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24-10-18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精选8篇)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1

地理学科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一、指导思想

结合崇溪中学实际,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调研中了解的实际情况,现写出报告如下。

二、教师配置现状

崇溪中学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共计3人,地理教学12个教学班,平均每人4个教学班,相对来说地理教师先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但是教师平均年龄都比较年轻,可以说这是一支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队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队伍专业素质偏低。原因是:师资的来源不足地理,这给地理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三、我县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主要成绩

1、巧家县全县22所中学的地理教学基本走上正轨,除个别学校的初一年级上学期没有开足每周3课时之外,无一所学校不能保证每周2课时的地理教学,这说明我县在教学管理这一块上还是有相当力度的。其次,各所学校基本能将学生的地理成绩做为班级教学成绩和学生个人总成绩评估的总体范围之内。以上两点为地理教学的实施以及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必要条件。

2、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空前的高涨,主要表现在:

(1)教师积极申报优秀课,而且优秀课的质量明显高于往年。上学期县优秀课评选的初评人员由各校推荐,而我们地理学科被推荐上来的人数在同类学科相比之下是相对较多的。

(2)积极撰写优秀论文。一些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思想比较活跃,敢于在教学中探索,并且有成功的经验。

(3)积极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新课程地理信息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自己购买电脑并上网,目的`就是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4)一些老教师默默耕耘,甘于奉献。通过下乡听课,我发现有些老教师,不求名,不图利,但却仍勤勤恳恳地工作。这是一个能反映世界地形、气候、政区、自然景观等多种地理特征的地图,而且所反映的地形是有立体感的。制作这样一个教具是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精力的。这是一个无责任心的人所无法办到的。

3、涌现一批责任心强,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在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

(1)加强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觉地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如在讲中国地理第九章第一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时,她为了引入“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这一教学内容时,列举了某矿山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而急需药品这一案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加强了对学生通过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读图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正确地使用地图,利用地图帮助我们学习地理,这已成为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精力,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地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深对所学问题的感受,以及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3)师讲生授,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由于受新课改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导读式、谈话式、启发式、直观式教学在教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学生的讨论学习、举例说明、小组竞赛、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都能经常看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这标志着新课改思想正逐步渗入到教师的教学思想之中,并在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如地理教学仍然在某些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以学生的平均分是否及格来衡量教师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等问题,都是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我这里主要是讲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观念转变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多次下乡听课了解到的情况看,在教学中多数的课堂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但学生参与的时间、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教师以自己的讲叙,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总怕自己讲不明,怕出现知识点遗漏,结果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太少,甚至练习时间都很少,因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都受到了扼制,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2、教材理解不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性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以及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一味地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学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是一味地让学生看书,然后去说,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能力培养不够,或者不够准确。比如中国地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这一节,在讲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时,可以在让学生了解两个事例之后,让学生再根据自身的感觉谈一谈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就行了,没有必要让学生看书照原话来说。在讲现代运输方式时也是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能回答出现代运输的方式有哪些。否则的话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使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3、教师轻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问题实行包办代替有些教师忽视教学过程本身的含义,平时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遇到问题总想包办代替。如有的教师在做课后复习题时,不是去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而是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降低,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4、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负担较大的情况下,对地理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①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②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理解得不好,讲起来又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因而在学生心中产生不信任感。③教师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缺少自主、能动的活动空间。④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

5、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以至整体教学质量偏低通过几次考试反馈的信息,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即就是教学成绩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①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重视不够。②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理性,教师如果忽视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学生自然学不好地理。③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题型的变化较大,考核时不仅注视知识,而且又关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生自然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④地理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复习时不够全面,有的教师习惯于给学生押题。⑤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做到精讲多练,知识的巩固时间不够。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2

1.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

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本质是将传统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可持续发展性因素, 如此一来才能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打开大门。通过新课改政策的执行, 地理课程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在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里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下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二元论依据, 将自然与人文进行明显区分, 系统理论作为其重要授课内容, 而相关与实践结合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中寥寥无几。经济逐渐飞跃的近二十年里, 唯有高中地理教育固守着其老旧观念毫无变化, 这直接造成了地理教育应该立即转变的现实状况。在这一背景下, 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和教材,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与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在加入可持续发展因素之后, 在其实际教学中的表现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变化, 高中地理课程已经明显的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传统的高中地理已经逐渐被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性质的高中地理教材代替, 这种教材中可以从文字内容方面、图标漫画素材、互动思考版块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性。总体看来, 地理科目在于综合性地理常识以及区域内富有特点的地理详细描述。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充分展示地理学这一物质系统的学科, 以及这个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性, 其本身的灵活多样性, 该物质系统内包含的所有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或者整体与人类能够产生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 是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内容, 地理学不仅是固步自封、顽固不变的, 它是一种综合的内容, 用一个资源丰富的流域做例子, 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旅游、水利、矿产、气候、水产养殖等等) 。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目标, 因此, 教育活动都必须设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也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

3. 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究竟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其传统性质的分类标准已经跟不上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趋势,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3.2与时俱进的地理知识并没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现, 学生普遍感到对新知识的匮乏;3.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明显见到, 但是对于其起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并不大, 加入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地理教学并未经过严密的讨论以及深究其教学方法的改变, 因而导致学生接受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而地理课程并未担负起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3.4高考制度影响着地理教育, 使其不得不应试化。3.5地理教育专业师资人员匮乏, 专业教师知识含量以及教学方法水平不高。

4. 优化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措施

4.1 优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等教学模式, 由教师向学生单方面的灌输知识, 教学活动在课堂内进行, 不包含任何的交流性、研讨性、互动性、自主性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做到一味地接受知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之相反, 在教学手段加入了各种媒体工具的作用下显得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的课堂教育充满创意, 学生能被其唤起积极性以及自身动力, 在探讨和答疑中愉快进行知识教学。

4.2 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加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就是指对于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要将其知识掌握量、实践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联合起来做出综合结果。这种评价不仅有展示学生水平的作用, 其反馈作用、调节学生成绩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作用都不可忽视。

4.3 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本身应该意识到教学活动是不断更新、不断转变的活动, 只有将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作为长效性活动坚持下去, 学生才能受益。学校的教学研讨机构以及教育主管机构在对于教师采取教学方法培训时, 应注意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加入, 并将其产生的效果尽力做到最大, 让教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实践课堂中效果。

小结

总的来看, 高中地理课程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已经显现, 这为高中地理学科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良好的开端。地理专业教师在依照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 将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的地理课程教育,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教育手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 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摘要: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引领,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在于人类以及不断发展的外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 高中地理学科主要是对于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周围自然生存情况取得和谐的状态分析, 所以高中地理学科应至始至终延续性地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玮琪.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15-16.

[2]李远.高中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吉林教育, 2008 (4) :32-33.

[3]王伟中主编, 郭日生, 黄品副主编.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6.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3

【关键词】地理;学科价值;工业地域;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78-03

【作者简介】邵俊峰,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本次展评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对引领全省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学科看,地理学科价值被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受抑制等现象非常普遍,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来推进课堂改革。在本次展评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陈光林老师的一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展评课,受益良多,也对“发现地理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一主题有了更多的思索。

一、地理学科价值:发现与展现

地理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地理学科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理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这一基本问题,导致了教师教学没有方向,学生的学习没有了动力。因此,发现地理学科价值是每个地理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的课题。

地理的学科价值包括地理学科内容本身的价值以及教学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价值,前者是静态价值,后者是动态价值。从地理学科内容价值看,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地理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其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这种学科价值体现在全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的“尊地之规”和“束我之行”。从动态价值看,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在开篇就明确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应使学生“欣赏与认识这个世界”、“在经济、环境等项目中有效合作”、“关注面对的世界和地区人口、资源等问题”[1],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人地和谐”的理解及相应的行动关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空间辨别、空间想象、时空观点等地理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情意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能参悟地理思想和地理学习方法等,这些都是地理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

陈光林老师教授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学科价值,个性化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通过“工业之美”展现学科之美。

“工业”距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遥远,对学生来说只是“冷冰冰的机械构成”。因此“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若采取常规教学的方式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陈老师给学生展现的工业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用诗意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背景音乐勾勒出了各类工业的“性格”:(纺纱厂)朵朵白云幻化为纱,(服装厂)巧手奏出片片温馨,(钢铁厂)炼铁成钢,诉说一个个有力的奇迹……这些“美丽情境”不仅是对学情(学生对工业、工厂的陌生)的回应,利于学生展开后续的有效探究,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工业之美、工业规划蓝图之美。在学科之美的感召下,学生对生活会有更健康的向往和想象,他们的探究热情也同时被点燃。

2.贯穿乡土案例展现“身边地理”“有用地理”的价值。

认识世界是地理学习的价值之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身边开始,身边的世界对学生来说是最真实、最熟悉的。但许多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因为熟视无睹而导致了“存在即合理”的惰性思维。其实,学生身边的世界融合了自然、经济、生活、文化等一系列的要素,因而是纷繁复杂的。从复杂生活世界中归纳出地理现象、抽象出地理规律是学生的一种带有创新意味的重要能力,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苏南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工厂林立,陈光林老师把学生所在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工业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各工厂之间的联系、工业集聚的优点等,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这种乡土案例呈现可以引导学生今后更多地用地理眼光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象,体现了地理学科“认识世界、寻找规律”的重要价值。地理的学习还能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是“有用地理”的价值观。在本课例中,陈光林老师通过南京乡土案例,引导学生“慧手绘蓝图”,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他们家乡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地理让生活更美好”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时空转换的视角展现地理学科的思想价值。

地理学科是研究各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科学,所谓“无空间不地理”,空间性是地理最重要的特征。陈光林老师通过“慧心做探究”“慧眼看世界”两个环节呈现了地理空间的不同尺度:南京市工业园区——南京都市圈工业园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带,这种层层扩大的空间格局,既能承载小空间(地方尺度)的深度探究,又能扩大学生空间视野,以全球化的思维突破小区域的限制。这种不同层次空间的探究及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体现了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价值。地理学科同时也关注对时间尺度的研究。与历史等学科不同,地理学科侧重于研究基于空间的地理事象的演化机制和变化规律,这种地理事象有自然方面的,有人文方面的,更多的是人地相互影响下产生的。陈光林老师立足南京这一区域,把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演绎出历史的厚度,他带领学生从南京1500多年前的纺织工业开始,到现代各类工业园区集群,再到未来该地产业发展的蓝图,在变化发展的时空中推演产业的集聚与分散的特征、规律,很好地呈现了地理学科的时空动态价值。

4.以热点问题为载体呈现地理学科的综合价值。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因而它能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地理学科的这种综合价值,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独特渠道。世界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往往融合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要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有一种综合性强的学科来引领跨学科的研究。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特性使其在热点问题的探究中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大的责任和空间。陈光林老师在课堂中引入“一带一路”这一热点问题,以“一带一路”为载体让学生综合探索工业分散、产业联系、区域合作、人地关系等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在热点问题综合分析中的独特价值。

二、学生学力发展:内涵和策略

学生学力主要是指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3]它既包括知识、理解、技能等显性内容,也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兴趣、动机和态度等隐性内容。学力是学生发展的旨归,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有效地发展学生学力。从地理学科看,学生学力发展的过程与地理素养的形成密不可分。地理素养是学生学力的具体化,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它包括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4]地理课堂中学生学力发展依赖于教师组织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高中地理课堂的浅表化大行其道,地理知识成为学生记忆背诵的材料,学生在知识的表面“滑冰”,缺少深度思维的机会和时间。在所谓“大容量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口号下,学生成了知识装载的容器,学力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传统的“工业地域的形成”课中,很多老师在学生连什么是“工业集聚”都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回答工业集聚的利弊,学生的答案只是教材内容的复制,不是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因而无法获得学力的提升。

为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发展学生的学力,陈光林老师在课堂中应用了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把它称为“启学思”的教学模式。其做法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教师引入探究情境:南京化学工业园中不同类型工业企业集聚在一起。2.提出学习任务:工业集聚有什么意义?其位置有什么要求?并明确研究方向。3.学生接受任务后先独立思考4分钟,再讨论4分钟。4.教师提出更高的任务:需要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服同学和老师。学生再讨论。5.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理答。6.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选择相应的学案让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归纳。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陈光林老师的启、学、思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个探究活动用时接近20分钟,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和充分的思考、讨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工业集聚概念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力。该模式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合理的引出实现“智慧之启”。

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就是引出。[5]陈光林老师通过引出复杂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刚刚学过同一类型、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如纺织类工厂)可以集聚在一起,但陈老师情境中展示的是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也集聚在同一工业园。这种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新情境的展示,利于学生在质疑中提升思考力,利于探究的深入,达到“智慧之启”的效果。

二是必要的任务解读达到“方向之启”。

现在很多课堂出现了“假探究”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探究任务不明确,学生无从入手,二是探究难度太低,不值得探究。在提出学习任务时,陈光林老师对任务进行了简要解读,明确了探究方向。陈光林老师的这种“启”明确了方向,是有效探究的保证。

三是重视学生讨论前的“学”和“思”。

最常见的探究活动景象是:教师布置完了活动任务,就让学生开始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没有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深入思考在先,学生表达的观点只是浅层次、缺少逻辑性的,小组间的讨论也是不着边际或表面化的。陈光林老师在任务布置后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在经过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后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学生间的讨论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讨论前的“学”和“思”环节是学生学力提升的关键。

四是根据学生反馈灵活选择学案。

知识性学案是“启学思”课堂促进“学”和“思”的重要补充。陈光林老师为本课准备了各个知识点的学案,但这些学案并不需要全盘让学生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相对应的学案内容,可以给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提供攀登的“绳索”。陈老师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还存在知识性、概念性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完成备用的相关知识的学案。在此基础上,陈光林老师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学生最终能够结合工业集聚的意义举出鲜活的应用实例,说明其理解力、迁移力和表达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展现学科所有的价值,学生学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地理课堂中浸润学科价值观、发展学力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作为地理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住地理教育的改革方向,真正把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科思想展现给学生,把让学生获得学力提升的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完章[J].地理学报,1993(01~06).

[2]伏钰.高中地理新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透析[J].教学创新,2009(03).

[3]李庾南,陈育彬.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08(08).

[4]周慧.中学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2010(08).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4

负责人:李巍巍

摘要:高中学生面对无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更加混乱。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本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联想创造 地理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意义)

背景: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意义: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高中地理本身是具有原理性、联系性的,可以利用这些符号连接来让学生很快记住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每个同学的头脑中就像有很多幅美妙的动画一样,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使得每个学生很容易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技术,利用思维导图的有关软件,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别的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以期为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广东等地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记忆力培训,许多大学都成立了相关的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而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也在积极的推广和研究思维导图。这一切都表明思维导图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研究者规模日益壮大,说明其价值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的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近几年,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大多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与学。如在科学课程和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在英语课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记英语单词,在写作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式结构辅助组织语言材料等。相对而言,现行研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于放射性思维范畴内研究,较多强调树状结构的发散联想,忽视应用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在强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是脑神经元的天然结构标志的同时,忽视这种天然结构所依存的“天然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事物存在于原生态结构形式之外的各种“变式”。思维导图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思考,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收获。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瞄准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的确,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2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提高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改变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效率。

内容:⑴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⑵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制作及制作方式选择的研究,从而形成思维导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模式。

⑶依据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等特点,研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影响。

⑷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思维导图在地理新课中应用;思维导图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地理练习课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画出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绘制思维导图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和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中建立“全局”观,在熟练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掌握地里学习的技巧和方法。①自然地理部分,在学生学习后进行复习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建立自然地理的原理性联系;②人文地理部分知识,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做出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课堂学习和复习中完善;④区域地理的部分,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课题研究以华师一附中高中三个年段学生为实验教学对象。

方法:①文献法——主要运用于对相关运用脑中思维导图理论的检索、调查、分析、整理,为本课题研究奠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②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在日常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

③比较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实施思维导图和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比较,不断调整方向,不断充实内容,让课题真正来源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

④个案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确立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⑤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依据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理性高度上的概括。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

3年

9月——201

2年

1月)

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实验,确定研究重点及措施。针对现状,做好课题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研究的意义; ②筹备、组织、收集资料及制定总方案; ③组成课题组,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课题方案论证。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1

3年

1月——201

4年

月)

①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实验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及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制定阶段计划,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探索并建构课题框架体系。制定实践计划,按计划实施开展研究,调查和实验,把实验研究工作于日常教学工作统一起来。加强过程调控,重视小结交流。② 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定期与本学科资深教师研讨请教。③撰写论文,每阶段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

月——2013

月)

①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形成案例等。②总结汇报。③申请对课题进行验收和成果鉴定。④完成课题结题工作。⑤推广普及。

七、研究的结论、效果 效果分析

课题最好的研究对象为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学习不同部分的知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思维导图的训练。针对不同课型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导图练习方式,高一年级以新课学习为主,高二年级复习和新课学习共同进行,高三年级以复习课为主且主要针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三个年级不同课程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地理学习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知识学习中明白了“全局”观的重要性,不仅对地理学习,而是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产生了相应的帮助。

1.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案例 ①《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

《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内容较简单,条理性强,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学生预习学习,并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在预习过程中梳理课本知识点,这个梳理类似于学习过程中抄写笔记,主要是线性笔记的形式;其次,要求学生将梳理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此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课本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表现出来;再次,要求学生对自学内容不懂的知识进行提问。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思维导图对读书学习的作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知识整体性的认识和全局观的建立效果显著。

②《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内容繁多,知识复杂,联系性强,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再复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按照几个大的模块呈现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其次,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此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找出区域地理各个模块要素之间的联系,呈现区域地理的整体性特征;再次,要求学生对每个区域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思维导图对复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所学区域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区域整体性和全局观有效果显著。

地理课程中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或者区域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都非常突出。所以在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得分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尤其在综合题的回答中,语言条理性和逻辑性明显增强。2.实际课堂教学效果

在推进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教师示范,边讲边画,逐步向学生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过渡。

这一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学会绘制思维导图,由教师讲解和引导绘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快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并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大 胆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每节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到对每章节整体的理解过程都借助于思维导图。为了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很好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应用它来梳理和记忆学习所获,帮助学生随时调用相关的知识指导练习,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边读课文,边示范,或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然后,看着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讨论课文内容,并不断完善画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也修改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方法,并以思维导图记录学习所得。此阶段是学生对于一个新事物和新思维的学习过程,相对推进较慢,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兴趣,发言总是十分踊跃,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总能不断提出一些完善思维导图的好点子,学习积极性极高。看来思维导图的确是能打开学生大脑天赋潜能的万能钥匙,它改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使地理教学变得轻松、有趣,富有吸引力。

第二阶段:提供一些模式让学生选择,学生开始在自主学习中绘制思维导图。

此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手绘阅读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过程,增加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习的兴趣,既定模式的提供有利于学生迅速达到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目标。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考虑到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多方面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便捷地在学习篇章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能提高写作能力,我指导学生尝试应用线性模式和知识体系模式来绘制思维导图,一般先整理出课本知识点内容,往往呈线性模式,然后将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的连线图。当然,我也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因为现在没有谁能穷尽所有阅读思维导图的模式。此阶段的推进相对较快,因为所针对的知识内容较为简单易懂,这样也减轻了学生在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过程中的压力和为难情绪,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积累学习成果。

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并大胆质疑,积极进行阅读思考。

此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思维导图引导学习思考,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应用思维导图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观的建立。在学生已灵活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技术和具备一定的地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引导自主的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在学习新课后,配合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绘制思维导图。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展示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收获,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用思维导图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地理学习心得。我在本阶段教学实践的体验是,在近一年的探究实践中,越来越感觉手绘思维导图是非常灵活的,没有严格的限制,只需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的规则,却能大大增加大脑思考的自由度。有时,学生手绘的思维导图构图很容易会被误解为马虎、混 7 乱或没有结构,但事实上,真正的精神自由常常是混乱之中创造秩序。看似混沌状态的手绘思维导图,有时让学生稍稍解释,就能发现其中各种图形、文字等往往都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此阶段已经进入收获阶段,可以明显感到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是对地理教学的效率还是效果都起到显著的作用,学生也同时爱上思维导图的应用,因为不论是对地理学习还是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生活安排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3.课题展开后学生访谈

通过12 名(成绩上、中、下各4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反映在思维导图的学习和训练中,对自己有明显提高和帮助的方面很多,具体总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是手绘的。他们一般是在课前或课堂中动手绘制或修改,在学校里还喜欢和同伴一起绘制、相互交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会以个人、组群方式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这也是我所期望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效果比直接观看别人的思维导图效果好,因为自己画可以自由联想、自由支配。这部分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对建立知识体系结构很有帮助,并且可以帮助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通过绘制思维导图预习课文,甚至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他们喜欢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因为自己画思维导图能帮助巩固学习中的知识;觉得自己画的才有成就感;自己画的自己看起来更加明白,能够帮助自己明晰课文内容和脉络;复习时,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温故知新,使自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第三,喜欢直接阅读别人的思维导图的学生认为教师画的思维导图或小组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比自己独立画的更清晰,更有指导作用,阅读教师或同学集体完成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提高读写能力。接受访谈的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画思维导图,但喜欢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因为别人画得很好,自己可以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的收获更多。还有少量学生,通过比较别人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喜欢自己画阅读思维导图的同学,也喜欢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预习和复习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倾向。

第四,无论是否喜欢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都认为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更好,对综合题的分析能力有明显提高。研究结论

通过课题“思维导图”在地里学习中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三个年级不同类型的课堂上引用“思维导图”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 8 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帮助。高一年级课程压力小,趣味性强,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全局观和逻辑性的学习思维,同时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将思维导图推广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应用。高

二、高三年级在展开思维导图训练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尤其对于高三学生的综合题答题的分析思路有明显改善。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尤其在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在思维导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亲历、感悟知识联系和逻辑思考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随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控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大幅提升,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提高应试得分。通过思维导图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组织知识、逻辑思维、关键词描述等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对地理学科有帮助,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八、相关问题的思考

实施“思维导图”课题的效果和成绩是明显的,这教学和学习方式不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的能力,但是能否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对地理教学过程中若干环节中的一个小点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对课题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要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工作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对于教学而言,更利于提高记忆,促进知识的整理消化和吸收的,是用计算机还是手绘方式呢?。

2.学生目前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多数情况下停留在由“线性思维和线性笔记”转化为知识联系图的过程中,所以思维导图是由大量文字组成,对于颜色、符号、图形的应用比较少,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在如何应用颜色、符号、图形方面,师生还要进一步学习完善。

3.对学生的训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华师一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学习效率和成果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原本思维导图的应该范围十分广泛,如何将思维导图进一步推广,将其应用到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多个方面,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影响,仍需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和努力。

九、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系列丛书》(共六册)东尼·博赞(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思维心理学》 邵志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心理学》 梁俏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辨析 赵国庆,陆志坚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11期,2004,8

(5)《智育心理学》 皮连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6)《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 商务印书馆

(7)《斯滕伯格 教育心理学(原书第2版)》 罗伯特·J·斯滕伯格 温迪·M·威廉姆斯(美)著 姚梅林 张厚粲

中考地理学科 篇5

【原创】 【命题素材资料】

处理百度搜索图片:

【命题依据】

一、教材内容:

1、《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P82“卞卡一家”、P86“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P8“北方地区”。

二、课标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初中)》2011年版 中国地理部分: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经济与文化·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域差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三、《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及《考试说明》要求: 本题命题考试目标属于能力理解层级,考纲和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从教学内容建构意义。2.6比较——查明两个(或以上)客体、事件、观念、问题和情境等之间的异同。本题考查内容1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从地形、气候、水系、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掌握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2.6】;2.7说明——能够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一个完整的说明包括阐明某一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发生变化等。本题考查内容2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②季风气候显著(包括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特殊天气、洪涝灾害)【2.7】;本题考查内容3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7】

【命题内容】

一、考查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难度、价值:

1、第一题考查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青藏地区。要求学生说出主要特殊天气—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属于理解说明层级的要求。难度较小。试题价值有一定的区分度。

2、第二题考查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以及北方地区水土配合不协调的特点。要求学生比较四大区域的水资源地区分布及水土配合情况对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综合分析比较,属于理解比较说明层级的要求。难度中等。试题价值区分度适中。

3、第三题考查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要求联系实际比较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的地区差异,属于理解推断层级要求。难度中等。试题价值区分度较高。

4、第四题考查我国主要地理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要求学生了解四大区域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并懂得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属于理解推断比较层级要求。难度较高。试题价值区分度高。

二、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篇6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切不可因学生提出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7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始终以服务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库, 是省各地市政府有关战略和规划课题委托的重要学科。2011~2015年, 本学科先后为省市县级政府部门提供专题研究或决策咨询服务90多项, 横向课题经费3000多万元。学科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2009年、2012年地理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两轮评估中分别排第八名、第十一名, 是河南省高校所有学科中排名最靠前的少数学科。

学科历史底蕴厚重学科平台均衡完善

地理学科是河南大学第一个理工科博士点 (2000年) , 第一个理工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 , 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 , 并支撑了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现有成员115人, 其中教授31人, 副教授47人, 双聘院士3人, 省、校特聘教授10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 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5人, 101人具有博士学位。以该学科为基础, 2004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获得批准;2007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获得批准;2008年, 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 获批地理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 省部共建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2012年, 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

以地理学为主体组建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备份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相继立项建设运行。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服务社会成绩卓著

河南大学地理学科以经济地理学为牵引, 以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为支撑, 在李小建、苗长虹等学者的带领下, 率先开展了公司地理、农户地理、新经济地理等与国际学术前沿衔接的理论研究, 主持编写了《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 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化。近5年, 该学科团队共发表CSCD、CSSCI学术论文500余篇, 其中SCI、SSCI、EI和中文顶级期刊论文120余篇, 著作46部, 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 地方政府委托项目98项, 得到各类研究经费9000余万元;主持完成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与“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两项成果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与完成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项目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其他省级以上科研奖48项。

该学科致力于“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研究;完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数十项委托课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内外影响力

发挥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系统的学科综合优势和技术优势, 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需求, 以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据, 深入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大科学问题与战略、规划、政策的综合集成研究, 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规划设计-地理工程”一体化发展的学术创新链, 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载体智慧决策支持系统和黄河生态文明信息化平台, 为各级政府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多规合一”规划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 提供了技术平台和数据库支撑, 奋力建设中原发展与黄河生态文明专业化高端智库。

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这一优势方向,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 提升SSCI/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构建华人经济地理学研究联盟, 在国际上打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在国内打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原学派”。通过重点人才培育和引进计划, 加大团队建设力度;以野外台站调研基地建设和团队国际化合作为抓手, 全面提升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创新能力;以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举办国际会议为纽带, 提升学科在国际区域可持续性科学中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篇8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0-02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特点的新兴学科,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等复杂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学科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还很短,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还不成熟,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稚嫩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既要有效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又要积极因应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体系的迅速发展,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只有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其未来发展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确保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来指导。[1]所以,研究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战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系统,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走战略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任务,其目标就是建立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这必然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而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必然能引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

二、学科概述

(一)产生及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境,迫切需要通过管理职能和方式来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和各种不确定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为迎接挑战、创造机遇,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着眼全局与未来,积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管理问题,以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家利益。[4]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出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的大趋势,不断催生新的学科。而高等教育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体系分化、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二)发展及特点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准备期、初创期、发展期。[3]

准备期(1949年-1977年)。我国正处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高等教育管理“全面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及政策、措施等基本是照搬照用,难以深入探讨。但也有一些研究试图从高校工作特点来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学问题,如《大学的改造》、《学校工作必须以教育为中心》等,虽然研究成果少,未能形成整体研究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创期(1978年-1983年)。这个时期“文革”刚结束,全国都处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以各高校管理实践经验积累为主,缺乏深入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但也有一些学者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进行多方面探讨,如李冀主编的《普通高校管理》、朱九思等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等,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发展期(1984年至今)。这个时期开始从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向学科理论研究转变。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会成立,1987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已经开始向学科理论体系形成转变。[3]

(三)成就及问题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起步较晚,发展中还有许多困惑,但经过20多年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学科建设得到更多關注,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一些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学科研究成果剧增,特别是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经验分析或描述阶段,一些概念和理论直接从相关学科移植、套用,而未经严密实验或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派系、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多派系、多范式的反思与批判,等等。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很多研究以思辨、经验逻辑推演方法进行,实验或实证研究很少,缺少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专有概念、理论和研究范式,在指导解决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方面水平不高;而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也还未能提升到理论层面。三是学术地位作用还不够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还处在一种边缘的地位,还没有进入国际主流学术区。[1]

三、发展战略思考

(一)服务实践,引领学科深入发展

一是以实践需求引领学科发展。即坚持“实践需求指向”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学科发展指向”。无论是学科体系建设,还是学科发展,均应立足于实践,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需求牵引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是坚持服务于实践和决策。即坚持用“学科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以学科发展成果服务于高等教育管理决策和实践,积极运用学科发展成果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三是在服务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科体系。即坚持学科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学科研究由注重理性思辨转向关注高教管理实验和实证研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学科体系。

(二)多元开放,推动学科繁荣发展

一是充分汲取多学科优秀成果。高等教育管理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构建和发展需要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必须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学科意识,在主动接纳其他学科的观点、原理、方法等资源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规范。

二是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领域。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高等教育管理不但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所以要以“兼容并包”、“洋为中用”的战略姿态,重视多学科研究领域和国际化研究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科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化。

三是鼓励多派系、多模式发展。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之一是具有多种体系与多样化的范式,所以应当提倡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多种体系与多样化范式,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不唯我独尊,鼓励多观点、多派系、多模式共存,在相互批判与反思中实现学科的繁荣发展。

(三)追求卓越,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一是注重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积极汲取其他学科成果时,要在概念体系、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增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互异性程度,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汲取世界优秀成果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差异及文化的“适应性”,又要处理好借鉴与依附的关系;要尽量独立于世俗的权力和政治、经济、社会的干预,不盲目跟风,致力于学科求真的理论体系。

二是创建中国特色学科理论体系。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和反思学科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学习和引进西方优秀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

三是确立我国国际学术地位作用。不仅要在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要更新思维观念,运用战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规避风险、应对挑战,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科发展战略,赢取竞争优势,把学科理论体系推向国际学术舞台,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世界主流学术地位,为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增添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继兵.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与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4.

[2]孟凡.从学科属性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J].江苏高教,2010(1):29-32.

[3]李轶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3(6):98-101.

[4]张秋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59-61.

[责任编辑:覃侣冰]

上一篇:桥初中作文下一篇:思绪的那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