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茶文化

2024-09-19

旅游专业茶文化(共12篇)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1

摘要: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融合地域文化很有必要:体现旅游本质的需要, 解决学用脱节的需要, 凸显地方特色的需要。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与旅游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主题组元、引用资料、对照阅读、寻踪觅迹和虚拟再现等策略。

关键词:旅游教学,地域文化,融合,策略

一、融合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有效渗透地域文化的融合教学, 值得各校大力推行。 因为它既能丰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受益, 又能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可谓一举多得。

( 一) 体现旅游本质的需要

旅游本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审美活动。 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参与和文化体验活动, 甚至日益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如今各地都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力争有效地利用、合理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大都开始注重融合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的学习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亲和力。

( 二) 解决学用脱节的需要

目前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 学科课程多, 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 教学内容模式化、板块化、凝固化和滞后化, 学用不一致, 学校专业教学没能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 没能契合中职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兴趣等。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中职教育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这一目标既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的毕业选择, 增强就业适应性。 以我校为例, 旅游专业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家乡发展。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愿, 学校应该针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情况和旅游业的发展态势, 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将地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 有机渗透, 或者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进行地域文化教育, 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旅游业的需要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教学中能融合地域文化, 开展地方文化教育, 使学生熟悉本地文化, 传承本地文化, 融入本地文化, 创新本地文化, 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旅游业, 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周期。

( 三) 凸显地方特色的需要

在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 90%的学生觉得课程设置和教学中, 需要联系地方景点等实际, 讲授有关的地域文化知识, 才能凸显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 在旅行企业的问卷调查中, 80%的从业人员认为, 学校应加大针对衡山甚至湖南地区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的课程教学。

相当多的景区存在一些同质资源, 如何减少、避免雷同, 凸显景区和景点的独特性, 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立足本地旅游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进行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是必然选择。 旅游景区要打造独特的形象内涵和外显形式, 构建差异性、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必须做好、做足地域文化这篇文章, 以突破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学生对本地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了深刻认识, 他们就能在旅游景点布置、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产品营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融合地域文化的策略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与旅游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 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一) 主题组元

中职旅游班的课程可以灵活调度, 以实用型知识为主, 理论型知识为辅。 把实用型知识进行整合归纳, 根据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后施教。 一般可以把旅游教学划分为:山川旅游主题教学, 园林旅游主题教学, 水域旅游主题教学, 宗教旅游主题教学和民俗旅游主题教学等。 把相关的导游服务技能知识和导游法规知识融入主题教学中。 衡岳文化是以儒、释、道融合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的, 具有宗教、哲学、历史、文学、民俗、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 南岳文化博大精深, 分支繁多, 概括起来有五大特色: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炽盛浓厚, 抗战文化蔚为自豪,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福寿文化独树一帜。 ”我尝试将南岳文化资源分为以下主题进行教学:寿岳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石刻文化、文学作品、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抗战文化等。

( 二) 引用资料

从教材内容引申到对相关地域文化资源的探究, 使教学更加切实深入。 资料通常包括景点中的历史文化、科学原理、宗教知识、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和文学作品等。 介绍“ 水帘洞之奇”, 我引用宋代毕田诗《 水帘洞》 :“ 洞门千尺挂飞流, 玉碎珠联冷喷秋。 今古不知谁卷得, 绿萝为带月为钩。 ”水帘洞瀑布之边绿萝茵茵, 瀑布之上弯月高悬, 如在眼前。 介绍“ 会仙桥之险”, 我组织学生学习了明代孙应鳌《 会仙桥》“ 两巘亘长虹, 绝谷十万丈。 桥下望行人, 宛宛在天上”, 明代李郁《 试心桥》“ 颓然岩石堕峰腰, 下界烟云万丈遥。 顾我未曾履艰险, 扪心来过试心桥”。 学生对会仙桥的惊险有了形象的感知和深刻的认识。

( 三) 对照阅读

把相关地域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对比,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感受与表述。 如要求学生介绍南岳衡山时, 除了阅读教材中的解说词以外, 我补充了南岳大庙长联让学生比照阅读。 让学生欣赏南岳“ 蜿蜒八百里潇湘, 屏藩楚岫”的自然美景, 缅怀“ 邺侯遁迹, 李杜赓吟, 韩愈云开, 朱张霁雪”的藻韵流风, 学生对南岳的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 四) 寻踪觅迹

旅游路线设计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不同的旅游线路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新颖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了景区提供的常规线路以外, 我们还可以在地方志记载的有关诗文中找到古人的踪迹。 通常在旅游文学作品中都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一条条游览路线, 一个个形、貌、声、色栩栩如生的景点跃然纸上。

如张栻《 游南岳唱酬序》 就交代了他与朱熹、林用中乾道3 年 ( 1167) 同游南岳的情况:11 月6 日自潭州 ( 今长沙) 渡湘水。10 日过石滩, 忽然大雪纷飞。11 日抵衡山岳北, 宿草庵。 13 日拂晓, 天色放晴。 他们从岳山后马迹桥登山, 经莲花峰, 夜宿方广寺。 14 日, 游览了福严寺、南台寺、马祖庵、大明寺、高台寺、登祝融峰, 夜宿上封寺。 15 日, 胡实、范念德来会, 同游仙人桥, 再登祝融峰。是夜, 风雪交加, 16 日天未明, 即被惊醒;因石磴冰结, 不可行走, 他们急由前岭下山, 路已滑甚。 是日步行30里, 到达南岳市, 夜宿胜业寺。

大旅行家徐霞客1637 年1 月21 日至28 日在衡山也游历了一个多星期, 写下了3000 多字的衡山游记。 他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南岳镇—上封寺—观音岩—祝融峰—福严寺—罗汉台—云雾堂—方广寺—马迹—孟公坳—横口—衡州府城。 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徐霞客游记》 中的《 游南岳衡山日记》 , 跟着徐霞客, 发现新衡山……

( 五) 虚拟再现

在教学手段上,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大量图像、视频直观地展示出来,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网上有许多诗文、图片、视频可以利用, 如《 南岳的书院文化》 博文、南岳摩崖石刻图片、《 南岳独秀》 风光片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当地景区景点的ppt、音频和视频文件, 大家资源共享, 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各种旅游文化资源。

以上几种策略要根据教材内容、 特点灵活选择, 以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提高旅游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莉.衡山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190.

[2]夏剑钦.湖南纪胜文选[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惠荣.徐霞客游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2

摘要: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南京的职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关键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课程融合策略

一、引言

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城市即景区,文化即资源。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都能在南京的众多文化资源中得到见证,如景点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我们要带游客在南京看什么?对他们讲什么?其核心就是文化,南京的区域文化。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更要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的宣讲者和传承者。所以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传承,是值得每一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思的。

二、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以及相应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设计了《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教师版)》和《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学生版)》两份问卷,分别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一)调查说明。1.调查内容。本调查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从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兴趣、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师生感兴趣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内容、师生愿意接受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2.调查方法。本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电子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3.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回收了199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33份,学生问卷166份,均来自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92.17%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有兴趣,其中有39.76%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然而,超过70%的学生却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这里很明显产生了矛盾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多年的学习并未让他们对身边的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说明学习效果不佳。调查中,有80.72%的学生认为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开发建设更多的关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课程。2.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南京商业学校区域传统文化教师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33名教师调查结果显示,54.54%的教师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度不高,即使是专业课教师,还有20%的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正因为了解度不高,所以很多教师在课程中没有涉及过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只是在社会实践中偶尔组织过相关活动,但不具备延续性。有教师表示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设计有难度,操作也不易。3.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不符学生兴趣。目前所开设的旅游专业课往往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去安排教材,并没有针对学生兴趣点去开发区域传统文化教材。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对地域文化哪些方面感兴趣时,饮食文化所占比最高,达到89.16%,其次是风景名胜,占86.75%。另外社会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依次排后,排名最后一位的是体育活动,占比53.61%。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愿意挖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特别是感兴趣的是饮食文化、风景名胜、社会风俗等特色文化。4.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学校有关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仅限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多,多数是机械式的背诵,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哪一种时,78.79%的教师和45.18%的学生选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问及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哪一种时,45.89%的学生选择参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教学模式和方式上,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愿意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三)调查结论。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三、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策略探究

众所周知,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基于上述调查结论,笔者所在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和资料,观摩专题课程,大胆探索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路径。(一)“课程思政”理念先行,构筑立体文化育人体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细分,梳理其文化脉络及其特征,最终确立以文化专题形式来开发教材。教师依照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分类,定出了“南京地方名人文化”“南京茶文化”等教学专题,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在编写传统纸质教材外,还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行天下·南京——旅游专业VR全景教材》。目前,国家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该套教材便是基于现代VR技术开发,它打破了时间、空间、视角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们戴上VR眼镜,随着脚下步伐的移动,仿佛来到南京导游考证的10个景点,可以反复地看、听、模拟讲解,再把所学要点整理在活页式教材上,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打造仿真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课堂学习效率。(三)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大发展时代,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主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致认为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研究南京茶文化的老师不仅开发了相关教材,还录制了相关微课,既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也供旅游职业相关人员培训、学习使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适量的生活化课程,从不一样的视角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魅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开发了以“游然心动,行走金陵——商业学校旅游系教师带你爱上南京”为主题的在线教学项目。该项目由十个专题构成,囊括了南京最独具特色的10大景点,每个景点都采用视频播放、教师同步讲解介绍的授课形式,让同学们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借助在线平台网上授课实现足不出户游金陵,身临其境地感受学习的乐趣,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南京的情怀。2020年6月,该项目被评为南京市职业学校优秀在线教学项目。(四)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开展专业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方面“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一种理念,根据方法复杂程度,分为项目导向、实验导向、问题导向的三个教学层次。结合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背景,专业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李白诗词为线索,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分小组梳理出李白有关金陵的诗词。在分析鉴赏诗词的基础上,挖掘出相关旅游元素。为了了解这些元素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术搜索平台查阅文献,并且实地走访勘查,最终各小组利用PPT或视频汇报项目成果。有的小组根据李白的足迹,设计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独特旅游线路,并撰写了相关线路导游词;有的小组依照李白诗词中提及的美食,开发了“李白美食汇”项目,撰写相关调研报告,筹划举办美食旅游项目;有的小组提取了李白诗词中独特美好的文化元素,如“青梅竹马”文化意象,策划了“青梅竹马”长干创意市集,并提交了相关文旅主题创意策划项目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便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化与专业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当然,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零散随机的活动,而应该是有设计、有理念、有预期的行动过程设计。

四、结语

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很大,在搜集传统文化资源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擅长方向展开研究,导致区域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点比较分散。下一步,专业教师会深耕一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深度挖掘该区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研学旅行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未来可以考虑把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同研学旅行相结合进行研究,又可以衍生出若干的研学旅游项目课程。比如,南京民国文化之旅、南京小茶人、南京佛教文化之旅、畅游南京园林,让学生不仅跟着课本去旅行,更是跟着南京区域文化去旅行,可谓意义深远。这样的结合不但有教育意义,也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3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開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譯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4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 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 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 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 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 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 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 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 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 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 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 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 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 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 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 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 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 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 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 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 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工作量大, 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 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 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 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 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 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 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 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 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 制度立校, 文化治校, 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 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 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 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 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 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 严于律己, 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 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 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 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 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 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 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 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 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 (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 (18)

茶文化旅游 篇5

为研究宣传江西在中俄“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中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10月10日上午8:30,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九江市人民政府、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茶叶高峰论坛在美丽的九江隆重召开,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致辞,省旅发委副主任丁新权出席,来自中国茶叶行业的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业发展道路。

江西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江西陶瓷和茶叶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是从江西陶瓷和茶叶认识中国。副省长朱虹表示,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省作为重要茶产区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要顺时应势,加快提振发展茶产业。省旅发委借“一带一路”新机遇,推动旅游+茶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特推出四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促商,再续丝绸之路江西茶产业辉煌。

一、名山胜水出好茶

第一天来到南昌凤凰沟农业生态园,这里的千亩观光茶园里可以让你了解茶文化、体验采茶、观摩茶叶博物馆,中午品尝特制养生茶宴。

下午车赴江南著名的茶区之一,修水县。修水是“宁红”和“双井绿”茶的原产地与主产区,游客们在此可探究修水著名茶叶双井绿、宁红功夫茶。

双井茶起源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

宁红茶香味甜醇,茶汤似玫瑰色,叶底带花青。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游客们可在此一尝究竟。

第二天目的地为庐山,参观庐山云雾茶原产地,考察五老峰和铁船峰茶园并品庐山云雾茶。在庐山禅茶会上,感受“禅茶一味”之妙。

庐山云雾茶中国十大绿茶之一。因产自江西庐山而得名。有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第三天车赴中国瓷都景德镇,探究“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诗中描述的浮红、浮瑶仙芝、得雨活茶等中国名茶。

浮梁工夫红茶简称浮红,因其产地景德镇(古称浮梁),故此得名。优质工夫红茶,一般于谷雨前三、四天采摘一芽二、三叶。叶质柔嫩,色黄绿,茶芽挺显。

第四天来到最美乡村婺源,参观婺源茗眉茶场。婺源是中国绿茶之乡,婺源茗眉外形索紧细如针,银绿披毫,采自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植被优质的深山中,汤色金黄而清澈,带有兰花板粟香,叶底翠绿发亮,鲜醇回甘。

第五天考察上饶白眉茶生产基地。

上饶白眉江西省上饶县创制的特种绿,它满披白毫,外观雪白,外形恰如老寿星的眉毛故而得此美名。

二、心泊江西相约茶韵魅力江西两天半养生游

第一天上庐山,游览海拔800米以上云雾茶茶区,走进庐山云雾茶园和加工厂,亲身体会云雾茶文化的魅力。

第二天上午赴含鄱口赏云雾景观,游植物园听导游话云雾茶历史,谈养身之道。后登五老峰赏美景,安排茶汤泡脚解乏。

下午赴东林寺参观,悟禅茶文化,采禅茶。晚餐农家乐,感受修水“三大当”:坐下当、戏下当、吃碗茶当,学做修水特色食物“哨子”。

第三天:游览参观修水茶叶生态科技园“百茶园”,品茗修水宁红茶。午休后访修水茶事活动,还可体验采茶到制成成品全过程,了解茶叶技艺制作,以及观茶俗表演。

三、在茶水中忆苦思甜醉美江西赣西南之旅

第一天起点井冈山,参观经过当地群众不断改进,创新生产的一种优质绿茶生产基地。饭后一杯井冈山翠绿茶,味香扑鼻,甘甜润喉。

第二天前往安远,参观九龙湖山茶区,欣赏赣南特有的赣南采茶戏。

第三天到兴国,品赏擂茶,吃“四盘八碗”。听当地人讲述擂茶的来源和益处。

行程最后一天到达赣州,品味通天岩茶的独特韵味。

四、瑶池温泉品茶香纵情遂川山水

第一天从吉安出发前往白水仙风景区游玩,晚上住在南风面山脚下戴家埔住宿,感受别样的农家乐。

第二天车赴南风面山游览,食茶点茶宴,宿温泉度假山庄。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6

关键词:工业文化;工作价值观;应用型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更加个性化的“95后”,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未来技能革新的高质量旅游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教育的首要问题。由此,旅游专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的“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观点为我们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一、工业文化及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业文化也可称为产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萌生和发展的。我国教育部职教中心所余祖光所长认为:“先进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与工业文化紧密相关的工作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于工作的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它是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决定劳动者能力和素质高低、优劣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中缺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没能凸显行业特质。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在课程设置上仍与传统本科教学相差不大,而且忽视了应用型本科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关键。课程设置上仍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观念、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培育,导致学生对旅游业缺乏宏观的了解,没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2.实践教学中企业文化融入不够,缺失对工作价值观的渗透。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点要突出实践。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旅游专业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践环节中缺失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的渗透,使得学生们到了顶岗实习的岗位觉得工作非常辛苦,与自己预期的理想相差甚远,以致造成学生们要么为了实习而实习,收效甚微;要么半途而废,影响学业,而真正能够留在实习单位就业或者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则少之又少。

3.教学方法上缺乏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整个教学的过程仍是教师处于主导,而且教师的讲授也多局限于教室、书本,缺少实践演练,也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动手实践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时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实力不强。

三、工业文化对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1.将先进的工业文化引入教学中,建设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

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旅游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因此在职业素养培育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先进工业文化的教育。在思想素养方面,应增开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课程与讲座。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义务讲解、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在竞争中增强学生的信心,熟练学生的业务技能,也让学生们了解自身的差距,以此提升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2.对学生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以满足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学生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中旅行社及酒店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工作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及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地演练法等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工作价值观的真正含义。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己所学专业,融入自己所学行业,让他们走出课堂,在企业氛围里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

3.利用校企合作拓宽学校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结合旅游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首先可以吸取旅游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其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与热爱。

其次,通过参观、教学、实习等方式,将课堂从学校转移到企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本专业特点,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切身的体会,也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师资配备上,通过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从企业实际需求来告诉学生他们目前所存在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王文槿 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探索,序,海洋出版社,2010:25~27

〔2〕王文槿 何扬 文珠穆,教产结合课程改革时间研究——高、中职院校电子信息类能力本位课程,海洋出版社,2010:12~17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7

由于历史的、观念的、条件的原因, 中职旅游专业的大部分课堂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缺乏口头、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专业没有认识或是不感兴趣, 在学生中立志要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没有专业目标就很难让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把握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 是值得专业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任务可以是撰写一篇文章、描绘一幅图形、设计一张表格、制订一份计划、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也可以是制作一个展示作品, 还可以是建立一个数据库或创建一个网站等。不同的教材具有不同的课程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 (1) 任务驱动。教师以任务为中心,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 目标具体, 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因此,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任务完成的需要, 不求理论的系统性, 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 做中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 (6)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的程序:

三、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化项目四“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我校中职生的现状和新课改要求, 笔者在给2011级学生授课时, 更多地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2011级学生已经学过旅游概论和导游业务课程,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掌握了导游讲解服务的相关知识, 能够进行简单的导游词的创作和导游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习目标明确, 适合中职生特点, 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下面以旅游文化项目四“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为例, 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堂课中的实施。

(一) 提出任务———教师根据知识点的要求配置任务

这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确定教学任务。为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设计的任务要来源于生活, 在提出任务阶段,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到留园调研, 观察留园里运用了哪些构景手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参考资料、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来完成个人任务, 进而为自己制订一份旅游活动方案。第二, 完成这个任务看似轻松, 但要想做好, 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对任务的细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学习, 这个学习是要求学生紧密围绕任务来完成的。

接下来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全班30个人, 分成5组。然后教师便以任务书的形式提出具体的单元任务﹙见表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授课,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通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导入, 生动而贴近实际;通过教师的提问, 学生不断思考和回答, 使课堂变得气氛活跃, 避免了理论课的枯燥乏味。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 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提高直观性和课堂效率;学生会对这个任务充满期待, 个个跃跃欲试。

(二) 执行任务——根据知识模块特点确定任务执行步骤

根据调研的结果, 确定任务的实际操作方案, 完成任务阶段可细化为两个步骤。首先, 组内初步制订出行和旅游线路。这需要教师根据前面的工作成果, 指导学生进一步完成旅游活动的方案。然后, 组间学习交流, 完善本组任务。在对任务有了详细认识后, 教师列出与任务相关的论题让各组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 每一小组派一名学生上讲台进行模拟导游讲解。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的过程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民主和个性, 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三) 反馈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 学生将任务实施的情况进行归纳,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在课堂上呈现任务完成的成果。学生可以以文档、幻灯片、DV等形式向同学和教师展示他们小组的成果;在课后,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通过微博、论坛聊天室等方式, 安排学生就任务的成果进行研讨,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 重置任务———重新分配任务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这一阶段是对知识模块内容的延伸, 主要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重新分配任务。本课主要学习了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园林还有其他的一些构景手法, 在课后继续学习。

(五) 评价任务———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根据前面的工作成果, 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导游讲解。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综合给出每个学生在本单元中的学习成绩 (见表2) 。

灵活科学的任务评价是奖励学生探索创新的催化剂。评价原则应是激励为主, 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任务是教学中的载体, 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 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 评价以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使整个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 要改变过去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一元化现象。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 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四、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中职学生特点, 能够使专业理论课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以“任务书”书面形式将任务细化,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为了满足每位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使他们都学有所获, “任务”设计必须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教师要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附加任务, 给每位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无定式, 贵在得法。专业课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 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

[2]谢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8

校园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也非一人之功, 需要长久的积淀, 有赖于天时、地利, 更有赖于人和。

天时, 指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好之机。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 领各行业之先。在旅游领域, 我国已迈入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而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宁波, 旅游业发展更是迅猛。

地利, 在于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正地处风景秀丽的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钱湖是省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 宁波市政府注重东钱湖建设, 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东钱湖旅游项目, 成为学校旅游专业大基地。区域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学校旅游专业开拓了长远的发展契机, 专业发展可以说占尽地利。

人和, 指学校自身努力。作为宁波市第一所旅游普通中专, 学校自1992年开始设立旅游专业, 虽然现在还开设有外贸、计算机、财会三大类专业, 但旅游大类专业仍是我校最大、最具特色的专业。2003年, 学校旅游专业被授予浙江省示范专业, 2007年, 学校又被授予旅游服务与管理省级实训基地;2011年, 学校凭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宁波市中职特色专业学校。现在, 学校的旅游实训中心已成为国家级旅游实训基地。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 尤其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也为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和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与专业结合之路, 或者说, 在旅游专业引领下, 从校园环境到学生活动, 全方位打造新型校园文化。

一、微缩景观进校园, 旅游文化重氛围

在校园里建造微缩景区、景点是学校打造旅游专业文化氛围的一个尝试。2003年建成的旅游画廊受整体布局及设施本身的局限, 其所发挥的旅游文化传播功能有限。所以, 近两年来, 学校统一规划, 一直在做整体性调整, 努力打造全景化育人氛围。

(1) 改变旅游画廊一成不变的现状, 将旅游画廊里的图片展示橱窗改为可替换式广告橱窗, 定期更换、更新橱窗内的图片资料。

(2) 在保留旅游业标志“马踏飞燕”的前提下建造音乐喷泉, 更换景观灯, 营造和美的育人氛围。

(3) 考虑重新命名校园里的各条道路、各幢大楼及部分区域, 考虑套用名人、名地、名景。

二、专业课程强改革, 区域资源巧利用

为了更好地与专业结合, 体现旅游特色, 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1. 自编教材。

曾先后编写、出版《宁波旅游地理》和《宁波游》等校本教材, 校本实训教材的编写充分立足我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 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创新校本教材的利用模式, 拓展专业学习的课堂空间。

对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每月一天的校外实践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 由专业课教师带队, 以实践课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 在景区、景点处进行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 学校承包了东钱湖的岳鄂王庙作为旅游专业的实训基地, 由学生自主经营, 并派专业教师指导。

3. 打造优秀的专业教师。

学校旅游专业教师在通晓宁波当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 每个教师选择一个重要景点作为自己的专业主攻, 并专门负责旅游专业学生在此景点的实训实践活动。

三、特色活动为载体, 校园文化有内容

学校自2006年5月成功举办“红红火火”旅游月系列活动后, 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校园文化活动月。几年来, 形式多样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如今, 校园文化活动月在沿袭传统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连贯性和系列化, 注重专业活动的特色。

1. 培育和确定了一些有特色的旅游专业活动。

每年定期举行如导游讲解大赛、餐饮技能大赛、客房技能大赛、调酒技能展示和竞赛、本地区旅游文化知识竞赛等专业活动, 吸引旅游专业学生或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参与, 扩大这些活动的影响。

2. 将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校园礼仪教育的重点。

学校根据旅游专业特色, 自编了一套“礼仪操”, 把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素养建设成为一面礼仪旗帜, 并以此为突破口, 提升其他专业学生的礼仪素养。

四、学生就业为导向, 企业文化广传播

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在高二的第二个学期, 会针对实习班的实际, 开设一些学生日后实习、就业所急需的专业实践课程。

1. 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期间,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利用假期去业内的某个知名企业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学校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

2.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期间, 学校至少组织一次学生集体参观业内知名企业的活动, 2012年, 旅游专业的学生代表已深入多家知名企业走访。

3. 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针对高二实习班级的实际情况, 通过各种途径, 提早向学生传输日后可能去的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 “未进企业门, 先成企业人”, 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 在校园里专门设置“行业之光”宣传橱窗。

以此为窗口, 向学生宣传旅游行业里不断涌现的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宣传历届旅游专业优秀毕业生事迹如全国优秀导游林娜、宁波市优秀导游徐前增等优秀毕业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社团建设为平台, 继承文化重发展

1. 加强传统社团组织建设。

如学校的礼仪队、义务导游队、威风锣鼓队等。健全这些传统社团的组织建设, 加大它们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力度, 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2.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社团。

2011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学生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 学校积极为本地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牵线搭桥, 引导和组织学生组建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社团组织, 如宁波走书社、金银彩绣、工艺竹编、竹刻等, 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东旅校园里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放射绮丽的光彩。

3. 特色“风雨同舟”龙舟队。

龙舟队以东钱湖龙舟文化为依托, 2012年, “风雨同舟”龙舟队参加了在东钱湖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

六、教育资源共分享服务社会同发展

1. 学校与本地旅游主管部门合作, 积极参与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现在, 学校已经与东钱湖镇文化研究会合作, 成立了东钱湖旅游文化研究中心, 并多次开展活动。

2. 利用校内丰富的旅游实训资源。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9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 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 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 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 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 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 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摘要:翻译的功能是达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实质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旅游翻译要能正确传达中国本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旅游翻译工作者的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10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不同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 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所以人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学习或了解不同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 使交际能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最根本的因素。

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指的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和交际, 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专业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定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保定是“京师门户”, 是古燕国、中山国、后燕建都之地, 清代八督之首, 成为冀北干城、都南屏障, 素有“京畿重地”之称。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使我市成为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红色文化丰厚、特殊资源荟萃的旅游资源大市, 并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顶桂冠。因此保定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会极大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 也可能进而影响到保定在国内或国际上的声誉。

二、保定地区各学校旅游专业英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调查了保定地区各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 (主要是河北大学) , 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的情况, 结果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旅游业的特殊性, 调查主要从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三个方面开展。结果表明:

首先, 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主要的问题是不敢开口说话, 这一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较为突出, 即使学生们通过了四、六级考试, 也总认为自己所说的英语是错误的。

其次, 从文化理解能力调查过程中发现,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较差, 容易从本国的文化出发去理解西方文化, 比如在思维方面、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中西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必要的。

最后, 交际能力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有不同的理解, 往往就会产生误解。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直接对保定的旅游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根据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

第一、加强西方文化的学习。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预先准备做PPT的展示, 主题是关于各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标志物,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展示,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异族文化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外教的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引进一些外教, 以河北大学为例, 近四年来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引进外国教师为本科生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外教课堂上比较活跃, 也更加勇敢的张口说英语, 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增长,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 通过网络辅助学习的模式, 学生可以有效地积累国内外文化背景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本文通过对保定地区开设旅游专业的大学 (主要是河北大学) , 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差, 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本文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三种策略, 希望更好的为保定地区培养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 促进保定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定地区各高校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的调查与研究, 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从而促进保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欣平:《高职旅游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2]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11

【摘 要】具有浓厚汨罗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巧妙地将龙、龙舟、竞渡、端午、纪念屈原等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融美丽的古老传说、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的艺术形式、浓郁的宗教色彩、独特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湖湘龙舟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词】汨罗;龙舟文化;特色

具有浓厚汨罗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巧妙地将龙、龙舟、竞渡、端午、纪念屈原等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使龙舟竞渡这一传统的民间纪念性活动获得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奋争拼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节日气氛等文化因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湖湘龙舟文化旅游资源。

一、美丽的古老传说

龙舟文化的起源本身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相传,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以后,当地的老百姓都争相划着渔船去抢救,并且将糯米团抛到江中吸引鱼虾,以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于是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现在还有这么一首龙舟号子流传于汨罗江边一带:“杉木船子溜溜尖,龙船划向前。三闾大夫是屈原,投江在今天。我和你来划龙船,河里捞屈原。粽子撒到深水里,捞了两千年。”当时,人们捞了三天三夜,并没捞到屈原,其尸体已随江水飘到洞庭湖内,洞庭湖里的龙王爷被屈原的精忠爱国之心所感动,于是施神威发大水,将屈原的尸体送回汨罗江边的三尺墩上。从此,每年五月,汨罗江就有自西往东、从下游往上游倒流30公里的奇观。又传屈原的尸体被送回到汨罗江边后,头部已被鱼虾吃掉一半,他的孝女女媭为他配上半边金头,将其葬在汨罗江上游江边的汨罗山上,至今仍流传着“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不久,反对屈原的一些贵族们欲掘屈原之墓,以鞭其尸。女媭闻讯后,以罗裙兜土赶做疑冢,当地老百姓也赶来帮忙,一夜之间筑成了十一座大坟,使反动贵族们难辨真假,只好作罢。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到底是端午节里巧遇屈原殉难,还是屈原殉难造就了端午节,正如龙舟竞渡的起源问题一样,恐怕只有学界才去计较。从此之后,在老百姓的心理,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就是端午节,就是纪念一个维护正义、热爱家邦、体恤百姓的人民英雄的日子。也因此,汨罗江一带的老百姓把一年一度的端午划龙舟看得特别重。这里有句俗语叫“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一年田没种好是小事,但倘若这年划龙船输了,则是很不光彩的大事。这里家家户户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有划龙舟的经历。

当地还流行一种“偷木”的奇特风俗,认为造龙舟所选用的木料,以偷来的为最上乘,用偷来的木头造龙舟,比赛时才划得快。因为当地人认为,是偷的东西势必有人追赶,偷者就会使劲逃,追与逃的过程中,最终会逃走,就意味着这种木头制的船会划得快。所以,在决定打造龙舟后,首先就是策划偷“龙骨木”(龙船的底茎)。当地村寨派出有经验的长者,深入深山老林“侦探”,选好适合做“龙骨”的树,打上记号,次日带领一班人马,携带祭祀品,砍伐这株“龙骨树”,斧响树倒,七手八脚剥完树皮后,燃放鞭炮,一声“哟嗬”,将系好的大杉木拖下山。如果山民们发现,追赶的人越多、越快,预兆要制造的龙舟越吉祥快速。

此外,在端午节,汨罗江一带的人们除了进行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悬艾叶、吃粽子等习俗。在汨罗江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门缝里,菖蒲青剑吊花窗。挂香包,呷雄黄(酒),老班子笑,后生子忙,一忙忙滚哒汨罗江。这也端阳,咯(那)也端阳,俏妹子眼望哒龙船上,端阳里选情郎。”这唱的就是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挂香包、会情郎等民间风俗。菖蒲和艾叶都含有芳香性树脂和挥发油,它们的特殊气味使蚊蝇不敢接近,因此人们常在端午节将菖蒲、艾叶挂在门旁。“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佳节亲人团聚时,都要喝一杯雄黄酒以示庆贺。还以五色线系香包挂于小孩胸前,可以驱邪恶,保平安。所有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至今仍很流行。

三、丰富的艺术形式

两千多年以来的龙舟竞渡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歌谣、鼓乐、诗词、对联、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尤其是咏龙舟和纪念屈原的诗词歌赋、对联文章多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文章有《屈平列传》《吊屈原赋》,唐诗有《竞渡歌》《岳州观竞渡》,较典型的民歌和鼓乐有湖南的《龙舟歌》、湖北秭归的《招魂曲》,反映龙和龙舟竞渡的著名的绘画艺术作品有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和元代王振鹏的《金明池龙舟图》,以及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舟帛画》,龙舟雕刻及纹饰有整木龙头和先秦“铜鼓船纹”出土文物 等。此外,古朴的祭龙仪式,著名诗人的吟诵,九龙狂舞,高跷和故事表演,彩船抛粽等等,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四、浓郁的宗教色彩

纪念屈原说成为了共识后,龙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逐步演变为正式的宗教祭祀等活动,例如岳阳历年来几乎每一次举行的大型龙舟活动,龙舟“朝庙”(屈子祠)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还有龙舟文化中请泥神、祭龙头、偷木、抢青、龙船菩萨、龙船庙、龙舟下水时请道士念经、龙舟赛前晚请巫师作法等等,都属于图腾崇拜影响下的宗教范畴。

五、独特的制作工艺

龙舟竞渡的风俗形成之后,汨罗江畔的人们为再现祖先们当年鼎力拯救屈原的情景,历来使用当地传统捕鱼的“渔划子”和打草、运货、渡人的“板划子”,临时装点成龙舟,参加竞渡。后来洞庭湖水域才有龙头凤尾专供竞渡使用的正式龙舟。现在的龙舟赛船基本上由统一的龙舟公司制造,比较的整齐划一,但最有特色的还是汨罗民间的地方赛船。这种赛船一般是以村或是家族为单位建造的,所以船的大小和长短不一,式样和花色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参赛人数也不同于国家竞赛22人的硬性规定,而是30几人甚至50几人不等。而最独特的还是它渗透着当地原始巫术和神奇色彩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选材。龙头龙尾要用樟木造(当地人认为樟木是神木,有灵气、能通神)。龙身即船体要用优质杉木打造,轻巧而又快速,而且如前所述,这种树木不能采本村的,要到外村去偷,有默契的外村村民得大声叫喊追赶,却又不能真的追上去逮着。接着就是造船,当地人称之为“钉船”。在开工之前要选好日子、请好工匠、选择好场地。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左右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了当地比较有名的工匠做“掌墨师”(即为头的工匠,相当于总工程师),在宗庙祠堂里或是公共的晒谷场等比较大的地方准备打造龙舟。之后就是正式开工了,在当地称为“伐木”仪式。开工仪式要放很多鞭炮礼花进行庆贺,东家或主持人打了礼金红包给工匠,掌墨师口念祭词,接着安排工匠做底、龙头、龙尾、橹等活,各司其职,就正式开始干活了。龙头要用樟木精雕而成,大小长短与船身配套,龙头颈部雕有一个上覆木盖的空洞,类似菩萨“肚藏”的结构,俗称为安口藏或龙口,里面须放大米、茶叶、木炭甚至碎银子。另放两张红纸片,注明龙舟打造的日期、主持人姓名等。还要放三味中药:蝉壳、钩藤、连翘。蝉壳喻龙舟轻如蝉衣,钩藤表示龙舟头、体相连,连翘则预兆连连获胜 。龙头雕好后要举行接龙头仪式,从雕匠家开始,一直到龙头安置在新船头上,一路铳炮喧天,锣鼓欢鸣,人龙相随,热闹非凡。龙尾类似橹,以两条长3米,宽4厘米的楠竹片装点成凤尾,故称“龙头凤尾”。相传当年屈原投江之后,他的女儿女婿参加了江上的救捞,终日坐在船尾用竹片划水演变而来的。楠竹片还要用红油漆涂成一点一点的红斑,象征当年女婿用竹片划水磨破了手指,血染在竹片上。龙船船身以精致杉木打造,宽以能坐两人为限,首尾窄,腹部宽,长度视划船手多少而定,舱面一根龙骨木贯穿前后,用横木隔装成若干个小舱,底成鸡胸状,以利破水,外表涂之以漆,成黄、红、蓝、黑等,再用不同颜色划出鳞片,称黄龙、黑龙等。中部交叉立两根木杆称“将军柱”,一根粗大的缆绳穿过将军柱的交叉部位系于船的首尾,再用两根木棒分别于将军柱的前后将缆绳拧紧,使船身如紧绷的弓弦,将军柱上和缆绳上挂满了彩旗,彩旗上大书某姓或某龙。打造龙舟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禁忌,如不许女人小孩进入工场等。船造好后要举行“关头”仪式,即竣工仪式,首先把香烛、供品等放在预先准备的桌子上,鞭炮齐鸣,由当地有威望的老者主持,在雕造龙头处举行祭龙头仪式,为龙头开光(即点睛),俗称“关头”。抓一只雄鸡,把鸡冠掐破,把鸡血滴在龙船的各个部位,并把事先预备好的三尺三红布(当地人认为红布有避邪和象征吉利之意)挂在龙头上,称为“挂红”,接着掌墨师念祭词,唱赞歌。祭词大致是祭祖先、祭祖师鲁班,祭五方(即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而赞歌是围绕龙舟而作,赞龙头龙尾等做得好,祝福龙舟每次竞赛都拿第一名等。再撒饼干、糖等于船内船外,人们纷纷来抢拾,象征着办大喜事的气氛。只有办了“关龙”仪式之后,龙舟才不再只是木头,而是一条龙,具有了灵气。

总之,整个龙舟制造过程异常复杂,制作工艺充满了神奇色彩,还渗透着楚地巫术的思想,如雄鸡避邪、挂红象征吉利等,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霍丽明.初探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12(4):16-20.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端午考[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2,8.

[3]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4]严可均辑.丛书集成初编.晋代周处·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点校本,1985.

[5]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旅游专业茶文化 篇12

目前,我国致力于实现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目标,各个旅游目的地也不断地进行着品牌的推广。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服务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性关爱、服务冷漠,降低服务标准及收取回扣等不诚信行为,这主要是由导游人员道德感的不断弱化所导致的。为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源上遏制旅游从业人员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

二、导游人员的行业服务现状

我国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导游人员在带团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缺乏诚信、缺乏道德的现象,主要表现有在带团中缺乏服务意识、不按合同约定提供相应标准的服务及为强迫游客购物面嘲讽游客等不行为,而且这些现象越来越有严重的趋势。这处缺乏诚信、道德的服务行为致使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达不到较高水平。

三、导游人员缺乏诚信、道德的主要原因

(一)旅行社管理模式的趋利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凸现出来,这不只表现在导游人员层面,如果更深层次挖掘的话,其根本原因在于旅行社对导游服务诚信、道德缺失的默许。旅行社管理人员为实现竞争优势,纷纷在价格方面推行低价策略,而为保证利润的实现,即会默许甚至促使导游导游服务诚信、道德缺失的发展,这也表现为旅行社管理人员价值取向的趋利性偏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育培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各高校为实现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专业适用的应试教学,而在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提倡层面,并不太注重道德素质的实际培养。这种教育现状致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效果并不明显,无法适应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行业需求。

四、融传统文化教育于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措施

(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以提高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觉悟。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基础课程体系。尝试在基础学科中设置《中国传统文化》 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从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角度,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道德感及自信心,这样可以提高未来旅游从业者对西方价值取向的免疫力,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管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及《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更多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内化于心,这才可以为未来旅行社管理人员与导游人员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塑造。当然,这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活”起来,才能实现德育效果的渗透。

(二)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则是对课堂德育培养的良好补充及延伸。学校可以有目的性的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融入到校园实践活动中,这种活动能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最终形成顺应行业发展及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这对提高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行业的高质量服务,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目的性、不流于形式地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上到旅行社会管理人员、下到导游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可以改善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篇:机制制造下一篇:民族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