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2024-08-26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精选12篇)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1

0 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训教学采用的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教辅”地位,实训内容也依附于理论教学,且大都以验证性实训为主。实训方法、实训步骤甚至实训过程都由老师“包办”,实训成了“走过场”。一个学期结束,学生对实训内容和实训仪器设备仍不了解,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由于这种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高职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独立设课、单独考核

独立设课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地位在传统实训教学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都是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安排,完全依附于理论课。往往是做完第一个实训,隔一段时间再做第二个实训,学生对前面所做的实训内容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学生对做实训普遍不重视、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我们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改成独立设课,自成体系,集中训练,并且单独考核。实训课独立设课后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地位,保证了教学时数,增强了实训的系统性,同时有利于各教学班实训课的合理安排和统一管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两个独立教学环节。

单独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训的重视程度实训课独立设课后,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改变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实训课的考核相对于理论课要复杂得多,不仅要体现公平合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核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认识自己的不足。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从一开始做实训就向学生公布考核的基本要求和考核项目。考核内容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方式采取分批或分组进行,必要时还可采取答辩的形式,边做、边问、边答。这样,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教师都看得很清楚,这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滥竽充数和抄袭作弊的现象发生,从而使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我们采用的是分级制,即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记取。这种实训单独考核记成绩的做法,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训的重视。

2 推行有限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训教学就是开放实训场地、开放实训仪器和开放实训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训。这种模式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采用完全开放式教学模式尚有诸多困难。首先,高职学生数量较多,实训仪器、场地受限。其次,实训时间和学生知识受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自主性实训。再次,实训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难以保证。所以,采取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校情。

现阶段推行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所谓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是指开放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即半开半闭)的模式。传统实训教学是教师把一切准备好,学生照着实训步骤按部就班地来做,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不到发挥和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将开放模式与传统模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实训室的潜能,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例如,我们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进行分段,划分出一些必做实训和选做实训,集中安排实训和自由开放实训,并允许部分学生自主进行额外的实训内容。但事先要查看一下该实训室的课表,与实训室教师取得联系,不然会在场地使用上发生冲突。在实训设备的安全使用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采取准入、登记和检查制度,实训室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控制和把关。这种半开半闭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总之,有限开放式实训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实训教学工作,应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探索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经验和规律,逐步向完全开放式实训教学过渡,以达到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实训和学生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

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多年来,我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双证书”是指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和考核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后上手快,能很快适应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高职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为学生就业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对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讲,职业资格证的取得,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根据教学安排,《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室在期初和期末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为了把这段闲置时间的实训师资和仪器设备利用起来,积极承担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考证工作,使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有计划地将考前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证工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另外,我们还将相关课程的实训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原本功能单一的实训室具有双重或多重功能。这样,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可以进行职业技能考证工作,真正实现了实训设备资源的高效运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改革,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走出一条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金平,等.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训技术与管理,2005(2).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2

7.2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频率、初相)。2.掌握相位差的概念。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特征。教学重点: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教学难点: 1.有效值。

2.相位和相位差。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交流电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2.写出交流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解析式。

由家用电器的铭牌引出描述交流电需要多个物理量。

一、表征交流电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周期、频率、角频率

1.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用T表示,单位:s。2.频率: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3.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f2π2  f T4.角频率:交流电每秒钟所变化的角度:ω

二、最大值和有效值

1.最大值: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用Im、Um、Em表示。

2.有效值:让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若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称为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3.正弦交流电有效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EmE0.707 Em(适用于正弦交流电)

2UUm0.707Um

2II m0.707 Im

2用E、U、I分别表示交流电的电动势、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各种使用交流电的电气设备上所标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的数值及一般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测量的数值,都是有效值。以后提到交流电的数值,凡没特别说明的都是指有效值。

三、相位和相位差

1.相位:ωt 称为交流电的相位。

2.初相位t0时的相位,称为初相位。相位可用来比较交流电的变化步调。3.相位差:两个交流电的相位差。用 表示。

 (ωt 01)ωt 02)  01  02(频率相同)(1) 0 称它们为同相

张丰业 永靖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案

(2) 称它们为反相

(3)e1比e2超前

四、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有效值(或最大值)、频率(或周期或角频率)、初相是表征正弦交流电的三个重要物理量。知道了这三个量,就可以写出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从而知道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故把它们称为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例1:已知I10A,f50Hz, 3,写出交流电流的瞬时值。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周绍敏主编)1.是非题(1)~(8)。3.填充题(1)~(3)。计算题4.(1)、(3)。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2.交流电的周期、频率、角频率、相位、初相、相位差的概念。3.最大值、有效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工基础;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重要性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有效性是指足够实现某一目的,从而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它是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判断,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结果的方向是否与人们的愿望一致)和效果的有无(教学结果与教学既定目的、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就是既有质也有量。概括来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果、效率的意思包括其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要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内容,更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否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学科知识相对理性、枯燥、难于掌握等特点,笔者在《电工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能较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

《电工基础》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课程,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但出于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从事机电、电气行业入职的需要,《电工基础》又是一门必须学好的基础课。

为了不让学生一入学就被这门课程吓倒,笔者仔细研究了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总结出几个特点:(1)有一定的生活实例。知识再抽象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实例,学生就会有体验。(2)有较强的规律可循。课程中的公式、定律既然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总结。(3)有较明显的复现性。对于某一类型的电路问题,《电工基础》的分析、解题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反复再现,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本学年的《电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特点,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效性整合的尝试与收获

(一)整合方案。

1.生活实例引入。

《电工基础》中的电路元件很多都来自于生活,如白炽灯、日光灯,等等。所以,新课引入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东西着手,在讲“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之前,就先利用媒体视频“日光灯电路原理”让学生了解日光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么发光的等。这样一来,学生觉得《电工基础》就是在学身边的知识,能解决身边的问题,自然兴趣大不一样了。

2.自我总结认知。

《电工基础》公式多是不争的事实。以往的教学或教材会通过一定的推导,试图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但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由于中职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往往公式还未推导出来,学生已经糊涂了。而没有引导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只会使学生更怕公式、更怕计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但相对固定的实验设备参数,减少了学生自由尝试的空间。在这一环节,笔者尝试利用仿真实验代替实物实验,让学生充分尝试,反复验证,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动画归纳提高。

公式理解了,但公式多,学生记忆起来还是有难度。笔者将公式按记忆规律制作成 FLASH 动画,如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电压、阻抗、功率的计算公式等,在总结、讲例题、学生练习时反复播放,学生在直观、全面、生动的界面帮助下,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教学更有效果。

4.题库深化迁移。

例题和堂上练习,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库,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也在相互研讨中,知识能力得到深化迁移,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二)尝试效果。

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中,随机选择一个班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班,尝试用信息化与课程有效整合进行讲授,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尝试效果比较明显。

1.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看视频、看动画,自己动手设参数做实验,自己选择练习题……学生们以前那种上课时想玩手机,随便应付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大家都沉浸在运用所学的公式去解决实际情况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地请教他人。

2.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的心理情绪。

笔者在试验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课程实践用“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发出调查表30份,收回26份,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和具体项目及统计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法在帮助克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畏惧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3.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由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电工基础》联考中,试验班平均分90分,而对比班只有82分。本课件参与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广州市“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在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大赛教学设计类竞赛获优秀奖,学校“优秀课件”奖。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改革尝试,笔者觉得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源于生活的视频实例。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手段,它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化,更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有利于促进探究性学习。

用仿真实验尝试总结,动画归纳、提高,题库深化迁移,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学生全程经历“推导-总结-提高”的探究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与能力,更获得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容量大的特点,可多个公式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减少板书和画图时间,用直观、全面的界面帮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更有效果。

在当今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人们更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而不是孤立和僵化的学科性知识,我们应当意识到,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的,在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旧的学习方式转到新的学习方式上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轻松多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至立.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6.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5]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6]徐新逸.信息融入教学:为什么?如何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7]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4

一、分析教材特点,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教学的内容,做到形象、直观、条理清晰。结合教材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让这门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优化。

(一)竞争式教学

以教材内容作为竞争的范围,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对抗性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每章结束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考试类的题目,如电阻混联电路中,要求学生分组回答(回答的方式可多种,如抢答式、接力式、必答式等),每一次获得胜利的队伍可在总成绩中有所加分。又或者可以从上课所强调的考点、重点中来出题,从里面选择一些题目作为竞赛题目,这样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要注意的是,在最后,教师要总结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厘清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去记忆、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把知识系统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大学习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对象等特点,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最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通常来说,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双向交流性,可通过图像、视频(时下最普遍使用的微课、慕课)等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及视觉器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例如,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经常需要引入曲线或电路图等,而引入曲线或绘制电路图的工作都是教师现场在课堂中完成,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并在有效时间内传达大量信息,节省教师板书时间,提升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用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概念,但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它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制作微课,整合课程要点、难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通过学习微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拓展视野,提高学业水平。

(三)合作式教学

学会合作、交流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要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实现能力共享。通过现象找到事物的规律、本质,对事物进行系统性地理解与认识,同时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扩大电表量程的量程实验中,可以选择电压或电流表的其中之一。此实验比较复杂,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合作的方法进行。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来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制订一系列的活动计划,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布置不同的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到实验的每一步过程中,然后根据实验的内容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内、外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有的内容,特别是物理量多的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诸多内容,要善于把知识体系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除了把这些内容讲解清楚外,还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归纳,找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所在。在之前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区分右手螺旋定律、左手及右手定则等,原因在于这些内容都带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一定要用心去比较、归纳,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只要学生能吃透、分清这些内容,在运用各种定则时就可轻松自如。

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而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职业学校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当中,有的知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如果可以把这些例子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就可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践性非常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学生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观念,加大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往的实验课中,常常都是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进行动手操作,电路图也是教师上课前画好的,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从共性问题入手,只需教会学生针对实验内容进行图纸的绘制、数据的处理、报告的书写等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先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后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当问题解决后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动脑,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以实验的方式引导教学,还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分组讨论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会有更多交流。上课开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布置一个任务,然后学生开始进行分组讨论。当然,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需要布置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旁穿插引导。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或是进一步深入讲解。例如,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做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的测量结果有什么规律,并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任务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蓉.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知识窗,2015(2).

[2]黄定国.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5(1).

[3]陈雅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5

1、函数信号发生器

(1)能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占空比可调)、锯齿波等多种波形;

(2)输出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10Hz~10kHz,且连续可调;

(3)输出信号波形幅值0~10V,且连续可调;

△(4)输出信号频率数字显示;

*(5)输出信号幅度数字显示。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简易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输出直流电压UO的调节范围为3 — 12V,且连续可调;

(2)最大输出电流ILM≤200mA;

(3)稳压系数Sr<10%;

*(4)具有过流保护功能。

3、简易数字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100Hz~10kHz;

(2)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或方波信号;

(3)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所测频率值,并用红、绿色发光二极管表示单位; *(4)具有超量程报警功能。

4、简易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定周控制:主干道绿灯亮45秒,支干道绿灯亮25秒;

(2)每次由绿灯变为红灯时,应有5秒黄灯亮作为过渡;

(3)分别用红、黄、绿色发光二级管表示信号灯;

*(4)设计计时显示电路。

5、4位二进制加法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四位二进制加数与被加数输入;

(2)二位数码管显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

2约200字的摘要

3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及选择

4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汽车类专业  电工课程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34-02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是我院车辆工程系汽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根据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及汽车整形技术等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设的。目前我院接受该课程教育的学生的基础素质参差不齐,且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而复杂、理论性强、抽象难懂,而老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极易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枯燥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尽满意。为了实现专业教学目标,达到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做了充分的企业调研、与汽车专业教师多次座谈讨论后,以实用、够用为度,对“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做了更进一步的改革,编写了更为合理的教材,以当前各类车型中广泛使用的典型电工电子电路为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讲授课程涵盖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强化教材建设,完善配套教学条件。

鉴于课程原来使用教材的情况,承担课程教学的全体老师在做了充分的企业调研、与汽车专业教研室教师多次座谈讨论后,以车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基础,结合了原有的三本教材的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组合,编写了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更适合我院学生学习现状的配套教材。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汽车简单电路为例题,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思路,构建了若干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习任务。适合于采用理论讲解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讲→做→讲”或“做→讲→做”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巩固所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施技术。

改革后的“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更加的重视学生的认知、实践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关系,按照课程各单元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知认识,将知识传授、技能掌握、项目训练、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习性工作任务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不同内容的教学,使课程内容浅显、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1.对需要掌握的理论性学习内容,如定理、计算方法等,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或者案例分析法,利用板书、课件等形式,或者通过汽车实际电路的案例分析,配合及时的课堂训练,使学生获得分析、计算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和练习情况调节授课节奏,实现课内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2.对工程因素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内容,如电机、变压器、现场救护等,采用现场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直观式教学,以其真实、可触摸、更直观、展示灵活的特点,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来接受知识。

3.对技能性训练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进行。如电机控制电路、单相交流电路(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任务驱动法,通过“讲→算→装→测”一体化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掌握技能要点。

4.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自制工程案例录像片和模拟仿真功能较强且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于讲解、难以理解的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教学目标。

在学习基本课程、完成基本任务之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补充一些维修电工的技能知识,增强其技能,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试,通过树立短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网络平台,优化答疑考核办法。

课程的答疑、考核上,培养模式改变了,答、疑考核办法也跟着进行了调整,充分利用QQ、微信等网络条件,实现网络答疑等“网络在线学习”形式。在完成任务的的过程中,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采用过程考核与总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分别由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终结考核又根据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测评。改革了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考核办法。

四、获取反馈信息,监控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监控课程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施过程的跟踪以及向企业征求意见等形式进行收集反馈信息。大多学生都觉得目前的教学方法较好,对主讲教师、实训条件以及教学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比较认可。终结测试的及格率普遍较高,成绩分布也比较合理。校内督导组老师也对教学中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与了肯定,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好,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参与生产性实习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完成工作任务出色。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7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英国记忆之父,大脑发育专家托尼·布赞发明了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使用人类大脑的有效方法,即思维导图,它是人们较好地表达发射性思维和设计有效的图形的思维工具。它就像一张人类大脑的地图,把人类大脑的完整思维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通过图形组合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在所有层次的主题划分下,很好地把关键词和图像的主题内存关系显示出来。因此,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利用左右脑功能,综合利用记忆、阅读和思考的规律,协助学生在学习逻辑和想象力中均衡发展。

二、思维导图在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教学上的应用优势

(一)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掌握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教学设计的精髓

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知识点相对分散。教师需要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教学要素及其关系。思维导图既可以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整个思维框架,又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学习思维定位掌握教学设计的本质。

(二)帮助提高学生的总结和理解能力的知识

在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从上到下的线性方式来解释每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不容易看到内部联系。知识点分散,导致学生对教学知识难以理解,使用思维导图将原始分散的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的知识通过简单的词语、符号、线条和颜色,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将学生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然后领会贯通,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总结和理解能力。

(三)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轻松记住知识

思维导图使用学生的左右两侧大脑参与学习和记忆,一般来说,左脑着重逻辑思维,右脑着重图像思维,图像记忆更轻松,更容易让人接受。以前,我们只专注于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右脑处在被动和闲置的状态。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的大脑功能,让人的神经渠道更通畅,挖掘出人更多的潜力,从而更容易记住,更容易学习。因此,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还能提高人类大脑的综合能力。

三、思维导图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确定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中心主题,然后才能更好地绘制中心地图。

(二)准备设备和绘图材料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根据电工和电子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使用A3或A4纸绘制,选择不同厚度和不同颜色的铅笔或彩色笔,然后使用绘图标尺、黑色笔、橡皮擦或校正液,教科书和补充材料的图片。

(三)思维导图绘制的具体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并选择中心主题,确定好一个主题,就可以画出布局。通常我们会在画中心左右两侧的画面,保留空间的延伸。绘图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关键词、分支线和插图。需要围绕对应于多个被摄体的第一分支线中心绘制,并且可以选择用较粗的线绘制第一分支线,然后在第一分支线中选择两个子级分支线。线的长度可以等同于主题的关键字,并且不宜太长,相同级别的分支线的颜色是一致的,主题的关键字需要写在分支线上面。关键词是思想信息主要内容的延伸,因此要简洁明了和适当。分支线之间的连接点可以用作生成下一个主题的起点。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反映学生的主动性,就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思维导图,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从整体系统上改进学习效率和成就,这是一种有效并积极的新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促进和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教学中,由于知识分散,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低下。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理解和记忆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讨论了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中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伟.思维导图在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5-36.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8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整个课程的教学环节有八个独立的训练项目, 采用理论讲解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以“讲→做→讲”或“做→讲→做”的形式,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巩固所学知识, 或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后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过程安排在电工综合实训室进行,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 答疑解惑、指导项目设计、实施, 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的内容有八个单元, 其实践教学也对应由八个独立的工作项目构成, 分别对各单元基本知识点进行了引导、巩固和验证, 便于学生调高学习兴趣, 更好地掌握各部分内容。

每个工作项目都由任务资讯、任务单、计划单、任务评价单组成, 并针对学生基础能力不同, 分别安排学生的自我练习、分析和总结环节,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设置练习、验证、连接、设计、完成工作任务等环节, 引导学生对所学课程有系统的认知和掌握, 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等, 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具有严格遵循行业标准的良好职业道德,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责任感。教师具备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全过程中负责讲授知识、答疑解惑、指导项目设计和实施。

实践环节的成绩认定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 按照各项任务评价单的评分项, 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综合评定。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效果

实践教学过程以汽车典型电路的分析为载体, 选择便于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减少了繁琐的理论推导, 将知识、技能、项目训练、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开发了“项目驱动, 案例教学, 一体化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讲授上灵活采用了引导式、参与互动式、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板书、实物模型、电教片、工程案例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新型教学手段, 并对传统教学方法与考试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 突出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掌握汽车电路的基本理论, 熟悉安全用电知识, 学会分析、调试、检修电路的基本方法, 具备常见汽车维修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能支撑, 受到了学生、校内教师、督导组教师、企业专家等各方人士的好评。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9

关键词:电子,技能,理实一体化

对中职学校来说, 大多数中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及理论学习能力较弱, 然而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课程, 它具有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 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适应时下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从感性认识入手, 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效地将教师、学生、环境融为一体, 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简化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纲, 同时考虑后续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 大胆地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降低难度, 精选理论, 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 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如复杂直流电路这一章, 对中职学生来说, 难度非常大, 考虑技能鉴定考核的需要, 我们只保留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 其它如电源模型、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等部分, 理论分析多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极少用到的内容全部删除。又如, 在磁和电磁感应这一章中, 铁磁物质的磁化、磁路等内容非常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 现实世界也少有接触, 因此留给有余力的同学来自学提高。最终, 根据《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特点, 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认识实验室与安全用电、电路基础知识、简单直流电路、电容器与电容、磁与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变压器等九个教学单元。

二、科学构建实验教学环节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不只是教学内容抽象与枯燥, 更主要的是缺乏优质的配套实验, 使得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与验证。《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许多知识来源于实践, 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演示实验、实物展示、技能训练等内容, 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接近1∶1。

例如, 正弦交流电路中相位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 所以在讲到“电阻、电感的串联电路”这一节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日光灯是最常见的电阻和电感串联电路, 把镇流器 (电感线圈) 和灯管 (电阻) 串联起来, 再接到220V的交流电源上, 这时候问学生这时镇流器和灯管两端的电压UR+UL是多少伏呢?同学们回答220伏, 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动手, 亲自来检验, 同时在投影屏幕上录入大家的测量数据, 最终得出结论:UR+UL≠220V。接着笔者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UR+UL≠220V?难道交流电路不满足基尔荷夫第二定律吗? (2) 它们应符合什么关系?

大家都觉得这一现象很奇怪, 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分析, 发现在正弦交流电路中不同性质的元件串联, 各元件的电压之间存在相位差, 所以总电压有效值不等于分电压有效值的代数和。通过实验, 结合电压相量图进行分析, 使知识的真相被发现 (建构) 出来, 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正弦交流电相位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一体化教学内容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涵理论讲解、操作示范、技能训练, 它不是将理论和实操内容简单地堆砌, 而是需要根据教材大纲、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设备条件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是上好课程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2) 教学重点、难点; (3) 课前准备, 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准备; (4) 教学时段安排; (5) 教学内容及过程组织; (6) 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备实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把实践探索的大量机会还给了学生, 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每一章节均设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课前应该备好实验实训器材、工具等, 并对实践内容演练一遍, 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二) 做好教学时段安排

因为在课程表中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以2节或4节为一个模块, 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要环环相扣, 需要规划好内容安排, 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 经常要引进实物图片、电路图、曲线、数据表、元器件符号等大量素材。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用各种素材, 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既可加大教学容量, 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也缓解了教学内容与学时不足的矛盾,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 重视组织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淡化理论、强化实践、分组训练、互助互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五) 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贵宜新, 把现代优秀的教学方法, 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动手训练法、讲练结合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备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努力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一体化教学法强调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场所。2011年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投入近60万元, 完全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来规划和设计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 新建了一个多媒体、多功能的一体化实验室,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有效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将学科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单元测试、期末考试成绩、自评与互评四个部分。平时成绩占40%, 单元测试占20%, 期末考试占20%, 自评与互评各占10%。平时成绩考核又包括平时学习态度、在学表现和平时技能训练成绩等多个方面,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单元测试有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知识技能。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与每一个独立的实验实训内容相结合, 在小组评价中表现出来, 是一种常态化的促学手段, 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养成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实践证明, 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积极反思一体化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形象化, 单调的教学内容辅以生动有趣的实践探索, 把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课堂, 扭转了电工基础课堂上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 从潜意识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交互进行, 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设计, 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促进了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但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应该避免进入以下误区, 否则会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一) 盲目增加实验、实践时间

相对而言, 学生对实践环节更感兴趣, 于是很多教师很容易就会想到缩短专业理论课时, 增加实验、实训时间。但是过分地强调增加实践内容, 而忽略理论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时缺少理论的指导, 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不利于技能的巩固与形成。

(二)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随意凑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先理后实还是先实后理, 关键是取决于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开启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宜对教学内容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忽视课堂的有效组织

一体化课堂容易引起混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既要负责理论教学, 又要指导学生实践, 且实践环节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多, 指导起来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 班级人数一般不宜超过40人。二是教师没有注意掌控好课堂, 以为课堂越热闹气氛越好, 其实不然。只有严格要求、实时监控、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课堂教学才会在安全有序、有条不紊中进行。

(四) 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脱离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学校现有条件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综合整合教学内容。由于与企业相互合作, 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课程的设计并非易事, 导致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容易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闭门造车, 脱离实际。因此, 在整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时宜深入企业调研, 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制定和编写, 才能保证教学项目的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设计, 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启迪思维、挖掘潜力、开启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 如何在理论教学、示范操作、反馈纠正、理实相互渗透等这些问题上准确讲解、精确引导, 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需要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和改进问题, 不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得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为专业建设增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业技术, 2009 (11) .

[2]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3]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

[4]贺新, 赵昊昱.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J].化工时刊, 2011 (9) .

[5]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10

职业教育除了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够非常了解, 还要对专业实践操作很熟练, 在这种大的前提下, 应用和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 对于提高职业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减少了课时, 而且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使得以前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变得浅显易懂,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与思考, 谈以下几点看法:

●《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电工基础》课程的特点

以物理学为基础, 是电工电子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内容概念较多、原理比较抽象, 难懂难学。它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科目。

2.《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文化课“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专业课教学手段、方式陈旧落后。

传统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 在画正弦交流电波形图时, 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在黑板上画一步, 学生并跟着老师用铅笔和尺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 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 教学效果也比较低。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 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3.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

中专职业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用人才为主要任务, 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 较多地以实用为原则。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习惯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等因素导致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浓。

4.原因分析

首先, 由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早已对其产生了反感, 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对许多抽象概念在传统的实验中无法展示, 所以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这也必将给学生学习本课程带来很大的困难, 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 《电工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 如何分析电子电路很重要, 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分析能力很重要, 但由于理论较深, 中职生很难掌握, 再加上时间有限, 单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满足不了本课程的练习量的, 所以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新授知识掌握的程度, 也是导致兴趣降低的根本因素。

●实施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中的意义

通过对课程的分析以及学生兴趣的缺失原因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媒体技术是必然趋势。那么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家在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资料, 单用听觉, 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 三天后则下降为2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 三小时能保持85%, 三天后可保持65%。该研究说明:在学习过程中, 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提高记忆。如果给学习者以复述的机会, 即以复习方式进行学习, 其效果会更加明显, 这正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的目标。例如, 在讲解电路短路时, 应用多媒体课件, 在一个简单的电路中将两根电线短路, 伴随着外音及电流声, 这时图、声、光“并茂”,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思考为何会产生短路以及短路的危害。这样,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理论, 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节省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按照常规教学, 电工基础课上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讲解电路分析和解题思路, 但如果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则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习题库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多媒体课件中的习题库一般都做得界面漂亮, 人机交互性好, 所以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 针对性强, 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印象深刻,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题目的难度, 做到因材施教、一题多解来扩大课堂容量,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决实验环境的缺陷, 使概念、原理更直观、易懂

在我们的教学中, 一些概念由于实验条件受限, 往往靠讲解很难说清楚, 这就导致学生理解的时候困难比较大。比如, 电容器的充放电, 由于充放电时间比较短, 只有几个毫秒。这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 用灯泡的亮暗来描述充放电过程,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脑中形成印象;再如, 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过程是在实验中看不到的, 比较抽象, 但我们通过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过程, 学生就能将“抽象”变形象, 其变化规律学生也能够很快总结出来。

●实施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效果

在我们实施多媒体技术在此课程中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本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化,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并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3.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往往对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有直接兴趣, 因此可以利用网络在网上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查找资料。

4.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拓展与提升。

5.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 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电工基础》课程相结合是一个全新课程, 教师经过教学实践, 其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要把多媒体与其他媒体同样看待。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 有优势也有不足, 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 而没有达到其他媒体的最佳表现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他媒体, 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其次, 选择制作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 如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等, 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

再次, 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 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 而应注重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 制作出简而优化的多媒体教材。

多媒体教学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在一定范围内能解决职业学校中存在学生数较多而教学设备相对紧张的情况, 缓解教学压力。因此, 在保留传统教学中精华的基础上, 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 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促进《电工基础》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周侃.多媒体教育应用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8)

[2]丁以正.信息技术与电子电工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考试周刊, 2008 (2)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11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创新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U46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6-0000-01

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我校是汽修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电器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学好电工电子专业尤为重要。电工电子这门课抽象难懂,现在的教材理论内容比较深奥,如果没有扎实的物理电学方面的基础想学好这门课程真的好难。那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呢?如何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电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事实证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不适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教法,而现行教材与教学形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且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实训安排相对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我们如果按照书本上内容来教学,最终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受罪。学生学了电工电子之后,真正有兴趣和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廖廖无几,大多学生只会解习题与应付考试,缺乏相关操作技能与安全常识,更别提学生出去后如何应付企业工厂先进的仪器设备了。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作为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事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一批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的技工人才必须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二、渗透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改革

(一)根据学生特点重新优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本专业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合适的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递进。对于汽修类专业,根据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现代汽车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的要求紧密结合,可以考虑将本课程设计成以下五个参考项目活动:操作安全与万用表的使用、基本电工元件介绍和导线与插接器的认识、二极管与晶体管及其运用、数字电路、电路基本知识。这样安排先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用工厂和企业的“6S”管理模式要求学生,使学生毕业能尽快适应就业单位。再介绍汽修类专业的基本工具:万用表的使用,循序渐进介绍用万用表对基本电工元件和电子元件好坏、大小的判别,最后再分析数字电路的知识和电路基本知识。这样的设计强化了知识点的应用技术,并且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在每个模块学习应用和考核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感。这样教学,学生能轻松学习,比较牢固掌握所学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设置:纵向以够用为度,横向广泛列举汽车电器控制电路的实例,以增强本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尽量缩短与专业课《汽车电气设备》的距离,提高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情景化 课堂教学采用岗位情景化的环境,使学生进入课堂就象进入了工作岗位。每班实训分成六个组,每组采用组长负责制。这种环境促使学生去主动了解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以激发想去学,一定要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在这种情景化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原动力,教师只要施予启发性的讨论课题,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枯燥乏味”的专业教学变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例1:在讲解万用表面板旋钮的使用时,将小巧的万用表通过数码摄像投影到大屏幕上,同时每一组发一块万用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一目了然,边看边操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寓教于乐。事先制作课件还可以大量节约上课时教师用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使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讲课,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同时克服了板书不清晰、不整齐等问题,也便于对课堂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2:在讲解三极管放大原理时,传统按照书本的表格内容来说明,学生印象不深刻,也记不牢,也无法理解。如果采用动画的方式来演示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的渐变的过程,既形象又生动,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受。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一)削薄理论成绩所占的大比重。原因在于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但动手能力不弱,如果课程评价仍然以理论成绩占大比重,忽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则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针对项目教学法,采取分层考核方法。分层考核是项目教学法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补充。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如强求一律,则会打击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自暴自弃。因此,分层考核主张通过学生自选项目难度,通过展示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差生的成绩,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万用表的使用测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常用元件好坏的判别。

(三)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重点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作出的评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对某个领域进行多次评价不断给予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同时,还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是否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能完成项目活动,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如何等,并适时记录观察结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单元、综合项目的笔试与实践考核,安排在相应模块内容结束后进行。

成绩量化方案

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考试(40%)+单元测试(30%)

平时考核(课堂发言、出缺勤、课后作业、实训报告等)

单元测试(全期3次单元测试,1次理论,2次动手操作)

期末考核(填空题、问答题、元件识别等,万用表使用操作)。

四、结束语

经过不停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水平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深知,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市场机制对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学校专业的不断发展,电工电子系列教学体系的改革还将继续深入下去,改革的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 篇12

一、开展“项目引导教学法”的意义

技工学校的教育, 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 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常有这样的课堂表现:老师讲, 学生睡倒一片;或者, 一大片学生低着头, 玩手机;上课的老师感到困惑、沮丧、无奈。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有一些共性, 即文化基础差,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厌学比例较大。如果此时教师仍然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话, 不但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而且对他们技能培养也起不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我在担任《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引导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项目选择, 由项目引导教学情景设计, 让理论与实际结合, 充分体现由实际操作引领理论并使之贯穿, 将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融入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教师的讲课由主动式变为引导式或指导式,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主动探寻知识的行为。通过这样的顺势引导, 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 提高探寻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堂中也较多地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项目引导教学过程中, 一些平时厌学的学生, 也会投入到项目操作过程中, 当其完成一件作品时, 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会主动找老师问:“为什么我的不成功?”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耐心、团结协作的做事态度。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开展项目引导教学的过程中, 怎样开展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除了要对“项目引导教学法”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外, 还要懂得一些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方法步骤, 才不会使教学混乱,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项目引导教学法”案例

1.教案设计的意义

《声光控电路装配与调试》项目引导型教学方案, 把晶闸管等常用电子元件与逻辑门电路关键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相结合, 把电子电路的认识与焊接、装配与调试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融入项目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学生的操作实验中, 教师讲课由主动式变为引导式或指导式;结合学生在电路焊接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引导知识的学习、电路图的识读和工作原理的分析;通过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项目教学目标

(1) 掌握晶闸管知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逻辑门电路基本应用知识。

(3) 锻炼学生识读电子电路图。

(4) 掌握万用表对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测判方法。

(5) 掌握电子元器件基本装配技巧与调试方法。

3.教学方案及实施

任务一、声光控电路的电子元件认识和测试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操作, 老师边讲边做, 学生边看边做) 。

(1)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

(2) 色环电阻、光敏电阻、电容器等。

(3) 逻辑门电路集成元件CD4011。

(4) 整流二极管、三极管。

任务二、焊接装配与调试操作 (每个学生一套)

(1) 装配电路认识, 老师引导性地讲解。

(2) 学生装配焊接操作与电路调试。

任务三、装配电路故障分析

(学生对自己装配好的产品进行调试, 可能会有许多问题出现, 如下面提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

(1) 灯会亮, 但不会调光?

(2) 灯会亮, 不可以声控?

(3) 灯不会亮?

任务四、电子原理电路图识读

(在学生调试过程中, 依据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学习和分析) 。

任务五、电路原理分析和理论知识学习

(针对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 。

(1)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知识、触发电路知识学习。

①晶闸管结构和工作原理;

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与工作原理;

③单结晶体管结构与特性;

④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工作过程;

⑤电阻、电容组成充放电的延时作用。

(2) 逻辑门电路基础知识学习。

①基本门电路知识学习;

②复合门电路基础知识学习;

③集成门电路功能测试 (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用实验方法使学生掌握集成门电路元件的测试和使用方法) 。

(3) 声光控节能电子开关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针对学的知识, 进行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探寻故障的原因, 并采取正确方法进行排除) 。

①电路组成的元件介绍;

②CD4011组成的电路介绍;

③光敏电阻:有光照电阻值小, 无光照电阻值大;

④电路组成学习;

⑤声光控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任务六、对学生成绩评议与小结成绩评价

三、教案设计与实施的探讨

在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中, 往往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逻辑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听不懂理论课, 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师规定的验证性实验中, 实验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从上面的项目引导教学的方案与实施中, 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设计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体现实际操作引领理论贯穿的一种新型教学过程, 将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融入操作之中, 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项目引导教学有开始与结束, 需有完成任务的设计计划方案, 规则上应有一个可看到的产品。如本案例中“声光控节能开关”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结束后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结果。所以, 项目引导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步骤, 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项目确定, 任务驱动

在“项目引导教学法”中, 教师首先要确定并设计好项目。项目要有引领知识学习和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 还要有可开展的实际操作性;项目要靠任务去驱动, 一个项目要有多个任务驱动;任务驱动要有串联知识的作用和实用操作能力培养教育的具体内容;项目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2.学生组织与设备资源分配

根据项目的不同需要, 设备资源的配套安排, 项目完成时间大概分配, 学生可以个人或多人分成小组, 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 共同或分工完成安排任务。

3.情景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条件接近的情景设置。如“声光控电路”必须提前准备: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电阻、电容、逻辑门元件CD4011、光敏电阻、驻极体话筒、电路焊接板、电烙铁, 调试灯具等, 可以创设出整个焊接操作、调试的情景。

4.必要的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 便于学生知识迁移需要, 选择一些内容, 带领学生操作并进行示范演示, 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验证实验以掌握元件的知识和功能;示范解决项目中的一些小项目等。

5.独立操作与探索

让学生独立操作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当装配完成时, 学生急于去调试, 教师要注意检查用电安全, 但不要代替学生操作。调试时, 会出现:“他的成功, 我的为什么不成功?”等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 而应当引导学生对装配电路故障进行分析, 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回顾, 再指导学生去查找问题, 最后总结学生产品中存在的多种问题, 进行问题分析、讨论。

6.协作完成任务

开展分工协作、项目任务驱动,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7.评价学生成绩

上面提到的“成绩评价表”, 它可以由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三方面完成表中各项评价, 然后求平均得到学生这个项目的成绩。

上一篇:绘本欣赏下一篇:改造黑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