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课程

2024-07-12

建筑课程(共12篇)

建筑课程 篇1

我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几年来讲授专业课程与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如何在教学中将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建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对建筑规范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 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 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 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

2.2 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 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 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 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 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 课堂内教学。

4.1.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 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 项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堂外教学。

4.2.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 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孟聪龄.建筑设计规范应用, 2008.

建筑课程 篇2

简单说明本课程各章节内容,浅谈体会,课程哪一部分喜欢或印象最深,为什么?参观展览馆,哪个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什么?通过分析A校区和B校区宿舍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比较两者对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影响。

一、建筑概论课程体会浅谈、及展览馆参观经历

通过这一学期的建筑概论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在绪论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基础知识。在房屋建筑识图中,我们学习了房屋建筑识图的一般知识,建以及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情等,让我们认识的了建筑设计工作的精密与艰难。接着我们学习了民用建筑构造,包括墙体和基础,楼地层阳台和雨篷,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民用建筑的抗震及防火。还有接下来的课里,我们学到了工业建筑设计,单层厂房构造,高层建筑简介,节能建筑概述。

在第七周的课里,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南京发展展览馆。随着我们迈入展览馆,一股凛然之气扑面而来,我们仿佛亲身浸入了南京建筑的海洋之中,在导游的带领之下,我们先后走过了,明故宫、中山陵、大学群,在这些知名建筑的熏陶之下,深深体会到了建筑里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接着我们走入了模型演示厅,灯光一暗后,南京的发展史一幕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玄武区、到鼓楼再到白下,再到南京交通线的开通,彩色灯光就好像见证了南京从一个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了一个健步如飞的壮汉。之后,我们来到了本次参观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3D演示厅,大家都带上了偏正片,看着3D电影开始播放城市的发展历史,真的仿佛一切都发生在自己身边,那种看着高楼大厦从身边拔地而起,地铁从身边呼啸而过吗,那种滋味,就感觉自己是弄潮的伟人,见证着这一切,此次参观,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相信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永远的记得这次经历的。

二、分析A校区和B校区宿舍空间使用方式等方面,比较两者对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影响。

A校区宿舍均采用上铺做床、下铺做书桌的形式,书柜建在书桌旁,同样置于床下,床铺置于宿舍两边,南北向设置,宿舍外接阳台,卫生间设在进门处,并在卫生间外设洗漱台。而B校区宿舍采用四人间与六人间式,每层楼两端设卫生间、水房,不设淋浴喷头,每层楼两端南面设阳台。六人间宿舍内,四人上铺二人下铺,有两人的床铺下设置的是床柜,两张长方形大桌置于宿舍内,每人配一把椅子。木板书柜设于每人的床尾。

卫生间内排水横支管在本层敷设具体措施有:

1)提高卫生间地面。地面势高150mm,采用后排式坐便器,洗脸盆、浴盆和地漏的排水横管暗埋在垫层内。

2)采用下沉式卫生间。卫生间楼板面下沉350mm,卫生器具排水横管暗埋在下沉空间里。

这两种做法均可实现卫生间的排水横支管埋设本层的地面而不进入邻户。暗埋管道安装时,施工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卫生间地面,以免给日后使用中留下隐患。卫生间地面施工可填充煤灰等轻质材料,亦可采用砌砖 架空铺设制板施工地面,地面须做防水处理,做法可参照屋面防水处理,如做两油一布橡塑油膏防水。

消减噪声处理

水流噪声与水流速度成正比,所以控制速度是控制水流噪声的有效措施。住宅室内给水支管的管径通常小于DN25mm,当有防噪要求时,冷水馆水流速度宜控制在0.8~1.0m/s之间,热水管水流速度宜控制在0.6~0.8m/s之间。排水管水流噪声主要是水流在立管中作快速自由落体运动时产生,立管越高则流速越大,产生的气压波动和噪声也越大。为控制水流在立管内的流速,可采用设置乙字管消能的方法来控制流速,乙字管可隔5-6层设一个。此外,可采用导流装置引导水流沿管壁旋流而下,这样,即可大幅度降低流速,又能在管中心形成一中空柱,可减小气流阻力和立管内的压力波动。

雨水管的设置

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而言,其建筑雨水的排除方式多采用檐沟外排水,住宅也不例外。由于檐沟外排水设计相对较简单及立管的布置影响到建筑立面,所以,许多设计院建筑雨水的设计通常由建筑专业来完成。在《规范》实施之前,住宅雨水立管管径的大小及数量不仅仅是考虑屋面雨水的排除,还结合阳台雨积水的排除,通常是每个阳台对应一根立管,每根立管既排除阳台雨积水又排除屋面雨水。《规范》颁布之后,阳台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阳台雨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这就要求屋面雨水应单独排放,也就是说,屋面雨水排水立管的布置只要满足屋面雨水的排除即可,因此,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在雨水管布置时应转变传统的思路,避免出现一个阳台2根雨水管的情况,既让费又占空间。

节水技术

第一,我国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污染,使得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在建筑给排水中,将污废水分流,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回用,节水重点在于推广节水配件和建筑中水道。节水配件有液压式冲洗水箱配件、二挡冲洗大便器配件、屋顶水箱的配重逆开止回阀、水力控制的多功能阀以及给水的卫生器具配件,可具有限流、温度自动调节、高温限制等功能。改进配件还着重于节省用水量和防止漏水。

第三,沐浴排水、盥洗排水等均可作为冲厕用水的水源,还可用于消防、洗车、清扫、绿化用水。这样即可节约用水,又可缓解水资源不足,还可以保护环境,一举多得。

消防给水 消火栓给水系统

近年来人们对消防意识的加强,消防给水成为建筑给水排水的重要部分,系统中常采用稳压泵保持系统的常高压。增设小口径自救式水枪,提供给非消防专业人员使用,以便自救。在分区中可采用减压阀、多出口水泵、稳压阀,以保证消火栓的水压和出水量。为保证灭火设置能及时投入运行 , 加强了工作泵和备用泵的自动切换装置。

自动喷水灭火技术

我国高层、超高层以及大规模工业商业建筑发展 , 加强了自动喷水灭火技术的应用。自动喷水喷头除了设置在容易起火部位、疏散通道和人员密集场所外,还扩大设置在火灾蔓延通道,不易发现火灾、不易扑救火灾部位和需淋水降温保护等场所, 使火灾扑救更及时、更迅速。

建筑排水

小区雨水排水及回收利用 雨水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维持和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小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分类;小区或单体建筑雨水利用与小区或单体建筑中水系统的关系;雨水净化工艺及利用设施;雨水回收利用的相关法规。

建筑雨水排水

建筑物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分压力式和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斗泄流量的要求,排水管采用的形式有一般 PVC 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般 PVC 管渐渐被波纹管、消声管所代替。

排水技术要求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建筑材料 课程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79-01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质、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运和保管及使用等基本知识。它为《建筑构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材料的性能,准确地评定材料的性质,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的选购、验收、保管、检测检验等技能,这些技能是今后从事施工员、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岗位应当必备的专业技能。

1 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强,实践动手少。建筑材料课程叙述性理论内容较多,计算少,实践动手内容少,看似道理简单易懂,但内容叙述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條文叙述及经验公式,往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烦躁、厌学心理。

(2)内容多,学时少,系统性和逻辑性差。建筑材料课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材料的基本性质及水泥、混凝土、砂浆、砌块、钢材、防水材料、石灰、塑料、石材、木材、装修材料等各种传统材料的讲解,内容很多,但因为学时少导致很多实验课不能实际开设,而且各章节之间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2 中职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较薄弱。目前,中职学生的成分较为复杂,既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有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初中学历的社会青年等。因为招生政策等原因,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2)自控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平均年龄偏小,思想尚不成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3)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首要愿望是让老师看护好孩子,不惹事,不闹事,不出事就行,学习知识和技能则置于次要位置,加上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差。建筑材料课内容多,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弱,学生学完建筑材料后,不知道怎么应用,不能把各种建筑材料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工作实践。

3 教学探索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老师的课堂上讲、写、留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动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讨论环节”。例如:在讲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后,设置问题,卫生间等多水房间墙体用什么性质的建材,建筑中有保温要求的材料宜用什么性质的建材等等。最后教师将学生们讨论的结果总结,使学生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建筑工程的实际联系,掌握施工中应怎样正确选择建筑材料。启发式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概念和新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建筑材料课叙述内容多,理论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不爱听,而且也不易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学,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加强理解和记忆。如:烧结普通砖的泛霜是指可溶性的盐在砖表面的盐析现象,一般呈白色粉末、絮团或絮片状,又称为起霜。单纯的文字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物图片,则学生对墙面泛霜后是什么样子,墙面泛霜后对清水砖墙形象及结构有什么影响,不仅一目了然,而且理解记忆深刻。另外,教师也有必要带一些真实的建筑材料到课堂上,让学生去先看后讨论,学生会很兴奋,表现出强烈学习兴趣,会主动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样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倾听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3)加强动手实践。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爱动。利用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如:在介绍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的录像,掌握了实验步骤及实验要领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混凝土,按实验步骤去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直观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进而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中评定混凝土和易性的方法。

(4)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时多结合实际工程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生石灰的形成时,若锻烧温度掌握不好,就会产生过火石灰和欠火石灰,过火石灰对墙面的影响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也就是淋灰)形成熟石灰,熟石灰抹墙面时,墙面易出现隆起、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就这个问题,可以请学生们先讨论出现隆起、开裂的原因,教师帮助分析,搞清这一现象是由过火石灰造成的。进而讲解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石灰陈伏来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陈伏的概念和陈伏的必要性。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元化,不必局限于试卷考试。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与答辩、作业、实验、工程案例解析等多种考核方式,辅以考勤、平时学习表现等综合评定学习成绩。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6)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的劳动人才。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乃至教材体例格式。教材理论知识应少而精,加大实验、操作比重,培养学生正确合理选用材料、鉴定材料质量和检测材料性能的能力。新型教材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常见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性能、检测方法,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以便于零距离就业。

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工程、一门学问。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的开发、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就会收到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任立海.中职《建筑材料》课程考核改革的探讨[J].教师,2011(5):61.

[2]李丽琴,韦芬.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73.

解析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4

1. 解析建筑课程的特点

解析建筑是面向在校所有院系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它是对建筑学科深入理解的一门课程,因为之前对建筑不了解,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也想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程。对于未接受过任何建筑教育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在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成效是显著的。课程对建筑的剖析及方法适用于建筑设计和研究领域,在建筑设计构思上可以借鉴其积极的一个方面,在提炼建筑外部特征内的空间组织技巧上,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强

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建筑只是居住、使用,而且是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由于社会公共活动的频繁,现在人们都知道,学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医院是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的地方,商场、超市是购物的地方,飞机场、高铁车站、火车站是离开本地向外地出游或办事去而要必须利用的地方,剧场、电影院、音乐厅是进行各类演出或开会而使用的地方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认识开始逐渐的提高,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建筑的人不计其数。认为某一建筑好看,已经是充其量的限度了。通过专业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才觉得建筑有那么多令人遐思的地方,那么科学,那么艺术。对原本无表情的建筑有了新的想法,进一步认识了建筑的美,从好不好看发展成建筑是否有内涵。人与建筑的互动,通过图式和语言的作用,显得建筑如此之美,这就是建筑的艺术。

(2)内涵丰富

建筑具有诗情画意,它是人生体验的浓缩,极富内涵与启示,时常让人感悟其中的奥妙。对建筑深层的认识,从点、线、面、体、空间等几何元素的概念、特性和在建筑中的应用,到建筑光线的利用,色彩的识别与给人带来的感受,温度、太阳辐射、降雨、通风等对建筑的影响,乃至从质地、肌理、尺度、时间等角度观察建筑等方面加以阐述。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在人类的使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的需求变得精细、多样和复杂,传统建筑变得不适用,新型建筑和场所在增加,社会从传统方式的联系上,增加了电子信息特征,建筑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了。因此,建筑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建筑相关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抽象难懂。概念的形成,语言的组织,从某种角度讲,是专业水准的提升,而抽象概念的形成则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和余地。

(3)主题明确

解析建筑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各种主题的形式,阐明与建筑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与自然和建筑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圆形的在“场”的主题论述中,为了便于设计和研究,建立场的概念,来把握各类具体场所的关系和尺度,表达和挖掘深层内涵。因为场是圆形区域,有大有小,人和物本身都有自身存在的场,当人和事物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两者的场也会发生作用。场的变化是微妙的,将人引入加以参照,可以定义出人在空间中准确位置。在这里涉及到圆形区域、场的大小、人的位置与场的距离等内容,这不仅揭示着几何在建筑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而且也引深出人与物或者空间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另外,在度量的主题论述中,为了把握和判断客观事物的尺度,我们在时刻度量着周围的环境。通过行走估计距离的远近,通过视线估计路线的长短,从而确定所需的时间。我们要度量空间的大小,以便合理布置和安排家具,通过人体尺度和行为方式,建立人与空间尺度关系。

2. 分析建筑的方法

建筑是考虑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行为,而建造的物质基础,它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每一栋建筑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即使完全相同的建筑物,由于建造地点的不同,建筑物所标识的场所就不同,因此从概念上来说,两者是不同的建筑物。环境条件的不同,组织构成方式也不同,通过建筑的刻画或设计,形成建筑的语言,赋予场地或建筑以生命和活力,再现设计者的思想。

在分析具体某一建筑时,采用各种主题的形式综合地加以阐述。下面以英国剑桥菲兹威廉姆学院礼拜堂这座建筑为例,介绍一下分析建筑的方法。这座礼拜堂建于1991年,由建筑师普里查德设计。场所的标识:礼拜堂位于学院广场的正中央位置,采用圆形平面,正前方保留一棵大树,为的是进行宗教仪典与祭奠活动。基本元素及复合元素:基本元素有墙面、平台、方亭、祭坛、凹室、支柱和玻璃幕墙。室内平台抬离地面,人通过玻璃幕墙清晰可见对面的大树和广场,内外环境紧密相联。平台之上是正方形平面的祈祷亭,平面的四角立着四对独立的柱子,主要支撑内圈的正方形屋面和外圈与圆形外墙之间的斜向屋面。平台之下的空间主要用于会议与研讨。光线:白天,阳光透过树枝、窗棂、顶板上的采光槽,为礼拜堂洒进斑驳的光影,夜晚,礼拜堂像光明四射的灯塔,另有一番景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像以往许多宗教建筑用圆形空间或神龛来烘托神秘氛围那样,礼拜堂包含祭坛和由此产生的崇拜空间。礼拜堂的设计巧妙绝伦,语言分析清晰透明,极富想象力,相关的主题分析还有很多,虽未穷尽,但已十分明了,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熟悉了很多。这座建筑出自英国西蒙昂温著的《解析建筑》一书第169-174页中所阐述的实例。

再分析一下20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作品。他擅长运用钢和玻璃,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给人感觉现代,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因此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们。在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展览馆建筑中,体现了它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哲学。流动空间不仅得以实现,而且墙、屋顶、柱子没有任何过渡和装饰,非常高雅。另外,吐根哈特住宅是密斯在1928-193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城,为银行家建的私人别墅。它是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建成的,发展了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这座住宅地处公路旁的坡地上,平面采用十字形钢柱、平行墙、粗细不同和长短不一的墙体,加强空间的流通性。一层为通透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入口设在二层,进出和穿越住宅时,会产生有趣的层次感。这座住宅的诞生成了继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之后,在欧洲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3. 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建筑相关要素,学会解释或分析建筑和建筑师的思想,了解建筑形成时的人和社会存在的时代背景,能够思考建筑的深层内涵、构思技巧等,这对提高建筑和设计方面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建筑涉及诸多因素,交叉重叠,容易使我们的思维认识产生混乱;而且选课学生大多没有基础,对建筑的理解相对片面,知识零散,语言表达不够专业,所以只能通过分析建筑作品,了解建筑精彩的一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感悟到建筑的博大精深。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十分快捷而且是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收获也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

在教学中,建筑实例的分析一般是从其特色出发而进行的,每一实例都有其不同的一面,每一建筑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风格、形态、空间组合、布局、色彩、材质、结构、构件等。对名家名作的鉴赏和解析,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好的建筑作品通常会给人带来美感与舒适,能提升空间想象力,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使抽象化为具体便于理解。通常我们分析建筑作品可以享受到建筑的整体美,还可以看到其内在的美和美的本质。因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意识。这其中建筑大师的灵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建筑师对建筑和空间的理解不同,设计出的作品其韵味也不同,每一件作品中蕴涵的精髓是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

4. 结语

建筑是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解析建筑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建筑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概念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将时代背景,注入人文气息,由浅入深地讲述基本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从未接触过的建筑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也很有成就感。同时也认识到建筑是有生命和活力的,学生欣赏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建筑,也学会了理解大师的设计创意,领会构思技巧,学会欣赏建筑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解析建筑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建筑的审美意识,学会思考建筑,分析建筑,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

摘要:解析建筑是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论文主要是从课程特点、分析建筑的方法、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为归纳统一的一个认识,作为起点,培养对建筑的审美意识,了解建筑的深层内涵,分析建筑的方法,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并为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析建筑课程,特点,分析方法,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西蒙·昂温.解析建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69-174)

[2]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建筑设备课程小结 篇5

一、课程的定位研究日程

1.1、《建筑设备工程》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术课程,也是我院2009年的精品课程,课程开设在我院已有十年的历史。(1)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主要是培养建设行业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建筑行业的“五大员”。他们的工作并不涉及建筑设备工程的安装施工与工程管理。

故课程教学侧重于掌握设备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施工与设备各工种协调问题等内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行动领域将是:识读建筑主体工程的结构施工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组织、安排、实施建筑主体的施工,并要能识读相关建筑设备工程的施工图纸,为建筑设备工程的开展提供服务,并配合其他各方面的工作。1.2、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养成性训练,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行业标准、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和严谨细致,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对学生严格考勤,任务分配,成果点评等形式,仿真职业环境,培养其敬业精神;通过完成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从而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

在设计的实训项目中,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又有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部分,还有外出接触社会的部分,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其与人沟通的能力。1.3、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及作用

是建筑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高职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本课程所需的前续课程基础是建筑识图能力、建筑构造基础知识以及对建筑功能的理解。主干专业课,开设在第三学期。

先修课程: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测量。本课程的后继服务范围:

其一是建筑、装饰、和电气工程专业在设计中各专业协调功能;

其二是为建筑施工、装饰施工、电气施工和监理的施工现场管理提供各工种配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其三是为建筑造价专业提供工程量计算时,设备专业识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选取

1、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由于对施工现场对各工种协调配套等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会看设备施工图和处理现场各专业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教学组织围绕施工图识读后,结合建筑结构的预留孔洞、套管预理,工种配套以及施工质量等等。在识图报告的编制和考试中也强调了相应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了现场施工各工程配套的注意事项。

2、适应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重新对该课程三专业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提取上述分析中的必要知识点和技能点,划分其重要程度,并围绕它们进行了补充和删减。把教材的地位降为学习、培养知识点和技能点时的文字讲义。

先学“水电”,再学“暖”。以应用性为目的。着力体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

3、按照可持续发展设置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满足学生基本施工专业协调能力,使学生有“经验”,还有“策略”,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更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针对该专业对本课程最需要掌握的内容—识图,使用较为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2.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训为手段。分解成3个单元。

全课程共计46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课内实践1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讲授36学时、实训10学时。0901/58人;N102/N203;0902/56人;N206/N205;0903/57人;N304/N1013、实践性教学

本实践教学主要是是校内实践教学,在建项目和已完工项目,时间根据现场条件灵活安排。2.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形式

1、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马铁椿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编教材:课题组教师范一鸣参编教材:合工大出版社

2、配套实训资料。编写配套的实训项目单、任务书。并将国家验收规范、图集等形成补充材料。

3、相关教学资料: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室、教学录像。

4、课程网站。基本建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偏低,文科生约有三分之一,而现在教材内容比较综合,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学生,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的有机结合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经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总结,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的口头讲授以及板书形式久为学生熟悉并相对易于接受,具有较明显的亲和力,所以在教学中仍有必要继续运用并加以不断改进提高。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加入,则有助于提高传统教学方法的效率和效果。

其一,根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二,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讲课的艺术。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学质量的好坏,2 往往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讲课的艺术。对此,经常研究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和各种现代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忽视了这种情况,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实际上是很不利的。基于这种认识,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四、教学环境 4.1.实践性教学环境:

这几年利用校园建筑大发展时期,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进行。内容分三个方面:

一、教师向学生贯彻考察内容、考察目的,布置考察任务;

二、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三,考察结束后,学生向老师提交实践教学考察报告并计入学习成绩。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监理知识、增强专业兴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2.教学环境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黑板讲解相结合。目前本人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教学参考资料电子版基本形成,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或调整,适时而又适用。通过QQ和电子信箱等便捷途径,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必将较之以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考试分析

5.1.试卷难度分析: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并主要考核建筑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内容和知识点的考核。

按照难、中、易来划分,各类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1:3:1。5.2.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分布及原因:

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理解不深。该班人数较多,理科生基础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太强,高分较少。

5.3.改进措施和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内容。

2、适当增加习题课、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筑课程 篇6

关键词:建筑专业;表现技法;教学;现状;对策

在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建筑表现技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是为表达建筑设计服务的。较好的表现技法让建筑设计的效果图在视觉上可以更加逼真、震撼,充满说服力,对建筑设计的表达具有推动作用。在设计工作中,较好的表现技法对设计人员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脑效果图以其清晰度、仿真性、精细度的种种优点大大冲击了手绘效果图[1],但手绘比电脑作图拥有更快捷、更方便的优点。但在目前的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计划与进度、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课时量的安排等问题,存在着以下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一般的综合性院校,技法课的教学计划排课不紧凑,理论课排课较分散。在教学观摩中发现,在只有8次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第一次课程内容为基础认识、第二次为课堂练习,第一次的课堂只是对绘画材料认识完毕,学生对真正的用笔技巧一窍不通的时候,如何进行第二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的安排计划,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践,需要学生系统学习了关于钢笔和马克笔的运用理论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技法练习。

(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违背了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建筑表现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2]。大多综合性院校,将《建筑表现技法》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但技法课教学进度晚于建筑设计课程。某高校进度表所示,技法课程第6周还徘徊在对色彩的理论认识中,但设计课程第6周为建筑设计专用周,设计周要求学生用表现技法对自己的建筑设计作业进行排版上色,需对建筑效果图进行钢笔马克笔的运用。这就产生了课程矛盾,技法课还未安排对色彩的学习,建筑设计课程已要求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色彩表现,并进行考核。这就对学生不公平,也违背了“建筑表现技法是为建筑设计课程服务”的初衷。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课时比例分配突显其弱势

在文献调查中发现,早在2008年有 “课时量不足,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3]” 观点的提出;2012年有文章提出“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4]”的观点。但至今为止,各类综合性院校对《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课时并未更改。在大纲中,技法课还是作为辅助《建筑设计》专业课的配课。

例如某高校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同一学期中,设计课程占96学时,共14周,占一个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技法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只有32课时,一次4个学时,分8周进行。课时太短,而技法课程需学习线条、色彩和快题设计等表现技法。其中色彩学习章节还需安排马克笔、彩铅、水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学习。但如此短暂的总课时,每个环节所需的课时远远达不到让学生从生疏用笔到熟练掌握绘图技巧的目的。而课时比例分配会让学生更加重视建筑设计这类专业课,以至于学生愿意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作業,忽视了技法课对专业课学习的辅助作用。

二、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解决对策

(一)修改教学计划,增加课程实践,酌情增加课时量

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应紧凑安排。以32课时,分8次课为例。理论课与课堂练习的课程内容安排修改如下:

1、要求老师对手绘材料做介绍,观赏名家优秀手绘案例,观看手绘步骤。

2、进行钢笔、马克笔、水彩等应用技巧的理论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办法;甚至讲到理论重点处,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

3、在理论课后留相应作业。分为理论课作业和手绘作业两部分。理论课作业:抄书,对技法理论进行抄写。只有对基础理论的熟记与掌握,才能达到后期实践的熟练与变通。

4、学生对表现技法有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后,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书本教材中对问题的认知、理解、记忆;实践课则注重深入社会,体验过程,培养创新能力[5]。到教室以外的环境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面对实景进行现场构图、选取透视角度、合理安排画面;并让学生对构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设计,练习如何取舍主体建筑周围多余的景观与植物。

通过修改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理论、临摹、实践,循循渐进的掌握建筑表现技法。并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酌情增加课时量。

(二)修改教学进度表,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遵循建筑表现技法是辅佐建筑设计的初衷。将技法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并结合大一暑假的城市建筑认知实习,在实习的途中可以进行技法的实践练习。或将课程安排提前,在学生对钢笔、马克笔等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建筑设计课程的第一个设计周的安排,让学生对绘制建筑效果图更自信,效果更突出,卷面表现和分数更合情合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方法的具体建议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充足时间对素描、色彩进行美术基础课的学习,美术功底薄弱。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上课,而应在理论学习之后,手绘训练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让学生针对范画进行临摹,从中分析学生对理论掌握的运用程度,以及对表现技法课程的认知程度,从而对学生手绘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总结

针对目前综合性院校建筑类专业的特殊性,着重分析《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陈旧的教学观念进行上课,用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杜绝盲目的临摹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联系;并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手绘和设计能力,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彦汐.手绘教学的意义及步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134-135.

[2] 任君.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684.

[3] 屈梅.建筑表现技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J].内江科技,2008,29(10):76-76,100.

[4] 喻明红.城市规划专业《规划手绘表现技法》课程教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46-47,278.

[5] 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6):89-90,128.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初探 篇7

一、现在中职学生的情况

1、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前中职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等学校筛选之后的学生, 多为独生子女, 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因为生存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选择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差, 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坐在教室里, 不是因为自己喜爱本专业, 而是家长要求孩子来学校, 学习是为了家长。进入校门, 不是为了学习, 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 这个心态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中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学习目标, 就是为了混日子。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制力差

现在中职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笨, 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或学习方法不对。没有做到课前预习, 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也没有做到课后及时复习, 只为应付作业。课余时间学生宁愿选择游玩、发呆, 也不愿去看一下书本。也没有做到, 今天的事情今天来完成。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控制力极差。

二、现编教材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现在中职学校所采用的《建筑制图》教材, 与高职高专教材完全一样, 也分为三大版块, 一是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二是画法几何部分;三是专业图部分。虽然编者也想适应教学的需要, 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结果是该讲的说不清, 不该讲的部分, 又加了进去。针对中职学生, 急切需要适应学生的学习的配套教材。

三、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教学内容改革, 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工作技能等实际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学生, 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建筑制图》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学生的图示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所教学的内容既要适应工作的需要, 又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制图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必要的部分, 如图幅、线型、国家制图标准等。删简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如线型练习、字体练习、几何图形画法。

画法几何, 主要介绍点、线、面、体方面的知识。点是基础, 是重点, 讲解过程中不可省略。线、面部分, 只要求掌握空间各种位置内容即可, 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地去深入研究。对于体的投影, 一定要求掌握简单形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 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 不可忽视。轴测投影部分, 主要介绍一下正轴测, 为以后工程识图交流打下一定的基础。关于平面的相对位置, 线面相交, 面面相交, 相贯体等内容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再加上学生基础太差, 没有必要过多讲解, 甚至不要讲解。阴影与透视部分可以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课外读物。

专业图部分, 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也是教学的重点, 需要反复练习。建议在教学上要选择一至三套完整的建筑图例, 并配有立体图示。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识读正确, 切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建筑制图》理论教学要以“适用为主, 够用为度”为前提, 充分利用模型教学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让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要以培养目标为趋势的思想, 针对不同的实践环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 教师在上面口干舌噪地讲, 学生在下面睡大觉, 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宁可放慢教学进度, 也不能满堂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2、利用多媒体动画与模型演示。

采用模型演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 有助于学生分析形体结构, 加强感性认识, 建立空间概念, 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 容易理解。

3、加强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到工

程施工第一线, 进行现场识图, 观察工程实际, 了解建筑构造方法, 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增加感性认识。

4、进行演练结合教学。

在每个教学内容完成后, 及时安排习题课, 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讲解。对于培养学生制图的基本技能部分, 组织学生反复演练。

5、成果教学。

对于学生, 取得一定的成果, 会有一种成就感, 自豪感。因此, 教师要想法创造这种条件, 采用成果教学。比如让学生把图示内容变成实物模型, 把实物画成施工图纸等。

6、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差, 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就会出现, 有的学生越学越好, 而有的学生却停步不前, 这样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因此教师在备课及教学的时候, 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建议

现在教学的考核方法是采用一次考试定成绩, 这种考核的方法会出现一定的偶然性。考试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大多数学生所不愿接受。改革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其次, 是采取阶段性考试, 避免一次定成绩。再次是注重效果,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拉开成绩档次的基础上, 适当控制不及格比例。

六、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 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融教与学为一体的实践环节。在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学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开拓空间思维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刚:《浅谈工程制图教学改革》,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建筑课程 篇8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 虽然力学知识的教学要求低于土木工程专业, 但内容几乎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课程涉及面较广, 三大力学各部分相对独立,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受到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制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要求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 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课时的缩减。淮阴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总学时为64 (含8学时实验) , 但是, 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 相反还要增加一些新材料的相关力学内容。而且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还相对较薄弱, 建筑类专业力学教学要求上有着明显的特点, 如果不充分认识这种特点, 采取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 将可能使学生忽略了对于力学概念的掌握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探索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合理教学设计尤为必要。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一) 教学内容囿于课程内容

目前,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内容过于集中于力学计算本身, 土木工程专业的印迹过重, 而对于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课程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到[2]。笔者认为要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课程 (如建筑结构选型) 作准备和铺垫上, 并由此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轻重。力争做到通过教学达到对复杂的力学概念和理论用较为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或经验就能阐释。

(二)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建筑学专业的诸多力学教材都是把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教材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加以删减或精简而成[3], 基本上没有考虑这两个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 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部建筑力学教材。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 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 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 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 而其中力学、结构部分一向是难点内容。因此, 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学生未来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 又要以培养优秀建筑师为目标。达到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目标是中期职业要求, 而培养优秀建筑师则是更为长远的目标。

(三) 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进行讲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

建筑力学教师往往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 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而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对力学的基础和要求。最应该做的工作即对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则被忽略了, 不但让学生感觉建筑力学难学难懂, 而且不利于学生对力学规律的认知与掌握。

2. 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

目前, 所有建筑力学教材内容都源自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 要求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 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 往往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 如荷载和约束特性、结构模型的建立、受力与变形、受力与内力分布之间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

3. 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

由于结构力学模型是现实结构的高度抽象化, 建筑力学教师容易忽视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联系。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 从没有结构力学模型概念到建立这个概念,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认识。在教学中, 经常发现学生迷惑于理论模型的来源以及简化过程。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结构对接起来, 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建筑结构的力学认识。

(四) 教学评价一成不变

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建筑力学相关内容分几个学期学习, 课时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有个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建筑学专业学生要在短短一个学期内, 在仅有简单的高中力学基础上, 跨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内容的学习, 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是很高的。并且目前一般高校都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4], 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 受时间、形式及内容等诸多因素约束, 尤其是评价结论的功利性, 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三、面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一)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应围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力学概念和规律为基础, 以强化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力学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 使学生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阿基米得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 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得定律, 撰写《力学 (机械学) 方法论》等不朽著作;潘索提出力矩的概念, 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原理, 解除约束原理, 他的《静力学原理》建立了静力学体系;伐里农提出力矩的概念和方法, 并利用其来解决刚体平衡问题;牛顿、伽利略、欧拉、达朗伯等为运动力学的建立均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英国伟大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了动力学中著名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力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相关理论的科学家和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 可以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在讲到拱结构时, 可以通过列举赵州石拱桥、圣天使石拱桥、哥特式拱劵教堂等著名拱结构, 从这些实际结构中引出拱结构计算简图、力的传递途径以及内力计算方法。进而将三铰拱结构与相应简支梁的内力分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总结拱结构的特点, 让学生明白拱结构之所以在现代工程中仍被广泛应用, 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合理的结构形式息息相关。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应打破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中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根据近十年的教学, 笔者认为建筑力学应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静力学;第二部分为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有关结构体系分析、基本结构体系的内力计算精编在一起, 避免了内容的重叠;将构件的基本变形、承载能力分析及简单结构变形计算 (含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纳入第三部分;而复杂的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为第四部分。外力分析与内力、应力、强度、变形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工程的穿插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力学概念和系统理论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能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通过优化教材内容, 用64学时就能圆满完成建筑力学的教学任务。

(二) 教学手段立体化

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须有效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手段, 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 采取多渠道、立体化授课的方式。例如, 在讲解建筑力学绪论部分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现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从国内著名建筑到国外著名建筑、从普通民用建筑到标志性建筑的结构构造特点, 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是这些建筑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而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不能实现现场实验的情况下, 首先使用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实验过程, 同时充分利用数码摄像技术将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全过程拍摄制成影像, 链接进入电子课件相关的章节, 理论联系实际,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得到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后, 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 注重建筑力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力学计算的目的在于量化荷载或其他外因在特定实体结构中的传递结果, 或者说表征结构中的构件抗拉 (压) 、抗剪及抗弯等性能。将实体结构抽象为特定条件下建筑力学模型必然结构受力特性、荷载传递特性等的制约。比如, 钢支撑、铰支撑与弹性支撑等不同模型在力学机制中的差异, 就刚好反映了荷载传递过程中, 结构不同部分在变形时不同约束机制的差异。力学原理决定了结构计算方法及结构体系的选择, 而力学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又制约着力学模型的选择。将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简化时, 究竟哪一种力学模型更适合特定的结构, 恰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着重把握的地方, 应更加注重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抽象简化的过程, 而不能囿于力学计算的本身。建筑构造反映了不同建筑材料在共同构成建筑时所蕴涵的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的层次性特征。构造层次受建筑材料力学特性的制约, 也影响着力学模型的选择, 在结构力学计算与建筑材料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故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应注重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力学和建筑构造的关系。

(四) 关注建筑力学与现代建筑结构的联系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与力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北京鸟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 的建设, 三峡大坝水力枢纽工程的建设等等都体现了现代力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和现代力学学科的发展紧紧相连。比如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其设计的关键应是其结构的抗风设计和抗震设计, 这里就涉及到结构振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在授课时不必过多阐述复杂的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而应在超静定框架结构部分增加剪切型多维框架仿真振动实验软件以展示多质点多自由度弹性体的静、动态振型反应, 了解框架结构在各种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从中引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力的概念。这些简单的结构振动理论知识可为后续课程 (结构选型) 中多高层结构水平地震力的估算及其作用效应的确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强调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力学概念, 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建筑力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如材料的轴向拉伸与压缩、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等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主动将例题讲解与实际结构结合起来, 尽量作实例分析。比如在讲解“约束和约束反力”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举出在身边处处形成的各种约束并了解其形成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地、建筑物中去观察实际结构的各种构件间产生的各种约束及特点。借此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再由具体回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选择由实际结构演化来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例题前启发学生探索实际结构的简化建模方法。在平时作业中, 除了教材上的必要练习外, 还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思考题, 例如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结构物, 建立力学模型并尝试分析,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设置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并为其创造实践条件。

(六)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功利性, 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只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只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为了避免上述误导, 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作业情况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 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 而不是答案本身。传统的期末考试也应不断完善, 考试的重点应放在对基本的力学概念、力学思维和分析方式的理解上。

四、尝试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 各年级的建筑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均采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 各试卷的难度系数基本相同。近四年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

注:考试成绩为试卷卷面成绩。

学生的考试成绩表明, 建筑力学近四年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从学生的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看, 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新体系的构建, 重新构建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效果明显。笔者根据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提出了几点想法,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同人共同讨论, 建立一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

摘要: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相对较薄弱, 而建筑力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基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角度, 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小春, 袁海庆.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3) .

[2]彭苗.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

[3]李前程, 安学敏.建筑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13.

建筑课程 篇9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 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 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 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 历时八周, 分六个阶段完成, 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 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 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 (1) 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 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2) 布置任务书, 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3) 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 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 (1) 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 (2) 收集相关资料 (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 , 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 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 第二阶段 (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 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 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 (2) 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 进行汇报讨论。 (3)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 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 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 (1) 制作场地地形模型, 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 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 (场地分析图) 。 (2) 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 (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 。 (3) 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 (平面功能图) 。

(三) 第三阶段 (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 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墙面与屋顶) 讲解。 (2) 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 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 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 (2) 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 (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 。 (3) 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 第四阶段 (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 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2) 修改和深化方案, 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 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继续制作工作模型, 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 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平面、立面、剖面) 。 (2) 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 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 第五阶段 (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 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 (暖通空调系统) 的讲解。 (2) 继续深化方案, 确定三草方案 (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完善二草, 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 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 推敲模型。 (2) 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 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进行结构设计。 (3) 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

(六) 第六阶段 (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 (1) 绘制正式方案图。 (2) 成果模型制作。 (3) 评图。

学生作业: (1) 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 (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 。 (2) 制作正式模型, 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 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 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 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 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 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 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习除了设计类课程之外, 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 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 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 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 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 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 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 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 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 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 从二年级开始, 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 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 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 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 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 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 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 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 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 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 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 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 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 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 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 在设计课前期阶段, 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 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 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 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 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 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 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 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 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 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 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 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 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 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 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 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绿色建筑为导向, 选择博览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旨在探讨符合绿色建筑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参考文献

建筑力学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篇10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手段,对教学具有调节、评价作用。同时考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多采用一次性的闭卷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考试观念陈旧

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考查手段;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文凭。这些错误的观点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又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了解[4]。

2. 考试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总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作业(占30%),主要表现为总结性考试、闭卷、笔试。这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质量怎么样,教师却无从真正了解。而且学生在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手段获得高分,总结性考试缺乏阶段性考核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3. 考试内容片面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多局限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二、考核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否则,便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将制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 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讲授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的学习整合为几大模块,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设计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协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 考试方式改革

要想改变“平时不学、考试突击”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总结性考试方式,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平时考核采用模块化学习任务、发现提问、小组讨论、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3. 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证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针对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对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性,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例。

三、结语

针对传统《建筑力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应当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艰巨,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剑, 张福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J].山西建筑, 2007, (2)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汪利, 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1) .

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建筑装饰构造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一、概述

《建筑装饰构造》是建筑装饰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之一,是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上承上启下的课程,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主要阐述建筑物各装修部位的装饰要求,介绍有关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施工的方法和合理性。在目前室内外环境设计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建筑装饰构造作为使室内设计构思转化为实物的技术手段,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现今的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有一种不良的倾向,那便是重艺术,轻技术;重视装饰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轻视建筑装饰构造、施工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现有的一些教材和大纲只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对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现有的建筑装饰构造教材中的知识老化,很难适应装饰设计事业的发展,也是导致学生对装饰构造课程失去兴趣的原因。其三,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是一门技术类型课程,必然与实践紧密结合,涉及许多工程实例,而现实的教育状况仍是以教科书为蓝本,配以程式化的讲授和指导,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自然也显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全国各装饰设计专业开设的建筑装饰构造课程基本上都安排了60学时左右,所用教材主要为建工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装饰构造》,同济大学主编出版的《建筑装饰构造》,以及各校自编的教材、讲义等。但总的看来,2000年以后出版的一些教材虽然补充了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在内容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但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并没有多大改变。因而要改革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紧跟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步伐。我们以装饰工程项目划分教学专题,围绕每个装饰工程项目的特点、功能要求来正确选择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并具体分析每种构造做法的特点、利弊、适应范围以及使用周期等,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学习到当前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的做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专业基础。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动机除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贮备。尽管每年级都会有部分学生对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有极大的兴趣,出于爱好努力学习,但毕竟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学生们刚刚接触专业课程,对工程案例了解甚少,空间想象力差,课堂上的教学有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用途,各种装饰构造的规范做法,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突出建筑装饰设计的主线,强化装饰构造知识的技术性功能,使学生切实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用于解决何种问题,并与个人的工作性质、职业前途息息相关。

(二)加强与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融合

对学生而言,尽管在学校中,是分成若干门课程单独学习,但对于实际工程实践中,却是要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建筑设计。实践证明,要使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围绕着主干课程——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安排教学计划。

实践证明,将建筑装饰构造课程与装饰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构造等技术课的重要性,更宝贵的是,还使学生懂得,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还可作为建筑装饰设计创思的源泉,也就是说,技术也能促进设计,与相关课程的融合必定能取得共赢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建筑装饰构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接触,施工现场的参观,参加一些工程实践才能逐步熟悉建筑装饰构造,最后才能绘制出有水准的装修施工图纸。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获取,因此,带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已经建成的实际工程或正在装修工程,引导学生进行建筑装饰材料市场调查,了解各类材料的性能、价格、种类。学生在现场参观过程中,对各种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非常好奇,不断提问,通过在场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的现场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开放式的讨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交流氛围。给学生开出学习参考书,提出各种学习专题,引导利用网络到各种装饰材料网站吸收专业知识,收集最新材料和构造技术,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达到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掌握收集各种专业资讯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在参观实习环节中,笔者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们也会发现书本与实践相出入的地方,这时,笔者就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找寻“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结语

浅谈建筑制图课程教学 篇12

1 适当增加专业制图教学时数

《建筑制图》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制图基本知识”“画法几何”和“专业制图”。我院的教学时数为90课时, 课程只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由于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对于专业制图部分的讲授只作片面介绍, 缺乏对专业制图内容的详细指导, 给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应增加专业制图的教学时数, 将专业制图部分另外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传统的建筑制图以画法几何为基础, 通过点、线、面的讲解掌握其三面正投影规律, 在此基础上研究基本几何体及组合体的投影, 最终解决用投影图表达建筑形体的问题。对于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 求实长、实形、两直线相对位置等概念, 可降低教学要求。在土建专业建筑结构中, 曲面立体结构相对较少, 该章节内容可作简单了解。组合体部分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剖面图和断面图是学习专业图的基础, 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训练。

专业制图部分主要讲授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对于高职学生重点是培养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实际工程图纸, 参观实体建筑, 增强专业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应适当增加专业知识的讲解

建筑制图是专业基础课, 学生在学习专业制图部分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比如在识读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及结构施工图时, 应了解建筑物的基本构造知识及结构知识。

由于制图课安排于其他专业课之前, 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因此为了使学生对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先给学生补充一些建筑构造知识。如介绍房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并将这些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对照进行详细讲解, 使学生能从中形象直观地感知组成房屋的每一个构件并了解这些构件的名称、作用、形状、材料及其位置, 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与专业制图知识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识读图能力。

4 集中周的综合训练计划

集中周是建筑制图课最后的一个综合训练过程, 是对整个制图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查,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该周安排于第二个学期的期末, 并安排在配有多媒体等符合制图教学要求的用具及设备的绘图教室。要求能用绘图仪器、丁字尺、图板按国家标准制图。学生利用一周时间 (没有或尽量少安排其他课程) 完成一套建施图及结施图的抄绘。

首先, 由教师给出两个自选抄绘题目:教学楼 (框架结构) 及学生宿舍楼 (砖混结构) 。要求线型符合国家标准, 尺寸标注合理、正确。绘图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按照3号图幅将所有作业装订成册。训练结束后, 由任课教师根据图样、图面、图线、标注、字体5个方面评定成绩, 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该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学校可定期组织优秀作业展评, 任课教师将各班级优秀作业送到学校参加展评, 对获得展评名次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从而提高学生认真作图的积极性。

5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粉笔在黑板上作图, 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被动教学方法。这样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即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模型, 互相以模型作图, 并在课堂及时评论并指出错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制图教学所用到的图形较多, 用粉笔在黑板上作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性比较差。比如轴测图、剖面图和断面图等部分内容, 要将一幅完整的三视图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往往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使教学计划无法正常进行。尤其是专业制图部分, 图纸内容基本不可能在黑板上作出, 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挂图和模型进行讲解, 挂图立体感强, 视觉效果好, 模型直观、形象、具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所选教材的不同, 教材中的一部分视图很可能没有相应的挂图和模型, 所以用于使用的教具很有限或者比较陈旧,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略显不足。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 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演示等现代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演示根据物体空间形状画出平面图形, 或者根据平面图形画出空间形状, 即由空间到平面, 再由平面到空间的不断训练,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目标, 对《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时数、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培养出适合建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专业制图,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莫章金.建筑工程制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赵研.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赵淑梅, 雷隽卿, 黄仕伟.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7, 33 (8) :195-196.

上一篇:经典舞剧下一篇:火电厂集控运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