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形态论文(精选6篇)
精神形态论文 篇1
文化作为支配性的意识形态的体现和生产者,可以随时参与到社会意识的生产流程中来。作为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正以其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真实的姿态,体现出社会意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常常用以表示某个特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如平民意识形态、女性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等说法”[1]。
《阿凡达》以其精湛的特效制作、震撼的科幻场景惊艳了世界影坛。该片主要讲述杰克接受“阿凡达”实验,来到了美轮美奂的纳美人世界,他在这个犹如仙境般的地方,如愿地开启了与纳美民族沟通的大门,并带领纳美人战胜了强大的人类。在与英雄有关的电影中,都有类似的叙事结构:在磨难中诞生一个救世英雄,他以无所畏惧的自我牺牲精神,带领着向往自由的人们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取得胜利,解救“弱势群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类电影恰恰都反映出了强大的精神意识。本文以《阿凡达》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主要从精神意识进行探析。
1 精神意识的体现
好莱坞电影制作者们喜欢颂扬一些美德,如忠诚勇敢、无私奉献等,这些美德往往以“美国精神”呈现出来。“美国电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胜任方式,将美国社会如他所想看到自己的那样展现了出来。[2]”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这种精神意识,电影中的主人公不是身怀绝技的孤胆英雄,就是心地善良的有为青年,他们惩恶扬善,富有使命意识,在正义力量的指引下,能奇迹般地拯救了世界。在《阿凡达》中,导演借助影片传达出一定的精神意识,主要表现为崇尚自由和团结。
1.1 崇尚“自由”
影片开头,杰克——这个负伤的海军陆战队员以“弱者”的身份出场,他身体瘫痪行动不便,当他驾驭着自己的阿凡达自由狂奔的时候,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之后,杰克在纳美星球采取样本时落单,在孤独的夜晚,他怀着忐忑的心情与野狼搏斗。这时,杰克遇见了纳美公主,公主对他伸出援助之手,当她把野狼杀死后,俯身为它祈祷,对于杰克的感谢,她冷漠回应。在公主看来,世间万物生灵皆有自由生活的权利。随后,杰克随公主走进了美丽的潘多拉世界,他好奇地拍打着圣树种子,这个行为被纳美公主及时制止了,因为这些种子都是自由的,它们同等享受着伊娃的馈赠。之后,杰克与纳美人和睦相处,逐渐被大家接受,最终成为纳美族的一员,众人心手相连为家园祈福,为自由而战。
在这里,杰克看到飞鸟与纳美人一起在空中翱翔,天空是属于他们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挠他们在天空享受自由;纳美人驾着各种野兽欢快地奔跑,大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深深爱着这片土地。这时,杰克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他爱上了这个奇异的世界,他与大家一起在宽阔的树叶上跳跃、在茂密的丛林中自由穿梭,他决定为了守护纳美家园与人类奋战到底。当自由的纳美人面对人类肆意挑衅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看着灵魂树被连根拔起,大家虽然悲痛欲绝,但毅然奋起反抗。因为灵魂树是纳美人的生命之根,是祖先生生不息繁衍下的种族精神,是凝聚着潘多拉星万物生灵和谐相处、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的图腾。纳美人虽然手无寸铁,但是为了追求自由、为了守护家园,大家勇敢地去应对武器强大的人类。
1.2 崇尚“团结”
好莱坞电影非常崇尚“团结”,主张个体融入群体,纳美人为了守护家园,心手相连,一起为家园祈福,虽然心酸的眼泪冲退不了人类势力的扩张,但大家依然携手团结共同应对强敌。杰克的号召鼓舞起了众人的信心,他召集了马族、伊卡兰人等族群,大家为守护家园而战。当各式轰炸机迎面袭来的时候,他们用执着的信念来应对这场浩劫。在纳美人与其他种族携手抗击敌人即将面临失败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锤头巨兽赶来援助,它们拼命撞倒人类的枪炮;飞兽一排排飞来撕咬着人类的战斗机;就连从不与人相处的巨狼,也跪地请纳美公主骑着它去搏斗。思想左右行动,行动证明内心,心存善良和信念,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只要坚持正义、团结一致,胜利终将会来临。
2 结语
在电影中,无不彰显出纳美人团结的力量。他们齐唱圣歌,团结一致。最终,代表勇敢正义的纳美人在其他生物的协力帮助下,战胜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人类,并将人类遣返回地球,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影片结尾,杰克脱离了自己的身体,将思维永久植入到了阿凡达的体内,成为一名真正的纳美部落的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向往自由的心与团结奋战的力量结合,众人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敌人。从此,大家一起建筑起生生不息、和谐美丽的潘多拉世界。
参考文献
[1]董学文,李志宏.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7,237.
[2]郝健.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1.
精神形态论文 篇2
摘 要 十九大召开之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工作带来了指引,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如何做好电力服务保障工作是电力企业在新时期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对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电力企业稳步实现改革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关键词 十九大精神 电力企业 意识形态工作
作者简介:韩玉芳,内蒙古锡林郭勒电业局。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84
总书记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内容深刻地阐释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处理好多样性、多元化、理性认知、感性人体、建设与管理等因素。电力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是保障电力安全的主要力量,在新时期,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新形势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是涉及全局、关乎长远的基础性、战略性举措,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切实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宣传部门所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意识形态工作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社会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各个领域内都不断改革深化,在电力行业中,其发展目标不断调整,电力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安全、稳定的电力产品的重要途径。十九大召开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是每一个企事业单位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一)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偏差
在企事业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单位内部的领导人员,是十分重要的群体,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外界的一些不良舆论对很多基层干部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侵蚀,工作懒散、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时有出现,这种不良现象还在整个单位内部蔓延,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群众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一些群众的观念更新比较缓慢,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即满不思进取,对各种新技术、新事物的积极性不高,在社会层面上出现了信用缺失、不讲公德等现象。
(二)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干部队伍水平较低
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是积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的重要角色,在单位不断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直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结构的更新比较缓慢,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落后,没有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组织与规划,因此导致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规划和设计,没有积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不高。
(三)意识形态工作方式落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使用网络、移动设备的人数逐渐增多,网络已经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而且网络信息的利用不充分,导致不良网络信息在社会范围内扩散,反而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
(四)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对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十分严重,一些基层的单位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研究和统一部署,而且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对上级交办的任务不明确,责任目标不清晰,因此很容易出现错位和缺位的现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也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整个意识形态工作表现出疲软状态,加上一直以来有关领导都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导致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当前,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意识形态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
电力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单位内部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而且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党组织的步伐,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进一步发展。在单位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十九大精神要义的理解,并且积极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研究,在单位内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用电安全。
(二)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关系
意识形态工作的多样性并不同等于“多元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由于物质关系不同,因此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是不相同的,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旧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反映不同经济关系的社会精神生活、价值观念也会是多元化的,是多变的。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并不不代表完全无限制的多元化,就必然是多样的、多变的。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别有用心,利用混淆的概念来阻碍我国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多样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处于支配地位,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意识形态,所以说意识形态也是“一元化”的。在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从宏观层面意识到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用党的理想理念来武装党员群众的思想,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使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政治上的坚定性其实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基层单位内宣传,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以宣传,才能帮助各个基层单位从整体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后,还应该要?β砜怂贾饕辶⒊ ⒐鄣恪⒎椒ǖ冉?行研究,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实际问题,对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在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必须要肩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者的角色,将“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群众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并且对党组织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要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根据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标准对教育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避免出现走过场、做形式的问题出现。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依靠意识形态工作人员,依靠单位内部的干部力量,基层干部是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能够了解群众最真实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带动群众,走到群众中去,对群众开展教育,对自身开展教育。以电业局为例,电业局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的重要部门,电力产品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产品。促进电业局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必须要在电业局内部积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意识形态队伍建设,对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加快构建党组织主导、群团组织参与、健康群体协作的联建格局,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促进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在单位建立更加健全的、科学的管理责任和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各个主体共同发力。其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基层干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领导人员必须要给群众、给单位的员工做好榜样,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能等上级部门出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也不能只局限于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应该要积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市场,了解群众的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将意识形态工作和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群众感受到切切实实的便利和利益,并且在服务中对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群众观念的改变,更好地认识党和政府的决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改革工作,促进单位经济改革持续发展。
(四)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形式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意识形态工作形式进行丰富,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某电业局通过以下方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第一,利用党委中心组的课程教育、在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将党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等形式,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第二,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到企业内部进行授课,并且利用支部书记与党员群众的谈心、报告先进事例、开展座谈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尤其是各种先进事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些事例就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加强对这些事例的应用可以对员工进行激励,形成舆论引导,激发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重新认知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对待工作。第三,加强宣传引导。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新闻宣传方式进行利用,并且结合标语、牌板等社会宣传方式,加强舆论引导,对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进行阐述,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舆论引导。第四,拓展“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入户走访解民情”等形式,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让干部队伍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根据群众的反馈来改善工作,并且凸显出单位的社会价值。第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举办的“尽责圆梦”等类型的主题文艺巡演,开展文艺演出、道德图片展览、红色经典影视剧展播等形式,对传统美德进行弘扬,加强单位内部人员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出力。
(五)加强思想阵地建设
思想阵地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该要结合多种不同的媒介平台,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范围。例如对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子屏等多种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利用,循环播放传统美德、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文化传统等相关内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以正面宣传为主,对群众进行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内部要持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结合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等,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意识层次,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精神形态论文 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 进一步凸显了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完整体认、对民族历史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中国基本国情地深刻把握这一哲学思维逻辑和社会现实实践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主要阵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联系紧密,大多是把解决所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和人自身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问题和人自身的问题的关注,使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仁爱”原则,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理论核心。孔子的“仁”学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定了目标和方向。首先,“仁”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其次,是对人们处理彼此之间相互关系原则的阐述;再次,是对为政者治国理念的揭示。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不只是处理亲属间关系的根本准则,更是处理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准则。
2.重视整体精神,宣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为“公忠”的道德精神。《诗经》的“夙夜在公”,《尚书》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都体现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这种重视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重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在人文精神,应当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3.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根植于远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们常把“天人合一”视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生态伦理价值,即对于维护现代人类所处的整个系统的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二、自由尊严与平等公正的当代人文精神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具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自由尊严与平等公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需要有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西方文化重视竞争、开拓、进步与效率,推崇个性自由、人权平等方面的主张,这是我们传统人文精神所应汲取的有益因素,但又要防止绝对个人至上,强权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等消极影响。
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华与其所展现的历史命运,罗素曾对中国的社会公众在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任务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从我们西方文明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能得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优点珠联璧合的灿烂文化。”罗素的这一评论,既说明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但也良莠并存,既有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上的进步、体现传统文化中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智慧,又有受到一定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旧的意识。因此,为了科学地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汲取有益的文化成果,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应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等多元化思潮的出现,尤其是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冲击,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了挑战。在新时期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三、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挖掘这个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人文精神能够有机地结合。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师与学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教育理念在不同教育环境下所呈现的张力,要求树立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平等意识,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以学生为本”达到有机的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同时,也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原则逐渐渗入与经济相关的政治、文化、科教卫生等领域。意识形态以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思想文化理论等形式渗入中国社会的有机体中,建构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化意识日益增强,在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趋向日益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多维道德取向整合起来,使其得到合理的调适并保持适度的张力。
作为树立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发挥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化仁爱、平等、和谐、人文等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依靠共同的道德力量,以仁爱去化解和消除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出现的影响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不平衡、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缓解由于竞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敌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确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道德基础。整合高校的文化资源、活动资源、社会资源,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国外的文明理念,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实现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机制,通过高校特色文化教育的“走出去”,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罗素.中国人的性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精神形态论文 篇4
关键词:文秘专业教学,精神形态,潜在课程
一.文秘专业教学的现状
当今社会, 高等院校的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差;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文秘教学实践基地的短缺。所以要改变种种现状, 应该积极地探索新的培养专业学生的方法与路径, 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及就业需求。使文秘专业教学得到全面的改革。
二.潜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 潜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对它的研究也日益的广泛和深入。潜在课程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率先提出的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也有很多的理解和阐释。著名的专家学者徐光辉曾提出:“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受到影响的总和。”现在国内外大体上把潜在课程分为三类: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方面的潜在课程。潜在课程大大丰富了现在专业及课程体系, 大大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角, 现在很多专业都对潜在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比如:英语专业、数学专业、体育专业等等, 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针对目前文秘专业教学的现状, 本文主要来谈谈文秘专业教学中精神形态方面的潜在课程。
三.文秘专业教学中精神形态潜在课程的分类
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文秘专业教学中精神形态方面潜在课程的基础, 也是重中之重。它涵盖了校风文化、教风文化和学风文化。校风文化指校训、校魂、办学思想和观点等等, 这些都是学校传统文化与学术精神内涵的体现, 这样的潜在课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积淀而成。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校风文化及校园的舆论效应, 使文秘专业的学生意识到本专业的重要性及学好的必要性。其次是教风文化, 如果一个教师见多识广、教学有方、对学生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和学生关系友好融洽。这样在潜意识里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形成一种教风, 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风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学风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文化氛围。
2.社会文化
文秘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 服务于社会的人员, 毕业之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及市场动态的精神都要时时把握, 时时关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了解和熟知社会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渗透进社会文化。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涉猎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把握国家出台的关于文秘方面新的精神和政策;文秘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和用人标准等等。这些都是文秘专业社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秘专业的社会环境, 为了文秘教学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3.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飞速的发展, 网络这个大众媒介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秘专业的教学也离不开网络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网络上搜寻文秘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信息和就业信息。掌握网络技术水平, 拓展文秘专业网络文化空间。
四.文秘专业教学中精神形态潜在课程的特点
1. 普遍性
与文秘专业正规课程的规定性相比, 精神形态方面的潜在课程具有普遍的性质。精神文化氛围像一个巨大的磁场, 散发着它的磁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遍都会接收到这样的气场。潜移默化之中受着熏陶和感染。其丰富而广泛地贯穿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2. 差异性
因为个体具有差异性, 每个学生因为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行为方式的不同, 受这种精神文化氛围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对这种潜在的精神形态方面的文秘专业课程, 不同的同学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有不同的, 所以这种精神形态方面的潜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具有差异性的。
3. 复杂性
潜在课程丰富的内容及自身的非预期性和无计划性决定着它的复杂性。文秘专业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网络文化这三方面的潜在课程像一张无形的网, 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到感染和鞭策。潜在课程内容及形式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三.文秘专业教学中精神形态潜在课程的作用
1.精神形态潜在课程是正规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正规课程是学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开设的课程。它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实施。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正规课程的进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 精神形态方面的潜在课程对正规课程是一个延伸和补充。比如:健康的校园文化给正规课程提供了平稳的平台, 良好的关系氛围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生关系融洽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如果说正规课程重要, 那么, 潜在课程更是不容忽视。
2.精神形态潜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潜在课程作用是非预计性的,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实现它的教育功能。从整体上来说, 它可以促进文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 心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心理也是学生适应校园和社会的素质体现。无论是校园文化、社会文化还是网络文化都会在无意识的暗示、感染等方式中对学生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其次, 周围环境通过特殊的路径, 如:大众期待、心理暗示、公众舆论等等, 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这种压力, 形成前进的动力, 并在无意识中去要求自己, 形成符合生存环境、符合自己的道德态度与规范。最后, 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培养自己和谐整体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而言之, 潜在课程可看做一部“活教材”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形态方面潜在课程更是潜在课程中的基础和灵魂。所以在文秘教与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应充分理解和利用精神形态方面潜在课程, 在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潜在课程的影响, 提高教学的质量, 使文秘学生真正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继学成人高校涉外文秘专业教学的四个转型[J].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第1期。
[2]陈琳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6期。
[3]苏百荣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4]区培民大众文化场域的学校潜在课程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卢晓燕利用潜在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精神形态论文 篇5
1 科幻影片是利用电影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类型片
虽然表面上看科幻片只是商业片的一种类型, 然而实际上相比其他一些类型电影, 科幻片与意识形态宣传关系更为紧密, 也更为隐蔽。科幻片与玄幻、魔幻一类纯粹的虚幻想象类的电影题材不同, 科幻之所以称为科幻, 是因为这种幻想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基础, 使这种幻想对观众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对观众而言具有更大的可信度, 某种意义上说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影片内容在未来将会发生的幻觉而进行接受。但是又由于披上“科幻”的外衣, 同时也会使观众产生一定的间离作用, 加之具有比较强的娱乐性, 不至于像普通的现实主义类型影片那样沉重, 也不会像普通政治宣传影片由于说教性太强, 政治特征过于鲜明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因此科幻片成为电影类型片中最为隐蔽但是又最具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之一。
科幻片本身有一部分就是政治影片借助科幻片的形式存在, 称为政治科幻片。这样的影片对意识形态的讨论通常是非常深刻的, 除了这类明显的政治政治题材科幻片以外, 科幻片也一直是以各种隐蔽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的重要手段。前苏联在很早就开始了科幻电影的拍摄, 早期拍摄过不少太空题材电影用以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随后前苏联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科幻影片中, 如《天空的呼唤》《宇宙终点之旅》《沉默之星》中包含了不少反美的意识形态宣传。多年以来好莱坞也同样不余其力地在科幻影片中宣扬美国的意识形态, 得益于娴熟的商业运作经验, 好莱坞在科幻影片中的意识形态宣传远比前苏联阵营的宣传更加巧妙。在宣扬美国文化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时, 科幻影片是非常好的一种影片形式, 其中的英雄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有超能力者, 都可以比非科幻影片中的英雄表现得更加完美, 更为强大, 也更能体现美国所提倡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观众们在为这些超级英雄的胜利欢呼时, 同时也认可了美国提倡的个人主义思想。好莱坞科幻片中也经常塑造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或者反面角色, 很多情况下这些邪恶势力都是有所影射的, 如早期电影中将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影射为说俄语的外星人, 在《蝙蝠侠》中将蝙蝠侠面对的暴民的行为影射为一些国家发生的社会革命, 这些都是在从美国人的角度, 以科幻片的形式输出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的例子。由于这种意识形态输出被包装成科幻题材, 因此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 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作方所暗含的政治观点。这种融合在科幻片中的政治宣传影响力不容忽视, 而且远比赤裸裸的政治宣传要更容易别人接受。比如韩国就在《2009失去的记忆》以科幻片的形式表达了韩国的领土观念, 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东北的领土要求。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宣传如果放在普通的现实题材类型电影里面可能会显得过于直接, 进而引起部分观众反感, 甚至引起国家之间的外交纠纷。而借助科幻电影的形式将这种思想进行传播, 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观众的思想, 因此, 使用科幻片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具有极高的隐蔽性。
2 科幻影片是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一直是对内与对外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非科幻的类型片和艺术片中, 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 通常是站在比较客观慎重的态度从侧面角度进行, 直接对国家政府和国家整体形象的塑造, 则要小心谨慎一些, 如果赤裸裸地把某国政府标榜为正义的代言人, 很容易招致其他国家观众的反感。相比之下, 科幻影片在这方面则具有更大优势和自由度, 手段上不需要那么委婉, 可以更为直接地运用各种方式从相对正面的角度去凸显国家的整体形象。在这方面, 作为科幻片大国的美国将这种手段运用得非常娴熟。首先, 在题材选择上, 科幻电影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人类面对巨大灾难或者重大挑战的时刻为背景, 这不仅仅是剧作的需要, 也是塑造美国形象的需要, 因为只有在面临全人类重大危机时, 美国政府和军队, 或者美国公民的行为, 才会带有代表全人类的含义, 这就把美国国家形象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其次, 在有关未来世界故事背景的设定上, 科幻片中的人类未来都已经美国化了, 或者美国成为最后的国家幸存,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这个人也一定是美国人,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暗示观众, 人类的未来世界是属于美国的。最后, 好莱坞通过科幻片宣传, 把美国塑造为高科技的国家, 对提升美国的科技形象也有极大帮助, 不但对内提升民众对美国科学技术的信心和向心力, 同时对其他地区的观众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从而削弱潜在对手在科技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的信心。 (类似的做法在前苏联科幻片发展史上也出现过, 前苏联的科幻片《通向行星路》, 在美国播放时, 就引起了观众的恐慌甚至昏厥。) 虽然好莱坞在科幻片的发展过程中, 对国家的形象塑造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自省, 但是, 总体来说, 好莱坞的科幻片仍然从不同角度维护和美化美国的国家形象。某些科幻片甚至可以作为国家形象广告片看待。如《变形金刚》系列, 片中的美国军队协同变形金刚在世界各地展开战争, 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美国“世界警察”的行为和形象, 消解了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军事行动和推行霸权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增加了全球观众对美国文化和政府乃至军队的认同感, 这比在普通的现实主义题材中塑造和宣传美国的正面形象更为容易和直接。
在好莱坞不断塑造的同时, 科幻片中也不乏以不易被察觉的方式, 贬低和抹黑其他国家形象。近来针对中国的也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比如在《2012》中虽然使用了中国西藏作为人类最后的避难所, 也选择了部分普通中国人作为正面形象, 但同时也选用长相非常猥琐的演员扮演中国军队军官, 实质上是对我国国家机器进行丑化;而在科幻电影《阿凡达》中, 反面角色驾驶飞船去执行追杀人物, 他们的飞船上贴上充满邪恶感的传统中国龙图案, 恐怕就不能仅仅解释为剧情或者美术设计需要, 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诋毁。
我们应该重视科幻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巨大作用, 学习国外影片中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经验, 对涉及我国形象的科幻影片保持一定敏感度。同时随着我国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 未来世界中的中国也应该是一个更为发达和富强的国家, 科幻片中的未来世界也不应该缺少中国人的参与, 一个在科幻影片中的强大中国形象对人民精神的振奋和民族向心力加强具有重要作用, 对外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 增加中国科技制造在外国民众心中的含金量, 因此我们需要将利用科幻片进行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
3 科幻影片在帮助观众树立正确世界观方面有重要作用
“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幻的但原则上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 (赫伯特·W·弗兰克) 。”虽然科幻电影的类型和题材千差万别, 包罗万象, 但是科幻电影一定是基于某种科学理论或原则, 在此基础上树立一个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但又有别于现实, 虽然仅存在于影片中, 但是它既是现实时间世界观在电影中的反映, 对观众现实中的世界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科幻片中常出现的世界末日的题材, 归根到底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关于“末日审判”的思想在科幻电影世界观中的体现, 在这样的世界观影响下会使得科幻电影可能会带有消极因素, 比如人类的未来会表现得灰暗而缺乏希望。如果只是作为电影艺术进行欣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些内容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而普通观众, 尤其是一些未成年, 世界观尚处于形成中的青少年观众, 如果只能接触到这种悲观的世界观为主的科幻作品, 难免不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科幻电影《2012》上映后, 片中的某些情节在2012年前后就被某些别有用心的邪教所利用, 成为他们推销邪教思想的工具。有人认为中国现有土壤不适宜发展科幻的原因是科幻中经常出现的灰暗的未来设定, 如世界末日不适宜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科幻题材本身的问题, 而是科幻片所体现的世界观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像某国家那样禁止观看《2012》, 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在科幻片的创作中, 用更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结合我们本土文化, 从中国人角度去塑造未来世界, 这样创作出来的科幻影片, 不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需求, 也会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去影响观众的世界观。
4 科幻影片是提升民族整体科技意识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美国既是当今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 也是科幻影片大国。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观众的需求促进了科幻电影的繁荣, 比如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以阿波罗登月为代表的一系列太空计划的巨大进步引发了以探索太空为主要内容的科幻片大量涌现, 其中不乏《星球大战》这样的经典;同时科幻电影又成为向大众进行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最佳工具之一, 促进了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向大众的普及和推广。一些比较前沿的科学知识, 比如相对论、基因工程, 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较难理解或者不太熟悉, 但是科幻电影可以用视觉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富于娱乐性, 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理解。虽然这些科幻片中的科学知识可能表述得不够严谨, 或者很多还纯粹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比如多维空间、虫洞理论等等, 但是这些科幻电影作品无疑会激发观众尤其是少年观众对科学探索的激情, 从而提高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减少落后愚昧思潮的影响。同时, 科幻电影中对未来技术、产品提出过很多非凡的想法, 这些创意成为后来不少科学理论和科学发明的灵感来源, 这些本来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技术发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成为现实, 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幻片对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和科技水准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促进作用。我国正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加强科幻电影的创作, 对普及科学知识, 消除愚昧落伍思想影响, 提高民族整体科技意识和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飞速发展的态势下, 近年来本土科幻电影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本文从意识形态宣传、国家形象塑造、影响大众世界观和科技意识提升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科幻电影的几个重要作用, 认为从国家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 对本土科幻电影创作进行扶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科幻片
参考文献
[1]李国聪.好莱坞科幻电影与国家形象构建.电影评介, 2013 (19) .
[2]管君.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戏剧丛刊, 2013.
[3]赵伦, 温晓红.中国电影需要编织自己的“科幻梦”.现代传播, 2013 (8) .
精神形态论文 篇6
近年来, 学术界对文化的探讨十分热烈。尤其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对语法结构如何体现文化差异的讨论较少。有些学者认为语法与文化无关, Seelye (1994) 就明确指出, 语言结构知识本身并不能为我们了解其政治、社会、宗教或经济制度提供帮助。我国学者许力生在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时也指出“语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语境的, 不受制于特定的文化”, “语法习得和文化习得往往是两回事, 没有必要的联系” (许力生, 2000:7) 。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现实。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 (况新华, 曾剑平, 1999:6) 。萨丕尔在《语言》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意义等, 都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 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 (束定芳, 庄智象, 1996:13) 。语法作为语言的主要构件之一, 它使语言有规律可循, 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提供了桥梁, 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基于上述观点, 笔者试图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在形态和句法上的差异探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二、形态范畴差异体现的文化差异
1、英语有形态变化,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英语和汉语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态变化, 词序和虚词。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第一点形态变化。
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 包括两个方面: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 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1.1、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
Eg: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他行进的速度快得令人惊讶。
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他行进速度之快, 令人惊讶。
His rapid movements astonished us.我们对他的快速行进感到惊讶。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语言中, 词缀复杂多变, 一个词根可以有几个不同功能的词缀。英语可以通过词缀变化来形成新的词汇, 改变词的词性, 用这些词灵活造句, 表达几乎相同的意思。它有派生、合成、转化三种构词法。汉语利用词缀构词仍在发展中, 不论规模、数量或种类都不及英语。汉语词语可以兼具几种词性而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
1.2、表达意义的词形变化
Eg:我给他一本书。I gave him a book.
他已给我两本书。He has given me two books.
他爸爸常常给他一些书。His father often gives him books.
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的“我”、“他”人称代词没有形式变化, 同一个词可以表示主格、宾格或所有格;名词复数“书”没有形式的变化, 可以表示单数或复数;动词“给”也没有变化, 可以表示现在、过去或已完成的行为。但英语对应的词I, me, him, his, 等却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词的变化 (时、体、态) , 和名词 (数) 代词 (性别) 形容词和副词 (比较级、最高级) , 和上面提到的词缀变化。通过词的形态来判断它的词性, 作用等体现了综合语的特征。另外英语是主谓结构严明的语言, 所以其词形变化都是随着主语的不同而变化。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He、His father时, 谓语用has given、gives, 主语是I时, 则用gave。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一种非形态变化的语言, 词性规定十分宽松, 一个词往往可以有多种词性, 只要语义上可以搭配, 就可以改变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而词本身并不发生任何变化。
汉英形态上的这种差异与它们二者背后的深层文化精神有关。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天人合一”, 在思维认知上强调整体把握和领悟的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着汉语的词法和句法表现, 比如:能用一种表达对应英语中的多种表达, 可以用一个词代替多个词。我们只要借助一定的上下文语境, 在整个语境当中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就不会产生歧义。相反, 西方传统文化中逻辑学发达, 重视分析和思辨。所以在词法上一个词有多种形式, 无法独立的决定自己的形式, 延伸到句法是有明显的句法标记 (时, 体, 态等) 。
三、句法范畴差异体现文化特性
1、形合和意合的差异
连淑能 (1993:58) 认为英汉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不同。形合是英语句子的特点, 表现为词语与分句之间用自身的形式手段 (如介词、连词和关联词等) 连接起来,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意合是汉语句子的特点, 表现为词语与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王武兴, 2003) 。
1.1、英语的形合
1) Tom once talked to his mom about the people and cities thathe had visited abroad.
2) 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3) She is carrying a baby in her arms.it is crying.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 注重显性接应, 注重句子形式, 结构完整, 注重以形显义。这些连接手段和形式主要包括:
a.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用来连接主句和从句像who, what, that等。连接词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如and, or, but, 汉语则很少用。 (例1)
b.介词。介词包括简单介词 (to, in) 、合成介词 (onto, upon) 和成语介词 (along with, apart from) 。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 是连接词、短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汉语则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例2)
c.其他连接手段, 如形态变化形式, 包括词缀变化, 动词、名词、代词形态变化 (如性、数、格等) 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 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 和使用it, there作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 (例3)
英语常常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 构成句子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1.2、汉语的意合
1) (因为) 她不老实, 我不能信任她。
我不能信任她, 因为她不老实。
2)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3) 不到黄河心不死。
汉语在造句时很少注意形式上的连接, 注重隐性连贯, 逻辑事理顺序, 功能、意义, 注重以神统形。所以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常用的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少;也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重意合而不重形合, 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 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理解句子的意思往往都需借助一定的语境。总的来说汉语句子有种不言自明的特点。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语序, 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以及紧缩句 (如:上面的三个例句) 。 (连淑能, 1993)
英语注重形合, 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 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 注重意义, 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 因而比较简洁。就像著名汉语学家王力教授说的:“西洋语法是硬的, 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 富有弹性, 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概念综合, 整体把握, 不强求形式分析和逻辑处理;西方人则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
1.3、主语显著和主题突出
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在英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 而且主语多由具有名词特征的词或者短语充当。但是, 汉语中近50﹪的句子使用主题—述题结构, 而不是主谓语结构。英语比汉语使用更多的表示从属或者并列的连接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擅长分析性思考, 因此他们借助于大量连接词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且注重词、短语以及子句之间关系的外显性。中国人习惯整体性思考, 强调句子意思的内隐性, 因此他们不必依靠在句与句之间大量使用连接词显现外在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 因为汉语语句以表达主题为主, 所以更关注与理解主题相关的句子意义的表达与传递, 对句子的外在形式关注较少。这又一次体现了中西方思维和认识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认知成直线型, 所以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就是话题, 指明该句讲的是什么, 通常是交际双方已经知道的信息, 是信息传递的出发点, 我们将这种形合的语言称为主语显著的语言。而中国人的思维往往跳跃性很强, 只注重意思的一体化, 注重含蓄, 而不注重形式的统一。我们称为主题显著的语言, 它的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从语法层面探讨英汉的思维差异, 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绝对不是孤立的、任意的。有人称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而汉语是“人治”的语言。所谓“法”即语法。英语的特点是语法严谨, 注重逻辑分析, 形式统一, 而汉语则是意合的语言, 注重内涵, 言下之意的表达。这样的语言特点都源于中西思维的差异。本文通过探讨他们语法层面的区别揭示文化与语言的深层联系, 为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语法教学中,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提供依据。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不同, 英汉句子的结构存在一些差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词汇和篇章结构层面, 对语法层面方面讨论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列举分析一些英语语法方面的典型例子, 从形态和句法范畴对其进行分析, 以此来体现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的差异, 从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形态句法范畴,思维方式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武兴,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3。
[3]商琳琳, 中英语法层面上的差异[J],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2002年第一期, 129—130页。
[4]王博佳, 从汉英语法结构差异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3期第22卷, 144-147页。
[5]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7]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精神形态论文】推荐阅读:
黏膜形态论文05-08
故事形态论文08-16
脂肪组织形态论文05-11
身体形态功能论文08-07
主体意识形态论文10-16
自动形态学论文07-27
多尺度形态学论文07-11
重金属及其形态论文12-0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08-22
室内设计形态构成的应用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