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2024-06-08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精选12篇)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1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有部分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的、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只需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 对于这部分知识用不着去制作复杂的课件来进行教学, 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相宜的整合方式, 才能确保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该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设计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策略制定、媒体选用、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蓝图, 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首先依赖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当中。在目前,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中, 它们各有千秋。因此,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相应的教学设计, 或根据需要将两者融合。在进行设计时,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考虑它的引入是否有助于发挥其它要素的系统功效, 是否有较为理想的投入产出比。若上述两点得到肯定, 则需要设计信息技术的引入时机、引入方式、预期所起的作用及对该作用的评估方式等。教学设计是整合的突破口, 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是整合实践的保障。因此, 要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首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教学成效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掌握情况, 修定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要素分析进行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先要分析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诸要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搞好“整合”, 这是搞好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基础。

1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他们自我意识强, 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但是, 也要看到, 他们多年来一直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因此, 要充分估计他们的能力和潜能, 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转变他们习惯的思维定势。

2 教学目标分析

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课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 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知识, 并为今后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学习中认识电子技术对现代科学技术重大影响和各种应用, 了解并适当涉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前沿。这门课中教学内容包括了十个部分: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其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其中的“了解”是指学生能够明确概念、原理, 并能准确地表述, 属于最低能力层次;“理解”是指学生能够在识记的基础上, 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全面正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和应用;“掌握”是指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够运用原理分析实例或用实例说明原理, 举一反三, 而且能准确把握各原理之间的关系, 灵活应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属于最高能力层次, 包含对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具体目标是: (1) 认识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其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 理解其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 掌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稳压二极管的稳压作用。 (2) 掌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放大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能指标。掌握组成放大电路的原则和基本土作原理。掌握放大电路的两种分析方法: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能进行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正确估算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Au、Ri和Ro。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因。初步认识晶体管放大电路韵三种接法及派生电路。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 认识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能对多级放大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掌握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并能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能解释零点漂移现象。 (4) 了解集成运算放一大电路的结构特点于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认识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 (5) 了解研究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必要性;掌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波特图、增益带宽积。能够计算单级放大电路中只含一个时间常数时的f H和f L, 并能画出波特图。了解多级放大电路频率响应与组成它的各级电路频率响应间的关系。 (6) 能够正确判断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及反馈的性质, 例如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7) 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 (比例、加减、乘除、积分、微分等) 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节点电流法、叠加原理) 。理解模拟乘法器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理解LPF、HPF、BPF和BEF的组成及特点, 并能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电路。了解干扰和噪声的来源及抑制方法。 (8) 掌握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的幅值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 以及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变压器反馈式、电感反馈式、电容反馈式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理解它们的振荡频率与电路参数的关系。并能够根据相位平衡条件正确判断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9) 理解典型电压比较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理解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矩形波、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有关参数。了解信号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10)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掌握OCL的工作原理, 会计算其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 并了解其它类型功放的特点。掌握晶体管的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工作状态,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分析方法, 了解功放管的选择方法。了解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综上所述, 教学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在知识方面, 要基础宽厚、适应力强;在能力方面, 要培养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应用方面, 要建立工程背景、进行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在情感方面, 要能保持对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乐于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现象及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要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严谨科学态度不吐作作风及坚特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创新科学精神和基本素养, 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具有奉献精神, 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目标细化, 并有意识地落实到每堂课。

3 信息技术环境分析

我校计算机、网络等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条件比较成熟, 并且全部安装了互联网和校园网。

综上所述,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学时少、内容多、教学难度大,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中, 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作用, 搞好教学设计, 合理运用、不断完善多媒体软件和网络资源建设, 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依靠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2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做课程设计要有严谨的思路和熟练的动手能力,我感觉自己做了这次设计后,明白了总的设计方法及思路,通过这次尝试让我有了更加光火的思路,对今后的学习也有莫大的好处。

一、设计目的

1、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2、学会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和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3、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电路图设计方法

(1)确定目标:设计整个系统是由那些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并画出直流稳压电源方框图。

(2)系统分析:根据系统功能,选择各模块所用电路形式。

(3)参数选择:根据系统指标的要求,确定各模块电路中元件的参数。

(4)总电路图:连接各模块电路。

(5)将各模块电路连起来,整机调试,并测量该系统的各项指标。

(6)采用三端集成稳压器电路,用输出电压可调且内部有过载保护的三端集成稳压器,输出电压调整范围较宽,设计一电压补偿电路可实现输出电压从 0 V起连续可调,因要求电路具有很强的带负载能力,需设计一软启动电路以适应所带负载的启动性能。该电路所用器件较少,成本低且组装方便、可靠性高。

二、总体设计思路

1、直流稳压电源

直流稳压电源是一种将220V工频交流电转换成稳压输出的直流电压的装置,它需要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才能完成。

直流稳压电源方框图

图2 直流稳压电源的方框图

2、整流电路

(1)直流电路常采用二极管单相全波整流电路,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3、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

采用滤波电路可滤除整流电路输出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使电压波形变得平滑。常见的滤波电路有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和复式滤波等。

在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即负载电阻RL两端并联一个电容量较大的电解电容C,则构成

了电容滤波电路,如图5所示电路,由于滤波电容与负载并联,也称为并联滤波电路。

图5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

从图4可以看出,当u2为正半周时, 电源u2通过导通的二极管VD1、VD3向负载RL供电,并同时向电容C充电(将电能存储在电容里,如t1~t2),输出电压uo=uc ≈ u2;uo达峰值后u2减小,当uo≥u2时,VD1、VD3提前截止,电容C通过RL放电,输出电压缓慢下降(如t2~t3),由于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放电速度很慢,当uC下降不多时u2已开始下一个上升周期,当u2>uo时,电源u2又通过导通的VD2、VD4向负载RL供电,同时再给电容C充电(如t3~t4),如此周而复始。电路进入稳态工作后,负载上得到如图中实线所示的近似锯齿的电压波形,与整流输出的脉动直流(虚线)相比,滤波后输出的电压平滑多了。

显然,放电时间常数RLC越大、输出电压越平滑。若负载开路(RL=∞),电容无放电回路,输出电压将保持为u2的峰值不变。

4、稳压电路

在设计中,常利用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和流过电感器的电流不能突变的特点,将电容器和负载电容并联或电容器与负载电阻串联,以达到使输出波形基本平滑的目的。选择电容滤波电路后,直流输出电压:Uo1=(1.1~1.2)U2,直流输出电流:(I2是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有效值),稳压电路可选集成三端稳压器电路。

5、设计的电路原理图

三、课程设计报告总结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

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掌握了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构造及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3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曾静(1981-),女,河南信阳人,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曹顺(1977-),男,辽宁黑山人,沈阳化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化工大学教学建设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77-0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院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类自动化、电气、测控、电子等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授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子信息类学生对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工科院校专业的拓展,招生人数的增多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已经不太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力度也应该不断增大,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一、教学内容实时调整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器件更新换代迅速,为适应社会需要,电子类技术课程的新知识点也在不断扩充及更新,陈旧的技术将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进行实时调整。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现行教材种类繁多,以清华大学华成英教授编著的《模拟电子技术》为例,该书的主要部分包括半导体基础知识、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等。知识点多、散、碎,要求的理论学时也相对较多。沈阳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需求,加入了一些新的电子工程师认证课程,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也进行了调整。当然,重构课程内容是进行能力目标培养的首要任务。依据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及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简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益,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六大部分。这六大部分分别是:半导体器件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包括二极管、三极管以及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让学生对基本电子器件有初步的了解,为搭建复杂电路设备打下基础;基本放大电路,重点是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难点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主要讲解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共四种基本负反馈电路;信号的运算和处理,包括比例运算电路、积分电路和模拟乘法器等运算电路;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重点是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相位平衡条件、电压比较器的分析方法;直流电源,主要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这六大部分的内容相辅相成,互相关联,从简单直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渐渐深入到实际环节,让学生对模拟器件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及理解。

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既满足了教学学时缩减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全面地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为后继电子类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板书与多媒体影像相结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内容涵盖面大,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实际电路分析、波形图讲解、电路应用图解等,完全靠教师手绘图形既浪费时间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显示效果,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高校多媒体教室数目都在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院校将多媒体教学列入“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从网络上轻松下载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资料,根据各自院校的特点和需求不同加以改进来满足自我教学的需要。以前教师一般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效果和美观水平可能欠佳,通过修改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的课件资料无疑大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带来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清华大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该课件完整、美观且条理清晰,十分值得广大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借鉴。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二极管、三极管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上的困难性,我们制作了大量的Flash动画,包括“自由电子和空穴的形成”、“载流子的运动”、“PN结的形成”等,在基本放大电路分析章节制作了“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温度对Q点的影响”、“等效电路的画法”等视频讲解,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难点,将讲解变得更直观化、清晰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当然,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种方式。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教学模式单一而容易导致学生困倦,因此我们一直提倡并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以精简的文字方式重现在黑板上,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给了学生适当的消化吸收知识点的时间。

三、实践教学改进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加以改进,将实验课独立设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合并为一门课,称为“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是自动化、测控、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的模拟技术实验学时为16学时,精选7个实验题目,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反馈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I)”、“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II)”、“直流稳压电源(I)”、“直流稳压电源(II)”。在考评过程中分别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操作环节、实验报告三方面综合考评,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THM-3型模拟电路试验箱、交流毫伏表GTV-417、数字存储示波器TSD1012、数字万用表FLUKE15B、函数波发生器FG-506、直流电源供应器GPS-2303C等电子仪器及仪表,要求学生能根据技术要求对小型电子系统合理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具备独立选择电器元件的能力。实验考核环节提高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避免了以往理论和实验统一考评过程中重理论、重考试成绩、轻实验考核的弊端。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近十年来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及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该课程的教学及实践改革提出一些经验与建议,希望对其他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祝瑞玲,祝瑞花.“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0):135-136.

[3]吴青萍,张慧敏.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30):53-54.

[4]张永平.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专业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8,(5):

133-134.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4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通信、电气等电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难度较大却十分重要的课程, 同时又是一门需要进行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习后, 需要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 能够自己分析和设计简单电路。学好这门课, 对学生将来从事电路设计等相关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这本书全部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着二极管, 三极管和运算放大器这三个元器件进行的, 因此, 只要弄懂了这三个元器件的原理, 使用方法, 学习这门课就不会那么吃力了。民办高校的学生比起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说基础更弱, 因此在教学生时需要研究更适合三本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2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的三位是指:多样化课堂教学, 实验和实训教学, 网络化平台教学这三个教学环节, 一体是指通过前面的教学方式完成这一课程人才培养的任务,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多样化课堂教学, 学生可以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借助实验和实训教学, 可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 可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提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3 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

3.1 引导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从现实生活出发, 课程中理论用于实践的例子用来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重要性。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 学生普遍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薄弱, 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 这样, 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和鼓励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生活中用到模拟电子技术的例子非常多, 例如门铃、报警器、收音机等, 虽然很多都用到集成芯片了, 但是大多芯片的核心基本元件还是课程中讲解的二极管、三极管和运算放大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元器件和组装的收音机等带到教室中, 让学生明白这些元器件的用途, 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材基本上偏重理论讲解, 很少有应用方面的介绍, 很多教师上课时注重原理部分的讲授, 花很多时间讲授公式的推导及原理的证明等, 这些东西学生学起来吃力, 而且用处也不大。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以后怎么使用这些元器件, 将来能尝试着学习和设计电路。

3.3 思考

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思考, 遇到问题时, 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堂上一般可使用提问和小练习的方法, 对于简单问题可以当场提问当场回答, 对于复杂问题, 可在下课时提出, 让学生课余时间准备, 下一次上课时回答。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这种多提问和被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多思考, 同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创新

学生在学习了该课程一段时间后, 对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就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所谓创新, 就是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自拟题目, 根据课本知识和其他参考书, 自己能够设计完成实现一定功能的电路。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案设计, 多种途径去探索和选择。设计完成后可通过后期的实验和实训方式来实现。

4 实验和实训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训的教学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最好的方式, 课本抽象的知识和验证性的实验都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因此, 设计性实验和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平时的课内实验尽量安排设计性实验, 课程结束后再安排一次实训教学,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目前, 很多院校使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实验。该软件是一款简单实用的仿真软件,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因此可在设计性实验或实训进行前, 先指导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实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电路的运行, 然后再根据设计的电路图, 用元器件连接电路, 也就是仿真实现一次, 实物连接再实现一次, 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后, 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和实训的教学模式也为今后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完成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学习后, 学生基本就能制作门铃、报警器之类的简单电路了。

5 网络化平台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起初, 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有一个偏差, 只是简单地用于演示, 例如教师上课时选择用PPT教学, 只是简单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 但是这并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实施平台是近年来很多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时考虑的一件事, 这样将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 为老师提供了教学助手和实施载体的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实现教师信息共享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平台, 它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时空优势, 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 营造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互动环境,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课余的时间上这个网络平台学习课堂知识, 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 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 完成在线作业等, 极大的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他们也可以随时上传下载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实现资源共享, 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了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 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辅导平台, 在该平台上老师和学生也能实现在线交流, 学生在复习期间遇到问题, 可随时在该平台提出, 教师在办公室或者在家中的电脑上都能随时解答问题, 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答疑平台,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世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 (6) .

[2]罗利平.“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金融市场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 2012, (4) .

[3]李雪峰, 吴长贵.“引导、思考、学习、制作、创新”理念的案例制作剖析-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J].高教论坛, 2013, (4) .

[4]宋长青, 唐钰婷.从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3, (6) .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5

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注重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型和设计型实践教学环节.选用恒温箱温控电路设计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项目,通过由课堂教学、基础实验与设计实践构成的.相互支撑和促进的完整教学系统,使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作 者:陈宏 费跃农 郑三元 李卫民 CHEN Hong FEI Yue-nong ZHENG San-yuan LI Wei-min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深圳,518060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6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

1 课程的定位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各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骨干课程,是电类专业整个知识、能力体系的重要支柱课程。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关键,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今后胜任工作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序课程为《电工基础》,其“定律”、“定理”为后者分析计算服务。《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将为《数字电路》、《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程的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研究、應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教学目标如下:①熟悉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常识,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②掌握常见模拟功能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分析方法,具有阅读电路图和应用能力。③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量电路参数。④掌握电路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 课程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具有内容多而且杂、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灵活应用、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教师一般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授课工作量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信息量很大,而且要进行分析、计算、创新设计。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组织上,理论与实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分开,造成部分知识重复性讲授,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将来有何用、如何用,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如果不能很好地组织、设计教学,就会造成教师费劲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4 教学改革

4.1 教学内容改革。《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特别适合项目教学法。依据目前模拟电子线路典型的应用方向划分三大项目,即成直流电源、放大电路、信号的产生与波形变换。教学组织按照首先学习该项目电路功能电路组成框图单元电路元器件单元电路原理随堂验证性实验项目实训,将单元电路有机结合做成有应用价值的产品。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进程的脉络,该脉络可以是产品的组成单元,可以是电路的实现方式,可以是电路的改进思路。

4.2 教法改革。《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四个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应用。学生要学好该课程要过四关,即基本器件关(电路的组成)、工程近似关(分析方法)、实验动手关(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关(产品设计能力)。依据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探讨。教师讲授时采取多媒体仿真演示教学法,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器件质量测试、仪表使用时,采取现场演示教学,强调操作的规范性。

4.3 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期末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化,发扬考核的督促、检查作用。考核的内容要实用化,操作考核的标准要工厂化。考核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践操作成绩、期末成绩四部分组成,分配的比例可为10%、20%、30%、40%。实践成绩的确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除了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包括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实验目的、过程的语言描述能力等。

5 结论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7

关键词:模拟法庭,学生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指标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法学院的授课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即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解和传授。这种理论讲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形成法学知识体系, 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因此,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就业后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 在法学教育中增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法学教育界的共识, 也是法学实践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高校法学院引入了模拟法庭课程, 并在提高学生法律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目前, 模拟法庭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所有法学院 (系) 均已开设的重要实践课程。

一、模拟法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模拟法庭是指基于事先准备案例的基础上, 组织法学专业学生, 在课堂中模仿实际法庭相关诉讼、答辩、调查等流程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现场感和直观感, 进一步加深参与者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 更好地提高控辩双方对适用法条的运用和把握[1]。在具体实践中, 模拟法庭包含了从案例选择、案件分析、证据收集整理、诉讼思路探讨、法律文书写作、模拟开庭、庭后的评议等整个司法过程环节的模拟。模拟法庭的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适应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2]。

模拟法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虚拟的庭审“情景对话”吸引学生的加入, 并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 形成一定的自我感受和思考, 最终达到增强执业能力和法律价值观的目的。第二, 巩固学生所学的法学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在该活动中, 经过学生的亲身操作, 能够直接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在理论讲授中那些抽象的原则制度能够获得具体的展示, 从而完成由概念、判断到推理的整个学习过程, 为其执业奠定初步的基础[3]。第三, 将枯燥的规范和抽象的流程直观化。司法活动具有法定程序性特点, 对于程序法而言, 通过授课方式学习比较枯燥, 学习效果较差, 而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 将枯燥的规范和抽象的流程直观地展示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印象深刻, 易于接受。

二、模拟法庭课程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模拟法庭引入我国法学院的时间不长, 且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 因此各个模拟法庭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差异较大, 不同的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模拟法庭的理解组织该课程, 因此, 有的模拟法庭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尚未达到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笔者认为, 当前制约模拟法庭课程实际效果的瓶颈之一就是该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体系和方法的缺失, 难以对学生的课程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意义在于:首先,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评价指标努力, 起到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其次, 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在本课程中表现的能力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之间通过评价结果的比较, 激励他们找出差距, 有利于他们积极向上。第三, 模拟法庭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准备和团队合作, 合适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准备工作, 避免他们敷衍塞责,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据笔者的调研所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法学院都是采取简单的考试或考核, 由任课教师据此给出分数或者给出等级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

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观摩, 并对该组模拟演示及成员个人表现作出评价。该评价也应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之中。理由在于, 非同组的其他同学也进行了模拟法庭活动, 共同的经历使其能够与该组同学进行比较, 进而相对客观地对他人的表现及能力作出评价。基于这种“同行”评价, 标准能够基本客观。相对于教师评价的高标准, 学生之间的评价以他们自身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小组的同学, 能够将表现更好的小组挑选出来。据此, 非同组其他同学的评价标准重点在于, 被评价的小组和成员是否做得比自己更为优秀。

(二) 模拟法庭学生评价标准的构建及其实施

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法学院对模拟法庭的评判采用的是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四级。但是这种打分体系过于笼统, 区分度太小, 也难以精确衡量学生的表现。笔者建议采用百分制, 这样既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区分度, 并让学生更有积极性参与到本课程中来。

前已述及, 模拟法庭的学生评价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即教师、同组其他成员以及同课程不同组成员, 形成由参加模拟法庭学生评价、旁听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6]。笔者认为, 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权重的大致分配应按照五三二的比例进行分配, 即教师评价占学生最终评价的50%, 同组成员评价占30%, 同课程其他成员的评价占20%。具体到三方评价主体的具体评价内容, 应从有利于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3个方面[6]。结合具体的操作实践, 笔者认为评价标准及权重应如表1所示:

当然, 上述学生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需要一些具体条件的实现。首先, 要赋予本课程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充分的主导权。如当前在对实践课程评价采用“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级评价标准的法学院中, 笔者所提出的上述百分制评价体系的引入, 应视为教师创新的内容予以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否则本评价体系无以施行。其次, 由于学生个人的展示表现在该评价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比重, 所以要为每位参与本课程的同学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因此该课程的人数不能过多。至于何者为宜, 笔者认为, 所有成员至少应有担任法官、原告或被告角色的机会, 而证人、鉴定人、书记员等角色所提供展示其法学专业技能的空间较小, 尚不足以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上所述, 由于本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结果相对客观。相较于以考试方式所得出的评价结果而言更为精确, 因此也更易于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比较。但不可否认的是, 该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中, 有如下四方面的因素将影响评价目标的实现。首先, 本评价体系包含三方主体和9项指标, 特别是同课程其他学生评价, 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和处理,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甚至影响课程指导的精力。其次, 本评价体系中赋予同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在最终成绩中30%的权重, 这虽然有利于激励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的认真投入, 但是同组学生可能会“合谋”相互打高分, 以获得比其他小组成员更好的成绩。对此, 教师应对学生相互评价的标准进行解释说明, 如一个评价得分至少应具备哪些条件。此外,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就其对其他同学的评分依据做出简单说明, 以减少其他学生打分的随意性。第三, 所在小组的集体表现在该体系中占到了20%的比例, 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确保学生在全过程中能够主动投入, 避免了学生在教师视线以外的散漫和应付。但也应看到, 团队的整体表现毕竟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位能力和素质较弱的同学即可成为本组的“短板”而拉低小组的整体得分, 这对于素质好且认真投入的其他成员而言, 略显不公。第四, 做出评价的具体时间也值得引起重视。上述评价体系中, 同组成员评价和组外成员的评价在被评价小组展示结束即可做出, 教师评价指标中的团队和个人表现亦是如此。但是, 就该课程而言, 展示的结束并非对该组成员评价的结束, 因为教师还需要针对该组成员的展示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点评, 其他同学也要提出质疑和探讨, 该小组成员还应针对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进行反思, 惟其如此方可有更大的进步。但问题是, 如何将学生“课后反思”的进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呢?笔者认为, 教师评价中的“所在小组提交的法律文书质量”指标可以有所作为。具体而言, 法律文书的提交应该在小组展示结束后的一周内提交, 该文书必须充分反映教师的点评和同学探讨中所提出的法律问题。这样就可以倒逼学生在展示后进行反思,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 在上述学生评价体系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可以采取如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确保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 评价体系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在参加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上, 增加学生评价模块, 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参与其他同学的评价, 任课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打分, 通过系统直接计算出学生成绩。这样能够极大地简化中间过程,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 上述九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 其主要依据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并不具有绝对性。因此, 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实际运用中, 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班级的不同特点和其教学重点, 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或修正, 以期满足其特定需要。不仅如此, 推而广之, 该评价指标系统对于其他以小组形式组织的课程评价, 如学生的专业实习等课程, 都可以借鉴。

模拟法庭的学生评价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该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没有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 该课程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激励和正确导向, 还能够让本课程更具有科学性。笔者结合模拟法庭的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 提出了三大评价主体, 共九项指标项目及其权重的基本设想, 并对该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及预期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当然, 上述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健.创新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1) .

[2]吴西彬.模拟法庭教学效果评价[J].教育评论, 2007 (01) .

[3]昌智伟.刍议模拟法庭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J].法制与社会, 2012 (10) .

[4]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447.

[5]叶秀, 李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运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5) .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8

一、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的必要性和优势

(一)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系统化

国际贸易模拟课程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 通过仿真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过程, 将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的贸易基础知识与具体的进出口业务, 如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贯通综合起来。通过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训, 有利于将学生分散于各学期学习的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知识, 重新温故, 并加以系统化、完整化和综合化,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二)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通常情况下, 高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和完整性, 而忽视了其应用性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我们会系统介绍国际贸易各种基础知识, 但往往忽略了在课程讲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对各种单据填制能力的塑造。再如, 我们多分强调各种基础知识细节时, 却忽视了学生对整体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理解。通过贸易软件平台的模拟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业务流程, 而且会加强学生各种制单能力, 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三)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通过模拟国际贸易环境, 打破了以往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实现知识传授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突破性转变,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温州大学的李健老师曾向其校内的210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本文根据李健老师调查内容, 对上海政法学院国际贸易专业100名学生也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其中有效问卷93份, 有效回收率为93%。两校调查结果 (见表1和下页表2) 。

(%)

调查结果表明, 两校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采用国际贸易模拟教学效果会好一些。温州大学更多倾向于“效果显著”, 上海政法学院大多认为“效果较好”。两校学生都肯定了国际贸易模拟教学总体效果。从具体教学考核指标上来, 两校学生绝大部分都认可国际贸易模拟能有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比较认可国际贸易模拟考核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模拟国际贸易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不管是温州大学还是上海政法学院, 其评价都是所有指标中最低的。在对知识点掌握方面, 两校则存在一定差距, 温州大学评价较高, 上海政法学院则评价较低些。

(四) 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英语和计算机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必备的基本能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平台操作中, 要求学生利用英文和计算机来处理各种外贸业务、外贸单据, 获取各类外贸信息, 这对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水平大有益处。

二、国际贸易模拟实训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 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强, 对学生综合知识要求高, 教学难度较大

由于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课程综合了大量先导课程知识, 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单证制作等基础课程。这些先导课程, 分散于各学期学习, 随着时间流逝, 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多少都有些遗忘, 学生对各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 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 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 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 软件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软件模拟环境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 模拟环境的操作时间有限。

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大多是各高校花大量金钱引进的, 多数安装在实验室内, 仅供学生在课堂时间进行模拟操作。由于学生对先导课程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以及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同,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得到的实践训练是非常有限的, 甚至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贸易流程,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降低了软件实践效率。

2. 模拟环境的时滞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运行中, 经贸形势瞬息万变, 相对于快速变化的经贸情况, 软件模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如当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简称UCP) 已由原来UCP500版本, 根据客观形势变化修订和升级为UCP600, 但软件中仍有很多原则是按照原来UCP500制订的, 外贸软件虽也能加以升级, 但面对瞬息变化的国际贸易形势, 总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 模拟环境的深度和广度局限性。

软件模拟外贸活动的深度具有一定欠缺性。以外汇波动为例, 选择何种币种结算, 是规避结算收入一种重要方式, 软件可以模拟不同币种结算的结果, 但不能对外汇波动趋势做出主观的预测。学生不仅要学会不同币种结算的技术, 更要了解币种结算背后的诸多因素。这是外贸软件无法加以模拟的。除此之外, 国际贸易模拟环境广度上也有一定局限性, 在整个国际贸易模拟过程中有些部分环节得不到练习。如模拟软件对学生的贸易流程的先后顺序及单据的制作方面较为重视, 但是对交易前的准备环节及磋商环节等重要内容却相对忽视。

4. 模拟环境的单一性。

贸易流程过于单调, 在实训课程初期阶段,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模拟课程, 且一切信息似乎都要从网站自己搜寻, 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可是随着实训课程的深入, 学生在熟知一些贸易流程后, 发现无论买卖什么商品, 采取什么价格术语和支付方式, 贸易流程和信息搜寻都大体一致, 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荡然无存, 只是机械地进行模拟操作, 从而使课程内容变成一个单调、重复的过程。

(三) 考核方式合理性难以把握

通常外贸实训软件系统会自动给学生评分, 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业务流程的程度。但在实践中, 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判断出学生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如学生单据填写不认真, 该计算的报价不计算, 只是随便进行报价或者可能将其他同学的结果直接拿来填写, 坐享其成。或只注重完成交易必须填写的单据, 而忽视了交易的本身, 导致学生完成交易后, 缺乏对交易流程的理解。

三、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 加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模拟相结合

鉴于学生在实训模拟时, 大都忘记以前所学过的某些基础国际贸易知识, 故而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 有必要将每章实验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本章实验内容的相关基础知识回顾, 另一部分为本章实验内容。其中知识回顾在设计时要将本章实验内容所需要基础知识显现出来, 以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并能在短时间内熟悉相关基础知识。

(二)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举

根据国际贸易模拟不同阶段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初期, 由于学生不熟悉系统, 已忘记某些学过的知识, 因此这个阶段老师可以采取接受性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起主导作用, 通过介绍软件, 讲解流程, 强调实训注意点等内容来让学生尽快掌握整个贸易流程。到模拟课程的中后期, 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成为主体, 老师则逐步演变为课程的设计者、主持者和合作者, 以“问题”为载体, 高频率地变化商品信息, 国际市场信息等内容, 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 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研究性教学。

根据国际贸易模拟不同内容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涉及外贸函电的实验内容以及单据制作方面, 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法,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经常用到的英文词句、英语函电的书写及各种英文单证的制作与填写。在涉及很多先导知识实验部分, 如报价和还价部分, 更多强调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和诊断治疗式教学法。考虑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要复习部分基础知识, 又要进行实验模拟。教师不妨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实验内容和过程展示给学生,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又能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诊断治疗式教学法, 当发现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和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 判断和查明学生发生困难和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 找出“病情”, 查明学生的“病因”, 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教学。

(三) 及时接轨, 拓展实训内容

平时, 教师要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 注意收集中国及各国间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动态变化, 及时将相关的最新知识融入于实训课程中, 与最新发展接轨。同时还要强调国际贸易的前期和后续工作。在模拟软件中, 有些没有模拟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实践、参观和讲座相结合的训练方式。针对贸易的前期工作, 可以安排学生到贸易企业去实习, 或参观各类国际展览, 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等工作。至于国际贸易的后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则可以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以讲座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实践中发生的案例, 这将为以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提供了经验基础。

(四) 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由于国际贸易模拟包含了太多的先导知识, 仅仅在上课时间开放国际贸易模拟操作是不够的, 应安排一定的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可以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将外贸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中, 以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到校园网中进行实验, 增加学生实验时间, 提高实验效果和外贸软件利用率。

(五) 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要想使模拟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的考核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将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惯用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其次采取过程考核, 设置合理的考核阶段。并不是每一个实验内容都进行考核, 不妨等相关的实验内容结束后一并进行。如可将建交、还盘、签订合同等相关外贸函电的实验内容结束后设置一次测验。再次根据不同实验阶段, 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国际贸易的一些后续工作, 如善后环节, 可以用写实习报告方式进行考核。有些实验内容, 如一些简单的单据制作可以采取速测考核形式。一些重要实验内容, 如报价除进行机考外还可以进行必要的闭卷小测验。此外, 在考核方法上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也可以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 又可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 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

(六) 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是一门以理论作支撑的实验课, 它既要求老师对贸易流程、外贸单证等知识了如指掌, 还要求老师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变化并有一定经验。只有既懂教育, 又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胜任。故而要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 学校也可以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 鼓励学校老师走出去参与实践活动, 同时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贸相关从业人员走进校园, 双方可以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最终实现“双师型”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健.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 2010, (13) .

[2]刘红燕.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

[3]原玲玲.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 .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9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加剧, 2007年教育部统一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明确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环节。各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对就业指导课程越来越重视, 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

经过近年的探索和发展,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分成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以及针对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两大模块。而对于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 大部分高校基本以专业教育为主, 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糅杂在专业教育之中。而针对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 基本以讲授就业形势与政策、简历制作和学长的经验分享为主。总而言之, 各高校对此课程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但由于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目前很多高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尤其对于毕业生来说, 缺少求职前准备阶段的系统指导, 精细化和实践性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部对此课程的要求, 也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准备仓促, 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 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较低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各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由于课程开发时间较晚,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从事该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学生所在专业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党总支书记或辅导员们, 教学队伍不稳定, 学历、职称水平普遍不高, 且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该课程的课程负责人, 开课时间、学时及内容非常随意, 造成该课程教育教学不够专业和不够严肃。大部分授课教师对该课程缺乏实际调研, 以理论指导为主, 以播放网络视频为主, 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体验性环节较少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各高校在开设此课程时, 大多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采用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受学生人数众多、课堂学时有限以及师资水平等因素影响,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 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仿真性的求职过程体验, 课堂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 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 个性化指导较少

受师资力量的影响, 现阶段各高校开设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还是以传统的集中课堂授课方式进行, 内容以“照书念经”的理论指导为主, 精细的个性化指导较少。因为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 本身缺乏一线的职场体验和职场感悟, 没有对目前职场相关信息的深度解析, 故只能是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指导, 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和手机APP, 定期为学生推送各类就业指导信息及笔试面试技巧的相关内容, 希望为毕业生们提供更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但对个性突出而依赖性较强的“90后”大学毕业生而言,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加之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打破专业限制, 强调突出自我, 千篇一律的集中授课和理论指导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 教学考核缺失, 教学效果不明朗

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门讲究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综合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让即将走入职场的学生能有充分的就业准备, 在求职过程中有良好的表现。但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 通过试卷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各高校在现有条件下也无从跟踪, 故大部分高校对该课程教学效果是没有考核的, 学生本人在上完本课程后, 也很难把握自己在该课程上所达到的水平, 这就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不清晰, 无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也无法激励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这成了制约该课程继续优化的最大障碍。

三、校企合作的“全真模拟”课程体系的建立

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对学生而言, 有用性和有效性是他们对此课程的最大需求, 而让该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具有更多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最好方式就是情景模拟和仿真实验。而受到大学生求职青睐的热门单位, 如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的招聘, 从笔试到面试, 基本都参照公务员招考的流程, 更注重各环节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测试逐渐弱化。正因为此, 近年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各类笔试面试培训机构越来越盛行, 很多毕业生为了提升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 不得不花费几千到几万元的培训费到培训机构去进行培训, 以学习更多的笔试面试技巧。各类这样的培训机构为了提升自己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 招揽生源, 纷纷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合作, 在高校进行宣讲, 甚至就地开课以方便毕业生们培训上课。鉴于此, 高校可以与一些知名度大的培训机构合作, 建立“全真模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力求达到学校与培训机构双赢的目的, 为毕业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一) 建立简历筛查系统, 优化简历制作

简历制作指导, 历来是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简历制作指导基本采用讲座形式集中授课进行, 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缺乏, 自上而下的指导方式, 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近年, 为了更便捷高效而又客观公正地阅读简历, 很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都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读取和筛查求职者的简历。此办法虽然较为机械, 但也不失为各用人单位从成千上万份求职简历中更快捷地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人才。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参考此方式, 在调研典型用人单位的简历筛查系统后, 开发高校毕业生简历制作系统, 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读取和评阅毕业生的简历, 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的简历一对一给予反馈, 避免简历制作上的常识性失误, 也可以激发毕业生的创作热情, 提升简历制作水平, 同时还能大大节约人力成本, 将教师从枯燥的简历评阅中解放出来。

(二) 建立模拟笔试题库, 强化笔试环节

笔试, 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第一环。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中, 笔试成绩按照3:1的比例进入面试的政策, 更是显示出笔试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现在, 很多单位, 比如, 金融系统和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招聘的笔试方式, 越来越与公务员考试接近, 注重对求职者的写作能力和形势与政策分析能力进行考查。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组开发模拟笔试题库, 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试, 这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 全覆盖模拟群体面试, 提升面试形象

面试, 一直是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在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很多时候, 靠的就是面试环节的精彩表现。但由于毕业生社会阅历不足, 求职经历有限, 对职场不够了解, 在面试过程中, 尤其是第一轮的群体面试过程中, 容易手足无措, 把握不好分寸。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就是抓住了这一广大的市场资源, 各类面试培训班遍地开花, 且价格不菲, 如公务员笔试成绩出来后, 面试速成班动辄几千块上万块不等, 虽然价格昂贵, 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不得不自掏腰包进行培训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与优质的培训机构合作, 对毕业生进行全覆盖的全真模拟群体面试。因为各用人单位招聘, 受求职者太多影响, 第一轮面试往往采用群面的形式进行, 俗称“海面”。在“海面”过程中, 筛选出言谈举止得体, 形象礼仪较好的毕业生, 是企业第一轮面试的主要目的。学校与优质的培训机构合作, 对毕业生进行一轮全覆盖的模拟群体面试, 对毕业生和对培训机构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因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 讲究实践, 更需要模拟和仿真训练, 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但现阶段各高校受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影响, 很难做到让每一位毕业生都有机会进行模拟实践。与培训机构合作, 学校可以利用培训机构的专业面试团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毕业生在模拟群面中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形象礼仪有了初步了解, 更是对“海面”有了切身的感受。而培训机构为了多揽生源, 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也很乐意全力以赴将模拟面试做好, 在毕业生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

(四) 晋级式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 展现面试才华

近年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法得到越来越多单位的认可。无领导小组讨论给应聘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个人才能与人格特征的舞台, 其特点是在既定情景下,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述, 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从而在千军万马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迈进成功的大门。但是很多毕业生对无领导小组面试缺乏了解, 面对这种开放式面试不知该从何着手, 在面试时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错失展现才华的良机。

高校与培训机构合作, 采用晋级式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的形式进行。一般各高校校内有部分教师参与过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的招考面试官, 而社会培训机构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结合, 承接企事业单位的面试招聘, 拥有专业的笔面试专家团队, 校企结合的方式, 可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目的, 更能激发毕业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既避免了因师资力量有限而无法全覆盖每一个学生的缺陷, 让学生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争取实际演练的机会, 也符合在求职过程中层层递减的就业机会。而晋级式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不覆盖每一位学生, 却可以让所有毕业生观摩, 让毕业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 学习更多面试知识和技能, 最大程度地达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的。

(五) 晋级式模拟压力面试, 提升应变水平

压力面试是近年很多单位招聘的终极面试环节, 是指有意制造紧张, 以了解求职者将如何面对工作压力。面试人通过提出生硬的、不礼貌的问题故意使候选人感到不舒服, 针对某一事项或问题做一连串的发问, 打破砂锅问到底, 直至求职者无法回答。其目的是确定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在压力前的应变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国家公务员和不少大型企业多对一的结构化面试,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面试。压力面试是对求职者最大的考验, 也是决定求职者最终是否能应聘成功的关键环节, 给求职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给用人单位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也是求职者展现自我特征、发挥自我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毕业生如何在经过层层筛选进入终极强者角逐的环节把握好时机, 赢得面试官的认可, 最终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是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与培训机构合作, 在毕业生中开展晋级式模拟压力面试仿真训练, 是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全新尝试, 也是课程改革适应新时期毕业生个性化需求的努力方向, 为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晋级式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压力面试的全真模拟体验, 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共同受益于于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求职技能。

四、结语

校企结合“全真模拟”的教育教学方式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简历制作, 笔试, 第一轮群体面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和压力面试,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求职过程全真模拟系统。对于毕业生来说, 在求职前经过了系统的求职过程体验, 从中学习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技能, 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求职信心,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充分展现自我, 敲开谋求一份理想工作的大门。对于高校来说, 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的目标, 又满足了该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局。对培训机构来说, 虽然要耗费较多人力物力, 但在毕业生中的品牌推广效应不容小觑, 且很多毕业生如果能从此过程中收益,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 选择培训机构继续提升自己的可能性很大, 间接为培训机构提供了价值。因此, 校企结合的“全真模拟”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方式,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将推动此课程不断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忠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6) .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10

沙盘教学以及相关的课程引入高校教学的时间较短, 现阶段国内对开展ERP沙盘模拟课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学者和教师从不同方面对沙盘教学, 尤其是对用友ERP沙盘模拟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指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对沙盘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的方法[1]。

张春萍在《ERP沙盘模拟实训方式探析》中认为ERP沙盘模拟的优势在于: (1)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促使学生全面调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 培养学生统观全局的能力及共赢的观念。

王颖梅在《论“沙盘”演示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问题, 提出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认为在学生系统学完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后, 安排学生进入财务管理实验室, 利用模拟“沙盘”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验, 能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方法更加得当, 效果更加理想,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对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了解释, 对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沙盘”演示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与分析。

然而, 目前中国高校的EPR沙盘模拟课程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与不足。广东商学院的刘良惠在《ERP实验教学经验与问题探讨》中对ERP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其教学效果的特色进行了讨论, 指出了ERP实验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沙盘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热情高、理论水平低; (2) 沙盘模拟演练重经营结果轻经营决策; (3) 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拓展; (4) 缺乏对知识架构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 (5) 重软件操作轻理论学习。

从上诉文献来看, 研究者对于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缺乏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效, 但缺乏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这可能不利于沙盘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基于上述动机,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沙盘教学, 指出现阶段的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结合教学实践, 系统全面地对于沙盘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期对沙盘模拟课程教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2]。

二、EPR沙盘模拟课程优点探析

1. 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课程上, 不少教师虽然都采用了一定的实训操作方法, 例如案例教学等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但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 学生不能够切身实际地体验, 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令人十分满意。

但是沙盘模拟课程则不同, 它采用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 抛弃了原有的固定程序的授课方法或者教学的特定工具。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偏向于帮助者、顾问。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学生的需求, 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建议,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2.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而言, 单科比较突出、内容充实, 但各科之间存在壁垒, 联系比较薄弱[3]。譬如微观经济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都是主干专业课程, 都有很强的实力, 但如何跨越各科分隔和部门壁垒, 综合这些知识并运用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可能就相对薄弱。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 将单科知识互相联系起来, 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 ERP沙盘模拟将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过程全部展示在沙盘上, 将复杂、抽象的ERP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做”来“学”, 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开发, 最终可以牢固掌握经营管理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娱乐性, 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可以激起学生的竞争热情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模拟过程中, 学生要积累思考:企业下一步怎么发展?是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广告费出多少合适?开不开发国际市场?新产品研发选择P2还是P3?需要买什么样的生产线?何时购买?一系列关乎企业存亡的问题, 需要学生马上作出决断。高层次的沙盘内容设计训练, 更能理解管理信息流、资金流等问题。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透彻, 记忆更深刻。

3. 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与共赢的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 有保守型的, 有激进型的, 更有冒险型的, 这些个性差异在沙盘模拟过程中都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时候, 大家为某一个决策会不断争执, 但最后总能达成一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尽管各企业都会派出“商业间谍”去探究对方情况, 但学生们也一定要明白企业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相互协作帮助就可以克服困难, 所以做市场不是独赢而是共赢。

另一方面, 沙盘模拟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沙盘模拟是互动的, 当学生对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时, 需要不停地对话交流, 这使他们既学习了商业规则和财务语言, 又增强了沟通技能。同时, 沙盘模拟“见木又见林”, 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 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达成共识, 并学会了如何以团队的方式工作, 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三、EPR沙盘模拟课程不足及改进方法探析

第一, 在课程设计上缺乏特点, 课程本身的优势不能够很明显地展现出来。首先, 作为一个企业, 它在自身的一个经营流程的具体操作执行中, 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人为的错误。因此, 我们应该对上诉的经营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 尽量做到控制缺失。对于控制缺失的弥补,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增加各种的控制表, 并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程序登记、更新。其次, 我们需要改进招标。当前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设计的招标规则是, 市场总监持各市场模板及竞标订金统一竞标。虽然是分市场开标, 但是各组在各个市场的投标是确定的, 虽然可以根据市场排名和投标现场临时适当调整, 只根据广告排名来确定选标顺序显然是不合理的, 应该根据企业实力和知名度等综合指标来确定选标顺序, 甚至公布各种市场要求, 来填制标书, 进行竞标, 模拟企业实际投标环节。另外, 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增补功能。即在沙盘课程中, 还要增补一些诸如客户关系管理, 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由老师指导, 由学生设计。还有例如产学结合, 结合企业培训与生产实践, 寻找沙盘缺陷, 完善相关思路, 与相关软件公司 (比如用友、金碟公司等) 合作, 完善思路及相关设计, 使教学研相结合。

第二, 在课程研发方面的研究不够, 导致课程的实施不成熟, 因此, 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改进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首先, 最重要的是找到课程的定位。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是一种“体验式教学”。ERP沙盘模拟提供了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实战仿真, 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让学生站在企业决策者的位置分析问题、处理企业战略决策问题, 亲自体验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酸、甜、苦、辣”, 其目的是通过此教学手段, 使学生领悟作为管理者所应掌握的“意会性知识”, 改变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的应变能力。沙盘模拟对抗课程不完全等同于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沙盘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同属“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各抒己见”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从而达到领悟经营管理真谛的学习方法, 其实施过程往往是通过一个静态案例的多种分析与决策方案的比较来获取知识。而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则是通过“亲身经历”来体味经营管理真谛的学习方法, 通过一系列动态案例的多种分析与决策方案的选择来获取知识。其次, 强化教学组织。随机安排5~6人一组。具体分工为:总经理1人, 营销总监1人, 生产总监1人, 财务总监1人, 采购总监1人等。模拟对抗环境一般由5~20人组成, 最终以每组的经营业绩及权益情况参考历年的经营走势决定成败。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体验式的课程中, 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 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 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者、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最后, 创新教学方法。抛弃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 授课在实验室中进行, 企业结构设计和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 每个学生直接参与模拟企业的运作, 深入理解如何运用ERP理念解决企业管理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 根据学校自身的相应条件, 一定程度地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投入条件。我们知道ERP沙盘涉及企管、会计、物流、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有综合性强、跨学科、跨专业、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等特点, 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该课程的。这要求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 这样才能较好地开展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这一方面需要学校选送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 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而言之, 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一门值得我们在高校中大力推广的一门课程, 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不断地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因地制宜地按照教学要求改进改课程的内容和设计, 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最后掌握更多有利的知识, 帮助他们今后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勇.ERP沙盘模拟课程在高校实训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4) :118-120.

[2]张立伟.ERP沙盘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57-59.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篇11

摘要: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电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学好,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也成为从事模拟电子课程教学的教师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推荐使用Multisim软件来教学,通过作者多年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摸索和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模拟电子技术不再难学和难教。

关键词:高职 模拟电子技术 Multisim软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电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必需的基础和技能。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学生入门困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以致模电的知识缺乏,后续课程学习更加困难,最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针对模拟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其特点,许多老师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动手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从事模电的教学多年,也总结了许多的经验,感触最深的就是仿真软件在模电教学中的应用很重要,对学生学习模电激发了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易懂。仿真软件很多,在这我推荐使用Multisim软件。

1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模拟电子技术内容抽象,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和知识基础特点,引入仿真软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试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试验结果,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模拟电子技术很重要的一个章节是放大电路,以往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主要是靠解说或者配有电路图,而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本身的物理、数学知识就薄弱,所以很难理解这块知识。而引入仿真软件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边讲解边进行试验演示,实验结果一目了然,不需过多的解释,学生就自然明白了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和放大过程。放大电路有三种组态,分别是共射极电路、共基极电路和共集电极电路,这三种电路的放大功能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纯粹记忆的话,很容易弄混,不理解的记忆也会很快的忘记。引入仿真软件后,这三种电路的放大特点通过实验现象很容易就记住了,并且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连接电路,对三种放大电路的特点也就记住了。所以仿真软件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不再是一门纯理论课,而变成一门实验技能课程。

2 使课程设计的制作过程更加简单

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为此,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都寄托于每一个项目中,通过每个项目的实际制作来理解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引入仿真软件,使制作项目的过程更加的简单,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变得不再繁琐,大大节约了产品制作成本和制作时间,提高了制作效率。例如,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这个项目涉及到三个模块,分别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采用仿真软件可以分模块的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通过元器件的更换和参数设置,最终设计出直流稳压电源的电路,没有问题后,再购买元器件和进行制作,只要焊接工艺过关,结果就没有问题。这样就省去了对电路反复的测试和调试,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学生通过仿真软件还可以提出各种设计电路,并能很快的通过测试观测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使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实训室和教室

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一大部分从教室搬到了企业进行,但是实训室无法搬移实训室,这样就为课程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而仿真软件的使用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此类问题,学生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把实训室带到企业或者校外等任何地方,为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实验带来了方便。

4 仿真软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教学

Multisim仿真软件虽然能很好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电路设计的兴趣。但是仿真软件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教学,它也有其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果学生一味的只在仿真软件上做实验,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对真实元器件的封装、性能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协调好仿真软件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仿真软件真正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电路设计兴趣。

5 结束语

Multisim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内容为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教具,也为学院实训室的建设节约了大量成本。但是仿真软件的使用还不能完全替代实训室,它也存在着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教师在使用仿真软件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真实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的熟悉和使用,只有合理使用仿真软件,才能使模拟电子的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最大的发挥仿真软件的辅助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才能使仿真软件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取其所长,为师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和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建明.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61).

[2]于京生,陈永志,康元元.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11月第13卷第6期.

[3]陶彪,南光群.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08).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思考 篇12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并且对他们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当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偏差,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大都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因而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高,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难免会觉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以及困难重重。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阐述几点看法。

1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思考

1.1 教学方法方面

1.1.1 采用“项目驱动法”

《模电》课程内容多,电路复杂,学生容易因为难学而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怎样在《模电》教学的前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特点,他们对实物感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拿出一个已经做好的实物展览给学生看,并且这个东西的制作原理是要用到模电知识的,那么这样,学生对于《模电》课程的学习兴趣会浓厚地多,所以我们不妨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和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个“苹果外观有源小音箱”,这个小制作很实用,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这样就一定可以提高他们对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发光二极管、功率放大集成电路、电源等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在《模电》课程的实训环节让同学们自己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把“苹果外观有源小音箱”组装出来,碰到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 采用“近似分析法”

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我们会忽略次要因素,只考虑主要因素,这样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又基本不影响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因为所产生的误差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这就是工程上的“近似分析法”,在《模电》中,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我们采用的是“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其中心思想就是当放大电路输入交流小信号时,就可以把三极管小范围内的特性曲线近似的用直线来代替,用它的线性交流小信号模型来代替,从而可以把三极管这个非线性器件所组成的电路当做线性电路来分析,最终可以方便的运用电路理论来分析电路的交流性能。“近似分析法”在《模电》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模电》中运用到“近似分析法”的还有三极管的导通压降的计算、运算电路当中的“虚短”和“虚断”等。

1.2 教学手段方面

1.2.1 采用多媒体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要求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内容因为实验设备的问题而无法得到验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大打折扣,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完成那些因为实验设备的原因而无法完成的实验,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multisim”、“EWB”等仿真软件,并在课堂上把仿真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分析模拟电路时,如果碰到复杂难画的电路,而且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板书的话,那么课堂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因为教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画图上面,而且学生还不一定喜欢,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那个电路图肯定比教师手画的要清楚美观,还节约了大量的画图时间。

1.2.2 运用“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么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了个寒风凛冽,结果路上的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将大衣裹得紧紧地。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路上暖洋洋,就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像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出现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称作“南风效应”。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模拟电子技术课堂中都能很好地运用“南风效应”,去发现班上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加以赞扬,加以鼓励,我相信学生都会变得“好学”、“乐学”,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辅助,那么学生就都大有希望变得“善学”了。

2 结束语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模拟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理论性很抽象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真正乐学、善学这门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形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就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看法。

上一篇:阴道软胶囊下一篇:专业调研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