较短时间引起呼吸肌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科通过长期治疗护理, 摸索总结出一套毒蛇咬伤急救护理模式, 运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住院毒蛇咬伤病人168例, 其中男112例, 女56例 (包括孕妇2例) ;年龄5岁~78岁;职业:农民138例, 工人12例, 个体蛇贩8例, 学生10例;受伤部位:上肢63例, 下肢102例, 胸部1例, 头部2例;致伤蛇种:竹叶青蛇85例, 烙铁头蛇50例, 眼镜蛇9例, 银环蛇8例, 五步蛇6例, 不明蛇种10例。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疼痛、肿胀、水疱、出血、麻木感向近心端蔓延;全身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疲乏无力、步态不稳、头低垂及眼睑下垂、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嗜睡等。按照蛇伤学术会议毒蛇咬伤临床分型标准[1], 轻型158例, 较重型10例。

1.2 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

1.2.1 初步评估病情

根据蛇的大小、特征、咬伤的牙痕、局部和全身临床表现诊断蛇毒的毒性, 尽快做出是否为毒蛇咬伤及蛇种的判断。无法判断时应尽快处理急症, 给予心电监护, 氧气吸入,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一路建立在伤口上方予以抗蛇毒血清静脉输注, 另一路建立在健侧上臂予以地塞米松、抗感染、利尿、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进行血、尿常规检查, 床边备吸痰器、呼吸机等抢救仪器。

1.2.2 全身治疗

1.2.2. 1 抗蛇毒血清

早期足量应用抗蛇毒血清能中和蛇毒、挽救生命, 病情危重者2h后再使用1次。

1.2.2.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感染、抗毒、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 可提高肾上腺皮质机能, 增强机体对蛇毒应激反应的保护能力[2], 同时减少抗蛇毒血清变态反应的发生。

1.2.2. 3 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

毒蛇咬伤的伤口小且比较深, 这样的伤口最适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在抗蛇毒的同时应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感染。

1.2.2. 4 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风止痉, 通利二便。多选用三黄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煎服, 每日2次。

1.2.2. 5 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补液, 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方案,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保护心肝肾功能。

1.2.3 局部治疗

1.2.3. 1 清洗排毒

用0.05%高锰酸钾、碘伏、3%过氧化氢反复冲洗伤口, 去除伤口周围蛇毒, 减轻中毒症状, 防止局部感染。

1.2.3. 2 切开排毒

咬伤6h内做牙痕纵向切口, 长约1cm深达皮下 (血循毒蛇咬伤病人不切开) , 取出断牙, 由近端向远端按压或加吸引以排挤毒液。

1.2.3. 3 局部封闭

在伤口周围用0.5%利多卡因10mL、糜蛋白酶2 000U、地塞米松10mg、抗蛇毒血清2mL做环形浸润注射, 以破坏伤口内的毒素和减轻中毒症状。

1.2.3. 4 中药外敷

使用本科自制中药散 (青木香、七叶一枝花、黄柏、黄连、黄芩) 用醋调敷于伤口周围, 每日3次或4次。

1.2.4 护理

1.2.4. 1 用药护理

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 能迅速中和体内游离蛇毒, 使毒素失去活性, 阻止蛇毒对脏器进一步损害, 应及时、足量注射抗蛇毒血清。在使用前应做过敏试验。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变态反应, 注射后出现烦躁、脸色苍白、胸闷、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荨麻疹、发热, 注射部位出现红斑、瘙痒、局部水肿等为抗蛇毒血清的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危重型病人因时间紧急不可能进行皮试时静脉缓慢输注抗蛇毒血清。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畏寒、发热、胸闷气急、腹部不适、皮疹等过敏症状。中药外敷应敷伤口周围, 伤口应敞开, 以利引流泄毒, 敷药厚度为0.2cm~0.4cm, 超过肿胀部位1cm~2cm。

1.2.4. 2 病情观察

毒蛇咬伤病情变化快, 尤其入院12h~24h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心电监护, 氧气吸入, 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以判断肾功能, 如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胸闷气促均属危象特征,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进行抢救。

1.2.4. 3 情志护理

毒蛇咬伤病人因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 随着伤口肿胀及疼痛的加剧, 病人及家属情绪紧张, 往往出现焦虑及恐惧心理。护士应多关心、安慰病人, 耐心宣教毒蛇咬伤的相关知识,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1.2.4. 4 伤口护理

为防止毒素吸收、扩散, 应将伤口切开引流, 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涂抺蛇药片, 观察患肢及伤口肿胀程度、颜色、温度、感觉等情况, 早期减少伤肢活动, 抬高患肢, 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肿胀消退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促进伤肢功能恢复。

1.2.4. 5 饮食调护

及时补充营养, 促进伤口愈合,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 鼓励多饮水, 以助利尿排毒。忌食荤、腥、发物及蒜、葱、辛辣、酒等, 以免刺激血管扩张, 加快毒素吸收。防止蛇毒内结, 也可多食绿豆汤、冬瓜汤、蜂蜜、西瓜等以清热解毒利尿, 同时也保持大便通畅。

1.2.4. 6 健康教育

宣传毒蛇咬伤的中毒危险性和及时抢救治疗的重要性。伤后及时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 破坏和除去局部的蛇毒, 应用抗蛇毒血清对抗进入体内的蛇毒, 常可避免病情向严重方向发展。向病人介绍毒蛇咬伤的一些局部处理措施, 如伤后不要惊慌乱跑, 减少活动尽可能延缓毒素吸收和扩散, 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用布袋或绳捆扎, 切开伤口排毒, 在伤口处进行负压吸引等。

2 结果

本组168例病人, 治愈166例, 治愈率98.8%;截指2例;疗程最短2d, 最长20d。

3 讨论

毒蛇咬伤病情发展不一, 与咬伤时间、毒蛇种类、毒素强弱有密切关系。一些毒蛇咬伤者来急诊时无重症表现, 但病情发展极其迅速, 可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或死亡, 因此对毒蛇咬伤病人立即进行抢救和良好的护理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采用早期快速病情判断, 迅速建立抢救通道, 及时足量应用抗蛇毒血清, 全身与局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并重的原则治疗毒蛇咬伤病人, 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蛇伤治疗护理过程中到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蛇伤急救护理知识的培训, 普及毒蛇咬伤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 使医务人员对毒蛇咬伤的抢救更及时, 从而提高蛇伤抢救成功率, 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覃公平.中国毒蛇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71.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4

1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219例,男150例,女169例,年龄9个月至15岁,平均住院天数7.5 d。患儿家属年龄25~63岁,文化程度:小学至大学不等。住院期间均能积极配合治疗,改掉不良习惯,认真实施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2 方法

2.1 评估

通过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其文化背景、学历、居住环境等,着重评估患者的学习需要即患者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与其共同确定健康需求。

2.2 诊断

对组织归类后的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以对某一特定的知识缺乏作出诊断,如缺乏对本病的致病因素、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等,也可以对患者学习态度作出诊断。

2.3 计划

2.3.1 制定目标

在制定患者健康教育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短期性、可测量性和可获得性,目标要由护士和患儿、家属共同讨论后制定。制定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切实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儿家属行为健康。

2.3.2 列出教育计划内容,并随机评估,不断调整

将教育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入院介绍:包括住院须知、探视与陪客制度、住院环境、管床医生护士等。第二阶段即对疾病的宣教,包括有诊断、治疗、护理的参与配合,疾病转归、用药指导、饮食指导、重点消毒隔离方法。第三阶段即为出院指导,包括回家隔离休息时间、饮食、预防接种、随诊时间等

2.4 实施

健康教育有多种形式,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4.1 赠送手足口病住院消毒隔离指导告知书、手足口病家庭消毒隔离指导意见书及手足口病的一般临床表现等资料。

2.4.2 病房内张贴疾病相关宣传资料。

2.4.3 口头教育

2.4.3. 1 口头教育要求语言简单通俗,语调要生动,表情要丰富,一次讲解的内容不要太多,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注意条理性,注意重点突出,控制语速适中,以患儿和家属能接受、不感到吃力为准。

2.4.3. 2 利用与患者、家属接触的机会反复进行随机性教育。此方法适用于文化程度较低、性格较违拗不易轻信宣传并对疾病有疑虑者。交谈时,护士应掌握沟通技巧、语言运用能力和透导解疑本领,

2.4.4 示范教育针对患者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技巧掌握的深浅度,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

2.4.5 点带面教育通过把有关知识交给少数患者或家属,再由他(她)们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其他患者,达到普遍掌握医学知识的目的。

2.4.6 集中教育以病房为单位,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2.5 评价

完成所有的健康教育计划后,即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是护理程序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随时修正原有计划,改进工作,评价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5.1 评价教育需要评价患者学习需要是否是患者的真正需要,有无遗漏。

2.5.2 评价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材料是否适宜,教育时机与场合是否恰当。

2.5.3 评价目标目标是否适合,有无达到或达到的程度,通过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轮程序解决。

3 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护士在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工作,使患者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改掉不良习惯,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做得好坏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呈正相关。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增多了,密切了护患关系,并且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在宣教过程中,患者提出的许多医学、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问题又激励护士去学习与探索,护士知识面的拓展与深化,转而又有利于护士总体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实施健康教育的最终好处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患儿家属能自觉地实施健康行为,积极配合治疗,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

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泡疹液而感染。近两年手足口患者明显增多,患儿、家属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通过对他们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促进其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措施,积极地配合治疗。笔者所在科于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手足口病219例,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程序,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210例, 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产妇进行常规护理, 年龄为21~35岁, 平均年龄为27.3岁, 孕周为37.6~41.1周, 平均孕周为39.2周。观察组105例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加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进行干预, 年龄为22~36岁, 平均年龄为26.9岁, 孕周为37.3~40.8周, 平均孕周为39.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自我护理、产后恢复等方法。观察组产妇除了常规护理外另加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在产妇入院时进行护理与治疗都要进行相应宣教, 使产妇强化记忆每个知识点。在进行护理操作时, 以及在宣教的过程中, 都应当时刻观察产妇对于知识讲解的反应, 并要根据产妇的反应作出不同的调整。在讲解过程中, 产妇若提出问题, 需耐心讲解, 使其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 也会让产妇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与自身的被尊重, 以此可以形成更好的医患关系, 对于今后的护理起到更好的效果。

1.3评价标准母乳喂养自我能力:30题, 每题1~5分, 总分30~150分, 包括内心活动与技能评估, 分值越高能力越高。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 总分0~100分。优良:分值≥85分;一般:分值60~84分;较差:分值<60分。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用t检验计量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产妇母乳自我喂养能力比较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母乳自我喂养能力都有所提高, 观察组产妇的内心活动、技能分数高于对照组产妇 (P<0.05) 。见表1。

2.2护理前后两组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观察组产妇的优良人数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护理前后两组产妇相关技能掌握程度比较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相关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观察组产妇的优良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讨论

产妇在围术期的状态对其今后的生产状态非常重要, 并且对于产后恢复与角色转换也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婴儿也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围术期时对产妇状态进行积极的干预意义重大[1]。在临床中, 产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 因为产妇面临着包括产后角色转换、身体恢复等方面的困难, 而且产妇的心理调适也非常重要。这些调整往往需要产妇自己进行, 而护理在其中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健康教育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使得产妇对相关内容取得重视, 从而进行对自身生产与恢复有利的行为, 并能够有效减少造成伤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与保证健康的目的。但在临床中, 很多产妇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同, 因此会对母婴综合状态造成严重的影响[2]。所以加强产科健康教育, 对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意义重大。

全程护理告知程序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 把宣教内容融入到各个护理操作的步骤中, 从而使产妇对健康教育内容能够更好的接受与理解。通过更为形象的教育会使产妇更有兴趣学习, 且学习后更容易掌握。而在临床实践中, 由于包括产妇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原因, 健康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3,4,5]。因此通过细节护理的干预措施, 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强调, 使得产妇对于护理操作过程和知识的认识更为清晰。除此之外, 在实施全程护理告知措施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该和产妇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对产妇心理状态的改善与医患关系的提升都有巨大作用。

此次选取210名产妇进行研究后发现:护理后两组产妇的母乳自我喂养能力都有所提高, 观察组产妇比对照组产妇内心活动多提高约9分;技能多提高约9分;总分多提高约22分。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中, 观察组产妇比对照组产妇优秀多13人 (13%) 。在相关技能掌握程度中, 观察组产妇比对照组产妇优秀多15人 (14%) 。因此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 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生产的产妇210例, 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产妇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105例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加全程护理告知程序进行干预。在护理前后对两组产妇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母乳自我喂养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中观察组产妇内心活动为 (67.1±6.7) 分;技能为 (64.7±4) 分;总分为 (132.6±6.7) 分。对照组内心活动为 (58.7±6.3) 分;技能为 (55.8±5.7) 分;总分为 (110.9±6.1) 分,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后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中, 观察组产妇优良为81人 (77.1%) ;对照组产妇优良为68人 (64.3%) 。在相关技能掌握程度中, 观察组产妇优良为78人 (74.3%) ;对照组产妇优良为63人 (60.0%)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程护理告知程序,产科健康教育,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俞黎曙.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9) :66-67, 73.

[2]朱彩芳.责任包干制护理对促进产科健康教育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4) :121-122.

[3]钟慧卿, 陈艳芳, 尤洁芳,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6) :72-73.

[4]Craig AR, Hameodk KM.Alongitudinal in vestigation into anxiety and epression over the dirst Tow years of s Pinaleord in jury[J]].Para Plegia, 2010, 32 (3) :675-679.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6

1 对患者进行评估

取得有效的护理。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收集与患者身心健康有关的一切信息, 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和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日常生活方式等。评估患者应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评估。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 观察患者的举止言行及各项护理体验, 可以帮助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制订符合其个体健康需求的健康教育个案。

2 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及家属能在家庭环境中应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来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参与功能锻炼, 包括肢体及语言功能的恢复等, 从而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的过程。目标必须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 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通过目标的不断实现, 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订初入院、住院、出院三个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的内容, 让患者及家属基本了解脑卒中的发病诱因、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应急处理及预防;脑卒中患者的饮食基本常识, 包括对存在吞咽障碍患者的进食指导;指出情绪对疾病的重要性, 注意调节情绪,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宣教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解释药物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制订功能锻炼计划、截瘫肢体的功能康复和语言的训练[1]。

3 具体实施

通过交谈、观察及护理体验, 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 实施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围绕教育目标, 注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育全过程需有家属的积极参与, 以争取家属的最大支持和配合。

3.1 入院时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 护士可以根据入院时的评估资料,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介绍病房环境、护理级别、医护人员情况、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同时也可以递上一本入院手册、一张健康教育处方,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 建立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遵医行为。

3.2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情况, 开展全程分期教育,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让患者及家属明白, 只要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达到的。

3.2.1 讲解脑卒中的基本常识, 包括脑卒中的发生原因, 诱发因素、主要症

状、基本处理原则及疾病的转归, 语言通俗易懂, 使患者及家属认识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及促进再发因素, 有助于患者及家属了解脑卒中的预防方法。

3.2.2 饮食指导

有些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 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吞咽肌群不协调, 造成吞咽困难, 故要指导患者进食速度要慢, 进食时注意力集中, 并创造温馨的进食环境。饮食应遵循“三低一高”原则, 即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 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 并戒烟酒。

3.2.3 截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根据瘫痪患者不同情况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认识到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具体训练的方法, 取得患者配合及家属支持。

(1) 床上运动:

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 练习抬头、坐起、挺胸、抬臂, 练习腹股长臂力, 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 站立:

有护士或家属给予搀扶或适当的支撑物, 练习站立、站稳、站久, 然后离开支撑物进行移动。

(3) 迈步:

迈步不可硬拉, 在行走时应循序渐进, 防止跌倒, 并注意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的耐受性, 以免发生意外而重病情, 影响下一步锻炼。

(4) 上肢功能的锻炼:

应从大关节被动运动逐步到细小关节。主要练习抬臂、握拳、抓拿等功能训练。

3.2.4 语言功能的健康训练

应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信息, 从一个简单的字、词、耐心教患者说话或用图表达意思, 逐步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

3.3 出院的健康教育

在患者出院前1~2 d进行,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脑卒中的康复知识, 正确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了解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以及再发时的应急措施, 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3.3.1 告知患者消除或控制脑卒中的诸多危险因素, 生活要有规律, 多做轻体力活动, 避免过度用力及疲劳, 避免情绪激动, 戒烟、戒酒。

3.3.2 告知患者及家属语言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3.3 出院后服药指导, 包括服药时间、方法、剂量。

3.3.4 与患者或家属制订检查及复查计划。

3.3.5 建立出院后的电话访谈, 告知联系电话。

4 讨论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 对脑卒中急性期和并发症处理技术已有很大提高, 病死率已大为降低, 但病残率却很高。患者都留有截肢瘫痪、失语、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直至死亡。有资料表明许多脑卒中患者并不是死于脑卒中疾病, 而是死于对疾病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 运用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学习相关疾病知识的兴趣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水平, 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降低复发率、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患者配合治疗, 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应用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形式上多样化教育, 针对不同个体制订完整健康教育计划, 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结论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 运用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降低复发率、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护理程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津芳, 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1.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7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198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糖尿病病人, 其中男116例, 女82例, 年龄37岁~67岁, 平均50岁。接受健康教育的病人均意识清晰, 能正确回答问题。

2 方法

2.1 评估

在进行健康教育前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 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文化程度、日常生活方式、排泄、睡眠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社会经济情况、身体状况等。

2.2 诊断

进行评估后, 根据糖尿病病人情况做出护理诊断。焦虑:对治疗效果担心、有顾虑、知识缺乏、情绪易激动。有感染的危险:皮肤抵抗力降低、外伤。家庭矛盾:缺乏支持、无人照顾等。

2.3 计划

教育内容包括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教育、运动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教育、自我监测及出院指导。

2.3.1 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

包括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影响因素、治疗及护理、运动及饮食、合理用药等。

2.3.2 饮食治疗与教育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基本的措施。避免进甜食, 如糖果、点心、面包及果品饮料等;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 如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多选用高纤维素的谷类、蔬菜;宜多选鸡肉、瘦肉及鱼, 宜采用蒸、煮、焖等烹调方法, 减少用油煎炸, 可用葱、姜、蒜等增加食物的香味, 避免用大量糖来调味;进食要定时定量, 少量多餐, 避免随意增减食物。此外, 糖尿病病人应戒烟酒。正餐之间及睡前备小点心,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3.3 运动指导与教育

运动可使肌肉内的葡萄糖更快、更好地被利用, 以降低血糖、脂肪的充分利用, 血脂下降, 防止动脉硬化, 同时能使病人松弛身心, 消除压力, 保持正常体重。运动方式包括做操、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练剑等。散步适合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糖尿病病人;慢跑适用于身体条件较好、无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锻炼基础的糖尿病病人。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停止运动。运动频率以每周3次或4次为宜, 每次20 min~45 min为宜, 使心率 (/min) =170-年龄。最好在餐后1 h开始锻炼, 3餐后都锻炼为最佳。

2.3.4 用药教育

指导病人遵医嘱坚持用药, 不得自己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自行更换药物,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能处理轻微的不良反应并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2,3,4]。例如格列本脲应在餐前20 min~30 min服用, 主要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其次是胃肠道, 偶有药物过敏。二甲双胍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主要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阿卡波糖宜在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常见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应用胰岛素的宣教:临床上长期注射胰岛素为部分糖尿病病人重要的治疗手段, 皮下注射胰岛素又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要用多部位轮换注射。常用部位有上臂、腹部、臀大肌、股外侧, 一般腹壁注射吸收最快, 其次为上臂、大腿和臀部。注射胰岛素的主要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主要表现为饥饿感, 伴软弱无力、头晕、恶心、出汗、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昏迷。症状轻者进甜食或喝糖水, 严重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

2.3.5 心理教育

病人在得知患有糖尿病后行为表现不一, 症状轻者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忽视其严重后果, 生活上不节制, 不限制饮食;有的病人则过于强化, 过分紧张, 失去信心;有的病人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影响病情。根据病人的心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 及时解答病人的疑问, 指导病人解除恐惧和忧虑情绪,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增进感情交流, 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5]。

2.3.6 自我监测

向病人及家属示范血糖监测仪的操作方法, 把握监测血糖的时间, 知道空腹和餐后2 h的血糖值 (空腹血糖正常值3.8 mmol/L~6.1 mmol/L, 餐后2 h血糖<7.8 mmol/L) 。尿糖的监测方法是饭前30 min留取尿液2 mL, 将试纸浸入尿液中, 放1 s后取出,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置2 s , 与标准色板对照来判断尿糖含量。

2.3.7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定期复查, 遵照医嘱准确服用药物。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制订的饮食及运动方案。讲解糖尿病并发症的先兆及预防、护理措施, 防止慢性并发症发生。说明复诊时间、方法及与医生联络的方式等。指导病人外出时随身携带甜食及病情卡, 注明姓名、地址及家人、医院联系的方法等。

2.4 评价教育效果

根据病人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经过反复的健康宣教,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198例糖尿病病人受教育后, 190例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完全掌握, 能够合理地饮食、运动、正确用药、自我监测, 血糖控制良好;8例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部分掌握,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为了病人解决健康问题的一种手段。运用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开展的健康教育, 发挥了护理的独立功能, 反映了临床护理是一个整体护理。通过健康教育, 病人掌握了糖尿病的健康知识, 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减少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护士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断学习, 提高了交流技巧和业务水平。

摘要:[目的]让糖尿病病人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的方法,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运用整体护理程序5个步骤, 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对198例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结果]190例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完全掌握, 能够合理地饮食、运动、正确用药、自我监测, 血糖控制良好;8例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部分掌握,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 促使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疾病,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12-416.

[2]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34-1335.

[3]于靖梅, 张兔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2C) :507.

[4]任桂卿, 姚明兰, 李广丽.影响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7C) :1336-1337.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模式 篇8

1临床资料

以2011-2012年收治的45例AMI病人为教育对象,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0~80岁。病人均已在医院接受过1次以上的治疗, 能以普通话或借助翻译沟通。

2方法和结果

应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分四个步骤:

2.1 评估

在进行教育前通过收集资料, 掌握病人关注的内容, 以发现并确认病人的学习需要。收集的内容除病人一般情况, 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外, 还包括与病人健康状况有关的个人生活方式、饮食、活动习惯、排泄、睡眠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社会情况、身体状况等, 重点收集病人对AMI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关注的内容 (见表1、表2) 。资料来源于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提供的病人资料及各种有关记录。收集方法:交谈、观察及护理体验。

表1显示, 只有部分病人了解AMI的有关知识。表2中病人提问共134次, 关注的内容达10项, 其中最关注的是入院前的急救措施及健康状况。

2.2 计划

根据AMI病人的学习需要, 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及评估标准。

2.2.1 确立护理诊断:

即确立与教育有关的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护士能独立识别和处理。如缺乏疾病治疗和预防知识;缺乏药物应用知识等。确立护理诊断是注意体现个体差异性、阶段性及连续性。

2.2.2 制订护理目标:

近期目标为使病人了解AMI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近期目标为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减轻或避免AMI的急、慢性并发症。

2.2.3 教育内容:

首先根据AMI普遍的共同的问题, 进行排列罗列, 制订出书面健康教育资料, 再根据病人的需求、文化程度, 给予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见表3。

2.3 实施教育计划

采用口头讲解、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宣传卡片、示范训练等方法进行教育;教育方式有个人宣教、小组式宣教和病人座谈会3种。

2.4 效果评价

从病人的交谈及行为表现中了解病人接受与掌握健康知识的程度, 详见表3。从表3可见, 大多数病人能完全掌握AMI教育内容, 比教育前明显提高。

3讨论

3.1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AMI病人教育可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的工作方法, 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护士应用护理程序开展AMI病人健康教育, 把教育工作纳入有计划、有顺序的系统框架中。通过确立病人与家属的需求, 建立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模式, 从而提高了AMI病人教育质量, 发挥了护理的独立功能, 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范围, 反映了临床护理工作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3.2 进行教育前要根据病人需求设计教育内容

AMI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病人对AMI的认识, 从而达到自我照顾、保障健康、预防并发症,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 根据病人的个别需要设计AMI教育内容及方法较易帮助病人克服日常生活面临的困难。但AMI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病人及其需要, 而病人关注的事项有利于发现并确认病人的需求。本探讨的第一步骤就是通过交谈、观察等手段, 掌握病人关注的内容, 进而更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 基于病人的需要调整教育内容。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 选择与病人需要相关的教育内容, 将大大提高病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3 开展AMI病人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确定影响病人学习能力的因素,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给予有效的教育。常见影响病人学习能力的因素有: (1) 病人现有的知识水平, 包括他们的错误观念、信息及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 (2) 教育水平: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的高低、接受能力和现有知识掌握水平, 提供教育内容。 (3) 年龄:不同年龄的病人对知识的接受、认识不同, 应根据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4) 信息的动力:病人对AMI教育有很大兴趣, 就会积极参与;如果缺乏兴趣, 则对教育抱无所谓态度。护士在教育前应激发和调动病人信息的积极性。 (5) 病人的健康状态可以影响学习。 (6) 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护士在教育前了解其学习方式,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质量。方法:以2011-2012年收治的45例AMI病人为教育对象, 病人均已在医院接受过1次以上的治疗, 应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结果:大多数病人能完全掌握AMI教育内容, 比教育前明显提高。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开展AMI病人教育可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护理程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胜春, 马亭, 李志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绝对卧床期间的舒适护理 (J) .护理研究, 2009, 23 (31) :2860-2861.

[2]金中杰.林海英.内科护理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4.

[3]布诺尔, 苗红霞.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8) :154-155.

上一篇:会计专业化服务机构下一篇:高层建筑与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