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作文思维

2024-08-11

进行作文思维(共12篇)

进行作文思维 篇1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思维水平高低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恩格斯将思维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我国著名的科学作家高士其说:“国家与国家的竞争, 是科学的竞争, 是技术的竞争, 同时也是教育的竞争, 但归根结底却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成长, 其关键在于思维, 在于科学的思维。”

一、进行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学语言、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写作能力高低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作文教学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其次, 缺乏思维训练也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的作文思想僵化、内容肤浅、情感虚假, 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写作技巧差, 而在于思维水平低。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思路开阔了, 对事物的认识深刻了, 才可能写出内容新颖深刻、情感真实健康的优秀作文。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运用智慧, 写出感情真实、不落俗套、逻辑清晰的好文章来。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二、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目标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 促进内部语言的转化, 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为此, 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情况进行以下训练:一是进行系统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整体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二是进行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同类性质材料中产生不同认识并进行比较的能力;四是进行发散思维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实践

下面以“挑战式课堂辩论赛”形式营造议论文写作教学情境的教学实例, 来研究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问题。

1.教学过程展示

[课前组织阶段]

课前, 我利用班会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我最关心的10个问题”。统计结果表明, 高中年龄段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状况、就业前景、高考、朋友、异性交往、与父母沟通等。我从中选择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钱”的看法, 设置了一个辩论题:有钱就有了幸福吗?让学生探讨钱与幸福的关系, 并宣布将就此问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

学生对此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态度, 并分成持相反观点的两个组, 认为“有钱就拥有了幸福”的为甲方, 认为“有钱并不等于拥有幸福”的为乙方, 各组指定组长, 分工合作, 分头准备论辩材料。因为这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所以大家都积极投入准备工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辩方法, 我让学生先阅读一个议论文单元的文章, 看看别人是如何立论、如何批驳的。如果不喜欢看课本上的例文, 也可以自选例文。

[课堂辩论阶段]

进入课堂辩论阶段, 甲方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钱就拥有了幸福。乙方认为:有钱并不等于拥有幸福。

辩论初期, 双方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 各举出了很多例子, 并用引证法来支持本方的观点。

甲方: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我们才能吃饱穿好、安心读书。我们的父母每天辛勤工作, 就是为了挣钱养家, 让我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甲方同学举了一个企业家的例子。这位企业家年幼家贫, 饱尝艰辛, 于是奋发图强, 拥有了金钱, 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 有钱就拥有了幸福。

乙方: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但买不到幸福。

乙方同学举了身边的一个例子:自己以前的一个同学, 原先拥有一个和睦的三口之家, 尽管日子过得清贫, 也觉得很幸福。后来, 这位同学的爸爸做生意赚了不少钱, 就开始不务正业——赌钱, 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拥有了金钱却失去了幸福。人们常说:男人有钱就变坏, 女人变坏就有钱。看来钱能使人变坏。

乙方同学还补充论证:为了追求金钱, 有的人去偷、去抢, 有的人贪污受贿, 走上了犯罪道路, 最后成为阶下之囚, 所以, 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结论是:尽管“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毕竟“钱不是万能的”。

接下来双方继续举例论证……

不久, 学生可能发现各举各的例子, 并不足以击败对方。于是, 他们开始想办法反驳对方。最先想到的是驳论据。

甲方提出质疑:贫穷的生活是幸福的吗?这里有哪位同学愿意过贫穷的生活的, 请举手。

全班无人举手。

乙方:难道有钱就意味着幸福吗?什么叫幸福?

学生在辩论中自发地想到了要给“幸福”做一个界定。他们意识到, 要讨论下去, 必须对“幸福”有统一的理解。有人查了工具书, 辞书上对幸福的解释是:“ (1)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2) (生活、境遇) 称心如意。”

甲方:没钱的生活一定不会称心如意, 没饭吃、没衣穿, 怎么还会心情舒畅呢?

乙方:没钱并不是指没有一分钱, 而是指没有很多钱。

甲方:多到什么程度, 才算很多钱?

在这里, 学生开始注意到“量”的概念。

接着, 甲方不知不觉就运用了反证法:如果没有钱, 我们就无法穿体面的衣服;如果没有钱, 我们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钱, 我们也不能捐助希望工程。那么, 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在想:“理由挺正当, 理直气壮的, 还会用反问加强语气。的确, 没有尊严、愚昧无知、爱心不能实现, 实在算不上幸福。”我用征询的目光看着乙方的同学, 意思是“你们怎么接招”?乙方同学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眼看乙方就要败下阵来, 甲方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首先声明, 我不偏向任何一方。“但是为了真理, 请我们甲方乙方所有的同学都好好想想——有没有办法驳倒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

一位学生小声说:“他说得不全对。”

我问:“哪里不对?”

学生:“说不出来, 只是直觉。”

我提示:“由结果推导原因。”

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并不是每一个有钱人都会捐助希望工程啊。”

“还要有爱心。”

……

为了避免辩论会漫无边际地延伸开去, 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资料:“什么样的境遇和生活能使人心情舒畅?那要看我们到底有什么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都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接着, 我给学生简要讲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经过讨论, 最后大家基本同意:金钱对于幸福而言有重要的作用, 它为幸福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金钱并非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 要拥有幸福还要有精神的追求。结论是——有钱并不等于拥有了幸福。

[课后总结阶段]

(1) 激烈的课堂辩论赛结束了, 学生们意犹未尽, 我让学生们谈谈辩论的一些经验, 总结了议论、驳论的方法。

(2) 布置学生就辩论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一篇议论文。

(3) 接着转入驳论范文的教学, 让学生在运用、创作、模仿中学会写作。

2.“挑战式课堂辩论赛”作文教学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日常作文教学课, 尽管还很粗糙, 有待打磨, 但学生的热情参与使我感受到了课堂的生命力。

(1) “挑战式课堂辩论赛”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将真实的竞争对抗引入课堂, 营造了论辩思维产生的真实情境, 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是思维的起点,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疑难。”就是说,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疑难问题, 才需要进行思维, 以解决问题。所以, 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杜威认为:“教学法的因素和思维的因素是相同的。”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将思维活动分为五步, 由此设计的教学法也相应地包括:“要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利用的资料以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要用活动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

(2) “挑战式课堂辩论赛”的挑战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辩论双方观点的对抗;二是学生在论辩过程中对自身原有思维水平的挑战;三是对自身原有语言表达水平的挑战与超越。四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真实的挑战式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动机,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敏捷性与创造性, 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 辩论过程中随机出现的种种情况——问题、观点、灵感, 无一不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3) 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甲乙双方在辩论过程中互相为对方提供了不同的观点与材料, 以及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丰富了学生的直接与间接经验,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辩证思维能力。二是论辩过程中学生们多方寻求论据证明观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思考问题, 训练了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得到提高;三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 运用逆向思维,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四是辩论的结果加深了对论题的认识,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五是课堂发言及课后写信谈看法促使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人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式的反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承绪, 赵祥林.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进行作文思维 篇2

一直以来都从各种渠道耳闻王泽鉴老先生是“黄种人里民法学得最好的”,但是并没有仔细认真地去研读过王泽鉴老先生的“天龙八部”,前不久终于得闲看完了王泽鉴老先生的《民法思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囫囵吞枣,但是与此同时自己心中的冰海慢慢地融化,展现给自己一片民法世界的大汪洋,也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民法思维。

之前在微博上刷到关于法律的段子大概是这样说的:我判断一个民事案件,凭的不是相关的法律,而是心中朴素的自然正义。段子或许让法律人不屑一顾,但是这个问题也让自己心中不禁一问:“你判断一个民事案件或者说一个案例依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民法思维》一书中得到了解答。

“谁得向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主张何种权利“,任何一个案件或者案例都离不开这句话,而这也认为是请求权基础的最好的诠释。王泽鉴老先生在他的书中也讲道: “请求权基础是每一个学习法律的人必须彻底了解, 确实掌握的基本概念及思考方法。”

细细品来,王泽鉴老先生在其书中围绕着请求权而展开,抽丝剥茧般将民法世界里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清楚,形成不同的请求权类型,最终构建了一个请求权的基础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看书的人会感觉自己顺着这其中的一根根细细的线摸索到民法的内核,最终妥善地处理好相关的案件或者案例。

在《民法思维》中,王泽鉴老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法律人,除了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民法的法律思维和解决争议的能力。因此其在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并且将历史方法与请求权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请求权方法更加适合实务,更加符合经济原则,也能够保障解决案件或案例的妥当性。

进一步地王泽鉴老先生将请求权大致分为了六类:(1)契约上给付请求权。(2)返还请求权。(3)损害赔偿请求权。(4)补偿及求偿请求权。(5)支出费用请求权。(6)不作为请求权等。从而使得在解决的案例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解决:(1)契约上请求权;(2)无权代理等类似契约关系上请求权;(3)无因管理上请求权;(4)物权关系上请求权;(5)不当得利请求权;(6)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7)其他请求权。

为了避免纯粹说理的枯燥难懂以及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求这些请求权的基础,书中对每一种请求权一一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一个案例,通过从请求权的角度切入,将整个的案件事实纳入到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中,从而判断出请求权是否成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最能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请求权。

尤记得书中写道这样一个案例:”甲有某古玉交乙鉴定,乙死,其子将古玉让售予善意之丁,得价金20万元。“这个案例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角度来说,则甲还须证明丙存在”故意或者过失”,但是如果甲从不当得利的角度出发则无须证明,因为不当得利不需要受益人存在故意或者过失。这说明了尽管是选择请求权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最终会影响解决民事案件或者案例的经济性和效率。

《民法思维》一书中还有很多待发掘和待思考的东西,王泽鉴老先生在本书中主要探讨的是台湾的民法,而这与中国大陆的法律规范仍存在一定的区别。正如王利明在《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讨》一文中谈到,他认为,目前我国的民法体系还比较杂乱零碎,请求权体系尚不完备,因此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有其限定使用的范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案例,不可完全替代其他案例分析方法。但是不管怎么说,《民法思维》一书中请求权基础的方法能够帮助法学者在千丝万缕的法律关系中慢慢捋清事实,并且在这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法律思维,从而最终把握民法的逻辑体系。

思维方式是很神奇的产物,每个人对于同样的事物出于其惯有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解读。天空中飘着一朵云,文学家如徐志摩可能会写出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射在你的波心;画家如渡边宏可能会画出宛如童话般世界的天空;而法律人想的可能是拨开这朵云的背后,这个案例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民法的世界里,你看到的又是什么?

作者|刘叶

一线串珠,将“思维”进行到 篇3

一、以“主要矛盾”为线,训练思维之缜密

阅读教学第一层面的智慧大都体现在思维方式的缜密。抓住主要矛盾,对文本中主要人物行为背后深层原因的解读,是思维方式展开的基础。事实上,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细节、想象细节一步一步地攀越思维的幽谷,凸显人物的丰富形象,对文本做出精彩又独特的诠释,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以《螳螂捕蝉》为例,本课的逻辑智慧主要体现在少年说理的言语上。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众大臣直言相谏,最终吴王龙颜大怒,这是直劝,是强劝;而少年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虽不露声色,但听者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曲劝,是巧劝。这两种说理方式的展开,恰恰是一种对比推理的逻辑。引领学生解读这种貌似平淡无奇却环环相扣的思维方式,正是本课的思维训练重点。我先领着学生思辨:为什么面对众臣,吴王固执己见;面对少年,却恍然大悟?以此为主要矛盾,把文本叙事和探究教学有机交织,深度阅读两种“劝”的对话,想象对话背后的心理变化,层层深入,体会智慧少年的过人之处。尤其是学生阅读探究不成熟的时候,我给予不失时机、不漏痕迹地点拨。通过课堂对话、复述、朗读,学生对矛盾症结和探究逻辑逐渐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人物多重的性格在心中丰满起来。这一过程在课堂上的流畅平展,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矛盾充斥在每一个情节中。首领的坐骑却每天背着货物和伤病员;战士饥寒交迫,彭德怀却把自己的干粮悄悄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既然大黑骡子立过功,彭德怀又如此疼爱,却要杀掉吃肉。彭德怀到底爱谁?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对比思考彭德怀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就能顺着矛盾的深层展开,揭示矛盾之由,触摸人物的内心,最终,为彭德怀革命领袖的大爱情怀而动容。学生的思绪在阅读期待和文章美感中愈读愈清晰,愈行越深。

二、以“叙事结构”为线,激活思维之生趣

阅读教学第二层面的逻辑智慧反映在故事本身的叙事结构上。含蓄铺陈或者制造悬念,将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情节像拨笋似的予以层层剥开,吊起胃口,引发期待,激活思维,这就是叙事结构的智慧。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化这种智慧,使之为构架课堂结构服务。让课堂充满情趣盎然的气息,让单调、抽象、枯燥的理性思维在这种气息中融化。

正如《爱之链》,开头就向我们铺设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乡间公路、已是黄昏、乔伊工厂倒闭、心里很是凄凉”。这种环境读来不由让人觉得心酸,一种“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滋味油然而生。看来乔伊的家境已近贫困,但他外出干什么,开头却不曾交代。直至女店主的出现,都让读者感到扑朔迷离,不知这三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读到文章结尾,一切才豁然开朗,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自成系统,谋篇布局,不落俗套,给人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与平时学生习作中平板单调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处,我引导学生突破平铺直叙的藩篱,向曲折严谨方面改进。首先以结尾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没有最后一节,也成立,也是个较为完整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纯属巧合”的结尾呢?仅仅是出人意料的效果吗?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徜徉,走进人物细腻纯真的内心,发现:不,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尾是要告诉人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要是人人都能心存这样一份爱和帮助,“爱之链”就会越来越长远,越来越广阔,那么小说里童话般的美好就能成为现实。这就是小说所要指向的美。于是,思考的阅读带来的快感,文本精巧的构思带来的秘妙,为阅读本身带来了无限生趣。

三、以“课堂追问”为线,养活思维之创新

窦桂梅老师在指导阅读《皇帝的新装》时,这样引导:“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应该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进入课堂。”“不提重复的问题!我们一只耳朵要用来听,大脑要不断编织别人的观点形成自己新的问题,别人提过了我们就不提。”“亲爱的孩子们,离开课堂,你新的疑问是什么?”就是这样的层层追问,把学生带入了思维的高峰,让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最后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真正“回到了事情的本真”。赞哉!妙哉!可见,阅读教学第三层面的逻辑思维,彰显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流程上。语文教师追求的阅读指导流程应该是给人以一种“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奇崛现象。聪明的学生是在老师的启迪下,一次一次的自己发现问题,又一次一次的在自己解决问题中成长起来的。老师的追问智慧,无疑是一次次的询问和一次次的追问,学生的智慧就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的。

《半截蜡烛》文本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我抛出问题:结局安排意义何在?你又从出人意料的结局中读到了什么?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为一波三折的情节捏一把汗的同时,展开多角度思考。可以是对战争中人性的反思,可以是对德国少校形象的再认知,可以是对小说构思的理性赏析。抓住时机,创设适合的深阅读平台,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慢慢养活。

同时,阅读还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将质疑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阅读过程的思维发展才不会意向枯燥,情味干涸,更不会浮光掠影,泛化浑沌。

进行作文思维 篇4

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小学作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 转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 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 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 可以说, 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 就不太能思考了, 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 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 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 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这时候, 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 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 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 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 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 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方便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 在小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 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 教师批改作文, 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 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 认为, 按照课本教, 不会有错。其实, 作文教学就忌讳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相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 只要合乎天性, 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 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 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 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 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 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 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 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 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 或者不感兴趣, 就开始参照作文书, 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 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 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 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 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 其次是精蕴的探求, 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 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 重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 儿童天性爱玩, 对于有趣的事, 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 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 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 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在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 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 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 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 在正视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 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 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 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 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 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 贴近生活, 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 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从而, 在作文教学中, 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能做到这些, 并达到应有的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时代教育, 2008.8

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篇5

平舆二高语文组

刘贺丽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思维的特点,从教材出发,多角度、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训练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各种定势思维的干扰,根据储存的信息,触发联想,敏捷思辨,科学推断,得出独创性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创新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以积累知识为目标,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只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和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深造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不仅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本领,而且授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使其思维空间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有效途径。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多种思维形式协调完成的。其基本形式主要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有方向有范围地寻求一个正确的结论和方案的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低层级表现。如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释义、依文释句就是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不拘泥于已有信息,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答案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运用求异思维,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联想,获取独创性的结论。当然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过程,将包含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转变和运用。但在具体过程中二者并不是平分等同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运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题制宜。如在《荷花淀》《荷塘月色》《药》

三篇课文开篇均为描写月亮,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是求同思维推出的结论。但三篇文章描写的月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荷花淀》描写月亮是为了渲染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荷塘月色》描写月亮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静谧的环境和孤寂的氛围,表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而《药》则借月亮勾勒出黎明前最黑喑的时代特征;暗示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这是求异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要求以求同思维为基础,把求异和求同两种形结合起来,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者并举,但传统教育习惯于搞求同思维,只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面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三、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求异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求异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增加思维的发散量,提高思维的敏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下面一些培养深造求异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一)横向思维训练。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从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接近,性质的相近或相反,以及因果关系作横向比较思维。其方法是:

1、同类作家类似作品的横向比较。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二篇文章都是悼念文章,对象都是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两文有差异,左联五烈士是共产党人,作者战友,为革命而被反动派杀害;刘和珍是爱国青年,作者学生,因请愿而被反动军阀屠杀,这些差异导致了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前者直抒胸意,泼辣尖锐,锋芒毕露,直指独夫;后者是幽思深广,悲愤沉郁,情急深沉,崔人泪下。两文差异的原因是写作时代和革命形势的不同,以及作者由进化认者转到阶级论者的思想不同。这样进行横向比较思维,可以拓深文章的思想内容。

2、同一体裁作品的不同写法的横向比较。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记叙文体,其写法各异,或记物、记人、记事、记游,或写景、抒情、议论、说明;或述志、写意、说理、抒怀。通过横向思维训练,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文体知识,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借鉴。

3、同一类人物性格牲特征的横向比较思维。如祥林嫂、水生嫂、母亲、窦娥等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时代和环境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被旧中国四大绳索绞杀,形成了一个被歧视,被践踏,被愚弄,被抛弃的妇女典型;水生嫂处在我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年代,党的领导和现实的教育使她走向抗日战场,造就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巴威特的母亲,身处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

争,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夫权三重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窦娥生活在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封建社会,蒙受了千古奇冤,形成了反抗性格。这样横向思维,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深入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其方法:

1、运用纵向思维剖析单篇文章。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言辞尖锐泼辣,语多讽刺,显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通过进行纵向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思维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和思维方法。

2、运用纵向思维分析文章。如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借助已有信息,从纵的方面总结说明文的写法和要求:做到言之有“的”(说明文写作目的是介绍一个知识,使人有所知);言之有“别”(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别于其他事物);言之有“序”(要有说明顺序);言之有“据”(要依据客观事物如实说明);言之有“法”(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三)、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即从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或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诱发思维的敏锐力、灵活性,其作法:

1、阅读教学中的多向思维训练,如读《邹忌讽齐王纳柬》后,可从三个侧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邹忌的敢谏善谏,齐王敢纳善纳,敢谏善谏与敢纳善纳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课文的思想意义。如读了入选教材的鲁迅的小说后,引导学生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病态,提高民族的素质,并为“猛士”呐喊助战,总结鲁迅小说的反封建、反黑暗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大主题,就不难明白鲁迅笔下的人物分“许多熟睡的人们”和“清醒的几个人”两类。笔下的环境是闭塞、落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其内容均是社会悲剧。就体裁说,有章回体、对话体、和日记体;就语言说,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典型的白话;就结构说,有的情节完整,有的只截取一两个片断;就线索说,明线、暗线、明暗线结合;就行文顺序说,有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表现手法说,有白描,有工笔刻画,有夸张,有讽刺。这样通过多向思维可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网状的知识链,有利于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

2、写作教学中的多向思维。如以《水》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从时光如流水的角度写珍惜时间;从细水长流的角度写开源节流计划开支;从大河涨水小河满的角度写积累;从潮水汹涌的角度写顺应时代潮流;从洪水泛滥成灾的角度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水不怕阻挡,一往无前的角度写拼搏精神;从

杯水见真情的角度写社会风尚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思维,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多向辐射能力。

(四)、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所谓“反弹琵琶”。这种思维可以避免模式化,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推导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玩物丧志”的逆向“玩物焉能丧志”,说正常娱乐的必要性和业余爱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一心不能二用”的逆向“一心能二用”,说熟练地掌握技能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学海无涯巧作舟”等等。二是在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如《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事不目见耳闻,同样可以断其有无。又如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另一逆向思维结果:如果齐王不敢纳善纳谏言,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可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但不能每事必反,违背辩证法。

稳步推进,将建模思维进行到底 篇6

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飞跃,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我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从猜想到操作再到结论,以至实践运用,步步为营,将建模思维进行到底。

一、激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片断一】

师: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表面积?怎么计算表面积的?

生1: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将6个面的面积相加。正方体的6个面面积相等,只需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然后乘以6就得到了表面积。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三个面的面积相加,然后乘以2。

师(多媒体展示圆柱体):观察一下,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什么?谁来指一指。

(生拿着自己制作的圆柱体指明表面积)

教学反思:数学的推导过程,究其实质是一个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四个步骤:观察物体——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会被激活,并据此发展出直观的自我经验。在“表面积”的概念建构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圆柱体表面积的概念,为此我让学生从自己制作的圆柱体入手,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推导过程,明确圆柱体的表面积,激活学习经验,初步建构“表面积”这一数学模型。

二、丰富表象,发展建模思想

【片断二】

师:想知道你制作的圆柱体用去了多少硬纸板,怎么算?

生1: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相等,只要将侧面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就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

生2:要想求用多少硬纸板,就要求出圆柱体的表面面积。

生3:我认为关键是要求出圆柱体的侧面面积。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动手操作,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相机引导:1.如何展开侧面?(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2.侧面面积怎么求?如果展开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3.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公式是什么?计算表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4.要求出圆柱体的表面面积,至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4:要想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最低要知道底面半径或者是直径,还有高。

生5:知道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了。通过底面周长能够求出底面的半径。

教学反思:表象的积累是展开探究的前提,也是建模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在素材中丰富表象,才能够获得知识的再创造。为此,我抛出问题“计算圆柱体需要多少硬纸板”,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操作实践,借以发展数学思维,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环节,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展开圆柱体的侧面,侧面展开图中的长方形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周长,而宽则相当于圆柱体的高,侧面积解决了,这样就突破了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难点,使得整个探究过程流畅而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表面积的公式。

三、实践运用,拓展建模思维

【片断三】

师(出示习题):王师傅要给一个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为5分米的油漆桶刷漆,平均每平方米要花掉1.5元,算算王师傅刷这个油漆桶需要多少钱?说说你要算什么?怎么算?

生1:要算出花多少钱,先要算出油漆桶的表面积。根据已知条件,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

师:如果要你改变一个条件,增加一点难度,你怎么改?你又怎么算?

生2:我将底面直径改为底面周长,这样可以直接求出侧面积,然后根据周长再求出底面半径,得到底面积。

师:如果把一个底面积为64平方米的正方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你能算出表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怎么算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3:先算出底面直径和高,然后算出侧面积。

生4:有些条件,可以从已知中找到并进行转化,但圆柱体的表面积一定要知道。

师:从以上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来进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所在,尤其是在实践运用环节,要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数学练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某道题,而是要在训练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基于此,我安排了两道层层递进的练习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显然,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收获到了课堂探究的快乐。

将数学探究的过程还原,交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这是我在圆柱体的表面积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深刻体会,我将会以此作为契机,将开放、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进行到底!

进行作文思维 篇7

后来, 这个故事被心理学家称为“南风效应”。其实, 管理以人心为本, 亦需要南风吻脸轻轻拂。孔子说:依于仁, 游于艺。现代企业管理的艺术在于“理”而在于“管”。经营企业靠的是通过心力来经营人的心商, 那种“北风”式的管、卡、压, 管得住人, 拴不住心。“南风”般的亲和管理, 才是员工停泊的港湾。

案例一:难得糊涂——管理中的有情与无情

【事件】倾盆大雨发了疯似的一夜未停, 早上依然暴雨如注。上班的时间到了, 近一半的员工未能到岗。值班员小朱按照惯例, 将迟到员工的名单一一公布于黑板。看着到班的员工个个被雨淋得像刚从水里爬出来, 我忙叫行政科长去准备一些姜茶, 分送到车间, 以防员工受凉感冒。接着, 我走到公布栏前, 叫小朱停止公布, 并将已公布的迟到人员名单全部擦掉, 重写一份“今天迟到不罚款”的安民告示。

安民告示使全厂像油锅里撒了一把盐。“死制度”被“活人”执行活了。人是一个有自尊的生命体人的潜能并不能完全被别人调动起来, 真正能调动的只是员工自己。客观上, 大雨使近50%的员工迟到, 我们没有按规矩罚款;然而大雨滂沱, 员工迟到并没有影响完成当天的生产任务。正是“今天迟到不罚款”的温情, 缩短了员工情感与制度上的距离, 开发了人的潜力, 创造了日生产的最高记录。

国外一项心理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 同样一个人, 在受到充分激励后, 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一个企业管理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情的制度管理”与“有情的管理者”的巧妙结合。抽象的制度管理, 若是缺乏必要的感性支撑, 仅仅将员工视为生产要素, 把员工当工具使, 把制度绝对化, 就迟到处理迟到, 按规矩办硬罚款, 只能显现制度的逼迫性, 让人望而生畏。我们用“今天迟到不罚款”的南风式处理, 将“无情”与“有情”相互结合, 改变按老规矩办的做法, “大赦”迟到者一次, 让员工在经历中体验、感悟, 则能促进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产生的内在的精神动力, 比罚款的影响更大。

事后, 有人提出, 迟到不罚款, 是否破坏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这就难怪那些讲企业管理的专家下结论说, 企业的制度都是企业的老总带头破坏的。对此我以为, 制度本身虽然是“高压线”, 却又有一定的宽容度。我们工厂对违纪的处罚就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条款。“天为”的大雨就是一种特殊情况, 免除罚款并不违反规章制度。其实, 我这次处理职工迟到的问题, 执行规章制度已经不重要了, 而帮助职工找到不被罚款的理由、使他们得到心的尊重, 表现出心力管理之真亲与激情, 则是根本。

糊涂变聪明难, 由聪明变糊涂更难。特殊时刻的糊涂有时并不是真糊涂, 而是智慧、亲和, 宛似南风, 是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天迟到不罚款”, 不是不闻不问、麻木丢掉制度的执行力, 而是大智若愚, 源自一颗被真爱浸润的心灵, 去凝聚自己的管理团队, 体现了心力管理之“难与君说之妙处”。

案例二:沉默是金——特定情境下的网开一面

【事件】生意人的神经总是敏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刚刚报道欧偑克限产、石油涨声一片, 立即就有客户先下手为强, 一批一批地向工厂要货。

车间门口, 厂里的自备车刚装完去山西的货, 驾驶员小吴正在捆扎篷布, 后面一辆外地车却在使劲按喇叭, 要求让他先走。驾驶员小吴心地善良, 连忙钻进驾驶室, 发动车子打了个小弯让道。只听“哐——当!”一声巨响, 车上那些没有捆扎的塑料桶摔落一地。只见那摔破的塑料桶里洒出一摊“雪花膏”, 让人又气又急又心疼。

小吴情知不妙, 来了个急刹车, 看到地上一片狼藉, 额上沁出密密的冷汗, 脸色比“雪花膏”还白, 一时不知所措。

我站在一旁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出于全面平衡的考虑, 我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还不快把好桶拎出来?”闻讯赶过来的两个女工冲着小吴直嚷。小吴这才缓过神来, 与两个女工一起, 先拎未摔掉盖子的好桶, 又用手当刮板, 将地面上没有玷污的白胶舀到桶里, 像红十字救护队抢救伤员那样忙碌。

足足停了几分钟以后, 我转身找来毛巾, 为小吴擦擦脸。“咱们小吴有风格, 还知道厂车要让客户的车。”我与小吴开着玩笑。小吴说:“我快急死了, 厂长你还开玩笑。”我拍拍小吴的肩膀, “别急, 急出高血压来我可担当不起哦!今天我买单!我去申报破损, 特批!”

小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局促不安地看着我说:“都怪我没留心弯道的惯性, 我、我……”说着说着, 眼睛湿润了。

是的, 谁没个闪失?谁不想把事情做好?我理解小吴自责的心情, 故意停顿几分钟才去帮忙, 聪明的员工自然意会神通。好心让道, 一不小心, 折了兵, 翻了船, 谁会心甘情愿再去赔偿?如果当场批评、指责小吴, 就会像北风灌颈, 不但打击他的自尊心, 而且会吹冷他的一颗心, 影响众人以后的积极性。既然事情已经发生, 管理者像南风那样宽容, 像父母疼爱孩子那样关爱, 故意停顿几分钟, 给紧张的场面降降温。“今天我买单”, 给处在北风中的小吴一件风衣时, 我们在温暖他的时候, 自己的身上也会多几分暖意, 当事人一定会在春风里清醒, 这样的学费今后不能再缴。

沉默是金, 用沉默进行暗示性表态是南风式管理的一种方法, 她就像一篇美文中的顿号, 特定背景下虽不能明确表示支持, 但事实上却是一种明确静态。

案例三:身教言教——点滴细节造就成功企业

【事件】一天下午, 我来到市场部了解工厂上半年的销售情况。新提拔的市场部部长小吕, 到底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聪明机灵, 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她还细心地将去年同期的销售情况运用图表进行对比, 一目了然, 清清爽爽。我暗自高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工厂觅得一优秀的营销高管真不易呀。嗯, 当初选用小吕没看走眼, 我一番春风得意。

谈完工作, 我起身准备离开。一旁沙发椅上的两只茶杯闯入我的眼帘。定睛一看, 杯中的茶水颜色深得似酱油, 上面还浮了一层似亮非亮的薄膜。

“小吕, 这两杯茶是昨天的吧!”

“不好意思, 是昨天泡给上海客户的。”小吕急忙站起来。

“喔, 咱们小吕一副甜甜的脸, 上门来的客户总是先倒一杯水, 外加一句礼貌话, 服务做得很细, 真好。不过, 可不能忽略另外的细节呀, 这两杯隔夜茶……”我点到为止, 边说边将其中一杯隔夜茶似慢镜头轻轻倒掉, 笑眯眯的看着小吕, “举手之劳啊!是不是?”

小吕见状, 边点头边冲过来抢过另一只杯子。“就这么一倒, 其实很简单, 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我的一番话让小吕脸红到耳朵根子, 比十次说教还管用。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真正的企业, 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运气或侥幸获得, 而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行动, 一点一滴的管理积累实现的。

两杯隔夜茶, 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即便你的管理能力再强, 也无法绝对杜绝诸如隔夜茶之类的问题。管理“理”什么?就是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件, 改变一个人, 彻底消灭问题。用幽默的调侃, 点到为止的倒水, 既保留了人的体面, 又彰显了管理者的宽容。其实, 倒水不是对小错的迁就, 而是给员工留下一个自省的余地, 是对于缺陷的补充, 更是对已被习惯麻痹了的心理, 进行强烈的刺激。

2007年, 我去日本参加“圣和塾”第十五次大会。其间有幸参观丰田公司, 著名的丰田模式有一个核心词叫“改善魂”, 令我如雷贯耳。在丰田, 当一个人有了进步, 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阿拉伯有句谚语说得好:西瓜只会在自己的瓜藤上成熟。改善是“魂”, 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价值追求的体现, 一个管理者就是一个灵魂的船长, 当管理“问题”变成了“行善”, 动力自然就来了, 问题就会产生质变, 就会在无声的南风中赢得人心, 问题被解决。

案例四:换位思考——有些无心之过需亲和待之

【事件】立夏后的第一场雨, 将春天的绿洗刷得格外透亮。坐在车上呼呼的风夹着偶尔窜进窗内的雨点, 打在脸颊上爽爽的, 好雨知时节啊!

“小周啊, 时间早着呢, 雨天路滑, 不急!”我轻轻地对司机小周说。

“老总, 你放心, 到硕放机场不超过100公里, 怎么开也保证你提前1小时以上到机场。”小周笑眯眯, 胸有成竹。

雨噼噼啪啪的下着, 打在车窗玻璃上跳跃着, 瞬间模糊, 又随即被雨刮器赶得无影无踪。虽然没有古人雨打芭蕉的雅致, 此情此景, 坐在车上阅读的我也感到别有一番韵味。蓦地一抬头, 看看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 “哎, 小周, 怎么前面要到苏州东啦!”我脱口而出。

“老总, 我被雨下糊涂了, 我们应该在前面的华庄出口处下高速!”小周如梦初醒, 边说边慌乱地将油门加大。我在车上就像坐上了汽垫船, 窗外溅起一阵雨浪。

车子开到苏州东出口, 惯性使我像在荡秋千, 身体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小周啊, 来抽支烟!顺顺气。”我将烟点着, 递到小周的嘴上, 似什么事也没发生。

“谢谢老总!谢谢老总!今天让你起了个早, 摸了个黑, 实在是……”小周话到嘴边留了半句, 让我感受到了另半句的自责。

“小周啊, 生意场上有句老话,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说不定今天还能享受总统通道呢”我幽了一默。外面雨渐渐小了, 我不时地看着车上的石英钟, 虽说心里刮着北风在作急, 但仍然风趣乐观在脸上。设身处地站在小周的角度上想, 谁愿意出这个错?你急, 他开车比你更急, 可是光着急有什么用?更何况小周是第一次犯这种低级错误。

“到了, 到了……”小周看着远处的无锡机场, 兴奋得像找到组织的地下党, “不急, 不急……”我微笑着点点头。匆匆登上飞机弦梯, 我已浑身汗湿湿的了, 还未坐定, 就收到了小周的短信, “老总, 感谢你宰相肚里撑大船, 包容我, 祝一路平安!”“别放在心, 路上小心, 平安回家!”

人是有思维的智慧动物, 只因为有思想, 能思考, 才会不停地制造痛苦、欢乐。现代管理者, 在处理管理中无意的第一次, 需要亲和、体谅和宽容, 而不是原则、说教和斥责。员工需要你指点, 却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当遇到一些走错路, 做错事的状况, 少一点北风凛冽, 冰天雪地, 多来一点和煦阳光, 暖暖南风, 给人第二次机会。千万不能今天吃醋, 将员工当饺子。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管理中即使面对明摆着的一些错, 我们也可不用“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风打着门的方法, 落井下石, 此时不妨来点, “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南风, 反其道而行之, 拿一架梯子让人体面下台, 更会回味无穷。

案例五:其人之道——巧用“归谬”还治其人之身

【事件】我到车间平台巡视, 总觉得安装在反应釜口的那个自行设计的防护罩, 有些别扭, 足像个穿新衣的少妇, 却围着一条脏乎乎的围裙站在灶台上炒菜, 很不协调。车间副主任小严正好在身边, 我便让他换掉。小伙子说话很爽, 拍着胸脯打包票, 马上行动。

几天后, 我出差回厂, 再到车间平台时, 那些“围裙”面貌依旧, 我看看, 什么也没说, 心里却喝了一杯凉开水。回办公室的路上, “巧儿妈妈养巧儿”, 小严刚好从生产科出来, 我俩碰上了。

“小严啊, 一个多星期前我让你做的事, 做了吗?”

小严眼睛朝我白翻白翻的, 左手摸着头, “老总, 什么事啊, 你提示我一下?”

“反应釜釜口上的护罩换了吗?”我开门见山。

“噢, 老总, 不好意思, 这几天我都给忙忘了!”小严嘴一抿, 朝我看了一眼, 有点不好意思。

看着眼前这个嘴上没毛, 办事不牢的年轻人, 我长叹一声, 心里酸溜溜的。这个小伙子已经有二三次忘事了, 我得让他尝尝忘掉的滋味呢!

“小严, 下班后在厂里等我, 晚上咱们喝酒去。”我给小严发了一条短信, 看着远去的电波, 我忍不住笑了, “今晚你等着喝罚酒了, 我要让你知道饥饿是忘不掉的!”我自言自语, 骑着车回家了。

管理学上有一个归谬法, 说的是欲指出对方之谬时, 先假定对方虚假的论题为真, 然后从这个论题引申, 推导出更为荒谬的结论。

我对打乒乓球没有研究, 但我总觉得打乒乓球最难玩的是擦边球。这种球似乎出界了, 但又略微擦一点边, 叫你无可奈何, 接也不是, 不接也不是。对我这个管理者来说, 乒乓球技如何不重要, 但对管理中的那些擦边球, 你不但要接, 且要研究怎么接好, 并回过去, 才能赢分, 才能捧得冠军。员工一些习惯性老毛病, 就像管理中的“擦边球”, 尽管不是什么疑难杂症, 然而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的话, 有时会像医生用药, 用多了就会产生抗药反应。

月亮再亮也晒不干衣服。现代管理需要感同身受以心治心, 用“忘记”治“忘记”, 比用棒打在身上要难忘, 想想又痛, 摸摸又痛, 毕竟, 肚子饿了谁能忘得掉呢?

巧借留白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 篇8

一、言内藏白, 意蕴无穷

中国人非常讲究含蓄, 说话、写文章如果事无巨细地和盘托出就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为了取得言有近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常常会通过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来传达超过词语、句子、标点本身意义很多的丰富信息, 让读者通过自己揣摩、领悟完成对作品的二次加工。在此过程中, 读者与作品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 走进作品的深处, 加深了情感体验, 产生了审美愉悦。例如,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孔繁森》一课中, 只一句:“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 像对待亲身儿女一样抚养他们。”就概括了平时孔繁森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藏族孤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又如,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中, 只“勤学苦练”一个词语就总结了梅兰芳在唱、念、做、打等京剧基本功方面的刻苦练习, 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了梅兰芳在严寒酷暑中起早贪黑地苦练京剧基本功的身影。

二、言外留白, 别有洞天

文学作品中为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方寸之中显天地之宽的妙处, 常常在语言文字之外留存大量的空白, 以达言近旨远之神效。这些藏白处无文字痕迹, 表面上看一无所有, 但若联系全文和自身体验就会发现别有洞天。细细品味, 令人思绪飘飞, 产生无限的遐想。驰骋遨游于作品的留白间, 会让人产生无尽的审美愉悦。可如果作者填补了这些空白就会有味同嚼蜡之感, 了无意趣可言。这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这类留白的经典莫过于《飞狐外传》中胡斐最后的那一刀了。我们读者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为此设想万千可能, 但如果作者写出任一可能, 整个作品都将黯然失色。这种言外留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大有存在。《狼和小羊》中, 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结果怎样, 作者没写, 学生可在头脑中产生多种假想。

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中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 而是在“白”中藏着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去填补, 这些填补虽然因人而异, 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受制于作品, 是由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后结合自己的经验、阅历等进行的创意性填补。作品中的留白常常是理解作品的窗口, 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作品中的留白,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引导学生补白, 既能带领学生与文本互动,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还能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1. 在补白中进行语言训练

对文中的留白进行补白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想象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填补, 二是通过语言 (包括书面和口头两个方面) 描述对作品的留白进行形象的填补。在教学中,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第二种补白方式。教师抓住课文中的留白,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来进行补白。学生在补白的时候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涉及语言的训练。学生在大量的补白练习中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补白的练习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来进行, 切不可无视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盲目的训练。结合课标的要求, 低年级的着力点应在词句上, 中高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段篇的方面。当然, 也不能过于教条, 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训掌握

2. 在补白中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在补白的时候必须要以理解课文为基础, 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否则补白就是一句空话。你说让你只读《飞狐外传》中的最后一句话, 你能怎么补白呢?所以, 学生在补白前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充分理解, 对留白处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在补白的时候 (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 还要考虑语言的组织、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技巧等, 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学生的思维要参与整个补白的流程, 长此训练, 他们的思维能不提高吗?以《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为例, 课文的最后一句是:“经过勤学苦练, 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句话中的“勤学苦练”是一处留白, 它既概括了梅兰芳勤练眼神, 也概括了梅兰芳在唱、念、做、打等其他基本功方面的苦练。学生要对这个词语进行补白时, 首先要对课文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知道梅兰芳意志坚定、不怕吃苦, 最终凭借其过硬的表演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然后以此为基础, 结合梅兰芳练习眼神的具体情况才能发现梅兰芳练习其他方面的基本功一定也非常刻苦。最后, 学生还要调动起早贪黑、寒暑不辍的干一件事的表象, 给“勤学苦练”加上一些形象的外衣, 学生在头脑中才会产生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这还没完,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还要考虑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次序等。这一系列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 补白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3. 在补白中加深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而课文中的留白处常常就是情感的隐匿处, 是理解课文获得审美体验的突破口。这些留白就像一层薄纱做的窗帘遮住了内在的情感, 但隐约可见, 有朦胧之美。打开它就能看到无尽的风景, 加深情感体验, 享受发现的乐趣和深层的审美愉悦。还以《孔繁森》中的“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 像对待亲身儿女一样抚养他们。”一句为例, 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孔繁森对藏族孤儿各方面的照顾, 对孔繁森的认识从抽象过渡到形象, 就会对孔繁森肃然起敬, 从而认识到孔繁森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进行作文思维 篇9

一、注重知识归纳延伸,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外一些知识点, 然后再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知识点, 这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问题, 往往就针对这一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不了知识的网络化、系统性, 如果能通过思维的广阔性训练, 使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话, 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知识的归纳, 同时也是思维的扩展延伸, 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如:在执教鲁迅的小说《祝福》时,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并结合语境说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在回答完毕之后, 归纳出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提供背景、烘托气氛、展示心理、刻画性格、推动情节……学生在掌握这些规律后, 再联系学过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荷花淀》《华威先生》等篇章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通过横向思维, 调动所学知识, 很好地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将新知识序列化, 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既掌握了学习方法,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类似的广阔思维训练, 还有阅读方法、写作技巧、文言句式、实虚词的积累等, 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精心预设课堂问题,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抓住问题的本质规律, 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思考问题, 往往只看表象, 而不善于从现象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回答问题, 也只限于问题的表面, 而不知其深刻含义, 正所谓“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利用教材时, 要精心设置问题, 使学生养成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学生在通读全诗时, 就要用问题导读法,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写的, 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应当是从易而难,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1. 作者在写天姥山之前, 为什么要写瀛洲、五岳、赤城以及天台山?

2. 作者向往快乐逍遥的神仙

生活, 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梦中历险?梦中历险有着怎样的隐含意义?

3. 文章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和梦中历险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设置这些问题, 不但让学生深入地研究了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还能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习惯, 而不是仅仅对他人观点的认同和接纳,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养成不盲从、有主见、善于思考的个性, 大有裨益。

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不固执于某一点, 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语文学习中, 我们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陈情表》一文, 传统看法是晋武帝征召, 而李密对蜀汉感念旧恩, 不愿为官, 以侍奉祖母为由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学生对此提出疑问:李密真的不愿为西晋效力吗?从最后为祖母送终后, 又入晋为官来看, 显然不是。最后学生通过讨论, 查找资料, 认为李密虽念旧恩, 但因司马氏篡夺政权, 阴险多疑, 因而对出仕为官心存顾虑, 遂以侍奉祖母为由, 又借晋朝“以孝治天下”为托词婉拒, 后来通过侍奉祖母的观望, 以及祖母去世, 才又入朝为官。求异思维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诠释同一问题, 突破前人看法, 不落窠臼, 是进行创新活动的良好途径。

又如《祝福》一文,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就是因为传统看法的“夫权、族权、政权、神权”吗?为什么许多劳动妇女的生活并非那样, 而祥林嫂是那样的结局?由此学生又提出了“性格”、“命运”、“环境”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看法, 从而多角度阐发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很好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四、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发展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头。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复述原文内容, 续写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片段, 或者进行想象作文, 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 文中提到“促狭鬼”画别里科夫恋爱的一幅漫画, 结果闹得满城风雨, 别里科夫也极为难堪, 笔者提出这样的想象题让学生写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 你们依据原文的提示, 能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写出一则有关他恋爱的片段。学生对此明显感兴趣, 纷纷依据语文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构想, 都非常有创意:活脱脱描绘出一个想恋爱又想保持个人清白的“正人君子”形象;一个反对进步、扼制自由的套中人形象;一个连恋爱都怕被人看见的套中人形象, 很好地理解了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 让学生依据文章相关情节, 想象和祥林嫂处于同一阶层, 同样受“四权”压迫的柳妈的结局又会怎样。在《项链》中想象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这对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进行作文思维 篇10

一、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学生敏捷性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有利于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许多数学公式、定理与一些定义既可顺向表达, 也可以逆向表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验和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 对推导过程与公式形式进行对比, 并探究公式能否逆向运用, 引导学生在“活”字上下工夫, 灵活地解决问题。在解题中要注意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解 (证) 题最重要的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打开思路, 解题之前, 进行分析法思考或者综合法思考, 顺推、逆推相结合,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多思善问, 能根据新的对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建立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

二、运用推理方式启迪学生思维

推理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也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数学推理有相辅相成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形式, 它们都是研究数学的有效工具。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 猜测或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和证明结论。推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是一个循序渐进、自我感悟的过程,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调整, 在学习活动中去感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学生的这种悟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有些教师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 重在应试能力的培养, 不重视知识结果的形成过程, 没有观察、实验、猜测、讨论、验证、体验等过程, 只要求学生记忆;二是重视演绎推理, 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以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忽视了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合情推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遇到的更多的不是严格的演绎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所以, 只重视演绎推理做法是不合适的。如《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实例”的例62:“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的例子, 先让学生在透明纸上画出圆和切线, 再让学生将图形对折, 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图形性质的过程。这样由特殊到一般, 启发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推测出切线长定理的结论。之后通过演绎推理证明图形性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

三、利用化繁为简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有些数学问题, 若用常规思维方式直接去解决, 会相当复杂和困难, 有的甚至无法解决。我们只有突破思维的定势, 运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维方式, 化难为易, 迂回解决问题。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要找到关键的部分, 去掉多余的部分, 找出其中的特征或规律, 使问题简单化、模型化,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如“有一根毛线长240厘米, 从毛线一端开始每4厘米做一个记号, 每3厘米也做一个记号, 然后沿记号把毛线剪断。毛线一共被剪成了几段?”看到题目, 学生很兴奋, 小组讨论的气氛很是热烈, 但答案各不相同, 学生一时陷入僵局。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 我提示学生:“若毛线长12厘米, 记号是每隔2厘米、3厘米来记, 请大家用线段来表示并画一画, 能否找到规律?”经过动手实践, 学生很快找到了规律。2厘米做的记号:12÷2-1=5 (个) ;3厘米做的记号:12÷3-1=3 (个) ;每隔6厘米做的记号是重复的, 有:12÷6-1=1 (个) ;因此毛线共剪成的段数为:5+3-1=7 (段) 。之后我要求学生再回过头来讨论原来的复杂的题目, 学生很快求出了正确答案。每隔3厘米做的记号:240÷3-1=79 (个) ;每隔4厘米做的记号:240÷4-1=59 (个) ;每隔12厘米做的记号是重复的, 记号有:240÷12-1=19 (个) ;剪成的段数为:79+59-19=119 (段) 。

四、经历代数思维提高学生抽象能力

从小学低年级到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活动中逐步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中, 虽然没有正规地涉及有关“用字母表示数”及“简易方程”的相关内容, 但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代数的思维方式。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练习:10-□=5, 学习乘除法时, 8×□=56, 学习了四则运算后还有一些稍复杂的, 13×△-7×△=48, 在这些题中既渗透了用符号表示数, 也渗透了方程的思想。让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是帮助学生建立代数与符号意识的重要过程。逐步渗透代数方法, 训练代数思维, 要通过形象的活动, 让学生易于接受, 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

函数是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的结合, 用运动变化和对应的观点去研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是初中阶段较复杂的代数问题, 把代数、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变为函数思想来求解, 会给解决问题带来很大方便。

怎样进行中学数学的创新思维训练 篇11

一、悦纳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前提

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 宽松、 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悦纳教师,悦纳自己,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感觉身心愉快,乐于接受外来信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在学习比较线段大小时,教师提出:今天请你们一起来和老师比比身高,你们愿意吗?很快与学生拉近距离,为心灵的交流打下基础。接着又提出:谁的身体要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甲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目测得到的,教师明显比我高”。学生乙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测量知道的,我有168厘米,老师有170厘米。”学生丙说:“我的身高要高,我和老师的身高差不多,但在一次活动时,我和您站在一起进行比较,我才知道我比老师高一点。”学生丁说:“老师的身高要高,老师在上课站在黑板旁时,我记下最高点的位置,下课后,我站到黑板旁发现没有到达老师的最高点。”这种知心式地交流,学生没有压力,才会放开思维的闸门。老师用亲切语言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答案。学生表现为思维灵活,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作好了准备。

二、好奇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础

学生的好奇心来自于学生活动前,发展于学生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学生以后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基础。

三、持久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保证

持久心理表现为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是否有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思考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独特见解,使数学创新思维地训练得以确实进行。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出示一题:请你在同一标系中画出:y=x+2、y=x-2、y=-x+2、y=-x+2四条直线,然后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画图基础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两步进行:一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①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怎样?②是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是什么?③是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的怎么求等等。二是让学生再观察、思考、操作,得出结论和探索的方法:①是通过观察、列表等方法获得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②是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得到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③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求得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障碍,获取创新成果与方法。学生在反复地强化训练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创新思维训练提供精神支持。

四、成功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动力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天天有小进步,月月有大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增添学习的自信心,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不断涌现,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提出: 先画出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一条直线,移动直尺,从交点的情况上看,你会发现有几种情况。学生人人都会动手,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演示过程,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和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园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等方法找到了答案,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供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据气象观察,在距离城市A的正南方180千米海面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的风力为12级,每远离20千米风力就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在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度方向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到台风的影响。问该城市是否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说明理由。一般学生感觉有一定的困难,让优秀的学生叙述思路:把台风的中心看作圆心,受到台风的影响的半径为160千米,实际上就是看运动的圆的圆心移动到过A点的垂线与直线AB的交点时,和直线AB的位置关系。教师重在点评独到之处,使优秀的学生获得心理上满足。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展示自我,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地去投入到创造性地学习中。

进行作文思维 篇12

一、设计“新颖”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问、学问, 有问才有学, 问题是推动创新意识的动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 ”首先, 教师必须转化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 其次, 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师知识。 最后,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和支柱, 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 如:教学“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 必要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组出题分组答, 一组出题, 让另一组回答。 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得出:第一条件必须是最简分数, 分母分解质因数除2和5以外, 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动脑、质疑, 让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又是创新最好的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有了兴趣, 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创造性的情感态度, 兴趣是引发创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对某一事物一经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以积极态度投入创造, 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紧密结合起来, 使创造性思维既有明确的指向性, 又有意志努力渗入, 创造的过程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 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走在半路上, 大家感到又累又渴, 于是坐下来休息。 这时, 猴哥建议让猪八戒老弟去找个西瓜来解渴。 猪八戒找回来了, 可是怎样一个吃法呢?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还是猴哥说:‘这样吧, 我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吃其中的一份, 大家看如何? ’八戒一听跳起来:‘不行, 不行, 西瓜是我找回来的, 我要吃八分之一。 ’猴哥一听, 哈哈大笑, 立即切了八分之一的西瓜给八戒……”那么同学们想想看八戒到底是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呢? 从而导入新课: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 教师教学生学,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代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 自主发现一类事物的数学规律, 让他们发生内心地感到:获取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师强加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努力、积极地思考与交流、主动探索得到的。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说出已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利用课前 (师) 生所做平行四边形 (纸教具) , 学生边实践操作、边思考。 有的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剪下两个直角三角形, 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沿高剪开, 割补拼成一个长方形……思维活跃, 方法各异, 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创造的新知易于理解和记忆, 在操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允许他们“同中求异”, 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在课堂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四、突破课外作业的封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法中组织作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 如一味追求作业数量, 让学生做重复单调的练习题;只让学生做题演算, 很少布置举实例,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 因此, 一个人要有创造能力, 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束缚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有创造意识的学生, 首先不能囿于教材, 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 突破知识和智力的局限, 创造性地设计开放性作业。 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后, 我只留一道复习题:妇女节到了, 小明准备把平时积累的10元零用钱给妈妈买一束鲜花, 花店里有玫瑰花8角一支, 康乃馨5角一支, 百合花1元5角一支。 问题:

①如果买2支玫瑰花, 3支康乃馨, 1支百合花共多少钱?

②如果买3支玫瑰花, 6支康乃馨, 还剩多少钱?

③你认为在不超过10元的条件下, 怎样搭配买三种花, 看谁搭配得多?

这样布置, 既符合小学生好奇、求趣、喜新、图快的心理, 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用数学的意识。

上一篇:交换机与交换系统下一篇:评价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