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2024-07-31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精选12篇)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篇1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工程造价行业也因此得到了一定发展,行业长足稳定的发展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工程造价方向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很多初、高中毕业生经过简短培训即上岗从业,受过高等教育人员中部分是由非土木类专业转化而来,部分由土木类中与工程造价相近专业转化而来,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并从事造价行业的人员比例较小。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开设在高职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工程造价方向从业人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将其学好十分必要。目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1课程特点与当前现状分析

1.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主要特点

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开设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工程费用标准与计算方法、建筑工程费用项目构成与现行取费标准;熟悉建筑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方法,从而具备编制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文件的能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造价控制”等课程打下基础,让学生具备从业的一些基本素质,为考取“造价师助理”、“注册造价师”等证书提供帮助。“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内容要结合新的规范、标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2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主要开设在工程造价及其相关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介于课程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分析得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结如下:(1)授课方式陈旧,课堂乏味。目前很多高校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板书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较少,仍然采用课上老师讲、学生听、做一些简单互动的传统授课方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较多,从算量到计价过程繁琐,学生在被动的接受过程中会愈发疲惫,听课效果较差,长此以往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掉队,偶尔听一下或索性选择了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2)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待加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学生在课上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吸收、消化,在课下自学的过程中可参考的学习资料较少,只能以教材为主。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由各个高校自行编制,教材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小错误或教材详略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材不能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规范的变动及时修订,这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校搭建了教学资源平台,但平台上的共享资源很少,并且不能及时更新;(3)学生基础不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以“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定额原理”等多门课程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上述课程中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未能学好,那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将很难学好。如学生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无法想象到具体的工艺流程,或者拿到图纸后完全看不懂,这种现象目前较为普遍。

2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造价人才,根据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2.1制定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目标为课程改革提供方向,是衡量课程改革完成情况的一个标准。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及方法能力目标,具体内容如下:(1)专业能力目标。根据建设工程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及相关资料,结合建设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按照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颁发的消耗量标准和计价办法,具备编制建筑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文件的能力[1];(2)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选择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的好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仅靠板书,缺乏互动的“单机式”教学已很难被学生接受,须要采用一些新颖并且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知识更好的吸收。本文主要归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法。传统的板书教学虽然方法较为陈旧,但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仍然是主流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和学生进行最直接的交流,根据学生状态调节授课进度,并且能及时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涵盖多个知识点,在一些重点和难点地方很多学生不能随堂吸收消化,可以针对这些重点难点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下能对未消化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学习;(2)案例教学法。采用某一工程实例的图纸、及施工现场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将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等课程贯穿起来,让学生独立对施工图进行识读、对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相互讨论,最终完成清单及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2];(3)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多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当授课内容较多时,学生很难全部接受。可以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主动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上课时大家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对所学内容加以练习,最后由老师做出总结。以这样翻转课堂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趋于主动,加强了学生的之间的交流与协作[3]。

2.3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夯实学生基础

教学资源库主要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推荐图书、推荐网站、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试题库等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供学生下载,课下自行学习。

“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定额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应提前联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强调相关任课教师所授课程的重要性,及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影响,以便其调整授课内容和侧重点,让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目前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将微课引入到传统课堂的方式在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且反响较好,教学资源库完善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但在课程衔接等地方仍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房树田,张英.“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5):39-40.

[2]张强,欧阳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透过案例学造价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11-14.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6.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篇2

BIM技术背景下的安装工程课程体系设置将以学生入职岗位为出发点,以工作流程下所需知识及技能为主线,从而确定安装工程理论课程及实训、实践版块(见图1)。安装工程理论课程优化将从新课程植入和新课程结构建立两方面入手。新课程植入一方面是将BIM或MagiCAD等建模相关课程植入课程体系中,并设置为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是将安装工程发展前沿及建筑智能化等方面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植入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新课程结构的建立以识图→施工→造价→管理这一工作流程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主线,最主要将核心课程BIM或MagiCAD等课程设置在识图及CAD课程之后,后续所有专业技术课程之前,学生在掌握建模相关知识之后,后续所有课程都能借助BIM模型这一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教学素材展开,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同时BIM模型始终贯穿于后续所有课程之中,学生在借助BIM展开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在新课程学习中发现之前BIM建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改正和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安装工程实训版块优化将以BIM模型为依托,以安装工程所涉及的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等专业模块为主体,各高校可根据区域选择3~5个模块将其设置在安装工程识图、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安装工程造价等专业技术课程之中;同时实训重课堂、轻课下,重个体、轻团队,因此3~5个实训模块可以拆分成必开和选开两种环节,必开模块由教师在课堂指导完成,选开模块由学生以团队形式在课下完成,以此巩固BIM模型应用并提升学生对不同专业技术课程的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生沟通力和团队协作力。安装工程实践板块优化将打破单一企业实习这一重形式轻效果的模式,而以与BIM相关的比赛、科研项目、执业证书、企业实践等为载体,采用依次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展开,首先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参与教师产学合作科研项目,在校直接对接企业项目,通过多方位的训练为学生考取相关执业证书奠定基础,以便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最后以较好的胜任力参与企业实践,实现较好的自我价值。

课程内容模块化

安装工程涉及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等共计十二大行业领域。每一领域贯穿于识图、建模、工程材料、工程设备、施工工艺及造价等相关课程之中,同时每一领域都是由庞杂多样的分项工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前后逻辑关系紧密。因此,本文将结合安装工程课程群特点及目前诸多地方高校不同课程授课教师间沟通交流少,课程内容衔接性差,同一知识重复讲等问题,站在提升学生职场胜任力的角度,打破传统不同课程间界限以十二大领域各自BIM模型为载体对不同领域下的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例如图2给排水工程模块,给排水工程可以水流方向为主线,将知识串联成一体,水流经由水泵房,依次通过水平干管,立管,支管,然后到达各个用水设备,以此水流顺序同时借助BIM模型可以分析识图、工程材料、工程设备、施工工艺及造价等课程中所涉及的管道、管道支架、管道控制装置调节连接装置及管道刷油防腐等知识。通过该方法可将给排水工程形成一张思路清晰、逻辑鲜明知识模块,以培养学生连贯的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考核指标过程化

高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

《桥梁工程》这门课是高职道桥工程专业课,该课程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对其它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优化研究。

一、《桥梁工程》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教材很多,合适的较少。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相关《桥梁工程》课程的教材,但完全适合高职道桥专业的教材较少,很多高职院校选取的教材都不相同。教材内容有深有浅,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就不会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讲解,讲授的效果就不理想。

2、实际授课方法、手段单一。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板书和理论讲解。这样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枯燥无味。有的老师即使是使用PPT上课,做得也是简单粗糙,起不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要求很强的课程,学生普遍实践锻炼不足

[2]。在课时量进行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而这种现状势必使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影响到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情况。

4、考核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期末笔试的单一考核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这种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课程的水评,并且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总之 ,从《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看出存在的问题不少,已愈来愈受到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3]。

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措施

1、根据所授课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和内容。对道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在紧跟桥梁发展动向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兼顾常规的桥梁结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增加不同结构桥梁施工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项目与任务教学,在每一项目(任务)中引入行业标准,导入职业技能技术资料,吸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念,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更新教材内容,重新划分项目与任务,即讲完构造基础与设计,紧接着就讲授相关施工知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又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便于教学,同时学生到岗后,上手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2、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对于简单知识仍可以采取板书形式的教学,对于复杂的知识配有图片、动画结合讲解,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对于复杂工艺施工内容,课采取观看施工录像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放施工录像,而是要求教师进行讲解,并且与学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复杂公式的推导,针对高职学生这部分可以省略,只要学生能做到理解應用就可以。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桥梁模型,以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纵向横向比较式、讨论式、模拟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3、实践条件。对于校内实践条件,学院根据道桥专业的培养需求,不断加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不仅建设有材料检测实验室,而且建成桥梁实体结构以供学生学习。对于校外实践条件,学院与具有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校外实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

4、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以往的单一期末考试笔试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实践报告、任务单、出勤。期末笔试占50%,主要为基本概念、分类、特点、适用情况、构造要求等知识。通过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基本能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并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实施,对《桥梁工程》这门课程进行优化,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要求授课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总结经验,教授出适应企业及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黄和平.高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建材, 2011(12):218.

[3] 杨勃,罗建华.桥梁施工课程改革的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6-98.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篇4

由建筑工程制图本身看, 是专门研究建筑工程图样识图规律以及绘制方法的课程, 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把握建筑制图知识与技能的专业课程, 可为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可培育学习者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合了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实践性。因此,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 教师不能侧重结果, 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 而需要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 更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评价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推动着课程改革。然而, 在当前课程评价中, 教师是主要评价主体, 学生常常处在被动局面。实际上,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 倘若没有学生积极参与, 难以实现预期评价目的。因而学生是课堂主体, 如果主动融入评价活动, 则可以给课程评价提供反馈信息, 促进评价效率的提高。所以, 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甚至将家长或社会有关人员参与其中, 评价学生, 发掘学生潜能。

首先, 教师评价。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中, 教师可采用纸质试卷、作业成绩、上机操作、工程图样的分析与抄绘、模型测绘实习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 了解教学效果。其次, 学生自评、互评。比如教学《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时, 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 要求学生依照相关资料与计划内容实践实施, 完成有关任务。在任务过程中, 小组可交流讨论, 再独立填写学生评价表。而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最后教师点评。另外, 社会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如实习、校外实训等, 然后由相关企业单位评价, 并进行自我评价。

当然, 在课程评价中, 教师既要评价学生, 还需要结合课程特点, 进行自我评价, 其内容包括:教学效果 (讲课质量、教学环节质量、综合评价等) 、教学条件 (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等) 、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匿名、问卷调查、校长信箱等形式评价教师, 客观反映教学者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 以便激励与鞭策任课教师。

二、多样化评价形式

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中, 为了更全面、更公平的评价学生, 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级评价形式, 多角度评价学生。

第一, 测试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中, 测试是重要评价手段, 可以及时检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中, 测试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作业、工程图样的分析和抄绘、试卷等等。如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后, 教师可布置题型多样的习题, 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改错、简答题、绘图题、综合性问答题等, 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学生的不足, 做好讲评与分析。同时在评价过程中, 应关注同学们是否有所进步, 而不是单纯看成绩。

第二, 实训实践, 综合评价。建筑工程制图具有较强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院校都建有相应的实训中心, 如建筑模型展示室、建筑绘图室等。因此, 实训也是有效的课程评价手段。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 项目名称:平面图形绘制。地点:制图实训室。任务描述:熟悉圆规、丁字尺、图板等绘图工具, 运用有关绘图工具绘制圆弧连接、正多边形、等分线段等。任务分配:认识有关绘图工具, 把握使用方法;依照要求进行布图;运用有关绘图工具绘图;对图纸加以整理与清洁;独立撰写实训报告。实训后, 提交实训报告一份与A3图纸1张。成绩评定依据主要包括实训成果 (实训总结、实训记录、实训报告等) 及实训具体表现等。具体评价标准有: (1) 知识考核:依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答问情况加以评定。 (2) 评价实训方案。对学生制定与操作的实训方案加以评价, 看其是否科学、规范、可行。 (3) 评价实训过程。结合学生实训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加以评价。 (4) 评价实训结果。结合同学们提交的实训结果, 包括实训图纸、实训报告、实训总结 (对实训方案设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的自评) 加以评价。

另外, 现场答辩、现场绘图、模型测绘实习等都是有效的评价形式, 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同时, 课程评价内容也需要多样化, 既注重知识能力, 也注重方法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建构能力,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课程评价, 并注意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评价策略。然后以此为基础, 对课程进行调整与完善。在课程评价过程中, 教师不能侧重结果, 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 而需要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 更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熊森.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1年06期

[2]朱磊明.建筑制图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1年25期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教学;改革

前言

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可谓白驹过隙,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我国在经济贸易上的发展对外也越来越开放,这也使得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监理制,改革要求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迈进和转变,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促进土木工程领域面向全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这也是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挑战性提升。由于工程建设的讯速发展对监理人才的需要也日趋增长,因此,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就需要开设“建设工程监理”课程,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监理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的胜任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只有兴趣才会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与务实。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我只是对学生灌输将课本的内容,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听课也不大认真,兴趣渐失。后来,我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自我介绍,完了让学生上前进行自我介绍,并且让学生发表了一些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议,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和学生之间有了一个潜在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后来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建设工程监理”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全面,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工程监理”这门课程学到更多的监理知识,为以后能很好地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增近了与学生间的友谊,为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做好了初始工作。

二、系统学习工程监理制度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建设工程监理的组织形式,监理模式与实施程序,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概念、对从事监理的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各项制度的明确,以及建设工程监理有关的法规制度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建设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科技服务活动,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还必须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祖师和协调、进行合同管理等。一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点,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采用现代多媒体做教学辅助,能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对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并配以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清楚的课件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使监理理论知识、监理方法等直观、逼真、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有趣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动力,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慎重选择教材,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

教材是我们拿来教学的武器,也是教学基础,教材合理利用和选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增加工程案例,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大大地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师需要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全面、深度适宜、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不能偏离学生实际需要,要与学生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的相符。其次,要选用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教材和一级建造师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区分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监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再者,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训练,所以对工程建设程序、工程项目过程控制及管理等认识不足,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师要明确自身教学目标,端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适当地加强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李惠强,建设工程监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构造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教学创新

对于建筑构造这个学科,它不仅是建筑学,也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非常重要的极其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不仅仅需要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帮助,建筑构造这个专业技术课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合适当今时代,各方面的改革必须紧随其后。

1.建筑构造课程现有教学问题

1.1教材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建筑构造教材,都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材的内容太滞后,其已经跟不上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跳跃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即使现在的教材也是在不断的编撰、扩充,但是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新教材的编写、出版也是需要时间。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在建筑行业出台了很多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所以导致教材脱节。

1.2教学方法、手段过于陈旧

导致建筑构造课程与现实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室门的没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高校多数进行建筑构造教学时都只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就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老师讲得很多,但是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非常少。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岗位实际要求脱节的局面。

1.3学科间的沟通过少

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都要积极与别人交流,同样的,学习建筑构造也要注重交流,才能获得我们缺乏的那部分知识。既我们学习建筑构造课程时,必须要认识到这个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能加强与其他课程的交流,那样就不利于学生连贯性的掌握所学知识。

1.4 实践现场缺乏

想要实现实践教学,则需要各方面条件支持。提及实践教学,随之而来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实践场地。受各高校自身条件限制,很多高校内部都没有专门的实践现场。而学生去建筑施工企业实习也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因为学生去实习必定会给施工方带来一些经济、效率的影响。另一个施工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他们往往不会接纳学生的现场教学。因此场地问题也有待解决。

2.教学改革与创新

2.1整理出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一个教材的讲解者,更应该是新型构造技术的开发者。与此同时他们本身也是学者身份,学习的惯性会促使他们在课下收集大量国内外关于建筑构造的资料及该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现行工程中比较常用的新型材料、创新技术,这样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们的眼界变得开阔。教师们也可以结合国家规范来变更教授课本相应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更加适应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达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2增加实践学习时间

作为建筑构造课,它的主要内容即是介绍建筑构配件和节点的做法。所以作为老师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准确、清晰的将这些方面讲解演示出来,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能有效呈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时创新教学手段就被适时的提出,既利用新型教学方法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例如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又能通过生动的展示就能轻松完成传统方法做不到的地方。

2.3把教室设在工地,将工地搬回教室

作为老师要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尽可能提供条件,再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带领学生进入建筑工地进行实地授课。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将工地搬回教室,这就是利用教室来模拟工地。由于要走出教室去现场进行学习有时候并不现实,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所以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教室来模拟工地。通过老师讲解教材与实际进行对比,到建筑工地进行实地拍摄构造相关的录像、照片等,然后在课上向同学们再做讲解。

2.4细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以往的上课手段,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完成后,学生就会自动认为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但是基于新的教学手段,老师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应该要求学生每学习完一些理论内容时自己动手做个相关的设计,以此来达到有目的的训练。另外,这也能加深学生对于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达到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作为老师就要做到讲评作业的时候科学公正。

2.5加强与各课程的联系

不论是学习的是什么学科,学生都不能只是孤立起来自己“关门造车”,在学习过程中要走出去,和其他学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建筑构造课程也是一样,需要将建筑构造融入到建筑设计教学中。反之,也就是用建筑设计来引导建筑构造,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

3.结束语

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下,不論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应该本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原则,教师们要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扩宽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从每一次的实践中获得经验。通过两方面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建筑构造理论与实践教学完整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东.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127-128.

[2]祝培生,王时原,郭飞.建筑构造模型与材料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实验室科学,2011(14):183-186.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篇7

1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传授职业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课程体系, 一种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采用知识本位课程体系,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保证课程具有统一标准, 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其缺点是实践课偏少, 课程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国外的职业教育多采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便于开展个性化、富有弹性的教学, 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 其缺点是理论课偏少, 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补的, 因此构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符合国家与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重点考虑了两个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目标, 二是为达到课程体系目标应选择的课程内容。

1) 课程体系构建目标。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学生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 立足职业岗位, 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构建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以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为前提, 既考虑职业需要与终身学习需要, 也兼顾适应职业变化需要。课程设置突出体现实践能力培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选取坚持基础性与实践性、先进性、专业性、实用性相结合。

3)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时首先是深入建筑企业进行岗位工作调研, 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交流, 了解施工员、技术员、监理员等岗位的职业活动内容, 即工作任务, 了解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然后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职业活动进行序列化, 根据岗位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确定课程, 最后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构建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4)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通过到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及工程咨询等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了解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参照建筑行业职业道德标准, 与企业共建了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体系, 见图1。通过对建筑施工岗位能力分析, 参照建筑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共建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见图2。考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及岗位实训3个层次组成的实训教学体系, 见图3。

该课程体系构建做到了课程体系和工作岗位相对接, 学习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基本素质教育体系由思想道德与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素质教育两个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根据每项基本素质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点确定课程, 体现了基本素质培养与课程的一致性。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由基本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拓展能力培养四个模块组成, , 每每个个模模块块根根据据每每项项能能力力培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点确定课程, 体现了职业素质培养与课程的一致性。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 体现了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 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集中实训的学时, 生产实习增为14周, 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增为18周,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3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 核心课程选定。选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 根据岗位调研确定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 进而确定了《土建工程力学应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测量》《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档案》8门专业核心课程。

2) 核心课程内容选取。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内容按照“怎么工作, 就怎么学习”和“工作需要什么, 就学习什么”的原则进行选取。根据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架构课程内容体系,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 创设学习情境。由工作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

3) 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通过实际项目带动学生学习, 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通过在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学习和实践工作, 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4) 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根据各学习情境的内容, 灵活选用六步教学法, 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将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 学生根据任务单以小组合作方式,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环节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根据各学习情境的内容, 灵活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施工现场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以赛促学手段等。

5) 核心课程考核评价。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均实行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70%, 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30%。过程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在每个任务结束时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学生考试答题情况, 在学期末进行。

6) 核心课程资源建设。

a.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特色教材、虚拟资源、实训项目任务书、实训项目指导书、实训项目考核题库、习题库、文献资料库等, 这些资源将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并上传至网上,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

b.特色教材编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四新”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成果及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以职业工作过程特征为逻辑起点, 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大要素。在教材开发时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作为教材导向和教材主线。

c.虚拟资源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杭州万霆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虚拟资源, 如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及建筑识图与房屋建筑构造仿真实训系统, 包括主体结构建造、钢筋混凝土与受弯构件破坏实验、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破坏实验、混凝土结构地震受力模拟、建筑识图与房屋建筑构造等17个实训分项。

d.实训项目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申请立项的实训项目有6个,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实训考核试题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证书实训考核试题库、毕业设计实训项目指导书、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建筑工程造价实训教材、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

4 结语

高职工程测量课程研究 篇8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操作性强,体现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传统课程仅仅局限于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没有把建筑工程测量放在为工程建设服务的高度,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成《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教学与工程生产实践脱节,而且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内业计算和绘图内容量大,例如导线内业计算、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地形图的绘制,而高职学生普遍计算推理能力较弱,绘图时不了解施工现场、空间想象不够,进而造成学习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困难较大,并很可能影响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职业目标与职业技能

要使学生达到测量员的职业标准,必须培养学生的三种技能:1)正确使用测量仪器的技能。该技能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GPS系统和其他一些测量仪器。2)建筑施工测量的技能。该技能是建筑测量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民用建筑、工业建筑、高层建筑、特殊建筑的施工测量方法和技术,熟练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掌握建筑物沉降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水平位移观测等技能。3)绘制地形图和使用地形图的能力。该能力主要要求学生能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和利用地形图进行工程建设规划,熟练使用测绘软件进行绘图和内业计算。

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构建

1)建筑工程测量传统课程理论内容多,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课程核心职业目标模糊不清,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重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在充分的行业和企业调研基础上,依据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分析,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实训。学生学习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教师教学强调“教中做,做中教,教做合一”,实行“教练交替”的教学模式,师生全过程互动沟通,提高操作技能。

为此,将新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分解为知识点和技能点,同时每个技能点均配有相应的实际测量案例,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表1所示。

新的课程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转化为21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技能点的训练,并将最新规范融入技能点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完成各个实际建筑施工案例中进行。

4 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们在教学中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采用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手段,运用“教练交替”的方式组织课堂,按照“三个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工地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测量仪器,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5 课程学习评价

课程学习评价应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基准,而不是期末考试成绩。把理论教学和测量实习课程围绕测量员职业考核来展开。课程考核的形式以课业考核为主,测试为辅。课业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和各测量任务的完成质量,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测绘出的地形图和在施工现场放样的成果来体现。测试包括书面测试和操作测试。书面测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相关计算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形式,课程基本常识性内容则采取口试或填空、选择题的闭卷考核形式;操作测试根据测量操作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课程的最终成绩则按课业成绩、平时成绩和测试成绩三部分综合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课业占50%,平时成绩占20%,测试占30%。这样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调整,更强调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带着需求学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光.建筑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王建华.基于能力本位的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236-238.

建筑工程课程研究 篇9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 都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没有达到一体化, 造成课堂教学的单一、单调。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课程内容增多, 要求掌握的建筑类信息量增大,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黑板、粉笔, 费时、费力, 如不改革已达不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变化速度是比较快的, 讲授内容也必须及时地更新与补充, 这就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 为了配合学生参加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需要突出案例教学, 但典型工程案例常常不易获得。若用录像或光盘录制下来则可重复使用,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了可能和必须, 比如土方机械施工、桩基施工、模板工程、防水工程、检测工程等典型工程, 都可以录制教学录像片或购买VCD光盘, 这样, 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有了更为形象的认定。又比如教师运用电子教案, 省去了教师板书时间, 可以直接在电脑、多媒体上进行操作, 加大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 教师上课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 由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 教师自备的的文字、图片、色彩、动画、视频等效果, 使相对较为枯燥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能高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安排多种实习方式, 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为了适应国家对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我课题组成员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践课程内容划分为课程认识实习、课程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

课程认识实习往往课时较少, 可以借助于电子课件或录像进行教学,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教师还可根据建筑行业的区域性发展和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整, 不断完善和修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件内容。

课程生产实习方式组织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散实习的做法是首先发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和顶岗实习联系函, 由学生自主找到实习单位后返回建筑教研室顶岗实习联系函, 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审核和监督。通过分散实习, 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独立的工作能力, 有效解决实习工地难找、群体实习相互干扰的矛盾。但是, 分散实习的学生实习过程监督仍是在专业指导教师监督、控制、指导下有序开展的, 在学院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加强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检查、巡视、指导, 同时要求学生按时递交实习分期总结报告、实习周记;实习后期, 教师负责检查实习单位开出的该学生实习情况鉴定。综合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周记、实习总结、毕业设计和实习单位鉴定, 最终由学生校内指导教师给予综合成绩评定。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 让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同时利于提早确定学生就业单位。生产实习的另一种组织方式就是集中实习, 由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经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推荐给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 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建筑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结合工程实例作专题讲座, 如:技术讲座、安全生产讲座、文明施工讲座等。讲座可以安排在学生将要实习前进行, 地点既可以在学校, 也可以在工地施工现场。使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课堂中所掌握的建筑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然后发配学生到各工地的做法。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另一实践环节就是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建筑施工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施工项目组织管理、内业资料的填写及数据处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方案设计等, 这样可使学生有亲临现场工作的感觉, 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的积极性。

3 课程内容系统, 交叉科目内容整合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 还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怎样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结构体系。关于这一点, 有的兄弟学校也作了不少的研究与探讨, 比如黑龙江省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早在几年前已开始着手研究这一问题。我课题组成员经过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探讨, 同时结合东北地区建筑市场就业人才需求情况, 我们发现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对于课程重点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整合。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结构仍划分为两大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工程检测等施工技术;专业应用知识则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工程施工设计、内业资料整理、工程案例分析等等。专业基础知识有相通性, 教师讲授时要注重归纳总结。比如:在讲述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工种工程有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无论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装饰装修过程还是建筑安装工程的模板, 对模板工程的基本要求、设计原理与安装方法是相通的, 不同的是构造以及不同施工规范要求而造成的模板工程的差异。专业应用知识有方向性, 教师讲授时应注重案例讲解、实例分析。比如:在建筑工程活动中, 钢筋的加工、焊接、安装等都没有差别, 不同的是不同工程适用不同的质量验收检验标准。混凝土从试验、制备、运输、浇筑、到最终养护等施工工艺过程, 在不同工程现场都是大同小异的, 可结合不同工程规范或是不同工程案例进行课程讲授, 如果将这种相通或近似的施工过程进行统一的讲解, 学生易于快速掌握, 学时也会大大的缩减。

综上几点关于课程结构的调整, 已经很好地应用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有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9) :10-13.

[2]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5) :35-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GJ73-91)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建筑力学课程教改的问题研究 篇10

1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力学是建筑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教学成果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1.1 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会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降低。就目前建造专业的学生来讲, 在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成果的重要问题。一些学生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 因此, 在进行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困难。部分学生对于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存在抵触情绪, 在没有开始进行深入学习时, 就自认为自己不能学好这门课程, 找各种理由避免学习这一学科。除此之外, 在进行建筑力学的学习时, 许多学生找不到准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学生因为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断推迟, 习惯于教师的灌输, 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

1.2 教师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成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不能及时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不愿意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变, 使得建筑力学课堂没有任何新意。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引导下, 照常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 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日常教学时,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1.3 教材方面的问题

建筑力学教材涉及的学习内容较多, 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 就一定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与结构性调整。面对难度不断提高的教材, 许多教师无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内容大多没有章法, 学习的厌烦情绪因此产生。教材设计的不合理也成为目前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一大问题。

2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加强对策分析

面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要加强课堂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成果, 就要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的对策。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 还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 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进行建筑力学学习内容的整体介绍, 更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使学生正视建筑力学这一学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将建筑力学的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从实际中引导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教师要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进行生活化, 与建筑施工实践进行结合。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体会到建筑力学知识的应用情境, 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体会学习的乐趣。另外,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建筑工程的例子, 使学生就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后, 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知识的好奇心会增强, 找到学习动力。

2.2 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要认真备课,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水平, 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本班级学习的教学方案。备课工作要为教学过程的流畅与条理清晰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在课前几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前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 从中发现已有知识与未学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重要程度, 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给予不同的教学时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程度。在课后, 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复习工作, 为学生提供及时辅导。教师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坚持写教学日志, 使自己的教学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提高教学质量。

2.3 设计校本教材

教师进行有效联合, 对本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对统一教材的教学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使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教师教学难度的降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筑力学是建筑专业的必学课程, 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加强对策, 希望当代建筑专业的教师认识到教学行为的重要性, 从思想与方法的转变做起, 促进当代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霞.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8) :57-59.

工程咨询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工程咨询理论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8-01

1 引言

我国工程咨询业大体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成立了一大批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从事新中国的大中型工程勘察设计。二是市场经济时期,国家不断重视投资前期工作,把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实行先评估、后决策的制度,并推行了工程设计招标、设备采购招标、施工监理、后评价等一系列工程管理措施。我国于1996年加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和工程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给咨询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交流更频繁,商机更多,社会对咨询业的需求增加,咨询业业务量上升,市场前景普遍看好。

目前我国需要大量工程咨询方面的人才,而工程咨询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教学与实际脱节。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内较早开设工程咨询课程的院校,多年来不断坚持对工程咨询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与国际咨询业和我国工程咨询业的兴起相适应,同时为国内相关院校开设工程咨询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工程咨询课程的理论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是受客户的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为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管理提供智力服务。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跨学科、多专业等特点,全面讲授工程咨询课程将会涉及非常广阔的内容,因此亟需对工程咨询课程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作为工程管理类的重要专业课,工程咨询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主要包含在先修课程和本课程中。

2.1 工程咨询课程的先修课程

工程咨询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国际工程概论、工程地质、土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财务、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国际项目融资、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国际工程合同条件、国际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工程咨询提供了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基础理论知识。

2.2 工程咨询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工程咨询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咨询概论部分和工程咨询实务部分,其中工程咨询概论部分主要讲述工程咨询的概念、服务内容、法律责任等基础理论知识,如图1所示;工程咨询实务部分主要讲述常用的现代工程咨询方法,如图2所示。

3 工程咨询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知识传输量,进而保证授课效率。针对工程咨询课程跨学科、多专业、应用性的特点,采用“四個结合教学法”。

3.1 课堂讲授、问答和讨论相结合

课堂讲授、问答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讲授知识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问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讲课速度,又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当授课完成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师生均可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

3.2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内容用传统板书教学,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采用以动画、图表、视频音频为主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工程咨询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充实到课程中,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级,以此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几年来对工程咨询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完善了工程咨询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采用“四个结合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增强了科研创新能力,对工程咨询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色彩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在《建筑色彩》课程教学过程中, 很多高校建筑色彩课程都是由经验丰富的绘画类教师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仍沿袭着传统绘画艺术的研究方法, 按照艺术生的教学方法制定建筑色彩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 由教师统一安排接受系统的表现性色彩课程训练。目前, 部分高校已认识到建筑类学生的特殊性, 认为建筑色彩课程应该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但在教学中教学安排完全忽视了建筑类学生与艺术生的差异, 教学过程仍然重技法、重感觉、纯艺术化模式倾向明显, 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教学方法盲目, 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 不能因人施教, 使《建筑色彩》课程没有能承载起它所要承当的教学功能。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致力于建筑美术基础教学研究, 在建筑色彩教学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色彩课程教学理念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为使建筑类专业的色彩教学早日走出窘境, 使高校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性设计人才, 本文着重就建筑色彩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观和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建筑色彩作为建筑类专业的重点基础训练课程, 也是一门紧密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通过讲授色彩理论、配色技法和以及色彩设计内涵, 使学生通过色彩训练后能理解色彩构成原理、掌握色彩的构成规律和色彩设计技能,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和审美水平较强的综合性建筑设计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教学。

1.1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通过建筑色彩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要掌握色彩基本理论和色彩对比与协调等基本规律, 更要对色彩的平面、立体的呈现效果心中有数。对于不同材料质地的色彩呈现, 要有感性认识, 对色彩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上。

1.2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结合专业教学, 通过相关作业安排, 由浅入深地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应用色彩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将色彩设计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人文关怀等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1.3 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学生通过色彩设计课程学习, 要能够胜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一专门领域。

2 建立科学的色彩教学观

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的保障是具有科学的教学观。建筑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色彩课程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其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建筑色彩教学, 让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 了解自然界色光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 提高解决造型艺术中的基本问题能力, 为学习好后期的表现类设计课程, 打好扎实的基础。建筑色彩教学需要紧密地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需求,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让建筑色彩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建筑设计, 真正的抓住该课程的本质, 确立科学的、正确的教学观。

2.1 强调以审美为前提, 以创新为灵魂

该课程应该是从美学、设计心理学、色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来定位,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建筑设计的表现与创新。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色彩审美能力、视觉感知能力, 把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色彩构成法则以及现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取向贯穿整个色彩教学的不同阶段。运用色彩理论与绘画技法, 实现学生思维的转换, 使他们成为视觉形象的创造者, 最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 较好的利用色彩功能的特性为设计服务。

2.2 强调课程教学与专业适应性的结合

建筑色彩课程是建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 更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作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和示范教学的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由于这门课程大多是绘画类教师教学, 他们很多采用艺术生相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作业来进行教学, 很少考虑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课程作业虽然做得不错, 但是在进行建筑色彩设计中, 却不知道如何将前期学习的基本色彩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 改变传统注重技法的教学思路, 更新色彩教学观念, 使建筑色彩课程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 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中, 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对色彩空间表现达到熟练运用。

2.3 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建筑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传统的色彩教育理念面临新的挑战, 为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建筑复合型人才, 迫切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 分析研究建筑教育的特点, 加强建筑学专业内容的特色建设。增强对建筑色彩课程正确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提高建筑类学生的色彩理论知识, 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以及设计理论水平, 将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深透到具体的色彩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具有复合型和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 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建筑设计师做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

3 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科学的色彩教学观, 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建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3.1 针对性的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法

建筑色彩教学目标可根据学生特点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进行教学定位。第一阶段为学习方法、理论讲解和基础训练阶段, 使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由临摹训练阶段向写生描绘阶段推进。第二阶段为在老师作范画的带动下, 学生向色彩表现性主题训练阶段过度, 培养学生立体和空间概念, 这个过程主要以训练静物绘画为主。第三阶段为建筑色彩分析阶段, 侧重于建筑色彩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主要以大量的建筑色彩画临摹和建筑写生为主;第四阶段为建筑色彩设计, 将之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综合运用在暑期建筑美术实习过程中, 为后期的的分类建筑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四个不同阶段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色彩使用规律, 在培养学生色彩方面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多种载体的表现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建筑色彩的价值和特色, 将色彩知识运用到现代设计观念之中, 赋予建筑设计以全新的精神内涵和视觉美度。

3.2 针对色彩分析、演示教学法

针对建筑色彩教学首先通过对临摹作品, 了解每种色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色彩的构成原理, 指出色彩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引导学生理性的进行色彩的绘画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作业时的诸多问题, 进行讲解、演示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 及时进行一对一指导, 指出在客观的前提下, 物象色彩的形成和表现方法, 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理解, 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 做到因材施教。

3.3 调整课程的教学方法, 突出实践能力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建筑色彩教学的重要问题。首先不能按照传统的艺术类色彩课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针对绘画功底不高, 可以让学生采用临摹的方法来学习, 利用课后的时间提高量的积累, 循序渐进, 会使学生感到比较轻松、有趣, 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弱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目的, 也符合应用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将抽象的色彩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一张优秀作品进行讲解色彩知识、分析配色方法, 具体到一个物体受光面和背光面色彩的调色方法。再次通过实际色彩应用教学, 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课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收集建筑色彩方面的资料, 对好的作品进行观摹体会、思考, 发现日常生活中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美的境界, 达到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总之, 针对建筑类设计专业的特殊性, 《建筑色彩》课程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 在吸收传统色彩教学精髓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色彩课程的授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 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自由的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建筑设计构想, 培养开创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意的思路与方法, 让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有意无意地感受一种对色彩的全新体验, 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为进入专业课程阶段的色彩运用奠定了基础。

摘要:色彩课程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尤其是建筑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 该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各类建筑院校的高度重视, 针对应用型建筑专业学生的特点, 本文力图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探索一种适合建筑类设计专业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教学,建筑色彩,色彩教学,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建波.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研究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1) .

[2]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 2014 (1) .

[3]申红田.建筑学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建筑, 2012 (3) .

[4]夏其磊.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

[5]夏其磊.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建筑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 (3) .

[6]白芸.设计色彩[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变压器早期故障分析下一篇: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