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精选3篇)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 篇1
幼儿园小班体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课程设立的目的旨在增强幼儿体质, 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 长期以来, 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师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而其中之一, 即是幼儿具有高度的自主行为, 自我心理极其强烈。在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中, 采取措施防止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教育的需要, 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对此, 本文结合幼儿心理学相关理论, 首先探讨了幼儿自我心理的外在表现, 继而提出了对策, 旨在为提升幼教质量而献计献策。
一、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现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源于本能驱使, 然而, 这并不能代表幼儿自我心理的全部。从外在表现来看, 幼儿的自我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心理学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生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如痛了会哭、累了会休息等等;二是思维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即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 或接受他人的观点;三是语言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表现在以自己为主的表达方式, 如“我要吃饭”“我的玩具”等等;四是社会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 有些叛逆, 不听话。而在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现象是以上述四种类型为内驱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 在体育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伙伴, 对于不喜欢的伙伴往往不配合;第二, 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我行我素, 表面听从教师的指挥, 但却有不情愿的直观表现;第三, 情绪变化大, 反复无常, 易怒、爱哭, 经常会因过于自我而扰乱秩序;第四, 极易被生理因素所左右, 如累了、饿了、困了等等;第五, 对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玩伴行为和活动方式等有着强烈的自我倾向, 固执, 或执意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综合来说, 小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以自我为中心既是一种陋习, 又是影响活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防止幼儿的自我行为, 消除他们的自我心理, 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构建高效课堂。
二、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行为的矫正策略
1.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大部分幼儿之所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是因为他们对与错、是与非的概念模糊, 难以辨别, 不能分清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即便做错了, 也要以自我为中心, 坚持自己的见解。许多幼儿在家庭教育中也接触过一些是非观念的教育, 但受幼儿心智和家庭溺爱等因素影响, 这种教育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在小班体育活动中要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心理, 幼儿教师就必须配合幼儿家庭, 强化培养幼儿的是非观。
在实践中, 教师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这一目的。
(1) 要让幼儿看到对与错的后果。例如, 当幼儿主动配合老师的指挥和玩伴来参与体育活动, 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则需明确告知幼儿这是对的, 同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幼儿坚持以自我为中心, 不配合玩伴、不参与活动, 或执意要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惩戒, 如冷落他十分钟、将他从集体活动中分离出来, 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单独进行活动, 等等。
(2) 用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言行和自我心理。小班体育是一项集体活动, 幼儿的表现关系着整体活动的开展, 而规则是不能触摸的底线, 其中不仅要幼儿遵守规则, 教师更应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 给幼儿树立榜样。在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遵守规则会对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形成影响, 会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权威, 并由此而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 最终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2.顺应差异, 激发兴趣, 将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个性差异是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因素,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教师在努力消除幼儿自我心理的基础上, 也需要客观对待幼儿的自我行为, 顺应差异, 利用兴趣激发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了解幼儿个性差异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 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 准备数张形状、颜色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小卡片, 让幼儿分别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卡片, 而选择了同一种卡片的幼儿即可以组成一组。进而在了解了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设计不同的体育活动, 如有些幼儿喜欢小动物, 教师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来做出体育动作。而对于一些不喜欢体育、个性好静的幼儿, 则需尽量照顾他们的个性, 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并根据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 但规则必须整体一致。
此外,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兴趣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兴趣激发能够消除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 满怀兴趣地参与活动, 对此, 教师可深入揣摩幼儿心理, 从优化环境创设、活动方式和丰富活动内容上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升幼儿的积极性, 消除幼儿的自我心理和行为。
“全则必缺, 极则必反。”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的控制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应掌控好对幼儿引导的力度与频率, 否则, 过度介入幼儿的成长, 矫正幼儿的心理, 会造就幼儿叛逆的个性, 导致幼儿自负、养成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此外, 如何处理好个性成长与生活养成的同步关系, 也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而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较为系统和复杂的, 如家园合作、是非观、价值观的树立等等,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林菁.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01) .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 篇2
自我中心化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它与成人眼中的自私自利不同, 后者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前者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大, 个别幼儿仍是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人, 父母和老师又不给予正确引导, 则有很大可能会逐渐演变成自我主义者。同时, 幼儿与同龄人和集体的相互作用是消除自我中心思维的重要途径, 但仍有相当数量与比例的幼儿长大到成人阶段也没有去除自我中心思维, 思想与行为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 这也是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与社会化的发展。
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障碍有很多, 自身的内部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外部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教育影响, 这里重点讲述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 对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教育, 大多集中在幼儿游戏上。游戏是幼儿的生命, 所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针对幼儿自我中心化思维特点和方式, 幼儿园应选择适当的游戏培养和引导幼儿去自我中心化行为。这些有游戏不仅要合乎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 还要尽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诚实守信, 与人友善, 珍爱生命。
一、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 即集体游戏, 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或者活动, 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组织者多为老师, 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 将孩子分组, 合力完成任务。激发孩子竞争力是其次的, 重要的是, 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懂得与人相处的必要性, 培养去自我中心化思维。
皮亚杰认为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前提。幼儿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生活范围的扩大, 使其以与更多人发生关系, 在相互作用的矛盾与冲突中体会到别人观点、立场的存在与不同, 才能学会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协调两者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与摹仿也可以习得一些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因而, 要多创设环境和条件, 让幼儿参与合作性质的游戏, 促进认知的发展, 提早培养去自我中心化思维与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集体游戏中, 幼儿可在与同龄人得合作中, 体验到合作的意义及乐趣。因此, 要经常开展集体性活动, 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非常重要的途径。分享玩具与美食, 也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生活离不开玩具, 玩具是幼儿认识社会和世界的教科书和生活伴侣。家长可以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伙伴一起玩, 互相交换着玩, 让幼儿在交换玩具和共同游戏中感到快乐, 体会到合作游戏的乐趣。美食也是幼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食物比分享玩具更能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能力。由于幼儿道德认识还比较简单, 是非判断能力较弱, 应当从认识上帮助幼儿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害处和合作的好处。单纯组织游戏, 幼儿一时还难以领会游戏的意图。因此, 每次游戏之后, 应针对游戏, 进行讲评, 因势利导, 指出害处, 给予批评, 并对合作好的孩子给予表扬。
二、信任游戏
有这样一个小游戏, 两个人站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 其中一个人直挺挺往地上倒去, 另一个人负责接住他。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 很多人玩的时候也觉得是互相信任的, 但是, 真正信任的没几个。因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游戏, 其实是很接近死亡的, 因此没几个人愿意把命交托在对方手上。通过该游戏,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信任的难度和重要性。
三、生命游戏
生命教育, 是以为生命为核心, 以教育为手段, 倡导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享受生命, 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 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当代幼儿园对幼儿的生命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像古代孟母三迁一样, 孟子居住在坟场边, 就与小伙伴一起进行死人与送葬的游戏, 孟母见此情景怕对孟子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 举家搬迁。我们这一代幼儿相对早熟, 加上电视传媒的影响, 个个都是小大人, 经常会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 甚至还有装死和拜祭死人的游戏, 这些行为在一般家长看来, 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常见游戏, 司空见惯。而在幼儿园, 老师见到相同情景, 却会很重视。一般会借清明祭祖的时间对全园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在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 让他们大脑中开始有生与死的概念, 懂得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爱与被爱, 与伙伴友好相处, 知道孝敬父母。虽然他们不懂“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大道理, 但至少从小就要明白孝顺父母, 尊敬师长, 袭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除此之外,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除了生命游戏, 还应当带领孩子经常去郊外, 亲近自然, 感受多彩生命, 教导孩子保护自我的同时, 提高生存能力。还要依托家庭和社区, 让孩子体验到生命关怀。还可以让孩子饲养生命力较强的小动物, 教育孩子学会善待生命。
四、拓展游戏
捉迷藏:当着孩子的面, 将物品放在一个地方, 然后让孩子去找, 找到后, 换另外一个地方藏, 孩子会去原来的地方找, 这种守恒需要花时间去消除, 帮助他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试着去猜测他人的想法。随后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捉迷藏, 通过这样的游戏, 发展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同时, 学会思考。
摸盒子:在盒子中放入不同的孩子所熟悉的物品甚至小动物, 让孩子伸手去摸, 猜猜看。让孩子亲身去经历, 同时用大脑思考, 于已有经验中寻找, 最终找到答案, 以此促进幼儿的思维的间接性开发。
正反图:类似于拼图游戏, 一面是一张简单而熟悉的画像另一面则是稍微复杂点的图案, 分成若干部分, 然后让孩子拼完整。动脑的时候, 学会寻找其他方法和捷径, 开发思维。
角色互换:最简单常见的是过家家, 课堂, 甚至家中, 老师和父母都可以在适当条件下, 尝试和孩子交换角色, 引导孩子进行较为真实的换位思考, 既为孩子和生活增添了乐趣, 又能引导孩子思维的发展。在角色游戏申, 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 可以体验角色的即感受, 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可以在段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 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 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同样道理, 移情训练能使幼儿更好地辨认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 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受指出,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 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维时非常有效的。
摘要: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化时期, 具有特殊的发展特征, 幼儿园应当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积极引导培养幼儿思维的发展, 有效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自我中心,幼儿园教育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幼儿的语言与思维[M].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2]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皮亚杰, 英海尔德.幼儿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 1980.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 篇3
一、师生互动、合作共赢
现代教学提倡互动探究式教学, 倡导建立师生多向交流的互动课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双方角色的转变, 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在语言的运用中来积累语言素材, 增强语感, 提高能力。如在学习“Welcome to my new home”时, 我让学生在课前画上一幅自己所向往的新家图画, 在课上来介绍自己的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充分调用所掌握的相关词汇、语法与句型来带领小伙伴参观自己的home。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与交际性,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展开积极的会话, 并且时不时还有学生向他提问。整个教学处于动态与交际中,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与主体参与, 成为共同的学习主体, 在交际活动中展开充分的听说训练。教师因势利导再进入新课的学习, 带领学生一起来参观文中主人公的新家是什么样的, 如此教学更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会话, 增强语感
语言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只有在生活中交际, 才能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具体的运用结合起来, 达到增强语感、提高能力的效果。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的教材讲解, 而是要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 在生活、教材与学生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 通过创设各种生活场景构建交际场景,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会话。如Shopping, 许多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 我让学生在课前展开充分的预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 自主地设计对话。这样的对话情景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进行对话的局面, 融入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生活, 更具个性化特色与生活气息, 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切实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与互动性, 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生活场景来学习, 在运用中学习, 在学习中运用, 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那么学生所掌握不再是枯燥分离的语法结构, 而是拥有真实生活的交际语言, 更利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景表演, 培养能力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推荐阅读:
幼儿简单的自我评价08-29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05-23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07-22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08-30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10-03
幼儿语言自我介绍范文06-18
幼儿老师自我介绍简短09-05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培养论文10-13
幼儿的自我保护及培养12-10
幼儿比赛特色自我介绍范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