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本来面目

2024-07-13

快乐的本来面目(共10篇)

快乐的本来面目 篇1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论语》中更是勾画出了一幅幅快乐学习的美好图景:师徒之间无拘无束的问答,学生之间充满个性的表述,师徒之间敞开心扉的心灵沟通,无不渗透于师徒游学野外、周游列国的高昂情绪中。这种洋溢着个性、充满着人性、贯穿着积极向上精神、富于融洽情感的学习生活让人羡慕不已。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的学习变得沉重起来,也许始于被古人称为“学习楷模”的苏秦吧。因为他“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至今还被人颂扬。但试想一下,苏秦都困得没办法了,学习还会有效率吗?即便让锥刺醒了也学不下去,弄不好还会伤口感染、神经衰弱。苏秦的学习精神固然可贵,但其学习方法却不足取。

从历史上看,当学习目的定位于学而优则仕以后,学习就变得沉重起来,如范进、孔乙己之流的学习。学习容不得失败,一提起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读”。这一个“苦”字包含着读书人的多少无奈和辛酸。

其实,应该让学习恢复其本来面目,把趣味和快乐还给学习者,以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昂的学习热情正确对待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愉快、幸福的事。学习是现代人愉快生活的需要,它应该伴随着发现的快乐,贯穿着探索的兴趣,使人感到拥有快乐和创造的愉悦。

第一,快乐学习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我们置身于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时,学习之道就畅通无阻,学习生活则其乐无穷。

第二,快乐学习需要谦虚认真,不骄不躁,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满开始。”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发现弱点和不足。古往今来的成大器者无不具备“及凌云处尚虚心”的胸襟。明代郑心材评价韩信和诸葛亮二人:“南阳一出即将,淮阴一出即相,皆是平生所学。”所以,学习上应当永不自满。

第三,快乐学习的方法是最简单且充满乐趣的,即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学习,像婴儿一样学习,顺其自然地学习。这是学习的本质方式,也是符合人之天性的方式。既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这意味着人的解放、学习的解放。

第四,快乐学习可来自于对科学作品的用心欣赏。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许多妙不可言的科学作品,如元素周期表、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这些科学作品足以让人们为之惊叹,值得用心去体会、感觉。而对它们,如能进行深入思考,就会感受到学习快乐。

第五,快乐学习也来自于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为谋求工作及发展,须不断学习。要坚持学、愿意学,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竞争状况和技术更新,并以新技术、新知识武装自己,当学以致用时,就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快乐地继续学习。如此,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快乐的,充实精神世界、把人生推向更高境界更是快乐的。

第六,快乐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学习心理,缓解精神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看待学习;需要认清自己、确定目标,依照计划、循序渐进,用进步的成就感积累信心,用十足的自信心鼓励自己更加快乐地学习;需要增强内涵、凝练思想,不沉溺于浮躁的物欲横流,方可产生由具像到抽象的精神快乐;需要拥有理想,保持激情和快乐的心态。当以快乐的心态学习、进步,充实人生、发展人生;当以学习作为工作的需要、生活的乐趣、精神的信仰和人生的习惯;当实现了终身学习、全程学习、相互学习、反思和批判性学习时,就会在快乐学习中体现价值,找到幸福,获得轻松,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能将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蒉

快乐的本来面目 篇2

营销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来面目!

营销是一门综合科学。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等等既理性又感性的学问。需要理性的营销管理和感性的消费者心智研究,品牌往往通过感性的方式来实现。营销和销售的区别还在于一个是理性的数字增长数据,一个是感性的品牌认知。不过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还是要用数字来衡量是否成功。

优秀企业和品牌都是综合了理性和感性的共同因素成功的。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够脱离感性因素取得成功。海尔的质量管理理性到一个螺丝钉,每天每人每事。品牌却是两个可爱的感性的海尔兄弟来代言。格兰仕的成本管理理性到了极致,品牌营销却在传播感性的一种新的烹饪生活方式。

营销很复杂却又非常简单。复杂在于成功的路径,简单在于最终的本来面目。从简单到复杂是学习的初步路径,从复杂到简单是到达成功的一种彻悟。营销是一门无处不在的学问。做好营销首先要换位思考消费者希望得到什么?做到消费者的期望值之后,消费者真的就满足了吗?还有没有继续深挖潜力的可能?初级的营销是满足需求提供产品,高级的营销是创造需求创新产品。海尔的成功就是因为张瑞敏先生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一直在打造。

营销的本来面目是创造并且满足某种生活方式,

但是为了达到本来面目就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最后输出的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如何让数万人甚至更多的人为了一个目标工作,IBM提供了一套复杂的管理流程使复杂的工作得以简单的实现。所以无论多么复杂的流程都是为了简单的目标而出现的。

为了使目标简单明确,定位理论告诉我们要简单明了的告诉客户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满足什么?解决什么?把企业的客户和产品做了准确的定位。定位可以是战略性战术或者战术性战略,营销基于这个定位而展开。创造并且满足某种生活方式。

传统的生活方式里是否还有可挖掘的需求?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最热闹最大的节日就是元宵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作于元宵节之夜。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是西方的圣诞节还是中国的春节、元宵节都是消费者集体生活方式展现,集中购物的时候。的春节更加应该重视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恰好与西方的情人节在同一天,使中国传统的双节加了一节。消费者的需求是基于传统节日的生活方式,而企业的任务就是满足这些需求。但是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如何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打动消费者心智却需要理性的思考之后感性的方式来实现。

例如圣诞节的贺卡已经成为圣诞节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各种祝福的语言写在上面进行销售。那么中国人春节生活方式里必不可少的红包,是否也可以把想表达的对于不同人的祝福也印刷在上面进行销售呢?在外旅行的人是否会购买方便装的元宵呢?消费者春节会去购买“旺旺”食品,那么火锅调味品是否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创新一种连同食料一起销售的春节专供的旺旺火锅呢?如果可以这就是营销。

营销的本来面目就是创造并且满足某种生活方式!

海尔的模卡电视和无尾电视明确的传播提供数字化时代创新的生活方式。IBM是提供数字化时代商业生活方式的公司。这些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卓越的企业本来面目了,那么其它企业营销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还《圣经》的本来面目 篇3

《圣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在拨乱反正的今天,我们应当尝试历史地、科学地来看看它的本来面目。

《圣经》,正象希腊神话一样,对欧洲整个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无所不在的。如果对它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学习、研究、借鉴欧洲的文学和艺术时、在学习欧洲主要语言时,便会时时堕入五里雾中。

“圣经”一语,在大部分欧洲语言中的名称,都来自希腊语“书”一词,并无“圣”字。汉语译者似乎是用了《十三经》的这个“经”字,又似乎象《唐书·艺文志》把周公、孔子等人的书称为“圣经”那样,把这部“书”译成了《圣经》。又是“圣”、又是“经”,就给这部书增添了神圣、奥秘、凛然不可侵犯的色彩。

《圣经》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二世纪一千几百年之内产生、汇集、编写成书。它记录了犹太和其他民族具有宗教色彩的古代历史传说、宗教律法、编年史家和诗人的作品(宗教和文化一样古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幻想的、歪曲的形式反映人对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和文化有不解之缘)。它还记录了民间传说、故事、谚语、歌颂爱情的诗歌,反映了许多关于小亚细亚一些地方古代社会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情况。历史学和对《圣经》的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圣经》不是什么神的创造,而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作品组成,从它的内容的重复、矛盾,风格的不十分统一可以见出。一九四七年在死海附近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圣经》和进行科学批判提供了新的丰富材料。当时在约旦的瓦迪·库姆兰山洞里发现了用古希伯莱文和其他文字写在皮革、羊皮纸和纸草上的大量手抄本经,最古老的属于公元前四世纪。对这些手抄本的研究还没有完成,但是已经证实了《圣经》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在许多世纪之内长期发展的结果。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在公元前写成,用的是古希伯莱文,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的经书;《新约》是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们在公元二世纪用古希腊文写成,只是基督教的经书。

《旧约》有两种版本:古希伯莱文版本和“七十家诠注版本”,即在公元前二七○年在亚历山大城完成的古希腊文译本。

第一种版本由三部分组成:

一、律法书(亦称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二、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耶利未书、以西结书、以赛亚书及其他十二个小先知书);

三、杂著(诗篇、箴言、约伯记、雅歌、路得记、耶利未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上、下〕)。

在许多世纪之内,《旧约》都不断经过修改和补充。最古老部分(德博拉的歌)起源于公元前十二世纪,摩西五经在公元前五世纪写成。先知书大约在公元前八——七世纪、杂著在公元前三——二世纪写成。

《新约》包括:

一、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二、使徒行传;

三、使徒书信(哥林多前书、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力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后书、提摩太前书、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彼得前书、后书、约翰一书、二书、三书);

四、启示录。

从时间顺序上看,启示录是第一篇,大约出现在公元六十八年。而二十一篇书信在公元二世纪前半期写成,福音书在公元二世纪中期,使徒行传在公元二世纪末。在《新约全书》中已经规定了初期基督教的教义。《旧约》思想对于《新约》和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在这方面起作用的还有亚历山大城的费伦(约公元前二○年——公元五○年)的神秘主义的宗教学说和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约公元前十四年——公元六十五年)的斯多噶主义学说。

《圣经》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各种文献、各种形式和风格作品的总汇。但是也有些篇章实际上没有宗教内容(传道书、以斯帖记、路得记、雅歌等)。《圣经》中包含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诗片断具有长期口头传说的民间创作性质,大概属于所罗门王统治时期(公元前十世纪),后来还收有民间传说,散见于摩西五经、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等。

《圣经》是现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于公元一至二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主张平等、仇恨富人的朴素性质,在下层人民中有广泛影响,对反对罗马的统治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遭到罗马统治者长期的、严酷的迫害。后来逐渐影响到社会上层,性质发生变化,于四世纪定为国教。随着罗马帝国对内压迫和对外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了便于从精神上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的民族,对基督教采取了限制、利用政策,遂定为国教。在长达一千年的欧洲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把哲学、政治、法学置于基督教神学控制之下,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对进步科学家残酷迫害。一○五四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正教和天主教。以后天主教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教,在以后的时代,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教派。

在中世纪的欧洲,《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效力。历代反动阶级都利用《圣经》作为反动统治阶级的工具。现代世界上的许多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基督教思想、和《圣经》思想有种种内部联系,成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仅就欧洲而言,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对一千几百年来的文化的影响也是到处可见的。

这种影响包括许多《圣经》题材对欧洲文学的相当大的影响。《圣经》关于创造世界的宗教神秘观念,忍让态度,在两千多年教会教育下,渗入了人民的意识,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文艺作品对人民的审美教育给与了消极影响。但是,正如在早期基督教发展阶段那样,《圣经》神话、主题和题材包含的宗教性质的正义和平等思想,也影响了与人民运动有关的文学。德国的农民革命家托马斯·闵采尔写的《书简》、捷克农民的革命组织胡斯派写的歌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艺术,都是以宗教、《圣经》为内容,而实际上表达了人民运动的愿望。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取材于《圣经》。诗人和作家对现实的思索促使他们利用人民熟悉的《圣经》题材,改变这些题材的涵义,歌颂人的伟大和尘世生活。这里可以列举一些主要的作品。

但丁在《神曲》(一三○七——一三二一)中把基督教宗教神话形象同古代历史人物、同当代政界人物肖像混合起来,把《圣经》形象同当代的哲学、伦理和政治问题结合了起来。描绘了新旧时代交替的意大利社会,表达了新时代的思想和世界观,即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文学又产生了塔索的诗歌杰作《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五八○)。作品描写了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的宗教战争,虽然情调有时不免悲观,有些背离人文主义。

荷兰诗人凡·登·汪德尔写了许多《圣经》题材的戏剧,悲剧《撒旦》(一六五四)用寓意形式表现了尼德兰人和西班牙君权的斗争。

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解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问题时,独特地解释了亚当和夏娃的神话以及堕落的天使——向上帝暴政造反的撒旦(《失乐园》,一六六七)和人类命运、基督受难和悲痛的沉思(《复乐园》,一六七一)。

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在长篇史诗《救世主》(一七五一——七三)中,尝试描绘《圣经》立法者摩西,赋予了他巨人式英雄的特征,但作品具有抽象的规戒性质。

在歌德的杰作《浮士德》(第一部〔一八○六〕,第二部〔一八三一〕)的天上序幕中,天帝(即上帝)出现,他让怀疑和否定的化身靡非斯特非勒司竭力控制浮士德的灵魂。歌德借用《圣经》的箴言来歌颂的不是神的无所不在的权威,而是人的充满悲剧意味的伟大。

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启蒙时期的进步作家们,则利用《圣经》的形象作为讽刺宗教、教会以及统治阶级政策的材料。

拉伯雷的《巨人传》(第一部至第四部出版于一五三二年至一五四八年,第五部在作者去世后出版),嘲笑了宗教传说,抨击了执行宗教裁判所酷刑的耶稣会教士,抨击了教皇和教会的封建教阶制度。

伏尔泰写的文章猛烈抨击教会的宗教迫害,在《老实人》(一七五九)和《天真汉》(一七六七)里讽刺了教士、教会官僚机构,因而他的作品里也有不少关于《圣经》的内容,不了解《圣经》,是不易深刻领会这些杰出无神论者的思想的。所以,梵蒂冈《禁书目录》里列有许多优秀作家以《圣经》为题材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

在海涅的抒情诗中,宗教题材常常被用来嘲笑、讽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理想。

拜伦在《该隐》(一八二一)和《天与地》(一八二二)两出神秘剧中描写了虔诚的亚当派和造反的、爱好自由的“该隐派”的对抗,这些故事是从《圣经》蜕化而来的。他还在《约夫瑟的女儿》、《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在巴比伦泉水边》等以《圣经》为题材的诗中把对人类心灵的伟大的确信和对生活的美的热爱结合为一。

近代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共四部:《雅阔布的故事》、《年青的约瑟夫》、《约瑟夫在埃及》和《赡养者约瑟夫》,写于一九三三——一九四三),取材于《旧约》中关于约瑟夫的传说。这是关于犹太人的故事,作者鉴于德国法西斯主义对犹太人采取了仇视和种族灭绝的政策,为了抨击反动暴行,利用《圣经》题材写了这本书。作者说:“正因为这部小说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它是合时宜的。”假如我们不懂得《圣经》的内容,便领略不了本书的深刻内容。

下面再谈谈几位杰出的俄国作家对《圣经》题材的使用。普希金在《先知》一诗中以先知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崇高使命。

莱蒙托夫在《恶魔》一诗中则使恶魔的悲剧形象具有反抗上帝,热爱自由的内容。恶魔和上帝,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

与基督教和《圣经》关系最密切的俄国作家无疑是托尔斯泰。他在《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都加有引自《圣经》的卷头语,包含了深刻的矛盾涵义。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表现在他改写的民间故事,福音书寓言和神话帮助作者表达了良知和行善的思想,但同时也宣传了不用暴力反抗罪恶的劝诫。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罩夫兄弟》(一八七九——八○)中,充满了“关于伟大的宗教裁判者传说”。在这部小说中,反抗上帝的思想比基督原谅一切人的主题更有力量,在艺术上的说服力也强得多了。

十月革命后,俄国象征派诗人布洛克在长诗《十二个》(一九一八)中,力图歌颂革命,用基督的形象“祝福”它,好象是基督引导了十二个赤卫队员。

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一九一五)则是一篇宣扬无神论的杰作。诗人看到神的威严是世界一切灾祸之集大成,倾诉了对上帝的愤怒的独白。在另一长诗《人》中,马雅可夫斯基讽刺地使用了《圣经》题材。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十六、十七世纪、十八、十九世纪的造型艺术中,以《圣经》为题材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用艺术反映了中世纪千年黑暗之后人类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歌颂了人、人性、人的智慧、人体的美。以后几个世纪的艺术家们也同样用艺术反映对当代政治的态度。

在意大利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这三杰的作品中,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以外,还必须提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拱顶上画的达六百平方米的《创世纪》和该教堂前壁上达二百平方米的《最后的审判》这两幅气象万千的空前杰作。除此之外,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乔托还画了《犹大之吻》,三杰以后的提香画了《纳税钱》、《玛丽亚升天》,委罗尼兹画了《悲泣基督》,丁多雷多画了《磔刑》。这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而已,其他同类的画作还很多。如德国的里门施奈德画了《夏娃》,丢勒画了《四骑士》、《亚当和夏娃》、《四圣徒》,西班牙的埃尔·格列科画了《圣徒彼得和保罗》,波兰斯特沃施创作了《圣母之死》。在十七世纪,法兰德斯的卢本斯画了《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荷兰的伦勃朗画了《圣家族》、《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等。

快乐的本来面目 篇4

事实上, 深圳这宗地是商业用地捆绑公共项目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 , 即企业竞得可以出售物业的商业用地的同时, 需要承担所在区域公共项目代建、经营等社会责任。这个领域不仅是万科转型的方向, 而且万科也算是业内的佼佼者。比如, 在大本营深圳, 万科参与了深圳地铁两个上盖保障性住房物业的开发、前海企业公馆BOT及资产证券化, 以及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万科云城的BOT。但是, 在与“招商-华侨城”联合体的竞争中, 万科却落败了。

招标最终落地后, 在新闻通稿中, 胜出的“招商蛇口-华侨城”指出, 他们的技术标得分第一、商务标得分第二。什么意思呢?即出让该宗地块时, 深圳没有遵循国内其他城市“价高者得”“胆大者得”的“招拍挂”模式, 而是以招标来产生。也就是, 政府邀请有实力的几家开发商参与竞标, 从商务标 (报价) 和技术标 (团队、管理和业绩等) 来综合评价。也就是说, 报价最高的开发商, 不一定就能获得土地, 还要看你的资质、公共项目建设运营的能力等等。

在深圳, 位于宝安老机场的该宗地块, 占地面积高达91万平方米, 定位于大空空, 要建设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 以及围绕会展衍生的物流、旅游、商贸和深港服务业合作等。大家细数, 这些可都是深圳的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承载这些产业的会展中心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难度大, 而且要求有非常强的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能力、运营服务能力。因此, 这个总建筑面积高达2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 采取招标中的“暗标” (受邀请才能来) 是非常合理的。

为了避免只搞房地产开发, 商业物业已销售一空, 而公共项目可能被晾在了一边, 公共配套货不对板, 甚至长期烂尾, 政府在出让合同中设置了“君子协定”:5年内必须完工, 会展中心验收后, 30%的可售物业才能出售, 第一个运营年度合格, 60%的可售物业才能出售, 第二个运营年度合格, 80%的可售物业才能出售, 第三个运营年度合格, 100%的可售物业才能预售。而且, 公寓留出10万平方米交用作保障房, 地下商业22年内不得转让, 酒店项目先整体转让。这样, 企业在项目上能否盈利,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建的公共项目开发和运营得是否良好, 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彻底绑在了一起, 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公共项目运营得好, 集聚了人流和物流, 企业盈利才有源头活水。因此, 房地产开发和公共服务运营就实现了激励相容。名望偏高的万科之所以落败, 笔者认为, 或与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万科云城的开发有关。笔者调研, 该项目承诺要打造的“硅谷”还未见眉目, 25万平方米的商务公寓已经销售殆尽, 有脱离公共项目BOT初衷之嫌。

由此, 笔者又想起近期发生的、沸沸扬扬的“富力退出亚运城”事件。诞生于2009年的全国总价地王——亚运城, 由富力、碧桂园、雅居乐、世茂、中信等国内5家龙头开发商联合拿地和开发。其时, 在南沙新区开发、广州高铁南站和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亚运会打造番禺新城等综合利好下, 亚运城项目一时被政府和开发商寄予厚望。但是, 时隔6年后, 项目本该已经交付入住、一派祥和之景象, 但项目却只售出60%, 还爆出“五大金刚”拆伙的消息, 富力和中信纷纷退出。

追根溯源, 笔者认为, 广州的城市骨架被拉大, 远离主城区 (靠近珠海) 、体量高达450万平方米 (相当于深圳一年新房销售面积) 的亚运城, 本应该定位为广州的一个卫星城, 公共服务配套要先行建设, 或至少要与房地产项目开发并驾齐驱。但笔者调研发现, 房子已卖掉60%, 但入住率不足30%, 更谈不上公共配套, 社区连个像样的菜市场也没有。地铁站到项目徒步10分钟的路上, 布满了卖菜和经营杂食的小摊贩。项目今年6月的售价, 甚至比2013年还有下降。

看来, 当时项目之所以被看好, 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亚运会的概念来的, 其本质上没有脱离造新城的模式, 这一开发模式与内地其他城市并无二致。据悉, 2010年开盘以来, 亚运城项目的房价不仅没有上升, 今年年初比2013年最高峰时期还有下降。在当前“水汪汪、资产荒”的背景下, 造“地王”很容易, 敢借钱、胆子大就可以了, 特别是类似于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但是, 若地方政府垂涎的仅仅是可观的土地出让金、开发投资, 而项目的公共服务和产业跟不上, 仅靠炒作虚无缥缈的规划, 抬升房价获利, 对企业和政府来说, 这是搬石头砸脚的节奏。

笔者对于310亿“地王”的认可, 并非是在为深圳“唱赞歌”。动不动就搞全球第一的“高大上”项目, 国内很多城市都是这么干的, 类似于会展中心、博物馆、展览馆、大广场等。但是, 深圳将卖地收入反哺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和运营上的做法, 对于土地“招拍挂”模式的完善、“土地财政”的革新, 值得所有城市学习。土地出让单一“价高者得”, 看似非常市场化、也没有猫腻, 但拿到可观的出让金后, 行为短期化的政府或投入形象工程, 或补贴了低效率的国企。

本来面目成语反义词及造句 篇5

一、成语解释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二、成语反义词

面目全非 [ miàn mù quán fēi ]

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首则面目全非。”

装模作样 [ zhuāng mú zuò yàng ]

故作姿态,故意装作了不起的样子。

耸人听闻 [ sǒng rén tīng wén ]

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乔装打扮 [ qiáo zhuāng dǎ bàn ]

改变服饰,装扮成另外模样,以隐瞒身份(现多含贬义)。

惺惺作态 [ xīng xīng zuò tài ]

装模作样,故作姿态。

不露声色 [ bù lù shēng sè ]

不动声色。

三、成语造句

1、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2、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

3、事情办完后,他露出了鸟尽弓藏的本来面目。

4、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语言,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5、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并热爱它。

6、契诃夫强调,现实主义必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7、研究历史,是要弄清过去事情的本来面目,才能温故而知新。

8、他的本来面目被他的同事揭露出来了。

9、最后他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

10、鲁迅为曹操“翻案”,为被诬蔑、咒骂的法家翻案,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11、种等概念,都属人为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反映生物界的本来面目。

12、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13、他丑陋的本来面目最终被同事揭露出来了。

14、他为自己鲂鱼発尾,企图腌盖其害人者的本来面目。

15、她并不随和,一本正经才是她的本来面目。

16、这个贪污犯的本来面目,已经被揭露出来了。

17、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

18、对于知道了它的本来面目的真实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同的。

19、我全文抄录了下来,一字未改,完全保留了本来面目。

20、比闻将军督师南下,喜慰莫名,本当即日倒戈,以还我本来面目。

21、事发昌九高速新港收费站细心交警还其本来面目。

22、决定恢复神仙之本来面目,不欲异教理论侵染仙颜。

23、如果说在从前的时代里,人们只能以那样怪诞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心思,而在人民的时代来临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武装,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许许多多的文字档案,各种各样的回忆录,却使得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24、日本民俗学家后藤兴善先生说:“在民俗学上,决不否定文献记录作为资料的价值,但是要把文化较低的,落后的庶民的实际生活作为研究的第一位资料,要把采集这些资料作为民俗学的第一步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到民俗学的本来面目。”。

25、因此显然不是表现古人才能运用已有行当,表现古人才需要夸张和虚拟动作,也不是表现今人则不能运用行当,更不是只用生活的本来面目才是“真实”的。

26、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给以恰当的说明,这怎么能说“贬低了民主的意义”呢?我们把民主作为手段来看待,并不轻视民主,相反,我们是十分重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

27、那女孩子不过十六七岁,脸化妆得就像搓油摘粉调胭脂捏出来的假面具。鸿渐想上海不愧是文明先进之区,中学女孩子已经把门面油漆粉刷,招徕男人了。可是这女孩子的脸假得老实,因为决没人相信贴在她脸上的那张脂粉薄饼会是她的本来面目。

28、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

29、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继续清除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观点,以进一步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决不能讳疾忌医。

快乐的本来面目 篇6

一、本来面目之一:让习作为生活需要服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些体现出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的思想,习作本来就是如此。请问哪一个人一辈子只是为了考试才写作呢?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的生活化,需要着手解决好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1.“写什么”指的是习作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习作教学从内容入手,习作内容向生活索取。习作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一篇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在上了《乌鸦喝水》一文后,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是这只小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水呢?于是,孩子们就充分地在自己的习作中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的说用吸管吸,有的说用软管导流,有的说用石头打碎瓶口,还有的说请小狗哥哥来帮忙……从孩子们的这些稚嫩的语言背后不难发现他们充满灵性的内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生活给了他们写作的源泉。

2.“怎么写”指的是习作指导的生活化问题。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孩子的世界是神奇的、大胆的、异常丰富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就能激发他们无法阻挡的表达。学习李峤的《风》后,二年级的孩子,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几千年前的作者交谈,他们跟李峤一起猜谜语,于是写了《雨》。(有时像细丝,有时像珍珠。有时唱着哗哗,有时唱着叮咚。)他们也能突破空际的羁绊,寻找触不及嗅不到的风娃娃。于是他们说“窗帘飘起来了,那是风娃娃躲在后面。”“轮船跑得更快了,那是懂事的风娃娃,在推着它呢!”“风筝飞起来了,那是因为风筝坐上了风娃娃开来的火车,火车还会呼呼地叫呢。” 啊!我被这些鲜活个性的语言深深地陶醉了。

3.“为什么写”指的是习作功能的生活化问题。为什么写?是着眼于为习作而习作,为考试而习作,还是着眼于因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习作?这是习作功能是否转变的关键。生活需要习作,生活中的人需要交流,交流就是表达,就是习作。人与人交谈,是在习作(口头作文);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是在习作(工作报告);教师讲课,是在习作……生活离不开交流,就离不开习作。习作成了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就会让学生增加学习习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彻底改变学生对习作的“感冒”,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生活化,要实现的是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最终达致课程功能的生活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写作,就是为了表达,为了交流,可以实现沟通互动,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与快乐。这样子,即使脱离教学情境,学生也会有一种乐于表达沟通的需要,而这种面向生活需要的、为生活而写作的意识,正是我们“习作生活化”的最终追求。

二、本来面目之二:让习作为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服务

“课标”说: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习作而去教习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抓住两个字——“实”与“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活”还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当然,学生是否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品质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主体,一个思想、能力、习惯等处于稚嫩阶段的小学生,若使其逐步自觉地培养起语文素养,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在探索和实践中,我把在这一观点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称之为“三个热爱”的教育,即“让自己成为学生热爱的老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热爱的课堂”、“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向往、热爱语文课堂生活,我尝试了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一个有情意的课堂、一个生动的课堂和一个成功的课堂。因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绝不是一个“经师”,而是一个关注人的“人师”。他一定会把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情感放在首位, “热爱”可以使一个学生执著地行走于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上。我想,当学生爱上语文课时,当语文课上情意浓浓、书声朗朗、议论纷纷之时,你还用担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吗?

三、本来面目之三:让习作为学生服务

“课标”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习作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就小学阶段来说,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旨在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习作、想象作文习作和常见应用文。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习作教学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件事:一件事是指导观察。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习作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件事是引导阅读。训练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件事是指导构思。学习想明白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出真情实感。学生如果有了习作材料,有了语言材料,学会根据习作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习作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乐事,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习作要写实、写虚并重。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吐真情,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写想象习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创造思维。此外,还要重视常见应用文的写作,如,日记、书信、随笔,读后感,要让学生不仅会写,而且常练,用来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

“习作是流淌的生命,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习作教学,首先要从这个角度来定位,让习作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想做的事,那么学生才不会苦于写习作,教师不会累于批习作。常言道:“言为心声”,这声是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习作完完全全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一份作业怎能取而代之?小学里,不仅要学习记叙文,还需要学习各种文体,为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习作有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的交际性,为了交际而生,为交际而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就提到生活是作文之源,同时生活也需要习作,习作更要为生活所用。美国罗斯福的一个研究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听说读写在现在生活中的运用比例是42%、32%、15%和11%,写作文是为了表达,能够和人交际,习作要实用,首先想到的是写了以后有什么用处,如果纯粹是为习作而写习作,那么文章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一种技巧的训练。让习作“皆有所为而发”(叶圣陶语),那么语言就成了他的工具,他就是习作的主人,而不是习作的奴隶。

快乐的本来面目 篇7

王君的学生的写作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固然与她的博学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有关, 与她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关, 但也与她充分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发挥了文章的示范、引导、熏陶作用有关。

语文, 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 它担当着学习母语的责任, 同时担当着思想文化的传承责任。它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很强的确定性, 它具有模糊性。一字一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和不同的作用, 并且领悟带有很强的个人性。所以语文教学, 不光需要老师的讲解, 更是需要学生的倾情参与, 需要学生了解其意、体察其情。王君的语文教学就植根于对语文这一特点的充分认识。具体在她的教学中, 她注意了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朗读

作为一门学科, 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课首先学的是语言, 必须根植于扎扎实实的语言品味训练之中, 王君的语文教学, 特别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 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 有虚拟性朗读, 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 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 还有诵读, 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如教学《岳阳楼记》, 则是整整一堂美文诵读课。基本教学步骤为三步:1、赏读:听著名朗诵家 (童自容或者乔臻等) 的配乐朗诵《岳阳楼记》。2、评读:畅谈对著名朗诵家朗诵的评价启示及反思。3、创读:自由设计朗读并展示。叶圣陶认为:“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 所读的若是白话文, 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 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 通过读, 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对作者的思想观念有了感同身受, 而且培养了敏锐的语感。

二、着力于“咬文嚼字”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 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教学语文, 必须要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 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深处的美, 王君老师带领学生常常“咬文嚼字”, 比如, 在教学《纸船》时, 对“抛”与“放”、“舟”与“轮船”、“流”与“飘”、“你”与“您”等词语进行比较玩味, 非常具体, 又非常精彩, 牵动着诗心和诗人之心, 牵涉着小读者们与诗人之心的交流。

王君不仅“嚼”实词, 还“咀嚼”虚词。如教学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时候, 对“另外一位作家讲话之后, 日本人也要讲话了”这个句子当中的虚词“也”,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思考, 让学生体会到了虚词“也”的作用:哪仅是表达一种行为的重复, 他根本就是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日本人的愤怒和不屑。

除此之外, 王君还不放过对标点符号的“咀嚼”, 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 对“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中句号的体会。通过改变标点符号朗读, 让学生理解到了句号起到强调四幅画面的作用, 表达出了作者情感的沉郁顿挫, 为后面情节和情感的发展蓄势, 为全文奠定了阴冷沉郁的基调。这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林跃和刘占泉老师在《寻找学习课文的共鸣点和支撑点》中说:“分析是必要的, 可不去深入文章感受内涵、咀嚼文字, 多在“结构”“条理”“中心”“写法”这类大的方面指手划脚、浅尝辄止, 所获甚微也。”王君就在这样的“咬文嚼字”中, 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一词、一标一点总关情的。

三、自觉地践行“大语文”观

语文界的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认为“大语文”教育就是要让语文教学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超越校园, 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挖掘社会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和充实丰富提升生活, 从而获得道德、审美、人格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除了学习教科书外, 王君引导学生读古文, 读诗词, 学习古人精炼的语言表达, 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在王君班上, 学生每天背一首诗, 建立班级图书馆, 读名著, 学生主讲“百家讲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异常深厚, 难怪王君的学生普遍能够填诗作词, 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除此之外, 王君老师更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校园, 到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近几年来, 都市中各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楼盘的名字也越来越抢眼, 王君老师没有错过这天然的写作素材, 她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重庆市各大楼盘的名字, 并就楼盘的名称作一些感性或理性的思索, 写成600字左右的作文。王君老师巧妙地把充满时代气息的元素引入学生的写作中, 大大切合了学生的兴趣和心理,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 烂漫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原野。王君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长征”活动, 学生们带上相机、笔记本奔向重庆市的各个街道, 开始了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旅程。他们或行走于繁华的街道, 或徘徊于幽僻的小镇, 或驻足品评广告牌上的用语, 或暗自称赏街头小贩的吆喝。通过这些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平民情怀, 更充实了学生写作的内容, 可谓一举多得。王君还把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纳入语文课, 如对温州动车事故、广东小悦悦事件的关注。李卫东老师认为“生活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以语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 生活就有了更多的美和诗意;以生活的心态去感受语文, 语文便接通了清新的源头活水。”王君就是这样让语文与生活联结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即是对生活的表达。

四、注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的老师要么把语文看成是纯的工具, 只注重对它的形式技巧的感悟;有的只注重了它的人文性, 把它当成了政治课。而王君的语文教学, 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王君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至少应该是培养有思想的人。而这思想, 至少是应该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 能够为多数人服务的民族精神的积淀。有些文本, 提供的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那就应该让这些思想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思想来武装孩子们的思想, 让他们明辨是非洞察善恶。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 当学生同情菲利普夫妇、质疑吉姆夫妇的爱时, 尽管王君认为他们的质疑不无道理, 但还是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孩子, 请相信爱》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夸父追日》中的英雄主义, 让神圣的英雄“接了地气”, 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英雄的实质。而在美读课《岳阳楼记》中, 更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相似的二十句名句中结束的。王君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注个性植根于公共文化和积累、承担公共事务的重荷。因此她的学生的个性大多是厚重而不轻浮, 实在而不空虚。

作文不是华丽的语言道具, 它首先是心灵清泉的流淌。学生写作的优秀文章, 无外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王君的语文教学, 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又让学生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 而在王君的一再教育、熏陶下, 这些思想是多么的鲜活而昂然向上。所以她的学生的作文, 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 并且是用那最具创新性、最优美、最准确的语言表达, 故能俘获评委的心就不难理解了。

摘要: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有的一堂课从始至终都被大量的链接材料、课堂活动所充斥, 这样的语文教学看似热闹, 实则低效。中语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王君, 尽管她的课也是活动多多, 但是透过这些表象, 我发现了她的教学切合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点, 及这个特点所需要的最本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朗读,咬文嚼字,“大语文”观,工具性,人文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2]王君:《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

[3]成哥:《王君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艺术》。

还宇宙本来面目 篇8

关键词:宇宙,大爆炸,探索

对于宇宙笔者脑海里存在着这一问题:“这个宇宙是怎样来的?”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 把笔者对宇宙一些观点告诉大家, 以引起更多有关人士关注。假如接受宇宙是以细胞形式诞生并存在的话, 那么在天文领域遇到的所有重大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我们对宇宙理解的传统观念, 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关于大爆炸理论笔者的几点看法是:大爆炸理论有着重大的缺陷, 其缺陷有如下几点:

1) 宇宙起始一个奇点, 而这个奇点是如此神奇, 它不受任何物理定律约束, 而起始于一个极端环境里它显得不自然、不和谐, 它似乎受到宗教思维影响;

2) 它必需加入一个暴胀理论, 来解释为何我们宇宙是如此之大, 以使其理论同我们观测吻合。但无人能很好地解释到它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 能够暴胀到如此之大的空间。但之后又突然缓慢下来然后又缓慢地膨胀并正在加速 (我们的WMAP探测所表现为各向同性, 星系在各个方向上退行于我们 (红移) ) 。可是到了现在我们连荡气回传的激波痕迹也没有找到。

3) 由于我们现在宇宙内的温度一致 (-270℃左右) , 亦就是说宇宙在大爆炸起到现在其温度传播速度竟然快过光的速度, 以至将我们宇宙内的温度抹平。但是我们的望远镜才刚刚观测到127亿光年远的天体传过来的光, 这又如何解释呢?

4) 大家知道宇宙奇点只有一个。但是我们的望远镜却在各个方向上都观测到退行于我们的老年星系 (130亿光年左右) , 亦就是说我们可以追索到宇宙诞生时的起始区域。按照理论它们都应该是宇宙早期诞生的物质、是宇宙起始点。难道我们被宇宙起始点 (奇点) 所包围吗?如果不是。反过来, 难道地球为大爆炸中心吗?

5) 而到目前为止, 在实验室里, 我们仍无法找到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 我们叫它造大爆炸理论假想下的粒子, 在这理论里它非常重要, 它可以解释物质质量源头可以为0, 这样宇宙可以起源于一个奇点。在我的观点里我们将无法找到这样的粒子。

就在目前大爆炸理论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它影响人们的思维去向。它得到95%以上的学者支持。其中有一些学者辩说:“我们现在是找不到宇宙中心了。因为我们看到的空间太小。我们看到的景象与大爆炸起始点无关”。又说:“无论这个点在哪儿, 每个点上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其它星系离他而去”。作为一个宇宙内的观测者, 无论他站在何时、何地、何空间, 是应该观测到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 而预测未来 (我们观测到的空间足够大, 横跨260亿光年) , 亦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过去130亿光年远的星系, 也观察到现在180万光年远的星系的景象。而在这一空间里的事物发展方向过程, 它是有方向感的, 有痕迹的 (红移或蓝移) 。观察者是可以根据这一痕迹而判断到事物发展的未来, 甚至可以找到事物发展的源头。而另一个说法:“无论这个点在哪儿, 每个点上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其它系离他而去”这一说法对于每个星系的观测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为它遇到了问题。这个宇宙并不是无限大, 而是在一个有界无限的空间里, 这对于处在边界上的观测者来说, 他无法在各个方向上都见到他想要看的星系。看来以上两个说法都是为大爆炸理论辩护的。

关于本人大胆提出宇宙是细胞 (膜) 说, 在宇宙宏观同微观上只要我们接受细胞 (膜) 说, 一切宇宙难题将会迎刃而解。我确信宇宙是起源于一次细胞诞生, 困扰我们的世纪大难题 (宇宙起源、暗能量、暗物质、) , 将会有可能全部解决, 而且它可以兼容一切物理定律 (四个力、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它起源于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点, 它是一个自然产物。它同我们现时所有探测和观测结果吻合。

要证明细胞 (膜) 说, 可以先从地球说起, 众所周知, 地球有地核、地幔、地壳。而外层空间有大气层, 我叫它做细胞膜。而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两者相比, 没有什么两样, 只有大小之分, 其性质是共性的, 应该这样讲两个都是细胞。而在太阳系内, 各个行星都存在厚薄均衡的大气层 (细胞膜) 。同细胞形式类似, 说到太阳了, 同样有一个巨大的膜所包围着, 有证据表明, 太阳外围有一层叫“奥尔特云”的晕存在, 我们叫它为细胞膜。另探测表明, 我们发现很多恒星都有一层叫“星周晕”的物质所包围, 其物质可以用红外辐射探测到。现在又说到比恒星大得多的银河系了, 它同样存在一个晕, 而这个晕同样将银河系包围, 它同样出现有“膜”, 再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 同样都存在有一层晕“膜”出现, 而不单止这样。我们在超大范围里发现到一个以纤维状结构的宇宙结构存在, 它的构造就是类似细胞质结构, 更像一个巨大的细胞。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意识了, 意识到细胞 (膜) 说及其刑式真的存在于宇宙里。

请大家想象, 有一大团超大泡泡, 它有大、中、小尺度。它们与它们之间是相互透明的, 是有一层膜所互相保护的, 而里面各个之间都充满各种各样的星系与物质, 然后将我们银河系放到里面, 我们在里面所见到的一切就是我们浩瀚的宇宙了。而这个宇宙只不过是众多个宇宙 (泡泡) 里面的其中之一个, 而它只是个细胞而已。另一个证据表明, 在我们的银河系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分子云、氨基酸、多环芸香烃、硅酸盐、链状有机物、氧化物、冰、甲醇, 以及一切化学元素等, 是完全具有细胞形式下的生命特征 (以上全部都有证据) 。我们的宇宙 (细胞) 可能诞生于137亿年前 (左右5亿年) 的一个空间里, 它起源于一个整体, 而并非一个点, 这是我对宇宙起源的观点。

关于暗能量问题, 前面讲过, 如果接受宇宙是起源于一次细胞诞生的话, 那么解决暗能量问题就容易得多了。很简单, 如果它是巨大的细胞, 在诞生之后, 它会随之长大, 发育、膨胀, 受相伶细胞 (宇宙) 的牵引影响, 我们见到物质会向外发展扩大, 物质彼此产生远离 (红移) 。科学家提出的暗能量问题根本不存在, 暗能量问题随之解决。这一观点同WMAP探测结果和巡天观测结果吻合。

关于暗物质问题, 同样由于它是一个细胞形式, 受细胞膜所保护, 细胞内的物质, 是不能向外流出 (抛出) ,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星系在转动时, 物质不被抛出 (专家提出物质质量掉失, 暗物质存在的假说) 。其实就是受到细胞膜 (晕) 的保护, 物质受重力影响只能向细胞内流入, 而物质不能往外流出。我们寻找多年的暗物质问题被解决了。这一现象同我提出的细胞活动形式吻合。

还物业管理模式本来面目 篇9

今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第六部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的第十六条指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由此, 引发了众多媒体和民众“要不要拆小区围墙”的热议。这里姑且不论建设开放式街区解决道路网络系统问题, 仅探讨一下住宅小区围墙形成的原因以及与现行物业管理模式的关系。年长一些的人们一定记得, 在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大陆城市的居住小区其实是没有围墙的, 楼宇之间的道路和城市马路是互通的, 街区路网本来就有的。而小区的围墙其实恰恰是从改革开放试验区深圳开始形成的;在前述的关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形成的文章中, 我们已经了解到, 深圳建设商品房设计成为封闭式的小区的主要原因是由深圳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决定的;住宅区域内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新型商品房业主和开发商的共同期望, 于是把小区用墙围起来进行出入管理成为最有效的秩序管理手段。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物业管理的现行模式似乎就建立在封闭的住宅小区形态上的。关起小区大门, 搞好小区内的社区服务, 成为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根本任务!如今, 中央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老小区也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但是, 我们都明白, 城市治安的压力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老小区的围墙要拆除的话恐怕要有长期的过程;新建住宅街区化后恐怕更要在防盗防窃方面做好了功课后方能推行!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住宅小区的围墙问题, 来看待物业管理的模式问题, 要真正解决之, 真的很无奈!

境外的模式

其实, 在境外发达地区和国家, 普遍的楼宇之间、住宅之间都是开放的, 无论是办公楼宇还是居住区域, 基本是没有围墙的;即使是独立的别墅, 也很少有高深的围墙, 更绝见电网、铁蒺藜等防护, 建围墙的也都只有一米来高, 仅显示区域隔离而已。笔者所在的科瑞物业公司, 在韩国济洲岛管理着一个由上海绿地集团开发建设的集别墅、酒店、娱乐、商业为一体的汉拿山小镇项目, 由此对境外物业管理的模式有着切身的感受。

我们在济洲岛管理的项目别墅区有600多户联排、叠加、独栋别墅, 已经有400多户交付使用;当初为确定物业管理费首次收费标准, 开发商请了当地物业企业进行测算;让我们惊讶的是, 在韩国物业企业预算中, 该小区的物业服务人员配置, 几乎没有安保人员的岗位, 整个小区只是安排了一个属于安保性质的岗位!而且这个安保岗位仅仅是安排在监控室的监控人员。这若按我们国内的模式, 600多户别墅区, 保安队伍起码要三四十人!可在韩国这些都不需要;究其原因, 从小区规划设计来看, 整个区域都是开放的, 没有小区大门, 更没有小区围墙, 小区内设置的视频监控头能覆盖小区所有区域;没有大门自然不用门岗, 有监控头就不需要巡逻, 没了兵自然就不需要领班主管!从深沉的社会原因来看, 原来作为法制社会的韩国, 其社会治安非常良好, 人们遵守法律的意识非常强烈, 真有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氛围;这样的社会治安环境, 自然在物业管理岗位设置中就无须安排类似保安守卫或巡逻等岗位了!不仅仅治安工作是如此, 环境保洁工作也是如此, 保洁的任务仅仅只是定期清理植物落叶!而物业的设施设备在使用中遇到问题, 只是向相应的生产商报修, 物业的责任也只是帮助业主及时传达信息而已;可以说, 在韩国进行物业管理, 和国内相比, 物业的传统服务工作几乎少了一大半, 管理和服务模式完全不一样!

从服务范畴来看, 由于我们项目的业主多以中国的投资者为主, 业主实际在项目居住的时间很少, 仅是每年几次节假日上岛而已;但上岛后的机场接送、居住时的日常餐饮、居家的临时家政服务、外出游玩的导游、翻译等等, 都是业主的必然需求;于是, 我们根据该项目的特点, 将这些衍生服务逐步形成为项目的常规服务;同时, 将项目别墅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为业主创造价值的跨界经营也开展了起来, 度假村酒店经营和旅游服务经营已成为我们济洲岛项目物业服务未来的重点!从管理模式来看, 按照韩国的法律, 我们这些境外来开办的公司, 除了可以签发几个主要经营人员的工作签证外, 任何服务人员不得从中国引入, 也就是不签发劳务签证, 所以服务作业事务只能招募当地居民或外包给当地的保洁公司、设施设备维护公司等专业公司来完成。因此, 韩国的法律和现实逼得我们只能采用管作分离、作业事务外包、根据项目特点开展物业服务与经营。

所以说, 境外的物业管理内容完全是按照业主的需求而开展的, 没有如国内保安、保洁、绿化、设施设备维护等四大块基础服务框定范畴;物业管理模式是根据项目特点设置服务, 将服务作业事务发包给各类专业机构实施, 物业施行组织协调管理之职能;因而其物业管理的模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

还本来面目

现行物业管理的模式其实是缘于改革开放之初, 社会分工不明显, 小而全、大而全的意识根深蒂固, 物业即便想将比如保安、保洁、设施设备维护等具体作业事务交给社会来做, 当时也没有专业的保安、保洁等公司来承接。而时代发展至今天, 我们都可以看到,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特别是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 许多新兴的服务产业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使得业主生活所需求的服务都能有相应的专业机构与之相配套!可以说, 中国已经具备了像境外发达地区和国家逐步发展形成的物业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 既然专业的事已经有专业的机构能承担, 为什么我们的物业管理模式还要死守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管理模式不变呢?既然我们固有的模式要做到极致并让各项事务都做到专业已经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 为什么我们还不改变呢?!

所以, 是到了还物业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多读”——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 篇10

一、“多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课文理解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因此,此时的学生显得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有的则是听得恹恹欲睡,这种“千人一面”的教育(全部学生都按照教师一个人的理解来学课文) 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要知道栗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仅靠别人说味道如何如何,是不能产生切身感受的。如果一个教人游泳的教练不给学生下水的机会,而只是在岸边教学生要如何如何游,学生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文本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接受文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文本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而这些都是静态的文字,只有多读才能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鲜明的画面,只有多读才能感悟到语言的美,而不同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走进丽江》,文本介绍的是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文本整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单是文本的第一段,就写得太美啦!能勾起你无限的遐想。“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宽阔的坝子……”教学时我将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来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感受到了丽江的美。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竟动手把丽江的美给画了出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川雄伟、雪山洁白、江水奔腾……有个孩子还画了个螃蟹在水里。我笑着问:为什么画螃蟹?”他自信地说:“这才说明湖水清呢!”我由衷地感到:只要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读书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何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出来?

三、“多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富有情味感。“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语言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表达着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显露着作者的意趣。但这种情感和意趣不是浅白直露的,大都是隐含和暗示着,或运用修辞,或借助语气,或意在言外,给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读”。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明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毋容置疑的逻辑性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多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去亲身体念、感受、自由地遨游,就一定能够使处于尴尬境地的语文教学(老师成天处在纷繁复杂的讲解中而不能自拔,却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走向康庄大道,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躲猫猫下一篇:客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