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课程改革(共12篇)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1
随着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 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为社会培养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共识, 即“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
《土木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能, 进一步适应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从传统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探索《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的。下面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的教学中, 教材主要以传统内容为主, 从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至各专业工种施工测量, 内容繁杂面面俱到, 理论内容多, 工程实践案例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不能实现与毕业以后工作零距离接轨, 不能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同时, 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 土木工程测量课时逐渐变少, 而又要完成《土木工程测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拓展新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开展实践教学, 了解一般工程测量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处理方法, 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直接进行测量方面的工作, 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教学难度相当大。
1.2 教学方法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主动性的提高、创新型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同时按章节来进行教学知识比较分散, 与工程实际流程有很大差距, 例如, 学生学完水准测量以后, 如何在工程中应用还是不清楚。同时, 测量实训时主要在校园内进行无法实现工程中的每阶段、各个分部工程的检测内容、方法的要求。
1.3 教学考核方面
目前的考核办法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 实践操作考试占得比重较小或没有, 这样就忽略了工程测量实践性很强的特性。同时该课程的属性为考查课, 由于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方式以及学分的差异,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盲目地应付考试, 只是为了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 而非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因此, 对该课程往往不重视。
1.4 教师能力方面
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 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 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 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 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 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2.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措施
在总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培养, 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即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 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教学内容可以打破原来测量基本概念、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至各专业工种施工测量等章节性的教学, 而是通过设定与工程实际相近的项目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 达到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 达到熟悉实际工程的工作流程、内容及方法的目的, 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非常关键。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 教师结合工程实际布置一些任务, 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水准仪的使用时, 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场地现场架设水准仪, 讲解各组成部件及其用途, 如何对中整平读数。通过这种直观地观察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 不仅让学生很快熟悉了测量仪器, 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个任务完成以后, 教师可结合工地现场先提几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手段解决。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并让大家讨论哪个同学的方法可行性最大,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 使“教”与“学”得到最为理想的结果。
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 是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 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实训时, 教师应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实训任务, 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计算、施工放样等一系列工作的掌握, 真正理解测量的基本原理, 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 培养和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同时由原来的期末一次考试转变为每次任务进行考核, 最后依据每次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所占的权重来决定最终成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又避免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而忽略过程学习。
2.4 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土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不仅技术性强, 同时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不断涌现的情况下, 其时效性亦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 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时俱进, 并适时地传输给学生。
3 结论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教师不断结合工程对测量知识技能的新要求, 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任伟.工程测量实训课设计实施与考核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2
依托工程案例,进行《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工程测量学>的课程特点和不足,本文介绍了进行“工程案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并对教学改革进行了回访和总结,指出“工程案例”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弥补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
作 者:窦世卿 张晓宇 杨承杰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刊 名:矿山测量英文刊名:MINE SURVEYING年,卷(期):“”(2)分类号:P20关键词:工程案例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学做合一;教学;实践教学;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一门核心能力课程,也是一门相对完整、独立,并可考核能力的课程。课程特点有三个:一是操作性强,要求在不同的外业环境和工程现场,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完成不同的测量任务;二是任务复杂,需要配合协作。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要求两人以上的配合,用适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测量任务;三是精度要求高,责任重大,以规范为标准,测量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与验收。因此它集“做、算、绘”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实践操作性强,直通职业资格证书,对培养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学做合一”的内涵
“学做合一”的内涵在于不但要求理论知识讲解精炼,而且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训练突出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教学二者相互协调并重发展。通过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按照就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实现理论课、课内实训课和集中实训课融为一体。师生在教学中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互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一)课程设计理念
首先针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个导向、一条主线、一个总目标”的设计理念。即“快速适应生产一线岗位”为导向、“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总目标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体系,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采用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适应与实践能力。
(二)整体的教学设计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形成了渐进式“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分别是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和社会服务一条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穿插安排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能很快轻松直观地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工程测量能力。
第二阶段:综合(集中实训)教学,模拟完成一个完整的典型工程测量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测量仪器操作与计算,并掌握工程测量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阶段:测量技能大赛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将技能竞赛模式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项目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过程的融合。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和技能竞赛特点制定实训方案,按竞赛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好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们按大赛要求进行方案调研和设计,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学生参与的平台,以大赛为引导,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对班级课堂竞赛活动中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的技能大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证书考取与社会服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通用的中级测量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证率95%,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完成社会服务,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考核模式改革
终结以”一张试卷论英雄“的考核模式,提出素质、能力和知识考核的多层次考核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加强课堂考核与仪器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死背硬记的能力。
操作技能考核在《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特点,在考核中重点进行仪器操作能力测试,具体在最后实验课时考核每位同学基本的仪器操作能力,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时间)、精度和测量的成果进行打分。
三、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学做合一”教学理念下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做结合”引领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关键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教学,通过合理的知识构建做到理论适度,操作应用性强,内容对应职业岗位,提高知识技能。通过不断的总结,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同时扩大视野,吸收现有优秀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2]毛桂平,张一非.高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35):144-145.
[3]刘艳,武广臣,李丽.以项目为基础的高职《测量学》一体化教学改革[J].测绘科学,2012(2):199-200.
[4]彭子茂.对高职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探讨[J].山西建筑,2012(18):205-206.
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4
一.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学常专注于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步骤和仪器结构原理及其使用的讲授, 缺乏足够的教学演示和实验操作练习环节。学生接触仪器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少, 学习测量基本原理常感到晦涩难懂, 印象也不深刻。在理论教学结束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仍非常生疏, 对于如何完成一些测量项目信心不足。实践教学则过多地强调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对测量理论的深化理解, 导致学生选择测量方法不合理、计算功底不扎实, 一些测量项目返工情况时有发生, 实习报告质量不高。理论和实践的“两层皮”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现场的施工测量技术相脱节
目前测量仪器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的测量理论、新型测量仪器、先进的施工测量技术日新月异, 由此诞生的新的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广泛应用, 由于从事高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大多缺乏必需的工程实践背景和实践经验, 难以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做到全面掌握, 致使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仍局限在光学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和钢尺的“旧三件”测量方式中, 或仅对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作简单介绍, 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工程测量职业技能得不到真正地训练。
3.考核流于形式, 重结果、轻过程
理论教学考核由平时表现和考试两部分组成。实践教学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通常, 平时表现是指学生出勤情况、作业成绩、课堂答问情况等等。由于教学内容多, 学时少, 考勤和课堂提问次数较少, 作业存在抄袭问题, 平时表现的考核有流于形式的趋向。考核中, 试卷和实习报告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偏高, 导致学生总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难以反映学生真实能力。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现“平时不用努力, 只要考前突击”和“实习报告抄一下即可”等一些错误想法。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实用、够用原则, 理论教学内容分为重点、一般和自学三个层次。重点讲授测量的基本工作、直线定线、导线测量、地形图应用和建筑施工测量等内容, 安排课内实习,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时分配要充分。简单介绍控制测量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变形测量等一般内容, 学时适当减少;地籍测量、线路工程测量、桥梁隧道工程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为自学内容, 不分配学时。各层次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理调整后, “教”与“学”的压力减轻, 教学质量更有保障。鉴于实践教学时间较短, 无法完成所有的测量实习项目, 以合理、实用、高效为原则, 把若干小的测量项目归并到一个大的测量项目中去, 使测量实习以几个大的测量项目为中心展开, 既保证了实习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实习项目归并后, 减掉了重复工作, 使得实习时间更充分, 学生测量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测量教学中, 应该采用多样化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避免教学方法简单化、单一化, 不要一门课讲下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一种。课堂教学做到少而精, 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充分利用挂图、挂表、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 使复杂内容简单化, 难点内容通俗化, 抽象内容具体化, 选择合适的章节组织学生自学, 对公式的推导和复杂的数学运算, 先讲思路, 后让学生自学, 并结合专业实际提出问题, 开展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逻辑推导性强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法, 学生可以边听课、边做笔记、边思考、边看书, 易于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和节奏。
通过多种手段, 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仪器构造复杂、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 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强实践性教学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测量实验实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能否提高。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 制定仪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教师严格遵守实验、实习指导制度, 根据实验大纲和实习大纲的要求, 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实验和实习, 并及时购置全站仪、测距仪、计算机成图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 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对每次实习, 由指导教师跟踪指导与检查, 不合要求者一律返工重测, 并及时总结经验, 指出不足。在实习中, 首先做好实习动员, 然后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测绘生产, 严格考勤制度, 实行操作考试, 开展成果展评, 合理评定成绩, 切实保证实习效果。
总之,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保障教师专注怎么教、教什么, 激发学生关心怎么学、学什么, 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从而真正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水平。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发挥其导向作用。基于测量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 实施多元化考核, 强化过程考核, 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试卷成绩、平时作业、小组成绩、考勤、课堂表现等为依据, 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0%、10%、10%、10%和10%。实践教学主要考核仪器操作技能、测量项目实施过程、出勤率和实习报告等内容, 它们各占15%、30%、10%和45%。实践教学一般由理论教学任课教师负责指导, 因实习场地大、学生多、周期短, 考核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以前考核以实习报告成绩为准, 难以可靠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习成绩。现在, 教研室负责成立考核小组, 成员4~6人, 指导教师任组长, 以测量项目为单元, 分阶段对个人和测量小组进行过程考核。这样, 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积极参加测量实习,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深入开展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 才能有效地推动其专业建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了全面地锻炼和提高, 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测量意识和素质, 初步具备了解决建筑工程中测绘工作问题的能力, 能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国海然:“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
工程测量实习与课程设计 篇5
—— 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班级和人数时间地点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电站工程。目的本次实习是《工程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电站工程的参观实习,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总体布局,以及大型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测量工作,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对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施工期的施工测量、水利枢纽工程特别是大坝的外部和内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等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3)结合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了解现代测绘科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树立热爱测绘工程专业的思想,加强对测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5 要求
1)本次实习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隔河岩电站工程三大部分,主要包括专题报告和现场参观。对专题报告要求作好详细的笔记(含专题报告题目、报告人、时间、报告内容),对现场参观的内容、听报告的感想等要求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笔记和日记是教学实习报告书的主要资料和依据;
2)实习结束后,每个同学须根据实习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在专业、思想和实践等方面的收获,按统一规格撰写《工程测量实习与课程设计》报告书(封面格式见附页)。6 纪律和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凡是集体活动,要求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漏乘车,有事须向带队老师请假,并获得批准。
2)专题报告时,要认真听课,必须按要求作好笔记,不允许无故缺席。
3)工地参观时,要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不能随意进入工程禁区,注意人身安全,不许穿拖鞋和高跟鞋,要认真听取带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
4)严格遵守实习期间的作息时间和学习安排,不允许单独外出行动,晚上9:30之前必须回到住处,并按照自然班级由班长进行考勤,每天晚上10点之前向带队老师汇报。
5)以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指导,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勤奋好学,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礼貌待人。7 内容和日程安排
包括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隔河岩电站工程的现场参观,专题报告
由带队老师组织、邀请工程单位有关专家进行。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见下表(根据情况,内容安排可能会有小的变动,到时候见具体通知)。
实习内容和日程安排表带队老师思考题
1)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电站工程各有那些主体建筑物?
2)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哪几个重要水位,水位设计方案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影响?
3)为什么要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有哪些效益?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会引发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如何解决,谈谈您的观点。
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电站工程有哪些测量工作?有哪
些共同的地方?
6)结合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和隔河岩电站工程,说明施工测量有哪些内容?
7)结合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和隔河岩电站工程,说明变形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8)变形监测技术和方法有哪些,哪些在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和隔河岩电站工程得到
了应用?实习报告封面及内容要求
1)关于封面:《工程测量实习与课程设计》报告书采用统一封面(见后),可以找老师拷贝封面的电子模板。
2)实习报告书的装订顺序是:封面、目录、正文、成绩表。正文内容应含前言和结语,建议分章撰写,主要叙述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三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主要测量技术和方法;结语中应有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成绩表作为最后一页,由带队老师填写。
3)实习报告书的正文内容要求不少于5000字。
10成绩考核
1)道德、遵纪守法方面占20%
2)考勤、记笔记方面占20%
3)实习报告书成绩占60%
以百分制记录成绩。
11其它事项
1)备好自己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餐具;
2)备好常用药品;
3)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模块;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58-04
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断探索与企业、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做了很多研究。本文尝试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整合与教学方式人手,试图通过内容的连续、承接和教学实施方式多样化结合的思路,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任务项目模块,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一、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式的现状
1 内容整合以分段教学为主,割裂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教材介绍。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采用的是中国建设工程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用书——《建筑工程测量放线》 (建筑施工专业),以实现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零距离就业上岗的目标来编写,做到以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以满足技能掌握要求的理论为度、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来选用课程内容,可以说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做到了两者的统一和结合。
(2)课程内容的整合。传统课程内容衔接不足,老师在教学中以教学点的方式去整理和教授,如何把知识点间的关系连接成一条主线,如何把这门建筑工程测量员的主攻课程与其它已学知识和课程联系在一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2 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式不配合。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其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统一,在测量员的应用中体现知识和技能,在内、外业处理中结合理论和操作。
(2)常用的教学方式介绍。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以理论教学打底,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内、外业的学习变成两部分,理论和实践在老师评价中成了两方面成绩的结合,总结性知识点的叠加构成了测量课程学习的内容。
(3)产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很多学生常常怀疑自己所学到底有没有用,说有用但具体怎么用、用在哪儿都不知道。学生缺乏继续教育的基础,无法整体认识测量这一课程和行业,对课程之间的联系贯通、知识应用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存在应用困难。直接导致知识迁移和就业时的择业面狭窄。
3 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一线岗位需要的基础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普及教育,首先应满足一线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如果课程教育理念多集中在就业技能的培养,则会出现急功近利,偏离教育培养“人”整体素质的主线。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这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二是职业素养,为了建立他们的精确意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二、建筑工程测量内容模块的设计思路
1 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还不足以实现“不想为什么学”到“主动学”大跨越。因此,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学习前要铺垫的是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这些兴趣就在于一是专业特有,二是能直观明了,三是学生通过努力能掌握。
2 课程内容划分的递进。整合内容划分模块,从学生前期已学课程或容易接受的知识点切入,各模块形成一定的递进梯度,每个模块包含相应的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完成模块的任务为目的。
3 课程模块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任何课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有把模块设计与职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模块任务的同时整体认识测量这一行业,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让课程间的联系和知识贯通。
4 整体提升目标定位。在“人”的培养上,不可能简单地用一种工作完成人的塑造,应在责任和肯定中不断完善综合素养,模块的深入也是学生素养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的设计及实施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设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模块如表1:
四、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的实施
1 实施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布置→计划→实施→自检、观摩学习。
(1)布置(分组和任务的布置)。小组的形成有很多种,谁做组长?哪些学生组成一队?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小组的形成自然就会倾向优与优、待提高与待分配的在一起。在这个小组的形成上要做到既尊重他们的意愿又不分帮派,笔者采用的方式是抽签定组长,组长争组员,全部学生都可轮一次组长的资格。这样,组长就会考虑人才资源的配置、人与人的合作等问题。任务布置后,组与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帮助。布置任务时要讲明,要有纸质材料和表格,完成时才有依据和成果。
(2)计划(人员工作的安排,设计工作过程,确定计划实施步骤和评价的标准)。任何事只有计划周详才能减少后续的工作困难和返工,学生错了几次后就会在这个环节上先思考后动手。老师不能在这一过程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思路,也可以几个小组一起计划,通过他们的发言和提议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实施(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和解决现场问题)。实现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充当救火队的角色,给空间,给鼓励,给解决路径,就是不能直接给方法。这个过程的磨合是学生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期。
(4)自检(按评价标准自我检查、观摩学习)。不马虎、不轻易达到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成果,努力的结果是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能收获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
2 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要成为指挥棒。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模块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作为阶段性评价,在教学中设置学生的评价考核点。这些考核点包括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知识应用方面、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评价可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独立完成的个人操作部分为考核基础分,小组集体完成中个人表现为考核提高分,所有考核的方式以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公开阶段考核结果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考核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后汇总阶段考核和考试来形成终结考核。
3 实施中教学资源的保障。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将课程中不同知识的联系贯通、不同课程间链接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书籍、老师、小组同伴来完成。所以,学校的教学资源要配套地开放,如图书馆、专业教室、实训器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题库等。
五、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实施效果
以前在顶岗实习的单位反馈中,以学生“有技能没能力,有知识没思考”的意见比较集中,企业发现人多而不精,但又难找到可以直接承担工作和愿意负责的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懒”和“散”不完全是自身原因造成,职业素养培养不足、专业应用锻炼不够、考核方式单一也是其中的原因。现在通过以上方式锻炼的学生,不管从事测量还是其他工作,企业都很满意,多表扬学生能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并付诸行动,实习生的适应和迁移能力都比较突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笔者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建筑工程同类课程可以尝试实施。在此抛砖引玉,期望带来其它方面的思考,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特长,促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再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他们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建筑施工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7
工程测量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也是大多数土建类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很广, 包括铁路、公路、水利水电、房建等行业都有涉及。目前大多数学校工程测量课程的讲授以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为主, 内容主要是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和GPS的操作和使用。教学的侧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由于工程测量开课时专业课程还没有开课, 学生在桥梁测量、隧道测量、房建测量、线路测量等专业测量知识就没有办法比较详细的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 进入施工单位不能很快的进入角色。所以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近些年新技术、新设备在工程上大量应用, 测量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测量设备已经在测量领域快速淘汰, 而另一些新测量设备大量使用。这些测量设备所衍生的测量方法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些测量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工程, 在教学中必须去掉。而另一些新设备的测量方法亟待加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例如, 水准测量中, 我们国家目前工程已经不用微倾式水准仪来进行水准测量, 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在工程上应用普遍。可是大多数学校的教材还依旧以微倾式水准仪的讲授为主, 很多学校甚至没有电子水准仪的讲授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显得陈旧了。举例来说, 近些年的高铁建设中, 高程测量都有电子水准仪的身影, 工程测量已经离不开电子水准仪。不仅水准仪, 经纬仪、全站仪及GPS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内容上, 就需要仔细分析当前的工程实际, 把新设备操作和使用的讲授放在重点讲解上。
工程测量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一般都是在学生一年级进行教学。一年教学完成后, 既讲授仪器的使用, 又讲授专业测量内容, 一直以来教学效果都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课学生还没有上, 专业测量的知识学生也没有办法掌握透彻。所以在我校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在一年级掌握工程测量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 再进行工程测量课程的第二部分——专业测量, 进行模块化教学。这样就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并可以在专业测量的练习中, 对专业课的内容也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三、专业测量模块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确立以后, 就需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进行专业测量模块的制定。在确定测量模块教学内容及评价上, 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 工程测量模块内容需要紧贴企业需要, 企业需要的, 才是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 避免模块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第二, 模块教学的教学方法要力求情景式教学, 安排适合的场地, 真刀真枪的进行测量操作, 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快速进入角色;第三, 模块教学尽量按照工程实际测量成果评价, 小组的内外业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以小组的综合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有企业的人员参与综合评价。在我校铁道工程专业, 专业测量模块的建立主要通过分析铁道工程的单位工程项目, 将模块分为桥涵测量模块、隧道测量模块、铁路线路测量模块、路基测量模块、站场测量模块这些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复制了实际工地的施工图纸并对项目制定了针对性的指导书, 力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完全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操作。
四、专业测量模块教学方法
专业测量教学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需要的测量技术和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模拟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在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分组, 模拟工程测量人员小组测量的人员配备。在确定专业模块教学的内容后, 实地进行专业测量的任务。比如在桥梁工程的专业测量中, 可以在实地给定高程和平面的控制点, 将桥梁的施工图纸和指导书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图纸及给定的控制点, 分别放样出桥基础、墩台、支座及梁的位置。在发布任务时, 将桥梁工程的测量部位分成不同的任务,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方案, 实地进行工程的放样留点。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对学生测量内外业结果进行点评, 最终让学生真正的掌握专业测量技能。
五、结束语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8
所有施工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在努力追求工程质量, 并且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也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 在施工操作过程中, 最根本的就是工程测量。在高校教育中,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了解一些关于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专项能力, 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另一方面,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结合在一起, 而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学科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调整、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 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学生们进入社会时发现, 实践经验对于刚毕业的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诸多企业单位都会要求工作经验、实习经验, 可谓是每个毕业生的敲门砖。实践教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考评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 当前诸多院校都在追寻新的办学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 实践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界的沉寂, 只有调整办法思路, 坚持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校与社会更贴近,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经验, 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只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理论, 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如果能获得第一手的实践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测量技术不断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也有了新的使命,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 变换教学模式,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进而让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未来工作岗位。
2 当前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 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 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 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 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 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 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 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 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 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 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 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 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 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五, 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 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 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 让学生死读课本, 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 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 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 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 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 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 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
其次, 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 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 要联系工程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第三, 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 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 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4 结语
要想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 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课程,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各大学校应该重视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 从而使学生成功迎接未来来自社会岗位的不同挑战。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中, 测量课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而工程测量学作为测量学的一个分支, 是当前我国需求量较大的学科, 诸多工科院校对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趋势下, 我们应该明确测量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标准定位, 在教学当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并提出发展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空间思考,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庆国, 邹进贵, 杨华.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测绘工程, 2007, (02) .
[2]徐金鸿, 邓明镜, 刘国栋, 陈述, 倪健.《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 2010, (S1) .
[3]汪善根.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测量学教学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1, (06) .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9
制约高职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教学大纲的制定缺乏足够的论证和依据, 课程内容体系和形式陈旧, 未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2) 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未能突出“能力本位”的要求, 各种实训项目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更新较慢, 与行业技术的发展脱节; (3) 师资队伍结构较单一, 行业 (企业) 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过低, 教师的总体专业实践素质与指导实训环节的能力有待提高; (4)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不够,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行业 (职业) 要求脱轨, 导致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滞后; (5)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形式过于僵化, 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估, 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存在的问题, 归根到底是由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要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产业布局、行业调整的变化, 满足高层次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
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工程测量》作为高职交通土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课程, 实训环节较多, 可操作性较强,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较多, 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很多人将会从事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针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师资水平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及考核方式优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大力改革, 从而有效地促进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职业 (岗位) 所需能力为导向, 创新课程内容体系与形式课程问题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高职课程应具备以下特征: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突出职业的针对性, 突出课程目标的多样性, 突出课程的动态可变性。高职专业课程在内容处理上, 可以相对淡化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侧重围绕实践活动组织教学。课程目标应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 并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 应使学生具备应变、综合和创新的能力, 应正确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应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同时, 要选择适宜的教材组织教学, 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理论, 突出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将专业理论融入核心技能的培养过程。在培养与职业相关能力的基础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对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课程内容要紧跟新知识、新技术成果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新变化适时调整,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根据适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因此, 教师应深入相关职业领域, 全程跟踪、考察职业活动, 真实、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结合课程及学生的实际, 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论证。要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 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加以体现。
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体, 突出教学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是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 要重视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所承担的技能培养的内容、重点、时数、手段与方法。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更多地获取与职业或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 特别是在验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应结合现场的实际工作状况,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 对实训内容作合理安排和精心设计, 以剖析实际案例或布置项目任务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应时刻注意突出教学的“能力本位”要求。专业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 能够巩固并弥补理论教学环节的不足,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具体问题中加以运用和验证, 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学会某种工作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且能在实践中获得对现实职业的真切感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筑“双师型”教师互聘平台师资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水平。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 应以院校内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 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笔者所在学院就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教师定期轮流下现场锻炼的制度, 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确立了制度保证。其次, 应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并应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 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课、实训课兼职教师, 可以与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校内专职教师形成结构互补,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型”素质。目前, 我院讲授《工程测量》课程的校内专职教师与现场兼职教师的比例为4︰3, 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主要由兼职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目标, 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双师型”教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具有非终身性的特点。在师资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依托行业优势, 吸纳行业精英, 此外, 还应实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互聘制, 从而缓解师资的结构性短缺, 推进师资管理, 降低办学成本, 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良性机制, 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行校际“双师型”教师互聘、联聘和兼聘, 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措施, 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 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功效职业院校应注重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利用行业或企业的现有条件建立相关课程的实习基地, 实现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的互补。学校与企业联办校外实习基地, 走校企合作之路,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为企业创效益, 可以形成学产联合、增收创效、以产促学的局面。同时,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可实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生培养目标, 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可引导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尽早地、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以及外部工作世界的相关信息, 在验证知识的同时形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 学生的职业素质中包含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是最为用人企业看重的。此外, 通过尽早了解本专业的行业特点, 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清晰的、符合自己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注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评价的过程, 实质上是判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 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内容方面, 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评价, 还必须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同时, 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观, 采取符合“能力本位”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质量评价标准, 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 如学习态度、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 都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不能再仅以单一试卷考核的方式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要最大限度地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形成书面问答、技能测试、实际操作、课程实践作业、实习报告、综合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国家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实行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即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确定参加考核者是否具备从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学生将课程学习与参加行业 (企业) 职业活动相结合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情况, 也应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依据。笔者所在学院已将土建类专业学生中级测量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工程测量》课程总体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据统计, 该措施实施后, 课程考试通过率总体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并且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亦有较大提高, 真正实现了考试与技能提高的完美结合。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与政府、企业、学生等需求主体构成了社会宏观层面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企业不断转变产业结构, 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求,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促进行业 (区域) 经济的发展, 进而促进国家生产与服务总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林军, 杨诗丽.对高职教学中若干弊端的思考和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 2008, (4) .
[2]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8, (4) .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汉洲.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
[5]刘杰, 冯雅琪.浅谈专业实践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
[6]李梦卿, 张君第.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互聘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6) .
[7]吴兴兴.高职教学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10
近年来, 教育部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程测量》是高职高专院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术能力, 为此, 我们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 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陈旧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 教材内容陈旧繁杂, 从基本概念到误差理论及至各专业工种施工测量面面俱到, 教材仍然以讲述常规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 对于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 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 不能达到真正的培养目的, 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工作发展的需要。
2. 教学方法滞后
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 仍以传统的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 一味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课堂气氛沉闷, 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到了实践课动手操作时, 还是不会使用仪器, 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考核形式单一
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 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 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 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 仪器的操作熟练度达不到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尝试了如下改革:
1. 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 选用合适的教材, 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 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职业的自豪感。
2.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 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 《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验等, 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新仪器出现, 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 课堂教学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讲到测量仪器时, 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 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 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 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再如, 在讲到水准仪的基本操作、水准测量, 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 就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 在这些视频资料里要有各种规范的操作方法, 以及需要重点强调容易出错或忽视的地方, 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验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 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出来加以强调。这样既可以解决在室外实验课上讲解时学生比较容易分心、重点记得不全、某些操作看得不是太清等问题, 还可以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
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专业测量部分, 可联系施工现场, 带学生现场参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 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改变考核方式
对于《工程测量》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仅以试卷考试判优劣的方法显然不适用, 应再增加平时成绩和实际动手操作考核, 三者相结合评价成绩。例如, 期末试卷成绩占50%, 考核方式为卷面考试;平时成绩占20%, 考核方式以平时的作业、测验、表现等;实际操作技能成绩占30%, 考核方式为在室外并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因为要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 学生必定会在思想上对此课程重视起来。
4. 提高教师素质
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 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 有必要定期去施工单位学习, 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 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 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对《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 在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和改进方面,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是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和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等改革方法, 以便更好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11
【摘要】通过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以“工程教育”为理念,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并对目前课程设计体系、选题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课程设计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 ; 土木工程 ; 课程设计 ;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7-02
根据目前我国国情特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与综合性和研究性人才相比最大特点为:应用性人才属工程教育范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以适应工程应用为指导意识,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根据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在教学环节中是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课程设计占整个实践环节的学时最多,因此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工程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题目及内容、教学模式等均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土木工程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工程适用性,毕业后不能随心应手胜任工作。这样就造成恶性循环,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适用性不强,学习的兴趣不高,最终并没有很好的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旨在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以“工程教育”为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一些改革措施,更好的突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现状及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简介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独立性、片面性,缺乏工程性、实用性、整体性、连贯性,并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不同工程项目内容区分不清,经常混淆,不能起到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及实践能力的目的。图1列举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传统体系。基本按房屋建筑学、单向板肋梁楼盖、基础工程、钢结构、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设计内容独立完成,由于体系较陈旧且多年未变,对具体实际工程适用性不强。
1.2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组织性、连贯性不强
目前普遍认为课程设计是针对所属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任务在于巩固学生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能力。并没有考虑和后续课程设计内容的一体化,而是独立完成。因此存在局部独立性、片面性强;组织性、连贯性、互补性较差,更是缺少在整体“工程教育”理念下评定设计成果的优良性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认识不充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使得单个课程设计适用性不强。
1.2.2 题目陈旧、选题单一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每门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并非是单一的,也就是说每门课程可能有多项专业技能需要强化。而目前基本是单门课程设置单个课程设计,存在选题单一、题目陈旧现象。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学习完《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后,都要完成“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课程设计,此题目已沿用几十年,并且课本算例大多还是内框架工业厂房楼盖。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考察学生对梁板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题目应改为“梁板结构设计”不能局限于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补充双向板、楼梯、雨蓬等的结构设计题目及内容,使学生的多项专业技能得到强化。
1.2.3 脱离工程应用,实践性差,适用性不强
对每门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考虑不全,课程设计的题目基本是指导教师虚拟设计条件进行设计,忽视与目前工程实际的结合。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也无法结合工程实际的应用评价自己设计内容的可行性、优良性,对解决工程问题没有适用性。
1.2.4 教学模式不当,以课堂讲授模式指导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都会感到指导课程设计要比理论教学过程轻松。指导教师只需要给出具体的资料、条件、数据,介绍设计步骤,学生被动的按要求完成设计内容,每届学生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创新。
如果教师在学生开始设计之前,选择多个题目适当演示设计内容,针对所做内容评价优缺点,提出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主动,才会用创新的意识完成课程设计内容,即能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课程设计要比理论教学过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改革方案
2.1 土木工程專业课程设计体系改革方案
为了能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对现有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
图2是改革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课程设计总体系图。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将课程设计题目一体化,并分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单层工业厂房、钢结构房屋四个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样即清楚又避免学生在设计中对工程项目内容的混淆。对每一个工程项目结合基本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按施工图的绘制及识图、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四项内容全面设计。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思路,结合目前工程需要,扩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考虑不同工程项目的结合及互补性。图3列举了改革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课程设计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明显改变了局部独立性、片面性,具有较好的工程性、实用性、整体性、连贯性、互补性,从整体上增强了能在 “工程教育”理念下评定学生设计成果的优良性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即巩固专业知识,又强化了工程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目的。endprint
2.2 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题
2.2.1结合工程需要,更新设计题目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整理每门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结合目前工程需要,重新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对于一成不变的题目,应考察其工程适用性及时更新。明确设计意图,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保证课程设计内容的工程适用性。达到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可以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评价自己设计内容的可行性及对解决工程问题的适用性。
2.2.2 脱离传统选题思想,拓宽知识能力,选题应多元化
结合目前工程需要,全面整理每门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对于不同的专业技能或相似的内容可设多项可选题目及内容,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域;对于多项连贯性的专业技能,设置多个题目或相同题目多个内容。通过题目、内容的多元化设置,来加强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各项专业技能,保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可以互相对比,评价自己设计内容的优缺点,并能脱离传统思想,提高创新意识,为今后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
2.2.3 注重选题的一体化和连贯性,达到对工程项目的全局设计
在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时,应将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内容一体化,设置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形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一体化衔接设计及不同结构互补性设计。不但对学生单向技能做了很好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衔接性、互补性、系统化的认识;同时减少了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对同一工程从布置方案、结构类型、材料、计算方法、施工方法等的优越性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2.3 转换教学模式
2.3.1将目前最先进的专业技术及时引进课堂
①提倡课程设计内容与教师科研成果相结合。目前教师为完成科研工作量后,许多论文、科研项目内容虽有创新之处,但后续应用及实施却很难再落实。若将教师所指导的课程设计和自己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样即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又能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继续发展,使课程设计内容实用性更强。
②通过最新技术讲座及现代网络信息平台等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复杂性。课本和规范等资料传授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工程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应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工程师等作专题学术报告,也可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平台,例如观看现场视频、照片等手段,使学生间接的获得最新专业技能、工程经验及最新工作方法、以及工程需求等;扩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③借助工程实例提高课程设计的适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开始设计之前,应选择多个题目结合工程实例适当演示设计内容,對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加以剖析,引导学生明确设计目的,掌握设计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课程设计的适用性。
2.3.2 注重工程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①通过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将课程设计内容向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和创业等活动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力学竞赛和结构建模竞赛,学,使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及时评判,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意识。按传统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期间往往会出现学生对课时利用率不是很高,学生设计成果完成时,教师才会发现很多错误及缺点,没有时间及时纠正设计错误,由于缺少正确的工程设计性意识,学生不能获得正确的设计、评判能力。
教师应在布置任务时,在进度安排中充分利用好课程设计期间的学时分配。设计中除了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外,应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工程案例、工程事故等中的优缺点,及时调整学生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比使学生清楚自己设计思路及方法的优缺点并及时改进。这样即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设计、评判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意识。
③注重手算和计算机软件并用设计方式,培养全面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一般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设计的步骤为:方案设计-结构计算-构造处理-施工图绘制。结构计算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为计算量大,所以一般都是单纯采用手算或计算软件完成内容。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欠缺。
长期教学经验证实课程设计中不能取消手算,只有熟悉手算方式,学生才能很好的应用、改进计算软件。但如果学生不会使用计算软件(或建筑设计、施工等其他软件)也会缺少工程应用能力。因此应采用手算和计算机软件并用设计方式,这样即使学生熟悉了计算软件(或各类工程软件),同时通过用电算和手算结果互相复核、比较的方法,也增强学生工程计算、分析能力。
以“工程教育”为理念,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本文的主旨。本文针对目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程体系、选题、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希望能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面有一定的促进。
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篇12
一、用统一零件贯穿实习各个工种
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实际的设备情况, 统一工程实训各个工种的加工任务, 教师设计一套能体现各工种特点的标准零件, 将学生的加工任务标准化, 每个工种之间相互联系, 整个实训过程中, 每个学生完成两到三个成品。让学生根据老师和课程的安排, 成功的完成各个工序。学生走完从传统机械加工到现代加工的全过程, 就可以加工出几个指定的零件。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有利于统一和规范教学, 也使得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竞争,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每个工种的标准考核零件, 考核零件应具备该工种的主要工艺特点, 零件不宜过难, 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根据各考核零件特点, 设计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按照打分标准给学生评判实习成绩, 进而对学生的实训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
二、工程技能的培养贯穿实习始末
威廉·詹姆斯反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方法, 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 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 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因此, 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为目的, 着重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工程实训的教师应该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学培训, 并且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实际工业生产情况。
三、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实施不同实训方案
伯克利的“大工程”指出, 工学院各系的课程都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所有工程基础课程, 然后才是各专业课程。其重点包括: (1) 低年级的课程更侧重概论性; (2) 讲课重点放在问题解决方法上; (3) 高年级的课程更侧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根据这个理念, 在设计工程实训的教学大纲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分别对待。如针对大二的学生, 工程实训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训中给学生留下诸多问题, 待今后的学习将其完善, 针对大三的学生实训则应更注重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
四、针对不同专业实施不同实训方案
实训的具体方案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区分对待。由于全校的工科大学生都需要进行工程实训, 因此工程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为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专业, 实训内容需要相应的改动。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应适当增加包装机、印染设备、食品安全的实训内容;机械车辆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要增加汽车关键机构的制造过程 (譬如差速器的制造过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则应增加艺术雕刻加工的工艺及设备的使用。冶金专业的学生的实习课, 要加入讲解采矿机械的特点积极采矿设备的研发瓶颈等相关本专业的内容。
五、工程实训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实训应当紧跟全国乃至全球趋势, 适应提高工程训练技能的潮流。通过恰当的调整教学模式, 增加创新课程, 以全国大赛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实验室, 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场所。根据我校在2012年成功参加全国工程训练技能大赛并获国家二等奖的实战经验, 积极组织、宣传、安排今后的全国工程训练的比赛, 从各个专业选出优秀的学生, 进行工程技能的培训。完善比赛实验室, 给参赛队员提供更加完善的创新实验平台。通过比赛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些优秀学生的工程技能和创新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包容能力甚至是今后的生存技能。同时, 竞赛也可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提高我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效果。
六、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和多层次的。第一层次的内涵是知识, 既包括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课程知识, 也包括各种实践知识;第二层次的内涵是技能, 即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术、工艺、素质和能力;第三层次的内涵是品质, 包括公德心、责任感、全球视野、合作精神、诚信、博爱等。过去的工程教育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卓越工程师的第一和第二层次, 而对第三层次的内涵关注和投入不够。因此, 在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中, 我们将强化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的培养。
教育学与工程科学的结合能为工程教育师资培养开辟新路径。工程教育师资大都来自理工类学科, 大都缺乏人文社会科学背景, 尤其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习惯于用工程科学的思维、视角和方法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而可能为工程教育带来某些偏差。正是基于此, 美国普渡大学在工学院开设了跨学科性质的工程教育系, 通过教育学和工程科学的结合,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因此应当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来提高工程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在授课内容中增加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提高学生实训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美].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12-23.
[2]涂纪亮.美国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104-119.
[3]http:∥www.eecs.berkeley.edu/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