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雕成语解析及典故

2024-07-22

一箭双雕成语解析及典故(共10篇)

一箭双雕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1

一、一箭双雕成语解释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二、一箭双雕成语典故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长孙晟的母亲不仅想办法增强他的体质,而且从小就让他看兵书,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长孙晟很争气,没有让自己的母亲失望,在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后,终于成为了北周的一名将军。

北周宣帝在位时,西北有一个少数民族——突厥。有一天,突厥的可汗摄图到北周求婚,希望能把王室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以维持两国的友好往来。周宣帝为了保持和突厥的良好关系,决定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许配给他。当突厥的人来北周聘娶时,带来了他们很多骁勇的士兵,以此炫耀他们的能量。当时,北周也派出很多勇士和突厥的勇士比武,双方各有胜负。当时,长孙晟也在场,他一个人在顷刻之间打倒了突厥三名勇士,这让突厥的可汗很钦佩他。在比试箭术时,长孙晟的箭艺也让在场的突厥人惊叹不已。

不久,北周要派人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去。在考虑人选的时候,周宣帝一下子就想到了长孙晟,对他说:长孙卿家,你武艺高超,就由你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吧,由你担任护将,我也放心啊就这样,长孙晟护送着公主到突厥去了。他们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

可汗摄图本来就很敬重长孙晟,一见到他到来,非常的高兴。于是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当地的习惯要比武助兴。可汗摄图说:听说长孙兄武艺高超,尤其以箭术闻名于世,今天到我们突厥来,就露一手吧。

于是,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见长孙晟拉弓射箭,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引得了大家的齐声喝彩。可汗摄图看到如此精确的箭艺,也非常得佩服长孙晟,一连敬了他三大碗酒。

酒后,可汗摄图请求长孙晟在突厥常住一段时间,长孙晟盛情难却,就答应了。在突厥的一年中,可汗摄图经常让长孙晟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久而久之,长孙晟的高超箭术就在突厥远近闻名了。

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

长孙晟说:我试试看。于是,他接过两枝箭,策马驰去。这时,两只大雕正厮打得难舍难分。长孙晟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雕“嗖”地射出一箭,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在场的人顿时欢呼起来,连连称赞道:“将军一箭双雕,真不愧是神箭手啊!”沙钵略可汗也很高兴,命诸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

三、一箭双雕成语造句

1.他的话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他一箭双雕的本领在草原人家中非常出名。

3.读英文文章,你就能一箭双雕,你可以提高你的英文能力和了解外国文化。

4.妈妈:这太好了。他还真是一箭双雕啊。

5.运气好时我们可以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6.他这样做真是一箭双雕。

7.我每天在家坚持画画,既动脑又动手,真是一箭双雕。

8.这两个有意义的又能够一箭双雕的目标,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9.在它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能起一箭双雕的作用。

10.也不要被空中的假牙击中,也会死掉,尽可能的一箭双雕,就是又射中草药又射中气球,否则非常危险。

11.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12.“一箭双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13.不过,斯科曼也许已经用Niche一箭双雕地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4.这一过程的本意是一箭双雕:既减少排放,又把资金与技术转移给穷国,但这从来就不太可能奏效。

15.历史老师说立出提纲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又为我们复习应试提供材料。

16.就在天上,我欲以一箭双雕之功将牛郎织女星射下来送给你作为情人节礼物。

17.一箭双雕:跳舞是件一箭双雕的事情,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学习的舞蹈技术。

18.恩,今天晚上我计划来个一箭双雕。

19.这个晋升程序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0.我射箭百发百中,经常一箭双雕。

八面威风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2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有气势,威风十足。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二、八面威风成语典故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三、八面威风成语造句

1、他在这里是个八面威风的人物。

2、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3、孙悟空端坐山头,八面威风地检阅着他的猴兵猴将。

4、夜晚寝室勤加班,要虎啸山林,八面威风,不能懈怠无力。

5、绿茵场上;超级球星莱茵克尔真是八面威风。

6、跑在前面的大雄狮确实八面威风,成群的狮子都跟着它跑。

7、你看他一出场就八面威风,怪不得人们爱看他的戏了。

8、怎样八面威风,手舞足蹈?

9、巾帼英雄穆桂英横刀立马,八面威风。

10、唉,别提了,想当年我本是天上的天篷元帅,上天入地,八面威风。

11、“老黑”是最壮的,他总是被拴在那儿,这位老兄很警惕,叫起来八面威风。

12、封建时代说是女人地位低,看来也是因人而异,因势而异,女人有了权一样八面威风。

13、辽宁盼盼去年是吃到了外援的甜头,尤其是季后赛桑普森和奥德杰的黑风双煞八面威风。

14、由此推断,奥德瑞克侯爵虽然八面威风,却也只不过是傀儡而已。

15、这的确是件让大汉王国八面威风的事。

16、醉鼓擂响呈吉祥,大将军八面威风。

17、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

18、风洛说的是气势如虹,八面威风。

19、目光充满着傲慢之色,声音环绕着八面威风。

20、当年那个八面威风的卫生厅长就是在他的笔下,才被免职的吧。

21、征辽灭夏三朝臣,庙堂八面威风。

分道扬镳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3

分道 : 1.谓分走不同的道路。 2.犹分界。

扬镳 : 1.提起马嚼子。谓驱马。 2.喻显扬才华。

二、分道扬镳成语典故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 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 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 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 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三、分道扬镳成语造句

1、他们已分道扬镳闯自己的事业去了。

2、我们合伙关系既已终止,从此分道扬镳了。

3、虽然默氏家族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正在分道扬镳。

4、他俩同居多年,终因志趣不合分道扬镳。

5、如果他现在不敢与这种经济谬论分道扬镳,为什么要设想他将来愿意对谬论会提出?

6、他们结婚的时候口口声声地说永不分离,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7、与黄金分道扬镳之后,美国想印多少美元就印多少,足以应付全世界对于储备货币的需求。

8、这就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分道扬镳之时。

9、当我们分道扬镳的时候,我将在在我们不能分享各自的旅程的那一段和你告别。

10、结婚4年,曾经一对热恋的情侣,如今却要分道扬镳。

11、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那一次争执后,便分道扬镳了。

12、从此我跟你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13、这次争吵是造成他们俩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14、他们本来个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扬镳实属必然。

15、在有的阿拉伯国家,民主与自由分道扬镳。

16、两人均认为对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便分道扬镳了。

17、福凯与欧文斯曾经是并肩打击偷猎者的盟友,但后来因在策略上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了。

18、政府必须做些不得民心的事,以此来让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羽翼分道扬镳。

19、而且,尽管在人们头脑中纸币与黄金挂钩,但实际上两者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

众叛亲离成语的解析及典故 篇4

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二、众叛亲离成语的典故

公元前7,卫国公子 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前去攻打 郑国。他为了得到宋国的支持,派人对 宋殇公说,如果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就会消灭宋国在郑国的祸根,何况在这次战争中,宋国充当主帅,卫国出军费,如果再联系陈国和蔡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宋殇公当然愿意那样做,于是宋国和卫国联合 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在把郑国的东城门包围了5天后,才胜利撤兵回去。

三、众叛亲离成语的造句

1、我原来的老板就是刚愎自用,才会众叛亲离,最后公司只好关门大吉。

2、他们这种错误行动,是自绝于广大民众,一定会遭到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到头来必将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3、他因处事不公而陷入众叛亲离的危机,完全是咎由自取,无可同情。

4、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5、贪婪可以加速一个人的灭亡,众叛亲离,变得疯狂。

6、一意孤行的人,必然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7、你再这样我行我素,迟早会众叛亲离。

8、他因大公无私而众叛亲离。

9、商朝紂王暴虐无道,以致众叛亲离,终于走上被迫自焚而亡之途。

10、为政者倒行逆施,最后总是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11、阁下既无知人之明,现被众叛亲离,也属理所当然!

12、意孤行的人,必然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13、众叛亲离,完全是我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

14、性格决定命运啊,以后众叛亲离,遗臭万年,虽说冤了点,可是和他这不识大体的性格大概也有莫大的关系。

15、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

16、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17、贪婪可以加速一个人的灭亡,众叛亲离,变得疯狂。

18、因为与家人意见不合,打架,吸毒让他接近众叛亲离的地步。

19、地主在节节败退之后,惶然四顾,只见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20、领队要不是答应了队员的部分要求,他可能已众叛亲离了。

21、腐败致富路不通,众叛亲离一场空。

22、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23、他因大公无私而众叛亲离。

24、然而严罚酷刑的结果是众叛亲离,农民揭竿而起,貌似强大的秦朝统治,因触怒了人民,仅十余载就归于湮灭。

成语典故及解释 篇5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及出处的精选 篇6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长,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及典故 篇7

一、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亮光,让亮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二、头悬梁、锥刺骨

头悬梁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三、圆木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因为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所以决心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巨著。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觉睡过头,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圆木枕头――警枕。人在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于是起来继续读书

四、囊萤映雪

【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五、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三字经有关学习习惯内容摘抄

飞蛾投火成语典故及出处 篇8

意思是象蛾子扑火一样,借以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出自于《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我已曾著人拏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九出》:「下官约董吴二兄同奏权奸,正是累卵击石,犯之必碎,飞蛾投火,触之必焦。」

二、飞蛾投火成语典故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凉,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静,只有一只蜡烛在闪着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谈古论今,大家都对人生感叹不已。

这时,一只蛾虫扑打着粉红的翅膀,绕着烛光飞来飞去,还发出细小的嘶嘶声,林子用扇子驱赶飞蛾,它便飞走了。可是刚过一会儿,它又飞过来了,林子又用扇子赶走蛾虫,它飞走不一会又飞回来,而且一个劲地朝蜡烛火不顾一切地扑过去,这样赶走又飞来,赶走又飞来,反复七八次了。终于,蛾虫的翅膀被烛火燎焦了,它再也飞不动了,落在地上,焦头烂额,还在不甘心地挣扎着那已经烤得残破的翅膀,直到没有了一丝气息为止。

看了飞蛾的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对客人说:“你看这飞蛾扑火该多愚蠢啊!火本来是烧身的,可是它偏偏要不顾死活地去扑火,落得这般下场!”

客人也有同感地叹道:“谁说不是呢?可是,人比飞蛾更甚啊!”

林子说:“是的,世上的声色利欲,引得人们拼命去争夺追逐,何止像这飞蛾扑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怀疑、毁灭了身躯而不后悔的人,岂不是也像这蛾虫一样可悲可怜又落人讥笑吗?”

人们追名逐利,正如飞蛾投火一般。飞蛾投火被人们笑其愚蠢;而那些追名逐利以至于身败名裂的人,不是更加可笑吗?

三、飞蛾投火成语造句

1、大敌当前,你一个人盲目行动,岂不等于飞蛾投火。

2、这家伙畏罪潜逃,今天自己送上门来,岂不是飞蛾投火。

3、一有美眉出现,男士们便前赴后继,上演了一出出飞蛾投火、绝路狂奔的悲剧。

4、又似飞蛾投火般将门撞得啪啪地响。

5、你的力量会唤起她对男人的仰望,她会像飞蛾投火,目光中露出尊敬,无怨无悔。

6、瞬间接近光速,如飞蛾投火般地朝着金色光团冲了过去。

7、他麾下虎卫众高手纷纷扑向李越前,却如飞蛾投火一般,只在须臾之间,便已所剩无几。

8、他似飞蛾投火般将门撞得啪啪地响。

不可救药成语典故及造句 篇9

药:用药治疗。意为病已重到无法用药 医治的程度。比喻人或事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 地步。《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二、不可救药成语典故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 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 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 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我这老夫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 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哀落下去,出现了 分崩离析的局面。

此词语已被编入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三、不可救药成语造句

1、这人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2、自甘堕落的人总认为自己是最不可救药的瘫痪者,因而总是赖着不起来。

3、这类不可救药的话,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集体的精神生活就具有无与伦比的乐观主义色彩。

4、他非常神经过敏,自惭形秽得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5、家长说的话小明都不听,真是不可救药。

6、他的问题很严重,已经不可救药。

7、他的恶劣品行已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8、只有那些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才会这样做。

9、他身上的缺点虽然不少,但却不是百孔千疮,不可救药。

10、她执意要退学打工,就像嫦娥奔月一般,真是不可救药、不可理喻。

11、小良吸毒,屡教不改,他已经不可救药了。

12、不可救药:小红总是忘带东西,真是不可救药。

13、我们听见别人说我们有缺点,不能不改、继续下去,就不可救药。

14、在课堂上装模作样的人,他的未来将不可救药,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15、埃德里企鹅会不可救药地陷入的爱情旋涡之中,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16、他的执迷不悟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17、自新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取,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18、小红总是忘带东西,真是不可救药。

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 篇10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接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上一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校长下一篇:考幼师面试自我介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