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精选6篇)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篇1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署。今年,我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确定了“关于崇明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总课题。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我校组成了以吴晓飞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在张家港市委党校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6月4日至6日,考
察组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并与张家港市农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金港镇等单位进行了交流,就进一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交换了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内容
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金港镇双山岛、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丰镇永联村、塘桥镇雅农生态园、塘桥镇韩山村、东渡苑、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示范点,对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案例供参考。
(一)双山岛——田园生态型度假区
双山岛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清静幽雅,是一个无污染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小岛,全岛面积约16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6.8公里,岛上河道成网,阡陌纵横,气候温润,资源丰富,完整地保存了恬静古朴的自然风貌、江南水乡风情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双山岛以农业为主,无工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
双山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倾力打造成市级生态岛。生态农业目前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今后规划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生态旅游方面主要打造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目前已建设全国首家江岛型水上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的怡园农庄,集生态种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在品牌经营方面,双山岛将倾力打造“双山岛”品牌。为了支持双山岛建设生态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张家港市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在南沙另外划拨200亩土地发展工业,用工业的收益来发展农业。据张主任介绍,通过在该土地上招商引资,双山岛一个行政村得到的反哺经费在100万元以上,这样就保障了村里的经费开支。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
园区原为江苏省国营常阴沙农场。10月,常阴沙管理区更名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3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8万亩,人口1.9万人,辖7个农村社区和1个集镇居委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园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连片,格田成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该园区确立的“一核心五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也映入眼帘——“核心区”位于园区北端,紧靠沿江公路,毗邻长江,依托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花卉果木观光、生态农庄、科研培训交流基地、休闲度假服务、滨江生态公园、田园风光、生态休闲疗养区、生态桔园、农家乐风情等功能区。“五大基地”分别是4500亩稻麦种子繁育基地、600亩特种长江水产养殖基地、4000亩高档苗木种植基地、1000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3000亩优质柑桔种植基地。园区立足实际,全力彰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庄”特色,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环境、人文”四大优势,精心做好“生态环境、现代农业、致富百姓”三篇文章,正努力建成生态环境最优、田园风光最美、生活安居最佳,社会治安最好、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据介绍,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4.4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无愧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三)南丰镇永联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
华夏第一钢村——永联,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和“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的永联精神,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阶段,已发展成为苏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村目前所辖面积10.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76个,村民10200人。村可支配收入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280元。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155亿元,拥有500万吨钢和500万吨材的年产能力。村工业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18.8亿元。
永联村长期以来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生产向商品经济时代的集体经济转变、继而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资本跨越的发展路径,闯出了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提出了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农民
素质现代化为“新”的标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村的奋斗目标,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转变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永联村的发展堪称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
(四)雅农生态园、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旅游新亮点
民营资本经营的雅农生态园,总投资800多万元,融商
务会议、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垂钓游玩、文体活动及农耕文化教育于一体。生态园内,一处处木结构的休闲雅居凭水临风,充满农耕人文雅趣,已成为张家港市十大重点农业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过来,生态园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这里平时每天要接待近300人,节假日则要翻倍,有人已将这里比作节假日休闲的“世外桃源”。
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几大特色旅游板块,如鲜花专类欣赏园、湿地生态园、绿色蔬菜种养园、科普教育院、农家趣味园等五大旅游精品。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效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园艺优势,围绕农业旅游的整体建园思路,以科普为主线,通过园林景致,结合乡村农业旅游的特色,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及市民休闲观光的乐园。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在规划布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生态旅游、培养农业人才、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有以下基本经验值得借鉴:
(一)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张家港市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禽畜、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五类特色优势产业。,张家港市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编制了—2020年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了“一城四片区”格局,即杨舍城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适量发展优质稻米和蔬菜;金港片区主要发展林果、花木、禽畜、水产和休闲观光农业;塘桥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林果水产、禽畜、蔬菜;锦丰片区主要发展粮油、蔬菜、水产、林果、禽畜;乐余片区主要发展水稻、水产、林果、禽畜、蔬菜等生态农业。在统筹规划下,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4万亩标准化农田,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值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6.9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2.36亿元,站农业总产值的45.81%,养殖业产值7.0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28%,农民收入达11785元。
(二)建立机制、优化管理,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张家港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张家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建立促进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
9月,该市制定《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意见》,其中规定:“新发展且每个规模经营单位经营面积粮食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给予连续5年、每年每亩300元的财政奖励补贴。”9月,又出台了《张家港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一步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增加了由本市农民种植果品面积15亩以上的流出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享受同等奖励补贴,延长奖励补贴时间至2015年,同时,对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的村给予一次性奖励。近三年来,该市用于鼓励规模经营的奖励补贴资金累计达9808.5万元。
2、依法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张家港市建立了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健全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财政补贴“一折通”发放。同时,对规模经营户的文化水平、从业年限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做出明确规定。经过充分调研,将单个种粮专业大户的规模经营面积控制在300亩左右,防止因面积过大或过小影响管理和效益。
3、切实提高规模经营管理水平
在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该市为积极培育本市规模经营示范户,制定了《张家港市扶持土地规模经营示范户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示范户进行奖励,同时,市、镇农技部门实行“挂钩”制度,加强服务指导,每年安排5——7天免费培训,提高规模经营户生产管理水平。据对该市203户规模经营户抽样调查,粮食规模经营户亩均产量894公斤,净收益312元;蔬菜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6288元,户均净收入达6.3万元;果品规模经营户亩均收入4535元,户均净收入达6.8万元。
(三)推广标准、扶持重点,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起,张家港市政府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并列入农业奖补范围,加大奖励力度,较好地激发了企业申报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已拥有各级各类名牌农产品39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个,市级32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0种、绿色食品104种、有机食品3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5片,面积6762.13公顷,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34片、面积14339.33公顷。“三品”农产品产地总面积21614公顷,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74.8%。该市好的做法是:
1、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通过合理规划基地、加快技术推广、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产品的开发铺平道路。
2、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
该市将农产品品牌开发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上,围绕每类特色农产品创1——2个较具影响的品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特色品牌主要是:有产业化优势的重点龙头企业品牌,如梁丰、福临门;有生态优势的地方区域性品牌,如双山岛;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如神园。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
为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张家港市通过建立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举办桃花节、水蜜桃节等各类农事节庆、利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全方面宣传,让农产品品牌家喻户晓。
(四)拓展功能、融合产业,探索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
据不完全统计,张家港市以吸引民间资本3000多万元,开发和建设了16个初级观光农业项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形成金港镇江星农副科技示范园的田园观光型、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的观赏和采摘结合型、雅农生态园的垂钓和餐饮结合型、杨舍镇神园农庄的观赏、娱乐、购物综合型四种类型。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从该市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建设内容单
一、功能趋同等突出问题。如何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快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亮点,正处于探索阶段。
(五)建设队伍、提高素质,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张家港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有21个局属事业站所(含8个镇动物防疫站)、8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1个管理区农副业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371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市农业局更是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下大力气抓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外借人员早归队,另一方面是加强后备技术力量的培养。二是在加大投入上下功夫。通过把基层农技人员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了人才培养经费的落实。三是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吸收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镇农技队伍等方式提高现代农业人才的素质。
(六)更新观念、加强服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张家港市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有以下做法: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推进依法治农。二是指导开展农牧渔业标准化工作。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五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农业面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考察体会
通过考察,总结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有如下体会。
(一)张家港人敢于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观念要先行。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立足于农业领域,而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不仅仅是站在本地的视域,而是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视域来发展现代农业,不是生搬硬套政策,而是用创新思维来发展,这一点对崇明很有启发。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又要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高度,更要以世界的眼光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集体经营模式的成功
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此行考察,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家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现代农业。不管是双山岛还是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园区,不管是永联村还是韩山村,都体现了集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崇明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也要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三)张家港市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工业反哺农业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同样,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高投入。工业反哺农业是解决资本高投入的重要途径。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堪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比如,为了支持双山岛发展生态农业,金港镇在南沙给双山岛每个行政村提供200亩的工业用地,用来招商引资,所得经费作为村日常开支。南丰镇永联村更是将永钢集团利润的25%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崇明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同样离不开工业的支持。目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市级财政对崇明农业的支持;二是在崇明发展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第二、三产业。
(四)张家港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发展现代农业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非政府的职能莫属,因此,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从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到土地流转、农产品品牌战略和农业人才的培养等领域,张家港市各级政府深入调研、出台政策,积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崇明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好规划、出台政策、加强监管,积极为我县高效生态农业服务。
(五)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等特点。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1、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导
张家港市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邀请权威专家共同制定产业规划,为该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崇明农业主要是发展粮食种植生产还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亦或是发展设施农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也没有定论。
考察张家港市后,我们认为崇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分两步走:近期宜发展“致富型”模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将来作为生态示范地,发展“技术型”模式,利用高科技发展规模农业。原因是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一方面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有转移非农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而崇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所以崇明当下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为主,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适度规(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既要保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要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更要发展规模经营,怎么办?这就必须使土地能流转起来。
如何流转呢?张家港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一是张家港市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比如对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市、镇两级政府每亩补贴3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210元,镇政府补贴90元),再由村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大户或龙头企业,流转户共能得到每亩700元的补偿,这跟农民自己种田所得收益相差无几,同时,农民还能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何乐而不为?二是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土地流转。三是把农户吸收到基地,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土地流转。四是对于其他散户,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来实现规模经营。
崇明主管农业的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关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3、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人才。尤其是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专门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数量偏少的农技专门人才和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民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张家港市十分重视基层农技队伍的建设,通过出台激励措施吸引了大量农技人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市场意识、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崇明也应该花大力气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张家港市通过推广农业标准化产,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当地的农产品深入人心。
崇明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岛,正在为创建生态县而努力,应该打好这张得天独厚的“生态牌”。大力培育“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比如崇明老毛蟹、三星镇白山羊等,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
5、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不仅实现自身的生产功能,而且为工业提供原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其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性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张家港市积极探索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双山岛集生态种养、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崇明的发展也要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具体的路径。在路径尚未确定之前,可以做一些尝试,比如可以搞两个基地,一是像骏马公司那样的集观赏、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基地,一是像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那样集采摘、观赏于一体的体验式的农业基地。
崇明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结合崇明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崇明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赴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专题考察组
6月16日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篇2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 北邻科尔沁沙地, 东接辽河平原, 西靠热河山地, 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土地总面积1554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564万亩, 林地面积460万亩, 草场面积106万亩;丘陵山地占58%, 风沙地占8%, 平原占23%。总人口19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
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 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农村土壤、河流污染少, 无疫病区。该地区属于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降水集中,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气温年平均在7.1~7.6℃, 活动积温 (≥10℃) 3377.6℃, 年日照时数2826.7小时, 是辽宁省日照时数最好的地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在45520毫米, 大水面蒸发量1789毫米, 无霜期154天左右。
阜新宜牧草场广阔, 农民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习惯, 发展畜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 其中70%以上为玉米, 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 大部分可用做饲料, 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阜新拥有健全的种畜繁育体系, 原种猪场、关山种羊场、阜新种牛场在全国种畜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使得阜新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阜新经济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1 阜新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国务院曾将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历经几年的转型实践, 阜新经济转型思路渐渐明郎, 即:坚持“自力更生, 龙头牵动, 科技支撑, 民营为主, 市场运作”的方针, 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 构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格局, 变单一经济结构为多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做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 把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为主导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培养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走出以煤为主的黑色经济, 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建设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 建立起阜新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着重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进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走“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都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高附加值生态农业”的道路, 努力建成为辽宁省和全国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基地。
2.2 阜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初步成果
综观几年来的实践,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渐渐明朗, 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业也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 而是三种产业的搭接和融合, 努力寻求一个链条式的综合式产业。阜新大力发展了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与农业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 由种养业向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延伸, 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园区和农业专业小区;大力发展了以优质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业。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2.1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初具规模
阜新现已引进和培育70多家龙头企业, 包括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上海大江、草原兴发、东阿阿胶等国内有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生猪、肉鸡、乳品、肉羊、白鹅、肉兔、杂粮、食用菌、牧草、花卉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 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和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明显增加, 基本完成了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第一阶段的布局, 初步构筑起接续主导产业框架。
2.2.2 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
经济转型, 给阜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突出表现在以高油大豆、专用玉米、杂粮、食用菌、花卉、专用马铃薯、红干椒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迅速崛起。阜新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特点是打造绿色品牌, 截至目前, 全市已有4户企业、4个产品、63500亩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16户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特色种植业中, 杂粮发展尤其突出。在转型中诞生的香香食品集团、五彩杂粮公司、化石戈谷业有限公司等杂粮加工龙头企业, 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单的形式组织杂粮生产, 使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近几年种植的62万亩杂粮中, 为上述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就超过10万亩。龙头企业的引导和牵动, 使小米乳、绿豆乳、红豆乳为代表的阜新杂粮产品, 以独特的风味迅速地打开了市场。
2.2.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批准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 阜新又相继建立了29个专业小区。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 已成立14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10个研发中心,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专业小区配套设施相继完成。
2.2.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
仅在几年的农村投资中, 除国家和地方财政用于电网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性投资外, 分布在乡镇的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完成7亿元的投资。
2.3 阜新发展现代农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转型4年来, 阜新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2.3.1 经济转型试点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阜新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国家和辽宁省的支持多是针对具体项目, 多是一事一议, 缺乏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扶持。阜新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社保等方面与其他城市没有特殊之处, 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具备优势, 没有形成政策洼地效应。
2.3.2 项目立项审批难
由于阜新地区工业基础薄弱, 企业规模小, 规划上报规模不大, 与国家开设的专项项目对路少, 很难进入国家计划, 在项目争取上处于劣势, 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扶持项目很难。同时, 国家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 停止新批建设用地指标, 许多转型项目因用地审批问题而搁浅, 土地问题已成为阜新招商引资的瓶颈。
2.3.3 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 项目资金筹措难
由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之后, 阜新地方财政紧张, 配套能力较弱, 对一些重点项目很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不利于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阜新是贷差地区, 许多信贷资金靠拆借筹措, 不良贷款率较高。除4家国有商业银行外, 只有1家地方城市银行—阜新市商业银行, 在4家国有银行中, 工行、建行审贷权已经收到省行, 市行只有报送权, 没有审批权, 经济转型缺乏金融资本的有效支持。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调查问卷显示,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渴望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盼望尽快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体系, 能获得正确市场导向;盼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盼望建立权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使产品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盼望政府不越位, 不要强迫命令;盼望健全生产资料市场的法制监管。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篇3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有效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按照县委、政府领导安排。
X月X日,由县农业农村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相关农民代表组成考察组,在副县长X带领下赴朝阳X就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进行考察学习。
考察组一行受到了X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实地考察了XX等内容。参观考察过程中,随行同志们积极向当地接待人员和群众询访请教,听取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经验,并与X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分负责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交流和座谈,现就本次考察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因X河发源地而得名,下辖X个乡镇、X个街道,人口X万,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克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农业自然恶劣条件,摆脱“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X市坚持劈山建棚、撤坡建棚、河滩客土建棚、偏僻村庄搬迁建棚,沿路沿河进沟进坡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X市设施农业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截止X年底,设施农业面积X.X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冷棚X万栋,设施蔬菜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以反季节为主导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格局,年产反季节黄瓜、青椒、尖椒、茄子、番茄、西葫芦、菜豆等各类优质蔬菜X余万吨,产值X亿元,年产百合、郁金香、玫瑰等各类鲜切花X.X亿枝,总产值突破X亿元。先后取得了XXX等诸多殊荣。
二、经验与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切身体验,结合X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对X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总结。
(一)规划定位准确,政策扶持力度大。
开发设施农业是X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状况,在二十年前确立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二十年来,X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同欲、一致同功,形成了强大合力。
即使在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至少拿出X万元作为政策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并积极整合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多角度、全方位保障设施农业资金投入。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步伐快。
X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
本次参观考察对象之一的戴河汇公司就是X市新引进的一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直接与X户农户签订农产品种植回收合同,通过肥料、土壤方面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产品稳产增收;通过自建检测中心,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通过企业的客户资源,实现不同品质产品的销售保障,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检测、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依托龙头带动,X市蔬菜、花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各类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越来越紧密,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三)市场体系完善,销售渠道有保障。
X市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建设了X大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蔬菜花卉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
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在X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部分商超设立了“X蔬菜”专柜展台,签订了蔬菜供应协议,进入X高端市场,并与大商集团、地利生鲜采购中心签订了配送协议,成为唯一供应商。此外,积极开展线上业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商运营体系,大力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直接采购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目前X已经实现了鲜花电商销售常态化。
(四)服务体系健全,科学技术含量高。
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农村产业实用人才,切实提升农民生产作业水平;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农资溯源管理,确保农资质量,保障农民生产。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板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每年都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先后建成了省内县区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种苗中心、花卉种球种苗研繁中心。
多年来,X市共引进推广了农业物联网、工厂化育苗、秸秆反应堆、智能型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
X余项,引进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每年都在X个以上,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普及推广率达到X%,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科技推广与服务和生产效益始终走在全省乃至东北的前列
三、推进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我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因乡制宜、因村施策,抓好全县农业发展的谋篇布局。规划定位要科学合理,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一乡一特色,全方位发展多项产业,做到“百花齐放”,也可以全县一盘棋,集中发展一项产业,做到“一枝独秀”。无论怎样定位,关键是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X二十年如一日的发展韧劲,盯住目标,持续用力。
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作为农业县,近两年,城镇化、工业化发势头迅猛,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却始终是弱势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投入扶持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招商的理念开展农业招商,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或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与经验,以此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坚持头雁引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产业龙头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须把产业龙头作为实现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挥好引领作用作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产业兴旺”上做好做足文章,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管理、技术、市场、人才、成本及规模上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模式,不断完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农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辐射农村、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在用地、资金、人才引进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进一步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用地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税费政策。经常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坚持与时俱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X相比,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致使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农业生产,不能深陷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停滞不前。
此次调研,所有随行人员无不被X市蔬菜大棚中的辣椒所震撼,四米的棚高,辣椒可以一路长到棚顶,甚至连大棚边墙都长满了辣椒,仅这一面墙的辣椒每年就能卖出X万元,全棚年销售收入达X-X万元。高产的背后是科学技术在产品种苗培育、大棚硬件配置、生产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有效应用,对于我们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与高科技企业、大中专院校等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进大型农事企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方位提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水平,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
(四)坚持规模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健全市场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体系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目前尚没有建立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流通大市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建设市场的前提是产品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大连的樱桃、鞍山的南果梨、X的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满足了建设市场体系的基本条件。反观我们铁岭县,还是缺乏叫得响、过得硬的支柱产业。以榛子产业为例,前些年,榛子发展的很好,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模不够大、影响力不够高。
现代物流考察报告 篇4
--赴广东、浙江等地物流企业考察学习体会
Chen zhuming
为学习现代物流园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现代大型物流企业的组织、管理及成功运作经验,实地了解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情况,推动我公司物流发展规划和实施,我们考察组一行于7月30日至8月5日,先后赴广州南方物流企业集团、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杭州浙江传化企业集团物流基地、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学习考察。考察期间与相关物流企业进行了广泛接触,认真交流,考察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物流企业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南方物流企业集团
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是一家现代化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广州,业务涉及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策划与咨询、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商贸一体化等。集团下属公司十多家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构建了一个全国性的物流服务网络,业务布局分为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东北、西北七大区域,业务面覆盖到全国一百七十多个大中城市。建有广州、东莞、无锡、惠州、中山、重庆、成都、新疆等八大物流基地,总占地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20多亿元人民币。集团年营业收入达20多亿元,是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
在长期的物流实践中,南方物流积累了丰富的物流操作经验,创造及实施了“TCL家电物流联盟伙伴模式”、“公路货运安检安全保障体系”、“通讯行业物流交钥匙工程”等领先于业界的现代化物流运作模式。为顺应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方物流于2000年在业内率先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一套安全、可靠、高效、优质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同时为顺应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及发展需求,南方物流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自主开发及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纯B/S结构的物流企业ERP信息平台”,并通过平台与各大物流基地的结合,为物流行业提供了一个支持“全球供应链”服务的先进平台,为广大客户及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了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目前南方物流与亚马逊、卡斯特、DHL、松下电器、加拿大北电网络、美国朗讯科技、法国施耐德电气、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欧迪办公、中兴、TCL、海尔、长虹等世界500强以及中国领军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南方物流企业集团的特点:
1、是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主要客户是国际国内知名公司。
2、不断创新理念和运行模式。创造了家电物流联盟伙伴模式,为通讯行业提供物流交钥匙工程等。
3、注重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建设。建立了ERP信息平台与各基地互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4、注重物流基地建设。在全国建立了八大物流基地。
(二)宝供物流企业集团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国内国际大中型生产企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及运作管理的知名公司,创建于1994年,总部设在广州,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为客户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的专业公司,也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最领先的第三
方物流企业之一。当前,公司已在全国65个城市设有7个分公司、8个子公司和60多个办事处,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并开始向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地延伸的国际化物流运作网络和信息网络,与国内外近百家著名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其中包括宝洁、飞利浦、联合利华、安利、通用电器、松下、三星、东芝、LG、壳牌、丰田汽车、雀巢、卡夫等52家世界500强企业),为他们提供商品以及原辅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储存、分销、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系统规划设计等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宝供集团业务范围包括物流规划、货物运输、分销配送、储存、信息处理、流通加工、国际货代、增值服务等一系列专业物流服务。宝供集团主营物流服务收入超过亿元,是目前我国最具规模最具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
宝供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将工业化管理标准应用于物流服务系统的企业,并全面推行GMP质量保证体系和SOP标准操作程序,宝供集团的整个物流运作自始至终处于严密的质量跟踪及控制之下,确保了物流服务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特点
1、宝供的客户大多是世界五百强或国内大型生产企业。服务的客户种类较多,比较大的有,电子电器类(包括电脑及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类,非危险品的化工产品(例如润滑油),日化(如宝洁)。
2、依托基地,在物流方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宝供在全国已经建立和在建的基地有15个,主要通过自己的基地向客户提供仓储及仓库管理服务。目前的宝供仓储管理普遍应用了仓库管理软件。
3、在运输方面,轻资产重管理。宝供的自有车辆可以忽略不计,运输方面宝供绝大多数倾向于寻找下游供应商来完成。目前宝供的供应商体系已经非常完备,极大地避免了自身的经营风险与资金压力。宝供通过遍及全国的7个分公司和将近60个办事处,以及近千家供应商来完成客户方面的物流服务需求。
4、物流技术手段先进,物流理念超前。应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网络并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以来,加强全国运作网络的建设,开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开展国际货代,构建干线与深度配送网络。另外宝供在管理、流程、质量等方面,都保持了较高的竞争优势。
(三)浙江传化物流基地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是传化集团2002年投资3亿元建设的,占地560亩,位于杭州钱江二桥萧山出口处,拥有良好的立体交通圈优势,并拥有强大的长三角经济优势。现已建成停车场8.7万平方米,仓储10万平方米,成为集“管理服务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零担快运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性物流平台。目前,已有48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其中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有20多家在此设立业务网点,日车流量达3000多辆,日承运货物3?5万吨,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上缴税收1.45亿元。该基地已经成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
园区物流模式特点:
1、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第四方物流模式
传化物流依托浙江庞大的商品生产、集散优势,发展以国内公路货物运输为主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定位为物流平台整合运营商,致力于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优化分工合作体系。基地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开发改进信息系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搭建物流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和管理,而不直接参与物的流通经营,其投资收益来源于仓储、场地租金和管理费。
2、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物流模式
传化物流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探索中发展前进的历程。经历了自产自运的第一方物流模式到自产自运、它运的第二方物流模式;再到运输与生产分
离,组建储运公司,即第三方物流模式;最后发展成现在的第四方物流模式。认识这个历程有助于我们高起点规划,少走弯路。
3、强大的管理、信息服务功能
由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构成的管理服务中心,专为入驻基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工商、税务、运管、银行、保险、通信、网络、商务、培训、咨询等一条龙的平台支持服务。对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车辆实行会员制,建立详细确切的会员资料,各类物流信息,经信息系统整合处理后进行发布。
4、个性化的专业仓储服务
为工商企业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专业仓储服务,可应大型物流公司需求,“接单定制”专业化仓储仓库,并实行自动化管理,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周到的仓储保管服务。
5、多样化的配套服务设施
为进一步优化分工合作体系,为入驻企业创造一个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成长的运营环境,基地配套建设了系列服务设施,可为入驻企业提供汽配、汽修等支持服务,并提供完备的餐饮、超市、住宿、娱乐、通信等生活、后勤方面的服务。
(四)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汽运公司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是我省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运输公司是其分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汽车运输、修理业务、机动车交易、报废车辆拆解、马钢车友俱乐部等。汽车运输主要是承担马钢公司系统内的所有内部物流业务,具体有:原燃料(矿石、矿粉、焦炭、煤炭、炼钢用废钢、生铁、石灰、合金)的短途运输(不含铁路、水路);工序间的物流如板坯、方坯、小异型的热送,及各类成材的自提和配送(不含铁路、水路)。修理业务主要通过特约维修、上门服务、救援服务、驻厂维修、代办车辆年审等多种形式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机动车交易主要是经营新车销售、旧机动车交易管理、信息服务等。报废车拆解业务主要承担马钢两公司报废汽车及工程机械回收拆解任务。马钢汽运公司于年在母公司的支持下,通过行政手段将母公司的工序间物流业务,以及从铁路、码头到厂区的短途业务全部整合到汽运公司,即增加了汽运的规模效益,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又减少了股份公司的资金的体外循环。年,运输量达万吨,经营收入达到万元,利润 万元,与整合前的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
马钢汽运公司的特点:
1、物流资源高度统一,保证股份公司物流的可靠和稳定运行。马钢公司的内部物流业务全部交由汽运公司完成,责任主体明确,汽运公司做到确保马钢公司的内部物流的可靠、稳定运行。
2、依托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降低整个系统的物流成本费用。汽运公司没有因为物流资源的统一而疏于管理,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强化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整合后马钢的整体物流成本降低了20%以上。
3、适度开展相关多元化业务。先行介入了旧车拆解业务,这一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又为钢铁冶炼提供了原材料。
4、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企业。尽管马钢汽运公司的业务规模较大,同时在马钢外部开展了一些多元化业务,但它仍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如果依托马钢公司的优势,积极介入现代物流业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失是一个好的战略选择。
二、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
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除得益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外,根本的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的企业有很多前瞻性的探索和成型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观念
广州、杭州等地的物流发展大都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但他们发展现代物流不囿于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和束缚,敢于和善于突破陈规,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正是依靠先进的物流技术、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不断创新的发展观念,才有了物流企业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确定发展思路
各企业都根据自身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着眼长远发展,高标准规划。南方物流、宝供物流都是以雄厚的珠三角经济体为依托,以服务大企业为核心业务对象,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基地和网络,充分运用社会运力资源,准确定位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模式。浙江传化物流则依托浙江庞大的商品生产、集散优势,以基地和信息化为平台,发展以国内公路货物运输为主的第四方物流。
(三)多层次的系统物流信息平台
各物流企业都注重开发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操作,并不断改进、细化和完善。如:传化模式,它首先确定信息平台的组织框架,由公用、基础、作业三部分组成,其中公用信息平台是中心,然后进行技术分解,细化各子系统,最后做好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中心的衔接,使整个系统高效快捷运作。南方物流、宝供物流都有自身特点的信息平台。
(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优质的服务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物流企业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竭力为客户提供最经济、快捷、高效而又可靠的服务。主要有全程实时向客户提供信息反馈;管理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的平台支持服务;“接单定制”个性化专业仓储服务。物流园区普遍规划了物流产业区、生产加工区、综合商业区,建设有管理服务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可实现物流分拨、配送、零配件采购、物流增值服务加工等多重功能。
三、对集团公司物流整合和发展现代物流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集团公司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1、从发展环境看:
(1)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物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发展迅速,供应链管理逐步推广,物流设施和装备日趋完善,进一步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加快发展。
(2)工业化加速发展促使物流业成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业是工业化中后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具有继续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通过分离物流服务等形式来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国家区域战略有利于物流业发展。2005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和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目前国家正在研究中部崛起规划,将进一步出台促进政策,努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新的增长级。尤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加快产业梯度转移,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区转移。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中部地区自身优势的发挥,中部崛起战略的成效进一步显现,提供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2、从发展条件看:
(1)经济实力增强。“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8年,经济总量达到88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085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04亿美元。我市是重要的有色、化工、建材、电子、纺织基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对物流业依存度的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空间。
(2)区位优势突出。我市沿江近海、承东接西,临近长三角腹地,更位于我国三个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所构成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物流的辐射和集聚功能显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为适应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国务院同意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我市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将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带来新的良好发展机遇。
(3)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北京至铜陵至福州高速铁路、庐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与已开通运行的铜九铁路、沪铜铁路等一起,使我市形成紧密连接东、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由此确立我市在华东铁路网中的重要枢纽地位。铜陵港作为溯江而上最后一个可停靠万吨轮的港口,加之已开通运行的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以及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的铜宣高速、铜无巢高速和梅龙机场等,将全面提升铜陵在全国交通网中的交通枢纽地位,并将建成安徽交通枢纽的核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真正实现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
(4)物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家建立了推进物流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物流业发展九大重点工程。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重视物流工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开始摆上一定位置。《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将铜陵定位于五大特色专业物流中心之首。
(二)集团公司物流整合和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集团公司物流整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长远的发展出发,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对内部物流进行全面整合和改造,可以借鉴马钢模式,进行统一协调,促进集团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降低整个集团的物流成本。它的可行性在于:一是THWL公司必须加强专业化管理,为各子公司创造快捷、高效的物流服务,为各子公司降低物流成本,创造价值,这也是整合的前提条件;二是集团公司上下必须形成共识,物流整合是企业实现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同时物流整合也是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物流整合的必要性在于:一是通过物流整合,可以产生物流规模效益,为各子公司搭建一个平台,实行集团所有物流资源(不含水路、铁路)的统一整体策划、运输、仓储、配送及管理控制。二是物流整合有利于改善管理,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率。通过改变现行的运输、仓储和配送体系分散、手段落后的状况,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减少管理的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通过物流整合,不仅有利于销售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对市场发生快速的反应,从而节约采购和生产成本,也可以是实现集团的零库存目标的重要手段。四是通过物流整合,可以有效地实现集团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节约集团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五是通过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可以无需大的投入而实现物流规模的大幅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集团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虽说集团所处的行业是是国家扶持的服务“三农”的行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企业将处在一个稳定的成长期。但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也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物流则是一个朝阳的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物流市场需求巨大。同时,物流行业虽说是一个投资大、技术高的行业,但从传化物流、南方物流、宝供物流这几家全国闻名的大物流企业的成长历程看,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模式和路子。
(三)对集团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1、统一认识,整合集团系统内的物流业务
(1)集团物流整合的着眼点及目标:
整合的着眼点是:降低集团系统的物流成本,提高集团整体核心竞争力;提高集团储运资源及有关资产的综合利用率;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培育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整合的目标定位在发展大物流,成为本地区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
(2)整合的措施:第一步是成立集团物流管理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加强对物流整合和发展的领导;第二步是物流业务的整合,将集团内的物流业务(水运、铁运除外)全部整合到THWL公司,包含各子公司以及集团新上项目的工序间的物流,同时分别商议价格,确立合同;第三步是做好物流业务的延伸和衔接,选择个别子公司的产品配送作为试点项目,做好产品的配送,以及水运、铁运等干线运输的代理,为做好现代物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开展现代物流业务
(1)抓住机遇,尽快启动园区项目规划
尽快启动实质性的项目规划工作。园区规划、建设立足皖中南和皖江经济带,辐射长三角,目标定位于为铜陵及周边区域广大工业和商贸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皖中南和皖江经济带最大的现代物流园区。物流园项目选址,建议在东部城区、铜陵(东)火车站附近。
要统一规划,分以下三个步骤建设:第一阶段,建立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平台,建设综合办公楼、仓储、停车场及汽配、汽修、餐饮、超市、住宿系列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服务、信息交易、运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及配套服务等现代综合物流功能。加强与港口、铁路、空港的对接与合作,开展公路、铁路、水路、空港多式联运,以拓展进出口物流服务。第二阶段,在物流产业区的基础上建设生产加工区、综合商业区,健全相关加工、采购、分拨系统,完善增值加工、商贸等配套功能。第三阶段,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园区进出口加工、贸易具有一定规模时,争取海关、商检在园区设立海关货物监管点和商检办事处,建立快速通关机制,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实现口岸功能,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采取第四方物流(4PL)的运作模式
经过对各种运作模式的对照比较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我们认为物流园可借用传化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运作。先进行必要的投资或引进开发投资商,建设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打造物流平台,再引入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管理咨询公司、客户和其它增殖服务商。此方式一方面可解决前期建设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整合社会现有物流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我们在初期也可以利用汽运公司现有的化工专业化运输的优势和资质条件,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3)争取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全方位招商
积极争取将物流园区建设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协调好多方关系,为园区规划、建设服务。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土地征用、规划布局、投资融资、税收减免、招商引资等各方面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为进入园区的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实现园区规划目标,不论什么运作模式,关键在于招商的成败。要解放思想,制定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同时制定并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措施。
(4)创新运营模式,拓展物流空间。
开发区有数百家企业,可积极同各企业接洽、商谈,把它们的物流业务引入园区来开展。借鉴传化模式中“接单定制”专业化仓储的做法,为各企业量身打造专业仓储。同时与铜陵港、铜陵火车站加强联系,开展战略合作,做大物流。
(5)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
打造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搜集、汇总和发布物流供求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加强管理和自律,加强诚信建设,规范物流经营行为,维护竞争秩序;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园发展的需要。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篇5
(市产业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的精神,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优秀的发展思路及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报请市政府同意,由昆明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了我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企业负责人一行22人赴台湾进行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本次赴台考察休闲农业采取实地观摩、听取报告的方式进行。期间,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会长、屏东科技大学农企业管理系主任段兆麟教授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在台湾,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一)发展现状 台湾休闲农业在六十年代开始萌芽,多以农场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活动。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出路几乎成为农民与农业部门极力突破的难题。为此,19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台湾农业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2001年,台湾公布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的台湾休闲农业在亚洲地区发展得已比较成熟。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报告》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其中,台湾北部地区有492家,占总数的44.7%;中部地区315家,占总数的28.7%;南部地区有179家,占总数的16.2%;东部地区有110家,占总数的9.9%;金门、马祖地区有6家,占总数的0.5%。这里面又以宜兰县居多(128家,占总数的11.6%)。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体验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以总体上分为四类: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及市民农园。其中,休闲农场根据体验农产品性质的不同,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农园以作物种类分为单一作物型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与综合作物型观光农园,以经营形态由又分为采摘型观光农园、采摘及加工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饮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餐宿服务型观光农园、采摘及教育服务型观光农园五类;教育农园根据其实施自然教育体验内容的性质分为农作主题教育农园、森林主题教育农园、渔业主题教育农园、畜牧主题教育农园四类。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效益与成功经验
本次考察,我们参观了飞牛牧场、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花露香草能量花园、初鹿牧场及头城农场。其中飞牛牧场及初鹿牧场属于休闲牧场,两家牧场都以饲养奶牛为主,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将自然资源利用得极好。飞牛牧场主要提供各种牧场体验活动,而初鹿牧场主要以休闲观光和牛奶制品生产及延伸牛奶产业链为主。头城农场是一个典型的DIY创意农场,游客在购票入园后,在园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进行垂钓并将钓上的鱼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灯并放飞、观察萤火虫等等;花露香草能量花园主要是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认知并对精油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教学;而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主要从事区域性农业产业的延伸展示和地方特色草莓酒的展销。本次考察学习,五个考察学习点开展的农业休闲经营活动,对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结果,总结来说,如今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 一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因地制宜,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范围,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农业服务业的新产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服务活动的农家乐,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充分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台湾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这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四是创造型的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为例,苗栗县大湖地区原本以种植草莓为主,但是产品附加值很低,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他们开发出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激凌、草莓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出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就是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了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昆明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一)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5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四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面面具到,形不成个性特色。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把休闲农业作为城市的缓冲和有效补充。
(二)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顺应现代新昆明建设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合理布局以解决品牌定位趋同化的问题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一律。
(四)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充分协调旅游、财政、工商、税务、环保、城管、国土、卫生、规划、物价、公安、科技等相关部门,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体验经济研究的深入,有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新动向已引起了旅游学界的重视。休闲农业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相关研究活动,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市场开发的优势之一。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消费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
赴日本、韩国农业机械考察报告 篇6
一、日韩两家农机企业的基本情况
1. 日本井关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有36家工厂, 1个研发中心和1个研修所, 员工总数6 700名, 年销售额1 447亿日元 (2008年) 。拖拉机年生产量25 000台, 水稻插秧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在日本占2 6%的国内市场, 水稻收割机年生产量5 000台, 育秧播种机年生产量20 000台, 大米加工机年生产量3 000台, 蔬菜移栽机年生产量700台 (只在日本销售) 。
公司于1926年成立, 1961年开始生产第1台割晒机, 2 0 0 3年在中国建立井关 (常州) 农机有限公司。经过逐步发展, 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井关集团。现设有东京公司事务部, 井关松山制造所、井关熊本制造所、井关新泻制造所和井关邦荣制造所4家主要生产工厂。另有3家生产公司, 2 1家销售公司, 6家合作公司, 3家海外公司。
井关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农机制造商, 产品以收割机、田间耕作机械 (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管理机、割草机) 、栽培机械 (插秧机、蔬菜移植机) 、调制机械 (碾米机、烘干机、计量筛选机) 等农业机械为主。
企业目标: (1) 为农民提供可靠的产品; (2) 为员工创造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 给董事正当的分配。
该公司的农林水产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7年在全日本名列第一位。
2. 韩国大同农机公司基本情况
大同公司创建于1947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韩国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大同工业、大同齿轮厂、大同铸造厂、大同链条厂4家工厂和2家销售公司, 生产的产品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发动机, 工业齿轮和工业链条。其中轮式拖拉机年产量达2.5万台, 手扶拖拉机年产量达1 0万台, 联合收割机年产量1万台以上, 插秧机1.5万台。2007年销售额4亿美元, 2008年销售额5.1亿美元, 拖拉机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2 0 0 7年是3 8%。
在韩期间, 代表团专程参观了距首尔300 km的大丘生产制造基地。该基地的整个厂区占地3 3万m2, 建筑面积达9.9万m2, 固定资产总额2 370万美元, 建有发动机装配车间、拖拉机装配车间、收割机插秧机装配车间、铜板车间和配件储存与分配中心, 全厂员工仅有7 8 5人。我们主要参观了拖拉机装配线、联合收割机装配线、插秧机装配线和发动机装配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 大同公司1997年新扩建了产品研发中心, 该中心占地面积2 500 m2, 建筑面积4 000 m2, 现有员工100多人。
3. 日、韩农机制造企业的特点
1) 产品品种多、新而全。如:全液压控制的整地机械、各种双向翻转犁、旋耕机、圆盘耙等系列, 土豆、洋葱、甜菜等大型全自动根茎收获机械。自动化温室育苗设备, 先进的播种、中耕除草机械, 除雪机, 融雪机, 牧草收割包装机等, 所有的农业作业项目均有相应的机具。
2) 产品结构合理、性能先进。人工智能仿真作业, 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作业精度高。如:中耕除草机、移栽机等 (产品技术水平已领先我国几代) 。
3) 均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同一产品的多家重复生产的情况, 技术开发是企业最强、最重要的部分。
4) 企业管理科学先进。
5) 生产制造手段、设备先进、效率高。所有的板材、冲压、切割均采用电脑程序控制, 自动化加工。焊接是普遍采用机械手自动焊。机械加工采用的是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制造, 而不是专用设备。根据季节组织生产, 淡季加工零部件, 旺季组装销售, 产品不积压。
二、日韩两国农业机械化法规建设及国家对农机的扶持政策概况
日、韩两国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 都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之路, 对于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指导性。
1. 法规建设概况
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日、韩两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方式和途径。农业机械化立法在日本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日本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机化的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是日本政府发展农机化的依据, 也是农机化发展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援助、农机研究、制造、试验、培训、推广、销售、使用、安全管理及涉农部门等各方面工作的行为准则。日本早在1 9 5 3年就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这使得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一开始就在法律的保障下正常发展, 并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 在1965年和1993年进行过2次修订, 及时调整修改其中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不一致的条文, 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更加趋于完善, 更具有现实性。韩国于1978年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化的基本计划、资金支援, 农业机械化的检查、管理,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委托以及罚则等。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均明确规定, 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有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义务, 明确规定了政府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包括贷款和无偿援助;引进推广高性能农业机械;进行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检查等。从政策、法律法规上保证并有力支持了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与农产品生产质量。由于早期的农业机械质量和安全性差, 因而制定安全技术规定和标准是日、韩两国农业机械法规最主要的内容。日本制定了有利于农业机械改良和推广的有关官方鉴定制度。从1962年起, 农业机械研究所成为日本农业机械鉴定的惟一官方机构。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检测, 其内容包括:测量和评价性能特性、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噪声和震动、可靠性和耐久性、维护和操作性、使用安全、用户手则以及与经济性相关的项目等。严格的质量检验鉴定制度, 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2. 扶持政策概况
1)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低息或贴息、购机贷款担保等政府优惠政策。日本的农业是国家政策高度扶持的产业, 日本对农业机械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 其中对农民组织、团体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开始, 一直延续了40年。40多年来, 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 1 0%~5 0%不等, 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 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上世纪8 0年代开始, 日本政府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供7年还清的无息贷款, 目前政府对购买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 (1/3) ~ (1/2) 补贴, 而对非先进的农机产品给予低息贷款, 利息比银行一般贷款低3个百分点, 贷款期限达1 0年。韩国1 9 9 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第4条 (资金支援)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者或利用其相关附带设施的设置者、农业机械制造者、售后服务者及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者要支援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要支援农业机械的制造者在农业机械的开发、生产及售后管理中所需的必要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第7条 (新技术农业机械) 规定,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对生产或购买被指定、告知为新技术农业机械的单位, 在生产或购买的必要资金上优先给予支援。随着韩国农业的发展, 1 9 9 5年开始通过贴息, 促进农机化发展, 农民购买农机的贷款利息3%, 比一般贷款低4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韩国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提供5 0%补贴。目前虽然没有补贴, 但仍然向购买农机具的农民提供长期低息或贴息贷款, 并建立了2 6个机械化示范区和服务体系, 中央、地方政府各出资2 0%, 其余6 0%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
2) 对农业柴油实行减税和补贴, 其目的是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 减轻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负担。如韩国政府给农户提供比市场价格低5 0%~8 0%的免税油。
3) 重视和资助农业机械化科研及技术推广。日本、韩国为什么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答案是科研先行。这些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和巨额的科研经费投入。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 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日本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纳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中。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 (企业等) 三大系统组成的科研体系。国立机构主要有国家农机研究所、农业综合研究院下属机械研究所、各大学农学院的研究机构等等, 负责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检测鉴定以及与农机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等等。民办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农机企业下属的产品研发机构, 负责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创意。1 9 9 5年, 日本政府农业科研经费预算7 7 2亿日元, 占农业预算的2%。2000年前后, 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研究单位的人力、物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如日本的久保田农机企业科研人员就多达1500多人。研究单位的开发研究和试验工作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张家界实习报告10-23
张家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调查报告08-30
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传统的实践报告07-12
三季度张家界消费价格调查报告07-13
江苏张家港07-04
张家港电视台09-11
张家大院06-30
张家口市11-02
张家港食品安全动态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