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调整建议(共12篇)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1
工业区设计方案调整建议
1.北面地块暂称1号地块,西面地块暂称2号地块。
2.希望1号地块一楼和2号地块的停车位方式相同,除了利用店铺后面并且再9米路上增加侧面停车,增加停车位就可以增加容积率。
3.两个地块除了考虑单独配电间以外,方案时请先考虑好人防如何处理,当然包括出口的设置。
4.2号地块南面楼梯间考虑增加电梯,可适当加大入口面积,也可以考虑配备观光电梯。
5.1号地块北面各个门厅设计方式,可否再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2
沥青路面被雨水长时间侵渗过程中, 雨水通过沥青面层空隙或缝隙, 或者由分隔带或路肩渗入到路面结构内, 若不能够及时予以排除, 就会浸湿各结构层材料甚至路基上, 使其强度下降, 变形增加, 承载力降低, 使用寿命缩短。更为严重的是, 进入路面结构层之间的空隙中的水份,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会成为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 冲刷层面材料并产生唧泥现象, 促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松散等病害, 从而使整个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迅速变坏。因此, 如何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及确保其耐久性, 已成为高等级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进一步摸清沥青结构耐久性等性能问题, 其中有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 就是空隙率指标。空隙率是沥青混合料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积指标, 适宜的空隙率至关重要。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造成我国路面实际空隙率大都处于5%。15%不利范围, 加上我国路面设计结构不合理, 形成了上面层渗水, 中、下面层存水, 基层不透水的不利局面, 造成路面早期破坏严重。空隙率不合理是造成我国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
本文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砼路面工程 (k9+700~k33+800段) 为例, 详细阐述了沥青路面如何确定一个适宜空隙率的应用过程。该路段沥青面层结构设计为5cm GAC-16C+6cm GAC-20C+8cm AC-25C。项目所在地降雨量大, 交通量繁重、且重载交通突出。因此, 要求该路段沥青面层具有良好的抗水损坏能力和抗车辙能力, 亦即要求混合料有良好的级配和适宜的空隙率。设计图纸规定:本项目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方法设计, 上面层设空隙率为3-5%, 中下面层设计空隙率为2.5-4.5%。结合以往工程经验, 考虑本项目实际情况, 认为中下面层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设计空隙率2.5-4.5%存在一定风险, 建议调整为3.5-5.5%, 理由如下:
1、关于沥青路面最佳空隙率
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均表明, 对于常规沥青路面而言, 当施工空隙率大于8%时, 路面极容易发生水损坏, 如:松散、坑洞等;当施工空隙率小于3%时, 路面易出现泛油和车辙病害。而根据SHARP研究成果, 建议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4%。关于沥青路面最佳空隙率问题, 国内外均有研究。德国夏天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0℃, 但路面还是出现泛油现象, 对应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2%~4%。研究发现设计空隙率对沥青路面泛油现象有直接的影响, 1998年德国增大了重交通道路的设计空隙率, 修改为3%~4%, 以防止泛油发生。
美国在SMA的推广应用时, 开始采用了和德国一样的设计空隙率标准, 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设计空隙率小于3%时, 泛油和油斑成了SMA路面的主要病害。1998年6月美国AASHTO将SMA设计空隙率改为3%~4%, 随后为进一步解决SMA路面的泛油问题, 又将设计空隙率标准修改为北方寒冷地区不小于3.5%, 南方温暖地区不小于4%。这说明为了减少泛油病害, 即使在寒冷地区, SMA的设计空隙率也必须在3.5%以上。其中美国乔治亚洲SMA的空隙率就在4%~6%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 SMA属骨架密实结构, 且添加纤维作为稳定剂, 沥青用量相对较大, 设计空隙率相对较小。
此外, 研究还发现, 沥青路面的泛油往往伴随着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 路面在高温和重载交通作用下, 普遍存在车辙现象。究其原因, 源于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偏小, 导致沥青用量相对较多 (饱和度偏高) , 在高温时, 沥青软化, 体积膨胀, 而混合料空隙无法容纳沥青的体积增加而出现泛油。泛油削弱了沥青混合料骨架效应, 使其抗剪强度下降, 进而出现车辙。此外, 上面层的泛油还会使得沥青层表面变得光滑, 丧失原有的构造深度, 大大降低了路面抗滑性能, 路面安全性降低。
2、马歇尔设计最佳空隙率
马歇尔设计法是我国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标准方法, 然而, 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 交通量迅猛增长, 重载、渠化交通日益突出, 马歇尔设计法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如:
1) 马歇尔击实方法不能模拟压路机和行车的搓揉压实作用, 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指标与实际路面的使用性能相关性较差;
2) 相对于如今大吨位的路面压实机械而言, 马歇尔击实功偏小, 设计出的混合料抗剪强度不足, 无法适应重载交通的需要;研究发现:马歇尔击实成型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大于由旋转压实成型 (成型方式更接近实际) 确定的最佳油石比, 从而在配合比设计中容易造成沥青用量过多, 即沥青的填充率过高, 在高温和重载交通作用下, 路面易出现车辙和泛油。因此, 参考Superpave提出的混合料设计空隙率4%, 建议马歇尔设计空隙率为3-6%。
3、如何选择适宜的混合料设计空隙率
在确定混合料设计空隙率时, 应综合考虑混合料类型、所处层位、成型方法、施工水平、项目所在地气候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具体如下:
1) 混合料类型:相对而言, 粗级配混合料宜选择较高的设计空隙率, 细级配混合料宜选择较低的设计空隙率。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相对悬浮密实型混合料而言宜选用较高的空隙率。
2) 所处层位:相对而言, 上面层混合料宜选用较低的空隙率, 强调耐久性和抗水损坏性能;中下面层宜选用较高的空隙率, 强调承载能力, 即抗车辙性能。
3) 成型方法:鉴于马歇尔设计方法的不足及交通发展的现状, 建议马歇尔设计法宜选用相对较高的设计空隙率, 而Superpave混合料建议采用推荐的4%为设计空隙率。
4) 施工水平:建议施工单位配备大吨位压路机, 尤其是轮胎压路机。对于路面实际压实功较大的项目, 混合料设计宜采用相对较高的空隙率, 反之采用相对低的空隙率。
5) 交通及气候条件:对于高温重载交通而言, 建议采用相对较高的空隙率;对于寒冷地区、多雨地区以及高原强紫外线地区, 建议采用相对较低的空隙率。
结束语
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是关系到混合料质量, 进而关系到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确定混合料设计空隙率时须平衡混合料水稳定性及耐久性和泛油及抗车辙性能之间的关系, 不可简单的套用规范或以往的经验, 须考虑项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才能确定。
综上所述, 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 考虑到本项目实际情况, 本人建议如下:上面层GAC-16C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宜采用3-5%, 中面层GAC-20C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宜采用3.5-5.5%, 下面层GAC-25C混合料设计空隙率宜采3.5-5.5%。
参考文献
[1]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建议调整我国现行学校假期制度 篇3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坚持全年放假10周不变的情况下,建议做以下调整:一是将暑假缩短1周时间,相应增加1周以上的春假。春假时间排在“五一”之前或之后,由各地灵活安排。二是允许北部寒冷地区省份将暑假减少1周,相应延长寒假。
进行以上调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将形成1、6、3周的放假格局,北部寒冷地区可形成1、5、4周的放假格局。在寒暑假以外,加上“五一”春假和“十一”长假(亦可看作秋假),每个学期都有一个长的假期和中间的一个短假。错时灵活放假,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有利于缓解“十一”和暑期旅游与交通紧张的问题。目前学生外出游玩主要选择“十一”黄金周或暑假。寒假北方过冷且有春节这一家庭团聚的传统节日,并不适合外出游玩。因此造成“十一”黄金周和部分暑假时段交通拥挤。如有春假和延长寒假,人们可以多一些选择。
2.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生暑假长时间休息容易懒散,降低学习兴趣,開学后需要较长时间调整。缩短过长的暑假,增加春假,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春季万物复苏、温度适宜,这时外出游玩有利于学生接触大自然,促进身心健康。
3.有利于节约能源。北部寒冷地区延长寒假,学生在家休息或外出游览,能够减少学校的取暖耗能,节约教育经费。
调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建议 篇4
──读《浅谈“侯课”“踏点”“压堂”之我见》有感
吉林省榆树市城发乡中学刘艳敏
今天有幸读到2012年第四期《新教育》,对【教育论坛】中李家全老师的《浅谈“侯课”“踏点”“压堂”之我见》这篇文章有些感悟。李老师反对教师上课“踏点”、“压堂”,提倡教师“侯课”。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的观点。读完整篇文章后,我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对课间休息时间设置的不太成熟的建议。
他所提倡的“侯课”对教育教学有众多的好处,但学生课间休息十分钟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更是非常必要。(关于学生课间休息十分钟的重要意义已有很多论述,这里我就不再多说。)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使我意识到“教师候课的做法”与“学生休息的需要”产生了矛盾。
李老师说“侯课老师提前几分钟等候上课,不用你讲话,自然就给学生一个“要上某某课了”的信号,不用你讲,便促使学生把思想拉回到课堂上来,从而为上课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物品准备。学生还可以利用一、二分钟,回忆一下上节课讲的内容和预习一下本节课的任务。”这种现象我多次经历过。因为学生喜欢听到我的表扬,所以每次我往班里一站,就会有许多同学马上回到座位,拿出语文书,看一看老师可能提问的内容还有哪里自己掌握的不够好。久而久之,我的课学生都会提早进班复习或是预习。但我很快就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虽然我的语文课学生们上的很轻松,但我还是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呼吸新鲜空气和休息眼睛的权利。因为学生早早结束了在户外的活动以及向远处望的眼睛调节,而大家知道(关于户外活动及远望调节我也不再加以赘述)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又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教师候课”与“学生休息”的矛盾该怎样化解呢?
我的建议是:适当增加课间休息时间,相应压缩上课时间。
在提倡高效课堂、精讲精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当代,初中课堂教学时间可以设置为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到十分钟时,打个预备铃,任课教师此时必须踏着预备铃声走进教室。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5
***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加强对全院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计委)《关于做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工作的通知》(卫药政发〔2013〕16号)及《2018年**市药政工作要点》(*卫药政〔2018〕5号)要求,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为主线,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寻求突破,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县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低于53%。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对我院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4月1日***人民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2018年版)
一、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进行遴选时,应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品种及规格。
二、药品日常采购供应应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有充足的储备,确保供应。
三、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采购和临床使用的宣传教育。
四、临床科室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应用国家基本药物。
五、加强对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每月按照核定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对临床科室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六、考核与奖罚
1.每月由财务科、药剂科、医务科联合对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通报。
2.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指标
重症监护科43.6%,儿一病区、儿二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外二病区、外三病区、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妇产科一病区、妇产科二病区、五官科耳鼻喉组、五官科眼组、烧伤整形病区45.7%,内三病区47.8%,内二病区49.9%,内一病区、急诊科50.9%,神经内科一病区56.1%,神经内科二病区、康复病区57.2%。
3.临床科室月考核科室和个人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时,处罚个人金额为:个人月非基本药物收入×(科室核定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个人基本药物使用比例)×60%,同时处 罚科主任50元。
4.单季度考核未达到核定比例的临床科室,科主任必须书面说明原因。
5.每季度达到核定比例的临床科室奖励科主任200元。
七、本制度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八、本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暂施行1年。
【注释】
1.按照国家卫计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520种和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2010年版》200种进行使用和考核。
2.按照科室当月(1日~31日)实际使用药品金额进行计算。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6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年考研:调整心态的三点建议
诗人华兹华斯说 普遍休息的本能是渴望宁静。真正的明智者时刻警惕着疲劳的出现。考研的生活充满了疲劳和乏味,热情与兴奋,充满了决心与欲望,更多的是矛盾和犹豫。考生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三个极易影响成绩的负面心理表现。相应的,应该如何克服呢,为2018年的考生提几点建议,可供借鉴:症状一:不成功便成仁,我一定要考上对症下药:这样的心态是考生在打算考研和临考最后一个月中经常出现的,是很极端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造成神经弦过度紧绷,从而造成厌食、失眠等对考生来说最忌讳的病。这个时候最好看一些没有考上研也一样有所成就的人物事迹,思考一下自己的压力来自哪几个方面,然后试想一下,如果考不上又会如何。可能,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压力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慢慢的这些压力就会没有或者减轻了。有压力固然好,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压力过大就会成为负担,阻碍前进的步伐。症状二:我很笨,学不学的都考不上对症下药:这是自卑心态的典型表现,放纵自己不努力的理由。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在90-120之间。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让过度放慢的心态缓缓的跑起来,让精神随着快乐的心态动起来,主动、认真、努力的复习。全心全意的投入,经过一段时间,考生就会发现收获多了,知识充实了,头脑变得更加灵活。症状三:怎么办,我什么都没复习好对症下药: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尤其在临近考试时,心态都会变的焦虑不安。感觉还有很多资料没有看,很多复习题没有做,从而变得手忙脚乱,复习思路也会被打乱。适当的焦虑会激发学习的能量,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焦虑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造成对学习的厌倦,成绩就会 反其道而行之 了。但是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也不用太担心。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努力,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多和 研友 们交流切磋一下,其实大部分的同学准备的程度都差不多。经常到户外逛逛,分散一下注意力,放松心态就会改善焦虑的。考研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着在困难和艰苦中培养良好心态,乐观精神的好机会。好的心态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让心态在考研漫漫长路上慢跑,再加上充足的准备,那你的付出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房地产市场调整趋势及政策建议 篇7
一、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将大幅调整
目前, 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已产生较大影响。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 比去年同期增长15.4%, 增幅比1—5月回落7.1个百分点, 比1—4月回落17.4个百分点。其中, 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去年同月减少了302万平方米, 下降3.2%。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规律表明, 销量变化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领先指标, 在销量下降3—6个月后, 房地产投资和房价也将随之出现调整。如果现行调控政策一直持续, 预计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出现与2008年相似的大幅调整状况。
《通知》出台后, 由于对二套房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政策, 这不仅会打压投资投机性需求, 客观上也影响了数量更为庞大的改善型需求, 受此影响,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回落, 三季度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将会加大, 预计到9月底或10月份, 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将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主要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的影响,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和融资等方面的控制意味着其对外融资难度在加大, 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回落则预示着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市场销售获取的资金在短期内也并不乐观, 综合考虑两方面影响, 预计从四季度开始,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 并会因此而放缓开发进度, 投资增速将开始回落, 2011年上半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回落到15%以下。
商品房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形势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 只有在市场供大于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商品房 (新房) 价格才可能出现实质性的调整。今年前几个月, 房地产市场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 而2009年商品房销量的大幅增长和价格的明显上涨则使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调控政策出台后, 虽然销量下降, 但新房价格仍继续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新开工面积快速增长, 销售面积在快速回落, 受此影响, 从下半年开始, 市场供求形势将开始发生变化, 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加和资金来源的减少, 预示着开发商在四季度将开始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 这也预示着新房价格的实质性调整将出现在四季度, 2011年上半年价格调整压力将可能进一步加大。
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理想模式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即每年需要为1300万左右的城镇新增人口提供住房。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接近30平方米, 但在结构、使用功能等方面真正宜居的住宅比重并不很高, 绝大多数居民仍需要持续改善住房条件。同时, 我国住房建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拆旧建新实现的, 这意味着要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 新建住房总量还要更大一些。总体看, 未来10年, 我国仍需要房地产市场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2003年以来,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 我国一直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在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 到目前为止, 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的状况并未改变, 特别是2007年以来,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受经济波动、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 房地产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房地产市场在短时期内反复出现大幅波动则表明市场运行存在较大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冲击。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市场大幅波动状况, 寻找一种市场调整的理想模式。
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则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基于此, 需要将绝大多数居民能够持续改善住房条件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首要目标, 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作为调控目标, 在此基础上, 统筹考虑居民购房支付能力、房价、销售量、房地产投资等主要监测指标变化, 确保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期内, 房价能够在合理的水平上正常波动, 使销售量和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
三、政策建议
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是要保证供求基本平衡。由于现行政策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为避免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 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以保障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 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作出明确界定, 鼓励改善型需求, 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假定购房人群年龄集中在20—64岁区间, 首次置业的年龄集中在20—34岁, 根据城镇人口年龄分布情况可以推断首次置业者占全部置业者的比重只有1/3左右, 而二次以上购房的比例在2/3左右。在二次以上购房的群体中, 大部分属于改善型 (卖旧买新或新购买一处房产, 但最多同时拥有两套住房) , 也会有一定比例的投资投机性需求。由于目前在政策上并未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进行准确区分, 在对需求进行调控时, 出台的政策要么是同时鼓励两种需求, 要么是同时抑制两种需求, 从而造成这两类需求的大幅波动, 进而造成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由于改善型需求也是自住型需求, 与投资投机性需求具有本质差别, 不管是为了持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鼓励梯度消费, 还是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 都要求进一步明确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划分标准, 在此基础上, 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实行差别化政策。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 建议将个人在购房后同时最多拥有两套住房界定为改善型需求, 而将购房后同时拥有三套及三套以上住房界定为投资投机性需求。在明确区分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基础上, 宜尽快放宽对改善型需求的限制政策, 不再对属于改善型需求的信贷执行1.1倍利率, 贷款利率恢复到正常利率水平或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同时根据改善型需求的特点继续执行高首付政策。由于投资投机性需求对市场的负面冲击较大,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抑制力度, 对北京等投资投机性需求比例较高的部分城市, 要出台具体政策严格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如禁止非常住人口 (可将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界定为非常住人口) 购房, 在个人 (常住人口) 已拥有两套住房的情况下, 不允许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 防止少数个人或机构凭借资金优势大量进行投资投机性购房, 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
第二, 实行稳定的住房金融政策, 防止住房金融政策频繁调整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冲击。目前居民购买住房绝大多数需要从银行贷款, 首付、利率等金融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带来居民购房能力的变化。2007年四季度以来, 我国对购房首付和利率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 特别是在住房贷款利率方面先后实行过1.1倍利率和0.7倍利率政策, 利率的大幅变化直接影响到居民购房能力的变化, 并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的大幅变化。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建议不宜频繁调整首付政策, 可根据物价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 但不宜对住房金融利率政策实行频繁大幅调整, 而应长期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利率政策。
第三, 进一步完善市场供应侧管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供应对市场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销售环节的监管, 打击各类“囤地”、延迟开发和“囤积”等行为。一是加大对现行土地政策的执法力度, 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无偿收回等政策,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目前存在的“囤地”和延迟开发等问题, 加快房地产开发进度, 增加市场供给;二是对开发商竣工一年以上的未售房屋比照商业用房征收房产税, 以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囤积”行为。
塑编产业现状及提升调整的建议 篇8
2010年1~11月,塑料丝、绳及编织制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为33.60万人,同比增长 7.01%;资产总计660.91亿元,同比增长 17.31%;主营业务收入1427.88亿元,同比增长31.96%;实现利润76.76亿元,同比增长34.84%。
自2011年2月起,国家统计局对塑料行业产品统计目录进行了修改,塑料制品总量不变,品种分类中取消了塑料板、片材、塑料管及其附件,塑料条、棒、型材,塑料丝及编织品、塑料包装箱及窗口等5类产品的分类统计。同时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国家统计局没有单独统计塑料丝、绳及编织制品,而是将其并入其他塑料制品,且统计的对象是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塑编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企业标准调整后,列入国家统计的塑编企业数量就大大减少。照此标准,据估计2011年我国塑编规模企业约为1200家左右,2011年规模企业的塑编制品产量约为658万吨,同比增长25%,若按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的旧标准推算,2011年塑编制品的产量约为855万吨,比2010年的711.96万吨增长20%,由此可见2011年塑编产业呈持续、高速增长状态,但增幅有所下降。
产业运行特点
1.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据中国塑协塑编专委会调查了解,2011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其中2家分别达9.6亿元和9.4亿元,如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2010年产值为3.07亿元,2011年增长到9.59亿元,增长2.12倍;河南洛阳强胜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产值为4.58亿元,2011年产值为8.12亿元,增长77.29%。预计2012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将有3~4家。
2.产品结构调整出现新局面
过去的塑编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生产编织袋,现在许多塑编龙头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南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一些企业涉足生产集装袋和纸塑复合袋,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分布重点迁移趋势明显
山东省塑编产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产量为144.31万吨,占全国20.27%,同比增加19.48%,增长幅度低于全国3.57个百分点(全国增幅为23.05%),从2007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7.41%,到2010年下降至20.27%。广东、江苏等传统塑编生产大省目前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3%。辽宁、河南、四川等省塑编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总之,塑编产业由东南沿海逐步向东北、西北、中原迁移的趋势愈见明显。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
全国塑编企业约有8000多家,但到2010年底,达到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仅2741家,按2011年规模企业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标准,全国塑编行业规模企业约为1200家左右。按照2010年全国塑编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推算,塑编企业平均产值为5966万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5000多家。企业规模偏小,设备落后,不少企业处于亏本状态,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威胁。
2.产品档次偏低
据对部分企业调查了解,有1/3企业塑编袋销售价每吨在1.1万元左右,即相当于聚丙烯原料的价格。这些企业主要靠再生料、低价碳酸钙母料来降低原料成本,每吨的加工毛利仅在3000元左右,产品档次低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3.设备落后、能耗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一些企业仍然在使用2米以下的模头和动力在4KW以上的圆织机,以致每吨编织袋电耗高达1500度。与之相比较的是,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每吨编织袋的电耗仅为750度左右,每吨电费相差500元左右。
塑编企业提升调整的建议
塑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劳动力多,耗用原材料和能源量大,塑编企业若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设备,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将会被淘汰。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转型升级呢?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当前,提升产品档次是塑编企业的首要任务,提升食品包装用编织袋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严禁在食品用编织袋中使用回料和不良母料,食品用编织袋应符合QS要求和欧盟ROSH法规,是当前提升塑编袋品质的首要任务。国家已开展大力整顿食品包装质量的各项行动,提升食品包装编织袋质量,可使编织袋售价从1万元/吨提高到1.5万元/吨左右,使编织袋附加值空间从3000元提高到4000~5000元。另外,提高出口编织袋档次也是当前另一方面的调整重点,使出口价格从1.1万元/吨向1.5万元/吨和1.8万元/吨的方向靠拢。
同时,塑编机械制造企业也要加快创新步伐,在采用新型螺杆、加热配件上有所创新,实现圆织机零部件的工程塑料化,在拉丝机上采用双螺杆或多机共挤,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
当前还有不少塑编企业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如低线速、模头在2米以下的拉丝机,仍采用电阻加热等。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是当前塑编企业提升调整的紧迫任务。但引进设备要做好可行性报告,要做到查、对、算,以免失误。
3.节约劳动力的使用
如何节约劳动力使用,使人均产值从目前每年的20多万元提高到40万~50万元的水平,是当前塑编企业的当务之急。
4.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针对贷款利率提升的现状,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管理费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是不用增加投资就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好办法。加强企业管理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2%~3%,高的可达5%。
6.扩大企业规模
加大投入或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是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从我国塑编企业实际情况来看,规模在1000台(以4梭机计)圆织机以上的企业,其销售利润率一般在7%~10%左右,拥有500台圆织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约在5%~6%左右,拥有少于100台圆织机的企业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企业规模变大,管理费用减少,技改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高。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9
市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城乡群众更满意的优质教育体系。”为积极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我镇从2011年秋季起,着手将现有的21所中小学,调整为“134”格局(即,1所寄宿制中学,3所联村共建小学,4所标准化幼儿园)。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难,我镇正在积极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这里我简要地以沼山镇学校布局调整进展情况,和遇到的一些难题以及思考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
一、XX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原因分析
一是布局散,规模小。我镇下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万人,现有中小学21所,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格局:点多、线长、面广。2所中学学生数只有1405人,班平学生不足47人;16所完小和3个教学点学生数只有2681人,班平学生不足24人。全镇400人以上的小学仅1所,100人以上的小学也只有10所,6所完小不足100人,3个教学点都不足50人。据统计,农村村级小学学龄儿童数量还在逐年减少。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畸形。首先是年龄老化。我镇在职教职工241人中,30岁以下的1人,占教师总数的0.41%;31—45岁的1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96%;46—50岁的31人,占教师总数的12.86%;51—60岁的教师91人,占教师总数的37.76%。“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是我镇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其次是观念落伍。年龄偏大,“老弱病残”多,理论学习、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导致教育理念严重滞后,知识结构日益老化。然后是学科结构不合理。除了语文、数学学科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因为专业教师奇缺,基本无法正常开课。
三是办学条件差。全镇中小学校舍大部份是八、九十年代大搞“普九”达标而新建、改建、扩建的产物,校舍质量差,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周期短,每年需投入维修资金几十万元。中小学配套“八室”基本是有名无实,图书和音、体、美器材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课需求。
二、XX镇联村共建学校主要做法
1、注重“三个结合”,做到“三个坚持”。我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注重“三个结合”:把调整学校布局与方便学生上学、扩大学校规模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迁村腾地、推进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调整学校布局与减轻农民负担、产权制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愿望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加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及幼儿园向社区集中”的力度,坚持“党政主导、确保力度到点,群众主体、确保支持到愿,整体联动、确保形成合力”。
2、做好“四个争取”,确保资金投入。我镇整体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本着“先行先试,多方筹措”的原则,采用“四个争取”筹措资金:一是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元)作支撑,二是争取区、镇自筹资金(元)作配套,三是争取社会贤达捐资(元)作补给,四是争取处置闲置校产(元)搞添置。
3、进行“四个明确”,签订联建协议。为解决联建学校资产投入,工作监管等问题,我们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由镇政府、中心学校作为甲方,与撤销村小学的乙方,联建小学的丙方签订了一份《联村共建学校协议书》,进行四个明确:一是明确联建原则,联村共建,投入共担,资源共享。二是明确组织机构,联村共建学校在甲方协调下,由镇、村共同管理,实行监事会制,乙、丙方法人代表为监事会成员,监事会会长由各村法人代表定期轮流担任;联建学校校长由联建学校教师民主推荐,甲方考核、聘任,报区教育局批准、备案。三是明确各自职责,监事会负责学校周边环境的协调与治理,负责筹措联建学校基本建设维修和设备添置费用,负责开展控流保学、扶贫助学等活动;联建学校(包括村教学点)行政管理、日常事务由校长全面负责。四是明确资产管理,联村共建学校资产实行国家投入和集体投入两类入股形式计算产权;被撤并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文体器材、课桌凳等应“物随生走”,以乙方集体资产的股份计入丙方的村级集体资产股。
4、实施“一专两分”,解决后顾之忧。撤销村小,群众最大顾虑是孩子学习生活环境及校产投入、处置。通过宣传,我镇将上述问题,通过村委会与群众代表签订意向书形式,给群众一个定心凡。一是在学生入学上,村委会指定专职人员做好本村学生进入联村共建学校就读的学习、生活、交通等有关事宜的协调接洽工作。同时,根据实情允许有的村保留一个教学点,解决低年级孩子上学难题。二是在校产投入上,在国家投入不足情况下,同意采取“一事一议”制度,按村级人口比例分摊筹措联建学校基本建设维修和设备添置费用。三是在校产处置上,根据国家有关文件“产权归教”的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资产进行变卖、置换、租赁,所得资产按3:7的比例分算,用于村级“普九”债务的偿还和联村共建学校的村级股份建设投入。
三、农村学校调整后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是上学难。沼山依山面湖,地理条件差,如果学校布局调整后,会出现一些农村孩子上学路程远。由于目前校车工程还未实施,乡镇公共交通工具不方便,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势必造成学生上学难。
二是费用多。撤并后一部分学生要住宿,必须交住宿费、伙食费,走读还要交乘车费,无疑加重了群众负担。
三是安全无保证。乡村道路普遍比较窄,安全难保证,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四、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
1、建立联建学校总法人制度。实行联建学村和教学点教师“联建学校管、统一使用”的政策。
2、成立教育服务公司。将校车驾驶员、学校保安员、食堂炊事员,兼职校医等教育服务人员纳入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以法律形式设立专项补偿性基金,形成刚性的专项补偿制度。专项补助基金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因学校合并需要寄宿的所有学生给予寄宿和生活补贴;二是对家庭确实困难不能寄宿的学生给以交通补贴,并对送学生上学的家长以适当的误工补助;三是对“陪读”的家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4、建立招募和挽留农村教师的激励专项基金,用于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一是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小型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其幅度应达到足以挽留和吸引教师的程度;二是对在边远地区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带薪休假的奖励;三是设立教师进修奖学金,鼓励学成后继续回农村学校服务的教师;四是给予为农村基础教育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以重奖,优先晋级,并享受政府津贴。
5、选派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生活经验足的老师改任寄宿生生活指导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寄宿生的课余生活生动有趣。由学校出资组织学生每周开展“电话报平安”活动,加强家校联系。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10
区政府:
汾东新区已出台,小店街办西桥、东桥、宋环、温家堡四个新农村已被纳入该规划范围内。近期,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发现此项规划与各村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从1989年新土地法颁布以来,各村宅基地统一由区土地部门审批,由于村庄用地严重不足,小店街办各村近二十年从未审批过宅基地,加之近年来此四个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人口增长较多,村民的建房需求与宅基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共有800余户,一宅多户的村民不能取得宅基地,村民意见很大,特别是2008年汾东新区规划颁布以来,小店街办这七个新农村的村庄用地被规划为绿地或文化体育设施用地,而现有基本农田又规划为住宅用地,从而使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符合村民宅基地审批的条件,基本农田上规划的住宅用地目前尚不能转用,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村民的建房需求,村民意见很大,多次向街办反映,形成了群访,街办领导多次协调,并承诺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综上所述,汾东新区规划总体上有利于城市的扩容提质,但在我街办区域内上述4个村需进行局部调整,以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各村的和谐发展,请区政府尽快提请上级有关部门予以调整为盼。
小店区小店街道办事处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11
关键词:江苏省;进口贸易;调整建议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不同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前者强调单向的开放、以鼓励出口、对外投资为主。后者强调双向开放、以实现商品、服务、要素的自由流通为目标。因此必须重视进口并利用其促进经济发展。本文研究江苏省进口贸易,以提出建议帮助江苏省更好地利用进口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
一、江苏省进口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省GDP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达到约7.06万亿元。经济整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逐步进行的同时,进口贸易也缓慢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逐年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56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638亿,增幅为1,136%,年均增速19.68%;其中进口增长到2219亿,增幅达1,015%,年均增速18.80%。整体而言,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进口贸易同时逐年增长。横向对比来看,江苏省进口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仅排在广东、北京、上海之后,位列第四,其中最高时为2005年占全国进口的15.90%。
(二)进口商品结构单一
进口商品主要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我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所占比重保持在82%-90%之间,而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在9%-15%之间。虽然两类商品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初级产品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制成品,2010年达44.34%。在进口产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一直比重最大,为44%以上,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杂项制品则分别位于第二、三位,占比为15%左右。而食品、动植物油、脂、烟类则非常少,占比不足1%。
(三)外企为主私营增速强劲
2000年左右江苏省主要的进口贸易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占到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宽,私营企业逐步开展进口业务,增速强劲,在2010年达到217亿美元,超过国企成为第二大主体。而国企进口贸易明显不如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占比10%以下。
(四)加工为主但逐步下降
从进口贸易方式来看,我省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5年比重达61.97%,同期一般贸易只占24.46%。但是之后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步下降,一般贸易逐步上升,2012年时加工贸易下降到39%,而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到36%。说明我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进口贸易主要为出口服务。
(五)进口市场相对集中
江苏省的进口产品主要来自亚洲,比重达70%以上,且增速稳定。其次欧洲、北美也是重要来源地,占20%左右。另外地缘因素是影响进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是我省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比重达到80%以上。东盟其次,占比12%左右。
二、江苏省进口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的进口从2000年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促进了我省的经济发展,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江苏省外向型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相对于出口,进口规模一直偏小,因此贸易顺差长期存在,且逐年扩大,从2000年的59.02增加到2014年的1,199亿美元。进口长期小于出口是造成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进口增幅偏小则是顺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开放经济中,当外汇储备超过一定水平,巨大的顺差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而不是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学者简单核算,若贴现率为5%-8%,08年贸易顺差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大约占GDP的6.5%。
(二)商品结构不均衡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初期为了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和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江苏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核心零部件和成套设备,因此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偏多。虽然该类进口确实提升了制造业水平,但也造成了重复浪费,同时抑制了企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市场空间和积极性。出口的本质是国内资源和能源的大量输出,而初级产品进口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的过度消耗,既造成了自有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使用,同时给生态环境巨大压力,对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三)贸易结构不均衡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
江苏省凭借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和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进口主体的贸易结构。外资企业的进口具有卖方垄断的性质,需求弹性较小,可以通过公司内部贸易、产品内贸易配置资源,从而影响进口的种类及市场多元化。而且在加工贸易的一进一出中,江苏省只是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赚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费,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必将导致外资转移,使得进口与出口同时大幅下降,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
(四)消费品进口不足造成税收流失
长期鼓励出口和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导向,使得消费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足。江苏省进口食品、饮料、烟酒等总量不超过2%,但是国内消费需求却很旺盛。供需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海淘”“代购”等现象的井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483亿元。同年,“海淘”的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17%。可见消费品进口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内,而巨大的境外消费直接导致国内税收的损失。
三、江苏省进口的调整建议
综上所述,江苏省长期、单项的对外开放政策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下,应该调整相关进口贸易政策。
(一)利用进口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中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为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部分产业仍然存在技术差距。为了尽快提升我省科技水平,可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时机,平衡增加进口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系;通过进口信贷、信用保险、技改贴息等手段,促进节能环保、重大装备、高新技术等产品的进口。同时依托重大项目、实验室和企业,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将进口技术作为手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目的,打造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二)打造良好国际环境争取进口优势
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江苏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家及跨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提高企业在进口贸易中的优势。例如,2012年3月,江苏省在昆山举行了首届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该博览会围绕我国“十二五”时期重点引进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单位。相信随着该类型博览会的举行,江苏省在国际市场上的买方地位将不断提升,为我省甚至我国进口产品创造话语权和优势。
(三)利用“走出去”扩大资源进口
我省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扩大进口资源将有效缓解国内生产成本压力。这要求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起跨国公司,并控制资源、提高国际议价能力。其次,不发达地区往往蕴含丰富的资源,并且尚未被开发利用。我省应拓展进口来源地,既可以分散对于部分国家的进口依赖,又可将进口资源与出口联系起来,通过向不发达地区出口生产设备和工业制成品,换取低廉的资源进口。
(四)搭建平台方便消费品进口
为了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应该适度增加消费品的进口。可以通过搭建进口贸易平台如定期举行展销会、进口消费品宣传月等形式,促进进口产品在江苏省的销售。增加免税店的数量、放宽购物门槛、提高服务水平,可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减少税收流失。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消费品而已通过产业联合实现贸易集聚效应。如2012年江苏省在张家港保税区建立了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解决了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进口汽车要通过上海,路程远、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当年实现整车进口500辆,第二年突破2万,且形成汽车物流、展示交易、综合服务三大功能,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翔,张二震.我国开放型经济传统优势弱化之后怎么办[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第3期.
[2]李俊,蔡彤娟.我国进口性质的转变与新时期扩大进口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3第12期.
[3]张东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08.
[4]张群,张曙霄,吴石磊.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第1期.
景观设计调整建议 篇12
1 吉林省经济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
第一,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第一产业贡献率大幅度降低。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 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降低,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有所提升。从产出结构方面,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大幅度降低,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均有所提升。第二产业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门, [1]及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服务业对经济的产出贡献较大。
第二, 投资与消费在最终需求中产生较大变化, 消费对经济拉动效果日益显著。吉林省最终需求的主体以资本形成总额、流出为主要部分。从趋势上看, 2002年到2007年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例增长幅度最大, 流出呈现下降趋势, 而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占总产出的比例逐年上升。结合经济普查数据和2007年以来统计年鉴数据, 2010年吉林省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21.77亿元, 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577.06亿元, 投资积累率为112.18%, 吉林省在前几年的投资乘数效应开始显现, 投资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虽然投资总额大, 但主要的投资流向较为分散,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 其产出效益并不明显。未来几年, 吉林省应调整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 资本形成总额占总产出的比例应降低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 最终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 对经济拉动效果显著。
第三, 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将不断上升, 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前景乐观。从吉林省最终消费的结构来看, 最终消费变化趋势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相同, 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对最终消费支出起决定作用, 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呈现平稳变化趋势,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在5%左右变化, 幅度不大;而政府消费支出比例在5%~7%之间变化, 呈稳定增长态势。在居民消费方面, 城镇居民消费增幅明显,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较为缓慢, 吉林省二元经济特点明显,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消费近年虽有所提高, 但仍以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 而城镇居民消费明显提高, 且消费类型更加丰富。应加强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产业的投入, 并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消费给予政策引导, 注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掘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2]
第四, 省际间调入调出产品和服务的趋势将增大, 贸易逆差问题仍将存在。从调入调出结构方面, 受吉林省内需型经济结构制约, 导致吉林省贸易逆差问题长期存在, 且呈现逆差逐步增大的状态。2002年至2007年, 调入的比例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其比例从49.49%下降至41.29%, 调出比例有所上升, 从50.51%增至64.85%, 这与吉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 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 其生产过程中的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 其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上升。应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知识含量高的商品的进口, 特别是对具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品的进口, 以此带动吉林省的产业技术水平, 再促进吉林省产品的技术出口, 形成进口带动出口的良性循环。[3]应重视对国外以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核心技术的引进, 逐渐减少组装型产品的引进。要形成吉林省新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高新材料的高潮, 把引进技术作为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 使外贸逆差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渐改善外贸逆差状况。
2 推进吉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第一, 应跳出国家级国民经济系统综合平衡理念, 建立省区级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分析框架。省区级经济是不同于国家级宏观经济与企业经济的中观经济, 其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点。从省区级行政区划的形成过程看, 省区经济具有明显的环境气候、地理资源、人文历史的区划内共性特征。资源禀赋的特质决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与结构的个性特质, 决定了省区间经济的互补性以及在全国经济中的定位。省区级产业结构是在彼此的互补中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结构性效益, 非均衡发展是省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省区级经济结构不能以国家级经济结构的发展作为参照系, 不能以传统的国家级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作为其铁定的发展路径。省区级经济只是完整的国家宏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结构的不完整性, 是在与域外经济的对接中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 一些情况下必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牺牲区域的短期与局部利益, 必须运用有限的调控手段完成国家赋予的结构性任务, 规模效益结构的作用要远胜于规模比例结构的作用。规模效益结构就是要重视经济的结构性效益, 在结构的调整中不断实现效益的递增。
第二, 应顺应经济结构的演化规律, 科学设计吉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路径。经济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共性规律, 又有由各省区特点决定的个性规律。就共性规律而言, 其理论多是针对国家系统的三次产业的顶层结构演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以及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的霍夫曼定理。省区级产业结构, 在国家顶层产业结构的支配下, 实现有重点的产业分工, 形成各具特色的互补结构。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吉林省担负着国家先进制造业和基础原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这一特点决定了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必然在国家整体框架下, 有其不同于国家的并且各省区皆有差别的独特发展规律。一次产业, 重点在于建立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和深加工能力的提升, 实现粮食产品的中高级化和效益化, 逐步使吉林粮食产业由政策性维持产业向市场化效益产业过渡;二次产业, 重点在于配套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和产业核心技术升级。汽车工业重点在零部件的省内配套体系做大, 化工重点在省内精细化工深加工体系的形成;三次产业, 重点在新型高端服务业态的成长, 重点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兴产业具有技术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 需要巨额资金的长期培育, 国家选定的七大产业我们必须有取舍地重点展开。
第三, 应突破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 以民生为核心调整好劳动者、企业家和政府的利益关系。目前的分配格局增加民生的空间有限, 调整受制于相对固化的利益关系。吉林省的国民收入大概划分为四大部分, 目前劳动者收入占37%, 生产税占15%, 固定资产折旧占14%, 营业盈余占34%;到2015年如果目前的税收等分配政策不做大的调整, 四者的占比关系大概为35%、16%、15%、34%。吉林省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居后, 调整分配结构的任务迫切、繁重。目前吉林省的职工工资收入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与GDP排名第22位很不相称, 面临的改善民生任务比其他省区更重、更艰巨。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考虑加速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显著、安排就业能力强的行业。
第四, 应促升省内消费与地方产品的关联度,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进程,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吉林省居民消费的日用工业品及中高档农产品的产量不多, 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竞争优势亟待加强, 除汽车外吉林品牌尚未形成真正优势, 要适度面对吉林省内需经济调整结构, 适度增加轻化工产品的比重。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应体现自身的地域生态和经济人文特点, 应形成现代宜居型生态城镇和富庶恬谧的田园乡村的和谐交融。短期看城镇化过程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长期看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在城镇化进程上不仅要考虑农民进城的数量, 还应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的减缩, 逐步实现城乡生活均等化。二元社会的生活差距主要是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的, 只有切实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才能实现城乡生活的均等化。随着农村收入的增加, 农村的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将逐步与城市趋同。农村消费是吉林省消费的巨大市场, 其变化对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要超过城市。
第五, 应在国内外两大市场格局中开放调整, 把调入调出作为调控结构的重要手段。进口的增加和逆差的扩大是吉林省对外贸易的阶段性特点, 应客观认识顺势而为。省区级经济没有外汇平衡的任务, 在我国大规模贸易顺差的条件下, 局部的贸易逆差对平衡全局性顺差是有益处的。汽车工业引发的吉林省贸易逆差, 对吉林省经济的增长、对国内消费和市场的拉动作用显著。用贸易逆差倒逼吉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不断调整产品的进口结构入手, 逐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成套装备技术进口, 推动吉林省技术与结构升级。汽车和化工基本原料是吉林省进入省外国内市场的主打产品, 国家经济形势直接影响这两类产品的销售, 要考虑吉林省政策对省外市场的影响, 不断调整大宗调出产品的结构, 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夏明.转轨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2, (2) .
[2]杨丽艳.宏观调控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路径——以吉林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8) .
[3]李北伟, 肖静, 聂世伟, 韩可.吉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