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操作技能

2024-11-06

思维操作技能(精选9篇)

思维操作技能 篇1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积累鲜明而丰富的数学经验。获得的表象推动学生进行分析、综合, 直至概括、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 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锤炼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利用操作活动, 丰富经验积累

教师要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因为教材中不同知识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同样的活动经验, 而数学活动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建构不同的知识模型。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活动中操作手段,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对接, 建立新的知识表象, 使学生在感性中揭示、获取理性的活动经验, 并把自身经验与新知识相互融合,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类比分析、归纳抽象等过程, 内化和丰富活动经验, 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先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或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能用“1”表示, 学生仔细寻找后, 找出1支铅笔、1张椅子、1张桌子、1本书, 等等, 教师提出: “五年③班有48个学生 , 它能不能用‘1’表示 ? ”学生经过探究, 认为这48个学生是一个整体, 可以用1表示。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摆出10多本书, 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 利用手头上的这些书表示“1”, 有些学生把3本书放在一起, 认为这是一堆书, 可以用“1”表示;有些学生把6本或7本书放在一起, 也认为这是一堆书, 可以用“1”表示。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1束花、1群鸟、1堆沙子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教师引导学生把3本书摆成一堆, 再把另外3本书摆成另一堆, 又把其他3本书又堆成1堆, 点拨:“如果把3本书看成单位“1”, 6本书是否就是2个这样“1”? 9本书呢? 12本书呢? ”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在思考中体验, 认为把3本书看成单位“1”, 6本书就是2个单位“1”, 那12本书就是4个单位“1”。学生通过操作与观察、思考与体验、提炼与抽象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了数学思维。

二、注重操作过程, 经历知识建模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引发学生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比一比、算一算等实践活动, 获得丰富的表象, 再把这些感性认识深入进行思考与分析,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物质化、直观化, 经历建模的形成过程, 有效地锤炼数学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7的认识”时, 引导学生学习7的分解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7根小棒, 要求学生动手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 并思考:应该怎么分? 有几种分法? 把分法记录下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与思考, 利用小棒采用分、摆、移或合等操作方法, 学生汇报了各种分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把学生的分法列举出来:摆法①\\\ ;摆法②\\ \; 摆法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三种分解对应的摆法, 思考:每种摆法左右两边的小棒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互动交流后, 发现:①7根小棒摆成一行后, 如果从左边向右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①,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6+1;②如果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②,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5+2;③如果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③,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4+3, 以此类推, 每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对应分解式子。教师进一步提出挑战:“是否需要摆出所有的分法吗?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进入探究中, 通过手、眼、脑协调配合与沟通,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把外部的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 实现摆脱实物操作后, 学生也能探究出其他分解方法:①7=3+4;②7=2+5;③7=1+6。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与分析, 并再加以归类、总结, 提炼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模过程, 也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 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关注操作思考, 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操作活动的本质在于动手活动, 也在于探究明理。教师组织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提供外在的操作探究平台, 应着重于学生是否结合操作活动, 带着思辨进行理性思考;是否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是否增进理解数学知识, 点燃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火花, 有效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把圆形硬纸板进行转化、或分割、或拼合等操作方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圆形硬纸板等分成8个、或16个、或32个小扇形, 然后动脑思考, 把它拼成别的图形, 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求证, 拼出了新的各种图形, 如, 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等, 进而推导出S=πr2。学生在操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探究, 建构了数学模型。

又如, 在教学“测量”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厘米测量, 要求学生用没有“0”刻度、长度又不够的断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在操作中反复思考、探讨, 总结出要用这把断尺测量出课桌的长度, 可以运用连加、拼尺等办法。在建模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启发、激励, 形成新颖、独特的解题策略。

总之, 教师应优化操作活动策略,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 提炼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与概括数学概念,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 完善和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摘要:文章从分析数学操作活动入手, 剖析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积累活动经验, 经历知识建模, 促进思维发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经验积累,知识建模,思维发展,数学操作活动

思维操作技能 篇2

一、准备:

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核对床号、姓名、输液单;

2、评估:患者病情、穿刺部位皮肤及浅静脉现状、治疗计划;解释、问二便;对碘、酒精有无过敏史,有无传染病史;

3、核对医嘱:检查液体和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是否混浊、变质;

4、用物准备:静脉留置针、透明敷料、封管液,其余与静脉输液法相同;

二、备药:消毒输注口、加药

三、床边备药:核对→插输液管→将液体挂于输液架上,排气

四、选静脉: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戴手套(有传染病史者)→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的静脉,避开静脉瓣

五、消毒:范围8cm×8cm(碘伏)

六、选择留置针:根据病情及血管选择型号,并检查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好

七、连接、排气:头皮针接输液管,打开留置针包装,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并排气

八、再消毒:扎止血带、消毒

九、松动套管

十、查对、进针:

1、进针前查对

2、进针: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夹紧针翼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平行进针约0.2cm

3、退针芯:松开两翼并用食指、中指固定,另一手退针芯0.5~1.0cm,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第四代留置针一手退针芯0.5~1.0cm,另一手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

4、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5、拔针芯:食指、中指固定两翼,另一手将针芯全部拔出

十一、固定:

1、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延长管与穿刺管呈U字型固定(Y接口勿压迫穿刺点)注明穿刺时间、责任者

2、脱手套

十二、调速:按年齡及病情调节速度

十三、查对:再次进行查对

十四、交代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可适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不能长时间下垂,如出现疼痛,红肿、敷料卷边脱落应及时告诉护理人员处理

十五、整理: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放置→洗手→记录(护理记录单记录穿刺时间、责任者)

备注:

1、封管液种类:生理盐水或稀释的肝素溶液。

2、肝素液浓度:每毫升盐水含10~100U肝素钠,用量2~3ml。

3、正压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冲管后余0.5ml边推注封管液边拔针。

鼻导管吸氧操作流程

一、准备:

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缺氧程度、鼻腔、合作程度、心理反应、治疗计划、环境安全;解释、问二便

3、用物准备:鼻导管、棉签、水杯内盛洁净水、记录单、弯盘、纸巾、手电筒。氧气筒吸氧另备氧气筒、氧气表装置1套、扳手;

二、装表:开大开关吹尘→关大开关→装表旋紧→接湿化瓶→接氧气连接管→开大开关→开小开关检查有无漏气→关小开关

三、吸氧:

1、查对患者,协助取舒适体位

2、清洁鼻孔→接氧管→开小开关→调节流量→查通畅→给氧

3、单鼻导管蘸水,轻插入鼻腔约自鼻尖至耳垂的2/3长度

4、鼻导管固定的两种文法:绕到枕骨后固定,绕过双耳廓到颈前固定

四、交代注意事项→记录吸氧开始时间

五、停氧气:

1、根据医嘱评估患者病情、缺氧改善程度

2、取下鼻导管→关小开关→擦净脸部→分离氧导管→关大开关→开小开关,放余氧气→关小开关→卸氧表装置→湿化瓶消毒

3、记录停氧时间

六、整理: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放置→洗手→记录

备注:

1、环境安全包括: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2、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3、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更换鼻导管、温化瓶,湿化液采用无菌水。

4、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可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之破裂,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功能。

5、依据吸入氧流量分类:低流量给氧:1~2L/min;中流量给氧:2~4 L/min;高流量给氧:4~6L/min

单人徒手成人心肺复苏

一、判断、呼救:

1、判断意识:呼唤患者同时轻拍肩部,如无反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2、呼救援助:呼喊医生或护士帮助

二、取复苏体位:去枕仰卧位置于硬板或平地上

三、打开气道:

1、一般采用按额提颌法,将头后仰90°;

2、疑颈椎损伤文法,双下颌上提法;

四、判断呼吸:通过视、听、觉来判断呼吸:视患者胸部是否起伏、听是否有呼吸音、感觉是否有气流呼出,观察颜观10S,有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无呼吸按以下步骤进行。

五、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频率为12次/min,每次吹气1S,吹气量700~1100ml,同时用视、听、觉观察效果;

2、如吹气不成功,重新打开气道,仍无胸部起伏,按异物梗塞处理;

3、如吹气成功按以下步骤进行;

六、判断循环:

1、触摸颈动脉10S,第6S抬头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2、有脉搏、无呼吸:实施人工呼吸,每学5S吹气1次,2min后评估呼吸;

3、无脉搏、无呼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七、胸外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下1/2段,或剑突上2横指处;

2、按压方式: 双手掌根重叠,双臂垂直按压胸骨;

3、按压深度:4~5cm

4、按压频率:100次/min

八、GPR循环:

1、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30:2

2、每反5个循环(约2min)判断呼吸、循环一次

3、持续1h无效,宣布死亡

4、出现复苏有效指征,进行下一步

九、整理:协助病人取复原体位→实施进一步救治→整理用物

备注:

1、成人猝死最常见是室颤,尽早除颤是最有效救治方法,新指南建议除颤一次后立即开始GPR;

2、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360J:双相波:200J。

3、口对口人工吹气时一手捏紧鼻翼,包严口唇缓慢均匀将气吹入至胸部膨起;

4、GPR有效指征: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有搏动、瞳孔由大缩小、口唇及甲床转红润;

5、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心肺脑复苏历时1h,而心或脑死亡的证据仍持续存在者;或开始心肺脑复苏前循环及呼吸停止已超过15min者。

6、复原体位:①救护人位于患者的一侧,将靠近自身的患者手臂上举置于头部侧方,另一手肘弯曲置于胸前;②把患者对侧下肢弯曲,救护人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只手抓住患者的胯部或膝部,轻轻将患者侧卧;③将患者上方的手置于面颊,防止面部朝下。

思维操作技能 篇3

为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培养和选拔一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新巨龙公司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活动, 同时, 选拔出优秀者参加集团公司10月份组织的技能大赛。

本次大赛分为回采、掘进、机电、运输、通防、地测、洗消七大专业的25个工种, 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 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按照30%计入总分, 实际操作考核成绩按照70%计入总分。技能大赛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5至7月份为学习培训阶段, 各专业单位自行制定学习和练兵计划, 分专业和工种组织所有在岗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学习, 广泛发动技术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学技术、钻业务、强本领;8月份为预赛阶段, 各专业单位自班组—区队—专业层层组织开展技能比赛活动;9月份为决赛阶段, 由公司职工技能大赛办公室统一安排, 相关专业具体组织, 分专业分工种举行职工技能大赛, 选出优胜者参加集团公司技能大赛;比赛结束后, 由公司技能大赛办公室汇总成绩、总结大赛工作, 公司组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对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奖励。

为了保证技能大赛的顺利开展, 七月份培训中心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广泛发动, 组织全员参与岗位练兵比武活动, 启动技能大赛活动仪式

1、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张明

毅及工会、经管部有关人员来公司参加在培训中心举行的技能大赛活动启动、授旗仪式, 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深化创新型、学习型企业创建, 深入实施“铸精品矿井、创一流企业”工程, 推进“一井一面一千万吨”战略新跨越。集团公司工会主席张明毅、公司总经理辛恒奇分别做重要讲话。采掘专业、洗销、选煤专业参赛选手代表进行表态发言。张明毅为技能大赛活动授旗, 对创建学习型、创新型企业采取的措施给予充分肯定, 他强调:此次活动是集团公司第一家大规模开展的员工素质提升工程, 要按照集团公司统一安排部署, 扎实推进员工素质提升、全员培训、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等活动, 确保取得实效。要专门成立技能大赛办公室, 对各专业、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分层推进, 创新模式, 增强实效。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橱窗等宣传阵地, 大力宣传各单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创新经验, 努力营造“专业有规划、人人有计划、活动有目标”的良好氛围。要面向基层, 立足岗位, 把开展活动作为带动职工岗位练兵比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抓手, 加大投入, 明确责任、精心组织, 掀起一个学业务、学理论、比本领的竞赛热潮, 切实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活动结束后, 参观了职工培训中心展室、实验室, 理论知识培训办班、职工实训基地学员实践操作情况。

3、及时发放各工种教材、笔记本、笔, 保证理论知识学习。

二、全面加强基地、师资、教材三项建设, 打造安全培训平台

1、按照矿井的实际需要, 建成了由教

学区和实习区组成, 占地面积3576平方米的培训基地, 建有采掘、机运、通防、电器操作实验室四个, 配备试验设备、教学演示仪器12台。建有4块实际操作训练车间, 安设了综采机械、掘进机、扒装机、胶带机输送机、无轨胶轮车、多种机电开关、迎头放炮模型等设备10余种和相应的安全设施, 能够满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五个专业23个工种的岗位操作和系统训练。

2、按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

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聘请了63名专兼职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的培训需要, 以兼职的形式, 聘用20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管理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 实施分类培训。

3、鉴于目前装备提升快、教材更新慢

等情况, 结合矿井阶段特点, 完成了多套教材的本企化改造。针对综采、综掘工艺普遍应用, 编制了《矿井新技术》, 就综合机械化采煤、掘进技术及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检修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针对单轨吊运输工艺的全面推广, 编制了《单轨吊技术应用》一书, 采用简短的语言、好记的口诀, 使职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设备的核心要领, 便于职工学习, 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职工实训基地, 坚持常规训练与技术比武相结合

1、积极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

动, 以比促学、以赛促练。对采、掘、机、通、运、洗选、地测七个专业分月度组织技术练兵、技术比武。

2、制定新巨龙公司职工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考核标准

包括训练内容、危险源辨识、操作规程、现场实际操作评分标准。聘请实习指导教师重点针对采煤机、掘进机、输送机、液压支架、采掘电钳工、绞车、单轨吊、耙装机、胶轮车、锚杆支护工、放炮员等工种进行讲解和操作,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实训基地培训和传统培训大为不

思维操作技能 篇4

称 名 位 线 单 此 过 名 超 姓 准 不 号题 证 考 准 答 生 考 区 地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注 意 事 项

一、本试卷依据2008年颁布的《计算机操作员》国家职业标准命制。

二、请根据试题考核要求,完成考试内容。

三、请服从考评人员指挥,保证考核安全顺利进行。试题

2、文件管理

(1)本题分值:10分。(2)考核时间:5分钟。(3)考核形式:实操

(4)具体考核要求:

a)查找文件:查找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calc.exe”,将当前界面以图片形式保存至考生文件夹中,文件命名为“中级2-8A.bmp”。b)设置文件共享:将“本地磁盘(D:)”设置为共享,将设置完成的对话框以图片形式保存至考生文件夹中,文件命名为“中级2-8B.bmp”。

c)对“C:素材库(中级)考生素材1综合素材2.doc”进行加密操作,设置打开文件的密码为12345,并以“中级2-8c.doc”为文件名保存至考生文件夹。(5)否定项:若考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则应及时终止考试,考生成绩记为零。

a)考生蓄意扰乱考场秩序,故意在操作中损坏计算机的

b)考生机器出现问题,耽误了考试时间,应终止考试,等待更换机器重新考试 c)考生出现作弊及向监考老师询问与考试相关的问题

试题

3、通用文档处理

(1)本题分值:25分。(2)考核时间:20分钟。(3)考核形式:实操

(4)具体考核要求:打开C:素材库(中级)考生素材1文件素材3.doc,将其以“中级3-3A.doc”为文件名保存至考生文件夹中(此操作不计分),进行以下操作,最终版面如【图例3-3】所示:

1)内容查找与替换:查找出文档中所有的“性”字,并将其全部替换为“姓”。2)文档格式化处理:

a.特殊格式设置:将正文的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并为其添加“乌龙绞柱”的文字效果,并将该样式应用于正文的最后一段。

4)表格高级处理:

a.绘制表格:在文档的结尾处插入一个3行3列的表格。b.样式设置:将表格自动套用“彩色型3”的表格样式。

c.属性设置:指定表格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试题

4、电子表格处理

(1)本题分值:25分。(2)考核时间:25分钟。(3)考核形式:实操

(4)具体考核要求:打开C:素材库(中级)考生素材1文件素材4.xls,将其以“中级4.xls”为文件名保存至考生文件夹中(此操作不计分),进行以下操作:

1)数据输入与编辑处理: a.数据编辑:将Sheet1工作表表格内的空白行删除。设置标题文本的字体为黑体、20磅。

b.数据输入:在Sheet1工作表中,用快速输入的方法输入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并指定在原有区域显示筛选结果。

c.分类汇总:按【图例4D】所示,在Sheet3工作表中以“城市”为分类字段,以“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为汇总项,进行求和的分类汇总。

【图例4A】:

【图例4B】:

【图例4C】:

【图例4D】: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5)否定项:若考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则应及时终止考试,考生成绩记为零。

a)考生蓄意扰乱考场秩序,故意在操作中损坏计算机的

b)考生机器出现问题,耽误了考试时间,应终止考试,等待更换机器重新考试 c)考生出现作弊及向监考老师询问与考试相关的问题 试题

5、演示文稿处理

(1)本题分值:20分。(2)考核时间:20分钟。(3)考核形式:实操

(4)具体考核要求:打开C:素材库(中级)考生素材1综合素材5.ppt,将其以“中级5.ppt”为文件名保存至考生文件夹中(此操作不计分),进行以下操作:

1)母版的修改:

a.在幻灯片母版中,将标题的动画效果设置为“向内溶解”,速度为快速;文本的动画效果设置为“颜色打字机”,速度为非常快,按字母发送,字母之间延迟20%;均从上一动作后开始启动动画效果。

b.在标题母版中,将主标题的动画效果设置为“滑翔”,速度为快速,从上一动作后开始启动动画效果。2)声音、影片应用及效果处理

a.在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图例5A】:

谈钳工操作技能与技巧 篇5

划线是钳工工艺中的基础加工工序。通过划线可以确定工件的加工位置和加工余量, 同时还将检查毛坯件的尺寸和形状是否符合零件的设计要求, 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毛坯的不可修复缺陷, 避免不必要的加工。

若想提高划线的准确性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画针锋利; (2) 刻度要微调, 动作要轻, 力度要小; (3) 高度尺零件间要保持合适的配合性质; (4) 划线针头与划线平面呈45°~75°夹角; (5) 想要划线准确、清晰就必须一次完成划线, 为后续加工打好良好的基础。

2 锯割

锯割加工是指通过手锯这个操作介质, 在工件材料上进行切断或切槽等的加工方法的总称。锯割质量直接影响锉削余量和质量, 怎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锯割呢?那就必须掌握操作姿势和操作技巧。锯割姿势包括手锯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方法和起锯的方法四方面。手锯握法采用右手握手柄、大拇指放在食指上, 左手自然扶在锯弓前端, 大拇指放在弓梁上的方法。站立时双腿迈开一步的距离, 并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体与台虎钳轴线成45°夹角, 身体伴随着手臂做小幅摆动。起锯方法有远起法和近起法两种, 起锯时用力要小, 速度要慢, 将锯条依附在大拇指指甲处, 防止锯条在工件的加工面上打滑, 或者将已加工好的表面破坏。常常有学生很困惑的和我说:“老师, 我怎么就锯的歪七扭八呢, 我很努力了”。这就是锯割练习初期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只要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根源, 从现象直击本质, 这些难题将迎刃而解。那么造成锯缝不直 (歪七扭八) 的原因又有那些呢?以下是我在钳工教学中总结的造成锯缝不直 (歪七扭八) 的几方面原因。

(1) 锯缝划线未铅垂; (2) 安装的锯条松且相对锯弓弯曲; (3) 使用两齿面磨损量不同的锯条; (4) 锯割用力太且不匀速, 造成锯条摇摆; (5) 没有扶正锯弓, 锯条不是和锯缝中心平面重合而是斜靠在锯割断面的某一边上。

锯割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眼睛不能离开锯缝, 手及时做出修正, 以免造成不可纠正的废品。锯割将要结束时, 要减小锯割的力度, 以免突然断裂, 左手还要扶住即将断开的工件, 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伤害。

3 锉削

锉削是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重中之重, 锉削同其他加工方法的切削原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切削刀具的形状不同于其他加工工具, 因为锉削的切削工具是由很多个细小的刀刃组成的锉刀, 切削的过程是由操作者手持切削工具完成的。锉削可以使加工工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都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甚至高到一些机床都无法比拟的程度。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认识并且接受锉削这样一个特殊的切削方式呢?正确的引导和精准的讲解及示范锉削姿势是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 只要让学生反复的动手练习结合使用相应的技巧就一定能把锉削水平提高到某一个高度。

在锉削姿势讲解中我主要讲解和示范了锉刀握法和锉削动作两方面。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板锉的握法要领, 我编了一个口诀, “锉刀把右手掌心顶, 大拇哥在上握, 其他兄弟更用力;左手压住大锉刀顶, 中指、无名指贡献大, 食指、小指最轻松”。这个口诀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好, 更能指导学生改掉自己不好的握锉刀习惯。

在讲解锉削的站姿和动作时, 我将几名学生请到讲台上, 让他们同时按如下要求做动作, 即学生自然站立, 整个身体重心落在左脚, 右膝伸直, 左膝呈弯曲状态, 并且随锉刀的往复运动做拉伸和弯曲。然后让学生们互相找不同, 最后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锉削的步位和姿势。那么怎样才能把锉削动作讲解明白呢?这次我自己上场示范并加以口述。将身体领先锉刀并用双臂带动锉刀一起向前, 当锉刀行至约锉刀的3/4行程时, 身体停止向前, 但是双臂继续带动锉刀向前至锉刀的根部, 左腿伸直并跟随着锉削产生的反力, 把身体的重心向后移, 身体回到初始位置, 顺势收回锉刀, 当锉刀即将收回时, 身体又一次先于锉刀向前运动, 完成第二次锉削。周而复始一个连续的锉削动作就形成了。示范和讲解的同时作用, 使本来不容易领会的锉削变得生动而简单。同时为了避免锉削力不均匀, 造成斜面, 锉削时右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增加, 而左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减小。

锉削是在锯割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锯割后留下的锉削余量较大时可使用大板锉快速锉削, 并同时采用交叉锉, 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工掉大部分余量。轮廓线接近划线时进行第一次测量, 当加工余量还剩下10~20丝时改用中锉进行锉削, 这时需要保证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 这时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当加工余量还剩下4~5丝时采用修光锉, 并使用推锉的方法, 用以提高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并且保证尺寸精度, 最后拿出千分尺进行测量, 验收。

4 钻孔

钻孔是钳工操作中唯一用到机床进行加工的操作技能。在钻床加工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麻花钻、中心钻等在实体完成孔的加工;另一种是孔的二次加工, 用于提高孔的精度。为了保证加工后孔的精度和质量, 应严格按照钻孔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加工孔。

(1) 划线。首先要清理工件, 精准的画出孔中心位置的十字线, 并打上中心样冲眼。 (2) 工件装夹。对于工件装夹的要求仅三个字即:快、稳、紧。 (3) 钻头装夹。装夹前要先清理钻头夹内的铁屑, 装夹长度不得小于15 mm。 (4) 钻床转速。钻床转速的选择是综合钻头的允许切削速度和工件材料的硬度两方面因素来选择的。 (5) 起钻。起钻一般由中心钻来完成。在钻削的过程中微调虎钳的位置, 确保中心钻和中心样冲眼对准。 (6) 进给。进给是由麻花钻来完成的, 进给时, 进给力不能过大, 防止因麻花钻变形造成加工后的孔心线歪斜。孔要打透时, 进给力必须减小, 以防造成钻头折断或使工件松动等安全生产事故。 (7) 冷却。为了使钻头得到充分的散热冷却, 钻孔时须使用切削液。

每一个加工工种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的特点,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 如上所述的一些技能和技巧的可用度也会因人而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才能总结出更多的实用的技能和技巧, 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钳工是机械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工种, 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和简单的材料热处理工艺。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制造领域, 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加工场合, 钳工操作仍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钳工操作内容多, 难度大想要一蹴而就是不行的。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钳工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关键词:钳工,技能,技巧,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增福.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机械工业出版社.

口腔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口腔,操作技能,培养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当前我国中等职教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一味参照普通高中教学法, 缺乏针对性。且在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科体系教材内容的传授, 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知识面对问题予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使职教生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均较低。这种现象导致职教生步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激烈竞争, 且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社会中难以立足。社会公认中职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当前普遍现象为在应对复杂多变且类型不一的现场问题时, 职校生通常手足无措。

为与市场需求相符, 职校必须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社会输送新一代专业人才。只有对学生开展严格训练后才能从根源上增强学生各项技能。故而教师需描述操作技能特征, 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操作技能予以检测。

1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技能予以培养, 要与教学心理学的规律相符, 对中职教育操作技能予以划分, 主要为三个阶段, 且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1.1认知阶段

在此阶段中要对学生学习动机予以激发, 使其对所学技能予以认知。首先教师需开展示范、语言描述及操作分析, 让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具体形成、技能之间的关联及操作关键点进行了解, 进而对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予以理解。如在对烤瓷牙制作予以讲解时, 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制作烤瓷牙需要的材料、雕刻方法、加工范围以及使用器械方法等。在此阶段中应让学生有所启发, 使其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对操作时的因果关系予以理解。而后在教师示范与讲解下使学生获取正确概念, 保证每一个动作具有规范性, 而后再基于此开展初步练习。

1.2 联系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生对于完整的操作技能已经初步掌握, 如在学习雕刻3倍大石膏牙时, 教师结合动作顺序开展组织训练, 保证学生视觉形象的正确性。而后基于此使学生自主操作实践, 对教师示范操作予以模仿, 结合动作表象与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 并据此形成自身局部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巡视, 观察学生具体操作并及时指出问题便于学生纠正, 防止形成错误行为与认知, 导致整个操作技能受到影响。在反复操作训练下, 学生可对比视觉效果与实际效果, 在不断训练后连贯局部基本动作, 构成一个系统, 进而对复杂操作技能予以掌握, 并使其成为自动化动作。

1.3 自动化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生已对完整操作技能予以熟练掌握, 且各个技能都比较协调和完善, 自动化程度也较高。在此阶段中教师需从以往的理论讲解者与传授者转变为观察者与协调者, 以对学生操作能力予以提升。在此阶段中开展训练时作品需比较典型, 且要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以此增强训练效果;同时在训练时要具备趣味性与多样性, 以对学生训练兴趣予以激发, 增强训练自觉性与主动性, 以保障学生对整个技能的掌握。在培养整个操作技能过程中应检测学生知识、技能及技巧, 对教学效果予以了解并发现存在问题, 便于开展下一步教学。

2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2.1 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当前国家已经细化职业类别, 并对相关职能技能标准予以制定。在考核时需严格按照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执行开展。在学习与考核后, 学习者不仅要清醒且正确的认识到口腔专业技能的操作步骤,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差错。此外, 学校在对专业技能予以传授时, 不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需注重结合于企业实务操作。同时在制订相关标准也要联系于具体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 这样学生不仅在理性层面获得感知, 同时也会获取感性认识。

2.2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

在教学中师生均属于重要主体, 不可或缺。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现代教学中新问题层出不穷, 要想对此类问题予以有效解决需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 需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 在学习中具有主动性并将学习当做自主愿望, 教师目光也需长远, 使学生自主对问题予以解决并将学生想象力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多开展操作练习。形成技能不仅需要练习数量足够同样还需学生自身特点与条件满足要求。部分学生在操作练习时, 按照教师示范与讲解步骤来完成则提升较快。部分学生进步较慢, 需练习多次并不断反馈, 这样学生才能了解存在问题, 进而在每次练习中有所收获。

2.3 与企业合作, 建立产学体系

中职在培养学生技能时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可与制牙企业形成合作关系, 学校亦可直接面向企业办学。在对专业予以设置时需与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相符, 对培养方案予以制订。当前我国资源并非十分丰富, 中职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良好互动对于中职而言长远效益较高。中职应对社会资源予以充分利用, 进而减少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质量。

总而言之, 在中职口腔教学中到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使其对操作技能的具体形成与相关特点予以掌握, 打破传统教学旧格局, 为社会输送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凤芝对口腔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9-10.

[2]孙岩.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 (4) :86-87

[3]周勤紧.跟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高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8) :12-13

思维操作技能 篇7

1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1]

心理学家费茨 (Fitts) 和泼斯纳 (Posner) 的研究证明, 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3种形式。

1.1 操作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1.1.1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观察别人的示范, 形成有关此项操作技能的表象。此阶段的关键是领会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技能的局部动作。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示范等方式提供反应线索,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的表象。

1.1.2 联系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操作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将个别操作连接起来, 克服不连贯现象, 形成一个连续的操作技能整体系统。教学的重点是提供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形成连续的技能操作整体。

1.1.3 自如阶段

操作技能达到熟练、自然的程度, 无需思索就能熟练地完成整个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动作不熟练的情况下, 人需要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来判断下一步动作如何进行, 而到自如阶段, 人不需要经过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 只需要低级中枢的控制来完成动作, 这使反应的速度大大提高, 以保证有关动作的顺利进行。

1.2 操作技能的保持

操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忘记, 而且越复杂的操作技能, 越不容易忘记, 这主要因为操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习得的, 在练习时各种感官同时作用, 并包含大量的学习, 使效果得以巩固;操作技能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 各操作步骤之间相互提示, 得以保持;操作技能的保持主要依赖于小脑及脑的低级中枢, 这些部位的记忆容量较大, 有利于保持。

1.3 操作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操作技能的迁移按照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及负迁移。一项操作技能对另一项操作技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的作用为负迁移。

2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2.1 护理技能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分析、制订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和要点, 精心编写教案,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病例或放一段录像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静脉注射时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病例:护士小李给王先生行静脉注射, 当穿刺见到回血后, 她松开止血带, 推注药液, 局部出现隆起, 王先生感觉疼痛, 再抽仍有回血,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如何处理?还可以在进行静脉注射操作示范前, 先放一段静脉注射操作成功的录像片, 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护理技能的教学过程

2.2.1 有效的示范及指导

由教师以示教配合讲解的方式示范护理技能, 使学生对有关护理技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慢动作或动作分解的方式示范, 并配合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理解所演示的护理技能。如在铺床时采用大单斜角折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系统讲解、连贯演示操作步骤后, 进一步详细分解演示大单斜角的折法, 使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2.2.2 利用视听手段

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电影或多媒体光盘的方法呈现护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反复观察完整的护理技能操作过程及复杂的局部操作, 以促进其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后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护理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的局限性问题, 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护理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将护理技能操作进行分解演示。

2.3 护理技能的练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认为,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美国护理专家罗杰斯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其所听到内容的5%;记住其所见到内容的30%;记住其所讨论过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的事情的75%[2], 由此可见进行实际操作的作用之大。但是, 掌握护理技能单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 达到护理技能的自如阶段, 可以充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到实验室练习。具体做法为:首先, 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实验课教师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所需物品准备好, 清点后放入专门的柜子中;其次, 将实验室门上的钥匙、柜门上的钥匙交给组长, 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练习, 待这门课程全部结束后, 清点物品, 收回钥匙[3]。

2.4 护理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迁移的基本条件是2种操作技能具有共同特点, 且共同特点越多迁移越明显。新、旧技能相同或相似, 又要求学生做相同的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 即正迁移。例如, 掌握了无菌技术, 对其他各种注射法、输液和输血、导尿术等操作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新、旧技能十分相似, 却要求学生做出不同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则往往是消极的、相互抑制的, 即负迁移。因此, 促进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是进行护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在各种互动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通过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 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操作技能,学习理论,护理技能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农村动物防疫常识与操作技能 篇8

使用各种兽用生物制品对动物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 以提高动物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是动物综合性防控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也是构建动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生物制品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为基础而制成的一种特殊药品, 主要包括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的菌苗、疫苗和类毒素, 在实际工作中大家习惯上把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通称为“疫苗”。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传染病, 对其它传染病无效。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是不会立即产生免疫力的, 它需要一定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才能产生抗体, 这个时期称免疫空白期。产生免疫力的时间一般是活疫苗在注射后7 d猪瘟苗4 d即可, 死疫苗在注射后14~21 d。

2 农村免疫常用接种途径

2.1 肌肉注射免疫

肌肉注射的部位牛一般在臀部, 猪羊在耳后、肩胛前缘或颈部肌肉丰满处, 禽在胸肌或大腿肌、翅膀根部肌肉, 适用于接种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猪、牛、羊肌肉注射时忌打“飞针”, 禽腿部肌肉注射时忌打内侧, 因禽类腿部的主要血管、神经都在内侧,

2.2 皮下注射免疫

皮下注射部位牛在颈部左侧上1/3处, 猪在后肢股内侧、耳根后皮下, 羊在颈侧或后肢内侧皮下疏松处, 家禽在颈背中部或稍低处。

2.3 滴鼻、点眼免疫

滴鼻、点眼是家禽初期免疫的主要方法, 部位为鼻孔和眼结膜, 多用于雏鸡。稀释剂一般每500羽份用15~20 m 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为宜。方法是用消毒好的滴管吸取疫苗水, 向鼻内或眼内滴入一滴约0.03 m L, 滴鼻时为使疫苗很好地吸入, 可用手将对侧鼻孔堵住, 待疫苗吸入鼻孔后再放开;滴眼时需看到滴进的疫苗在眼内一闪即消失。滴鼻、点眼会浪费一些疫苗, 疫苗用量可加大10%~20%。

2.4 刺种免疫

本法在鸡痘疫苗接种时采用, 用特定的穿刺针或洁净的钢笔尖蘸取疫苗, 在鸡的翼膜处穿刺, 病毒在穿刺部位的皮肤上增殖产生免疫。刺种后5~7 d观察接种部位如无小结痂出现, 需重新刺种。疫苗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摇动, 以保证疫苗刺种针内有足量的疫苗。

2.5 穴位注射免疫

多用于猪预防腹泻病的免疫, 采用后海穴注射, 能较好地诱导免疫反应。

3 防疫实用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3.1 成立动物防疫小组

防疫时要根据县、乡镇动物防疫部门的统一要求和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计划, 并成立动物防疫小组, 防疫小组由村分管干部、乡镇挂村人员、村动物防疫员及1~2位辅助人员组成。防疫小组的成立一方面可充分体现动物防疫是一种政府行为, 从而增加防疫的力度, 另一方面防疫小组可以有效地做好防疫的宣传、组织、实施和免疫记录等有关工作。

3.2 提前通知农户做好免疫准备

防疫前1~2 d要通知农户协助做好免疫工作, 如防疫时提前将动物关入栏笼内不要放出、将栏舍卫生搞好、防疫前后2~3 d不要使用药物或添加剂等。

3.3 做好免疫各项物质准备

防疫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草率, 防疫前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准备充足的疫苗、稀释剂、消毒药、防疫器械、免疫耳标, 并制作好冰块以及检查冷藏保温箱是否完好等等物质准备工作。同时不要忘了带上动物防疫部门统一印制的免疫记录表、钢笔以及用于解救免疫反应的药品。

3.4 严格消毒, 防止污染

防疫所用器械均应当彻底消毒。稀释或吸取疫苗时必须先除去封口上的石蜡, 并用酒精药棉擦净消毒, 瓶内的疫苗不要用已经注射过动物的针头吸取, 以免污染, 已经吸入注射器的疫苗如未用完绝不能再回送瓶内。免疫注射时原则上应一畜一针头, 至少要做到一户一针头, 有些防疫员一个针头从村头打到村尾, 甚至有个别防疫员一边防疫遇到病畜又一边看病, 这些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3.5 防疫前要对动物做健康检查

凡怀孕动物尤其是怀孕后期的动物一般暂不进行注射免疫, 以免造成流产, 待生产后再适时补免, 凡不健康的动物一律不要免疫, 一方面有病动物不会产生免疫力, 另一方面可能加重病情, 产生较严重的免疫反应, 同时还很容易造成污染, 应等动物健康后补免。

3.6 规范免疫

认真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按规定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和注意事项进行免疫。

3.7 做好免疫标识

猪、牛、羊强制免疫后要保证100%佩戴牲畜耳标, 并如实填写免疫档案, 其它动物免疫后也要按规定填写免疫记录。

3.8 防疫时要对畜主进行必要的交待

防疫员应认真交待农户防疫后要适当加强饲养管理, 增加营养, 这样有利于动物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免疫后3 d内不要消毒、前后5 d禁用抗菌抗病毒药物。要交待农户注意观察动物, 发现严重反应时要及时报告以便迅速处理。

3.9 确保防疫安全

“化学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探讨 篇9

由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是不确定的,可能面向化工、轻工、食品、环保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要。但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其内容涵盖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实验等基本实验操作。 那么,如何让这些繁杂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内容系统化、简洁化,同时又能保证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技能呢?

一、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

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内容, 分解成若干个技能知识点,再将技能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根据模块化思想方法,可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分解为五个教学模块,共二十四个教学单元。

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模块。主要介绍化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与干燥;试剂的称量、取用与配制;加热与冷却;玻璃加工及玻璃仪器的装配。

2.化学实验基本测量模块。主要介绍温度的测量与控制;压力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的测定;沸点的测定;熔点的测定; 折射率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电导率的测定。

3.混合物的分离模块。主要介绍固体混合物分离方法;液体混合物分离方法;有机物的提取方法。

4.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模块。主要有机合成原料及中间体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5.现代技术的应用模块。主要介绍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 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模块化教学有两个显著特点:(1)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增删教学单元或调整组合方式, 便于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源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2)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 便于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教学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化学实验室。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教师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理论讲授、教师的示范性演示和学生的操作训练交替进行。所以,有必要对每个教学单元再次进行模块化,可设置理论教学模块、演示教学模块和学生训练模块。

1.理论教学模块,即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它既可安排在实操之前进行系统讲解,也可以安排在实操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其内容主要引出与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与实验相关的原理解释,以及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技能,构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

2.演示教学模块,即教师的演示实验。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之前,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通过演示法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3.学生训练模块,即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要领后,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完成实验任务,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技巧,系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训练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原则,设置不同层次训练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源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

三、学生实操训练实现实战化

实战化,亦称企业化,也就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这种训练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1.硬环境就是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这就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实验室,要有充足的完成实验所必需的试剂、仪器和设备,满足一人一岗的训练要求。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采用“仿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2.软环境就是接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学生实操训练的内容和实验方法等。也就是要求学生实操训练的内容要尽可能选自现行的生产工艺或实验方法,让学生有“身临生产一线”之感,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

总之,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化、学生实操的实战化,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企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成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需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化、学生实操的实战化。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践操作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块化,实战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下一篇:综合性设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