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与修改(共12篇)
小学生作文与修改 篇1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作文的评改只是老师的事情, 老师包办了整个评改过程。许多语文教师把大量时间泡在作文堆里, 埋头于作文的批改之中, 导致工作繁忙, 感叹当语文老师累。教师批改作文时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 而学生关注的只是教师给他的作文评定的等级或分数, 很少细细地去反思教师的批改原因。教师的这种包办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如何改革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 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自主评价与修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1. 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现着开放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努力实现教与学双方生命的交流。充满活力、注重体验、强调感悟、多元评价将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阐述“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些论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习作、教师评改”的弊端提出来的, 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而这个教学理念又准确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
2. 具有教学实效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精批细改”, 而当前作文教学的实践说明“精批细改”的结果实际上容易助长作文批改中的形式主义, 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文教学改革, 妨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自主评价与修改作文的做法, 改变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的单一模式, 而且为课堂营造了一个融洽、和谐的评价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表达欲望, 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交际情感, 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3.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的评改方法无疑有众多弊端: (1) 教师在改错上越俎代庖, 容易使学生滋生依赖感, 以致于逐渐养成写作时不认真思索修改、敷衍了事的习惯。 (2) 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没有机会主动思考教师评改结果的原因, 因而教师辛辛苦苦改过的错误仍然在后面的写作练习中频频出现。
由此可见, 自主评价与修改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学生作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的客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自主评价与修改”的做法
笔者认为, “自主评价与修改”作文主要有两种可行的方法:自我评改法和合作评改法。,
1. 自我评改法
自我评改, 就是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与判断, 并进行自我调节与修改的活动。它的主要环节包括:,
(1) 教师出示写作要求
在教学伊始,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 以及各个单元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作文写作要求。明确了写作要求后, 学生进行个人自学, 自己去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探寻知识。
写作的一般要求是: (1) 审题正确; (2) 中心明确; (3) 选材围绕中心; (4) 文章内容具体; (5) 段落分明; (6) 语句通顺; (7) 标点正确。如果检查发现了问题, 就能有的方矢地去修改。
(2) 提出自我评价标准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标准可以是“本次作文的态度是否认真”, 可以是“学生此次作文与之前的作文相比是否有进步”, 可以是“本次作文是否表达了小作者的真实情感”, 还可以是“作文是否具有创意”等等。总之, 标准应该是具体的, 可行的, 而不是大而无当的。不求篇篇是佳作、篇篇有佳处, 只求篇篇有思考、有感悟、有所得。标准不是最终的数字, 而是相对的参照。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提出不同的自我评价标准。这样才符合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3) 简短评价、反思优缺点
让学生给自己的作文打上“五星级”或“四星级”、“三星级”, 写下自己对作文的简短评价, 并找到自己认为写的最好或最不满意的地方, 想一想好在哪, 不好在哪, 然后把感想写下来。学生自己给出的评价, 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水平提出的比较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思考结果。学生自己去评价写作的优劣, 可以使学生能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文章。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最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要让学生在摸索中学会如何运用必要的手段去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动笔评价自己的作文,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认识自我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积极主动地评价, 有利于学生明确自我的不足之处以及提高的方向。
2. 合作评改法,
合作评改, 就是学生积极对同伴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 从而培养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它的主要环节包括:
(1) 相互换读, 做读后笔记
“在心理上, 小学生有明显的的表现自我的本能, 他们希望有机会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讲给伙伴听, 并且希望在伙伴的心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此外, 学生间生活接近, 感情更能沟通。因此, 相互换读, 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欲望, 又能集思广益, 提高修改质量。在读的过程中, 让学生找出别人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写下简短的感受, 为小组评议时做准备。
(2) 小组合作评议
四人为一小组, 相互换读后, 小组成员共同对各文章做出评价, 看选材是否典型, 内容是否具体, 条理是否清楚, 中心是否突出, 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激励, 能够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激发他们深入思考, 相互补充, 学会澄清自己的观点, 以及根据别人的观点检查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
3. 写评语,
写评价语的过程, 是学生组织语句、正确运用语言明确, 表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提出不, , 足与建议的方式与语气, 这也是学生间学会合作、提高沟通技, 巧的过程。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小学生作文自主评价与修改的意义, 以及自主评价与修改的两种主要做法:自我评改法和合作评改法, 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 又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自主评价,修改,做法
小学生作文与修改 篇2
摘要: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终身道德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一个人未来职业与生活支撑性因素。小学生阶段作为一个人一生责任意识形成的起点,培养小学生的初始责任意识,对该学生的影响是终生性的。如何有效的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现状,通过合适的内外教育途径,培养学生优秀的责任品质,是小学教育本源性思考的要点之一。
关键词:责任意识
核心要素
本源性思考 引言: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终身道德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一个人未来职业与生活支撑性因素。它是一个人“成人”的根本,成才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和谐的支撑点之一。客观探究小学责任教育的现状,思考有效的策略,是教育回归本源的基础。小学教育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社会合格公民。
一、当前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1)自律责任感不足。
由于独生子女及相对较优越的家族教育环境,无论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还是在就读的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行为基础差、习惯差、自律性不强等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
(2)不懂有责任地去回馈、感恩家庭与他人。
家庭责任意识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根基,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 多重长辈和外在环境呵护中长大,习惯了家人为他着想,习惯了别人为他着想,不懂得、不习惯有责任地去回馈与感恩家庭与他人。而这种初始的责任意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基础。因此,培养这种责任意识是我们必须用心坚守的责任。
(3)个人意识强,但集体意识、公德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少。
新时期的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出发点,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参与或合作意识,且奉献意识较弱;对各类规则的感知度明显不够,缺乏对“义务”的理解度和承担力。部分同学公德诚信意识较为淡薄,肆意损坏公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且不能尊重、体贴家人、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辛苦劳动。
(4)想法丰富,但持续行动力不足、挫折承载力不强,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新事物、新知识多,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配合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愿望,他们会同时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持续性较差。他们受不了被忽视、受不了被批评、受不了“不是中心”等等,并以此为借口,学会逃避,学会轻易放弃,学会逃避责任。久而久之相当多的学生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缺乏承担对学校、对班级、对家庭、对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意识。
二、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的责任性思考
(1)以生为本,从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成长规律、成长 环境和个体差异出发,唤起孩子内心自发的责任意识。让这种责任意识在学校、家庭、相关外在环境等责任主体的无数次内化与外在影响的交替中逐步培养形成。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有效尊重与信任中不断产生的。首先要了解他们,理解、尊重他们,要走入他们的内心。对于当前小学生的责任现状,要客观的思考,不能一味地批评、否定,要针对个体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
(2)充分利用好班级课堂等主渠道,将责任意识有效的融入主渠道进程之中。
通过主渠道的作用,促使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真正能进入他们的头脑,走进他们的心里。除了常规课堂,责任教育还应融入学生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去。
(3)发挥教师、家长及相关群体的言传身教及示范引领作用。
做责任之师,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教师的责任感与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会从内心中产生向上的敬畏心理。家长及相关方面的责任示范作用,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如班级、校园的责任小榜样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活动。
责任意识是在后天不断的强化中习得的,稳定的责任意识,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强化。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优其要重视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恰当有效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对他人,对家庭,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实践。力求让每一同学都能在实践活动中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明白“学知识,学做人”是自己最主体的责任。
(5)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局部的环境主要呈现为班级、学校、家庭、网络及相关群体(亲戚、朋友、社会等),这些环境对孩子个人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班级、网络等这些基本可控四位一体的主体责任教育主体系。班级与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结构单元,因此这两个主体结构单元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有潜在的决定性的影响力。学校与网络是学生生活与活动的主场所,是学生获得做人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利用不同的载体,营造人人讲责任的校园氛围,创建责任教育文化,明确各自在主场所中的责任担当。
(6)健全责任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依据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去明确责任,如班规、校规、课规的责任制度,明确所有教育责任单元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中应承担的责任。如作为班级责任主体的一员,必须有集体观念,有责任去关心这个集体,参与这个集体活动,有责任去做好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其次,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加责任感,通过考评激励、督促作用,提高学生接受责任感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客观上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使学生必须遵守班规、校规、课规,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对自己、对家,对班、对校、对他人负起责任。
三、结束语
小学生作文与修改 篇3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⒈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⒉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有时现场作文,我会让学生写好后立即投影出来,大家来帮助他改文章。
⒊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⒋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如今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⒈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⒉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⒊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⒉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篇4
下就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指导互改
互改安排在习作草稿完成之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改。评改从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入手。先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写作的要求, 内容是否具体;再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修改。删、补、调、你都要用上统一的修改符号, 以便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好习惯。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不合情理的, 要指导其重写;对文句不通, 条理不清的, 组内帮助其边说边改, 逐段完成。好的习作推荐到班上交流。
二、精批略改
学生互改后, 教师进行“精批略改”。理想的精批略改应该是这样的:老师的一个符号、一句评语, 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利于学生接受和修改。如:“这句话前后搭配不当, 句子不通, 请改通顺”“这儿如果加上心理活动就更具体了”“请把你当时的感受写进去”“你的作文开头太长, 入题慢。能开门见山, 写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吗?”“这里如果能加一段总结性的排比句式, 文章内容就更丰厚了!”……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 明确了怎样改, 并有改的愿望, 才会动笔去改。
三、改后复批
习作经教师批改之后, 学生应再次自主修改。修改完成后, 教师进行复批。复批以鼓励为主, 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如“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语句通顺流畅, 看来, 只要你下工夫, 你还是挺会写作文的!”“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进行细腻的描绘, 你作文功底不错!”“写出了真情实感, 结尾还点明文章中心, 意味深长, 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佳作!你的作文能力让老师佩服!”等等。对修改不认真的, 教师也要适当批评, 并加以指正。
四、多做评讲
对学生的习作或小练笔, 不论是每次“习作”要求完成的, 还是老师结合阅读课布置的, 教师都应认真看, 多评讲。多评讲, 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1.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 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或在阅读课上抽出一定时间, 或利用早读及下午上课前五分钟, 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 老师一有空就讲讲习作和练笔。学生逐渐习惯了老师的做法, 也就会时时给老师一些惊喜。2.当面个别评讲。这样的形式也可随时随地进行。这样的面批, 师生沟通及时、教师指点到位, 因而效果良好。
五、汇编优秀作文集
小学生作文修改 篇5
今年的体育节跟以往可大不一样,没有进行提前的预赛,也就是说,所有的比赛都会在一个下午里举行。本节两场轮空,但是,第一次轮空我们没有排到,算算,最多要进行9场比赛,大家有一点懊恼,9场,吃不消呀,但是,大家还是没有气馁,因为我说过,只要结成一条心,大家是会赢的!
比赛那天下午,参加拔河的人都精神抖擞,我们要创造一个奇迹,我们要不惜一切拿下,我们要赢在气势上,要赢在技术上,更要赢在心里上,同学们有说有笑,有的在交流呆会的技术点,气氛异常激烈。
第一次第一场对阵四班,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我们用足了力,脸带绷得紧紧的,后边的同学涨红了脸,似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前边的女同学毫不逊色,丝毫不像个女生,腿牢牢地“扎根”在“地下”。第一场还算轻松,我们赢得了首场胜利。
首场的“开门红”使我们士气大振,老师也在旁鼓励我们,休息片刻,迎来了第二场,四班似乎心理不太好,一用力,对方立马失败了,第二场明显轻松多了。
拔河第一轮成功,又迎来了喜讯,老师凭着她那非常好的手气使我们第二次轮空,不过,刚才第一场使我的左手十分无力,不知到呆会能不能康复呢!老师像一个“加油器”或“打筒器”给我们打气加油,要是没有了老师的加油,结局或许就会改变呢!
作为以往的终极对手二班不料在第二轮中被三班淘汰,作为今年的新秀,三班引起我们重视,第一次在决赛中交手,毕竟也会有些紧张。备受瞩目的决赛终于“开打”了,同学们拿起绳子,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要赢。三班果然不同凡响,4分多钟的激战还是没有分出胜负,要知道,赛点往往在这里,只要谁在这时候保持心态,坚持努力,就会赢!我们咬紧牙关,把脸涨的火辣辣的`,我们要赢!!!!终究是我们坚持努力了下来,第三场,我们拿下了。
这时的我们已经有些精疲力尽,但是要知道,好事坏事都是双面的,估计,三班现在比我们还累,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下,我们便可以成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结成一条心。
最后一场,操场上气氛是非常的紧张,双方打的不仅是技术战,而且是心理战,我们各拿起绳子,开始!我们真正地结为一个人,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胜利;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输!红绳渐渐向我们移动,我们大吼一声,一鼓作气,把胜利揽到怀中。
探索小学生作文修改取向 篇6
一、学生修改作文的好处
1.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会指导别人写作,自然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
2.通过交流,让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促使进步。
3.每次批改作文,由于不同学生、不同文章,学生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评语的兴趣。
4.批改作文时,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使心理走向成熟。
5.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学生修改作文的准备
1.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万事皆然。引入名家、名篇,让学生明白作文批改的意义,领悟其重要性;分析自己和本班的作文状况,理解其必要性;从批改的条件入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明确其可行性。
2.有效分组,确保调控。为了保证修改能取得实效,我们在班上成立九个小组(每组6人,组长一人)。分组时,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自主、合作的心理保证,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为自主、合作的能力保证。并坚持可变性原则,以必要的人才流动作为自主、合作的发展保证,合理流动,培优补差,提高竞争力和竞争兴趣,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3.集体评改,示范引路。这是一个教师示范批改、师生共改的过程。教师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学生习作作为例文,采用朗读或投影出示,教师边批边启发学生,让学生围绕某一内容,或立意,或选材,或构思,或语言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怎样修改。发言者必须有理有据,小作者可以解释反驳,大家互相讨论,达成共识。如教学《一件难忘的事》,我将几位学生写的片段投影出示,让大家根据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评一评,该怎样修改。通过互相讨论,让学生学会使用修改方法,并从中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作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评议修改是否有顺序,方法是否恰当等,并针对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及时进行辅导。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提高修改能力。
三、学生修改作文的步骤
1.定立标准。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标准便没有评定的依据。在修改的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的作文知识、规律,组织全体学生商定相应标准,严格掌握共性标准,灵活处理特殊文体和具有特殊优点和感人至深的文章。标准也是一个灵动的框架,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自己确立标准。
2.自改作文。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给自己的习作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3.互改作文。让学生互改习作,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评改方法:从内容和基本功两方面入手,先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否写具体了;然后从字、词、句、段、篇、点等几方面进行修改,既要用上统一的修改符号,又要将其改正过来,并写上恰当的眉批和旁批;再在末尾写上总评,评语以肯定优点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当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便于自己在今后的习作中克服同类毛病,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为了让每小组的学生看到更多同学的习作,每次分发作文本时,要提前分好,尽量错开,让他们能看到不同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4.互谈体会。这是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操作时,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充分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间“对话”,畅谈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和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大胆质疑,鼓励创新。二是习作者、评改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就共同性的问题或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做适当延展。三是小组外交流,安排一定时间,在各小组间就双方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相互交流,再将教师的评改意见内化,在最大范围内合作式地进行学习。
5.推选佳作。这个环节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互改成果,推出佳作。每一次作文,每个小组要尽量选出一篇佳作,能在全班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作文基础较薄的学生,要适当情感倾斜,多关爱,多指导,多发现他们在写作及修改中的点滴进步,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创作系统性。
6.佳作欣赏。对于推荐出来的优秀习作,还需根据初评、复评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然后再与原作进行比较,在全班朗读,并选出最佳习作张贴在教室内或给予奖励,让习作者本人和全班同学看到作文互评的成效,让优秀习作者获得成就感,让大家获得进步感和喜悦感。
四、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文让学生修改,那么教师干什么呢?我认为,从目的作用方面讲,教师的批改是为了学生自改服务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情况,为学生修改做好准备。“择优集体批改”的“择优”,就是一种准备;了解每次作文具有共性的优缺点,以便指导学生互改,也是一种准备。
2.为学生修改做示范,从而使学生掌握自改的方法。教师执笔在课堂上集体批改,就是这种示范。照传统方法在作文本上批改,当然也可起到示范作用,但效果就差多了。
3.对学生修改起指导和裁决作用。因为无论是哪种评改方法,学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发生一些争执,这就需要教师解决疑难,裁决是非。
4.检查学生修改情况。学生互改,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有的不认真,有的不会改,有的甚至把好文章改坏。因此,检查是重要一环。
基于以上目的,我们在方法上,也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做法。有时改一半,有时改四分之一,有时有目的、有选择地改某一部分。改的过程中有时粗略地批改:有时只看不批,有时只画不改。看作文时,往往运用速读、跳读、浏览等快速阅读法。
浅谈日常作文与考场作文的修改 篇7
1.对比法。可以采取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可以与课本上学过的范文比较, 可以与课外阅读的文章进行比较, 也可以和班上同学较好的习作进行比较, 还可以和自己过去写过的文章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找差距, 进而改好自己的作文。
2.扩充法。对文章中不清楚不明确的地方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补充或阐述。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具体, 重点更突出, 语言更明确生动。
3.压缩法。压缩其实就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具体有两种:一是适当删削, 如记叙文中应该略写的内容, 就应该一笔带过, 删掉多余的语言。二是准确概括, 对于记叙文中不必要的细节描写和琐细的叙述, 需要进行合理的压缩概括。
4.讨论交流法。可将成稿与同学、老师及家长一起讨论, 无论是文章的立意, 还是遣词造句、标点符号, 都可以让更多人充分发表见解, 然后取长补短, 发现问题, 进行修改。
5.代入分析法。在修改作文时, 同一处可能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当难以取舍时, 可以逐一代入, 进行反复的比较研究与认真的分析, 最终找出最为理想的修改方法。
以上是针对日常作文的几种常见修改方法, 考场作文也有其相应的修改方法。
1.整体入手, 着眼全篇。先整体浏览, 检验文章中心是否明确, 选材是否恰当;然后再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是否紧凑, 布局详略是否得当, 过渡与衔接是否自然等。只有这样, 才能统观全局, 整体上权衡得失, 局部修改有依据, 进而迅速、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给文章绘一双美丽的“眼睛”。题者, “额头”也, 目者, “眼睛”也。好的题目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引人入胜。所以拟一个好题目,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修改文章时, 可以采用引用法、化用法或巧用修辞等方法拟几个好题目, 然后与原题进行比较, 从中选取最佳的一个。例如: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A、《我的父亲》B、《伟大的父爱》C、《牵手》D、《父亲, 我想对你说……》。显然C的题目好, 既设置了悬念, 同时又运用了引用的手法,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扮靓开头, 精彩收尾。考场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首先, 开头或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或引用经典, 彰显底蕴;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或巧设悬念, 曲径通幽。这样会给阅卷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文解剖】以“常规”为话题的作文开头: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你难道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吗?对, 这就是打破常规。从古到今, 我们言秋必称其“肃杀”, 我们眼中的萧索已经掩盖了秋日真正蕴含的丰韵美与成熟美。是的, 春, 妩媚多姿;夏, 风华正茂;但为什么一定要把秋日的夕阳看作风烛残年呢? (《打破常规》) 。
另外, 好的结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尾或呼应开头, 或议论作结, 或含蓄表现, 或点明话题。一般结尾常见的毛病: (1) 画蛇添足。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2) 公式化。空喊口号。在修改时, 必须把最有价值的, 最利于表达中心的内容留下来, 做到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
【例文解剖】一篇以“笑对人生”为话题的作文结尾:人生苦短, 韶华已逝, 何必让那一件件愁事侵扰自己?能够笑对困难, 需要一份勇气;能够笑对失败, 需要一份锐气;能够笑对成功, 需要一份淡泊;能够笑对人生, 则需要一份智慧。能够笑对人生, 就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排比句式揭示哲理, 升华主题, 既深刻又有文采)
4.巨细无遗, 面面俱到。一般来说, 主要关注这几个方面: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漏字、多字以及错别字;标点是否有误 (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标点符号书写是否正确) ;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标题位置是否正确、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 应用文的格式是否正确等) ;是否有语病。
5.讲究外在美, 多就少改。文章尽可能少修改, 如果非改不可, 那么一定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还要顾及卷面效果, 尽可能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日常练笔那样随意, 要精而当, 不仅要改到文章的要害处, 还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 从而让阅卷人赏心悦目, 一见倾心。
【例文解剖】话题:买镜。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是智者的闪光。智者们明白, 缺点是无法掩盖的, 缺点只有克服与完善, “纸包不住火”。缺点总有一天会被发现, 与其被敌人发现, 给你以至 (致) 命的打击, 不如自己发现, 加以完善, 做到无懈可击。隐藏在暗处的缺点像是一颗时刻威胁你生命安全的定时炸弹, 你不知它会什么时候爆炸, 智者会先排斥其干扰, 然后开始幸福生活。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首先了解自己, 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 而且 (要) 了解自己的缺点。从某种意义上说, 了解自己的缺点比了解自己的优点更为重要。因为事情成败 (功) 与否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缺点, 成功者擅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使之不为自己拖后腿, 甚至使缺点变为优点, 为自己的最终获胜增添砝码, 成功者异于他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想与此应该不无关系吧!
可见, 从全篇入手, 进行细致的检查, 精心的修改, 文章自然就修改成功了。
漫谈学生作文的修改 篇8
这些都是名人大家, 暂且不谈。而今我们面对的是才拿起笔来学写文章的中小学生, 他们不懂文法, 不会修辞, 甚至无话可说。我们修改的文章, 有文理的极少, 大部分都是词不成句, 句不成章, 东拉西扯, 毛病百出, 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契诃夫说过:“写作的技巧, 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 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反复修改中剔除糟粕, 取其精华, 使文章更加完美。
现在, 教学任务压得紧, 束得死, 要求学生一周写两篇文章;要求教师全收全改, 精批细改, 篇篇有批语, 篇篇有分数。逼的来不及, 只得搞新式, 完任务。学生写作文不打草稿, 有的打了草稿也不认真修改, 誊写后就交卷了。教师批阅只能重视加批语、打分数, 很少指导文法、修辞、思路, 文章修改流于形式, 优秀作文日趋稀少, 能写文章的学生寥寥无几。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我认为除了有计划地训练,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外, 还要加强对作文的修改。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有更优越的条件, 那就是书面语言可以修改, 写得不好还可以另换, 而口头语言就不行, 一旦说出去就无法收回来。我们要充分利用书面语言的优越性, 在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整理思路, 精炼语言,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一是改语言。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一句话能把人说得笑起来, 足见语言的巨大作用。好的文章, 无论是叙述事情还是说明事理, 其语言都是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 使人一看就能心有所得的。在这一方面, 毛泽东的文章就是最好的典范。内容很深的问题到了他的笔下就变得容易懂。他在《农村调查》序言中批评那些不深入实际, 不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者时说:“有许多人, ‘下车伊始’, 就哇啦哇啦的发议论, 提意见, 这也批评, 那也指责, 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短短的几句话, 就刻画出那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毛泽东还说:“要向群众学习语言, 要用很大的力气去学。”“因为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现在要指导学生向群众学习, 向实践学习, 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多积累一些丰富生动的语言。作文时选用反映事物最恰当的词, 表达意思最恰当的句子;同时要删掉那些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词句, 用通俗的语言代替某些名词术语, 用简单明白的句子代替某些复杂的长句, 学会自己修改文章。
第二, 要改文章的条理层次。有了丰富生动的语言, 还要运用得有条理。层次分明, 有条不紊, 是好文章的特征;语无伦次, 乱说一通, 是文章之大忌。层次条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连贯, 材料的安排, 段落的划分上。特别是段落的划分和安排, 体现着文章各部分的轻重、主次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 人们写文章之前, 都有一个大致的构想,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那些要详, 那些可略, 一段一个意思。但初学写文章的人往往不细心思考这些, 提起笔来, 想到哪写到哪, 胡乱堆砌材料, 因此出现条理层次不清的毛病。
修改这类作文, 有些需要动大手笔, 重新安排条理层次, 调整段落次序。有些可注明调整的理由, 让学生受到启示, 受到教益,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眉批”。按照教育家的理论, 改动要小, 尽量保留原文, 可改可不改的一般不改。但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在草稿上修改时就不要顾虑重重, 凡不合文路的都可以修改, 逐步做到不可增, 不可减, 不可分开或合并, 不可移前或挪后。
第三, 改文章主旨。大凡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一个明确集中的意思, 我们称它为主题或中心思想。歌颂什么, 赞美什么, 批判什么, 说明什么, 都要鲜明突出。可是常常是最关键的地方, 却最容易被人忽视。特别是学生的作文, 有的无主题, 有的主题不集中、不突出, 有的主题甚至不健康, 宣扬消极思想。这也是文章的大毛病, 非改不可。
改主题不需要动大手笔, 只要“点开眼”“拨亮灯”就行了。比如一个学生写冬天雪景, 描写得很好, 展现出一幅粉妆玉砌、景色迷人的世界, 引人喜爱, 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可是就是主旨不明, 不好把握。教师在文末加了几句:“冬雪, 你装点了家乡, 装点了祖国, 我热爱你, 赞美你。”这样一改, 文章的意义也就明确了。
还有一篇写《小草》的文章, 写出了小草的特点:默默无闻, 不被人重视, 而且屡遭踩踏、割拔, 可是它却顽强的生长着, 给大自然增添了美丽。文章虽有主题, 但不鲜明。教师批阅时只加了一句歌词:“没有花香, 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就表明, 要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谦逊朴实的情怀中受到启发, 顽强地学习、工作、生活。
小学生作文修改应从失当走向有效 篇9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
分析课标就会发现,对“修改”的要求简单且跳跃,是直接导致一线教师操作失当的主要原因。其一,承接断档。理想的修改教学应该是各学段承接,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但第一学段的空缺就是最大的遗憾,错失了学生学习修改的黄金时间。第二学段瞄准“明显错误的词句”,将修改定格在词句层面。第三学段模糊地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没有过程要求,没有方法指导,依然停留在词句通顺层面。并且出现矛盾的“行款正确,书写规范”与“整洁”之间的并列。各学段修改都独立自满,随意性成为常态,简单重复不言而喻。其二,教材忽视。以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鲜有出现指向修改教学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极为可贵的一篇,也只是以图片形式展示,在文字中只简单提及叶圣陶为肖复兴的修改,这实在是杯水车薪。其三,专业缺憾。教学写作原本应该是相当专业的教学行为。修改更是学理色彩浓郁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师个人写作经验、专业知识的欠缺,让专业化的教学成为稀缺。
修改,是伴随写作全程的关键环节,是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修改的重新发现与高度重视,是儿童写作教学进程上最为可喜与重要的进步。有必要强调的是,仅仅针对字词疏通的修改是最浅层的,也不需过多的教学辅助,只需指引儿童做好“阅读”与“诵读”,就能达成目标。首先,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规范的、高品质的言语表达图式,借助图式的迁移,自然能在语句表达上获得提升。这是慢工出细活,不是教出来,也不是靠不断瞎改而来的,而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在书本中泡出来的。其次,通过高声诵读,引导儿童在“读不通”“读不顺”“读不下去”“读得气息不顺”的地方调整、修改。当“读得畅快”“读得有韵味”“读得有节奏”“读得酣畅淋漓”时,修改即同步完成。
从写作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对写作主体(作者)、客体(作品)、受体(读者)、载体(文体)的全面观照,我们结合一篇儿童例文,对修改的调整设想做阐释。此文是小作者为了向爸爸介绍奶茶的制作方法而写,写后为了达到“让对方明白”的目的进行修改,全文真实呈现如下:
做奶茶
大人都爱喝咖啡,但有人喝不了,对吧?不用担心,喝不了咖啡可以喝奶茶啊。今天我就来教你做奶茶。
首先,拿出你的奶茶杯,在杯里用热水泡半包红茶(容量在300ml及以上的算大杯。大的杯子泡一包红茶);然后,立刻加一块方糖;接着,拿一瓶热牛奶,察(插)上吸管,往杯里用力挤三下(大杯子挤四下);最后用小勺子快速搅动,等搅到红茶、方糖和牛奶全溶在一起的时候,就大功告成了。
大家一起动动手,都来做奶茶把(吧)。
一、精准定位,与写作全程化为一体
修改和写作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但修改常常被安排在写作之后,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写后改”确实是改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在修改的起步练习阶段使用,可以看做一种仿真的“训练科目”。真正写作中的修改,可能是写一句改一句,写几句改一段,写后再改,改了再写,反复交替,相伴同行。马正平教授认为,文章是信息的自我复制、主题的自我重复。第一,由知到行,实质上就是“行”对“知”的信息复制、重复,把“知”(信息)转化到“行”(半成品)上。第二,在写作行为过程中,上一个层次的“行”就是下一个层次的“知”。这样,写作行为过程中,所有的知和行都具有相似性,都是一次次的信息重复、复制、吸附,就像雪花的生长[2]。例文作者(笔者的儿子)在写作过程中,“写”和“改”就不断交替出现。“大人都爱喝咖啡,但有人喝不了,对吧?不用担心,喝不了咖啡可以喝奶茶啊。”这句话就是在原先写下“今天我就来教你做奶茶。”之前添加的。原来,小作者知道爸爸上火,不能再喝咖啡,才想出做奶茶,他把事情的发生缘由做了记叙。如果不是特定的对象,开篇这句话就可删除,但如今的开篇就显得别有意味。总之,和写作融为一体的修改才更加符合写作学领域的修改,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改。“改”的过程同时也视为“写”的过程,二者化为一体。
二、目标定向,与写作目的吻合一致
当写作的目标确定后,修改也同时为达成目标服务。目标定向下的修改能戒除随意性,减少在字词上的无谓耗费,做到有的放矢,对表达效果起作用。基于“写作的本质是交际性”的理念,美国NAEP在2011年将写作重新划定为三种类型,即三种交流目的:“为了劝导说服、为了解释说明、为了传递经验(真实的或虚构的)”[3]。我们可以尝试按照这三种功能标定修改的方向。
劝导类的语篇写作,如辩论词、投诉信、倡议书、演讲稿等,修改时注重亮出观点,在说明观点、辩驳对方观点、说清事理部分着力,做到观点鲜明,叙述有条理,言语有礼节。
解释说明类语篇写作,如影评、摘要、简介、告示、劝导词等,修改时可以针对具体需要解释说明的内容,匹配说明方法,注重表达的准确性、观点的严密性,争取让人心服口服。
传递经验类语篇写作,如自传、自述、奇闻轶事、故事、寓言等,修改时注重策略运用,可以借助特定事例、具体数据、对比等方法来让传递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意思表达更加鲜明。
例文属于传递经验类型,小作者的修改就特别注重清晰度。例如“一块方糖”“一瓶热牛奶”“半包红茶”“用力挤三下”等,作者试图精准表述数量传达经验。最可爱的是两处括号说明:“容量在300ml及以上的算大杯,大的杯子泡一包红茶”“大杯子挤四下”,足见小作者在表述时思考周全,内心对写作目标实现的笃定。因为此类文章就是要让读者看懂(接受经验),能依据经验操作(传递成功)。
三、读者定点,与读者阅读和谐一调
读者意识的缺失一向是儿童写作的陈疾。当读者不确定或者仅限为教师时,修改也就成为作者个人的一厢情愿,自说自话。修改行为本身丢失了交际交往的意图,写作的功能得不到满足,语篇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写作是编码、阅读是解码,为了编码的作者和解码的读者能通过语篇建立联系,步调一致,在修改时应指导学生内心存有指定读者———为了读者能阅读理解而改,改才到位、才有意义。
《做奶茶》一文的读者与作者是同一生活环境中的父子,因此修改时许多信息视为已知。例如“大人都爱喝咖啡,但有人喝不了”,此句小作者意有专指,话语中留有调侃的趣味;“今天我就来教你做奶茶”,人小口气不小,因为同自己的爸爸对话,不需客套;“拿出你的奶茶杯”,杯子是作者和读者熟悉的;结尾“大家一起动动手,都来做奶茶把(吧)。妈妈一定很爱喝”更有意思了。“大家”指的是“作者和爸爸”,服务对象就是“妈妈”,家庭温馨感就在平常话语中洋溢。
值得强调的是,读者可以分为宽泛意义读者,即阅读文章的所有人,也可以是指定读者,即“写给你(他)看”中的“你”或者“他”。当为指定读者写作与修改时,让指定读者读得透彻明白就可以,不要太过顾及他人,让语篇写作成为点对点的交际桥梁,话语模式可以私有化、个性化,注重感受表达快感。面对宽泛的非指定读者写作时,特别注重在修改时符合大众审美范式,让尽可能多的人看懂,话语模式应是共享型、通用型,还要考虑写作的目标功能与文体维度的一致,要与大众话语图式相匹配,让更多人接受。
四、文体定型,与文体特色协同一贯
学生写作对文体的误识也是修改无效的原因。当下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不是“实际文体”,而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教学文体”。潘新和教授指出,“教学文体”与“实际文体”的分离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无法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二是努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用的“审题”能力;三是“教学文体”的封闭式写作,对学生言语、人格、心理、行为方式的建构也存在消极影响。在学校教“教学文体”,这样的写作教学实际上是绕了一个弯路,甚至可以说是误入歧途[4]。但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外在表达智慧恰恰就在文类上体现,即文体分类。潘苇杭与潘新和新指出,文体感是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观,很合乎科学心理学研究规律。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语文主要不是学习单篇文章的个性,因为文章的个性是学不到的,可以学而用之的是一类文体的共性,即体式规范。文体感的作用不只在于动手写这个阶段,不只是给内容找一个承载形式,而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运思与表达过程[5]。综上所述,有必要重新定位文体,依据文体施予教学,从事修改。通过改好一篇,尝试学习改好一类。
以《做奶茶》为例,在为了传递经验的写作目标下,文体类似步骤说明或流程介绍。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功能性明显的文体,常见的有药品服用说明、家用电器使用说明、工程器械安装说明等。修改此篇务求清晰,同时要通过修改行为让儿童明确修改此类文体的大致方向:简洁、精准、可操作。语篇中的“首先”“然后”“最后”表示了步骤顺序。按照文字描述,可以制作出一杯奶茶,这就说明写作与修改有效。从“热水泡茶”“立刻放糖”“不停搅拌”等细节描写中,看出作者在说明流程时的细致与周全。将此篇修改中累积的经验辐射至此类篇目的修改完全适用。
五、教学连贯,与各个学段连成一线
中小学以及高中在修改教学上的连贯性几乎不存在,甚至有重复、停滞现象,出现各自为政,互不搭理的割裂。
基于此,笔者提出小学写作修改教学连贯性的大致构想:其一,连贯性修改要注意去除对“好词好句”的崇拜,对“优秀范文”的过度模仿。《做奶茶》中依然有“察上吸管”中的“察”和“做奶茶把”中的“把”两处错别字没有被自觉发现,最终也没有改出来(选文时予以保留),主要是希望大家明白:其一,字词一时半会改不好、改不出,不要紧,随着年龄增长,总会好起来的。语言不美更不要紧,美不美和个别语句无关,和整体语境才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连贯性修改不要停留于底层,要“改”在文章的立意、构思、组合、连接等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写作思维模式上下功夫,在不同的层级上做好提升。其二,修改要适量,并非越多越好。德国美学家克罗奇曾经提出一个遭到众人反对的名言:“直觉即传达”。他认为,艺术活动完全是心理的活动。心里直觉一个形象就是创造,表现这形象就是艺术作品,至于传达,是把已在心中的艺术直觉用物理的符号留下痕迹来,它本身不是创造,也不是艺术活动[6]。对“量”的固执很可能是与写作修改背道而驰的。“量”的叠加要配合科学的指导,确保一定修改量后,辅之以精改,用方法改、用策略改,进步更加明显。其三,特别关注文章写作的内部思维结构,在不同年龄层分别注重修改和文章写作过程的匹配性,保证学生写作能力因修改逐步提升。修改不要舍本逐末,要确保其写作自由得到尊重、写作才情得到呵护、写作动力源源不断产生。宽容修改结果,不必强求静态、一次性的“达标”,更不能因噎废食。写作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过程性,写作教学研究的最难点在于过程的“不在场性”。因此,对修改的关注也带有复杂、随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当下性、特殊性,不需一步到位,可以循序渐进。
修改何时才能不再“吃力不讨好呢”?只有我们科学认识、合理操作,方能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正平.知行递变:写作行为的内在机制和思维模式[J].四川大学学报,1987(4).
[3]周子房.中小学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J].新课程研究,2015(12).
[4]潘新和“.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J].中学语文教学,2007(12).
[5]潘苇杭,潘新和.文体感: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J].语文建设,2015(7).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篇10
1. 明确认真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写成了一篇作文, 能完成作文的任务就行了。他们写完了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 就认为“万事大吉”, 从来不会认真修改。所以, 作为教者, 就要使学生明白认真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才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玉越琢越美, 文越改越精”, 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明确认真修改作文的必要性。
2. 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必要性后, 教师就要在教学作文时督促学生打好作文草稿, 引导他们做多次修改, 并教给一些修改的方法。
(1) 诵读法。草稿写好后, 让学生把原文仔细地出声地读一读, 多读几遍, 如发现有错误, 立即改正。这样边读边改, 从读中发现问题, 在读中进行增、删、调、改, 多读多改, 直到全文通畅。
(2) 请教法。许多学生写了作文后怕被别人看到, 急急忙忙就上交。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文章, 取得比较理想的修改效果, 应让学生在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基础上, 敢于将自己的作文“曝光”, 把作文拿给别人看, 请别人提出修改的意见, 然后认真研究各种意见, 取长补短, 把文章改得更好。
(3) 示范法。俗话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有些学生愿意修改自己的作文, 但是不知从何改起, 该怎样来改?要让学生学会修改,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示范。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 原文投影, 分析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并当场提出修改意见, 让学生学会修改。
(4) 冷改法。就是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写好草稿后, 先收起来放置三五天, 再发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 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 找出还需进一步完善修改的地方。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 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3. 增加学生面改作文的机会
面批, 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 也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修改作文, 增加面批学生作文的机会,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面批可以随时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作二次修改。
4. 重视作文讲评课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 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 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 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因此, 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就要重视作文讲评课。作文讲评, 不能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 而应师生共同来评, 通过师生共评, 能更好地做到公平、公正。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 要养成习惯, 无论写什么, 都要修改, 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 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益的。”这些话很有道理, 作为教师, 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这样做, 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就会渐渐养成,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兰.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J].现代教育报, 2009, (8) .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篇11
由于高中生对语文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作文教学一直比较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高中生提出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从作文批改的环节入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以往作文常常是教师认真批,学生马虎看,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就是教师的事,写作能力始终无法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形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指点学生,使学生真正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地。下面就“如何教会学生修改作文”介绍几种方法。
一、教师评改
教师评改是高中阶段作文评改的主要方式。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教师首先要规范自身的评改方式,“勾、圈、点、抹”要使用正规修改符号,眉批和评语要严谨规范,给学生树立修改的样板来方便学生模仿。其中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1. 尊重鼓励。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尊重学生的原意,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帮助指导,不要在批语中横加指责,处处是不足之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作文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寻找优点,及时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我曾给一位学生的话题作文“打开记忆的闸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这真是一篇杰作。你用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谱写了一曲与困难斗争的生命之歌。文中的‘我’能勇敢面对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文章真挚感人,心理描写尤为出色。盼下次佳作。”后来这位学生对我说,她看到了作文评语后,更狂热地爱上了写作。
2. 当面批改。这种批改方式针对性较强,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作文实在是“无话可说”,我会事先准备好大量的话题材料,让他们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建立起框架。这种批改方式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培养主动写作的意识。
二、学生自评自改
1. 读着改。每次写作后,培养学生朗读文章的习惯。有些错别字、漏字、病句、笔误、标点错误和句式不整等问题,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及时纠正过来。也可把作文读给同桌听,旁听者更容易发现问题。
2. 示范改。挑选一两篇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作为示范文,发给学生或投放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学习讨论。要求对词、句、篇、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全面衡量。比如,文章有多少个错别字?哪些词语不准确?哪些词语用得好?文章的病句有哪些?出现问题的地方大家想想怎么改……这样训练几次,学生在自改作文时便“有法可依”。
3. 自己改。“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自尝一尝”,在教师示范如何修改作文后,要求每个同学修改一篇自己的习作。学生第一次修改完作文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做批改,积极肯定学生的做法,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并及时提出不足。
4. 重点改。修改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要求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修改之初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个个击破,突出每一个修改重点。如,文章的中心怎样?立意如何?层次是否分明?用词是否恰当?选材是否合适?题目是否恰当……
三、学生互评互改
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好处很多。从心理上讲,学生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所以每次作文会写得用心一些,而在批阅时自然要把自己的作文与同学的比较,批阅的过程相当于构思了一篇同题作文,这样比单纯听老师讲评效果要好得多。
小学生作文与修改 篇12
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怎样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修改作文?我们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并请教了其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前辈, 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 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并得到了一些收获。
一、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修改作文常用的一些比较规范的符号———修改符号。熟识、牢记这些符号, 让修改作文规范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这篇课文的后面附着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文章片段, 里面有比较全面的修改符号。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作文修改符号。学生了解了修改符号, “趁胜追击”布置了背和默的作业, 把修改符号了然于胸。用来“修理”文章的工具, 这更是一种规范, 修改文章的规范, 大家熟知又都承认的规范。
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1. 从小处着手, 以点带面。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讲的是要从点滴开始, 重视细节。有了点滴的积累才有绚烂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我力求做到“厚积薄发”。
学生修改作文, 我首先引导他们关注小处, 如标点、错别字、词语, 再到句子、段落, 最后谋篇布局。指导学生, 修改作文第一步关注标点和错别字。错别字中最常见的就是“的、地、得”的用法, 罗列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关于这三个字的错处, 以强化这三个词的不同用法。在词语修改上, 结合修改病句的练习。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常常进行是否有“语文味”, 是否精确等, 经常罗列作文中出现的错句, 让学生修改。与原先的比较, 体会修改后的效果, 及时表扬改得好的。在段落的修改上, 主要引导学生从顺序、条理性和是否具体这几个角度去修改, 除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外, 还适当给他们“加点餐”———选择有代表性的值得大肆修改的段落, 以作业纸的形式, 当堂修改, 作为测试。
学生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 明白了自己修改作文的套路:完成草稿后, 先检查标点和错别字, 修改;再细读句子, 从词语入手, 修饰文字;接着从段落出发, 力求使段落句子通顺, 语句有条理, 把句子写具体。当然对于能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出发, 修改作文的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孩子及时予以表扬。学生在自己修改后, 字、词、标点方面的错误基本就扫清了。从小处着眼, 是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逐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一步一个台阶, 一步一个脚印。在获取成功的自信中, 向高处迈进!
2. 八仙过海, 丰富修改形式。
修改作文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 (自己修改) 或不同的字迹 (伙伴修改) , 而且要写上修改的原因, 即你为什么这样修改?好在哪?“自我修改”, 自己修改自己的, 这是作文修改的第一步, 但不应是惟一的一步。第一轮:学生完成草稿后, 马上自己修改。第二轮: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 作文草稿要上交给老师批阅, 老师主要从大的方面把握, 如是否偏题等。找到有共性的问题, 在习作讲评课上, 全班共同评议、修改。之后, 我还引导学生小组成员间进行修改。这一轮修改是全班性的, 你去请你信任的学习伙伴修改, 当然修改是相互的。这是第三轮。第四轮是再次静下心来自己修改。这些环节之后, 老师要再次过目, 提出修改意见, 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每一次习作, 大多经过这样的四、五轮修改, 才算完成了草稿。工程虽然十分浩大, 但每每看到修改得密密麻麻, 更确切地说是“乱七八糟”、“脏不拉几”的草稿的同时, 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在修改作文时, 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换来的是学生心悦诚服地修改, 积极主动地修改, 何乐而不为呢?
三、熟能生巧, 润物无声
任何本领, 只有多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修改作文也不例外。课内作文, 一般要五易其稿才过关, 而一般的小练笔, 也要求学生几易其稿。如果发现很有典型性的, 就全班出示, 共同评改。只有长此以往, 持之以恒, 才能不断把修改的本领内化, 才能提高修改的悟性和感觉。正如文章读多了, 就会自然形成语感一样, 多多修改, 也会形成一种感觉。如果学生一完成草稿, 或者一拿到文章, 就有修改的欲望, 并且还能有模有样地进行一番修改, 这就是老师的成功, 这就是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了。
【小学生作文与修改】推荐阅读:
小学生作文修改范文08-02
小学写人作文修改范例05-25
小学生习作修改05-28
小学习作修改08-26
小学生入学教育修改后10-06
小学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09-25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讲解06-03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09-26
小学语文总复习 修改病句练习题09-21
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