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功能设计(精选12篇)
空间功能设计 篇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所以相对的老年人的人口的数量也较为庞大, 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这个时候, 各种各样的老龄问题也必将接踵而来, 其中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功能性问题就是尤其突出的一方面。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上的特殊习惯和需求, 每一处公共空间都应有针对老年人的功能设计。
一、敬老院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其实就是人流集会的空间, 不仅仅是简单的室内空间, 说小一点, 在一个家庭住所里, 客厅、厨房、卫生间等, 都是公共空间;说大一点, 在社会中, 马路、广场、博物馆等等很多人去的地方也都是公共空间。
在敬老院的设计方案中, 公共空间可分为医疗康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管理服务中心、营养配餐中心等四大部分。医疗康复中心包括:中医诊疗室、西医诊疗室、理疗室、药房等;文化娱乐中心包括:休息大厅, 健身房、棋牌室、电子聊天室、图书阅览室、茶话室等;管理服务中心包括:综合收费服务处等;营养配餐中心包括:配餐室、食堂、餐厅、超市等。
二、功能设计在敬老院公共空间中的实施途径
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 应立足于对老年人本身需求的研究。在进行老年人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该试着进行换位思考, 从老年人的生理、心里、行为方面的需求出发, 进行敬老院的公共空间功能设计, 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人性化设计所带来的方便与温暖。
(一) 针对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的功能设计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生理机能的下降和心理变化, 普通的室内设计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正常生活中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殊要求, 那么在设计中就应该更多的加入无障碍设计, 以确保老人可以更方便更安全的行走与生活。由于老年人视觉、记忆力的衰退, 这些问题必然会给老年人带来不便, 所以在设计中应该处处解决老年人的不便, 做到全面无障碍。敬老院主要通道出入口处的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 易于老年人辨认与记忆。老年人经常出入的活动区域、居室地面、走廊均采用防滑且不反光的地板或地砖, 墙面均装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专门针对老年人身材比例安装的贯通型扶手, 而台阶、坡道及出入口平台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都采取了防滑设计处理, 老年人经常出入的过厅走廊、房间地面设计都没有高差, 方便老年人活动, 并且排除老人会因高差而发生危险的情况。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并出于安全考虑, 在敬老院的公共空间尽量避免使用玻璃材质作为装修材料, 玻璃材质装修易造成视觉误导, 并且碎后易伤人。
(二) 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的功能设计
据材料显示在老年人时期, 为避免老人在敬老院中产生沉闷和孤独心理, 因此在敬老院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人能够方便出行, 能够接触自然, 享受阳光和空气。可以在休息大厅用较大的空间设置为供老年人休息闲聊或是会亲访友的散座区域, 以方便亲友家人可以经常探望和陪伴。同时为了老年人的身心愉悦在此空间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 模拟大自然营造出清新的自然气息, 以及在居室附近设置可以进行邻里活动的场所, 而且在公共空间中设计了合理的入口、通道和户外作息的场所等等。
(三) 符合老年人行为特征的功能设计
有一个普遍现象是人一上了年纪多数会感觉害怕孤单, 是人之常情, 相反老年人的一些个人的生活和交往却又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所以说老年人的生活的公共空间设计还应该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生活中的私密性, 既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被外界疏远的环境氛围, 同时又要注意充分的保护到老年人的隐私。所以在敬老院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既有可以交流的“公共空间”, 又有单独私密的“个人空间”。
在敬老院的公共空间中可以特别设计一个相对私密的, 供老人们闲暇时可以放松休息的卡座区域, 这样可以保证老年人相对独处的空间。除此以外, 还可以设置大面积的休闲散座和丰富的文化娱乐空间, 有阅览室、棋牌室、桌球室、门球场等, 针对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提供给老年人在闲暇时间里可以聚会娱乐的场所, 使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方便, 并且使老年人可以看到青年人的身影和幼儿的嬉戏, 让他们不会感到孤独, 从而更能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敬老院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在设计思路、空间划分、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灯光布置等方面与一般室内空间的设计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设计上尽可能使敬老院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更加的完善与实用,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让老年人能够在敬老院幸福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高宝真、黄南翼.《老龄社会住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5月
[2]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魏彦彦.《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6月.
空间功能设计 篇2
可以将您的站外博客中的文章导入到QQ空间日志,以满足大家的站外日志搬家需求。
二、支持的博客;
目前暂时只支持网易博客,人人网,开心网的检测和导入,但不支持QQ空间与QQ空间之间的互相导入。
三、导入方式;
同步完成(实时)文章导入,每个用户每天最多以该方式导入100篇日志。
四、日志导入的入口;
在日志列表页面的右下角,点“开始导入”,进入博客地址输入页,按提示操作。
五、使用注意事项
1、已经导入过的日志不允许再次导入,且每位用户每天最多导入100篇日志;
2、选择文章时,支持当页全选、勾选文章,不支持跨页选择;
3、分类设置:默认显示文章所在博客分类。若直接使用默认分类在QQ空间无此分类,则默认为用户新建该分类,当默认分类超出QQ空间允许长度(12字符或6汉字)时,后台默认截取原分类名的前12字符或6汉字并新建;
4、导入后的日志权限设置提供:公开、QQ好友可见、仅自己可见3种权限选择;
5、日志及日志中所包括的图片会一起导入QQ空间,并按原发表时间显示(除非拉取不到原时间才按导入时间显示);
6、请尊重他人的著作权,此功能仅协助您导入自己的博客文章,只有公开的博客或文章才能导入成功,以下情况会影响导入效果。例如:
a、您的站外博客或文章设置了访问权限;
空间功能设计 篇3
关键词:吊顶设计;多功能;会议室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7-02
一、会议室空间功能分析
(一)功能需求。
会议室一般作为企事业单位开会场所,宣布单位重要决定、规矩或进行设计执行方案探讨等专用空间,这种空间一般使用率不高,大部分时间空置,造成空间浪费。为了能实现空间优化配置,可将会议室作为多功能空间进行设计,使空间划分更灵活,可以实现多种用途。
首先,作为会议室的首要用途——召开会议,其设计要求需体现庄重、大气感;
其次,会议室可作为会客空间,设计时需体现该企事业的文化,感觉正式、轻松、大方;
再次,会议室可作为员工方案探讨、分组讨论空间,需实现空间区域划分;
第四,会议室可作为员工的阅读空间、开展创新或研发的地方,需要营造安静的氛围,保证一定的私密性,避免外界打扰;
最后,在以上需求之外,公司举行娱乐活动时可作为员工用餐、开水间、休闲Party或KTV场所,这样实现会议室功能时间差上的合理分配,实现功能最大化。
(二)方案定位。
现代设计注重创意,空间亦是如此,如何设计一个空间,让它实现难以想象的功能,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让其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却又什么都有”。本案例结合手机桌面设计理念:让会议室空间像手机桌面一样,随时可以调用、打开
一个空间,使用完毕之后又可以关闭或隐藏,腾出空间,作为其他公用。因此,我们把这样一个设计定义为“浓缩多功能”空间。我们可以用一些关键词语来定义这个空间:
1.开放、通透、连续空间:空间统一、整体感强、大气;
2.创意多功能空间:多种功能浓缩、富于变化;
3.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像手机桌面程序图标,需要时可打开,不需要可关闭。
这些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结合实现,如使用组合家具可以灵活组合不同造型、调整位置改变空间布局;借助造型活动墙灵活分隔或打开空间;或采用玻璃,帷幔、绿植、珠帘等软分隔组织空间等,而在本文我们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吊顶设计实现我们想要的“多功能”效果。
二、会议室空间吊顶设计
(一)吊顶功能。
吊顶设计也称天花设计,就是通过顶部造型和灯饰把单调的天花平面“包”起来,营造内部空间层次变化。不同空间的吊顶,其功用也各有侧重。对于特殊场所,如厨房、卫生间等需重点考虑防水防潮、易擦洗等保护清洁功能;对于其他空间,如客厅、卧室、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吊顶主要在装饰、分割空间和营造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吊顶的功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通过吊顶弥补原建筑结构的不足。
如果层高过高,会使房间显得空旷,可以通过吊顶来降低空间高度;如果层高过低,可利用视觉的误差进行吊顶设计,使房间在视觉和心理上显得更高。还有些建筑空间,其原建筑房顶的横梁、暖气管道、水管等露在外面很不美观,可以通过设计吊顶进行掩盖,使顶面整齐有序而不显杂乱。
2.增强装饰效果。
吊顶可以丰富顶面造型,增强视觉和心理感染力,使顶面处理富有个性,从而体现独特的装饰风格。
3.丰富室内光源层次,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
有些空间原建筑照明线路单一,照明灯具简陋,无法创造理想的光照环境。吊顶可以将许多管线隐藏起来,还可以预留灯具安装部位,能产生点光、线光、面光相互辉映的光照效果,使室内增色不少。
4.隔热保温。
顶楼的住宅如无隔温层,夏季阳光直射房顶,市内的温度会很高,可以通过吊顶加一个隔温层,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冬天,它又成了一个保温层,使室内的热量不易通过屋顶流失。
5.分割空间。
吊顶是分割空间的手段之一。通过吊顶,可以使原来层高相同的两个相连的空间变得高低不一,从而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区域。如客厅与餐厅,通过吊顶分割,既可以使两部分分工明确,又使下部空间保持连贯、通透,一举两得。而本文研究案例会议室功能定位为开放、通透、连续、统一、大气等整体效果,在功能分配上又要满足会议、会客、分组讨论、员工就餐、阅读研究、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设计上主要以增强艺术效果,分割、营造多变空间功能为主。
(二)活动吊顶灵活组织空间。
1.吊頂造型形态特点。
吊顶根据造型不同,可分为平面几何形状、曲面几何、自由曲面体、自然形体等类型。通过不同的造型限定空间,这样限定感弱,能保证空间整体的通透性和整体性。平面几何形状,较为规整,适用于较正式的会议功能空间;曲面几何形流畅性好,可限定圆形、弧形空间,区域感强,可用于分组讨论功能空间;自由曲面灵活自由,易营造轻松的环境,可用于休闲娱乐、ktv空间;自然形体则艺术感强,可作为空间的点缀。不同造型吊顶并非单一使用,可灵活组合,营造更加灵动的空间。在进行设计时需把握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秩序与调理等形式美法则。
2.活动吊顶类型。
除了以上静止形态造型分割不同空间外,可以利用吊顶的活动营造富于变化的空间。静态吊顶一般有平板吊顶、异型吊顶、局部吊顶、格栅式吊顶、藻井式吊顶等静态类型。平板吊顶一般是以PVC板、铝扣板、石膏板、矿棉吸音板、玻璃纤维板、玻璃等材料,照明灯卧于顶部平面之内或吸于顶上,由于房间顶一般安排在卫生间、厨房、阳台和玄关等部位。多变空间可以通过活动吊顶来改变空间层次和划分,结合灯光环境营造多变的多功能空间。吊顶的活动方式可分为改变高度和改变角度两个方面:
(1)改变高度——升降。
升降吊顶可分为整体升降和局部升降。整体抬高吊顶,易显得整个空间开阔、大气,适合比较庄重的会议空间,私密感较弱,整体降低会显得气氛较压抑,为改变这种压抑感,可以通过局部降低的方法,结合灯光营造局部空间,区域感较强、同时能丰富空间层次。局部空间根据静态吊顶造型形态可直可曲,可规整可自由,根据不同功能进行调整。
(2)改变角度——水平旋转或垂直旋转。
改变角度主要针对局部吊顶在水平面旋转一定角度或在垂直面旋转一定角度。通过这种角度变化,可打破原始空间的刻板与严肃,使空间更灵活。
(3)同时升降与旋转。
局部吊顶在升降的同时旋转一点过角度,可实现交错空间的艺术效果,下降时,区域感强,角度的改变更使得空间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适合轻松休闲娱乐空间。当需要转换为会议空间时,可将局部空间升起,与原有空间形成一个平面,这样整体感强,空间易显得开阔、大气、庄重。
(三)吊顶灯光分割空间。
灯光的原始功能是照明,但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灯光设计远远超出其基本功能,更多地倾向营造空间氛围、丰富空间层次、进行空间软分隔等作用。在本文案例中需要实现多种功用的会议室空间效果,或大气整体的会议室空间、或丰富活跃的娱乐休闲空间,或静谧的阅读空间等,这些氛围都需要灯光来营造。设计时可根据当前凸显的主要功能进行设计,如会议空间需要设计白炽灯面光或灯带,如图1,平行灯带的韵律感对空间进行软分隔而又不失整体感,配合着柔和的白炽灯光显得整个空间庄重大气、墙壁上的射灯进行点缀而不显凌乱。切换其他功用灯光时可通过改变灯光颜色,进行局部灯光开启和关闭、升降或旋转局部吊顶灯光等方式进行。
三、 结语
吊顶是会议室空间装修的点睛之笔,没有吊顶,整个办公空间装修就失去了色彩,显得单调且不利于办公空间的美观度,影响员工对办公空间的存在感。因此,吊顶在会议室空间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吊顶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平面式的、凹凸式、悬吊式、井格式、玻璃式等。在设计时,应根据公司整体装修风格设计出新颖的吊顶,通过变换不同的吊顶造型、进行不同的组合和灯光设计,改变会议室空间的布局,凸显其主要功能,隐退次要功能。还可进行整体或局部的活动吊顶设计进行空间的分隔、强调或隐去部分功能,使空间利用更为合理和优化,从而实现一个空间多种用途的多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创意办公空间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肖然,周小又.世界室内设计:办公空间[Defreshing Offices][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张青萍.顶级设计空间:创意办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资助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校园互动景观创意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索(15YKS001)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JK2147)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Funded by 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gram No.14JK2147)
作者簡介:
程昌华(1984-),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渭南师范学院。
浅议中小户型功能空间设计手法 篇4
根据以上所说三部分空间分区,中小户型的空间主要分为:1)公共行为空间,即起居室、餐厅和多功能空间;2)家务行为空间,即厨房和卫生间;3)私人行为空间,即主卧室、次卧室和储藏室;4)室内外交通空间,即门厅、走廊等空间。
1 公共行为空间
1.1 起居室
起居室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具有接待来访、社交、会客行为的功能。
起居室的尺寸由稳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共同决定。稳定空间指沙发茶几,电视柜等家具占据与使用的空间,活动空间为人们在起居室内生活所需占据的空间。它是户型空间中最为开放的部分,连接着户型的各个空间,要特别注意交通流线的处理。起居室要求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进深不宜太大,选择日照充足的朝向,由于其空间的核心地位和较大的面积,空间高度上应是各空间中相对最高的。总之,起居室是决定户型规模的重要因素。
1.2 餐厅空间
在中小户型住宅中设置餐室时,可以把餐厅和起居室合在一个大空间内,这种方式有利于空间功能的转化,节省空间和面积;或者考虑在过道有足够安定的墙面旁放置餐桌;或者位于起居室一角,缓解空间压力。中小户型住宅的餐厅类型常为餐客一体或者餐厨一体的形式(见图1)。餐客一体,便于清洁卫生和突出个性的布置,易形成良好的进餐氛围。餐厨一体,占用空间小,虽然和厨房合成一个空间,但是就餐的部分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在烹饪设备日益先进的情况下,较为可取。餐厨一体在外国采用较多,建议根据个性适当采用。
1.3 多功能空间
多功能房面积不需太大,最好有直接的通风和采光,对朝向要求不高,空间高度一般和普通卧室相同。不同用途的多功能房在户型空间中所在的位置和开放程度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家庭结构、家庭喜好作个性化设计。并可随家庭周期变化而使其功能作出相应的变化,这对于中小户型的适应性、舒适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家务行为空间
2.1 厨房
合理布置厨房空间,使之满足人的行为活动流线非常重要。厨房可分为:开放式厨房、封闭式厨房、半开放半封闭式厨房。厨房要求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开窗方向尽量朝北或朝东,若朝西向必须注意遮阳通风措施,防止裸露摆放的食物变质。
2.2 卫生间
卫生间是户内最潮湿的空间,要求通风。在居住标准提高的要求下,满足节能要求的同时应尽量考虑直接通风采光。空间高度要求不高,满足人的正常活动即可。在中小户型住宅中,因家庭结构的问题,设置一个公共卫生间即可,多余的空间可以设置为储藏间或其他功能。
3 私人行为空间
3.1 主卧室
主卧室的面积标准在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不应小于10 m2。卧室空间的规模也是由稳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决定。在卧室的稳定空间中,睡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他家具应尺度适宜并布置合理。 活动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保证双人活动互不干扰,对于中小户型住宅,主卧室还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保持较高的生理卫生环境,进深不宜太大,开间一般可取3 600 mm。尽量选择日照充足的朝向;注意窗口的位置,最好使光线从垂直于使用者就寝的方向进入(见图2)。
3.2 次卧室
次卧室的概念是相对主卧室而言的。居住者常为家庭中的子女,或者临时居住的亲属、来访的客人等。功能和主卧室基本相同,各项指标要求低于主卧室,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 m2。对于核心家庭来说,幼儿的卧室需要考虑其玩耍及储藏玩具等区域,并考虑和主卧室的联系。随着子女的成长,需要进一步考虑其学习等因素,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在卧室中加入学习空间。
3.3 储藏空间
储藏间可分为可进入式的间(室)和储藏柜。把此类空间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户型设计中逐渐被重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户型空间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户型,需要考虑储藏空间的设置。一间小储藏室可以放置家庭的许多物品,在中小户型住宅中也可以通过利用角落空间或立体空间设置家具(如吊柜等)的方式,来替代储藏空间的功能。储藏间的基本尺寸,可根据户型的规模来定,一般不需要通风采光,但要注意保持干燥。
4 室内外交通空间
4.1 门厅
门厅的基本功能是起过渡、缓冲作用,也是人们出入家门时换鞋、更衣、整装待发和存放鞋帽、雨具等的场所。中小户型不适宜单独设置门厅,可考虑与其他空间相融合,比如作为起居室的延伸,或适当扩大面积,作为用餐空间等。
4.2 过道、走廊
过道、走廊是户内的主要交通联系部分。根据住宅平面的设计,它有两种形式,一种过道、走廊是独立的;另一种过道、走廊与其他空间结合设置。独立设置的时候宽度一般不能低于1 m,便于搬运家具等。根据住宅的规模、平面形式,住宅的过道、走廊应尽可能的短,减少住宅内纯交通的面积,提高使用效率。在多数情况下,住宅内的过道、走廊会与其他空间结合设置增加住宅内空间转化的灵活性。
4.3 阳台
阳台是住宅内唯一与自然沟通的场所,按照功能可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生活阳台是供生活起居使用的,一般位于起居室和卧室的外部,以南侧向阳居多。服务阳台是为居住的杂务活动服务的,一般位于厨房的外部,多数位于住房的北侧。
5 结语
居民对于中小户型的需求比例高,认识较为理性。合理的规划布局,精当的面积分配是基础;灵活适用的室内空间是重点;针对当地客户具体居住需求进行功能空间设计是手段;在有限的面积里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GB 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S].
[2]祖刚,仲德昆.从住居学角度浅析小户型住宅[J].华中建筑,2004(4):95-96.
[3]李超梅.浅谈中小套型住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24):64-65.
对邻近空间链路协议功能的研究 篇5
对邻近空间链路协议功能的研究
邻近空间链路协议是一项专门应用于邻近空间链路的`新型空间通信协议.为了能尽快地在国内实现该协议,丈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邻近空问链路协议的功能层次模型、各层的功能.尤其对功能实现中的两个关键问题--MAC子层的持续行为程序和帧子层确定帧传输顺序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 者:段小芳 安红章 DUAN Xiao-fang AN Hong-zhang 作者单位:现代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通信技术 PKU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年,卷(期): 42(1) 分类号:V557 关键词:邻近空间链路协议 持续行为 优先级策略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构建 篇6
内容摘要:信息共享空间以信息开放获取为导向,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本文结合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实践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分析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意义及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三个组成部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以及服务支撑体系的功能构建,以期为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 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 服务支撑体系 功能
一、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的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构建的“信息走廊”。1992年爱荷华大学应师生需求,图书馆协同信息技术办公室历经两年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建立了一个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促进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开放式学习平台。[1]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以信息的开放获取为导向,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型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在实现检察文献“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一站式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整合、动态的全新服务模式,是一个可以支持协作式学习与研究的平台。[2]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以及服务支撑体系。其中,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是指配备有各类硬件设备、服务设施和物质化的一切检察文献(纸质、声像、电子出版物等)的单位面积存储空间;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拥有各类数字化资源、软件设施和虚拟环境的网络平台;服务支撑体系是指为保障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与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正常运行与交互所必备的服务组织、服务规范及服务评价等。[3]
二、构建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意义及目标
检察文献作为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检察知识和检察文化的主要载体,既是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实践活动中获取检察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检察信息的基本手段。检察文献中心收集和整理了国内较为齐全的各类检察文献,但囿于服务手段和服务平台的限制,目前检察文献中心为用户服务的范围不广。为此,检察文献中心适应国家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趋势,依托电子检务工程,借助以网络化、智能化和泛在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在检察系统内共建共享检察文献资源,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检察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其一,构建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构建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一方面是落实《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纲要》,保障检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满足用户阅读习惯的需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阅读,达到51.3%。因此,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的构建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二,虚实融合,开启互动服务新模式。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中的信息以实体物质形态存在,而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中的信息则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实现两个空间两种存在形式的融合,不仅是指简单的静态映射,即纸质检察文献的数字化或数字化检察文献的纸质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互动交融”,即在两个空间之间形成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互动链路,从而开启检察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其三,整合各类检察信息资源,提供完善、智能的检察知识管理网络。根据检察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以将检察文献分为零次检察文献和非零次检察文献(包括一次检察文献、二次检察文献和三次检察文献)。由于零次检察文献数量庞大、形式丰富、分布零星,且处于未加工的原始状态,过去检察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加工多以非零次检察文献为主。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更多表达意志和意见的途径的同时,也为收集上述零次检察文献提供了技术手段,从而使反映人们对检察工作态度的零次检察文献成为可用资源。因此,检察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应充分挖掘各类信息资源,实现统一开发,从而构建完善、智能的检察知识管理网络。
其四,利用网络技术为检察理论研究者和检察干警提供个性化的泛在服务。为满足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实践工作的需求,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一方面应通过分析检察文献资源信息与用户行为信息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应依据用户需求,把检察文献信息以多种形式推送到指定的终端,如短信、微信、邮件等,实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泛在服务。
其五,为检察教育培训构建协作式交流平台。检察教育培训对于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升检察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拓展检察教育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将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协作式交流平台作为常规检察教育培训的延伸和补充,使其成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答疑解惑的平台、个人及集体智慧展现并沉淀的平台。[4]
三、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构建
为实现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目标,提升用户体验,本文对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以及服务支撑体系的功能构建分别进行了设计。
(一)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的功能构建
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是以纸质或其他物质载体形式储存检察文献,并将检察文献专业分类编目、系统有序的收藏,以供用户查阅利用的物理空间。在实体空间中信息的输送过程主要是借助物理运动来进行,所提供的检索渠道较直接准确,专业指向性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文献情报质量高。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尽可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从单一场所转变成多功能场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功能形态。
其一,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要有人文气息浓厚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很大,当人在一个舒适、惬意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兴趣也会提升,效率也会倍增。因此实体空间不仅要有齐全的检察文献,还要有舒适、整洁的自然环境,如美化环境的绿植、开阔的视野、良好的采光;要有高雅的人文环境,如有历史厚重感的实物、照片等。一个舒适幽雅的实体空间可以很好提升用户学习兴趣和效率。
其二,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要和虚拟空间相互交融、互动。实体空间要有无线上网的自由空间、智能互联的触摸屏,更主要的是要和虚拟空间功能呼应,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比如,为实现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实体空间中的每种检察文献可附有唯一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不用翻阅文献即可了解文献基本信息;了解其他用户对该文献的评论信息;了解与此检察文献相关的其他文献信息;根据读者需要对检察文献进行注释;对数字化版本进行收藏、下载等。
其三,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应是承载协作式交流平台的物理空间。检察文献信息实体空间不应只是检察文献的藏存地或阅览席位,更应是为思考和创新提供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场所,可以是一个静中有动的角落,配备可移动展板、电脑、投影等设施,供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将单一的检察文献阅览场所,转变为检察知识创新与检察知识共享的空间形态。
(二)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的功能构建
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其通过网络工具建立的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成为用户和检察文献中心交流的纽带。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自然延伸,拓展了检察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空间和模式,但这也要求检察文献信息虚拟空间要有新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具体来说,在虚拟空间中要实现四类功能:检察文献资源管理功能、检察文献服务管理功能、用户自我管理功能和协作交流管理功能。
检察文献资源管理功能可将不同类型的检察文献资源进行分块管理,并以标准化格式统一输出。例如,根据读者输入的关键字在对数字化非零次检察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时候,同时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相关信息也进行数据抓取、预处理,分析整理零次文献的检索结果,最后以标准化格式统一输出检索结果。
检察文献服务管理功能除可对非零次检察文献实现参考咨询、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信息咨询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零次检察文献隐含的检察知识和信息,展现检察文献的深层价值。例如,对于和检察实践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案件,可将与此问题和案件相关的微博从发展脉络、博主类型、传播范围、感染效果等不同维度深入挖掘零次检察文献,从而使用户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热点问题和案件的发展、演变情况,掌握舆论走向。
用户自我管理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好的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设置浏览界面的风格和功能;下载或订阅相关检察文献并添加备注、标签,或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添加好友、构建朋友圈分享检察文献资源。系统通过对用户访问、搜索、下载、评论等行为的数据分析,把握用户的行为习惯,挖掘用户的需求偏好,从而智能化引导用户使用检察文献,提升用户体验。[5]
协作交流管理功能根据交流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用户与检察文献中心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其中,在用户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工作人员既可以是真实的人也可以是智能客服机器人,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提供24小时虚拟实时参考咨询服务,[6]对于常规问题可以由智能客服机器人提供服务;对于非常规问题,则应迅速转换为人工客服,从而保证用户的满意度。对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功能,虚拟空间应提供可以实现同步或异步交流、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交流的沟通平台,并根据需要保留、删除、导出或打印聊天记录。对于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功能,可采取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如“留言板+专家在线交流”等,以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
(三)服务支持体系的功能构建
服务支撑体系是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正常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它应由组织与管理、文化与精神、考核与评价三大核心要素构成。[7]高效的组织与管理需要检察文献中心配有三类人员:一是普通工作人员,负责一般咨询、服务导引、信息素养培训以及其他一般性事务的处理,支持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正常运行;二是专业为法学且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兼职专家,负责与检察理论和检察实践相关的参考咨询业务、信息需求分析、情报搜集、情报分析等;三是IT技术人员,负责维护网络系统及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用户使用各类软硬件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员应采取统一管理、分散工作的协作式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合力服务用户的目的。服务支撑体系应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作为一种软约束,使每个工作人员为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尽心、尽力;与此相对应,应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作为一种硬约束,以此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工作实践的具体需求,提出了检察文献信息共享空间功能构建的思路,用以提升检察文献中心的服务能力,为检察理论研究和检察工作实践提供方便、快捷、完善的检察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注释:
[1]参见杨玫:《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效图书馆虚拟电子阅览室设计》,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年第6期。
[2]参见庞彩云:《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构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3]参见陈廉芳:《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4]同[3]。
[5]参见维乔:《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智能门户设计研究》,载《现代情报》2014年第8期。
[6]参见黄静:《审视与展望:图书馆空间认识与建构》,载《情报资料工作》2015年第5期。
空间功能设计 篇7
一、提高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和便捷性是审美需求的前提条件
如何使空间最大化的利用、室内交通流线的顺畅、恰当的朝向利用及良好的光照通风是居住空间利用的合理性和便捷性的体现, 这是居室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空间最大化的利用
高额的房价使得每一平米空间对于居住者来讲都是尤为珍贵的。设计的最大化利用空间是普通大众视觉获得审美平衡的首要心理支撑。空间一般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储藏空间三部分。而在这些功能空间中, 私密空间对尺度和封闭性、隔音性要求最高, 所以在设计中应该把整块的、独立的房间用作这类空间的处理, 并采用一定的隔音方式确保其功能的完善。而公共空间可以是综合的, 并且是开放的。因此, 如果能将通道或室内零散的小块面积在不影响其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巧妙地与客厅或餐厅连成片来扩大公共空间的使用面积则是人性化的并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
2. 恰当的朝向利用及良好的光照通风
恰当的朝向利用及良好的光照通风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西晒或终日不见阳光的朝向尽量避免设计在人活动频繁的功能位置上、屋内过于繁琐的装饰不利于通风等这些问题都是审美之上的功能性设计的重要体现。
3. 室内顺畅的交通流线
室内交通流线的障碍重重会使人身体受伤。从餐厅穿越客厅才能进入厨房的这种设计会因为室内过长的交通流线导致行为的疲劳, 这样的功能设计即使拥有再有个性的屋内装饰审美设计也因为没有以人为本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因此, 居室的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生活中人的现实需要, 脱离现实需求, 这样的设计将会变得没有市场。合理的空间功能利用本身就是美的体现, 如同前苏联的一个飞机设计师曾说过, 在实践中常常是技术上愈完美的东西, 在美学上也就愈完美, 反之, 如果一个构件表面很难看, 那么这将是一个信号, 表明它的内部可能有技术上的失误和缺陷。
二、功能下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人性中的文化认同感
在充分考虑了居住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后, 人们往往并不满足于此。居室设计当中的东方元素或西方元素的应用体现出居住空间主人自身的一种文化认同感。这是因为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将自己的审美情趣用符号的形式体现于居室潜意识是一种人性中文化取向性的体现。因此, 如果居住空间的设计只讲求功能, 则会变成“功能主义”。实践证明纯粹的“功能主义”会造成人类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如同当我们去千里之外旅游时看到的是如同家乡的建筑样式, 难免会在心情上有所失落, 这种失落恰恰是被功能主义忽视的文化符号的体现。因此, 单有功能而缺乏居住主人特有的精神领域文化取向的视觉符号表达, 就如同走在街上看到很多人穿着和自己雷同的衣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不畅。
三、隐含于合理功能下的审美才会有市场需求
居住空间色彩的运用是最能体现人类情感取向的设计表达, 色彩标志鲜明的体现出文化的符号感。例如对黄颜色的理解, 中国人认为是尊贵, 而欧洲人则会认为是警示;对于白色, 中国人理解为哀悼, 而欧洲人则认为是圣洁。但在色彩的文化涵义之上, 居室设计中在对于色彩的使用上功能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例如红色的运用, 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喜庆的文化符号传达, 但如果将居室的大面积墙面都刷成红色会造成人的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身体的不适, 这种喜庆立刻会在人的心理感受上荡然无存了。但如果恰当的利用红色作为空间小面积的点缀, 这样既不失去红色的文化意义, 又避免了空间的视疲劳。因此符合功能的设计也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文化感。
雕龙画凤的糊纸窗格是典型的中国元素符号体现, 但是照搬于现代居住空间设计则不利于室内的通风, 所以, 在考虑运用视觉文化元素时必须还要考虑如何使它隐含于现代工艺材料下来表达, 这样才能符合现代居室空间功能下审美需要, 从而才能符合市场需求, 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居室空间的设计功能与审美密不可分, 只讲求功能的便捷性而忽略审美会造成心理上文化认同感的失落。而只讲求审美而忽略功能又会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因此, 只有将功能与审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会为人们创造更加舒服的居住环境, 只有体验到舒适环境后的受众才会认可这样的设计。人类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会有精神的追求, 因此, 只有充分的研究人对居住空间的全方位需求, 本着这样的态度做出来的设计才会得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
参考文献
[1] (美) 库贝《商业与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美) 珍妮.科帕茨《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空间功能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公寓,功能空间,设计研究,实例分析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受城市住房紧张的影响, 小户型住宅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是因为小户型不但能够节省住宅面积, 且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尤其是公寓式住宅的小户型设计, 更是受到很多年轻人士或商务人士的喜爱。为了能充分利用小公寓建筑的空间面积, 增大公寓的功能作用, 就需要对其主要建筑功能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以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通常来讲, 按照建筑功能需要不同, 一般会将建筑功能空间分为四大部分, 即公共行为空间、家务行为空间、私人行为空间以及室外交通空间。以下本文就一一对这几部分空间设计进行研究。
1 公共行为空间
所谓公共行为空间, 就是指能够供所有人进行自由活动的公共空间, 一般在小公寓的建筑结构设计中, 由于面积限制, 会将这部分功能空间复合利用, 主要包括起居室、餐厅空间和多功能空间等几种。其各自的功能作用和设计方式分别如下所示:
1.1 起居室
起居室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具有接待来访、社交、会客行为的功能。起居室的尺寸由稳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共同决定。稳定空间指沙发、茶几、电视柜等家具占据与使用的空间, 活动空间为人们在起居室内生活所需占据的空间。它是公寓空间中最为开放的部分, 连接着公寓的各个空间, 要特别注意交通流线的处理。起居室要求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进深不宜太大, 选择日照充足的朝向。由于其空间的核心地位和较大的面积空间, 高度上应是各空间中相对最高的。
1.2 餐厅空间
在小型公寓式住宅中设置餐室时, 可以把餐厅和起居室合在一个大空间内。这种方式有利于空间功能的转化, 节省空间和面积, 或者考虑在过道有足够安定的墙面旁放置餐桌, 或者位于起居室一角缓解空间压力。小公寓住宅的餐厅类型常为餐客一体或者餐厨一体的形式。餐客一体便于清洁卫生和突出个性的布置, 易形成良好的进餐氛围。餐厨一体占用空间小, 虽然和厨房合成一个空间, 但是就餐的部分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区域, 在烹饪设备日益先进的情况下较为可取。
1.3 多功能空间
多功能房面积不需太大, 最好有直接的通风和采光, 对朝向要求不高, 空间高度一般和普通卧室相同。不同用途的多功能房在户型空间中所在的位置和开放程度也是不同的, 需要根据具体的家庭结构、家庭喜好作个性化设计。并可随家庭周期变化而使其功能作出相应的变化, 这对于小公寓式户型的适应性、舒适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家务行为空间
2.1 厨房
厨房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较高, 这是因为厨房空间布置要符合用户在厨房活动的流线需求, 且必须要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还要考虑到采光方向对食物的影响等因素。不过, 由于考虑到小公寓住户的人群结构大多是商务白领等人群, 这些人群通常很少做饭, 因此有些设计师在设计小公寓的厨房空间时, 都会相对缩小厨房所占空间比例。
2.2 卫生间
卫生间是建筑功能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是公寓住宅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空间。但若处于面积限制考虑, 可以在整个小公寓内只设置一个公共卫生间, 这样就可以节省下部分空间另作他用, 如作为储藏间等。由于卫生间是整个公寓内最潮湿的房间, 因此其对通风的要求较高, 一般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自然通风采光以节省能, 否则就应加装通风设施, 以保证卫生间的通风需求。另外, 卫生间对空间的高度要求不大, 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卫生间上部的空间, 以增大公寓的有效使用面积。
3 私人行为空间
3.1 主卧室
主卧室的面积标准在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不应小于10m2。卧室空间的规模也是由稳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决定。在卧室的稳定空间中, 睡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其他家具应尺度适宜, 并布置合理。活动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 保证双人活动互不干扰。主卧室还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保持较高的生理卫生环境, 进深不宜太大。尽量选择日照充足的朝向, 注意窗口的位置最好使光线从垂直于使用者就寝的方向进入。
3.2 次卧室
次卧室的概念是相对主卧室而言的。居住者常为家庭中的子女或者临时居住的亲属、来访的客人等。功能和主卧室基本相同, 各项指标要求低于主卧室。对于核心家庭来说, 幼儿的卧室需要考虑其玩耍及储藏玩具等区域, 并考虑和主卧室的联系。随着子女的成长需要进一步考虑其学习等因素, 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在卧室中加入学习空间。
3.3 储藏空间
储藏空间对于小公寓式住宅这样一种室内面积较小的建筑结构, 是具有很大使用价值的。可以方便用户将暂时不用的物品放置在储藏室或储藏柜, 就可以使外部空间看起了更为简洁舒适。储藏空间对于通风采光的要求不高, 但必须要干燥清洁。在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角落里的空间, 或上部空间, 来增大储藏空间面积。
4 室内外交通空间
4.1 门厅
门厅的基本功能是起过渡、缓冲作用也是人们出入家门时换鞋、更衣、整装待发和存放鞋帽、雨具等的场所。小公寓不适宜单独设置门厅, 可考虑与其他空间相融合, 比如作为起居室的延伸或适当扩大面积作为用餐空间等。
4.2 过道、走廊
过道、走廊是户内的主要交通联系部分。根据住宅平面的设计, 它有两种形式, 一种过道、走廊是独立的, 另一种过道、走廊与其他空间结合设置。独立设置的时候宽度一般不能低于1m, 便于搬运家具。但在多数情况下住宅内的过道、走廊会与其他空间结合设置, 增加住宅内空间转化的灵活性。
4.3 阳台
阳台是住宅内唯一与自然沟通的场所, 按照功能可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生活阳台是供生活起居使用的, 一般位于起居室和卧室的外部。服务阳台是为居住的杂务活动服务的, 一般位于厨房的外部。
5 实例分析及结论
在某小区住宅是三期工程中, 为了增大住宅户数, 预期将三期工程设计为小公寓式住宅。为了满足住户的需求,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功能空间的设计中, 融入了幸福理念, 以期用最舒适实用的格局来提高公寓的功能性。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对建筑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需求的设计, 合理布置规划, 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室内空间, 并通过灵活分配, 使小公寓的可变空间大大增多, 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空间功能设计 篇9
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近几十年里发展速度惊人。境外建筑师的积极参与在给建筑设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传统设计观念。笔者作为一名建筑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现象常常陷入思索:中国建筑师在面对自身独特发展状况挑战的同时如何与国际接轨?我们如何培养出本土真正优秀的建筑师?无疑,建筑学教育在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回顾我们的建筑教育发展过程,其实很多学者都已经意识到某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推行相应的改革已是必然趋势。但是,当许多高校引入外国的建筑学教育模式,试图与多年沿用的体制进行融合和互补时,却又发现有很多困难和矛盾,效果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也发现似乎境外设计教学对各种建筑功能特别不重视。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时,许多人会归咎于表象的东西,如社会文化背景、职业市场要求、教学体制的差异等。但笔者认为,我们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上,特别是建筑功能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定误区,以至于教学目的的制定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存在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明白误区之所在并避免陷入其中,教学重点的方向才会正确,从境外借鉴来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训练才有针对性,否则,“中国国情特殊”的这种心态会掩盖我们认识上的不足,从而拖慢建筑学教育向前发展的速度。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似乎是建筑设计领域永恒的话题,针对它们的讨论并不少。回顾历史,早在19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明确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观点,这是自现代主义以来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功能论者的标志性口号。然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反其道提出“功能追随形式”,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又将其改为“形式追随形式”。此外,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提出“形式唤起功能”,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形式产生功能”,屈米(Bernard Tschumi)提出“形式追随幻想”。当代建筑先锋则提出“形式追随意义”(form follows meaning)。反观中国,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一直是建筑设计领域遵循的原则,无论建筑学教育还是建筑实践领域,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一直被提到相当高的位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很多建筑师和学者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外部造型必须有创新性和美的特质,并能给城市形象带来积极影响。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当代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些设计甚至抛弃“实用”的底线,盲目追求造型上的“奇”、“异”、“特”。当然,这些设计取向为大多数学者所否定。在今天建筑院校的设计教学中,着重于空间和形式的构成教学已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功能问题在大多数院校还是被摆在教学的首位,反映了功能论在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主导地位。关于功能和形式问题的讨论当中,中国学者所持的观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坚持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立场和观点,认为形式是功能的反映,反对过度装饰和纯粹形式引导设计的方法;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种类,建筑形式应该有它自身的逻辑和构成方法,而这种构成方法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强调(1)。两种观点似乎是对立的,但背后的假设其实都是功能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二元体,是建筑设计领域相提并论的两大要素。
其实这些风云变化的国际建筑思潮和各执一词的诸家之言,恰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功能与形式不是简单的建筑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包含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内容,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或立场的人对它们的定义和关系都会有不同的演绎和解释。本文的立场并不是支持或反对某一家的观点,而是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设计思考的程序以及思维方式运作的特点去分析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各种思维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转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探讨功能和形式在设计思考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以此揭示我们惯性理解下的一些不足。
二、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特点
就其思维方式而言,设计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领域,既区别于科学技术的客观和理性分析,也不同于人文学科如艺术重视人的体验及心理感受等。设计介于两者之间,或者说兼备两者的某些思维特点,因此,简单把它归于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足以解决设计上的问题,对设计教学的帮助也非常有限。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划分,思维通常可区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直观动作思维是借助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的是直观具体和操作性问题,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运动员采用的往往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的是形象性问题,解决的方式是想象。形象思维在文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包括建筑设计师的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也称理论思维,是借助抽象概念、命题进行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抽象思维以一般的属性表现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1]作为建筑师经常使用的形象思维,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
其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其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种思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而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思维类型。对建筑设计师而言,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也是这三种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相关概念的理解问题,所以直观动作思维不纳入讨论的范围。
假如我们把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并和设计思维方式的运用进行交叉和重叠,可以发现,在整个设计思考过程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是交替运用,最终产生设计方案并以具体的图像(图纸)或实体模型表达出来(图1)。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头脑中对各种建筑元素进行加工,通过想象,形成各种空间组合方案和建筑的整体形象。
把设计过程进行解构后,可以发现我们强调的建筑功能出现在设计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余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而空间和形式既是我们解决功能问题的手段也是结果。对于设计师而言,两者其实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也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然功能是我们设计的目的,而空间和形式是为了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设计手段,也是设计的最终结果,那么在设计教育中就不能将功能和形式的训练混为一谈,而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关于建筑功能问题的教学
功能是建筑的使用要求,是建筑设计最基本的目的,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建筑功能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大部分建筑院校从二年级的设计教学开始就以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各类建筑功能掌握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处理不好的始终是功能问题,除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等客观原因外,似乎也表明我们目前强调功能的设计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足。前文的分析已指出,功能是建筑的使用要求,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建筑的建成最终要以满足各种社会活动需要为目的。然而,社会需求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也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教育学生面对功能问题。
首先,建筑功能有时代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建筑设计资料集》里面的一些知识当成一种必然灌输给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把这种知识看成一种设计法则而非课题设计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待。建筑的使用要求会因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变化,更何况我们国家的技术资料集更新周期相对比较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落后于时代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内容已不能为设计实践提供指导。假如我们以其中的技术要求来训练学生,局限性是可想而知的。借鉴境外建筑教学经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和观察,在参考现有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地块和环境发展状况的功能原则和要求。在这种自主功能设计过程中,学生可直接考察建筑功能和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因而对相关建筑类型的掌握才会更加直接和深刻。
其次,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功能这个问题。当社会活动多元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被倡导的时候,设计对建筑空间的长效性和灵活使用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功能关系,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法则。而这种发展的观念也应该在教学中灌输给学生,而不是以教条的功能观来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再者,前面的分析也指出,功能实际是设计要求,是使用者的语言,简单说,是建筑空间的名称而已。设计师通过对功能的理解和分析,产生一系列设计概念,最终发展出若干适合这些功能活动的建筑空间和一系列的空间关系。在整个设计思考过程中,建筑师从用抽象思维分析功能要求的状态转化到用具体形象思维思考设计方案的状态,在头脑中利用各种建筑元素(如墙、柱)形成多种空间组合方案。也就是说,建筑师通过对相关功能的理解和解释来进行空间的组织和设计,以此表达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的设计对象是空间、空间关系及相对应的建筑形式,功能在其中扮演的只是目标的角色。对于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空间演绎能力”。当缺乏这种能力时,建筑师无法把功能关系处理好。回顾前文提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一再强调建筑功能知识的重要性,但老师在与学生探讨设计问题时,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功能空间的组织和设计问题。究其原因,症结之一就在于许多学生缺乏“空间演绎”的能力,也就是缺乏通过空间的组织来实现功能关系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建筑功能知识是不够的,教学重点还应放在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训练和培养上。借鉴境外设计教学经验,空间组织能力应该在低年级阶段通过强化训练获得,在高年级阶段则通过解决更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来强化。顾大庆等老师在东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推行的空间建构教学,其实在这方面已迈前了一步(图2)。
四、关于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教学
前文分析指出,功能属于设计目标范畴的内容,与建筑形式同一范畴的应是建筑空间,后两者才是设计的内容和对象。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观点早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早在古代就有关于空间的哲学思想。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有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哲学中的“有”和“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承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可谓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当我们以空间视角去看待建筑时,就会发现空间与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其实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建筑形式是内部空间的外部反映,而内部空间为外在形式所定义和界定,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赖特也曾说过:“材料的特性、建筑特有的三度空间问题、建筑整体的装饰,就艺术而论是三位一体。”既然空间与形式不可或缺,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组织和建构能力以外,建筑形式建构能力的培养也是设计教学所必备的内容。但这种构型能力并不能脱离建筑空间而存在,而是随着建筑空间的演变而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形式与空间的演进应是同时发生的(图3)。在境外建筑学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和观点,他们在具体的设计指导中很少专门探讨“立面设计”这一主题,因为空间和形式在遵循一定的设计逻辑发展过程中,立面已在这种技术策略中逐渐清晰、成熟。因此在设计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的应该是基于功能空间而发展造型的能力,而不是如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出现的情况那样,先臆想一个建筑形式,再把功能空间填塞进去。
结语
综合以上几个核心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本科建筑设计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空间和形式建构能力的训练。虽然观点倡导已久,但由于建筑市场的过多干预以及中国教育评估系统所带来的一些限制,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太多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相反还停留在传统的“布托”模式里面。功能是设计要满足的目标之一,功能设计就是空间和形式的设计。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功能观念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空间组织、空间建构和建筑形式塑造等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本身就构成一门独立和复杂的学科。在目前的课程设计中,除了传统的构成课涉及这部分的内容,其余涉及空间和形式的训练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进行课题设计的过程中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和能力。当这部分的能力欠缺或不完整时,学生在设计中要很好地实现功能目标会不知所措。在境外的建筑学教学中,专门的空间建构训练是本科低年级设计课必备的内容,他们主要通过手工操作(making)获得空间和形式的设计经验和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观点,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境外的建筑设计教学似乎不太强调建筑功能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超越功能这种表象让学生去探讨建筑设计更深层面的内容了。
参考文献
空间功能设计 篇10
一、几何形的形式语言与空间功能
(一) 几何形的形式语言
几何图形元素是由点、线、面、形体、运动、颜色、质地等可见形式和声音、气味、触觉等不可见形式构成。点, 空间中没有量度的位置;线, 点被移位或运动, 就成线;面, 线移动时就会形成二维平面;形体, 当面被移动时, 就形成三维的形体, 有些形体是实心的物体, 有些是空心物体;运动, 当三维物体被移动时, 就会感觉到运动, 同时也把四维空间——时间当作设计元素。这里的运动与观察者密切相关;颜色, 物体表面的固有颜色, 能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质感, 物体表面反复出现的点或线的排列方式, 或产生某种触觉。
三种不可见的元素:声音、气味和触觉。声音——听觉感受;气味——嗅觉感受;触觉——触摸感受。把握这些设计元素能给设计者带来很多机会, 满足特定场所和雇主的要求。
(二) 设计组织原则
设计者从概念性方案到最后的细化过程, 要想创造出理想的室外空间, 仅知道一些设计元素是不可能达到的, 还需要用一定的组织原则来组织它们。
1. 统一性
统一性:就是要具有单体和整体的共性, 把不同景观元素组合成一个有序的主题。当把一组相似的元素连接成一个线性排列的整体时, 这种方法特别奏效。如果设计不遵循统一性的原则, 设计就会变得杂乱无序。在进行景观平面概念性方案或是具体形式的平面设计时, 该原则处于首要地位。
2. 协调性
协调性:是针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画面而言, 那些混合的、交织或彼此合适的元素都可以是协调的, 而那些干扰彼此的完整性或方向性的元素是不协调的。仅仅使用一种设计主题固然能产生很强的统一感,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 需要连接两个或更多相互独立的形体。或因概念性方案中存在几个次级主题;或因设计者想用对比来增加情趣等。不管何种原因, 都要注意创造一个协调的整合体。
3. 趣味性
趣味性:是人类的一种好奇、着迷或被吸引的感觉, 并非基本的组织原则, 但从美学角度上说是必需的, 因此, 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的元素, 以及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声音、光质等手段可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常用在局部设计中, 比如:草坪汀步的设计、有趣的沙丘等。
除了以上三种组织原则外, 还有一些原则, 在设计时也常常用到, 比如:丰富、简单、强调、框景和聚焦、韵律、平衡 (规则式和不规则式) 、顺序等。
(三) 几何形空间功能
几何形在三维空间中被描述成几何形体或几何曲面。几何形结构简单, 易于引发联想和想象, 富有变化发人思索, 具有构思巧妙, 耐人寻味的特点。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设计初期常用到的是平面图形, 用于反映几何形态在空间中的尺度大小、韵律结构, 多在图纸当中得以体现。当进入到设计最后实践阶段时, 平面图形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时, 则采用立体图形进行塑造。在景观设计中, 立体图形具有直观性和立体感的特点, 平面图形更能清晰地判断整体的合理性, 当进入到立体图形阶段时, 必须有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平面规划为前提, 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决定。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院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院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院
1. 滨水驳岸
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如图1) , 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 可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如图2) 。把路堤做成台阶, 并将其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 (如图3) 。不规则的路堤间夹杂着水生植物 (如图4) 。为了避免水出无源, 通常将水面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现, 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
2. 小品与硬质铺装
小品与硬质铺张相结合, 是近年来景观设计师设计局部常用的设计手法 (如图5-6) 以避免立体空间的单调、乏味。设计时, 可以根据铺装的形式来设计小品的形状。
3. 高差起伏的草坪
利用高差的关系, 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景观节点。比如:在高差较小的草坪中,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儿童沙丘 (如图7) ;在高差为1-2米的草坪中设计半球体、弧形、圆形等景观节点 (如图8) ;在高差为3-5米的草坪中, 可设计成倾斜的缓坡形式, 其上设有草坪、休闲座椅、水景等, 其下,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建立丰富的休闲观景平台、展览厅、咖啡吧等 (如图9) 。
4. 景墙的处理
景观设计中, 墙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怎么把阻绝视线的墙体设计成具有欣赏性、功能性、休闲性的墙体?根据景墙高低, 解决措施也不同。1米以下, 可以设计为休闲座椅;1-2米, 可以做装饰性观赏, 或以文字雕刻的形式记录当地的人文事迹 (如图10) ;3米或3米以上, 可以充分利用其地上或地下空间, 便于游人游玩。墙下可以设计卫生间、商业店铺等, 扩大墙上面的宽度, 使其能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等功能, 比如设计咖啡吧, 休闲亭等。还可以利用其高度差, 做跌水景观等 (如图11) 。
二、基地认知篇——南京下关滨江设计调研与定位
(一) 场地认知
南京处于长三角地区重要位置,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 南京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及科技创新优势将凸显出来。高端商务的向心作用将日趋增加。
下关区地处南京主城区西北, 濒临长江, 是南京主城唯一一段城市和长江直接接触的城市岸线, 和老城紧密相依, 是历史悠久、内蕴丰厚的城市建成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区和资源优势。
(二) 南京下关滨江设计定位
1.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南京老城滨江商务和生活的重心, 南京主城沿江和跨江发展的滨江核心, 南京历史文明和现代滨江交相辉映的地区。
2. 景观定位:
景观定位:生活型景观岸线、连接南京与长江间最有活力的景观岸线。
三、基地设计的理念、目标、策略与框架
(一) 设计理念
下关滨江打造目标是, 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 将生产型岸线转变为生活型岸线。未来畅想:生活型岸线、码头文化、现代商业活力、民国风情街景、创意产业聚集地……
(二) 设计策略
交通的梳理:改变散乱的滨水步道、无序的通行空间, 创造连续开敞的滨水慢行空间, 舒适畅通的通行系统。
空间的重塑:高耸的防汛墙, 隔绝的江景, 突破堤岸限制, 堤内堤外景观渗透, 为慢行者提供或停、或行的交往空间。
遗迹的追溯:城市历史丢失, 记忆脱节, 让人们回忆历史, 勾起公众的城市记忆和城市自豪感。
产业的提升:历史繁荣不再, 融入商业支撑, 塑造水岸品牌, 打造老城“新天地”。
四、几何形式运用 ——南京下关滨江区段设计过程解析
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并强调场地的原始特征, 如防汛墙的高度、保留的建筑及场地的地形变化。这些原始特征都被重新规划, 并与被重新诠释的场地历史文化和自然历史的新元素相结合, 利用简洁的几何形式手法营造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感的现代滨江景观。设计的亮点就是利用场地的高差, 丰富空间, 提高空间的功能性和趣味性。
(一) 老码头滨水乐园区
老码头滨水乐园区段从中山北路至建宁路 (如图5.1.1) , 建立城市与水岸的关系。设置大型观光平台、客运码头、餐饮体验、工业记忆等观光景点。大型的观光平台采用流动“弧线形”, 如形云流水一般巧妙柔和地连接江边建筑, 融入滨江景观设计之中, 打造了一处开阔的休闲观光平台, 给人们带来充满活力的视觉盛宴。平台设有两级高度, 一级高度为15.3米, 连接建筑, 二级高度为13.6米, 连接12.6米的防汛墙, 从纵向看, 是一个具有缓坡的高层平台。其上面设有弧形绿色草坪和方形的休闲座椅。中山路口景观节点设计, 基于场地的高差关系, 创建缓坡的草坪, 使人们进入其中, 游走于码头之上, 体验其水景。广场大草坪采用简单“方形”设计, 硬软质相结合。保留工业的厂房, 将其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诠释。大唐电厂, 吊车装置唤醒工业记忆, 时尚餐厅打造滨江商务休闲载体。吊车、条形草坪、台阶、铺装线等用不同的几何方形组合而成。
(二) 滨江活力风情带
滨江活力风情带区段从建宁路到老江口 (如图5.2.1) , 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设置休闲活动码头、活力运动场地、餐饮服务设施、游艇码头、演艺舞台、户外音乐厅、条石草阶、集装箱水坞、秦淮云顶等, 呈现城市活力与艺术魅力的滨江大舞台。基于场地的原始特征, 该区段设计采用“三角形”、“弧形”和“圆形”相结合。建宁路与江边路交叉路口, 呈现三角形基块, 借助于基地现状, 设计了草坡、水与灰色石块相结合的三角形。狭长的灰色石块和水池铺设在草地上, 水流顺着台阶向下流淌, 流水声为邻近的人们带来惊喜,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步入其地观赏。为了与防汛墙形式保持整体统一, 草坪、架空平台、滨江休闲树阵广场、休闲座椅都设计为“三角形”。架空平台上面布置大大小小“圆形”相结合的休闲亭——秦淮云顶, 其下设有商业购物和休闲平台。与此对应, 龙江路处也设有与防汛墙统一高度的平台, 其上为观景休闲、其下为服务餐饮。沿滨江岸, 一系列分布在防波堤旁的花岗岩压顶石充当了公共坐席, 人们在此可以尽赏水天一色的美景。在惠民河与长江交叉口处设计“三角形”的观江大平台, 与对面椭圆形滨江大舞台形成强烈对比。“圆形”的休闲广场, 依附防汛墙设计了镜面墙, 广场上的景色都映入其中, 扩大了视觉范围。圆形广场由中心喷泉、休息台阶、造型独特的座椅和草坪组成, 围绕中心喷泉铺设的“弧形”铺装线和“弧形”的草坪也为其增添了不少色彩。活动运动场地的儿童彩色沙丘, 借助草地的高低起伏而设计成“弧线形”。该区段最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公共空间——滨江大舞台, 设置于“椭圆形”缓形草坡上, 游人在观景的同时还可欣赏当地的音乐, 其乐融融。休息亭和草坪都依附弧形铺装线纹理而设计, 廊厅采用现代设计手法, 简单的几何造型敷以多彩玻璃, 为游人休闲提供了方便。
(三) 铁路遗迹公园
铁路遗迹公园区段从老家口到方家营口, 建立历史与未来的关系, 演绎下关滨江铁路风情的老工业记忆体验之旅。这里设置铁路文化公园、火车记忆餐厅、轨道栈桥、缓台阶坡等。该区段在设计时, 保留了原来的铁轨痕迹, 采用“直线”与“梯形”相结合的设计形式。轨道栈桥和火车餐厅轨迹采用直线形式, 旁边设有休闲座椅、当地花灌木和草坡等。火车餐厅演绎着铁路风情, 让人们重拾昔日的繁华。巧妙地将工业印迹重新利用, 营造出井然有序的公共空间。铁路文化公园借助于防汛墙, 以景观设计叙事的手法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梯形”花灌木、广场与“直线”相连接, 用坡道、缓坡和台阶来打造空间高度差, 打破防汛墙的限制。这些景观元素勾绘出场地的独特气质, 不仅强化了当地的特色, 同时也增强了游人对昔日繁华的向往。
(四) 生态创意产业园
生态创意产业园区段从方家营到金川河 (如图5.4.1) , 设置生态树屋、生态滨江水带、湿地栈道体验等。该区段主要以生态体验为主, 其形式采用“弧线形”, 步道和建筑互为一体, 游人行走在上面, 既可以观光、休闲, 又可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在方家营北和江边路口处, 设计一处缓坡上升通向江边的坡道, 坡道上面设有水、石阶、草坪, 下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创建服务设施和休闲场所。生态设置在草坪坡度最好处, 让游人行走在上面, 体验自然、放松心情。该处驳岸采用软质驳岸, 配以水生植物, 种植当地的树种。
参考文献
[1][美]格兰特·W·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原著第二版) .郑淮兵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景观设计》杂志社.城市、设计、演变:来自六大洲的特色景观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陈崇贤, 夏宇, 孟洋.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几何形语言——解读勒诺特尔、丹·克雷、彼得·沃克的设计语言.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0 (09)
[5]赵晶波.几何造型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2011
[6]http://wenku.baidu.com/view/c3188e76f242336c1eb95e33.html百度文库西方现代主义运动, 2012-03-25
[7]http://www.jianshe99.com/new/66_88/2009_6_29_li3824223131192690028512.shtml百度百科.地形, 2009-06-29
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 空间 功能 艺术院校 优化
一.引言
艺术院校是指专门开设艺术及含有艺术性质专业的院校及从事艺术教育的具有院校性质的教学机构,目前我国艺术类本科院校近五十所,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等。在艺术院校的类型主要可划分为音乐、戏剧、美术、舞蹈、传媒等,其包含的专业十分丰富,声音、乐器、作曲、导演、摄影、戏剧表演、绘画、雕塑、设计、播音与主持、新闻采编及各类舞蹈等等。虽然艺术类专业众多,但因其对艺术性的强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共性需要,即十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自主学习的培养中,图书馆无疑肩负重任,那么如何优化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优良场所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艺术类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基本功能的缺失、人与环境的不和谐等因素使图书馆不仅难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而且也无法胜任学术交流重地的角色。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建设与艺术教育的不相匹配印发了业界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如何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图书馆建设成能够通过带来感官刺激和心理舒适感的动态性、趣味化阅读空间,必然成为目前艺术全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此类问题的研究中,两个方向的具体研究比较普遍,首先是对于包括艺术类院校在内的高校图书馆的全面研究,其中不仅包括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及基础设施,还涵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技术应用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大学图书馆建筑用后评估研究》、《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等等。①在立足高等院校图书馆整体设计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者将环境心理学引入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之中,如常怀生的《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宋家秀的文章《浅议图书馆建筑布局与环境心理学》等均自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推进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建设。②在我国目前关于高等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研究中,对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中空间功能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将基于研究留白及其重要价值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正如前文所述,艺术专业教育对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创作的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趣味性、舒适性、创新性的要求较高,教育与学习双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对艺术院校加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尤其是对于艺术院校而言,风格独特、设计精妙、功能丰富图书馆也是校园建设的标志,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象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与图书馆环境的关系,探讨如何优化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力求形成“以人为本”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开放、兼容的图书馆空间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本文将聚焦艺术院校的图书馆建设,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自光照设计、色彩搭配、材质选用、家具配备、空间划分等方面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进行研究。
二.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现状
在十九世纪末期,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院校始建,随后,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图书馆也在西方现代校园建设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发展,中国早期高等教育院校图书馆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初建设的清华学堂图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体现了早期中国高等教育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即采用中轴对称、一分为二的空间设计方式,主要执行阅览和储藏书籍、资料的空间功能,这种阅览和储藏的空间功能和一分为二的空间设计方式即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院校图书馆建设之主流。在院校及其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从最初单纯的提供阅读空间这一功能,逐渐向学习教育、文献储存、信息传递、学术交流等多重功能演变。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借鉴西方先进建设理论和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空间规划局限,逐渐由闭架管理模式向开架管理模式进行过渡,通过综合借书、阅览、藏书等多项功能进行图书馆空间功能审计,打破了过于严苛的空间划分和过于繁琐的借阅程序,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作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上述过程,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根据功能大致可划分为艺术专业图书区域、社科类图书区域、报刊杂志区域及特藏室等,此外,艺术院校还会因主流专业的不同而单独开辟相关阅借区域,如美术类图书馆的临摹室、设计室、雕刻室;音乐类图书馆的乐谱流通库等。随着图书馆不同的阅借空间细化分类的推进,对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便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目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而言,还存在空间功能有待丰富、空间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读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促进电子阅览、网络阅览的发展势在必行,这就要求艺术院校的图书馆在空间功能优化的过程中要努力打造集合多类型阅读、学习功能的阅览空间,将声、光、电、影与传统阅览介质相结合,同时解决计算机、插座等硬件设施缺失的问题,打造全功能的综合型阅览空间。与此同时,当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是阅读者与阅读环境之间的隔阂,在空间环境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个人空间不足,空间建设缺乏私密性,色彩搭配缺乏科学性和趣味性等;自阅读空间中的家具配备来说,书架的尺寸和座椅的形式同一化程度严重,与艺术专业书籍丰富的设计开本不相适应,取阅难度增大,相同的座椅与阅读、交流等不同活动不相适应;此外,艺术院校的图书馆还存在自然光线不足、地面材质不利于降低噪声、建筑材料不够环保以及室内缺乏绿色植物等问题,这些由人与环境的隔阂所导致的问题的长期存在会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质效严重下降。
nlc202309010139
三.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
在高等院校硬件设置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引入环境心理学理念来优化高校图书馆,尤其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顾名思义,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个体或群体所处环境与其心理的相互作用。③一方面,环境是存在于个体或群体周围所有非主体的存在,不同的环境必然会对存在于其中的主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主体的特质及行为也影响着其所处的环境。从广义上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含了规划学、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等诸多社会领域,其研究的主旨就是促进个体或群体与周遭环境的和谐共处。中国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外国环境心理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层面,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常怀生才首次突破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局限,发表了题为《关于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倡议书》一文,开启了我国在环境心理学方面的自主研究之旅,同年,在我国吉林省的吉林市召开了首次环境心理学专题的学术会议,即“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不久之后,我国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开始了与多国就环境心理学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环境心理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将环境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优化中,首先要重塑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即“人本主义”、“个性化”和“积极心理暗示”。针对艺术院校学生较为突出的个性、较强的社会性等心理、行为特点,在艺术院校的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要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正确选用建筑材料和家具、充分运用光照和色彩来满足阅览者个性化的审美期待,满足个性化的阅览、学习需求。在坚持“人本主义”并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化的心理、行为需求的同时,在阅览室空间设计中还要注重发挥环境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研究证明,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主体具有或积极或消极、或大或小的心理暗示作用。④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明亮的阅读环境、便捷的空间规划及个性化的要素配备能够带给阅读者积极的心理暗示,甚至能够帮助身处其中的阅读者缓解焦虑、急躁等负面兴趣,带着平缓的心态更急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与学习中去。反之,阴暗的光线、混乱的区域划分及千篇一律的布置则容易使阅读者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缩短注意力集中的时长,降低阅读、学习的质量。
在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空间规划这一问题,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院校连年扩招,图书馆有限的空间与逐年增多的阅读者之间形成了亟待解决的矛盾。图书馆的空间规划大体上可划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就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而言,“个人空间”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者的阅读质量。所谓“个人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由霍尔提出,霍尔认为空间可根据尺度的不同划分为公共、社交、个人、亲密,而这一尺度会因不同文化、不同空间属性和具体情境而发生变化。在公共的阅读空间中,阅读者之间大都处于陌生状态,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人空间”因日益增多的阅读者数量而难以得到保证,这直接导致了阅读者产生了焦虑、不安等不舒适的感觉,所以在高校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的规划中,要注重通过合理布局或适当扩建来解决“个人空间”不足这一矛盾。在艺术高校的图书馆空间规划中,私密空间的规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规划中,私密空间均属从属地位,甚至在许多图书馆中完全没有规划出私密空间,结合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能够满足群体讨论的半开放式私密空间、满足学生个人专注学习的私密空间在此类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均应尽快优化。
作为空间设计中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在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建筑装饰材料因其材质、文理、特性的不同而表达了不同的空间特质,带给身处环境之中的主体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受,比如,图书馆经常使用到的木材或木质文理的材料就代表着朴素、自然之感,隐喻着宁静、岁月、安定等;而玻璃则给人以“冰冷”之感,传递着严肃、认真、理性和冷静等。⑤在选用艺术院校图书馆建筑装饰材料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符合整体构思,提升空间情感,绿色环保等设计原则,还要针对图书馆这一特定空间,选用具有专业特质、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材料进行建筑装饰。更为重要的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对空间艺术感的要求普遍较高,在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上还要大胆创新,充分运用材料色彩、形状、大小的不同来营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满足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建筑装饰材料之外,空间设计中的又一重要物质载体便是家具,家具不仅承载着空间功能,而且是与空间内部的参与者接触最为密切的部分,在图书馆家具的选用上,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其实用价值,正如前文所述,艺术院校图书馆中家具同一化倾向过于严重,为阅读者的正常阅读带来的不便,所以选用书架、桌椅等基础家具的过程中,符合艺术院校书刊杂志的书架及适应艺术院校学生学习习惯的桌椅的选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注意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注重家具实用性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将家具的实用价值与外在形式相统一,通过在不同功能区域选择不同造型、不同尺寸、不同颜色的家具尽可能地避免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自“人本主义”的理念出发,家具的选用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因阅读人数变化而导致的数量上的弹性需求,在不同功能区域的不同时段中,家具的数量的确定应建立在科学预期之上,同时,为弥补预期布设可能存在的偏差,要不断提升家具的灵活性。
在空间规划、建筑装饰材料选用及家具配备之外,对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优化中还要注意光照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光照不仅是阅读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营造图书馆中整体氛围的重要辅助元素,明亮的光照能够对视觉产生更大的刺激并以此提升阅读的效率,同时具有安定情绪的作用;反之阅读者在照明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很难长时间坚持阅读,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并由此引发阅读中的不安情绪。总的来说,在图书馆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自然光照和人造光照的合理使用及相互配合,自然光线虽然适宜营造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但受季节变换、天气变化及日夜更替的影响明显,必须采用人工光照来加以补充。在自然采光的应用中,要注意减少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的弦光的产生,避免阳光的直射;而在人工光照中则应以长条形状的焚光灯为主体,并注意选用明亮且融合的光源,同时兼顾其节能属性。为了满足艺术专业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焚光灯为主体的人工光照设计中还应在图书馆的休息区域、交流区域设置更为和缓的光照,注重通过不同类型人工光照的搭配运用呈现出空间中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色彩运用方面,要立足在不同色彩与审美心理的契合,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暖色与冷色、深色与浅色均有所长,暖色易触发兴奋、激动的情绪,而冷色易使人镇定、沉默;深色有收缩空间的作用,适宜在空旷的环境中使用,而浅色则能够在视觉上开阔空间,适宜在范围较小、家具排布紧密的区域应用,所以在图书馆不同功能、不同格局的区域划分中,应酌情对暖色与冷色、深色与浅色进行选择,在明确主色调之后适度进行色彩搭配以提升图书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感与趣味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将逐渐过渡到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之上,这就对高等教育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人满为患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不断扩建而言,优化图书馆空间功能设计能够更快速的解决这一问题。就艺术院校的图书馆而言,在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入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与设计思维,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配置、光照设计、色彩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功能设计,促进图书馆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汤姆逊:《图书馆建筑的计划与设计》,于得胜/顾敬普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23
[2]王文友、沈国亮:《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34
[3]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
[4]鲍家声、袭蓉芬:《图书馆建筑求索:走向开放的图书馆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38
[5]徐成:《室内环境中人与空间的情感关系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201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2013年校级课题,课题编号:ZC12XJY049。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
空间功能设计 篇12
多功能家具既具有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结合, 又是艺术和制作技术的统一。德国设计师沃尔夫岗·维斯曾言:在注重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 赋予家具以艺术文化的价值。多功能家具注重艺术上的表现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否则会因功能的增加, 脱离了对空间的合理使用, 给人感觉像是冰冷的仪器、设备或是器械, 而缺少“家具感”。多功能家具的色彩选择也不可忽视, 购买家具时人们首先注重的是色彩, 当色彩不中意时, 就不会去重视其形式与质量了。功能分区的配色、流行色的选用、避免色彩污染等问题都是设计者在多功能家具色彩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那么, 如何合理运用家具展现空间的利用价值?
首先, 多功能家具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些功能性、使用性很强的家具, 但这只是业外人士的一些想法。而我认为, 多功能家具是一种新的组合方式, 是思想上的一种新颖组合, 这种新的组合方式可以用于各个设计当中。功能的发展和变化带有一定的自发性, 它是一种最活跃的因素。所以, 我把多功能家具变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多功能家具, 也通过这些家具对空间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
(1)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 它和多功能家具没有什么主观上的联系, 但是客观上各种家具在室内的体积占有率上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每个角落。
(2) 从空间设计上来看, 多功能的家具既节省了空间, 同时在同一功能下的大户型和小户型中, 小户型的地位步步升高。这样, 原来大空间内能够实现的功能, 只要在简单的单一的小空间布上一些多功能的家具就可以实现, 这样的设计就涉及到了节能和减排。所以单一空间的多能空间的实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也为环境保护做了很大的贡献。2000年起国家推行框架式建筑结构, 使许多墙体不再是承重墙。在不全违背建筑规范的前提下, 进行有效的空间调整使多功能家具有了实现的前提。
现有的家具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多功能的家具没有局限性, 是其优越性最好的体现,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把任何两种普通的家具联系在一起的研究, 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地根据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元素设计出很多功能性强的家具。比如, 窗帘会是投影的背景, 电视机的背景墙是一张双人床, 或者把背景墙拉出来会是一个酒柜。再有, 设计师能将整体厨房都隐藏起来, 在一字型或者L型橱柜两侧, 他们分别设计一个立式的储物柜, 这种柜子的四面能依次抻拉开来, 组成一扇长柜门, 用时, 可将此扇门向中间合拢, 这样, 就把中间的工作台、吊柜和地柜都掩藏起来了, 两边的门同时合拢时, 一字型厨房就变成时尚的立柜或者别的柜子了。所以说, “多功能”已成为当下家具业最鲜明的潮流趋势。
结合国内外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看, 对于国内的室内功能要求有以下几点:1.建筑布局:一个建筑的布局决定了一个空间的主观形式, 从建筑的角度来讲, 就是减少梁、柱及不必要的转角。2.空间的可扩展性:一个空间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定了型的、无法改变的东西, 但其实每个空间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就是一个规矩的东西被人们灵活地运用, 而不是一味地按部就班。3.怎样合理利用空间:空间内必须存在的物体该怎样布置, 布置在什么样的位置最合适。4.多功能家具是一个典型的实现空间多功能化的代表:多功能家具是节省空间、增加空间使用率最为典型的例子, 它的可自由组合性使其成为了新时代人们的新宠儿。
解决空间合理利用的方案, 进而实现多功能的空间布局, 同时也达到节能、环保等社会问题。
小户型住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较多的需求与小空间之间的矛盾, 能否在有限的空间中放置更多的家具以达到多功能的效果成为选择家具的首要前提。因为小户型室内空间狭小, 要尽量选择一些节省空间的家具。例如小尺寸家具、折叠式家具或者隐蔽式家具等,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使用。
当然还要与室内空间相和谐, 小户型住宅选择家具时, 不能过分要求大气, 而是选择功能的最大化。因此可以选择具有扩散性功能的色彩为基础色调, 使其在视觉上加大, 同时来配合其他家具。再之就是, 小户型家具不需要过分追求贵重奢华。要求的只是质量, 因为功能的增加会导致家具的磨损, 与室内相对匹配即可, 一旦某种家具样式过于突出, 自然从视觉上引起突出, 会影响到整体的视觉效果。
摘要:受到西方国家设计师的灵感启发, 本文叙述的借以小户型住宅的空间局限性, 讲述如何合理运用家具展现空间的利用价值。
【空间功能设计】推荐阅读:
家居空间中的功能设计08-05
功能空间结构08-09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10-19
空间体验设计10-17
空间模式设计05-10
室外空间设计07-16
文化空间设计07-17
餐饮空间设计07-20
设计空间调整05-10
家居空间设计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