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旅游发展(精选12篇)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1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茶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茶文化旅游在近些年得到大力发展, 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一些问题。茶文化旅游开发应扬长避短, 进行深度、广阔地开发, 发挥其社会、经济价值。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旅游开发
1 中国茶文化概述
1.1 茶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到西汉时期, 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 即湖南的茶陵。东汉华佗《食经》有载:“苦茶久食, 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两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制度形成, 帝王、贵族聚敛成风, 一般官吏乃至士人以夸豪斗富为荣。鉴于此, 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养廉”的问题, 如陆纳、桓温等便以茶代酒。在这里, 茶这一饮品开始产生社会功用, 成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手段。
茶文化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思想也在发生碰撞, 道家认为茶是帮助炼“内丹”, 升清降浊, 轻身换骨, 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佛家则认为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饮茶仪式和思想原理, 但茶已脱离单纯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 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1.2 茶文化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契合的。人们在茶文化的感染下, 心态平衡, 缓解现代社会压力下的精神困惑, 提升内在精神修养和文化素质。茶文化还将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成为一种必要的社交方式, 更好地协调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主张义重于利。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在体验茶文化的过程中, 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 更好地应付人生的挑战。
(2) 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 搞好社区文明建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 人们在品尝名茶、茶点, 欣赏茶具, 观看茶俗茶艺的过程中, 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享受。茶文化还可以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 起到创建精神文明, 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3) 茶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开放, 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茶文化是中国五年年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形式将中国推向世界,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 提高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当今社会, 国际茶文化频繁交流, 使中国茶文化跨越国界, 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2 茶文化旅游及其影响
2.1 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简单地说, 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指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 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从外延上看, 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方面, 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将茶叶的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 以茶区生产为基础, 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 以茶为载体, 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2.2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茶文化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茶叶的产量大量增加, 这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 在杭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 在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 北京成立了“中国茶人联谊会”;1991年,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放;1993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8年, 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以上成果都表明, 茶文化为各地区、各社会团体所重视, 并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茶文化旅游已成规模。
各地的茶文化旅游不仅在国内大热, 还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及港台地区的民众前来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 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等产茶胜地也都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茶叶节, 吸引大批量的游客前来观摩, 是各地区旅游业的生力军。
现今,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生活在都市里的居民渴望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享受大自然和乡村的特有风貌、生态气息, 乡村休闲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茶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都市人群体会不一样的旅游经验。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国际友人的极大兴趣, 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国外游客迅速增加, 原来的旅游资源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必然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 其中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 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3.1 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开放度不高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旅游市场仍相对保守, 局限性大, 市场开放度不高。各地的茶文化虽进行过短暂的对外交流, 但其发展仍限于当地, 得不到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 我国的茶文化旅游更为落后, 在内涵扩充方面及市场推广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目前, 经营茶文化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 在世界范围内既缺少网络, 实力单薄, 以致统而不活。
3.2 我国茶产地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滞后
旅游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 旅游者, 特别是国外旅游者对食、宿、行、游、购、娱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都要求现代、舒适。因此, 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大力发展, 而资金便是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更为低下,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而西部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依托基地, 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就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现状。
从横向上比较,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较少, 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 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 只能因陋就简。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部分旅游景点, 交通不够便捷, 民航不能直接到达, 或由于航班限制, 客运能力差, 如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黄龙景区, 空有名气, 而旅游的可进入性不强。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 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我国旅游业在利用外资方面, 因有的项目开放, 有的不开放, 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对景点建设, 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 外资不能插足, 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 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此外, 服务质量差是旅游景点的通病。茶文化旅游是近期才被大众所关注认可的, 此种旅游消费品种单调, 缺乏高质量的新颖产品, 不能引导旅游消费。大多数游客只是“看客”的身份, 很少投入其中, 参与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4 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4.1 以生态旅游推进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 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而言, 我们要通过茶文化促进会、研究会、茶叶学会等政府或民间组织与旅游企业经营公司合作, 开辟茶文化专线旅游, 组织旅游者到我国茶乡、茶叶生产基地、茶公园进行绿色漫游, 参加采茶、制茶活动, 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 体验茶人之乐。还可在国内主要旅游线途中设茶艺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 使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后到这些地方小憩, 欣赏茶艺表演, 品评各种名茶。
4.2 对茶文化实现深度开发
和其它旅游形式一样, 茶文化旅游也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 对茶文化的深度开发, 需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 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茶文化的物质层面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品味等方面, 如江苏宜兴紫砂陶是一种专业的茶具, 应进行配套开发。在人文层面上, 主要体现为茶艺、茶俗等方方面面, 可将其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如舞蹈、戏曲、音乐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赏心悦目的茶艺表演便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传统戏曲舞蹈结合的天衣无缝, 给中外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观摩体验, 非常直观地弘扬了中华传统茶文化。此外, 还可建立观光茶园, 与一般茶园有别的是, 观光茶园是专供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的茶园, 应有风景可观, 有茶可品, 有茶的纪念品可购, 将旅游六大要素组合起来, 呈献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5 结语
综上所述,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其社会价值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茶文化旅游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 茶文化旅游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应坚持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 对其进行文化内涵挖掘和产品化加工——即将茶文化与旅游业其他要素进行整合, 形成新型复合性旅游产品, 再对之进行科学有效的市场宣传。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 应树立长远观念, 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 使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徐明.茶与茶文化[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2]黎洁, 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3]李丹.茶文化[M].内蒙古出版社, 2004.
[4]李瑞, 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2
【摘要】:茶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一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对于我国发展带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旅游业应更新观念,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字】茶文化;旅游开发;茶;茶经济
“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十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长了19.4%,茶叶产量增长了36.1%,内销增长了34.1%,出口量增长了26%,出口金额增长了38.2%,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茶馆茶休闲业方兴未艾,茶叶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1]。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有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花钱换取精致的休闲,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而通过进茶馆、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闲等方式,去欣赏茶、茶园、茶叶加工技艺和品审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旅游业的极大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与保护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使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目前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先辈以茶为载体田,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茶文化等。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2茶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园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二、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领域,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在我围乃至世界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旅游热潮.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产品资源和茶俗、茶艺、茶事等荼文化资源。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上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的推陈出新。1.以茶资源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倍受游客青睐。
我国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风光迤逦之处,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神话,传说、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如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中国茶叶博物馆也坐落于此;有茶都之称的福建安溪现建有茶叶博物馆、凤山茶叶大观园和大坪生态茶园等。
2.依托茶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开发的生态保健游日益升温。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总结了茶的24种功效;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也写道:“茶乃养生之m药,延龄之妙术。山若有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见长”: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正是开展与茶相关的生态保健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3.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游人不仅可以了解其中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大大促进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
4.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国际茶。文化的交流.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前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2003年在中国重庆永川举办的围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效果更足突⋯,期间共接待参展会商和游客达50万人次.吸引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他如日照茶博会、景德镇茶文化旅游节、成都茶文化旅游节等,都在宣传和弘扬荣文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拓展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关于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文化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文化旅游迅速发展,为世界各主要旅游国(地)带来了大量收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对此,提出几点关于更好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思路
3.1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 通过设立鲜明独到的主题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是给游客树立起品牌的极佳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构思不同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立,使游客在这其中逐步理解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3.2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如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就体现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力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学。另一方面,要提高茶文化旅游区内导游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媒介作用,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较完美地传递给游客,在这一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走在了前列。3.3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和推销茶文化旅游
搞好茶文化旅游宣传推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与旅游相关单位、部门尤其是旅行社加强合作,不断推出荣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和活动;第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宣传手册、光盘等传媒手段,主动打人客源市场,积极引导潜在客户;第三、可通过新闻发布会、旅游节开幕式、公关推介会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产品和线路。,另外,还可以组织茶文化专家、学者及各界知名人十进行公益营销,以“名人效应”来扩大影响。【参考文献】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篇3
桃花节引商机
双溪乡申沟村一组村民张帮成说,为举办桃花节,申沟村整个村子变化巨大,到村子游玩的客人比往年多得多,如今的农家乐生意兴隆,群众腰包鼓了,游客也乐了。
以花为媒,汉源借助生态旅游节的示范效应,深度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春赏花、夏赛舟、秋品果、冬沐阳”的四季旅游品牌,让更多的农民进入旅游产业链。近年来,汉源先后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修建了主会场、观景平台、停车场等,完成了周边农房的风貌塑造、旅游线路的标识标牌以及以园艺场为中心的美化、亮化工作,培训了1000多名旅游从业者和服务人员,使九襄万亩梨花园的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汉源县项目投资推介会”上,汉源县委、县政府向全国各地商家现场推介了30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签约,意向投资资金达13.28亿元,涉及磷化工、非金属矿深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渔业等,为汉源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鲜花碧水新景象
回顾历史,汉源素以“富林文化”、“麦坪遗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享誉中外;“旭河风光”、“汉源春色”、“大渡晴波”、“鸡冠朝阳”绚丽多姿;“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攀西阳光第一城”、“天府中的天府”等美誉闻名遐迩。
最近几年,从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建设到10万移民大搬迁,再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汉源沧桑巨变!“高峡出平湖。”昔日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在汉源放慢了几千年湍急的脚步,变成了方圆84平方公里的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年均日照时数高达1450小时的汉源新县城也从几年前的一座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鲜花碧水阳光城”。
去年,雅安市《大渡河阳光休闲旅游带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修建性详规》通过评审,汉源“攀西地中海,阳光汉源城”的定位喷薄欲出。而今,九襄、双溪两地因花卉节的成功举办闻名遐迩,汉源以此为契机向全社会充分展现了灾后重建的新形象,雅西高速通车在即,三面环水的新县城在汉源湖畔日新月异,在全县23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2万汉源人民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向小康、富裕的目标迈进。
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篇4
一、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弱势分析
1. 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所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各种载体。我们按照文化资源载体的形态来划分, 将茶文化旅游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大类, 并进一步将物质文化资源划分为自然景观类、人文古迹类、茶品类、建筑类等四大亚类;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划分为民俗类、节庆类、表演艺术类、口头文学类等四大亚类, 进而构成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如表1) 构建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有利于全面地、系统地调查一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存量, 并且有助于分析资源存量的丰缺程度、种类搭配、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为科学地进行开发和规划奠定基础。
2.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1)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杭州的茶文化发展可谓历史悠久, 兼具古今, 汇集中外, 有十分深厚的底蕴, 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基本上覆盖了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全部类别。 (见表2)
(2)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从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存量来看, 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的民俗类资源也特色鲜明, 种类繁多;节庆类资源具有广阔的影响范围和较大的影响力;口头文学类资源更是与物质文化资源紧密相关, 丰富多彩。
然而,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表演艺术类资源却显得品种单一、存量薄弱。该部分旅游资源可以说是茶文化旅游资源的高层次内容, 是对茶文化的理论提高和艺术升华, 中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一类别中可谓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茶歌、茶舞、采茶戏等。这一类中杭州拥有在富阳一带流传的茶歌《贡茶鲰鱼歌》, 以及20世纪70年代由周大风作词作曲的《采茶舞曲》等。然而, 此类中较为重要的, 由茶歌、茶舞演化而成的采茶戏, 对于杭州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则是一个缺失。
二、发展对策——采茶戏的空间移植
1. 发展对策
为了更好的发展杭州市的茶文化旅游, 丰富杭州市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同时也是改变自身的弱势, 取长补短, 具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采茶戏进行空间移植, 引入杭州市茶文化圈内, 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融合, 生产自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
2. 可行性分析
(1) 文化载体采茶戏空间移植的理论分析
虽然采茶戏诞生于江西地区, 与杭州不属于同一地域, 但采茶戏的诞生地同样属于茶叶产区, 与杭州一样拥有茶叶的生产和茶农的生活等自然要素, 因此说采茶戏的诞生地和移植地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背景。
采茶戏是茶文化的载体之一, 是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杭州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茶都”, 具有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将采茶戏移植入杭州, 即是丰富杭州茶文化的载体形式, 属于同类文化的载体做异地发展和融合。这不同于文化内容的涵化或突变——由文化现象的长期量变导致文化本质特征的质变, 而是将同种类文化内容受不同地域条件培育和影响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载体, 移植入具有同属性而处于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圈内。这一过程将会较容易实现, 而且所用时间也不会很长, 因为移植地具有相同属性和相似内容的茶文化背景。
移植地具有采茶戏生存和发展的其它客观条件。杭州具有很大面积的茶区, 现有茶园面积44.7万亩, 从事茶叶生产的民众为数众多, 这为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预备传承群体。杭州茶文化民俗丰富多彩, 地域特色强, 这为采茶戏提供了大量的剧本材料。此外, 杭州是茶文化界人才荟萃之地, 聚集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学系等多家学术机构, 汇聚了大量的茶学专家和人士, 为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杭州还已成为国际茶文化的交流中心, 与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文化交流频繁。全国每年来杭州进行茶和茶文化交流的人士有20余万人。全世界每年有几十个国家的两万余人次, 来杭州进行各种茶事活动。这为采茶戏走出国门向世界范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2) 采茶戏的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采茶戏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 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等, 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求知、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1) 审美价值。采茶戏属于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 是茶叶产地的劳动人民对劳动生活感受进行艺术加工的积淀产物, 从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真正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品。因此, 具有审美价值和观赏性是采茶戏的本质特征, 它的审美点主要体现在舞台表演和音乐唱腔两个方面。
以江西赣南采茶戏为例, 它的舞台表演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这些动作皆来源于劳动生活, 形工十分独特, 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它的音乐丰富多彩, 乡土气息浓郁, 风格特色十分鲜明。其唱腔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 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 简称为“三腔一调”。我国艺术家田汉称其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 休闲娱乐价值。采茶戏的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 题材上多来源于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 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感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它的语言幽默、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它的表演歌舞兼备, 舞台气氛轻松活泼, 戏词风趣, 融合口头文学、地方俚语、民间歌舞、灯彩形式于一体,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观赏采茶戏可以使旅游者融入活泼、喜悦的戏剧气氛中, 参与采茶戏的表演更会使旅游者深度感受地方文化特色, 增加知识和才艺的存储量, 在游历中实现休闲娱乐的目的。
(3) 历史价值。采茶戏发源于赣南安远县茶区, 由古时南迁的中原汉民所形成的客家民系创造, 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环境要素影响下, 吸纳了地方茶农的生活、劳动特征, 以及该群体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文化内容, 经过历代传承群体的主观思维活动加工而最终形成了现存的采茶戏。是地方文化、艺术文化、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遗迹, 具有再现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价值。
(4) 生态文化价值。采茶戏的生态文化价值源泉是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新奇的民族特色。首先, 采茶戏源于茶区民众的生产劳动活动, 是在民间灯彩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表演内容贴近人民生活, 所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次, 采茶戏的创始群体是客家人, 客家人虽然不属于少数民族, 但其独特的历史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已经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和强大凝聚力的文化群体。采茶戏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客家人息息相关, 其中强烈的渗透着客家文化的精髓和客家人的精神特征, 因此说采茶戏有它自己的汉民族特色。
3. 移植方法研究
(1) 聘请戏班作传统采茶戏剧目表演
聘请戏班到杭州进行采茶戏表演是对其进行空间移植的最直接最基本方法, 而且传统经典的采茶戏剧目和成熟优秀的戏班艺人表演会使旅游者对采茶戏产生良好的初步印象。
采茶戏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积累了大量的资源, 有传统采茶戏剧目一百多出, 其中的优秀剧目《补皮鞋》、《试妻》等还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胡锦涛、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大型采茶戏《山歌情》获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曹禺剧作奖;客家采茶风情组舞《长长的红背带》获文华新剧目奖。这些优秀的资源积淀为杭州进行采茶戏移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培养采茶戏的传承群体
进行采茶戏移植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并形成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采茶戏, 所以必须要培养杭州文艺界自己的采茶戏传承群体。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到民间戏班和相关的艺术院校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拔培养前期的传承群体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以保证学习质量和后期的自我培养效果。
(3) 创作具有本地特色的采茶戏剧作
从杭州产茶区的茶农劳作生活中和民风民俗中提取故事材料, 采用杭州的地方俚语等语言表达方式, 结合地方舞蹈和戏曲中的舞台表演动作, 最终创作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采茶戏剧作是采茶戏移植的成功体现。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文化界、艺术界以及政府组织等多方人士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由于杭州市的茶文化资源丰富, 且茶文化界人才汇集, 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会水到渠成。
(4) 与景观类、古迹类、民俗类、节庆类等茶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采茶戏移植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更好发展, 因此它的旅游开发运用要与其它类别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与景观类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突出体现在采茶戏的表演舞台主要选择茶园或茶文化旅游村等茶旅游区, 这样容易促进旅游者对茶区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古迹类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主要应关注将人文古迹背后的茶文化典故搬上采茶戏舞台, 以加深旅游者对古迹的了解和记忆。与民俗类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 应体现在表演内容与茶农的生活、劳作及茶区的民风民俗密切联系, 促进旅游者产生对杭州茶文化氛围的难忘感受。与节庆类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 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节庆的人流汇集作用和信息的多方传递作用加大采茶戏的宣传力度, 尤其是利用国际性的节庆项目, 促进采茶戏的国际交流, 从而实现杭州茶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的国际化拓展。
三、注意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采茶戏是我国评选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对采茶戏向杭州茶文化区进行空间移植和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工作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首先, 在移植过程中要合理发展传承群体及拓展发展地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的变化是否合理将会导致质变过程朝向两个极端的方向, 一种是如果这些量变成分合乎要求, 那么就会促进质的飞跃朝向正发展方向, 另一种是如果这些量变成分不合要求, 那么就会导致质的退化朝向负发展方向。在采茶戏的空间移植过程中, 其传承群体及发展地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 发展的传承群体成员素质若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将会直接导致采茶戏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朝向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空间移植只有针对产茶地区的空间环境, 才能保持其茶文化的韵味, 维持采茶戏的特征。
其次, 要科学的界定采茶戏旅游开发的内容及方向。采茶戏在向杭州茶文化区做空间移植后, 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对戏曲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 防止采用过时的、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文化内容。另外, 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受经济效益的驱使而盲目施为, 甚至导致采茶戏的商业涵化, 丢失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摘要:为了促进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发展, 对应中国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分析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弱势所在, 即茶文化旅游资源表演艺术类别的单一和薄弱。提出将地方戏曲采茶戏做空间移植, 引入杭州茶文化区以补资源弱势, 并对这一构思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采茶戏
参考文献
[1]吴胜天赵燕燕:杭州茶文化历史及遗存[J].农业考古, 2006, 2.61~67
[2]沈国斐: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J].北方经济, 2005, 10.12~14
[3]采茶戏与客家人.江西与台湾网.http://www.huaxia.com/jx~tw/2006/00475698.html
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篇5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 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旅游产业发展应文化当头 篇6
业内诸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大会、大唐芙蓉园暑期激情桑巴狂欢节、曲江海洋极地狂欢季、第三届民族爱情寒窑狂欢季等系列文化旅游项目让西安市的旅游产业大尝甜头。借此,中外旅游文化协会会长、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盟秘书长王钧凯表示,文化是旅游灵魂这一观点始终被文化界与旅游界所认同,即无文化不旅游、无旅游不文化。
文化IP是旅游竞争的“洪荒之力”
今年7月,阿里旅行公布了“万游引力”度假IP战略,提出要依托阿里旅行平台和海量用户打造旅游行业的“IP梦工场”。驴妈妈创始人、景域集团董事长洪清华更进一步宣称“得IP者得天下”,并宣布2016年是景域IP元年,景域要加速打造自己的IP矩阵品牌。
那么,这个被大家反复提及的IP,又赋予旅游产业多少文化、经济价值?
2016年3月28日凌晨,上海迪士尼乐园门票仅十分钟宣告售罄,引发国内业界热议。
不难发现,表面的热销实际源自于多年坚持打造的超级IP。游客可以与白雪公主、狮子王、动物总动员等卡通人物亲密接触,可以体验多种游乐项目,可以购买到各种类型的纪念品,为迪士尼IP文化旅游项目创造市值高达2000多亿元的奇迹。
除创造高市值外,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上海迪士尼预计第一年带动客流量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直接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156亿元,带动上海购物、交通和住宿等其他经济效益144亿元。并且,上海迪士尼周边的餐饮旅游板块上市公司、商贸零售上市公司、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也借此发力。
洪清华对此表示,表面看商家和消费者们争抢迪士尼开园门票,资本热捧迪士尼概念股,但实际消费者是消费迪士尼超级IP。经过多年打造的IP主题公园迎合了当下人们对精品、优质、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强烈要求,未来旅游业的核心将是文化IP。
无独有偶,《大鱼海棠》的热映也带动土楼游旅游项目的开发。曾去永定高北土楼群3日游的李晴告诉《经济》记者:“看过《大鱼海棠》之后,对土楼的建筑很有兴趣,上网查找发现,时下最火热的旅游网站已推出相关土楼特色旅游路线,并受很多人的追捧。”
“比起纯粹跟团游,还是更喜欢有故事、有情怀的文化旅游产品。”李晴表示。
记者获悉,自电影《大鱼海棠》上映后,福建高北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等一日游产品预订环比增长了200%-240%。“这正是旅游行业IP运作的效应。”王钧凯说道。
文化氛围驱动发展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王钧凯表示,旅游产业发展最后必然都是文化旅游。
“比如说去桂林看溶洞,一定有类似根据此地历史创作的文化演绎去烘托。”王钧凯说,“实际在旅游消费中,人们消费的是文化,否则到此地只看石头,那是地质学家的事情。”
当记者谈及到国内文化旅游是否存在炒概念问题时,王钧凯表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还是落到实处的比较多。具体分以下几类:
其一,主题公园。这包括前文所提到的迪士尼乐园和落户北京的环球影城等类型的主题公园。“旅游企业一方面通过建造主题公园提供游玩、餐饮、酒店等一条龙服务,一方面还能增强多渠道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强化‘主题’扩大影响力。”王钧凯说。
其二,大型实景演出。将旅游与演绎娱乐相结合,通过实景演出盈利,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王钧凯表示,大型实景演出是文化旅游体现文化创意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面。
比如,标志实景演出行业发展的《印象·刘三姐》。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向记者介绍道:“《印象·刘三姐》采用此山、此景、此人纯本土出演方式,将‘天然合一’的理念贯穿当地文化旅游始终,不但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旅游符号,也让观看到的游客心里留下可回味的东西,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就业。”
同时,《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也创造了不小的收益。不但依托节目拉动了桂林市旅游业相关的交通业、酒店业、餐饮业,而且最初投资的7000万元成本在两年内已收回,平均每年纯利润达5500万元,当初为演出购买的土地是5万元一亩,现在周边的土地价格也翻了几十倍。
其三,“旅游+影视”。王钧凯说:“未来的影视一定是旅游全新营销模式的蓝海。”
实际上,市场已经有意识地做“旅游+影视”板块延伸,比如冯小刚电影公社,其在景区内就可感受《唐山大地震》的震撼场景,并且《非诚勿扰1》播映之后也带火了北海道的旅游,《非诚勿扰2》也有意识地带动了三亚旅游。
但就市场现状而言,虽然有人尝试,但很多电影制作人多数还是为了影视找山水背景和城市背景,没有做过多的旅游产业链延伸,最后能达到效果也只是短期效益。
王钧凯对此解释:“例如,美国俄亥俄州拍《第三类接触》的魔鬼谷,地理位置非常偏远,但影片一热映,第二年的游客量就同比增长了70%。不过这部影片只告诉观众有这么一个地方,并没有体现该地固有的文化内容,热度一过去,游客量又出现了回落。”
“所以说,只有将提供到那儿的信息升级成提供吃、住、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一次性影视效果才能转变成长久的旅游兴奋点,才能延长该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王钧凯认为,这就要求投资人既要懂艺术又要懂旅游产业。
nlc202309091454
文化同质、造假问题成风
在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有“钱途”的热门生意下,各种形式的主题文化旅游项目也在枝繁叶茂地兴起。随之,文化造假、文化同质问题也被游客时常提及。
对此,王钧凯表示,文化造假的问题,是一个延续许多年的老问题,但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如果对造伪案进行细分,就会发现大致有两种情况:
其一,文化同质类产品过多。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旅游大国,但在发达国家旅游购物要占旅游经济的40%—60%,而中国却不足20%。诸多行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是由于我国旅游购物产业结构性不均和同质类质量低下商品过多导致的。
例如,有些地区不顾建筑保护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反对,强行拆除历史建筑,然后在废墟上重建一堆拙劣的仿古建筑,又在重建的仿古建筑打造成商铺贩卖义乌小商品。这些行为经常被游客说“毫无新意、纪念品缺失主题性”。
“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是一个景区的文化缩影,出现文化同质类产品过多是因为该地文化积淀少、底子薄造成的。”王钧凯说道,“游客的旅游需求点在不断提升,千篇一律同质模式的旅游服务从现在开始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掉。”
其二,打文化造假擦边球。
“生拉硬拽营造假文化氛围是我最为担心的事。”王钧凯表示。
“但文化造假问题要辩证来看。”王钧凯认为,“如果是有文化底蕴,经过投资人不断挖掘,将文化底蕴放大,就不属于文化造假。”
以无锡灵山大佛为例。据王钧凯介绍,无锡太湖景区最初想开发宗教旅游时,此地并不是公认佛教圣地,只有一座祥符寺。但太湖景区深度发掘玄奘取经路过此地等佛教文化传说,又倾尽全力多次承办世界佛教大会,最终使无锡灵山成为佛教文化的圣地和宗教旅游的典范。如今,灵山大佛宗教旅游和边缘产品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其一年创造数亿产值,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王钧凯对此表示,能够将完善的文化内涵贯穿产业始终,这就不属于文化造假现象,而是文化的再创造。
相反,毫无章法意趣,无法传递古典名胜气息的景区却很容易出现“文化造假”现象。
例如,近期较火的贵州湖南多地争夺“夜郎”之名事件。缘由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被炒火后,能够与这个词语搭上边的贵州以及贵州交界的三个省十几个城市都来抢“夜郎古国”的资源,甚至有两个城市一度想将自己所辖县的县名改为夜郎县。但实际夜郎古国的都邑是在哪,学界一直还未有定论。并且在几年前湖南新晃宣称要在2020年打造“夜郎古国”项目,但6年过去该项目具体完成如何,在新晃县政府官网中也未查到任何与此有关的最新动态,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大家的质疑。
“拥有开发旅游文化热情的行为值得提倡,但是很多业内专家更多担心在哄抢这一文化资源的同时,地区是否衡量过自身有无开发此项目的能力。如果开发较好,是对文化产业有所贡献,若开发失误,很可能造成闹剧,甚至有文化造假的嫌疑。”王钧凯说道。
王钧凯最后总结:“中国旅游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短短40年的发展,其规模已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只要在文化质量上有所提高,未来我国旅游产业一枝独秀的地位将更加明显。”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7
将茶从旅游资源因素发展成为具有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成为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质量,优化茶区资源,发展茶乡经济,传承中华文明,和谐社会环境。
1 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通过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而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2]。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旅游按照旅游资源的特征可分为:自然景观型、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
1.1 自然景观型
我国在开发旅游事业之初,主要是以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为主要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事业自身的发展,单一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面对高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的变动,原本开发较成熟的旅游区纷纷开始改造第一代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第二代、第三代旅游产品[3]。例如黄山市旅游局立足黄山有多只历史名茶,茶业为本市支柱产业的基础,将茶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早在1998年即规划建设立体生态茶公园,兴建茶文化特色街,开辟“茶家乐”旅游专线,打造紧随时代发展的旅游城市形象[4]。
福建盛产名茶,安溪自古就有“闽南茶都”之称,是“铁观音”之乡,境内峰峦叠翠,甘泉潺流,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茶区。安溪茶农经验丰富,制茶技艺精湛,素有“茶师摇篮”之称。自1993年以来,在茶叶登场季节,安溪县都会举办茶王赛、茶王鉴赏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茶事活动。1999年,该县投巨资兴建“中国茶都”[5]。在繁荣茶叶经济、搞活茶叶流通的同时,已配套建设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博物馆等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
1.2 茶乡特色型
我国的茶叶产区虽并不尽是名胜,但胜在环境优美。一些产茶县在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后,纷纷把眼光投向茶文化事业上来。茶文化历史资源经过创新发展,再注以旅游的新鲜活力,呈现出茶文化与茶产业双赢的局面。
安溪是出产乌龙茶的产茶大县,在近年来发展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茶文化旅游。2000年12月安溪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当地茶文化旅游的主要亮点是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铁观音探源和茶园生态探幽。借助安溪铁观音发源的“王说”“魏说”的传说、“斗茶”的历史传统、创新的安溪茶艺等茶文化资源,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区、生态茶山为场地,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品尝等形式为游人提供全方位的享受[6]。目前安溪茶文化旅游已被确定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和福建茶乡特色的旅游专线。2002年仅1月—10月共接待国内游客120.38万人次,境外游客5.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8亿人民币,其中创汇0.32亿美元。
新昌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产茶强县,茶产业的繁荣与茶文化的发展同步。乘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之际,通过举办茶乡摄影采风、茶乡游、承办闭幕式的形式,奠定了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新昌强调当地有浙东名茶市场、浙江第一大佛和知名连续剧拍摄外景地等特征,结合当地茶艺表演、茶叶制作,茶文化旅游的热度正在升高。由于当地具有环境优美、离大都市上海较近等优势,在今后的茶文化旅游发展中会有可观的前景。
茶乡特色型的构建特点体现在通过采风与会议形式来展示本土茶文化、本区茶景观、本乡茶产品,为当地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新的思考,政府和商家集中投入,茶农收益显著的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3 农业生态型
生态旅游是旅游类型中比较新的一类,但发展空间很大。世界旅游组织认为,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比例为15%至20%。据2002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据估算,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7]。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领域。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保留着较原始风格的生产活动对现代都市的人们有更大的吸引力[8]。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一个新发展的领域,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茶园、茶山;生产资料——茶叶;生产活动——采茶、锄草、炒茶;生活方式——对茶歌、茶舞、品茗、品尝茶菜茶宴;农业文化——茶的知识、典故、赏鉴。目前在我国发展形势较好的主要有广东英德和重庆永川。
广东英德是广东省最大的茶叶商品出口基地,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带动下,于1998年建立了茶趣园,以茶叶良种示范基地为基础,设计了观赏茶园风景、讲解茶文化知识、安排采茶、做茶、表演茶艺、品尝茶餐、销售名茶和茶具等一系列活动[9]。自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游客百人以上,假期高峰时达到千人以上,与英德市其它风景名胜组成旅游线路,可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能使游客在陶醉风景名胜的同时领略到现代的茶园风光,感受到从事茶事劳动(活动)所带来的新乐趣。
永川是重庆西部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文化教育中心。永川境内箕山山脉是我国古老的产茶区,箕山上现存的2万亩连片茶园,规模居亚洲第一。永川市的茶山竹海景区的5万亩竹海与2万亩的连片茶园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茶竹旅游景观,景区内有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观光茶园,游客可以观赏传统的茶艺、茶道表演,可以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可以品尝到茶、竹系列特色菜肴,可以在茶博览馆里领略茶的起源,茶的品种和茶文化知识。目前在茶山竹海已成功举办了5届茶竹文化旅游节。2003年的“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永川举办,取得成效。2003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和“中国西部茶都”落户永川,永川茶业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主题从绿色、生态、休闲、自然向2007中国茶文化与休闲旅游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的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笔者感受到这是在绿色生态前提下的从休闲到人文和谐的一种质量飞跃。
1.4 人文考古型
茶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在每个时代几乎都与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美的特征。这类资源多是精神的、无形的,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观光型和生态型相比,这类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旅行时增长见识、文化寻根、体会异样文化的需求。茶人的逸闻趣事、具有考古价值的茶具更是在茶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传播和延续。
据《唐宋茶道》书中介绍,早在唐代福建闽南民间就有“斗茶”习俗。“斗茶”古代又称”茗战”,在古老茶乡安溪巳长期沿袭下来。现代安溪的“茶王赛”既保留传统一面,又赋予时代新的内涵,特别是举行各种茶事活动中,茶王获得者披红戴绿坐上茶王轿,鼓乐开道,踩街绕村,无比风光,体现了新时代“行行出状元”的风貌。此外,茶王赛期间还举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节目和茶王拍卖、产品展销、签约定货等活动,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安溪茶艺表演,融传统安溪铁观音功夫茶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极具茶乡浓郁的地方特色。[10]
我国陕西扶风县在1987年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系列唐代宫廷金银茶具,为证实唐代茶文化及宫廷茶道的存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由此法门寺博物馆开创了“法门学”研究,并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茶文化历史陈列厅”、恢复“清明茶宴”、编排“宫廷斗茶”表演的方式把法门寺茶文化旅游办成非产茶区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11]。在浙江长兴顾诸山发现的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茶事摩崖石刻三组九处等一大批历史悠久、富含文化底蕴的景点,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体的独特旅游资源,现已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区(新浪城市联盟一长兴)。此外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碑文;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以及福建武夷山以“大红袍”为中心的众多摩崖石刻、茶树名丛和御茶园等茶文化景观,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见证,如今已成为众多国内外专家考察的对象,也是当今人们旅游观光的新景观。
旅游类型中的一种就是民俗旅游,以见识各地风俗为目的。多数茶乡有悠久的种茶历史,采茶的歌舞手口相传,极具地方特色;饮茶的习俗、茶的传说、茶礼是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一个地区民俗的鲜活表现。
2 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思考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13]传承与创新,是茶文化研究与应用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发展至今,茶文化旅游在逐渐形成,从产品的改进到产品的优化,如何优化,优化那些元素是行业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和茶的角度进行直观分析。
2.1 从旅游心理看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类型
从旅游心理的角度来讲,人类到居住地之外的地方旅行,往往带着冲破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超越的目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困惑、痛苦、疲倦在旅行活动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追求宁静淡泊的茶文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失意者的心灵抚慰剂,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能够使游客获得某种程度上心灵的契合。我国各地区都有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地方名茶、茶诗、茶文以及生产茶具的官窑遗址、茶事摩崖石刻、壁画等不仅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同时还是传统茶文化的实证依据。茶,这种原本普通的植物最终被赋予文化意韵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宁静、恬淡、和谐、圆融的性情。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历史遗迹也是人类这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体现。寻访这些历史遗迹使游人获得精神的陶冶。武夷山旅游特征是一个例子。
从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看,各种资源类型并不是被截然分开,景点所表达的往往是不同旅游资源特征的综合体,同时凸显某一特征优势。如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院,把茶的历史、知识、民俗等贯穿于全程,重在博字。
带着休闲心理去感受茶自然和茶文化是目前为数不少的人群,瞄准此类人群,雁南飞茶田的发展历程是值得借鉴的。位于广东梅县的雁南飞茶田,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园林文化的一种新的诠释和理解。“在雁南飞茶田里,饮一杯清纯香洌的香茗,望一眼绿色自然的风采,闻一路意韵深长的幽香”,将陶然沁芳,可谓重在体验。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科普读物,提升生活质量,养育民族素质。
从物质形态到文化意蕴,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找到多个契合点,这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的众多共通之处是茶和旅游能够结合的原因。
2.2 从旅游经济看茶文化旅游的品位优势
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讲,吸引游客进行旅行活动的是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而这种旅游资源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必须具有独特性和观赏性。换言之,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的区别在于它们给游客以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性格、品质等在最有美质的旅游资源里找到对象化的表现[12]。审视一个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时,独特性和观赏性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著名经济学者于光远先生曾说过:“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因此,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当中,在满足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怎样既继承传统文化,又能对它加以创新,使其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茶这一古老行业和旅游这种朝阳产业结合起来,不仅是旅游领域的拓展,也给茶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茶与诗、书法、绘画、歌舞的结合最终是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把茶引发的人类之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审美情趣方面的共鸣表达出来。当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再被人们熟练掌握时,旅游给茶文化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以本地名茶和民俗为基础所演绎的茶艺,如安溪铁观音茶艺、武夷岩茶茶艺、西湖龙井茶礼、白族三道茶、永川秀芽茶艺等茶艺节目形式,雅俗共赏,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曲。田家鹏在欣赏武夷茶艺后留下了美妙而富有哲理的诗句:
你话语如风/轻轻吹过我的耳边/那些美丽而经典的仪式/被你简化成七言绝句……
你最初点燃的一柱香/依然清烟袅娜/怀着从未有过的虔诚与庄严/我接过你递来的香茗/慢慢送到唇边/我听到山尖由远而近的跫音/已逝的和未竟的生命/在这一瞬间被重新审视/得与失原在俯仰之间/朴素的感情,深刻的哲理/都在这醉心的一吸
尘世间的繁华/只亮光一闪/虹影与流岚同时摄入视野/思绪顿时脱缰/那生命中长久窒息的欲念/已被再度唤醒/我意识到什么被你留下/而离去的时刻已到/我要带走的/是那一滴/那一滴/永恒的清芬
2.3 从多元文化看茶文化旅游的和谐元素
茶文化旅游之所以得以发展,在于茶文化本身不仅具有独立性,而且具有融合性,茶文化的产生是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学的“情景合一”、中庸、内省的大道理相吻合的结果。茶生于名山秀川之间,性味苦寒,具有益智清神,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渗透和融合,使得茶的精神内容随着茶走进不同阶层的生活之中,为众多人的参与和接受,从而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中国茶文化。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多元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茶与其它植物文化有一种相辅相成的情怀,所以在景致上,具有一种可以作为景观中的主层面,也可以作为景观中的次层面,有一种不可多得的自然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源于茶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
茶竹文化是一种典范。茶与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作物,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赏竹都有其独到之处。人们发现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于是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同样,人们把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也总称为茶文化。
在茶的世界里,竹演绎了不同角色,于茶园,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于茶厂,竹器的多样化成了从古至今加工茶叶不可缺少的工具,如采茶篮、盛茶簸箕、水筛、竹席、乌龙茶的摇青筒、红茶的发酵筐、提香醇味的焙笼、审评茶的样匾、劳动用的晴雨竹笠。于茶俗,少数民族的竹筒茶、永川秀芽茶艺的茶席布置、四川的竹制茶桌茶椅、茶室的书画等。尽管竹的作用不同,但始终传递给人们一种精神,翠绿清新、挺拔坚韧、娟秀自然、素怀无华。
在竹的世界里,茶吟唱了古老清曲,竹能物尽其用,或许还有更多的关联。尽管笔者缺乏竹的专门知识未能作论述,但这种由远古传来的茶与竹的和谐音符,将给予人们新的思考。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8
1茶文化旅游的形成背景
茶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方种植茶叶。历史上中国向全世界传播种植茶的技术以及茶文化等,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茶文化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所喜爱并进一步研究。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冲泡,而是对现有的茶资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喜爱茶文化的不仅仅是学者,还有日益增长的饮茶人群,他们需要对茶的种植、生长、加工有细致的体会,对茶的传说、故事等方面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为了满足更多人对茶文化的喜爱,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茶博览、茶趣园、茶艺馆等,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茶文化,并且将之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2茶文化旅游带动了茶产业经济
2.1茶文化旅游,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和茶文化作为项目的主体,并且将茶叶资源、茶叶成品、茶园风光紧密地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茶叶的生产模式,以茶叶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旅游不仅仅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茶园生活,放松身心,体会到采茶的过程,并且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茶文化。茶文化旅游项目将与茶相关的事物进行结合,带动了茶产业的消费,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并且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提高茶产品的质量
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并且茶叶也慢慢地作为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礼品的一种选择。游客不仅仅对茶叶自身的质量有所要求,并且对茶叶的包装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大力推进茶叶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需要提高茶叶本身和附加产品如包装设计等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促进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茶叶本身的价值,提高地方经济的效益。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消费,推动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游客可以在茶文化旅游中了解和学习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生产加工过程以及茶的历史等。游客可以亲自去茶园采摘、制作茶叶,并且可以在茶园购买加工好的茶叶。与此同时,游客可以在茶园购买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盒馈赠好友,这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茶叶,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无形之中也拓宽了茶叶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茶园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当下游客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环境对茶产品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
3我国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阻碍
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将休闲娱乐、消费购物以及文化集中在一起,虽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效果却并不好。除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建设不过关以外,限制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阻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广泛的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就是消费群体,消费群体也是旅游业相互竞争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旅游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消费人群的狭隘性。以安徽茶文化旅游为例,选择茶文化旅游的人群国内居多,其中江浙地区的人群比较多,但是安徽本地的旅游人群则寥寥无几;国外的游客日韩人群居多,但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人群占比很小。(2)安徽地区茶叶消费人群的局限性。安徽产茶,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都是国内人群馈赠好友的必备之品。但是,近些年来,以前一直在海外及全国畅销的茶叶慢慢的失去了以前的市场,现在只有浙江及安徽省内有一定的市场,以前的茶叶价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安徽茶文化旅游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不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改进,打破传统地域之间的限制,不断地扩大茶叶的知名度和消费群体,茶文化的旅游产业市场将会一步步走向低谷。
其次,缺乏强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各行各业都无法摆脱品牌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以雅安茶文化旅游为例,雅安地区茶叶企业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上千家茶企,但是企业之间独自经营,缺乏整体性,使得雅安茶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目前,多数茶企生产的茶叶主要走中低端市场,并且企业之间独自经营,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和学习,使得雅安区域经济无法快速提高,并且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
最后,茶文化旅游的产品过于单一。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文化涵养,使得茶文化的开发和后续产业无法正常启动。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只能从品茶或者观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茶文化。茶园的导游缺乏专业性,使得游客只能凭借自己想象来理解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的宝贵遗产,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4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制定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茶文化项目的目标、操作规程以及发展方向。在制定科学、统一的茶文化发展规划之前,必须要将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需要对旅游区的茶文化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物种以及其他的环境质量进行实地的调研,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茶文化旅游的顺利开展,并保证茶文化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4.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对茶科技进行创新
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和茶科技占据同等的位置。茶叶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加茶叶旅游的人气度,并且茶叶产业可以借助旅游活动来发展。因此,希望茶界和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茶文化项目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挖掘和振兴,从而促进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茶文化旅游应该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具体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茶文化的特点,并且还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可以将茶文化和教育工作相融合,高校或者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建设与茶文化有关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宣传茶文化,普及茶知识,让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学茶、饮茶的意识。
4.3点面结合,找准运作模式
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在带动茶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带动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地方政府或者茶园应该借助周围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两者相互取长补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整合茶文化资源,将省内外的资源相互交织,打造一条属于茶文化的生态旅游路线。在抓项目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完善其他的基础设施。
4.4挖掘茶文化的生态旅游资源,不断创新旅游项目
生态旅游和传统形式的旅游截然不同,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环境,是追求知识和享受生活。在开展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要重视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注重人和自然的和平相处,营造一种欢快的气氛,在游玩的过程中享受生活。茶文化旅游需要在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开发,寻找更加有意义的旅游项目。例如,建立茶文化主题公园,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展示,其中包括茶史、茶礼、茶俗等;茶园的经营者现场给游客展示种茶、采茶、加工茶以及泡茶等操作流程。建立茶文化旅游度假村,将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住宿、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融为一体,吸引白领人群。事实上,江西南昌的梁家渡茶园已经慢慢的向生态方向转变,这对随后转型的茶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购物方面,茶园经营者除了保证传统茶叶的销售外,还应该建立茶美食街,给游客充分展示茶叶的附属品和创新商品。这样不仅可以让茶文化旅游项目得以丰富,并且可以帮助茶业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4.5快速培养一批专业性的生态旅游技术、管理人才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出一批专业性强的生态旅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我们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起步较晚,欠缺实践经验,并且缺乏对生态和旅游知识兼备的人才。为了更好促进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必须及时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寻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且积极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的生态旅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才能将生态旅游发展落实,鼓励人们加入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去,加快项目的建设。
5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茶文化已经慢慢地被人们所喜爱。我们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起步较晚,欠缺实践经验,并且缺乏对生态和旅游知识兼备的人才。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当做旅游的内容,将实体的茶园作为旅游消费的载体。消费者可以在旅游过程中学习茶的来源、生长、采摘、习俗等,将茶叶生产、旅游、休闲、购物等融为一体的新型项目,可以大大提高茶叶的人气度和茶叶的竞争力。因此,需要重视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寻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促进茶文化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茶文化已经慢慢的被人们所喜爱。茶不再是简单的冲泡,而是对现有的茶资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茶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艺文化,还可以扩大茶业的宣传面,提高茶叶行业的经济水平,提高茶叶企业的竞争力。茶叶企业可以借助旅游活动来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增加茶叶旅游的人气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叶经济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7(3):56-58.
[2]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72-73.
[3]伍佳斌.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5):59-61.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9
文化旅游产业应该以人文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路。人文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发挥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促进作用, 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价值与品位, 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尽量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消费需求。
1. 人文旅游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涵
人文旅游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移传性, 或叫双向沟通性。无论是客源地还是旅游目的地, 都能借助游客的移动相互影响, 从而使地域间、民族间、国家间的文化得到传播与交流。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多种文化形式均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比如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外围层的文化产业、相关服务层的文化产业等, 它们之间的结合使得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丰富, 与此同时, 人文旅游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 人文旅游还大力倡导对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 这一举措本身不仅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文旅游的品位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有助于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活动, 而旅游是大多数人首选的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的一种途径。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目的就是获取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深入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 积极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人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也有利于提升人文旅游的品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形成优秀的人文旅游产品品牌, 并进一步向国外市场进军。
二、山东省济南市对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泉城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洞, 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旅游形象开始变得模糊, 而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景区和产品由于在开发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市场知名度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 重新振兴济南的旅游文化产业, 当地有关部门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旅游品牌, 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旅游项目
济南之所以被称为“泉城”, 并且人尽皆知, 其原因就在于“泉”是济南的特色, 是独一无二的。所以, 要想促进济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好泉水的文章, 打好泉水这张富有济南特色的名牌是关键。山东省济南市就围绕着“泉”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比如, 尽快恢复泉群的持续甚至是常年喷涌;在一些游客必经地区 (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市区主要广场等地) 建设一批人文喷泉景观, 给游客营造一种“身在泉都”的感觉。除此之外, 济南还是一座人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市, 比如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龙山文化、灵岩寺以及作为玫瑰原产地的平阴等, 在着力开发与恢复泉文化旅游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品牌, 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其与泉文化结合起来, 共同挖掘与建设, 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的局面, 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2.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重视旅游文化事业的传播
旅游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所以, 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创新人才, 以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济南就在本地建立了一些专门的旅游学校与旅游专业,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再教育, 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此外, 围绕着济南旅游、齐鲁文化等还出版了一些图书和音像制品, 地方性的报刊也注重刊登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以期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1. 优化旅游文化产业结构
人文旅游也即旅游的人文性。人文旅游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 包括旅游资源的人文性、旅游消费者的人文性、旅游管理者的人文性、旅游经营者的人文性等。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将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调整与优化, 使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 从而使旅游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与实现。
2.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变
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行业, 人文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比如使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使旅游消费者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 等等。
3. 提升旅游活动的人文价值
对于旅游管理者来说, 必须从人文关怀出发,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 必须在产品的经营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中, 强调人文关怀,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 在人文旅游活动中, 必须加强自律,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行为的文化自觉性。
4. 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
对人文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不断提升其品位, 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文旅游必须突出地域特色, 推行文化产品的品牌营销战略, 运用高科技手段, 拓宽文化形式, 大力进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为旅游文化产品的精品化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的实例, 提出了它们进行联动发展的策略, 这对人文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指明了道路。
摘要:人文旅游使旅游摆脱了单纯的经济产业的束缚,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旅游精神和行为, 既使旅游与文化全面契合, 又以人文精神关怀主导着所有的旅游活动。人文旅游对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相匹配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一角度来说, 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发展关系, 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 不仅会使人文旅游的内涵大大丰富, 更会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拟从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关系的分析入手, 以山东省济南市的实践为例, 探讨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以期对人文旅游乃至整个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关键词:人文旅游,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金岩.人文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5 (3) :65—68.
[2]魏中俊, 周鸣争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可拓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7 (7) :1164—1167.
[3]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3 (6) :52—55.
[4]朱晓青, 温亚楠.人文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 2011, 5 (21) :49—49.
新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篇10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
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它们相互促进, 相互抑制。从旅游的角度来说, 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伴随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而传播, 从而为旅游景点当地的人民创造了发扬其本地文化的条件。从文化产业来讲, 文化也是旅游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是因为旅游的过程当中一定充斥着文化元素, 旅游和文化是伴生的。另外, 当游客旅游过程进行消费活动时, 也一定是为文化产品买单。所以, 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 是旅游的灵魂所在和文化的传播渠道
旅游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始终贯穿着旅游活动。这是因为旅游者之所以旅游, 是因为他们需要文化的交流, 旅游过程的消费也是为文化而买单, 旅游的特色之一就是各地的文化差异。所以说,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此外,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其所造成的民俗、民族文化差异是旅游的特色之一, 这些差异不但使旅游过程丰富多彩、让旅游者赏心悦目, 更是不断刺激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旅游消费, 从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因此, 说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毫不为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主要方式。为了迎合这一巨大需求, 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挖掘、发扬本地的传统文化, 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又必须以旅游为传播媒介。因此, 文化的传播是以旅游为载体的。除此之外, 由于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 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也随着旅游活动逐渐传播开来,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因此文化是依靠旅游这一途径进行传播的。
(二)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色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时, 能够极大地提升旅游内涵并促进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这有利于该景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 旅游引起的各种文化交流,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交流, 将会弘扬各地文化传统, 去粕存精,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的服务和产品表现出来。文化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 就是因为该旅游地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与其本身文化不同的文化产品。这说明了文化旅游的本质, 即提供与文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可以这样说, 首先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 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其次文化旅游注重“文化”, 是以本地文化传统为根基的, 这种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且, 文化旅游的主要消费是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等途径来实现的, 而这些途径恰好能体现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传统。
二、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新疆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位于欧亚大陆腹心, 毗邻南亚、西亚和中亚, 周边与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 并且拥有多个对外开放口岸,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通道。比较重要的口岸有红其拉甫、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 无疑让新疆有了发展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的资本和潜力。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的旅游主流将是回归大自然。这一点, 新疆也不甘落后。新疆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有著名的火焰山、喀纳斯湖、天山天池、那拉提大草原、乌尔禾魔鬼城、卡拉库里湖、赛里木湖、禾木村等, 符合现在和未来的旅游需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 都有着不可限量的潜力。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 以及国家对于新疆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 新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旅游资源的方面来说, 新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很多资源都未完全开发到位。此外, 中国加入WTO以后, 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 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和投资机遇。
(二) 新疆文化旅游的劣势
由于面积太大, 新疆各景区之间相隔太远。各景观之间过于分散, 对于游客的旅行参观极为不便, 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新疆特殊的气候使得交通成为一个大问题, 虽然现在新疆的交通比起过去已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受气候的影响仍然较大, 如进入那拉提、喀纳斯等景点就很不方便。此外, 不少景点的配套设施较差, 住宿、停车等基本设施匮乏, 使得长途跋涉的游客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从而降低了旅游体验。
新疆远离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是游客的重要来源地, 坐火车去新疆旅游会浪费太多时间, 而坐飞机去新疆费用太高, 不利于吸引回头客, 如京津唐地区、珠三角地区到新疆主要旅游景点的机票价格都十分高昂, 如此巨大的路费成本几乎和出境旅游相当。并且, 新疆旅游的淡季旺季差别十分明显, 旺季往往机票折扣较小, 这无疑不利于新疆的旅游发展。
新疆的部分旅游资源, 如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 和西部其他地区如陕西等地的旅游景点较为类似。而西北其他地区的交通条件要优于新疆, 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本打算去新疆旅游的游客。此外, 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出国旅游, 加之国外旅游成本越来越低, 以及我国其他旅游景点的大力度建设, 都对新疆的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对新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文化旅游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方式, 而新疆又具有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 如何发展新疆的文化旅游, 是新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疆文化旅游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化必不可少。而新疆目前的情况是, 大部分文化旅游景点都相当于“事业单位”, 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没有形成产业化, 导致了其旅游产品的粗放性。另外, 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是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所以, 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发展, 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上, 如果在发展新疆文化旅游的道路上一味追求现代化, 将是舍本求末, 不利于其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 要发展文化旅游就一定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 不管是前期投入, 还是概念宣传, 还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在前期投入上, 各种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 而政府此时可以把旅游业当成是高投资高回报的大好机会。在概念宣传方面, 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十分明显。现在旅行社方面不管怎么做广告, 起到的效果也许还不如政府的一句话, 毕竟旅游者最留意的还是官方的宣传。此外,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干扰到当地一些居民的正常生活, 引起不满情绪, 此时政府应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让他们明白开展旅游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实实在在地让他们得到利益。
(二)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商品, 树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相比其他旅游发达地区而言, 新疆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所以应该想办法抓住游客旅游的各个环节, 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舒舒服服地消费旅游商品。首先, 要加强旅游商品的宣传。其次,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不管是新疆本地的文化产品, 还是古玩、玉石等, 都有着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最后, 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拿石河子市来说, 石河子的旅游区域虽说不错, 但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还是很难取得较大收益。可以充分利用其周边环境, 如与之毗邻的玛纳斯和沙湾, 这样一结合, 对于石河子主打“军垦旅游”的发展就大有裨益。若继续扩大其旅游圈, 和天池、天山、吐鲁番等知名景区有机结合, 就更能互相利用其资源, 达到多方发展的目的。具体的结合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交通系统来实现, 让游客可以自由地往来于旅游圈内的各个景点, 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打包优惠政策, 让游客同时能游览旅游圈内的多个景点, 促进游客在区域内消费, 以达到提高收益的目的。
(三) 大力改善新疆的旅游环境
一个地方的旅游环境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指标。任何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 其旅游环境一定不会差。对于新疆来说, 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提高新疆的旅游环境, 首先要大力开展绿化活动。新疆地处西北, 给人的印象是黄沙漫天、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兴趣。提高城市的绿化环境不但能够给游客以美的感官享受, 更能起到阻风抑沙的作用, 还可以提高游客对新疆的印象, 可谓是一举两得。其次, 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力度。相比其他旅游大省而言, 新疆的旅游环境较为粗犷, 很多景点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 甚至有些地方连住宿、洗澡都成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游客的旅游体验, 更丧失了提高旅游收益的大好时机。大力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吃喝玩乐等享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 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前面已经说过, 现在新疆的很多景点相当于是事业单位, 相关从业人员抱着“铁饭碗”, 劳动积极性不高。这样难免会让一些没有得到应有服务的游客失望, 对新疆的旅游发展及口碑很不利。所以, 一方面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改革旅游从业人员的聘用制度, 采用竞争上岗的措施,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摘要:新疆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旅游本身和文化产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搞好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本文在介绍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之间的辩证关系后, 又介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 就新疆如何发展文化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够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促进新疆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新疆
参考文献
[1]苏琦.新疆南疆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2]陈淑琳, 马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甘南的案例分析[J].地理研究, 2011 (05) .
[3]石承烈.努力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 2011-05-27.
[4]何昭丽.人力资本投资对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03) .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11
关键词: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江门 文化旅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2010年7月广东就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要求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1]。依据国家和广东省提出的文化建设的目标,位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江门市目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名人荟萃,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同时也为目前江门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力不足,缺乏后劲的现状打开新的发展思路,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能量。
1 碉楼为媒,江门文化旅游扬名海外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江门旅游“文化”品牌开始扬名海外,蜚声世界。坐落于乡间,既不是名山大川,也非著名古迹,开平碉楼与村落可贵之处是其建筑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富有特色的侨乡人文景观,也正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了“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2]。
深度挖掘碉楼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来突出碉楼文化。如制作微缩的木雕、泥雕碉楼以供游客观赏、纪念,另外制作与碉楼相关的画册、书籍、光碟,在制作碉楼旅游纪念品时要突出碉楼文化的精髓,反映碉楼的历史、家族的演变、侨乡的风情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特种旅游来深度挖掘碉楼文化,丰富碉楼文化内涵。开平碉楼与村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发写生旅游、摄影旅游等特种旅游来深度挖掘碉楼文化。
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开平碉楼与村落,“十二五”期间江门将加大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完善立园、自力村、马降龙旅游区,重点开发赤坎古镇旅游配套项目;开发具有侨乡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购物等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建设一批具有碉楼风格的酒店和客栈,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 名人荟萃,江门文化旅游星光灿烂
江门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曾哺育了明末著名理学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史学家陈垣、外交法学家伍廷芳等著名人物。尤其是陈白沙、梁启超两位文化巨匠的诞生,铸就了江门文化史上的辉煌。名人辈出令江门这座城市更加厚重,同时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瞻仰。
在江门繁华的北新区,有一条院士路,这里竖立着包括陈焕镛、梁思成、梁思礼等30多位江门五邑籍两院院士的铜像,一个城市有如此多的两院院士,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极为罕见,同时,它也告诉游人这里文化底蕴、学术氛围深厚。
江门这座城市不仅孕育文化名人、学术名人,更有着胡蝶、红线女等中国早期电影、舞台表演泰斗级人物以及刘德华、谭咏麟、梁朝伟等著名演艺界人士,去年江门星光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100多名五邑籍明星被“请入”园内,以铜像、浮雕、图片等各种形式展现给游客。星光公园很好地体现了江门的明星文化,是江门文化建设中的亮点,是江门人的骄傲。很多江门市民都到星光公园参观过,有的还带外地客人前往参观。一些外地旅行团来到江门,也会把这里作为参观景点之一。至此,星光耀江门,让江门文化旅游灿烂无比。
3 侨乡文化,江门文化旅游与众不同
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多达4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07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海外同胞的十分之一。近代以来五邑籍华侨、华人热情支持祖国和家乡的革命和建设,并积极引入居住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形成了独特的五邑侨乡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全国而言,这种侨乡文化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岭南文化的最大特色在华侨文化,而华侨文化的一条很大很重要的根在五邑,它既丰富多彩又很有特色[3]。
坐落在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内的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华博”)就是体验和了解侨乡文化的最佳去处。“华博”筹建于2002年5月,2010年11月6日全面落成开放,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相亲的关心和支持下,“华博”筹建工作成效显著,至今共征集到华侨实物39000余件,馆藏文物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华博”固定展览《五邑华侨史》约6000多平方米,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六个部分,运用先进展览理念,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五邑华侨顽强奋斗,爱国爱乡的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侨乡文化。
4 影视基地,江门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秋喜》、《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影视作品选择为拍摄基地,特别是《让子弹飞》的高票房热播,激起了全国游客到开平旅游,同时带动了碉楼景区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引发新一轮江门旅游热。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30多个剧组在赤坎取景拍摄,这些影视剧选择来赤坎,无不是被这座古镇浓郁的南国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有着350多年历史的赤坎古镇,600多座依水而建的骑楼至今保存完好,被影视界人士认为是“老广州”绝佳外景地。深厚的电影文化积淀是江门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江门的山光水色、自然风景也一直为电影人所称道。影视作品带动江门旅游产业发展的效果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于是江门提出建设影视基地,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鼓励广播影视节目创作,推动生产制作和交易企业的聚集,推进刘德华影视城、嘉禾影视城、赤坎影视城建设,把江门打造成知名影视拍摄、生产、放映基地。
将影视拍摄与旅游结合起来,这样的投资不大,也可以吸引外商来合作。这样的文化产业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带动江门的文化发展,而且对江门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可估量,江门文化旅游发展将锦上添花、生气盎然[4]。
未来江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该重点挖掘侨乡文化,强化对民俗文化提炼。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線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充分利用江门特有的建筑、人文、节庆、工艺、饮食、歌舞等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使之形成旅游文化产品;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建设旅游娱乐场所,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
-2020年)[EB/OL].http://www.gd.gov.cn/syzt/whqsghgy/201008/t201008
04-126718.htm/2010-07-30,2011-01-11.
[2]江门日报记者.江门旅游“十二五”展望系列报道[N].江门日报,2011-
11-09(A3).
[3]戴永洁.论江门市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7-29.
[4]刘伟.江门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5):284-285.
茶文化旅游发展 篇12
关键词:茶文化,现代旅游业,云南,经济发展
我国作为茶的起源地, 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始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 唐宋时期达到兴盛, 并随着数千年的流传, 逐步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我国作为龙井、紫笋、铁观音等众多名茶的产区, 有着悠久、深厚的茶文化历史。而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朝阳产业,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休闲审美品位的提高, 尤其是我国现在实行了双休、五一、国庆等长假制度, 致使人们的旅游需求有了较大的增加, 而回归自然, 体验绿色生态旅游是城市居民的心头所爱。茶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旺盛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又可以带动茶叶经济的加速发展, 所以, 茶文化旅游顺应时代潮流, 成为了现今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与热点。
1 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1.1 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与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众多产茶地区将茶业与旅游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 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 如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推出的“印象大红袍”, 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养生旅游”等。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捆绑式宣传和销售,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茶业与旅游业的发展, 凸显出两者互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优势, 同时, 也为增强我国茶文化的世界传播开拓了传播途径, 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增进了国际交流研究。
茶文化从狭义上说, 不但包含了茶道、茶艺文化, 而且也包含了传统的茶礼文化, 以及其他与茶相关的文化, 更加强调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从广义上说,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传承悠久, 茶叶的产区分布也十分广泛。现今的农业生态茶文化旅游就是将茶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模式结合起来, 以茶博览、旅游观光茶园等作为文化传播与休闲娱乐的渠道场所, 逐渐发展成为了系列的茶文化旅游活动, 从而构建了新兴茶文化旅游模式。
1.2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
我国具有多种传统名茶及其相关茶文化, 是龙井、乌龙茶、铁观音等众多名茶的发源地, 具有极其深厚的茶叶生产制作和茶叶品鉴等文化。开发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 尤其是咏茶、画茶、写茶等优秀茶文化的旅游价值是目前我国旅游开发中的突出项目,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一方面, 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向休闲娱乐方向发展的需要, 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单纯的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 人们更趋向于选择“个性”旅游。另一方面, 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
2 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重“茶”轻“旅”
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已经初露端倪, 但是, 由于茶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悠久历史, 尤其是具有特色茶文化的地区, 对茶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情节, 使得某些茶文化旅游开展地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茶”轻“旅”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茶文化旅游业是在茶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与农业生态旅游结合产生的, 主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丰富茶产业的外在价值为主, 相对忽视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独特魅力, 致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规模与产品种类受限, 没能彻底的打响知名度, 直接制约了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难以形成整合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整体展示的物质文化产品, 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层次性, 对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引起消费者的游览与购买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尽管我国的茶产业及旅游资源都处于比较丰富的状态, 但由于缺乏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致使中国茶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之间缺乏旅游载体, 无法顺畅完整的连接形成共赢体系, 茶文化旅游的内容也比较单薄, 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 导致茶文化旅游没有足够的亮点、卖点吸引消费者, 严重浪费了我国得天独厚的茶文化与旅游资源。
2.3 缺乏载体支撑
茶文化旅游需要以丰富的旅游活动与旅游结构业态作为支撑, 才能有效的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化为吸引游客的茶文化旅游商品。尽管我国为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也开发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作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载体, 但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是品茶、赏茶、采茶、制茶、等茶业宣传推广形式为主, 文化底蕴相对稀薄, 反而更具浓厚的商业气息, 使得茶文化旅游市场影响力受到了极大限制。
3 以云南地区为例谈茶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策略
3.1 云南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3.1.1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云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 更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其129个县市中120个都有茶园存在, 产茶面积居于我国首位, 说是“山山有茶树, 处处有茶农”丝毫不夸张。云南产茶的自然优势重点体现在它的环境特点上, 常年气候温和, 年均气温高于15度, 且降雨充沛, 保持着80%左右的相对湿度, 年日照时数超过了1500小时, 使得茶园茶叶不受严寒酷暑的影响, 从而开采时间提前、采摘期延长且茶叶的叶芽肥壮。此外, 云南茶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宜, 云雾缭绕, 在充沛的雨量滋润下,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是放松心情的天然旅游胜地。
3.1.2 多元的民族茶文化
云南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使得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茶文化多种多样又各具特色, 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珍贵宝库。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的不同, 在饮茶方面便寄予了不同的寓意,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茶礼及茶艺, 如布依族的青茶, 基诺族的凉拌茶, 瑶族的打油茶等, 数不胜数, 在云南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茶文化, 所以, 将云南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游览地, 可以使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 品味不同民族的茶艺茶道, 为游客带来无尽的休闲之趣。
3.1.3 丰富的民族茶文化遗迹
云南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在各茶区的相关历史遗迹也非常之多, 如普洱市、临沧市的古茶树群落等, 经历了历史的沧桑磨练, 盛极一时, 西双版纳境内也有着“六大茶山”, 清朝《滇海虞衡志》即有相关记载:“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余万人。”在六大茶山之后, 为传播普洱茶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的茶马古道及其沿路村镇、寺庙等, 都是云南宝贵的茶文化历史遗迹, 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资源, 也是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丰富资源。
3.1.4 花色繁多, 工艺考究的普洱茶品
云南茶叶的花色繁多, 芽头肥壮、叶质柔软的大叶种用于制作红茶、绿茶与普洱茶都具有优良的质量保证, 也具有一定的保健效用, 尤其是普洱茶由于其收藏与保健方面的价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此外, 普洱茶在制作工艺上追求传统自然, 与现代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相一致, 所以, 在云南开展茶文化旅游景区, 设计游客亲身体验普洱茶制作工艺的旅游项目, 具有传播普洱茶文化与带动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双重作用。
3.2 加快云南地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与思路
3.2.1 加大地区古茶树的保护力度
云南具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尽管我们要开发其茶文化旅游产业, 但要以保护作为第一位, 开发其次, 这些古茶树是云南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只有保护好云南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古茶树群落及野生古茶园等,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发利用, 建立有机的绿色生态旅游茶园, 才能确保云南的茶文化旅游业开展的可持续发展, 并为云南未来的茶产业发展留下重要的种植资源, 使古茶树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2.2 借鉴联众模式发展经济, 实现企业与农民合作模式
联众模式是由公司与民众共同合作经营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由公司领导, 统一经营, 不但可以减少民众与政府投入, 还可以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在这种双赢的发展模式下, 开发云南的茶文化旅游,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生态的专业服务, 如在茶园旅游区附近的村庄开发“农家乐”, 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休息之所, 也突出了云南茶乡的茶文化特色。
3.2.3 加快培育茶文化旅游载体, 创设特色品牌
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活动载体依托,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首先, 因地制宜, 着力开发茶文化旅游开发地区的茶俗风情相关活动, 用于带动旅游发展;其次, 加大当地茶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 深度挖掘其文化渊源及实用价值;最后, 在茶文化旅游区域内建设茶文化体验园, 使游客能够亲身体会到观光与茶文化的深度结合韵味, 达到宣传推广云南茶文化旅游, 树立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形象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 现阶段的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在特色茶文化地区开展茶文化旅游, 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茶文化旅游, 可以达到文化、生态与经济的三者互促, 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生东, 章锦河, 杨效忠.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 :86-90.
[2]石秀珍.基于旅游地屏蔽理论的金华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曹潘荣.茶业旅游是2l世纪茶叶发展的重要领域[A].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4]朱世桂, 房婉萍, 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6-41.
【茶文化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荆州文化旅游发展11-10
历史文化旅游发展11-11
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10-15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06-13
民俗旅游文化发展09-19
旅游发展中洒文化10-2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05-23
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分析07-27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05-10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