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共8篇)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篇1
刘庄参观有感
5月9日,桃园办事处组织机关48个村支部书记,到河南省南街村和刘庄村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四天的时间,先后参观考察了南街村和刘庄村的生产发展、新村建设等情况,并认真听取了两村有关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每到一处,他们的做法、工作干劲和发展境界都使我们为之叹服,也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工作上的差距。
一、南街村、刘庄村的基本概况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848户,3180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该村的突出特点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营造了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特别是该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不但有效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而且有力地促进
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在集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该村的村民变成了居民,1000亩土地仅由70个人负责经营,其余的村民都到村集体企业上班,并且免费享受3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同时,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街道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路灯彩灯交相辉映,厂房住宅鳞次栉比,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该村还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公益设施,并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兴办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能够对学生、企业职工进行更好地教育。
刘庄村:刘庄村位于新乡市七里营镇,全村357户,1659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1952年,史来贺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50多年,把“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长工村逐步建设成了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等亲临刘庄视察并题词,给刘庄人民以极大的鼓舞。2005年,刘庄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多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人均分配达到了9000元。现在该村农民公寓,每户四层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每户都配有中央空调、宽带网、现代化家具、闭路电视、电
话和车库,集中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刘庄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每年为群众发放各项福利达40多项。从该村2005福利发放明细表上可以看到,小到面、油、粉条、瓜果、芝麻糖,大到修路、绿化、房屋维修等物业管理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统一承担。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周边村庄在刘庄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也像刘庄人一样享受免费教育;退休人员每月退休金300元,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的生活补助;18岁以下未成年人每月享受30元补助。村内建有设施先进的卫生室,小病不出村,并且村集体每年组织全村人进行一次体检,所有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对病人再补助30-40的医疗费。
二、主要感想和体会
1、一个好班长和一个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对强村富民作用重大。从南街村和刘庄村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发展的速度如此快,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威信极高、能力极强的支部书记和一个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模范的带头作用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南街村和刘庄村带头人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集体、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刘庄村的史来贺把“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不光要劳动带头,吃亏也要带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群众住最好的房子,而他却坚持住在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到病逝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台17英寸的电视机,甚至连个衣柜都没有。在他的带动下,群众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这两个村的领导班子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敢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通过刘庄村刘副主任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的班子内部没有一点杂音,十分团结,对带头人更是充分的维护。这是一个班子干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2、立足实际,把发展置于第一位。作为村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了物质基础,党支部就可以为群众办实事,树立威信,就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做。南街村和刘庄村都有一套符合自己实际发展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
刘庄村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初期,党支部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让群众进行民主讨论,群众都自愿搞集体经济。所以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保留了集体经济,革除了某些方面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同时吸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成立了刘庄农工商总公司,下分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七个专业、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了“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罚联产”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街村党支部也是在广大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把个人承包的土地、工厂逐渐收归集体,实行公有制,集体经济的规模经营促使他们以“农”为出发点,靠农业上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总之,这两个村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规划,并能够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大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不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富裕了村民,使村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关于几点启发
1、强村富民首先要强班子。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如果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没有群众威信,发展则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注重村班子建设,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使两委班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增强班子的凝聚力。要像史来贺那样,发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2、加快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抢抓机遇。一步撵不上,步步撵不上。每个村都应该制定出适合自已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特别是要把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再进一步提高标准和要求,没有高的目标就没有超常规的发展。根据先进村发展的经验,我们一定要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作足文章,要向南街村、刘庄村学习,以农业上工业,围绕龙头上配套,以大手笔、大气魄上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真正强村富民。只有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强了,才会有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本钱。
3、要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一齐抓。通过南街村和刘庄村的经验,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是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充分必要条件。先进村在大事上都由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村务、财务按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按制度办事。南街村还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千方百计搞好各种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对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教育,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又优化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篇2
一、村委会供给公共品情形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村委会提供村级公共品中, 由于每个村民不可能亲自参与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所有过程, 这就决定了由村民选举的、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代理行使村级公共品的供给决策。在这里, 所有的村民都是公共品的消费者和资金的提供者 (资金提供的方式包括预先支付和消费后补偿) , 同时, 也是公共品供给的委托人, 村委会则是该公共品供给的代理人, 即所有村民与村委会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由村委会代理所有村民作出公共品的供给决策。
但是, 这里所指的村委会只是独立决策单位, 而它本身并不是生产单位, 公共品的生产必须依托企业来进行, 这样, 在村委会供给公共品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三方主体:委托人 (全体村民) 、代理人 (村委会) 和采购供应企业。各行为主体之间表现出的关系是:消费者集团 (即全体村民) 与村委会是委托代理关系, 村委会与企业 (生产者) 之间是采购关系, 也就是形成了委托代理加采购的关系。即是说, 在村委会供给公共品中, 村公共品供给主体之间形成了以下关系, 如图1。
在委托代理加采购的关系中, 村委会代理消费者 (村民) 向生产者购买产品和服务, 但用的却不是村委会自己的资金, 于是产生了村委会与各企业合谋来损害村民利益的可能, 由此而产生了激励和监控机制的设计问题。
二、村级公共品供给中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的激励与监控问题分析
在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中, 村委会作为公共品供给的代理人, 在村级公共品供给决策过程中拥有私人信息, 从而致使消费者集团 (全体村民) 与村委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的产出就是村级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委托人即消费者集团 (村民) 从中得到的收益是从村级公共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好处, 而代理人 (村委会) 的收益则是代理村公共品提供中得到的佣金和从村公共品采购供应企业的寻租中获得的利益 (代理人获得的这种利益是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每个具有独立价值和利益的个人, 都会因谋求实现其个人的目标和利益要求参加政治决策。[2]因此, 村委会成员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性质, 以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为行为准则。在经济人意识的驱使下, 村委会及其成员在决策时就可能选择通过寻租来获取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而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中的另一个主体——生产企业的行为方式恰恰能满足村委会及其成员的这一心理。在一个村级公共品的供应市场中, 可能存在众多的供应企业进行对公共品生产授权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角逐中取胜, 竞争企业采取的主要方式往往就是对村公共品供给的代理人 (村委会及其成员) 的行贿。这样, 委托人、代理人、生产方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下列关系。如图2。
在关系1中, 全体村民委托村委会代理公共品供给决策, 并对其进行监控和激励, 村委会则代理全体村民进行公共品的供给决策, 抽取租金并力图规避监控。在关系2中, 村委会进行公共品的采购决策, 确定产品供应企业, 有可能接受供应企业的贿赂, 各供应企业为了能够得到产品的供应权则可能展开对村委会的行贿竞争。从图2可以看出, 关系2直接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即:村级公共品的供给不能实现最优。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也就是代理人是否受贿是代理人的私人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村委会成员的“道德风险” (1) 行为或选择侵害村民利益的寻租行为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利益。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 委托人 (全体村民) 可以通过激励、监控等方式来约束代理人, 以减少或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村委会出现的“道德风险”等问题。
三、村级公共品供给中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的激励与监控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代理双方所占有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与委托人相比, 代理人往往掌握着更为准确、更为详细的信息, 更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状况、能力以及偏好, 因而代理人存在利用这种信息非对称性来进行投机的动机, 使得委托代理人之间目标函数产生偏差。因此, 委托代理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有限信息来激励代理人, 并采取有效手段来监控代理人, 以使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目标函数相一致。
1.构建村级公共品供给中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的激励机制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激励是指委托人使用某种社会价值标准或某种社会福利指标, 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 自愿地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代理人具有私人信息, 这就使得通过双方对所采取的行动和支付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来达成最佳契约成为不可能。但是, 代理人所选取的行动依赖于委托人所提供的报酬契约, 若报酬契约设置了激励, 代理人的决策就将受到报酬契约的诱导, 这样就可能大大降低村委会选择“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5]因此, 为了激励村干部自觉规避在供给村级公共品时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积极有效地按照村民的意愿供给公共品, 笔者认为, 可以在建立村民评价村干部业绩机制的基础上设立以下报酬契约:
(1) 经济报酬契约:建立与村级公共品供给效果挂钩的村干部工资绩效报酬机制。村干部工资可实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绩效工资制, 并且应加大绩效工资的权重, 基础工资由可财政按月统一发放, 绩效工资则由各乡镇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发放, 因此, 应把对村干部的考核权交给村民, 即根据村民对村委会供给公共品的满意程度定绩效, 把村干部的绩效工资跟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效果紧密联结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激励村委会成员自觉地按照村民的意愿和偏好供给公共品。同时, 对于村民公认的大公无私、有良好工作业绩、正常离任连续在职达一定年限的村干部, 国家可为其建立养老医疗保险和离任生活补贴。
(2) 政治报酬契约:建立与村级公共品供给效果挂钩的村干部晋升和罢免机制。一方面, 建立良性晋升机制, 让那些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廉洁奉公、为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村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如每年县里和乡镇可以从群众评选出来且经过县里考核的优秀村干部中考试选拔一批乡镇公务员或给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提名机会。另一方面, 落实村民对村干部的罢免机制。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6条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 可以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到, 若村民认为某个“村官”在任职期间不能胜任该职务的, 村民有随时罢免“村官”的权力。但是,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又规定, 罢免要求应当交给村委会, 村委会先对村民的罢免要求进行法定人数上的审查后, 由村委会负责启动罢免程序。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村委会的主任和副主任手中握有公共权力, 当他们成为罢免对象时, 往往就会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拒绝召开村民会议, 导致罢免程序无法启动, 造成村民所享有的罢免权落空。因此, 当村民要求罢免的对象是村委会成员时, 可把罢免要求和罢免理由交给村委会主任, 由村委会负责召开罢免会议;当村民要求罢免的对象是村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时, 罢免要求和罢免理由则应交给乡镇政府有关部门, 由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对提出罢免要求的村民进行法定人数上的审查和罢免理由的审查, 并负责召开村民大会, 以保证村民对不能胜任职务特别是腐败村官的随时罢免权的行使。
(3) 精神报酬契约:建立与村级公共品供给效果挂钩的村干部声望激励机制。除了设立经济、政治等物质激励方式以外, 还可以通过表扬及批评等精神手段来激励代理人 (村委会) 。一方面, 每年乡镇或县里可组织“村民心中的好村长、好村干部”等评比活动, 以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指标, 对若干个勤政廉洁、村民最满意的村干部 (由村民投票的比例大小选出) 进行表彰, 同时, 还可以组织全县村级公共品建设的评比活动, 使各村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另一方面, 可对村民批评多、廉洁不够、公共品供给滞后的村委会、村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在我国, 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并不大, 村民与村干部往往比较熟悉, 因而村干部们往往会格外重视自己在村民中的声誉。另外, 每年这种评比活动将对自己下届能否再次当选村干部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而这种评比活动将有效促使村干部们努力办好村公共事业, 积极建设村基础设施, 自觉地做好廉洁自律, 争做村民最满意的村干部, 并自觉规避在村民心中的坏形象。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在经济、政治、精神等报酬契约的诱导下, 村委会成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产生拒绝企业的贿赂、致力最优供给公共品的内在动力, 并采取与村民目标相一致的行动。但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掌握公共品供给的决策权的村委会及其成员依然可能选择“道德风险”行动 (即当致力于最优供给公共品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向供应企业寻租所带来的收益时, 村委会及其成员依然可能选择接受供应企业的贿赂、降低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策略) , 而且激励机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就是村民能够对村委会及其成员业绩、品德的有效评价。因此, 在设立激励报酬契约机制的同时, 还应建构严密的监控机制。
2.构建村公共品供给中委托代理加采购关系的监控体系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监控就是委托人通过一系列监控手段, 致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动难以成功, 促使代理人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在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监控:
(1) 夯实监控基础: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全程信息披露制度。要实现对村委会供给村级公共品的有效监控、充分发挥上述激励机制的激励功能, 首要的就是尽可能消除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此, 可以考虑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全程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规划公开制度。即村里一定时期的规划 (包括项目及预期资金安排等) 要向全体村民公开, 以便村民检查和评价村委会的业绩, 并对村建设提出建议。二是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过程公开制度, 即公共品供给的进展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要经常性地在村委会公告栏向村民公开, 使村民能准确了解到村委会供给公共品决策的全过程, 对村干部的业绩和廉洁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 保障村民能够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三是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对村级公共品供给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等细节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明确信息披露涉及的各利益主体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促使信息披露制度落到实处。
(2) 健全监控主体:建立乡镇政府、村监事会、村党支部的全方位监控体制。首先, 建立村委会供给村级公共品的报告、审计制度, 强化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监控。即村委会定期向乡镇政府报送村采购统计情况表, 方便乡镇政府对村级公共品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纠偏。其次, 建立村监事会, 强化村民对村委会的监控。由于村民的分散化、“原子”化以及素质不高, 导致在对村委会的监督中常常出现监控主体缺位的状况, 为此, 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机构——村监事会, 经常性代表村民实施监控行为。监事员一般可从家住本村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中选举产生。监事会应拥有以下权利:参与村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品建设的研究、决定, 对村委会作出的不切实际的决定行使“否决权”;对村财务的每一笔支出进行审核, 参与大额度资金的调度和支出, 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的村集体开支予以否决;对集体财务、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进行审计, 并向群众公布结果;召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座谈会议, 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对被评议为不称职的村干部责令辞职, 对不辞职的村干部启动罢免程序。第三, 赋予村党支部罢免建议权, 强化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村党支部不仅应尊重村委会代理村民供给公共品的决策权, 同时, 也应大胆对村委会进行监督, 对工作不称职、不听从村党支部正确意见、不服从村党支部正确领导的村委会干部, 及时建议村民大会进行罢免, 还可以向乡镇人大提出罢免建议。通过健全监督主体, 使村委会及其成员难以采取道德风险行动。
(3) 完善监控制度:建立和完善村级公共品采购的招标、准入管制和付款制度。首先, 建立并完善村级公共品的招标采购制度。即应通过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对达到一定金额的公共品的供给一律实行招标采购, 并对公共品供给的招标形式、内容等细节做出明确的规定, 运用法律保障招标情况向全体村民公开, 整个招标过程置于监事会的监督下进行。其次, 建立村级公共品采购的准入管制制度。即对于那些参与公共品招标的企业, 村民代表大会或村监事会有权对其进行审核, 并对市场信誉差、职业道德差的企业进行限制准入, 从源头上减少企业对村委会及其成员行贿现象的发生。第三, 建立采购与付款的内部牵制制度。在村委会采购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村委会既负责采购的具体组织工作, 又直接支付货款, 便会失去必要的外部监控, 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为此, 必须使商品的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互分离, 建立村委会、监事会、供应方相互制约机制, 即村委会主管负责组织招标等采购工作, 但无权支付货款;监事会不直接采购, 但拥有和村委会同样的最后验收签单权;财务部门只能凭监事会的验收签单才能支付货款。这样就使购买、验收、付款三权分离, 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牵制机制。也就是说, 通过监控制度的完善, 从制度上遏制村委会寻租行为的发生。
摘要: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出发, 村级公共品供给存在着三方行为主体:全体村民、村委会、生产企业, 三者在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实质上形成了委托、代理加采购的委托代理关系。若要防止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村委会对村民利益的损害, 就必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 通过构建激励和监控相结合的机制, 促使村委会致力于村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级公共品,委托代理,激励与监控
参考文献
[1]拉丰, 马赫蒂摩著, 陈志俊等译.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丹尼斯.C.缪勒著, 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3]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篇3
本刊訊:9月7日,中组部调研组一行三人来到我省,实地考察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运行、维护、管理等情况。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邵波、吉林联通副总朱亚夫陪同考察。
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通并运行“12316新农村热线”,由吉林省农委、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处共同运行维护。五年来,热线通过电话、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图书、刊物等传播途径,为农民解答种养技术、市场价格、政策法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直106位专家共接听540万个电话,热线电话覆盖了吉林省农村的所有角落,也涉及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共聘请了500多位省、市、县专家为热线服务,日均电话呼入量为5000次,最高峰值达2万次。
调研组对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他们认为,吉林省在“12316新农村热线”建设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典型。同时,热线各成员单位能够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热线的日常运行,共同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信任,非常难得。希望专家们以更加踏实的工作回报农民的这份信任,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南山集团位于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龙口市,这里地处中国环渤海经济带,东临烟台、南靠青岛、西依龙口港、北与大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二、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南山集团现有40
余处企业,涉足煤炭、电力、铝业等十几个产业。主要产品:精纺呢绒、服装、煤、电、电解铝等十几种。
二是坚持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新理念。南山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的要求,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着手发展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在辖区办学校,建宾馆,办医院,建老年公寓等(南山的老年公寓建设)。在南山参观的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活便利、交通发达,现代化的气息非常浓厚。
三是坚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南山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之一。南山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南山建成了一个融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旅游文化景区,分为宗教文化区、历史文化区、高尔夫休闲区、宾馆会展区、海滨度假休闲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会议接待体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带动了当地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几点感想:
借鉴南山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做到四有:既有支柱产业、有发展规划、有人才队伍、有正确的理念。
一是要坚持发展支柱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不能简单地把建几座房屋,修几座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空洞的新农村,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虚无飘渺的。要立足村情,找准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新农村模式或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环境、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制定出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有中长期规划,也有近期目标。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实际工作中打乱仗,无序状态,减少重复性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变动引起的新农村建设的搁浅或变更,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层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行动滞后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问题。要健全完善现行教育机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如南山的职业大学,现有10个专业,45个系,1.8万人),不断提高当代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我们原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农户”评比、“好媳妇、好丈夫”评选及“文化中心户”活动,继续经常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点:一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20字精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政治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各项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要完整地予以把握,才能真正领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二要有长期奋战的思想准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此外,从南山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看,南山发展到目前这样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都说明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不是短期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将建设新农村作为一种政治利益来追求。要引导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民主管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存在短期实现的可能性,要抛弃急功近利,在较短时期内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要在按照制定的新农村规划,抓好开局,从最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本地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作者:王雯
赣闽浙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篇5
新农村建设来推进;常德率先崛起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突破。
一、三市新农村建设各领风骚
赣州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赣州2004年9月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比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这个口号早了近一年半。一年多来,他们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这个主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从四个方面加强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副职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部,由市委常委、农工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是出台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2005—2010)》,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活动,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力争到2010年,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新农村的标准。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各级财政都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捆绑老建扶贫、以工代赈、农田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2004年9月以来,全市累计筹资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四是整合社会力量。采取免费发放新农村建设年画、巡回播放专题片、举办新农村摄影大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典型,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动员全国各地大学生赴赣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要求广大城镇教师和医务人员到农村支教支医,组织在外公职人员和务工人员支援家乡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与强大合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赣州市90的村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改造“空心房”410万平方米,拆除废弃旧屋、牛栏、猪圈、茅厕6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00多个,改厕6.7万座,受益人口50多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00多公里。
南平市——积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探索干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从1999年开始,南平市委、市政府就着手探索新机制。2003年,他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意见》,坚持长期向农村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乡镇金融助理、龙头企业经理助理五支队伍,在农村一线合力破解“三农”难题,创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南平机制,引起全国关注。2005年,全市共下派干部2021名,其中村支书542名、科特派1028名、流通助理110名、金融助理257名、龙头企业助理84名。下派村支书帮助驻点村与780多个市直单位结成“互动联动”共同体,争取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组建行业协会503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180项,加工项目400个;科技特派员举办各类技术讲座1万多期,发放技术资料90多万份,培训农民88万人次;乡村流通助理帮助农民组建流通中介组织610个,发展会员5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1;乡镇金融助理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使全市支农贷款增长70;龙头企业助理帮助龙头企业健全管理机制,落实技改资金,掌握市场行情,使80多家企业扩大了经营规模。
台州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把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掀起了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热潮。扶持政策中“按规模大小给予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0.8到3万元的启动资金”等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台州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79家,其中农业部试点的合作社6家,财政部试点的合作社5家,省农业厅试点的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1家,注册资金5215万元,入社社员4万多户,带动农户20多万户。“台州经验”已成为全国各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范。
二、考察归来后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三位一体”的合力。几天的考察,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三地浓厚的重农、支农、助农氛围,领导真心重视农业,部门实心支持农业,农民全心投入农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赣州新农
村建设工作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并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南平市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以机关部门为依托,以下派干部为纽带,以村镇为帮扶对象的“互动联动”活动。全市780多个市县直部门与526个村结成“互动联动”共同体,部门
和干部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真正下移到基层、到农村、到生产第一线,使“三农”工作力量得到整合、放大、裂变。正如原该市市委书记、现副省长所说:“对农业投入再多都不为多,对农业重视再过都不为过。”学习三地,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领导科学决策、部门坚决执行、农民密切配合“三位一体”的工作局面,用强大的工作合力加速新农村建设。
启示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敢于担当的魄力。赣州市作为经济并不发达的革命老区,能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新农村,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气魄是做不到的。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他们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500万元用于办点示范,并用超常规的手段捆绑涉农项目资金、吸引民间资本近5个亿注入新农村建设。台州市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他们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支持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并用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立了样本和典范。如他们帮助合作社建立了股权合理设置与二次分配机制,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与完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学习借鉴。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超前介入的战略眼光,敢于担当的工作魄力,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大手笔谋划农业,硬手腕建设农村,多渠道富裕农民,用超常规的工作举措推动新农村建设。
启示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三地扎扎实实干事业、真心诚意办实事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赣州以最贴近农民的“三清三改”为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层层发动、办点示范、分级投入,真抓实干建设新农村。他们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创造性的组建了村务民间理事会,按照公推公选公定的原则,把素质好、能力强、威望高的人选进理事会,组织农民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效果非常之好。南平市从1999年开始,先后下派六批科技人员共6790人次,进驻1447个村(场、厂),占行政村总数的88以上,累计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100多项,培育示范典型6975个,示范基地面积24.5万亩。台州市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2005年累计完成700多个行政村的全面整治,其中市级以上示范村70多个,全市改水完成率达88,改厕完成率达68。综合所述,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讲实际、办实事、重实效,把好的思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把好的政策传送到农民群众中,把好的经验推广到建设项目中,用务实的工作作风保障新农村建设。
启示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操作性强的方案。赣州市出台的《决定》和《纲要》,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标准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内容翔实,方法具体,便于实施和操作。所辖各县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操作办法。于都县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以补代投实施办法,明确了具体的补助标准,如新修3.5米宽通村水泥公路每公里补助12万元,4.5米宽补助14万元等。南平市积极开展“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动物防检站、广电站、建管站、国土所、计生办、农机站、农技站、司法所、流通信息站、招投标委托中心等乡镇工作部门都采取集中、挂牌办公的方式,实行一条龙服务。台州市的各项奖励政策都是量化的,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中,每通过一个示范村验收奖励30万元,通过一个整治村验收奖励10-15万元。鼓励开发农业品牌,凡获得一个省级以上品牌认证的奖励5到15万元。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必须制定全面性、前瞻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实施办法,明确建设新农村的组织机构、基本标准、扶持政策、实施步骤,用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引导新农村建设。
启示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奖惩分明的机制。赣州市委、市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目标责任考评,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农工部参与,制定目标考评方案,不定期督导检查,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促进了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南平市建立了市农村办、市委组织部、市直党工委、市文明办联合考评机制,对“互动联动”工作进行集中考核,对下派干部表现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保护、调动了下派干部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事求是地考核、评价各个部门和广大干部的工作业绩,有功必奖,有过必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用科学的考评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迅速掀起建设常德新农村的热潮
三地建设新农村的氛围之浓,力度之大,步伐之快,效果之好,使我们产生了很强烈的紧迫感,大家一致认为,常德市要想在中部崛起中抢占先机,在全面小康建设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切实把领导力量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把资金投入倾斜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广泛动员,尽快启动,迅速掀起建设常德新农村的热潮。
1、尽快组建新农村工作班子。建议市里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分管党群和农业的副书记、市人大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农业和规划的副市长、市政协分管农业的副主席任副组长,市农村办、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劳动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畜牧水产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局、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人民银行常德市支行、市乡镇企业局、市经管局、市农民教育办、市农村能源办等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农村办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日常管理、督促检查工作,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明确专职,集中办公,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各区县(市)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各乡镇也要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
2、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要通过精心部署,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要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建议市县主要领导专题考察江西新农村建设,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农村办、市委政研室等单位联合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春节后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3、突出抓好新农村发展规划。市县新农村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县规划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农村民居布局总体规划及房屋设计,统筹协调各部门规划,市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规划,市县农口部门负责农业发展规划,市县卫生和城建部门负责村容乡貌治理规划,市县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防洪大堤、灌渠、人饮工程建设规划,市县农村能源部门负责农村沼气建设规划,市县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农村电网、通信建设规划。乡镇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所,在市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负责制定村镇局部规划。
4、切实办好新农村示范样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要以小康示范村、建整扶贫村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样板点。“十一五”期间,市里重点扶持100个样板村,每个县重点扶持50个特色村,每个乡镇重点建设一批整治村。建议借鉴南平市经验,市县级领导人人要办点,市县直部门个个要办点,市县干部的工作重心下移,每个乡镇市里至少派一名干部挂职锻炼,每个村县里至少派一名干部常年驻村。整合各级部门的办点力量建设新农村示范样板。
5、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的同时,加大市县政府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建议2006年市政府要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以后每年随财力增长而增加,各区县(市)财政每年也要预算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集中“打捆”、统筹安排涉农项目,重点向新农村倾斜,凡涉农项目的安排,须经同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后报批。
肇庆市德庆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6
发布时间:2006-4-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肇庆市德庆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兄弟地市在“乡村变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近期,由建设局何少杨副局长和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邓中生副主任带队,邀请市委农办、规划局派员参加,组织建设局有关科室(单位)的人员和港口、板芙、三角3个镇的镇村干部等一行20人,到肇庆市德庆县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通过参观德庆县的武垄村和金林村,我们深深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象春风吹暖农村大地,一场群众性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德庆县蓬勃开展,农村大地在这场新农村建设中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肇庆市德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况和特点。
从2003年始,德庆县按照肇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千村生态文明工程”的部署,积极教育、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三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3070多万元,成功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占全市的44.7%,并有33个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占全市的85%,以上两项工作均走在该市乃至全省的前列。㈡金林村——把发展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金林村是德庆县官圩镇的一个自然村,全村410户,常住人口1617人,总面积5.5平方公里。该村曾是德庆县出了名的“问题村”,村里环境条件较差,“脏、乱、差”问题突出。2003年初,该村实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巷道硬底化等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发展,成为了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生态文明村。同时,该村把发展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充分利用千年古村落的优势,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特色,又做活“水乡生态”文章,成为了广东省小有名气的旅游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旅游效应为金林村带来了大量人流和资金流,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方式,把发展二、三产业当成新的创收途径,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到15%,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奔康。
二、几点启示。
肇庆市德庆县是我省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级市,在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中,给我们以下启示:
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重视是关键因素。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德庆县大力推进创建生态文明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以及我省领导曾亲临德庆县调研指导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作出批示,对当地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德庆县建立健全了层级领导体制,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资金是重要保证。德庆是山区县,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该县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钩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在“村集体自筹”这一点上,该县坚持不向群众摊派要钱,而是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将乱占乱建的集体土地收回,重新规划宅基地投标,集体山林旱地租赁承包经营,以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村民主要以义务投工的方式参与生态文明村的建设。
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主体。德庆县的先进经验表明,在创建活动中,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从解决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现实、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通过宣传、动员、引导、组织,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果带给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才能真正扎根农村,才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德庆县一方面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技术、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指导创建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浓厚氛围,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协调、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顺利开展。
山西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报告 篇7
一、被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 “一肩挑”、地处平原、农区型村庄占多数, 村庄规模不同
调查显示, 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情况占多数,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的村支书、主任“一肩挑”, 占57.6%。14个村地处平原, 占42.4%;10个村地处丘陵, 占30.3%;9个村地处丘陵, 占27.3%。农区型村有19个, 占57.6%;而城郊型、城郊型兼农区型、工矿型、城中型分别有9个、2个、2个、1个, 分别占27.3%、6.1%、6.1%、3%。
村总户数、村总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劳动力总数、从事农业人口数统计情况见表1。
(二) 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调查表明, 农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占到村总数的66.7%, 其中种植业占60.6%;养殖业占6.1%。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农区型村庄 (65.5%)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3个, 占9.1%;其中采煤 (工矿型) 占3%, 砖厂 (工矿型) 占3%, 加工工业 (城郊型) 占3%。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1个 (城中型) , 占3%。
(三) 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 推进时间越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
调查显示, 33个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小值为2550元 (该村为推进村) , 最大值为25980元 (该村为试点村) , 均值为7591.12元。将33个村按照试点村和推进村比较发现, 2006年全省第一批试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达11099.83元, 2007~2011年这五批推进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为6811.407元, 2007~2011年, 推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呈下降趋势, 2007年推进村均值为7562.5元, 2011年推进村均值为5698.75元。通过与各地市农委访谈得知, 这是由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造成的。2006年, 山西省选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均是经济条件好、有产业支撑、领导班子强、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而2007~2011年选定的推进村其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差。因此, 2011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与2011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 仅仅高出1.7%, 见表2。
二、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一)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占八成, 均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查资料显示, 6个村为2006年试点村, 占18.2%。另外27个村是推进村, 占81.8%, 见表3。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32个村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占97%。调查中发现, 3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中有7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耕地, 占到村总数的21.2%。20个村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空闲地, 6个村占60.6%;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旧村改造, 占18.2%。
(二) 产业带动型为主要模式, 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从新农村建设模式看,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为产业带动型, 占57.6%;有7个村为城镇辐射型, 占21.2%;而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共建型、部门帮建型共占21.2%。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方式是产业带动, 而在缺乏后续产业的村庄新农村建设无法推进, 如政府出资将路灯安好后, 有的村因为交不起电费, 管护费用过高, 路灯经常不亮而成为摆设。
从新农村建设投资看, 25个村填写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情况, 其中14个村是国家、村集体、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 占25个村的56%;5个村是由国家单方投资, 占25个村的20%, 6个村由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 占25个村的24%。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
(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情况
1. 全部实现机耕、机播的村庄占五成左右, 全部实现机收的村庄不足两成, 水利条件较差。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2》, 其余数据通过调研数据计算得到。类型及年份1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属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从机耕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8个村达100%, 占54.5%;5个村为50%~100%, 占15.2%;7个村为5%~50%, 占21.2%;2个村为0%, 占6%。从机播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5个村达100%, 占45.4%;5个村为50%~100%, 占15.2%;9个村为5%~50%, 占27.3%;3个村为0%, 占9%。从机收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5个村达100%, 占15.2%;2个村为50%~100%, 占6%;4个村为5%~50%, 占12.1%;21个村为0%, 占63.6%。
关于水利条件, 分别通过机井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两个指标来衡量。从机井覆盖率看, 每百亩机井眼数大于1眼的有8个村, 占24.2%;每百亩机井眼数不足1眼的有24个村, 占72.7%。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看, 11个村达100%, 占33.3%;3个村为50%~100%, 占9%;8个村为5%~50%, 占24.2%;10个村为0%, 占30.3%。
2.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百分比不到50%的占到八成, 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不到50%的占到七成。
从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3个村达100%, 占9%;6个村为50%~100%, 占18.2%;20个村为5%~50%, 占60.6%;6个村为0%, 占18.2%。从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4个村达100%, 占12%;3个村为50%~100%, 占9%;13个村为5%~50%, 占39.4%;13个村为0%, 占39.4%。
3. 六成以上的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社。
2011年没有成立合作社的有20个村, 占60.6%;成立1个合作社的有6个村, 占18.2%;成立2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3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5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6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8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
(二)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情况
1. 乡土人才较少, 三成村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村村都有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从村拥有乡土人才数看, 21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人 (包括100人) , 占63.6%;12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1人 (大于100人) , 占36.4%。从乡土人才类型看, 13个村为农业人才, 占39%, 20个村为农业、工业人才, 占61%。从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数看, 每年活动12次及以下的有22个村, 占66.7%;每年活动在12次以上、200次以下 (包括200次) 的有11个村, 占33.3%。关于村文化体育广场的调查, 4个村没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12.1%;29个村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87.9%。现已建成的文化体育广场中, 面积不足1100平米的有13个村, 占28个村 (5个村数据缺失) 的46.4%;面积在1100~5000平米的有12个村, 占28个村的42.9%;面积在5000~10000平米的有3个村, 占28个村的10.7%。关于村内刑事案件立案数的调查, 2011年1个村刑事案件立案1件, 占3%;32个村均没有发生刑事案件, 占97%。调查显示, 33个试点村或重点推进村中, 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拥有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基本实现每村一点的要求。其中, 12个村有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5个村有2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3个村有3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6个村有4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2个村有6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7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8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0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分别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37.5%、15.6%、9.4%、18.8%、6.2%、3.1%、3.1%、3.1%、3.1%。关于农家书屋及老年活动中心的调查, 32个村有1个农家书屋, 占97%;1个村有3个农家书屋, 占3%。6个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18.8%;26个村有1个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81.2%。
2. 垃圾处理方式不同,
五成以上的村庄绿地面积不到10%, 五成以上的道路全部硬化。关于垃圾处理方式, 采取集体清运的占42.4%;采取当地处理的占54.5%;采取无处理但有固定堆放点的占3%。对于专职保洁员, 8个村 (24.2%) 没有专职保洁员, 25个村 (75.8%) 有专职保洁员。关于保洁员是否签保洁责任合同, 13个村 (39.4%) 没有签保洁责任合同, 20个村 (60.6%) 签有保洁责任合同。关于垃圾池个数, 7个村 (21.2%) 没有垃圾池, 6个村 (18%) 有垃圾桶, 20个村 (60.8%) 有垃圾池。
关于绿化程度, 2个村 (6.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50%~100%, 4个村 (12.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10%~50%, 19个村 (57.6%)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不到10%, 6个村 (18.2%)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数据缺失。
关于道路硬化程度, 17个村 (51.5%)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0%, 11个村 (33.3%)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4个村 (12.1%)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50%, 1个村 (3%) 道路没有硬化。关于铺设排水管道情况, 6个村 (18.2%) 铺设排水管道占道路总长的100%, 6个村 (18.2%)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12个村 (36.4%)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0%~50%, 9个村 (27.3%) 未铺设排水管道。
(三) 医疗福利保障的实现情况
1. 村村都有卫生所。
关于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25个村 (75.8%) 有1个卫生所, 3个村 (9.1%) 有2个卫生所, 4个村 (12.1%) 有3个卫生所, 1个村 (3%) 有5个卫生所。33个村的卫生所达标率均为100%。关于卫生人员数, 12个村 (36.4%) 有1个卫生人员, 6个村 (18.2%) 有2个卫生人员, 8个村 (24.2%) 有3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4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5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6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8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10个卫生人员。
2. 低保户和五保户按等级领取金额不等的保障金。
关于低保户, 低保户不足10户的有8个村, 占24.5%;低保户不足55户但多于10户的有17个村, 占51%;低保户达55~220户的有8个村, 占24.5%。关于低保户福利, 各村均通过信用社一折通打到低保户个人账户, 等级各不相同。
关于五保户, 5个村没有五保户, 均为当地敬老院 (养老院) 抚养, 占15.2%;5个村有1户五保户, 占15.2%;4个村有2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3户五保户, 占9.1%;4个村有4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5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7户五保户, 占3%;3个村有8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11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12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24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0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8户五保户, 占3%。对于五保户福利, 5个村由当地敬老院抚养, 占15.2%;1个村由村里抚养五保户, 占3%;27个村五保户通过信用社一折通领取保障金, 占81.8%。
3. 试点村和2010年以前的推进村社会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
8个村 (均为推进村) 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占24.2%;24个村的60岁老年人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占72.7%。
(四) 管理民主实现情况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不到两成的村庄每个月均对重大决议事项公开讨论, 管理民主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村重大决议事项数和村公开讨论数为12个及以上的仅有7个村 (21.2%) , 而12个以下的村占到78.8%。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 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 (33.3%) 、“居住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18%) 和“吃水困难” (12%) 。此外, “教育问题” (9%) 、“整体搬迁的村庄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6%) 、“村庄缺乏规划” (9%) 、“政策制约无法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后续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 (3%) 、“老龄化问题” (3%)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时, 回答“应该增加资金及政府支持” (30.3%) 、“村庄应整体搬迁” (6.1%) ,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职业农民” (6.1%) 占到多数。另外, 有的人认为“应该给予好的政策”、“加强教育”、“推行煤气化”、“村民参与维护基础设施”, 均占3%。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占66.7%, 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 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占到60.6%, 养殖业的仅占6.1%。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内部养殖业发展较慢, 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发展。从三产产值看,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可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未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目前, 第三产业 (外出务工) 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二)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道路、环境、卫生、水利等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缺乏系统合理的生产生活设施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等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三) 资金缺口较大, 对项目资金的需求度高
调查显示, 新农村建设中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而在一些村,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 村里缺乏后续产业, 村集体资金缺口较大, 成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硬约束。
(四)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在有关民生的问题中, 教育、就业是农民关注的问题。通过与村干部访谈了解到, 村里卖地盖楼房, 村民变市民后, 虽然住上了楼房, 孩子入学、农民就业、养老问题凸显。由于并村政策, 原来在本村就能上学的孩子得到外村上学;即使村里有学校, 由于资金缺乏、教育质量下降, 不少孩子到城里去上学, 出现了“有学校, 没学生”的尴尬局面。占地前靠土地为生的农民,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困难, 即使就业了收入也不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非常必要。
摘要:自2006年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山西省各个地级市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各地市进展不同。文章结合山西省11个地级市33个村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 对调查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新农村建设中问题及难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农村资金缺口较大,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再文, 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 2007 (02) .
[2]张祖民, 王寒.浙江企业新生代外来工问题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13 (01) .
[3]田亚平, 李虹, 李超平.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27) .
[4]李东升, 李蕾.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5]丁奇, 张静.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后的动态述评——以北京市远郊区村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0) .
[6]王大勇, 焦雷.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6) .
[7]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 2011 (20) .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篇8
王英韶
长春市联社始终保持和全国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坚持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进步。10月26日,按省联社安排,接待了河南省联社驻马店市办事处考察团一行。和考察团成员就企业文化建设、信贷管理、财务管理、薪酬制度改革、信息科技建设等内容进行交流,并安排考察团成员到长春农商行、长春市环城联社进行了实地考察,长春市联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业务品种创新得到了来访单位的一致好评。在交流过程中,河南省考察团也介绍了自身的发展,业务种类等,并表达了以后加强交流,进行业务合作的意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农信腾飞
陈晓明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工作目标要求,建设科学的符合农信事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
一、深入推广企业文化,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省联社深入推广企业文化以来,通过着力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员工服务行为,增强了企业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品牌和社会形象。
一是深入推广企业文化,为提高员工素质奠定基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几年来,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多次举办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与日常工作紧密相连,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检验培训成果,并于2007年组织了全员专业知识考试。通过一系列措施,督促员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执行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质。
二是深入推广企业文化,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振奋员工斗志,弘扬企业精神,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小球赛、演讲比赛、举办员工文艺汇演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陶冶了情操,凝聚了士气,鼓舞了人心,不仅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加深了感情,提高了技术,更表现出了我们农信一线员工昂扬奋进的进取精神,实现了搭建体育平台、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涵的目的。
三是深入推广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品牌和社会形象。在对全辖营业网点统一形象,统一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服务礼仪培训,并采取听、查、看、访等形式,对全辖各社服务情况、环境卫生、职工着装、员工形象进行多次全面检查,着力规范员工服务行为。同时,通过走进农村俱乐部,友情支持吉林电视台农村俱乐部节目组走进新农村栏目到德惠市朝阳乡演出、与德惠电视台联合举办“农信杯”卡拉OK电视歌手大奖赛、面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德惠农信新业务、新形象广为人知。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查找推广企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企业文化的全面推进,德惠农信事业实现蓬勃发展,自身竞争实力不断提高。然而,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一是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应将企业自身成长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对应广泛关注的势弱群众,加大帮扶力度,并积极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在社会各界中广泛树立农村企业新形象。
二是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对外宣传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最有力的方式,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三是应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在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始终是基调,是主旋律,是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服务水平,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发挥作用、展示形象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的手段和方法。
四是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在于其创新性,我们虽然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创新能力仍有待加强。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热衷公益事业,建设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重点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大力开展发放赈灾贷款、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救灾捐款等一系列扶贫活动。同时,对媒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扶贫对象,我们更要积极参与,高调介入,重点对象,重点扶持,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全辖员工积极参与,踊跃捐助,使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农信人的关爱,从而在社会各界树立农村信用社企业形象,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设广为人知的企业文化。要利用报纸、电视、印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在当地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在充分了解我们的金融知识、金融政策和支农情况的同时,也使农村信用社更加贴进百姓,走进城乡,使吉林农信企业品牌广为人知。同时,应力求在更大程度上密切联系群众关系,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支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打造吉林农信知名品牌。同时,对政府举办的各类活动,积极主动参与,密切与政府关系,赢得政府支持,在为开展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提升服务水平,建设提升品牌价值的企业文化。服务是吉林农信发展的生命线,是创建吉林农信杰出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应以“五心服务”为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服务手段,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创新服务模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窗口服务向全过程服务转变,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转变,创造服务品牌,提升吉林农信的品牌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重在抓好“三个坚持”:坚持文明服务,体现“更亲”。一方面,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从细微处抓起,大力营造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氛围,切实改进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努力给服务对象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另一方面,全面加强窗口文明建设,积极展示文明国家窗口的良好形象,开展专业礼仪培训,组织学习服务礼仪规范,强化督导检查,从细节入手,提升窗口服务的文明程度。坚持高效服务,体现“更快”。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业务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员工服务技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规范服务,体现“更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基本的标准,内外结合,开展服务质量达标、评级活动,认真查找、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及时加以总结改进。对内按照服务礼仪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建立严格的服务质量考评体系,实施末位淘汰离岗制,对服务质量不高、群众意见较大的临柜人员坚决调离工作岗位。
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创新工作形式,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创新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迎接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企业文化的操作性、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根本途径。要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员工;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观念、内容和载体、制度和机制;要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创新的工作形式,先进的服务方法,让顾客在感受到农信服务文化的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形象,保证我们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
【新农村建设参观考察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参观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学习心得08-28
外出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后的感受10-27
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2-26
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06-27
立足三农调研新农村建设10-04
新农村建设可研性报告11-03
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8-01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报告07-06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