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精选12篇)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1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因此,一定要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念,要学会引导学生去学习,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虽然在入校时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不代表他们不会进步,只是一些潜力还未被充分发挥。所以要构建起平等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分析教材特点,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教学的内容,做到形象、直观、条理清晰。结合教材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让这门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优化。
(一)竞争式教学
以教材内容作为竞争的范围,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对抗性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每章结束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考试类的题目,如电阻混联电路中,要求学生分组回答(回答的方式可多种,如抢答式、接力式、必答式等),每一次获得胜利的队伍可在总成绩中有所加分。又或者可以从上课所强调的考点、重点中来出题,从里面选择一些题目作为竞赛题目,这样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要注意的是,在最后,教师要总结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厘清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去记忆、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把知识系统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大学习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对象等特点,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最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通常来说,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双向交流性,可通过图像、视频(时下最普遍使用的微课、慕课)等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及视觉器官,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例如,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经常需要引入曲线或电路图等,而引入曲线或绘制电路图的工作都是教师现场在课堂中完成,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并在有效时间内传达大量信息,节省教师板书时间,提升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用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构建起相关的概念,但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它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制作微课,整合课程要点、难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通过学习微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拓展视野,提高学业水平。
(三)合作式教学
学会合作、交流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要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实现能力共享。通过现象找到事物的规律、本质,对事物进行系统性地理解与认识,同时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扩大电表量程的量程实验中,可以选择电压或电流表的其中之一。此实验比较复杂,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合作的方法进行。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来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制订一系列的活动计划,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布置不同的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到实验的每一步过程中,然后根据实验的内容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内、外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有的内容,特别是物理量多的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诸多内容,要善于把知识体系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除了把这些内容讲解清楚外,还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归纳,找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所在。在之前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区分右手螺旋定律、左手及右手定则等,原因在于这些内容都带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一定要用心去比较、归纳,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只要学生能吃透、分清这些内容,在运用各种定则时就可轻松自如。
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而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职业学校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当中,有的知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如果可以把这些例子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就可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践性非常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学生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观念,加大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往的实验课中,常常都是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进行动手操作,电路图也是教师上课前画好的,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从共性问题入手,只需教会学生针对实验内容进行图纸的绘制、数据的处理、报告的书写等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操作前,教师要先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后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当问题解决后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动脑,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以实验的方式引导教学,还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分组讨论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会有更多交流。上课开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布置一个任务,然后学生开始进行分组讨论。当然,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基础,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需要布置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旁穿插引导。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归纳总结或是进一步深入讲解。例如,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做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自己的测量结果有什么规律,并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任务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电工基础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蓉.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知识窗,2015(2).
[2]黄定国.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5(1).
[3]陈雅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周绍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类专业通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电工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王华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3
关键词:中职;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所以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作一番探析。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动机最为核心的成份,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日光灯线路结构和原理时,向学生询问:家中日光灯是否出现过,合上开关后启辉器不断一闪一闪但灯管不能正常发光现象,又或者合上开关后灯管只有两头亮中间不亮,比较多出现的是灯管需能发光但出现一闪一闪等现象。指出所有这些都是日光灯的常见故障表现,提出:同学们想知道如何排除这些故障吗?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在个体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就能提高学习动机。中职生由于知识基础差、底子薄、学业成绩不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习失去信心。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与能》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降低要求,选择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的内容章节进行讲授,使学生能感受到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而改变自我效能,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三、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帮助、情绪等。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其后学习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心理教育学认为:把成功归于内部因素产生自豪感,强化动机,反之,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把成败归于稳定因素则会预期同样的结果,归于不稳定因素则会引起期待的改变。将成功归于可控因素可产生满意,归于不可控因数则产生幸运或感激。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进行归因训练十分必要。提倡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达到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归因训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努力归因,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中,无论是课堂的理论学习,还是电子制作、线路安装、电机拆装的实习等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例如:在实训制作电子门铃时,有部分学生制作不成功,教师要帮助学生现实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具体分析是焊接不牢,还是元件放错位置等,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积极的归因训练”,在学生作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作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
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课堂学习动机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既有认知的内驱力,又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仅仅依靠认知的内驱力是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动机。因此,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一些物质奖励,例如:奖励一些作业本、钳子、电铬铁等,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值得一提的是,外部奖励运用不当,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因为个体在行动中,常常要对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或者产生自我决定感,或者产生他人决定感。对某一行为,如果多次受到外部奖励,个体就会产生他人决定感,或从自我决定感变为他人决定感,结果,在没有外部奖励条件下,就会表现出行为动机的丧失。因此,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态度。
五、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批评,赞扬,表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激励机制之一的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所以根据《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学科的特点,用具体性表扬学生较为理想。例如:上电机控制线路安装实习时,指出某学生线路连接口很结实,某学生的布线很规范等,这样的表扬方式具体,公证,收到激励效果。
六、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竞赛或竞争活动历来被当做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科内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学科可以在所教班级内开展电子小制作,线路安装,电机控制线路安装等技能竞赛,但要注意,教师组织各种竞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动机时,也应当提倡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已比赛。这种比赛不必和别人比较,只求自己进步,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马乃夫.设计创新实验激发学习动机[J].中学物理,2011,(13).
[2]蔡宣明.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吉林教育,2011,(2).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4
关键词:电子,技能,理实一体化
对中职学校来说, 大多数中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及理论学习能力较弱, 然而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重要课程, 它具有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 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适应时下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从感性认识入手, 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效地将教师、学生、环境融为一体, 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具体做法如下。
一、充分简化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纲, 同时考虑后续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 大胆地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降低难度, 精选理论, 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 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如复杂直流电路这一章, 对中职学生来说, 难度非常大, 考虑技能鉴定考核的需要, 我们只保留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 其它如电源模型、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等部分, 理论分析多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极少用到的内容全部删除。又如, 在磁和电磁感应这一章中, 铁磁物质的磁化、磁路等内容非常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 现实世界也少有接触, 因此留给有余力的同学来自学提高。最终, 根据《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特点, 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认识实验室与安全用电、电路基础知识、简单直流电路、电容器与电容、磁与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变压器等九个教学单元。
二、科学构建实验教学环节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不只是教学内容抽象与枯燥, 更主要的是缺乏优质的配套实验, 使得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与验证。《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许多知识来源于实践, 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演示实验、实物展示、技能训练等内容, 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接近1∶1。
例如, 正弦交流电路中相位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 所以在讲到“电阻、电感的串联电路”这一节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日光灯是最常见的电阻和电感串联电路, 把镇流器 (电感线圈) 和灯管 (电阻) 串联起来, 再接到220V的交流电源上, 这时候问学生这时镇流器和灯管两端的电压UR+UL是多少伏呢?同学们回答220伏, 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动手, 亲自来检验, 同时在投影屏幕上录入大家的测量数据, 最终得出结论:UR+UL≠220V。接着笔者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UR+UL≠220V?难道交流电路不满足基尔荷夫第二定律吗? (2) 它们应符合什么关系?
大家都觉得这一现象很奇怪, 在教师的启发下, 通过师生一起讨论分析, 发现在正弦交流电路中不同性质的元件串联, 各元件的电压之间存在相位差, 所以总电压有效值不等于分电压有效值的代数和。通过实验, 结合电压相量图进行分析, 使知识的真相被发现 (建构) 出来, 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正弦交流电相位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一体化教学内容
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涵理论讲解、操作示范、技能训练, 它不是将理论和实操内容简单地堆砌, 而是需要根据教材大纲、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设备条件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是上好课程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2) 教学重点、难点; (3) 课前准备, 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准备; (4) 教学时段安排; (5) 教学内容及过程组织; (6) 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备实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把实践探索的大量机会还给了学生, 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每一章节均设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课前应该备好实验实训器材、工具等, 并对实践内容演练一遍, 才能在教学时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二) 做好教学时段安排
因为在课程表中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以2节或4节为一个模块, 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要环环相扣, 需要规划好内容安排, 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 经常要引进实物图片、电路图、曲线、数据表、元器件符号等大量素材。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用各种素材, 让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既可加大教学容量, 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也缓解了教学内容与学时不足的矛盾,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 重视组织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淡化理论、强化实践、分组训练、互助互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五) 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贵宜新, 把现代优秀的教学方法, 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动手训练法、讲练结合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备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努力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备条件。一体化教学法强调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场所。2011年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投入近60万元, 完全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来规划和设计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 新建了一个多媒体、多功能的一体化实验室,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有效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将学科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单元测试、期末考试成绩、自评与互评四个部分。平时成绩占40%, 单元测试占20%, 期末考试占20%, 自评与互评各占10%。平时成绩考核又包括平时学习态度、在学表现和平时技能训练成绩等多个方面,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单元测试有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知识技能。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与每一个独立的实验实训内容相结合, 在小组评价中表现出来, 是一种常态化的促学手段, 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养成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实践证明, 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积极反思一体化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形象化, 单调的教学内容辅以生动有趣的实践探索, 把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课堂, 扭转了电工基础课堂上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 从潜意识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交互进行, 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设计, 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促进了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但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应该避免进入以下误区, 否则会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一) 盲目增加实验、实践时间
相对而言, 学生对实践环节更感兴趣, 于是很多教师很容易就会想到缩短专业理论课时, 增加实验、实训时间。但是过分地强调增加实践内容, 而忽略理论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时缺少理论的指导, 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不利于技能的巩固与形成。
(二)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随意凑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先理后实还是先实后理, 关键是取决于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开启学生的思维。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宜对教学内容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忽视课堂的有效组织
一体化课堂容易引起混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既要负责理论教学, 又要指导学生实践, 且实践环节遇到的问题相对较多, 指导起来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 班级人数一般不宜超过40人。二是教师没有注意掌控好课堂, 以为课堂越热闹气氛越好, 其实不然。只有严格要求、实时监控、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课堂教学才会在安全有序、有条不紊中进行。
(四) 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脱离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学校现有条件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综合整合教学内容。由于与企业相互合作, 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课程的设计并非易事, 导致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容易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闭门造车, 脱离实际。因此, 在整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时宜深入企业调研, 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制定和编写, 才能保证教学项目的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设计, 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启迪思维、挖掘潜力、开启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 如何在理论教学、示范操作、反馈纠正、理实相互渗透等这些问题上准确讲解、精确引导, 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需要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和改进问题, 不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得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为专业建设增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业技术, 2009 (11) .
[2]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3]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
[4]贺新, 赵昊昱.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J].化工时刊, 2011 (9) .
[5]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5
电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测量
【课题名称】 2.1 电路与电路图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及其特点,明确家用电路中预防短路的常用方法与措施。
3.学会简单电路图的识读与绘制。【教学重点】
重点: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分析 【教学难点】
难点:短路时电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点】
电路三种工作状态的正确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资源】
手电筒、多媒体课件、直流电源、小灯泡、开关、连接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演示手电筒的开、关过程及其现象,引导学生明白手电筒电路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直流电路。进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电路的画面,如图2.1所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实验演示实际电路;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实际电路的例子及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可根据多媒体展示或实验演示的实际电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实际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同时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知识点:
1.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负载和传输环节。
2.各部分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负载也称为用电器或用电设备,是把电能
图2.1 实际电路 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传输环节是构成电路通路的部分。
教学环节2: 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及其特点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电路的两种基本工作状态——通路与断路;进而多媒体演示电路的特殊状态——短路,如图2.2所示;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状态下电路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通路与断路是电路的两种基本工作状态,并自行分析三种工作状态下电路各自的特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电路发生短路时的危害及预防短路的方法与措施。
知识点:
电路通常有三种工作状态,即通路、断路和短路。通路是指正常工作状态下的闭合电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断路也称为开路,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即I=0;短路时,电源提供的电流比正常通路时大许多倍,严重时会烧毁电源和短路内的电气设备,因此,不允许电源短路。
注意:教师特别要强调电路发生短路时的危害,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家用电路中预防短路的常用方法与措施——安装熔断器或自动空气开关。
教学环节3: 电路模型与电路图
教师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实例解释电路模型与电路图的基本概念。学生活动:学生练习简单电路图的画法。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1.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及其特点。注意:不允许电源短路。3.电路模型和电路图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1
图2.2 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课题名称】 2.2 电流及其测量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与定义,掌握电流的常用单位。
2.学会区分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
3.明确测量直流电流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重点】
重点:直流电流的测量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
难点:电流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的区分
【关键点】
明确电流的大小及其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直流电源、小灯泡、开关、连接导线若干、电流表、万用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演示小灯泡实验电路,如断开开关,电路中无电流,小灯泡不亮;合上开关,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亮。从而让学生明白小灯泡的亮暗,是与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大小有关,进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电流及其测量。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流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
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多媒体动画,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电流方向的规定。
教师活动2: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展现一个复杂电路,并设计在不知某支路电流实际方向的情况下,求该支路电流大小的情景,从而引出电流参考方向的概念。
学生活动2:学生可通过教师讲解,理解电流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例,练习并掌握根据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与计算值,来确定该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的方法。
教师活动3:教师讲解电流大小的定义及其常用单位,并通过相关例题对电流大小进行计算。
学生活动3:学生通过听讲与练习,学习电流大小的计算及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教师活动4: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直流电流、脉动直流电流、交流电流的相关波形图。学生活动4:学生可根据展示的波形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直流与交流的概念。知识点: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为计算方便常先假设一个电流方向,称为电流的参考方向。电流大小的定义:电流的大小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与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的比值,用I表示,即I
q
。电流的常用单位:安培(A),t还有毫安(mA)、微安(A)。常用电流的类型:电流通常分为直流电与交流电。直流电又可分为恒稳直流电与脉动直流电。
注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闪电电流大小、一般家用电器的工作电流大小、手电筒中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小以及电子手表工作时的电流大小等相关常识。
教学环节2:电流的测量
教师活动:利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电流表测量直流电流时的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时的接线示意图,并结合展示的电流表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接线示意图,分别讲解电流表与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的方法和步骤。讲解时最好结合万用表和电流表实物。
学生活动:学生可通过仔细观察实物或根据展示的电流表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接线示意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测量直流电流的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知识点:
测量直流电流的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测量直流电流一般用直流电流表,也可用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挡代替电流表进行测量。
电流表使用时应注意:①与被测电路串联;②注意电流的极性。使被测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③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表选用量程一般为被测电流的1.5~2倍,若事先无法确定被测电流的大小,量程的选择一般应从大到小,直到合适为止;④防止短路。
万用表测直流电流时应注意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应选择在直流电流区的合适位置。其他注意事项同电流表。
三、课堂小结
1.电流的形成、方向、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电流大小的定义、常用单位与类型。2.直流电流的测量方法、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3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2
【课题名称】2.3 电压及其测量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
1.理解电压、电位、电动势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常用单位。
2.掌握电压与电位之间的关系,电源电动势与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3.明确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与步骤。
4.了解常用电池及其应用。【教学重点】
1.电压、电位、电动势的基本概念;电压的大小与方向。
2.电压与电位之间的关系;电源端电压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3.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
难点:电压、电位、电动势的的基本概念;电源端电压与电动势之间的关系 【关键点】
明确电压的大小及其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直流电源、小灯泡、开关、连接导线若干、电压表、万用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小灯泡实验电路。如在小灯泡安全使用范围内,分别用完全相同的2节1.5V电池串接后供电和其中的1节1.5V电池供电,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小灯泡的亮度与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即电源提供的电压)大小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电压及其测量。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压与电位
(一)电压
教师活动1: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引出电压的定义式。
学生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动画,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电压的定义式。教师活动2: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电压的方向、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学生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练习掌握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电位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借助电压的联系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电位的定义及电位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知识点:
电压的定义式:A、B两点间的电压UAB在数值上等于电场力把正电荷由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WAB与被移动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即UABWAB。电压的方向:规定电压的方向由q高电位指向低电位,即电压降低的方向。电压的单位是V(伏),通常还有kV(千伏)和mV(毫伏)。在电路计算时,若事先无法确定电压的真实方向,常常先假定电压的参考方向。电位: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电压与电位之间的关系:电压就是两点间的电位差。在电路中,A、B两点间的电压等于A、B两点的电位之差,即UABVAVB。
教学环节2: 电源电动势与端电压
(一)电源电动势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常用电池的电动势,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正电荷在电源力、电场力作用下移动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电池的电动势,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电源力做功的性质与过程,从中理解电动势大小的定义式。
(二)电源电动势与端电压
教师活动:教师可演示电源端电压测试实验,用电压表或万用表测量电源开路与通路时端电压的值,帮助学生分析电动势与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电源端电压测试演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电源电动势与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
电源电动势通常标在电池的外表面;电动势的大小:等于电源力把正电荷从低电位(负极)移动到高电位(正极),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动电荷量q的比值。即EW。q电源两端的电压称为电源的端电压。当电源开路时,电源的端电压U在数值上等于电源的电动势E,即U=E;当电源工作时,电源的端电压U在数值上小于电源的电动势E,即U<E。
教学环节3:电压的测量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压表测量直流电压时的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时的接线示意图,教师结合展示的电压表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接线示意图,分别讲解电压表与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和步骤。讲解时可结合万用表和电压表实物。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电表实物或根据展示的电压表接线电路图与万用表接线示意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知识点: 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测量直流电压一般用直流电压表,也可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挡代替电压表进行测量。
电压表使用时应注意:①与被测电路并联;②注意电压的极性。直流电压表的“+”接线柱接电压的正极,“-”接线柱接电压的负极;③选择合适的量程。电压表选用量程一般为被测电压的1.5~2倍,若事先无法确定被测电压的大小,量程的选择一般应从大到小,直到合适为止。
万用表测直流电压时应注意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应选择在直流电压区的合适位置。其他注意事项同电压表。
教学环节4:常用电池及其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各种常用电池,并介绍其应用。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常用电池,了解其应用。
三、课堂小结 1.电压与电位。2.电源电动势与端电压。3.电压的测量。4.常用电池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2.3中的部分内容。
【课题名称】实训项目一
万用表的基本操作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
1.熟悉指针式万用表面板各部分组成及其功能。2.掌握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及电阻的方法与步骤。3.学会万用表测直流电压、电流及电阻时的正确读数。【教学重点】
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及电阻的方法与步骤;正确读数。【教学难点】
难点:读数 【关键点】
直流电压的测量与读数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实物展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万用表、电池、电池盒、面包板、小灯泡、导线若干、色环电阻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设置问题情景:如小明玩赛车时把新旧电池混在了一起,请学生们帮小明想办法来区分新旧电池,从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万用表的基本操作。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认识指针式万用表面板
(一)指针式万用表面板
教师活动:教师可展示指针式万用表实物,利用多媒体讲解万用表各部分组成、作用及其相关操作。
学生活动:学生每人或两人一组准备一个万用表,在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下,结合万用表实物学习、认识万用表面板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
(二)操作前的准备
教师活动:教师可边示范边讲解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模仿、练习操作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知识点:
MF47A型指针式万用表主要分为刻度盘和操作面板两部分。操作面板上主要有机械调零旋钮、电阻调零旋钮、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表笔插孔等。万用表操作前的准备:①将万用表水平放置;②机械调零;③插入表笔;④电气调零;⑤使用完毕后转换开关的放置。
教学环节2: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测量
(一)直流电压的测量
教师活动:教师可用测量电池两端电压为例,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池两端电压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过程,模仿、练习万用表测干电池两端电压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注意:红表笔接高电位端,黑表笔接低电位端。
(二)直流电流的测量
教师活动: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流电流测量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总结直流电流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知识点:
万用表测直流电压的操作步骤:①选择挡位与量程。转换开关应旋至直流电压测量区,量程的选择一般为被测电压的1.5~2倍,若事先无法确定被测值的大小,量程的选择一般应从大到小,直到合适为止。②与被测电压并联。红表笔接高电位端,黑表笔接低电位端。
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的操作步骤:①选择挡位与量程。转换开关应旋至直流电流测量区,量程的选择一般为被测电压的1.5~2倍,若事先无法确定被测值的大小,量程的选择一般应从大到小,直到合适为止。②与被测电流串联。电流从红表笔流进,黑表笔流出。
教学环节3:直流电阻的测量
教师活动:教师可用测量10k的色环电阻器为例,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过程,边总结边练习万用表测色环电阻的操作过程。
知识点:
万用表测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①选择倍率。测量电阻时,转换开关应旋至电阻测量区,倍率的选择应以测量时指针在刻度盘的中间位置为标准。②电阻调零。每次选好或更换倍率后,测量之前必须进行电阻调零。电阻调零操作方法同“电气调零”。③测电阻。用万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被测电阻的两端。
教学环节4:正确读数
(一)测量直流电压与电流时的读数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1—2个具体实例,讲解测直流电压与电流时正确读数的步骤。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正确读数。知识点:
读数时,一般刻度盘与量程选择开关配合进行。测量直流电压与电流时,应该看刻度盘中从上至下的第二根标尺,其左端为“0”,右端为满量程,标有“250、50、10”三组量程。标尺上共标有50小格、10大格,选择哪一组量程读数方便,具体要看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所选择的位置。正确的读数步骤:①根据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所处位置,明确满量程的值;②计算每小格所代表的值;③明确指针所指的格数;④计算测量值:测量值=指针所占格数×每小格所代表的值。
(二)测量电阻时的读数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1—2个具体实例,讲解测电阻时正确读数的步骤。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正确读数。知识点:
测电阻,应该看刻度盘中最上方的第一根标尺,其左端为无穷大“”,右端为“0”,并且标尺刻度是不均匀的。电阻的测量值=刻度数×倍率。
三、课堂小结
1.认识指针式万用表面板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2.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测量。3.直流电阻的测量。4.正确读数。
注意:测量电阻时,每次选好或更换倍率后,测量之前必须进行电阻调零。
四、课堂练习
1.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若量程选择开关选择在直流10V,指针所指的位置如图2.3所示,那么被测电压值为多少?若是测量直流电流,量程选择开关选择在直流50mA,指针所指的位置仍为如图2.3所示,那么被测电流值为多少?
2.若图2.3所示为测量某电阻时指针所指的位置,已知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选择在R×10挡,试计算被测电阻的值。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2.3中的部分内容。
图2.3 指针所指位置示意图 【课题名称】实训项目二
万用表测直流电压与电流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原理图在面包板上搭接简单电路。
2.熟练掌握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并能正确读数。【教学重点】
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与电流并正确读数。【教学难点】
难点:小电路的搭接
【关键点】
明确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测量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多媒体展示法、做中学、个别指导 【教具资源】
万用表、各种直流电源、面包板、小灯泡、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任务一
直流电压的测量练习1.测干电池两端的电压
教师活动:教师可示范测电池两端电压的操作方法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测电池两端电压,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规定的表格中。
注意: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旋至直流2.5V挡较合适。2.测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
教师活动:教师可示范测直流电源输出电压(6V)的操作方法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测量。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测电阻两端电压,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规定的技训表中。
注意:挡位与量程选择开关旋至直流10 V挡较合适。任务二
直流电流的测量练习1.搭接小电路
教师活动:教师可介绍面包板的使用方法;分析小电路原理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搭接的实物图,并布置任务与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在面包板上正确搭接电路。2.测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活动:教师可现场示范或利用多媒体展示测电流的正确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练习直流电流的测量。任务三
实训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用万用表测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安全文明操作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测量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课后拓展
想一想如何用万用表测家用插孔中220V的交流电?请写出其操作步骤。
【课题名称】2.4 电阻及其测量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
1.理解电阻的含义,会利用电阻定律计算导体电阻的大小。
2.学会常用电阻器的识别,掌握色环电阻器标称阻值、允许误差的识读,理解电阻器额定功率的含义。
3.掌握万用表测直流电阻的方法与步骤,了解使用兆欧表测绝缘电阻及用电桥对电阻进行精密测量的方法。
4.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1.电阻的含义,利用电阻定律计算导体电阻的大小。
2.常用电阻器的识别,色环电阻器标称阻值、允许误差的识读,电阻器额定功率的含义。【教学难点】
难点:色环电阻器标称阻值的识读;电阻器额定功率的含义。【关键点】
明确电阻的大小及其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实例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常用电阻器若干、万用表、兆欧表、单臂电桥、电动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220V 100W”与“220V 40W”的两个普通白炽灯,让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中灯丝的粗细,“220V 100W”的白炽灯灯丝相对较粗,教师进而分析灯丝电阻与灯丝的粗细有关,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电阻及其测量。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电阻与电阻定律
教师活动:教师可运用类比或提问的方式讲解电阻的基本概念、常用单位及其电阻定律,利用电阻定律讲解一定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电阻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常用单位,学习电阻定律,通过例题学会电阻定律的具体应用。
知识点:
电阻:当自由电子在导体中作定向运动时会受到阻碍,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称为电阻。电阻的单位是(欧姆),常用的还有k(千欧)、M(兆欧)。电阻定律:实验证明,在温度不变时,一定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个规律称为电阻定律,用公式表示为:RL。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通常情S况下,纯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合金如康铜和锰铜的电阻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不大;碳和有些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教学环节2:电阻器
(一)常用电阻器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各种常用的电阻器外形。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展示的各种常用的电阻器外形。
(二)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电阻器主要参数标称阻值、允许误差和额定功率的识读。特别是标称阻值和允许误差的识读,主要以直标法、文字符号法、色标法为例,并给学生一定的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电阻器主要参数的识读方法,特别是直标法、文字符号法和色标法的识读,并根据教师提供的习题进行练习。
知识点:
电阻:当自由电子在导体中作定向运动时会受到阻碍,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称为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k(千欧)和M(兆欧)。电阻定律:在温度不变时,一定材料制成的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RL。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纯金属的S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合金如康铜和锰铜的电阻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不大。而碳和有些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常用电阻器一般可分为固定电阻器、可变电阻器和敏感电阻器等。电阻器的主要参数:标称阻值、允许误差和额定功率。电阻器阻值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直标法、文字符号法和色标法。
教学环节3:电阻的测量
(一)万用表测电阻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测量10k的色环电阻器为例,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示范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过程,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边总结边练习万用表测色环电阻的操作过程。
(二)单臂电桥测电阻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测量100精密电阻器为例,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示范边讲解单臂电桥测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过程,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边总结边练习单臂电桥测电阻的操作过程。
(三)兆欧表测绝缘电阻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测电动机接地电阻为例,结合多媒体课件,边示范边讲解兆欧表测绝缘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边总结边练习兆欧表测绝缘电阻的操作过程。
知识点:
万用表测电阻的操作方法与步骤:①选择倍率。测量电阻时,转换开关应旋至电阻测量区,倍率的选择应以测量时指针在刻度盘的中间位置为标准。②电阻调零。每次选好或更换倍率后,测量之前必须进行电阻调零。电阻调零操作方法同“电气调零”。③测电阻。用万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被测电阻的两端。单臂电桥测电阻的方法与步骤:①先将检流计的锁扣打开(内→外),调节调零器把指针调到零位。②把被测电阻接在“Rx”的位置上。③估计被测电阻的大小,选择适当的桥臂比率,使比较臂的四档都能被充分利用。④先按电源按钮B(锁定),再按下检流计的按钮G(点接)。⑤调整比较臂电阻使检流计指向零位,电桥平衡。⑥读取数据:被测电阻=比较臂读数之和×比率臂。⑦测量完毕,先断开检流计按钮,再断开电源按钮,然后拆除被测电阻,再将检流计锁扣锁上,以防搬动过程中损坏检流计。兆欧表测绝缘电阻的一般步骤:①将兆欧表放置在平稳的地方。②开路试验。将兆欧表的两接线端分开,摇动手柄。正常时,兆欧表指针应指向“∞”。③短路试验。将兆欧表的两接线端接触,摇动手柄。正常时,兆欧表指针应指向“0”。在摇动手柄时不得让L和E短接时间过长,否则将损坏兆欧表。④用单股导线将“L”端和“E”端分别接在被测电阻两端,摇动手柄,摇动手柄的转速要均匀,一般规定为120/mim,允许有±20%的变化。⑤使用后,将“L”、“E”两导线短接,对兆欧表作放电工作,以免触电事故。
教学环节4: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或利用多媒体说明正温度系数电阻器和负温度系数电阻的具体应用场合。
学生活动: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或讲解的实例了解正温度系数电阻器和负温度系数电阻的具体应用场合。
三、课堂小结 1.电阻与电阻定律。2.常用电阻器。3.电阻器的主要参数。4.电阻的测量。
5.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4。
【课题名称】实训项目三
万用表测电阻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熟悉万用表测固定电阻器的基本操作,并会正确读数。2.学会万用表测电位器、光敏电阻器阻值的变化。【教学重点】
万用表测固定电阻器并正确读数。【教学难点】
难点:万用表测电位器和光敏电阻器阻值的变化
【关键点】
万用表测电阻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展示法、个别辅导法 【教具资源】
万用表、小灯泡、色环电阻器若干、光敏电阻器、电位器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各种电阻器的识别
教师活动: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展示各种电阻器实物,并讲解各种电阻器的特点和用法。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多媒体与教师的讲解,了解各种电阻器的特点和用法。知识点:
小灯泡两端的电阻是固定电阻。电位器有三个端,其中1、3端之间的值是固定的,1、2或2、3端之间的电阻是可变的。光敏电阻器的阻值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任务二
测小灯泡电阻和色环电阻器
教师活动:教师可提示小灯泡电阻和色环电阻器阻值的大致范围,提醒学生正确选择倍率。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提示和提醒下正确选择倍率,并按要求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注意:每次选择倍率后必须进行电阻调零。任务三
测电位器和光敏电阻器的阻值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说明并讲解电位器和光敏电阻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说明测量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电位器和光敏电阻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按要求进行测量训练。
注意:电位器的三个端点不要搞错。知识点:
测电位器标称阻值及阻值变化情况操作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挡位与倍率。②测标称阻值。万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电位器的“
1、3”两个管脚进行测量,并正确读数。③测阻值变化情况。万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电位器的“
1、2”或“
2、3”两个管脚,同时旋转电位器的旋钮,观察万用表指针的变化情况。测光敏电阻器阻值变化情况操作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挡位与倍率。②测阻值变化情况。用万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光敏电阻器的两个管脚,然后用黑纸片慢慢靠近光敏电阻器,直到完全挡住光照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观察万用表指针的变化情况。
任务四
实训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用万用表测固定电阻器、电位器及光敏电阻器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安全文明操作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总结测量固定电阻器、电位器及光敏电阻器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收获与体会,并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课后拓展
请问你知道热敏电阻器吗?通过课外学习说一说热敏电阻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课题名称】2.5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电阻的伏安特性。
3.会区分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了解其典型应用。【教学重点】
1.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电阻的伏安特性。【教学难点】
难点:电阻的伏安特性 【关键点】
用欧姆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电阻器、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通过展示1—2个具体实例让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回忆并复习初中已学过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教师活动:教师可设计并出示各种类型的例题。学生活动: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练习相关例题。知识点: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在电阻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I与电阻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与电阻R成反比,这就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U。
R注意:欧姆定律的变式RU并不表示电阻的阻值会随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而改变,也
I不会随通过电阻的电流变化而改变,此公式只是说明电阻的阻值可通过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阻的电流大小来进行计算。
教学环节2:电阻的伏安特性
教师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线性电阻(如固定电阻器)和非线性电阻(二极管)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图,并讲解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种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图,并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电阻的伏安特性。
教学环节3:非线性电阻的典型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展示,讲解各种非线性电阻的典型应用。
学生活动:学生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仔细听讲。知识点:
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电阻阻值不随电压、电流变化而改变的电阻称为线性电阻。人们平常所说的电阻都是线性电阻,线性电阻的阻值是一个常数,其电压与电流关系符合欧姆定律。反之,电阻阻值随电压或电流变化而改变的电阻称为非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的阻值不是常数,其电压与电流关系不符合欧姆定律。伏安特性:一般把电阻两端电压U和通过电阻的电流I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称为电阻的伏安特性,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称为伏安特性曲线。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曲线。
三、课堂小结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电阻的伏安特性。3.非线性电阻的典型应用。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5。
【课题名称】2.6 电能与电功率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
1.理解电能与电功率的基本概念,学会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2.知道额定值(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含义。3.了解单相电能表的铭牌。【教学重点】
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额定值的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额定值的理解 【关键点】
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举例法、练习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单相感应式电能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通过创设以下情境:若在标有“220V、40W”的灯泡、“220V、55W”的电风扇、“220V、1500W”的电吹风、“220V、1000W”的电饭煲两端都加上220V电压,请问连续使用1小时后,你知道哪个用电器消耗电能最多?哪个最少?分别为多少?然后引出电能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电能与电功率
教师活动:教师可讲解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常用单位。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听教师的讲解。知识点:
电能: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荷定向运动形成的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能。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将电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如果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则电流所做的功即电能W=U q=Uit。电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在实际使用中,电能常用千瓦·时(俗称度)为单位,符号是kW·h,即1kW·h=3.6×10J。
电功率: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如果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功为W,那么电功率为P=W/t。纯电阻电路,电功率的公式还可以写成P=UI=U2/ R=I2R。
教学环节2:额定值 6教师活动:教师可通过例举一些电器中的铭牌数据,说明额定值的意义。然后例举一些含有额定值并需要计算电能与电功率的相关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可通过边思考边听教师讲解,从而理解额定值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一些练习题,以便掌握电能与电功率的计算。
知识点:
额定值:额定值就是保证电气设备能长期安全工作的最大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电气设备的额定值通常标在一块金属牌(铭牌)上,固定在设备外壳上,因而有时额定值又称为铭牌数据,如灯泡上220V、40W即为额定值。
教学环节3:电能表
教师活动: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展示电能表实物,讲解电能表上铭牌数据所代表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可边仔细观察实物及多媒体,边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铭牌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知识点:
在电能表的铭牌上都标有一些字母和数字,其中DD228电能表的型号,DD表示单相电能表,数字228为设计序号;一般家庭使用就需选用DD系列的电能表,设计序号可以不同。220V、50Hz是电能表的额定电压和工作频率,它必须与电源的规格相符合。5(10)A是电能表的标定电流值和最大电流值,5(10)A表示标定电流为5A,允许使用的最大电流为20A。1200r/kWh表示电能表的额定转速是每千瓦﹒时1200转。
三、课堂小结 1.电能与电功率。2.额定值。3.电能表。
四、课堂练习
教材中思考与练习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1.“学习辅导与练习”同步训练中的2.6。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只能使学生没有求知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负担。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机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将学习的意识提高一个层次,而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欲望而乐于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开放思路;再次,问题提出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最后,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探究的开展。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在“并联谐振电路”教学中,这样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调节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则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变化,反映出流过灯泡电流的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这时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不能使学生仅仅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所采用的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例如,放大器静态工作点Q设置和稳定的这部分内容,授课前首先布置预习,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从预习中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静态工作点?它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设置?怎样才是合适?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后又怎样稳定呢?”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自己先行思考探究,再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依次讲解。静态就是放大器在没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的工作状态,此时基极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射极间电压Uce在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对应的一点Q称为静态工作点;合适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就是要使放大器不失真地放大交流信号;工作点Q的设置可以通过用近似估算法和图解分析法得到。以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为例分析,在动态时,如果静态工作点Q定得太高,当 幅值较大时,因三极管饱和引起饱和失真(彻底失真);反之,静态工作点Q定得过低,当 幅值较小时,引起截止失真(切顶失真),说明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可保证放大器对信号放大而不失真。但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存在缺点是稳定性差,容易受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波动影响,使静态工作点改变,严重时使放大器不能正常工作。要使放大器正常工作,应该把电路改成分压式共发射极偏置电路,它主要是利用RB1、RB2为基极提供稳定Q点的电压UBQ,同时利用发射极电阻Re使ICQ稳定,它对交流信号有抑制作用,既稳定Q点,又不削弱对交流信号的放大作用。在发射极电阻两端并一个大容量电容CE,使交流信号在CE上顺利通过,而直流不能通过,所以对静态工作点无影响而稳定了Q点。经过对电路的改进,解决了放大器免受温度、电源电压变化引起的失真问题,保证放大器的正常工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第二,学生根据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主要环节);第三,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会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 善于提出疑问、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抒发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于可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收获、喜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容时,提出电容器C1=40μF,耐压为150V;C2=60μF,耐压为400V。串联接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问电容能否安全工作?先提问:这两个电容正常工作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结论:能正常工作。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后由教师讲解评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问题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发现掌握新知识。因此,要正确处理 “引”和“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过多牵引,必要时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尤其是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或启示。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五、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始时,学生可能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教师就要结合日常用电情况,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六、注意反思,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在每节课结束后,要回顾刚才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思维上升,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应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把探究教学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教学工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7
一、对MOOC的一些实践性认识
在未参与MOOC建设之前, 笔者对MOOC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 知道MOOC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教师制作好讲课视频, 然后按周上传讲课内容, 挂在平台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但通过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的制作与建设, 笔者对MOOC有了进一步的实践性认识。
(一) MOOC必须具备的一些元素
一门MOOC课程必须具备的元素有以下这些: (1) 课件。课件是MOOC的主要元素, 是讲课视频或操作视频。一门MOOC课程的主体就是由一系列的讲课视频, 即课件组成。 (2) 证书。学习者学完一门MOOC课程后, 只要成绩达到要求, 就可以获得由中国的大学MOOC颁发的、主讲教师签名的中国的大学MOOC认证证书。 (3) 时间周期。MOOC的学习内容是以周为单位上传的。 (4) 时间段。一门MOOC课程的开设是有时间段的, 从第一周的内容上传开始至最后一周内容上传完毕后, 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完了就结束。 (5) 有讨论。在MOOC学习平台上设有专门的讨论区, 讨论区中, 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 也可以随时帮其他学习者解答, 学习者和教师团队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6) 有随堂练习、单元测验和考试。每一讲内容学完后, 都会有一些随堂练习供学习者练习;每一单元内容学完后会有单元测验供学习者测验, 以评价学得怎么样;整门课程学完后, 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些内容在最后的成绩计算中都占一定的比例。
(二) MOOC需要有一定的平台支撑
MOOC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支撑平台。目前, 中国综合性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爱课程网等。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网站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 以及“中国职教MOOC”,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运行、更新、维护和管理。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由职教建设委员会支持建设的职教MOOC都放在爱课程网的平台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于2015年11月24日至2016年2月6日在爱课程网站的中国职教MOOC频道上第一次开课, 目前第一次开课已结束, 选课人数多达7000多人。
从选课的人数和对象来看, 有在校学生、企业工作人员, 有年轻的、相对年长的, 选课的对象趋于多元化。爱课程网站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是一个很不错的MOOC平台。
(三) MOOC有一个宣传课程特色的窗口
如图1所示, 每一门MOOC都有一个介绍其特色和内容的宣传窗口, 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先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宣传窗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概述、证书要求、预备知识、授课大纲、参考资料、宣传片、开课信息、课程信息、授课教师团队以及进入学习窗口。
(四) MOOC学习窗口相当于一个超大课堂
如图2所示, 学习者一旦进入学习后, 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超大课堂的学习区, 因为有些MOOC的学习者多达几十万人。学习区中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团队和学习者群体, 授课教师团队会及时发布公告、课件、测验与作业以及讨论题, 并解答学习者提出或讨论的各种问题;学习者群体阅读和学习相关公告、课件, 进行测验和作业, 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也可解答其他学习者的提问。这些提问和解答具有非即时性的特点。学习者群体和授课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个学习共同体在相当于超大课堂的学习区中共同学习和讨论。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与实施策略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 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 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应当属讲课短视频。要使这些讲课短视频既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又让学习者感兴趣、学得有效果,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中, 我们从团队合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视频制作四个方面做了重点思考和深入的实践。
(一) 团队合作——“技术”+“沟通”
要制作一门MOOC, 除了授课教师团队外, 还需要一个能够完成视频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的技术团队。该技术团队应具备与授课教师充分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拍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之前, 授课教师先把团队对这门MOOC希望呈现的方式、需要达到的要求与技术团队做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拍摄样例之前, 授课教师先指导技术团队进行学习, 挑选一些自认为相对比较好的MOOC给技术团队观看, 让他们了解MOOC拍摄的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 由授课教师团队提出视频拍摄和呈现的方案, 技术团队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开始进行样例的拍摄。我们是以“电流及其测量”这一相对比较典型的内容为例进行拍摄的, 因为, 这一讲内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验和实践操作, 能够代表整门课程的特色。
样例的制作以及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沟通, 为后续整门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技术团队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 其策划能力以及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课程设计——“实用”+“碎片”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电类专业平台课, 既有理论知识, 又涉及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技能, 内容多而基础。因此, 整个课程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课程的认真梳理和分析, 最后, 我们采用“实用”+“碎片”的理念加以设计,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 课程结构基本完整。整门课程设计为8周内容, 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大模块, 其中, 直流电路4周, 交流电路4周。每周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安排为4—6讲, 约3—4学时。这样保证了课程结构的基本完整性。
第二, 教学内容实用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产生活, 并增加电工技术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能。如讲到交流电时, 主要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用电器, 学习时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讲到电阻器的识别时, 会增加贴片元件的识别等新的技术。
第三,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讲课视频分主讲视频和操作视频。理论知识以主讲视频为主, 适当穿插一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实践操作技能以操作视频为主, 拍摄具体的操作过程, 加一定配音。如电流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 包括1个主讲视频和4个操作视频。主讲视频以理论性知识为主, 操作视频以实践性知识为主。
第四, 视频内容长短合适。把每一周、每一讲内容做碎片化处理, 每个视频既要讲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 又要尽量控制在6—8分钟。让学习者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看完一个视频, 尽可能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 教学设计——“兴趣”+“方法”
课程设计完成之后,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每一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是每一讲内容设计之前我们授课教师需要拷问自己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始终遵循“兴趣”+“方法”的理念, 既要让学习者感兴趣, 又要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具体采用的策略如下。
第一, 巧导入, 吸眼球。在每一讲内容的导入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讲电压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时, 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从小黄在玩赛车时, 不小心把新旧电池给混淆了, 不知怎样区分这一生活情景入手, 引出电压及其测量这一内容。又如讲电阻与电阻器这一内容时, 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从电子维修人员在维修电器设备时, 需要快速识别出电阻器的标称阻值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电阻器如何快速识读这一内容。
第二, 借动画, 助理解。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 尽可能使用动画, 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安全用电这一讲内容时, 使用了模拟触电、急救的一些动画。又如讲到电流的方向时, 使用了自由电子流动形成电流的动画等。
第三, 活课件, 引注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多, 很多内容讲解时都是以PPT课件的形式呈现的。为了在讲解的过程中, 始终能抓住学习者的眼球, 吸引其注意力, 在做PPT课件时, 尽可能讲到哪儿, 课件就移到哪儿, 用课件的动感去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因此, PPT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
第四, 用实验, 解现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课, 有些内容用实验的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如讲RL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分电压之间的关系时, 采用日光灯电路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三个万用表测出总电压 (223V) 及灯管两端的分电压 (57.2V) 和整流器两端的分电压 (202V) 。从测量结果就可以明显看出, 总电压并不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因此, 可以用实验说明问题的, 尽可能采用实验来加以说明。
(四) 视频制作——“真实”+“用心”
讲课视频是MOOC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学习者是通过看授课教师的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进行学习的。为使学习者在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 既要感觉到授课教师的亲切、随和, 又要感觉到教师对其一对一的讲课。为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再结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特点, 主讲视频采用的是“画中画”的形式, 操作视频采用的是“过程”+“特写”的形式。这种视频需要录屏加拍摄同时进行, 比较费时费力, 但为了追求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感, 我们是用心做了, 总体效果还不错。
三、对MOOC建设后的进一步思考
制作一门MOOC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那么一门MOOC建设完之后, 除了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外, 还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起码还有以下三点。
(一) 让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
MOOC是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 但它不同于微课和精品课程。MOOC中的教师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相当于一个个微课, 但比微课更进一步的是, MOOC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都有微课呈现, 课程资源按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课程本身的结构形成了序列化。不像之前教师们做的微课和精品课程, 更多的是为比赛而做, 挑最容易呈现的来做, 不成系列, 因此, 微课和精品课程的使用率不高。而MOOC将课程资源形成系列后, 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源, 把静态的课程变成了动态的课程, 便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使用。
(二) 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MOOC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理解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先在MOOC中学习, 也可以在MOOC中复习巩固。另外, 有了MOOC资源后, 可以方便教师做翻转课堂。课前, 让学生看视频、做练习;课中, 可以对知识点、练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提升。
(三) 是对课程的精细化设计
做好一门MOOC的关键在于课程的重新梳理和设计、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和重新排序、每一讲内容的重新构建和呈现方式, 这实际上对于授课教师团队来说, 是对课程的一次重新梳理。因为,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把每一讲内容都会当成公开课那样来对待, 上一讲内容与下一讲内容之间的衔接, 每一讲的导入以及内容的精练性、实用性、趣味性等都是授课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 这样做出来的MOOC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来说, 更加精细, 质量会更高。授课教师是在原课程或教材的基础上, 又做了一次深层次、精细化的梳理, 对教师来说, 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四、结语
MOOC建设虽然是一个比较综合和精细化的工程, 但更重要的还是MOOC建设完之后,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把它应用好、推广好和改进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是今后我们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英文“MOOC”作为一种术语使用已经有七八年了, 但正式流行起来是2012年, 对应的中文“慕课”词语是在2013年初逐渐被人们使用和认识的。现把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8
1 激发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第一次教学任务之前, 精心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导入方法,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深厚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生活经验引入法、演示实验引入法、设问悬疑法、类比引入示、以旧拓新法……, 例如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时, 就利用我们平常看到的自然现象向学生提问, 为什么小鸟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等等。这样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使得他们那求知的双眼不再迷茫, 年少的青春与激情也被这样一块小小的石头激起无数的涟漪, 引导他们去解决自己求知路上面对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2 营造氛围——各抒己见寻真解
在教学中, 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张弛有度, 使学生不但学到相关专业知识, 而且获得愉快的心理满足。设计课堂结构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讲有练, 让学生动脑动手, 做课堂的主人。在组织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 上课的形式要灵活, 如实验、讲练、讨论、竞赛、多媒体等等, 根据教材特点交叉安排, 不断激发起学生大脑的兴奋,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自由畅快地表达看法;尊重关心学生, 与学生沟通谈心,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对课程、专业的热爱。
3 小组合作——团结协作力量大
孔中山先生曾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 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 在技能训练中主要采用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方法, 每一次考核是对整个小组进行考核。在完成任务之前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每一次的任务做好分工, 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相应的任务或工作, 在技能训练中相互帮助, 相互提醒, 共同协作, 完成每一次的技能训练任务。任务完成后, 每一个小组还要推荐一名同学总结自己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或教训, 或者独到创新之处, 使得所有的小组都会有更多的收获。“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合作的重要性。人多智慧多, 只要善于合作, 去发挥合作和整体的力量, 就能想出办法, 取得成功。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善于与别人合作。
4 分层教学——万紫千红春满园
从所周知,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个性发展的差异,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而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总结出了“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每个班学生的个性差异, 制定出A、B、C三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A为较高难度的任务, 目标B为普通难度的任务, 目标C为较低难度的任务, 目标C为所有同学都应该完成的任务, 目标B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任务, 目标A为选做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任务去完成。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种愉快的情绪, 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真正印证了“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5 良好习惯——人格魅力最精彩
中职学生才进校时在行为习惯上面表现还不尽如人意, 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课教学还是实作课教学中, 我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理论课上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实作课教学更是要求学生, 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牢记安全用电常识, 实作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小组分配的任务按照要求去完成。教师在实作过程中一边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一边监督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电工工具的有序摆放、导线剥皮后的处理等等, 要求随时保持实作室整洁干净的环境, 对做得不好的学生现场马上纠正。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培养, 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展示出了精彩的人格魅力。
6 专业楷模——榜样力量最无穷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经常给学生讲述在本行业做出卓成就的人, 上至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下至公司、企业里面的技术能手、专业标兵, 以及学校历届的优秀学生等等。通过对这些优秀人物的了解与学习, 学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获取成功的经验。学生从行业楷模的身上感受无穷的榜样力量, 以此来促使自己在专业学习上进步。
7 以身作则——春雨润物细无声
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打交道,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 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在要求学生做到、做好的, 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做好, 以身作则。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样, 学生在教师每天的熏陶中, 感受到平等、宽容等等美好氛围, 从而也使自己逐渐拥有这些良好的美德, 进而去感染周围的人。
当然, 要培养学生的情商, 以上这些做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行、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 借助更多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情商的培养, 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人才, 改变中国目前技能人才比较落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好教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 (美) 伊丽莎白骕布鲁瑞克斯, 莫尼克骕麦基 (著) , 中国青年出版社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9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由于其不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内容比较枯燥, 加之现在中职生源的基础越来越差, 学生在学习这门功课时, 普遍感到概念原理抽象难懂、计算枯燥繁杂, 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滋生蔓延。我认为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训教学, 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教学过程。它以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为实践教学主线,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中的探究式教与学的模式。通过此教学法, 学生可以在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中, 准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重点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深刻体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习积极性, 锻炼个人能力。下面通过《荧光灯电路的安装》来说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3荧光灯安装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3.1项目的选择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 最后, 还必须现实可行, 有条件完成项目。考虑到学生对荧光灯比较熟悉, 所以我选择荧光灯的安装作为教学任务。并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项目总的要求:认识并会使用常用的电光源;知道荧光灯的工作原理;学会荧光灯电路图的绘制及安装方法;会排除荧光灯电路的常见故障。
3.2器材准备
荧光灯灯具一套 (灯架、启辉器、镇流器、灯管) , 插头线一根, 电工工具一套, 红色、黑色多股铜芯软导线各若干米, 电源开关一只, MF47型万用表一块, 绝缘胶带一卷。
3.3学生分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 在对学生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小组成员层次, 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的差异来进行合理分组。比如, 理论知识强的可为组员提供原理设计与分析方面的帮助, 动手能力强的可为组员提供元器件的检测、检修与导线的连接方面的帮助, 性格仔细且基础较好的可为组员提供检查与核对方面的帮助, 从细节中找寻问题的根源……最后,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我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 并指定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各小组组长。并且各小组长根据本组的方案, 对小组成员作出具体的分工。
3.4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分步骤按计划实施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实施过程按计划实行可以使小组成员思路清晰, 分工明确, 进行起来有条不紊, 少走弯路, 节省时间, 有利于提前完成任务。笔者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组内分工协作, 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 通过相关书籍收集信息, 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提出问题、指导、补充和纠错。最后, 每小组分步骤合作完成整个项目。
第一步:绘制荧光灯电路原理图。
通过观察实物和电路符号的比对, 有助于学生掌握荧光灯电路的组成, 并进一步认识其各处部件。组内展开讨论, 查阅相关书籍, 画出原理图。通过小组讨论合作,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二步:检查荧光灯的器件是否完好。
用万用表检查各配件好坏, 我先作出提示:灯管两端灯丝应有几欧姆电阻, 镇流器电阻约为20~30Ω, 启辉器不导通, 日光灯插座、启辉器的底座内接线是否良好, 有否损坏。学生在检查时, 我到各小组巡视, 主要观察同学们使用万用表的情况, 对不合规范的进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万用表检测元件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荧光灯各配件的内部构造及在电路中的作用, 从而更进一步探讨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为检查故障做好理论准备。
第三步:安装。
按照电路原理图将电源开关、灯管、镇流器、启辉器及灯座用导线连接起来, 并将灯座固定在灯架上, 将灯管安装在灯座上, 盖好盖板 (注意:相线用红色线, 零线用黑色线, 并要保证绝缘性) 。在这一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应多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交流讨论, 鼓励能力较高的同学帮助能力较差的同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步:检查与排除故障。
项目实施的最后阶段, 要求各小组自行检查线路, 笔者只对检查项目做出提示:看连线是否正确, 不能出现短路或开路现象;开关一定要串联在火线上;镇流器必须与灯管串联;启辉器与灯管并联;导线与器件一定要接触良好, 有无松动、裸露现象, 绝缘胶布包缠是否规范;灯管和灯座是否固定良好, 有无松动现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做事一定要细心和有耐心, 要有头有尾, 不能虎头蛇尾。之后, 笔者到每组进行一次检查, 无重大安全隐患后, 再让各小组进行通电试验, 有的小组一次性成功, 有的小组电路没有反应。此时, 要求没有成功的小组根据荧光灯的工作原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小组内进行讨论, 查找故障点。通过努力, 他们基本上独立完成了本次项目活动。看着本组荧光灯亮了, 学生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3.5项目完成后评价
评估是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优劣及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问题, 起到导向、诊断、激励作用。最后评价时, 笔者先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介绍本组实际操作过程及完成情况, 并展示本组的成果。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进行互评, 最后, 由笔者对各组进行了点评, 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绩, 并组织全体学生回顾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构知识要点。指出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 纠正未达到要求之处, 同时纠正一些不规范的操作, 强调安全文明生产。
4项目教学法实施总结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我认为要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法,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设备、场地是项目教学法的基本保障。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以任务为引领, 在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为了更好的“做”, 则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训设备和场地。
2) 项目的难易度应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项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自满、骄傲的心理, 也不能将项目设计的过于困难, 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对参与专业实践活动丧失兴趣。
3) 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由于采取分组实施的方式, 其分组的原则、组员搭配、内容分工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分工明确, 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师须转变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教学法一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则变成了学生实践、讨论、交流过程中的指导者, 并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求教师既能上好理论课, 又能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也就是要求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10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训教学采用的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教辅”地位,实训内容也依附于理论教学,且大都以验证性实训为主。实训方法、实训步骤甚至实训过程都由老师“包办”,实训成了“走过场”。一个学期结束,学生对实训内容和实训仪器设备仍不了解,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由于这种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高职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独立设课、单独考核
独立设课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地位在传统实训教学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都是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安排,完全依附于理论课。往往是做完第一个实训,隔一段时间再做第二个实训,学生对前面所做的实训内容几乎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学生对做实训普遍不重视、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我们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改成独立设课,自成体系,集中训练,并且单独考核。实训课独立设课后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地位,保证了教学时数,增强了实训的系统性,同时有利于各教学班实训课的合理安排和统一管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两个独立教学环节。
单独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训的重视程度实训课独立设课后,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改变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实训课的考核相对于理论课要复杂得多,不仅要体现公平合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核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认识自己的不足。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从一开始做实训就向学生公布考核的基本要求和考核项目。考核内容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方式采取分批或分组进行,必要时还可采取答辩的形式,边做、边问、边答。这样,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教师都看得很清楚,这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滥竽充数和抄袭作弊的现象发生,从而使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我们采用的是分级制,即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记取。这种实训单独考核记成绩的做法,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训的重视。
2 推行有限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训教学就是开放实训场地、开放实训仪器和开放实训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训。这种模式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课采用完全开放式教学模式尚有诸多困难。首先,高职学生数量较多,实训仪器、场地受限。其次,实训时间和学生知识受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自主性实训。再次,实训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难以保证。所以,采取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校情。
现阶段推行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所谓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是指开放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即半开半闭)的模式。传统实训教学是教师把一切准备好,学生照着实训步骤按部就班地来做,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不到发挥和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将开放模式与传统模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实训室的潜能,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例如,我们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进行分段,划分出一些必做实训和选做实训,集中安排实训和自由开放实训,并允许部分学生自主进行额外的实训内容。但事先要查看一下该实训室的课表,与实训室教师取得联系,不然会在场地使用上发生冲突。在实训设备的安全使用方面,我们的做法是采取准入、登记和检查制度,实训室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控制和把关。这种半开半闭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总之,有限开放式实训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实训教学工作,应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探索有限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经验和规律,逐步向完全开放式实训教学过渡,以达到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实训和学生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
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多年来,我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双证书”是指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和考核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后上手快,能很快适应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高职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为学生就业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对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讲,职业资格证的取得,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根据教学安排,《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室在期初和期末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为了把这段闲置时间的实训师资和仪器设备利用起来,积极承担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考证工作,使实训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有计划地将考前培训和职业技能考证工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另外,我们还将相关课程的实训内容与职业技能考证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原本功能单一的实训室具有双重或多重功能。这样,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可以进行职业技能考证工作,真正实现了实训设备资源的高效运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改革,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走出一条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全新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化教学;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多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本质特征的教育。
另外,素质教育有三大意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学校而言,课堂是实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确保素质教育很好地得以实施,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知识提高,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方法,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同行已探索出来的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同时从自身实际出发,加以改造。
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身始自终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一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必须明确章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是一个由知识、智能、思维所构成的立体性多层次的教育系统,其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它是由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思想目标等三大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各大目标又可分解为多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目标时,要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要符合学生实际,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使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层次性原则是指要体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本人在职校一年级《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课本常见现象及一般维修技术的综合应用,达到考证能力要求,使之顺利通过本专业的中级考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性思维。
学生分类目标:
A类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类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实际能力,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的实际兴趣,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归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3.重视教学内容的多重性
教學过程中以前常有一种误解:教学的唯一内容,就是教给学生书本中的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各学科的特点,更忽视各地方丰富的乡土教材。《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作为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辨证思维、巧妙的方法,并广泛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挥教育教学机智,精造适宜内容融入教学中来,把握好教育火候,水乳相融,做到自然渗透,更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的灵活性,教法多样化,注重个人风格形式。
首先必须澄清思想,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是指“新的教学方法”,奥加涅相曾指出:“区分教学方法的‘新’与‘旧’是毫无意义的,主要看他是否符合学校教学改革的精神。”
其次,先进教学手段是指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媒体,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熟练使用图片、实物、挂图等常规教学工具,更应会使用投影仪、录相机、计算机等各种媒体工具,能设计制作教学所需教学软件和简单教具,使三者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篇12
1 具体编写方法和原则
1.1 遵循“理论够用、适用、实用”原则
要将教材建设放在基础性的地位, 从专业建设的整体入手,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特点, 抽象的理论太多, 不仅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 而且会容易引发他们的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够用、适用、实用”原则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教学强调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尽量简化理论阐述, 要加入企业的真实产品做载体。遵循内容具有代表性、完整性、难度适中。尽量做到难度适中。
1.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
以往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遵循的是“以教定学”的原则, 从教师的角度编写教材, 比较少关注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一体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应更多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条件和机会。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和训练技能。
1.3“仿、训、做、学、教”彰显“教学做”一体化特色原则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理论与实操合一、教室与实验室合一、学生和员工合一、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合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 由专业骨干教师联合行业技术专家和高校知名学者、根据行业实际和生产一线需求,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统筹规划,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思想和吉林省、长春市支柱优势产业特点, 建设教材和教材相匹配的融纸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
2“构建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教学做合一教学内容体系
该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为电工技术部分;模块二为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模块三为数字电子技术实训。这就要求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学校、学生的基础出发, 从专业建设整体入手, 把教材建设和专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要体现培养学生所需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的协调统一, 又要统筹教材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现教材的整体优化。
2.1“构建教学做合一、实施‘3P’一体化教学”, 彰显校本特色
实施“3P”一体化教学, 即把Principle (原理) 、Practice (实践) 、Product (产品) 集为一体, 贯穿于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技能教学的“学做合一”过程始终。学生在使用教材时, 学做结合, 勤于动手,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勇于创新, 自己能够制作或设计出构思新颖、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来。学生在学习一个项目或者一门课程后, 可以根据课程的核心知识, 选择一个项目, 并独立自主地做出电子产品, 这种方法以理论教学为开端, 以实践训练为重点, 以完成流程为目的, 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学做合一”的思想。
2.2 尝试推行创新学分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学分就是对于学生在课下完成的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各种活动、设计、产品等, 按照一定的规则赋予相应的学分, 创新学分旨在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 申报参加大学生介入计划应用项目的研究, 每学期各个分院都要积极审核创新学分的申请、评价和答辩, 学院并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全面推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合力,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采用“双任务驱动法”教学, 富有启发性
该教材采用“双任务驱动法”教学, 富有启发性。做到课内实训任务明确, 课后有类似相关的实训任务自主完成。只要学生安装了电子电路Multisim仿真软件, 备有一套电工电子实训工具包和必要的元器件, 就能够按照操作步骤自主完成相关实训项目。适合于边教、边启发、边做、边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中有做, 做中有学, 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实训效果评价,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经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工程应用能力, 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 研究结果
3.1 创新教材风格, 利用仿真软件技术, 多种实训手段并用, 凸显高职特色
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10.1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界和电子技术界。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10.1, 根据需要实时控制, 使电路功能可以分层次的展现, 实现逐层深入的效果,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 结合使用面包板插接电路、在虚拟仿真基础上进行焊接制作、利用虚实结合手段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自由的环境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2融合职业资格标准, 实训教学与技能鉴定同步,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可以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计划, 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规定与行业人才的准入要求, 开展教学工作, 将其成绩合格视为相应职业岗位、工种的技能鉴定成绩, 如在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中进行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及电子装配工程师、电气智能应用工程师等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工作。这种方法以理论教学为开端, 以实践训练为重心, 以消化吸收、制作产品为目的, 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学用一致。并积极组织教师建设精品课程, 出版系列教材, 对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3 巧妙设计任务,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台和教具实现“一体化”教学
课程组人员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 共同完成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真实项目的对接, 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 根据教学实践内容的需求,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喇叭线路的连接与检测、电动车窗线路的连接与检测、鼓风机线路的连接与检测、步进电机的测量等汽车实训台, 开发了汽车电瓶监视器汽车自动变光、救护车报警电路等与汽车有关的实训项目, 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4 问题与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要针对职业岗位 (群) 的需要, 体现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而以往的教材基本是在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 教材内容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应用技能的传授, 或者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割裂开来, 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实训内容更是匮乏, 缺少形成能力和技巧的教学内容资源, 要实施情境化教学模式, 则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5 结语
随着该课题研究的向前推进, 完成了项目教材、任务驱动式教材的编写, 教材所采取的任务载体仍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 实现了教材与企业接轨, 使编写出来的教材更能满足企业各个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 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在搭建开放性教材平台、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形成相对完备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教材建设, 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教学相长, 不断提高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素质, 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在教学时间、内容、学分取得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学校、学生、用工单位的三方共赢, 不断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恒, 苏小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66-67.
[2]胡艺芬, 李友彪.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实训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14) :586.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推荐阅读: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案 第二章 电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测量09-25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08-26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05-26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09-27
电工技术基础习题练习10-26
电工技术与实训09-04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08-10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习08-18
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论文10-25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