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2024-09-21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通用12篇)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1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改造人, 更不是复制人, 而是要为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也越来越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

一、对以往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基本上属于“看管式”。“看管式”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管理者与学生寸步不离, 从早到晚与学生“打成一片”, 就是一些简单的学生活动, 管理者也要亲自策划, 全部“参与”, 充分体现着对学生的不信任。第二, 学生一进校门, 便仿佛进入了一张无形网, 被“罩”得喘不过气来, 终日“小心翼翼”。第三, 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以一个执法官、司令的身份自诩, 努力培养言听计从、俯首贴耳的“乖学生”, 师生关系为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第四, 学生干部的工作等同于请示、执行、汇报, 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成为班主任的管理工具。

这样的管理无疑只能造就一批“唯书唯上”的驯服工作, 而不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 怎样探索一条“解放学生, 解放教师”的管理之路, 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呢?

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个体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是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1. 学生个体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守则、规范, 树立道德法制观念,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言行准则。

(2) 依靠集体的力量。采用“组建小集体”的措施, 强化集体的教育作用, 充分利用集体的舆论效应以及集体主义的约束作用, 引导学生管理自我, 从而为自我教育提供动力。

(3) 让自我教育成为一种需要。通过创建和实施一些表彰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 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使“管好自己”成为一种常态的精神需求, 从而将自我教育引向自觉阶段。

2. 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1) 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对培养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 全面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实行学生干部轮流制和竞选制, 发现和培养适应各种职务的学生干部;本着“一专多能”的原则, 鼓励学生竞争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己的职务;通过工作表现和师生评价, 评选优秀学生干部。

第二, 发挥优秀干部的作用。对优秀干部的评选采用随时发现随时评选的方法;对优秀学生干部, 无论其在职或不在职, 给予其参与班务管理的权力;鼓励新老班级干部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第三, 给学生干部自主管理权。教师要为学生干部创造条件, 多给他们以自主管理班级事务的机会。教师首先当好顾问、做好参谋, 其次要帮助学生干部树立起威信, 同时要运用激励手段, 少批评多指导。

(2) 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群体自我教育工作, 并不单指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 而更广阔的是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为了集体”而管好自己, “为了集体”而监督他人, “为了集体”而帮助他人——在这样一个集体氛围中, 每一个同学都是管理者, 每一个同学又都是被管理者, 全体学生首先管理自己, 同时帮助他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便由此产生了。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2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具有积极态度的新型人才是新阶段教育的目的所在.而指导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学生的诸多能力的培养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 者:赵春燕  作者单位:青岛长沙路小学,山东青岛,26604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自我教育   意识   能力  

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其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符合道德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它是德育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四种基本心理成分。前二者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后二者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而每一种基本心理成分,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来自外部的教育只有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接受,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够取得教育的真正实效。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理、自立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探索

自我教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正确地对其進行引导。其中,方法的选取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我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采用了“爱心+鼓励-垃圾桶”的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爱心”、“鼓励”、“垃圾桶”三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概念,通过“加减”运算,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1.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他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如何进行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情感教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情感”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的过程,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互动,从而唤起其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和完善的过程。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教师以父母般的爱去感化学生,把他融进集体,使他亲身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真诚之心,这样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占一定比例。这些学生性格上人都存在着孤僻、敏感、不合群等弱点。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我从关心他们的学习入手,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发现,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缺少“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的心里便明朗起来。在其中一个学生过生日的当天,我不仅祝福她生日快乐,还送给她一份生日礼物。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对我也很感激。从那天以后,这个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朗了许多,上课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起来。

实践证明,用爱去感化学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使教育收到实效。

2.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驱动的,这种需要往往表现为一定的价值追求。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个体的内在需要与价值追求对个体起着指向作用,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由此可见,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在需要与价值追求主要源于自尊心与上进心。

中学生处于少年时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当学生的某些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鼓励或肯定性评价时,他就会显得十分高兴,因为他的行为表现受到了肯定,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当一个学生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鼓励时,他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尊严感,他会努力表现出不使对方失望的行为,表现出与受到这种鼓励相称的行为。

我们班生源情况复杂,学生水平差异大,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堂纪律差。我发现学生有违纪现象就对其批评、训斥,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正在苦恼之际我看到“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的古训,便想到了解决办法。周三下午学校要开例会,临走前我对学生说:“有人说我们班纪律差,但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每个人都能管住自己,不会在教室里乱跑、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会后我匆忙赶回教室,发现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大家都在认真的自习。从这以后,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措施,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的班风大为好转,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们,内心希望受到老师的鼓励、认可,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因此,他们会萌发一种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一个不经意的鼓励或者表扬,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大胆去掉垃圾桶

教师要使学生由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者,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把学生当作整个管理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合作的伙伴,真诚地相信、尊重、理解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打造各种自我教育的平台,挖掘其潜能,调动其内因,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以前,我们班学生每天也按时打扫教室,可是教室后边的垃圾桶周围一直散落着零星的垃圾,直接影响整个教室的环境。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觉维护教室卫生的平台,我以此为题召开了一次班会。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去掉我们教室后边的垃圾桶,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垃圾直接扔到校园里的垃圾桶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看到条件已经成熟,我及时加以引导,列举了这样做的好处,并以班规的形式定了下来。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同学们的自觉维护下,教室卫生保持得很好,一直在全校的卫生评比中获“优”。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管也是为了不管。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需要班主任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相应的氛围和环境,多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性的自我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从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使外在的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自觉接受、亲身体验、实际应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良好的品质。

当然,教师在主题班会等活动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要恰当地参与、引导,让每个学生通过自我分析,达到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通过“爱心十鼓励—垃圾桶”的实施,使我更加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同时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注意总结经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最终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自我教育”这把金钥匙开启素质教育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 蒙记清.注重自我教育: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着力点.文教资料,2006(8).

[3] 金叶华,李丽所.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认识和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04(3).

[4]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莫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4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随年龄的增长慢慢发展起来的, 并且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对学生而言, 同学、家长、教师等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反馈和评价就像一面镜子, 他们就是通过这面镜子, 从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的.所以, 教师的评价要具体、详细、公正.这样, 使学生从中学会如何评价自己.同时,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激励性,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

这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学生只有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自我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所谓自我认识, 即要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在思想品德、智能、才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势, 同时还要一分为二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做到这一点, 就会激起一种人的尊严感、自豪感, 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乐观情感和进取精神.要让学生懂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首先是面对自己的心灵, 是自己行为的判官对自己的约束力量, 不仅仅来自纪律和规章, 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意志和责任.

二、参与活动, 感受自我

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观点要有连续性, 引导学生反复实践, 从而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和组织能力,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锻炼, 不仅可以培养多种能力, 更主要的是能够培养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 实践活动要求有相应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实践活动又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班主任应创造各种机会, 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中来,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才能使学生把集体建设当做自己的事, 与集体同呼吸, 共命运, 在集体中展现自我、感受自我, 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班级的事物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讨论, 让学生通情达理, 明辨是非, 达到互相教育、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学会合作

让学生学会合作.合作能力是学生既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 又要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在合作过程中做到:学会倾听, 尊重伙伴;学会交流, 善于发表意见, 交流观点;学会组织, 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良好的合作活动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对每个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四、承担责任, 激励自我

《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学生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于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是否有整体力量, 关键取决于这个班的班风.班风是所有学生的风格凝集成的, 我一直认为光靠班主任一人不行, 还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大批骨干力量, 使他们能在班级中起带头作用.骨干队伍组成以班干部为主体, 以大多数积极上进的学生为基础, 我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培训, 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教育他们树立正直、热情为同学服务、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品质, 班干部敢说敢管, 及时指正.同时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 我在教室内张贴名人格言, 布置“人生足迹, 事业擂台”园地, 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挂名人画像, 以名人为榜样,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我还注意经常开展一些集体讨论会, 主题演讲班会, 如“我能行”、“战胜自我是伟人”、“谈‘千里大堤溃于蚁穴’认识”, “我对‘无需扬鞭自奋蹄’之浅见”等, 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 处处受到激励, 时时得到提醒, 常常受到检测, 久而久之, 学生便逐渐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我激励, 增强了自信心.

五、学有榜样, 完善自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将产生无形的引领作用, 甚至比通过表扬进行强化的作用更显著.学生正值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阶段, 思想尚未定型,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信服的榜样身上受教育, 对锻炼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榜样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 即有历史性的榜样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现实榜样中, 教师充当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教育好学生, 其关键是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至理名言, 任何奖惩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 犹如一台摄像机, 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将教师的言行摄入其中, 并指导着他们的言行, 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处处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表率, 敢于正视自我, 与学生坦诚相待, 坚持“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对学生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用真诚去帮助和呵护学生, 用信任去感化学生, 用宽容和理解去处理学生中所发生的事, 用正直、坦诚、无私的人格力量去呼唤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教育家柯瓦连科说:“如果你的工作和成绩相当出色, 那请你放心, 你的学生决不会背叛你.”

六、协调家庭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还需要学生有强烈的自立意识, 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动.这光靠学校是不行的, 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现在班里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家长不管不问的少了, 但包办代替的多了.这种一味的代替, 会使学生失去独立的判断力, 可贵的自制力、意志力, 成为凡事依赖家长, 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的人.所以, 每次开家长会, 我都请家长、学生一起参加.首先由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进行沟通.其次, 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上一阶段学生在思想品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 一起制定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这样, 家长清楚了学生的目标和计划, 就避免了大包大揽等情况的发生, 还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 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集中概括了“自我教育”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值得班主任进一步探索的教育方法.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对学生自我评价的结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能评出自己的信心, 克服自己不足的勇气, 确定勤奋向上的决心.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影响和帮助.自我教育不是孤立教育, 它需要合作教育.合作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还应当更多地注意对学生的个体指导和教育, 抓症结, 对症下药, 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领悟、自我理解、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 教师也需要自我教育.教师要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让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培养健康人格的有效形式.

班集体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5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然而小学生年纪轻,知识经验少,缺乏自我教育能力,这就有赖于老师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是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

一、设立“学生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自己会”。学生是班级的主角,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领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开放的、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设立“学生班主任”,按学号每人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在这一天内,其工作职责是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

“学生班主任”制度的设立,可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发现优点,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希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我班开展了“照镜子与轰炸弹”的班队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的优点,再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点。-1-

这使大家认识到,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让每位同学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告诉方法,克服矛盾,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一般说来,小学生都较贪玩,一玩起来往往忘了一切,行为就失去了控制。因此,要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该怎样做”等。在低年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年级,要告诉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自己对自己讲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四、引进竞争,促进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己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个人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追求个人价值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的最佳环境。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呢?

一、创建环境,唤醒潜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它往往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把卡耐基几条成功的秘诀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训言搬到了教室的墙壁上,以激励学生,警醒自己,约束自己。标语刚贴上去的时候,我让每个学生每天写日记解释自己对其中一条的理解,到后来每天早读前,要齐读一条口号,由班长领读,这样反复的用励志名言刺激学生,不断的进行积极暗示,慢慢地耳濡目染,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以净化,理想不断得以强化。听听学生的感受吧,例如对“现在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的理解在日记中一学生写到:“看到这句话我想到了八年级的时候自己中午不回去,和一群女生在楼梯口说废话(不敢在教室里说),结果被班主任批评,有正义的同学也反感,成绩一塌糊涂,今天听了老师对这句话的讲述,我好后悔。以此为鉴吧”。另一学生说“废话不仅浪费了口水,使生理上受损,更浪费了时间,废话太多,溜走的不仅仅是口水,更是一派大好年华,一派锦绣前程,一次青春韶华。从今天起,我不再说废话,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或拾起课本,只争朝夕,或穿上运动衣锻炼好身体,不要使自己流下悔恨的眼泪”。试想,学生经常看着这些标语反思着自己,会有多大的教育功能啊。

二、学习经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目的

从提高学生的德行修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角度讲,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和《论语》便是最适用的教科书,其中的人生哲理、生命价值、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的论述,仍然是今天必须探索的话题和必须遵守的准则。对于一个个正在启蒙思想和智慧的中学生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有的说:“《中庸》的‘诚’对我启发最大,它吧‘诚’字讲得很深奥,但经过老师一讲,我觉得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所以我深受启发,认真对待所学知识,诚心诚意去求知,诚诚恳恳为人处世了,那么我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得到了父母的夸奖、同学的友好、老师的赞赏,同时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了。”有的说:“古人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触动我的心弦,产生和谐美妙的共振。我们可以和古人促膝谈心,把酒当歌,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使我们的人生之旅更加顺畅通达。”他还说:“读《大学》,我猛然发现修身是做成大事的基石。修身方可齐家,齐家方可平天下。那么我一定要修好身啊。作为正在追求知识与修身养性的中学生来说,儒家经典可谓使谆谆教导,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而颠扑不破的道德法则,“大学之理”“中庸之道”会让孩子们受益,更令社会受益。

三、坚持写日记,不断反思,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写日记有利于反思自己,从而改造自己。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们每天反省一次,反思时在日记里往往劝勉自己,鼓励自己,检讨自己: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自我劝说鼓励和来自外界他人的相比,作用更大。例如当抄作业的现象较普遍时,我出的日记题目是《我做作业为了谁》。班级同学之间有矛盾时,我留的日记题目是《静坐宜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尊人者,人尊之》,《我不当长舌妇》《其实我也有错》,《成大事者要有大胸怀》等等。当学生埋怨作业多时,我留的日记题目是《作业是我飞翔的翅膀》,《感谢老师历练我》,《天将降大任于我了》等。根据不同的问题写不同的日记,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向往、追求真善美,鄙弃、远离假悪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对每周一次的“周记反省”,学生都是寻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四、设立“学生班主任”,激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动机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角,班主任的工作就在于如何使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型班级管理体制,建立开放的、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如可尝试设立“学生班主任”。我让学生每人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在这一天内,其工作职责是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如升旗、做课间操、做卫生等),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每一轮的“学生班主任”活动后,都进行一次评比,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学生班主任”。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班集体的爱心,而且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每一轮评比后,那些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学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主动性不够、能力欠佳的学生,随时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与帮助。这项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进一步健全和稳固班干部的队伍。“学生班主任”制度的设立,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动机,可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从而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五、利用班会,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批评自我评价的习惯。

自我批评是自己分析和判断自己的优缺点、是非功过的过程,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使自己进步和发展的方式。在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每个月我都要进行一次以“自我批评”为主题的班会,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运用自我批评,学会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自尊、自重、自爱的道德情感,从而更自觉地按社会要求、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做,就把自我约束的行为又内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信念,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7

严于律已, 宽于待人是做人的美德, 对自己的严律是处理人际关系, 和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有效手段, 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必备的品质, 一个班集体, 没有团结友爱的班风, 没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学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对他人宽容的个性品质, 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而缺乏良好的氛围, 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以上诸多的因素中,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尢为重要。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父母老人的宠爱娇惯, 几乎都象“小皇帝”, 全家是“九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不论做什么, 都得以“小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而优越的生活条件, 更滋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骄娇任性的品性, 而且缺乏独立生活与艰苦生活的磨练, 依赖性大,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也滋生了许多不良风气, 在新形势下, 昔日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受到了挑战,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直是我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 我觉得, 如果同学间缺乏自律精神, 就会影响班集体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有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呢?

第一、深化学生的自律精神, 这是培养他们严于律已的起点。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政治上的自辩能力, 文化上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做为班主任, 工作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因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 内因起决定作用,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自律的重要性, 不自觉的要求自己, 即使班主任辛辛苦苦, 忙忙碌碌, 也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全面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班主任如果实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 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约束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只会形成“教师说了算, 学生照着办”的局面。而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千方百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学生能做的事大胆让学生去做, 学生不会做的事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学着去做。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和提高。他们往往渴望表现自己的才能, 在需要显示自己独立人格的时候, 希望受到尊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民主意识强, 凡事都要讲个明白, 不愿机械服从, 也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所以任为班主任, 每学期初我都要召开班委会, 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决定班级计划,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对于班级目标、规章制度、奖励惩处、操行评定等班级大事要由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再作决定, 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关心集体的积极性, 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第二、给学生为班集体服务创造条件和机会。

一个人只有经常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 才会拥有自尊.自信, 进而自强, 才可能在犯错时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 应该拥有豁达的心境, 应有容人之量, 既能容人之长, 又能容人之短, 所谓“非宽大无以兼覆, 非慈厚无以怀众, 非严正无以制断”。对学生来说, 班主任给予学生最宝贵的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事实上许多事情学生自己是可以处理好的, 而且也应该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班级工作中, 我做为班主任, 都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个人爱好, 个人特长, 尽量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为集体服务的项目, 在班级工作负一定责任, 使他们感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家。通过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健康成长。例如我班的韦海萍同学, 喜欢唱歌.跳舞, 所以在学校的文艺汇演的活动中, 根据她的这一兴趣的特长, 我就特意安排她与班干部一起负责本班的文艺表演准备工作。后来我班的节目获得二等奖, 我对她的参与和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 对她的个人才能表示欣赏。在后来的“红五月”文艺汇演中, 我索性让她全权负责本班文艺节目的组织工作。结果, 她积极地找来舞蹈老师, 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同学排练, 终于使我班节目获奖。到了临近毕业, 她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单位根据她在校的表现, 已命她负责一项本系统的表演任务。所以, 当老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表示欣赏时, 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满足, 还可以传递出对学生的喜爱之情, 这是精神上的滋润。

我觉得, 让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负一定的责任, 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 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自己的家”, 班级需要自己。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班级的荣誉紧密相连, 从而形成“班兴我荣, 班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基础, 不同的教育力量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面和要求,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习期间认真学习, 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 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早在十二、十三世纪就开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到二十世纪更是成为推动本国社会经济起飞的基础。美国、日本、德国等的成功事例即是证明, 要运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数据、材料教育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职高生, 肩负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 职高生是大有前途、大有作为的。进而热爱学校、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同时, 可以联系实际, 要求学生学习处理具体问题, 了解劳动的价值和作用, 了解谋生的艰辛。每个学期准备放假时, 我都鼓励他们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并且每个人都发一张参与社会实践表, 放假结束后, 交给我检查。因此, 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自己能力与知识的不足, 认识到要适应社会竞争, 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认识到当前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等相关技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增强竞争能力。另外, 在本年度内我班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已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 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才能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要求和自己规范, 使之形成一种素质: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了解他人, 了解集体;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增强学生辩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

摘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政治上的自辩能力, 文化上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才能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觉要求和自己规范, 使之形成一种素质: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了解他人, 了解集体;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增强学生辩别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

关键词:自律精神,自学能力,自理能力,自健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事情的学生, 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还不成熟。他们很在乎身边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 这对他们认识自我有很大的暗示作用。怎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理想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对社会自我、集体自我的把握和认同。作为教育者, 教师要告诉学生, 首先要遵守社会与集体的规则。二是同时又要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 带着个性融入社会, 既能与他人打成一片, 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又不能人云亦云, 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三是防止两个极端:高估自己或贬低自己。人们容易高估自己, 因为都喜欢放大自己的优点, 缩小别人的优点, 容易低估自己, 盲目自大。因此, 需要别人的提醒, 时刻要保持冷静。而低估自己, 则是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 自卑心理很重, 也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

二、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 要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 光有认识, 有热情是不够的, 要把这一认识和热情变成一点一滴的行动, 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明确的自我教育目标。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很重要,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让目标看得见、够得着,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进步的喜悦。完成了这个目标, 再确定下一个目标, 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 强化了自我教育。于是, 开学初, 我利用班会时间, 指导学生制定这一学期的自我教育目标, 并帮助学生把理想目标细化, 使之从小事做起, 切实可行、逐步提高。通过教育目标制定的这种方式来加强教育针对性。

三、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 只有把所有的人集中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样, 对于每个学生, 实行全员的自我管理, 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自我个性、活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作为教师, 不论在何时, 我们都要认识到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让每个学生享受到班级集体的荣誉、感受到班级集体的责任, 才能唤起学生的使命感、义务感, 每个人的自我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班集体就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 在日常班级事务中, 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 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 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 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 而不是“授之鱼”。每学期初, 教师根据各自学校的工作计划、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 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我讨论、集思广益, 要求每人提出适合自己的年龄、爱好特点的主题队会, 教师汇总后, 组织学生讨论后, 认真确定好每一学期的主题班、队会计划, 并选好主持人, 做到人人参与。从制定到实施, 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全员参与。班队活动既成为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组织能力、适用能力, 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 建立竞争机制, 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经常参与各种竞争,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以及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 要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 营造竞争气氛。如经常采取男同学与女同学比, 小组与小组比, 同桌与同桌比, 班干部之间比等形式, 鼓励竞争, 引入竞争, 用“比”促“竞”。还用评选“小画家”“数学家”“故事大王”等方法, 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带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每个学期, 教师针对这些方式, 建立比较好的评比方法, 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机制, 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竞争, 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 教师还可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地激励学生参与竞争。比如, 班级出手抄报的时候, 如果愿意参加的人太多, 可把他们分组, 让他们自己分别去找资料、排版面, 公平竞争。他们向教师提供方案后, 老师让设计最好的小组去出手抄报, 通过班级内部的竞争, 使班级的手抄报质量得到提高, 在与其他班级的竞争中更有可能获得胜利, 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竞争, 敢于表现自我的能力。通过竞争机制, 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个人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己一生的价值, 就要把握自己, 做好自己的事。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人才。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当, 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不仅如此, 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确立自我教育的目标, 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只有实现个人的自我教育, 做到个人的自我完善, 包括学识、情感、能力、道德的完善, 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自我教育,反思,引导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5) .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9

一、优化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初步的在环境问题上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 尤其是能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本课采用“着眼于学生掌握知识, 知行转化”的教学模式, 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 强调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 分析社会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知行转化能力。从教材体系上看,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课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为后两框题的学习做铺垫;从现实角度看, 学生中无意识的行为导致环境破坏与污染较普遍。懂得这个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是学生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一重点内容, 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和录像的展示, 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的讨论自主学习来体现。通过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并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教学结构, 来落实知识目标和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这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依据。

二、设疑引思, 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设置教学情境中,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 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 以此循环往复, 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我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展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问题的热情, 这直接关系到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效果。我首先运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太湖、尹山湖的夜景二张图片, 和溪港河受污染的照片进行对比, 在此设疑, 造成溪港河今昔对比的原因何在?对比图片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通过教师总结, 引入新课, 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明确了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五彩的社会生活, 课前拍摄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汽车尾气、垃圾成山、工厂的大气污染。拍摄到自己身边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 拍摄的同学谈感受, 学生通过分享拍摄过程深深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当拍摄者请在坐的同学谈感受时, 此时生生互动产生了共鸣, 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达到了树立“我们必须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来保护环境”观念的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强调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进行思考、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知识难点;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 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如:在这节课进入第二环节时, 学生表演的公益广告中, 拍卖师在拍卖世界上仅存的未被污染的最后一瓶水、一株植物、一份土壤时, 同学们都高价竞买;当拍卖师以无比沉重的心情拍卖世界上唯一的一瓶无污染的空气时, 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喊到“我要, 我要”。此时, 课堂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非常好, 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治理这些危机的方法不仅仅要依靠环保工作人员的努力。在我的层层引导下, 学生经过深入思考, 终于明白:如果不提高全民素质, 不加强环保意识, 环境危机将成为一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至此, 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理性认识, 通过教师总结进行教育, 呼吁环保行动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本课的重点得到了有效地体现。通过讨论和活动, 使学生将知与行统一起来, 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使本课的难点得以有效地突破。

浅谈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强化自我教育的意识

自我教育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因此, 引导自我教育首先要强化自我教育的意识。

一方面, 我们要对小学生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对学生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 并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外,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 让孩子自行合理安排一日作息时间, 自己整理房间,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同时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 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 要保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来说, 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 他们乐于遵守纪律, 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 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 每个学生都会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小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给予正面强化。如在班内实行“小组长轮换”、“值周生轮换”等制度, 使学生人人参与管理, 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巩固了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进行自我评价教育

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 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 都是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其次是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 品德中好的行为习惯不稳定, 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 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如让学生把一天中做得最满意的事说给父母听或写在成长记录袋中, 把最不如意的事或不应该做的事写在自我警示录中, 时常提醒自己今后不在犯类似的错误。再次是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 常有不为人知的行为, 即“个人独处”的情况, 经常自我检查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 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 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里提到“心中有他人, 心中有集体, 心中有祖国”。然而, 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感, 为此, 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 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 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 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 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再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 要让他们知道父母、长辈、社会对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 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责任感。

四、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练, 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 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 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 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 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 (反面教育) , 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11

一、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意识

1.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才能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我带的班级是五年级二班,这个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长期缺乏亲情,没有自信心。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在班集体活动时经常开展“照镜子”主题会,鼓励每位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让他们大胆说出来,我再给予鼓励、信任、客观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彼此学习的地方。同时,活动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2.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我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自我评价意识,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我在每周的班级教育会上都会组织学生读一些名人名事,学习身边的先进事迹。同时,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任长霞》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地感受这些人和事,从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些作为自身教育的一面镜子,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为了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起来,我们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总结经验,形成能力。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责任到人,管理自我化

班级中要采取班干部责任化制度,班干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班干部再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事务落实到小组长身上。这样,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具体到个人身上,井井有条。这样的管理不会因为班主任的不在而失去秩序,失去管理自我的意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仔细观察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过程,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按时按点地进行总结、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2.教师学生换位化,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在班集体中,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的责任是重大的。为了让学生们感悟到这一责任,我采取了“学生、班主任换位化”的办法,建立了“小班主任”管理体系,每人轮流当一天“小班主任”。这一天,学生全权负责班里的事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等,班主任则要当一天的学生。到了周末开班会时,各个“小班主任”要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教师要谈这一天的学习感受。

这样的换位管理,不但体现了班级工作的开放性、民主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学生体会到了责任的意义,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表现在坚持有目的的行为上,比如能够自觉地复习功课、做作业等。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于逐步发展中,低年级学生凭兴趣做事的成分多一些,自控能力差一些,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强一点。

1.制定目标,培养自觉性

自控的实质就是控制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在进行活动前,如春游、外出看电影时,先让学生讨论注意事项,由班长做好记录,并在出发前提醒大家。这样,在活动中,大家就能约束自己,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并相互监督。

2.告诉方法,克服困难

一般说来,小学生都较贪玩,一玩起来往往忘了一切,行为就失去了控制。因此,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定学生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在高年级,要告诉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

3.借助集体,自我监督

在班集体中,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以集体的舆论和班风影响、约束每一位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激励感情是进行自我激励的重要内容。人的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人的感情支持和鼓励。一个人在完成了自己预定的计划时就会产生成就感;做出了某种成绩之后,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这时,可以自己对自己进行奖励,从而使自己更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快慰,进而激励自己继续奋斗,再接再厉。

1.引进竞争,促进参与

有了竞争,班级就能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在班集体建设中,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活动,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组织学生读书、讲故事,看谁的积累多,可促使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肯定自我。

2.诉说成功,满足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获得别人肯定的愿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可使学生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在他人的赞扬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又会极大地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篇12

孔子云:“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而且应当加倍重视的环节。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 德育活动课程是“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活动为德育内容,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2]。 其主要形式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如班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并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学校德育课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 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位置。[2]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 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中也阐述了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教育是与他人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人作为主体将自己视作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就教育而言,他人教育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体转变的内因,只有内外因有机结合,个体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在道德习得、道德践行过程中,内因即自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唤醒其道德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机制、 协调其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在面对纷杂的道德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调整,进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道德问题。

二、 德育活动中学生自我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

当代教育家张楚廷指出:“ 社会能够对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只是推动,而主动的是人。 ”[4]人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性,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这一潜在性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1.德育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对自身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 主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开端,要完成自我教育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 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5]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我认识,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 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作用于对象之中,以作用对象对自己行为所做出的客观反馈为镜直观自己、 认识自我。 德育活动过程中凝聚着学生的认知、 情感、意志、能力等,展示着学生的自我本质、特性,让学生通过作用对象来认识自我。 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活动, 无法使概念的道德存在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存在,也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的自我认识。

2.德育活动让学生反思自我

道德教育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映、审视着自我。 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 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 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6]人自身作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时,是本体自我的体现,即自我对象化,而主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看到了自我,这便形成了映像自我,即对象自我化。 学生通过作用对象在照映、 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反思。 在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转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将自我看做教育对象进行反思时,遇到不协调一致的因素,会自觉地与认识环节相结合,并反馈到认识环节,重新进行认识。

3.德育活动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平衡自我

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形成的新的道德认知经过顺应、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道德图式,从一种道德状态过渡到更高的道德状态。 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内化,他认为只有自我努力才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 他要求学生克己内省,“ 不怨天,不尤人”,并强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 外在的律令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说是道德自觉。[7]而这里的道德认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应该是内化为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认同,而德育是基于这种道德认同的基础上的。 在平衡、内化过程中,学生将认同的外在道德观内化于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中,而不予认同的则重新反馈到认识与反思环节。 如此,学生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平衡过程中,完成道德内化,形成自我的道德观。

4.德育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观念外现于德行

德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道德观念,最终的归宿点是让学生践行道德,通过外显的德行表现德性。 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8]德育活动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辨析能力和解决多种真实复杂的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 学生履行社会、集体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同时自身也会产生遵循道德原则和协调个人行为的需要,这一过程便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行反馈并形成新的认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行选择、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自己的道德图式,最终是以德行体现出来。 而德行并不是终结,这一德行最终又反馈到学生的认知中, 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反思、协调和平衡自我,这一过程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这样的自我教育又会成为下一次道德活动的起点, 并在下一次道德活动中螺旋式上升。 由此,德育活动促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 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由此, 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 发展如图所示。

三、 如何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前所述,德育活动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生、发展。 但 “ 能够” 只表明德育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发生、发展的潜质,而“ 潜质”并不代表这种促进会必然发生。 要想让德育活动的这一潜质发挥出来,对其所附着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会有一些要求。 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围绕学生兴趣需要设置并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激发其自我教育内在动力

兴趣、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内部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中的有效动力。 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 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9]德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动机和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弥补了普通道德教育的不足。 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并实施的德育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使“ 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 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将所有的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在德育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注重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习得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没有一类活动只涉及道德而无关其他学科,德育活动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配合,如语文课程中传递的道德情感,历史课程中传承的道德文化。

3.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悟, 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充分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德行体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道德水平。 杜威有名的“ 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便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 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9]。 道德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这也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搞形式主义。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道德理论,而课下践行的很少。 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道德情境、道德冲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把认知结构中的道德观念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将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 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上一篇:鼓励探索下一篇:物理课堂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