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2024-05-11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共12篇)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篇1

摘要:《新大纲》要求学生不但能写纪实作文, 而且也要能写想象作文,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不善想象, 不愿想象, 不敢想象, 提起作文就头疼, 写起作文就紧张。作文时头脑空白, 思路不通, 勉强为之, 东拼西凑, 内容空洞, 语言干涩, 看不到一点灵气。我从去年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新思维作文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想象,思维

要写好作文, 会想象是关键。《新大纲》要求学生不但能写纪实作文, 而且也要能写想象作文,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不善想象, 不愿想象, 不敢想象, 提起作文就头疼, 写起作文就紧张。作文时头脑空白, 思路不通, 勉强为之, 东拼西凑, 内容空洞, 语言干涩, 看不到一点灵气。我从去年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新思维作文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取得良好效果。

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上, 我首先问学生谁害怕作文, 大多数学生举手, 原因是感到无话可说。我又问谁喜欢写真人真事呢?谁喜欢写想象中的事物?有的说都不喜欢,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后者 (说明有些学生还是愿意想象的) 。我问:“有的同学虽然愿意想象, 但是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呢?”学生回答不出, 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想象力不丰富造成的, 我们今天来进行新思维作文训练, 就是要求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 写想象中的事物。新思维作文和命题作文有很大不同, 不需要审题, 直接进入想象。” (学生问什么是新思维作文。)

(师出示小黑板) 新思维作文的特点:发散思维, 无拘无束, 自由表达, 语言充满个性, 真切体验, 强调真情实感。

今天我们的新思维作文训练是什么内容呢? (拿出一只电话机和一只书包放在讲桌上并出示训练提示语:桌上一只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

师:看到桌上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 你们都想到了什么?看谁善于想象。 (学生们都很兴奋。)

生1:我想到,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2:我想到, 这件事肯定发生在家里。

生3:我想到, 很可能是发生了一场家庭小风波。

师:同学们想象得不错, 但是每个人家里发生的事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看谁善于想象, 想象出不同的人和事?

生4:有一天, 我放学回到家里, 发现门被撬开, 屋里有个小偷, 我赶快打电话报警, 可小偷把电话插头扯掉了, 接着发生了可怕的事。

生5:爸爸不关心我的学习, 天天去打麻将, 有一天, 我放学回答, 电话铃响了, 又是叫爸爸打麻将, 我气得把电话插头扯掉了, 后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 打了我一顿。

生6:我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了, 天天有外地的小朋友打电话来和我交朋友, 可是妈妈怕耽误我的学习, 就把电话插头拔去了, 我很生气, 后来我再三和妈妈说不会影响学习, 妈妈才同意, 我很高兴。

师:同学们真是不简单, 能想象出这么多不同的人和事。只是平时你们没有经常训练, 还有一些学生不敢发言。我们不但善于想象, 乐于想象, 还要敢于想象, 就是要大胆想象, 不要害怕, 刚才有几个同学发言没有提到倾斜的书包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再想象, 没有发言的学生要大胆, 说出与众不同的想象。

在我的鼓励下, 原来不敢发言的学生也都勇敢发言, 想象得也比较合理。我对学生的想象充分肯定。接着我说:“写这篇作文没有题目怎么办?你们还要大胆想象, 结合自己写的内容, 给这次作文想个恰如其分的题目, 好吗?”学生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分别想出了《烦恼的日子》《误会》《醒来吧!爸爸》《喜事》《没完的结局》《我和妹妹》等各不相同的题目。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 我总结的经验是:我们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就要诱导学生去善于想象, 乐于想象, 敢于想象。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篇2

马山县永州镇州圩中心小学

农霞

摘要:

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社会。而明日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就小学生而言,就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而作文教学是学生将自己发现和认识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外化到书面的一种综合体现,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力求从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假设思维、虚构幻想、范文求异、质疑求异、同题求异。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写作练习更富有创新性。鉴于观察具有参与性、兴趣性、激励性、娱乐性等特点。我常用这种方法来调节写作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串联事物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这么反映:“这种题目的素材就在学生的身边,可他们硬说写不出内容。”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老师没有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学

生自然熟视无睹,写不出文章。比如:我在教三年级写作时是这样训练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拿出一个人的文具盒。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看清文具盒中的东西后,盖上盒子。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的颜色、形状。再让写出自己所记的盒子里的每个物品,想想这些物品之间的联系、用处。然后要求学生把铅笔盒中的事物进行整理、归类,并开展一定的想象,把它们串联成一个小故事。如盒子中放着铅笔、钢笔、修正液、橡皮等学习用品,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物品通过想象,写一件在铅笔盒的物品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每个人写一个小片断。然后进行合理的组合、删减,拼凑成一篇事例完整的文章。教给一种观察的方法,并进行不断的训练,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由此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变换角度

即使是同一事物,我也常常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如我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上观察,假如作者移动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是一样。当然,观察角度的不同,映在眼里的景物也不同,写出的文章自然也不同。正像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蛋一样,从不同角度看,没有一个地完全相同的。于是,我在让学生参观我们学校新建实验室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参观前我先布置了几个观察点,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重点观察。结果文章内容完全不一样。学生的作文多姿多彩,没有雷同,思维积极活跃,创造力无比巨大。

二、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的训练。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有了它,思路就开阔,思维就灵活,语言就丰富,写作文时就会妙笔生花。在作文教学中,我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假设思维

在运用中,我常常假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根据我所假设的情境,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写作,如我设计这样一个片断:

美术课结束了,同学们纷纷来到自来水龙头边洗毛笔,这时小明在楼道的拐弯口,与一个人撞了个满怀,手中的毛笔正好碰在了对方的白衬衣上,一个黑黑的墨汁印在雪白的衬衣上。我就对学生作了如下的假设:

a)假如小明和对方是同学。b)假如小明和对方不相识。c)假如对方是小明的师长。

d)假如小明和对方相识却有过矛盾。

请根据这四种假设情况,分别写出小明和对方当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依据这四种不同的假设情境,写出不同立意、不同构思的好篇章。此类文章学生也乐于写。他们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发展,一种享受,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出来的文章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思路开阔、创造力极强。正如苏霍姆林基说的那样: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2、续写作文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就语言文字而言,许多课文后面的练习都给我们续写故事。给人以言尽意未尽之感,让读者去想、去说、去写。此类文章是进行想象思维训练的好素材。如:我教三年级上册教材《小摄影师》一文。上完课后,我在学生的周记中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练习作业《当小男孩回来时》,星期一当我收上来批改时,发现了十多种结局。十多个不同的结局都烘托了一个主题,即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3、虚构幻想

幻想是创造的萌芽,没有幻想就是难以有创造。我们要开发学生右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虚构幻想能力的培养。

如《当我登上月球》,都是学生们幻想的好题材。当然幻想也要有明确的主题,不是胡编乱造。如学生李婷在写《当我登上月球》这篇作文时,他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写。她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哎,我这个地球现在觉得越来越累了,你们老是砍我粗壮的‘胳膊’和‘腿脚’,弄得我常常伤口流血,可你们还要骂我兽性发作,叫我怎么办?淹没你们的良田,冲毁你们的房屋,冲去你们人类,我也痛心,可我又有什么办法,这都是你们造成的呀!”幻想作文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未来,保护地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文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而思维性贯穿于上述诸性之中。思维训练到位,创造能力也会随之萌发。

1、范文求异

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的思维类型。在作文训练中我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借助范文进行求异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如我教写《赞美春天》的作文。教师每年都要求学生写,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不是绿油油的小草,就是粉红色的桃花,词语枯燥乏味。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觉得主要是求异思维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提供给学生一些名作家写春天的文章,作为范文,如朱自清的《春》、《我爱绿色》等,帮他们分析异同点,启发学生求异,经过比较、分析,学生感受很深,许多好文章也随之诞生。

2、质疑求异

在小学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内容出现,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公共场所未关的水龙头等,对这些见惯了的现象,学生常常是不假思索地把它作为自己学习雷锋,做好事的素材。文章内容浅显,三言两语了事。于是我 就加以引导,拿出一篇范文,让学生抄在黑板上,然后让大家小组讨论,分别提出问题。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自行车为什么会被撞倒的?撞倒自行车的人到哪里去了?这辆自行车是什么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扩充写作,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特别的充实。

3、同题求异

小学生的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这是为训练有序的逻辑思维而安排的,那么如何写出新意呢?有的题目三年级写过,四年级写过,到五、六年级还写,老师就应在立意,选材上进行指导,尤其是立意。三年级时,我们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急忙忙冲进教室,忽然“啪”的一声,有一位学生不小心将一块黑板给踢倒了,许多同学都跨了过去,只有李婷同学,她把黑板捡了起来。于是我急中生智,抓住这个素材,在黑板上出了个题目“小黑板摔倒后”让学生写作。写前我提醒学生这个题目可从几个方面去写,允许同桌讨论一下。结果出现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写李婷做好事,自觉捡起小黑板爱护公物。这是从正面用表扬的眼光去写。有的说许多同学不捡,说明爱护公共财物不够。这是用批评的眼光去写。也有的用童话的语气写了黑板摔下后的叹息。从反面写了那些不爱护公共财物的同学。同题异作,思维开阔,不落他人俗套,学生的佳作也随之而诞生。

浅议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运用;作文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教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作文时千篇一律,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作文要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思维是开拓创新的法宝。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逆向思维可使作文同中求新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与顺向思维相反,它的最大特点是从思维的顺向性出发,对事物的某种现象、某种结论进行反向分析,从而得到某种独特新颖的看法。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往往能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二、纵向思维可使作文同中求异

纵向思维也叫深向思维或者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开阔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方法。把这种方法引入作文教学,便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打破学生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造成的结构公式化、思路套式化、布局格式化的僵局。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使能达到求异创新的目的。

1.注意训练学生多向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水”的角度可得出以弱胜强或以柔克刚的结论。以“滴”的角度可以得出坚持就是胜利的结论。从“石”的角度可得出只要有恒心,铁棒能磨成绣花针的结论。从“穿”的角度可以得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结论等等。教师只需点拨,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点,用新的角度、新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一定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2.注意训练学生独创性思维

这是从深度而言的。要求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特别是注意逆向思考。反中见正、求异求新。例如在以“雪”为话题作文时,针对大家普遍赞美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这一常见立意,一位学生另辟新路,大胆创新求异,鞭打雪的虚伪懦弱,以其美的外衣掩饰世间污秽。令读者拍案叫絕、赞不绝口。因此,教师需让学生从传统作文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写出更新、更美、更有创意的佳篇。

三、横向思维可使作文同中求广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是相对的,横向思维能拓展思维空间,增加论事的广度。教材中横式结构的课文,都是运用横向思维的典型例子。写作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副艺术的大翅膀,就可以使作文写得有广度,增强文章魅力。试想如果《荔枝蜜》一文不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白杨礼赞》不由白杨树联想到人,那么这两篇文章就不会被人们广为传诵。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一名医生》之类的作文时,就可以训练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写起来就能笔底生花,下笔有神了。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使他们文章的立意既不落俗套,又富有新意。只要应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就一定能够结出一串串形状各异的丰硕果实。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云阳县白龙九年制学校)

逆向思维与作文教学 篇4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相反于习惯性思维的一种思索方式, 即对耳濡目染的说法和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一个人的定势思考, 往往受到习惯性的长期的刺激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即对事物的固定看法。其实思维是多向的、多维的。我们谈得这种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而开拓新思路的有效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 如果我们启发引导学生不按常规思考, 不循常情思考, 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打破定势,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 而且还能使其文章主题鲜明、突出, 给人以“柳暗花明别有天”之艺术情韵。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龚自珍写出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有着无尽的艺术魅力。这是因为诗人见到落花并不像众人那样产生悲凉凄惨的情感, 而是独僻溪径, 歌颂落花, 使其有新意。叶剑英同志也曾吟过:“老夫常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使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伟大情怀。由此可见, 逆向思维确实在文学创作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能使文学作品产生新意。

初中课本中《旁观者未必清》一文中, 作者针对某些人置身于四化建设之中, 却对四化建设满腹牢骚, 横加指责的现象, 将“旁观者清”这一成语反其意而用之, 分析这些人因“不清”而“旁观”, 由“旁观”到“隔膜”, 到“跟时代全然不能相通”的实质。由此及彼,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作文创作, 定会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及写作的水平。

那么, 作文训练中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呢?其方法总结有二:

一是对立法。是指思维定势说法的对立面。头脑中的“恒常”观点是不正确的, 我们令反“常情”正确。如“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 我们可以大逆其意, 以“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借以歌颂不受环境、地位影响的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模范人物。

二是求异法。是经过逆向反思从“恒常持久”中找出不同的方面, 寻求与之相异之处, 但又不能完全与原意对立。“开卷有益”是习惯性传统说法。其意是指书是知识的源泉, 多读书其益处多。毋庸置疑, 但如果运用求异法, 可以发现见卷就开, 不分好坏未必一定有益。因为浩瀚的书卷里还有些观点不正确, 内容不健康的书。因此, 以“开卷未必有益”立文章之意, 便可增加文章的力度, 又能引人去读。

“有志者事竟成”最早见于《后汉书·耿弇传》:“帝 (刘秀) 谓弇曰:将军前在南阳, 建此大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 有志者事竟成也”。近两千年来, 多少人把它奉为座右铭;多少诗词文章复称颂宣扬。运用求异思考其根深蒂固的想法, 别出心裁, 以有志者事未必成;不乏另有一番新意, 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者志向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观。

运用以上两种思路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 应注意经过逆向思维树立的观点应鲜明正确, 不能走向逆反极端;要紧密联系实际, 那种闭门造车式或背弃实际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学生时期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强, 少年表现为精神换发, 活泼好动, 接受能力也快。再者从知识体系的建立角度说, 他们一改儿童时期的信从, 开始好怀疑、好争议, 常提出与人相反的意见。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心理特性,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求反求新和易接受的特征, 进行逆向思维指导,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既然我们肯定和明确逆向思维的作用。这样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有条件、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

一是目的指向。课堂作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一定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逆向求索。这样可使学生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方向, 从而直接指向创造对象, 进而把问题纳入一定的思维原则。遵从这些原则, 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新奇方法。“实践出真知”。一般真知的引出, 往往建立在数量的扩充基础上, 是多想多练的结果。

二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发散思维就是思考的方法是多向散发的。假设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 应从诸多角度中,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进行发散思考。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人教版新课标

一、珍视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机遇

去年初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小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推行素质教育。去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及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得主直接进入大学的新局面,激起了人们对作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人们第一次领悟到假想性作文教学在中小学有着十分广泛的训练天地和研究空间,第一次认真在思考如何正确地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走向,处理好写“身边生活”,抒“真情实感”和“大胆想象,虚构创造”的关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全社会更加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为我们提供了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机遇、新动力。

二、确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观念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开放”指小学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训练观念是开放的,训练的时间、空间是开放的,并不拘泥于语文学科,更不局限于每周2节的作文课,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作文训练。

“多维”,一指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生的成长,而是让所有学生学会听话、说话和作文。从学科教育角度看,小学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操练,是习作;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要用作文去关注、参与、干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小学作文教学的价值是多重的:有认识、反映社会生活的育人功能;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学的训练功能;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功能;开发“获取、筛选、分析、重组、输出信息”的信息素质功能。二是指小学作文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记叙、想象、应用、说明都训练。既一如既往要求孩子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事实说;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中心都是写“真实”讲“真诚”,追求“真善美”。

“创新”是指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

xiaoxue.xuekeedu.com

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除了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三、组成小学作文教学训练的新板块

小学作文教学训练应当多样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应当研究以下的新训练: l.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

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空间,是素质教育实施创新工程的时代特征。它的重要任务就是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师一般不应对他们的创意多加批评,主要的是指导他们的语言表达。

这类训练有两大特征。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杭州学军小学的电脑介入作文教学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他们既让学生听音乐,自由想象作文,编写《森林运动会》等,又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实施交互式的想象作文训练。二是这类想象创作训练注意学生的合作创造和表演,先将创造性思维演绎为学生的创造性故事表演,既巩固和强化创造性思维,也为思维成果转化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作准备,还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对象。

这类作文训练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2.序列作文和专题作文训练。

让学生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一个训练科目,进行记叙、说明、抒情和实际应用的系列训练。例如,中高年级可以在教师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发一份慰问老师的小组活动通知,摘录老师的名言警句,写一篇教师节活动的记叙文。赞颂一位熟悉的好老师,自己写或抄录赞美教师的诗歌、散文,最后,让学生将以上内容编成一张报纸。中高年级还可以进行主题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例如,城市的交通、环保等问题的专题作文,可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寻找资料、调查、整理和写作,让学生以《我的一家》或《咱们班》等为专题,根据年级的不同要求,进行写人或状物或记事或综合的写作训

xiaoxue.xuekeedu.com

练。在寒暑假让有兴趣、有能力、有时间的学生自己设计习作选并完成修改、抄写、编辑和制作任务。

3.言语交际和实践应用训练。

这类训练是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尽可能地用起来,在应用和交往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务实有趣的听说训练。它讲究训练的儿童特点,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以听说为先,和写作相辅相成,十分注意训练的交际性、情趣性、实用性。美国领导与教育国际中心主任达吉特说:“在工作领域中,读、写、说、听这几项技能作用得最多的是哪项?是说和听。哪一项我们教得最少?哪一项你测试得最少?是说和听。”加强听说训练应当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交际的实际需要。中低年级可以上“吃吃说说”、“读读说说”、“听听说说”、“玩玩说说”、“画画说说”、“演演说说”、“谈天说地”课,让学生在吃水果,画图画,听故事,玩游戏,演节目,说新闻中学习购物语言、介绍语言、道歉语言、文明用语,训练表达、思想、个性和情感;高年级可以上“即兴演讲”、“异想天开”课,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在高年级进行简单的辩论赛,训练想象,激励创造,锻炼口才。听说训练可以在作文课上进行,也可以用课前5分钟分散进行,还可以结合其他课程和活动进行;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建立每天回家和家长谈话的口语训练卡,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在家长会向家长作介绍。

(2)交际应用的作文训练。除了抓好课本规定的应用文教学,让应用文真正进入学生实际的交际应用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给玩具、小发明小制作、烹调菜肴等做广告、制作说明、记叙感受;可以用活动画板设计布置“我的小天地”,并作介绍说明;给自己的相片、图画、录音带等作文字说明;为班会、中队活动创作故事、相声、短剧、小诗,为主持人设计串联词等。此外,可以结合儿童的心理辅导,进行《我生气了怎么办》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毫不相干的几个词或物品,例如“汽车、牛、我”想象作文,根据“书包”自由扩充拟题,想象故事,写《爱惜书包的人》,记《书包的**》,介绍《神奇的书包》;还可以从课文生发开去,以《不合群的小蝌蚪》写一则“寻人启事”,读《海底世界》畅想《我在太平洋海底漫游》;甚至可以让学生协作作文,共同讨论设计故事中心,xiaoxue.xuekeedu.com

根据各人特点分担任务分解难度,因材施教写一段,进行作文接龙等等。

四、实施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美国超级营地创始人爱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好,就是指课堂最佳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策略佳,就是说我们的授课方式符合学习需求。我们必须根据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采用以下教学新策略。

1.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让学生写真情实感,做到习作清通具体。我们的时代是向上的,社会是健康的,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的。我们不需要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应当有信心,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刻新颖,更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为了追求作文的语言文字的表层训练效果,放纵学生在记实作文中胡编乱造。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仅最有意义,也是他们最想写也最好写的内容。

作文训练自然有写作技巧,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要求。但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清通。具体清通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学生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错误地硬要学生用成人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来反映和表达成人的生活和情感,这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成熟,更不是教师教学的成功。

2.激发交往动机,走向目标完成。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师生双方都把作文当作只是每周xiaoxue.xuekeedu.com

节作文课的事,只当作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操练,甚至是应试的工具。在课堂教学的策略上一贯注重的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开头结尾等布局谋篇的技巧问题,关注的是学生遣词造句的本领,重心是语言文字的操练,把学生作文的批改作为每次作文训练的终结。不仅是简单的记叙文,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文,也只是在作文本上装模作样地操练。写信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亲人无法收到。于是学生最费事费时的学习活动,只是师生一对一的闭路电视式的信息传输,经常只能得到慢慢吞吞、模模糊糊的反馈。在这种十分功利的写作目的的驱使下,小学生很难得到成功的愉悦,很难感受到写作的实际作用。而儿童写作文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应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白写作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首先必须为应用文训练开拓应用的渠道和机会。寒暑假让学生给老师发信,开学布置假期书信展,交流五彩的假期生活,互评书信的优劣,推荐10封最佳书信;让学生自己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自己写启事,亲友生日自己制作贺卡;学校运动会,让学生自己写稿给学校广播台,出板报稿;在三八节、母亲节,给自己的亲人写感谢信。与家长交往是所有交往的起点,只有亲子交往,父母才能成为儿童发展的积极力量。同伴交往在儿童的个性社会化和智力发展上有着特殊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与同伴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与别人的观点比较,从而认识有别。同时,也正是与同伴交往中,才开始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协作。

其次,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干预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小学生的作文应用应当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尝试模拟的和实际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作文应用开辟多种渠道。例如:为爸爸妈妈提供节日菜单,向广播电台的“空中医生”栏目为爷爷奶奶写门诊信,为老师同学的生日在电台电视台点播节目;为班级发通知,出板报稿;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教育教学的新建议、新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联欢会设计广告语、海报;为好交警、好医

xiaoxue.xuekeedu.com

生、好事情,写表扬稿寄送有关部门,为家乡的城市建设提建议,批评社会上乱用错别字,投诉违纪违法的事件„„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张贴自己满意作文的权利和园地;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报纸,录制个人的语文学习音带。四年级后,有能力的孩子利用假期编写出版自己的《童年的梦》、《五彩路》、《希望的花蕾》„„,让他们过过作家编辑的瘾;帮助和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报纸刊物的作文大赛、投寄作品,创作童话、寓言、故事、相声等为班级或学校的活动课程服务„„一句话,可以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方式。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

3.培养兴趣习惯,促进一生发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健康发展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不仅能增加作文的素材,还是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

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老师课要上得有趣,作文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玩吹鸡毛,打气球,贴鼻子的游戏;做做烧不破的手帕、纸桥载重的实验;编编《电脑智能猫灭鼠》、《蛇蛋的秘窃》、《种子的旅行》等。

要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作文评价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要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可以实行A-AA-AAA制,优秀的为“A”,作文写得特别优秀的,达到上一个年级水平的评为“AA”,作文出色可以达到在报纸刊物上发表的,评为“AAA”。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

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我们要实施分层次要求,进行差异指导。兴趣、志趣和乐趣是儿童情趣上的三个层次。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走好写作情趣的三个台阶。

(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xiaoxue.xuekeedu.com

作文教学必须强化思维训练 篇6

思维训练是写作的核心。一篇好的作文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作文立意新颖,构思奇巧,富于文采,说明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要在遵循思维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培养而形成的。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思维训练的方法。

一、积累生活素材

多观察,勤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鲁迅在答《中学生北斗杂志社》中曾讲到:“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要求学生会观察事物。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观察时,观察者必须有思维的积极活动,所以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茅盾在《大题小解》一文中曾经指出:“故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炼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这指出了观察能力的养成对写作的重要。从学生进校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坚持写日记,让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随时记下,并善于抒发自己的感受。如学了课文《菏塘月色》、《百草园》,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景色,引导他们观察空中到地面不同层次的景物,然后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学生就可以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话可说了。

当然,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并不是说书本知识不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多积累书本知识,丰富文学语言,对写作大有裨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时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叶圣陶曾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质料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成好的文章。”又说:“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大概是起码的要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0页)这里所说的思想认识就是思维,叶老的话指出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并将思维放在首位。“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受思想制约。能想,才能说清楚,写清楚,语言丰富多彩,来源于思想的丰富多彩;语言又反作用于思维,使思维更明晰。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建的思维。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李渔说:“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诸美皆备。”这种文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是佳作。

1.培养想象力。广阔的联想,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展开。艾青认为:“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广阔的联想,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合理的想象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如果我们写作仅停留在对生活作一五一十的陈述或描绘上,真是真了,却未必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能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概括,甚至改造,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全新的形象,就会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例如《祝福》里祥林嫂这个形象,就是鲁迅将许多旧中国底层妇女的碎片一一连缀起来的,形成这独一无二的祥林嫂。

2.培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有助于开拓新的思路,取得独到而新颖的见解。这种思维不是按照人们通常的思维方法,而是反过来思考。如人们贬斥“东施效颦”,我们可歌颂“东施”富于实践的精神;别人用“班门弄斧”来讽刺乱仿造不谦虚的人,我们可反过来歌颂有创新的人;别人用“对牛弹琴”标榜弹琴者的高明,讽刺听众的愚蠢,我们可反过来批评弹琴者的盲目,不看对象。当然,进行逆向思维也不能违背科学的常识,否则就会导致荒谬,离真理愈来愈远。

3.善于抓住灵感。灵感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飞跃,其来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在我们写作时,有时不知运用哪些更确当的词句,不止如何开头或结尾,当你冥思苦想也久久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当某人、某事、某景的触发,顿使你的思路变得异常清晰,使原来想不清的东西变得豁然开朗,这便是灵感。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因此,我们要多想多练作文,要善于捕捉灵感。当灵感袭来时,迅速在草稿上写下几句,哪怕只是片言只语,然后进行整理。

思维训练的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并不限于以上几种,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勇于探索,一定可以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感受思维升华小学作文教学 篇7

一、如何感受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有紧张的课堂、轻松的游戏、课外的爱好、精美的板报、激烈的角逐。而让学生去感受,是写出新意的关键。如“扳手腕”,让学生在座位上尝试,教师要善于找出显著特征的同学,让其到讲台上表演,指导学生观察“交战”双方的准备,拼搏时的面部表情、体态、神色、动作及观众气氛,并让学生议论比赛的精妙处、动情点,即可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细具体、新颖别致、生动感人。

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经历之事,记忆犹深,回忆再现,别有情趣。如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等细节有印象,刻画有话说,才能在表达中展现生活画面,表述中有事物闪光点。社会生活,取材范围广,凡是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活动,均属于社会生活。如坐车、买菜、购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均可进行片段、场面的表白。

富翁写不出饿文章。这句话道出了真谛,写文章要经历事物、感受事物,可以先让学生按每学期要求自行拟写作计划,这样就可以熟知要写的内容,克服题目陌生、要材没材的弊端,可以课外聚集讨论,深入生活细致观察,借鉴课外读物。这样偶遇素材,触及作题。如我班一位学生,知道作文要写“动物及植物”一题,于是对父母饲养的金鱼勤于观察,作好记录,发现金鱼闷游与天气阴晴变化有关系,在作文时,因为事前拥有熟悉的题目及观察事物新发现,拿起笔来,要写什么有什么,不会索道枯肠,为之而苦恼,在兴趣中挖掘主题,在愉快中写作。写起来得心应手,写什么像什么,刻画入微,撰写的科普文《金鱼与气象》参加全国青少年“我们爱科学”读书活动并作文大奖赛获一等奖。

二、如何感受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依赖的环境, 自然变化无穷无尽,自然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自然蕴育美。感受自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物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如写“秋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景物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心情等,秋天给人感觉是成熟、萧条,还是五彩缤纷、推陈出新?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观察是基础,是完成写新意的重要途径,是展示创造力思维的前奏曲。

三、如何感受自己

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切的、是最闪光的、是一刹那的、是最动情的,作生活的有心人,谈自己感受。如:当你走上领奖台时,心理是如何想的;当我看到他人领奖是,心中如何触动;当风雪载途母亲替我送衣时,心中是否惭愧、内疚、感激,可用日记随时记载,积累点滴,汇成思想火花。如一位同学在感悟青春时,看到“j”这个字母写到:青春是一把锋刃的箭,只要有理想和智慧,通往人生灿烂的峰巅,必然会畅通无阻。看到“S”时,青春是一条弯曲的幽径,在山穷水尽时,只有坚持不懈,一定回柳暗花明。这就是具象思维类比,富有新意的感受。

四、如何感受书本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化身,《师生情》《大海的歌》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还有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热爱写作。

命题作文教学的思维唤醒 篇8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世界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提高自我的漫长过程中, 不断开发大脑、总结思维规律, 逐渐形成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辨别真伪、开拓创新的思维知识体系。思维创造一切, 思考是进步的灵魂。那么, 何谓思维?思维 (thin king)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人的思维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 也就是借助什么展开思维;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 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 其中包括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素质。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思维, 人类有了思维才能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探索新知、创造未来。显而易见, 写作正是很典型的思维活动。正如夏丏尊所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 作文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 开发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整合和优化孩子的思维品质, 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成独立人格的确立, 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命题作文教学过程, 即接受命题, 理解命题, 遴选素材, 谋篇布局, 组合材料, 运用文字, 形成篇章, 复查修改, 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当下命题作文教学中, 思维训练缺失、思维活动缺位的现象非常明显。具体有以下四个表现:其一为思维狭窄。很多孩子遇到命题时条件反射地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不会写”“没得写”“不知道怎么开头”“写不下去”, 最直接的会说“老师, 我的思路打不开啊”, 这些都是思维狭窄典型的表征, 直接导致畏惧、推诿等不良情绪体验的产生。其二为思维定势。不少孩子写作过程中明显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立意虚高, 选材单调, 表达缺少创意, 没有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其三为思维同化。大量同素材、同构思、同表达的雷同作文的出现就是思维同化最明显的体现。例如, 很多孩子在写记叙文时, 很自然地采用平铺直叙式推进, 没有通盘构思, 缺少细节描写;一些孩子在习作中喜欢摘用熟知的名人名言、陈旧事例, 容易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美化语句。有一年高考, 全国出现大量的“父亲病故, 母亲住院, 自己在考场上奋斗的动人故事”就是最佳证明。其四为思维模糊。作文是思维的体现, 写作中无论是形象描绘、情绪体验的抒发, 还是结论观点的表述, 都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不少孩子的习作却不能用文字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言不达意、言说空洞、语序混乱等现象都反映了其思维的模糊性。

如何唤醒孩子的思维,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习作活动, 书写出富有个性和生命意识的文字呢?我们可以在命题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思维的强化训练, 让孩子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激活原本活跃的思维。

1. 审题环节:注重训练发散思维

题目是文章中心最精炼的概括, 是文章的“眉眼”和“心灵”。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文章全局, 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不至于“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正是因为审题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唯恐孩子有闪失, 所以在此环节多有“答案是唯一”的思维限定, 以教师的命令取代了孩子的思维, 这是与审题这一思维活动背道而驰的。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提出的观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普遍关注。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 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从已有的信息出发, 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 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轮一样, 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 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而这三个特点正是让审题做到不偏不倚又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首先,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 畅通少阻, 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审题时要关注孩子的第一感觉, 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鲜活的、熟悉的, 也是作者本人最有把握的。例如《“0”是什么》这个开放式的题目, 有个数学特长生第一眼看到就心生喜欢, 一则“数学王国里0在不同数位作用不同”的童话故事就基本成型, 借助这样快速形成的构思成文不成困难。其次,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 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受定势约束, 能产生超常的构思。还以《“0”是什么》为例, 善于想象的孩子希望此文可以很自由地将心中对“0”的想象排列出来, 也许在他看到题目时心里已经有了百余个答案, 恨不得一口气写下来。最后, 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成分, 它更多表征发散思维的本质。仍以《“0”是什么》为例, 可以把“0”看做是一个数字, 一种空灵, 一个探索窗口, 一件实物, 看法不同, 笔下的故事也就不一样。有个性的孩子可以写成一首诗, 一篇由对答构成的谈话实录, 不同的发散性思维促成不同的文章。不妨做个大胆的设想, 一个孩子运用发散思维审题后, 对同一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作文构思, 他只需选择最有把握的行文, 满足感就油然而生。他还能将剩余的构思和同伴分享, 在辅助他人的过程中再次获得快乐, 形成个人威望。长此以往, 谁还会畏难作文呢?

2. 素材收集、整理、遴选环节:注重训练加减思维

许多孩子不会写作文都是苦于“没有素材”。其实, 生活就是最大的素材资源库, 只要你活着就有写不完的话, 没有素材是个伪命题。孩子写作被素材这只拦路虎所困扰, 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对素材收集、整理、遴选的方法, 没有经受这方面的思维训练。这就好比厨房里放着许多材料, 但是不会烹饪, 所以还是感觉没东西吃!

不妨试试训练孩子的加减思维法。它又称分合思维法, 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加与减、分与合的重新排列组合, 从而有所创新的思维方法。其中的“加”就是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 增加某种构成要素, 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减”就是减去某种构成要素, 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思维。水稻“雌雄同株”似乎已成固定态势和完全要素, 袁隆平减去其中的雄性要素, 使水稻也能异体杂交成功。由于加减思维可以将原有资源进行重组、配置, 往往能增加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新颖性,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如, 笔者在一次中年级命题作文指导课上, 做过如下教学设计。阅读关于主人公芳芳的10个事例, 然后分别以《热爱劳动的芳芳》《刻苦学习的芳芳》为题, 从事例中选择适当的材料, 要求题目与材料一致。选择后, 还可以自己收集新的材料加以补充。10项材料如下:

(1) 带病坚持到校上课。

(2) 春天, 与爸爸妈妈在院子里垒花坛、种花草。

(3) 帮助军属王大爷搞卫生。

(4) 热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5) 下雨了总是撑着伞接送小同学。

(6) 作业认真, 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7) 积极参加清扫红领巾卫生街的活动。

(8) 拾到钱包交给民警。

(9) 一篇作文, 反复修改多次。

(10) 刻苦练习跳高。

此道命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已经收集好的素材进行阅读理解, 收集整理、围绕主题遴选增补, 是比较典型的加减思维训练。孩子们在审清题意后, 要能够确定写作重点, 对10项表面关联的素材进行筛选、淘汰, 选取能用的入文, 使减法思维得以体现和运用。随后为了强化中心的表现, 还要增补相关素材, 增强文章说服力, 加法思维也能训练扎实有效。如果在中年级作文起步阶段能有意识、比较频繁地进行此类训练, 那么“偏题、内容空洞”等顽症有望逐步解决。

3. 立意环节:注重训练创新思维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言:“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的确如此, 千古文章唯称意, 再无余事可参量。“意”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所在, 立意就是组建、寻找、发掘文章本质的重要思维活动。一道命题出现后, 顺势构思立意是孩子们能够自然完成的, 而鼓励其创新立意则值得训练, 因为它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独立人格、鲜明个性。

创新 (innovation) 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 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有三层含义, 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结合三者提出了创新思维。他认为创新思维是提出新观点的过程, 是两个未曾合并过的观点的合并。美国的“头脑风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代表形式, 它把别人的观点与你自己的观点合并, 以产生一个新观点。如果我们在指导孩子依据审题结果和素材储备情况立意时, 能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思维, 一定能推陈出新, 让文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笔者曾以最为普通的命题《妈妈的爱》做过测试。没有运用创新思维情况下, 文章总是通过“老三陪”:生病陪床, 学习陪读, 犯错时陪伴教育来体现妈妈无微不至的爱。立意虽正, 但明显感到俗套。进行“头脑风暴”构思后, 许多文章有了新立意:唠叨就是爱;爱藏在细节中;在妈妈的皱纹里寻找爱;打是疼, 骂是爱;在严格中感受爱;爱你在心口难开……相信光是看到这些元素就能让您感受到文章的新思维、新创意, 就会产生阅读兴趣。

在训练孩子运用创新思维立意构思的时候, 应该注意避免“抑制创新思维的三要素”:其一为习惯。习惯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障碍, 因为人们对习惯的事物失去了敏感性, 反应变得迟钝, 甚至熟视无睹, 发现不了问题, 当然也就谈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审题后不要逼迫孩子“短平快”地立意, 这样容易被习惯性写作思路所影响, 作文成了“炒冷饭”, 相反可以鼓励他们多思考, 多比较, 多选择。其二为逻辑。思维当然要符合逻辑, 不符合逻辑必然矛盾丛生, 但仅仅符合逻辑却不能创新。创造性思维属于非常规性思维, 本身就是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这一点特别需要在想象作文训练中予以关注, 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理性”而损失了想象最为核心的价值——离奇曼妙。其三为权威。权威的存在容易封闭思考, 也容易造成揣摩式、迎合式思考。对于孩子而言, 教师就是理所当然的权威。因此在孩子立意构思的时候, 少指导甚至不指导都会“逼”着孩子去思考。一旦教师说出自己的构思, 容易出现“万众一心”的尴尬局面。

4. 组篇环节:注重训练系统思维

要下笔成文了, 许多孩子没有构思组篇的系统意识, 习惯于脚踩西瓜皮, 写一行算一行, 写一段凑一段。这样写就的文章零散, 没有系统, 没有整体性, 只能算是段落的拼凑, 不成体统。其实, 组篇构思能力是习作的重要能力, 是文章成败的又一关键。“磨刀不误砍柴工”, 组篇构思就像建造楼房前绘制“蓝图”一样, “蓝图”设计得合理、科学、美观, 建筑就能“立”起来, 剩下的工作就是“装修”了。而在这一环节, 要特别注重整体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系统思维的训练。

系统思维就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训练的是动态思考过程中的整体搭配能力。心理学家彼得·圣吉强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转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发展。系统思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 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 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笔者曾经尝试用东尼·巴赞的思维导图对孩子进行组篇构思的系统思维训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是一种图示化有效思维方式, 相当于为自己绘制“思维地图”, 极为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 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被人称为“大脑瑞士军刀”。更为重要的是, 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孩子直观地看到作文的构思, 把握全局, 进行宏观调整。

左图为一个孩子绘制的命题作文——《功夫教师》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和小作者一样清晰地看到这篇即将写就的精彩之文。小作者对“功夫”的特殊解读是一个板块, 这个板块作为全文的“魂”, 将化解在字里行间, 体现在生动的实例中。第二板块是备选的教师, 包含各个学科, 人数众多, 看来小作者的素材收集工作非常充分。第三板块“特点”和第四板块“对象”是对“功夫”的具体阐释, 结合教师个体, 具体表现出带有“功夫”性质的特征, 这应该是文章主体部分。第五板块的场景则是事件发生地, 是小作者周到细致考虑的体现, 也是文章真实性的佐证。小作者绘制完成这幅导图后, 文章基本已经成竹在胸, 教师看完导图, 也能基本知晓文章大致情况, 接下来就是“装修”, 即如何行文的问题了。

5. 言语表达环节:注重训练形象思维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被称为言语, 而说话、作文是人在大脑活动的控制之下, 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动作把言语说出来、写下来的过程。因此, 所谓的作文, 其实质就是言语表达, 语言学上称之为表达性言语。从心理学角度看, 遣词造句是内部思想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 不少孩子在这一心理过程中会发生困难。比如, 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要写什么, 但提笔行文时却变成了云中树、雾中花, 一片朦胧;有的孩子心里想着要写的内容, 写下来的却并不是他所要写的, 词不达意。很多教师认为孩子表达不畅、言语不美是词汇积累多少和修辞技巧运用的问题, 其实这仅仅是表达的形式问题, 是“标”;导致孩子语言表达高下优劣的本质原因则取决于表达的动机、愿望的强烈程度、心理活动的频繁程度等。为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有效地帮助孩子将内部思想外化为言语表达, 我们应该从形象思维上进行训练, 这才是治“本”之举。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因为较多时候是作家、艺术家等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 所以又被称为“艺术思维”。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艺术, 自然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撑。小学命题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 要求孩子写得具体、实在、清楚, 忌空洞、呆板, 而形象思维训练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苏联神经心理学家“表达性言语生成的三个阶段”研究结果, 在各个阶段注重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第一阶段为表达性言语的交流意向阶段, 注重激活表达的愿望、动机、目的。命题的设计应该贴近孩子的生活, 要能让其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时, 感到得心应手、趣味盎然。例如, 同样是描写书包, 命题可以设计为《我的书包》, 也可以是《背上的“好伙伴”》。后者命题以拟人化的言语形式出现, 能有效激活孩子的思维, 让其自然地产生联想。第二阶段, 内心出现以片断性和简略性为特征, 词汇贫乏、语法结构残缺、黏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这个阶段言语表达是零散的, 片段式的, 但同时又是决定全文表达质量的关键。此阶段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片段模仿, 课堂上多做组合成篇的教学安排。例如, 教师可以提供优秀片段供其借鉴、品赏、模仿, 还可以鼓励孩子多想象, 让心中将要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并通过同伴交流不断丰富, 这也就是所谓的“打腹稿”。想清楚再写是一种正确的习作流程, 是一种必须养成的写作习惯。第三阶段, 从压缩的、自己能明白的内部言语逐步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能为他人所感知理解的外部言语转化。这个阶段, 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畅快倾吐。教学中应该多安排孩子复述构思、设想的汇报环节, 多进行师生对话, 教师在和孩子对话过程中予以引导、辅助、补充、鼓励, 帮助孩子形成较为规范和丰富的表达。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受到孩子欢迎, 孩子的习作水平得到切实提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对话互动环节的有效性。请我们牢牢记住, 自然、平等、反复的对话是最佳的指导, 是命题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 修改环节:注重训练换位思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 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一篇文章草稿写就后, 要反复读, 反复改, 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地从文章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表达、标点符号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换, 使文章更通顺、更周密, 更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更准确地表达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伴随着每一次修改, 还应养成自觉、认真修改的习惯。由于文章修改后要呈现给读者, 要尽可能做到“不让读者流汗”, 所以, 在此环节可以着重培养孩子的换位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换位思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说的都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一想, 这就是换位思维的精髓。换位思维就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放在对方位置, 用对方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 这是一种非常有益又十分实用的思维方式。在修改文章时, 多提醒孩子想一想:文章写后给谁看?他人会怎么想?看得懂么?会产生歧义么?相信在这样思维指导下的修改才是有效修改, 是具有“读者意识”的真改。

教师在引导孩子以换位思维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文章时, 可以注重以下三个“量变”。其一, 鼓励孩子有否定自己的“雅量”。自己写就的文字当然爱, 但是要有割舍的勇气, 要让孩子明白, 勇敢地否定自我就是进步的开端。初稿完成后, 不要急于上交, 应该先让其朗读初稿, 要求边读边修改。其实, 很多的错别字、漏字、笔误等, 只要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长期坚持, 孩子的自改能力定会提高。其二, 要有虚心接受指导、改正错误表达的“胆量”。在自我修改后,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互相讨论修改, 让孩子在同伴互助、师生交流过程中继续修改。如一位教师指导孩子写作《雨中让伞》的作文。孩子写的是放学后下起了倾盆大雨, 自己没带伞, 便与一位叫小波的同学共同打一把伞回家, 小波用伞为他遮雨, 结果小波的衣服打湿了的事情。结尾是“侧头一看, 小波的衣服很湿了, 这时, 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教师通过和小作者的谈话了解到他当时是很感动, 但并未“流下热泪”。于是, 要求孩子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删去, 改为“心头一热, 紧紧地挽住了他的胳膊。”教师还作了旁批“表达感动之情不一定要流泪。作文不能言过其实, 说空话假话, 应该抒发真情实感。”孩子欣然接受, 马上修改。在这样的修改过程中, 孩子不仅可以学到修改方法, 而且还学到了写作知识, 端正了写作态度。当然,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之后, 能够做到有原则的坚持, 要有保留个性化表达的胆量, 不要将人云亦云与知错能改混为一谈。其三, 要有博采众长的“容量”。以换位思维的方式看问题, 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广泛地吸纳来自其他方面的宝贵经验, 做到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例如, 在修改环节, 教师要善于为孩子提供佳作参考, 这些优秀范文不正是可供积累的好素材?有的教师喜欢为孩子做修改示范, 这个过程不就是最好的教学演示?有的在同伴互助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人建议, 这些意见不正能够为作者本人提升文章品质而服务?有容乃大, 修改时要提醒孩子, 不要把自己放在写作者的一个角色上, 要频繁换位, 可以是作者、学习者、借鉴者、收集者、品鉴者, 角色不同, 收获也会不同。

作文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9

一、随机取材,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们做事, 如有兴趣, 就容易做好, 写作也如此, 学生愿意写, 思维就会积极、活跃。创造的火花才能点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对文题感兴趣, 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就是随机取材, 自命文题。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 随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写作的兴奋点, 在学生产生写作欲望时, 让学生及时动笔。这样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己选材, 自己命题作文,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有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比如学校开展各项有益活动:跳绳、拔河、各类棋赛、书画展等。都是学生作文随机取材的宝贵资源, 周围的景物也是学生创作的素材。学校组织春游时, 我边带学生游玩, 边指导学生观察, 用视觉看, 看到什么 (美丽的景物) , 用听觉听, 听以什么 (鸟鸣、流水声) , 用嗅觉闻, 闻到什么 (花香) 。通过观察, 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克服了写作难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多角度作文, 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同一作文主题, 可多角度创意, 多角度选材, 多种文体表现。如为响应十七大会议号召, 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 学校举行征文活动:“让天空更蓝, 让大地更绿, 水更清, 让家园更美。”我就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择文体。可写人, 记事、写景状、寓言、童话、倡议书、讲演稿。多角度创意:可写人, 街头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美德, 批判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可记事, 自己做过的、看见的、所经历的事, 抒发情感, 也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还可写倡议书、讲演稿, 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也可将自己的心愿写成童话、寓言、向人们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这样充分发挥创造力, 作文多姿多采, 富有个性。

三、多元评改, 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

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所以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遵循“多鼓励、多批评”的原则, 多就少改, 要善于发现, 并极力挖掘作文中的“新”, 用心呵护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室的评改标准要放低, 每次讲评可针对一两个问题或一两种能力进行, 这样重点突出, 目标明确, 难度小, 学生易于把握。评价要多元化:自评、师评、生评、家长评、方式多样:口头评、书面评、点评、总评, 手段多样:可以记号评、图画评、语言评, 主体多样。眼睛多角度发现的“新”也就多, 学生得到的肯定也就多。方式多样方法灵活, 肯定及时到位, 实效性强, 手段多样, 简单、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总之, 多元改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 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创造性思维得以呵护。

理想之树需要汗水浇灌, 成功之门永远向勇于实践者敞开, 今天的小学生正是未来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创造思维, 在发展创造思维过程中深化知识。四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 让我们携手并肩, 共同努力, 成功正向我们招手。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篇10

一、进行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写作能力高低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作文教学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其次, 缺乏思维训练也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想僵化、内容肤浅、情感虚假, 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写作技巧差, 而在于思维水平低。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思路开阔了, 对事物的认识深刻了, 才可能写出内容新颖深刻、情感真实健康的优秀作文。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运用智慧, 写出感情真实、不落俗套、逻辑清晰的好文章来。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二、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目标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 促进内部语言的转化,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为此, 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情况进行以下训练:一是进行系统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整体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二是进行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同类性质材料中产生不同认识并进行比较的能力;四是进行发散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实践

下面以“挑战式课堂辩论赛”形式营造议论文写作教学情境的教学实例, 来研究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问题。

1.教学过程展示

[课前组织阶段]

课前, 我利用班会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我最关心的10个问题”。统计结果表明, 高中年龄段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状况、就业前景、高考、朋友、异性交往、与父母沟通等。我从中选择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钱”的看法, 设置了一个辩论题:有钱就有了幸福吗?让学生探讨钱与幸福的关系, 并宣布将就此问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

学生对此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态度, 并分成持相反观点的两个组, 认为“有钱就拥有了幸福”的为甲方, 认为“有钱并不等于拥有幸福”的为乙方, 各组指定组长, 分工合作, 分头准备论辩材料。因为这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所以大家都积极投入准备工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辩方法, 我让学生先阅读一个议论文单元的文章, 看看别人是如何立论、如何批驳的。如果不喜欢看课本上的例文, 也可以自选例文。

[课堂辩论阶段]

进入课堂辩论阶段, 甲方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钱就拥有了幸福。乙方认为:有钱并不等于拥有幸福。

辩论初期, 双方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 各举出了很多例子, 并用引证法来支持本方的观点。

甲方: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我们才能吃饱穿好、安心读书。我们的父母每天辛勤工作, 就是为了挣钱养家, 让我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甲方同学举了一个企业家的例子。这位企业家年幼家贫, 饱尝艰辛, 于是奋发图强, 拥有了金钱, 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 有钱就拥有了幸福。

乙方: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但买不到幸福。

乙方同学举了身边的一个例子:自己以前的一个同学, 原先拥有一个和睦的三口之家,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 也觉得很幸福。后来, 这位同学的爸爸做生意赚了不少钱, 就开始不务正业——赌钱, 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拥有了金钱却失去了幸福。人们常说:男人有钱就变坏, 女人变坏就有钱。看来钱能使人变坏。

乙方同学还补充论证:为了追求金钱, 有的人去偷、去抢, 有的人贪污受贿, 走上了犯罪道路, 最后成为阶下之囚, 所以, 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结论是:尽管“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毕竟“钱不是万能的”。

接下来双方继续举例论证……

不久, 学生可能发现各举各的例子, 并不足以击败对方。于是, 他们开始想办法反驳对方。最先想到的是驳论据。

甲方提出质疑:贫穷的生活是幸福的吗?这里有哪位同学愿意过贫穷的生活的, 请举手。

全班无人举手。

乙方:难道有钱就意味着幸福吗?什么叫幸福?

学生在辩论中自发地想到了要给“幸福”做一个界定。他们意识到, 要讨论下去, 必须对“幸福”有统一的理解。有人查了工具书, 辞书上对幸福的解释是:“ (1)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2) (生活、境遇) 称心如意。”

甲方:没钱的生活一定不会称心如意, 没饭吃、没衣穿, 怎么还会心情舒畅呢?

乙方:没钱并不是指没有一分钱, 而是指没有很多钱。

甲方:多到什么程度, 才算很多钱?

在这里, 学生开始注意到“量”的概念。

接着, 甲方不知不觉就运用了反证法:如果没有钱, 我们就无法穿体面的衣服;如果没有钱, 我们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钱, 我们也不能捐助希望工程。那么, 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在想:“理由挺正当, 理直气壮的, 还会用反问加强语气。的确, 没有尊严、愚昧无知、爱心不能实现, 实在算不上幸福。”我用征询的目光看着乙方的同学, 意思是“你们怎么接招”?乙方同学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眼看乙方就要败下阵来, 甲方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首先声明, 我不偏向任何一方。“但是为了真理, 请我们甲方乙方所有的同学都好好想想——有没有办法驳倒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

一位学生小声说:“他说得不全对。”

我问:“哪里不对?”

学生:“说不出来, 只是直觉。”

我提示:“由结果推导原因。”

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并不是每一个有钱人都会捐助希望工程啊。”

“还要有爱心。”

……

为了避免辩论会漫无边际地延伸开去, 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资料:“什么样的境遇和生活能使人心情舒畅?那要看我们到底有什么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都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接着, 我给学生简要讲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经过讨论, 最后大家基本同意:金钱对于幸福而言有重要的作用, 它为幸福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金钱并非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 要拥有幸福还要有精神的追求。结论是——有钱并不等于拥有了幸福。

[课后总结阶段]

(1) 激烈的课堂辩论赛结束了, 学生们意犹未尽, 我让学生们谈谈辩论的一些经验, 总结了议论、驳论的方法。

(2) 布置学生就辩论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一篇议论文。

(3) 接着转入驳论范文的教学, 让学生在运用、创作、模仿中学会写作。

2.“挑战式课堂辩论赛”作文教学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日常作文教学课, 尽管还很粗糙, 有待打磨, 但学生的热情参与使我感受到了课堂的生命力。

(1) “挑战式课堂辩论赛”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将真实的竞争对抗引入课堂, 营造了论辩思维产生的真实情境, 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是思维的起点,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疑难。”就是说,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疑难问题, 才需要进行思维, 以解决问题。所以, 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杜威认为:“教学法的因素和思维的因素是相同的。”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将思维活动分为五步, 由此设计的教学法也相应地包括:“要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用活动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

(2) “挑战式课堂辩论赛”的挑战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辩论双方观点的对抗;二是学生在论辩过程中对自身原有思维水平的挑战;三是对自身原有语言表达水平的挑战与超越。四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真实的挑战式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动机,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敏捷性与创造性, 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 辩论过程中随机出现的种种情况——问题、观点、灵感, 无一不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3) 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甲乙双方在辩论过程中互相为对方提供了不同的观点与材料, 以及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丰富了学生的直接与间接经验,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辩证思维能力。二是论辩过程中学生们多方寻求论据证明观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 训练了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得到提高;三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 运用逆向思维,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四是辩论的结果加深了对论题的认识,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五是课堂发言及课后写信谈看法促使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人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的反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承绪, 赵祥林.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论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97-01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束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在禁锢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何破除作文教学传统模式,打开禁锢学生个性思维的枷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也是语文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这是关系到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严酷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上形成了工厂车间生产的模式化。在一些老师心目中,以传统的“优秀作文”为最高标准,由此所有考试理当统一“优秀”标准尺度,要求学生学会模仿,于是学生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同一种开头和结尾,同样的词汇,同样的语言。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化语言完全被禁锢了。更有甚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作文选里的作文抄给学生背,考前背它个十来篇,考试时网中捞鱼,不对这篇对那篇。于是便有了试卷中的雷同作文。这种教学思想不但使学生对考试产生了侥幸心理,而且贻害了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分析、想象和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中暴露的弊端有很多,其严重地违背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原则,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逼向死胡同,使学生的思维萎缩。

二、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作文是书面文字的表达,也是思想的表露。教学生作文也是在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说实话,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健康审美情操,树立良好的文德,文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1、作文首先是教学生做人,而后才是学会写作。

2、不求篇篇优秀,但求篇篇有特色。

3、作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4、不必担心写什么,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写。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作文教学应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写作

课堂教学为学生积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缩小了学生的视野,造成学生生活底蕴不足。因此要着力推动写作主体将狭小自我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使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合。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出来的东西真实、生动、有趣、富有思想、个性鲜明。

2、加强课外阅读,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思路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古今中外的精美诗词。尽量多背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较丰富想象力的诗词,这些是引导学生写作思维的源泉。

3、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思维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作文

没有想象的作文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不会飞。因此,加强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自由命题训练。采用“观物命题”或“看图作文”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追述想象的作文训练。追述想象作文主要是以课文为前奏,想象课文中没有的结果,并构思命题作文。如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假设这样一种结果“如果小女孩被一位好心人收留”她的命运会不会改变。让学生以“不一样的命运”为题去想想该怎么写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3)读诗写作,训练想象能力。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理解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含义。让学生展开想象诗中的故事,写一篇想象作文。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12

一.巩固、拓宽知识面, 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并非是异想天开的, 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的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并运用创造思维去举一反三的研究问题, 然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如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谈何创新。如果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敏锐, 创造能力就越强, 特别在作文写作中、要开动思维, 巧妙构思, 仅此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有组词造句、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选取典型材料、如何谋篇布局、结局怎样升华主题等等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等, 让学生学习逻辑知识, 审美知识以及尽可能的学习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 多读杂志, 多看书报, 多种途径广采博集、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各种写作基础知识, 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否则学生知识面太窄、太贫乏, 在写作中只好:“横眉冷对作文纸, 俯首咬破铅笔头”, 难以下笔。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 开发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高度集中, 教师应抓住课堂这个有利的主阵地, 根据各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胆创新而不是墨守陈规、锐意进取而不固步自封, 寻求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如题目:“磊”。要叙事清楚、想象丰富。教师就应教学生先观察, 找寻题目的真正的蕴意。然后加以诱导、点拨: (1) 三石表示多 (2) 多石表示牢固 (3) 一切都要把基础打好、才能攀登高峰 (4) 踏在别人背上生活的人 (众) (5) 甘当铺路石的人们……等等。诱发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萌生创新的意念, 鼓励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 随时肯定其学生写作中的创新的闪光点、循序渐进, 写作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所以在写作练习中, 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一些优秀作品中作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开发学生想象力。如:《我的老师》中“梦里寻师”, 生动地反映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表现了自己对蔡老师的热爱。《荔枝蜜》中“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深化了文章主题, 表达了作者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酿造, 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驿路梨花》中, “我睡得十分香甜,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唱歌……”。这又描写得诗一般的意境, 情趣盎然, 人物和自然之美相映生辉, 从而表达了对梨花精神的敬慕之情。《回延安》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作者借助梦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 等等。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如:

这个作文题:你就要诱导学生联系实际去展开联想和想象, a、从横向看, 人是越来越多, 需要实行计划生育;树木是越来越少, 需要保护生态平衡, 植树造林。b、从纵向看、人越少、树越多、反之人越多, 而树木越少, 这就要学生联想和想象, 象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 这样诱导启发后, 每位学生就有物可写, 有事可叙, 并都言之有物, 叙之通畅, 主题鲜明, 一气呵成。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中的警言名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时, 不仅要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精神, 还要与现实相联系, 联想到今天WTO的加入, 同样需要发扬“先忧后乐”的精神, 把祖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先公后私,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事物, 多想象, 多联想, 培养好奇心, 多写多练。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最后成了大资本家呢?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实现用钱计划的?

三.注重质疑, 启发逆向思维

古人曰:“学贵生疑, 小疑获小进, 大疑获大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所以教师在写作练习中, 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拘于传统经验, 不轻易认同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教师在学生质疑中应正确引导, 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让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领悟, 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在质疑中还应启发学生的逆向思考, 将原有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结合, 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如:“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不知足常乐”。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练、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叙写,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勤写日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便捷途径

上一篇:承包经营权制度下一篇:涂胶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