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2024-09-25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精选8篇)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篇1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一、 综述

电子测量技术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除了对各种电量、电信号以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它还可以对各类非电量进行测量。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包括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

1、 电子测量技术分类:

按性质分:时域测量、频域测量、数字域测量、随机量测量。 按测量手段分: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 2、测量仪器分类:信号发生器(信号源)、电压测量仪器、波形测试仪器、频率测量仪器、电路参数测量仪器、信号分析仪器、模拟电路特性测试仪器、数字电路特性测试仪器 3、电子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频率范围(有效频率范围)、准确度、量程与分辨力、稳定性与可靠性、环境条件、响应特性、输入特性与输出特性

二、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来源:仪器误差、使用误差(操作误差)、人身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 测量误差在所难免。

测量误差分类: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将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Δx =测量值x–实际值A

相对误差:

1)实际相对误差 A

2)测量值相对误差

测量结果表示方法:有效数字、有效数字加安全数字 数据处理:

用数字方式表示测量结果时,应该根据要求确定有效数字。不可以随意更改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在对多余数字位进行删略时,必须遵循数字的“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舍入规则。对数据进行近似运算也应遵循相应规则。

三、 常用电子元器件

1)标称值和允许误差是电阻、电容、电感等常用被动元件的两个主要参数。标称值的标识方法有直标法、色环法、数字法等。允许误差的标识有字母法、百分数法、分级法等,用字母F、J和K表示的常用允许误差值。

2)半导体器件以其封装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两类,常见的半导体分立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等。

3)贴片元件体积小,容易集成,但是它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的直插式元器件。 四、 测量用信号源

直接式频率合成技术: 优点----频率转换速度快,具有较好的近载频相位噪声性能。

缺点----谐波、噪声和寄生频率难以抑制。

间接频率合成技术: 优点----易于得到大量的离散频率。

缺点-----频率切换时间较长、相位噪声也较大。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直接合成所需波形,频率分辨率高、相对带宽宽、具有任意波形输出能力和数字调制功能,但是输出信号杂散抑制差。

1、信号发生器的作用:

1) 作为电子设备的激励信号 2) 作为信号仿真 3) 作为标准信号源 2、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1)按输出信号的波形特性分:正弦信号发生器、非正弦信号发生器

2)按产生频率的方法分:谐振式信号发生器----由频率选择回路控制正反馈

产生振荡 、频率合成式信号发生器----由基准频率通过加、减、乘、除组合一系列频率 3)按输出信号频率覆盖范围分: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微波信号发生器 4)按应用领域分:混合信号发生器——针对模拟信号;逻辑信号——针对数字信号 5)按调制方式分:调幅、调频、调相、脉冲调制等; 3、信号发生器的综合性能指标

1)频率特性:主要包括有效频率范围、频率准确度和频率稳定度

2)输出特性:主要包括输出阻抗、输出电平及其平坦度、输出形式、输出波形及谐波失真

3)调制特性:高频信号发生器能输出调幅波和调频波,有的还带有调相和脉冲调制功能

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 五、 电子示波器

1、 示波器的作用:将人眼看不到的电信号描绘成可见的图形曲线;水平轴表示时间,垂

直表示电压 2、 示波器的分类

按示波器对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

①模拟示波器:通用示波器、多束示波器、取样示波器、记忆示波器和专用示波器等 ②数字示波器:数字存储示波器、数字荧光示波器和采样示波器三种类型。 3、 示波器的技术指标

1) 扫描速度:显示屏上单位时间内光点水平移动的距离,单位为“cm/s” 2) 偏转因素:在输入信号作用下,光点在荧光屏上的垂直(Y)方向移动1cm(即1格)

所需的电压值

3) 耦合方式:直流(DC)、交流(AC)和接地(GND)三种方式 4) 工作方式:Y-T,X-Y或ROLL显示模式

4、 模拟示波器:示波器核心部件是阴极射线示波管即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部件 1) 示波管的结构:

①电子枪:作用-----发射电子并形成很细的高速电子束,轰击荧光屏使之发光 ②偏转系统:电子的位移与所加电压的大小成正比

③荧光屏:将电信号变为光信号,是示波管的波形显示部分 2) 示波管的作用:将电信号变换为光信号而加以显示 5、 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存储方式

1)特点:波形的采样/存储与波形的显示是独立的、能长时间地保存信号、先进的触发功能、测量准确度高、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外部数据通信接口 六、电压测量

1、电压测量的特点:电压测量具有频率范围宽、输入阻抗高、被测波形多样、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2、电压测量的方法和分类

根据测量频率范围分为直流电压测量和交流电压测量;根据测量原理分为模拟式电压测量和数字式电压测量。

1)按频率分:直流电压测量和交流电压测量

2)按被测信号特点分:脉冲电压测量、有效值电压测量等 3)按测量原理分:模拟式电压测量和数字式电压测量 3、交流电压的表征量

1)峰值:周期性交流电压在一个周期内偏离零电压的最大值;分为正峰值UP+、负峰值UP–;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纯交流电压,数值上存在UP+ =UP- 2)有效值:交流电压的大小通常是指它的有效值U 3)平均值:波形中的直流成分。

4、电子电压表的分类:模拟电压表、数字式电压表 七、频域测量

1、频域测量的特点:

1)信号的`频域测量与频谱分析具有广义和狭义双重含义 2)时域测量和频域测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频域测量的分类

1) 频率特性测量: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

2) 选频测量:利用选频电压表,借助调谐滤波法,选出并测量信号中某些频率分量的大小 3) 频谱分析:利用频谱分析仪,分析信号中所含各频率分量的幅值、功率、能量和相位关

系等

4) 调制度分析 5)谐波失真度测量

3频谱分析仪:实时频谱仪和非实时频谱仪

以频谱分布图的形式来表示被测信号中所包含的频率成分。

4、失真度:失真度是原始信号经过传输设备以后所得的输出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比值。失真度仪分为基波抑制式和频谱分析式两种

八、数据域测量 1、 数据域的概念:数据域测量技术用来测试数字量或电路的逻辑状态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 2、 数据域测量的目的:确定系统是否存在故障、确定故障的位置。

3、 数据域测量的特点:数字信号按时序传递 、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单次或非周期性的信

号、被测信号速率变化范围宽、数字信号为脉冲信号、被测信号故障定位难 4、逻辑笔:主要用于逻辑电平的简单测试,测试结果较直观。 红灯指示高电平,即逻辑1;绿灯指示低电平,即逻辑0

1)工作原理:被测信号由探针接入,经输入保护电路后,同时加入高、低电平比较器,比较结果分别加到高、低脉冲展宽电路进行展宽。也可以检测频率高达50MHz、宽度最小至10ns的窄脉冲。

2)应用:通常兼容TTL逻辑电平和COMS逻辑电平两种逻辑电平的形式。

5、逻辑夹:可以同时显示多个被测点的逻辑状态、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亮;否则,发光二极管不亮。

6、 逻辑分析仪:只对逻辑门限电平进行检测。

1)特点:输入通道多、多种触发方式、较大的存储深度、显示方式多样、负的延迟能力、限定能力

3) 工作原理: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触发、数据显示等 4) 逻辑分析仪 =数据捕获+示波器

5) 分类:逻辑状态分析仪、逻辑定时分析仪 5、主要性能指标:

1)输入通道数:数据通道和时钟通道两种

2)定时分析最大时钟频率:可以是实际采样时钟最高频率,也可以是等效采样速率,对采样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状态分析最大速率:通常为50~200MHz 4)存储深度

5)触发方式:触发方式是评价逻辑分析水平的重要指标。 6)显示方式

7)输入信号最小幅度 8)毛刺捕捉能力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篇2

然而, 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内容庞杂, 不仅器件种类多、电路形式多、概念方法多, 而且经常采用近似法、等效法、图解法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分析方法, 再加上一些诸如非线性、负反馈、逻辑函数等特有概念, 学生常感到知识零散、抽象、不连贯、无头绪。于是, 《电子技术基础》课便成了学生怕学、难学的一门课。那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口诀总结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拟从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和实际操作三方面分别举例对此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电子元器件方面 (以晶闸管为例)

晶闸管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晶闸管的结构、符号、工作特性、型号、主要参数和简单应用等知识点, 而晶闸管工作特性是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知识的讲授往往是通过理论讲解 (从内部结构PN结入手) 和实验验证 (把此元器件接入实际电路) 两种方法进行的, 最后得出晶闸管导通和关断的条件, 见表1。

口诀总结如下:不触不通, 一触即通,

触通之后, 门极失控;

要想不通, 主回路变动,

电流过零, 或电压反送。

电子电路方面 (以差动放大电路为例)

差动放大电路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零点漂移现象、基本差动放大电路的电路特点和工作原理、两种典型的差放电路, 即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和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其中,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的电路特点和工作原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往往是纯理论的阐述, 实验验证的可行性较小, 相比晶闸管一节教学难度更大。本节内容和结构大致如下:

先介绍零点漂移现象, 指出此现象对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造成的严重影响, 由此引出抑制零点漂移的有效电路即差动放大电路。然后先从基本差动放大入手, 讲授其电路特点,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的电路特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1) 电路中两个放大三极管电路参数对称; (2) 对零点漂移和共模信号有抑制作用; (3) 对差模信号有放大作用; (4) 双端输出时放大倍数与单管放大电路相同。电路具备上述特点后, 有效信号经过输入端被拆分成一对差模信号可以放大输出, 而漂移信号是一对共模信号, 不能放大输出, 这样起到了很好地抑制零点漂移的作用, 这也是基本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 引入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 然后, 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电路的完善, 用恒流源代替长尾巴 (发射极电阻和负电源) , 进而使差动放大电路的性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口诀总结如下:

“差放电路质量好, 结构对称是关键”;

“漂移信号被抑制, 有效信号无影响”;

“引入射偏负电源, 长尾决定工作点”;

“偏置采用恒流源, 放大性能更理想”。

实际操作方面 (以三极管的管型及管脚的判别为例)

三极管管型及管脚的判别是电子技术初学者的一项基本功, 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测判方法, 笔者总结出四句口诀:

三颠倒, 找基极;

PN结, 定管型;

顺箭头, 偏转大;

测不出, 动嘴巴。

下面逐句解释其含义。

三颠倒, 找基极三极管是含有两个PN结的半导体器件。根据两个PN结连接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NPN型和PNP型两种不同导电类型的三极管。测试三极管要使用万用表的欧姆挡, 并选择R×100或R×1k挡位。由万用表欧姆挡的等效电路可知, 红表笔所连接的是表内电池的负极, 黑表笔则连接着表内电池的正极。假定我们并不知道被测三极管是NPN型还是PNP型, 也分不清各管脚是什么电极。测试的第一步是判断哪个管脚是基极。这时, 可任取两个电极 (称其为1、2) , 用万用表两支表笔颠倒测量它的正、反向电阻, 观察表针的偏转角度。接着, 再取1、3两个电极和2、3两个电极, 分别颠倒测量它们的正、反向电阻, 观察表针的偏转角度。在这三次颠倒测量中, 必然有两次测量结果相近:即颠倒测量中表针一次偏转大, 一次偏转小;剩下一次必然是颠倒测量前后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 这一次未测的那只管脚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基极。

PN结, 定管型找出三极管的基极后, 就可以根据基极与另外两个电极之间PN结的方向来确定管子的类型。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接触基极, 红表笔接触另外两个电极中的任一电极, 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大, 则说明被测三极管为NPN型管;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 则被测管即为PNP型。

顺箭头, 偏转大找出了基极b, 另外两个电极哪个是集电极c, 哪个是发射极e呢?这时可以用测穿透电流ICEO的方法确定集电极c和发射极e。 (1) 对于NPN型三极管, 用万用表的黑、红表笔颠倒测量两极间的正、反向电阻Rce和Rec, 虽然两次测量中万用表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 但仔细观察, 有一次偏转角度稍大, 此时电流的流向一定是:黑表笔→c极→b极→e极→红表笔, 电流流向正好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 即顺着箭头, 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 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 (2) 对于PNP型的三极管, 道理也类似于NPN型, 其电流流向一定是:黑表笔→e极→b极→c极→红表笔, 其电流流向也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 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 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

测不出, 动嘴巴在“顺箭头, 偏转大”的测量过程中, 若由于颠倒前后的两次测量指针偏转均太小难以区分时, 就要“动嘴巴”了。具体方法是:在“顺箭头, 偏转大”的两次测量中, 用两只手分别捏住两表笔与管脚的结合部, 用嘴巴含住 (或用舌头抵住) 基电极b, 仍用“顺箭头, 偏转大”的判别方法即可区分开集电极c与发射极e。其中, 人体起到直流偏置电阻的作用, 目的是使效果更加明显。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结合口诀总结法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配合教师总结出口诀, 对理解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对新学的内容用口诀的形式进行总结, 看谁的口诀更顺口, 更贴切, 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斌.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王远.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篇3

而在过去几年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学期之初,根据系部提出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式教学法,教研室也专门成立课题组。经反复论证,我们把本课程知识体系精心设计成12个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认真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自然也有所改变。如果采用原有的电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一张考卷决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而用笔试的方式,一般主要考核的都是理论知识内容,这不适应课程教学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评价的要求。所以我们根据前面本课程设计的l2个项目,相应设计出能真实、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考核法。通过每个项目学生在出勤、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客观、全面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

每个项目的考核都按照上表逐项打分,把12个项目的考核情况综合后平均,最终得到一个评分,也就是本门课程该生的总评成绩。

学期结束,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并与上年理论考核情况相比较:

由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几点:

1、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后,学生的及格率明显有提升。

这主要是学生在过程考核中取得的成绩是每个项目的综合平均值,这就促使学生要花更多时间、精力真正地投入到各项目学习中,否则就不可能逐个项目得到通过,各项不及格了,学期总评也就不及格了。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抱侥幸心理,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看看书或通过其他方式通过考核,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能力变为自己的。

2、分值差距减小

在传统的理论卷面考试中,学生发挥的好不好可能对成绩有较大影响,甚至不及格。但引入过程考核体系,我们是取每个项目考核的平均值。当遇上一或者两个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时,对总评成绩不会影响那么大,使得考核更具公平性和全面性。

3、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项目中,在完成技能训练时,对于较复杂的项目,我们一般是安排3人为一个小组的团队模式进行训练。那么每一組安排分工、设计电路、仿真模拟、实物完成、汇报总结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分配完成。这既能考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面向社会时能更快融入适应。

综合这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在本课程实行的项目式教学法和过程考核法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和大家分享如下:

1、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较好地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认真的,出勤率和交作业率比较高,学生努力学习,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

2、评价体系的改变,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收获。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兴趣,必然从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较多,有的学生较好地提高了技能和能力,有的学生两者均有收获。过去只考核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无法正确的评价一名学生的真实收获。考试方法的改革,全面考核理论与能力,比较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必然使考试及格率比以前有所提高。

3、由于需要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度,又要考虑适当的深度,还要深入企业了解真实工作情况,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其次,由于这次电子技术教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课题组,而主持课题研究以及大部分成员都是年轻教师,完成这次教改研究,极大的锻炼了我们,是真正在教学科研上迈出了一大步。

4、本课程的教改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都是在一体化教室完成的,部分项目的设备需要改造更新,由于该教室不仅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希望在时间安排上更合理。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其他院校的优秀教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辑了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指导书。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有不足之处,任然需要继续改进。

(3)电子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其他课程上应用效果又会如何,这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研究。

《电子技术基础》工作总结 篇4

-----俞天元2012-05

本学期我担电一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前半期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前半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面;

一、思想认识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努力向其他同志学习,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二、教学工作

1、备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根据要求,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专业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摸清教材意图,找准教材重点、难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为了上好一节课,能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多方查找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的就是能够做到每节课都 “有备而来”。

2、上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1-

及时查缺补漏,并作好记录,以便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好调整。

4、作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为了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5、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篇5

一.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

,反向

。(二极管的正向电阻

,反向电阻

。)*二极管伏安特性----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

V,锗管

V。*死区电压------硅管

V,锗管

V。

3.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 直流等效电路法

*总的解题手段----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二、稳压二极管及其稳压电路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PN结的,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

连接。

第二章 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1.类型---分为

两种。

2.特点---基区

,且掺杂浓度

;发射区掺杂浓度

,与基区接触面积较小;集电区掺杂浓度较高,与基区接触面积

。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2.三极管内各极电流的分配: *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3.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同二极管。

*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UCES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

,集电结

。截止区---发射结

,集电结

。饱和区---发射结

,集电结

。4.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动。温度升高ICBO、ICEO、IC以及β均增加。三.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画出简化模型)

hie---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常用rbe表示;

hfe---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正向电流传输比,常用β表示;

四.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1.VT、VCC、Rb、Rc、C1、C2的作用。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五.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直流通路与静态分析

*概念---直流电流通的回路。*画法---电容视为开路。*作用---确定静态工作点

*直流负载线---由VCC=ICRC+UCE 确定的直线。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改变Rb :Q点将沿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2)改变Rc :Q点在IBQ所在的那条输出特性曲线上移动。3)改变VCC:直流负载线平移,Q点发生移动。2.交流通路与动态分析 *概念---交流电流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短路,理想直流电压源视为短路。*作用---分析信号被放大的过程。

*交流负载线---连接Q点和V CC’点 V CC’= UCEQ+ICQR L’的 直线。

3.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1)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失真现象---*消除方法---(2)饱和失真 *产生原因---*失真现象---*消除方法---

4.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1)Uopp---是指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2)范围

*当(UCEQ-UCES)>(VCC’ - UCEQ)时,受截止失真限制,UOPP=2UOMAX=2ICQRL’。

*当(UCEQ-UCES)<(VCC’ - UCEQ)时,受饱和失真限制,UOPP=2UOMAX=2(UCEQ-UCES)。*当(UCEQ-UCES)=(VCC’ - UCEQ),放大器将有最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六.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1)直流通路

(2)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Q点在放大区的条件

欲使Q点不进入饱和区,应满足RB>βRc。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交流通路 微变等效电路

rbe

* 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七.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1)直流通路

(2)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动态分析 交流通路 微变等效电路 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1.静态分析(1)直流通路

(2)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动态分析 交流通路 微变等效电路 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八.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电路特点

第四章 多级放大电路

一.级间耦合方式

*零点漂移----当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改变时,静态工作点也随之变化,致使uo偏离初始值“零点”而作随机变动。

二、多级放大电路性能指标 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输入级----采用 电路,以减小。2.中间级----多采用 电路,以提高。3.输出级----多采用 电路以提高。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二.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抑制零点漂移的过程----2静态分析 3.动态分析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时

从VT1单端输出 : 从VT2单端输出 : 2)差模输入电阻 3)差模输出电阻

• •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 三.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uI在+Uim与-Ui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 :uo=

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Aod→ * 差模输入电阻 Rid→ ; * 输出电阻 Ro→ ; * 共模抑制比KCMR→ 2.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1)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 电路特征—— * 电路特点——: 2)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 电路特征—— * 电路特点——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反馈概念的建立

反馈放大倍数一般表达式:

二.反馈的形式和判断

1、有无反馈的判断

是否有联系输入、输出回路的反馈通路;是否影响放大电路的净输入。

2、反馈极性的判断方法:瞬时极性法。

假定某输入信号Xi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用+表示),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对分立元件而言,C与B极性相反,E与B极性相同。对集成运放而言,uO与uN极性相反,uO与uP极性相同。)。确定反馈信号Xf的极性。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不同输入端(或两个电极)上,两者极性相同时,净输入电压减小, 为 负反馈;反之,极性相反为正反馈。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同一输入端(或同一电极)上,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同一输入端(或同一电极)上,两者极性相反时,净输入电压减小, 为 负反馈;反之,极性相同为正反馈。

3、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的判断

反馈通路如果存在隔直电容,就是交流反馈;反馈通路如果存在旁路电容,就是直流反馈;如果不存在电容,就是交直流反馈。

4、反馈阻态的判断

并联:反馈量Xf和输入量Xi接于同一输入端。串联:反馈量Xf和输入量Xi接于不同输入端。

反馈电路直接从输出端引出的,是电压反馈;从负载电阻RL的靠近“地”端引出的,是电流反馈。

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四、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

分析依据------“虚断”和“虚短”

一.基本运算电路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3.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4.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5.加减运算电路

二.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1.积分运算

2.微分运算

第八章 信号的处理

1、滤波器分类

用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实现带通滤波器的条件是

,实现带阻滤波器的条件是

。在某个信号处理系统,要求从输入信号中取出低于2kHz的信号,应该选用。

第九章 信号发生电路

一.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1.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人为的直接引入正反馈)自激振荡的平衡条件 : 即幅值平衡条件: 相位平衡条件: 2.起振条件: 幅值条件 : 相位条件: 3.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分类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 正弦波振荡器的分类 二.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

(1)电路的起振条件是什么?(2)电路的振荡频率是多少?(3)Rf应该为多大? 三.LC正弦波振荡电路

判断是否能振荡: 振荡频率:

(1)电感反馈三点式振荡器(哈特莱电路)振荡频率:

(2)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考毕兹电路)(3)串联改进型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克拉泼电路)振荡频率:

(4)并联改进型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西勒电路)振荡频率:

四.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1.并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 2.串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

第十章 功率放大电路

一.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 ICQ,管耗,效率。2.乙类工作状态

ICQ≈0,导通角为,效率,失真。3.甲乙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效率较高,失真较大。二.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 1.工作状态

 任意状态:Uom≈Uim  尽限状态:Uom=VCC-UCES  理想状态:Uom≈VCC

2.输出功率

3.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4.管耗

5.效率 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问题的提出

在两管交替时出现波形失真—— 失真。2.解决办法

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和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

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容 C2 上静态电压为VCC/2,并且取代了OCL功放中的负电源-VCC。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只是用VCC/2代替。四.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前一个管子c-e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2.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3.β=

第十一章 直流电源

一.直流电源的组成框图 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2.正向平均电流ID(AV)

3.最大反向电压URM 三.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1.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

2.整流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 D(AV)

3.最大反向电压URM

四.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UO(AV)、ID(AV)与全波整流电路相同,URM与半波整流电路相同。

五.电容滤波电路 1. 放电时间常数的取值

2.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

3.整流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 D(AV)

六.三种单相整流电容滤波电路的比较和故障分析

七.并联型稳压电路 1.稳压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2.电路参数的计算 * 稳压管的选择 * 输入电压的确定 * 限流电阻R的计算

八、串联型稳压电路 九、三端集成稳压器

1、分类

2、输出为固定电压的电路

工程测量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6

(5)铁路、公路、输电线路以及输油(汽)管道等均属于线性工程,它们的中线通称线路。

(6)铁路勘测设计的过程:1方案研究2初测3初步设计4定测5施工设计(7)初测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勘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沿线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以及地质和水文方面的资料(纸上定线)。

(8)定测的主要任务是把初步设计中选定的线路中线测设到实地上。(9)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有草测、初测和定测工作。

(10)公路的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和沿线设施等。(11)根据线路工程的作业内容,线路测量具有全线性,阶段性和渐近性的特点。

(12)导线点的布设要求:1导线点宜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前后相互通视。2导线点应选在开阔的地方,以便作为图根控制,进行地形测量。3导线点间的距离要适中。4导线点应尽可能接近将来的线路的位置,以便为定测时所利用。5桥梁及隧道两端附近,严重地质不良地段以及越岭垭口处应设置导线点。

(13)基平测量是沿线路布设水准点。2中平测量是测定导线点及中桩高程。(14)将纸上线路测设到实地上的工作称为中线测量。(15)线路纵断面的测绘:

(16)水下地形测绘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为:1任务的来源、性质、技术要求,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技术设计的依据及原有测量成果的采用情况。2各施测控制点的等级,标石及造埋数量,水深测量图幅,测深面积及障碍物的大致分布情况。3作业所需的各种主要仪器、器材、船只类型和数量。4根据测区地理气象及技术装备条件,确立的不同测区的作业率,计算的各种测量作业的工作量和工作天数及时间安排。5根据测区特点和作业技术水平,重点提出的适当的作业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具体技术指示。

(17)检查线的方向应尽量与主测线垂直,分布均匀,并要求布设在较平坦处,能普遍检查主测深线。检查线一般应占主测线总长的5%~10%。

(18)编绘竣工图的目的:1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使设计有所变更,这种临时变更设计的情况必须通过测量反映到竣工图上,以竣工图作为检验设计的正确性,阐明工程竣工最终成果的技术资料。2为改建扩建提供原有各项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交通线路的坐标,高程等资料,作为改建扩建设计的依据。3便于工程交付使用后进行生产管理和各种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特别是地下管线等隐蔽工程的检查和维修工作。

(19)竣工图的特点:1竣工图的图面内容相当复杂。2竣工图上所有建筑物,管线等重要地物的细部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采用解析法测定并在图上注记,精度取决于细部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测量精度。

(20)施工控制网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在精度上不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21)控制网优化设计的质量标准------精度,描述误差分布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靠性,发现和抵抗模型误差的能力的大小的一种度量。------灵敏度,监测网发现某一变形 的能力大小的一种度量。------经济,建网费用。

(22)空中网优化设计的分类:1零类设计(基准问题),2一类设计(图形问题),3二类设计(权比问题),4三类设计(加密问题)。

(23)施工放样的任务是把图纸上以设计好的各种工程建筑物,构筑物,按照设计的要求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并设置各种标志,作为施工的依据,以衔接和指挥各工序的施工,保证建筑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24)坐标法放样:1角度放样2距离放样3点位放样:1经纬仪+钢尺(或测距仪)放样法2全站仪坐标放样法3GPS、RTK放样法。(25)规划法放样的思路:首先采用直接放样法确定实地标志,再对放样出的实地标志进行精确测量,求出实地标志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然后根据偏差将其归化到设计位置。(26)曲线的形式:------单圆曲线:亦称为单曲线,即具有单一半径的曲线------复曲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向的单曲线连接而成的曲线。------反向曲线:由两个方向不同的曲线连接而成的曲线。------回头曲线:由于山区线路工程展线的需要,其转向角接近或超过180度的曲线。------螺旋线:线路转向角达360度的曲线。------竖曲线:连接不同坡度的曲线,分为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

(27)曲线要素:曲线的半径R,偏角(即线路转向角)a,切线长T,曲线长L,外失距E及切曲差q(又叫校正数或超距。)(28)偏角法:所谓偏角法,是根据曲线点i的切线偏角di及其间距c作方向与定长交会获得放样点的点位。

(29)路基边坡放样:路基施工填挖边界线的标定,称为路基边坡放样。(30)线路复测

(31)地下工程施工方法:1明挖法2

岩爆破法3盾构法4顶管法

(32)地下工程施工测量的特点:1由于地下工程的空间条件限制,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形式只适合布设导线。2地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不能预先一次全面布设。3地下测量的测点标志一般设在隧道的顶板上,测量时需进行点下对中,观测时需要进行照明。4地下隧道施工出现错误不能及时被发现,点位误差累积较大。5地下工程的环境对地下测量工程工作测量工作干扰大,给测量工作和保证测量精度增加了难度。

(33)地下工程贯通情形:1两个工作面相同掘贯通,称为相向贯通。2两个工作面同向掘进贯通,称为同相贯通。3由一个工作面向另一个指定的地点掘进贯通,称为单项贯通。(34)贯通误差:

(35)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的特点:1高程测量线路一般与地下导线测量的线路相同,通常利用地下导线点作为高程点。高程点可埋设在隧道的顶板,底板或侧壁上。2高程点(导线点)设在顶板时,观测水准尺应倒立在测点上。3地下高程测量线路在贯通前均为支水准路线,因此需要进行往返观测或多次观测,以次检核,防止出现差错。4在施工中为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一般是先用低等级高程测量给出隧道在竖直面内的掘进方向,再用高等级高程测量进行检测,并建立永久高程点。(36)联系测量:为了保证地下工程按设计方向掘进,保证各相向掘进的工作面在预定地点能正确贯通,就必须将地面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通过平峒斜井及竖井传递到地下,这些传递工作称为联系测量。(37)一井定向:是在一定竖井内悬挂两根吊锤线,将地面点的坐标和地面边的坐标方位角传递到井下的测量工作。

(38)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变形监测)1精密高程测量2精密距离测量3角度测量4重力测量。

(39)准直测量:就是测量测点偏离基准线的垂直距离的过程,它以观测某一方向上点位

相对于基准线的变化为目的,包括水平准直和铅直两种。(40)为了测取观测点较近的绝对水平位移值,需要有稳定的点作为参考,这样的参考点也称为基准点。

(41)在离观测点较近的地方设置比较稳定的点,称为工作基点。

(42)将基准点与工作基点或观测点联系起来,常需要一些过滤点,称为联测点。(43)柔性弦线两端加以水平拉力引张后自由悬挂,则它在竖直面内呈链线形状,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利用此直线作为基准线可以测定附近测点的横向偏离值,这种方法称为引张线法。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篇7

关键词:极限配合,厚积薄发,激发兴趣,注重实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 教授给学生技术图样上相关的一些技术要求的含义、标注以及如何检验, 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看懂完整的图样并知道图样要求以及如何保证这些要求, 为将来的实习教学和未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包含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公差和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综合性强、概念抽象枯燥。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呢, 笔者做了一下几点分析。

1 对于教师, 要扩充知识、厚积薄发

这门课程涉及了机械制图, 机械制造, 机械加工工艺, 机械零件装配等方面的知识, 综合性比较强,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能够言之有物。现在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教学岗位, 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却稍显不足, 仅限于在学校实习所学, 这些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有不少出入, 所教知识难免会脱离实践。从笔者自身经验来看, 笔者曾经在工厂工作, 在车间和设计岗位都工作过, 在车间装配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同的配合公差用不同的装配方法的情况, 初入设计岗位又遇到了如何选择尺寸公差和行为公差的问题, 虽然在学校的时候都学习过, 但是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这些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 通过自己学习、向师傅请教和实际操作, 自己都有了很深的理解, 这样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正好就可以以此为例, 有了实际的经验, 学生的听课效果就好了很多。所以笔者建议我们教师还是要多下工厂, 多接触实践, 特别是现在有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就很好。

术业有专攻,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但却很难掌握所有知识。而这门课程综合性又很强, 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就很难在课堂上融会贯通。比如对于某一个图样给定的零件,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如何达到, 用什么机床、什么刀具、速度多少、如何装夹、将来如何装配、运行的可靠性如何、容易出现哪些报废和失效情况等等, 这都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全面学习相关知识和行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 不断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与时俱进, 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厚积薄发, 将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2 对于课堂教学, 要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足, 再加上极限配合课程概念枯燥、内容抽象,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将专业的术语通俗化, 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讲授, 学生有了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笔者在开始讲课的时候, 总是用工业产品的例子来讲互换性, 学生听得很吃力, 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在民国时期, 山西军阀阎锡山把山西的铁轨宽度修建成了1 m, 而普通铁轨宽度是1.4米多, 这样外面的军阀要侵占他的地盘, 要用火车运输人员和物资, 他们的火车到山西就无法行驶, 也就无法侵占山西地界。这就是因为他的铁路和普通的铁路在功能和尺寸上不具有互换性, 普通火车就不能行驶。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学到了知识。

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理解能力比较欠缺, 对长篇大论的纯理论教学很反感,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如果一味地给他们灌输知识,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从启发他们的思维方式入手, 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这样我们讲得轻松, 学生也听得容易, 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 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有了, 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3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 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中职学生理论虽然薄弱, 但是普遍对实际的东西和动手实践很感兴趣, 而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熟练的一线工人, 在工厂中可能不要求你有多高的理论基础, 但是实际操作一定要过关;工厂里分工明确, 可能在一个岗位要干很长时间, 要求的知识比较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用为主, 以够用为度。

实用为主, 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从实践层面进行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用一些生产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教学, 拿一些车间实际的零件让学生参观加深印象。比如笔者曾经拿实际生产中图纸让学生识读, 读零件结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标注、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等, 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生产实习, 让他们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 用什么设备加工能达到公差要求和表面粗糙度, 如何装夹能够保证形位公差满足要求不同的形状部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等等在课堂上学生学生们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还有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的项目式教学, 一边实践一边理论学生在实际项目的解决过程中, 理论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加强。

够用为度,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全盘灌输, 而是要将将来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对一些实际中很少用到或几乎不用的知识就少讲甚至不讲, 让其将来在工作中自行学习。笔者刚开始讲课的时候, 总想尽可能多的教给他们一些知识, 因此总是讲完课本内容还要补充一些知识, 结果自己讲的很多很累, 学生听课的效果却很不理想, 甚至会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后来向别人请教并结合自己在工厂的经验, 有针对性的减少了一部分知识的教授时间, 重点让他们掌握实际应用比较多的知识, 比如公差如何保证、零件如何测量等, 课堂知识量少了, 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

总之, 对于中职极限配合的教学, 我们教师要重视课程, 不断提高自己, 对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 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 为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7, 5.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 篇8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任课教师的本分。怎样准备才算充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衡量。

首先,教师须认真阅读、熟读教材,研究、分析教材,决不能“走马观花”或是“现买现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有可能发觉教材中的疏漏之处。比如就目前使用的第四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笔者发现了两处问题:一处在第140页,因为三针法主要用于测量精密外螺纹的单一中径,因此对计算公式正确的描述应该是指外螺纹的单一中径d2a,而不是指外螺纹中径d2;另一处在第163页,孔的基本偏差代号为M,公差等级为8级,公称尺寸在50~80mm的下极限偏差应该是-41μm,而不是+41μm。

二是根据教学目标及规范化要求认真编写教案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案是设计者教态、智慧、经验和教学艺术的结合体,其内容应包含教学内容、课型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重点、难点的教学策略等。编写时要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所以教案的编写不代表照本宣科,需要给人以充实感和鲜活感。

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笔者建议,教师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按章、节内容分别制作,组成全书系列。重点、难点知识部分,须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视频等技术手段予以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三是做好归纳总结。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有很多,作出系统性归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在于,一方面教师能针对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完整的知识链,充分认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采用图表归纳、提问测试及适量作业结合的方法,并以此验证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部分在知识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不允许似懂非懂。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成效的基础

笔者认为对学习而言,兴趣就是开发学生潜能的一把钥匙,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关于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主观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小觑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入门教育。针对互换性要求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师须通过课件及自身知识结构广泛地加以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互换性的作用、意义,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和兴趣点。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很实用,也很重要,而且有很多现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任课教师要切实把握好这一环节,让它产生明显的课堂效应。

二是需要任课教师注意自身的心理修养和教学艺术。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杜绝呆板的授课形式,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教学效果。在讲授中,教师通过运用自身的语言技能和适当的举止及有感而发的情感流露,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趣味盎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氛围的课堂里,把专业基础理论的每一个知识点装进自己的脑海。因此,只有让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及教学风格不断地吸引学生,方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是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技巧。鉴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诸多特点,课堂上要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除了教师的学科水平及有效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忽视教学技巧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由于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乐于在教师和蔼可亲的目光和循循善诱的教诲中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把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出来。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实例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索然无味。注重把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应用,通过教师浅显易懂的解释和直观、生动、形象的展(演)示,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进一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是获得成效的关键

何谓教学模式,模式与课型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专业基础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何帮助,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选择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一个对教学要求层层递进的、完整的流程。

课型,通常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上讲,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课型,笔者认为适合以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即划分为讲授课、练习课、总结归纳课、综合检验课、实践或实习课等。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多种课型。例如上述某种课型,有人会用认知模式表明,有人则用行为模式表明,也有人采用行为与认知结合的模式来表明。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心态,任课教师须主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彻底地走出来,结合本院的教学条件,积极转变专业基础课教学思路,尝试采用多样化课型下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样才是解决教学矛盾、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施中,评价每次课的教学成功与否不在于任课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在于通过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调配,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在笔者看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最佳选择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这是因为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功能。这种模式下教师明确应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并以此制定各章节教学目标。

第二,含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第三,作用。具备与之相关的教学策略,故而能顺利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特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包括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五,教学。由于构成了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条件,所以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采用班级授课、分组式教学、个别化辅导、自主互助式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以学生理论掌握、技能形成为依据,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比如对各章的综合检验课教学中,为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应用单一的考试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以第一章为例,基于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笔者采取的是自主互助形式,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针对不同的部件装配图样,要求完成以下项目:根据配合代号,查表确定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确定配合性质、配合制、配合精度;计算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说出该配合代号的应用场合;对非配合部位,根据其作用以及尺寸查表给出相应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各小组可以自行进行任务分配,最后汇总报告分析结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这样的形式和方法,能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每次课中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非难事,这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中也不少见,但要做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并非易事。应用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实现让每个学生都生动起来的效果。二是能面向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自主互助形式不仅能顾及到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教学理念的选择

以上分析的是教学模式、课型、教学组织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具备哪些教学理念,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好教学任务?为此笔者以自身实践体会,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以强化实用型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兼顾设计应用为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制度化、标准化等特点,许多概念容易混淆。而职业院校学生普遍性特点是在文化基础、知识积淀、理解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学习状态的波动性也比较大。那么根据企业一线员工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将全书的教学重点放在第一章至第三章。

其中,第一章“极限与配合”教学重心应在第一、二两节上,因为这两节内容涵盖了零件有关配合方面的基础知识。而第三节论述的是如何设计与应用的问题,也是整章的难点,对学生则要求以了解为主。第二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重心应围绕常用量具、量仪,即让学生在检测中,针对零件的形状、位置和尺寸要求,做到对计量器具的正确选用、摆放到位、测点准确、轨迹合理、规范操作。本章难点在于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与计算。教师在处理每个环节上都要精心组织、细心指导、及时纠错,且引导学生做好对量具、量仪的正确维护与保养。第三章“几何公差”重心应放在按照独立原则对公差项目的标注方法和应用解读上,其难点部分则是公差带形状和对位置度公差的理解。把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优化整合,一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对教学效果提供有效保证。

二是突出启发式教学,注重举一反三,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一体化模式中,把启发式教学和举一反三结合好、发挥好,既能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又能打动学生,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以第一章为例,由于该章概念和公式比较集中,又是重点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在导入环节须跟他们说明本章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孔与轴,但是这里所论述的孔和轴是具有广义上的概念,它是具备充分和必要条件的。如果教师只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很容易发生变化,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去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也不会达到目的。而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自觉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来,所以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完全不同。

例如,在掌握了有关尺寸的概念后,教师就有了判断零件是否合格的依据,即零件的实际(组成)要素应在规定的上、下极限尺寸之间或实际偏差应在规定的上、下极限偏差之间。接下来教师把内容延伸。关系式为: Dmin”,不能用“≤”或“≥”,它的意思是所得结果介于什么之间。教师设问:假如孔、轴为间隙配合,若孔的尺寸因过大而不合格又该如何处理?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肯定会说“报废”。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启发中很好地加以引导。首先从互换性上讲,学生的观点是对的,但是还须向他们阐明几点相关知识:其一,对零件而言满足使用要求是第一位的,只要通过其他方法找到能够满足该零件的使用要求即可;其二,合格零件意味着具有互换性,而合用就是满足使用要求,所谓合用,就是看孔、轴装配以后的实际间隙或实际过盈是否在规定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范围之内。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分别给出三类配合判断合用的关系式:间隙配合Xmax>Xa>Xmin;过盈配合Ymax>Ya>Ymin;过渡配合Xa

紧接着教师给出另一个问题:从关系式来看,三类配合都是采用两个特征值来表述的,而特征值的意义就在于表现零件配合的松紧程度,现在孔的尺寸过大,如果孔轴照此配合,那么实际间隙超出了哪个界限值?学生在经过比较、思考后,答案自然是最大间隙。因此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若孔的尺寸因过大而不合格,从理论上讲,只要相配的轴的尺寸适当大于其最小极限尺寸,也仍能形成合用的结合。最后结论是:由合格的孔、轴组成的结合一定合用,且具有互换性,而不合格的孔、轴也可能组成合用的结合,满足使用要求,但不具有互换性。反之,教师提问:若孔的尺寸因过小而不合格,又该怎样解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结论,以此辅导学生在对零件的使用判断上形成较完整的理论空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上述现象,教师可以理解为是在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措施。当然这只是个案处理办法,不能用于大批量生产规模。此外,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采取便捷、有效的方式,带领学生巧妙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质量。

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师可以首先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掌握的知识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梳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由此再得出完整的结论。比如针对第一节内容,在课堂归纳课上,教师提问:孔与轴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大小确定后可以得出哪些结果?答案当然是:孔、轴的极限偏差及对应符号;孔、轴尺寸合格条件;根据孔、轴公差带图对相关计算公式的自行推导及计算结果,包括孔、轴尺寸公差、极限尺寸、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配合公差,配合性质、配合松紧程度。通过以上归纳,就能显而易见地得出其重点就是“公差带”知识。因此,只要抓住本节基础理论体系的这个“纲”,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技师学院)

上一篇:再忆妈妈的味道散文下一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