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梦

2024-06-28

教育梦(通用12篇)

教育梦 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时代呼唤英才, 希望在于青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这, 便是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 大学生处于追梦的年龄, 有着圆梦的期待, 然而在进入大学后, 在这个与社会刚刚交锋、常有梦想折翼于现实的时候, 部分意志薄弱学生甚至丧失了对梦想的追求。

因此, 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追寻自己的“大学梦”、“成才梦”乃至“中国梦”十分必要。在这个过程中, 父母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更应重视自身的家庭教育。

作为社会的第一细胞, 家庭是个体成才过程中的首属群体。在高等教育阶段, 它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家庭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

(一) 经济独立能力的缺乏

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父母, 勤工助学和奖贷学金制度只是补充。学费、生活费等各种经济压力下的大学生, 缺乏经济独立能力, 这无疑加强了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

(二) 通讯和交通便捷

现在的大学生与父母联系多是打电话、聊QQ, 方便快捷。现在的交通是公路、铁路、空中路路通。便捷的条件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 增加了父母对子女的联系, 增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三) 家庭的关注

从历史上的孟母三迁, 到现实中的巨款择校, 父母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即使孩子上了大学, 这份爱随着时空的拉长也有增无减。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一) 激励作用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每一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 这种较高期望带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子女受到良好的鼓励, 就能产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自己的“成才梦”、“中国梦”。

(二) 示范作用

马卡连柯指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 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教育中, 父母为了实现“家庭梦”、“事业梦”, 辛勤工作、服务社会, 就是一种“榜样”, 会给子女鼓舞和力量。

(三) 调控作用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 而家庭教育主要通过情感和经济纽带的辅助来完成。当大学生不能独立地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时, 就必须通过家庭来获取, 使得家长在教育和帮助子女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权威性。

(四) 信息反馈作用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知女莫如母”。当子女在追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很容易被父母觉察。虽然大学生思想较为复杂和多变, 但在父母面前有一种安全感和放松感, 使得父母能够通过子女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动态, 不仅在教育中能有的放矢, 而且可以把这些真实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 便于学校对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三、家庭教育如何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 提高父母对“中国梦”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的认知水平

父母作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必须首先把握好“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本质内涵, 把握好“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一根本属性, 营造用“中国梦”培养大学生、激励大学生的良好家庭氛围。

(二)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

笔者曾经和大学生讨论过梦想的问题, 有的大学生梦想模糊, 甚至没有梦想, 也有的大学生有非常美好的梦想, 但空洞、信念不足。这些大学生通过和辅导员、同学的交流也无法得到安慰或解惑。父母必须在此时填补空缺, 积极采用各种形式, 引导子女正确认识自己的梦想, 认识自己的梦想既是“个体梦”, 也是“中国梦”, 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去奋斗, 一步步走近自己的梦想。如通过短信、QQ等新手段与子女沟通交流、有效引导。或是通过带领子女游览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形式直观、感染力强的活动, 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梦”、“中国梦”

父母要培养和启迪子女敢于有梦, 教育引导子女既要“读好书”, 又不能“死读书”, 要在学校和辅导员的带领下, 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把个人成长成才梦与社会道义统一起来, 关注其长远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教育, 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 父母要扮演好子女的“精神导师”角色。在子女理想受挫时, 父母要通过各种方式扮演好健康心理的培育者、实际困难的帮扶者等角色, 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找准位置, 远离萎靡不振, 远离自暴自弃, 始终保持披荆斩棘、开拓进取、逐梦圆梦之锐气。

参考文献

[1]何娟.迎着新教育的春风, 放飞梦想——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 2012.

[2]格日乐图."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3]李建成.让儿童在建构和追寻自己的梦想中成长[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教育梦 篇2

张强

我的梦 中国梦 教育梦

亲爱的祖**亲:

您好!

我是您亿万的子孙儿女中的一个,在举国欢庆的新春佳节,愿您更加繁荣富强。

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们的祖**亲将会变得更加强盛和伟大。祖**亲正如梦一般不断前进: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稳定上升;蛟龙号不断探索地下奥秘、嫦娥号延续刷新国人的月球梦、神舟飞船逐渐打开未知宇宙的奥秘;奥运健儿在国际舞台再创佳绩.......正如我的梦,中国的梦,祖**亲正如中国人千百年来曾有磨难挫折但却不曾退却,反而更加勇往直前,再接再厉。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祖国花朵正欲含苞待放。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时刻谨记祖国的教诲,党的教诲,当然也时刻不忘我自己的梦想:

忘不了母亲在灯火下起早贪黑为我准备早餐,忘不了父亲早出晚归忙碌得病倒在工作岗位,更难以忘记老师们辛辛苦苦为我们创造和谐幸福的学习环境。这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仿佛又浮现在我的面前,一幅幅画面、一张张面容都寄托着对我的期望,寄托着我的梦,大家的梦,那就是为实现家族复兴、民族复兴而好好学习,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我的梦,我的教育梦。

古有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今有祖国花朵亿万万为中华而绽放。我一定时刻牢记中国梦、教育梦、我的梦!

以“教育梦”推动“中国梦” 篇3

“中国梦”很宏大,“教育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企盼,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其中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以说,优先发展教育,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教育梦”的实现既要放眼世界,学习借鉴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教育经验,又要深入中国教育实际,求真务实,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

作为师范大学的校长,我格外关注中国教师教育和基层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关于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问题,我的梦想是,中国能够早日造就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和卓越教师。

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更加需要了解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实践,能够把教学内容由知识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体现出教育活动的创造性;更加需要深入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之中,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对中国国情、教情有深刻的了解,增强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造就教育家和卓越教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师范大学难以独立完成,它需要职前与职后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走协同培养教师的道路是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包括东北师范大学在内的国内一些高校,在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方面已经作出了积极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初步形成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学校”(U—G—S)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我希望这方面的改革探索能得到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但目前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问题严重,“下不去、留不下、用不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为此我有两点建议: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扩大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据调查,城乡教师的基本工资基本持平,而以津贴、补贴、奖金和福利等为代表的辅助性工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教师津贴,基本原则是根据艰苦程度划分津贴标准。其次,可以实施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确保招生培养与农村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20世纪曾经实行的三级师范教育之所以很有成效,与各级师范教育与各层面教师岗位需求衔接紧密有很大关系。可探索实行公费培养、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免费方式,吸引真正热爱教师职业,能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优秀学子报考师范院校。

教育是百年梦想伟业的基础。肩负师资培养重任,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

教育梦 篇4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 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教育梦。中国梦, 迸发的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教育梦, 点燃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为了展现和抒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中国梦、教育梦,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统战部、云南省教育厅德育处、云南教育报刊社将在全省开展“中国梦·我的教育梦”主题征文活动, 有关事项如下:一、征文主题中国梦·我的教育梦二、征文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中国梦的一份子, 我们见证历史, 亲历现实, 憧憬未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 讲述心中的教育梦, 也可以作为中国梦的见证者, 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故事和典型教育事件。三、征文要求1.作品题材、体裁、风格不限, 要求真实、生动, 具有可读性、启发性、哲理性, 每篇2000字以内。2.投稿截止时间:2013年12月20曰3.投稿地址:昆明市学府路61号云南教育报刊社《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编辑部, 邮编:650223, 请注明“我的教育梦”并写清作者姓名、单位及详细联系方式, 电, 件发送至teacher2@ynjy.cn。四、评选办法1.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资深编辑成立评委会, 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审, 评_出—、二、三等奖, 颁发荣誉证书。同时, 根据来稿数量和获奖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2.获奖作品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杂志“师路心语”栏目选登, 并赠寄样利。3.欢迎县 (市、区) 教育局、教研室或学校以单位组织参加。联系舌: (0871) 65168919联系人:谭华II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统战部云南省教育厅德育处|:南教育报naansc广

教育梦 篇5

目前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差,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相信经历过“风雨”的孩子成长得更加茁壮,所以一直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健康茁壮成长的孩子”成了我的教育梦想,也成了我永远不懈的追求。

上学期,我校举行了以《做文明小学生,我为学校添光彩》为题的演讲比赛活动。接到该通知,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抓住这次演讲比赛契机,做到一箭双雕——既“转化后进生”,又“优化优等生”。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这次演讲的作用,我便费尽心思“密谋”此次活动。

首先,我从提高学生演讲能力和维护集体荣誉方面,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然后,我对全班同学提出要求:希望每位同学积极为演讲做准备,每人撰写一份演讲稿。第二天一到校,同学们便交上了稿子。我根据稿件内容和学生情况,斟酌再三选出八名同学。这八名同学需要再次修改稿子,首先在班内精选。宣布结果时,其中入选的七名同学非常开心,只有范晓孟,显得异常平静,满不在乎。这可能与她曾多次参加学校演讲、活动主持人有关,大概这结果完全在她的预料之中吧!范xx同学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各科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她思维敏捷,公开课上总会有精彩独到的发言,再加上,她跟同学们相处地也很融洽,又从来不惹事,是老师们公认的优秀学生。可是这孩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娇小可爱,宛如一朵娇美的温室里的花儿,看上去非常完美。她从小到大似乎听到的只有称赞与表扬,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范xx能经受得住挫折吗?我要借此演讲比赛的机会,给她制造点儿小挫折,使这名优等生更优,让这朵稚嫩的小花长得更壮。想到这儿,我找来范晓孟,问道:“晓孟,觉得这次演讲有把握得奖吗?”她蛮自信而又故作谦虚地说:“老师,应该可以吧!”看见她自信又谦虚的表情,我故意吹捧她,说:“晓孟主持过那么多次节目,演讲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嘛!好好准备,定能拿一等奖!”听了老师对她的肯定,她开心极了,说:“老师,我会加油的!”xx那神情俨然已经站在了领奖台上,看到孩子高兴的样子,我有点自责——孩子哪里知道这是老师为她设下的一个“陷阱”。

其次,这项活动还肩负着另一个重任,那就是转化后进生——郭xx同学。郭顺鑫最近一两年进步非常快,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让她得到锻炼,从而提高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所以,活动开展初,我就有些“别有用心”:把这次参加演讲的机会给郭xx同学。为了帮助郭顺鑫在班级演讲活动中,顺利胜出,放学后,我悄悄地对她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和鼓励。在与郭xx的谈话中,我有意无意的多次看玩笑似的说:“郭xx,你真是很有演讲天赋,老师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啊!”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郭xx因为得到了老师的特别指导,在演讲水平上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第三天班会活动时间,我们班开展了演讲比赛活动。本次评选活动显得异常隆重:全班同学和老师是评委,初选的八名同学参加演讲。看得出每个演讲者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个个精神抖擞,信心十足。演讲过程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活动结束,我把同学们的投票收起来,宣布评选结果:郭xx同学票数最多,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的演讲活动。可是,结果一宣布,我发现范晓孟同学眼圈红红的。唉,习惯了成功的xx,还真是承受不了落选的结果。过了一会儿,再看,她已抽泣不止,泪流满面。这时,我又有些于心不忍了。心想要不我改主意吧?多一个人演讲也不是不可以,要不?当然这样做,就意味着利用这次演讲竞赛的机会对范xx同学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失败,这对孩子不会有好处。伤心是暂时的,过几天就会好的!

接下来,我便忙开了。一方面是对郭xx同学地再次指导;另一方面,是跟范xx同学谈心。xx说:“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我跟孩子谈道:面对失败我该怎样做?失败并不可怕,我们一起找出“失败”原因,另一方面,要知道有些“成功”并不是我们努力了就一定属于自己,我们会努力,别人也会努力啊!你们就像嫩嫩的小草,失败就像暴风骤雨,虽然可怕,但它会让大自然中的小草在“暴风雨”中得到锻炼,从而茁壮成长。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你加油,我们等着你从“失败的痛苦”中摆脱出来,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那时,你会为自己的成长开心,因为你又得到了“新能量”——抗拒挫折的能量。有时晓孟听老师说着说着,不免眼圈儿又红了起来,她娇嫩的双手抱着老师,身体依偎在老师的怀里,我说着说着就有些心疼,心里酸酸的,总觉得自己像是在折磨孩子,可不这样,又怎能让孩子得到提高呢?那几天里,来到教室第一件事,我就是看看范晓孟的情况。过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周四大扫除时,我在卫生区里跟同学们一起扫除,范晓孟忽然跑到我面前,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老师,我好了!”我也默契地点点头:“我知道我们的晓孟是最棒的!”从此,那个曾经因演讲落选而哭鼻子的范晓孟变得更加成熟。

我的教育梦 篇6

当我还是个年轻教师的时候,我崇尚一种境界,优雅地面对我的现在和未来,欣赏自己的事业。这份优雅就是在生活岁月的淘洗中始终守候的那份坚韧,就是对人生目标默默追求的那份专注。我梦想着有这么一种姿态:优雅地拿起课本,我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优雅地上好每一堂课,对我的教学已经了如指掌;优雅地面对我的学生,把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追逐名利,任考试制度牵着鼻子走,满心兴致地欣赏自己的学生。

体验小学语文教学20年了,我先是懵懵懂懂知道要教好语文这本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然后肤浅地思考我们的语文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什么?带着问题实践探索,我渐渐发现语文教学承载着“价值引领,打好人生底色;习惯培养,获得学习能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三大使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搞应试教育。经过解剖,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焦虑的心情大都是因那些中下游学生的应试能力而起。发现这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继续这样在束缚与开放的路上挣扎徘徊,还是冲破应试教育,把目光盯向未来,走自己的路?心中那美好的梦想日渐清晰,期盼在今后的教学日子里实现自己教育梦想从潜意识中凸显出来。

未来的某一天,我满身轻松地走进教室,取下了多年来套在头上的紧箍咒----不能让一个孩子学习考试掉队,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小学关注学生的素质和兴趣特长,不只看分数。因此,我们能容忍孩子的各种错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癖好。坚信时机一到,孩子会成为有用的人。这里的老师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和校长一样,不干涉孩子的成长,不向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自由生长着,但自由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如果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就要受到规则的约束。我们有一本厚厚的手册,包含172条规则,甚至包含干坏事的罚款建议。这些规则是每周的学生会通过的。

我走进教室,看了看生性善良、天真活泼的35位孩子,我为他们庆幸,因为学校开发了足够大的空间,足够多的项目来适应孩子的发展。现在是学校适应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孩子适应学校发展。学生甲,如果按以前的评价标准,我会恨铁不成钢,然后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占用他一切空闲时间,软磨硬练,让他会做语文试卷的所有题目,会写像样的作文。但现在,我和他的父母商量后,他只上语文的识字和阅读课,会认字,会写字,会读整篇文章,一学期朗读10本课外书,考试就考这一级别的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体会。其余的语文课时间和课余时间他去学校上他喜欢的象棋课和长跑课。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时候带有正能量,学生甲这时就带有正能量,和他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感染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让你觉得“在学校学习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学生乙是位女生,数学解应用题能力让老师头痛,她申请选择不考应用题的试卷。学期结束,她用自己擅长的绘画及手工测试得分按比例纳入“综合素质报告单”中。总之,文化课不是强项的孩子除了争取必须的语文数学基础学分外,都在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选择兴趣班课程补充学分,争取“综合素质手册”上最后得分是100分。因为综合得分达到100分的同学有资格去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或冬令营。

我开始上课了,这节课,我们上阅读课。我喜欢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让他们在轻松的思考、坦诚的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我们阅读了语文书上的课文《触摸春天》,几遍下来,我们疏通了字词,提出了质疑,但无法真切地感动。我没有多解释,和孩子们一起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接下来两天的语文课及课余时间我们都在读这本书,没有其它作业,读书就是作业。孩子们有的借,有的买,有的打印网上的电子版。个个读得津津有味,交流时,有表演书中场景的,有写信给“安静”(“触摸春天”一文中的主人翁)的,有写信给海伦凯勒的,有谈读后感想的,教室里好不热闹。我听着他们不太成熟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欣慰地笑了,因为孩子们懂得了拥有健康健全的人体器官就是幸运,就是幸福。

在学校,老师不必为学生文化课成绩而伤透脑筋,也不用削尖脑袋比职称,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付出。教师智慧的表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创造的“场”。用心做事、做事用心。用心和仅仅用力是很不同的,用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种境界,是把自己融化在成长的追求中的一种忘我的状态。用心做教育就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细心品味、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平常心去面对誉毁成败,用童心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教师工作成绩认定来源于教师每学期的述职报告视频,视频中要有平时工作代表性的画面;来源于校长信箱中家长对老师的匿名评价;来源于孩子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的认定;来源于兴趣特长发现和养成。

梦想中教育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优雅和谐。我们为孩子送上一阵清风,撑起一片天空。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爱心,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我热爱事业,辛勤劳作。让梦想成为信仰,感悟生命,享受快乐。

悠悠师生情深深教育梦 篇7

人生路漫漫,总有风雨时。十六年了,每当我陷入迷茫时,您的话语总在我耳畔响起,像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向前。那时的您,和蔼可亲,总是为了学生废寝忘食,每天不厌其烦地利用休息时间帮我们温习功课。记得有一次, 我没有按时去上课,第二天走进教室,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您没有责怪,摸摸我的头,亲切地问:“怎么来晚了,老师都等半天了,昨天的几何题都会了吗?”望着您鬓角的白发和弯曲的腰背,我的心头顿时充满内疚与感动,因为我是故意没有来, 因为我是想要放弃,可是您却还在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操劳着,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知生莫若师,您一定是看出了我的心事,在那些日子,总是不断鼓励我,像个慈祥的父亲给我信心,给我力量。“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加油啊! ”、“老师相信只要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我的心中也总是充满感激,面对您的坚持与信任,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也就是在那时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您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般扎根在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使我在心中升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也要成为您这样的人。后来我毅然选择了师范院校,选择了一条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

“世上独有父母亲、人间最重师生情”。十几年过去了,我越发感到师爱无边,师情如山,是老师您让我学会了用宽容对待别人,用坚守鞭策自己。是您铿锵的声音激励着我上进, 守护那一颗颗脆弱又敏感的心灵。是您给了我无限的勇气,使我茁壮成长,顶天立地。是您使我明白了一个师者的情怀———用爱干教育,以德育新人,与生呼吸相通、忧乐与共、风雨无悔,共同创造一个人生的奇迹。

中国教育梦是什么 篇8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

50年前, 在美国有一个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领袖, 他的那句“I have a dream”传遍了全世界。“I have a dream”不仅仅是美国有, 在遥远的东方, 在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上, 也有一个梦想。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他属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而它用中文写成“我有一个梦想”。

中国有梦, 中国教育梦又是什么?

2013年3月7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 用4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简短的16个字, 诠释了教育的大理想, 简洁而有力量, 这是教育部长的教育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这是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教育梦。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实践平民教育。”这是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李镇西的教育梦。

的确, 教育是理想的事业、志业, “教育需要理想, 人生要会做梦,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 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 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冰城教师的教育梦是什么?

“生命是一张弓, 那弓弦就是理想, 就是梦。”

教育之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位冰城教育人, 应该对教育梦有自己的理解和对美丽教育的追求。

2012年, 哈尔滨市启动了“培养万名骨干教师工程”。在2013年4月15日———5月22日, 哈尔滨市新任骨干教师1 584人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教育平台, 开始了“我的教育梦”研讨行动, 开始了冰城教师的梦之旅。

冰城骨干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诠释了对中国教育梦的朴素理解。他们的教育追求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他所处的位置, 而是他所朝的方向。不管梦想距离现实有多遥远, 不管梦想究竟有多少实现的可能, 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会有收获, 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冰城教师的教育梦的特质什么?

哈尔滨, “大城市, 大农村”是她的特点, 8万教师, 2/3分布在农村。地域的特点为教师的群体理想留下了浓重的烙印。这些教师的七彩教育梦, 虽然质朴, 但它代表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信仰, 彰显了冰城教师的理想, 托起了黑土地上生长着的孩子的成长渴望。

这些教育梦叙事的总体特点有三:

1.原创性。通过自身的教育叙事娓娓道来。原汁原味的教育故事真实感人, 小故事中蕴涵着大理想。

2.乡土性。乡土气息浓厚, 地方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区域教育个性色彩鲜明。

3.朴素性。故事源于真实的教育实际, 情感朴素。正因为朴素, 它才显得那么美丽, 那么可爱, 理想中透着憧憬, 透着艰辛, 透着坚守。

冰城的骨干教师, 他们扎根黑土地,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他们是全国教师的缩影, 他们是农村和城市孩子的领路人, 他们是冰城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他们就是中国黑土地的现代版“瓦尔娃拉”———

我们也祝愿每位教师都将“教育国梦”付诸日常教育生活中, 熔铸于“我”的教育实践之中。

教育之梦梦想燎原 篇9

目前的西工教育蓬蓬勃勃, 欣欣向荣, 已在洛阳、河南乃至全国有了一定影响力。西工教育以“爱和自由”为核心理念, 以“心文化·心教育·心生态”为区域教育品牌, 非常符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县区专业委员会的章程条件和基本理念。本次培训, 我和几个同志受西工区教育领导的安排参会, 并作为第三期“成长中教育家”培训班学员参加高端培训, 不胜荣幸。

本次培训, 对我来说, 真的是一场精神盛宴。主要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首先, 我从十三朝古都来到运河之都淮安, 来到周恩来红军小学, 红军精神与周恩来总理的精神风范浓浓地包围了我, 每时每刻都让我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浸润。

其次, 我更欣喜的是我听到了这么多久慕盛名的专家所作的精彩报告, 每一场报告都让我受益匪浅。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原司长王文湛教授的报告, 高瞻远瞩, 完整博大, 既有宏观把控, 又要微观指导;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王继华所长对于学校文化创建有高见, 有远识;山东教育报刊社原总编辑、《创新教育》执行主编陶继新先生儒雅睿智, 执著勤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兰祖军校长博闻强记, 儒释道智慧贯通;加中创新教育联盟加方秘书长王彩云女士从西方捎给我们了一片教育彩云;台湾交通大学黄振顺教授给我们开启了一扇精妙的技术之窗;北大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李世杰研究员思想独特, 自信勃勃, 雄姿英发……总之, 每一场报告都十分精彩, 都值得我细细品味, 揣摩琢磨。

最后我想说成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县区教育专业委员会, 这是一个好选题, 好选题搭建了一个好平台, 一个好平台又带来了一次好培训, 一次好培训也必将带来一个好效益。

盘活教育棋激活人生梦 篇10

500 多年前,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这些卓越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 启迪我们对教育本真的理解, 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紧紧抓住“活”字做文章, 追求“给孩子一份快乐、许孩子一个未来”的愿景;确立“尊重差异、关注全体、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自主自信、活学活用”的校训, 我们力求通过活的课堂、活的作业实现“尊重差异、关注全体”, 积极开发“活”的课程体系、特色活动, 使学生得以“开发潜能”“和谐发展”。培养“乐学、勤学、善思、求真”的学风和“勤严细实、潜心育人”的教风, 渗透“尚美进取、快乐求学”的校风, 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

一、探究“活”的课程———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最终要培养“现代化”的人。“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为教育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最明确的路径。那就是, 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创设灵动的教育情景, 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究, 并经由这些活动发展其多方面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思考, 我校沿着教育回归本真的这条路径, 拓展和夯实“活”的课程和特色活动。

(一) “活”的校本课程:培养选择、自主能力

我们认为, 为了培养具有选择、自主能力、兴趣专长的人就必须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 并围绕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 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它以“生活化、实践性、体验性、本土化”为基本特征。据此, 我们开发了“学科拓展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两个课程体系。

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夯实国家学科课程, 如:语文的群文阅读课、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科学的主题探究课、体育的创编课等。这些学科实践课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充分地挖掘了孩子各方面的潜能, 更促进了他们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真正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

主题活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期望孩子在主题活动中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规范, 在日常秩序中学会尊重规范、践行规范。如:科技主题活动课“纸飞机”, 让学生综合应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知识探究纸飞机,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应用意识;低碳环保体验课“地球一小时”“文明餐桌—光盘行动”, 教会学生养成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的好习惯;自救逃生体验课“地震、消防逃生演练”, 提高了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活”的特色课程:培养“兴趣专长”

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曾说:“游戏、体育运动、业余爱好是否流行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现代’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 我校在“活”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还开展了四类“活”的特色活动:即科技教育特色活动、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体育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其中, 科技、艺术和体育特色活动是学科拓展课程的延伸, 社会实践活动是主题活动课程的延伸。

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倡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增强其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 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有机结合, 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活动。

在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舞蹈、合唱、绘画、篆刻、书法、国画等社团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让孩子们头脑聪颖、爱好广泛, 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和快乐成长。

在体育教育特色活动中, 学校通过开展以“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节,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健康, 我健康我快乐”的真谛。

在社会实践特色活动中, 我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把自己培养成有责任意识的合格小公民。在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 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帮助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如“优质教育促进世纪城社区发展的调查”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零食探秘”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还有“环保小卫士”“身边的垃圾”“节约的金点子”等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

以上的特色活动, 使学生喜欢的游戏、体育活动、艺术特长都有展示的空间与机会, 形成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局面。

二、创建“活”的课堂———促师生学力提升

现代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关注个体生命的需求、学习生活的激情、灵性和情趣的培养, 还要关注学生学力的不断提升。“学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不断盘活学校教育这一盘棋, 让老师们不断提升业务素质、释放潜能, 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阳光教育、茁壮成长。

(一) 创新模式, 成就“活”的教师

“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人做事的理念 (良知) 和方法。今天做教师的良知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而教师实践工作的思路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基于“知行合一”的行动研究。教学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学问题的“问题—目标—措施—实践—反思”, 多轮循环的反思性实践活动过程。

考虑到学校教师队伍较年轻, 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首先从找问题入手, 针对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学科全员培训, 帮助老师解决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如对新教师进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科研素养、信息技术等通识培训, 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抓手;另一方面, 对不同老师在专业发展要求上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组织各学科老师进行课例研讨。每一课例都必须包含一个基本的问题, 课例研究由老师以团队为单位承接研究任务, 团队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制定教学策略, 并为其他学科老师或全校教师提供一个现场观摩和评课的机会, 也可以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将教学现场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络上, 供其他老师学习, 最后进行自我反思或师徒共同反思、研讨, 改进、完善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将校本教研、自修—反思—实践、网络听评课和青蓝工程, 师徒共进有机结合, 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 自修”教师团队研修模式。“活”的教研方式铸就了“活”的教师, 从而整体、全面地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 多元课堂, 生成“活”的知识

我们认为, 热爱读书是学习的开始, 善于提问是思考的开始, 游戏是创新的开始……今天我们应该倡导创设一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多元课堂”。“多元课堂”是由多元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方法、多元探究方法的实际运用以及多元评价等几方面构成, 这样的课堂内容更加灵动、自然。

因此, 我们要求各学科课堂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评价方式, 还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能够“活”起来。如, 课内外结合课, 语文学科将群文阅读课引入课堂, 以此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习惯;学科整合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作创编课, 体育课引入小组合作创编课间操活动, 不仅促进了学生肢体、大脑的和谐发展, 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主题探究课, 科学课以“纸飞机”等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了解纸飞机、制作纸飞机、放飞纸飞机、探索纸飞机等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了能量。

教师的“活”、知识的“活”造就了灵动而丰富的课堂,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了学生学力的提升。

三、设计“活”的作业———助学生差异发展

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教育不是为了消灭差异。“尊重差异”, 就是要充分承认学生在学习潜能、发展基础和个性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作业方式, 让每个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作业, 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彰显。

(一) 作业设计“活”

要设计“活”的作业, 一是要从作业内容的“活”入手。学校作业布置以思维培养为核心,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 把各个零散的知识或课文中不同的情境串成一条锁链。为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把简单机械的背书、抄写等任务留给学生, 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变课文中抽象情景具体化, 变零散的内容系统化, 变死记硬背为“活”生生的场景。这种创新减少了许多作业负担和不必要的重复环节, 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数学作业“算24 点”, 这个游戏是用扑克牌来玩的, 利用几张牌通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教学“算24 点”之后, 老师就可以布置玩游戏作业, 让学生把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分享, 进行比赛, 看谁算得快。这样的作业大受孩子们的欢迎。二是要从形式的“活”上下功夫。我们的作业不拘一格, 有口头、书面、绘画、制作、观察、调查;有当天的、一周的、短期的、长期的;还有学生个人的、小组合作的、家长参与的等等。如, 科学课的观察作业, 可以是动植物、物质变化、天体运动等内容, 时间有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不等。语文的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作业、数学的整理与复习作业, 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 成为学生的特别作业。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归纳能力等, 成了学科教学的一片动感地带。这种不同以往的作业, 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呵护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作业做法“活”

我们本着“降低起点, 夯实基础, 讲求实效”的原则, 要求教师们不搞“一刀切”的作业, 分层作业分层要求, 由“统一布置、统一要求”转向“学生自主选择”,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将作业划分为全自主、半自主、常规三个层次。“全自主”作业是针对学优生实行“我的作业我做主”, 让学优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半自主”作业是对于中等生在完成保底作业的情况下, 自主选择喜欢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而对于学有所困的学生, 教师则会针对其情况帮其选择内容和难度适合的“常规”作业。

分层次设计梯度作业的方法,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创新做法, 提升了作业质量、拓展了作业空间, 使各学科作业每周每天, 环环相扣, 达到了“减负增质”的目的。

(三) 作业评价“活”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找出每一个学生作业的闪光点, 并把这个闪光点发扬光大。因此,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时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 将各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评价主体“活”, 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二是评价标准“活”, 将绝对评价与发现评价相结合。三是评价的表达方式“活”。如, 教师对自主作业的评价由常规作业的每日一评转变为每周或每月一评;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三者参与作业评价;由以分数为主的评价转变为等级+ 评语、符号、表情等的评价……

教育托起“中国梦” 篇11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振兴;教育;力量源泉;基石

G52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工作的通知》、《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梦想照亮未来,学习成就人生”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刻领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领会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领会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懂得个人幸福与国家梦想的关系,了解自己真正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是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华民族向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进发的时刻,一百多年以来的民族复兴梦正成为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共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阐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描绘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而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强国思想的最早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唐朝战略思想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也指出:“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以智强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必须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国之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指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是竞争保障。只有教育的强大,才能赢得经济的强大,国家的强大。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而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就在于教育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互为因果、互为基础,教育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为人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从而也为民族的振兴奠基。报告明确地把教育的位置放到了社会建设的领域,而不再是文化建设的从属部分。社会建设是关注民生、以民生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关系重大。教育的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社会建设的首位,可见教育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对于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定位是科学的、选择是明智的。指出振兴的民族既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民族,也是一个教育兴旺发达的民族。报告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的高度和广度,来审视教育、来要求教育、来发展教育,让教育以其手段和目的的意义,为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抉择。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人类历史上一場伟大的实验,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把教育大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也体现了人本理念,是13亿中国人民对全人类进步可作出的伟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打铁还需本身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党在十八大中对教育的阐述,钻研业务,志存高远,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意奉献,做一个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有能力担负起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重任。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重任落在了教育工作者的肩上。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再怨天尤人,要振作起来,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很多教育家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办学校,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到处募捐资金,宣传他们的教育思想,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人民的觉醒。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让全社会都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可以这样说,我们教育的春天到来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扬眉吐气教书育人,要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明天,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为国家富强出过力。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而教育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人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好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强大、个人幸福的教育。这充分说明教育在21世纪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使命,说明教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无比重要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老师满意的高质高效的教育。教育是否让人民满意,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家长是与子女上学、就业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是家长的最大心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2000美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家长们对教育有了许多新期待、新诉求。家长们既希望自己的子女取得优越的成绩,在考试中考出高分,将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希望子女能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考出好成绩,还必须有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方面,我们要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事,做有益于教育发展的实事,做能促进本职工作的具体事。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并在不断学习中努力充实自己,练就务实、干练、坚定、从容、精业的本领,为办人满意的教育添砖加瓦。

中国梦美,教育任重。教育担当着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没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时代呼唤走在前面的奋进者、開拓者、奉献者。

我们应当坚信,当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时,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抓紧每一天时间,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件小事,让青春的价值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兴旺燃烧奔腾!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梦”在“创新”中升华 篇12

一是学校的“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注重了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升, 表现为学生学习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创新, 也是作文中文章立意和布局的巧妙构思, 更是为人处事中机智灵活的展现, 等等, 这些都在各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予以渗透和贯彻。各学科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深度挖掘和拓展教材, 提炼有创新价值的内容, 进行整合应用, 综合各学科实际情况, 最终开发出“探索与创新”系列校本读物, 包括“创新与人文”“创新与环保”“创新与生活”“创新与艺术类”等六个方面, 不同学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需求选取相应板块内容, 融入到教学中, 让“创新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受益。

二是学校的“创新教育”带给每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态度和能力等。我们的创新源于坚守, 表现为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中的坚守, 抓住关键点力求习惯突破, 所有措施与行为的推进都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 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积极面对问题, 迎难而上的良好心态和处事习惯, 养成乐观、豁达, 擅长表达与展示、热爱学习与生活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素质。

三是学校的“创新教育”并不局限于平常我们所说的“发明创造”或在学生中开展的“科技小制作”等, 更不能一味地理解为“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这只是关于“创新教育”系列中很小范围的、较高层次的一个追求。

四是当前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实践是创新教育领域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来, 二十七中学在这一领域的践行卓有成效, 学校师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达五十多项, 恰恰证实了学校在“创新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有效切入点, 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延伸至课外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最终获得学生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的提升。显性的成果表现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部分特长项目的发展以及思考、处理问题的有效方式等, 潜在获得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011年3月, 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学校, 几年来接受省、市、县各级专家的倾心指导, 历经自身的不断超越和发展, 不断提炼和打造学校的优势项目, 发展特色项目,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主要围绕课堂创新、课程创新、培训创新及活动创新四个方面实现特色化发展。

首先, 是课堂教学的创新, “两会三维六有效”特色教学悄然形成。“两会”即在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会学”和“学会”,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会学”, 又要注重“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的落实即学会。具体课堂操作要做到“三维”, 指在学校、学科团队、教师三个层面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学校从宏观层面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研组结合学校宏观要求探索各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结合各学科组的模式创新个人教学特色。学校教学改革总体要求是:师生双主互动, 遵循“金字塔学习”规律, 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教师精讲精授, 把更多课堂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 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教师坚决不代替做, 学生能自己扮演的教师坚决不扮演,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授;并且教师一次讲解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一堂课总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六有效”即“有效定位学习目标”“有效讲解”“有效练习”“有效探究”“有效互动”“有效评价”。

其次, 是课程创新, 创建学生个性张扬的有效载体。多年来学校始终恪守办学的规范, 在严格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 致力于创新, 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融会贯通、精于课程创新和建设, 在实践中彰显内涵品质,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牵线引桥。

再次, 是培训创新, 重点从三华工程、主题年活动、五个一活动凸显深入性和实效性。构建的“三华”阶梯培养系统, 对全体教师因材施训, 分层培养。面对教师的基础和水平不一, 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 学校采用“因材施训”的办法, 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前景的教师进行“梳理”和“引路”。学校将教师分成“初华”“升华”和“精华”三个层次的培养层, 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行动策略, 开展专业培训。

最后, 是活动创新, 为学生快乐成长引来阳光雨露。任何成功的教育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学生,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充满着阳光, 体验着成长的愉悦, 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具体见特色建设规划结构图 (图1) 。

上一篇:银行公司治理下一篇:市场导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