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06-13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精选10篇)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有许多好的构段、构篇方式,是学写习作很好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东方之珠》一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总分结构,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种训练,为布局谋篇打好基础。又如:课文《第八次》中布鲁斯带领军队七战七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偶尔发现了一只结网的蜘蛛也是在第八次才成功的,于是他深受启发,也要干第八次。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布鲁斯看到的蜘蛛在第八次结网中失败了,他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想象,突出主题。还如:教《掌声》一课,当我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我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如看到母亲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母亲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母亲河。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母亲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到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长手的树,把这种树种到河边,当有人向河里倾倒垃圾时,它就会伸出手来,把它牢牢拉住。”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作。

如:我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开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如:我在教完《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表演“购物讲价”的活动,学生们有的做顾客,有的做营业员,相互讨价还价,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也顺从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从而达到了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诚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源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从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定能发现更多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2

一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 开阔眼界, 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从教学实践得知, 数学成绩良好者对该学科有着较浓厚的兴趣, 成绩差者往往厌烦该学科的学习,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西藏号称世界屋脊,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 西藏教育基础仍十分薄弱, 藏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从而导致了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在西藏, 绝大部分小学以藏语为数学教学用语, 汉语基础并不牢固, 到内地来上学后自然感觉到学习过程中困难不小、力不从心。另外, 内地目前尚无一套系统的针对内地藏族学生的数学教材, 绝大多数西藏学校也没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自编适合藏族学生的教材, 缺乏因材施教的科学性,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大, 信心不足。因而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尽量去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藏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 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加以适当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如果只为讲而讲, 学生容易乏味, 激不起兴趣, 而且收效甚微, 不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融入其中, 并赋予生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 求思路, 去创新。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和形式来说多种多样, 如故事引趣、生活例说、实验操作、以旧推新等。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 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切实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积极开展主动探究式学习

主动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与亲身操作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这对发展学生科学的志趣,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都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出于好奇心, 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理, 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藏族学生存在着动机偏低现象。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藏族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太差, 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 教师的水平高等。这说明藏族学生对待学习比较被动, 才导致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 学习的动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藏族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教师加以引导, 进而提出“引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 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 笔者把学生分4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 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先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 提问:“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 提问:“又能发现什么?”小组合作, 进行实验、交流、讨论, 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了结论, 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 而且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生主动发现, 自我探究,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 突破难点, 掌握了知识, 也培养了能力。

三 利用素材、寻找时机,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材中大量存在着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 教师应该把它们挖掘出来, 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 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笔者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顿生,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 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 而求新法。

2. 利用互逆因素, 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 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 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 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 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 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 有时, 正面解题很难, 不妨改变思维方向, 就会柳暗花明。

3. 抓住分析时机, 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 进行大胆联想, 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笔者就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 强化训练。

4. 抓住猜想时机, 训练灵感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5. 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激发其创新思维

例如:本校会给藏班每个学生买生日蛋糕, 让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就这一问题, 笔者向同学提问:在我们西藏班337名同学中, 一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吗?如果是我们03级 (1) 班的44个同学, 会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吗?要求一部分同学从理论上估计, 另一部分同学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各个班级调查, 要求每组同学自己设计各自的活动方案, 最后将处理的数据做比较,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无处不在, 与生活息息相关, 将思维的拓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四 结束语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不仅在课内, 课外也应如此。本校在10月1日和5月1日都会组织学生出去旅游, 每到这个时候, 笔者都会就旅游中出现的情形将学生分成几组, 要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后加以总结。长期以来, 在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 激发了他们对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兴趣。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想象 情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圳练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教《掌声》一课,当笔者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口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笔者又引导学生以《保护生活家圆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口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问,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丌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丌胆子写作。

如:筆者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丌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在平时,笔者就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口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5

阿用中心校:查 影

“培养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如何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培养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行为,是优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遵循新课标的创新理念,完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积极,独特,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培育创新思维教学的氛围,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艺术。轻松、愉快的信息氛围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持久性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在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他们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要对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有加”。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诸如 “Be brave!” “Keep up your courage” “Well done” “Excellent” “Wonderful” 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用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我还在每节 课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安排3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向全班进行英文演讲,唱英文歌或讲英文故事。以此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树立说英语的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于学生在表达中所出现的错误,要适时适度地给于帮助,不必“有错必纠”,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活的情景,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兴趣的潜力,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及形式,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吸引学生,增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

(三)改变组织策略,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只有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才能转化成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的向全体学生传播知识,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讲授时,应多设疑提问、引导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交往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表演竞赛、游戏和成果交流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参与到活动中去,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效果和交互的情感气氛,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设计蕴含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

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融入含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是接受性活动,但同样可以培养创造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联想,课后质疑和讨论的方式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课前联想,即教师事先要把所要讲的内容主题告诉学生,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预习、讨论、练习,预知将要学到的内容;课后质疑,即听完一节课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无论是提出疑问或给出答案,或进行评头论足,老师既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说是培养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Christmas Day 时,让学生就What do people do on Christmas Day?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tries? What do we often do on Christmas Day?展开讨论。这对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段落大意、人物性格、主人翁的优秀品质等,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四)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这种表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表达:即看图作文,给出几幅图画不作任何文字说明,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作说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写,让学生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处理,用自己的思想再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扩写、续写,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拓展空间,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逻辑与形象、演义与归纳、收束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

1.巧设问题法。结合所学课文,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新奇地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如:学习Standing room only时,设计以下问题展开讨论:If there is standing room only on the earth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d ? If there is no place on the earth for people to live in , where will people live ?How can people solve this problem? 2.看图说话法。给一个或一组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通过观察,展开想象,编出一个故事。

3.故事接龙法。故事接龙法,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相互衔接地讲故 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4.故事续尾法。就是给故事添加结尾,以延伸故事情节。如:学习The Lost Necklace 时让学生续写当Mathilde得知为之辛苦劳动十年的项链竟然是件假首饰,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讲出了各自想象的结局。

(二)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某些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借此发挥,启发诱导他们敞开思路,尽可能地罗列出其他利弊、用途、范围、形态、联系等。在教学中,老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

1.一句多译法。在教学中可采取一句多译或同义转换等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他来这儿已经两年了。He has been here for two years./He has been here since two years ago./It is two years since he came here.这个盒子太重了,我拿不动。The box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lift it./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me to lift.2.一词口语训练。即老师给出一个单词让学生在无准备或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与这个单词相关的句子。例如:话题Woman学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与Woman相关的句子。

S1:In old days ,women were looked down on by men.Women had to stay at home and look after babies.They had to obey their fathers, husbands and sons.S2: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do many jobs.In the past , it’s difficult for women to get a good job.S3“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 now.There are many women managers.My aunt is in charge of a big company.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从妇女的过去谈到妇女的今天,从妇女的地位谈到妇女的性格及成绩等等。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就会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的把思考的范围拓展开去,多想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三)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渗透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

1、暴风雨式的联想。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着采用英语一连串说出人、物的名称及其特点、用途,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等,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信息。实践证明,这种急骤联想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流畅性还是质量,都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2、串联法。将一串看似互不相关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词语串说是一种遥远的联想,具有丰富的创造价值。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6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学生个人进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当肩负起这一职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练好基本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但创新教育又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想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个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否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推动创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小学语文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特定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着小学生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其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扮演一个探秘人的角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创新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诱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添加游戏来为课堂添姿添彩。寻找一些适合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开发智力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掘小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一、破思维“习惯”, 激发创新思维

习惯的思维方式, 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时轻车熟路,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它也容易束缚人的思维, 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因此教师要注意摆脱传统习惯与传统束缚, 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势,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 改变教学方式,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通常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从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 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地接受知识, 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学生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 “范例教学法”等多样方法灵活教学, 让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多向启导, 在思维活化区推陈出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演讲、游戏等形式, 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组织讨论、探究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愉快;也可以运用幻灯、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 积极去思考, 充分给予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成为产生疑问、辨别正误、探究科学、发展思维的过程。

2. 改变常态训练, 注意激发多方面的思维, 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唤醒创新意识。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 多设计发散思维的教学类型, 改变常态训练方式, 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 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 将已知未知相互对调, 引导学生用正向反向思维去解答, 或从所求结论出发, 反向推理。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极度“困惑”与“激励”中, 激起思维波涛, 唤醒学生创造的意识, 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组织讨论, 广开思路, 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二、设置愤悱氛围, 开拓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 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 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 于无疑处, 导其有疑, 在教学中, 创设愤悱教学环境与氛围, 诱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提问, 养成思维习惯。

鼓励学生想自己所想, 这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一方面热情鼓励学生读书时大胆怀疑, 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设计好问题, 诱导学生质疑, 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同时可以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并自行解决。如在学习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 可提出:“书本上所讲目前黄赤角交角的度数为23°26, 这个度数会变吗?如果变大, 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变小, 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 特别是那些超出常规的想法要予以保护, 切忌随意批评, 讽刺挖苦。

2. 巧设系列提问, 引疑启导。

教师不单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还应注意多设计系列问题。系列问题是根据学生思维坡度编创的, 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 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用问题链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流畅性, 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否定常规“定论”。如:讲授“地中海气候”时, 可设计系列问题: (1) 地中海气候只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吗? (2) 为什么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3) 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4) 这样的气候条件发育有什么样的植被?产生 (适合) 什么样的农业?

3. 见异思迁, 开拓创新,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愤悱的教学环境, 易激发学生思维灵感中的“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奇异遐想中见异思迁, 让思维灵感点运动迁移, 构成能动思维连锁诱发线, 实现思维的飞跃。启发全班讨论, 组间讨论, 同座讨论, 相互激疑, 实现组间整体上的思维飞跃, 构成一个教学班的群体对某一事物创新的见解。

三、尊重个性差异, 培养创新能力

个性化原则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 因势利导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做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其次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给学生一个展现才华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观察天文、气候、物候等现象, 调查工农业生产布局, 人口增长, 环境污染等状况, 搜集图像、谚语、资料等;关注与地理相邻的一些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发展, 参加旅游、探险、制造标本等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重视他们创造性的成果。

四、重视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包含有多种信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 它们具有以下4种教学优势:1.多样化信息表达优势, 效果好;2.丰富的表现能力, 可以表现事物音像动态、大小、远近及快慢;3.反映事物空间、时间的多维变化;4.强烈的师生人际活动交互性等特点。如, 在学习“人类认识的宇宙”时, 通过播放宇宙间音像资料及宇宙星空图片, 展示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使其发现问题, 形成“直观—抽象—能力”的认知结构。信息是学生进一步创新的载体, 可提高学生理解、概括问题的综合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地理教学;意义;途径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创新不是口头谈,而是建立在知识充分传播、转化和灵活应用基础之上的,这就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即: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这里,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地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如何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使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愿。教师应全力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兴趣因素,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作恰如其分的启发,使学生随时有所领会,又随时觉得非立刻进一步追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趣味,去激励学生学习地理,学好地理。

1.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设疑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课,在讲述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特点时,可运用悬念式设疑:在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与北方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儿六月人称“梅雨季节”,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么这个地区冬季的气候究竟是怎样的?“梅雨季节”有什么特点?“鱼米之乡”的美称是怎么来的?教师这样设疑,制造悬念,就为其后的课文内容展开埋下了伏笔。学生产生疑问,就迫切地想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探求状态,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了新的天地。

2.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创新源泉。纵观许多发明创造的过程,都是在运用许多知识和方法进行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中寻找契机才产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广听多见、开阔视野中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启发。一方面,教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学家、地理探险家发现或创新的过程。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任何创造和发现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要有坚持真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举办的科技小组活动,给学生介绍现代科学发展的现状,组织学生参观科技成果,定期收集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进行展览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源泉。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开发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观,并将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上要有重点地突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艺术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富有情趣,富于启迪,让学生充满探究的兴致,积极投入学习,各个环节的衔接应艺术化地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时刻让学生带着问号进攻下一个环节。教学组织上,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模式,代之以教师学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

1.启发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地球自转”时,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这是很平常的事,可设问“假如地球自转周期不是一天,而是一年,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还有,在讲“地球公转运动”时,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旋转,这样使地球表面同一地区出现四季更替现象,可假设地球直着身子转,即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为90°,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等问题,也进一步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逐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与所提问题的类比性,巧妙沟通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讲地震的成因,可用人们上闹钟发条的事例加以诱导。当人们上闹钟发条时的力量超过了发条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发条就会断裂并向相反的方向迅速反弹释放积累的能量。地震就是岩层所承受的地应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发生断裂并向相反方向以每秒5~6千米的速度反弹,释放多年积累的能量而形成的。通过这一事例的启发诱导、联想与推理,使学生理解弹力回跳对地震成因的解释。

3.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不解的问题畅所欲言,经过学生参与争辩,使其互相启发,不仅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在讲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新能源呢?除学生熟知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外,还会有哪些方式?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取暖;还有的说制造太阳能汽车,既节省汽油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更富有创造想象力的同学说,建造太阳能住宅,用一种天冷吸热多、天热吸热少的特种先进玻璃作门窗,来调节室内温度,这样既不用暖气,也不用空调了。通过争论、切磋,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意见,选择最佳思路,进而总结规律,从而探索出解疑途径,使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网络教学,大大延伸了人体感官,扩大了人的视野,扩展了教学信息渠道,提高了传递信息的速度,它可使许多抽象难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在网上查阅资料、交流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编制教学软件,自己演示和操作试验,在各种知识交叉中诱发思维,扩展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大有裨益。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大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探讨

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介绍了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总体策略及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作 者:何建新 尹志刚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理学院函数与代数学教研室,江西・九江,33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创新思维 大学教学 猜想 发散思维

浅谈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0

防城区那勤中学

陈业权

【关键词】 初中 创新思维 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平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在描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盲区的同时,也提出了有关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式”转向为“自主学习式”,努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当然,就物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样才能抢占商机呢?经过各类人士的不断与思考,得出一条“创新思维决定命运”的真谛。由此可见,在现代,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多变的,抢占商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每个人的求学之初就注重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相对于初中的其他课程,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抽象的东西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总是会在无形的事物中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中学时代,怎样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更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一,几千年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给学生灌输了一个“教师是永远不会错,一切都要听教师”的片面观点。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地改善,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乏有的地区仍然处于条件非常差的状态。对于这一群体来讲,多数地方的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能力,生计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负担,学习与思考已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事物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的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想,以己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不仅要重视思维的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其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发生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现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综上,要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启发他们大脑思维。此外,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应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创新思维的好处,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四、总结

上一篇:西顿动物记的读后感下一篇:乌克兰大学主任谈入学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