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

2024-07-13

躲猫猫(精选12篇)

躲猫猫 篇1

目前,世界上有10个左右国家进行研制第三代战机,而到了第四代隐身战机,就只有美、俄、中3个国家在研制。越来越高的研发难度,将许多国家挡在了门外。过高的技术难度及经费投入,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许多老牌的欧洲航空工业强国如英、法、德、意等国,都放弃了独立或合作研制隐身战机的念头,转而向美国采购F-35,或者如法国将精力放在隐身无人战机的研发上。

为什么搞隐身战机?

从作战角度看,隐身战机的出现正在引起空中作战和地面防空作战的革命性变化。隐身战机虽以隐身为主要设计目的,但其机载系统的性能同样得到大幅提升,这使得其在与非隐身战机和敌防空系统的对抗中占据极大的技战术优势。

以F-22A为例,尽管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一直被严格保密,但外界普遍认为其迎面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1平方米,而现在典型第三代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在3-5平方米。根据雷达探测距离公式,雷达的探测距离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10倍,对方探测距离将减少一半左右;如果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100倍,则对方探测距离会缩小到设计值的1/3。

第三代战机的机载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大约在1 00千米,这样当F-22与非隐身的第三代战机进行空战时,后者的机载雷达发现F-22的距离将被压缩到40千米以内,而F-22的AN/APG--77雷达却可在200千米发现第三代战机。显而易见,F-22对第三代战机具备单向探测优势,能够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相比之下,第三代战机即使进入F-22中距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之内都不一定能发现它。2007年的一次空战演习中,F-22在“阵风”战机打开雷达的一瞬间就将其锁定,并成功向AIM-1 20C传输了火控数据,达成射击条件,而“命悬一线”的“阵风”却浑然不觉。美军已经举行的多次空战演习表明,F-22在与第三代战机对抗时具有压倒性的技战术优势,迄今已创造了上百比零的纪录,即第三代战机损失上百架,F-22无一损失。

隐身战机不仅能在空战中“蹂躏”第三代战机,还初步具备了打击敌方预警机的能力。根据前面提到的雷达探测距离公式,对第三代战机探测距离可达300千米的预警机,要发现F-22至少要在100千米左右,而美国正在发展的AIM-120D远程中距空空导弹的射程已达197千米,这样挂载AIM-120D导弹的F-22就可在预警机探测到自己之前先发制敌。

如何实现隐身?

隐身战机的所谓“隐身”不是完全看不见,而是通过各种技术和战术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或者说,隐身战机比非隐身战机探测起来更加困难。

现代对空探测的手段主要集中在雷达、红外、光学、电磁等,其中雷达是最重要的探测手段,因为防空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千米,远远超过其他几种探测手段。不仅如此,现代雷达还能实现敌我识别、火控等一系列性能。所以,战机的隐身主要是对雷达的隐身。红外、光学和电磁的隐身也同样不容忽视。以红外隐身为例,战机在高速飞行中,发动机尾喷口会持续喷出高温尾焰,机体也会因为与空气摩擦而大幅升高温度,这些都会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现代机载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灵敏度越来越高,对战机的这些红外辐射源的探测距离可达1 00千米以上,与许多先进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几乎相当。

雷达探测类似于蝙蝠耳朵对猎物的功能,是靠接收目标在雷达波照射下产生的回波定位来实现的,如果目标表面能吸收或散射雷达波,这样就能减小被发现的概率,而达到隐身目的。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都证明,设计合理的隐身外形可以将雷达反射面积降低75%~90%。但外形隐身技术只是改变雷达回波的传播方向,使强回波转向受探测威胁较小的方向,而不是减弱回波的总能量。

外形隐身之外的技术措施对战机雷达隐身的贡献只占10%~25%,主要是材料隐身,通常分为透波材料和吸波材料。透波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对电磁波“透明”的材料,雷达波既不会被其反射也不会被其吸收,而是直接穿过去。

研制难度有多大?

目前,世界军事大国正在使用或开发的吸波材料主要为纳米材料。近几年的研究证明,纳米材料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它具有频带宽、兼容性好、质量轻、厚度薄等特点,可以满足对吸波材料“轻、薄、宽、强”的要求。还有一种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导电高聚物材料,将导电高聚物与无机磁损耗物质或超微粒子复合,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轻质宽频带微波吸收材料。

隐身战机研制涉及到众多方面因素,而且无论哪方面的技术难度都很高。以雷达隐身为例,虽然都知道外形隐身设计的原则,但付诸实践却非常困难。首先,隐身战机要在保持优异机动性的前提下实现隐身,而机动和隐身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要想让它们达成比较完美的结合,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的理论计算,并且还要进行无数次的风洞试验。这些既需要丰富的航空设计经验、深厚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完善的风洞群,而仅仅是风洞群一项,就将绝大多数国家挡在了门外。其次,雷达隐身的各项外形设计技术,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航空技术。列如进气口技术,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完全或部分掌握;保形天线设计不仅涉及到气动,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航空电子技术实力;至于隐身材料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技术实力。

总之,战机的雷达隐身设计绝非看看别人的外形就能设计出来,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根本不可能奢谈设计隐身战机。以印度为例,在西方提供大量技术支持和成品部件的情况下,其仅仅研制第三代战机就花了30多年时间。研发成本和生产单价,也是说明隐身战机技术难度大的证据。美国F-22整个项目费用高达667亿美元,平均单价3.42亿美元。即使不算研制费用,F-22的生产单价也高达1.5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第三代战机F-15在1998年的生产单价才3 000万美元。而美国研制的另一款隐身战机F-35,到目前为止研发经费已达300多亿美元,生产单价也从10年前估计的4 500万美元暴涨至2015年的1.56亿美元。

怎样对付隐身战机?

一提到现代作战,人们往往会强调依托体系的联合作战,然而隐身战机的出现却似乎在打破这个规律。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是独来独往,不需要其他机种支持,而F-22战机在装备之初也没有装备通用的16号机载数据链。那么隐身战机真的能脱离体系,恢复以往的独立作战吗?显然不是。

B-2A隐身轰炸机此前之所以独来独往作战,一是当时F-22还没有服役,用非隐身战机为其护航反而增加了暴露概率;二是B-2A发起攻击时,对方的防空系统已被摧毁或被压制。F-22A在服役之初没有加装数据链,使其无法与其他战机进行信息交换,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也不是因为美军打算让F-22A成为“独行侠”,而是因为当时数据链带宽有限,无法满足F-22向外传输大量数据的需求。2009年,美军开始对F-22A实施价值80亿美元的“增量3.2”升级,他们为183架F-22A陆续加装多功能先进数据链。这种新型数据链配用新型电扫波束切换智能天线,不但能在高威胁环境中提高隐身战机相互协调的能力,还实现了与非隐身战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让F-22A真正融入到作战体系当中,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强F-22A的作战能力。

另外,地面反隐身雷达的发展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地面防空作战毕竟属于被动防御,而对方的隐身战机却可以灵活选择攻击方向,令防御一方防不胜防。现代防空作战的实战也一再告诉人们,仅靠单纯的防空是无法赢得战争胜利的。只有同时拥有隐身战机,才能真正具备与对方隐身战机对抗的能力。

躲猫猫 篇2

到了晚上,天渐渐地黑下来,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时,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

我们家玩躲猫猫的游戏规则可与众不同了!我们确定谁先当“猫”可不是猜拳为胜,而是赛成语。谁说得多,谁就后当“猫”;谁说得少,谁就先当“猫”。因为我最小,所以就由我先确定一个字,大家说包含这个字的成语。为了晚上我能赢,白天我总是偷偷地想好一个字,再拿出妈妈送给我的成语书,看有这个字的成语,到了晚上爸爸妈妈下班的.时候,我就与他们比试,有时候我真的能赢呢!

昨天晚上,隔壁的小妹妹来了,我就让她一起来玩躲猫猫。我和小妹妹先在书房商量好了,就说有“画”字的成语。我先说“画龙点睛”,小妹妹说“画蛇添足”,妈妈说“画虎类犬”,轮到爸爸了,他想呀想,怎么也想不出来,我和小妹妹还有妈妈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失败!”“爸爸最先当‘猫’。”我们高呼道。我们蹑手蹑脚地躲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我们把爸爸赶到厨房,爸爸数十声就开始找我们。我轻手轻脚躲到了爸爸妈妈的衣柜里,再把衣柜门关好。小妹妹躲在我书桌的下面,爸爸故意大声喊:“躲好没有?”我知道这是爸爸的阴谋,我屏住呼吸,一声不吭,才不会上他的当呢!可小妹妹却像我小时候一样,大声说:“躲好啦。”这下她可

上当了!(我躲在柜子里偷偷笑)爸爸顺着声音,第一个就找到了她,接着,爸爸又从衣柜里把我也“抓”了出来。可是老妈躲到哪里去了呢?我和小妹妹帮着爸爸找妈妈,我们找呀找,找遍了家里所有的角落,连老妈的影子也没找到,正在我们叹气时,餐桌下传来了一声“啊”妈妈原来趴在餐桌下面的椅子上,都快被挤扁了。我们大家哈哈大笑!爸爸说:“早知道你躲在这,我故意不找你,让你挤扁。”

要命的“躲猫猫” 篇3

2月13日,因盗伐林木被刑拘的云南省玉溪市24岁的李荞明在看守所受伤住院不治死亡。晋宁县警方向媒体公布其死亡原因时说:他是在与同室在押嫌疑人玩“躲猫猫”游戏时,蒙面被普某某用脚踢中胸腹部,又一拳打在其头部左侧,致使他头部右前额撞击在坚实门框上而受伤,送到医院治疗,4天后不治而亡。一时间,“躲猫猫”成为网上流行指数最高的一个词,与去年的热词“俯卧撑”、“打酱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浪网有个针对此事件的调查,参与者(截止2009年2月25日上午9点)共有44974人,其中85.5%(38451人)認为“躲猫猫”致死的解释不可思议,肯定是谎言;有9%(4025人)认为“躲猫猫”致死虽然不可思议,但也许是真相;只有1.9%(845人)认为“躲猫猫”致死应该是真相。甚至有网友调侃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以为是畏罪自杀撞墙撞死了,没想到是‘躲猫猫’死了!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力了。”“虽然‘躲猫猫’没有做俯卧撑累,但还是死人了!请问天底下还有安全的游戏和健身方法吗?”“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珍爱生命,远离躲猫猫”……

网络的力量不可低估,比如周老虎,比如周久耕,最后都是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现出原形。云南宣传部门也不想被动,2月19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称将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委员会,其中包括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10名,前往事发地调查真相。

然而,这个调查委员会没能给公众以期待的真相,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能深入事件的核心——不能看监控录像,不能和当时玩游戏的人交谈,只是单方面地听警察讲,查阅了一些看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入监舍现场查看。而这已经是特事特办了。

这时,有法律人士站出来说,这个调查组本身就是违法的。

在各方压力下,云南省检察院、公安厅正式介入调查。2月27日下午,云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躲猫猫”事件的最新进展及处理情况。经查明,李荞明是因“牢头狱霸”殴打时,头部撞墙致受伤、死亡。晋宁县看守所所长余成江被撤职,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不同处分。

躲猫猫 篇4

突然, 车开动了, 司机根本没发现我, 就倒起车来。我顿时感到非常害怕, 可是脚已经被吓软, 根本走不动了, 连忙大喊:“我在这!我在这!别倒车。”

小伙伴听到喊声, 纷纷跑来。司机也听到了, 连忙踩了刹车, 熄了火。

司机走下车, 看到小伙伴围在我身边, 就说:“大家以后千万不能躲在车后面, 司机看不到, 很危险的!”

躲猫猫作文 篇5

班长正和老师说着什么,只听老师大声说道:“今天我们玩躲猫猫,规则很简单,只能在红色部分玩,不能打架,不能攀爬栏杆。”班长第一轮来找我们,大家四处寻找藏身之处,游戏也开始了。

“啊!”远处传来了小红的尖叫声,我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豆大的汗珠从小丽额头上滑下来,她紧张的向外望去,不敢出一点儿声响。她小声说道:“小明,别出声,班长来了!”小明吓得合不拢嘴,大家也着急起来,害怕班长抓住我们。

我急中生智,用传纸条的方法告诉大家不要紧张,可来不及了,小红被班长发现了。我拿起两丛草,小心翼翼的向前爬去,我眉毛形成了“八”字,害怕自己被班长发现。我默默想着:“小红这个笨蛋,那么快就被捉住,我可不能输,不然小丽他们怎么办呀!”就在我想入非非的时候,班长走了过来,我下意识的往后退,哎!还是被发现了,班长可真厉害。

秋姑娘躲猫猫 篇6

小xiǎo朋pénɡ友yǒu们men来lái到dào田tián野yě里li,钻zuān进jìn果ɡuǒ园yuán里li,跑pǎo进jìn花huā园yuán里li,找zhǎo到dào了le调tiáo皮pí的de秋qiū姑ɡū娘niɑnɡ。秋qiū姑ɡū娘niɑnɡ瞪dènɡ大dà了le眼yǎn睛jinɡ,咦yí,这zhè么me快kuài?哈hā哈hɑ,小xiǎo朋pénɡ友yǒu们men笑xiào了le,是shì秋qiū姑ɡū娘niɑnɡ五wǔ彩cǎi的de裙qún子zi出chū卖mài了le她tā。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一年三班*李昀举)

(指导教师*刘丽君)

拒绝“躲猫猫”,维护公众知情权 篇7

一、遵循客观公正原则

记者对所获得的信息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不能人云亦云, 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报道不能有所偏向, 或者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观念, 只讲事情的某一方面, 对其他方面避而不谈, 否则就是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将新闻报道与评论分开, 评论尽量多角度地提供有利于公众做出自己思考、判断的信息与思路, 而非处处以黑脸包公自居, 以个人主观判断代替一切, 以种种话语诱导、说服公众去接受你的观念。

记者只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报道者而非参与者、当事人, 不能一会儿是人权斗士, 一会儿又成为绿色环保人士, 一会儿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者, 只能以报道来履行职责。否则, 难免深陷其中而难识“庐山”真面目。

二、深入挖掘事实真相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批评:“有些报道, 大会才开始, 就说‘大会一致认为’, 这不是糊弄群众吗?”其实, 这反映的不仅仅是会议报道的问题, 有很多新闻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 挺能吸引人, 但仔细一瞧, 不过是浮于表面的按八股模式制作出来的绣花鞋而已, 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言。从中央到地方, 大小会议, 除了那些“一致认为”, 那些所谓“花絮”, 它向我们提供的关于国计民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是很多的, 但是记者、媒体多是绕着走, 或者浅尝辄止, 无心去深入挖掘, 细致分析, 因此老百姓想看的无从知晓。

闹得沸沸扬扬的“躲猫猫”事件, 一开始相关部门又是召开新闻发布会, 又是邀请网友参与调查, 但一到涉及事实真相的关键地方, 就又绕着走, 开始躲起猫猫来。如果不是网民及媒体、记者的深入追究, 如果人们从一开始就相信了相关部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 那些真正的“躲猫猫”者就会逍遥法外。类似的还有杭州宝马车撞人案。它本是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案, 但由于传言肇事者是某高官的儿媳妇, 这件事情就变得令人瞩目了。老百姓想知道, 如果真是某高官的儿媳妇, 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能得到有效维护吗?这些, 都是关乎老百姓权益的, 记者理应去弄清, 给公众一个交代。由于有关方面对于公众知情权和记者采访权的漠视, 迟迟不出来说清真相, 结果传言四起。这两件网民与媒体共同参与的新闻事件从正反两方面告诫我们:任何时候, 都要有锐利的眼睛, 锲而不舍的精神, 以捍卫公众知情权的强烈责任心, 弄清并告知公众想知晓的事情。

三、保持独立思辨力与人格

媒体商业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一种趋势, 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也已成为媒体生存的重要手段。为此, 媒体会考虑什么该说, 什么不该说, 什么该正面说, 什么该从反面说。媒体的这种商业化倾向实际上是对新闻本质的亵渎, 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极大侵害。在此种情势之下, 维护公众知情权就成为记者个人逆势而行的一种英雄壮举, 成为对记者良知的考验。此时, 记者独立的思辨力与人格, 显得尤为重要。

“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是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对记者咄咄逼人的质疑。这句话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它道出了时下一部分官员的普遍心态:媒体替老百姓说话, 为老百姓维权, 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与政府过不去!在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厚、权力依然是左右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的今天, 新闻工作者如果丧失自我, 趋炎附势, 或者是面对逯军式的质疑, 偃旗息鼓, 缴械投降, 非但维护公众知情权成了一句空话, 侵犯公众知情权也会从当初的不得已而为之, 到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曾经备受社会关注的“周老虎”事件, “躲猫猫”事件、邓玉娇刺人案, 我们都不难看出一些官员和某些行政主管部门为各自利益浑水摸鱼、弄虚作假的影子。如果记者不惟上, 不受蒙蔽, 以勇气和胆识, 努力将事情真相公开, 让捍卫、实现知情权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意识, 成为那些权力部门不得不为之的行为, 那么, 还有人敢以“躲猫猫”、“喝水死”以及假老虎来糊弄公众吗?

躲猫猫 篇8

事件发生在2009年2月12日,24岁的云南青年李荞明因在云南省普宁县看守所内受伤不治身亡,第二天,当地警方宣布死因乃是李荞明在看守所监区内玩“躲猫猫”时意外撞墙。这个新闻被《云南信息报》报道后顿时雷倒亿万网民。

面对日渐高涨的舆情,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出身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愿做第二个周老虎。”伍皓认为要用网络的办法解决网络舆论,即要成立一个由网民主导的“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这开了网络时代政府应对公众事件的先河,因此广受关注。在这一事件中,网民对于公众事件的关注从网络进入现实,这也是政府第一次向网民的质询运用回应的方式做了重大尝试。

彰显了网络的舆论监督优势

优势之一——开放性,零门槛。在讨论过程中,一个随机形成的BBS成员圈子,极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同的意见群体。这个群体的人自发地聚集在意见领袖周围,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以证实群体意见的准确性。而网友的簇拥,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这两个帖子一直高居论坛板块的首页显著位置,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到该论题的讨论之中。这些相同的意见群体之间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形成了巨大的意见流,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优势之二——无利益驱动,追求事实真相。由于网络受众人数众多,来自各行各业,专业经验丰富,“躲猫猫”事件中,随着议题的推进,网友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出新的富有针对性的见解。因为具有以上特点,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新闻真相的追求,使得部分话语权真正回到了普通民众中。网民的意见很快得到了回应,2月20日,在云南省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这个有着浓厚传媒从业背景的网民组成的调查组,开始代表网民去普宁展开调查。这个调查组由4名相关部门成员、3名媒体代表、8名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优势之三——加大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和力度。网络的迅速发展让舆论监督在方式上实现从上至下到由下而上、从依赖权力到自主施力的回归。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减少权力部门的干预,扩大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由于媒体和受众关注度高,所以一些重要的舆论监督案例都持续的时间较长。并且,针对受众担心不了了之的心理,各大网站都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对处理结果进行追踪报道,互联网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话语权不再专属于政府,人人都可以独立思考,通过写作和探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矛头直接指向当地政府,发出要求当地政府部门给出真相并作出合理解释的正义之声。所有舆论汇集成为一点,即质疑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此前有过媒体从业经验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对此事作出的积极回应,透明公开的举措,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是非常明智的。它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在一个信息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必须学会容纳多种声音。在前几年发生的几个网络事件当中,我们也能从中很清晰地看到网络媒体交互性所带来的舆论力量和监督效力。网络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性质等优势,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探索,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记者,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对日常的生活,自发性地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单纯地用封锁消息,粗暴地使用行政权力去堵舆情,只能使得淤塞的舆情井喷至不可控制,消息在正规的途径上不能得以有效的传播,就会使谣言在暗地里以不可控的速度传播。

虽然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舆论监督的优势,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事情却并未像公众所期待的那样顺利发展。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吸收了网民的参与,并由网民出任正副主任,在调查活动中却从未能发挥网民的特点和优势,肩负神圣使命的委员会最终却失望而归。整个调查的过程就像走过场,最终的调查报告也无实质性的结论。调查团人员在整个调查中缺乏专业表现,以及应对警方拒绝的无力,本已高涨的舆情强烈反弹,到底是一次尊重舆情的创举,还是一场拙劣的公关秀?猜测、讽刺、挖苦与谩骂充塞网络。渴求真相的网民觉得又被愚弄了一把,愤怒不已。甚至对调查委员展开人肉搜索,俨然成为针对权利的二次监督。网友对调查委员会中的网民代表进行“人肉搜索”,发现调查委员会主任、网民“风之末端”很可能是昆明某报社工会的宣传干部,调查委员会副主任、网民“边民”则是在当地某电视上经常露脸的“热心观众”,两人的草根网民身份大可怀疑。于是许多网民怀疑“躲猫猫”调查委员会是官方的“托儿”,认为整个调查其实是一场并不成功的“网民参与秀”。如此被动且近乎“失控”的局面,显然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显现出来的问题——我们如何进行网络舆论监督

“躲猫猫”事件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说明,对于网络的民主监督在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的同时,问题也同步而来。“躲猫猫”事件的最终意义不在于显示了网络监督民主化步伐的迈进,更在于向我们提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认真的研究。在成立所谓的委员会时,由谁选择、选择的是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事件,组成调查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应的法律知识是否具备,谁应该有资格去质询、探究这个事件,又由谁来决定、由谁来担当,也是这个事件背后的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否则,像这次的事件一样,网民参与变成了网民参观,就背离了原来的宗旨。

究其原因,调查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不是一个具有法律权力的正式机构,委员会成员到达普宁县看守所后,因为受到法律限制等多种原因,他们提出的种种要求都遭到了拒绝,所以拿不出详尽的材料,只能交一个流水账,这自然不可能告诉人们什么真相,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吸收网民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网络调查员并没有因此获得特别的公信力和合法性,那么这种隔岸观火、走马观花就是一种必然了。

诚如网民“风之末端”所说:“如果我们委员会的法律水平更高一些,还可以进一步做些事情……遗憾的是就我们所听的和所看的难以作出结论。”当然无论媒介和网民对于调查结果的质询和否定、不满和质疑,乃至于对调查委员会成员的搜索,从另一方面都显示出了大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理性思辨能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主动,显现出当地政府对于社会情境中网络舆论的重视与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这一事件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如何行使其舆论监督的权利,让网民们离开网络,真正零距离走进具体事件当中去调查类似“躲猫猫”这种与网民身份和网络生态没有联系的事件中,是不是真的就是一种正确、有益的网络监督。这扩大了网民的参与还是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呢?

政府、公众、媒体,从来都共生在一个媒介环境中,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拥有一个开放和民主的政府政治、大批知情和参与的公众以及作为公共论坛的媒体。

参考文献

[1].李琳:《从网络的发展看舆论监督的本位回归》,《今传媒》,2005(6)。

躲猫猫 篇9

(一) 2月12日因盗伐林木被拘押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的李荞明死亡。

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当天李荞明受伤, 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 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这就是“躲猫猫”事件。3月8日体育生徐梗荣在审讯过程中猝死;3月23日, 20岁青年温龙辉在看守所里突然死亡。系列看守所给出的解释均是猝死或是病理原因, 这种非正常死亡案件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和质疑。

(二) 网络舆论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

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 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发帖、博客、论坛等形式, 网民对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监督,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追求真理和真相的过程, 切实保障人们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结果。

1. 网络舆论监督及时、便捷、广泛。

依附于互联网这一媒体, 使网络舆论监督可以第一时间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疑问, 真正形成意见交流的自由市场。截至2008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2.98亿。我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 网民的意见可以代表一种倾向性的意见。

2. 网络舆论监督赋予大众话语权。

它打破了传统舆论监督的行政制约, 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 使在传统媒体中缺少话语权的普通大众拥有普遍的发表心声的权利。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新洲所指出的, “通过网络, 来自社会底层的信息、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民众可以借助网络拥有表达权, 对涉及自身利益和自己关心的事情发表看法或是把各种不为公众所知的事情摆出来, 让民意真正上达。由于对风之末端在天涯社区提交的“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的质疑, 该帖的访问量很快提高。

二、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加强

2008年被称为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网络舆论监督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其作用也日益加强和显著。

(一) 网络舆论监督和权力进行最大博弈, 在重大案件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由于对晋宁县公安机关12日给出的李荞明死亡的解释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 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的说法不认同并且存在强大的质疑。一时间, “躲猫猫”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 谷歌热词榜“上升最快的关键词”栏中, 它已位列第一, 并且搜索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迫于压力, 云南官网刊登了一份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的《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的公告》。决定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 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对“躲猫猫”事件真相进行调查。

(二) 网络舆论监督切实保障人权, 推进我国民主进程。

网络舆论使民意上达, 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律或是行政制度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趋势。因农民工孙志刚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使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 许多地方也开始取消“暂住证”;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推动了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 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躲猫猫”引起的系列看守所非正常死亡案件更是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推到了高峰。

1. 它推动了我国第一次制定的人权计划中把严禁刑讯逼供列入首条。

《计划》中严禁刑讯逼供放在首条的位置, 提出对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侮辱犯罪嫌疑人的会有不同的法律处罚措施, 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这使我国看守所的犯人的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 更加的尊重和保护人权。“躲猫猫”事件等促使了我国犯人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2. 推动了我国首例的监狱开放。

4月17日, 1024名群众在四川首个“监狱开放日”参观, 不仅使“高墙电网”不再神秘, 而且使监狱的情况和犯人的状况更加的透明化、人性化。监狱开放日让大众亲身感受监狱的执法、管理以及服刑人员的生活状况, 让监狱工作在公众视线监督下展开, 真正让监狱工作透明化。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说, 如此规模和范围的监狱开放活动, 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监狱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了解。

3. 使我国的监狱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为防止“牢头狱霸”的滋生和类似“躲猫猫”事件的发生, 万盛区看守所在搬迁到新址后, 新安装144个摄像头切实保障犯人的合法权益。这是“躲猫猫”事件后我国对犯人的权利保障和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

总之, 网络舆论监督日益成为现在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和首选方式, 它是使民意上达的直接渠道和捷径, 在传递建议和传达意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所以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 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地和谐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鹏、王研《“躲猫猫”事件必须有人被问责》新华时评新华网昆明2009年2月22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2

躲猫猫 篇10

关键词:“躲猫猫”事件,看守所,职务犯罪,预防

一、看守所职务犯罪表现形式

看守所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立的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 以及余刑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的场所。纵观近年来发生在看守所的职务犯罪案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 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监管人员在贪污受贿 (索贿) 的同时, 往往同时伴随着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私放在押人员等职务犯罪。这类案件多发生在监管人员对在押人员的管理以及与在押人员亲友的接触过程中。如有的监管人员收受在押人员或在押人员亲友的好处费后, 利用其看守所监管职权, 为在押人员出具伪造的保外就医、假释或减刑等证明材料;有的监管人员甚至在没有收到释放通知书或在押人员刑期未满的情况下, 私自将在押人员释放;有的监管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 为在押人员非法传递案件信息或私自允许在押人员与其亲友会见, 导致该在押人员与外界串供, 甚至翻供, 严重影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的在押人员家属为了自己的亲人能在监管场所内受到特别照顾, 打通各种关系对监管人员行贿;有的被判刑后余刑在一年以上的在押人员, 为了能留在离家近、劳动强度相对较轻的看守所服刑, 千方百计托亲友对监管人员行贿, 从而达到留所服刑的目的等等。

(二) 玩忽职守

一些监管人员防范意识淡薄, 工作严重不负责任, 为了工作便利, 采取在押人员管理在押人员的方式, 在被监管人员中设立“号长”、“召集人”等, 授予一些被监管人生活、劳动管理权, 那些被授权的被监管人则凭借监管人赋予的权力, 理所当然地充当“牢头狱霸”的角色, 以致发生“躲猫猫”事件的悲剧。一些监管工作人员明知看守所监管工作无小事, 但在具体执行上制度不落实, 管理、教育不到位, 不能有效地掌握和控制监内动态, 以致酿成在押人员脱逃、自杀等事故。

(三) 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

一些监管民警不依法管理犯人, 有的监管民警甚至对被监管人员进行殴打、体罚虐待, 或唆使“牢头狱霸”殴打、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员, 往往造成被监管人员死亡或重伤的严重后果, 同时严重损害了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看守所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 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

看守所职务犯罪屡屡发生, 并非偶然, 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是看守所职务犯罪产生的思想根源。看守所作为羁押场所, 监管人员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利益诱惑, 往往产生靠山吃山的思想, 在执法权上打主意, 利用掌握监管犯人特权岗位的职务之便, 中饱私囊或为他人谋取私利。个别监管人员法治观念和人权保障理念缺失, 企图倚仗以毒攻毒来行使监管职能, 对“牢头狱霸”不仅不制止, 反而暗中唆使、支持。有的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对监管工作不负责任, 在上班时打麻将、喝酒、漏岗睡岗, 有的甚至在值班时与在押人员拉家常, 疏于现场管理, 造成在押人员乘机脱逃或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二) 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 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警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但可操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 加上现实条件的限制, 我国法律对看守所监管人员职务犯罪的制约也较空泛。此外, 看守所所务不公开、日常工作机制不健全、不落实也是看守所职务犯罪重要原因之一。

(三)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从上到下对在新的形势下看守所可能滋生职务犯罪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警觉和防犯, 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未能及时有效地跟进, 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制度不完善, 监督措施不具体, 看守所内部监督不到位, 检察机关事后监督多, 事中、事前监督少, 监督的力度和权威不够, 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浮于表面等情况。加上一些看守所监管人员对监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不高, 检察机关看守所驻所人员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和畏难情绪的影响, 存在着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 使监督工作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权力与监督的失衡,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看守所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看守所职务犯罪预防对策

(一) 检所合作, 共筑思想道德防线

检察机关应与看守所开展合作, 共同构建看守所监管人员职务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是正面灌输。由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组织有经验的同志, 通过上法制课、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廉政图片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健全监管干警“不想”腐败的自律预防机制, 为实现看守所职务犯罪全方位预防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反面警示。通过剖析发生在本市内的看守所职务犯罪典型案例, 对看守所监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使看守所监管干警警钟长鸣。在网站建立“反腐影院”, 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使监管干警不敢违法、不愿违法, 不去违法, 形成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工作要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外, 还需要看守所自身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 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 协助辖区看守所建章立制, 使看守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实现看守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良性互动。

1. 在看守所内部建立预防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应在辖区看守所确定预防职务犯罪联络人员, 并建立联系制度、案件汇报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新问题, 积极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新机制。

2. 完善所务公开制度。

内容上实行全方位公开, 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 对接见, 送物、呈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以及一年以上罪犯留所服刑采取公示制度, 增加执法的透明度, 从源头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情况发生;形式上以实效为原则, 采用公告栏、新闻媒体、内部办公网、外部因特网以及当面告知等多种形式;时间上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确保所有事项及时公开到位。同时向社会公开相关领导以及检察机关监所部门的电话, 让监管干警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3. 规范日常工作, 完善落实相关制度。

明确看守所各项职能, 细化职责分工, 完善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处置等各项制度, 进一步严格执行分管分押制度, 加强看守所信息化建设, 实施全面实时监控, 落实进、出所人员身体、物品检查制度, 严格执行提讯、会见制度, 以及对监区、监室的现场监管及巡视制度, 使制度真正成为制约和规范行为的准则, 使看守所执法权力运行始终处于规范、有序、可控的良性循环之中。

(三) 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1. 构建预防、线索挖掘以及查办“三位一体”的衔接机制

检察机关在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的同时, 应采取谈话交流、回访等各种方式, 积极从在押人员以及刑满释放人员中挖掘看守所监管民警职务犯罪线索。与此同时,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要在依法办案的同时, 积极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加强衔接和配合, 积极做好相应的职务犯罪个案预防工作, 使检察机关侦查、预防工作协调一致, 形成预防、线索挖掘以及查办“三位一体”的衔接机制。

2. 建立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制度

检察机关应与看守所建立有效的预防工作联系制度, 与看守所共同制定“关于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通过联席会加强检所信息的沟通与协调, 及时与看守所交流有关查办、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方面的信息, 提供看守所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部位方面的实例资料, 及时发现看守所职务犯罪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双方应发挥各自的业务优势, 共同分析看守所在制度、管理、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漏洞, 深入研究看守所职务犯罪的根本症结, 提出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治本性措施和对策, 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盲点、弱点和难点问题, 创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

2.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信息库

检察机关应同看守所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信息库, 对看守所监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发案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登记, 广泛收集同预防、揭露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 对典型案例和特定事项实行分类管理, 对监管干警职务犯罪举报线索进行存档, 以便随时查实。在此基础上, 认真剖析个案发生的原因, 做好整改预防工作, 认真分析看守所系统各种职务犯罪的新问题、新趋势, 研究新特点、新规律。通过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信息库, 采取分别预防的方式:对有过违法乱纪行为, 受过党纪政纪处分, 或已经有违法违纪的苗头, 或检察机关接到举报线索后尚未查证的监管干警, 采取单独谈话、提出检察建议、责令具结悔过等方式, 提醒当事人悬崖勒马;针对其他监管干警, 则以开展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 使个案教育和系统预防相结合。

(四) 完善检察机关监督制约机制

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 除了依赖看守所自我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以外,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

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预防看守所监管人员职务犯罪应从具体对象抓起, 从重点岗位查起, 从可预防的部位找起, 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检察监督职责, 将预防、查办职务犯罪意识纳入驻所检察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看守所收押、释放、提讯、会见、递送物品等多发职务犯罪重点环节的检察监督。针对看守所内单独执行职务的监管人员难以监督的情况, 加强检察巡视, 有重点地找在押人员谈话教育, 了解情况, 掌握动态。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或进行节假日抽查, 堵塞外来通风报信的信件流入监内的渠道。对看守所民警涉嫌徇私舞弊通风报信、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等职务犯罪案件, 坚决依法查处, 决不姑息迁就。

2. 创新网络监督机制

别和霉菌“躲猫猫” 篇11

自从前年夏天结婚后,我就患上了霉菌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整整两年了,我在治疗、好转、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最令我痛苦的是,我无法与丈夫亲密了。每每想到自己下身豆腐渣样的分泌物、腥臭的异味,我就自惭形秽,不敢让丈夫碰我。我每天用“女性护理液”冲洗阴道,可还是觉得自己脏。即便是病情缓解的日子里,由于太多次的复发,我也在恐惧中不敢接受丈夫的爱。我们那么年轻,今后可怎么办?

丈夫的不满

看到妻子这样痛苦,我心里也很难受。不知道这个阴道炎为什么那么难治,简直成了我俩爱途上的“霉星”。妻子说这病会在夫妻间传染,不治好不能做爱,可是她好好坏坏没有停歇的日子,我用避孕套她都说不行,我真受不了。妻子还让我去看医生,真是胡扯,我好好的去看什么病?我都不嫌弃她,她还嫌弃我了?难道妻子得病时间长了,有了心理障碍?

女人为什么易倒“霉”

大约75%的女性至少会得一次霉菌性阴道炎。而且,对很多女性来说,还存在着霉菌重复感染的烦恼。虽然它们不是很严重,却会令人很不舒服。况且霉菌感染十分顽固,在许多病例中是很难处理的。

霉菌是一种厌氧菌,也就是适宜在缺少氧气、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因此,阴道成了它们在人体滋生的最好处所。正常情况下,霉菌与阴道内的其他菌群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但当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免疫系统低下、营养不良以及精神压力过大时,菌群失调,霉菌失去制约因素,从而大量繁殖,引发霉菌性阴道炎。

生活中病菌是无处不在的,霉菌可以在阴道、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皮肤真菌病、胃肠炎、灰指甲等等疾病,这些部位寄生的霉菌还会互相传染,譬如足癣、灰指甲、胃肠道的霉菌可能是引发阴道炎反复感染的来源。一些女性喜欢使用妇科清洁洗液、消毒剂、消毒护垫等,实际上这些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女性的生殖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都有其独特的防御结构和功能,本身就有一种自净作用,倘若过度清洗反而破坏了阴道的弱酸环境和菌属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使阴道上皮的抗病力下降,引起念珠菌或其他细菌所致的阴道炎或使病情加重。

挥之不去“回头客”

霉菌性阴道炎最令人烦恼的是容易复发,那是因为一些患者发现症状稍有缓解就擅自停药,如此用用停停,会使念珠菌产生耐药性,影响药物疗效,导致霉菌性阴道炎再次发作。所以一定要注意用药后的复查。在治疗期间夫妻应暂停性生活,不然女性在用药期间,稍有好转就又会感染,这样反复感染,久治不愈,给患者生活上带来不便,还会产生精神压力。

所以说症状改善或消失,并不意味着霉菌性阴道炎已痊愈,只是念珠菌暂时受到了抑制。有的念珠菌还很顽固,躲在深处,一下还死不了。患者千万不要就此停药,而是应该遵照医生嘱咐,完成治疗疗程,中间可以在医院做妇科检查和白带的显微镜检查,显示阴性则表示痊愈。只有连续三个月妇科检查及白带显微镜检查均无异常,才算完全治愈。

另外,治疗妊娠期间的霉菌性阴道炎的时间要长于非妊娠期。阴道局部用药宜将药物放入阴道深处,放药时动作要轻微,稍有不当即可能导致早产。

从此不做倒“霉”蛋儿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首选制霉菌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此药产生耐药性的霉菌,如果配合碳酸氢钠洗液进行阴道冲洗,症状可很快改善(一般医院的妇科门诊都具备此项治疗能力)。冲洗一般建议自己在家进行,因为冲洗后可用米可定阴道泡腾片阴道塞药。如此不间断治疗两周,阴道分泌物会恢复正常,阴道黏膜充血会消失,炎症基本治愈,如果害怕治愈不彻底,可继续治疗一周,然后去医院进行复查。

我是孕妇我怕“霉”

妊娠期孕妇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升高,使阴道上皮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有所改变:同时肾糖含量降低,尿糖含量增高。另外,怀孕后阴道内皮肤的皱褶地方增多,容易藏污纳垢。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孕妇患了霉菌性阴道炎后,胎儿最大的风险是阴道中的念珠菌能经宫颈上行,引起羊膜炎,提前破水导致早产。另外,当胎儿经母亲阴道自然分娩时,也可能被念珠菌感染,易引起如眼睛、口腔等局部的念珠菌病。所以,为了胎儿的健康,孕妇应积极治疗。

孕妇用药要谨慎,但不等于说什么药都不用,等着疾病的折磨。胎儿对致畸因子最为敏感的时期是妊娠期的最初三个月,而霉菌性阴道炎最易发生在孕中后期,胎儿的器官分化、发育均已趋完成,此时给予阴道局部用药已不存在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因为不必担心腹中宝宝有什么闪失。怀孕期间发生霉菌性阴道炎,以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口服药物。先用弱碱性液体冲洗阴道,再选择抗霉菌的栓剂。孕妇应选择在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冲洗阴道时伤及胎儿。

细节决定成败

1怀孕之前应先做准备,进行优生咨询,全面检查身体,以免孕后发现疾病再治疗,用药受到局限。如霉菌性阴道炎,孕妇就不能用口服药物,但口服用药和栓剂同时应用,效果更明显。

2是否患了霉菌性阴道炎,可以自己观察白带,若白带呈豆渣状、凝乳状,像过期的“坏牛奶”样。但下生殖道的感染有可能是混合感染,不仅有念珠菌在作怪,支原体、衣原体等也爱混在其中。做个白带常规检查就可弄清楚,医生将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3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最大的用药误区在于一听是炎症就以为是感染,擅自使用抗菌素。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期间不要同房,且需要夫妻同治。男性的治疗方法比较简单:每天早晚用温开水(必定要烧开过)掺进洁尔阴洗液清洗阴茎,擦干后用克霉唑软膏涂抹,如果没有症状,治疗大概一周就可以了,有症状的治疗到症状消失后,再继续治疗一周。夫妻双方要每天换洗内裤,内裤必定要用开水煮过,并在阳光下晾晒消毒。家庭中切不可将鞋袜与其他衣物用一个盆子或一齐放入洗衣机共洗,而应将它们分开洗,以避免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正确的阴道塞药步骤

(1)清洁双手。

(2)将投药器的活塞尽量拉出,把阴道片放入投药器内。

(3)仰卧床上,曲起双膝,使授药器较容易插入。

(4)小心地把投药器轻轻塞入阴道深处,压下活塞,把药片推入阴道内。

(5)使用后,将活塞从授药器拉出,一起用温水及肥皂清洗,然后冲净、弄干并保持干净。

(6)此治疗法最好在睡前进行。

(7)瘙痒、灼热及流液等症状可能会迅速消失,但仍须继续使用药片。直到整个疗程完毕。此点极为重要。

躲猫猫 篇12

然而, 此次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案子本身, 而是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创举———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的真相。此举被不少人视作民意撬动公权, 从网络迈向现实的标志。那么, 将民间调查引入舆论事件是否可行呢?实际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网民参与调查不合“情”

这里的“情”并非指感情, 而是国情。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网民主体是年轻的、不富裕的、社会地位不高的群体, 比较对抗社会主流意识, 抵触社会传统规范。当他们聚合成群体, 形成某种意见时, 有时会出现理性缺失的情况, 甚至可能表现为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指的“乌合之众”。 (1) 轰动一时的“艳照门”、“最毒后妈”等网络舆论事件就是佐证。

另外, 与之相近的观点是, 网络的出现可以重建哈贝马斯所说的已然消解了的公共领域。这样的说法同样值得商榷。因为网络是社会性的空间, 而非价值中立、完全独立的场域, 因此, 对网络舆论的形成同样需要进行社会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当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社会沟通和行动时, 其实是在一个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结构下进行自我实践的策略。 (2) 所以, 抛开国情、民情等客观因素而单独探讨网络对于公共空间形成的价值有失偏颇。

总之, “网民”只是全体公民中的一部分在使用网络时的称谓, 其本质仍是公民;相应地, 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媒体, 是公民活动的空间之一, 真实世界中的公共空间和公民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网民参与调查不合理

第一, 网民参与调查, 就是从虚拟走进了现实, 其性别、年龄、职业等在网络空间隐匿的元素在现实社会中显化, 这就好比网络恋爱的“见光死”。事实证明, 参与“躲猫猫”调查的网友能够在网络空间“叱咤风云”, 一旦迈入现实却显得有心无力。通过“先到先得”原则征集的网民调查员, 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广大网民, 乃至广大公民?而参与调查的网民是否具有参与事件甚至案件调查的专业素养?他们又能否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想让以上问题得到肯定的答案, 势必要让虚拟的网络同现实的社会接轨,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网络实名制的实行。因为只有实行网络实名制, 才能将真诚、思辨、负责等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交往规则在网络空间得以遵守。

第二, 网民在“躲猫猫”调查团里的角色, 与其说是案件的调查者, 不如说是监督者。在舆论监督体系中, 存在着公众—媒体—公权的一般构架, 即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3) 可见, 大众媒介都是舆论监督的执行者, “躲猫猫”事件的披露也不例外, 首先关注此事并给予报道的仍是报纸媒体。大众媒介拥有普通公众所不具有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 (包括设备、人员、资金等) , 这些是舆论监督得以深入化和制度化的保证。

再者, 任何权力都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下行使, 大众媒介代表公众开展舆论监督的同时, 也要受到公众的监督, 由此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躲猫猫”调查团成立伊始, 参与调查的网友“风之末端”、温星等人的身份就被很多网民质疑, 在调查团交出报告后, 广大网民又“集体倒戈”, 对调查结果表示强烈不满。来自网络的民意代表受到网友们的质疑, 不得不说是令人尴尬的结果, 它同时暴露了网民参与调查本身的监督缺位。

网民参与调查不合法

当我们高呼网民参与舆论事件调查是网络民意的重大胜利时, 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躲猫猫”事件本质上涉嫌刑事犯罪, 其既指向另一“躲猫猫”的狱友, 更指向看守所执法人员的渎职嫌疑。故而案件事实的调查, 首先应当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责任。尤其是检察机关, 在第一时间介入案件并公布相关信息, 乃是法治社会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基本常识。尽管推出网民调查团的初衷良好, 但这种调查却于法无据, 由其作出调查结果无论真实与否, 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以, 当调查团网民披露难以接触到核心信息的时候, 这种民间的调查其实就已经受到“合法化的障碍”了。

结论:司法归位是应对舆情的最佳出路

事实证明, 网络没有给出真相的能力。在更多的时候, 网络的力量表现在, 它能够作为一种不受常规拘束的监督而存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 需要一个良性的互动与对接。这种互动与对接的内涵, 不仅是职能部门接过网络提供的线索, 而且应该是将调查和处置对网友和公众全程公开。

在法治社会, 应对类似公共危机既要考虑网络舆情, 更要考虑现代法治准则。一切绕开制度路径另谋出路的做法, 从长远看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给法治带来损伤。所以在“躲猫猫”事件中, 最佳的出路还在于司法调查归位, 以透明、公正的司法调查和信息公开, 让网民释怀, 并在民众心理上重塑司法公信力。即便司法调查的程序一度受到民众怀疑, 以往存有的司法信赖危机也不应是司法隐退的缘由, 反而是将司法调查推到前台的动因。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8页。

[2]夏倩芳、黄月琴:《“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传媒研究的检讨:探寻一种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路径》, 《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15卷第5期。

【躲猫猫】推荐阅读:

上一篇:打开思路下一篇:快乐的本来面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