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本(共9篇)
中小学语文课本 篇1
文/箐门山人 《人民日报》不久前报道称,在由某部委举办的一场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征文评选活动中,评委张贺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生作文后得出一个结论:所有文章都有假——写假事、抒假情、发假议论,不仅向壁虚造的内容在这批作文里大量存在,而且这些作文里还集中呈现出故事经不起推敲、情感并非发自内心、议论不是自己真实看法的通病,孩子们也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以致评委很难透过这类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张贺认为,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的假”的问题,这其实与我,国内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充斥着大量虚假空洞的文章密不可分。语文是一门集合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也就是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多达十余种,如“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工具性”等,这些特性无一例外地揭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和学习主体的关素。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所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一体。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人们很难想象一册册充满谬误甚至充斥谎言的中小学语文课本,究竟能够培养出怎样的中小学生?须知他们都将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谬误 关于国内小学语文课本中充斥的种种“善意谎言”,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被有识之±提及。如几年前便有媒体载文称,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中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苏教版名为《晚上的“太阳”》),所描绘的便是一场“星际穿越式的施救”。这篇根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相关剧集改编的课文称,爱迪生7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的妈妈突患急性阑尾炎,医生做手术时发现油灯光线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他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的阑尾炎手术。但有质疑者指出,这个故事完全不可能发生在爱迪生7岁那年,因为世界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公元1886年,此时的爱迪生已是个年逾不惑的已婚男人了。换句话说,在爱迪生年仅7岁时,岁月之河只流淌至公元1854年,此时的医生根本不可能给病人做阑尾炎手术,更别说是在病人家里借着“有影灯”照明做此手术了,即爱迪生要利用反光镜原理救妈妈也只能通过“穿越时空”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可笑的是,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市的爱迪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如今的美国人甚至西方人都从未听过《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可见我国内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相关描述,完全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虚构故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上册中,也有一篇名为《孔子拜师》的课文,描述孔子年轻时觉得自己学识不够,便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老子不仅在洛阳城外迎接孔子,随后还倾囊教授孔子,孔子也每天不离老子左右并随时请教,以示尊师重教之道。但也有质疑者指出,虽然相关古代典籍确实记载有孔子曾几度与老子见面的事实,但查阅史籍却都找不到孔子曾与老子朝夕相处、随时请教的确切依据。其实是没有史料依据的凭空想象乃至捏造之作。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中,还有一篇名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文,讲述了在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创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由此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但有质疑者指出,这是一篇改了又改的“鸡汤文”,其开头部分每隔几年就会修改一次,如在2002年版的课本中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但洛杉矶这一年并未发生过大地震:2004年版的课本将其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这一年洛杉矶确实发生过地震,但灾难来袭时间为当地凌晨4点31分,按理说学生们此时还在家睡觉,不会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待在教室里;在2005年版的课本中,此文开头变成了“有一年”;在2009年版的课本中,此文开头又变成“一场突如其来的犬地震”;在2012年版的课本中,此文开篇再度变成了“有一年”„„ 一篇课本中的文章,仅故事背景就如同魔术般变来变去,这样的课本如何能教给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呢?更何况,该文的撰写者还被指缺乏地震救援的基本常识——且不说全城仅有他一人在徒手刨挖的救援情节,单说那14名被埋了38个小时的孩子居然个个毫发未损、精神抖擞,如此完美的童话结局便简直如同“痴人说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中一篇名为《与象共舞》的课文,则描述了作者赵丽宏去泰国看大象的故事,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最后描述说:“我想,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但质疑者却指出,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远不如作者描述的那般和谐,在大象精彩表演的背后其实是近乎残酷的训练和严重的伤害,失业大象更是会被视为家畜而被派去乞讨或杀掉吃肉,结果是泰国大象种群正在急剧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课文只讲了大象表演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大象表演背后的残酷与卑劣,只是描绘了一场“人类单相思的美好”。同样是在相应版别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着《达芬奇画蛋》等经典故事,但质疑者们也认为它们有着不同程度的杜撰痕迹,譬如达·芬奇从来就没有画过鸡蛋。由于诸如此类的谬误在各种版别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在扎堆出现,于是有不少质疑者都纷纷表示,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物,培养孩子们的温情与责任无可厚非,但这种培养不应该建立在虚假空洞的谬误文章之上,道理很简单:要想培养出真善美的孩子,课本就得率先做到真诚与真实无误,避免用道德谎言去“绑架”孩子们!一些谎言赖上革命前辈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名叫《陈毅探母》,说的是陈毅元帅回故乡探望生病的母亲时,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水边洗衣服边和母亲拉家常,文中体现的孝道和亲情,显然是想让学生懂得尊重长辈的道理。但这段故事,居然在各版陈毅传记与媒体报道中都未有记载,且按《陈毅年谱》记载,陈毅在1959年11月回到故乡四川乐至时看望了幺叔、幺婶等亲属,却唯独缺了“母亲”。有质疑者认为,《陈毅探母》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为了增强说服力,课本特地在名人身上编排事实、虚构情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篇名为《草帽计》的课文,讲的是贺龙在红军长征期间巧用计谋使敌人自相残杀的故事。文中称:“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然而对中国革命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10日,在这之前的同年“炎夏”,贺龙正带领红三军(后改称红二军团)转战于湘黔川交界地区。当时确有一支戴着从江西根据地带出来的草帽,在由湘西向贵州进发途中遭敌机跟踪、被敌军尾追的红军部队,那便是由任弼时、萧克等人率领的红六军团,和贺龙并无关系。而到了红二军团于同年11月19日从贺龙的老家湖南桑植出发,向贵州进发并开始长征之际,早已是天气转凉而再也无人戴草帽的深秋时节,这“草帽计”又怎么可能变为现实呢?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篇颂扬朱德总司令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担》,就被编入了我国内地的小学语文教材。然而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当学生们过完寒假后回到学校时却惊异地发现,新课本中的同样一篇课文已经从标题到正文都换成了《林彪的扁担》,无数的“红小兵”们又开始在这篇面目一新的课文中,学习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那曾经艰苦朴素的精神。然而仅在短短数年之后,“林彪事件”便于1971年9月意外地发生了,国内小学语文教材随后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小小一根扁担,就这样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不断发生换位,这不仅是对常识的亵渎,更是对现实的莫大嘲讽。也难怪有专家痛愤地说:“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远不止于普通的书籍。课本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由此出发,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然而一旦常识出现问题,则后续延展的知识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结果上,都会出现偏差。虽然这个故事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中,但从来都以课本和老师的话为金科玉律的孩子们,如何去辨别虚构与真实呢?” “爱国主义”催生的谎言 语文课本中类似的“善意谎言”,实际上在中学课本里也并不鲜见,如近年便有质疑者称,入选我国内地中学语文课本的法国作家都德名篇《最后一课》,常被视为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文章,但该文也存在“与史实不符”的问题,如文中的阿尔萨斯小镇是个“最具德式风情的法国小镇”,其历史就是一部德法矛盾的血泪史——当地居民的祖先是日耳曼人,语言也是德语,因为该镇在17世纪以前一直由德国统治,直到欧洲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后才归属于法国,普法战争后回归德国,一战后重回法国治下,二战初期又被德国占领,后因德国战败而重回法国怀抱„„可以想象,该镇的法国孩子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悲泣,与当初该镇的日耳曼孩子们被迫学习法语时的苦涩,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 对于这类课本中的“善意谎言”,有不少老师都很是不屑,认为语文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语言和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课文涉及的史实问题,毕竟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不能用解读历史的眼光来解读语文。但也有反对者认为,任何课文都不能失真,否则就会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而会导致学生对“真”的标准判断不清。而且一旦学生们有朝一日了解到他们所学习的课文也会失真,就有可能会对很多事情都持怀疑态度,甚至对当前的政治也失去信任,从而影响到这一大群人的人生观。“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个为几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被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中,题目为《长城砖》。但当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有记者问他在太空中是否看到了万里长城,他的回答却是“没有”。其实我们只要稍许具备一点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就早该纠正这个谬误了。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已经很难分辨了,何况是在距离地面6000多公里的太空?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的话,那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外能看清一根头发丝,这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更令人震惊的是,关于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看到中国长城的讹传,与阿姆斯特朗同时登月的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然而中国内地的课本编印者们,还是任由这样的误解长期出现在了用于灌输给孩子们以文化常识的语文课本中。
中小学语文课本 篇2
2.四年级下册《语文》:《手不释卷》插图中,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据桌读书, 其坐姿是垂足坐, 而且画中出现的桌子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吕蒙手中拿着一本册页书, 两汉三国时期的书籍最好画作简册, 其次为卷轴, 而画作册页书则是错误的。
3.三年级下册《语文》:《西门豹》插图中, 一位年轻女性手捧托盘, 盘中放着一串葡萄。西门豹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年, 而葡萄是300年后西汉武帝时, 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的。
4.三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插图中, 左上方画着一个火红的太阳, 太阳之中绘有一只两条腿的彩色小鸟。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中, 三条腿的乌鸦才是太阳的象征。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解析 篇4
A、课后习题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行文中直接引用;(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3)特殊含义。
B、课后习题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斯帕拉捷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最终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的启示是: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B、四次实验分别是:蒙上蝙蝠的眼睛,堵住蝙蝠的鼻子,用油漆涂满蝙蝠全身,堵住蝙蝠的耳朵。
17、《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
A、课后习题2: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答:从五个方面,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力)运动发电,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建设海底城市、开拓人类生存空间。
B、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C、背诵2、3、9自然段。
18、《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A、文中列举了两个小故事:①交响乐团演奏,演奏者为了一个统一的团体目标,各尽其力,奉献了完美和谐的音乐。②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找了几个小学生完成了火屋逃生的实验。
文中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因为成功的合作需要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两个要素,只举前一个事例只能说明协作的重要性,不能说明成功的合作还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而第二个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两个事例都举,才能更好地更全面说明问题。
B、背诵2、3、6、7自然段。
C、顾名思义:顾,看。看到名称万里联想到它的含义。
19、练习四
(1)理解生字意思:
(2)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A、天游山——武夷山第一险峰。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亚热带林区之一。
B、背诵第2、7自然段。
C、天游峰扫路人:豁达开朗,乐观自信。
D、气喘吁吁: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
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入后退缩。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
炯炯有神:炯炯,形容眼睛明亮(多用于目光)。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21、《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苏格拉底让弟子去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说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A、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追求:远大的理想。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遇。
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抓住眼前的利益,完成当前的任务。
句意: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B、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上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C、背诵第7自然段。
22、《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散文,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就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揭开这一景观之谜的是两个旅行者,课文通过这一奇异的景观,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A、课后习题2(理解两句话的含义):
①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迂回的战术,先作适当的让步,找适当的机会再去战胜,变通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方法。)
②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地生活和学习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当困难大到你不能解决时,要学会先退一步,学会暂时让一让,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后退、胆怯,而是为了积聚力量去解决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B、背诵课文3、5、6自然段。
C、由“雪松的启示”想到:以退为进;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
D、练习5:背诵成语。
水滴石穿 一心一意 感激涕零 百感交集 深思熟虑 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 白驹过隙 鉴往知来 莫衷一是 迷途知返 恍如隔世
(匪夷所思:夷,平常。鉴往知来:审查过去,就可以推断未来。
时光荏苒:时间渐渐过去了。容时间过得飞快。)
令人怀念的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篇5
1,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3、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哎,感慨啊,当年小学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情形又浮现,那时看到课本上得那些插图,感觉生活是多么神奇和温馨,连小溪的一个浪花都拥有可爱的笑脸,下山的猴子、种鱼的小猫在心里基本上是人一般的温馨的生命,而不是动物,天空飞舞的风筝和小燕子永远是那么亲切,农民伯伯永远是满脸丰收的喜悦,邻居老大爷和叔叔阿姨们基本上是一家人般的亲切,晚上的捉迷藏的公园基本上如同自家的院子不存在被人拐卖的危险,小河里的水基本上在口渴得时候可以捧起来喝,„„
虽然,当我日益成长起来,发现一切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些丑恶。
但是,与我的童年,这些让我充满温馨和快乐。不管怎样,作为孩子,能拥有过无邪的童年,是幸福的。
复杂是社会,长大后自会适应,想想如今早熟的孩子们,不知道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悲哀。
我想,我小时候那些可爱的画面,他们的现在的脑子里是否有过呢?实在无聊,来贴点小学课本的插图,怀念逝去的童年!不知道你还记得多少呢?
1,乌鸦喝水...呵呵..好经典.2,2,落花生
3,完璧归赵....4,景阳冈...嘿嘿
那时候老师也没有说过老虎是保护动物来着....5,这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大概是讲美术课画杨桃,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画不同...6,狐假虎威...吼吼..7,皇帝的新装...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上演...8,猴子捞月...9,老版喜洋洋与灰太狼....哈哈..10,小壁虎找尾巴....11,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嘿嘿.....现在还能背..12,骆驼和羊...还记得寓意: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道理。不能因为各自的高矮,而相互歧视。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因为自己能做某种事情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做某种事情而垂头丧气。
13,司马光砸缸...14,这个实在想不起来叫什么了...大概是说一个老人捕到一条神鱼,鱼求老人放过它,它能满足老人的任何愿望,但是老人的妻子太贪心,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15,狼牙山五壮士...学了这个文章之后,就爱上了枪战片...16,大森林的主人...应该是这个名字了...17,达芬奇画鸡蛋...18,好像叫 雨中情...不知对不对..19,初冬~当时真是羡慕他们,可以大吃柿子...20,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 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
21,小木船..大概讲珍贵的友情啥的..22,难忘的泼水节? 是讲周总理的哦...23,这个印象很深...月光曲
24,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 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
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 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
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好吧,我承认,这是我接触的最早的很黄很暴力的文章
25,毕升
26,这个不记得了..好像叫列宁吧
27,这个也忘了...-_-||
28,少年闰土...嘿嘿..29,只记得军需处长了---长征不怕远征难
30,小足球赛
31,杨科..不知道还有谁记得 记忆中好像挺凄惨的..32,难忘的一课...不太记得了--
33,打碗碗花...34,忘记了..35,这个应该都记得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6,让我们荡起双桨...还学过唱同名歌曲呢..37,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8,鸟的世界...当时还真向往..39,小摄影师..40,小站..41,夜莺的歌声...外国版的放牛娃?
42,奴隶英雄...猛!
43,记得叫 琥珀..44,苦柚..4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记得了..46,蟋蟀的家
47,翠鸟..嘿嘿,当时幻想着要捉一只呢..48,凡卡 写信给爷爷的凡卡,连地址都不知道..不知道他爷爷现在收到没..49,我家的猫..50,她是我的朋友...好伟大的童鞋..51,马踏飞燕..嚯嚯..52,吃墨水..俺当年还真学习吃了次墨水呢,被骂了一星期..呵呵
53,一夜的工作 这个不多说,敬礼
5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小学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必读书目 篇6
一二年级:重点推荐的是拼音读物,此处略。
三四年级:重点推荐的是神话和童话,主要是《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五上:重点推荐的是科普读物,主要是《森林报》。
《森林报》不是报纸,而是一本书,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这本书用轻松的笔调,采用报刊的形式分12个月报道了森林中各种有趣的事情。
另外的科普读物推荐还有:
《昆虫记》法布尔
《细菌世界历险记》高士奇
《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贾兰坡
《穿过地平线》李四光
《地球的故事》房龙
五下:重点推荐的是经典名著,主要是《童年》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高尔基童年生活的苦难、悲惨,有时也得到一些温暖的真实生活。
另外推荐的名著有:
《西游记》吴承恩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史记》司马迁
《城南旧事》林海音
六上:重点推荐的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书和动物小说,主要是《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作品,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女作家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
另外推荐的书还有
中国作家曹文轩的作品《根鸟》《草房子》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
瑞士作家斯比丽的作品《小海蒂》
鲁迅的作品《故乡》《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作者蒂皮·德格雷(Tippi Degre)是一个法国女孩。书中写的是蒂皮10岁回到巴黎后写下的她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同时编入她父母在非洲拍下的130多幅野生动物照片,文字和照片不仅值得欣赏,而且能唤起人们保护自然野生动物的意识。
另外推荐的动物小说有
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六下:重点推荐的是外国经典名著和革命小说,主要是《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红岩》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遇险的经历启发写成的。笛福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勇于面对自然挑战的新型人物——鲁滨逊,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本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另外推荐的外国经典还有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
《红岩》记述的是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组织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而激烈斗争。剧中的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和小萝卜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另外推荐的革命小说题材的小说还有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
钟埭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团队推荐的读书笔记几种写法:
1.摘录式。学生可准备摘录本,将平时读书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2.体会式。学生经常嚷日记没啥可写。看会儿,写写自己的体会,其实就是一片很好的日记、读后感。
3.提纲式。有些书人物相当复杂,或者情节非常曲折,列列提纲是一个不错的帮助理解和记忆的好办法。
4.批注式。在书的旁边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5.书签式。将经典的句子做成书签,既警醒自己,又来阅读的方便。
6.卡片式。小小的卡片记录,便于今后的归类整理。
同学们,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使你的阅读更如虎添翼。
平湖市钟埭中心小学第五届学生读书节(“安徒生读书节”)
暨新华书店“六•一”节送书下乡活动
回执
我们已经阅读学校第五届读书节暨新华书店送书下乡活动详细安排,本次活动,我孩子带了元,用于购买图书(新华书店九折优惠)。
同学
家长
中小学语文课本 篇7
一、课前拓展, 探究背景, 丰富认知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着一定的背景知识, 在开展新课学习前,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分析、整理、筛选、归纳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 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储备能量, 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 教学《 白鹅》 一文时, 笔者事先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 鹅的故事”, 并加以整理, 在课堂上进行故事讲述。 有的学生收集了“ 唐代诗人骆宾王咏鹅的故事”, 有的学生整理了 “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还有的学生则搜集了“ 白鹅拯救罗马圣城的故事”, 这样通过课前的拓展,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 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而且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增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又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生命》 一文, 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朴实, 思想含蓄深邃, 作者通过形象描写和理性思考, 抒发对生命的感悟。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 一时难以深刻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该文前, 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懂得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为领悟本课的思想主旨做好准备。
二、课中拓展, 有效解读, 深化理解
文本拓展作为一种学习手段, 绝不仅仅是对课外知识的简单了解, 而是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深化知识理解, 自主构建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 当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 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 潜心会文, 挖掘课本拓展切入点, 抓住时机, 有效拓展,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实现文本的有效解读, 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拓在文本疑难处, 增强思辩能力。
文本疑难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 也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的切入口, 若巧妙拓展, 引导得法,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深化知识理解, 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 一文时, 对于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 学生看法不一, 于是笔者及时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围绕主题“ 到底是慈祥的爱好, 还是严厉的爱更好? ”展开辩论, 从而更好地激活课堂,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拓在情感涌动处, 引发情感共鸣。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作品都浸着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情感,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显情露意处, 捕捉动情点, 灵活拓展延伸, 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比如, 在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文时, 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同学们, 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 紧紧地抱在一起, 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 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 一笑一哭的强烈对比, 表达怎样的感情?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 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 依然让我们感动, 你能说一说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 感受父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三、课后拓展, 迁移应用, 巩固提升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 当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巧妙地将课本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巧设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迁移应用, 参与实践, 从而巩固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升学生实践探究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比如, 学习完《 将相和》《 草船借箭》 等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自导, 根据自己的理解, 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进行角色扮演, 在表演中内化知识, 提升能力。 教学完《 望庐山瀑布》《 绝句》 等古诗词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巧画笔动手画一画, 再现情境画面, 并用文字进行简单描述, 最后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墙上, 从而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又如, 学习了《 北京的春节》 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是如何庆祝春节的, 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 收集各城市间地方春节的风俗习惯, 从而让学生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领悟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或者设计“ 春联大收集”“ 我来写春联”“ 走近社区读春联” 等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 阅读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75-01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长期以来,关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多少没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学生应背诵的优秀诗文应该在160篇,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便。
1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过多的语文课本阅读量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阅读量是指课本中文章的数量,语文课本文章包括精读、选读和附加阅读的文章。在人教课标、人教统编、人教九义、北师大课标以及江苏课标这五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课标阅读量是最多的,人教统编教材的阅读量是最少的。一般情况下,阅读量越大,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越大,教材编排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来编排课本,适当增加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课程安排要体现出循序渐进,为小学生提供适应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学理念改革,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呈现增长趋势,课文数量的增加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最大限度完成阅读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选读课外文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展开层次性教学,确保小学生可以完成学习汉字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要求。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量的措施
注重选材。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模仿性强,自制力较差,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语文教材可以设置故事悬念,优先选择故事化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一年级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可以增加故事、童话、儿歌和儿童诗的数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可以减少儿童文学作品,适当增加儿童小说。小学语文课本要富有趣味性、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学生入门语文学习的时候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巧妙设置课本布局。小学生比较好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耐心的进行现身说教,展开学生探讨,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强烈意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船长》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和语文描写进行重点分析,为学生刻画率真和质朴的船长形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课本布局要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热情,把被动的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阅读量的积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也综合多种因素,对学生阅读量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储备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小学课本的文章是有限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适当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方法。现在小学生常有的语文阅读方法有写心得体会法、速读法、选读法、精读法以及摘录批注法,在进行重点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学习,培养学生边读、边想和边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实现少阅读高质量和多阅读多了解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点学科,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语
课本阅读量是指全套课本完整文章的总体数量,阅读量包括精读、略读、选读课文以及附加文章和练习系统中的完整诗文,不包括课本中配套的阅读品种。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艺术细胞得以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遣词造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62.
[2]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3]邓水红.浅议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实效[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04.
中小学语文课本 篇9
一年级上册
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古朗月行作者:(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38
小学古诗
一年级下册
村居作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悯农作者:(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锄禾作者:(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江上渔者作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这首语,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咏华山作者: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二年级上册 / 38
小学古诗
静夜思作者: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8
小学古诗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青松作者: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春夜喜雨作者: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春晓作者: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 38
小学古诗
游子吟作者: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忆江南·江南好作者: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 38
小学古诗
三年级上册
山行作者: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枫桥夜泊 作者: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8
小学古诗
夜书所见作者: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
竹石作者: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 38
小学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梅花 作者: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四时田园杂兴·其七作者: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10 / 38
小学古诗
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明作者: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塞下曲 作者:唐代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 / 38
小学古诗
望庐山瀑布作者: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绝句作者: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38
小学古诗
滁州西涧作者: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
作者: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13 / 38
小学古诗
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望洞庭作者: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38
小学古诗
峨眉山月歌作者: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风作者: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元日作者: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15 / 38
小学古诗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江雪作者: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四年级下册
江南春作者: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38
小学古诗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池上作者: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8
小学古诗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小儿垂钓作者: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小池作者: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8
小学古诗
暮江吟作者: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五年级上册
寻隐者不遇作者: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① 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38
小学古诗
② 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所见作者: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①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②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 欲:想要。⑤捕:捉。⑥鸣:叫。⑦立:站立
题秋江独钓图作者: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⑪蓑(suō)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20 / 38
小学古诗
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⑫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钓鱼用的丝线 ⑬樽(zūn):酒杯。⑭扁舟(piān zhōu):小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⑪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⑫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⑬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⑭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38
小学古诗
⑮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清平乐·村居作者: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⑪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⑫茅檐:茅屋的屋檐。⑬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⑭翁媪(ǎo):老翁、老妇。⑮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⑱卧:趴。⑯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⑰无(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五年级下册
游园不值作者: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22 / 38
小学古诗
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⑪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⑫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⑬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8
小学古诗
① 篱:篱笆。②疏疏:稀疏。③径:小路。
④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⑤急走:奔跑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七律·长征
作者;近代 毛泽东 发表时间: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24 / 38
小学古诗
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指大渡河。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38
小学古诗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清平乐·六盘山
近代 毛泽东 发表时间: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屈指:计算。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27 / 38
小学古诗
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②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③ 毕竟: 到底。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⑤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⑥ 同:相同。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五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⑪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⑬涕:眼泪。
⑫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⑭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⑮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⑯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⑰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⑱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⑲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示儿作者: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38
小学古诗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4.但:只是。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大风歌作者:两汉刘邦 / 38
小学古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⑪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⑫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⑬ 威:威望,权威。⑭加:施加。
⑮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⑯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⑰守:守护,保卫。⑱四方:指代国家。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 38
小学古诗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⑤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作者: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38
小学古诗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哪得:怎么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六年级下册
/ 38
小学古诗
夏日绝句作者: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在乌江岸边自杀。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 38
小学古诗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大醉。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35 / 38
小学古诗
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③ 西塞山:浙江湖州。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⑦ 不须:不一定要。
石灰吟作者:明代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36 / 38
小学古诗
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墨梅作者: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37 / 38
小学古诗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马诗作者: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中小学语文课本】推荐阅读:
中小学语文课本与旅游05-31
部编版语文我爱学语文09-09
语文教育随笔: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07-16
中小学语文课程07-04
视域融合中小学语文07-15
中小学语文教学06-02
自主教学中小学语文07-03
中小学语文教育10-26
中小学语文教案07-31
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