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成语解释及典故

2024-11-05

打草惊蛇成语解释及典故(精选10篇)

打草惊蛇成语解释及典故 篇1

一、打草惊蛇成语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打草 : 1.收割草料。 2.起草。指初步写出文稿或画出画稿。

惊蛇 : 1.喻笔墨飞舞。

二、打草惊蛇成语典故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打草惊蛇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三、打草惊蛇成语造句

1、在野外要进入草丛时,切记要先打草惊蛇。

2、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3、连长告诉我们,不要打草惊蛇,要对敌人进行围攻。

4、你打草惊蛇了惊什么蛇?

5、我爬山时一定带根棍子,既可以当柺杖,又可以打草惊蛇。

6、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松懈后,可一举进攻。

7、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8、最后他们决定最好不要打草惊蛇并且不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9、他的第二个冲动是不必打草惊蛇。

10、你这样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给下一步的工作带来困难。

11、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12、你调动这么多警力,岂不打草惊蛇?歹徒当然早就跑掉了。

13、记者象是一群狗,但有打草惊蛇,就开端吠个不绝。

14、我是说我不想打草惊蛇。

15、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来人几个问题。

16、侦破工作应谨慎保密,不要打草惊蛇。

17、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打草惊蛇,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18、这次行动千万要保密,不能打草惊蛇。

19、消息指她们都比平日“格外小心”,以免打草惊蛇,故媒体也未能得知她们的身份。

20、这件事得不动声色慢慢跟他磨,否则一打草惊蛇后,很难说服他。

一意孤行成语解释及典故 篇2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二、一意孤行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太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三、一意孤行成语造句

1.谁不曾一意孤行,怒发冲冠过怕只怕少了那份执着。

2.你不听群众意见,这样一意孤行,必定失败。

3.你还不改掉嗜赌陋习,一意孤行,真愿意被视作害群之马吗?

4.半壁江山就因他的一意孤行而断送了。

5.一个人如果一意孤行,最终会铸成大错。

6.凡事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切不可一意孤行。

7.如果你不听大家的劝告,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8.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9.别怪我一意孤行,实在是因为事急从权,非得尽速处理不可。

10.处理这么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贸然行动。

11.现在是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你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很难引起共鸣。

12.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

13.对于他们来说,万众一心比一意孤行要强大;那火辣疯狂的舞蹈冲破了世俗的枷锁反映出人的本性。

14.这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反对党的一意孤行和毫不让步。

15.我相当熟悉自己的意向,也总是一意孤行;若需要搏斗,我会张牙舞爪拼命。

16.我不欣赏做事一意孤行、根本不重视别人意见的人。

17.他在情况尚未明朗时便一意孤行,轻举妄动,如今造成这难以收拾的后果。

18.穆加贝明白他不能一意孤行。

19.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

予取予求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篇3

【成语】:予取予求

【拼音】:yú qǔ yú qiú

【解释】: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历史典故】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篇4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篇5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高中的成语典故及出处 篇6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面目全非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7

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出自《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二、面目全非成语典故

陵阳有个叫朱尔旦的人,字小明,性情豪放,可十分笨拙,学的不少,可还未知名。

一天,在文社里与众人饮酒,有的戏弄他说:“君有豪放的名声,能深夜到十王殿,把左郎判官背来,大家就请你喝酒。”原来陵阳有个十王殿,里边的神鬼都是用木头雕刻的,装饰栩栩如生。东廊有一个判官,绿色的两目,红色的胡须,面目更加狰狞。有时夜里能听到两走廊有拷打人的声音,进入大殿的都毛发倒竖。所以,众人用此来难为他。朱尔旦笑着站起来,径直出去了。过了很长时间,众人听到门外有人大声呼道:“我请髯宗师到了。”众人都站了起来。一会儿,朱尔旦背着判官近来,放到桌上,拿起杯来向地下洒了三杯,以示祭奠。众人见了,畏缩不安,都请他快背走。他又把一杯酒洒在地上,祝祷说:“门生狂率不雅,希大宗师原谅勿怪,我的茅舍离此不远,有空一起来饮酒,幸不要推辞。”于是背走了。

第二天,众人果然招他饮酒。到了晚上,半醉半醒的回到了家,觉得喝得还未尽兴。于是又点灯自酌起来。忽然有人掀帘进来,一看,却是陆判官。朱尔旦站起来说:“我心思将要死了!前日冒渎,今日来收拾我吗?”陆判官张开浓密的胡子微笑着说:“错了,昨日蒙你高义,订约喝酒,夜里偶然有空,来践豁达人之约。” 朱尔旦大为高兴,拉着衣袖让他坐下,自己来洗刷器具,温上酒。判官说:“天起温和,可以冷饮。”朱依从了他,把酒瓶放在桌上。奔告家人做菜饭。妻子听了,大为惊骇,劝他不要去了,他不听。待酒食做好了,拿着出来。两人互相敬酒,应酬完了,才询问姓名。判官说:“我姓陆,没有名字。”朱尔旦于他谈古典文学,他对答如流。又问他:“知道音乐吗?”陆判官回答:“好坏也能辨别,阳间的诵读和阴世大略相同。”陆判官海量,一次饮十杯。朱尔旦因白天喝了,于是觉得天摇地转,趴在桌上睡着了。等醒来,见残烛昏黄,客人已经走了。

从此,三两天来一趟,感情极为融洽,时常睡在一起。朱尔旦拿出自己的文稿,陆判官就用红笔在上边划杠子批改,说都不好。 一天夜里,朱尔旦醉了,先睡下,陆判官还自饮。朱醉梦中忽然觉得脏腑微痛,醒了一看,却是陆判官坐在床前剖开他的肚皮,拿出肠胃,一条一条整理。惊愕的问:“夙无冤仇,怎么害我?”陆判官笑着说:“不要怕,我为你换个聪明的心。”从容的把肠子收起来,把肚子和上,完了用裹脚布捆住他的腰。做完了,看床上竟无一点血迹,腹间稍微有点麻木。见陆判官把一块肉放到桌上。朱尔旦问是什么,他说:“这是你的心,作文不好,知道你的毛孔塞住了,刚才在阴间千万个心中,捡出一个好的来,替君换上,留下这一个来补数。”于是起来,关门自去。 朱尔旦天亮起来,解开一看,缝已经和上了,中间只有一条红线。从此文思大为长进,过目成诵。数日过后,又拿出文章来叫陆判官看,陆说:“可以了,可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中个乡科而已。”朱尔旦问:“什么时间?”陆判官说:“今年一定中魁。” 不久,科试果然中了头名,乡试中了前五名。

同社的学友平时看不起他,等见到他的文章,相视惊异。细细问他原因,他说了。众人一起求朱尔旦把自己介绍给陆判官。朱告知陆判官,陆判官答应了。众人设宴等待。一更天,陆判官到了,红胡子鲜明生动,目光炯炯如电。众人都吓得茫然失色,牙齿打颤,渐渐都逃走了。于是朱尔旦携着陆判官回家饮酒。喝得差不多了,朱尔旦说:“洗肠换胃,受恩惠已经不少了,还有一是相烦,不置可否?”陆问他什么事?他说:“心肠可换,面目想来也可换,我的结发妻子下体不错,但头面不美,还要麻烦君的刀斧,如何?”路判笑着说:“好!容我慢慢去办。”

过了数日,忽然半夜来敲门。朱尔旦赶忙起来让他进来。点灯一照,见他衣襟里裹着一物。问他,陆判说:“君前日嘱咐的事,我费了很大的力去物色,今天正好得到一个美人头,敬来报君命。”朱尔旦掀开一看,脖子上血迹还在湿着。陆判急催促进去,说不要惊动了禽狗。朱尔旦正忧虑夜里内室关了门,只见陆判到了门前,一手一推,门自己就开了。朱引他到了夫人卧室,见夫人侧身睡着。陆判把头叫朱尔旦抱着,自己在靴中取出如匕首一样的刀子,按住夫人的脖子,着力像切豆腐一样,脖子已经迎刃而解了,妇人头落枕旁。急忙于朱尔旦怀中取出美人头合上,细致的放端正了,然后按捺一阵,又把枕头塞在肩膀处,让朱尔旦把原来的头埋在隐蔽处,才走了。

妻子醒了,觉得脖子间微有麻木,面颊紧得很,用手一搓,却有血片下来,惊骇万分,招呼婢女进来洗脸。婢女见她满脸血迹,吓得昏倒在地。她洗了脸,满盆水都红了。抬头照镜子,面目全非,又为惊骇。反复自照,惊疑不能自解。朱尔旦近来告诉她缘由。因此反复端详,见长眉毛掩着鬓发,脸上一笑两酒窝,如画中人一半。解开领子一看,见脖子上只有一条红线,上下肉色,截然不同。 先前,有一姓吴的御史,有一女儿,面目十分俊美,未出嫁就丧了两个丈夫,所以十九岁还未嫁人。

清明这天游十王殿,当时游人混杂,其中有一个无赖贼,看到女子这样美貌,于是暗地里访到住

三、面目全非成语造句

1、那个计划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2、经过一次大扫除,仓库里已经面目全非了。

3、经过这场大地震,整个山区可说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4、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

5、在某些时光里,有些事情可以变得面目全非,有些事情却纹丝不动。

6、他的爱车已经失窃半年,如今即使合浦珠还,恐怕早已面目全非。

7、“后来”这个词,概括了所有我们不想要改变,却又面目全非了的事。

8、已经面目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两者相互纠缠,两者走向灭亡。

9、这篇文章已经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了。

10、此地龙蟠虎踞,浑然天成,但过度开发后,已面目全非。

11、妈妈一边炒菜一边煲水,结果顾此失彼,水是保住了,可看看菜,已经“面目全非”了。

12、许多被错打成反革命的干部被折磨得面目全非。

13、一切都消逝得如此之快,瞬息之间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已然面目全非。

14、一条古街,一座千万年的山在瞬间就能将它们变消失或者面目全非。

15、也许我们的消化器官对这些面目全非的食物已无法分辨。

16、社会结构已变得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大器晚成成语含义及典故 篇8

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这是今天的通常解释。究《老子》引文的原意,当是指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参见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的大著《词典问题研究》中《“大器晚成”初义辨》一文。

二、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三、大器晚成成语造句

1、章学诚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

2、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3、舅舅四十多岁了才当上院长,真是大器晚成。

4、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5、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6、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7、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8、爱德华托马斯是诗歌界的大器晚成者。

9、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尝不可。

10、三国时的吕蒙,年少不知读书,后来猛醒发愤,最终大器晚成。

11、第三组,即那些在研究期间才有性侵略的人,看似“大器晚成”。

12、40岁了,在事业上还没啥建树,这还叫大器晚成吗?

13、历史上大器晚成,中年以后才成就事业的例子,不胜枚举。

14、你别瞧不起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

15、村上春树大器晚成,29岁才写他的第一部作品。

16、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17、他60岁才考上了进士,真是大器晚成啊!

18、为什么有的人比他人大器晚成?

19、柯川有点大器晚成,起步晚且犹豫不决.

沧海桑田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9

沧海桑田(cāng hǎi sāng tián),汉语成语,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后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或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二、沧海桑田成语典故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 王远 ,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 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 麒麟的吹鼓手 和侍从的 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 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 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 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 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 ,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 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 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 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 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三、沧海桑田成语造句

1、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2、同样的地方,现在已是沧海桑田。

3、世事变化快又大,弹指间,几番沧海桑田。

4、离开几十年,今日重回故乡,已是人事全非,颇有沧海桑田之慨。

5、万里长城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外面沧海桑田,但长城和千前年还是一个样。

6、沧海桑田,日新月异,五十年之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历经沧海桑田,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我却忽然觉得长长的时间好像只是我回头的一瞬。沧海桑田。

9、我一直以为,喜欢一个人,是沧海桑田盲目的追随,就算粉身碎骨,也是甘之如饴。

迷途知返成语含义及典故 篇10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二、迷途知返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几乎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的统治,这期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此时军阀袁术占据扬州,他见汉室岌岌可危,便写信给朋友陈珪,希望陈珪能帮他称帝。

袁术和陈珪都是豪门世族出身,少年时代交往甚密。袁术给陈珪写信说:“当年秦王朝丢失了政权和王位,天下群雄竞起而夺之,最后被智勇双全者捷足先登而夺到手。如今天下事情一片乱糟,刘氏江山面临瓦解之势,诚然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时。我与足下您有多年的交情,难道您不肯帮助我吗?若是要做谋取天下的大事,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陈珪的儿子陈应此时也在下邳,袁术威胁要以陈应作人质,以把陈珪彻底绑在他的战车上。

陈珪读过袁术的来信,答复他说:“从前暴秦末世之际,恣意暴虐,以严刑酷法统治天下,荼毒生民,致使百姓忍无可忍,以死相拼,故而促成了秦王朝的覆灭。而今刘氏虽也衰微,可天下并没有秦王朝崩溃前夕的那种酷刑暴政。朝廷内曹操将军努力辅佐天子,有勇有谋,被乱臣贼子们践踏的朝纲正逐步恢复。荡平凶恶的叛匪,清定海内,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本以为将军您出身于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当与天下英雄同心协力,匡扶汉室,不想足下竟要图谋不轨,以身试祸,这岂不令人为之痛心!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我想或许还能免去您的罪过。我与您是多年故交,因此才把这些心里话讲给您听。虽然您听起来不免逆耳,但对我来说确是表达了一种情同骨肉的心意。至于您要我为了私利而与您合作,我是宁可掉头也不会去干。”

陈珪在给袁术的回信中以朋友的立场奉劝袁术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避免铸成大错,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拥护汉室,反对袁术称帝,决不屈服于袁术的淫威之下。但是袁术没有听从陈珪的劝告,反而是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并于建安二年(1)在寿春称帝,最终落得了个众叛亲离、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

三、迷途知返成语造句

1、友情是迷茫中的一剂清醒药,促使你迷途知返。

2、犯了错误,迷途知返,仍然是好同志。

3、你干了坏事,知道迷途知返,浪子回头,我们是可以从宽处理的。

4、犯罪分子应该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5、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迷途知返,改了就好了。

6、沐猴而冠没关系。只要你能够迷途知返你就还是可以做回原来的自己的。

7、许多人成了迷途知返的羔羊,因为领路人把他们引入歧途。

8、日本会迷途知返就不叫日本,中国只有象美国一样放2个原子弹过去,日本才会老实。

9、犬子今日杀了她亦是对前辈有益,还望前辈迷途知返,好生修行,不要毁了自己前程。

10、这名十夫长,明显是用苍兰镇各势力的威势,来压莫大海和崔彦,希望这两人能迷途知返。

11、自小与父母分离的他,意外频出,一次次崩溃的边缘,总能迷途知返。

12、他支支吾吾的再次规劝韩凌枫迷途知返。

13、朕给你们特权,最好有迷途知返的,要不然你们会后悔。

14、迷途知返的干部,也不必有多余的思想顾虑。

15、不成熟的家伙,走上歧途的那天,迷途知返就晚了。

16、还望苏师兄迷途知返,给这位少侠做出个榜样。

上一篇:年路政中队工作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周思敏院长讲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