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2024-08-23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通用6篇)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1

有关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有关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文/许梦奇[杭州学军中学]

我们一直在寻觅人生中每一种奇妙的相契。就像纸需要笔,船需要桨,梁需要椽一样,得到需要失去,幸福需要苦难,生的喜悦需要逝的哀伤。相契存在于内于外、于己于万物间。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分开便索然无味而结合便相映成趣的。比如孤松与绝岩。我们无法欣赏盆栽青松的傲骨冷峻,亦无法感受一岩顽石上荒草无生的绝望和险峻。唯有一棵倒挂的孤松扎根于绝岩间,我们才会感叹生命的强大力量和无限包容,寸草不生中的.根繁叶茂,冰冷绝望中的缝隙相容。比如胶片与画面。我们无法定格画面,重演经典,亦无法从一堆堆聚酯塑料中体会人文情怀。只有当一个个赛尔乔将情节融人胶片时,它们才共同有了意义。我们从中了解爱、友谊、恨、背叛……我们将无意义契合为有内涵,将易逝融合成永恒,享受着相契带来的所有灵魂感触。

而人生中,更多的是两种极致的契合。不曾有“柳暗”之郁结何来“花明”之欣喜,不曾“千辛万苦”何来“感恩知足”之悟,不曾体会“幸福”的温暖怎会感受“磨难”的艰辛,不曾得到又谈何失去?

无论怎样的顺序去体会人生的个中滋味,我们都因为这些不同的感悟在心中渐渐契合而变得睿智、成熟。

然而更有力量的相契存在于生灵之间。就像猴子相互搔痒,蜂房中井然有序的采蜜制蜜,生灵之间有自己习惯的相契。人们创造了篮球,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配合,有了那句“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成就英雄”;人们创造了交响乐,于是人们开始享受有层次、立体多维的音乐。人们合作、创造、共享,人们不断地寻找着相契点,在相契中升华着物质本身的意义。

而当所有的相契尽收眼底后,心灵的相契却是最难能可贵的。像本杰明・巴顿和黛西的爱情,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志同道合,像卡钦斯基兄弟那样手足情深。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在他人心中引起的共鸣,抑或一种旋律一句箴言带来的无限深思。

人琴合一方得乐。生活中,无论是外物相容带来的美感,还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碰撞生出的默契,都是世间最美丽自然的相契。而生命也因这样的相契而变得冗长深邃,在千万年间悄然而生的相契中寻觅到自己的着力点。

总有一天,世界会有一个相契而生的美好状态,人们会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拥有一份和谐安宁的生活,享受一段相契相容的和谐人生。

----------------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是对高考作文的要求。“多角度”和“多想”都是告诉我们要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就像此文,作者本着“天下万物相契相合”的理念,从自然到人类,从外部到内部,从生灵到灵性,古今中外,多种现象,多个问题,林林总总,一概条分缕析地汇聚笔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终使“无论是外物相容带来的美感,还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碰撞生出的默契,都是世间最美丽自然的相契”的主旨水到渠成,畅达无碍。要指出的是,这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捍卫真理的过程,难能可贵。

(耳 一)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2

关键词:数学,自然辩证法,数学思维

一、数学与哲学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我们人类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之一就是我们的自然界,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解释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可以简单地称之为自然界的辩证法. 而数学这门自然科学就源自于自然界,是依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发展起来的,数学的发展伴随着哲学的不断进步,数学与哲学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历史上很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就是为了解释一些哲学问题而去研究数学,也有很多数学家为了研究数学问题最后投向了哲学的怀抱,比如,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等等,同时是伟大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从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机械决定论到逻辑实证主义都表明,数学在很多方面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许多哲学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而同时,哲学的不断发展也为数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式.

古希腊哲学中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数,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无限是偶数,把偶数拿来用奇数限定,就会赋予现实事物以无限性. 万物都是成双的,任何对偶的事物都可以用来平分,平分出来的两部分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因为这样的二分法可以无限进行,但是如果增加到奇数,平分就有限了,就会使无限的二分终结,可见,进入哲学殿堂的阶梯就是数学方法,也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具.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解释宇宙生成这一哲学问题,从数学研究中去发现结论,认为所有的对象事物都能有整数来构成,而数就是构成我们宇宙的要素,随着对数的研究,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勾股定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所以说,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人类哲学的追求.

二、哲学中的两个悖论与自然辩证法

( 一) 二分法: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

在你穿越一定的距离的全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的话距离的一半还会有一半,这样下去会陷于无止境,在任何的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多个点,你穿越一个点需要一个时间,哪怕这个时间非常小,但是无穷多个点你需要穿过,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一个地接触无穷个点,因此,你也就不可能穿越这一定的距离.

二分法

( 二) 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乌龟在阿喀琉斯前面,阿喀琉斯要追上乌龟,他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而这时候乌龟会向前走了一段路,虽然这段路可能很短,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段路存在,于是阿喀琉斯又必须赶上这很小的一段路,而在阿喀琉斯追这一小段路的时间里乌龟又会向前走了一段路,这段路会更短,但是无论多短,这路毕竟都是存在的,所以这样思考下去,他总是愈追愈近,但是始终当然追上前一个很小的一段路的时候,乌龟又向前走了一段,始终追不上乌龟.

( 三) 自然辩证法对悖论的解释

上面两个就是著名的芝诺悖论,很明显这些与事实是不符合的,在实际生活中,第一,我们不可能永远穿不过一定的距离; 第二,人肯定是可以追上乌龟的. 但是当时在哲学界这两个悖论引起来很大的风波,这两个看起来明显错误的哲学思想,当时没有人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去合理解释下这两个悖论,而自然辩证法的出现,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悖论,代表人物就是黑格尔,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自然辩证法很轻松地解释了芝诺悖论.

他的观点认为芝诺看到了运动是同时间和空间分不开的,必须用时间和空间才能说明运动. 芝诺论证的关键在于他认为物体无法经过无穷多个点或区间而在连续时空中完成运动,但是他的根据呢? 仔细检查后你会发现,没有! 难道这是一条十分明显的、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公理吗? 也就是说芝诺论证的时候默认为物体无法经过无穷多个点或区间而在连续时空中完成运动而没有任何根据来误导我们的思维.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完成”的含义. 所谓“完成”是指过程的发生只需要有限的时间,它本质上是以时间概念为基础的. 于是,问题成为: 物体是否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经过空间中的无穷多个点或区间? 根据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假设,有限的空间含有无穷多个点或区间,而有限的时间同样含有无穷多个时刻或时间区间,并且它们可以形成一个一一对应关系. 因此,原则上物体可以利用有限时间内的无穷多个时刻或时间区间来通过有限空间中的无穷多个点或区间,从而物体便可以自然地在有限时间内经过空间中的无穷多个点或区间了. 于是,物体是可以( 在连续时空中) 经过无穷多个点或区间而完成运动的. 芝诺所依据的似乎明显正确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他在强调空间连续性的同时却忽略了时间的连续性.

三、数学思维上的自然辩证法

数学思维中有一个非常经典案例,如果当x→0时我们称x为无穷小量,简称无穷小,记为“0”,同时我们称1x为无称x为无穷小量,简称无穷小,记为“0”,同时我们称1x为无穷大,记为“∞”,按照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零跟任何数的乘积应该都等于零,所以无穷小乘上无穷大,也就是,但是很明显基于以上的说法,就自相矛盾,那么无穷小跟无穷大是不是真正出了问题呢? 很显然不是,我们注意零跟任何数的乘积应该都等于零,必须要满足零跟任何数,而我们的“∞”其实根本就没有说过它是一个数,它其实只是一个趋势而已,根本不代表一个数,既然它连是一个数的资格都没有,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根本不能按照“零跟任何数的乘积应该都等于零”的这个规则来进行计算,也就很清楚地解释了无穷大与无穷小的乘积的问题. 同时也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在数学思考的时候要注意环境,也要结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去按照以往的标准来参考,要利用自然辩证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去检验我们的数学思维的科学性,从而使我们的数学真正圆满,时时刻刻用哲学来检验,不走上悖论的道路.

用哲学思维推“双创” 篇3

一、对“双创”的再认识

从字面来看, “双创”是一个群体行为, 关键在“创”。是一个用“刀”砍开“仓”库寻宝的动作。那么一系列问题来了, 这个勇敢拿起刀面对仓库的人是谁?站在仓库面前, 应从哪个角度砍下?砍开后没有寻找宝藏, 却惹来一身麻烦怎么办?寻到宝藏后和谁分, 怎么分享?—要回答清这些问题, 可以用问题导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找出突破瓶颈的根本解。

从典型人物来看, 高科技豪华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被称为“纳米经理”, 他说道:“我在与产品有关的问题上患有强迫症, 我总想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看到一辆车、一枚火箭或一艘太空船时, 我只能看到不好的地方, 我从未看到过正确地方, 这不是幸福的处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领袖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从这些最伟大的创新代言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一种百里挑一严苛的态度, 一万小时坚持的勤奋, 能够改变世界缔造传奇的魄力和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冒险精神, 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从参与主体来看, “双创”就是一群执着于某一领域某一事, 专注于找到解决答案,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团队内的人员对所从事的事项以近乎疯狂的态度、一以贯之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从本质属性来看, 它是一种颠覆式思维,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承的、原有的思维认知定势;是对未来未知领域的非常规认知, 其结果本质上应属于独一无二的首创范畴。

二、“双创”的重要性

从大环境来看, “双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的号召后, 国家便将双创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 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不创就会被国家的大动作淘汰。

从发展大势来看,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 创业创新进入黄金时期,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双创”新引擎的动能会不断地释放, 这会为创业投资发展带来很多的市场机遇, 不创就会错失良机。

从市场经济来看, 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当经济速度放缓, 质量提高时, 必须双创来整合分散闲置的人、财、物优质资源, 打造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 培养马云式的环境,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来释放市场经济新空间, 不创就会被市场规律潜伏。

从企业发展来看, 双创是人才的孵化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虽说在企业愿景的召唤下, 可以壮大一定的人才梯队, 但是要成为行业顶尖人才, 必须依靠双创的共享平台, 才能开创取长补短、和合共赢的良性局面, 不创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狼性弑食的惨状。

从个人发展前途来看, 不管是社会人还是企业中的员工, 在发展机遇上受阶层固化的影响, 导致一些有想法想干事的人没有合适的舞台, 久而久之会对前途失去信心, 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负能量, 波及他人, 而双创是一个绝对开放的平台, 只看实力不看背景, 为所有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环境, 激发个人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无限潜能, 不创就会庸碌。

三、“双创”需要解决的矛盾

1. 传统流程作业形成的思维定势矛盾。

现在企业管理中推崇的精细化管理, 将所有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等都进行了表格化, 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助长了思维定势, 让所有人会觉得理所应当这么干。好似温水煮青蛙, 这种惯性思维是推行双创急需解决的矛盾, 直接决定这双创工作时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发力。

2. 虚拟网络与实体产业链的矛盾。

双创必然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实现线上交流, 这个虚拟的网络的宣传推广可以帮助双创项目吸引更多资源, 导致很多互联网为平台的公司为了引来风投, 将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的“点子”和“吸粉”功能上, 放在“大数据库”的搭建上, 而在真正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实体的构建、效益点的挖掘上却很少投入精力, 可能会导致大量泡沫的产生。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线上线下齐发力, 双创才是有根之木, 有源之水。

3. 动力不足的矛盾。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广初期都是阻力重重, 一是因为人的惰性。任何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改变, 改变会让人不适应甚至产生恐慌, 所以懒惰成了他的保护动机。二是由于机制不健全, 对于怎么干, 干出效益来怎么分配等问题没有清晰界定或坚决执行或只是一味地谈经济而缺少精气。三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结果不可预知, 好多企业或个人均持观望态度或停在敷衍应付的表面功夫。各种动力不足的矛盾会削减参与半径, 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双创才是真正的大众行为。

四、推进方法

1. 抓好教育, 组建团队。

国有煤矿企业在推进双创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抓好形势教育, 从思想上给员工宣传到位, 帮助员工解答好什么是“双创”, 为什么要“双创”, 怎么才能“双创”等系列疑惑, 疏通思想上阻塞,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全员热情, 引领大家自发自觉谈创新, 搞创业, 并且说到做到, 干就干好, 以点带面, 最终人人达成共识, 组建成一个低耗的“双创”团队, 清除枷锁, 轻装上阵, 让企业行走在转型升级之路上。

2. 把好症脉, 优化机制。

在机制创建上, 以问题为导向, 以九宫格指标转化为方法, 梳理企业和个人“双创”的症结, 按照优先级排序, 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在增强动力上, 在容错、公平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基础上, 以人性的众筹为最高追求, 把全员所需取最大公约数然后战略化, 量化成具体工作内容并融入到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用刚性制度和柔性引导为思路, 确保“双创”能量最大化释放,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行进步伐。

3. 用好平台, 培育标杆。

“双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是重要的领域, 因此企业要打开校企合作通道, 利用开放的平台, 强强联合, 打造一个共享经济体, 然后通过评审立项, 选择最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首先进行孵化, 精心培育成功后, 通过他们的示范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推广, 突显企业发展成果。

4. 立足本土, 结合实际。

所有双创事项在起步阶段, 都要立足本土,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组织开展, 确保双创事项成为有土之木有源之水, 避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成为一阵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 找准双创的突破点, 集思广益出创意, 集中精力作创想, 聚精会神搞创作, 全员发力促创新, 使双创工作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工作追求, 一种工作习惯。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4

1. 西方哲学体系的特征

西方哲学具有同源性, 古希腊是其源头, 同时受到东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发生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传承关系。纵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哲学具有系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统一性是都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谓逻辑性就是西方的哲学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或继承或否定的依据。

西方的哲学强调固定的形式。由于无法阐释神的存在, 不能达到人神相通, 中世纪的哲学成了神的婢女。这点在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艺术上得到很好的例证。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 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 为神服务。西方哲学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是科学型的哲学, 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相联。以探求宇宙观、认识论为中心, 同道德相区分。以认识和征服自然为目的。

2.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 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哲人擅长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践、重科学, 一丝不苟地进行实践论证, 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科学思维, 它必须明确概念, 恰当判断, 正确推理, 然后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这一逻辑传统开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使逻辑详细和完善,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思考学科。

二、西方园林概括

西方园林从可以考证的历史看, 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贵族的住宅已经有了庭园, 周围环以柱廊, 庭中有喷泉、雕塑, 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 有大片绿地, 其中有凉亭、小径。古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发展。直到15至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 园林才焕发了生机, 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西方古代园林, 由于大都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下, 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但由于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的差异, 园林的造园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但都呈现出理性特点。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 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 它有层次感、立体感, 有利于俯视, 容易形成气势。直线几何图形是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 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17世纪, 逐渐自成特色, 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 强调中轴和秩序, 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在大自然中建园, 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18世纪后半期, 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 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 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 均衡对称, 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 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 花草树木修剪整齐规则, 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 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 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

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 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明朗, 给人以秩序感和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 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 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 对事物用分析的方法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 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 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 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完善自然美, 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 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遵循形式美法则。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三、西方哲学思维对园林的影响

在哲学系统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 在园林体系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园林构造思维观。西方造园思想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西方哲学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特点。使西方的哲学与西方当时的美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性格等有着非常显著的同构关系, 西方哲学虽然包括不同时期, 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但从宏观上来看, 它们具有统一性, 都是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内,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逻辑性就使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的依据。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 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征服自然的手法, 园林讲究规矩格律, 对称均齐, 有明显的轴线, 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构成了西方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西方哲学思维对形成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影响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更复杂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 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精深博大。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探索, 任重而道远。

摘要:要研究西方规则性园林本质特征绕不开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实践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实践。不同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指导, 设计的表象会呈现出其相对统一的的艺术特征。设计艺术哲学与美学思想是个宏大的论题, 若真要求解非我能力所及, 哲学与美学现象不能割裂, 我在此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理性哲学,思维方式,规则园林

参考文献

[1]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武汉:崇文书局.2002年版.

[2]周剑铭: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5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正负迁移,双语系统,调整功能,内在目标

一、在汉语背景下建构基本英语思维模式的哲学和心理学浅析

第一,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概念和意义方面是统一的, 这是由语言的共性决定的。

由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语使用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之间文化根源的不同, 他们在表达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一意义时, 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部分的对立。如此看来, 英语和汉语也应该存在对立和统一关系。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在它刚诞生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况, 或者说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和现存的资料很难证明任何一种语言从开始到现在的演绎和发展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被唯物主义者普遍承认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事物间的对立和统一, 并且认为对立是在统一基础上的对立,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 语言用声音和符号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而主观世界应该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 所以,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概念为主, 即:客观世界是同一的。用字母构成的以表音为主的英语词汇和以笔画为主构成的汉字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概念时, 其概念内容是一样的, 就像英语的“stone”可以被翻译成汉语的“石头”一样。但是, 英语用字母构成词汇, 汉语用笔画构成汉字, 这本身也是语言构成中的一种对立现象。同时, 由于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文化根源的不同, 他们在表达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一意义时, 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部分的对立。比如:“Catch the man running over there.”用汉语表达应该是“抓住那边跑的那个人。”很明显, 这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此看来,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表达形式上的对立关系和表达意义上的统一关系。

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统一的基础是真实的客观世界, 也就是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者都要反映客观世界和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主观世界。对立的地方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文化根源导致在主观上表达同一客观概念时使用不同的语言思维模式。

第二,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个性方面的对立是以汉语思维系统为第一语言思维系统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请观察下面的例子。

例1:英语中“中心词+定语”是一种典型的演绎思维方式, 这也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以归纳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汉语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制约其思维和自由表达的第二个核心因素, 如“a car running on the street”和“a door broken by my little brother yesterday”。但汉语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用“定语+中心词”的方式来表达, 是一种典型的归纳思维方式, 汉语只有在特殊文体里才会用“中心词+定语”的方式来表达, 如在散文诗中。上述英语短语可以分别被翻译为:“一辆在街道上奔驰的小车”和“一扇被我小弟弟昨天弄坏了的门”。可以看出, 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在表达同一客观现象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顺序。

例2:英语有“时”和“体”的语言形式区分。英语中的“时”有四种, 即:过去、现在、将来和过去将来, “体”有一般、现在、完成、完成进行四种情况, 这四种“时”和四种“体”在合乎时间逻辑的情况下就组成了英语的十六种时态。而汉语在表达动作的时间和状态时是用副词和动词的配合来实现的。

例3:I want to go there to buy a pen.翻译成汉语则是“我想去那儿买一支钢笔。”可以看出, 英语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严格区分, 而汉语则不然。如果一个英语的句子是复合句, 主句和从句的数量决定了谓语动词的数量, 其余的动词都要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在英语语言中, 复合句的本质其实是:句子的某一个或者两个句子成分是由句子而不是由词或短语来充当, 仅此而已。在批阅中学生的作文时, 随处都可以见到学生乱用动词的情况。很明显, 对于经常使用动词词尾毫无变化的中国学生而言, 这无疑也是制约其形成正确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主要因素。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对立点很多, 篇幅所限, 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仅举以上几例加以说明。

在教学实践中, 上述例子中列举的情况是学生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所犯语言错误最多的地方, 这一点就像生物遗传学里所描述的生物的显性性状一样, 是能被人们所发现的, 但究其内部原因, 应该是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个性方面的对立而导致的以汉语思维系统为第一语言思维系统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就像生物遗传学里所描述的生物的隐性性状一样, 这是一个被很多教师忽略的领域。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对立的核心部分就是制约中小学生形成可持续学习英语能力的关键因素。[1]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英语时, 根本就不考虑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系统对即将要学习的英语语言将会起到何种正负效应, 一开始就彻底从英语语言的思维角度单一地切入教学, 这无疑像一个小人儿从枝叶部分开始理清一棵大树脉络时的情况, 其麻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前, 应该有了比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汉语语言逻辑思维基础, 这就是学生学习英语前已有的语言思维系统。他们在开始学习英语时, 肯定免不了要受“汉语思维系统”的影响, 也就是说, 他们无法逃避地要在“汉语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英语思维系统”的框架。因此, 教师要充分考虑“汉语思维系统”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要考虑“汉语思维系统”对学习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就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两个框架在表意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语言形式上的对立。而对立有次要对立和主要对立之分, 因此, 只要归纳出英语语言形式和汉语语言形式核心对立的部分, 并且找到一个好的、能处理这两种语言间核心对立部分的正负迁移作用的办法, 那么,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从小学到中学花费近十几年的工夫之后, 基本上就可以建构起基本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如此看来, 这种做法可能会大大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也可能会节省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这样做, 就像一个小人儿从根部和主干部分去理清一棵大树的脉络一样, 不会花费很多工夫就会自然有序地生成对大树的基本构象。[2]因此, 教师在设定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在充分明确英语教学外部目标的前提下, 应同时考虑在汉语背景下重构英语教学的内部目标。否则, 英语教学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甚至可能对学生今后可持续的英语学习留下隐患。

二、对汉语背景下建构基本英语思维目标的几点看法[3]

第一, 教师在开始教学生学习英语时, 就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汉语语言思维体系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因为教师是要在学生根深蒂固的汉语语言系统上一步一步开始建构英语语言系统, 这一点要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贯穿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始终。

很多教师只是以教材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并且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是对教材不加改造地进行教学, 很少有人去考虑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结构如何对学生即将要开始建构的英语思维模式所起的正负迁移作用。就像输血时血型要统一一样, 如果血型不能统一, 就会产生排异现象。同理,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不符合在汉语背景下学习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 也会让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产生“排异现象”, 这无疑像给A型血的患者输了B型血后的反应一样, 导致学习夭折。我们知道, O型血是万能的血型, 可以输给任何一种血型的人。如果把英语语言思维系统比作是A型血, 把汉语语言思维系统比作是B型血, 那么, 应该还有一个“O型血”, 也就是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双语思维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当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可以自由转化时很自觉的一个超级语言系统, 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2]

因此, 教师需要加以重视的首要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外在目标, 还要重视英语学习的另外一个隐性的内在目标, [2]也就是英语语言的学习在改变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方面所起的作用。[1]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必须是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意识的教师, 也就是清楚在汉语语言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 并且知道如何给已有汉语学习经验和汉语知识结构、汉语思维方式的学生制订建构学习英语知识和能力并形成一定英语思维框架的科学教学方案, 最终的目是达到在具有明确学习策略意识的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已有汉语语言思维模式下自主建构起来的、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学习条件的、学习效果显著而且学习效率较高的英语语言思维建构学习方案。

第二, 多元智能理论是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学理论, 教师必须重视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4]

虽然每一位优秀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每个阶段的学习终点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几乎是一样的, 但是, 由于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这一点也毫无例外地会体现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4]因此, 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输入过程、独特的语言逻辑思维建构过程。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汉语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建构新的英语思维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用自己的习得经验和相对固定的几种教学策略面向几十位学生实施英语教学时, 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效果低下。

第三, 重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主要差异, 通过结构性语法内容的有序教学和有序的思维建构式的翻译教学建构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研究英语语法, 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语法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课堂英语教学中, 对英语语法的教学大有鄙视的眼光。不能否认,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其基本语言规律的, 也就是语法体系, 因此要大力倡导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形式上最具对立的方面, 目标是建构学生基本的英语思维能力, 而不是重回语法翻译法教学的老路。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要重视英汉两种语言间语法结构的比较研究。不能否认, 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家。他们对母语和二语的语法学习都有非常深的造诣, 这是二语习得成功经验的很好例证。

第四, 语言本身有反过来再指导和调整语言自身的功能, 只要掌握一种语言的基本思维模式, 这个思维模式就会反过来对已经掌握了的语言产生强大的调节功能, 这是由人脑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在一名儿童还没有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 他根本就不懂得母语的语法, 但他能凭着自己已经拥有的语言能力自由地造句, 能表达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作家和诗人对母语词汇的敏感程度和组合能力常超出一般人的能力。所以, 教师不能忽略语言调整和指导语言本身向着深层发展的功能。这个功能使得语言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形式, 造成了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畏惧心理。因此, 教师要高度关注语言的这个自身调节功能, 这样, 英语教学就会少一些忧虑。

第五, 扩大英语教学研究的范围, 要关注诸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启发和改造英语教学。

语言学习的目标可分为内在语言学习目标和外在语言学习目标, 前者指学生在学习语言后的应用能力, 是指向语言的真实运用, 后者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心智和思维的发展等内容。这一点和生物遗传学里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原理特别相似, 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 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语言自身的调节功能又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促进英语教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在学科交叉的地方, 有可能是创新的原点, 这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2]

第六, 教材的编排本身也要重视并体现“在汉语语言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建构基本的、核心的英语语言思维系统”这一关键因素。

拥有理论研究实力的专家和具有强大教学实践空间的一线英语教师应该专门研究汉语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心理过程, 教材应该设计针对在“汉语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建构“英语思维系统”的专项训练内容, 并且这个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从低级语言能力到高级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

第七, 大容量输入模式的阅读教学也是达成英语学习内部目标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 事物质变的前提是量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容量阅读教学是形成基本的英语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指南[P].北京: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办公室制定, 2007年1月.

[2]Cook, V. (2007) .The goals of ELT: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A].In Cummins, J.&Davison, C.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Norwell, Massachusetts:Springer Publica-tions.9-24.

[3]龚亚夫.重构基础英语教育目标[P].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专题发言, 前门饭店, 北京, 2009年10月.

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6

1 医学与哲学的交融

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在古代,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医学与哲学都是浑然一体的。古语云:“医者父母心。”也许最为通俗地描述了人们心中“医”与“道”的关系。从古至今, 哲学与医学直接关联。《医学三字经》云:“医之始, 起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黄帝内经》既是哲学著作, 也是中医的经典著作, 其天人合一之论、阴阳表里之说, 是中国哲学、医学共同的思维方式。而亦儒亦医者比比皆是, 如古希腊的希波格拉底既是西方哲学之父, 又是西方医学之父, 公元前5世纪就在科斯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医科学校。他强调“不了解人就不懂得医学”。尤其说明哲学与医学的关联和交融。

2 哲学与医学交融性思维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 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加强哲学修养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启迪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学科性质和社会职业定位讲, 医学人才比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更高的哲学素养, 才能胜任其职责;从服务对象讲, 医学面对的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的“自然人”与“社会人”合为一体的“人”, 医学人才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性、良知, 才能充分理解、尊重、关爱生命, 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从工作过程讲, 每一种疾病, 每一个病理过程, 每一种临床表现, 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 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具有理论思维能力, 进行辩证综合分析, 才能探其究竟;从工作性质讲, 人们追求健康的意愿使医学事业比其他工作更具艰难性和风险性, 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已经引发出诸多诸如克隆技术等令人茫然、恐慌的问题, 如果不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真理观, 是难以担当此重任的。

临床医生日常的、大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 都是要将问诊、体检、各种化验和特殊检查所获得的感性材料, 在大脑中进行加工、改造, 经过抽象的思考, 把内在特征提炼、升华, 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了要使这个飞跃能真正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足够丰富和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二是要用辩证法。要善于从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资料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要熟悉疾病有异常表现的规律,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期,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临床医生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这种特殊的本质, 抓住主要矛盾, 做出正确诊断。而且, 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病情的变化。患者的情况和疾病的演变, 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因此, 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 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 避免或减少误诊。认真学习认识论, 掌握辩证法, 注意思想方法的培养, 对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3 在哲学课教学中运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性思维

哲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医学问题进行探讨, 引导医学生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医学实践。

3.1 指引学生建立整体与局部的观念

临床医疗工作最忌“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因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任何局部的损害都不是孤立的, 每一种损害都可能引起性质不同或轻重不一的全身反应;反之, 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到局部。在临床工作中, 建立整体与局部观念, 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争取或赢得抢救的时机, 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有一名口腔溃疡患者, 请一位老中医治疗。这位老中医给他开了几服药, 叫他研制成粉末, 用醋和匀后敷在脚心。患者感到奇怪, 要老中医解释一下用药奥妙。老中医是这样解释的:口腔溃疡与心脾炽热有关, 我用上病下取, 敷药脚心, 通过经脉将火下引, 方能药到病除。人的各种器官、各个系统相互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说明, 医务工作者要建立局部与整体的观念, 打开思路, 更好地对症下药。

3.2 指引学生善于透过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

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往往形成一对矛盾, 由此而决定了种种临床表现。在一些疾病的早期, 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本质深藏, 有些症状容易混淆, 若只注意浮在表面的现象, 则极易导致误诊。认识疾病的本质对于医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直接能够观察到的多数是疾病的现象。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不同的现象, 相同的疾病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如:一个男孩, 反复发生短暂的精神失常。第1次住院, 医生诊断他患的是癔症或癫痫。第2次住院, 也诊断是癔症, 并给他暗示、电休克等治疗。但治疗后, 病情不但毫无好转, 反而更加严重。这时, 引起医生的重视, 通过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才确诊是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后来, 采取手术治疗才解除了患者长期以来的痛苦。原来, 精神失常是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与癔症所共有的现象, 若不联系性地分析其每次发作时间的规律性、糖代谢的改变, 则难以辨别上述2种病的不同性质。此时, 若不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透过表面现象深入本质, 很难得到正确诊断。所以, 医生诊断疾病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绝不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就治疗。

3.3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实现师生之间的诘问

师生之间的诘问就是把原来只是记忆或转述教条的哲学变成不断自我批判和自我扬弃的哲学, 也是把教师照本宣科和学生死记硬背哲学命题的哲学教育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活动。哲学教学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哲学是什么, 而是引导他们批判地对待原有的哲学。因此, 哲学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诘问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意义。医学研究需要创新思维。哲学的出发点就是怀疑, 进而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的习惯, 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中, 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哲学思维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从而更好地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

上一篇:《香香的饼干》教案下一篇: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