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全非成语解析及典故(精选10篇)
面目全非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1
一、面目全非成语解析
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出自《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二、面目全非成语典故
陵阳有个叫朱尔旦的人,字小明,性情豪放,可十分笨拙,学的不少,可还未知名。
一天,在文社里与众人饮酒,有的戏弄他说:“君有豪放的名声,能深夜到十王殿,把左郎判官背来,大家就请你喝酒。”原来陵阳有个十王殿,里边的神鬼都是用木头雕刻的,装饰栩栩如生。东廊有一个判官,绿色的两目,红色的胡须,面目更加狰狞。有时夜里能听到两走廊有拷打人的声音,进入大殿的都毛发倒竖。所以,众人用此来难为他。朱尔旦笑着站起来,径直出去了。过了很长时间,众人听到门外有人大声呼道:“我请髯宗师到了。”众人都站了起来。一会儿,朱尔旦背着判官近来,放到桌上,拿起杯来向地下洒了三杯,以示祭奠。众人见了,畏缩不安,都请他快背走。他又把一杯酒洒在地上,祝祷说:“门生狂率不雅,希大宗师原谅勿怪,我的茅舍离此不远,有空一起来饮酒,幸不要推辞。”于是背走了。
第二天,众人果然招他饮酒。到了晚上,半醉半醒的回到了家,觉得喝得还未尽兴。于是又点灯自酌起来。忽然有人掀帘进来,一看,却是陆判官。朱尔旦站起来说:“我心思将要死了!前日冒渎,今日来收拾我吗?”陆判官张开浓密的胡子微笑着说:“错了,昨日蒙你高义,订约喝酒,夜里偶然有空,来践豁达人之约。” 朱尔旦大为高兴,拉着衣袖让他坐下,自己来洗刷器具,温上酒。判官说:“天起温和,可以冷饮。”朱依从了他,把酒瓶放在桌上。奔告家人做菜饭。妻子听了,大为惊骇,劝他不要去了,他不听。待酒食做好了,拿着出来。两人互相敬酒,应酬完了,才询问姓名。判官说:“我姓陆,没有名字。”朱尔旦于他谈古典文学,他对答如流。又问他:“知道音乐吗?”陆判官回答:“好坏也能辨别,阳间的诵读和阴世大略相同。”陆判官海量,一次饮十杯。朱尔旦因白天喝了,于是觉得天摇地转,趴在桌上睡着了。等醒来,见残烛昏黄,客人已经走了。
从此,三两天来一趟,感情极为融洽,时常睡在一起。朱尔旦拿出自己的文稿,陆判官就用红笔在上边划杠子批改,说都不好。 一天夜里,朱尔旦醉了,先睡下,陆判官还自饮。朱醉梦中忽然觉得脏腑微痛,醒了一看,却是陆判官坐在床前剖开他的肚皮,拿出肠胃,一条一条整理。惊愕的问:“夙无冤仇,怎么害我?”陆判官笑着说:“不要怕,我为你换个聪明的心。”从容的把肠子收起来,把肚子和上,完了用裹脚布捆住他的腰。做完了,看床上竟无一点血迹,腹间稍微有点麻木。见陆判官把一块肉放到桌上。朱尔旦问是什么,他说:“这是你的心,作文不好,知道你的毛孔塞住了,刚才在阴间千万个心中,捡出一个好的来,替君换上,留下这一个来补数。”于是起来,关门自去。 朱尔旦天亮起来,解开一看,缝已经和上了,中间只有一条红线。从此文思大为长进,过目成诵。数日过后,又拿出文章来叫陆判官看,陆说:“可以了,可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中个乡科而已。”朱尔旦问:“什么时间?”陆判官说:“今年一定中魁。” 不久,科试果然中了头名,乡试中了前五名。
同社的学友平时看不起他,等见到他的文章,相视惊异。细细问他原因,他说了。众人一起求朱尔旦把自己介绍给陆判官。朱告知陆判官,陆判官答应了。众人设宴等待。一更天,陆判官到了,红胡子鲜明生动,目光炯炯如电。众人都吓得茫然失色,牙齿打颤,渐渐都逃走了。于是朱尔旦携着陆判官回家饮酒。喝得差不多了,朱尔旦说:“洗肠换胃,受恩惠已经不少了,还有一是相烦,不置可否?”陆问他什么事?他说:“心肠可换,面目想来也可换,我的结发妻子下体不错,但头面不美,还要麻烦君的刀斧,如何?”路判笑着说:“好!容我慢慢去办。”
过了数日,忽然半夜来敲门。朱尔旦赶忙起来让他进来。点灯一照,见他衣襟里裹着一物。问他,陆判说:“君前日嘱咐的事,我费了很大的力去物色,今天正好得到一个美人头,敬来报君命。”朱尔旦掀开一看,脖子上血迹还在湿着。陆判急催促进去,说不要惊动了禽狗。朱尔旦正忧虑夜里内室关了门,只见陆判到了门前,一手一推,门自己就开了。朱引他到了夫人卧室,见夫人侧身睡着。陆判把头叫朱尔旦抱着,自己在靴中取出如匕首一样的刀子,按住夫人的脖子,着力像切豆腐一样,脖子已经迎刃而解了,妇人头落枕旁。急忙于朱尔旦怀中取出美人头合上,细致的放端正了,然后按捺一阵,又把枕头塞在肩膀处,让朱尔旦把原来的头埋在隐蔽处,才走了。
妻子醒了,觉得脖子间微有麻木,面颊紧得很,用手一搓,却有血片下来,惊骇万分,招呼婢女进来洗脸。婢女见她满脸血迹,吓得昏倒在地。她洗了脸,满盆水都红了。抬头照镜子,面目全非,又为惊骇。反复自照,惊疑不能自解。朱尔旦近来告诉她缘由。因此反复端详,见长眉毛掩着鬓发,脸上一笑两酒窝,如画中人一半。解开领子一看,见脖子上只有一条红线,上下肉色,截然不同。 先前,有一姓吴的御史,有一女儿,面目十分俊美,未出嫁就丧了两个丈夫,所以十九岁还未嫁人。
清明这天游十王殿,当时游人混杂,其中有一个无赖贼,看到女子这样美貌,于是暗地里访到住
三、面目全非成语造句
1、那个计划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2、经过一次大扫除,仓库里已经面目全非了。
3、经过这场大地震,整个山区可说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
4、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
5、在某些时光里,有些事情可以变得面目全非,有些事情却纹丝不动。
6、他的爱车已经失窃半年,如今即使合浦珠还,恐怕早已面目全非。
7、“后来”这个词,概括了所有我们不想要改变,却又面目全非了的事。
8、已经面目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两者相互纠缠,两者走向灭亡。
9、这篇文章已经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了。
10、此地龙蟠虎踞,浑然天成,但过度开发后,已面目全非。
11、妈妈一边炒菜一边煲水,结果顾此失彼,水是保住了,可看看菜,已经“面目全非”了。
12、许多被错打成反革命的干部被折磨得面目全非。
13、一切都消逝得如此之快,瞬息之间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已然面目全非。
14、一条古街,一座千万年的山在瞬间就能将它们变消失或者面目全非。
15、也许我们的消化器官对这些面目全非的食物已无法分辨。
16、社会结构已变得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17、本世纪初,又屡遭不良洋人盗劫破坏,雪上加霜,面目全非。
春华秋实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2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如在中学课本里的《夏感》。 华:同“花。”实:植物结的果。
“春华秋实”有三种意思:
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相反,若“习近平不肖,礼贤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2]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这棵石榴树,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二、春华秋实成语典故
邢颙,字子昂,河间莫人(今任丘)。为孝廉,征任为官吏,不受。曾被曹操征任为司空掾。出任左冯翊,因病辞官。后被选为平原侯曹植的家丞。他品行端庄.当时人们称颂他说:“德行堂堂邢子昂”。他敬事主人,平时讲求礼节。而庶子刘桢擅长作文,文辞优美,曹植亲近刘桢而疏远邢颙。刘桢上书劝谏曹植说:家丞邢颙是北方的贤士,他少年秉性高洁,清静寡欲,言语简洁而义理深刻。真正是儒雅的贤士。我实在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并列为您的左右。而我获得您的特殊礼遇,邢颙反而被疏远,我私下里担忧旁观者将会说君侯您亲近我,对待贤士缺乏礼节,喜纳庶子的文采,丢弃家丞的德行。(刘桢谏植曰:“私惧观者将谓习近平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三、春华秋实成语造句
1、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2、离开奋斗的沃壤,天赋的种子便寻不到春华秋实的前程。
3、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4、他的学问能够这么渊博,全靠平日的努力,正所谓春华秋实,此言不虚。
5、这两个人的文章,春华秋实,你怎么学也学不来的。
6、春华秋实,没有平日的辛苦耕耘,哪有今天丰富的收获?
7、我更需要,在笔筒的根部观看春华秋实。
8、一年一度,春华秋实,不知不觉已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面临毕业分配了。
9、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
10、这两件作品一重华丽,一重朴实,春华秋实,各有特点。
11、这两幅画,春华秋实,让人难以取舍。
12、这两篇文章春华秋实,各有所长,不能相提并论。
13、春华秋实,没有农民们的辛勤栽培,哪有这硕果累累的大好收成呢?
14、虽然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受业,但是春华秋实,难分轩輊。
15、虽然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受业,但是春华秋实,难分轩轾。
16、眼看屋前的果树春华秋实,一年又将过去。
巧夺天工成语解析及典故 篇3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二、巧夺天工成语典故
甄氏是中山郡无极县人。其祖父甄邯曾任汉太保,世袭颁布俸禄二千石。他的父亲甄逸,曾任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令。甄氏三岁时,父亲病故。甄氏天资聪明,九岁时经常到书房外偷听哥哥们读书,常用诸兄笔砚写字,在此执教的老师,为甄氏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便破例收下了这个女学生。长大后,甄氏才学见识名冠当时,尤以诗作见长;而其貌之美,可以倾国。当地有一算命先生,颇有些名气,据说能算出一个人的未来吉凶。甄夫人请算命先生为女儿看相算命,算命先生一见甄氏姑娘,大吃一惊说:“此女将来贵不可言!”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城)牧,他的第二个儿子袁熙尚未成亲。袁熙听说甄氏才学出众,貌若天仙,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门当户对,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氏便嫁到了袁家。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他的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2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不久吐血而亡。他的次子袁熙不久也被公孙康杀死。
此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氏一起住在邺城(汉献帝被曹操迎接迁都至许昌,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故家眷居邺)。曹操的长子曹丕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氏即被她的美貌所惊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见甄氏脸上有泪痕,并递过去手帕让她擦脸。临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许外人闯入。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把甄氏接到自己府里,与她喜结良缘。
自此曹丕对甄氏宠爱无比,百依百顺,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氏被立皇后。当时甄氏已年过四十岁,容颜衰败。为了能使曹丕长久宠幸自己,她每天早晨都要花很长时间梳洗打扮。
据说在她宫室前的庭院中,有一条长得非常美丽的绿色的蛇,它嘴里时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晨起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签署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后来注意到,这条蛇每天筋同的形状,从来不重复。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可称得上“巧夺天工”。当然,她每天头发的形状也是变化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觉得她仍然非常年轻漂亮,还是对她十分宠爱。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年轻美貌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下诏赐死。曹丕死后,甄皇后所生长子明帝即位,追谥其母为文昭皇后,另建寝庙,曰“文昭庙”,世世享祀,与祖庙相同。此成语源于甄皇后为永葆青春秀美,精心梳理“灵蛇髻”,以取悦皇上的故事。
三、巧夺天工成语造句
1、这座园林设计精美,可谓巧夺天工。
2、这个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3、烟花的魔力层出不穷,“巧夺天工”自然是人们形容她时脱口而出的成语。
4、梅花的花瓣精巧细致,似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一般。
5、这些蜡像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令人嘆为观止!
6、这些奇妙的小玩意儿做得真是巧夺天工,令人爱不释手。
7、这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真让人赞不绝口。
8、在哈尔滨看到那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冰雕,我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9、大自然是多么心灵手巧,巧夺天工,竟装饰的如次淡雅而不失华丽。
10、远远望去,它像一座碧绿的宝塔,巧夺天工,我真想抱住它。
11、回来的路上,我由衷地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12、爸爸说其实这正是大自然的伟大,这巧夺天工的景象,仅仅是一个角度所造成。
13、峡谷和瀑布的完美组合巧夺天工,其险峻、幽深为国内所罕见,尚无可比之例,珍稀度高。
14、展览馆里的蜡像塑造得栩栩如生,堪称巧夺天工。
15、这件珍贵的艺术品真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
16、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17、满树的银杏叶就像一把把巧夺天工的金扇子,真是仙人彩绘妙笔天成。
18、这件艺术品真是巧夺天工。
百折不挠成语的解析及典故 篇4
2、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精神令我们钦佩。
3、父母的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终于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换得了全家人的幸福美满。
4、百折不挠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5、能坚持己志、百折不挠的人,都是勇士。
6、面对极端困苦而百折不挠。
7、爸爸在多次实验失败的情况下,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8、虽然爸爸看上去十分憔悴了,但他骨子里仍然透着一股百折不挠的意志。
9、许多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虽屡遭失败,但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
10、无数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抗争,才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11、伟大的成就并非来源于力量,而是来源于百折不挠。
12、经过我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
13、面对困难,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4、这件事相当棘手,且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来完成它。
15、我们应该是拥护真理,从斗争中寻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以文艺作品鼓动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
16、要做成大事,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7、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18、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
19、经过几代人百折不挠的奋斗,我们一定会实现四个现代化。
成语典故及寓意 篇5
几天后,一只饥饿的老虎路过这,看见驴还以为是妖怪,躲在石头后面,一动也不敢动,正好商人回来要把驴牵走,可猛一看,一只老虎吓趴在石头上哩!商人眼珠子咕噜一转,嘴角露出了奸诈的笑容,嘿嘿,这里的人不是最怕老虎了吗?要是他们以为驴能吓住老虎,肯定会来抢着买的,到时我就变成个大富翁了,哈哈!
果然人们看到后一个个目瞪口呆,争先恐后的掏出钱来,把驴子买回家,一转眼的工夫,浩浩荡荡的驴群就空无一驴了,这也让那个居心不良的商人挣了个盆满钵满。
过了一些时间,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把驴放在了离自己不远的一棵树底下保护自己。正好那只老虎又来找食物,看见驴,稍稍镇定了一下,举步不前,驴见状大喊了一声,农夫也没当一回事,不就是吓跑老虎呗!便继续砍柴,可老虎吓得都坐在了地上,满眼的恐慌,但不久,老虎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上前鼓起勇气拍了一下驴,想看看驴除了叫还有没有其它本事,可驴只是生气地踢了下老虎,这下,可把老虎乐坏了,心想:原来就这么一点本事啊!便跳了起来,扑在驴的身上,张开血盆大口把驴吃了,等农夫反应过来时也早成了老虎的盘中餐。
高考成语典故及出处 篇6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流连忘返成语接龙及典故 篇7
一、流连忘返成语解析
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二、流连忘返成语典故
“郑和奉明成祖和平外交政策屡下西洋,不仅在西洋诸国和往来于西洋的各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与西洋诸国风土人情,结下了深厚友谊。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奉诏出使。一天,当船队离开古里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船队整装待发,只等郑和扬帆起航的命令。码头上肃立着许多当地送行的官员和老百姓,郑和眼望着恋恋不舍的人群,眼望着几十年航海生涯中他多次踏过的土地,怀里紧搂着一颗榴莲,不禁又想起第一次出使和水手们吃榴莲的情景。他知道,这将是航海生涯中最后一次和故里的告别。他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沿途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心驰神往、感慨万端。他久久站在那里,竟忘记了下达起航的命令。这时,一位多次跟随他出使的老臣被打动了,不禁感叹说:‘真是流连忘返啊!’”流连忘返,典故出此
三、流连忘返成语接龙
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及释义 篇8
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帮助你。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安居乐业成语典故及造句 篇9
安:安于;居:住的地方,住处;乐:快乐,喜爱,愉快;业:所从事的事业。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二、安居乐业成语典故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特别大,所以名“耳”。老子的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治理大邦应该当做像治理人民很少的小国家一样,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原始的纯朴风气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后来人们将该文中的“安其居,乐其俗”改为“安居乐业”一句成语流传下来。
三、安居乐业成语造句
1、只有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2、废千年田赋,农村丰产增收庄园美;创万种商机,城市安居乐业文化妍。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
4、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5、祖国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6、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安居乐业。
7、郑叔叔下岗后又找到了工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8、自从国家的扶贫计划的实施,才能让那些贫困的人家安居乐业下来。
9、现在的中国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10、安居乐业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野心家才唯恐天下不乱。
11、当今天下太平,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12、归马放牛,天下太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13、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他终于在岛上安居乐业。
14、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15、治世时代人民安居乐业。
16、山河壮美、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
17、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
不堪回首成语典故及造句 篇10
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出自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
二、不堪回首成语典故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周围还有好几个政权。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后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国,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对准南唐。
这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过着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挨到这年冬天,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去。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作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三、不堪回首成语造句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不堪回首的圣诞节,不堪回首的生日,用泪水和安定药迎接新年。
4、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数千年一路走来,带走了不堪回首的过往,留下了太多的辉煌。
5、我刚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感情,我不希望太过着急开始另一段恋情。
6、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现在还提它干什么?
7、全球股市不堪回首。
8、伤心的往事,不堪回首。
9、她就像一个背负欺辱的受害者,始终在一种不堪回首的状态中存在着。
10、回忆起日本鬼子的大扫荡,真叫人不堪回首。
11、简单的说,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份和财季。
12、那些往事对他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已有那么多年不去想它了。
13、想起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14、浮扁掠影忆往事,不堪回首话当年。
15、在那个当道的年代,人们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16、她像一只毛茸茸的粉红手榴弹炸进了我们的生活,搅起浑水,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记忆。
【面目全非成语解析及典故】推荐阅读:
一箭双雕成语解析及典故07-22
与牛的成语及典故06-03
晨钟暮鼓成语意思及典故07-06
靡靡之音成语意思及典故06-03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解释06-14
重蹈覆辙成语典故及造句07-17
一发千钧成语解释及典故10-22
大而无当成语含义及典故06-08
不识时务成语意思及典故06-19
一网打尽成语典故及寓意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