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2024-05-10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精选12篇)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1

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

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社会民主一直是我国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村民主建设也一直都是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民主实践的具体发挥以及民主素养的具体提升甚至是民主精神的培养都是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对中国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 农村区域利益关系趋于复杂, 而且农村现代化水平低下、个别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农民基层民主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各种势力冲突、有效调节农村各种利益关系, 进而确保基层政治的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同时,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可以进一步促使农民增强自主意识, 有效调动农民推动社会全面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广大群众以一种规范且合理的方式更加公平地参与到农村地方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利使用等。为上述矛盾的解决提供重要平台与方式。

第三, 由于我国建国时间晚, 民主建设起步慢等原因导致我国基层政府等公共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权力集中严重、相关服务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然而, 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职能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桥头堡”, 这就使得基层民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落实各项基本权利才能真正使得农村各种政策与规定得到落实, 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经济发展。

二、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民主建设起步较晚, 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速度与规模成绩显著。其中基层政府由直接的管理与掌权转变为进行间接的管理、由过度的集权转变为分权管理、由政府的“划桨”转变为政府“掌舵”, 切实将相关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的控制与协调以及提升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公共部门效率, 规范相关部门行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因此, 针对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是目前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包括:

(一) 农村群众民主观念意识不强阻碍基层民主治理。

我国拥有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历史, 这就使得群众相关民主意识淡薄, 导致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 因此也就使得农民群众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因此,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 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 往往对基层自我治理概念感到冷漠, 没有参与基层民主建设与维护自身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村民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这就使得农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在村委换届选举过程中, 大部分村民对于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大局意识, 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 严重影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二) 农村官员素质不高, 基层民主工作开展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建立村一级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为主的民主制度之中, 村官干部需要起到切实的带头作用。但是我们发现,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村官干部素质相对低下。并且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多种现实问题:

1. 伤害群众权利事件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村官干部尤其是换届选举之后, 原来领导班不交接工作, 新的领导集体无法或不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另一方面表现为村官干部办事风格拖拉、效率低下。无法真正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行服务, 相反由于变相的撤换或选举村官干部, 违反法律规定, 侵犯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等权利。

2. 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为:目前农村之中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且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或进城经商或外出打工。而剩余群众基本都是年龄比较偏大且文化水平素质比较低的村民。这就导致村官干部一旦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新思路、没有新办法、无法应对突发情况、无法找到有效突破口。另外加上村官干部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尤其是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 工作起来较吃力。工作效率低下。

(三)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仅需要靠制度规章进行建设以及服务, 还需要多种监督机制共同实行, 以确保民主建设的进程以及高效。监督机制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没有有效且完善的监督机制, 农村民主建设无法真正取得长远发展。根据统计, 农村中28%的村委会以及村委会干部既不做工作报告, 同时拒绝接受村民建议以及批评。尤其是我国实行村财乡 (镇) 管理之后, 财务系统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链接, 致使村民失去对财务监管的权利, 进一步导致村委会等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 人口问题对基层民主建设有重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人口是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 将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

1. 高素质人口的流失。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 农村相对较高素质人口逐渐外流于发达地区, 这就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缺少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基础。村官干部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工作展开存在困难。同时, 由于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农村中对于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大打折扣, 村民无法真正接受且支持相关基层民主建设活动的开展。

2. 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

农民作为城市中的外来者, 为城市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提升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缺乏知识, 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获得微薄的报酬, 与此同时农民必须负担在城市中高昂的生活与生产费用, 属于社会收入的底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意识, 人只有在具有经济上的保障之后才会真正有意识地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要求。如果只是简单为生活奔波且经济基础不稳定。农民不会在意自己还有民主政治上的权利, 更加不会奢求去使政治愿望得以实现。

(五) 集体经济模式对民主建设影响不利。

我国农村经济为集体经济模式, 无可否认因为农村市场化程度较低, 农村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畅、政策鼓励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 农村经济收入薄弱, 我国农村多数仍旧仅靠乡镇政府公费维持运转, 这是属于非常典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伐的迈进。致使基层民主治理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 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有力的保障就不会产生高效率的民主建设。村级集体经济严重困扰着基层民主治理。

三、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而基层民主, 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或基层组织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直接体现。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信息交流加快, 农民在关注切身物质利益的同时, 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 更加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 参与村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 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提高农民民主意识水平是根本。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化民主法治建设的宏伟工程之中, 因此寻找到一条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关系到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事业, 同时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提升农民民主意识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来进行, 需要农民和党及政府双方共同争取。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培育农民民主意识的经济基础。经济历来就是民主政治机制启动和发展的基础。一是要抓住机遇, 面向市场, 因地制宜,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搞好农村产业的综合开发, 特别是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继续抓好政府扶贫工作, 加快农村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切实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民主意识水平, 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入。

(二) 提高村官干部素质是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直接动力。

提高村官干部素质一方面要抓好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使之具备必需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知识, 同时加强党的知识以及政策的教育, 使广大干部能够领会党的工作核心与要领,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镇情开展好农民大教育活动, 及时并经常地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用党的先进理论对广大村民的社会实践进行具体指导。让农民参于民主治村, 焕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变村务少数村干部督办为农民大多数人帮助办的局面。

(三) 监督机制是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通过加强党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确保村民自治工作依法、自愿进行。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要强化措施对村民自治工作的监督:一是财务方面的监督, 对村委会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建立合理的财务审批制度, 确保开支合理合法, 并且及时进行财务的公开与透明化。二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主要监督村两委的工作承诺是否兑现, 是否符合群众要求, 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和回复。三是设立举报电话和加强纪委监督。在具体地点以及公告栏公示相关监督部门监督电话, 群众如有不满意的可以直接举报。同时, 镇纪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村财务收支情况、工作运行等情况尤为重要, 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和限期整改, 对违纪人员严厉追究相关责任, 切实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序健康进行。

(四) 人口政策是民主建设的支撑点。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人口是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合理改革当今的休假制度, 使农民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 有时间, 有精力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于制度设计上, 改变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面, 使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以实现, 例如可以由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负担农民工的回乡参加选举费用, 或采取邮寄选举材料及选票的方式, 定期邮寄村务材料等举措切实落实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应当注意到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潮流, 但不应当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障碍。

(五) 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促进民主建设的有力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导致出现无钱办事现象严重, 因此, 应适度进行改革与转变, 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承担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其存在价值看,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选择股份合作制比股份制更符合现实逻辑。长远看,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中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比整建制转换为股份公司更容易操作, 也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 政策应侧重引导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 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逐步促使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向企业化的市场经营主体转变。同时积极稳妥地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户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其成为取得集体二次分配的依据, 合理规划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农民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 成效显著。另外, 我们应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对于改革后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来说,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仍然是重大的课题。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是我国发展社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 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相信我国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2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平安农村

回顾“十五”,特别是03年以来,是我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抓经济、千方百计求稳定”,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加强

法制建设、推进民主进程、扩大政治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治安防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菜屯镇地处三界首,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复杂的治安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强化各项综治措施,才能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打击违法犯罪,整治社会秩序。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全县开展的“综合整治百日会战”、“春季严打活动”、“集中治理百日活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等各项活动,重拳出击,打击了冯春生(外号“冯四”)等数名村霸、地痞、抗缴税费、殴打干部、破坏他人财物、妨碍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分子,打下了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治理了菜屯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加强了综治队伍建设,整治了治安薄弱村庄,下气力清理了遗留问题。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全面推行了治安承包责任,加强了对点的防范,在部分村先行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公开四严格”的工作程序,即:召开村民大会公开招标竞聘,对治安总承包人和巡逻队员严格把关,严格履行合同,严格财产登记,严格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治安总承包人和巡逻队员的政治业务培训,确保上岗人员政治思想上过硬,行为上规范,业务上胜任。目前,全镇27个村实行了治安承包。

实行“分区管理警长负责制”,强化对面的控制。以派出所公安力量为主体,管区书记、村干部为治安防范为负责人,村内以治安承包人为基础,在各主要干道和路口设立治安堵截点、检查站,执行盘查堵截任务,在全镇形成治安防控网络,使犯罪分子进不来,出不去。几年来,全镇可防性案件发案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为全县最低。

二、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集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首先,加强司法所建设对司法所进行了重新定位,配全了5名工作人员,加大了资金投入,规范了工作制度。其次,建立了由分管领导任主任,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等10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菜屯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第三,充实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选拔了5名有法律知识的镇机关干部、4名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村民调主任任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第四,调整了村民调组织。过去部分村调解委员会形同虚设,人员参差不齐,调解极不规范。我们明确了调解员条件、任用程序、报酬以及工作纪律和制度,对全镇30个村的民调主任、调解员全部调整到位。两级组织建立后,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和职责,邀请市、县司法局及县法院的专家领导对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和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工作开展以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其中重大矛盾纠纷16起。镇村两级调解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及时介入、妥善化解了许多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使上访问题处理在镇村两级,使治安案件大幅下降。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建立及工作的开展,整合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资源,解决了矛盾纠纷激化前和信访问题没发生时工作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依法分流、调处了信访案件,也促进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推动民主建设进程,扩大基层政治文明

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农村民主政治的主体,只有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基层民主更加扎实、深入。

1、推行民主选举。针对过去党支部群众基础不强、号召力不高的现象,我们在村党支部的调整和换届选举中均使用“两票制”的方式,即先由全体群众投信任票,再由全体党员投选举票。这样既保证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也增强了村党支部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在第八届村两委的换届选举中,全镇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人兼”比例达90,两委兼职率87,干部职数减少47人,年龄平均降低2.4岁。同时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的建立方面,充分实行民主,保障了群众的选举权力。

2、实行民主决策。镇实行人民代表议政会制度。我们组成了由市、县、镇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38人的人民代表议政会,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举贤荐能,参与镇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村级实行“两会制”决策,即村级的重大事务先由村“两委”集体研究提出议题,然后“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完善形成预案,再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同时,明确了“两会制”决策的内容、程序、原则和要求,保证的群众的决策权。

农村民主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3

在新农村建设中,像该县这样搞形式主义,甚至用强迫农民“致富”的现象绝非个案。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村民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要防范这些搞形式主义、搞政绩工程的现象,核心就是必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然而,从这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农民根本就没有成为主体,而是地方政府政绩工程牺牲的对象,为了外表的光鲜,农民却通行不便甚至背负债务。

农民在一些地方没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跟我们这些年在一些地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推进的不力有很大关系。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是为“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该法还特别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从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农村民主自治消极,或者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压制村民自荐的候选人,用行政权力干扰选举,甚至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干涉村民自治事务。近些年来,农村民主自治在一些地方处于停滞状态,村委会只能听命于乡镇政府或者无力抵制地方政府干涉自治事务的行政命令,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可以违反村民的意愿借助于行政命令长驱直入村民自治事务、可以无视农民为形式主义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作祟,但其核心在于村民民主自治建设推进不力,“管理民主”没有作为核心内容,村民与村民的自治组织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要防范新农村建设中形式主义,要为形式主义纠偏,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主自治,只有健全农村民主自治,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地方政府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不让形式主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泛滥。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4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篇5

2007,中共111县委坚持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深化以“强化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保障村民会议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保障农民群众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四权”机制,全面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积极探索民主管村新路子,有效拓展党内民主新渠道,加快了民主建设步伐,为全力助推111大变化,实现111新跨越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氛围。

一、全面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

(一)强化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在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村党支部按照“一提、二议、三听证”的步骤,加强对民主管村的领导。“一提”,即对村级重大事务,村党组织事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议题;“二议”,即对提出的初步议题,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和全体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形成议案;“三听证”,即对形成的议案由村党组织召开民主听证会,对议案进行 修定和完善。经“一提、二议、三听证”通过的事项,再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确保了村支部的领导权。

(二)保障村民大议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去年,县委出台了《关于印发“百人议事会”规则的通知》,全县875个村成立了“百人议事会”,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在民主决策前,各村将重大事项的议案通过广播、公开栏等形式告知村民,和全体百人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根据收集整理的群众意见,展开讨论,意见基本一致后再进行表决。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度,建立了议事会成员联系户制度。议事会决策前,由议事会成员广泛征求所联系户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征得多数村民的同意后,再提交议事会表决。经议事会表决通过的事项,会后在村务公开栏及时进行张榜公布。今年以来,全县“百人议事会”决策重要村务1652件,已经实施1426件,226件正在实施之中,全县共修建村道路36公里,便民路60公里,建养猪家园240户,发展獭兔养殖6600户,解决遗留问题500余件。

(三)落实村委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一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作用。村委会负责做好民主管村的组织发动工作,每次召开“百人议事会”前,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由村委会组织“百人 议事会”成员认真收集群众对重大村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村党支部一道反复研究讨论,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交由“百人议事会”议定。“百人议事会”通过后,再由村委会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群众予以实施。二是认真履行村委会的执行职能。凡提交“百人议事会”议定事项,村委会就必须认真执行,全力落实。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村委会必须及时分析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予以解决,并定期报告决议的执行动态,确保“百人议事会”各项决议不走样、不变调,保质保量完成。三是充分明确农民群众的考核权。村委会是群众选举产生的村民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能否执行“百人议事会”的各项决议,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每年年初或年底,各村专门召开一次“百人议事会”,对村委会执行决议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将误工报酬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确定奖惩措施,确保村委会执行权落实到位。

(四)保证村民小组对民主管村的的议事权。各村民小组每季度组织全体村民议事一次,就村民小组经济发展、村务管理、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村“两委”反馈。组织本村民小组村民酝酿讨论有关村委会拟决议的重要事项,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为村民(代表)会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在村委会决议形成之后,发动群众积极落实决议事项,推进村民会议的决策意图和群众的意愿顺利运作,取得实效。

(五)完善党员群众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去年,县委组织部和民政局出台了《关于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通知》,各村按照文件精神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聘请了2780名“农民监察”。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村委会对决策执行情况的报告、列席村“两委”联席会议、参加民主听证会、参与村集体资产拍卖、发包和建设项目规划、招标、工程结算等村务管理重要环节,对村务决策实施了有效监督。对一些重大建设和财务开支项目,村务监督委员会还到工作现场实地查看,审查财务票据,查阅有关资料,并及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保证了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人饮”工程和新县城搬迁中的迁建补偿,涉及到很多村,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对“人饮”对象户的落实、材料的购买、打井资金的安排和迁建户的赔偿方案、赔偿资金的落实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既杜绝了在项目建设中出现暗箱操作、违规操作问题,又保证了群众的利益。

二、扎实开展“三联系”活动,构建党群关系“绿色通道”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以“三满意”活动为契机,在县、乡镇党委中广泛开展“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活动,构建起了党群联系的绿色通道,有力地助推了“三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构建互动有序联系网络。每名县委委员联系2-5名县党代表,乡镇党委委员每人联系5-10名乡镇党代表;每个党代表联系5-10名党员;每个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党委委员重点联系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党代表;党代表重点联系贫困党员、思想困惑党员和“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党员重点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科技示范户、贫困户、思想困惑户、上访户;外出务工党员以“相邻、近便”的原则,联系外出务工群众。同时,县、乡镇领导干部带头联系基层最困难的户和问题最多的户,以完成联系帮扶目标就适当调整的动态联系方式,建立起了由35名县委委员联系自己所联系片区的105名县党代表,447个乡镇党委委员联系与自身工作范围有关的2235名乡镇党代表,2500余名党代表联系12500余名党员的多层面、以各级党委为核心的双向互动党群联系网络。

二是分类落实联系责任。为务求实效,该县分类明确了党委委员、党代表、和党员的联系责任和联系内容。在 具体联系工作中,党委委员、党代表、党员三级联系人,以突出经济发展主题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联系工作重点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和反映党情民意、参与监督评议、化解社会矛盾、为民办实事好事、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先进致富典型等方面,努力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代表、党员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带路人”,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的“贴心人”,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人”,争创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争做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党代表,争当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同时,要求党委委员、党代表至少每季度开展1次联系活动,每年召开1次所联系党代表、党员例会,重点通报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安排工作任务。

三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建立了层级汇报和通报制度以及联系人与联系对象的双向监督考评、半年考核、测评等制度。联系人每季度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一次联系活动情况。每一位党员向所在党组织负责人汇报;每一位乡镇党代表向乡镇党委汇报;乡镇党委委员向乡镇党委汇报,乡镇党委向县委汇报;县委委员向县委汇报。并不定期通报联系党员、群众的情况,增加了透明度。结合党员“双评”和党代表述职测评,将党员、党代表的联系工作情况作为“争当群众满意共产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交 由基层群众进行民主评议,并视考评情况给予党代表、党员相应的激励。把党委委员的“三联系”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争做群众满意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各基层党支部开展“三联系”活动情况纳入“争创群众满意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对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农村党员,在安排科技项目、信用贷款、培训学习上给予重点倾斜,特别优秀的将作为乡村后备干部培养。

三、主要成效

一是群众参政议事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由于民主管村“四权”制和“三联系”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基层民主建设中有了发言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群众格外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再认为基层民主建设是摆花架子,做样子,过去那种“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周河镇方坝村在修建村道公路时,成立了工程质量验收组、土地丈量补偿组、工程资金监管组,在群众选举的“管家”成员中,女同志占了一半,这些“女管家”泼辣认真,不怕得罪人,敢管敢说,工程竣工验收后,节约资金5000多元。

二是村内事务管理难度大大降低。村内的事情大家定,定了的事情大家干,干着的事情大家管。“百人议事会”通过的每项决议因为有了群众的赞同和拥护,执行起来就少 了很多阻力和“杂音”。村上以前很多想办而没办成的事通过实行民主管村“四权”制后,很快就能办成。日兴镇九湾村二组多年就有修一条连通外界的村道公路的愿望,但由于群众对干部不放心,工程款一直收不起来。实行“四权”制后,通过镇村干部进组开“百人议事会”,在群众中选举成立工程监督管理机构,群众意见空前统一。在开会的当天,就收了1.2万元现金。现村民已将路基整好,正在铺筑片石。

三是党群干群关系逐步融洽。实行民主管村“四权”制,村内重大事务和村级财务收支等群众敏感的问题都纳入了群众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视野,实现了“阳光操作”,群众对村内事务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和程序都一目了然。在民主规范的运作过程中,群众对干部少了怀疑,多了信任;干部对群众少了抱怨,多了关心。周河镇方坝村近年来新修了4公里村道公路、2座钢混公路桥,在全县率先进行了农网改造,共计花费近20万元。经“农民监察”审核,村干部没贪污挪用一分钱,群众对此十分满意。

四是干群民主观念明显增强。一方面,民主管村“四权”制和“三联系”活动使农民群众懂得如何运用民主的手段和途径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实现自己的意愿; 另一方面,民主管村“四权”制“三联系”活动还培养了基层干部的民主和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四权”制深入实施和“三联系”活动的扎实开展,使广大基层干部不再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向群众作指示、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自我管理,按照议事规则和法律规章来激发群众能动性,使基层民主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电视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 篇6

关键词:电视;农村;民主政治;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66-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电视传播活动在量的方面扩大了社会信息交流。农民由此可以很便捷地接收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政治信息。电视为农村民主政治提供了发展机会,为农民民主权利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电视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电视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仅突破了传播的时空概念,改变了农民接受政治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它还以更通俗的语言和更感性的图像为介质引导农民政治心理重构和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1.在转变农民已经习以为常的落后观念、甚至是封建保守的观念方面,电视媒介已经成为引导农民政治心理生成和增强农民民主意识的第一来源。相对来说,报刊等媒介的传播范围、传播效应及群众参与度是难以和电视相比的。农村地区的媒介信息渠道主要是电视,而且占绝对优势地位,新媒介(互联网络)的出现对农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并无多大改变,对农民的政治生活更无多大影响。据调查,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获得政治信息的途径比较有限,并且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政治沟通,相当部分农民的文化层次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电视的文本声像传播方式更易为农民接受和理解,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就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

2.电视媒介为农民政治心理重构和民主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催化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民政治心理错位与民主意识的薄弱而导致正确决策难以推行的例子在社会实践中并不少见,加之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使得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绪和政治情感相结合的价值动机再次发生扭曲。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和女性频道是全国第一家政法专题频道和女性频道,覆盖范围至长沙及周边2500万受众,其传播导向以破除迷信、普及法制、发展经济为理念。这些节目提高了村民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民主热情,增强了民主意识。越来越多的女性电视形象,使男女平等的观念在农民中越来越普及。在公权和私权发生纠纷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发生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农民们更愿意找电视媒体,而不愿意向国家诉讼机构寻求救助机制。这时候,电视媒介就恰恰充当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正如有的村干部所说:“不管政策和后果,动不动就找记者。”在这种具体活动的影响下,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获得提升。

3.电视对农民民主意识还具有潜在性影响。电视作为一种外向型、调适型大众传播工具,其传播对象是不特定的。在受众的知识结构水平不同的情况下,为了迎合更多受众的文化需求,为了争取生存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电视节目将越来越开放,这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容纳不同物质文化层次的群体,这也就意味着节目更加民主,更加文明。虽然节目的制作者在传播这些信息时,并不是出于为农村受众而制作的,也不一定有引导农民模仿和追求的意图,但客观上却产生了解放农耕思想,增强民主观念的潜在效果。

从现实情况看,电视引导农民政治心理重构和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可以肯定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电视同样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

二、电视有利于推动农民的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是指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政治参与的状况除了受社会经济地位和参与对象的影响外,也因其对政治信息掌握的多寡、参与途径的选择、自身政治文化有关。充分的政治参与,得以知情权的实现为前提。或者说,有效的基层参与需要更多的具体信息。公民只有充分知情,对政治情况有正确的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投票选举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因此,要使充分又有效的政治参与得以实现,就必然要使公民有足够的信息渠道以及时、真实地得到政治信息,从而使他们在表决、投票选举时真正实现其权利,在实质上成为权力的主人。正如戴维·赫尔德在谈到参与式民主时所指出的那样,参与式民主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开放的信息体系,确保充足信息条件下的决策。电视对各种政治信息的传播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直接推动了农民对具体政治事件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积极参与政治。就此而言,电视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电视为农民发表意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电视媒介成为社会的声音

在权利保障和制约机制中,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对许多地区的村民自治选举都进行了新闻监督式和法律评论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唤醒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更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调查,有的农民认为,从电视上及时地看到国家政策和时事,获得很多现代信息,提高了政治觉悟。有的农民则认为,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可了电视所宣传的各种价值观念,并一定程度地模仿或效仿其所宣传的某些具体政治行为。如有些湖南农民在看完电视台播放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海选”村委会的电视镜头后深受鼓舞,举家或结伙从广东赶回来踊跃参加选举。农村青少年由此还可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具民主权利意识和民主行为能力的现代公民,并在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人格和价值。

3.电视直接宣传政治观念,展现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加速政治文化发展进程,是传播、维持和延续基本政治文化的有力工具

通过更多类似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的电视节目的不断转播,政府由此也在社会中获得了连贯性的信息来源。在经过对广泛而大量的农民政治参与信息的整合和处理,对多元利益关系的协调后,政府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了执政水平。这种行为直接彰显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文明,深化了民主价值,营造了民主文化,使现有的政治体系更加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反过来,由于电视在农民和政府中起沟通政治信息的作用,它使得获得政治信息的农民越来越多,参与的人数进一步增加,人们看到民主的潮流每天都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开始寻求合法政治参与的途径来实现自身的权益。

三、电视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监督

所有的电视新闻舆论的出发点都是分析并传导连接不断的时事和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新闻节目的出现改变了电视的娱乐性质,体现这个趋势的主要标志就是电视新闻报道和民主法律评论节目的发展。电视新闻和评论通过宣传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传播法治文明的现代理念对农村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同时通过弘扬社会主旋律,针砭时弊,揭露腐败,以弥补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漏。农村观众非常乐意收看反腐倡廉,揭露社会丑恶面,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电视节目。如湖南经视和长沙政法频道播出的几档法律说报类节目。这些节目能发动缺乏政治信息的、占人民群众中最多人数的农民群体参与到民主监督中来,推动当权者提高政治行为的透明度。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1.电视是推动农村民主监督进程的最佳媒体之一

我国舆论监督一直有着强调群众观点的传统,十分重视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发展。农民需要借助特定的组织体系和最佳的媒体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于是,通过比较自身环境,发现电视媒体是最好的选择。电视舆论适应着民主政治所营造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需要电视舆论推动农村民主监督的进程。由于电视台的商业化运作和电视文化的价值定位,记者和编导们自然会帮助观众寻找信息、设置议题,而对于揭露贪污腐败、脱离群众、营私舞弊、压制民主的新闻和评论往往最具商业卖点,也迎合了文明、民主的电视文化价值。这些批评和监督使普通农民享受更多的知情权,增强了政治透明度,教育了农民,鼓舞了农民。许多农民认为,现在农民的政治知情权比以前要充分得多。于是,他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看,应该这样做”,“哦,原来是这样的呀!”在这种共识下,久而久之,农民观众就会对电视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自觉地模仿或效仿电视里的情形对所关心的村务事件进行监督、举报,甚至直接通过电视媒介曝光。

2.电视促进农村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的内容包括群众普遍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实际问题。如新上的经济项目、村里的公共财产和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的工作情况等。在过去,村务信息只被少数为追求特殊利益的干部所垄断,并不是每个村民都能获知这些村务信息。现在的民主监督必将提高政治的透明度。农民把要求反馈给电视,借助电视的声音来呼吁自己的权利。电视台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开报道和公开评论,普及民主法治、公平平等、“知情权”等理念,形成社会舆论监督和批评。与此同时,由于通过电视启动型报道反映的农民要求同时影响到立法者的理念,使得更好的实体法被制定出来。通过多向交流,迫使垄断村务信息的干部不得不推行村务公开管理制度。电视传播的这种多际效应有利于沟通干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强化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和加强廉政建设,推动农民自觉管理和监督村里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四、电视有利于促进村务决策民主化

1.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

要做到管理民主,就得实行村务决策民主化。通过精心论证,统筹兼顾,把多方意见纳入决策层的视觉,减少决策中的失误和盲目,体现民主管理的村务民主决策,是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意识的农民运用公共权力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农民是征购提留、计划生育、种养指标等各项村务的最终承受者,村务决策直接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利益。电视媒介对村务决策及其执行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它可以唤起村民对村务的关注和讨论来提高村务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性,并促使村干部重视和采取相关措施,制定和执行良性决策,从而推动了决策民主化的实现。

2.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使得农村工作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决策越发凸现得专业化、综合化

面对这种局面,单凭个人经验和好恶习性进行决策显然无法符合合理、规范、高效的科学决策要求。加上村干部决策层内部集体讨论局限于形式,普通群众在政治信息不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参与。电视媒介虽然不直接参与村务决策,但其触角“侦探”各地村务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将之公开化报道,同时搜集各项国家政策和预见性信息,唤起了村民对村务的关注和讨论、对村务决策权的浓厚兴趣。尽管不是每位村民都能参与村务决策,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村民意见将会在决策过程中得到讨论。尽管不是每位村民都能监督决策过程,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3.电视降低农民参与村务决策的政治成本,村民们也能够回应电视的正面导向,主动给村务决策层提供信息,向他们反映要求,从而影响决策过程,达到克服特殊利益,完善民主决策的目的。

电视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信息渠道的不足,营造舆论支持环境,影响村务决策者。电视的这一功能是由于村干部本身所掌握的官方信息渠道或者组织渠道可能存在信息供应不足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所导致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成熟。电视的实像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多种手段综合组成的生动丰富的真实形象,因此,比单独的言语或文字传播更能弥补村干部因信息渠道、组织渠道和知识结构所导致的对某些信息的歪曲和忽视。另外,电视营造舆论支持环境,激发村干部主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受封建宗族意识影响,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靠个人情感、好恶、主观意志做出判断,造成村务决策独断性和封闭性并存。电视媒介赋予刺激信号的某种意义,通过宣传现代政治民主意识,解释既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劝告和说服村干部转变观念、最快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目标(如退耕还林、举村移民、村务公开等),全体村民在民主沟通和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相应的村务决策,从而促进村务决策的民主化。所以,从村务决策民主化的角度来说,电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 Richard Davis, The Web of Politics?押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London, 1999.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7

一、村委会与宗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可并存互补的社会组织

村委会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自治性组织, 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宗族是“分居异财而又认同于某一祖先的亲属团体或拟制的亲属团体”[1]。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宗族的复兴, 宗族与村委会在农村权力空间中的冲突与合作亦然成为学界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 宗族与现代民主法制社会是从根本上抵触的, 宗族组织及其活动是农村民主政治的不利因素;也有学者认为, 当前农村村民自治尚未成熟, 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宗族是当前农民实现和保护自己利益的最好而又廉价的组织形式。从总体上看, 宗族与村委会之间表现为“平行、互不干涉或宗族从属于村级组织而被村组织利用等三种关系”[2]。不可否认, 宗族作为传统社会的自治力量与作为现代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的村委会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利益指向的分歧, 但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促成了宗族与村委会并存互补的兼容关系。

1. 村委会与宗族并存互补的社会基础。

民主政治在任何地方都必然是本土化的, 表现在中国农村, 则必然与农村血缘与地缘相对浓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农村往往聚族而居, 村委会所辖的行政村与宗族 (或是单姓宗族、或是多姓宗族) 聚集的村落在地域上基本吻合。政治领域与血缘划分的重叠, 不可避免地使血缘团体 (宗族) 与行政区划 (行政村) 作为同一乡村社会实体的两个侧面而存在, 村落中的宗族成员自然也就是行政村里的村民。这即意味着, 作为宗族成员的农民与作为村委会成员的农民, 是扮演着两个角色的同一主体。随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 农民越来越关注法律赋予的政治、社会权利, 并有意识地通过与自己有切身关联的宗族组织实现自己的意志或利益追求。农村民主选举的实质是村民依据法律程序, 通过对传统的资源如宗族、房支、婚姻关系的利用, 借助于“开族会、串联、拉票”等选举手段争取选民的最大多数支持, 把各家族中的优秀代表作为班子成员选进村委会的过程。这种状况既是对农村现实生活的一种本土观照, 也说明国家的体制性权力只有与村民内生性权力融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广大的农村和农民。

2. 村委会与宗族在功能上的协调互补。

村委会与宗族在性质上都是群众性的自治团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委会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等。对于宗族来说, 随着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现代管理体制在乡村社会中的确立, 其原来的政治与经济功能都趋于弱化, 主要职能退缩在村民个人生活空间内, 诸如婚丧嫁娶、分家析产、祖宗祭祀以及族内纠纷的调解等。农村社会是亲情社会, 家庭成员与邻里交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往渠道与交往模式, 人际关系简单亲密、重感情、重家庭, 传统习俗与道德规范的力量巨大, 村民的真实生活更多地被包裹在若干琐碎的小事之中。传统生活模式的惯性使宗族组织及其活动更能影响村民的生活, 也更能取得村民情感上的认同。很多由村委会出面解决不了的问题, 却可通过族中长老的配合得到协调与疏通。一些人也许会对村委会领导的话满不在乎, 但对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劝诫之言却不敢不听。由此可见, 村委会与宗族之间并不必然的构成冲突, 如果处理得当, 还可以产生互强的作用。

3. 宗族是农民在当前政治格局下实现利益表达的渠道之一。

现阶段中国的村民自治还是不完善的村民自治, 长期行政化的运行体制使村委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延伸,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委会作为村民集体利益代表的作用。由于农民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利益的暂时受损者, 如果他们的利益和要求长期得不到反映和表达或缺乏整合他们利益的正常渠道, 往往会选择非理性的行动, 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民的广泛参与, 宗族作为一种自发的、初级形式的农民共同体组织形式, 一方面可以作为集体的力量放大农民的利益要求, 使他们的声音得以倾听;另一方面还为农民提供价值支撑, 减少他们在心理失衡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迷茫或报复情绪, 有利于舒缓社会性紧张, 稳定地方秩序和人心。

二、宗族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有意义”的文化资源

农村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亟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也需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协调各方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安定的农村社区环境。宗族文化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意义”正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建构功能与和谐社会功能。

1. 文化建构功能。

建国以来中国的农村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存在着政府主导作用较大、管理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加之受一元化意识形态影响, 农村文化呈现出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的状况。在社会转型时期,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以使之符合农民追求自身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这是关系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以及必要, 一是由于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文化的推动力作用越来越突出;二是由于文化网络是社会组织系统中各种权力生存的合法性基础。“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 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3]“文化”即是指“扎根于这些组织中并为组织成员所认同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宗教信仰、内心爱憎、亲亲仇仇等, 它们由文化网络中的制度与网结交织维系在一起。”[3]文化网络“不只是权力角逐的场所, 也不只是接近各种资本的工具, 它还是正统与权威产生、表现及再生的发源地。”[3]依据杜赞奇的“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分析理论, 国家政权在基层社会的重建或下移不能单纯依靠政权的强力, 而是要借助对乡村社会文化象征符号的使用, 将主导文化渗透其中并为村民接受内化才能有其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因此,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国家在乡村社会推行的有计划社会变革, 村委会作为新型管理组织要由硬性的“嵌入”变为有机的“内化”并获得其自治的合法性, 势必不能抛离农村的文化网络与社会基础而另起炉灶。而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价值规范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也必然是立足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根基去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融合。由于中国至今依然是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农业社会宗法性的特质不会在短期内消弭, 宗族村落构成了农民生存的特定环境, 这样的乡村空间环境铸就了农民传统的宗族意识与文化心态, 也使宗族文化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网络的重要因素与典型结构。虽然封建时代的宗族已成为历史陈迹, 传统社会的血缘习俗也不如以前鲜明突出, 但宗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成分, 宗族意识也仍然是中国民风主题的一个重要乐章。虽然宗族文化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落后的甚至腐朽的社会规范、道德信条、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但它所强调的亲亲为本、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宗族感情以及敬祖宗、崇道德、重伦理、尚礼仪等文化内容, 既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情感需求, 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 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然要吸纳的文化内容。

2. 和谐社会功能。

宗族文化是一种以传承民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 通过唤起广大族众的历史感、道德感与归属感, 从而协调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宝贵组织资源。农村宗族组织紧密地围绕与农民生活相关的修族谱、祭祖、农事节庆等开展活动, 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宗族组织编撰家谱是理清血脉的谱系记录, 凭着家谱, 每个族众都能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及与他人的亲疏关系, 族众也通过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获得相互之间支持与感情联络。家谱中的族规族训是宗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其内容一般涉及到宗族社会内部秩序的各个方面。它在约束族众的不良行为、提倡尊老爱幼、相互帮助、禁止赌博等好风气, 以引导族众日常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乡村人际秩序、安定村族、整合基层社会方面发挥很大作用。祭祖是宗族组织的重大活动, 祭拜对象或是祖先、或是图腾物、或是地方神[4], 它寄托了人们最深切的乞福禳灾的理想愿望, 形成了人们心中最深沉的文化心理结构, 可以将本族成员从精神上牢固地扭结在他们所祭拜的祖先或其他神周围。祭祖活动中的仪式、歌舞、唱诵祖先英雄事迹等是将本族的由来、发展等重大主题晓谕族人, 族众置身其中是对本族历史与文化的集体追忆, 这在感情上和思想上都必定把族众凝聚在一起, 既让大家铭记了历史、又加强了认同感与凝聚力。宗族内婚丧嫁娶、生育寿辰、修屋立房、入学参军等的“请吃”活动, 亲朋好友聚集一堂, 既有经济的互助, 更有感情的交流, 同时也弥补了农村社会交往的不足。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宗族所担负的救助功能, 通过融融亲情, 在患难相助、困苦相恤的互助中使族人得以生存发展,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宗族组织最频繁的活动是对纠纷的调解, 农村的“乡土”、“无讼”、“礼治”特征使农村有着自己特色的矛盾调解方式。遇到族内纠纷, 大都由族中长老召集各房长老或全体族人共同协商解决。从司法成本的角度来考虑, 宗族所作的调解既保住了双方的“面子”, 又节省了诉讼费用。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最符合乡村社会的公平理念的纠纷调解机制。随着农村组织体系现代化组织特征的加强, 宗族也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力与调整力。宗族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也日益民主化, 族内领导阶层的选举大都通过族众进行, 他们的言行同时也受到族众的监督, 从而杜绝了“一言堂”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族众民主意识的培养等等。

三、对内生民间力量的发掘与培育: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改革进程一直落后于经济改革进程, 民主进程缺乏强有力的原动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组织力量长期以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体制为主, 缺乏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能力。因此, 奠定一个广泛的农村组织基础, 有助于发挥与发掘农村社会深厚的组织底蕴, 推动农村民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1. 从农村的社区结构特征来看, 宗族是基层民主建设应合理利用的组织资源。

农村社区是弥漫着浓浓亲情的熟人社会, 各种社会关系都围绕血缘与拟制血缘关系展开, 社会关系协调主要依靠家庭与邻里关系来强化执行群体规范和标准。由于社会结构简单, 并没有条件滋生更多的异质性群体, 也无须强有力的社区行政管理系统去整合社区内的资源和人际交往。宗族作为村落民间组织力量, 尽管它在现实法律框架内还没得到认可, 但它是村落内生性权力非制度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在推行了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生产单元又重新回归为个体家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个体家庭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 因而在亲属关系网里或邻里之间寻求互利合作的帮助是重实际的农民最佳的选择。宗族作为农村社区的内生性自组织, 它的活动内容与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自有、自治、自享”原则, 它的意义就在于对其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而施惠于农民。

2. 从农村治理中存在着普遍性困境来看, 国家与乡村社会糅合下的宗族具有协调社会各方利益的功能。

根据《宪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现实中, 村委会表现出明显的功能不清、角色错位。一是它与政府联系非常密切, 成了“婆婆的嘴、政府的腿”, “半官方”的色彩浓烈,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治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二是村委会有全能型组织的发展倾向。它集自治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等于一身, 实际上演变成了一个职能繁多, 功能混杂的全能型组织。村委会的“准基层政权”性质抑制和消解了它在农村社会中的权威地位,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与基层社会链接纽带的断裂。宗族组织根源于乡土社会, 并不是作为国家的对立面而存在。它能够在国家、社会与个体农民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使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协调成为可能, 并降低国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高昂的经济与社会成本。

3. 从农村公共空间来看, 宗族组织有利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培育与发展。

社区成员的参与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而社区成员的参与需要社区公共空间的一定程度发育。社区公共空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受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组织;二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约束力的社会舆论;三是具有一定社会权威性与动员能力的民间精英[5]。由于村委会的行政化与行政全能倾向, 社区的多项事务都在政府的间接控制之下, 社区公共空间的自我发育能力十分有限。宗族在农村社区的运作, 即是宗族精英 (民间精英) 通过较为独立的宗族组织 (民间组织) ,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以及社会舆论 (族规乡约与村民的各种“议论“) , 对各种行政行为进行牵制与制衡。可以说, 以宗族为代表的多种民间组织力量的存在, 既表明了多元社会组织在社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也有助于限制政府活动范围、防止国家权力的泛滥, 为社区成员的参与培育应有的发展空间与制度平台。

参考文献

[1]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

[2]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239.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4-25.

[4]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59-77.

[5]王春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与文化网络[J].浙江学刊, 2004, (1) .

[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7]周大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8]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9]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0]潘小娟.中国基层重构[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进步性 篇9

多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探索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方案,从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度到党外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从中央的自上而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基层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党和政府对民主政治建设方案的多样化探索是极其有益的,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如何进一步拓展政治发展视野,如何解决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问题,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带动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农民基层民主建设无疑是从政治维度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

首先,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农村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赋予村民一定内容的“自治”,其主要内容有四:村民民主选举、村民民主决策、村民民主管理、村民民主监督。可以看出,通过以上四项内容——尤其是村民民主选举——农村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农村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他的稳定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局面作出了贡献。

其次,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农民发出相对独立的“声音”。一旦农民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参与选举,农民将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合法地发出自己相对独立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责任意识以及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第三,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平衡宗派家族势力。我国农村由于生产方式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盘踞本地的宗派势力、家族势力的现象。宗派和家族势力虽然不行使行政权力,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相当的影响。如何平衡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以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可以想象,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安排下,各种各样的声音“交汇”“交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宗派势力以及黑社会势力“争权夺利”的角斗场。各个宗派和家族势力的角斗和内耗,将从客观上导致势力格局的不断“洗牌”。而无论哪个宗派和家族的“上台”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一种可控的状态——无论什么人主持村委会都必须配合乡镇党政机关的工作,都必须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第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给农民和宗派势力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政治实践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总是表达着人类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政治实践活动与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总是紧密相关。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这不仅是因为只有通过政治实践活动人们才能历史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必须遵循某种社会伦理——规定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才可能实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与他人发生接触并产生关联,因而不免产生利益之间的冲突或者合作。如何“民主”地促进农民之间的合作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意见将直接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村民民主选举保证了农民实现自己的意志下的政治主张,村民民主决策和村民民主管理保证了农民对自己生产实践活动的民主管理。可见,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农民主体诉求的合理合法的发出,即将各种对“世俗社会”的不满“吸引”过来。

我国业界有学者担心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改革会自下而上的影响我国的政治体制大局,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由于农村属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边缘,且农民也不是“领导阶级”。所以一方面,农民对政治的诉求和参与政治的意愿有相当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农民阶级虽然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这一点对于评判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会不会影响我国的政治选举制度很重要。我们还要看到,尽管农民阶级人口众多,但包产到户后的农民分散化了,不再是严密组织起来的单位中人。那么如此一来,担心这种发生在制度边缘的农村民主会不会延伸到制度中心便自动消解。

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学者认为通过提高农民意识来促进并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笔者认为其进程是极其缓慢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在农耕文明的千年发展过程中,农民严重受到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的影响,例如农民有着非常强的目的性、针对性,事事讲求实用。因而妄图通过简单的宣传或某种神秘的途径去直接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是不可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析,笔者认为不改变农村的经济面貌,不在农民与发达的商品经济之间“牵线搭桥”就不可能改变农民的意识。

诚然,让农民与社会化大生产、同广阔的城乡市场建立广泛的联系,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农民就能够逐步走上阶层分化和流动之路。有学者认为通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间的“牵线搭桥”就能够促使农民阶级的消亡,笔者认为是不准确的。这种“牵线搭桥”只能促进农民意识的改变,或者说农民自身对现代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不可能是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作为一个阶级而整体存在的农民阶层,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并不能实现阶级的消亡。

参考文献

[1]郭正林.国外学者视野中的村民选举与中国民主发展:研究述评中国农村观察[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2]王为全,孙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J].理论与现代化,2013(11).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10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村民自治逐步完善, 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明显提高, 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很大进展, 但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要求相比,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 民主法制建设落后, 法律意识不强、发展不平衡。

少数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淡薄, 一些选民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个别候选人的小恩小惠面前, 就以自己的权利作交易。少数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的距离。部分村干部和村民遇事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多, 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少。同时各地民主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 “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 但有些村则明显滞后, 存在较多问题, 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婚嫁居住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 一些村干部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也是加快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民主直选村委会在我国刚刚开始, 选举不很规范, 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大影响, 并通过承诺的方式当选的, 他们当选后由于害怕在下一届选举中落选, 因而往往代表本宗族成员的利益或部分选民的利益, 而不能真正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 在工作中往往首先考虑部分选民的关系和利益。尤其是一部分选民的利益与大政方针和上级的总体部署、总体规划不相一致时, 一些政治素质本来就不高的村干部就不能做到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有关决定, 从而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 由于经济发展迟缓, 基层民主建设缺乏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

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原因, 少数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处于贫困线下的农民还占有一定比例, 他们只好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生计, 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推行村民自治, 必须有集会的场地、办公的场所, 需要制作选票、投票箱、村务公开栏等, 个别村由于经济落后, 无法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 难免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村干部工资低、待遇差、事情杂, 有能力、有才干的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当村干部, 后备干部严重不足, 致使村干部年龄、知识、能力、气质结构老化,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缺乏人才保障。

(四) 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村务公开在实践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和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各项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 (1) 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规范, 一些村的村务公开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纪委、监察部门的压力下才勉为其难, 从而带有应付性、被动性, 有的是按季公开;也有的是每半年公开一次;也有少数行政村一年公开一次。 (2) 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 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 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 (3) 各项规章制度不够规范。少数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 甚至制订的“村规民约”还有罚款等违法条款的存在。

(五) 基层组织之间关系不顺, 影响村民自治进程。

书记与村主任未“一肩挑”的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是当前影响村民自治的主要障碍。个别村支部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 对村委会的工作任意干预和包揽;有的村委会主任以为自己是村中大多数人选举出来的, 腰杆子硬, 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此外, “富人参政”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也亟待关注。在最近几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 农村私营企业主等“新富阶层”通过捐资当选参政, 已不是个别现象。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也是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一)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与法治观念。

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必须用民主法制精神塑造人和社会环境, 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要根据“四五”普法工作规划, 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 使之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群众的民主权利,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村官治理”走向村民自治。要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等活动, 调动基层干群学法热情, 逐步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 提高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

(二) 把握四条原则,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既要注重在推进群众自治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防止和克服以“自治”为借口削弱党的领导的倾向, 又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自治的领导, 防止和克服以基层党组织包办代替群众自治的倾向。

2.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我国的基本国情, 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着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因而既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可消极等待。要坚持实事求是, 勇于开拓, 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

3.依法发展的原则。

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不断完善规范和保障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 坚持严格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组织和指导基层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和开展各项民主政治活动;要切实做到“违法必究”, 对破坏基层民主建设的行为或以民主为借口的无理要求, 坚决依法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4.政府推动原则。

当前有些人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认为推进群众自治, 就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或认为政府一涉足基层管理, 就会扼杀基层民主。实际上, 基层的村民自治与政府的社会管理并非绝不相容。实践证明, 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 亟需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程序上、物质上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这是实现基层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三)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推进村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

1.正确处理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在人。既要加强党委的领导, 又要充分发挥村支部的积极主动性,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党性强、有能力、有魄力的村民推上村组党员干部岗位, 同时把党员中带头致富的能人推选为村书记主任, 把群众中带头致富的能人吸收为党员, 推选为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 为农村基层民主提供人才保证, 让他们自由发挥各自的才干,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已经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必须逐步消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强制性干预, 实现从“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从发号施令到平等协商的转变, “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

3.正确处理“富人参政”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根据调查, 大部分致富者当选后, 基本上能履行当初的竞选承诺, 办了一些多年未决的实事。当然也存在个别富人当选后乘机为自己“捞一把”的现象。但从整体上看, “富人参政”中还是为本乡本土老百姓做点好事的人占多数。从现实和长远看, 对基层的“富人参政”趋势不必过多担忧, 也不要求全责备, 而应正视这一事实, 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首先, 要相信群众的选择。农民心中自有一杆秤, 我们不应低估农民的思想境界。其次, 要规范选举行为, 积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选环境, 让选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第三, 对“富人”当选“村官”后要加强教育引导, 使之熟悉村民自治的法律知识, 强化公仆观念, 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四) 以改革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村级基层民主发展新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村书记和主任选举制度改革, 探索村级领导班子选任新路。在村级班子选举中实行“海选选举、平等竞争、依法选举”的办法。依靠群众的力量构建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通过海选形成竞争激励氛围, 打破以往坐“铁交椅”的惯性思维, 使村干部认识到“任期届满可能下, 政绩平平自然下, 不为百姓必然下”, 保障了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利。

(五) 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知情权。

1.突出重点、热点, 及时便民。

要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重大事项公开应以个案形式, 一事一公开, 事前公布方案, 事中公布过程, 事后公布结果。

2.完善制度, 严格监督。

各地应在已制订的《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既管“村官”, 又约束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 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

3.创新形式, 注重实效。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大胆探索村务公开的新形式, 增强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引进推广“村民公决”、“点题公开”、“听证会”等好做法好经验, 建立起一套有约束力的村委运行机制, 提高工作透明度, 为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拓展渠道, 克服“暗箱操作”、“随意操作”、“无时限操作”和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四个民主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28-01

农村基层民主,就是指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决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具有自治性,它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内容,是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开展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政治活动,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构成了农村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利益等。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窘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一些矛盾与问题。

第一,农村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缺少与村民的对话平台。民主政治制度不接地气,导致缺乏村民参与基础,村民缺少参与渠道,一些好的制度落实难,基层村务欠缺村民关注之事,现行政治体制与民主发展脱节,村级民主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等。此外,开大会、广播喇叭、拉亲结派、家族式管理等传统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在有的欠发达地区还比较盛行。

第二,村民参与意识淡薄。许多村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民主制度建设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够,认为选举只是走过场摆样子,参加与不参加结果都一样,这导致大部分村民在行使权利时敷衍了事,不认真。村民对民主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狭隘,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认识尚浅,导致许多村民误认为除了选举权以外,再无其他权利。此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更加缺乏民主意识。因此,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效果,严重阻碍了民主建设在农村的发展。

第三,基层干部素质较低,腐败现象严重。农村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低,许多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发展的需要。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只注重形式,在整个村委会的日常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频现程序不透明,公开虚假信息等情况。有的村干部只对上面负责,对农民不闻不问,重形式、轻内容现象严重。此外,许多素质较低的干部利用职务谋求自身利益,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出基层干部贪污腐败事件。有的基层干部坐拥几十套房产,包养情妇,随意打人等等。习总书记曾指出,“苍蝇”有时候也能干出老虎干的事。基层的腐败不治,民主就无从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建立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为主体的强有力的相关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平台,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政策的灵魂在于实施,历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的扶持和投入很大,有关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颇多,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很多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改善传统管理模式,创造农民感兴趣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来。

第二,加强村民的政治素养教育,提高参与意识。村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村民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是建设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加强村民政治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教育体系,从基础上来培养农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兴趣。其次要搞好農村的网络建设,扩大基层的民主政治宣传,完善电视、报纸等新闻载体的政治宣传,定期组织村民听讲座,看宣传片,组织建立农村文化活动室,多搞有关民主政治专题讲座等等,帮助村民进行文化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

第三,加强立法和反腐工作,提高干部素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也离不开法治。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的相关法律,农村根据相关委员会组织相关的乡规民约,上级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此外,基层腐败现象严重,要继续推进反腐工作。切实落实民主选举,选举出正真有能力有知识的管理者来管理村内事务,对候选人的工作经验、学历能力、口碑等诸方面作硬性规定。加强信息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建立基层干部的绩效评议制度,明确相关评议时间、评议内容、评议规则和评议对象,切实加强村委会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干部自身的责任感和纯洁性。此外,国家也要加强基层反腐工作的力度,让基层干部不敢贪、不能贪,切实维护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干部腐败现象。

第四,完善四个民主建设。四个民主是切实增强广大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需要,为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机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是密切联系的。民主选举是前提,民主决策是根本,民主监督是手段,民主管理是必然要求。要在农村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对选要求、决策事项、监督对象、管理内容等形成制度要求。在现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村民不能只参与选举,更多地应该是参与到决策监督管理中来。只有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民主选举、优化民主决策、抓实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才能更好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村。

只有提高农民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干部能力与素质,加强反腐工作,切实落实四个民主,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农村基层民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农民当家主做的地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主体参与进来。

作者简介:蔡丽(1990.0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 篇12

关键词: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发展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 引人注目地把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一项重大任务, 并且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维护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后发展地区农村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基层民主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仍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促进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1 制约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1.1 当地经济落后和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基层民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

首先, 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 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村基层民主也是这样。只有村民积极参与, 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 基层民主才能发展, 村民自治才有内在的动力, 尽管发展基层民主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但经济原因始终是基础性的制约因素。后发展地区农村还处于相对贫穷落后状态, 农民增收缓慢, 生活水平不高, 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 他们还在为生计而奔波, 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 所以, 民主政治对广大农民来说还不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贫困、忙碌的农民对基层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也使基层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次, 迅速兴起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精英离开村庄, 这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使得发展基层民主的主体日渐萎缩。90年代以来, 我国兴起“打工潮”,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找到了出路, 然而, 进城务工的大多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农村精英, 这给发展基层民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 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 降低了村委会选举的质量, 使村组织后备人才空虚, 另一方面, 由于远离村庄, 也使他们难以参与乡村本土的政治生活, 这样使得在村委会选举上选择合适的人选都越来越困难。

1.2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民主意识与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从农民自身的素质来看, 目前, 我国由历史的原因, 在农村, 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文化水平低,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还占较高比例的问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决定农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作为基层民主主体素质的基本因素。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 在接受现代民主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村民自治这样的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的理解就更多地停留在朴素的宗族和乡土观念水平上, 这与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1.3 主体的分散性影响农民群体力量的发挥, 不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

农民是我国最庞大的社会群体, 然而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农村社会, 特别是后发展地区的农村, 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家庭代替集体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从而分散了农民的组织力量。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各个农户比较独立, 相互交往联系的纽带以血缘和地缘为主, 经常性的经济联系较少, 因此, 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多见。反映在政治生活中, 组织基础就变得很薄弱, 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和共同的行动, 造成各行其是的局面。政治参与行为组织化程度不高, 导致农民政治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从而挫伤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功效感, 由于农民没有被组织起来, 基层民主容易被人利用而走样。比如农村选举, 就有可能被宗族、上级政权, 甚至黑恶势力所操纵。

1.4 受传统意识影响了强烈, 缺乏现代民主法治意识

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 中国传统思想对农民的影响相当大, 特别是宗族意识和乡土意识浓。宗族意识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具体表现是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家人、亲戚或同姓、同族当选, 选举投票时相互商议、相互照应, 在一些村子里往往形成一股异姓难以抗衡的同姓宗族势力, 操纵选举结果。与宗族意识相伴的是一种乡土观念, 这种乡土观念也影响基层民主的发展。比如选举就会出现只认熟人, 不问适不适应的情况, 扭曲了选人标准。再者, 有许多村民缺乏现代民主法治意识, 忽视自己手中的权利, 认为自己民主权利可有可无, 意义不大, 是愚弄人的。

1.5 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使发展基层民主失去凝聚力, 影响民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后发展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 乡 (镇) 政府财政困难, 导致许多村庄农村公共事业停滞,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的村民自治运作困难。由于经费紧张, 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微薄, 无法调动村委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甚至有的村委会成员外出务工、做生意等, 村委会工作无法开展, 所以导致一些村委会成了摆设, 开开会, 传达传会议就完事, 这种“心儿”不在“肝儿”上的现象, 就会使基层民主流于形式, 只把它当作上级布置的任务来完成, 完成了就了事, 由于经费原因, 村里的民主议事活动也大大减少, 一议事就是要大家出钱, 老百姓意见挺大, 认为村委会无非就是要钱、出工, 谈不上为村民服务, 村民就会觉得这与自己利益不相关而失去参与村治活动的积极性, 也使得基层民主建设由于参与主体的消极性而失去凝聚力。

1.6 传统的乡 (镇) 、村管理模式影响基层民主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乡 (镇) 一级的力度不大, 大部分乡 (镇) 仍然用传统的办法来管理已经自治的农村, 这在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表现尤为明显, 乡 (镇) 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 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 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 干涉村民选举, 指派候选人, 随意罢免村民选举出来的村干部, 对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 控制村里财权, 比如许多地方实行村财乡管。同时, 后发展地区农村村干部微薄的工资补贴也都是从乡 (镇) 政府获得, 自然在工作上也就要更多地向乡 (镇) 政府负责, 所以现实中乡村关系实际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这就制约了基层民主的发展。

2 对发展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的几点思考

2.1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加大政策倾

斜力度, 壮大集体经济, 为后发展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是人们物质利益的集中体现, 经济发展必然推动人民政治参与意义的提高。从社会实践来看, 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差异基层民主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在经济发展地区, 农民经济交往增多, 利益关联度增强, 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很高, 基层民主发展的效果较好。在经济落后的地区, 农民从事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 对外界联系很少, 农民在发展经济方面得不到村委会帮助, 对村委依赖性降低, 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不高。为此, 发展后发展地区基层民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一是要培植集体经济, 使之成为各户个体经济的龙头。后发展地区的农村要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股东风,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经济,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使老百姓富裕起来, 为发展基层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加强对后发展地区农村的对口帮扶工作, 创新帮扶工作, 变“输血”为“造血”, 开展人才帮扶, 信息帮扶和项目帮扶, 增强其“造血”功能, 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乡村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防止乡 (镇) 和村组干部因财力不足再向农民伸手, 引起农民负担反弹。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 在投资上大幅度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切实解决贫困乡村行路难、饮水难、求医难、上学难、有线电视收看难等现实问题。

2.2 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提高贫困乡村村民的民主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新闻媒体和黑板报、公开栏、文艺演出、夜校等形式, 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使广大农民群众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参政议政, 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 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直接参与村务管理, 集体决定涉及全体村民的重大事项, 逐步做到民主选举程序化, 民主决策科学化, 民主管理规范化, 民主监督制度化。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期间, 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形式把选举搞成进行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的学校和课堂, 组织宣讲《村民委员会自治法》、《选举法》等法律, 通过以案说法、文艺小品等方式, 使广大选民和代表认识到选举的严肃性、规范性, 重视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2.3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从根本上消除宗族势力和乡土意识的影响

在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 宗族势力操纵选举, 干预村务管理的事情时有发生, 它影响着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同时乡土意识也影响着基层民主的发展, 为此,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 消除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二是要培育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这有利于克服农民分散特点, 有利于农民组织程度的提高, 更有利于克服贫困农村在基层民主建设出的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问题, 使村民从传统的意识中走出来, 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交流, 引进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改造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在后发展地区农村可以因地制宜建立中心村、小城镇等方式, 加快现代民主发展进程。

2.4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特别贫困乡村农村精英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要创新渠道, 配强班子, 一是要按照十七大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的要求, 采取民主推荐票、群众信任票、党员选举票的“三票制”方式, 强调“目标选人”, 建立干部凭能力挑战工作目标、群众用工作目标选择干部的“双向选择”机制, 扩大选择过程中的公开性、民主性;二是针对贫困农村精英流失的现实, 坚持开放的选人视野, 在选拔本地能人的基础上, 大胆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和所有界限, 注重从机关年轻干部、退居二线热爱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相邻村等能人中选拔;三是注意培养村后备干部队伍, 注重发展青年农民党员,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村干部后继乏人和农民党员老化的问题;四是加强村组干部的培养力度,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培训提升村组干部的民主法制观念,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村组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带领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努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五是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村组干部积极性, 针对落后农村村干部无人当、农村人才外流严重的状况, 应提高村干部待遇, 建立晋升机制, 优秀村干部可转为公职人员, 使他们积极主动做好村务工作, 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可靠组织保障;六是要理顺乡 (镇) 、村关系, 乡 (镇) 政府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方式, 规范农村与乡 (镇) 关系, 使乡 (镇)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2.5 加大对后发展地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罗素在《社会主义改造原理》中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说有许多人不识字, 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民主。不难想象一个连候选人的姓名都不会写的人是很能难正确行使其选举权的。当前, 要抓的基础工作是加大对后发展地区农村教育投入, 切实改变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强化义务教育, 同时, 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提高村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民主意识。

2.6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关注民生,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上一篇:生态园下一篇: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