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2024-11-06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精选12篇)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1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驱动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城镇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同时, 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也呼唤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只有实现积极互动, 协调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将带来资源的配置优化

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农业, 更需要依靠工业, 发展工业就必然会涉及到城镇化问题。因为工业的发展, 需要密集的资本和劳动力, 需要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 所以只要工业发展了, 城镇化就成为必然。

2、健康的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推进

推进城镇化是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与之共同发展, 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传播的过程, 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城乡公共产品分配差距日趋缩小的过程, 也是城乡居民素质共同提高的过程, 因而, 健康的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健康的城镇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城镇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贫, 贫就贫在难以接收城市文明的辐射;农民穷, 穷就穷在人多地少;农业弱, 弱就弱在基于城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弱上。所以, 解决三农问题, 要把落脚点放在减少农民的数量上, 让一部分农民平稳地向城镇转移。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 提供较大较集中的市场, 有利于工业的聚集, 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 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转移。

二、以吕梁市的实例进行研究

(一) 城镇化方面

山西省吕梁市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半山区占92%。现辖1区2市10县, 总人口360万, 其中农业人口293.2万, 占总人口的80%。近些年, 吕梁市启动城市发展规划并加快公共设施建设, 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启动“一市四区”、“两个城镇带”规划, 坚持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 加快推进吕梁市整体的城镇化速度

“一市四区”即为包含离石、中阳、柳林和方山四个区在内的吕梁市城市建设规划。“两个城镇带”即以离 (石) 柳 (林) 中 (阳) 方 (山) 为城镇组群, 形成太原都市圈西部中心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以交 (城) 文 (水) 汾 (阳) 孝 (义) 为城镇组群, 打造成太原盆地西部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城镇带。这种规划突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强化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消费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逐步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大县城”发展战略是以吕梁市区建设为龙头, 充分发挥县城的集聚功能。交城、文水、交口、石楼、兴县、岚县、临县七个县结合各自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 调整功能定位、利用资源特色、完善城市设施、优化产业布局, 以产业培育推动人口集聚, 以人口集聚带动产业繁荣,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打造县域内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同时, 在水源充沛、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区域选择30个重点建制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 按照重点城镇优先发展的思路, 大力培育园区型复合镇、城郊型卫星镇、旅游景区特色镇、商贸物流示范镇, 增强其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吸纳农民进城、提升居民素质的综合承载能力, 形成具有吕梁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格局。

2、加快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和城镇整体功能

加快构建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立体交通骨干网络。建设了吕梁离石市区百里长街, 加快了吕梁到太原城际快速网络建设, 沟通了市中心到中阳、柳林、方山的半小时直达的城际快速通道;汾阳、孝义及各县县城在加快建设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达工程的同时, 进一步增量扩容, 提高城市道路密集度, 改善了城区道路交通微循环;各重点建制镇重点建设了以县城为枢纽、其他乡镇和周边行政村为节点的区域交通网络, 并加快镇区内道路网改造。

统筹建设市政基础工程。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给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要加快建设完善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 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得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0%。同时要求其他乡 (镇) 所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逐步推进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的建设。

加强城镇化管理。着眼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深化就业、社保、医疗等改革, 实现农民工在社会生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改进大城市落户政策, 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取消小城镇落户限制, 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城镇管理体制, 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二) 新农村建设方面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转变观念, 着力破解产业、投入、增效、增收、民生、组织“六大难题”,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切实加大以财扶农力度, 积极整合支农资金

近年来,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市县两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2009年, 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三农”资金33.49亿元, 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4亿元, 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同时, 坚持政策不变、渠道不变、上下集合、部门配合原则, 把发展农业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作为捆绑项目的重点, 将水、电、路、通讯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涉农项目, 集中捆绑投向“百村试点、双百推进、千村治理”工程。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劳务产业化

吕梁市积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全市目前共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个, 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6个, 亿元以上企业7个, 3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 有7户企业成为全省“513”工程省级梯次企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强力推进区域农业特色化, 已形成小杂粮、草食畜、林果、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和“一区三片”优势产业区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沿黄四县红枣产业片、吕梁山东西麓核桃及小杂粮片、平川四县蔬菜瓜果畜禽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片) 。

3、狠抓农民素质提升和村容村貌改善

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把培养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作为重点, 组织开展“双千”干部下乡保春耕和农业科技标准化示范展示工程, 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的科技含量。坚持把“四化四改”作为治理村容村貌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积极开展治五乱、达五化 (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 庭院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 活动, 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4、突出组织领导, 狠抓示范带动

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 强化目标任务,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市县乡合力推进, 各部门大力支持, 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合力。全市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 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培育典型, 辐射发展。即针对工矿企业发达, 经济基础较好的工矿、城郊型村, 采用资源型企业帮扶、提高建设标准, 加速城镇化发展;对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农业型村, 坚持量力而行, 先易后难, 突出整治村容村貌, 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是市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第二是贫困山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是农村经济普遍与集镇、城镇经济之间发展差距大。农业产业发展在规模、数量、速度、经济效益上明显落后于工业产业, 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 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

(二)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

从教育看, 相当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农民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打工、经商之路;从医疗卫生看, 农村医疗卫生所医务人员水平低、设施差的问题普遍存在;从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看, 山区县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设施仍有欠缺,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三) 农业农村投入与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几年来, 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每村不足20万元, 这一有限的引导性资金, 对经济基础好的村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对经济状况差、没有集体经济支撑的村就很难起到引导作用。大多纯农业村, 因集体经济薄弱, 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综合配套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需要。

四、政策建议

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要求和体现,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如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全力推进, 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 推进农村城镇化

当前, 要按照构建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城市化建设思路, 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功能布局, 在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 科学、合理制订中心城镇、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在考虑和尊重农村具体实际的同时, 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 抓好道路交通系统、供水供能系统、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环保系统、防灾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规划,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和支撑。要把工业化理念根植于农业, 通过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村工业化。一是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 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从“平面式”的适应性调整向“立体式”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二是要应势而为, 突破性发展食品和林木加工业, 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 推进以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 专业性特色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 分布合理的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 为保障农资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创造条件。

(三) 统筹城乡投入,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 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力度,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差距。要不断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既普照到城市, 也能普照到农村,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者积极互动的程度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全面理解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两者协议发展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了吕梁市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 指出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2

小城镇,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通过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镇区内聚集,形成区域核心,并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它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在经济性质、人口构成、文化特征等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过渡状态,具有乡村和城市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城乡交流、特别是城市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向乡村扩散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优先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面对不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局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小城镇。实践证明,小城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只有龙头发展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建设滞后,建设水平低,出现了繁华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现象。基于对这一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判断,党中央自1998年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就发展小城镇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2000年6月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

(二)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且数量每年增加,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有限。农村小城镇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着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资源,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

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城乡二元结构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从宏观政策和体制上改变“重城市、轻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做法,扭转 “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的现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在小城镇。针对城乡差别客观存在的现状,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有助于探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农村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依托;二是有助于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逐步消除对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有助于引导农民在小城镇创业,为农民创造条件立农成才、立乡成才;四是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

新农村新城镇建设双轮互动 篇3

这几年,“皇粮国税”免了,补贴年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在这种情况下,第7个“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坚定决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成为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将农民变为城市居民,通过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消化和吸纳农村转入人口,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是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城镇平台搭建得越高,产业支撑能力越强,支持、辐射农村发展的能力就越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也就越快。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与市场化投入密切结合的城镇发展路子。完善工业区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对城镇工业区进行综合配套,完善交通、供水、排污网络,全面提升工业区承载力;按照梯次发展战略,确立农产品交易和三产发展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同时,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产业集聚和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产出效益的思路,重点抓好城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新城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引进项目,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思路,转变农民发展的新观念,让农民学到技术的同时也学到闯市场的能力。以城镇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为依托,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农民进镇创业。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投资方式,鼓励农民将闲散资金向创业经济转移。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兴办“家庭工厂”,积极推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持久的活力。

韩俊:解读“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这个“一号文件”及近六个“一号文件”可以说是有机衔接、一脉相承。之所以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是因为农村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无法靠农村自身加以解决;而之所以在农业连年丰收的时候提出要“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因为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太薄弱。因此不能好大喜功、盲目冒进。

虽然我们粮食连续6年丰收,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很脆弱的,比如农田水利投入还是远远不够,欠帐太多,我们吃老本的时间太长。过去的经验表明,稍微一放松就有可能出现粮食生产的大波动。虽然农民收入连续6年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民的收入增长得更快,过去6年城乡的收入差距是在持续扩大,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

所以这个文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夯实整个三农发展的基础,比如出台增加三农投入、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对农产品采取价格支持的新政策,出台了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出台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些新的政策。中央决定要增加对农村雨水工程的投入,实施新一轮的电网改造,特别是提出要进一步支持农村的危房改造和农村的住房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步伐。

这一次提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不能够就农业论农业,关键是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农业农村的问题,比如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农业农村内部是没有办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靠城市来带动农村,靠工业来办好农业,还要靠农村的深化改革来激发农村的自身活力,所以文件一大亮点强调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根本的要求,我们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民生应该是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农村的需求是个关键措施;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重大的任务;我们要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个重要的轮子。 黄兴国:小城镇建设重在规划

小城镇要规划好,生态的、环保的、小公园、大公园、社区服务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部配套。污水处理、垃圾不落地、太阳能的使用全面跟上。使农民能够过上城市里的生活,这个是一模一样的,某些方面比城市的水平还要高。然后我们在这个旁边再规划一个产业园,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给农民上保险,在旁边再划一块土地作为市场化运作,出让以后的收益来平衡这个小城镇建设的经费。我们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搞的,那么在华明镇搞试点,这个宅基地是1.2万亩,建这个小镇我们是用了8000亩,所以说多出了4000亩土地,效果非常好,老百姓非常拥护。

陈淮: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问题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4

实践成果显现, 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 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 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 城乡发展必须统筹, 实行一体化推进。其中, 在“以城带乡”阶段, 客观上城市资源有着强烈的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愿望, 如城市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 城市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市场主体到乡村投资兴业, 可以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 乡村也会在与城市经济互惠、交流过程中分化出一批适应现代经济的生产者, 加之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使之城乡要素禀赋很好的结合, 从而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和乡村工业化水平加速提升, 使农村发展加快, 城乡差距缩小并达到均衡。因此, 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 统筹城乡紧密结合, 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目前, 如何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 是我们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学者提出, 应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出发,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宜与发达国家攀比, 而应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需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意味着, 城镇化不是只有农民跑向城镇的途径, 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即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双向同步、互动相促进行的。今后, 一方面要继续把大量农民转为城镇居民, 另一方面要把农村建设成城镇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当前我们在面临严重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双重矛盾和压力下,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 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出两个误区:

第一, 城镇化发展不单单指定地理位置的迁徙和农民身份的转换。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或居住在城镇、在城镇就业就城镇化了。关键在于农民发展的各种综合指标的实现。例如, 农民工是否有稳定的工作, 是否享有城市的社会保障, 生活水平是否达到城市水平, 是否享有城市化带来的成果, 是否同其他城镇人口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获得同等待遇、即完全融为一体等等。有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 而不是原有城镇的扩展+农转非才是走城镇化道路。

第二,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并不相互冲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 犹如一对孪生弟兄, 它们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 互动互促, 相伴而行, 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 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的农村。如今在城郊的农村已经实现土地的连片耕种, 采用大机器作业、科学种植, 农业产业化发展, 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加工企业的带动下, 物流、信息、交通、通讯等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好多农民已经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和劳动, 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覆盖农村, 乡村文明逐步融入城市文明。如果在西部地区广大农村, 推广这一成果, 在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 与一些基础好的小城镇合流, 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新城镇”, 必然会对新农村建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新城镇”有利于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有利于消弭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应抓住机遇, 利用有利条件, 缩小农村与城镇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 在新农村建设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优势人力资源, 提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 在农村与大批农民工流出相反的是, 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就业, 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 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基层第一线, 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带领农村实现富裕走向城镇化。“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他们作用的发挥也逐显成效。例如, 安徽小岗村的蘑菇园由安徽科技学院的3名大学生领建, 从初期的35棚, 占地28亩, 发展到现今的179棚, 占地150亩, 目前已有12名大学生、18户村民及5户村外人员在此种植, 预计全年可产双孢菇180万斤, 实现产值400万。大学生来小岗村创业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先进思想, 他们利用民兵夜校、村民广播、小岗网站不断向村民宣传党的创新理念和富民政策, 协助村委会制定村民道德规范, 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整个村庄和谐新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发展, 人才是关键, 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成为人才“洼地”, 似乎只有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的人不断地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 鲜见人才从城市向农村的注入。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 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实践证明, “大学生村官”不仅为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也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还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技,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深受农民欢迎, 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了来自工农一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后备人才。如果“大学生村官”能够持续为农村做出贡献, 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村官”也是启动农村走向富裕、逐步融入城镇化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是新农村建设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第二, 抓住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给农村及返乡农民工的优惠政策, 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导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大量农民工返乡。中央把“保增长、扩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 2008年, 中央对“三农”的投资已达到5955亿元。2009年又加大投资力度, 安排7161亿元, 增长了1206亿元。在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中, 农村沼气、饮水、通路、通电、重大水利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 中央投资340亿;在提振内需4万亿元的投资中, 农村基础设施高达3700亿元。当前, 在中央支农改革中, 一方面, 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还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 补贴资金数额偏低, 并且补贴也很不稳定。在财政支农结构中, 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 补贴资金大部分流入农业企业组织当中, 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 大部分农村地区, 与农民生产和农民增收密切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及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在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及补贴资金的落实过程中, 仍存在政策的执行力度差, 补贴资金的跑、冒、滴、漏等现象。例如, 2009年5月审计署发出的4号审计公告公布了10省区市财政有关部门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26.9亿元, 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针对以上情况, 要继续加大中央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保证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采用补助、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手段,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效应、杠杆效应、放大效应;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的监管和跟踪调查, 严防支农资金的挤占挪用, 确保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新的机遇, 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和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一系列支助,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 壮大农村工业企业比例,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让城市文明覆盖农村, 让农民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过度, 让农民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享用先进的文化设施和基础硬件设施, 让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 使农村转变为新农村并逐步融入城镇化,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一体化格局。

第三, 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特别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机遇, 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当前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下, 我国出口受阻, 扩内需、保增长、促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渠道, 而我国农村人口与其所占的市场消费份额极不相称,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成, 约7亿, 但是消费水平极其低下。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消费, 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5%, 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所以, 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拓展空间可观。从2005年开始, 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有2300多家企业在80%的县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国家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 初步估算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不仅能够有效开拓农村市场, 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 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使得我国农村市场由消费低迷逐渐走向繁荣。当前困扰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增收相对缓慢, 无力消费。多年来我国农村实行的小农经济格局仍没有发生改变, “小规模、大群体”的小农经济特点只可使农民解决温饱, 无法致富, 要切实解决农民富裕问题, 只有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通过政府支持, 资源赋权、资本下乡、农民进城, 只有农民有了收入保证, 才可能激活农村消费需求, 才能极大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富裕农民文化生活需求, 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奠定物资和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人民日报, 2009-04-29.

[2]、周柯, 王海杰.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新途径[N].中国改革报, 2009-02-26.

[3]、长兴大学生村官驻村联企推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注活力[DB/OL].人民网, 2009-05-08.

[4]、梁达.关注新形势下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J].中国金融, 2009 (4) .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篇5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高俊才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

课程前言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顺便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一是必要性,二是当前进展情况,三是一些问题,四是今后的一些打算。

一、必要性

我们国家今后要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两者目标必须要双轮驱动,一是推进城镇化,二是建设新农村。因为从国际来看,凡是发达国家,都是经过了城镇化这么一个过程。从我们国家来看,长远是实现两大目标,近期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镇化是我们的增长点,也是我们的动力。现在经济学界、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在讲,美国的今后的发展靠什么?靠IT产业,中国发展靠什么?靠城镇化。所以这个城镇化非常的重要。你们看到会问?你是农村司长,讲城镇化是不是有点不切题?正好恰恰相反,我们的农村必须要靠城镇化来带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靠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来带动,所以加快建设新农村和稳步推进城镇化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我们两大目标。

二、当前进展情况

我们现在的进展情况,到今年底的话我们的城镇化率接近48%,可能是百分之四十七点几,就是有6亿多的人口,大概6亿2到6亿3吧,这么多人口住在城里面,其中大概有

1.8亿左右是农民工,农民工它就在城里面务工经商,但是他的户籍在农村,这个农民的身份在城里做工,所以就叫农民工,农民工是当前的经济方面一股生力军。他是这个产业大军的一大部分,现在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大家可能很关注,在沿海地区富士康有连续十几个年轻人跳楼,我最近到重庆市郫县富士康他们有向外转移,转移到重庆市大概20万,转移到郑州也大概在20万,它向天津转移10万,我刚从天津回来。天津正在为富士康往那转移做准备。重庆市已经开始一些人往那报到了,我去到富士康那些职工宿舍调查了三个年轻人,两个19岁,一个20岁。我说是你们家什么地方?一个说成都、一个说重庆,在重庆这做工的

1话,比在深圳那,第一是离家近,回家方便。第二个生活比较习惯,而且工资比过去也涨了,就是除了吃饭和住宿之外,一个月可以净剩2000元。我说你们这个打工好吗?他们说我们不叫打工,这叫体验生活,现在也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教育,所以这个富士康它就要向东部、西部转移,这样的话对农民工好,离家近了。对地方也好,给这个西部带来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加快了西部的城镇化,也为西部农民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为一些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你比方说现在大城市堵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都说北京是首堵,成都是成堵,成天堵,北京是全国第一堵。今后怎么缓解堵车问题,就得靠在大城市周边发展一些新的城镇,天津他们准备在周围建四个新城,建三十个重点镇,还有更多的一般镇,要实现城镇布局多元化,多中心,这样的话就是把周边的一些城镇来带动当地农民。天津准备在最近5年之内,100万的农民转移为城市户口,这里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愿意转,还有一部分是不愿意转。他们原则是农民自愿,你愿意转就转,你不愿意转就暂时不转。大家可能比较关注重庆市户口转移过程,我两个星期之前也去了重庆做了调研,重庆市准备在最近三年之内,把300万农民转移成城市户口。它这两个月以来已经转移了50万了,他们用什么办法呢?他们就是农村里面你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你退也行,不退也行,你这个户口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之后,就享受城里面的几种保险,包括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等各种补贴,这样的话我去调研了两个村,找了十几的人座谈,他们现在还愿意转的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转,是什么人呢?就是那些离大城市,离主城区发展快的经济区,比较近的地方,他们的地可能升值的空间比较大,他准备今后这个地升值以后可能对他更有利,他不愿意转。包括江苏苏州有一些近郊的农民也不愿意转,所以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定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随农民意,谁愿意转谁先转。重庆9月份一天4000多人转户口,到了最近几天,我了解他们一天1万多人转户口,所以最近有50多万人转了户口。这个事情可能比较有争议,但是他们先做试点,经过了试点之后总结经验,下一步再进行完善政策和法律再进一步推广。所以农民转成城市户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发达国家,现在日本城市人口已经占到95%以上,农村人口不到5%。欧美国家早就城镇化已经实现了,我们国家要在今后二三十年之内城镇化的人口要达到70%左右。

三、一些问题

尽管城镇人口达到70%左右,甚至更高,但是农村这一块,绝对不能忽视,为什么呢?因为农村里面要提供农产品,生产出粮食,然后是蔬菜、猪、牛、羊肉、鸡蛋、牛奶等等。

天津的滨海新区,中央领导去视察,给他们提出来,你不管滨海新区建了多好,天津发展多快,决不能忽视农业。苏州市也是,苏州市现在工业增加值仅次于上海。在全国数第二,但是他们的农业的保护的力度也非常大,一亩耕地给400块钱,然后你规模化经营超过一万亩的水稻,一亩再给400,不到一万亩的给200。

所以越是大城市愿意来保护耕地,现在大城市用的地,我了解啊,可以做到占补平衡,他们占补平衡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旧的宅基地付款之后到新的地方可以大幅度地节省耕地,比方说天津有一个华明镇,你们可以在报纸上、媒体上都看到过,华明镇原来十几个村的宅基地一万多亩地,它现在建了一个新区用了不到4000亩地,就把这一万多户的农民全都安置好了。省出来的地大概8000亩,这8000亩其中是接近5000亩拿出来发展工业、商业,还有3000亩拿来发展房地产。这样的话通过发展工业和房地产这个增加值来为这个农村,为那十几个村建房子、建公共设施,来给他们解决保障问题。他们说农民是“安乐保”,就是安居乐业有保障,农民又得到“四金”,哪四金,现金、股金、养老金还有保险金,所以现在农民城镇化之后,农民幸福指数就提高了。

但是这种地方目前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和农业还是需要政府投入,现在我们国家的投入,像我们司现在每年投资1000多亿,重点是用在西部地区的水电路气房,就是自来水、农民用电、还有农村道路、还有农村沼气、农村危房改造等等。同样还为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这些很多这个产业来提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这样的话就首先保障粮食安全。大家可以挺关心最近世界粮食形势。最近世界粮食形势可以这么说,是世界粮荒,中国不慌,因为近年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减产,美国的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6、7月份一个月之内就涨价40%多,俄罗斯总统也签署了不出口粮食的命令。所以现在粮价我们国家粮价涨的幅度还不算大,但是粮食问题决不能忽视,因为全世界还有9亿多人口没有粮食挨饿,现在粮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说是平均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每年的几百万儿童饿死,说饥饿问题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所以我们国家不能因为吃饱饭了,就不重视粮食。在这30年之前,不光在农村,城市里面也有可能饿肚子的也不少,我小时候饿肚子也是多年。每每想到当年饿肚子的时候,就感觉到粮食的问题决不能忽视。

现在我们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把粮米油糖、猪、牛、鸡、羊这些农产品来作为首要目标保证供给。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一些蔬菜供应大城市里面,近年来涨价比较大,大家可能感觉到了。北京什么大城市涨价比较大,因为大城市搞建设,把周围的一些菜地给占了,没有

开辟新的菜地,还有一个就是交通的问题,外面的菜运不进来。所以现在菜的涨价问题,引起了老百姓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后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菜地建设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我们这个小麦、玉米和水稻基本上可以自给,可以平衡的。我们的缺口在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我们现在吃的大豆和吃的食用植物油进口的占2/3以上,进口的一般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的你们在商店里买的时候,转基因的字很小,转基因食品。不转基因的,非转基因字写的很大。这样的话,老百姓一般不大注意,转基因,不转基因,现在不光是老百姓,现在学术界也在争论,到底对身体有没有什么大影响,现在也说不清楚。现在反正要首先要解决吃饱问题,影响问题还有待长期观察。15:48所以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最近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来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城镇化和新农村这两个方面必须要同时并举。

四、今后的打算

这里面今后的打算也是我的建议,首先要解决好土地问题,我们国家18亿亩多的耕地一定要保护好,要加强土地管制,不管是古代和现代,不管用什么制度,加强土地管制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措施。现在可以说土地管制超越制度,不管是西方也好,东方也好,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没有一个不实行土地管制的,所以我们今后必须要加强土地管制,要严格的适应占补平衡这一条。第二个就是户口问题,就是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加快推进户口的城镇化。刚才讲了大概1.8亿左右的农民工是属于半城镇化,这部分人要逐步地城镇化。第三要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向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这些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第四我们要推进改革,把现在这种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家一户十亩八亩地这么种,不利于机械化,也不利用提高效率。今后要通过农民的减少和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来提高效率,来提高效益。第五就是要进一步重视科技,特别是粮农方面,我们国家粮农方面目前有的是很先进,比如说袁隆平的水稻,在世界上贡献很大,但是我们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说我们的奶牛,黑白花奶牛大部分都是从欧美国家进口的,我们国家的养殖业,就是三元猪、二元猪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还有玉米的种子,美国的先锋公司叫“先玉335”种子,在我们国家势头很猛,我们去山西一个县,就是刘胡兰的老家文水县,他们的美国的种子占了80%多了。像是吉林这个省,“先玉335”这个种子,2006年是26万亩,到了去年就接近2000万亩,所以我们这个种业压力非常大,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

加创新,研发适合我们自己的种子。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6

2009年10月1日,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欣逢盛世,九州同庆。为了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和亮点;展示各城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成果;营造城镇“学、比、赶、超”氛围。中国魅力城市杂志社整合资源优势,举办首届“魅力城镇发展论坛暨魅力城镇魅力新农村推选” 活动。

作为迎接建国60周年的亮点活动、献礼工程,本次活动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广大魅力城镇魅力新农村踊跃参加,上百家中央级强势媒体全程报道,活动专刊将向国务院各部、委、局、办和全国市县投递,并向全国各级投资机构、各大投资俱乐部会员等单位和个人投送。

本次活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可谓少有,是魅力展示的舞台,更是招商引资的盛会!将为希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企业是一次难得的商机,会卓有成效的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合作双赢!我们诚挚期待您的支持!

中国魅力城市杂志社

2009年4月7日

附件:赞助与回报方案

大会赞助方式与回报

一、企业独家冠名(赞助费用:50万元人民币)赞助回报:

(1)会场外悬挂赞助单位横幅;

(2)开幕式:赞助商主席台就座;

(3)大会主题发言,1个名额,时间30分钟;

(4)大会会场主背景板出现赞助商公司名称及LOGO;

(5)大会代表证出现赞助商公司名称及LOGO;中国魅力城市杂志封面将刊出冠名协办企业人物或企业

形象广告,以4P版面对冠名协办企业进行软文宣传;

(6)大会坛会场摆放易拉宝竖幅广告4个;

(7)承办方协助发送赞助商资料给参会代表;

(8)开幕式当天欢迎晚宴主桌就座,1个名额;

(9)论坛茶歇时间播放赞助单位的宣传片;

(10)提供3人免费参加大会名额;(赞助本单位的手提袋)

(11)论坛在媒体发布信息及广告时出现赞助单位的名称;所有参会媒体的记者都将收到赞助企业和新闻发

布會的宣传通稿,赠送与会嘉宾记者带有企业标志的纪念产品。

二、协办(赞助费用:10万元人民币)赞助回报:

(1)可以在大会现场发放该公司的宣传资料;

(2)大会主题发言,1个名额,时间15分钟;

(3)中国魅力城市杂志集中刊登彩色广告2版文字介绍一篇(1000字以内)

(4)主论坛会场摆放易拉宝竖幅广告1个;

(5)开幕式当天欢迎晚宴主桌就座,1个名额;

(6)提供2人免费参加大会名额。

三、友情支持(赞助费用:5万元人民币)赞助回报:

(1)可以在大会现场发放该公司的宣传资料;

(2)大会主题发言,1个名额,时间10分钟;

(3)中国魅力城市杂志集中刊登彩色广告1版文字介绍一篇(800字以内)

(4)主论坛会场摆放易拉宝竖幅广告1个;

(5)提供1人免费参加大会名额。

四、晚宴及礼品赞助(赞助费用:3万元人民币)回报:

(1)在晚宴现场设立标有赞助公司名称的横幅;

(2)晚宴开始前公司领导致辞5分钟;

(3)可在代表手提袋中发放宣传资料;

(4)餐厅摆放易拉宝竖幅广告2个自己可在赞助礼品上印刷公司名称;

(5)提供1人免费参加大会。

(6)中国魅力城市杂志集中刊登彩色广告1版文字介绍一篇(800字以内)

五、参观考察(赞助费用:5万元人民币)赞助回报

(1)可以在大会现场发放示范区的宣传资料;

(2)大会主题发言,1个名额,时间10分钟;

(3)中国魅力城市杂志集中刊登彩色广告1版软文宣传一篇(800字以内)

(4)主论坛会场摆放易拉宝竖幅广告1个;

(5)提供1人免费参加大会名额;

(6)所有参会媒体的记者都将收到考察示范区的宣传通稿,赠送与会嘉宾记者带有示范区标志的纪念产品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7

一、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规模不大, 特色不明显, 质量不高。

相对于全市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发展明显滞后, 许多城镇建设缺乏发展特色, 地方性优势不突出, 产业结构严重的雷同化, 经济效益普遍低下。

2. 发展不平衡。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 财政收入多者上亿元, 少者仅3 000余万元;从常住人口看, 多者上5万, 少者不足3 000人。

3. 规模不适度。

目前衡阳市的县城的平均规模为3.9万人, 建制镇镇区常住人口5 800余人。规模过小, 使小城镇的经济职能、公建配置、工业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等方面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发展小城镇, 实现农村城镇化就成为加快衡阳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4. 管理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传统体制下的利益机制和政府管理职能不完善, 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缺乏来源, 大部分城镇没有自来水和污水排放管道, 供电设施差, 邮电通信比较落后, 有的交逼极为不便, 路面铺装极少, 路状差, 运距远, 物资流转困难。此外环境保护不好, 卫生绿化极差, 文教、福利事业的总体水平偏低。加上一些政策上的不配套引起的矛盾, 如土地流转问题、机械的城乡界限、过时的“身份观念”、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建设资金政策等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衡阳市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1.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是衡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市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农村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更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 更有助于促进生产力要素集聚, 产生规模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就衡阳产业结构而言,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畸重, 第三产业比重不足的超重型产业结构问题, 一直困扰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收效不大。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不仅会带动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邮电、旅游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也会带动科技、教育、卫生、信息服务和社区职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 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衡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明显偏低的问题。

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转移的聚集地, 依托小城镇吸纳人、财、物的功能,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规模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市场成本, 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经济发展, 提高农业企业化和集约化水平, 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途径。

当前, 衡阳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农产品出卖难,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滞后, 城市化水平不高有着直接关系。衡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目前全市还有9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寻找出路。只有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了, 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了, 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拓宽了, 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富余人员,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只有改善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的收入偏低问题也随之得到逐步解决。

4.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有利于节约农村非农业用地, 优化农村自然环境。

农民进镇不仅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将产生积极作用, 而且能很好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小城镇的实践表明, 在相等面积的土地上, 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小城镇与一般村庄相比, 可以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同样重要的是农民集中居住到小城镇, 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必将增强, 加上小城镇防污排污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着, 将会明显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三、加快衡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必须坚持带动农村发展的方针。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立足点要按照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以城镇体系建设为核心,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合理布局密切结合, 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 引导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适度集中发展,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产业、地域转移, 扩张小城镇人口产业规模, 以节约用地, 实现集聚规模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始终把小城镇经济实力和其经济辐射功能放在首位,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以优势产品和主导产品为龙头, 推进和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要妥善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必须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衔接。

要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 以市场经济为准则, 使全市小城镇的发展处在合理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小城镇总体规划中要突出特色。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生产力布局的环境, 弘扬自身特色。根据衡阳各地发展历史、社会分工和政治因素等, 小城镇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要依托本地的农业、渔业、矿产, 技工等资源优势, 建立以加工或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兴工强镇”。第二种是要依托本地资源交通优势, 发展商业、服务业莉加工业, 以贸易带动而得到发展, 实现“兴商强镇”;第三种是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 通过与整体开发相结合, 发展为游客服务的各类商业、文化、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 “兴旅强镇”。如南岳注重从实际出发, 构建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依托优势资源确立了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3. 新型城镇化建设, 必须坚持体制创新。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体制政策是关键。长期形成体制障碍是造成衡阳小城镇发展落后, 城市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尽快出台符合市场化取向的创新体制, 首先是投融资体制创新。积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要以开放的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明确小城镇以个体相私人投资为主的发展动力机制, 鼓励农民带资金进镇。二是用地管理创新。推进土地开发商品化、市场化, 对小城镇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采用拍卖、招标或协议方式出让。可以说, 没有体制的创新, 就不可能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发展。此外,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还有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问题, 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 逐一扫除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 建立有利于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新机制,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高城市化水平创造条件。

4. 新型城镇化建设, 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农村现代化,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 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城乡协调发展。要把乡村和城市共同置放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框架之中, 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考虑小城镇的发展, 考虑小城镇在全市城镇进程中的基础作用。衡阳市小城镇的发展目前仍处在集中发展阶段, 必须树立集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点, 提倡集聚的地域组织方式, 鼓励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的集中。衡阳市地理环境复杂、多山地多丘陵, 特别是南部地区山多陡坡, 人口密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异地开发扶贫, 促进山区人口城镇聚居, 减轻环境生态压力, 改善山区人民生活。

5.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 全力抓好“三规合一”。

规划是发展的蓝本, 是建设的先导和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 给出了重大政策改革方向, 为此, 衡阳市政府要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总领作用, 实现“三规合一”。长期以来, 不少地方一直存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不合一”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这三个规划分别由发改委、住建部门和国土部门制定, 但依据和重点各有不同, 这也是城乡规划变动较大、科学性和严肃性都不足的重要原因。建设地方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协调三大规划, 建立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其他两个规划为辅的衡阳新型城镇规划, 严格按不同的土地用途制定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重点抓紧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合理确定规模、产业方向和功能分区。

参考文献

[1]邵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7-03.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8

一、因地制宜, 突出推进工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一种产品的几个同类型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潮流, 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湖南的工业产业集群有较大的发展,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特别是技术人员缺乏;各地没有制定出详细的规划等。那么, 在湖南, 如何克服上述不足,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呢?

1.因地制宜, 制定规划。全省重点扶持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钢铁、有色、工程机械、烟草、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工电器、轨道交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6类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50个产业集群, 引领带动全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出台特定扶持政策, 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技术改造、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推动产业集群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类推进、分别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华菱钢铁集团、有色控股集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长丰猎豹、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实施“双百”工程, 到2010年, 全省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0家左右, 50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 形成一批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鼓励核心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扩散配套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合作, 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 扶持做强100家成长性好的企业。

2.注重要素市场, 加速产业集聚。大力培育要素市场, 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投入方向, 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集群集中, 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3.发展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先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要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四大传统产业, 努力构建产业链。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务、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

5.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能源产业和矿产开发, 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继续加大投入, 保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发展, 重点抓好公路、铁路、航运建设,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没施建设, 抓好水火电开发。大力发展替代性可再生清洁型能源, 积极推进核电前期工作, 努力完善城乡电网结构, 建成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6.大力支持技术创新, 培育产业集群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加快传统工业转型, 加快新产品开发,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对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进行分类整合, 从简单加工向深加工延伸, 从粗加工向精加工拓展, 拉长集群产业链条;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研发新产品, 不断培育产业集群的自身品牌和特色,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提高集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7.抓好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形成产业内部紧密型协作配套关系, 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加快形成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关键是要加快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

8.延伸和拉长产业链, 实施项目带动。

9.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岳阳石化产业集群, 株洲 (湘潭)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为龙头带动, 以创品牌为基础, 努力创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效应。集中力量培育几个特色品牌, 以品牌产品做大品牌企业, 以品牌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10.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以工业园区的方式, 建设适宜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园区环境, 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抓园区建设, 一定要强化规划功能, 合理引导, 提升园区产业集群聚合度。

11.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软环境建设, 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组织, 造就企业家队伍。

二、培育特色,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湖南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产基础, 因地制宜, 适应市场, 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业,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品种上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集中, 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经营上注重完善营销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建立特色产业体系。具体而言, 要做大做强果业、生猪、花卉苗木、水稻等四大主导产业, 支持发展烟叶、木业原材料、食草禽畜、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区域特色产业。

农业主导产业建设方面。一是果业。湖南山地多, 土地肥沃, 雨水充足, 桃、李、枣、桔、弥猴桃、葡萄、脐橙、西瓜、红薯、茶籽等都是湖南最有特色、最有潜力、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要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均衡供应、推行标准生产、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塑造市场品牌的基本思路, 以将果业产业打造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为总目标, 坚定不移, 加快发展。要重点发展早、晚熟品种和加工品种, 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提高果品质量。要加强贮藏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要加强市场开拓, 积极扩大出口, 把“湖南果业”培育成中国知名品牌。二是养殖产业。要抓住生猪、肉鸡、蛋鸡等产业布局调整和养殖模式由户养向专业化养殖转换的有利时机, 发挥湖南的区位优势和低成本优势, 按照“品种优质化, 生产规模化, 质量标准化, 经营产业化, 保障体系化, 投人多元化”的思路, 以把养殖产业建设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为目标, 加快良种扩繁步伐, 优化养殖区域布局, 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 建立一批专业化、专业村、生态养殖专业园区。要把湖南建设成为粤、港、澳稳定的优质瘦肉型猪、鸡、蛋的供应基地。同时, 环洞庭湖圈要发展特色水产。三是花卉苗木产业。要以乡土特色盆花、绿化观赏苗木和食用鲜花为重点, 突出基地建设, 扩张生产规模, 提高科技含量, 培植品牌产品, 拓展市场空间, 延伸拓宽产业链, 实现花木产业跨越式发展。鼓励开发各种具有特色的新品种, 重点发展金边瑞香、比利时杜鹃、富贵籽、虎舌红、竹柏、竹盆景、木槿花等品种。要建设湖南花木良种种苗繁育中心、花木交易中心、野生花木资源保护与开发示范基地, 建立起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花木产业体系。四是水稻产业。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品牌, 发展水稻产业, 使湖南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良种供应区和粮仓。

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方面, 要大力发展烟叶、草食畜禽、沙黄鸡、特种水产、水禽、工业原料林、竹产业、麻产业和菜蓝子产业等。

三、信息带动,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所谓新型工业化,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和传统的工业化相比, 新型工业化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走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行提升和创新, 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 以信息集成取代资源集成, 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 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营销手段的电子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渗透、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业、信息设备制造业, 为工业化提供系统软件和数字化、电子化的生产装备。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 工业是信息化的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 结伴而行。

工业化与节能降耗协调发展, 走资源消耗低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走绿色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开拓创新协调发展, 走自主创新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 走“人才强工”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国际化协调发展, 走面向世界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地区现代化协调发展, 走地区和谐发展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与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更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充分做强信息化的载体——工业化。因此要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总体思路, 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信息产业为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 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的调整, 使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加快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促进湖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1.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 加快企业现代化步伐。2008年2月29日, 在《2007年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发布会上,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赵小凡司长公布了最新的数据:中国80.4%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 其中44.2%的企业已经将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 但是只有16.7%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 但是核心业务应用低于10%;已经应用ERP的中小企业仅为4.8%, 只有9%的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可见, 对于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 其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被动无序状态, 很多企业盲目跟风;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在商贸平台上投放了自己的产品, 但却没有自己的域名和自己的网站;有的企业已经购买了企业管理应用软件, 但是当企业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 却没有办法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会计电算化、进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其中电子商务建设又包括:企业局域网建设、网站建设、建立销售渠道和交易平台、对销售进行管理等。可以分以下几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 (1) 企业决策层要转变观念, 对信息化要高度重视。 (2) 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促进传统产业的深加工和技术创新。 (3)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服务系统促进传统产业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 实现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 (4) 建立信息化平台:建立企业局域网, 拿到企业独有的域名, 利用电子信箱作为企业通讯的开始。 (5) 参与应用服务:建立简单销售和行政管理平台, 包括文件管理系统。 (6) 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7) 进行电子交易: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间的信息采集和沟通, 有步骤、有计划地切入电子商务;并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 使传统产业的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和有效的运行。 (8) 管理与商务全面信息化:根据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 (9) 大力培养和引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2.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实现工业化步伐。要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和地方优势, 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 认真做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 努力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着力培养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抓住国际国内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大力吸引信息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国内知名大企业来我省投资;要突出发展为信息化服务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要加快发展网络软件业, 加快湖南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软件企业合作,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软件企业;要抓住3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的有利时机, 积极引进相关网络和终端生产线, 设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以下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信息服务业, 把信息服务与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以及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结合起来, 努力拓展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同时, 要结合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实际, 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创建信息产业专业园, 打造湖南信息投资聚集区。立足彩管生产、视频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电子新材料技术等优势, 拉长产业链。立足我省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产业基础, 发展形成配套能力强的产业群。

3.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要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 将制造业的加工、形成、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大力推进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规划、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要立足湖南优势, 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工程机械设备、交通机构设备、电力设施等机电一体化产品, 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重点改造提升卷烟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等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 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

4.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一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努力实现经济领域的信息化, 积极建设以公用经济信息网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防灾抗灾信息网络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金卡网络工程、金税网络工程、金管网络工程、金关网络工程、金财网络工程、交流信息网络系统工程等十大经济信息化工程, 力争在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主要行业和领域中实现信息化;三是稳定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工程、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工程、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旅游服务系统、社区与家庭信息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化推广应用项目;五是深化投融资体系的改革, 拓宽企业筹措资金的有效渠道, 加大工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力度。

5.大力发展信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 支撑与推动新型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 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 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跳出工业抓工业,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延伸产业链条, 催生产业集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加深, 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 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时间上计算, 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 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延伸了制造业的产业链, 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和依托。二是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越高, 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要围绕工业制造业、工业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

6.建立健全科学创新体系, 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拓展科技创新渠道, 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创新服务机构、专利服务机构、咨询培训机构;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 坚持自主创新与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相结合, 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道路, 努力形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二是加强标准化工作。尽快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 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7.强化信息人才培养, 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支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 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吸收高科技技术人才, 坚持自己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使科技人员成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坚力量;要着力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育使用机制, 构建信息产业人才高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软件学院, 高职学院和中专学校开设软件专科。同时, 要重视知识更新, 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有效措施, 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人才, 鼓励他们在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发区、软件园创办信息企业实体。

8.将信息化的发展融入到工业产业集群之中,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参考文献

[1].高佩仪.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2].叶耀生.新中国城镇化的回顾和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2)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9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因此,加快发展陕西县域城镇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能够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

1.1小城镇是上通城市与下达农村的重要结合点,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指向之一是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小城镇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农村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1.2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小城镇是农村区域的中心,有着强大的集聚扩散作用,可以把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在一起。一方面能够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达到农业规模经营的目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改变农业的劣势地位,进而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能够加快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集中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穿件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另外,小城镇的集聚扩散作用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污染程度,节约了土地等,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一致。“小城镇,大作用”的典型模式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城镇化。

1.3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能够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直接吸纳农民转换身份,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使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 陕西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委、省政府就立足省情,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全省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以关中城市群为核心,带动陕南陕北中心城市建设,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框架。陕西省除县城以外的建制镇有827个,其中重点镇107个,涉及86个县(市、区),建成区人口160万,建成区面积270平方公里,占到全省除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建成区人口的39%,面积的37%。城镇化水平较1978年增加了25.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2010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但其整体规模小,经济总量不足,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尤为滞后,具体表现为:

2.1 小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空间分布缺乏合理性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面广量大的小城镇的吸纳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目前不少小城镇规划起点低,前瞻性差,规模小,功能分工混杂,布局过于分散;城镇形态、产业结构、建设方式和建筑风格趋同化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陕西小城镇数量增加很快,小城镇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由于乡镇工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布局高度分散,而且平均规模偏小,空间形态不合理。

2.2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竞争力不强

城镇除了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讯、邮电等基本设施,几乎没有城镇微型游园(结合设施农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箱、垃圾集中点、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比较缺乏,,垃圾清运车配备严重不足;城镇绿化除了行道树几乎没有任何点缀,致使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过于滞后,加之城镇管理水平所限和管理投入不到位,造成镇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产要素聚集效率较低。导致使小城镇不但在引导各类产业落户方面缺乏环境吸引力,同时,也没有建成宜居生态环境来吸引有条件的农民、或其他厌烦喧闹生活的城里人到此定居。

2.3 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

目前小城镇建设资金,45%来源于土地出让收益,40%来源于向上级部门争取的专项资金和社会筹资,15%来源于地方财政和其他投入,由此可以看出,各乡镇的突出问题就是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由于乡镇政府收入有限,大多属吃饭财政,没有能力出资编制小城镇规划、搞小城镇建设,县级财政基本沿袭着“普遍撒网,全面开花”的补助方式。

3 加速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陕西省由于经济基础、地理气候、人文社会、产业优势等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应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对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纳入所属区域城镇总体规划,建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建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以及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促进全省经济合理布局,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住小城镇建设方向

务必从统筹城乡、以镇带村、城乡联动、有序发展的角度编制规划。第一,要规模适当。小城镇规划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量力而为。绝不能盲目攀比,搞形象、政绩工程,防止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导致城镇建设虎头蛇尾。第二,要有前瞻性。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提前统筹。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避免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第三,要科学布局。节约土地,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第四,要维持规划。要保持规划必要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不能跟着感觉走,朝令夕改,随意变动。

3.2 打造特色,培育产业,增添小城镇经济活力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保证居民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在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小城镇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从全省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果业等都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小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陕西四大区域各有优势,是各区域小城镇特色产业的选择基础。陕北小城镇要突出能源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业、食品加工产业;渭北旱塬是符合苹果生长适宜指标的最佳区域,自然禀赋好,目前拥有全世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苹果基地,2003年陕西苹果被认定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发展果业优势突出;关中工业发展的基础雄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条件好;陕南小城镇发挥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优势,可发展以食品、制药、水电、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3.3 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优化小城镇发展

在判断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时候,我们参照的主要标准就是基础设施。它是确保城镇的每一项功能都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进一步建设城镇的有力保证。应建立道路网络体系。小城镇的发展,首先是打破封闭式的交通道路,完善小城镇同周边城市道路的畅通性,要引进城市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时,小城镇还应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一个人与自然、城镇完美融合、和谐共存的宜居小镇是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做好传统的基础建设之外,我们还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方式,加大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力度,提供居民的生活质量。

3.4 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较多的资金。并且,我们也能够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小城镇居民以及不同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形成政府支持引导,集体和居民投入的三方主体,在基于重点建设小城镇上,合理有效地完善投入机制。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要主动地争取银行贷款。要以立法的形式,依据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3.5 坚持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城镇的发展要坚持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合理供地,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维持并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加强水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水源地,制定科学水价调节供给与需求,加强环境规划和管理,建设生态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迟宝旭.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2007.9农业经济.2007(9):24-25.

[2]周游,梁波.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1):136-138.

[3]傅泽平.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1):94-95.

[4]费振国.加速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建议[J].英才高职论坛,2007(1):47-49.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10

一、大力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 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004年2月, 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 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 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 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城 (镇) 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发达且城镇密集区域的重点镇建设的原则, 2004年以来对169个重点小城镇承诺发放贷款90亿元, 实现当年发放64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重点镇的探索, 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 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重视小城镇规划, 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 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 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 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 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现有每年200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 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 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信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 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否成功, 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应当根据先县城、重点镇, 后一般镇的次序, 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 不合理的应调整;规模过大、照搬套用城市模式、浪费资源的应坚决修改。特别应当严格考查小城镇2003年以后的规划编制情况, 注意其规划的超前性和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合理性。规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 应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协调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利用这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 使得基本农田成为小城镇与行政村之间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 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 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田园风光的保持带。小城镇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截然不同。小城镇只要把资源保护好, 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就形成了天然的公园。要向古人学习, 把小城镇“轻轻”地安放在大自然中间。

三、加大小城镇投入, 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 商业利润空间较小, 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 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 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 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 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 社会力量多方支持, 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 或采取BOT方式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对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 应当通过立法形式,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对现行的贷款政策应进行调整, 在方便、易行的前提下, 扩大小城镇资金贷款范围, 做到“投得出、收得回”。凡是属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都尽量纳入信贷支持的范围, 并逐步下放信贷资金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目前, 中央为了确保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对农民实行了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置农机具补贴。但这些补贴是分对象、分项目区进行的, 应当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 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受地域、环境所限, 中部、西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水平线上。应当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 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小城镇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方面入手,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 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 真正把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办成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现在,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 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 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 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 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来自生活的污染, 要着重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 首先应在小城镇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小城镇加强农用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来自工业企业的污染, 要考虑对其进行关、停、并、转或者制定优惠的“进园”政策, 建设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废弃物集中处理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污水管道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采用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 建立健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采用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方式提供清洁可靠的饮用水。要推动小城镇垃圾清运、保洁、无害化处理, 推广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 坚定不移地推行粪坑封闭化、沼气化。要在小城镇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四边”植树绿化, 封山育林, 绝不能照套城市模式, 搞大广场、大草坪。

五、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应加快职能转变, 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凡是农民不认可的改革不能强制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改革, 要先行试点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 避免由于小城镇发展中的工作失误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 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 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资产变股权, 农民当股东, 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 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 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 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 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 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在实践中, 天津、江西、安徽等地正在进行小城镇迁村并试点。试点的基本思路是:对大、中城市近郊条件比较成熟的小城镇, 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整合散居农民的宅基地, 重新规划居住区、工业区, 变平房为楼房, 变散居为聚居, 将农业用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在无偿提供农民住宅后, 将节余出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出让, 进行商业开发, 所得出让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支付农民住房建设成本。同时, 将原有宅基地整理复垦, 实现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这种试点已经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 初步做到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成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

摘要: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 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 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与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联合编写.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 (一) .www.fwjh.cn/html/20075/2007511222703.html.

[3]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EB/OL], www.yuzhong.gov.cn/data/2006/0713/article.

[4]刘海清.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EB/OL], www.cquc.com/qx/199911/006.htm.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1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42-1

1 当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资金投入少或无资金保障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是依靠上级拨款,二是乡村自筹,但均没有保障;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受限。由于缺乏必要规范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文化阵地萎缩现象比较严重,文化站很难发挥自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上的作用。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于乡镇中心工作繁多,文化專职干部常常不专职,经常去做乡镇领导分派的其他工作,致使农村文化工作被放在一边,应当开展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缺失。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全市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干部整体素质偏低,一些文化站没有正式编制,有的文化站有编无人,有的综合文化站编制被挪作他用。许多干部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等、靠、要”思想尚未完全改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以政府为先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落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列入乡镇、街道、村两委主要领导任期责任,作为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之一。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研究文化工作,并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工作中地位的认识。摈弃将文化工作置于附属地位的观念,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让广大农民不断提高物资生活的水平的同时,也应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2.2 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一是县(市、区)、乡镇政府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有经费保证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不断向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保证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用于薄弱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有独立设施,设备齐全,正常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活动有专项经费补助,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界力量对乡镇、街道文化建设的扶持和捐赠。三是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补助和省级扶持资金对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2.3 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切实加大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力度,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开展骨干培训、技术推广、品种更新、市场开拓等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动员和组织文艺志愿者经常下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教育广大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支持和鼓励文化和体育工作者积极利用农闲、节庆和集市,组织举办农民运动会、地方戏曲表演、农产品评比等趣味性强、内容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民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科技、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等培训,为农村培养各类科技文化人才,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把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村民自觉抵制迷信和赌博等不良风气,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稳定发展农村文化队伍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专职文化干部,2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还应配备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并落实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有较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活动正常有序;村建文化室应配有管理人员1人。村级文化协管员按照职责完成任务,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促进乡村文体建设上有所贡献。

2.5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林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参考文献

[1] 任炎尧.浅析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文化.群文天地,201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2-03.

[3] 吕效球.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8-05.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 篇12

一、东小河村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东小河村位于德州市武城县中东部, 属黄河冲击平原区,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耕地面积500亩, 人口约500人。近年来, 武城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要求, 紧紧围绕“工作高标准, 发展上水平, 群众得实惠”的工作要求, 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 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 作为以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为主的东小河村来说, 靠地吃饭的模式仍然制约着东小河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

作为传统的农村代表, 农业一直以来都在东小河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耕地分散, 再加上农民对大型耕地机器购买力不足, 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仍然制约着本村农业生产。农业作物包括小麦、玉米, 这类农业作物的种植相对经济作物而言节省劳力, 但近几年由于种子、化肥价格上升, 小麦和玉米生产量过度依赖于化肥量的使用, 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大。长期以来, 这类作物在东小河村作物产量中仅占一小部分, 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 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 给村民带了了收益, 其种植呈扩大趋势, 逐步代替了以往果园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模式, 十年前村庄里百亩果园现已被砍伐殆尽, 仅存数十亩果园。目前一户一地的生产单位加之土地不集中, 大型机械无法代替人工劳作, 尤其是经济作物强调精耕细作, 棉花的种植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很多家庭不得不在棉花收获期雇佣外村劳动力, 从而加大了棉花生产的成本, 农民收入实际上提升不大。

2、养殖业

要谈到东小河村目前经济的发展, 就不得不提到东小河村养殖业的发展, 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回族。在很长的时间内, 回族人主要依靠养殖牛和羊来争创收入, 养殖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 每家每户平均圈养两头牛、四只羊, 在牛和羊成熟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屠宰, 然后到附近村庄售卖。这也成为东小河村的特色, 村庄上靠近路边有很多回族特色的饭馆, 牛羊都是现宰现卖, 周边的村庄乃至附近县市的很多顾客不远千里跑过来尝鲜。目前街道两边兴起了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 政府对少数民族税收政策的倾斜也给东小河村饭庄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3、工业生产

如前所讲, 东小河村作为传统农村的代表, 仍处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固化模式阶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2年, 村里出现了假发加工、电子加工、服装加工等小型的家庭作坊, 人数在20到30人之间, 之所以不能称作企业, 是因为这些家庭作坊存在季节性强、人员流动大、生产不固定等因素。即便如此, 这种小型的家庭作坊仍然解决了小部分闲置农村妇女的收入问题。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 虽然在这种家庭作坊工作, 工资和安全没有保障, 很多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仍然希望在农闲季节到作坊工作, 很多本村及周边的村民也前来报名。他们认为一个小时4元的工资虽然低, 一天下来就能保证一周的消费, 补贴家用, 而且不耽误种地。这可以反映出东小河村及周边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只是招商引资的空白导致很多留守的妇女闲置在家。

二、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东小河村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但还需要完善

2005年12月德州市武城县被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 2010年8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省级试点县。目前小河庄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 90%已参保, 对于五保老人、特困户实行村集体帮助交纳参合基金, 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差, 缴纳费用仍然采取每户每年自费缴纳80元, 主要特点是大病统筹, 对于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患者政府会给予70%的报销政策, 非定点单位且入院有转院或急诊手续的参合患者, 政府给予40%的报销政策, 没有任何手续的参合患者给予10%报销政策。总体来说, 大病统筹、住院补偿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据本村居民表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大实惠, 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以缓解。

东小河村卫生室承担周边几个村的医疗任务, 位置比较重要。但截至目前, 卫生室仅有超声检测设备、常规化检测仪等比较简单的医疗器械, 缺乏完整的消毒器材和其他检验化验设备, 更别说手术室的各种配套设施了。笔者采访时, 病房的被褥早已泛黄, 破旧不堪, 定期消毒更是很难做到。另外, 在人员配置方面, 从医人员的学历大部分都是中专, 甚至有个别的医生没有学历, 只是靠着多年的经验行医, 尽管如此, 因为这里可以报销, 到这里看病的村民依旧络绎不绝。由于属于“新农合”报销范畴的药品目前仅有200多种, 而且有的药品并不是所有镇卫生院、一体化卫生所都有, 农民在购买药品时选择的余地较少。一般的“小病”比如发烧感冒开的药报销幅度极为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误村民病情。

2、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发展, 但教育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与周边的村庄相比, 东小河村村民在2006年就喝上了自来水, 结束了每天推车排队去井边打水的时代。目前村庄修建了水塔, 方便了村民用水。为方便村民通讯, 村里修建了一座移动通信塔。在政府的补助下全村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除此之外, 对于村里60岁及以上的老人, 村集体每月补助60元养老金。为鼓励本村学生求学, 村委会给每名考入大学的家庭500元奖励。

目前急需解决的公益建设应该是教育问题, 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处于空白阶段, 这也是周边村落共同存在的问题, 本村的适龄儿童需要乘坐距离较远的外村班车上学, 由于缺少对于校车的监管, 校车接送人员是否具有承载资质, 校车是否安全都有待考证, 这也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其次, 东小河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村容村貌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样子, 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文艺汇演很少到村子。

3、政府的惠民政策帮助了农民创收, 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农业方面, 因为农民种植小麦成本的扩大, 山东省财政部补贴农民种植小麦的惠民政策也切实使东小河村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据了解, 农民领取的粮食补贴资金主要包括小麦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部分, 其中小麦直补标准为14元/亩, 农资综合补贴则根据当年农资价格增幅来确定, 2013年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为111元/亩, 合计补贴资金为125元/亩。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东小河农民种粮热情会愈发高涨。

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耕地不集中的问题, 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1亩, 而且分布散乱, 在收割季节里, 大部分土地不能借助于大型收割机, 仍然需要人力操作。由于目前小河庄青壮年大多数在城里务工, 每年秋收季节都要请假回家帮忙, 耽误了在城里赚钱的时间, 人力资源的紧缺, 也增加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三、促进东小河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东小河村村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距离建设小康村还有很长的奋斗路程。根据目前东小河的发展现状, 笔者提出了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 兴建厂房, 充分利用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

要想达到小康村, 实现共同富余, 集体经济必须搞好, 把集体经济做好了, 集体经济组织才有财力为村民做好公益事业, 才能拥有运转的自由资金。笔者认为, 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最好途径就是积极地招商引资, 帮助并鼓励城市工厂、企业来本村办分厂, 充分利用好本村及周边富余的劳动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逐步渗透, 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时机也将成熟, 东小河村需要把握时机, 全力推进村集体的工业发展。另外, 东小河村身处洼地, 地势平坦, 临近东临105国道, 南靠青银高速, 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和交通资源吸引商家来投资, 加大力度动员武城县投资兴业的老板来此办厂, 积极营造出诚信健康的招商环境。

2、进一步鼓励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共同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针对东小河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分散不集中的现状,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管理, 借助于大型农业机械减轻村民的秋收负担。据了解, 东小河村村民并不十分了解专业合作社, 很多人担心加入合作社后, 自己的农具和运输工具没有用武之地。这就需要村委会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 给农民讲解加入农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 帮助农民注册加入专业合作社, 同时对于农民关心的农具器材问题出台相应的弥补政策, 积极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3、引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 进行管理创新

东小河村民风淳厚, 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着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式的农业生产, 过着温饱有余的生活, 造成思想上过于保守, 实践上缺乏开拓精神。因此,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推进管理队伍的优化和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为农村管理人才的优化创造了条件, 村委会的组织人选应该招贤纳士, 适当放开村干部的当选条件, 对于有志于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的大学毕业生, 在农村服务一定年限后可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让他们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之中。此外, 政府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鼓励高学历人才、退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回家乡参与村集体的改革建设, 或当顾问, 或参与管理, 从而为东小河村的发展拓宽路子。

4、完善村委会职能, 让村民更加民主地管理村集体活动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 应该倾听村民的心声, 保证村民的利益, 带领大家干事创业, 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村委会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 注重制定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管理规章制度, 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 同时要注意强化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民主制定、民主决策, 对于涉及村集体发展的各项发展任务提前召开会议, 充分酝酿, 集思广益。财务方面要做到公开化, 使村民了解财务收支情况, 提高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变城乡差距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贫困农村的经济建设问题是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改革中必须克服的难关, 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东小河村为例, 以访谈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查, 同时结合本地文献资料分析了小东河村近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状,东小河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Z].2012.

[2]三联阅读:关于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全文[Z].

[3]武城信息网:走进武城街道简介[EB/OL].http://www.wucheng.gov.cn/.

上一篇:重症精神病下一篇:电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