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筑研究

2024-09-15

农村建筑研究(精选10篇)

农村建筑研究 篇1

0 引言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农民都过上了富裕生活,改善居住环境自然就成了最强烈的愿望。本课题旨在研究新建住宅建筑和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技术,达到提高居住热舒适性、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不仅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民的健康安全。

1 调研分析

1.1 调研范围调研时间是2009年,调研范围圈定在房山区的

14个乡镇27个村。

1.2 问卷分析

(1)经过统计数据分析,当前典型调查村村内道路照明方式,回答(A)无照明的有2份,占7.41%;回答(B)的10份,占37.04%;回答(C)的占15份,占55.56%。说明(C)太阳能灯照明成为主要的村内道路照明方式。(2)根据统计,在27个村,全村平均安装太阳能照明灯107盏。而且当年安装的太阳能照明灯52盏。(3)每个村中主路大都安装太阳能路灯,占74.07%,平均是30盏。(4)根据农民对使用效果的评价。说好的有20家,占74.07%,平均8.9小时。(5)在“村内有没有风能发电照明?”这一问题中,没有一个村使用风能发电照明的。(6)到了冬季,村民一般采用哪些取暖方式?回答(CD)选项的最多,即在“A土炕;B炉子;C自烧暖气;D吊炕;E太阳能”,说明采用“炉子、自烧暖气”取暖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吊炕”,因为有政府补贴,所以对吊炕评价好的排第一位。(7)盘土炕需要花600~700元不等,但这些炕越来越少,使用效果认为不好,且没有政府补贴;(8)盘吊炕需要花的钱,从200元到1300元不等,平均为676元,使用效果也很好,一般政府补贴是500元或600元,各村情况不一。(9)煤炭炉子从1000~3250元不等,平均为1918元,无补贴。(10)自烧暖气平均需要2650元,回答取暖效果好仅18.52%。

2 京郊农村建筑节能现状

2.1 标准规范的解读

(1)考虑了空调能耗。(2)冬季节能完全由建筑物承担。(3)在采暖节能判定中引入了“参照建筑对比法”。(4)窗墙比进行了调整。

2.2 京郊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农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基本上以商品能源为主,生物质能比例非常小:家庭平均年用煤2.9吨,用电920千瓦时,液化气3~4罐,年能源消费支出在2000元左右。农村住宅建筑平均单位面积煤耗33.5公斤标煤,约为城市建筑能耗的2~3倍。而与此同时室内舒适度较差,冬季室内平均温度不到10℃(白天中午可达到14℃,夜间可降至6℃)。

2.3 京郊冬季热环境分析

冬季热环境的特点是外温总是低于室温,从而使得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失,而太阳辐射对降低房间冬季耗热量又总是有利的因素。不同朝向房间的耗热量指标相差较大。其中南向房间的耗热量指标最低,并已达到节能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北向房间稍偏高,而东北、西北、东南及西南房间则明显增加。因此,住宅房间冬季耗热量指标的大小主要与房间外围护结构的朝向及其面积大小有关。

2.4 京郊夏季热环境分析

北京夏季热环境的特点是白天的外温高于室温,太阳辐射强烈,从而导致热量由室外向室内传递;而夜间外温则基本处在较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3 京郊农村建筑节能主要做法

3.1 京郊农宅建筑特征

受地理气候的影响,京郊农宅一般座北朝南,便于迎取阳光。建筑外墙较厚,北面开窗少而小,南窗大而通透,屋顶厚重,利于御寒。

3.2 京郊建筑规划阶段节能此阶段主要考虑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布局、路网规划、绿化和其他规划策略。

3.3 京郊农宅中的生态因素

结合京郊农宅现状,并参考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指导原则》中提出的生态建筑的6条设计原则,生态因素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规划、结构、材料和能源利用等方面。

4 住宅建筑节能措施探讨

4.1 外墙外保温措施

(1)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板,辅助材料及材料有专用膨胀蘑菇锚钉、耐碱玻纤网格布、聚合物粘结砂浆、抹面砂浆、外墙涂料或装饰面砖等。(2)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在抗风压、抗冲击能力方面较差,其保温层的牢固度和耐长久性已为为业内人士普遍置疑,主要担忧的是粘结与抹面砂浆质量不过硬、膨胀聚苯板慢慢降解等问题。(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是继膨胀珍珠岩保温材料之后,应用于外墙内外保温节能的一种主要材料,南方、北方都在推广应用。(4)无机保温砂浆(或玻化微珠保温砂浆)。选用无机中空玻化微珠,配以聚合物胶浆料,可使每平方米的保温隔热层由数万个、数亿个微型中空保温隔热玻化微珠组成。

4.2 墙体内保温系统

内保温体系有干挂内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可采用矿(岩)棉制品,保护面板可用纸面石膏板,也可采用无石棉纤维水泥压力板。自保温体系为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用砂加气保温砌块填充。

4.3 其他措施(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2)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3)注重墙体节能。(4)关注门窗节能技术。

摘要:通过调研分析农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特点,根据京郊农村的实际情况(地理状况和经状况),分析京郊农村住宅建筑的热环境现状,探讨该类建筑节能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内保温系统和其他新型及综合技术。

关键词:京郊农村住宅,节能技术,热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保良.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30231.

[2]刘殿华.村镇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0241.

[3]龙惟定编著.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任俊,刘加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EHTV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138-141.

农村建筑研究 篇2

乙方:

为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安全进行,甲方委托乙方承担施工任务。

双方本着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分工负责到底的精神,保质保量保进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商定如下条款共同遵守。

一、工程项目

工程名称:

工程地址:

工程规模:

二、工程范围及质量要求

1、工程范围:

2、工程质量符合农村当地标准

三、工程承包价格:

每平方米清包工价: 合同总价

另外有混凝土泵车费五千元

四、开、竣工日期

1、计划开工日期: 年 月 日

2、计划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五、责任

1、甲方责任

(1)负责该工程的一切手续及费用

(2)指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联络

(3)在开挖基础过程中造成左右邻舍和人员伤亡由甲方负责

(4)负责看管乙方所有建筑设备及物品,丢失的建筑设备及物品由甲方承担赔偿

2、乙方责任

(1)必须按照图纸精心施工,增减工程量另行和甲方洽谈计算

(2)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

六、工程付款方式

该工程乙方每完成基础、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和多层其中的任一项,甲方应当在完成该项工程当天付清该项工程款,甲方如不按期付款,乙方有权停工,如影响工期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负全责。

备注:基础层: 元

一 层: 元

二 层: 元

三 层: 元

四 层: 元

多 层: 元

甲方: 乙方: 中介人:

注: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一份,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

浅析农村生态村建筑设计 篇3

一、了解背景明析设计立意:

农村生态村建设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综合应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并与自然生态融合、共生的过程。如何协调好自组织非线性耗散结构三分子-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是生态建设设计的中心问題。人是生态活动的核心,抓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一个布局合理、用地经济、生活方便、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村。

二、分析问题解决不同层次内外部空间的关系

生态村建设是对农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对建筑师而言,在考虑如何营造一个生态“家”的同时,首先应重视生态的整体协调,创造有生命感的居住环境。 按生态学的观念建立起人类聚居地,使生态建设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的保护,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栖息环境。

1、生态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村是以大地自然形体为背景建设而成的,是大地景观空间集合体的一个人造因子,在规划选址时,处理好地理、气候、生物、人文等各因子对村庄建设的影响,是农村生态村建设设计的第一层次, 是建设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互动转化。也是调节山、田、水、路、渠、库、村综合治理之间与生态建设关系的过程。对我省农村环东村规划时将生态村融入乡村的自然景观之中,不仅提供了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工作空间与休息场所,还把古典的轴线体系通过现代手法加以重新组合,强调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平衡发展。

要做好农村小康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统筹考虑生态村人口、用地规模、生态规划区范围、地理气候条件。

(2)要整体协调生态村土地发展、生态群落、农业生产系统和人文科技状况的相互关系。

(3)要切实关注生态村道路设置与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引导生态、景观、物质、能量的扩散、传输和运动。

(4)要以发展目标为主线、以总体布局依托。对村庄河湖水系、给水排污系统和生态绿化系统的进行综合治理。

(5)要强化措施对富有特色和重要价值的自然生态地带,人文历史等实行有效保护。

2、村庄与建筑单体的空间关系

村庄街坊与建筑单体的关系处理是生态建设设计的第二层次,在村庄总平设计中引入传统街坊的居住空间,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使村落建设人性化,同时在庭院与街坊生态建设和绿化中,打破小农经济的围墙概念,内外相互交融,为穿行于生态街坊的人们营造祥和、共生的气氛。把街坊庭院生态建设和村庄生态建设联系起来,形成庭院—街坊—中心花园的点线面组合的生态系统。使村庄的整个空间洋溢着生态建筑的生机,表达了生态村建设的主题。同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日照与季风对街坊间距,房屋排列的影响。

3、庭院内部生态空间合理性的确立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院落空间环境的应用,是生态建设设计的第三层次。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通过客厅、餐厅、敞厅和后院的围合,形成内外渗透的复合空间,厅堂与餐厅用插屏门分割,习俗大典时,插屏门打开,提供活动所需的大空间,后院农作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农民通过劳作的参与和感情介入,使自身劳动创造行为和环境有机结合,体现庭院经济价值。庭院的围合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领域感。敞厅与沼气池上的养料棚架,屋顶绿化架及庭院垂直绿化等不同层次的景观,给人以安全、舒适轻松自由之感。

后院的沼气池是庭院生态建设的核心,粪便及有机废料用作沼气池养料,所产沼气作为第二能源用作炊事或照明,沼气池残渣用作庭院植物和农田生产肥料。庭院种植的花卉蔬菜、屋顶花园、室外绿化等提供了常年食物和富氧环境,生活用水经处理后用于冲厕和绿化植物浇灌,屋顶种植蔬菜瓜果增加夏季屋面隔热效果,使室内温湿度条件接近于自然。

应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山石等自然景观及沼气池技术引入建筑设计,与建筑物内部相融合,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耗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使其自身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减轻其污染对环境的压力,让建筑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

4、材料应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村建设的第四层次设计体现在材料艺术上,这首先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基地紧密结合,这是生态建筑摆脱传统建筑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当设计选择了如农村、农村森林、河流沙滩等作为基地背景时,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创作材料如砂、石、木、草等,在这里建筑与基地的界限已不清晰,如鹅卵石砌筑水渠与河流两岸,土筑田埂,泥石路面,竹木棚架、隔断。这些不仅建设时少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在拆除后也不会给环境带来新的破坏。

三、生态建筑构造设计

(1)沼气的利用:农业有机废料和生活废料的再生和综合开发在一家一户的应用,其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建于房前屋后,与厕所和猪圈相邻并相通,构成一个鸡(兔)-猪-沼气-蔬菜(花)的多级生态系统

(2)建筑内环境的处理:根据我省农村南通市农村的地理特点,设计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建筑构造,如通过调整墙体与门窗洞口尺寸,改善室内不同季节通风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设计时通过热工计算分析屋面,墙体传热对室内环境影响程度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对屋面复土,设置花圃。这样使屋顶天棚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凌晨,屋面和墙体综合传热最大值出现在凌晨3点钟,保证了室内通风降温的经济有效。

四、结束语

农村建筑研究 篇4

1 农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情况

我国农村地区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近400亿m2,农村住宅一般由住户自行建造,设计建造随意性强,施工技术水平差异性大,比较注重住宅建造的经济性,导致资源节约水平不高,居住舒适性、经济性有限。广大农村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必将对农村经济和居住环境产生深远影响[1]。农村地区住宅具有和城市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需要深入研究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改造方案。

2 节地与室外环境

农村住宅单户宅基地面积一般为240 m2左右,人均土地占用面积约80 m2,容积率小于0.5。而城市多层建筑居住区人均用地指标为16 m2~21 m2,容积率为0.8~1.8。比较而言农村住宅土地利用率大大低于城市建筑,通过合理措施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2.1 建设多高层集中式住宅

有计划地实施农村住宅改造,置换原有的宅基地,减少土地用量,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2.2 收回冗余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资源在居民上学、就业、嫁娶、迁徙等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化,部分人员户口迁出或自然死亡之后,宅基地仍由其亲属保留。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以适当的方式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收购或置换,即可获取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

2.3 减少耕地占用

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将新宅基地规划在山地丘陵等利用价值较低的区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实现村庄自然搬迁,形成新的村落,置换出耕地或便于开发利用的优势土地资源[2]。

2.4 发展屋顶绿化

农村住宅层高较低,占地面积较大,日照充足,平屋面上除安放太阳能设备、电视卫星接收设备以外,没有其他用途,可以推广发展屋顶绿化工程。采用专用的拼装式塑料植物种植模块在不破坏原有屋面承重和防水结构的情况下,附加荷载可以控制在原有结构承受范围内。科学设计屋面种植体系可以实现立体种植,既可以获得客观的种植面积,同时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辐射,对于夏季室内温度控制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

3 节能与能源利用

3.1 电器节能

采用节能灯具和能效等级低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降低用电量。着重针对在总用电量中占比例较大的设备和高功率设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实施节能更新换代,并加强各种新购设备能效等级控制。

3.2 推广使用太阳能设备

太阳能电池技术日渐成熟,太阳能电池板售价也逐渐降低,一块1.3 m2的单晶太阳能电池板在日照良好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00 W,售价仅500元左右,按照电价0.5元/度,年有效使用时间300 d,每天使用6 h计算,投资回收期还不到3年,经济性很好,非常值得推广使用。

太阳能灶采用镜面反射材料拼装成圆形或抛物线形曲面制成,将太阳光辐射能聚集在灶具的吸热板上,加热灶具实现炊事功能。其设计制作较为简单,造价低廉,寿命较长,不消耗任何燃料。面积2 m2的太阳能灶集热功率可达到1 200 W,完全满足日常炊事使用需求,并可通过专用集热器实现与太阳能热水器设备联动,为家庭供应热水,可以节省大量燃料消耗。

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应用较为广泛,但受气温和季节影响,冬季水温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洗浴,一般通过集成电加热功能,满足冬季正常使用。新型太阳能设备将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用于冬季住宅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灶用于集热,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用于驱动系统循环。一组由2 m2的太阳能热水器、2 m2太阳能灶和2 m2的单晶太阳能电池板组成的系统冬季晴好天气综合热功率可达到2 000 W,可以满足面积10 m2的房间采暖需求[3]。

3.3 新型采暖系统

北方农村采用火炕作为冬季采暖的主要设施,燃料采用木柴或煤炭,传统火炕投料口与采暖房间在同一间房内,散热面积较小,采暖效果有限,室内空气质量差。新型吊炕采暖系统灶台和炕分布在两个房间,炕的下部结构架空,炕的上部、下部、侧面均可以作为散热面,底面可以刻沟槽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采暖效率大大提高。

3.4 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建筑保温技术在城市中广泛使用,但在农村地区,缺乏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应用很少。农村住宅墙体普遍采用烧结砖、水泥砂浆砌筑,墙厚度一般为240 mm。与传统土木结构住宅相比,砖砌墙体传热系数比土坯墙大,墙体厚度又远远小于土坯墙,因而砖混结构住宅与土木结构相比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大大下降。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将经济成熟保温技术推广到农村住宅,节能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居住舒适性。

3.5 新能源设施的应用和改进

利用沼气池收集处理人畜粪便等废物,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问题,又可以产生一定数量的清洁能源,曾经在广大农村地区被大力推广,但传统沼气池受环境温度影响大,气温较低时微生物活性差,产气效率很低,甚至不产气,一年正常使用时间大概为6个月,对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也降低了设施的利用效率。通过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收集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沼气池,可以实现寒冷季节沼气池温度基本恒定,满足微生物发酵基本温度,实现沼气池全年产气,产生的沼气在冬季可用于采暖。经研究2.5 m2的太阳能集热管,可满足容量为2.2 m3的沼气池冬季产气热量需求,产生的沼气可满足15 m2房间冬季供暖需求,系统运行较为稳定,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 t[4]。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淘汰老旧的高耗能传统材料,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工艺。传统民居使用烧结粘土砖砌筑,大量占用和破坏耕地资源,耗能高污染大,国家已经出台有关文件,在大中城市限制和禁止粘土砖使用,但在农村地区,粘土砖仍被广泛使用。未来国家将进一步限制粘土砖的使用,逐步淘汰粘土实心砖,并推广使用新型砌体材料。目前,混凝土空心砖、彩钢夹芯板等新技术、新材料逐步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这些新型建材和技术具有施工便利,经济性高,物理性能良好的特点,推广应用很快[5]。如:混凝土空心砖的块体较大、容重小,便于砌筑,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彩钢夹芯板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板块面积大,便于大面积施工,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防水性能。新型建材以其良好的性价比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必定能在广大农村地区获得长足发展。

2)提高建筑物或部分构件的使用寿命。节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建筑物耐久性,提高建筑物维护周期,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农村地区传统住宅多采用毛石砌筑的条形基础、砖砌体墙体和由“木梁+木檩条+秸秆箔+粘土+瓦”组成的屋面结构,基础和墙体结构耐久性较好,一般正常使用30年左右不需要大修,但屋面系统采用木材、秸秆、粘土等材料,木材、秸秆等材料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霉变、腐烂,也容易受到虫、鼠、鸟等生物破坏,导致整个屋面系统寿命较短,一般使用10年左右就需要大修,需要拆除整个屋面系统,对木梁、木檩条进行检查、维修,更换新的秸秆箔,重新覆盖黏土层和瓦片。维修过程中房屋无法居住,对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应推广使用耐久性高的屋面做法,提高屋面系统的耐久性。

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农村地区用水来源多为地下水,家庭用水一般有两种方式:对于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较好的地区,一般每户打一个小口径汲水井,内设潜水泵用于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抽取后直接使用。对于水位深度较低的地区或者浅层地下水水质不佳的地区一般以村镇为单位打深井,深度从几十米到百米以上,通过水泵站定期将地下水输入储水设施,储水设施一般设置于地势较高处,通过给水管网供给到每个宅院。单户汲水井建造成本较低,一次性投资后长期使用,一般用水较为粗放,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水质也不容易保证。应该大力推广集中式供水系统,抽取优质地下水,在储水池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以保证水质。适当收取供水设施运行费用,可以有效刺激居民的节水意识,节约生活用水。农村地区降水一般通过屋面、场地汇集后经雨水系统排入水系或土地中深入地下,可以自然补充地下水。

6 环境保护

1)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污水,农村地区覆盖面积广大,单户污水量小,污水排放分散,一般也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许多地区污水直接排放至室外,就近排入水体或渗入地下,对水资源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对于新规划建设的村庄要做好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老村镇可以利用道路翻修等机会埋设相应管线,实现雨污分流,汇集的污水排至小型污水处理池,通过生物作用处理,以降解污水中有害物质,雨水则可以直接排入水系或农田。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等适合单个家庭使用的小型污水处理装置,通过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脱氮除磷等净化程序,将污水转变为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6]。2)推行垃圾集中式处理,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植物秸秆等有机废物可以通过沼气池和不透水场地堆肥腐熟处理,经过处理后作为生物肥料使用,实现变废为宝,并减少污染。

7 结语

农村绿色建筑进程刚刚开始,但各方面潜力巨大,国家应该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样板引领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绿色建筑发展,在农村地区住宅新建和老住宅改造过程中穿插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在农村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推广坚持,广大农村地区绿色建筑进程推进一小步,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大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住宅的居住舒适性和节能水平,对环境保护也将起到重大推动的作用。

摘要:结合农村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环保五个方面,对农村绿色住宅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方向,提出了适合北方农村地区的绿色建筑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绿色建筑,农村,住宅,节能

参考文献

[1]刘砾.南方农村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外建筑,2007(8):17-18.

[2]孙百凯,周赵君.新农村住宅建筑及其布局的规划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4):184-185.

[3]刘叶瑞,张学东.被动式太阳房技术及应用前景[J].新能源产业专辑,2007(2):79-81.

[4]焦瑞莲.被动式太阳能取暖房[J].山西能源与节能,1998(2):63-64.

[5]张凯,张光明.新型农村住宅设计与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农村建筑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村;废弃物;建筑;保温

中图分类号:X7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98-01

农村建房也要响应国家号召,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农村现有保温材料资源,如:稻壳、麦糠、树叶等,可再生保温资源如废冰箱、冰柜内拆出的废弃聚氨酯保温板,作为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材料,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室内居住环境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呈加快趋势,造成全国废旧冰箱、冰柜等家用电器数目可观,日废气量约等于全国的日生产量。特别是废旧电器已无法使用,只能作为废品卖掉,而废品收购者把收来的废旧冰箱、冰柜等电器只要其中的铁皮、塑料和其他金属部分,而拆出的大量优良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则弃之不用,只好扔到垃圾点,垃圾清运着对这些体积庞大的保温材料也倍感头疼,只好用火点燃,付之一炬,致使烈焰升腾,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凝碳横飞,严重的污染者自然环境和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如何这些废弃的保温材料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可谓之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下面谈谈对这些废弃保温材料的具体利用方法:

这些废弃保温板可以作为外墙的墙体保温材料,可以把这些保温板板附在外墙的外面或是附在外墙的里面,用来对建筑物保温。虽然这两种附墙方法施工环节大致相同,可是对建筑物所产生的保温效果却出现很大差异。如果把这些保温板附在建筑物外墙外面保温称之为保温复合板墙,采用这种做法有一下优点:1.外保温对主体结构有保护作用。室外气候条件引起墙体内部较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等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体和紫外线对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能有效地提高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2.外保温能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暖气槽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问题就相当严重。而外保温既可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3.外保温有利于室温保持相对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收或释放热能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相对稳定。4.外保温便于对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须临时搬迁,基本上不影响用户的室内正常生活。5.外保温可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我国许多居民在分到住房后大多都要重新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6.外保温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可增加使用面积,实际上是单位使用面积造价降低,加上节约能源及改善热环境等好处,总的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二、保温板做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

1.砌筑外墙要求:农村建房一般外墙厚度均为37厘米厚砖墙,使用砂浆多为白灰砂浆。在砌筑外墙是,在高度方向每隔约66厘米高,丁砖向墙外挑出一皮,挑出宽度约8厘米,这样墙砌成后,在外墙面形成高度约为66厘米,进深约8厘米的许多横向凹槽。2.凹槽内处理:处理目的是为了封闭灰缝隔绝空气流通,如果砌墙时注意横竖灰缝都保证砂浆饱满,则凹槽内也可以不作处理或进行简单的水泥砂浆勾缝处理。处理方法:首先清理干净墙面附着物、舌头灰土,并锋墙实外墙架眼,用水润湿墙面后,在凹槽抹15至20毫米,厚1:3水泥砂浆封闭层。3.在凹槽内粘贴聚氨酯保温板。3.1先把尺寸不一的废弃聚氨酯板在地面锯裁拼接成宽度与凹槽同高的尺寸,因为拼接后规格不一应把每块板协商编号,粘贴是挨号粘贴。为了利用小块的聚氨酯板,可以把一小块的聚氨酯板在地面上先拼接成满足要求的面积后,再串上多根竹钎加以固定相互位置,然后下面在外(因为较平)进行粘贴。3.2在凹槽内竖向冲筋。(1)冲筋宽度为5至8厘米。(2)冲筋间距为25厘米。(3)冲筋厚度根据聚氨酯板厚度确定。(4)冲筋材料:先在墙面冲筋位置刷一层107胶,在用掺107胶的1:2.5水泥砂浆冲筋。3.3贴板。在聚氨酯板面上刮107胶素水泥浆一道,然后将聚氨酯板粘贴镶嵌在外墙凹槽内,板厚度不同也可以在薄板后面抹上一些砂浆,以保证聚氨酯板的沾灰率和外表面基础平整,板贴好后不要突出挑砖外面,并要凹进挑砖5至8毫米,目的是用挑砖承担表面装饰抹灰的大部分重量。4.钻孔安装塑料膨胀螺栓。4.1安装螺栓可以采用热锚固,即砂浆强度达到百分之五十以后再进行打眼锚固。如果人员、工具配合及时恰当,热锚固更能保证贴板的附墙强度。4.2螺栓定位应在每排聚氨酯板的中间位置。4.3螺栓水平间距约为500毫米,但应根据拼接聚氨酯板的单块板面积大小,适当调整螺栓的间距和位置。4.4螺栓入砖墙有效锚固深度应大于25毫米。4.5单个螺栓承载拉力应大于0.3KN。4.6膨胀螺栓应带塑料帽,帽面积直径应不小于40。4.6在塑料帽下面横向压玻纤网布一条,宽度约100毫米,目的是增加表面抹灰与墙面的拉结强度,防止抹灰脱落。5.表面抹灰。表面抹灰应先用107胶素水泥浆在聚氨酯板外面刮一道,然后抹掺107胶1:3水泥砂浆10至12毫米厚,在刮水泥浆一道,再抹8至10毫米厚1:25水泥砂浆一道,抹实压光即可。6.如果为了美观,表面还可以用外墙涂料粉刷。

三、废弃保温板做保温隔热材料

农村建筑研究 篇6

中国是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其构造运动活跃,遭受的地震灾害比较严重。地震能在短短的几秒至几十秒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其发生的速度快于洪涝、干旱等灾害,使人猝不及防,极具破坏力。其中超过80%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2007年普洱地震(6.4级)、2008年汶川地震(8级)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7.1级)可以算是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3次地震。而在这3次地震中,农村木结构建筑,包括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倒塌破坏及其严重。

2 农村木结构民居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

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民居以自建为主。主要依赖于工匠的经验,再结合户主的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格调基本一致,造价低廉,便于就地取材。

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城市较低,抗震防灾的意识也淡薄。工匠又普遍缺乏抗震方面的知识,造成大部分房屋结构没进行科学的抗震设计。有些户主在设计时只注重美观,宽敞明亮,追求大空间,大开窗等表面上的东西。不合理地使用经费,在装修上大量投入,在抗震设防这方面的开支一再压缩,甚至一些房屋根本就无抗震措施。另一方面在偏僻地区缺乏力学性能好的混凝土、钢筋等,就选用木材作为主要的构架,采用土坯、粘土砖甚至石块等来砌墙,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农村地区民房抗震能力普遍较弱,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户主想对民房进行更新换代以改善居住条件,扩建或新建住宅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经济条件差的住户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如果不在当前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阶段完善抗震措施,当强震到来时还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众多问题对我国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 震害现象分析

历次地震表明,农村木结构建筑的主要震害分别表现在墙体和木构架上。

3.1 墙体破坏

民房的山墙、内横墙、外纵墙和墙转角处都会产生破坏,而且破坏形式各异,主要包括开裂、倾覆。

3.1.1 山墙的破坏

地震发生时,由于房屋自身质量产生的惯性会导致其产生不规则的摇摆和晃动。一般情况下,屋顶加速度反应峰值可达到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的2~3倍,尤其是地面运动卓越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接近时,可能会在结构中引起共振效应,使得结构顶部响应更大,轻者出现裂缝,严重者墙体倾覆。图1中的山墙尖出现水平裂缝,一直延伸到纵墙。图2中组成山墙的土坯和碎泥块掩埋了与主楼毗连的厨房。

当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与墙体大体一致时,墙体在水平地震力的反复剪切作用下沿灰缝出现45度斜裂缝。裂缝两边的砖块大多完好,山墙转角处砖块出现错动,说明砂浆砌筑不够饱满或是砂浆标号未达标准。山尖墙纵向刚度较弱,当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与墙体基本垂直时会使墙体外闪造成大面积的塌落。当半边山墙倒塌,硬山搁檩式屋盖受到破坏,搭在山墙上檩条及其上面铺设的椽条和青瓦也相应脱落。

3.1.2 外纵墙的损坏

外纵墙也可以用来承担三角形屋架的荷载,但是梁下方应该设置木垫板或是铺设砖带,预留螺栓和木屋架固定。如图3所示,砖墙凹槽处在地震时受到了木梁的冲击,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导致接触面出现裂缝并向周围延伸。

3.1.3 窗间墙的损坏

开窗洞口过大会削弱墙的刚度,图4中窗间墙在剪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水平裂缝,部分抹灰层脱落,好在墙体本身损坏并不严重。

3.1.4 纵横墙转角处的破坏

地震时纵横墙交接处受力复杂,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图5中墙包柱布置方式进一步削弱了纵横墙咬槎砌筑效果。木柱与墙体在刚度、质量、动力特性上有差异,两者的受迫振动不协调,使墙转角处出现竖向贯通裂缝。从图6中可以看出房屋的转角处受扭转效应影响比较严重,也没有设置拉结钢筋或拉结铁丝网片。

3.1.5 围护墙体的破坏

木构架与砖墙动力特性的不同造成了在地震中响应的不协调。墙体自重大,惯性力也大,更容易倒塌,于是出现了墙倒架不倒的情况。至少这样不会对室内人员带来太大威胁,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类结构的优点。但是围护结构的倒塌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的损失也使房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居住和震后应急功能。

3.2 木构架的破坏

相对于墙体,木框架的破坏严重情况较小。木材自重轻韧性强,具有较好的弹性,对冲击荷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而且木构架多采用榫卯连接,在地震力作用下变形可容度大,能起到消耗能量的作用。虽然会发生整体倾斜或个别木构件的劈裂,但一般不会整体倒塌。当地房屋的榫卯节点往往缺乏加固措施。地震时房屋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摆。节点承受拉伸、压缩、剪切和扭转的作用,很容易产生脱榫、榫头折断。

有的住宅因为年代久远,木构架的腐蚀比较严重,尤其在柱底部位。这些大多没有经过防腐防潮处理,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再加上虫蛀,使其强度进一步削弱。各种腐蚀使木材变得酥脆,不堪一击,很容易折断,如图7和图8所示。

4 结论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户主在顾及实用性时无法完全照顾到防震能力,导致土木和砖木结构民居的形式、布局、构造五花八门,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构造样式,对民居的抗震研究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结构形式。所以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避免私搭乱建。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也不可能立即全部拆除,因此研究其抗震理论和加固措施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孟萍,潘文,黄海燕.云南地区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分析及补救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27(增):196-199.

[2]何玲,潘文,陶忠等.村镇木结构房屋震害及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28(6):94-101.

[3]张超,吴从晓,伍圣喜等.云南普洱6.4级地震震害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28(2):230-247.

[4]韩家军,张超,吴从晓等.云南普洱6.4级地震房屋震害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4):104-109.

[5]谭明,李洋,胡伟华等.青海玉树7.1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调查和分析[J].内陆地震,2010,24(3):173-178.

农村建筑研究 篇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农村公共建筑的核心——村民委员会建筑在农村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尤其北方寒冷地区(本文的寒冷地区是指我国东北三省和与东三省相连的内蒙古北部地区)的村民委员会建筑,由于这一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大量的活动(村委会例行的会议、需要召开的村民会议、村民的各项娱乐和学习活动等)需要在室内完成,这就需要村民委员会建筑能够提供满足这些功能要求的建筑空间。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合乡并存的工作,一般以2 000人为一个行政村的建制,往往是由2个~5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交通便利或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根据行政建制村民委员会一般包括村民代表大会,下设村民委员会办事机构村支书、村长、会计、妇女主任等,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解决村里的公共性的大事,平时行政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办事机构完成日常工作。村民委员会建筑就应为这一行政过程服务设立相应的办公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试点建设立足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同步带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以及推进体制机制转换”,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力建设的思路推进即将中央补助与地方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投资整合使用,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在人口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建设集行政、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普及、农资和生活资料供应、体育健身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当前的经济条件要分别设立是有难度的,而且不利于村民的综合利用,以村民委员会建筑为载体是最合适的,所以说当前的村民委员会建筑是以行政办公为主,以医疗、文化、生产、体育、保安的功能为辅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村委会建筑。尤其是寒冷地区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建设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村民委员会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村民委员会的建筑设计呢。

2 寒冷地区村民委员会建筑的环境原则

2.1 开放原则

开放原则是针对村民委员会建筑与村落整体环境关系提出的原则,它决定了场所的性质。凯文·林奇曾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详细研究了设计形式和社会意义的关系,进而指出开放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到的功能。针对村民委员会建筑就应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提高村民可以参与的机会,给予村民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如在室外设立体育活动空间(篮球场、锻炼身体的空间等);在室内设立学习空间(图书室)、娱乐空间(棋牌室)等,村民可以有选择的参与进来。所以村民委员会建筑要尽量布置在村落的中心地带或几个村落必经的交通要道上。在原有村民委员会的改造和新的建设过程中都应充分注重开放性,体现村民的参与和利用,增设相应的室内外活动空间,而不单纯把村民委员会建筑作为行政办公。

2.2 围合原则

围合原则赋予村民委员会建筑自身的形态构成准则。任何人造场所的特点和空间质量都是由它们被如何围合而决定的。建筑群只有围合才能形成空间,进而依据共同的空间建立秩序。较好的围合感能够充分展示空间的形体,创造稳定的环境,并赋予空间以整体效应。村民委员会建筑也应遵循围合的原则,在村落中形成院落空间,提高空间的识别性和界定。村民委员会建筑是村落整体环境中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而且综合功能性在不断加强,围合为村民委员会建筑提供了更为明晰的界定,但界定不一定是高墙,可以是铁艺栏杆的通透性界定。

3 寒冷地区村民委员会建筑功能设计的原则

3.1 多样性原则

多样所强调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寻求一种可以引导空间环境发展的基本“秩序”,使人们在往后的岁月里,有多样性的发展。显然这种秩序的创造源于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它有两层含义:1)村民委员会建筑是农村村民活动的场所。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习惯、爱好、职业等的不同,在组织村落的方式上,在所依据的构成要素方面,在所喜爱的形式方面都有不同的口味。2)每个人的需要也是多样的,并会因时、因地而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设计者必须创造有丰富内容、形式和组合的各种界面。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获得需要的使用满足,获得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多样原则出于村民的需要而又鼓励村民委员会建筑形态的创新,现存的空间环境需要不断以新的建筑形象来加以充实,而新的建筑并不只意味着无条件地消极地服从原有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应以美的新形式,积极地开拓新的空间环境,并充实以新的活力。

建筑体现多样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1)建筑自身形态内容的多样;2)组合限定空间方式的多样。就建筑自身而言,不同的形态将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应。可将常见的形态作如下归纳:收进、透空、倾斜、叠层、凹凸、曲折、映射、透明、网格、扭转、分离等。

3.2 识别性原则

识别功能空间是人的本能,环境易于识别则是人的基本要求。人在空间环境中,需要自身定位,即很容易地理解所处环境的方位、模式和组织,很容易找到他要去的目的地,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稳定感。

村民委员会建筑形态构成的可识别原则着眼于这些问题,它要求消除杂乱无章、缺乏秩序而且难以把握的环境形象,要求赋予空间或建筑以个性和确定性,强调形式特征,从而引起人们注意,达到指示方位、传达信息,并产生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使行为有了依据,对环境的比较、评价乃至欣赏都有了一个基础。

可识别原则是基于满足人对环境的认知需求。一个可识别性较强的村民委员会建筑一般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自身形象较为统一并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其次结构清晰易辨,避免整体的杂乱无章与缺乏秩序,再次涵义丰富且能准确传播信息。

4 寒冷地区村民委员会建筑的技术性原则

4.1 生态原则

生态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涵是“共生”与“再生”,即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引下,生态学迅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各种边缘学科,生态建筑是生态学概念在建筑规划领域的体现,它运用生态学中“共生”与“再生”的原则,在营造建筑和自然相结合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方面进行着有益探索。所谓村民委员会建筑的生态原则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手段、建筑技术科学合理地安排并组织村民委员会建筑与其相关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使村民委员会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村民委员会建筑自身要具有节能、环保的特质。

4.2 节能原则

我国农村面积广,人口多,生态节能前景可观。与城镇相比农村在生态节能上具有更有利的条件即:农村的生态环境比城镇好;可利用土地比较宽裕;可利用水资源、生物能源等生态资源丰富。同时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各种生态策略在农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应用在生态建筑上的生态策略多种多样,但并非都适合于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例如我国许多地方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目前太阳能光电板及集成系统价格昂贵(如功率为100 W的光电板价格就为3 035元),因此在村民委员会建筑上暂时无法推广。对太阳能源的回收和利用普遍还停留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上。我们通过对农村经济现状和多种生态策略综合效用的分析,现筛选出几种比较适用于我国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的生态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在我国农村比较经济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沼气利用、太阳能热水利用、地下水的利用等。2)建筑上的生态设计。经过综合分析,较适合村民委员会建筑低技术生态建筑上的生态策略有:建筑布局与方位、自然通风的利用、自然采光、绿化、地下水室蓄热蓄冷、建筑覆土、太阳房与蓄热墙、遮阳、隔热门窗、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

5 结语

村民委员会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寒冷地区如何组织好以村民委员会建筑为核心的农村各项生产、生活、办公、娱乐、医疗等活动,村民委员会建筑本身的设计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村民委员会建筑本身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环境原则、功能设计原则和技术性原则。环境原则又可以分为开放原则和围合原则,功能设计原则又可以分为多样性原则和识别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分为生态原则和节能原则。

摘要:通过对寒冷地区村民委员会建筑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情况的展望,结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村民委员会建筑相关的各项要求,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委员会建筑的环境、功能设计、技术性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原则,从而为寒冷地区村民委员会建筑的设计、使用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寒冷地区,新农村,村民委员会,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单军,吴良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1.

[2]曾坚,侯新华.千年转折之际亚洲建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建筑学报,2001(8):21.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

农村建筑研究 篇8

1 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产量测算

以浙中金华市为例, 调查表明, 金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把村庄整治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 加强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以及我市在布署"三改一拆"工作以来, 全市上下为建设美丽家园努力中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产量主要是由不同类型工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材料, 当然工程种类和特征也决定了废弃材料的种类和产量。

1.1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组成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物在新建、装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 主要组成是: (1) 新建建筑工程中散落混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基础开挖中渣土和碎石等, 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 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 如砖混结构的建筑垃圾主要由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 (包括混凝土熟料散落物) 、废钢筋、铁丝、木材及其他少量杂物等构成, 而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在废渣中占90%以上。 (2) 道路建设工程与市政建设工程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挡路开挖所产生的弃块和弃渣, 包括废混凝土块、废砂浆、废沥青混凝土块、砂石渣土等。 (3) 拆除工程中, 废弃的旧民居建筑中, 砖块、瓦砾约占80%, 其余为木料、碎玻璃、石灰、黏土渣等;废弃的旧工业、违规搭建附属房中, 混凝土块约占50%~60%, 其余为金属、砖块、砌块、塑料制品等。 (4) 房屋的装饰装修工程中主要是凿除多余的碎渣及拆除的旧装修材料, 装修剩余的金属、木材、包装材料等。

上述建筑垃圾种类繁多, 但是在理论上来讲, 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 是建筑行业的"第二资源",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表现为制备再生骨料和直接回收利用两种。

1.2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产量测算方法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组成成分和排放量上都有所不同, 但大体相差不大。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工程建筑垃圾的组成进行分析, 通过数理统计, 确定研究方法, 提炼估算公式, 测算单位垃圾系数, 以便测算建筑垃圾的总产量, 不同工程类型的建筑垃圾估算公式及垃圾系数具体见表1。

备注:垃圾系数的确定来源于各类统计资料

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从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文件中获悉, 截止到2010年建筑垃圾年产量达8亿吨,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 建筑垃圾产量也与日俱增, "垃圾围村"在浙中地区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建筑垃圾的处置现状

浙中地区金华市范围内, 目前, 建筑垃圾大部分送填埋场填埋, 有的用来回填工地、路基等。虽然有相关部门管理, 但还是有相当部分村民和建筑企业存在非法倾倒等问题。从整体情况看, 城乡接合部的空旷地带以及城乡交通干道两侧是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的主要场所。建筑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金华市在金兰中线有一个建筑垃圾临时处置场所, 建筑垃圾可以填埋处理, 但垃圾填埋场的容量有限, 而建筑垃圾日益增多, 总有一天会遭遇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的主要影响:一是侵占土地, 减少耕地, 1亿吨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测算占地2.5万亩, 20亿吨建筑垃圾将占用50万亩土地;二是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并且难易消解;三是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四是已填埋土地重新利用将需更大资金投入。

2.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建筑垃圾具有资源化属性, 想要彻底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 还得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让建筑垃圾变成对我们有用的资源。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 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 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 使之变为再生资源。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 基本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这些国家, 建筑垃圾是一种资源, 造就了一个新兴产业,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高达95%甚至100%。

但是,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不容乐观,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人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不强, 对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和水平不高, 绝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 加大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难度与成本。 (2) 各新农村建设点相对比较分散, 而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备昂贵, 运输成本和基础投入大, 建筑垃圾资源化经济效益不高, 大多数只处于试验阶段。 (3) 缺少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对收纳建筑垃圾企业的扶持政策。

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分析

近年来, 浙中地区金华市落实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基础不断加强, 总体进度较快, 农村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也迫在眉睫, 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按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阶段一是建筑垃圾形成和分类;阶段二是建筑垃圾的初步处理和分类利用;阶段三是建筑垃圾的深度处理和再生骨料的高层次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按行走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有固定式模式和移动式模式。

固定式模式应用起步早, 工艺技术较为成熟;需要考虑原料的来源、生产线的匹配等多方面因素;占地面积大、设施完善、使用周期长, 投资相对较多, 适宜有场地、有资金、有建筑垃圾来源渠道的稳定企业,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三阶段。

移动式模式可以就地处置, 降低建筑垃圾的清运成本及二次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结构紧凑, 占地少, 投入生产快;机动性强, 移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破碎线组合灵活, 加工适应性强;投资相对较少, 适用于就地处置的工程项目,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二阶段。

3.2 建筑垃圾做再生骨料混凝土分析

经调查, 建筑垃圾从大块废料到小粒径可利用骨料, 从处理功能上分析, 主要需要破碎、筛分、分拣、传输、整形、给料等功能设备尽可能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并在适当环节上设置人工或机械设备除杂, 一个常见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流程图见图1。

新农村建设点比较分散, 建立全套资源化工艺流程成本较高, 又考虑运输成本, 从综合经济效益考虑,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资源化处理可采用在新农村建设点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移动式小型资源化工厂。主要处理含杂质较少, 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块和废砖、瓦, 基本思路是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的设备, 对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筛分后得到较小粒径的骨料留着备用, 其余的半成品运往较大的处理中心做进一步集中处理。如此一来, 充分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降低了基础设备的投入, 节约了运输成本, 使得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区域建筑垃圾排放的具体种类, 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破碎设备和技术参数, 提高再生骨料的品质和回收利用率。

经相关资料研究表明, 通过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无砂大孔混凝土生态护坡工程中的框格混凝土, 与以碎石做粗骨料为对比, 数据分析所得, 建筑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更小的表观密度, 同体积的混凝土试块以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更小, 碎抗压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 但仍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 而且抗变形能力强, 抗裂性能好, 结构更加稳定。用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的框格混凝土力学性能满足要求, 能够节约天然骨料, 降低成本, 有利于保护坏境, 节约资源。

3.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对策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 做到处理补贴、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三管齐下。政府可以给予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生产企业及购买商家政策成层面上的优惠支持, 在生产企业方面可以实行贷款优惠、税收减免、采购优先、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奖励推广先进技术等政策。也可以是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 支付项目建设启动资金, 并给予运营商管理费扶持。营运商则要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点、道路改建或其他大型工程联系, 商讨建筑垃圾处置事项, 接到要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电话后, 要派出车辆前往收集处置, 对集镇、城区范围内乱堆放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围村问题, 将建筑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 形成一个产业链, 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3.4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实例分析

2014年6月, 被列为浙江省金华市十大违建之一的孝顺老虎山国有农场8万平方米违建, 经区、镇两级政府的合力攻坚,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被拆除, 但随之产生的近8万吨建筑垃圾也成了后续处理的难题。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引进金华市大堰河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建筑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项目, 集中处理, 变废为宝, 建成市区首座建筑垃圾处理中心。

建筑垃圾粉碎设备功率强劲, 每日可处理1000立方米建筑垃圾。处理出来的石块可以回填管道、铺路, 小的细沙可以制作彩砖, 沉淀下来的泥土也可以用来烧砖, 目前的回收利用率已达40%左右。为避免在处理建筑垃圾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该公司还配备了过滤设备, 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净化后的清水进行再利用。截止2014年12月在金东区孝顺镇老虎山国有农场, 满地建筑垃圾已不复存在。同时, 该中心的建筑垃圾处理业务已覆盖金东孝顺、傅村、鞋塘、源东等曹塘澧公路以东的多个乡镇。在曹塘澧公路以西, 另一个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已进入项目筹备阶段。

可见, 政企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围城、围村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迫在眉睫, 资源化统筹利用建筑垃圾是解决高能耗、垃圾围城围村、低效益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是新农村建设中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同时, 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点比较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小型资源化工厂, 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等进行破碎、筛分, 得到不同粒径骨料作不同用途。在现阶段, 政府的主导作用仍是重中之重, 需要再技术、政策、法制、管理等层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及引导。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努力尽早地把它解决, 为子孙后代留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元, 李聪.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及预测-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

[2]元道.建筑垃圾处理模式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3]龙晋豫, 邢振贤.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与再生利用初探[J].山西建筑, 2014 (11) .

[4]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J].建筑科技, 2014.

农村建筑研究 篇9

1. 农村能源使用状况

我国农村能源主要指农村就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和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目前, 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主要是三类:一是做饭用能。以秸秆为主。沼气投入大, 使用效果不稳定, 维修不方便, 给不少农民家庭带来不便, 因而使用不广泛。其次是电用能。我国99%的农户已经通上电。再次是取暖用能, 大部分地区沿用传统的秸秆燃烧取暖。

2. 农村能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对能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加剧了农村能源的供需矛盾, 使得农村能源使用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使用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以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随着中长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 传统的能源不能满足农村生活用能。其次, 农村能源使用效率低下。再有,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投入使用后, 技术服务跟不上。因而在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

目前农村地区的村镇住宅建筑一般较为自然简朴, 结构简单, 屋顶有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形式, 平面屋顶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矩形或近似矩形平面结构, 坡屋顶多为瓦房结构。住宅多为一层, 多层较少, 院落布局多为四合院, 三合院等形式, 一般为两侧围墙一侧厢房或者三侧围墙的布局结构。建筑面积的增大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但是从另一层面上讲加剧了能源的消耗。这就迫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新的能源解决农村能源消耗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二、太阳能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

1. 太阳能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将太阳能建筑的研究、应用、开发推向了新阶段。我国幅员辽阔, 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例如北京地区, 年太阳辐射量为130千卡/平方厘米, 年日照时数2 600~2 800小时。太阳能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已逐渐引起各国广泛的重视。农村住宅数量多, 如果要得到一个较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必将消耗大量能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农村采暖设备落后、燃烧效率低,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 采用新的用能方式改善农民采暖条件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在我国农村中, 充分利用太阳能, 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1]

在我国, 近年来随着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工作日益深入, 在太阳能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一批较大成果, 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太阳能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大、清洁、利用时间长和利用方式多的特点, 太阳能所具有的经济实惠和安全可靠的特性, 对节省家庭能源开支是相当可观的。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年供应的生活热水, 相当于214千克标准煤、163立方米天然气、1 748度电产生的热量, 这样可为消费者节省近千元的能源支出, 拿力诺瑞特太阳能热水器来说, 使用寿命是15年, 这期间就可节约费用近15 000元。而将简单的化学原理与机械工程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太阳能净水技术日益成熟, 将解决我国北方农村苦咸水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的问题。由于太阳能的能量密度较低, 要满足采暖要求, 必须要求有较大的集热面积, 而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而言, 由于太阳能采暖系统集热器的安装建设条件不足, 因此, 在此类建筑中应用太阳能采暖系统受到限制, 这一问题在居住密度大的城市更加难以解决, 而农村住宅一般建筑容积率较低, 没有明显遮挡, 非常适宜太阳能采暖技术的推广应用。太阳能采暖系统不但可以实现供暖和供给生活热水, 在经济性和节能性方面也颇具优势。[2]农村房屋以庭院为主, 楼房一般不超过三层, 绝大部分农村住房具备普通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条件, 且太阳能安装使用方便。用水方面, 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投入力度, 农村饮用水工程得到大力推行, 绝大多数农村都通上了自来水, 使得太阳能热水器用水更加方便, 家庭水泵也可以直接用于太阳能供水。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着明显的自身优势。

2. 太阳房在农村住宅中的利用

建筑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围护结构的保温、集热、蓄热、遮阳等方面。通常被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是使用机械装置收集、蓄存太阳热, 并在需要时向房间提供热能,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并且稳定的集热效率, 但造价较高;而被动式是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 在基本不增设附加机械设备的条件下, 通过建筑布局、构造和材料等方面的处理, 使建筑本身能够吸收、蓄存太阳热, 从而达到采暖目的的技术, 这种方式具有简单、经济与管理方便的优点, 但集热效率较低, 而且不稳定。[3]

一种为满足居住者的舒适需要, 具备供暖、空调、照明等一系列功能的建筑物, 即是所谓的太阳房。太阳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 根据结构可分为主动式采暖和被动式采暖。太阳房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被动式太阳房, 它是一种完全通过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材料、结构的恰当选择、集取、蓄存、分配太阳热能的建筑。第二阶段为主动式太阳房, 它是一种以太阳集热器、管道、风机或泵、散热器及贮热装置等组成的太阳能采暖系统或与吸收式制冷机组成的太阳能供暖和空调的建筑。第三阶段则发展利用太阳电池等光电转换设备提供建筑所需的全部能源, 完全用太阳能满足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用电等一系列功能要求的所谓“零能耗房屋”。

目前山东地区在农村的住宅当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太阳房在不断的发展:一种是主动式太阳房, 另一种是被动式太阳房。利用山东地区良好的太阳光照强度和地理优势发展太阳房是对新农村建设和绿色建筑的普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工程经济理论两种太阳房的初期投入都控制在5 000元以内, 且回收期限为三年, 适合在村镇住宅中推广普及。

(1) 被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太阳能集热器、蓄热器、风管以及大功率风机等设备, 只需与建筑结构相结合, 依靠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特殊构造以及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等, 吸收和贮存太阳能, 达到供暖的目的。被动式太阳房形式很多, 图1所示是一种将建筑设计技术与太阳能利用技术相结合, 利用南外墙进行集热和蓄热的被动式太阳房。南外墙由蓄热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砌筑而成, 外表面涂以黑色或深色涂料, 墙外侧筑有一道玻璃幕墙, 于是构成了一组具有集热和蓄热双重功能的太阳能构筑物。冬季, 室内空气从南外墙底部入口进入玻璃幕墙与集热墙体之间的通道, 吸收太阳热量温度提高后, 由集热墙体顶部出口进入室内, 如此循环, 向室内供暖。夜间则关闭南外墙上下通道, 靠蓄热墙体白天贮存的热量, 通过墙壁内表面以对流或辐射的方式向室内散热。北外墙顶部的换气扇, 可用来通风换气, 以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夏季, 打开玻璃幕墙顶部通道, 关闭南外墙顶部通道, 室内空气则由墙体底部通道进入集热器, 吸热后由玻璃幕墙顶部通道排至室外, 以降低墙体温度, 起到隔热降温作用。北外墙外面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 自北外墙顶部进入室内, 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被动式太阳房结构简单、成本低、无腐蚀、没有冻结危险, 但必须增设辅助热源, 以备阴雨天或室外温度过低时使用。当前, 我国被动式太阳房已经由单体太阳能绿色建筑向太阳能住宅小区、太阳村、太阳城发展。[4]

(2) 主动式太阳房。主动式太阳房需要装设一套相应配套设备, 利用外加动力进行利用太阳能的热循环供暖和降温。由集热器、集热槽、水位调整箱、蓄热槽、风机等及适当的辅助能源系统构成。设计上要采用集热器来完成利用太阳能的光热转换。[5]工作原理见图2。蓄热盘管固定在蓄热屋面内, 与建筑结构相配合。蓄热屋面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床体, 床体内部填装碎石作为固体蓄热材料, 碎石堆的空隙率一般为30%左右, 以避免空气通过蓄热体时阻力过大。冬季供暖时, 太阳能热水循环系统在集热器、贮热水箱、蓄热盘管之间不断地循环, 将集热器吸收到的太阳辐射热传送到蓄热屋面内贮存起来。送风机驱动室内空气, 使其进入蓄热屋面, 与蓄热盘管以及固体蓄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 吸热后温度升高, 再送至供暖室内。夏季关闭蓄热盘管的进、出水阀门, 使太阳能热水循环系统的热水不再进入蓄热屋面而经旁通管循环加热, 并贮存在贮热水箱中, 仅仅作为生活热水使用。此时可以打开补水管阀门, 使温度较低的补充水进入蓄热盘管, 并设法与冷水系统结合起来, 形成冷水循环系统, 将冷量传送到蓄热屋面内贮存起来, 驱动送风机, 使室内空气进入温度较低的蓄热屋面, 与冷水盘管以及固体蓄热介质进行冷量交换, 为室内提供冷风, 从而改善室内空气环境。

三、提高农村住宅太阳能利用效果的技术措施

1. 太阳能与农村住宅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太阳能与农村住宅建筑一体化的初步设计应首先选择朝向范围, 为太阳能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在造型上降低建筑本身的热损耗, 为后期的主动式太阳能技术打好基础;再次是窗墙面积比合理, 提供室内的光环境, 建筑本身节能又实现太阳能技术的合理应用。

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 首先要根据地理纬度、风向确定每户住宅朝向范围, 再结合地形、地貌、周边环境、道路以及建筑群的布置等确定朝向。为实现农村住宅内部的热舒适稳定性, 有利于冬季被动太阳能的采暖效果, 还应避过自然通风对冬季室内热损耗。在建筑造型的选择上, 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 结合新农村住宅的建设特点, 因地制宜, 节能环保,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突出地方特色, 确定住宅建筑造型。住宅主体造型在满足主题风格美观的条件下, 要规整、简洁, 尽量减少凸凹变化, 确保在早上9时到下午15时, 整个建筑不被遮挡, 太阳能利用不受限制。尽可能地减小住宅的体形系数, 满足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使围护结构面积最小, 冬季热损耗最小。住宅的窗墙面积比应满足最少三方面的要求。首先, 采光是住宅使用的必备前提, 住宅为满足使用功能, 应具备一定的光环境, 窗口的面积应使使用空间的窗地面积比不低于1/7, 采光系数不低于1%。其次, 节能是住宅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的重要方面, 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室内的热舒适性。住宅的南向窗墙面积比最好小于0.45和0.50, 北向为0.25和0.3, 使窗口的热损失减小。再次, 太阳能集热采暖可提高住宅环境质量, 采光窗是被动太阳能的直接收益窗, 其余墙面为被动太阳能的集热蓄热墙。住宅的东西向不设窗, 既利于冬季防风保温, 又能两户组合共用山墙, 连排布置, 降低能耗, 节约资源。[6]

2. 住宅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

太阳能虽然总量很大, 但密度较低, 受建筑集热面积和造价的限制, 集热量往往无法达到很高的值。因此, 只有降低建筑采暖负荷才能保证太阳能采暖有效性。围护结构散热是建筑热负荷主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设计是太阳能采暖达到较好效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前提, 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太阳能采暖要求, 为太阳能技术应用创造良好基础条件。目前常用的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主要有外墙保温、屋面保温、节能门窗等, 这些技术比较成熟。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量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至少应达到当地节能设计标准以上。另外, 在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中, 应积极考虑当地生态建材应用, 例如土坯、草砖、秸秆制品等, 既可降低造价, 又可提高建筑生态环保性。[1]

参考文献

[1]高新宇, 范伯元, 张红光.太阳能采暖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太阳能学报, 2009, 30 (12) :1653-1657.

[2]周春艳.太阳能技术在东北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3]管振忠, 王崇杰, 薛一冰, 王德林.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太阳能采暖技术与应用实践[J].阳光能源, 2009 (1) :52-55.

[4]赵竞.村镇住宅建设与太阳能利用[J].建筑节能, 2007 (10) :49-51.

[5]梁盼, 刘圣勇, 等.主动式太阳房的设计与试验[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5 (2) :201-203.

农村建筑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域性建筑,农家乐

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

近些年来, 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伴随着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很多开发了农家乐旅游的地区, 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现代人的需要, 在保持住原有的乡土建筑风格上开始建设起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确保城里人在农家乐可以得到身体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放松。

1.1 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城市化得到不断地推进,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然而与城市建筑规划井井有条的局面不同的是, 农村建筑规划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农村建筑和城市建筑有很多雷同, 使得农村固有的乡土气息遭到了不同破坏, 淡化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 笔者觉得有以下二点可以改进的缺陷:第一, 农村建筑现在杂乱无章,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第二,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仿造城市建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 使得农村特色景观在逐渐消失。

1.2 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对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影响

现如今, 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拓展了自己的发展思路, 开发起了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农家乐的发展, 带动着农村建筑的不断改进, 在此情况下, 农村建筑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 开发固有老建筑的自身特色, 在建设中和新建筑结合, 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农家乐的主要休闲方式为特色的农村景观, 舒适自然的田园风光, 其次为了生活方便舒适, 日常生活设施也要达到城市标准。第二, 建筑造型应该在统一中塑造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 农村建筑在不断发生改变, 建筑也越来越雷同于城市。农村建筑是农家乐需要首先关注的, 既要保持住整体的和谐, 也要开发出每个农家乐自身的建筑特色。

2 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

2.1 建筑的地域性

乡土地域性, 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 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俗, 乡土建筑在设计规划时没有统一的模式, 相反为了使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 一般都会在建筑设计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 这样一来建筑就具有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乡土建筑是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它的形成与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有关, 是一种无意识间形成的成果。

2.2 乡土建筑的变化

1997年吴良镛先生在清华举行的“当代乡上建筑”国际会议上, 当代乡土建筑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 并进行了讨论, 会议认为, 现代乡土建筑可以看成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它是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和当地气候、物质等条件在建筑设计上做出的具体表现, 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建筑中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从而来表达和反应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代乡土实际上就是地域性建筑的一种创作原则, 体现了传统的本土文化与当代的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一理论讨论了新形势下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方向, 对亚洲国家经济腾飞时期, 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2.3 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发展对乡土建筑的影响

新时期, 国家政治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新的旅游形式得到开发, 即农家乐休闲旅游。随着农家乐旅游被都市现代人广泛接受, 中国地域主义建筑也逐渐受到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 全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比如说, 我国西北地区农家乐所用建筑, 一般都是利用当地的天然黄土建设的新型窑洞建筑, 这类建筑造价低廉且保温隔热效果良好, 延安率园村住宅就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范例。另外, 江浙地区的农家乐建筑一般都是延续对砖瓦等乡土材料的使用, 所建成的也多半是红砖小楼, 还带有青瓦屋檐。

3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

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普遍具有千村一面的缺点, 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改变这一发展缺陷。农家乐的建筑设计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和原生态, 要求村庄面貌各具特色。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促进乡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建筑的特点主要在于, 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吸收借鉴当地的建筑形式, 从而延续和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

3.1 新农村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

农家乐在建筑在建造之初, 为了适应自己的经营特色的需要, 比较关注对乡土气息的营造, 强调对于建筑的选址、形态与布局。为了更好地体现农家乐的特色, 一般情况下, 新农村建筑都注重与自然相适应, 尽量让都市人体会到自然的秀美, 并感受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地缘、血缘和情缘。具体来说, 农家乐建造常根据环境, 依山就势, 利用坡地, 选在“负阴抱阳”的地段以取得充沛的阳光和获得良好的通风。区别对待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落形态, 尽量使建筑与村庄布局和自然环境相结合, 遵循周边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3.2 新农村建筑呼应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

美丽乡村的建设, 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田舍, 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新农村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 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景观, 还带有特别的精神寄托。农家乐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传统习俗, 比如定期举行的农艺活动和民俗表演, 都是农村一道充满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农家乐为都市人提供了城市少有的自然风光和传统风俗, 旅游者还可以再农家乐中亲自体验农民的生产过程, 认识乡土风貌、民风民俗, 这样一来还有助于传承乡情, 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4 结束语

在未来, 农家乐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开拓领域,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家乐, 传承农村建筑的文化底蕴, 建设者们需要使用好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等人材料, 这些乡土材料建设出的乡土建筑带有浓郁的地域主义风格, 还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调度方式的创新下一篇:审计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