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操作技能

2024-05-15

软件操作技能(共9篇)

软件操作技能 篇1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是专门为气象台站地面气象测报业务工作以及各类观测资料处理设计的一套综合业务应用软件, 其优越的数据处理、传输及海量数据存储能力, 改变了传统地面测报业务人工抄录、查算和记录处理、编发等工作, 降低了测报人员工作强度, 而且较人工审核更加快速、准确, 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质量。

1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业务软件系统构架

天祝县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建成并投入地面观测业务使用后, 满足了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的自动化观测。较其他自动气象站在硬件结构、处理存储能力、终端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包括采集器、传感器、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终端计算机等, 其中采集器分为主采集器和分采集器, 包括硬件和嵌入式软件, 主采集器主要用于对气象要素进行采集、处理, 再与终端计算机或远程数据中心进行交互, 兼管其他分采集器;DZZ6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业务软件采用SMO系统, SMO系统以Windows操作系统、文件系统为基础软件支撑, 建立在主机、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及安全系统组成的基础硬件平台之上, 进行解析、监控、订正和储存处理各种观测数据和系统数据, 并划归数据层。系统核心业务包括调度控制器、配置管理器、异常处理机、内存管理等核心组件和算法库等[1];系统应用层包括6个分系统, 分别为数据收集、 质量控制、数据传输、业务监控和工作管理;系统接口层主要有用户界面和对外接口, 其中用户界面提供数据显示和业务监控, 数据显示界面主要作用是用于数字、图表等各种实时数据的显示, 业务监控界面则提供系统运行信息展示、报警界面和人机交互业务流程配置管理等, 对外接口包括系统及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和通信接口等。

2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SMO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SMO系统观测数据处理流程以系统操作为起点, 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历史数据下载、人工订正、数据查询和数据显示。其中人工订正、数据查询和数据显示参照格式描述文件直接对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实时数据采集应制定每分钟、每小时触发的数据采集指令, 历史数据下载则要制定固定时间段内的数据采集指令;然后通过系统任务调度控制器对上述指令进行排序, 实时数据采集指令要排在历史数据下载前, 这样就可避免实时数据采集受到历史数据下载的影响;接着由系统线程利用生成并排序的指令队完成数据采集;再由台站极值配置文件及质量控制配置文件中获取质控参数和操作流程, 用于完成数据质量控制流程, 然后生成指控码, 将质控具体信息输入质控日志文件。

3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软件操作技能

3.1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时, 台站会根据上级网络部门提供的参数进行文件传输路径参数的设置, 如果只是设置了“通讯组网接口软件”中“文件传输路径”, 却未更改“自动站组网设置”, 那么设置后的“文件传输路径设置”只在进行手动传输数据文件时可用, 地面测报软件自动上传时就会发生数据不能自动上传而是被保留在AWSNet文件夹中的现象。因此, 在作“通讯组网接口软件”参数设置时, 要同时对“文件传输路径”和 “自动站组网设置”进行更改, 以避免上述错误现象出现, 确保文件的自动正常上传及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正常运行[2,3]。

3.2正点长Z文件上传

在业务工作过程中, 如果主通道内设置了2个以上无用的节点, 这样出现的多个节点就会使程序自第2个节点开始传输时, 传输结束后, 所上传的文件均保存在AWSNet文件, 并继续向第2或第3个节点传输但传输失败, 所上传文件却未删除掉并在下一次传输时被再次继续传输, 同一个数据文件被反复上传后, 就会出现无数个更正报现象。

3.3制定地面审核规则库

新型自动气象站气压传感器显示小时内的每分钟气压数据并且数据为正常, 但进行正点数据维护时, 台站正点气压数据却出现缺测, 首先要考虑测报业务审核规则库问题, 应根据台站多年历史气象要素数据记录和审核经验设置测报业务审核规则库。

3.4观测编报

定时观测和编报时需要对过去时次数据进行校对, 可利用“观测编报”菜单中“校对气温/气压/降水量”选项进行校对, 特别是要加强降水量数据的校对, 避免因人工干预出现降水时次等的错误记录。对出现的错误经修改后要及时保存, 将数据记录存入B文件中, 未存盘修改无效。

摘要:天祝县新型自动气象站测报业务软件采用SMO系统, 对各种观测数据和系统数据进行解析、监控、订正和储存系统处理, 根据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在业务软件操作技能应用中应注意参数设置、正点长Z文件上传、制定地面审核规则库及滚侧编报等, 加强软件日常维护措施, 确保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正常运行。

关键词: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系统构架,系统数据处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童有智, 薛宗猛.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青海气象, 2007 (4) :73-74.

[2]曹梅.使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几个技巧[J].陕西气象, 2011 (6) :34-35.

[3]李立云, 秦宁.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常见问题及应急对策[J].科技与创新, 2014 (20) :148.

软件操作技能 篇2

试题1:用护套线装接一个插座及两地控制一盏白炽灯的线路,然后试灯。

考核要求:

1、正确绘制安装图。

2、线路的安装要求元件布置正确合理,接线正确、美观。

3、通电试验合格。

4、考核注意事项:

1)满分10分,考试时间60min。2)正确使用工具和仪表。3)安全文明操作。

试题2:按工艺规程进行55kW以下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及调试

考核要求:

一、准备。

1、工作前将所需工具、仪器及材料准备好,运至现场。

2、拆除电动机电源电缆头及电动机外壳保护地线,并做好接头标志,电缆头应有保护措施。

3、正确拉下联轴器。

4、拆卸和装配的工具准备齐全。

5、各种仪器准备齐全。

二、拆卸。

1、拆卸方法和步骤正确。

2、不碰伤绕组和换相器。

3、不损坏零部件。

4、标记清楚。

三、装配。

1、装配方法和步骤正确。

2、不碰伤绕组。

3、不损坏零部件。

4、轴承清洗干净,加润滑油适量。

5、螺钉紧固。

6、装配后转动灵活。

四、接线。

1、接线正确、熟练。

2、电缆头金属保护层接地良好。

3、电动机外壳接地良好。

五、电气测试。

1、测量电动机绝缘电阻合格

2、测量电动机的电流、振动、转速及温度等正常。

六、试车

1、空载试验方法正确。

2、根据试验结果会判断电动是否合格。

七、考核注意事项:

1、满分30分,考试时间180min。

2、在考核过程中,考评员要进行监护,注意安全。

3、正确使用工具和仪表。

4、遵守电动机拆装及调试的有关规程。

试题3:检修M7120型磨床的电气线路故障。在电气线路上设3处隐蔽故障,其中主回路1处,控制回路2处。考生向考评员询问故障现象时,故障现象可以告诉考生,考生必须单独排除故障。

考核要求:

1、从故障开始,考评员不得进行提示。

2、根据故障现象,在电气控制线路上分析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确定故障发生的范围。

3、排除故障过程中如果扩大故障,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继续排除故障。

4、正确使用工具和仪表。

5、考核注意事项:满分40分,考试时间60min。

否定项:故障检修得分少于20分,本次技能考核视为不合格。

试题4:在各项技能考核中,要遵守安全文明生产的有关规定

考核要求:

1、满分10分。

2、劳保保护用品穿戴整齐。

3、电工工具佩带齐全。

4、遵守操作规程。

5、尊重考评员,讲文明礼貌。

6、考试结束要清理现场。

软件操作技能 篇3

一软件操作在操作顺序上的规律分析

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问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这是新手提出的最多的问题, 而这个步骤实际上指的就是操作顺序。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解决, 所有关于图形界面用户的软件操作系统可以总结为一种模式。首先要准确的选取操作对象, 之后施行这个操作对象的命令动作, 若是简单的命令动作, 则计算机能够自动完成;若是动作比较复杂, 那么就需要用户和计算机详细沟通。通常的表现是弹出一个对话框, 由计算机提出问题, 用户选择或者直接输入答案, 最后点确定按钮完成所有操作。

二软件操作在操作方法上规律分析

许多初学者都对种类繁多的操作方法感到麻烦和头疼, 所谓操作方法, 实质上是指操作顺序的具体表达方式。当今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分为键盘操作方法和鼠标操作方法这两种方式。其中鼠标操作方法又包括两类, 一种是快捷类操作即鼠标右键与工具按钮操作。另一种是含有软件主菜单的规范类操作, 例如操作系统中的各种应用程序窗口和开始菜单。第三种是进行资源的复制、粘贴等的资源转移操作和改变窗口的位置和边框大小的改变操作可以用鼠标直接点击完成。

关于键盘的快速操作方法, 初学者不用强行记忆, 只需用心理解即可。在鼠标的操作方法中, 鼠标的右键一般是指单击任意所想选取的对象, 将这些操作用菜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以方便用户的选取。选准操作对象之后, 就能够按单点菜了, 因此鼠标右键的操作十分简单, 不需要用户刻意记忆。初学者很容易被工具按钮操作所吸引, 可是笔者并不推崇这种方法。看似快捷的工具按钮实际上会因为太有个性化而被诟病。它会因为用户日常使用习惯、各式的软件种类、在桌面的摆放位子、能否完全显示等各种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工具栏, 阻碍用户记忆。另一方面, 初学者会因为过度依赖工具栏而忘记软件本身的功能, 继而产生公务员天天应用着Word文档, 仍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样式或者模板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鼠标操作里最为规范和科学的方法是主菜单法, 它是一个软件里最为核心的设计, 不仅仅代表着该软件所有命令的融合, 也反映着设计者的主导思想。因此软件的不同, 其主菜单也不同;开发者不同会导致即使是相同类型的软件, 其主菜单也不同。因此使用者要学会领悟设计者蕴藏在软件中的内在思想, 以此来指引自己的日常操作。看似麻烦和复杂的主菜单操作, 实质上却拥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初学者使用这类操作方法, 一方面能够迅速的熟悉软件的主要功能, 另一方面还能够较快的提高自己对陌生软件的学习能力, 继而提高自己的软件操作水平。

三软件操作在软件功能反面的规律分析

目前, 学术界广泛认知三种层面来衡量人们对一个软件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明白一个软件的具体定位, 这包括该软件的适用范围, 即其用于处理何种数据或者信息, 这样能够指导用户正确的选择软件, 达到量体裁衣, 看菜吃饭。例如众所周知的Word软件是处理文字档案的软件, 而PPT是用于图片播放的软件。其次是要理解软件的具体功能, 这样能够确保用户最大化的发挥计算机的基本作用。最后要了解具体功能的命令承载体, 即各种命令执行的各种功能, 继而确保用户快速而准确的操作软件。在此之中, 最为重要的是要熟悉该软件的主菜单, 是否记住主菜单代表着用户对其的熟悉程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 即使是看似无头绪的软件主菜单, 其内在也是有联系和规律的。例如常用的办公室软件里, 主菜单均包含着基本操作、特别操作、编排工作、高级操作以及其他操作等, 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共同点, 能够加强用户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同样适用于其它软件。

四软件操作在具体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许多用户在实际操作中, 经常表示由于命令太多, 容易混淆而忘记各种命令的具体指示。但是对一个软件的熟悉程度, 是以用户掌握各种命令实现具体功能的熟练程度来评判的, 因此要学会总结和应用软件操作的内在规律。对一个软件而言, 其所有的命令都是依托在对象操作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不同的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操作, 经常都经过了从无到有到变的过程。

具体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以Excel为例:在其应用程序里所涉及的对象均为表格和表格处理方面的内容, 重要的命令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表格和表格处理来实现的。Excel中的“文件”菜单是以表格的整体性为操作对象的命令集合体, 其中包括:新建、打开、关闭、保存、权限、网页预览、打印预览、另存为网页、文件搜索、保存到工作区、发送、退出等从无到有, 从有到变的命令方式。而针对表格内容的主要编辑方式则集中在“格式”菜单和“插入”菜单里。其中“插入”菜单里代表着内容的从无到有, 可以完成用户不方便用键盘输入的表格或者特殊符号等对象, 在插入菜单命令里可以选择各种用户想插入的对象, 例如单元格、工作表、图表、特殊符号、函数、名称、批注、图片等都可以用插入菜单来完成。而“格式”菜单则代表着从有到变, 只要选准Excel表格里想改变的对象, 之后单击格式菜单, 就可以找到改变该对象格式的操作命令, 这些统称为格式变化, 都可以通过格式菜单来完成。

除了上述的“文件”和“格式”菜单之外, Excel还包括能够复制、粘贴、剪切、填充、清除、查找、替换等转移文件内容的“编辑”菜单;能够改变页眉和页脚, 选择表格展现方式的“视图”菜单;能够进行拼写检查、信息检索、公式审核、联机协作, 代表着高级应用与附加功能的“工具”菜单;而“数据”菜单则承担着分类、筛选、合并计算、导入外部数据图等命令, 熟悉和了解了这些操作功能之后, 用户就能够在具体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命令来执行想要的操作, 无需僵硬的重复记忆, 即可利用软件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科技迅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的社会, 熟悉和了解基础软件应用是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 应该仔细寻找和探索软件操作在操作顺序、操作方法以及软件功能方面的规律, 积极的掌握和应用, 提高自己的软件操作水平和能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立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力——以《ERP软件操作》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2, (4) :23.

[2]孙海云.关于常用办公室软件操作的几点规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8, (5) :24.

[3]冯力.统计学方法原理、软件操作与课内实验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3, (5) :21.

[4]庄胡蝶, 翟卫华.刍议会计电算化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安徽省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2) :24.

[5]任少波, 廖建英.浅议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电算会计技能培养调研报告[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 4, (5) :24.

月嫂技能操作 篇4

冲调奶粉

1.人工喂养时冲调奶粉的步骤

(1)冲调奶粉前,须先洗净双手。

(2)冲调奶粉奶时,取消毒过的奶瓶,先加入适量的温开水,开水温度最好在 40~60℃之间。

(3)再加入正确数量的奶粉,取1平勺奶粉加4份水。如按重量配置,即1克奶粉加7克水。可根据新生儿周龄调配奶粉(出生1周加水为1/2,2周加水为1/3,3周为1/4。100毫升加5-8克糖)。奶粉需松散的,不可紧压;将匙中的奶粉用筷子或刀子刮平,对准奶瓶将奶粉倒人奶瓶。

(4)给奶瓶套上奶嘴,轻轻左右摇匀。

(5)先将奶瓶倒置,在手臂内侧滴一滴,确定温度是否合适。将奶瓶倒置时,刚开始1~2秒,奶水是以细细的直线流下,然后一滴接一滴流下,注意此时手不要碰到奶嘴。

2.调制奶粉的注意事项

(1)正确的冲调方法是将定量的40~60℃的温开水倒人奶瓶内,再加人适当比例的奶粉。一般在30毫升水中加入一平勺奶粉,冲调100毫升加入3平勺奶粉,凋匀即可。最好现配现吃,以避免造成污染。

(2)已经冲调好的奶粉若再煮沸,会破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原有的营养成分。

(3)不可自行增加奶粉的浓度及添加辅助品,因为这样会增加新生儿的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或腹泻,严重的还会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外,当新生儿患病服药时,不可将药物加到奶粉中给新生儿服用。

(三)人工喂奶注意事项

(1)喂奶前须洗净双手。

(2)喂奶前将奶液滴几滴于手背或手臂处试温度,以不烫、不凉为宜。

(3)喂奶时将奶瓶竖起,使奶液充满奶嘴,以免婴儿吸人空气。

(4)喂奶后抱起婴儿轻拍背部,使其打嗝,排出空气。

(5)如有剩余奶则应倒掉,不要留到下次再喂。

(6)奶瓶和奶嘴要认真清洗,煮沸消毒,可放在开水中煮沸l 0分钟。

(四)其他注意事项

(1)新生儿特别容易在喂奶过程中感染病菌。因此,在冲奶之前先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保护新生儿免受病原菌的侵袭。

(2)奶嘴洞可分为圆洞形、十字形或Y形,体重较轻或吸吮力较弱的新生儿宜用大小合宜的圆洞形奶嘴;十字形或Y形奶嘴,在奶瓶倒置时,奶不会流出,适合较大的新生儿。

(3)奶嘴洞太小时,新生儿会厌烦而哭闹不安或因吸吮太累而睡着,影响摄取的奶量,如果奶嘴洞太大,新生儿则易被呛到或者吸入太多的空气而吐奶。

(4)用滚烫开水冲调奶粉,易结成凝块,可能造成新生儿消化不良。

婴儿生长监测

常用的指标有身长(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等。

测量身长(身高)、体重

1、测量时间:

半岁以内的婴儿可以每月称一次体重,3个月量一次身长,以后可以隔半年称体重、量身长,对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要记录,便于掌握婴儿长期营养积累的效果。

2.测量方法:

婴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000克左右,满月时体重至少应增加800-1000克,3个月时的体重是出生的2倍,1岁时的体重应增长为出生的3倍,2岁时体重增长为出生的4倍。婴儿出生身长平均为50厘米,1-6个月内增长16-17厘米,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出生后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1岁身长约为75厘米,体重4-6个月时每月约增长600克,7-9 个月时每月约增长400-500克,1-12月时每月增长300-400克。一般说来每月增长1厘米左右,在身高增长的幅度上,每个婴儿的差别比较大,偏差30%都属于正常范围。

3、3岁以下婴儿仰卧位测量身长(立位测量身高不够准确)。婴儿脱去鞋袜,仅穿背心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固定婴儿的头使其接触头板,测量者立于婴儿右侧,左手握住其两膝,使双下肢互相接触并紧贴板底,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读刻度精确记录到o.1厘米。

4。影响身高的因素:

(1)遗传。影响身高最重要的因素。

(2)睡眠。要让婴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保证其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水平。

(3)营养。全面、均衡、健康的饮食。

(4)锻炼。体育锻炼可使骨骼和肌肉强壮,从而促进生长。

(5)情感。快乐的宝宝长得会更高。

5.测量学用具

(1)体重计:落地式50千克杠杆称,灵敏度为克,其刻度和标记应清晰。

(2)身长计:3岁以下采用卧式身长测量仪测量身高。

消毒奶瓶和奶嘴

用刷子清除残留奶液,用流动的自来水冲净。

进行高温消毒,可以放入微波炉中消毒,奶瓶与奶嘴分开放置,用最高温加热2分钟。取出后放置在消毒的碗柜中,盖上干净纱布备用。

软件操作技能 篇5

一、利用操作活动, 丰富经验积累

教师要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因为教材中不同知识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同样的活动经验, 而数学活动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建构不同的知识模型。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活动中操作手段,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对接, 建立新的知识表象, 使学生在感性中揭示、获取理性的活动经验, 并把自身经验与新知识相互融合,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类比分析、归纳抽象等过程, 内化和丰富活动经验, 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先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或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能用“1”表示, 学生仔细寻找后, 找出1支铅笔、1张椅子、1张桌子、1本书, 等等, 教师提出: “五年③班有48个学生 , 它能不能用‘1’表示 ? ”学生经过探究, 认为这48个学生是一个整体, 可以用1表示。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摆出10多本书, 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 利用手头上的这些书表示“1”, 有些学生把3本书放在一起, 认为这是一堆书, 可以用“1”表示;有些学生把6本或7本书放在一起, 也认为这是一堆书, 可以用“1”表示。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1束花、1群鸟、1堆沙子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 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教师引导学生把3本书摆成一堆, 再把另外3本书摆成另一堆, 又把其他3本书又堆成1堆, 点拨:“如果把3本书看成单位“1”, 6本书是否就是2个这样“1”? 9本书呢? 12本书呢? ”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在思考中体验, 认为把3本书看成单位“1”, 6本书就是2个单位“1”, 那12本书就是4个单位“1”。学生通过操作与观察、思考与体验、提炼与抽象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了数学思维。

二、注重操作过程, 经历知识建模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引发学生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比一比、算一算等实践活动, 获得丰富的表象, 再把这些感性认识深入进行思考与分析,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物质化、直观化, 经历建模的形成过程, 有效地锤炼数学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7的认识”时, 引导学生学习7的分解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7根小棒, 要求学生动手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 并思考:应该怎么分? 有几种分法? 把分法记录下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与思考, 利用小棒采用分、摆、移或合等操作方法, 学生汇报了各种分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把学生的分法列举出来:摆法①\\\ ;摆法②\\ \; 摆法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三种分解对应的摆法, 思考:每种摆法左右两边的小棒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互动交流后, 发现:①7根小棒摆成一行后, 如果从左边向右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①,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6+1;②如果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②,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5+2;③如果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变成摆法③, 对应的分解式子为7=4+3, 以此类推, 每从左边向右边再移动一根小棒, 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对应分解式子。教师进一步提出挑战:“是否需要摆出所有的分法吗?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进入探究中, 通过手、眼、脑协调配合与沟通,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把外部的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 实现摆脱实物操作后, 学生也能探究出其他分解方法:①7=3+4;②7=2+5;③7=1+6。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与分析, 并再加以归类、总结, 提炼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模过程, 也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 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关注操作思考, 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操作活动的本质在于动手活动, 也在于探究明理。教师组织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提供外在的操作探究平台, 应着重于学生是否结合操作活动, 带着思辨进行理性思考;是否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是否增进理解数学知识, 点燃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火花, 有效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 把圆形硬纸板进行转化、或分割、或拼合等操作方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圆形硬纸板等分成8个、或16个、或32个小扇形, 然后动脑思考, 把它拼成别的图形, 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求证, 拼出了新的各种图形, 如, 近似的长方形、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等, 进而推导出S=πr2。学生在操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探究, 建构了数学模型。

又如, 在教学“测量”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厘米测量, 要求学生用没有“0”刻度、长度又不够的断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在操作中反复思考、探讨, 总结出要用这把断尺测量出课桌的长度, 可以运用连加、拼尺等办法。在建模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启发、激励, 形成新颖、独特的解题策略。

总之, 教师应优化操作活动策略,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 提炼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与概括数学概念,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 完善和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摘要:文章从分析数学操作活动入手, 剖析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积累活动经验, 经历知识建模, 促进思维发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谈钳工操作技能与技巧 篇6

划线是钳工工艺中的基础加工工序。通过划线可以确定工件的加工位置和加工余量, 同时还将检查毛坯件的尺寸和形状是否符合零件的设计要求, 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毛坯的不可修复缺陷, 避免不必要的加工。

若想提高划线的准确性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画针锋利; (2) 刻度要微调, 动作要轻, 力度要小; (3) 高度尺零件间要保持合适的配合性质; (4) 划线针头与划线平面呈45°~75°夹角; (5) 想要划线准确、清晰就必须一次完成划线, 为后续加工打好良好的基础。

2 锯割

锯割加工是指通过手锯这个操作介质, 在工件材料上进行切断或切槽等的加工方法的总称。锯割质量直接影响锉削余量和质量, 怎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锯割呢?那就必须掌握操作姿势和操作技巧。锯割姿势包括手锯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方法和起锯的方法四方面。手锯握法采用右手握手柄、大拇指放在食指上, 左手自然扶在锯弓前端, 大拇指放在弓梁上的方法。站立时双腿迈开一步的距离, 并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体与台虎钳轴线成45°夹角, 身体伴随着手臂做小幅摆动。起锯方法有远起法和近起法两种, 起锯时用力要小, 速度要慢, 将锯条依附在大拇指指甲处, 防止锯条在工件的加工面上打滑, 或者将已加工好的表面破坏。常常有学生很困惑的和我说:“老师, 我怎么就锯的歪七扭八呢, 我很努力了”。这就是锯割练习初期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只要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根源, 从现象直击本质, 这些难题将迎刃而解。那么造成锯缝不直 (歪七扭八) 的原因又有那些呢?以下是我在钳工教学中总结的造成锯缝不直 (歪七扭八) 的几方面原因。

(1) 锯缝划线未铅垂; (2) 安装的锯条松且相对锯弓弯曲; (3) 使用两齿面磨损量不同的锯条; (4) 锯割用力太且不匀速, 造成锯条摇摆; (5) 没有扶正锯弓, 锯条不是和锯缝中心平面重合而是斜靠在锯割断面的某一边上。

锯割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眼睛不能离开锯缝, 手及时做出修正, 以免造成不可纠正的废品。锯割将要结束时, 要减小锯割的力度, 以免突然断裂, 左手还要扶住即将断开的工件, 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伤害。

3 锉削

锉削是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重中之重, 锉削同其他加工方法的切削原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切削刀具的形状不同于其他加工工具, 因为锉削的切削工具是由很多个细小的刀刃组成的锉刀, 切削的过程是由操作者手持切削工具完成的。锉削可以使加工工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都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甚至高到一些机床都无法比拟的程度。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认识并且接受锉削这样一个特殊的切削方式呢?正确的引导和精准的讲解及示范锉削姿势是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 只要让学生反复的动手练习结合使用相应的技巧就一定能把锉削水平提高到某一个高度。

在锉削姿势讲解中我主要讲解和示范了锉刀握法和锉削动作两方面。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板锉的握法要领, 我编了一个口诀, “锉刀把右手掌心顶, 大拇哥在上握, 其他兄弟更用力;左手压住大锉刀顶, 中指、无名指贡献大, 食指、小指最轻松”。这个口诀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好, 更能指导学生改掉自己不好的握锉刀习惯。

在讲解锉削的站姿和动作时, 我将几名学生请到讲台上, 让他们同时按如下要求做动作, 即学生自然站立, 整个身体重心落在左脚, 右膝伸直, 左膝呈弯曲状态, 并且随锉刀的往复运动做拉伸和弯曲。然后让学生们互相找不同, 最后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锉削的步位和姿势。那么怎样才能把锉削动作讲解明白呢?这次我自己上场示范并加以口述。将身体领先锉刀并用双臂带动锉刀一起向前, 当锉刀行至约锉刀的3/4行程时, 身体停止向前, 但是双臂继续带动锉刀向前至锉刀的根部, 左腿伸直并跟随着锉削产生的反力, 把身体的重心向后移, 身体回到初始位置, 顺势收回锉刀, 当锉刀即将收回时, 身体又一次先于锉刀向前运动, 完成第二次锉削。周而复始一个连续的锉削动作就形成了。示范和讲解的同时作用, 使本来不容易领会的锉削变得生动而简单。同时为了避免锉削力不均匀, 造成斜面, 锉削时右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增加, 而左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减小。

锉削是在锯割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锯割后留下的锉削余量较大时可使用大板锉快速锉削, 并同时采用交叉锉, 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工掉大部分余量。轮廓线接近划线时进行第一次测量, 当加工余量还剩下10~20丝时改用中锉进行锉削, 这时需要保证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 这时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当加工余量还剩下4~5丝时采用修光锉, 并使用推锉的方法, 用以提高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并且保证尺寸精度, 最后拿出千分尺进行测量, 验收。

4 钻孔

钻孔是钳工操作中唯一用到机床进行加工的操作技能。在钻床加工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麻花钻、中心钻等在实体完成孔的加工;另一种是孔的二次加工, 用于提高孔的精度。为了保证加工后孔的精度和质量, 应严格按照钻孔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加工孔。

(1) 划线。首先要清理工件, 精准的画出孔中心位置的十字线, 并打上中心样冲眼。 (2) 工件装夹。对于工件装夹的要求仅三个字即:快、稳、紧。 (3) 钻头装夹。装夹前要先清理钻头夹内的铁屑, 装夹长度不得小于15 mm。 (4) 钻床转速。钻床转速的选择是综合钻头的允许切削速度和工件材料的硬度两方面因素来选择的。 (5) 起钻。起钻一般由中心钻来完成。在钻削的过程中微调虎钳的位置, 确保中心钻和中心样冲眼对准。 (6) 进给。进给是由麻花钻来完成的, 进给时, 进给力不能过大, 防止因麻花钻变形造成加工后的孔心线歪斜。孔要打透时, 进给力必须减小, 以防造成钻头折断或使工件松动等安全生产事故。 (7) 冷却。为了使钻头得到充分的散热冷却, 钻孔时须使用切削液。

每一个加工工种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的特点,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 如上所述的一些技能和技巧的可用度也会因人而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才能总结出更多的实用的技能和技巧, 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钳工是机械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工种, 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和简单的材料热处理工艺。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制造领域, 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加工场合, 钳工操作仍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钳工操作内容多, 难度大想要一蹴而就是不行的。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钳工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关键词:钳工,技能,技巧,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增福.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机械工业出版社.

狠抓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篇7

2011年上半年雅安市针对农机购机补贴和小春、大春生产,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狠抓农机技术培训, 共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会42场, 覆盖全市8个县 (区) , 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35 000份, 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6 500人次, 培训农机技术人员1 680人。其中, 先后组织石棉、芦山、荥经等县开展了机械化插秧示范现场会, 培训农民500多人, 培训机手30人, 有力地促进了机插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各县 (区) 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和扶持特色产业, 在抓农机技术培训上, 方式灵活, 各具特色, 成效显著。

2011年6月中旬, 石棉县农机局牵头, 联合农业科技推广和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开展了为期31天的农机手培训 (分理论、实践操作和考核发证三个阶段) 。本次培训会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户100人。这是石棉县自2006年以来的连续第六年农机手集中培训。雅安市农机局局长马洪进, 石棉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建国, 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张莉到会, 并对培训会作了重要讲话。

软件操作技能 篇8

1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1]

心理学家费茨 (Fitts) 和泼斯纳 (Posner) 的研究证明, 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学习、保持和迁移3种形式。

1.1 操作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1.1.1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观察别人的示范, 形成有关此项操作技能的表象。此阶段的关键是领会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技能的局部动作。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示范等方式提供反应线索,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的表象。

1.1.2 联系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操作的基础上经过练习将个别操作连接起来, 克服不连贯现象, 形成一个连续的操作技能整体系统。教学的重点是提供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形成连续的技能操作整体。

1.1.3 自如阶段

操作技能达到熟练、自然的程度, 无需思索就能熟练地完成整个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动作不熟练的情况下, 人需要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来判断下一步动作如何进行, 而到自如阶段, 人不需要经过大脑高级中枢的思考, 只需要低级中枢的控制来完成动作, 这使反应的速度大大提高, 以保证有关动作的顺利进行。

1.2 操作技能的保持

操作技能一经学会便不易忘记, 而且越复杂的操作技能, 越不容易忘记, 这主要因为操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习得的, 在练习时各种感官同时作用, 并包含大量的学习, 使效果得以巩固;操作技能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 各操作步骤之间相互提示, 得以保持;操作技能的保持主要依赖于小脑及脑的低级中枢, 这些部位的记忆容量较大, 有利于保持。

1.3 操作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形成产生影响。操作技能的迁移按照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及负迁移。一项操作技能对另一项操作技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为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的作用为负迁移。

2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2.1 护理技能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分析、制订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和要点, 精心编写教案,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小病例或放一段录像等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静脉注射时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病例:护士小李给王先生行静脉注射, 当穿刺见到回血后, 她松开止血带, 推注药液, 局部出现隆起, 王先生感觉疼痛, 再抽仍有回血,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如何处理?还可以在进行静脉注射操作示范前, 先放一段静脉注射操作成功的录像片, 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护理技能的教学过程

2.2.1 有效的示范及指导

由教师以示教配合讲解的方式示范护理技能, 使学生对有关护理技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慢动作或动作分解的方式示范, 并配合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理解所演示的护理技能。如在铺床时采用大单斜角折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系统讲解、连贯演示操作步骤后, 进一步详细分解演示大单斜角的折法, 使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2.2.2 利用视听手段

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电影或多媒体光盘的方法呈现护理技能操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反复观察完整的护理技能操作过程及复杂的局部操作, 以促进其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后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护理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的局限性问题, 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护理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将护理技能操作进行分解演示。

2.3 护理技能的练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认为,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美国护理专家罗杰斯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其所听到内容的5%;记住其所见到内容的30%;记住其所讨论过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的事情的75%[2], 由此可见进行实际操作的作用之大。但是, 掌握护理技能单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使学生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 达到护理技能的自如阶段, 可以充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到实验室练习。具体做法为:首先, 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实验课教师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所需物品准备好, 清点后放入专门的柜子中;其次, 将实验室门上的钥匙、柜门上的钥匙交给组长, 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练习, 待这门课程全部结束后, 清点物品, 收回钥匙[3]。

2.4 护理技能的迁移

操作技能迁移的基本条件是2种操作技能具有共同特点, 且共同特点越多迁移越明显。新、旧技能相同或相似, 又要求学生做相同的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 即正迁移。例如, 掌握了无菌技术, 对其他各种注射法、输液和输血、导尿术等操作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当新、旧技能十分相似, 却要求学生做出不同反应时, 迁移的效果则往往是消极的、相互抑制的, 即负迁移。因此, 促进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是进行护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在各种互动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通过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 应用操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操作技能,学习理论,护理技能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试析高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篇9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 或者说, 我们应该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运用能力来使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 剖析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 通常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只是由于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 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

第一, 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 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 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 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 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 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 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 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 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省略, 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 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 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 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 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 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 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

第三, 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对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 紧张感消失, 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 各个技能之间协调自如。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可以把高职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 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 先要让学生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 了解操作要求、工作方法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在教学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 为规范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 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观察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 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的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 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之上, 通过大量练习, 加强有用的反应, 排除无用的反应, 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 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 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 多余操作减少, 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 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 即要求用概念、定理、公式等解释一些技能, 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 正确引导学生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地衔接起来, 逐步消除动作间的干扰, 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 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 进而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 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 各子技能已经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 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 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 调节自己的活动, 最终形成协调、完善的操作技能。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 教师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 了解教学效果, 发现问题, 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 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地评估, 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这样, 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 学生就能够轻松自如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 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职业进行了细化分类, 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 高职院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定有关标准, 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定。标准制定后,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 教学中可能要牵涉一系列概念、公式、定理,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 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最终, 通过学习与考核, 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进行及时纠正。

第二,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高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 两者配合得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高职教学的效果好坏。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 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 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 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并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第三, 与企业合作, 建立产学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 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 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 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 制定培养方案,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 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 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

总之, 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这样, 高职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的视角, 剖析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生,操作技能,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2]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4) .

[3]李向东, 赵欣, 黄强.试动对动作技能练习成绩影响的研究[J].理论研究, 2001, (1) .

上一篇:理论课教育下一篇:实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