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设计

2024-11-14

学习空间设计(精选12篇)

学习空间设计 篇1

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 其差异之一, 仅仅是某人这方面的智慧占优势, 某人那方面的智慧占优势, 某些智慧已被显示 (显能) , 某些智慧还没有被显示 (潜能) 。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 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 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显示,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觉。

一、创设学习空间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强调, 要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创设学习空间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大学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受教育者的学习处于更为主动、更为自主的状态, 因而这一阶段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阶段。同时, 学校还积极为学生创造物质空间, 提供最密集的教育资源、最完善的教学条件、最优越教学环境, 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土壤与条件。学习能力是个体在生存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目标诉求而进行自身变革的能力, 它不仅包含对自身知识结构的积极调整, 也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主动革新。学习能力表征了个体应对外界变化的态度, 也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换言之,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最本质能力, 也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范畴都能普遍适用的根本素质。因此, 创设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 也会产生一种边际效应。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使学习能力增强, 使学习能力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学习空间的创设还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二、创设学习空间的途径

1. 重视网络资源, 实现空间技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既能获取丰富的知识, 又能灵活运用学习时间。为了深化个性化教育, 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学院实行网络选修课与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的两种模式, 为学生开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视频课程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追求, 同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喜欢的课程, 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有效的时间内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 虚拟实验、测验等过程能够及时反馈结果, 犹如游戏中的挑战和通关, 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参与讨论, 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更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开阔自己的视野,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网络选修课共开设了91门课程, 均为超星公司聘请的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老师讲授, 内容涉及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文化、自我与人生、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交礼仪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等方面。另外, 网络学习空间也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网络, 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 检索大量英语知识和信息, 在线与外国朋友实现英语互动交流, 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 达到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 文华学院在创造学习空间时应充分重视网络化、数字化的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 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揽、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 对他们适应当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

2. 开展“第二课堂”, 达成空间多元化。

“第二课堂”是为学生开设在学习知识文化以外的学习空间,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 辅导员老师十分注重开展“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 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鼓励和引导学生科学立志, 积极立行, 创先争优,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城建学部开展了“立志行”系列活动, 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和主题活动, 号召和带动学生先“立志”, 再“立行”。辅导员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学院、学部开展的“第二课堂”。例如班级风采大赛是城市建设工程学部独具特色的比赛交流形式, 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年。首届班级风采大赛是各新生班级在操场以健美操的形式展示了城建学子青春风采, 第二届班级风采大赛的主题为“展班级文化, 炫青春风采”, 各班级以舞蹈、合唱、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深刻诠释了班级文化。在2013年的迎新晚会上, 一首名为《so what》的歌曲节目引起全院师生的关注, 这首歌的演唱者刘芷薇来自笔者所带的2013级视觉传达1班。早在军训期间, 笔者就发现了她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天赋以及渴望表现自我的愿望, 所以, 就鼓励她参加学院各种演出, 并推荐她加入院声乐队, 更好地提升她的歌唱技能。刘芷薇凭借着自己对表演的激情, 活跃在学院和学部的各个舞台, 每一次有她参与的演出都会获得全院师生的赞赏, 同时, 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晋级“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刘芷薇同学在专注文艺表演的同时, 学业也没用落下, 她的成绩在专业中名列前茅, 获得各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同时, 刘芷薇同学还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她所组织的班级各项文艺活动在学部元旦晚会上大放异彩。刘芷薇同学在“第二课堂”的学习空间中自由发展, 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辅导员, 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培养兴趣爱好,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标兵。

3. 狠抓学风建设, 保障空间纪律化。

抓好学风是创设学习空间的基本要求, 在学风建设中我们要把握与时俱进、有的放矢、齐抓共管三项原则。 (1) 学风建设应与时俱进。首先, 学校课程的设置是否先进、师资是否优良、教学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学风建设。现在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 不能牢牢把握社会的需求, 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辅导员在平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应该紧跟时事, 把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传递给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 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因此, 在学风建设中融入就业指导也十分必要, 并且需要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掌握就业形势, 弄清人才需求, 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 适应就业环境。 (2) 学风建设应有的放矢。学校应该根据年级特点和专业特点实施不同的学风建设措施。可以引导大一的学生学习历史, 熟悉学生手册, 并要求其遵守学生手册的规章制度, 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为大二专业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面对大二的学生, 应该着重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并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职业规划。由于大二是积累专业知识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应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完善知识结构, 为以后找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大三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阶段, 应鼓励学生们把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积极开辟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大四阶段应该加强学生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工作, 并教导学生写简历, 完善自我介绍, 指导他们在企业面试中脱颖而出, 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3) 学风建设应齐抓共管。高校老师和辅导员都是学风建设的参与者, 只有二者齐抓共管,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高校老师把教与管分开, 只做好教学工作, 认为管理学生都是辅导员的职责, 与自己无关, 这种意识就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辅导员在上课前把学生的到课率抓好后,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导致学生养成只在辅导员面前做做样子的习惯, 辅导员走后又无纪律意识。课堂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 学校除了对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检查外, 还应督查上课纪律和教学效果, 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课堂考勤的检查力度, 并把考勤结果与学生成绩和参加考试资格挂钩。任课老师自身要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激发学生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 并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辅导员除了平时查课和落实学风建设措施外, 还要引导学生自觉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 积极开展有关学风建设的班会、系会, 动员人人参与学风建设。

4. 提高师资水平, 促进空间专业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是关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 是创设学习空间的专业化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提高教师的学历, 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开发等四个方面。同时教师还应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大学教育的根本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 将以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融入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5.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空间互动化。

学习空间的创设, 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自主学习, 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首先, 课堂上要增加交流和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其次, 在学校内部创造与工作环境类似的学习环境, 组建学习团队, 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初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团队共闯学习难关, 共建学习资源, 共享学习成果, 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学习团队中, 每个同学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 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自学、自识、自理、自检、自奖等途径, 更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 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习个性, 掌握和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 纠正和改变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在学习空间里自由翱翔。再次, 学习团队的组建,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可以拓展到相关专业的其他院校, 开展校际交流、合作、竞赛, 以相互取长补短, 培养创意。最后, 学习团队还要拓展到相关的行业。学校可以多多增设校企合作项目, 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 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 向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 以增强同学的职业适应性, 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 使社会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学会学习, 是科技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信息时代的生存需要。对于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来说, 很多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 在自主性较强的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这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将会遇到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为了应对学习和生存的挑战, 大学期间应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会自主学习。因此, 三本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充分重视, 为学生创造空间,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七种智能改变命运[M].沈致隆,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见[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学习空间设计 篇2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转变。但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体的学习活动形式,转变学习方式绝不是简单化地放任学生自觉,因为学校教育背景下学生面对的是大量的、系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单靠学生自发地阅读教材、解答问题就想达到三维目标是不切实实际的。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活动”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中发生的,但我们不应视其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衍生和附属活动,而应把它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活动过程。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相对的稳定性、差异性和适应性。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生形成了被动、单

一、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将越来越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新课标观点: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教学活动经验。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指导的任务来看,可以认为“指导”意味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而“有效指导”则是在指导上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少年时光最是珍贵,如何把这珍贵的时间有效的应用到学习上去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管理学习时间。

拓宽自主学习空间,推动高效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将狒狒喜欢吃的食物放到一个口小腹大的洞里,等狒狒抓住食物后轻松将它们捕捉,他们根本不用担心狒狒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可口的食物,抓住食物后就无法从洞口抽开。每次看到这样的故事笔者就想起我们教学时的状态,生怕学生错过了自己讲解的要点,所以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不停地强调,这样的教学真是像极了狒狒。其实在这样高压之下,学生未必能跟上我们的教学节奏,未必能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投入课堂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本人则适度参与学生的活动,统领全局,这样也许会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展开谈论,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自主提问,凸显发现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课堂教学中必须发展的四项能力之一,凸显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要着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必须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来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展示出来。这样在后续的研究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价值,累积发现问题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在面对数学材料时有自主选择问题的权利,无论问题的含金量如何,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并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图书漂流的情况出示了这样的信息:五3班的漂流图书中,文学名著有16本,作文书有20本。请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参与小组活动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笔者设想的不太一样,几乎没有学生提出“名著比作文书少几本”、“作文书比名著多几本”这样的问题,他们结合所学的分数计算的热点,提出“文学名著是作文书的几分之几”和“作文书是文学名著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当然也有不满足这样的问题难度的学生,提出“文学名著比作文书少几分之几”和“作文书比文学名著多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有的是先减后除的,也有的是先除后减的,不同的做法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交流,在交流算理之后,大家肯定了这两种思路的正确性,同时有了新的疑问:“相差的本数是一样的,怎么得到的几分之几不同呢?”

笔者想这个问题属于分数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现在学生在自主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并提出来,说明这样的学习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课堂教学就是应该这样,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人为地局限住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永远跟随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前进。这样开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点,所思所想自然会更深入一些。

■二、自主探究,体现参与的价值

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价值观需要让学生都有亲身参与探究的机会,而不是教师来操作演示,学生充当观众,或者是少部分学生才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实际教学中,面对问题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应该将亲身经历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形成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后续的交流中会有更丰富的体验。

例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在出示课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可能会研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有一种直觉:会不会是研究钉子和多边形的面积或者周长之间的关系。随后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并提示学生今天将要研究的内容是几何图形各条边上的钉子数与其面积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怎样来展开研究呢?通过一些图形的比较学生发现几何图形内部含有的钉子是不同的,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根据图形内部钉子数的不同来分类。之后的探究笔者就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操作,自己计算,并自主寻找钉子数与图形面积的关系。在行间巡视的时候,笔者发现多数学生自己设计了表格,利用自己熟悉的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来展开研究,他们一边用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一边数出图形的各条边上的钉子数,这样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比如内部没有钉子的图形,其面积等于边上的钉子数减去2后再除2,一些学生还尝试用字母表示钉子数,列出字母表达式。而在内部含有钉子的图形研究中,学生也取得了突破,所以在接下来的展示活动中,当研究不同规律的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大家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共性:图形的面积不但与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也与中间的钉子数有关,总结起来就得到关系式:(n-2)÷2+m(n表示边上的钉子数,m表示图形内部的钉子数)。

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设想亲身参与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都得到了足够的锻炼,因为其中凝聚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学生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就能得到更深度的领悟,也容易有更多的发现。

■三、自主交流,展示集体的力量

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自己的发现需要有人来肯定,学生的疑惑需要有人来解答,他们的成功需要有人来分享,错误也需要有人来指出,因此课堂交流不仅是个大舞台,同时也是一个真学堂,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养分”,以推动学习的步步深入。

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笔者在创设情境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情境图中喜羊羊的位置,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采用了多种表示方法:有的是先确定在第几排,然后从左往右数出喜羊羊在第5排第4个;有的是先确定了第几列,然后从前往后数出喜羊羊在第4列第5个;还有的学生用的是“组”、“横排”、“竖排’这样的词语。在他们走上讲台来指出位置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大家发现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合理的。更有甚者,在交流中有学生别具一格,提出从后向前数一数喜羊羊在第3排,用“倒数第3排的第4个”来表示这个位置,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怎样的表达方式比较科学呢?”笔者用这样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的交流,让他们在反复的比较中发现前两个方法是比较常用且比较合乎常理的,“想找到一种更简洁更准确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吗?”笔者再次提出要求,让学生先简单地思考,再来交流自己的设想,随后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比如“5排4列”、“5h4l”、“4列5排”、“4,5”这样的方式,又引发了激烈的交流和辩论,直至他们得出共识,在学生带着自己的交流成果去自学教材之后,他们的争论才得以平息。

nlc202309040807

整个课堂就在不断的交流中延续,学生从最初五花八门的表达方式到最后归于统一的表达方式,中间经过了大量的表述、争论、质疑、附和……,他们在这样的自主交流中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还累积了大量必要的交流经验、探究经验,收获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四、自主小结,推动深层的领悟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了深切的感悟之后应该给他们自主小结的机会,这样通过回顾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会有一个巩固的过程,会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认识,有时候在这个小结的过程中还能触发一些新的发现,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拔高。

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列火车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中途会停靠6个车站,那么火车运行于这个区间一共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先从上海通往南京想起,在上海站需要准备7种车票,然后中途的第一站需要准备6种车票,第二站需要5种,以此类推,求出从上海开往南京总计需要28种不同的车票,其后的南京开往上海的情形与刚才的过程相似,这样用28乘2得出一共需要准备56种不同的车票;还有的学生直接从一个个车站考虑,发现因为火车是往返于两地之间,所以从每个车站都需要准备到达其余七个车站的车票,这样直接用7乘8得出结果。在小结这样两种做法的时候,学生不但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还提出这样的两种方法其实有共通之处,乘法和加法都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但是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是不是有双向性,可以重复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不能重复的问题用加法解决比较容易理解,当然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了乘法,只要用得到的积除2就可以了。这样的小结从一个新的视野来看待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认识,因为学生的这个发现,我们又一起回顾了刚才课堂上遇到的握手、比赛、互寄贺卡之类的问题,证明了这个发现的合理性。笔者想这就是小结的价值所在,当学生站在阶段性终点的位置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时,他们就会有不同的视野,有不同的发现,就能有更深的领悟。

总之,在数学这门强调理解的学习中,我们应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深入地挖掘,在展现个性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学习空间设计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网络空间,设计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网络教学已经可以独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指导。但网络教育却无法从根本上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当前, 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是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主导地位。翻转课堂模式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育两者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监控, 辅导过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前,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中, 翻转课堂已经受到了关注和推广, 在我国, 由于教育基础的薄弱, 使得翻转课堂的应用受到了多方的限制, 积极扩展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行业的教学手段和技术。

2 翻转课堂概述

2.1 翻转课堂概念与特征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自2000年提出以来, 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但是受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限制, 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年来, 信息技术的突飞发展, 实时通信和大数据传输等技术壁垒已经得到完全解决。经过对大量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翻转课堂的概念定义为: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里, 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师教学视频来掌握基础知识, 课堂上通过答疑、合作、交流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借助于网站平台而展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具有以下特征:

(1) 运用网络教学视频

课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学, 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 而不是把精力都花费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教学视频虽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教学视频不能代替老师的授课, 通过网络教学视频使得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 照顾全体、提升个体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几十个学生组成, 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把基础知识以视频的形式供学生观看, 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看, 全班不需要采取同一个节奏进行学习。针对学生进度的不同, 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3) 以学生为中心

一直以来, 我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翻转课堂则重点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 教学过程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课堂上教师讲授, 然后布置作业, 老师批改作业和对错误进行讲解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学生自学教学视频, 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活动将课前和课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课前需要教师将做好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 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应的课前练习;课中需要老师利用情境创立确立问题、创建环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和反馈评价等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3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3.1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目标

网络学习空间是为学校的翻转课堂搭建多课程教学的平台, 其构建要满足师生交流学习的需要, 其目标主要有:

(1) 帮助教师的课堂学习提供教学的视频及相关的学习资源;

(2)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安排学习, 并通过平台和课堂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将现实中的交流扩展到网络, 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3.2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原则

(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 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角, 而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2) 支持多教学手段原则

教师向学生在课堂进行知识传递和学生在网络上自学知识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手段上即有传统的知识讲解传授手段、又有协作教学、研究教学、讨论教学等多个教学手段。

(3) 交互性原则

网络学习空间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网站,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最重要的是平台用户之间的交流, 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用户在学习中的困惑, 并对出错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4) 开放性原则

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脑和智能终端等多种模式访问网络学习空间, 使系统的面向范围更广, 更具有开放性。

3.3 功能结构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中心, 通过用户管理、交互模块和个性学习等相关模块为辅助, 形成完整的功能结构。其中在用户管理模块中主要有注册模块和登录模块两部分组成, 对于初步进入学习人员, 通过注册模块成为会员, 然后登陆进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在学习平台上, 师生之间通过教学设计、学习资源、随堂笔记、习题模块和在线答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个性学习模块中,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学习计划为引导, 自行定制和完善学习进度, 将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进行管理, 促进个人的进步;交互模块是对在线答疑的有益补充, 通过留言板和评论对知识点进行讨论, 可以师生之间进行讨论, 也可以同学和同学之间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网络学习空间是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有机联系在一起,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具体的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如图2所示:

4 网络学习空间设计

4.1 翻转课堂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翻转课堂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要求有其自己独有的内容。其要求主要有:

(1) 教学视频简短

正常的一节课堂大约进行45分钟的讲授, 根据当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 一般一个人的注意力很难在45 分钟一直集中, 所以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 然后制作成一个个的简短教学视频,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掌握视频的教学知识点。

(2) 学生进度可视化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假如松懈, 就可能出现某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对学习完全放弃。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实时检查、评价和反馈。

(3) 分散练习

教师在学习空间上将作业发布后,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进度, 自行完成作业, 老师对于学生的练习进行分散批评和评价, 不再集中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 用户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根据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和翻转课堂对其的需求, 整个网络空间要满足学生、教师、管理员等用户的需求。学生主要有了解老师安排、观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等功能;教师主要有发布教学视频、管理班级和学生、查看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复等功能;管理员主要有添加和删除师生信息、对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管理。

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软件项目设计, 是需要将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之间通过服务层、应用层和功能层三层领域有机地联系为一体。学习者面对的是内容资源, 是各类信息的聚合, 将各种功能以学习者可视可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 学习者设计具体的目标, 通过某种行为进行学习, 是将各种服务推送给学习者;而在应用层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达到提高认知的目的, 其中需要借助媒体工具、学习工具、网络等媒介;共同体与服务层相连, 是整个网络学习空间的技术支撑, 共同体是虚拟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无法看到的, 这要求技术层面必须是绝对安全的, 假如出现技术问题, 那么整个学习空间就会崩溃。具体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如图3所示:

面向翻转课堂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项目, 根据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和设计, 将其划分为学习者个人模块、智慧课堂模块、网络交互模块、资源整合模块、测试模块、评价模块和管理模块等几个部分。任何一个模块都可以独自运行和推动, 但又不能仅仅运行某一模块, 因为每个模块的执行都会对其他的模块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需要模块之间相互协调。

5 小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让学生在课下无指导性的自学课本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 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个人的主动性都是对翻转课堂的极大挑战。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帮助老师有效完成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和课后指导工作, 设计和完成网络学习空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松鹤.国外典型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特性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 (7) .

[2]张跃国, 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 (3) .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4) :46-51.

学习空间设计 篇5

题 目: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报告 学习课程: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教务处 制

二○一二年六月

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书

由于实际工作中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应用较多,在业余时间我自主学习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书。这一本书介绍了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80x86cpu的编程结构,汇编语言程序的格式和伪指令,80x86cpu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第二部分深入讨论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子程序基本程序设计方法,以及以中断为主的i/o程序设计,其中包括宏指令、多模块连接技术、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混合编程、dos和bios提供的常用中断调用,以及文件系统等内容。

通过本书,我深入的掌握了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思路和技巧,并对计算机的底层编程有一定认识;还对计算机底层运行程序的机制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学汇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汇编语言中的指令的一些基本用法。当然要能够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内涵,这样在实际的编程中也能够像运用高级语言一样灵活的变通。汇编语言作为一种低级程序设计语言,既然是低级所以应该是最底层的,与计算机内部的结构联系应该联系很密切,而且我在学习中也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一点。比如说后来学到的寄存器、中断、还要各种寻址方式以及进栈出栈,好多的就是设计到计算机硬件。前面几章都是对计算机内部结构和一些常用的指令以及寻址方式的寻址方式。到后面学到子程序以及宏的作用才真正发现到其实跟高级语言差别不大。以C语言为例,C语言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函数组成的。没想到想汇编这样的低级语言也可以这样。在汇编语言的子程序和宏中,我个人更感觉宏的运用更像我们高级语言的子函数,通过定义好的宏,我们在后面直接调用就可以了。尤其是宏带参数的宏跟C语言中带参数的函数真的很像,根据参数的不同调用宏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汇编中的子程序没有这个传递参数这个功能。在调用子程序的时候要注意各寄存器中的内容。子程序是在程序执行期间由主程序调用的,它只占有它自身大小的一个空间,他不仅是源程序级别 简化,形成的目标代码较短;而宏调用则是在汇编期间展开的,每调用依次进把宏定义体展开一次,它是源程序级的简化。因而它占有的存储空间与调用次数有关,调用次数越多则占有的存储空间越大。如果宏调用次数较多的话,则其空间上的开销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汇编程序给人感觉最烦的就是好多程序的结果不能直接通过运行EXE文件显示出来,而更多的是经过DEBUG单步调试才能看到其内在变化,看是否正确。汇编程序不像其他的高级语言一样需要编译器,而是直接的就能在记事本上编写,然后进行汇编和连接就可以了。学习汇编调试,关键就是要掌握DEBUG的运用。汇编程序把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称为汇编。是一种功能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是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语言。比机器语言易于读写、调试和修改,同时具有机器语言全部优点。但在编写复杂程序时,相对高级语言代码量较大,而且汇编语言依赖于具体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不能通用,因此不能直接在不同处理器体系结构之间移植。相比较以前学过的高级语言如C、C++等,电脑等于在迁就人的思维方式,但学汇编,人却必须要去迁就电脑的思维方式,要设身处地地用电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汇编语言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一开始,我对PC的寻址方式和很不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抽象的,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尤其是我们在输入字符串时,那这些字符是如何进行排列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很难想象。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有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基址变址寻址,相对基址变址寻址等等,掌握这些都是编写汇编程序很重要的环节。在编写汇编程序时,应该注意特别容易出现的错误,例如在编写数据传送指令时,目的操作数和源操作数的类型一定要匹配,CS不能作为目的操作数,offset后只能跟简单地址符号等等。

学习完这本书后,我也对之前的高级语言中的一些知识有了更新的认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高级语言,尤其是高级语言中的C语言,汇编语言对于内存的操作都是基于内存地址的,而C语言中最令人头疼的指针概念,说白了就是内存的地址指针的学习和应用中最头疼的就是在指针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内存单元之间建立思维映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汇编语言学习中频繁做的一件平常事另外,对于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形参实参函数调用全局变量局部变量等概念及操作,我们都可以用汇编语言中的一些操作相关联,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过程,通过汇编语言形成一个具体的映像,深度剖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会学好C语言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多方面穿插,交互才能更好的搭建计算机知识体系。我认为汇编语言本身还是一门很重要的应用技术。首先由于汇编的操作由于跟硬件紧密相关,所以,很多硬件设施的嵌入式编程使用的都是使用的汇编语言,因为汇编语言更直接有效率。现在的数码产品很多,而这些数码产品赖以生存的芯片,主板等,都包含了嵌入式程序,而这些程序中,汇编语言的使用是相当重要的。

网络学习空间:基于学习者的视角 篇6

摘要:本文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特点,实践的意义和相关的应用。

关键字: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者;信息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网络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是指知识流动的空间,网络空间是指数字化内容整合与分享的空间,在传统的教室知识流动是以教师为主学习者为辅,学习者所获取的知识是独立分离的,学习内容也是脱离情境的,多媒体学习方式例如专题网站、博客等只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单纯呈现,存在着学习内容不完整,学习环境操作性差,学习资源贫瘠,知识管理不统一,学习模式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使得学习愈发单调和枯燥,学习者对其也难以产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空间以其功能和服务的即时性、高效性深受学习者的关注。学习空间和网络空间弥合了技术与学习资源的差距,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主,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获取、管理与创新为目标,结合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图式无缝使用各种分布式的服务将多种学习模式结合起来。

网络学习空间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旨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建构、分享、管理个人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指各种技术与教育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进行随时、随地、随处的跟踪记录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学习者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了解、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发挥、记录自己的学习优势与过程,让学习层次化、阶段化、个性化、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习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信息可以被修改、被评价、被存储、再生产。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实践意义

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内容和整体上、在时间和连续上、在信息传递上往往是从高往低单向流动,知识建构也是被动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技术来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搭建学习共同体,其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情境的、灵活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处获取信息以任何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故其学习时间是碎片的,学习空间是多样的,学习内容是离散的,信息传递是汇聚的,知识建构也是主动的。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者不再仅限单方面专题网站的视频学习、专题讨论区的交流学习、个人博客的自主学习等,它是一种针对学习者制定的学习环境,链接多个主题网站、数字资料室、虚拟活动室等,打破学习围墙,支持多元立体学习模式的创建,学习内容、策略不再受约束,学习者利用这些资源自由地创建虚拟学习社区,多元化、多角度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学习过程更机动灵活。同时网络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e—learning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随处获取,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这就避免了查找其相关学习资源时所必须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它将学习资源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管理,可以方便的实现资源传送、接收、评价、修改、组织、共享和存储,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的管理。

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数字化资源的条件,尤其是上传到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突破传统资源由于复本数量的限制所产生的信息不能获取的现象,使全球的学习者一起使用,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是面向过程的,除了共享本身的资源信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研讨答疑等等都会被记录下来,其他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遴选、创造、共享知识。

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跨时空、大信息量是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主要优势,作为传输知识的学习空间,仅凭当前数字资源来创造网络的学习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前沿化,网络学习空间信息的传播速度,评价、修改、组织更新的频率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体所不能比的。同时网络学习空间具备同异步双向传递的交互功能,学习者在接收到例如现场直播的专家讲座等,可以针对该信息即时或非即时以文字、视频或者语音等多种方式提供反馈,彻底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之间通过协作、交流、共享来共闯学习难关,共建学习资源,锻炼、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同住一个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包含各个领域的教学资料,众多模式的教学教程,专题网站,数字资料室、虚拟实验室、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资源。空间组织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育信息资源的融合,跟踪记录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教育数字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知识构建、创造实践的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将共享的信息资源融入学习过程中,这些信息资源允许学习者结合多种信息化学习模式用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评价、修改和再生产。经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主动进行知识的整合、加工、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被共享。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再创造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而且为学习者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目前还处于创造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利用网络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整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不断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带来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更新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观念,让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地方网络连接不通,一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完善,建设不健全,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不高,信息的遴选机制不完备,学习者信息素养不高,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学习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带动学习者学习的作用等等问题,显然这些也是今后网络学习空间继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广新.网络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2]朱亚莉.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及开发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2(2).

学习空间设计 篇7

一、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

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 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 生怕学生有所闪失, 总是一讲再讲, 以为这样反复强调, 学生就能牢固掌握, 就会忘不掉。教师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那样做, 是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顾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 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 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 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才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厌烦与倦怠。对于学生来说, 不易忘记的应是在愉快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经验。所以,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开拓学生“说”的空间。

例如, 一年级《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从小就见过各种钟表, 钟表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只是缺乏系统地归纳与整理性的学习。如果课上教师还是从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出发, 拿着一面钟从钟面形状、数字、时针、分针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我想学生肯定是不爱听也不想听, 心中都会想:老师, 你说的我都知道了。把你说的时间让给学生, 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以“小朋友们, 对于钟表这个朋友,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用你带来的钟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一年级那些爱说爱表现的孩子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为老师, 只需在学生交流表达时适时地给予引导、梳理、质疑、纠错, 一堂课也许会有些闹哄哄, 可学生快乐, 学生爱学。在自由表达中学生将生活经验中认知不足的知识得以补充、延伸, 何乐而不为呢?

为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尝试着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例如, 复习旧知时, 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独立整合;探索新知时, 让学生猜、议、评, 教师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再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 尽量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归纳, 畅谈学习心得;作业与试卷评讲时, 尽量让学生自己思错、评错、纠错。实践告诉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 精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

二、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 但教师在教学时, 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 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手脑并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的教学, 一些教师只是用课件播放不规则物体在透明容器中上升或下降时的画面, 或在讲台上自己自编自导地演示一番, 然后得出结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 (或水下降的高度) , 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是生搬硬套公式化计算, 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被抹杀, 注重学生去经历数学思想与活动体验过程这一重要教学目标只流于形式。将可行性测量方案留给学生去设计、去创新, 课前做好充分的学具准备, 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中用准备好的用具,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体检, 在直观的操作中感受“等积变形”思想及方法的应用, 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如, 教学“圆锥的认识”时, 有位教师教学“圆锥体体积”, 先让学生分组实验, 给各学习小组学生提供的学具不一, 特别安排几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在实验后让学生各组互换使用并比较学具的特点, 发现问题所在。一堂课后, 学生对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3倍关系印象极深。在实践应用中极少出现计算圆锥体积漏乘三分之一的现象。记得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 我忘记了, 我看见了, 也忘记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 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 就能展示出学生不同的体验和困惑, 真正形成学生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三、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 课堂质疑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标对四基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激励学生, 调动他们敢于也乐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 在上《利息》这一课时, 我先创设了淘气存款与取款的情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咦, 淘气一年后取出的钱怎么多了呢?这多出的钱怎么计算得来的?同样多的钱怎样存利息会更多呢?”看, 学生提问真到位!个个直指知识要点。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 书上讲存款既利国又利民, 我认为只利民不利国, 因为国家派银行替我们保管钱, 不但没有收保管费, 反而贴利息给我们, 这哪儿是利国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利息计算没有多大联系, 实际这一问题与利息的意义相关, 对理解利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提问的精神, 接着我就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银行只办理存款业务吗?存储与借贷的钱都用在哪了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并适时通过课件补充了相关知识, 解答一些疑惑, 课后学生对利息、利率的意义了然于心。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要努力让学生有“胆”敢问, 减少课中“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类徒劳提问的时间, 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多说, 学会提问;让学生多做, 启发提问;让学生多想, 深刻提问。

四、为学生创设板演的空间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对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讲台与板书应是教师独领风骚的领域, 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 在数学课上, 学生板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一种交流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 能被老师请上台板演, 哪怕只计算一小题也是无上光荣的, 而对于坐在下面的学生, 此时最想做的就是发现上台同学的错误, 只要一有同学被请上台, 其余同学将会积极思考问题, 以稍快的速度, 较为准确地答题, 来与台上同学比较, 发现问题, 还会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意见。因此, 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 必须要重视板演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 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 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次省课题年会中有幸聆听了名师吴正宪的一堂课《搭配中的学问》, 吴正宪老师给学生多次创设了板演的机会, 学生中有用线段图的, 有画各种实物图的等。直观上, 板书乱七八糟, 打乱甚至挤掉了老师的板书设计, 可吴老师并没有擦掉这些, 而是很欣赏地用红笔把学生的“杰作”圈起来, 让台下学生质疑, 板演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 一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学生板演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展示的欲望, 讲台成为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展台。黑板是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创意的一种保护, 对学生的一份真诚, 表明他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是从心底里做起的, 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同样一个思考题, 在不同班级由教师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 到单元考试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是学生讲的班级比教师讲的班级高, 这说明了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 而教师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 讲的重点不一样 (或许还有学生对学生讲的新鲜感吧) 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提供黑板与时间由学生去板演, 虽然他们的字迹不够工整, 图形不够美观, 但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 由其他学生去判断、去订正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作为教师, 在给学生创设板演的机会的同时,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调控有节, 做到因“材”而用, 因“课”而用, 因“人”而用。这样才能发挥板演的真正作用, 否则就是流于形式, 画蛇添足了。

学习空间设计 篇8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向。如何精心设计三个维度目标, 并强化目标定位与实施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我认为有三点不容忽视:一是关注对知识的体验与探索,二是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三是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只有做到了以上三方面的融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有可能增强。

【案例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

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 ,掌握分类的方法 ,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及形成统计图表的过程,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体会分类与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设计的基本教学流程是:

1.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 ,形成统计图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你能把这些气球分类吗? 可以怎么分?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跟图片一样的气球,让学生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如果增加一个桃心的气球,这个表应该怎样改变?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 , 体会分类与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2)展示画图的方法。

(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教师引导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从案例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目标定位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的,同时教师还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的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重视教学互动方式, 把学习活动逐步引向深处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学习往往与教学活动能否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实施教学时, 教师应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用 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

1.尝试自主表达。

师:怎样表示妈妈的年龄?自己试着表示。(学生独立写)

生 1:a a+26

生 2:a a

……

2.交流反馈对比。

师:淘气a岁时,妈妈a岁,这样表示可不可以?

生3:不可以,那不是淘气和妈妈一样大了? 但是字母不是可以表示任意数吗?

师:对呀,在同一道题目里,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若用a表示淘气的年龄,就不能用它再表示妈妈的年龄了。

……

移动学习下的情境学习模型设计 篇9

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设备上, 能够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消除了一般可携带装置的机动性之地域限制。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 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它强调, 学习是主管经验系统地变化 (重组、转换或改造) , 学习时, 学习者不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 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构建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建构主义认为, 符号不是知识意义形成的完全取决因素, 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情境之中,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 (包括社会情境) 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 由此而形成了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 即教学就是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 建构主义提倡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

3. 情境式移动学习模型

3.1 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关键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学习进行的自主性、施教过程的情境性以及学习的协作性, 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型设计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 以学习者为主体, 以施教者为主导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学习者为主体, 虽然学习者有时是处于“传递——接受”的学习状态, 但更多时候应该是处于施教者引导下进行主动思考的过程, 需要在情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构建。虽然有时施教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但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进行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所有教学方法与施教过程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与方式, 旨在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真实情境为载体

以情境为背景的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之一, 它强调, 学习活动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并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应该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构建。因此创设与学习者自身文化水平相关的情境因素, 以及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就变得十分重要。

(3) 开设“协作学习”

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学习者不可能对所有知识都有全面的理解, 并且, 学习者也不一定完全独立解决所有的情境问题, 因此必然要开设通过面对面或者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

3.2 移动学习技术特征

移动学习是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下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基于互联网络与便携式移动终端, 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发生学习过程, 同时, 它的技术特征, 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为创建真正的建构主义情境式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1) 移动互联网超媒体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超媒体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 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它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 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超媒体学习环境, 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在基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超媒体移动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 灵活地在知识内容节点上自由浏览, 以学习者学为主体的学习得到最大的体现。

(2) 智能移动手机操作系统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情境学习移动手机智能操作系统发展越来越成熟, 以Android为例, 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资源 (如地理位置定位、图像采集与字体识别技术等等) 摄取等均为情境学习提供了可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刺激学习者学习动机达到“好学”和“乐学”效果。

(3) 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有利于“协作学习”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为学习者提供了实时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在移动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在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 还能够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突破了传统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3.3 情境式移动学习模型设计

基于以上对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的特征分析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分析, 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情境式移动学习理论模型。在整个模型中, 以学习者为本, 加以系统控制而又不会完全放任学习者, 加以外部环境 (情境) 刺激, 以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同时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协作学习”, 为学习者的在交流提供了可能。

自由环境的移动学习系统, 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 结合情境因素, 经过学习活动与测试的反复进行, 对学习者知识进行构建, 将短时记忆转换为永久记忆。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应该考虑学习者心理方面的特点, 在如图1所示的情境学习理论模型中, 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 施教者为引导的设计原则。

(1) 制定可变化的学习计划。首先评估学习者当前能力水平, 并根据所测试结果以及学习者自身需求, 为学习者设计学习计划安排, 学习者亦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更计划。

(2) 可随时变化的学习内容。为了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不会让学习者感觉到厌倦, 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实时调控, 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3) 可随时控制的情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可随时随地采集周围信息入库, 将真实情境因素带入学习中去, 已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4) “协作学习”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在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中, 可随时实现实时交流与资源共享, 从而实现协作学习。

(5) 进行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进行复习与检测的短暂学习经过长时间的遗忘是无效的, 因此对学习者的定期评估与学习者对旧知识的复习变得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继军, 李建珍.移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新途径.软件导刊, 2010.08.

[2]、李尚阁.论建构主义下的情景学习.外语交流, 2010年11月.

学习空间设计 篇10

一、变“ 过度铺垫”为“ 直面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许多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往往会事先做好铺垫, 其实, 深究起来, 这样步步为营, 拾级而上的教学设计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挑战自我, 逐渐攀升到知识的高峰。因此, 在数学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上, 教师不妨从去掉任务铺垫入手, 让学生直面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 多数教师在教学前都会为学生事先做好学习铺垫:一是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两种课前铺垫的用意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是想让学生一看到梯形就想到能不能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的面积来做。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显然缺乏挑战性,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 主要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接受性学习, 它并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从设计具有挑战性任务的理念出发, 撤去梯子, 直接呈现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教学,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上, 虽然少了教师的铺垫, 但是, 由于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困难、困惑、错误、争议, 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能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理清错误, 达成学习的共识,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变“ 指令操作”为“ 自主探索”

数学新课标倡导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 许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做一做”的情况。对于挑战性学习任务来说, 在“做一做”中学数学主要是想摈弃“教师讲, 学生听”, 以及简单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在鼓励学生动手做的情况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能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简单走向深刻。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圆锥体积的建构过程, 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做的过程:教师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形杯子若干及一定量的水,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 看看如果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形杯子注满, 以圆锥杯子为量具, 需要注几次。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这个任务设计学生只能服从, 根本没有自己的操作意愿, 虽然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这并不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因此,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 教师不妨让学生自主探究, 想一想圆锥的体积可能跟什么有关,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 主动通过做一做来验证, 这样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设计定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进而在主动探索中完成新知的教学。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仍按照传统教学的模式设计好让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再问结果怎样, 这样在教师指挥棒作用下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不会高。因此, 教师要变“指令操作”为“自主探索”, 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三、变“ 单一训练”为“ 综合运用”

在数学学习任务的设计上, 如果教师仅仅从目前所学数学知识出发设计教学任务, 那么, 虽然达到了当堂知识当堂吸收的目的, 但是, 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 这样的设计片面、单一, 不利于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 教师要引领学生逐渐从单一训练走向综合运用。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 多数教师只是多设计几道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式子让学生练习, 这样的任务设计单一枯燥, 学生做得乏味、无趣, 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 为了提升学生的潜力, 笔者设计了如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1.先说说这个题的计算方法, 并说说在这个竖式中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2.用上1、2、3、4、5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式子, 那么, 从计算结果来看, 积最大是几?积最小是几?在这个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上, 问题1考查对算理的理解, 问题2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学生的训练从单一走向综合, 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 教师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任务设计的方式, 从单一训练走向综合运用, 这样教学, 可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学习,需要创设空间 篇11

需要创设怎样的空间呢?

最大的信息空间。课堂上,要通过延伸、拓展和提升,创设一个尽可能大的立体的信息空间,使课堂更具可塑性、生成性和发展性。要“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自主的活动空间。课堂上学生活动很多,但走过场式的倾向比较明显。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恰有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只有创设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才使学习有活力,课堂有张力。

足够的思维空间。发展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始终由学生的思维所伴随,每一环节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上都要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维,构建一个足够的思维空间。

学习环境设计漫话 篇12

学习环境研究是教育技术学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环境的研究, 当然也有不少微观学习环境的研究。但是, 对宏观学习环境的研究, 尤其是学校教育建筑与现实物理学习环境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社会在变化, 经济在变化, 学校应该向什么方向变?在建筑特色上体现些什么东西?在教室布局上究竟如何设计?如何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这的确不是小问题。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 “环境育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要让校园里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让校园就是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要让学生视线所到之处, 都带有教育性。可是, 放眼看去, 国内新建的大学、中学和小学校舍, 不可谓不漂亮、气派和豪华。然而, 在不少学校漂亮、气派和豪华的建筑设计中, 展现的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

学校应当被设计成一个周边社区的学习中心、健身中心和科普中心。学校应当是安全的, 学校建筑应当是保健的。教学家具不是日常办公家具的微型化, 而应当更有利于学生健康、符合认知工效学要求。建筑与教学用房的设计应当符合声学原理和光学原理, 应当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和全光谱照明。学校应当是绿色能源和科技能源的率先垂范者。

学校应当能够为师生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空间, 为各种类型的学习小组设计空间, 应当提供资源丰富、功能界定良好、同时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活动区域。学校应该为师生预留户内和户外的过渡性空间, 应当建立各种形式的户外学习环境。

新型教室究竟应该怎么设计?教室应当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更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排排坐式的教室布局的确应该改变了。新型教室应当是富技术的教室, 实物展示台、中控、台式计算机、教师自带笔记本、投影仪、音响、电子白板、升降幕等都要有;应该符合认知工效学的特点, 更符合师生使用的便捷性和易用性。在学校建筑设计与教室布局时候, 充分考虑现实的面对面、数字化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整合应用的可能性。

我们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 新型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建筑、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等, 当然也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今年元月, 关中客有幸参访台湾, 顺道了解和观摩了两所小学, 一所是中台禅寺的普台小学, 一所是位于高雄的七贤小学。其中, 普台小学是中台禅寺上惟大觉大和尚为落实“佛法教育化”理念, 将佛法精神推广至校园而创办的两所学校之一。这所学校的校训是“敬、慈、和、真”, 意思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高雄七贤小学是高雄颇有名气的一所小学, 规模也比较大。在学校门口的一块牌子上, 写着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情、国际观, 懂得自我行销的快乐的七贤人”。

上一篇:高尔夫规则的制定者下一篇:智慧让课堂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