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2024-05-23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共12篇)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1

0前言

自我控制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过程,这属于一项特殊的行为活动。自控力的针对性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为针对客观世界,通过对物质的占有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第二种为针对主观世界,通过语言、强调自我意识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控制的目的。自我控制力的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判断,属于一种较为理性的行为,这一理性的判断与执行方式构成了自控力的主体。自控力的重要体现在于很多事情需要经过分析与研究,对事物做出明确的判断后再进行处理。幼儿的自我控制力是指幼儿在个人成长阶段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判别与掌握,在一定程度这种行为与掌握是区别于外界干预与限制的。(1)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目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对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1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

传统上,幼儿在“家长能做的事都不需要幼儿自己做”的育儿观念下,部分已经形成了遇事半途而废、依赖性强的意志观念,在学习生活中也时常表现出三心二意、怕苦怕累的问题。不过,一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表现出专心致志、有始有终、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不乱发脾气等优秀品质。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地控制、调节,这是自主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效果非常明显。(2)在生活中,要与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幼儿不能在游戏中过于冲动,要学会抵制诱惑,要形成一种坚持不懈保证目标实现的素质。

1.2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准备,也是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规则意识的建立、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方面。

规则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这些社会规范在幼儿今后的生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标尺作用,也是幼儿初步认识社会的唯一工具。

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既受认知的支配调节也受情感的主观因素影响。也可认为习惯是内化后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然而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领域: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指标,也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影响幼儿社会交往的有两方面:第一:亲子交往,主要内容有观察模仿、认同和态度的转变;第二:同伴交往,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情绪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时往往参照亲子交往方式,然而同伴关系某种程度上反映亲子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发展不良可直接导致社会适应困难。(3)

1.3 增强学习适应能力

增强学习适应能力需要对自控力的发展有明确的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心理准备,也是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组成元素。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已经能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范围,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他们可以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增强学习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在进行某一行为的过程中,具有自控力的幼儿可以较好地压抑住自我冲动,并根据社会规范、人际交往原则、具体的情境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幼儿具有人缘好,在游戏中能起到协调、监督作用的特点,这也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形成良性的循环。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途径

2.1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2.1.1 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和学习换位思考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外界的干预或限制的情况下,幼儿会选取符合自身特性的某种方式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自我控制能力的本质就是对于自身特性的选取。在保证目标的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最终以社会的标准来约束与调节自身的行为,这同样也是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幼儿在发生某一行为动作的过程中主要以兴趣为行为动机,然而,由于幼儿情商发展的原因,这一兴趣状态是较为不稳定的,常常会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改变兴趣点。例如:冬季教师带领幼儿过马路时有的幼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路面的雪块上,踢雪为乐而忽视雪下可能有冰而带来的安全隐患。此时,教师要立即制止,待到达安全地点后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谈话活动,讨论这样做的后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运用创设情景、讲故事、谈话活动等方式教学,锻炼幼儿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判别与掌握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判断。教师还要经常举办“小小老师”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并学习换位思考,让幼儿逐渐有意识地控制自我行为。

2.1.2 语言指导,让幼儿从他人控制转向自我控制

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一般而言,如果想要对其进行语言指导,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指导部分。第一:他人言语指导部分。主要对幼儿行为运动方面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第二:自我言语指导部分。主要使幼儿从他人控制转为自我控制的表现,此时的幼儿应已经具有初步的自我控制意识。对初步形成自我控制意识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指导并鼓励幼儿使用自我言语指导,如堆积木时不断重复“我要建高高的大楼”,这是有效维持幼儿注意力的手段,引导幼儿运用自我言语控制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2.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要从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比如,用渐隐的方式让幼儿养成正确的执笔、写字等习惯,并配以适当地语言奖励用以强化习惯的养成;用强化的方式对幼儿进餐、起床、午睡的时间和行为习惯加以规范,并配以代币进行奖励;教师还可运用行为契约和适当的惩罚制度对幼儿在游戏、教学等活动中出现的不适当行为加以改正,并配以说教、讲道理、换位思考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错误并引导幼儿控制冲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束缚。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幼儿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同时形成,同时期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3 发挥榜样的作用

家长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老师应当以积极向上的言行与态度影响幼儿,要善于引导幼儿模仿的天性。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与老师应当为幼儿树立起优秀的榜样,这也是对幼儿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成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表扬积极向上秩序感强的小朋友,鼓励幼儿向这样的小朋友学习,并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小朋友。家长和教师还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关怀,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父母与幼儿之间应在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在平等相处的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目的是让幼儿建立其自信心和安全感,让幼儿以父母和老师为榜样,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4 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在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中,需要对幼儿的气质、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这些影响因素的角度为幼儿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游戏类型。当今适用于幼儿的主要游戏类型有操作性游戏、情感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四类,其中操作性游戏主要运用于小班幼儿自制力的培养,抑制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培养幼儿学会等待和轮流。其余三种运用于4岁以上的中班和大班儿童,在情感游戏和运动性游戏中幼儿情感被逐渐调动起来,并在游戏中依靠兴趣的强烈动机作用引导其对参与游戏的兴趣和对规则的重视,引导幼儿初步形成控制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能力,5岁以上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在游戏中更注重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游戏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还可以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为幼儿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为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协调关系、成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价值探讨与意义分析,从而提升幼儿自控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大幼儿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教学研究参考。本文主要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与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并切实提出多种有针对性的幼儿自控能力培养途径,促进幼儿自控能力水平的提升,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途径

注释

11 刘桂宏.浅析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误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

22 盖春明,王春来.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3 姜媛,林崇德.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2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种不安全的隐患。然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孩子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当缺乏,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事故,促及到幼儿的安全。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然保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分消极的保护有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健康成长,应从孩子幼年起就坚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以下是我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相信孩子,放飞孩子。

在幼儿教育日趋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日本的教育注重培养“阳光儿童”——幼儿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品质的培养,而我国传统教育却是注重幼儿“保护和保养”——我们的独生子女被家长乃至学校过度保护着。成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一味地对孩子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如一些家长就认为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或让孩子呆在家里与板凳、电视为伍,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结果还是防不胜防,意外伤害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更何况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到社会上生存,还会遇到更困难、更危险的事情。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成人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更可靠的。所以,一些老师要彻底改变“以保代教”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不应因噎废食,束缚孩子好动、好奇、好探索、好冒险的天性;也不应生怕孩子出事故,对孩子管头管脚,让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正确估价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可塑性,放飞孩子,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形成勇敢的一面,引导孩子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且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

二、发动家长,促进家园联系的同步教育。

得到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在北京市21世纪实验幼儿园的一项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园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也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47%的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教授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可见,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意识,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例如,可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们的研究计划、活动安排,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有通过家园联系栏,开辟 “安全、自救、每日一问”的知识园,如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等办法;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可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通过这些栏目,提高家长们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增强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安全教育的家园一致性。

另外把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定时展示给家长看,向家长清楚地阐明每一个活动需要哪方面的配合?如何配合?等等;利用口头联系及时沟通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和活动后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相互进行意见反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教育措施。有了家长配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有效工作就会得到很大体现。

三、利用各种活动形式,进行有意教育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更使他们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勇敢、机智、细心、友爱、合作的好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设计游戏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例如通过《娃娃找家》、《我的家》等一些游戏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物征等等,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积极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自救的具体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有高昂的情趣,主动参与分析讨论,积极地获取知识。

2、开展专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只有他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接受,并转化成自身的需求,如果把幼儿的需求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安全主题活动,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次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雯雯小朋友的头皮被墙角划破了,孩子们在表示关心的同时,纷纷到墙角处查看。抓住这个机会,我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⒈讨论:雯雯为什么会受伤?小朋友在游戏时应怎样做才不会受伤?⒉受伤以后有什么感觉?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的心情怎样?⒊设计、制作各种危险的标记。⒋找危险,组织和引导幼儿找出幼儿园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并贴上标记,提醒全园小朋友在游戏中注意。并通过认识标记延伸到认识交通标记生成各种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交警大队的警察叔叔给我们作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让小朋友知道怎样走路,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认识禁止行人通行标志、人行横道标志、注意危险标志、步行街标志等等;利用一些角色游戏让幼儿进一步遵守交通规则。此后,定时带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事先和幼儿共同制定几项规则纪律:如走路靠右边;看见绿灯走、红灯停;过马路要四下张望;小朋友之间手拉手不可掉队……经过几次的活动,孩子们基本上就能遵守规则和纪律,使活动顺利地开展,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开展交通安全的系列活动中,如果幼儿对火警电话、消防车感兴趣,就可以接着开展有关消防安全的活动:观看动画片《阿q正传》(消防专题宣传动画),带领幼儿参观消防方面的各种图片,进行模拟练习等。

3、有效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运动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有效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使其手脚动作灵敏、协调,避免跌伤、撞伤、扭伤,巩固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抓住一日生活的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大家做个有心人,抓住这些机会,随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午睡起床时,教幼儿正确有序的穿衣服保护自己身体;鞋带松了,教育幼儿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进餐时教育幼儿将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就可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外出乘车时,教育幼儿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行车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强化幼儿安全自护意识。对于一些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则利用空闲时间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叫喊求援,保护自己的安全。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偶发事件也是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生动素材。一次做早操时,一位小朋友突然晕倒了,我便开展了“我生病了该怎么办”的讨论,幼儿积极参与,发表意见,通过讨论幼儿得到以下答案:(1)告诉老师自己哪里不舒服(2)去给保健医生看病。(3)多喝水补充水分(4)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带自己去看病。(5)去寝室休息。通过谈话使孩子们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五、经常对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醒巩固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比如幼儿都知道在走廊不能奔跑,但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却做不到,这就需要成人平时多对幼儿进行正确行为的疏导,使之形成习惯。因此老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要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能力培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老师和许多人的心。安全工作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主要命脉,只有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其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成长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的增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缺乏判断力,当面临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笔者主要从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探讨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幼儿不会自我保护的原因

自我保护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年龄都在3至6岁,许多孩子都不懂得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分析幼儿自我意识差的原因:

1.家庭对孩子的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随着现在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就使得许多父母把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宠爱的孩子身上,似乎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牵着儿女的手是自己的责任,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导致大批“听话的乖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近乎愚钝,他们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自主判断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自我保护的翅膀被父母的爱软化了。

2.由于幼儿体能的限制,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受体能的限制,导致孩子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从生理角度讲,此时的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视觉、听觉、触觉及动作的综合协调能力都较弱,再加上幼儿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远不及成人,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往往不能准确地做出反应。

3.幼儿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孩子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不高兴了,就拿起手中的玩具向另外一个小朋友扔去,砸伤了小朋友。

4.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幼儿的不安全。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入园前在家里都有专人看管,甚至一个孩子几个人看着,走路大人护着、睡觉陪着、吃饭喂着、穿衣帮着,什么事情都抢着帮孩子做好,很少有危险的事发生。所以幼儿自身对危险的认识能力很弱,安全意识、防御能力都很弱。进了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看管几十个孩子,总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进行安全弊端,提出教育对策尤为重要。

二、针对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1.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必须设计好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可以自由地奔跑、游戏,尽情地享受着幼儿园带来的快乐。但是由于幼儿园的孩子较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往往对自身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我们及时贴剪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

2.通过日常生活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关注安全,要从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幼儿年龄小,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险情自己很难处理,所以求助是幼儿自我保护的好方法。要培养幼儿大胆求助的能力,可以训练幼儿讲清楚一件事的内容、地点、时间,讲清请别人帮什么忙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煤气、驾驶汽车、走路……在工作中进行的各种操作、下达指令等,都与安全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酿成事故,铸成大错。安全是保护我们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屏障,我们要把安全看作是像吃饭、喝水一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无论我们在干什么,都要时刻想着安全,注意着安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一些简单易行的求救方法应付突遭的危险,打电话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把一些特殊号码,如报警110、火警119、救护120等,制作成色彩鲜艳的卡片,设计成墙饰,这些特殊号码在不知不觉中就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中。随后,组织孩子开展了“怎么打电话”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拨打”电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懂得遇有匪情时怎样报警,发现火情时需要说清哪些情况,家里人生病了怎么办等。知道自己家的住址、记住自己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遇到危险时要主动求助。

参考文献:

[1]甘文.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J].考试周刊,2010(4).

[2]李娅佩.浅谈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篇4

一教授生活常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如热水经常导致幼儿的烫伤, 由于他们不会区分热水和凉水。为了减少此类意外对幼儿的伤害, 教师平时要不断地提醒孩子们相关的生活常识, 使这种安全意识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如“不要立刻喝杯子上面有热气的水, 因为热水很烫, 要等一等再吹一吹才能喝”, “喝水之前要先用手摸摸杯子的表面, 感到烫手就要等一下才能喝”。另外, 提高幼儿的分析以及判断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 需要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符合他们年龄的生动图片, 易于幼儿识别, 上面有的画着安全事物的标记, 有的画着危险事物提醒他们请勿靠近, 如火、药品、食品和玩具等。这样, 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区分安全和危险事物, 从而使他们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提升幼儿的认知性

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 加之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十分宠爱, 父母对孩子几乎是处处维护, 以至于当孩子独处时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如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是非常危险的;冬天跑步时, 由于寒冷的天气幼儿常将手放进口袋里, 保持这样的姿势如果摔倒就会摔破头, 由于认知不足, 幼儿无法意识到这些是危险动作。为了增强他们的认知性和课堂的生动性, 我们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 制作了课件, 将孩子熟悉的“喜羊羊”这一动画形象与课件相结合, 生动形象地让幼儿知道了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放在口袋内, 如果摔倒了, 手还放在口袋内, 就会像懒羊羊一样摔伤脸。相反, 如果像喜羊羊一样用手撑住地, 就不会摔伤脸。通过多媒体, 我们还教授了孩子们正确滑滑梯的方法以及让他们了解那些危险姿势的危害, 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性。

三鼓励家长和幼儿园配合, 一同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尽管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 很少有时间能陪着孩子,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所以, 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教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家长这一教育资源, 通过家长来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让幼儿更容易地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如在家长开放日时, 可以调动家长们与孩子展开互动, 并与孩子们分组做游戏, 学校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视频或请专业人员来做现场讲座, 如如何防火、地震时的正确躲避方法等。如此能够丰富家长们对幼儿的安全培养的理解, 从而也更易于幼儿园开展相关的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及教育。

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幼儿园开展自我保护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地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然而,在我们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调查现状来看是不尽人意的,表现在:

1、幼儿园方面:虽考虑了环境创设中的安全因素,但忽略了保育环境创设的教育因素。

2、教师方面:在怕出事故的思想影响下,对幼儿管头管脚,把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

3、幼儿方面:小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二、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常规教育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二)主题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教育

根据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我们按小班、中班、大班各年龄段渗透了不同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

(四)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我们经常开展家长学校讲座,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个保教工作者及家长都应防患于未然,去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培养

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人形成良好的个性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幼儿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掌握控制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幼儿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体而言,幼儿的皮层兴奋机能相对于抑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

2.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度阶段:此阶段幼儿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3.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适宜行为。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平衡的过程,自我意识、自我强化是幼儿人格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既有幼儿自身发展的因素,也离不开教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首先,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言语机能的成熟。不少研究者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这个个体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成熟是幼儿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除了神经系统的成熟外,言语调节是幼儿自我控制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幼儿不能控制冲动是与其还不能用自我言语指令来抑制自己的行为有关。

其次,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少研究发现,气质中的抑制性、冲动性、注意时间的长短等与幼儿的自我控制表现水平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相对来说,粘液质的人最善于克制自己,自我控制能力强,而胆汁质的人则多冲动、好斗、易激动。

有了一定的生理前提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外界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了,父母控制模式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直被心理学界所关注。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幼儿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一般父母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在要求过高,父母控制过严的情况下,儿童会出现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控制特征,同样不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以及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些特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可以有针对性地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一、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一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例如,只有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打人;只有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才会去帮助小伙伴。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首先,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生下来头一年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时期,如果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爱护,他会感到安全,就会相信周围的一切,信心十足地迈出自主的第一步。其次,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两三岁的儿童自我开始分化,他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摆积木等,虽然他们做的不好,却总是那样做。成人应当支持幼儿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第三、让幼儿有自主权和主动权,多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幼儿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顾、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自己的思想、价值取向。而父母往往过低估计幼儿的能力,觉得他小,于是不顾幼儿的愿望而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就学会习惯依赖于成人。所以,家长应当多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四、经常开展趣味游戏活动。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例如,玩“乌龟驮物”游戏,实验要求幼儿趴在地上,将枕头放在背上,然后开始向前爬,爬到终点用手触摸小凳子腿儿,再往回爬,爬到起点线,用手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第五、成人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幼儿不善于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活动,这需要成人在要求幼儿去完成具有一定困难的任务时,成人应该帮助和指导他们的活动,向他们提出具体、详细、明确的活动要求及行为规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此外,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7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 排除干扰, 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 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1]。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控制是人类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2]。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如果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就能促进幼儿形成富有魅力的人格, 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都会如鱼得水, 事半功倍。自我控制能力是从幼儿时期开始萌发与发展的, 因此, 我们要抓住这一黄金期, 重视幼儿自我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 自我控制的不足与过度化

人们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 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家长或教师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放任不管, 使幼儿进入散养状态, 进而造成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另一个是过于严格地管教幼儿的违规行为, 对幼儿的自我控制培养呈现出过度化的倾向。前者多出现在家庭中, 现在的家长都过于溺爱幼儿, 对幼儿听之任之, 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飞扬跋扈、不讲道理的恶习;而后者较多出现在幼儿园中, 一些教师对幼儿的管理过于严格, 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言语、行为等都过度地约束和限制, 容易造成幼儿造成唯唯诺诺、胆小慎微的性格, 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创伤。其实, 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无可厚非, 对幼儿的违规行为和不当行为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但要控制好“度”。

(二) 对幼儿情感与认知的自我控制重视不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控制, 主要包括情感方面的自我控制、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及行为方面的自我控制[3]。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时, 通常都比较注重对幼儿的语言、行为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却对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不够重视。比如,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教师组织幼儿排好队, 遵守秩序时, 一旦发现幼儿插队或者互相推搡、打闹的行为, 就会大声呵斥, 没有去深入挖掘幼儿违规的原因。一些教师没有去关注幼儿自我控制的内隐因素, 而对幼儿的外显因素过于的控制, 起不到真正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

(三) 偏重自我控制的抑制功能

自我控制不仅包括对活动的抑制, 还包括对活动的促进功能, 即积极地对设定目标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顺利完成计划的功能[4]。一些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幼儿运用自我控制力来对某些冲动的行为进行抑制的能力, 在相关的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教育活动中, 不让幼儿做某事, 禁止幼儿的一些行为。教师更为关注幼儿是否能够抑制自己不去欺负小朋友、不去抢玩具等违规行为, 但对幼儿是否能在所创设的活动中抵挡住这方面的诱惑不是很在意。

(四) 僵化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某些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僵化的情况。一些教师以为策略运用得越多越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因此使用大拼盘、乱炖的形式培养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培养。也有个别教师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与身心发展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此外, 还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在教育活动中引导与培养幼儿学习自我控制的策略, 而往往忽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创造机会来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加以培养。

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 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怀和爱护

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时要对幼儿给予充分的关怀和爱护。这样不仅能增加与幼儿的感情, 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不讲理、经常发脾气等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幼儿,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爱抚与关心。比如, 在教幼儿收拾玩具并把玩具放回原处的时, 家长或教师发号指令后, 幼儿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去收拾, 并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或教师可以尝试和幼儿一起收拾玩具, 并且给幼儿鼓励和信心。经过几次反复训练, 幼儿就逐渐自己去收拾玩具。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而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时, 不能够太心急, 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注意生活中的点滴, 进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比如, 在规范幼儿的时间观念上, 从幼儿的起床、洗漱、早餐、上幼儿园的时间都要严格规范, 幼儿逐渐会克服自己的惰性, 爱惜和遵守时间。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与磨炼, 教师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认识和规范, 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 应延迟满足幼儿的某些要求并发挥榜样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某些要求时, 应适当采取延迟满足的策略。延迟满足也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延迟满足是当幼儿向家长或教师提出要求时, 不要马上满足幼儿的要求, 而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或有条件地满足幼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耐心, 使他们学会等待, 而且还能培养幼儿抵抗诱惑的能力。比如, 幼儿想吃零食而不吃饭时, 家长可以提出只要安静地、细嚼慢咽地吃完饭, 就可以吃零食, 通常幼儿就会乖乖地吃完饭。当幼儿吃完饭后有了饱腹感, 家长再趁机说吃零食的危害并及时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延迟满足幼儿的某些欲望, 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的, 而且能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此外, 发挥榜样作用, 也是幼儿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策略。幼儿都善于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 家长和教师的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因此, 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 家长和教师也要对一些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正面人物加以宣传, 让幼儿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四) 通过游戏练习, 多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练习是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途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平时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在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能力训练时, 如果一味的说教或者对让幼儿参加单调、无聊的教育活动,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游戏, 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他们体验游戏的快乐, 分享成果的喜悦以及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幸福感。因此, 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使游戏与自我控制能力相结合, 并且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 发挥游戏的魅力, 进而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使幼儿学习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建立和维护秩序, 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 承担责任, 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摘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首先明确了自我控制的含义及重要性, 其次分析了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误区, 如自我控制的不足与过度化、对幼儿情感与认知的自我控制重视不够、偏重自我控制的抑制功能、僵化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等, 最后提出几点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策略:给予幼儿充分的爱抚和关怀,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游戏练习, 延迟满足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丽珠, 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 .

[2]郭晓飞.自我控制行为研究概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 (11) .

[3]宋辉, 杨丽珠.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以及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 (6) .

[4]许政援.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心理学报, 1987 (1) .

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篇8

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 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 能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幼儿更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培养幼儿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1. 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 树立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 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 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这样,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 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的适当评价, 及时调整心态。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幼儿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赞扬。幼儿心理处于初始发育期, 其心理状况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并且, 由于幼儿年龄太小, 喜欢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 因此老师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个幼儿, 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2) 利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老师应尽量避免对他们动辄批评、而是要和颜悦色, 运用暗示的方法,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获得成功。

2. 注重情感教育, 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1) 重视幼儿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与人交往的情感基础之上的, 例如, 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 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 就会成为孤独的人, 因而沮丧内疚等。

(2) 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 换言之, 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 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 品尝成功的喜悦。羞耻心使幼儿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 避免再次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主观情感后, 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受到了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 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 避免在活动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产生漠然消极的态度。

(4) 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 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关系, 并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 从而提高自信心。

(5) 让幼儿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谓自身存在的价值, 其实就是使幼儿感觉自己有用。当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家庭、他人有用的时候, 他会产生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正是幼儿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催化剂。因此, 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除了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外, 还可引导幼儿多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3. 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能否适应环境, 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 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自信心, 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因此, 老师应该主动提供、创造机会, 使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1) 家园一致教育,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锲而不舍、长期的过程, 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 老师可让家长对幼儿的准备工作作一些指导, 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调好闹钟, 早上准时起床, 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 让幼儿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

(2) 提供幼儿实践机会。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 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 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 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态度, 一是亲自上阵帮助幼儿渡过难关, 这样虽然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但容易使幼儿产生依赖思想, 难以真正提高能力, 培养自信心;二是诱导幼儿开动脑筋, 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 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 这样可能使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 但是容易使幼儿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 从而有效地培养自信心。毋庸置疑, 第二种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并采纳的。

总之, 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 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 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 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浅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

要避免或减少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必要的规则是必须要建立的, 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绝不是靠单纯的清规戒律。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 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 到手的东西还想尝一尝……但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发育不够完善, 又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样一来, 就容易使年幼无知的儿童造成一些意外伤害。

入口关:幼儿喜欢把小物件放在手里, 动不动就喜欢往嘴里放, 加上哭笑无常, 含在嘴里的东西就容易误入食道、气管, 发生意外, 尽量不要让幼儿拿小物体玩。

水火关:不在火源附近耍;不玩打火机、火柴和蜡烛, 以防引起火灾, 让幼儿了解一些自救知识, 不到湖泊附近玩, 如果不幸掉进去, 要抓住能够浮起的物体或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生活用品关:把刀子、剪子、针等尖锐或易摔碎的物品放置好, 药品要妥善保管, 内服药、外敖药要分开放, 还要学会辨认药品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

二、培养幼儿保护自我能力的方法

(一) 在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 增强幼儿自我救护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 行为缺乏理智, 易受情绪的影响, 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所以, 如果在游戏中融入自我保护内容的学习, 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

一次游戏中, 创设“爸爸、妈妈不在家, 倒水时把自己烫伤了”这一问题情境, 让幼儿分析讨论这时候该怎么办。幼儿通过讨论得出以下方法: (1) 拨打110电话, 寻求警察叔叔的帮助。 (2) 给父亲和母亲打电话, 告诉他们哪里烫伤了。 (3) 拨打120电话。 (4) 大声喊人找邻居帮助。 (5) 迅速用凉水冲泡受伤处。 (6) 把烫伤的地方涂上些牙膏, 做简单处理。当幼儿了解这些简单的自我救助方法后, 再进行游戏的表演, 幼儿表演起来既投入又认真, 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使幼儿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时不慌不忙, 从容应付。

(二) 通过生活, 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应从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 而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 知道怎么做对, 怎样做不对。教师及家长还应该随时告诉幼儿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 加强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教会孩子在进餐或饮水前要试一下碗或杯子的温度, 以免烫伤。过马路时, 要走人行道, 注意来往的车辆;吃饭时不嬉笑打闹, 可避免气管进异物;食物残渣塞在牙缝里, 或鱼刺哽在喉咙里等, 应及时告诉家长, 以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平时要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 尽量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不要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因为家长每替孩子做一件事情, 就会让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 失去了一次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

2.提高幼儿灵活的应变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受到危险, 或可能发生危险时的处理能力及预感, 是其应变能力的具体表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骼不断钙化, 但全身的骨骼肌肉还比较嫩弱, 造成他们的灵感性和协调性较差。同时, 行为受情绪支配, 对新鲜的、神秘的、奇怪的事物都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作为一名幼儿家长, 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孩子自己处理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如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或遇到苦难时, 向父母或其他人求助;生病时, 拿一条湿毛巾叠好放在前额上;摔倒时, 尽可能地用双手撑地不要让头部先着地, 以免发意外。

(三) 做好家长工作,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两大影响源, 在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家长配合完成, 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 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保知识, 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功亏一篑。因为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 往往回到家中就改变了。如吃饭、穿衣服等, 家长往往嫌麻烦, 为了节省时间而代之。所以, 为了使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提高家长们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 需要增强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例如, 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 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等, 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点。

(四) 加强体育锻炼, 是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关键

不少幼儿家长, 由于孩子年龄小, 总怕孩子发生意外, 所以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 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 甚至连走路的机会都不给孩子, 总是抱着来抱着去, 造成孩子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差。尤其是一些胆小体弱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易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情况, 而那些平时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健壮的孩子则不易发生类似的情况, 原因就在于前者由于平时活动量少致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都很差, 遇到情况反应也慢, 缺乏灵活性, 而后者由于好动、反应快, 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能够采取应急措施, 因此, 受意外伤害少, 可见, 增强孩子体质, 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浅谈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1、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 以免烫嘴。

2、不能含着东西睡觉, 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

3、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 上下楼梯不相互推撞;过马路走人行横道;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

4、知道几个特殊电话:如120、110、119。

5、教育孩子单独在家时, 听到敲门声不要开门, 可说:我父母不在家, 请你以后再来。以防窃贼趁大人不在时闯入盗窃。

6、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 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 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

7、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小石头、瓜籽、小纸团等放入口、鼻、耳中, 以免发生意外等。

儿童天生好奇好动, 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动, 但一定要让其掌握安全知识,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常规教育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 怎样做不对。幼儿年龄小, 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 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 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 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 经常提醒, 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 通过观看图片《小明跟谁走了》, 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 决不跟陌生人走, 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利用春游或秋游, 有意识地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 不要在车行驶时吃棒棒糖和乱跑, 同时, 告诉幼儿在野外不乱采食花草、种子, 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另外, 教育幼儿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 或喊叫求援, 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 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 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 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 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 决不包办代替, 这样, 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游戏, 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将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如:利用表演游戏《乘公共汽车》, 使幼儿懂得“上下车不拥挤, 不把头、手伸出窗外, 不在车内乱跑”等乘车常识;通过游戏《找娃娃》, 《我家住在哪儿》等游戏, 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 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 要胆大, 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物特征。这样, 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 促使幼儿想出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 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开扩视野, 丰富感性认识

鼓励幼儿和小朋友交往, 参加各种有趣, 有意的活动。让幼儿广泛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开扩他们的视野, 丰富感性认识, 使幼儿熟知有关保证安全的注意事项。比如:不要在马路上乱跑, 玩耍, 注意行人, 车俩, 不要跟陌生人离开幼儿园等。这样让幼儿在自我感知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识, 但天性淘气、贪玩、贪吃、自控力差。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 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 或控制不住自己, 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知识

农村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篇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调查显示,近年来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溺水、食物中毒、爬高跌落等伤害事故中,农村幼儿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城市里的孩子。这不仅由于农村客观的自然环境所致,更多的还是农村的成人与孩子都非常缺乏安全意识。因此,需要作为保教机构的农村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农村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同时,帮助农村幼儿家长提高安全教育意识,共同为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而努力。

一、认识农村客观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农村的特殊环境易造成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农村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通常具有一定的不安全隐患。在农村,屋前屋后大多有池塘或小溪。而戏水对于孩子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再加上农村幼儿的家长及家人平时没有充裕、固定的时间看护他们,孩子们往往是自由结伴,自行玩耍。一旦孩子在小河或池塘边玩时不慎深入,因同行者无力营救,瞬间,他们弱小的生命也许就会无声地消失。再者,如今社会发展了,乡乡村村都通上了公路,许多农户买了摩托车,还有小汽车也开到家门口了。当孩子们在路边玩耍、穿马路时,却看不到安全标志,也不会左右顾盼。这样飞快的车轮往往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险情。还有农村随意堆放的木头、砖堆、大石头,有时还会有掉落在地上的电线。这一切又给我们纯真的孩子增加了危险。另外,在家中,家长也往往过于疏忽,剪刀、热水瓶随处放;火柴、药物,孩子触手可及,有的家长甚至把五颜六色、形似食品的鼠药随意投放,造成孩子误食。

农村幼儿家长与城市幼儿家长相比,安全意识相对较低。年轻的父母大部分为自由职业或经商者,年长的爷爷奶奶也时常忙于农事,他们不可能有充裕、固定的时间照顾孩子,客观条件决定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看管。同时,传统的教养习惯使得我们农村的家长平时淡薄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经调查,农村幼儿离园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自行玩耍,没有家长的看护。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即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缺乏明确的计划性与针对性。造成了农村幼儿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

二、把握农村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培养农村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首先需要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懂得幼儿教育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阶段。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一过程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一个人从事其他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为此,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其次,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预知危险,躲避危险,应对危险的能力弱。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幼儿园内部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幼儿园的园舍、水电设施、大型玩具、活动器械等做到按时检查、维修。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食品做到定点采购,专人验收,专人保管,科学烹饪。大部分农村幼儿园都没有专门的门卫,但也要注意门户的看管,定时开关园门,防止坏人及农村随处可见的狗窜入园内伤及幼儿。再次,争取赢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引领广大农村幼儿家长改变传统的教养方式,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家园一致,协作配合,从孩子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渗透安全教育。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教育并非说教式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很多意外伤害事故是他(她)没有见过更不可能经历过的,没有经验可谈,较为抽象。但是,又不能等幼儿经历之后自然成为直接经验。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间接经验。幼儿园可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鲜活案例以及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图片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幼儿讨论案例及图片中的人与事,让幼儿明白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懂得怎样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讨论分析自己生活周围的不安全因素,实地观察,剖析特定环境、特定情景下可能导致危险的隐患,让幼儿身临其境接受教育。如村子周围的池塘、小溪边,孩子们上幼儿园经常路过的马路、机耕路旁,幼儿园的楼梯等等,都可以成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现实场景,通过对孩子生活周围现实场景的剖析,增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图片、案例教育,现实场景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还可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开展相关的情景模拟游戏活动。如“火灾现场逃生”游戏。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打火警“119”的电话,练习就地匍匐逃离烟雾迷茫的火灾现场,就地连续打滚熄灭身上火苗的逃生方法,让幼儿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习得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外,还需与家长联合,共同构建幼儿平安乐园。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与其一起开展幼儿活动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关爱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时,我们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幼儿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与趣闻。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长辈们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艰辛。在“安全小卫士”活动中,为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安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如遇到火灾应该怎样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用电、用火。带幼儿到村、镇消防队看消防队员的演习,并组织家长聆听关于消防安全的讲座。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幼儿了解和感受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不仅使幼儿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初步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家长们说,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第一要务。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获得。这种获得要从各种教育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家园一致的点滴培养中来。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才会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帮助他们 (幼儿)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就是学习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幼儿受认知水平影响, 往往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 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 其中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评价的影响最大。大班幼儿随着认知的丰富, 能力的提高, 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与教师、同伴、环境和材料的多向互动中, 开始形成更为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会初步的自我评价, 依赖成人评价的成分逐步减少;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理解能力仍或多或少有依赖于成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内容侧重于自己的行为, 有片面性, 评价语言总体较笼统单一, 还带有极大的主观情绪在内, 因而会过高评价自己, 要纠正这一偏差, 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大班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培养十分重要, 这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后正确对待自己打下基础。

一、创设能鼓励幼儿自我评价的环境氛围

1. 心理氛围的创设

幼儿的自我评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支持, 尤其是需要温馨、热情、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的支持, 他们才敢于表达, 敢于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平时要爱护、尊重每个孩子, 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时要给予积极肯定, 给幼儿以亲切感、信任感, 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 从而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敢于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应当引导家长为幼儿的自我评价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教师应在家园互动中, 将引导幼儿自我评价的方法传授给家长, 让幼儿在家在园都能畅所欲言, 积极、正确地评价自我。如家长在带幼儿做客前, 提出一些简单要求:讲礼貌, 不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等, 回家请幼儿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给予奖励。幼儿还可通过及时的、经常的练习, 规范自己的行为, 促进社会性发展。

2. 物质环境的创设

班级环境中有意识进行自我评价的物化环境创设, 能使大班幼儿自我评价时有针对性, 准确性, 在进行表述时有依据。如在教室墙上布置一些简单的贴纸、表格, 形成专栏, 将幼儿自我评价项目表征具体化, 而后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将自我评价呈现在专栏上。如生活能力自评表格, 包括喝水、洗手、搬椅子、睡觉等内容, 运用简单的表征符号进行表示, 然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在相应内容表格上用星星的颗数进行自我评价。

二、讲究指导幼儿自我评价的原则

1. 及时性原则

教师在活动中要正确把握幼儿自我评价的时机, 是在活动环节的中期还是结束部分开展, 都要进行判断。教师还应及时回应幼儿的自我评价。幼儿在评价自我时, 即使只说一句“我很好”。教师也应给予肯定, 使幼儿对自我评价产生兴趣, 建立自信心。

2. 具体性原则

教师指导幼儿自我评价的内容要具体, 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细致的自我评价。如“我会自己洗手了”“我会把手洗得很干净”“我洗手不玩水”“我洗手时会排队, 不推挤小朋友”等。又如开展“故事大王”比赛后, 请幼儿自我评价讲得怎样, 可以包括“故事讲得很完整”“讲故事声音很响亮”“讲故事很有表情”“故事讲得很连贯”等。

3. 公正性原则

指导幼儿自我评价时要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 并会说出评价的理由。如进餐后教师问:“龙龙, 你今天午饭吃得好吗?”“他又是最后一个, ”小朋友说。“那你为什么给自己画‘小碗’表扬呀?”龙龙正色说:“我今天全吃完了, 而且桌面很干净。”教师摸了摸他的头, 赞赏地笑了, 龙龙也自信地笑了, “我明天会吃得快一点。”教师作了肯定, 而后向大家说:“我们小朋友有的地方进步了, 有的地方不够好, 没关系, 我们可以努力。”这样有利于幼儿主动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并主动找差距, 使幼儿明确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把握幼儿自我评价的基本类型

1. 单项性自我评价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活动结束时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某一项目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再进行集体的互动交流。例如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操作活动结束后, 请幼儿专门评价自己的操作能力, 或专门评价自己的操作结果, 也可以是幼儿间的两两自我评价。

2. 阶段性自我评价

幼儿园一周总会围绕一些具体的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阶段性的自我评价能让幼儿对自己一个小阶段的表现进行回忆, 形成初步的全面评价意识。例如,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 小旗手会提出一周的要求, 一般5~6条, 包括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定期在周五进行评选“国旗下的好宝宝”活动, 先由幼儿在本组内自我评价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然后由每组推选出好宝宝, 让他进行较为完整的自我评价, 教师与幼儿集体肯定后, 用表征符号进行记录, 展示在“国旗下的好宝宝”的专栏里, 并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戴上大红花受到全园性的表扬。这种阶段性的自我评价, 幼儿十分喜爱, 易于掌握, 也乐于表现。

3. 综合性自我评价

在阶段性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可以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开展综合性的自我评价, 进一步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如在新年、六一节或期末时开展评选“好宝宝”活动, 请幼儿作自我评价, 对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梳理、小结, 并参与竞选活动;在“故事大王”“小小画家”等比赛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特长、优势。这种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有时还是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进行, 难度相对高一些, 可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

4. 平时性自我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捕捉时机让幼儿进行训练和表达。如在上下楼梯时, 可以问问幼儿:“你今天是怎么走楼梯的?遵守行走规则了吗?”在美工区绘画时, 可以问问“你今天画的画好在哪?和其他小伙伴的有什么不同?”等。

四、掌握幼儿自我评价的指导方法

1. 指导幼儿进行表征性自我评价

学习自我评价初期,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小图片和各种表征符号进行价值判断, 来激发幼儿对自我评价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如用表情贴纸, 笑脸表征“好”, 哭脸表征“不好”;用星星数量的多少表征优秀等级等。

2. 指导幼儿将表征符号与语言评价相结合

大班幼儿已能运用简单的表征符号设计评价项目,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边看表征符号边用语言进行表述, 使自我评价既有直接的价值判断, 又有具体的状态描述, 从而丰富幼儿自我评价的内容。如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用“O”表示讲述的完整性, 用“”表示声音是否响亮, 用“”表示是否用了好听的词语, 幼儿在进行自我评价时, 先根据表情贴纸说“我今天讲得很好”, 然后说“我讲得很完整连贯, 声音很响亮, 还用了好听的词‘五颜六色’”。

3. 指导幼儿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在大班下期, 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教师指导下积累了不少描述性语言和生活经验, 为独立进行自我评价奠定基础。此时, 可鼓励幼儿脱离表征符号的帮助, 大胆发表意见, 并经常运用一些“我觉得……”“我喜欢……”“我发现……”“我学会……”等语句, 独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评价。

4. 注意特殊的自我评价语言

艺术活动中, 通常可根据该领域的特征、基本因素引导幼儿学习评价语言, 绘画活动中, 可以从色彩、构图、想象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可全面评价, 也可针对某一项展开具体评价, 在歌唱表演活动中, 可以从歌曲旋律、节奏、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在绘画《美丽的桥》中, 幼儿的自我评价比较具体生动, 有的孩子说:“我画的桥很大很高, 不信你看桥下的轮船那么多那么大!”有的说:“我画的桥很美, 颜色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 而且我涂色涂得很整齐干净。”有的说:“我觉得我画的桥最美, 因为它是在天上的, 从我家直接连到幼儿园的。”特殊的评价语言能使幼儿对相应领域的认识更为具体准确。

上一篇:呼吸机辅助通气论文下一篇:小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