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11-09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

赵重建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扁都口景区和圣天寺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 1

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

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圣天寺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

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扁都口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民乐南丰乡炒面庄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南丰乡和山丹马场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

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为了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易县砚雕产业发展的情况, 课题组做了系列调研。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易县砚雕产业的发展概况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调整之后,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易砚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已具有一定规模。很多企业经历了商海沉浮, 也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砚雕产业正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易砚产业由原来尉都乡的几十家农户和遍布城乡的百十个加工作坊, 快速向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发展。据业内人士介绍, 现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销售企业100多家, 实现就业人口过万人, 年生产能力160多万方, 利税几千万。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多数企业采取“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企业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企业有自己的销售部和销售网络, 同时也设有雕刻厂和包装车间。而且很多企业的老板自己就是雕刻师, 他们既负责设计生产, 也要负责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第二、“工厂加农户”模式是主要生产模式, 在十几家较大规模的易砚生产工厂之外, 更多的是手工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 他们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 产品要靠较大的企业进行销售。同时, 由于易砚手工生产的特点, 即使大的易砚企业产量也是有限的,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他们要以订单的方式从农户手中收购成品, 贴上自己企业的标签销售。这样, 就形成了易砚产业“工厂加农户”的生产模式。有些企业则是没有独立生产能力, 他们直接从各农户手中收购成品砚进行销售。第三、现有易砚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 主要以家庭成员为管理核心, 是父子店、夫妻店, 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维系企业管理。很多企业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 财务、人事、用工方面问题较多。第四、产品销售方面, 以在大中城市建设销售部, 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为主, 谁的销售网络覆盖面大、销售能力强, 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有巨大优势。同时, 推销员对特定客户的上门推销也是主要手段。网上销售也在开展, 很多企业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和主页, 支持网上订单业务, 在淘宝上也能购买到一些易砚产品。易砚产品以内销为主, 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销量占有优势, 市场覆盖率较高。同时易砚的出口能力也在提高, 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

易县砚雕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思考

1.消费市场与产品研发

作为传统手工艺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易砚企业的销售对象相对固定, 消费市场虽在不断培养, 但规模不会有很大突破。大量产品不是用于书法爱好者实际使用, 而是观赏、陈设、收藏, 很大的一部分市场实际是礼品消费。我们不能想像, 易砚和电视机一样普遍, 所以易砚产品要创新和丰富, 比如砚和笔筒的结合, 石雕加湿器等等。另一方面, 易砚作为艺术品、收藏品, 它的价格会高于日用商品, 但是过高的价格定位又会限制消费人群的范围, 甚至把易砚局限在高端礼品。我们在销售部看到的产品一般都很昂贵, 远远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力, 如一方巴掌见方的精品砚标价就在三四千元。开发多消费层次的产品也是开拓市场的途径, 比如作些案头石雕小摆件、室内装饰石版画等。

2.批量生产与纯手工生产

即使有足够大的市场, 易砚的传统生产模式也难以满足大规模批量生产, 这就需要引进机器加工、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如此势必冲击易砚引以为豪的传统特色———“纯手工”生产。如何保证易砚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性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难题。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抛弃“纯手工”无异于抛弃了易砚的“个性化”艺术生命, 使易砚在长期发展中丧失竞争力。所以, 目前看只是用适度的批量生产结合手工生产。

3.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现有易砚企业无论大小, 很多是家族甚或“家庭”企业, 是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企业的管理离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普遍有很大的差距。内部管理上的落后也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营者不够专注于易砚产业发展, 企业收益被用作它途, 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扩大再生产,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易砚企业不能持续发展;有的企业工作环境恶劣, 没有正规的劳动合同、保险, 和职工的关系不稳定, 也就留不住人才;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财务不清, 职责不明, 浪费严重;有的企业违法经营, 丧失诚信, 欺骗消费者, 信誉扫地。当然, 很多企业家善于经营, 眼光敏锐, 正在带领企业向现代企业、规范管理迈进, 它们将是易砚产业发展的未来。

4.易砚生产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

易砚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尤其石材, 是不可再生资源, 优质石材十分珍贵, 这也成为易砚生产规模的局限因素。据易砚爱好者指出, 市场上有很多易砚产品以次充好, 欺骗消费者, 如用劣质石料雕刻, 极易风化裂纹;人为粘贴和伪造颜色、石眼, 抬高价格等。这一方面是经营者诚信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易砚优质石材的紧缺。易砚石材的开采过程中环境资源也是不能忽视的, 绝不能乱采乱挖, 污染破坏环境。易砚的价值也来自文化资源, 易砚是易县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易砚产业的发展要紧密依托于易县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好易县的文化名片。同时, 回馈和促进易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 易砚发展到现在, 以易县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砚雕作品很少, 说明易砚经营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易砚产业和易县大文化产业的依存关系。人才资源前面已经讲过, 易砚艺术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人。如何培养优秀的设计师、雕刻师, 乃至工艺美术家, 或者吸引更多的雕刻美术人才投身易砚事业, 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又一难题。培养人才, 尤其是艺术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需要企业有大的投入和长远地发展眼光。

5.市场竞争与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 适度的竞争是易砚企业产品开发和艺术进步的持久动力。规模经营是竞争的结果, 却不是抵制竞争的借口, 适度规模经营和竞争都是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但是现在市场上受利益驱动, 一些小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 低层次竞争, 既损害了易砚行业整体的声誉和利益, 又影响了企业名牌效益,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易砚的竞争对手不仅来本自行业内部, 还来自其他的砚类产品、石雕工艺品, 这要求易砚经营者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心胸。处理好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必须解答的难题。

对易砚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艺术品位, 打好人才牌

前面提到很多关于易砚艺术发展的问题, 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易砚的发展传承关键是人的因素。由于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雕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才困难大。这就要求企业及早做好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 创建合理的人才管理模式。一方面要通过师徒传承或技校授课自己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要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要搞产学研的结合吸引人才, 把高校艺术专业教师, 从事雕刻、绘画的艺术家引入易砚行业, 从而提高产品的艺术品位。

2.拓展销售市场, 打好产品牌

占领销售市场, 最有力的武器还是产品。现有易砚企业大小不一,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小企业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 打击了消费者投资易砚艺术品的信心。为了让更多消费者敢于进入易砚艺术品投资市场, 就要保证产品质量, 多出精品, 迫使低质产品退出市场。同时, 产品质量提高了, 艺术特色突出了, 还要创立自己的品牌, 靠品牌树信誉, 靠品牌拓市场。

3.重视矿产保护, 打好资源牌

易砚产业对矿石资源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砚石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 也十分昂贵。虽然易砚石料相对丰富, 但精品却是千金难求, 石料的开采还涉及到环保问题, 成本将大幅增加。今后的产业发展中, 原料的争夺战会逐渐加剧, 甚至会成为很多小企业退出舞台的直接原因。关于矿山管理、转让、利益分配等问题现在还缺少一个比较系统的规范,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长期保护机制更是缺失。这点需要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出来协调、治理。大的易砚企业也不能无所作为, 应该做好矿产资源的长期战略, 合理的、绿色环保的开发矿产资源。

4.建立现代企业, 打好管理牌

高起点、高站位,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是易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打造企业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提高易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实现易砚公司沿着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又好又快的发展。达到这一目标, 突破家族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迈向现代企业制度, 是必由之路。

5.争取政策支持, 打好项目牌

全面把握从国家到地方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争取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快项目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 加大对易砚产业的资金、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 引进现代雕刻技术和设备,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性价比,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搞好项目建设, 是易砚产业克服资金短缺和融资难这一历史难题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易县砚雕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文章从调研实际出发, 介绍了易砚产业发展的概况。通过对砚雕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提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砚雕,文化产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正兵.文化产业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6.

[2].李思屈, 李涛编著.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

[3].石子.易水萧萧砚底波涛[J].市场观察, 2002.4.

[4].牧野, 陈继忠.易水名砚走向世界—河北燕下都易水砚总厂巡礼[J].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1.12.

[5].谭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江汉论坛, 2010.3.

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聚集发展;存在问题

一、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以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以个体私营文化业户为主体,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主导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加大了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使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0.39%,平均增速为22%。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4亿元,占GDP比重0.75%。

(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牵动的园区景区建设取得突破、以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特色文化节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朝阳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朝政发[2008]4号),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文化底蕴深厚

朝阳化石文化堪称世界之最,以年代最久、化石数量最多、属种最全、层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为5个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牛河梁红山文化堪称中国之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朝阳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东北佛教圣地”;朝阳历史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堪称辽宁之最。出土文物总量占辽宁全省出土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定都朝阳,形成了长达百年的三燕文化。朝阳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而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二)自然资源丰富

朝阳文化在地产品丰富,紫砂土储量丰富,紫砂土矿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温泉资源水质上乘。尤其是凌源热水汤温泉被称为为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山水风光景观以凸显了北方山地、山峰、植被、湖泊雄奇壮阔的景观特征而独具特色。

(三)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位看,朝阳市地处辽、冀、蒙三省交界,衔接着东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从交通环境建设情况看,朝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构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三、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朝阳文化产业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总量偏小渠道单一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文化企业处于规模小、质量低、总量少的发展状况,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二)资源整合开发措施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化石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都有分布,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缺少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差。

(三)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

一方面,朝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没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园区),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的在地产品居多,缺少在线产品。缺少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政策尚待完善

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过于笼统,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细则制定等方面又缺少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发挥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作用。

(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我市实用性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由于我市没有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而我市尤其是缺乏文化创意、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国家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意图,深入理解我市“文化旅游牵动”、“融入京津冀”新战略、新思维,对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业态、特色、分布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等基础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到目前正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从政府渠道和大众舆论两方面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大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确定目标。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明确定位,明确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园(景)区3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园(景)区7个。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顺畅、对本地经济推动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10个,以旅游业的发展牵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大市。

3.制定战略。要坚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引领,加强协调,集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朝阳合力”。一是“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多以旅游、演艺、会展为突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效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二是“融入京津冀”战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产业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先导,倾力建设依托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养生基地、文化产品的输出基地、文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基地。

(二)依托优势、合理布局、聚集发展

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在宏观布局上按照“一核、两翼、多园区”的格局展开,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以朝阳中心城区、双塔区以及龙城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心聚集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扩散、示范、带动功能,形成以核心聚集区强势引导的发展空间。

2.构筑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东西两翼。

东翼着力打造自然风景文化旅游聚集区。以上园镇四合屯化石文化资源和清风岭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好朝阳文化产业的“东大营”。

西翼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打造中华文明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朝阳文化产业的“西大营”,向西辐射京津冀地区。

3.打造朝阳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朝阳十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让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强化园区建设,加大宣传、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建设精品产业园区,开发最能反映朝阳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抓住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2]《辽宁省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30)》.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桐梓县委政研室

桐梓县位于遵义市北部,与重庆市接壤,210国道、川黔铁路、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近年来,桐梓县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凉爽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批重庆游客,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兴起,特别是外向型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在我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占有一定的份额,桐梓人古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军政文化、夜郎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旅游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一、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一)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1、“桐梓人”古文化

岩灰洞古人类化石遗址。位于县城西北,九坝镇白盐井柴山岗南半坡上。1972年冬,该遗址发掘出古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的痕迹,烧骨炭屑以及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1979年版《辞海》载入了“桐梓人”条目。用火痕迹的发现,佐证了西南地区早有古人类活动和用火的历史。岩灰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20-29万年这一阶段环节无人类化石发现的空白。

2、长征文化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桐梓县城南1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与黔军激战娄山关,歼灭和击溃黔军4个团,取得遵义会议以来的首次胜利。该景点有点金山、大尖山、鸡爪笼等战斗遗址。现存“娄山关”碑、关口战壕、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碑、遵义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娄山关”摩崖、红军战斗陈列室等。

3、抗战文化

(1)小西湖。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被誉为“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的小西湖,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软禁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

(2)海军学校。抗战期间,原设在福州马尾的“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辗转迁徙桐梓县城,在桐驻留八年。学员其后多为国内著名学者、海军中骨干和国民党海军的高级将领。

(3)天门洞发电厂。该电厂建成于民国34年(1945年),装机容量720千瓦,为贵州省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发电厂建成至今,发电机组已正常运转了半个多世纪。

(4)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41兵工厂遗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41兵工厂迁到桐梓,主厂房设在天门溶洞中,面积约两个足球场大,现设备已拆除,洞改作仓库用。

4、桐梓军政文化

辛亥革命后,在川、滇、黔军阀为争夺权力而混战的角逐中,桐梓籍人周西成,由普通卒伍渐次擢升,形成以周西成为首领,以桐梓籍人为骨干的军事集团,当时俗谚有“无酒不茅台,有官皆桐梓”之说。周于民国15年(1926年)夏受命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入省主政后,在军事、经济、教育发展等方面颇有建树。周西成死后,全省84个县都送有歌功颂德的石碑,现留存于周西成专祠。

5、夜郎文化

唐夜郎县遗址。位于县城北48公里的夜郎镇。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建立夜郎县于此,直至宋代,夜郎县存在478年,唐代诗仙李白流放夜郎县,曾写诗道:“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从此,夜郎闻名遐迩。至今,夜郎坝有关李白的物化纪念有李太白故宅、太白书院、太白泉、闻莺处、太白冢等。遗址周围五公里范围发现18座南宋中晚期宋墓,出土精美石刻200多幅。

6、宗教文化

我县信教民众主要信奉道教、佛教、天主教。寺庙宫观始建元宋明初,有700多年历史。宗教活动场所目前主要有降龙寺、瑞峰寺、崇德观、天主教堂等。

(二)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红色文化开发

娄山关的开发。娄山关南山属汇川区,北山属桐梓县行政区范围,由于过去行政分割,缺乏整体打造,造成北山长征文化资源闲置。目前,我县以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支持下,申请北山并发立项,把娄山关脚下,打造成为游客接待区。现有乡村旅馆22家,娄山关生态乐园和旅游客车站(游客接待中心)已具备较好的接待能力,达到了乡村旅馆4星级、酒店2星级水平。规划建设中的“红色旅游接待区”已完成修建性评规,部份水体景观已开工建设。在乡村旅游接待中,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娄山关”这块牌子而来。长征文化魅力已初步显现。2008年,从桐梓进入娄山关旅游的游客已达5万余人次。

2、军政文化开发

周公祠、周公馆的维修。周西成祠位于桐梓县城荣德山南坡,建于1930年,是纪念、祭奠原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长、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城而专设的祠堂。专祠及周边占地面积约6亩,总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平面布置为阶梯式四合院中西建筑,具有近现代同时期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公祠内门楼、过厅、祭堂、碑廊等仍保持原貌,特别是碑廊,现存各类石碑56块,是当时全省各县为其歌功颂德而留存,具有较高的文字价值。周公馆位于荣德山脚下,与县委办公室相邻,是周西城办公、住宿、会客场所,具有典型黔北民居风格。自1992年开始,省文化厅共投入经费45万元,对周公祠、周公馆进行维修。目前,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2009年3月,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已制定《周西成祠保护维修工程方案》,预计投入318万元,修复后将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

3、抗战文化开发

(1)桐梓海军学校的布展。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位于桐梓县城文笔路,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海校教学、办公主楼及各类照片、模型、绘画、表格、表册、用品等物件,具有较高参观价值。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已向政府报送了《桐梓海校陈列方案》,县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工作报告中,2009年完成布展工作。预计每年接待游客15000人次。

(2)小西湖“张学良陈列馆”。桐梓小西湖是张学良将军在大陆时间最长和最后一个幽禁地。小西湖景区由重庆客商投资进行初步开发,设置了“张学良陈列馆”,馆内有张学良在小西湖期间的生活照、生活用品、报刊摘要等资料。年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

4、宗教文化开发

尧龙山瑞峰寺位于天坪乡境内,尧龙山以其风光秀丽引来八方游人,特别是瑞峰寺建于明朝年间,在川南一带影响较大。2008年6月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大多来自重庆、川南一带。除此之外,县城的降龙寺、崇德观等庙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由宗教文化带来的旅客接待量占总量的10%。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几年,桐梓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县城和各乡镇腰鼓队20支,电声乐队5支,另外,花秋唢呐、官仓狮舞、楚米花灯、县城龙灯,在节庆期间各显风采。但与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亟待抢救、恢复、挖掘、传承和弘扬,文化旅游处于低水平的起步阶段。

从2006年起,我县开始寻找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先后成立了“大娄山威风锣鼓队”,建制200人,桐梓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建了桐梓县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娄山关生态乐园出资组建了娄山关民乐队和娄山村苗族歌舞表演队。2008年,桐梓县文体广播电视局起草《关于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公司的报告》。公司成立后,认真调查研究、规划设计今后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将原来的电影公司、世纪影剧院、娄山艺术团、娄山民乐团、娄山威风锣鼓队等全部收入旗下,并联系腰鼓队、舞狮队、龙灯队以及文联的灯谜、舞蹈、民俗、文学、音乐、诗联等民间协会,共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景区(点)文化包装,推介活动以及全县旅游宣传活动由县文化旅游公司全部完成。

(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1、大娄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

项目建设内容:(1)在园区内建桐梓文化陈列馆,分展区用于陈列“桐梓人”、马鞍山古文化、天门河发电厂、海军学校、夜郎文化、军政文化、长征文化、桐梓红色文化等物化遗存及相关资料。(2)开发桐梓文化一日游。即将“桐梓人”、桐梓海校、周公祠、周公馆、天门河发电厂、小西湖、娄山关红色旅游生态园、马鞍山古文化等一体开发,对损毁的建筑、设施按原样进行重建和维修,对散失的文化、文字及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建设完成后启动桐梓文化一日游基础设施部分预计投资1200万元。(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由文化单位组织民间艺人或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进行,由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实施、规范和管理,预计投资200万元。(4)配套餐饮、娱乐、住宿设施建设。采取公开招商引资的模式进行,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周西成祠桐梓海校文物旅游开发项目

周西成公馆和周西成祠紧临荣德山,作为长征时期红一军团国家保卫机关驻地和《渡江作战计划》制定地,周西成公馆无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可搜集长征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把周西成公馆辟为陈列馆,加强加深对长征和解放战争的宣传介绍。同时对周西成祠按照已经由省文物局审批的维修方案进行维修,可以考虑有一些辅助陈列和设置管理办公室。依据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特殊历史,以抗战文化为主线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桐梓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把“桐梓海校”定位为“中国海军抗战陈列馆”,其主题和内容既突出了自身的特点,也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更为丰富。

3、天门河水电博物馆

天门河水电厂位于桐梓县娄山关镇天门河西侧,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水电站。天门河水电厂是为抗日而建,它是中国最早的溶洞地下电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电站,它不仅具有科学的价值,更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预计投资500万元,打造天门河水电博物馆

4、马鞍山遗址博物馆

马鞍山南、北洞遗址位于桐梓县娄山关镇南2公里的马鞍山南麓和北麓。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是黔北地区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经省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几次清理发掘,获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代表性,对研究贵州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人类进化史探索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宝贵依据。马鞍山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将丰富桐梓的文化内涵,推动科研、科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四个项目已于2009年上报发改委立项。

三、今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基本构想

旅游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文化与旅游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立足旅游、整合资源、在未来的20年时间内构建4个既能串成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旅游功能区。

1、红色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娄山关红色旅游区为基础,新建红军25000里长征浓缩景观、红军长征著名战略浮雕群,修复娄山关战斗指挥部等基础设施。组建娄山关演出队,以歌舞、曲艺等形式表演红色经典文艺节目。组建红色电影放映,将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娄山关战斗等内容的电影,定时定期在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点放映。2015年-2020年,把娄山关红色旅游区造成影视文化城。

2、夜郎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我县夜郎镇现有的太白墓、太白亭、太白碑、太白听鹦处,夜郎县城遗址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楚米镇建夜郎水寨、燎原镇建夜郎古城。目前,遵义恒通房地产公司,金泉电器公司等投资商已进入,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桐梓文化旅游产业公司负责夜郎镇景点、夜郎水寨、夜郎古镇的文化包装,建立专业演出、礼仪队伍,将李白流放时反映夜郎的诗歌近40首收集出版作为旅游商品、纪念品在三个景点出售。

3、抗战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小西湖风景区为中心恢复建设张学良陈列馆、兵工厂,并与县城海校陈列馆建成抗战文化旅游线路。2015-2020年力争以小西湖为拍摄地,拍摄一部反映当年兵工厂、张学良为素材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提升小西湖景区的知名度。

4、宗教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尧龙山为基础,在尧龙山建接引殿,完善乡村旅馆接待设施,以宗教文化为吸引点,完成松坎至天坪一线的四季游,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滑雪。在尧龙山瑞峰寺,做好每年一度的“香会”旅游活动,把道场、法事、民间绝活等融为一体,开发“开光”佛珠、佛像、吉符等旅游商品。

四、意见和建议

1、城建规划设计部门在城建规划中,要征求文化旅游部门的意见,注重保护文物遗址。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建要为旅游让道。

2、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源泉。要修缮保护好桐梓海军学校、周西成公馆和专祠、夜郎坝宋墓群等历史遗迹,及时收集整理馆藏文物。要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积极支持和鼓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二四十一”工程,即突出历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体验旅游两大重点,通过对唐宋夜郎文化、娄山关红色文化、小西湖抗战(军政)文化、尧龙山宗教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理,积极引进县内外资本,投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打造夜郎、小西湖(县城)、娄山关、尧龙山四大文化旅游区;充分利用桐梓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人文气候优势,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村寨院落、生活劳作场景,瞄准重庆市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体验旅游。打造十大乡村休闲体验区。以柏菁自然保护区为龙头,打造竹文化休闲体验区;以黄莲水银河峡谷自然风光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体验区;依托“四在农家”,打造金山、凉风垭、打丘坝、山堡、上天池、楠木、朝门、小坝等八个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区;打造一个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中心。依托娄山关品牌,把长征文化和古镇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旅游和会议度假、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把娄山关打造成重庆遵义会议度假、休闲娱乐区。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旅游产业是最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产业,**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使**这座工业立市的城市,逐步向科技新城、生态新城和商务花园城市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上坚持“大旅游、大好发展、大产业”,

将强化市场主体、城市营销等新的旅游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以国际化的视野、战略性的思维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二、强化政府主导,加快发展速度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是我国许多新兴旅游城市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我市是一个工业立市的城市,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比较好。作为我国南方的铁路枢纽,公路四通八达,航空便捷,具有旅游可进入性强的特点。**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根据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我市旅游产业的政策驱动和资金投入,在旅游规划、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造旅游产业链、城市形象营销、培育旅游人才队伍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力旅游产业,推进我市建设科技新城、生态新城的进程。

三、深化产品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主打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的现状,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的适度从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有选择性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建设。

要重点完善和提升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风景区、大京湖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这四个相对成熟景区的品质,以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为目标,加速景区提质上档的进程,打造成带动作用大的旅游精品,增强我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打造以**市城区为龙头、以**县和醴陵市为两翼的**城市群休闲游憩区。加快**县和醴陵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提质,完善**市城区的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会展等服务功能。充分挖掘诗圣杜甫等骚人墨客在**留下的诗词歌赋等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湘江风光带文化长廊和亭台楼阁。以空灵岸、资福寺等的宗教旅游、科普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醴陵市的书院文化旅游、山水旅游、工业旅游为吸引点,以**市城区绝对优势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配套合理的的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服饰流通中心为游客集聚核能,建设集聚能力强、和长沙及湘潭旅游产品差异性大、产业链长的**城市群休闲游憩区。

请国际品牌的旅游策划公司,策划和包装针对海外旅游市场的炎帝陵、神农谷探险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转型的机遇,将废弃的工业生产场地开发成以窄轨列车为景区内交通工具的、个性化的游乐园。

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引入红色历奇项目,将红色文化、时尚的历奇项目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包装和建设好茶陵工农兵政权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万寿宫等红色旅游景区(点),打造纵贯106国道的红色旅游精品线。

四、强化市场营销,打造旅游目的地

**拥有国际化的旅游资源却未能打造出国际化的旅游产品,拥有绝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却未能成为湖南旅游的集散中心,拥有丰富的有文化内涵的山水资源却未能成为**生态休闲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原因是**旅游市场营销的缺失。**旅游迫切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旅游城市公共形象的营销,迫切需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打造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要加强与强势媒体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长沙、湘潭、衡阳等地成熟的旅游线路,借船出海。和长沙、湘潭捆绑营销,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继续举办炎帝陵公祭、服饰文化节等影响深远的节会活动,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河西旧城改造和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中,在**火车站附近,注意增加炎帝、空灵岸等**地域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营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一、正视现实,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所谓专项资金,就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为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项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任务,为促进相关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近3年来,我区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万元,每年以%的速度递增。

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资金的真正功效,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集束效应,专项资金安排比较分散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全区缺乏整体的规划,造成有关部门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台,大量低水平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财力资源被无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面”现象较为严重。

(二)没有考虑统筹兼顾,专项资金使用相对浪费

由于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上主动性不足,对专项资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许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我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总量相对较少。据粗略统计,全区文化产业投入中民营企业占%以上,政府财税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明显。20xx年我区设立的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没有体现科学考核,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难以实施

由于大多数专项资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标难以确定,我区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一定程度阻碍与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效能。

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从规模上讲,能够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迫切要求我们对之进行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我区专项资金数额万元。到20xx年专项资金数额达到万元。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文化强区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势头更加明显,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从模式上讲,可以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大胆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绑使用,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多年来,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在统筹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

(三)从管理上讲,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显示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经过改革创新,通过全区范围内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工作绩效等方面的指标的考评,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与管理层次。以项目建设促进各地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拉长产业链。

(四)从规范上讲,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

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势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市里将对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行绩效考核,将根据《区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综合测评,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确定排序前2名的区县为优秀单位,排序3-6名的区县为先进单位。为了实现我区在全市“文化发展争第一”的目标,我区必须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争先创优,激励发展。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撑、鼓励和促进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议

(一)注重规划,增强资金整合的契合力

发挥“集束炸弹”功能,解决好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问题。首先,我们要从规划抓起。规划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规划做好了,资金整合才有依据,具体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标才能落实。当前,紧要的是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要通过科学调研、专家讨论论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向、扶持方向为重点,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资金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发挥聚合效应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增强组织保障的控制力

没有组织保障,整合资金就会变成一纸空话。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调整资金投入的方向和重点,涉及部门利益时,势必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强区政府的统一领导,重点解决好工作协调问题,建立日常议事决策机制,及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规划,精心设计整合平台;围绕所规划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形成在同一项目区资金的统一协调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口管理的工作沟通联系机制。

(三)搭建平台,增强资金整合的影响力

借鉴外地成功实践经验,着重在建平台上下功夫。搭建以重点产业为载体的整合平台,根据我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合措施,把专项资金捆绑使用,使主导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特做精。搭建以重点项目为载体的整合平台。要对重点项目比如等项目分类排队,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每年确定一批扶持的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切实增强专项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做到目标同向,形成合力。着力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强化考核,增强资金整合的附着力

紧紧围绕我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以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为重点,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工作实绩。通过考核,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发展争第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日常工作三个方面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分别确定分值。考核办法采取单位自评、初步评估和审核评分的办法,根据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评估的意见,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最终得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一、全国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康体养生、康疗度假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康体养生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体验性、绿色健康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足以体现国家对健康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康体养生旅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康体养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既满足自身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需要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康体养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都江堰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用10-15年时间建成中国·青城山全民健康教育与养生实践基地暨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立志于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下,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目前该镇有2.8万余人。由于青城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因此青城山镇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该镇还是道教文化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笔者于2015年9月针对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调查。

(一)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根据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至2011年,青城山旅游地产产品新增面积逐年增加,但市场成交量逐年下滑;销售面积在2010年达到12.71万平方米,该数值在2007年至2013年处于最高值,之后便一直下滑,到2013年成交量便只有1.73万平方米。市场存量面积则一路攀升至31.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与销售面积逐年减少,存量面积递增的现象表明青城山镇旅游地产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整个市场进入疲软状态。

(二)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青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青城山镇旅游度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酒店以及在建在洽谈的酒店数量众多,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共有各类酒店宾馆共12家,但是多数酒店与青城山镇康体养生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现存青城山镇酒店类型主要以度假型、快捷型酒店类型为主体,康体养生类酒店偏少,除高星级的酒店内部具有一定的康体养生设施,如SPA、游泳池、泰式按摩、室内高尔夫球场之外,其余快捷型酒店均缺乏康体养生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农家乐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农家乐主要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板块布局,前山主要以“青城人家”片区农家乐为主,以经营农家餐饮、住宿为主,业态较为低端。后山主要集中在泰安古镇,部分沿后山旅游公路两侧分布,除了经营农家餐饮之外,还配套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等。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3家,其中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12家,餐位总数26456个,房间总数7536间,床位总数14732个,从业人员总数约1237人。近年来,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设施设备有了较大完善,具备了发展康体养生农家乐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大部分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与康体养生产业相互融合还不够紧密,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农户自主经营,缺少道家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特色高端康养农家乐品牌。

(四)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青城山镇主要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卫生院,六家卫生服务站,20所美容美体机构,主要药店药房约20家,康体健身娱乐机构约10余家,多集中在高星级的酒店、宾馆及特色山庄内部。

三、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产业链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未能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端康养产业链。未来加强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将是青城山镇现有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号召,绿色地产亦是青城山镇今后旅游地产发展的一个方向。

2、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青城山镇的旅游地产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主题酒店”,利用青城山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大量主题酒店,但真正的康体养生地产项目数量偏少。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脱节,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包括养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复合型的地产),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追求。

3、目前旅游地产出现了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青城山旅游地产业主购买旅游地产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并且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经济酒店及度假山庄等酒店业态,总体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现代化的主题养生步行街、高档次、高附加值的购物娱乐场所较少。综合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旅游地产空置、招商和运营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酒店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酒店缺乏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经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共有酒店、宾馆山庄24家,天府熊猫驿站乡村度假连锁酒店5家,其中只有青城豪生、青源酒店、六善等少数酒店为高端酒店,其余酒店多为星级较低的酒店,随着青城山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国际康体养生目的地名镇目标的建设,现有的高端酒店的康体养生设施设备、康体养生服务、医疗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对高端康体养生服务的要求,并且青城山镇大多数酒店只在名称上体现以道家养生为主题,品牌知名度较低,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以道家文化为特色的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2、现有酒店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紧密

虽然当前青城山镇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良好,康体养生产业发展道路也十分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青城山镇康体养生酒店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康体养生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酒店对道家康体养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康体养生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缺少创意和新意,酒店差异化不明显,康体养生核心竞争力不够。所以未来加强酒店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是青城山镇酒店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农家乐存在问题

1、农家乐数量众多,但服务项目和质量缺乏康体养生特色

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8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高星级、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数量所占比重较小。现青城山镇农家乐普遍存在着康体养生特色不鲜明、经营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未来加强农家乐向康养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就成为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的主要目标。

2、粗放经营,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

目前青城山镇农家乐经营方式还处于轻管理、低质量的管理方式,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康体养生品牌意识,未注重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使青城山镇未能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严重制约了青城山镇康体养生农家乐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四)健康产业存在问题

1、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健康产业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加强引进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成为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健康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由于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健康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且健康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商家服务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不足

青城山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新型社会服务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间的渗透性、关联度、集群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定位

1、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

以青城山镇道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山、水、熊猫等旅游资源,融合康养、颐养、医养等康体养生理念,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国际上以“道家康体养生”为主题进行宣传,打造集养生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使青城山镇成为成都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着重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突破,以核心产业提升素质、外围产业拓展市场、跨界产业共谋发展为基本思路,瞄准大青城旅游区和特色旅游重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以康体养生产业为主导的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青城山镇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重点突出“道文化”理念,重点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打造青城山镇产业竞争新优势。

2、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健康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

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青城山镇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最终由单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向健康养生服务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

3、引资与引智结合,培育健康服务骨干企业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蓝皮书指出,两岸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密切化、深入化是两岸文化交流和业界实践的自然需求和必然结果。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达808万人次,台湾自由行新增13个城市,大陆26个城市居民可去台湾旅游,进一步推动两岸人员交往和旅游业的共同發展。2013年前9个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同比增长逾200%,人数达168万人次,全年大陆居民赴台292万人次。

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项目有2116项,参与者11604人次,两岸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进出口品种2012年就已达48.66万种,进出口额为2243.76万美元。近年来,台湾演艺人员近600人次参与大陆电视剧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两岸影视方面交流合作包括互相参加展览、研讨会,合拍影视剧、连线制作晚会、赈灾演出等。2011-2013年,有21家台湾电影企业参与两岸合拍影片的制作,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来,每年有多部台湾电影在大陆放映。

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和大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心有灵犀一点通”。文化创意产业是2009年之后台湾六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台湾颁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之后,2010—2013年间,约投入262亿元新台币用以推动台湾成为亚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预计201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新台币,并创造4.3万个就业岗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涉及资源配置、产业流程、市场拓展等系统配套和协调,大陆是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的广阔的拓展地。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美术第三课下一篇:防止和查处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行为暂行办法(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