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空间调整

2024-05-10

设计空间调整(通用12篇)

设计空间调整 篇1

●教材分析

《调整图形》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 (上册) 》第15课, 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画图软件中工具栏使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教材以“改变蜜蜂飞行方向”为例教学“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通过“提示牌”告诉学生操作时的注意点;在“实践园”中安排了“创作蜻蜓图”、“设计大风车”两个环节, 将“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和“复制”与“粘贴”命令的使用、“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相结合, 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改变蜜蜂的形状”为例教学“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方法, 通过“探究园”的任务设定, 让学生了解“拉伸”和“扭曲”操作中的不同点;巧用“知识屋”, 帮助学生理解当输入不同的数值时, “拉伸”、“扭曲”的方向与程度各不相同;在“实践园”中通过情境设计, 让学生整理房间、画猫脸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之前的画图学习中, 学生已基本掌握画图软件工具栏中大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 会使用“文件”菜单、“编辑”菜单中的命令。《调整图形》一课中, 涉及大量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不能理解的知识点, 如角度、百分数、负数等, 而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好于抽象思维,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知识讲解。同时,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持久性不强、爱玩、表现欲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作用;熟悉“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这两个对话框的运用;理解“水平翻转”、“垂直翻转”与“旋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和扭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创作, 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

难点:“拉伸”和“扭曲”命令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件, “十字格”旋转板, 俄罗斯方块若干, 自主探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 我想每位同学一定许下了游世博的愿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海宝游世博。 (板书:跟着海宝游世博)

2. 任务一:“俄罗斯方块”——改变图形的方向

(1) 介绍游戏玩法

师:来到美丽的俄罗斯馆, (出示场景图) 这个游戏是什么?你玩过吗?画图软件也能玩, 想玩吗?

①海宝介绍玩法。

②教师提示诀窍:A.玩之前, 先选定。 (板书:选定) B.做错了, 能撤销。

设计意图:介绍游戏玩法、小诀窍,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玩游戏。这也是教材“提示牌”所呈现的。将操作中的注意点前置, 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玩”得更流畅。

(2) 认识图形的旋转

①引出旋转。

师:蓝方块怎么样变化 (如下页图1) ? (板书:旋转)

利用“十字格”旋转板演示:蓝方块像这样旋转, 我们就说把蓝方块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②教师示范操作。

③学生独立操作。指定1人演示。教师小结操作方法。 (板书:图像、移动)

④试一试:灵活选择旋转的度数。

师:俄罗斯方块好玩吗?自己来试试怎样?请你完成“黄方块” (如图2) 。

学生尝试。教师指定两人演示交流。教师指出:黄方块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个90度, 就是旋转180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个90度, 就是旋转270度。要玩好游戏, 还得灵活选择旋转的度数。

设计意图:画图软件中, 旋转的度数有三种。蓝方块“按一定角度旋转90度”, 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黄方块则放手让学生尝试, 认识到黄方块只“按一定方向旋转90度”还不行, 自然引出“按一定方向旋转180度、270度”。

(3) 认识图形的翻转

①设置认知冲突, 引出翻转。

师:海宝也在玩, 它碰到了一个问题, 大家能帮忙想想办法吗 (课件出示) ?看来只用“旋转”不行, 怎么办呢?请打开“红方块” (如图3) , 在小组内和同学一起想一想、做一做。

②小组合作探究。

③交流。

教师结合演示指出:像红方块这样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的翻转, 叫做水平翻转。 (板书:翻转)

设计意图: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是学生乐于去做的事, 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小组内探究, 能使小组内的学生群策群力, 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4) 想挑战吗

师:玩得过瘾吗?现在请大家来看看“想挑战吗”中的两幅俄罗斯方块, 想想如何解密。

全班交流:

①一题多法 (如图4) 。教师指出:像绿方块这样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翻转, 叫做垂直翻转。绿方块, 能选垂直翻转, 也能选按一定方向旋转180度。

②多图拼合 (如图5) 。

(5) 小结

要改变图形的方向, 只要选择“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 再按需改变即可。

3. 任务二:“魔镜”——改变图形的形状

(1) 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

师:世博园内好玩的东西可多了, 除了俄罗斯方块, 还有面神奇的魔镜, 只要站在魔镜前大声喊“魔镜、魔镜, 变变变”, 你就变了。看看海宝, 它已经站在魔镜前了, 让我们一起喊“魔镜、魔镜, 变变变!” (展示海宝变身) 其实, “图像”菜单中的“拉伸/扭曲”命令就能让海宝变身。

设计意图:为了使教学内容的更替不显突兀, 有效利用了“跟着海宝游世博”的情境, 并引出魔镜 (哈哈镜) 。通过魔镜中海宝的不断变化, 学生能很好地感知魔镜的神奇, 产生破解魔镜的强烈愿望, 使学生“玩”的兴致达到另一个高潮。

(2) 自主学习“拉伸/扭曲”命令的操作方法

师:网页上的魔镜里也为大家准备了海宝, 请你用“拉伸/扭曲”命令为海宝变身。如果不明白, 可以查看书本或网页上的提示 (如图6) 。 (板书:拉伸、扭曲)

(3) 自主探究“拉伸/扭曲”命令的不同点

①明确活动要求:同桌两人, 一人操作拉伸, 一人操作扭曲, 完成探究记录单再对比, 小组内交流发现。

②学生探究, 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明确不同。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播放“拉伸”、“扭曲”动画)

(4) 小结

“图像”菜单中的“拉伸/扭曲”命令能改变图形的形状。同时, 还得注意数值的合理性, 使改变后的图形保持美观。

设计意图:“拉伸/扭曲”命令的不同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对比与交流中发现,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海宝游世博, 学习了调整图形 (板书课题)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5. 拓展运用

师:大家看到的这些笑脸奖章都是一个样 (出示笑脸图) ,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 “变”出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吗?

设计意图:“笑脸奖章”本是给予学生的奖励, 但同时也能作为教学资源。我通过让学生设计“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图, 将评价资源与课堂拓展相结合, 作为教学的机动, 既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继续沉浸其中, 也拓展和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调整图形》一课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以“跟着海宝游世博”为情境主线, 分“俄罗斯方块”、“魔镜”两大模块, 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

1. 创设情境, “趣”味十足

有效的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用情境贯穿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本节课, 结合调整图形的具体要求, 创设了“跟着海宝游世博”的情境主线, 展开新知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在课堂的开始, 更应充满教学的全过程。探索活动在哪里, 有效的情境就到那里。本节课正是如此, 在改变图形的方向时有“俄罗斯方块”, 在改变图形的形状时有“魔镜”……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学生“趣”味十足。

2. 深挖教材, “玩”味十足

小学生具有好玩的特点, 指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知识影响学生的兴趣, 可以把知识设计成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探索新知。本节课, 结合调整图形的知识点, 以“俄罗斯方块”游戏为载体, 通过“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想挑战吗”四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图形翻转/旋转的知识。学生的认知心理也由“想玩”、“会玩”到“巧玩”逐步发展, 学生运用“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命令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学生“玩”味十足。

3. 巧借素材, “意”味十足

有效的情境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让每位学生都乐于投入到《调整图形》这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表现欲强, 也得到了一些奖励——“笑脸奖章”。“笑脸奖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评价性资源。如果只把它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 那么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听得认真、玩得投入。而巧借“笑脸奖章”,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材中的“猫脸图”给了我创意的灵感。何不将这“笑脸奖章”更替“猫脸图”, 成为知识的延伸?“笑脸奖章”都是一个样, 能不能把它变成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呢?学生乐意去做, 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真是“意”味十足。

点评

林老师的该课例荣获了无锡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同时, 该课例也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的一等奖。本课例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原有的情境设计, 而是将世博会和海宝引入并贯穿整课, 点燃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游戏与教学情境的巧妙结合, 以俄罗斯馆巧妙引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 又以魔镜的出现巧妙引出为海宝变身, 都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三是游戏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翻转/旋转”命令与游戏玩法的结合使得学生在玩中就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 而“拉伸/扭曲”命令与自主游戏的结合也能使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体验并获取新知;四是教学评价资源与课堂拓展延伸的完美结合, 体现教学评价的“笑脸奖章”本是评价工具, 但教师最后却巧加利用, 替代教材上的“猫脸图”, 以拓展学生思维, 体现综合运用, 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空间调整 篇2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学习“翻转/旋转”命令、“拉伸/扭曲”命令。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

教学难点: “拉伸”和“扭曲”的不同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百花盛开了,勤劳的小蜜蜂出来采蜜,同学看一下一只小蜜蜂,它多孤单呀?你能帮它找到伙伴吗?

生复制、粘贴出几好蜜蜂 二.给蜜蜂改变方向

师:先选定一只蜜蜂,然后单击“翻转/旋转”命令,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蜜蜂的飞行方向了。

请一位学生操作演示。

师:小蜜峰觉得这朵花非常的美,很想去闻一闻,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蜜蜂到花上采蜜呢?如何旋转?

生操作:旋转90度 三.远小近大

师:我们知道有的共离我们很近,有的花离我们很远,那么在远处采蜜的蜜蜂和在近处采蜜的蜜蜂大小应该是一样的吗?

生:远处小,近处的大

师:对呀,那我们刚才所学的翻转/旋转命令只会改变蜜蜂的方向,那么如何改变它的大小呢?

学生讨论、探究操作“知识屋” 师布置任务:

在“拉伸”中的水平输入150、150在“拉伸”中的垂直输入50、50 四.千姿百态观

察蜜蜂的变化,把它调整到适合的位置。

生:水平和垂直后都有个度,所以改变了是角度 学生观察交流蜜蜂的变化

学生练习,看谁的蜜蜂变化的最漂亮。五.拓展提高,综合实践

师:小明不小心把房间内的家具、花盆摆乱了,你能帮助他整理好吗? 出示实践园一

中班区域游戏空间设置的调整 篇3

情境一:在油泥区,一个幼儿自制了一盘精美的蛋糕,在给“美食一条街”发货途中不小心被迎面而来的幼儿撞翻在地,该幼儿一脸的委屈和遗憾……

情境二:在“美食一条街”,两张长条桌子横放在活动室中间,来这里就餐的顾客有的坐在售货员对面,有的坐在售货员旁边;桌子上,珍珠奶茶、烤肉串、小蛋糕摆得到处都是……

情境三:在彩绘区,一个幼儿为了清洗水粉笔,提着水桶穿过设在活动室中间的“美食一条街”去洗手间,一路上,水桶里的水不停地滴,弄脏了地面,既不卫生,又容易形成安全隐患。

开学初,我曾考虑过游戏区域的规划和设置,还听取了该活动室原任教师的意见。为什么实际游戏时还是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如何去解决?午睡时,我把上午看到的这些现象用文字罗列,并画出各区角的设置情况(见下图),然后在图上标注问题最多的区域。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上午的游戏状况,其他区域会不会也有类似问题呢?偶尔的观察也许只能发现部分问题或问题的表面现象,持续、全面而有重点的观察往往能发现问题的核心。所以,我决定持续观察,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区域“逐一定点观察”,对其他区域进行“流动观察”。

第二天,在彩绘区,我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孩子一起游戏,看到有的幼儿端着笔筒穿梭在活动室与洗手间之间。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在收拾材料,我则帮助他们将需要清洗的绘画工具端到水池里。在路上,我要不断躲闪来来回回的幼儿,既担心碰到他们,又担心他们打翻我手中的东西。这时,我意识到如果彩绘区靠近洗手间,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

第三天,我站在“美食一条街”附近,作为一个观察者静静观察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这天的游戏依然热闹,在设在活动室外的“小舞台”游戏的幼儿来“美食一条街”买东西,“娃娃家”的幼儿也来买东西,油泥区的幼儿将很多精美的“点心”频繁地送往“美食一条街”……很多幼儿在活动室里穿梭,有人还差点撞在横放在活动室中间的桌子上。我原以为把“美食一条街”设在活动室中间能方便各区域幼儿交往,现在看来效果适得其反。

通过持续的定点观察,我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游戏区域设置有问题。区域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安排问题,它与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关系密切。显然,我应该根据各区域的游戏特点重新调整游戏区域的设置。

根据“带着问题找理论”的学习方式,我查阅了相关的儿童游戏理论和游戏环境设置的书籍,发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室内外的空间怎样安排?是否有利于幼儿走动?是否有舒适的空间便于幼儿安静游戏?各个区域之间是否有明显的边界?我根据书本中关于游戏空间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方便性、畅通性、交往性等)对游戏区域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彩绘区必须靠近洗手间,以便幼儿游戏时自我服务。把“美食一条街”设在活动室中间,虽然从理论上说能方便幼儿购物和交往,但是会导致通行不畅,并留下安全隐患。把“美食一条街”的食品来源点——油泥区设置在较远的地方,不便于幼儿交往。于是,我调整了“美食一条街”的桌子摆放方向,将该区域分为串串香、点心坊、珍珠奶茶店三个小区域,这样既便于幼儿交往,又能保证他们有序开展游戏;将油泥区移到“美食一条街”旁边,可保证食品的供应畅通无阻;将彩绘区移到最靠近洗手间的位置,便于幼儿清洗绘画工具(见下图)。调整游戏区域设置后,我继续观察幼儿的游戏状况,发现通道畅通了,幼儿的交往频率高了,游戏后的整理工作也开展得比较有序了。

玉米价格继续回落调整空间有限 篇4

1 国内经济环境逐渐转好

国家政策方面,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全会上致辞时表示, 中国政府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 我国将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较为乐观:8月份,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9% (上年同月为上涨10.1%) , 降幅比上月缩小0.3个百分点;1~8月份,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4% (上年同期为上涨8.2%) , 降幅比1~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8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 (上年同月为上涨4.9%) , 比上月降幅缩小0.6个百分点。此外, 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数据也比较理想, 虽然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仍为下降, 但降幅没有继续扩大, 且市场预计这或是拐点。在国家宽松的宏观政策大背景下, 市场通胀预期逐渐增强, 后期商品价格易涨难跌。

2 官方报告数据利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测, 200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 046万hm2, 较2008年2 986万hm2增加60万hm2, 增幅2.0% (比8月份预测数据提高0.5个百分点) ;预计2009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6 550万t, 较2008年的16 592万t减少42万t, 减幅0.3% (8月数据为增幅0.4%) 。9月报告中的种植面积上调, 对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利空数据, 而产量数据虽由8月的增加0.4%调整为减少0.3%, 但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市场之前炒作的减产数据 (市场最坏的预计是吉林大幅减产50%, 甚至绝收) 。虽然目前部分市场人士对这一数据存有疑问, 但从市场调研情况看, 东北受灾最严重的吉林地区玉米减产预计在三成左右, 远低于此前预计水平。而且关内玉米丰产在即, 势必导致大连玉米期价有所回落。所以, 只有到10月中下旬玉米集中上市时,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较可靠的产量数据。

3 临储玉米竞价拍卖数量继续增加

截至目前, 国家共进行8次临储玉米拍卖, 总体来说, 拍卖成交数量逐渐增多, 成交价格也稳中有升。这8次临储玉米拍卖, 合计成交960万t, 加之国家向东北定向销售的580万t临储玉米, 共计1540万t, 而2008年收获的玉米中有3 500万t被国家收储, 所以目前还剩下近2 000万t玉米未出库。若后期临储拍卖节奏不变, 国家也不再向东北加工企业定向销售临储粮, 我们按每周每次成交200万t计算, 则需要10周才能消化所有收储玉米。再过一个月, 我国新玉米将集中上市, 只要今年不出现早霜, 不影响未成熟玉米的正常生长, 在这段时间内, 玉米价格难以再创新高。

工业区设计方案调整建议 篇5

1.北面地块暂称1号地块,西面地块暂称2号地块。

2.希望1号地块一楼和2号地块的停车位方式相同,除了利用店铺后面并且再9米路上增加侧面停车,增加停车位就可以增加容积率。

3.两个地块除了考虑单独配电间以外,方案时请先考虑好人防如何处理,当然包括出口的设置。

4.2号地块南面楼梯间考虑增加电梯,可适当加大入口面积,也可以考虑配备观光电梯。

高中数学作业结构调整与设计原则 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研究性作业 作业结构

研究性作业是对传统作业的结构性调整,针对传统作业的弊端“问题的提出是课本和教师;数据的提供是课本和教师;解答的外开放性;作业形式单一;作业不鼓励合作;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对作业的评价是被动评价”而设计的作业模式.我们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带着问题,边学习,边研究,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层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共享,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一、高中数学作业结构

高中数学作业结构中应包含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巩固性作业主要是落实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函数思想及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性作业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原因、推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论证、运算、检验,使问题得以解决,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通过1~2周饶有兴趣认真的合作研究,硕果累累,《试论空间角规定的合理性》、《异面直线所成角的确定方法》、《“擎天柱”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寻找方法》,等等.通过交流,分享,同学们说我们对“空间的角”有了更深的认识.“空间的角”作业摘录如下。

“角是一个平面概念.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也会有角的形象,如直线与平面相交时就给我们以角的形象,但为什么要规定直线与该直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呢?……”“确定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运用中位线定理;二、运用平行四边形.”

例:正三棱锥S-ABC中E、F分别是AB、SC的中点.设侧棱和底面边长都是a,求异面直线SE与BE所成的角的大小.

【分析】本题取EC的中点G,利用中位线定理可得∠GFB就是异面直线SE与BE所成的角.解三角形GFB即可得∠GFB=arccos.

二、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

然而设计作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让作业发挥最大效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我们设计作业时注意了以下原则.

1.作业的目的性

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又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2.作业的针对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作业的差異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开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必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4.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5.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合作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三、高中数学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以往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通常以答题正、误为标准,教师用“?”、“╳”评价学生的作业.而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并不能从中反映出来.那么,如何进一步改革批阅学生的数学作业呢?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两点改革。

1.用“○”、“?”或写评语等代替“╳”、“?”.

2.改变作业由教师一个人评判为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学生讲评交流等多种方式.

对调整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篇7

高中数学作业一般由习题组成,这种设计的特点和弊端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执行方向看,传统的作业设计从教师———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主要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作业.2.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作业设计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所有的学生不管接受能力如何,都要完成统一的作业,缺乏个性,难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3.从时效性来看,传统的数学作业是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布置的,不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无法体现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4.传统的数学作业采取全批全改的方式,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量很大,而且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般采取“对”、“错”来批改作业,学生拿到发回来的作业后,并不知道自己具体错在哪个地方,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数学作业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二、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改革的方向

1. 提问式作业.

提问式作业一般是指讲授新知识前,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预习.布置作业的时机从后段转向前段,有助于放手让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强调预习,但不强调提问,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高,教师要改变侧重点,在布置预习提问式作业时,要注意设计提问.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小节“交集并集”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作业内容:预习交集、并集的定义和性质.提示:类比子集、全集、补集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时间:两天.要求:1.提出问题;2.做相关笔记.

2. 自选式作业.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没有分层的观念,教师统一布置给全班学生一起完成,并统一评改.苏教版《高中数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数学作业在题型设计上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按照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一份整体的巩固性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最低量,具体题目的挑选由学生自由选择.

3. 自编“测验”作业.

自编作业在传统高中作业设计中似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但要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要放手让学生尝试一些他们觉得新鲜的事情,例如在章节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编“测验”作业,“授人以渔”,作业的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教师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指导方面,或者提供一些题型参考,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把题型与内容联系起来.学生自编“测验”作业的过程就是学会知识的归类和整理的过程.自编“测验”作业由其他学生完成,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一般由教师布置,在章节教学完成后提供给学生,探究型作业的内容一般是综合题.探究型作业的特点是完成时间较长反馈相对延迟,并且对作业的评价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种作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例如在抛物线学完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作业内容:二次函数图象、幂函数和图象与抛物线的关系.提示:可查阅资料.时间:两天.要求: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

5. 写数学学习周记.

可能很多人觉得写周记是语文科目才会出现的作业设计,但有专家研究表明,写数学周记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自我解释能力,让学生陈述学习体验能更好地研究学生的学,也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作业的设计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要辩证看待各种作业形式,尝试参考和运用以上的作业设计方式,争取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永胜.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提高学习效果[J].才智, 2010 ( 29) .

[2]郑玉莲.浅谈高中数学作业设计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 16) .

[3]齐立伟, 姚冬梅, 薛有奎.高中数学作业现状及成因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 8) .

陈世民:设计师应三“方”调整 篇8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陈世民认为,设计师需要在三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设计方向的调整。产品设计不应该只追求流行,过分注重讲究景观、舒适享受的住宅类型,而应该以生态和文化为特征,使设计引领潮流,转变产品的发展方向。二是设计方针的调整。我们有必要把实用、经济、美观这三大要素进行新的演绎。实用、经济、美观可以演绎为环境、空间、文化、效益这四个层面,作为检验、衡量、评判一个项目的标准,同时立体地控制指导设计师的工作,而不是偏重一个方面。三是设计方略的调整。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对待一切本土文化,我们要有自觉、自尊、自强的精神,提高文化的含量、文化的意识和文化的品位。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篇9

一、调整于认识模糊处

学生在根据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 造成认识的模糊。如在讨论《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时, 一位学生说:“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 就假意说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 就把璧骗回来了。”一个“骗”字, 尽管容易被人忽视, 却是不可小看的错误。于是教师抓住这一点, 让大家讨论:“蔺相如是‘骗’回来的吗?从课文中找找根据。”学生细读之后纷纷发表看法:

“不能说是‘骗’回的, 因为这块璧原来就是赵国的。”

“蔺相如是用妙计把璧要回来的, 我觉得这里正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

“蔺相如拿到璧后, 还对秦王说, ‘你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可以看出, 蔺相如不仅机智过人, 而且十分勇敢。”

……

调整于认识模糊处, 不仅纠正了“骗”字的错用, 而且以此为契机, 深入挖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丰富精神内涵。

二、调整于质疑问难处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 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如能在此时捕捉带典型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无疑就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古诗《登鹳雀楼》时, 投影出示鹳雀楼的图像, 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了全诗。不料,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 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 这说明鹳雀楼应该有三层, 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老师一怔, 但马上镇定下来, 调整思路说:“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诗和图都错了?”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 老师点拨道:“《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 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一层的行为呢?”于是学生若有所悟:“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 也可能是上了楼, 觉得这楼还不够高, 不能看得更远。”“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 不是……”教师故意欲言又止, 接着对说图画得不对的学生说:“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

三、调整于意见分歧处

在开放的课堂里, 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述各自不同的见解, 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 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 同样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落花生》一课, 作者借物喻理引出如下观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却很有用,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对这种观点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当然不好, 但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桃子、石榴、苹果, 不是比虽然有用但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好得多吗?还有的认为, 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又有实用, 确实不错, 但也用不着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来炫耀自己, 做人应该谦虚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唇枪舌剑, 互相辩论。在辩论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多元价值观。

四、调整于学生错误处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允许学生出错, 没有错误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 根据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让学生辨别和理解、分析和纠错, 学生会在真实的错误中成长, 逐步达到少出错误的境地。

研读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 老师请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 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说:“狐狸这么狡猾, 骗了乌鸦, 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一个说:“乌鸦喜欢听好话, 结果上了狐狸的当。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 而要想一想, 这个人为什么要说这些好话。”……这时候,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 很会动脑筋, 我们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很聪明, 很会动脑筋, 才成了百万富翁。”听了这个回答, 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 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

五、调整于感悟独特处

“感悟”之谓, 即在感知之后有所体悟。而感知和体悟, 就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 有其独特的价值。课堂上当学生有所感悟, 且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时,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渠引水, 而不能拦河筑坝。

教学《凡卡》一课, 同学们深深地同情凡卡的悲惨遭遇, 而对凶残压迫凡卡的老板激起了极大的愤慨。在大家畅叙感悟时, 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老板怎么可以这样体罚只有9岁的凡卡, 不是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凡卡应该去法院告这个老板。”在不少同学表示赞同的情况下, 执教的老师当机立断, 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于是, 有的说:事情发生在俄国沙皇时代, 肯定不会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的认为:那时的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 即使有法律, 也只会帮富人说话, 又怎么能替穷人撑腰……就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又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增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 作出相应的变动。”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且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 而这只能来自教师日积月累的深厚积淀。

摘要:作者认为, 教师应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调整于认识模糊处、质疑问难处、意见分歧处、学生出错处、感悟独特处。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及计算模型调整 篇10

1) 对于框架结构来说, 地震作用下首先在梁端产生朔性铰, 消耗地震能量。随着强震作用, 底层柱底弯矩增大, 导致底层柱底最终出现朔性铰, 结构进入失稳状态成为几何可变体系。在设计高层结构时, 应保证底层柱的抗弯和抗剪强度, 以有效地延迟底层柱朔性铰的出现, 提高底层柱的延性。可采取的措施是:对梁固端弯矩进行适当调幅;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如不是计算需要和构造要求, 以不伸入柱中或不完全锚固在柱中为好。通过人为方式对不同构件设置不同的安全等级;

2) 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 鉴于剪力墙结构的刚度较大, 重点设计其抗弯和抗剪强度。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 为了有效确保剪力墙结构不出现楼层破坏, 剪力墙内竖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过小, 避免在大震作用下产生脆性破坏。水平分布筋直径不宜过小间距不宜过大, 否则对混凝土起不到约束作用;竖向钢筋直径更不能太细间距不宜过大;对于墙厚大于160mm时, 采取双层钢筋, 而且水平筋应放在竖向筋的外侧。在剪力墙的端部以及墙与墙交叉处应该设置暗柱;同时尤其注意剪力墙的与楼板的连接;

3)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来说, 鉴于框架结构刚度比较小, 为了有效确保结构有良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 即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延性, 而剪力墙结构的刚度较大, 设计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强度设计, 包括抗弯和抗剪强度设计, 同时也要保证剪力墙有良好的延性。在设计中可采取的措施:剪力墙的数量应比所谓的合理数量要求高一些;平面布置剪力墙时, 应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布置相结合的原则, 要尽量使横向与纵向剪力墙连成整体构成十字形, T字形或L字形。这样既可省材料, 又可增大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有利于抗扭。

2 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分析

2.1 结构体系选取

对于建筑结构设计时, 可选择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悬挂结构和巨型结构等。设计中选取何种结构, 需经过方案比较, 这主要比较建筑物的高度、用途、施工、条件以及经济等。如果拟建建筑物为宿舍, 而且高度有比较高, 则适宜选取剪力墙结构, 这样便充分结合居住建筑要求足够多隔墙的要求。当建筑物的底部需要设商店和大开间的门厅时, 则适宜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2.2 结构布置

在建筑体型和结构体系选定后, 结构布置时结构设计的重要一环。结构布置应充分考虑到以下要求:结构单元内的结构平面布置尽量做到均匀对称;各抗侧力结构的刚度中心应力求靠近水平作用合力的作用线, 以减少扭转影响;抗震结构体系宜为多道防地震的体系。抗震结构设计时宜少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抗侧力结构。笔者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总结了一些关于建筑结构布置的设计经验:

1) 在建筑体型构思, 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阶段, 建筑和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密切配合, 相互取长补短, 既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使用合理, 造型美观, 又要考虑到结构受力明确, 结构设计经济合理, 有利于抵抗水平作用和方便施工等。建筑物的体型对建筑结构的受力和材料消耗又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相同的基本风压作用下, 采用圆形平面比采用正方形平面, 风荷载可减小40%以上;

2) 在建筑物竖向设计上, 如能将顶部削成斜面, 对抗风和抗震都有利的。另外, 为了有效地减小结构自重, 优先采用轻质隔墙。当建筑物需进行抗震设计时, 其体型应尽量简单和规则。设计中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达到尽量采用不设防震缝的方案。当建筑物有较大的错层, 应用防震缝将各部分分成规则, 均匀的独立结构单元。

2.3 多道抗震防线设计原则

绝大多数地震都有前震和余震, 这就要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多道防线的问题。在结构平面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加强某些竖向抗侧力结构。例如, 在剪力墙结构中, 将某几片剪力墙特别加强其抗剪抗弯能力。强震下, 其它剪力墙虽已出现朔性铰, 但加强了的这几片剪力墙仍然处于弹性阶段。又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让框架承受更多较多的水平作用。另外, 在每榀框架抗侧力结构中也有所侧重, 设计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对不同的结构构件给予不同的可靠度, 而且在构件的抗弯抗剪设计中, 不同的部位也应适当不同的安全度。例如, 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 应让地震能量首先在弯曲变形中耗散掉,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 即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底部抗剪可靠度一定要给够, 应超过一般构件抗剪验算的可靠度。充分认识各种结构的破坏机制和其朔性铰出现的顺序, 对考虑多道防线设计的原则是很有帮助的。

3 结构计算及模型调整

设计参数已经选定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结构建模计算和调整修改的工作, 这项工作大多数要往返多次才能取得合理的结构模型。

1) 初次建模时, 结构构件尺寸及技术条件都是以设计经验和规范确定的, 建模完成后便进行结构计算, 在结构计算前处理部分, 特别要注意计算程序所要求输入的各项软件所需的参数, 一类是技术参数, 一类是条件参数。条件参数是工程本身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技术参数, 主要是软件内部根据规范或设计常规所需要确定的, 例如是否考虑P-Δ效应, 选CQC法, 选取振型个数等;

2) 在计算完成后, 要检查层间位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如不满足表明梁柱刚度过小, 应加大梁柱尺寸或提高砼强度等级。另外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得超过规范, 如框架结构要求小于4。对于第一自振周期T1应是在将结构模型调整合理的情况, 在返回重填重算, 以求得接近实际的计算结果。《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 A级高度建筑不应大于0.9, 这也是调整楼面刚度梁柱尺寸的依据;

3) 其次要检查轴压比是否超规范, 如超需调整柱尺寸以及混凝土等级。如柱纵向筋, 是否超筋, 有没有办法配筋, 规范要求纵筋净距不大于200, 同时又不得小于50, 对角柱中柱最小配筋率如不满足同样要调整柱。再次, 检查梁的计算结果信息:纵筋的超筋情况、配箍超筋情况, 虽未超筋, 但实际是否可配, 梁纵向钢筋要放几排, 每排根数, 此两项是梁尺寸、砼强度等级调整的依据。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工程设计实践经验, 提出建筑结构设计应从概念设计出发来合理选取结构布置, 同时对计算模型采取合理的调整, 以使得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王顺卿.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6 (6) .

设计空间调整 篇11

关键词:语文 情境 设计与调整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调整”就好比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而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特色在于生动有趣,使学习成为乐事,学生不断的得到赏识、体验成功。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开放性正是情境教学实施很好的载体。在情境教学中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发现自己阅读表达上的进步和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性。

一、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是情境设计最根本出发点

情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习主体对所学知识做到真正的“深刻理解”,因此,情境设计的依据就应该是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实际。只有真正做到从文本出发,照顾到个体实际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真正有效的成果。例如,文言文和诗歌体裁不同,教学设计思路也应有所区别。欣赏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要既引导学生看到“妍”,又要帮助其看到“媸”,全面、准确把握。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必须要立足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个体实际。

(二)“情”要真挚深沉,忌虚假浮浅;“境”要开阔高远,忌浅薄空泛

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重在情感表达的真挚深沉与意境创设的深刻、高远,从而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尽可能做到深刻的理解。教学中,“情”最忌虚伪做作;“境”亦忌浅薄空泛。要将“情境”设计好,就要求教师尽力投入真实情感,做到思想深刻,而非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多元化情境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情境设计中始终关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情境设计中运用图像与音乐,并不是说情境化就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想象来使文本描述的形象变得丰满生动,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的确是情境设计中的重要目标,但是逻辑思维、收敛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因为概括可以使人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有效引导学生既能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做到“由博返约”。

二、教学情境设计的主要呈现形式

情境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学的内容、目标,也要充分关注自身独特风格的体现,更要思考学生个体心理特征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因个体差异特点而创设的不同教学情境,能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合古典小说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情境引入的形式:

(一)直观文图再现情境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来展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在课件中插入FLASH来展现事件起因、经过等主要情节,作为学生探究人物性格的依据。例如:把林冲误闯白虎堂、野猪林遇险等情节剪辑在一起,与洪教头比武时表现出的令人拍案叫绝的精湛武艺两比较,抛出问题:为什么武艺高强无人能及的林冲会一忍再忍,任人欺凌呢?为进一步探究人物留下线索。

(二)通过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当主要情境画面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对认知起到导向作用。比如:多媒体展示风雪夜山神庙两人打斗的情节时,我补充了二人自幼相交,陆谦深受林冲恩惠等小说情节,与之前林冲屡次遇害皆与陆谦相关,极大的激起了观者愤慨之情,潜移默化的与人物产生共鸣。语言描绘能够有效提高感知的效应,使得情境更为鲜明,并用浓郁的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兴奋学生的感官,强化其主观感受,进而激起情感,促进他们尽早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最后林教头手刃陆虞候时,我提起书中省略的血腥文字的用意,用“那一夜我看到了江湖!”作为结束语,引学生进入沉思与回味。

(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两种方式体验角色,一种是运用想象假设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小说中的林冲”; 另一种则是参与扮演角色,即学生自己扮演林冲一角进行表演。因为由自己和同学参与到表演中,学生对小说角色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其内心体验,也为探究人物深层心理打下基础。

(四)播放音乐营造情境

音乐语言是微妙的,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现成乐曲、歌曲的播放,教师可以亲自弹唱或者让学生进行表演唱、哼唱都是非常可行的方式。重要的是所选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以及情境演变上要相互对应与协调。例如:课前导入时邀男生齐唱“大河向东流,该出手时就出手”,借以引出这位该出手时不出手的水浒英雄林冲。比如:发配充军前与妻子、兄弟话别时,一段如哭如诉的旋律,令人肝肠寸断,让学生在探究人物之初先体味了英雄落难的酸楚。再如一路上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林冲在柴进许可下为求重生而放下顾虑,施展绝技时所配的一段诙谐又快意的音乐更是酣畅淋漓,让人拍手称快,师生都不禁在这流畅的旋律中一吐胸中块垒,着实跟着林冲扬眉吐气了一把。这些都为学生更好的走近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学习。但由于教师个人对文本理解存在差异,导致有的情境设计把握不准,或者调整策略使用不恰当,使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成为了“花架子”,它没有实现情境设计的目的性、实效性。

因此,如何让情境设计更好地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如何设计一个追求“求真”、 “求简”、“求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贾秋萍.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增效”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2010(4).

[3]钟启泉.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设计空间调整 篇12

鞍式支座 (以下简称鞍座) 是一般卧式容器所常用的支撑形式。在对化工设备的设计中, 我们对鞍座一般不进行形式和尺寸上的设计, 而是根据容器的公称直径和允许载荷选用机械部标准JB/T4712-92《鞍式支座》的标准形式。在卧式容器的设计中, 要达到优化设计、节约投资的目的, 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尽可能减薄容器筒体壁厚, 减少所用钢材。通常对于设计压力较大、筒体直径较小的卧式容器, 由于其设计压力决定了筒体壁厚相对较厚, 鞍座附近的应力一般不会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但对于那些设计压力较低、筒体直径较大的卧式容器, 其设计压力决定了筒体壁厚相对较薄, 以致于鞍座附近的应力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对于后一种情况, 要想不修改鞍座尺寸和不增设加强圈, 而让应力不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改变鞍座位置和增加设备筒体壁厚。显然增加筒体壁厚将直接增加设备用料, 增加投资。要想既不增加投资, 又使鞍座附近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唯一的方法是调整鞍座位置。因此, 分析鞍座附近的应力与鞍座位置的关系,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也是实现优化设计的基础。

2 应力分析

对于设计条件已确定的卧式容器, 先按其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一个筒体壁厚, 再以这个壁厚为初始值, 校核卧式容器的各项应力, 包括鞍座附近的应力, 当鞍座附近的应力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时, 可以有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解决: (1) 增加垫板或增加垫板厚度; (2) 改变鞍座包角; (3) 增加壳体厚度; (4) 增设加强圈; (5) 改变鞍座位置。其中1~4都会增加用料, 增加投资, 而方法5则不用增加任何材料。因此, 选择调整鞍座位置是最便捷最有效而又不用增加任何费用的方法。按照标准, 鞍座中心线到封头切线的距离A应尽可能靠近封头, 即A应小于等于D0/4且不宜大于0.2L, 当需要时, A最大不得大于0.25L (见图1) 。这里只说明了鞍座到封头切线之间的大概位置, 并没有说明其具体位置, 以及对周围应力的影响。因此, 只有找到鞍座位置与其周围应力之间的直接关系, 才能对鞍座进行准确的定位, 也才能科学、合理地调整鞍座位置, 在不增加设备用料的情况下, 让它的应力校核合格, 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

通过计算发现, 在鞍座附近的这些应力当中, 以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 (见图2) 是最难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 也就是说只要找到鞍座位置与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之间的关系后, 通过调整鞍座位置使σ6校核合格, 就能达到所有应力都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的目的。

2.1 不同壁厚相同位置下应力的分析

以分液罐的设计为例, 其设计条件如下:

设计压力:P=1.0MPa 设计温度:t=200℃;

筒体材料:16MnR (热轧) 封头材料:16MnR (热轧) ;

两封头切线间距离:L=8080mm 筒体内径:D=2600mm;

焊接接头系数:φ=0.85

腐蚀裕量:C1=1.5mm。

在设计初期, 由于要避开罐底的排污口, 把鞍座中心线到封头切线的距离初步定为1250mm, 这是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内压计算得到筒体壁厚为12mm, 应力校核时, 当壁厚为12mm时只有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不合格, 壁厚增大为14mm时, 应力则全部合格, 表1是两种不同壁厚所计算出主要应力的对比。

注:表中所有符号见GB 150-89《钢制压力容器》的第8章8.2节符号说明, 公式中所用的参数见第8章中其它章节说明。

从以上两种不同壁厚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应力都与封头对筒体起不起加强作用有关系, 而封头对圆筒的加强作用则取决于鞍座到封头切线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有大部分应力校核合格仅有少部分应力校核不合格的情况下, 用增加壁厚的方法来降低鞍座边角处的最大周向应力, 是可以的, 但对其它的应力影响并不大, 因此, 这种方法并是不可取的, 应通过其它途径来解决。而调整鞍座位置将是一种可行性的方法。

2.2 同壁厚不同位置下的应力分析

为了找到鞍座位置与其周围应力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改变筒体壁厚的情况下, 又将鞍座位置A重新设定了四个位置进行了计算, 其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在相同壁厚的情况下, 改变鞍座位置, 使应力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但应力σ1到σ5不是变化很小, 就是与材料的许用应力相差很大, 而鞍座边角处的应力σ6, 最小为-78.359MPa, 最大为-277.268MPa, 变化率为73.4%, 而且在有些位置超出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因此, 用这种方法来满足应力要求是可行的, 而能发生变化的这些位置就是封头对圆筒起加强作用的因距离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位置, 只要找到这些变化位置与应力σ6之间的直接关系, 就可以只调整鞍座位置, 而不用去增加筒体壁厚, 来达到所有应力都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的目的。

2.3 鞍座位置与鞍座边角处周向应力间的分析计算

对与本例, 由于L≤8Rm, 所以

undefined

在上式各参数中, F=285233N δe=10.5mm Rm=1306mm L=8080mm b2=553.3mm

得出:σ6=-12.27-5068.22K6

而鞍座中心线距封头切线之间的距离远近, 会影响到封头对圆筒的加强效应, 也会影响鞍座附近的周向应力:

当undefined时, 即A≤653mm时, 封头对圆筒起加强作用, 则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即653mm

则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即A>1306mm时, 封头对圆筒不起加强作用, 则K6=K7。

由于参数K7将会影响到与封头对圆筒起加强效应的系数K6, 从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的第8章表8-4中查到:K7=0.0529, 最后得出σ6与A之间的关系:

undefined

其关系的简图, 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 在A≤653mm时, 封头对圆筒所起的加强作用是最大的, 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最小;在A>1306mm时, 封头对圆筒不起加强作用, 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最大。在以上两处位置σ6为固定值, 不随A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在653mm1306mm时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是最大的, 且已超过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此时应该用其它方法来使应力σ6校核合格;所以, 只有在653mm

3 结论

用增加筒体壁厚等方法来达到使应力校核合格的目的, 是可行的, 但不是经济合理的, 而调整鞍座位置却是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用调整鞍座位置的方法, 对与本例设备筒体壁厚为12mm与14mm的两种情况, 仅筒体材料就节省了1050kg, 节省材料费用约6300元, 相应的加工、运输等费用也会降低, 也达到了节约投资的目的。在设计当中用这种方法, 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设计。

另外, 通过这次应力分析, 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以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及标准释义[S].

[2]王志文.化工容器设计[M].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一篇:实验报告下一篇:人本化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