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精选5篇)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篇1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继城市社区建设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基层社会建设创举, 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浙江省乐清市的情况, 就如何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一探讨。
一、农村新社区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定位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区”一词的本意, 是指“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 也有人称之为“小社会”。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 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纽带, 是社会的微观化和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正是一个个社区的发展, 构成整个社会的进步。
农村新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在农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 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联的, 以多种社会群体结成的开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本质是农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决议中提出“要建设农村社区”。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中央精神, 国家民政部提出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 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 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根据目前农村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村新社区要完善强化以下六项功能:
1. 社区的服务功能。
农村新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 它既是生活单元, 又是生产单元。农村新社区服务既要向农民提供方便生活的服务, 又要提供方便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服务。在生产服务方面, 主要提供信息、技术、流通等服务, 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组织引导群众创业富民。在生活服务方面, 要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体系, 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题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积极组织参保农民参加健康体检。建立社区帮扶机制, 在建立健全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基础上, 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助共济, 为现有政策覆盖不到或享受一定保障后生活还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扶。利用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等活动。
2. 社区的文化功能。
目前, 农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 业余文化生活贫乏, 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要通过社区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 加强文化大院建设, 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 把文化、体育、广播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 在社区设立图书室、科普宣教基地、老年活动室、健身苑、村民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设施, 逐步形成方便农民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要挖掘农村新社区的文化资源,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3. 社区的建设功能。
就是要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生活区、养殖区、工业区分离, 加强村庄周边环境绿化美化, 鼓励农户开展庭院绿化活动,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电气化、信息化、联网公路等建设, 全面改善社区交通、供水、供电、防灾和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还农村“蓝天、碧水、绿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构建农村社会的有序的公共活动空间。
4. 社区的自治功能。
这既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目的, 又是手段。推进村民自治旨在弱化外在力量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建立一种农村社区发展自主治理的社区建设模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 必须要从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入手,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5. 社区的管理功能。
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 必须搞好农村各项社会管理, 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建立社区治安联防组织, 实行群防群治。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对出租房实行登记建档。创建农村社区安全环境, 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社区安全建设,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6. 社区的组织功能。
加强以基层党组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体系, 开展机关、企业与农村新社区结对共建活动, 形成合力共建有效机制。健全基层民主管理的组织体系, 全面落实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村民代表议事规则》, 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 强化社区民主监督, 推进社区组织有序有效运行。
二、浙江省乐清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
当前, 加快探索和建立农村新社区, 积极探索具有乐清特色的农村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需要, 已成为加快推进乐清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当务之急。2007年以来, 乐清市立足农村实际, 根据各村的居住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制定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三种模式:
一是“单一模式”。即以行政村为主导的一村一社区模式, 一个行政村就是一个农村新社区, 社区与现有村委会的管辖区域一致, 社区组成人员基本为纯农业人口构成的传统意义的本村村民, 重点是改善农村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该模式以石帆镇前林村、白石镇岐元村、黄华镇金棚头村等为代表。
二是“混合模式”。即由两个及以上行政村, 或只有一个行政村但有较多的外来人口, 组成一个农村新社区, 社区组成人员比较多样化, 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相不排斥、共融相处, 重点是加强社区服务, 培育社区归属感。该模式以虹桥镇溪西村、北白象镇白鹭屿村等为代表。
三是“过渡模式”。即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中村和城郊村, 由于拆迁或者大面积“农转非”, 已经开始撤村建居, 由农村社区逐步向城市社区过渡, 并建立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该模式以乐成镇水深村、柳市镇上园村、前街村、虹桥镇东街村等为代表。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
1. 完善规划抓龙头。
把搞好规划作为先导, 市财政累计落实专项规划经费1495万元, 对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村每村补助3万元, 并对有关规划规费实行减半收费, 集中精力抓好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和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 按照“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 分新建型、改造型、规划控制型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编制。目前, 全市已经完成498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 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空间布局。
2. 改建旧村抓环境。
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农村新社区的重要内容, 深入实施以文明百村行动和“清洁乡村行动”等为重点的系列工程, 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户集、村收、乡镇处理”的运作模式, 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五整治一提高”, 即整治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和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使全市农村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目前全市已有731个村开展环境整治, 累计29个村获得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37个村获得温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 建成温州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406个, 建成温州市级生态村57个。
3. 搭建平台抓服务。
各村纷纷以建设新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 根据《乐清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标准 (试行) 》要求,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结合村级办公和活动场所, 以村民需求为目标, 以便利服务为突破口, 立足本村特点, 按照“五室四栏三校二站一所”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建设, 完善了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购物、社区福利、社区保洁、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 提高了社区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 逐渐涌现了北白象镇樟湾村、白石镇岐元村、七里港镇西埭村、雁荡镇响岭头村、岭底乡仰后村等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农村新社区。
4. 创新载体抓共建。
努力在创新工作载体上下功夫, 积极开展各种农村新社区共建创建活动。一方面, 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 在全市选择了105家企业与各村结对, 企业与结对村签订协议, 帮助结对村搞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选择309个机关、企业、经济强村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支部结对, 根据基层党组织的特点, 提出不同的共建主题, 如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重点围绕“服务三农、奉献农村”主题;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重点围绕“村企联手、共筑和谐”主题;经济强村党支部与薄弱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重点围绕“优势互补、共促发展”主题;驻外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重点围绕“致富思源、回报家乡”主题, 共同促进了农村新社区建设。
5. 强化保障抓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强化公共财政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007年市财政划拨专项资金1850万元, 2008年市财政划拨村庄整治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清洁乡村行动”专项资金1170万元。同时,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广开资金来源, 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如允许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过程中, 通过节约、盘活老村庄内土地资源等形式筹集资金;鼓励和引导各村的企业家、在外商人、能人志士出钱出力;开展服务到家乡、建设农村新社区等活动, 动员机关干部为家乡建设筹集资金, 有效解决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于农村新社区刚刚从农村脱胎而生, 正处在发育期。因此, 从试点的情况和面上的情况分析, 农村新社区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群众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理解不深、认识不足, 缺乏必要的热情和参与意识。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主要是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保洁、社区管理等配套服务欠缺。三是发展机制不到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客观存在, 农民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政策待遇, 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 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成为阻碍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三、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根据农村发展的客观实际, 加快推进乐清农村新社区建设, 必须按照梯次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延伸、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 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从试点村扩大到一般行政村, 力争到2012年底, 农村新社区建设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在具体举措上, 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科学规划, 提升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把整体科学规划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起步条件, 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是在建设范围上, 按照管辖人口适度、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群众充分自愿的原则, 合理地界定和调整农村新社区的建设范围。就乐清而言, 农村新社区建设原则上采取以一个行政村作为一个农村社区的方式组织开展, 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 采用几个村联合为一个农村社区, 以中心村为重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二是在规划制定上, 突出农本取向、特色取向和生态取向, 从全局的角度科学制定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办公场所、社区服务设施、宅基地整理与农居点等各项建设的布局, 并与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相衔接, 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居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过渡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有机契合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三是在规划执行上, 坚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 兼顾城乡建设的需要和农户翻建房屋改善生活质量的实际, 切实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保持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避免“二次拆迁”等情况的发生。
2. 立足农村发展实际, 实施分类建设、梯次推进。
农村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农村新社区建设必须突破单一的建设模式, 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多样化的实现路径。从乐清的实际来看, 农村新社区建设应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建设条件成熟程度的不同, 可从以下三个层次梯次进行、分类实施:一是在条件较为成熟的“过渡模式”社区, 稳妥推进“撤村建居”。对成建制“农转非”的行政村,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 在妥善处理集体资产、村民户籍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 采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实现从村庄到社区的转变。此类农村新社区应侧重于通过农民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保障规范化、管理社区化, 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进程。二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混合模式”社区, 积极试点“村居合一”。对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 因征地拆迁、区划调整等原因而形成的“城中村”、城郊村和乡镇集镇所在村等“村中有居”类型的行政村, 采取村居合一的方式, 探索性地实施“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对农民、居民实行归口管理, 当各方条件成熟后, 再适时撤村建居。此类农村新社区应侧重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三是在条件相对欠缺的“单一模式”社区, 加快实施“整治改造”。对地理位置相对较偏、由纯农业人口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村, 应以搞好村庄规划布局为龙头, 以村庄改造和环境整治为抓手, 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个方面的配套建设,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为农村新社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整合各类建设载体, 不断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
当前, 各地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相应地建设载体也相对较多。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建设资金的整体效用, 我们应把各类与农村基础设施有关的建设载体集中到农村新社区建设这一总平台上来:一是围绕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有效整合千百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电网攻坚、千库保安、村村通等工程, 充分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继续加强农村社区路、水、电、广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村社区信息化、电气化水平。二是围绕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社区绿化, 深入实施“清洁乡村行动”, 开展农村卫生改厕、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 推行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动员群众建设各项节能设施, 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三是围绕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结合村级办公场所建设, 采取整合利用现有设施、改扩建或新建等方式, 建成一个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用房总面积按不少于500平方米配置, 一般应设有社区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区治保等专项服务站,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同时, 抓好村务公开栏、宣传栏、健身场所等室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规划引导商业、银行、保险、邮政等服务业在农村社区设点, 根据农村新社区的实际需求设置菜场、学校、幼儿园、教育培训等场所, 完善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4.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农村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引导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综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新社区, 真正实现“社会事务社区化、社区服务社会化”。具体而言, 要加强农村新社区的“八项服务”:一是加强农村新社区政务服务, 结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对与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就业、救助、宅基地审批、流动人口管理等行政服务项目逐步推行“一站式”办理或代理服务。二是加强卫生、计生服务, 推进农村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 做好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三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培训。四是加强公共安全服务, 深化基层平安创建, 推进农村新社区警务室建设, 强化群防群治,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五是加强法律服务, 深入推进“送法下乡”, 围绕农村新社区居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 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六是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 提高农村新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七是加强社会保障服务,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覆盖农村新社区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八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志愿互助服务, 充分利用农村新社区现有资源和农民自身力量, 培育和组建农村新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 积极开展农村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增强农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5.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创新完善农村新社区管理方式。
适应农村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引导农村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探索建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群众广泛参与为重点、各类社区组织为补充的农村新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确保农村新社区正常有序运行。一是加强农村新社区党建工作。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相结合, 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 及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工作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新社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 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 依法选举村民委员会, 制定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制度, 充分发挥村务民主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真正实现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三是加强农村新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农村新社区建设理事会等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 拓宽农村社区内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代表以及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等新居民代表参与农村社区民主治理的渠道, 妥善处理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社区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 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机统一。同时,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各类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农村新社区管理方式。
6. 落实综合保障措施, 着力构建农村新社区建设长效机制。
围绕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社会参与、结对共建、绩效评估、扶持奖励等六大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一是注重整体联动, 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配合支持、农民群众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新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调整充实城乡社区建设协调 (领导) 机构, 将农村新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 并在资金支持、科技帮助、项目开发、支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给予支持。二是多方筹措资金, 建立“以各级财政和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为主体、村 (居) 民自愿捐助和社会各界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方面, 逐年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投入, 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 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财政投入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 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 全力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三是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专兼结合、共建共享”的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结合“一村 (社区) 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动基层公务员、大学生等人员挂职或受聘成为农村社区工作者, 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党员、退休干部、致富能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村两委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农村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推动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四是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挂钩联系、对口帮扶”的结对共建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机关部门、社会团体采取一对一结对的方式, 帮助和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 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从资金、物资、人才、技术上帮助农村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积极营造共驻新社区、共建新社区的良好氛围。五是实施量化考核, 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 把农村新社区建设纳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定期通报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强化督查指导, 确保农村新社区建设按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六是改变激励方式, 建立“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扶持激励机制。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 对条件好的、建设热情高的、建设速度快的验收合格的农村新社区, 实行重点扶持和奖励, 变直接现金投入为提供建筑物资、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 帮助其尽快提升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 从而提高有限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 对农村新社区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乐清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 同时提出了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新社区,建设措施,浙江乐清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篇2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市委继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之后部署的又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今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重点和工作重头戏,意义十分重大。近日,笔者参加了平阳县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研讨班,并赴嘉兴市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姚庄镇桃源新村社区参观学习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现结合平阳实际,就如何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嘉善县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嘉善县采取“两分两换”的方法,建设农房集聚点,并在农房集聚点建设新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姚庄镇桃源社区为例,坚持以共建新社区、创造新生活为主线,不断推进新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成为该县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居民幸福、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农村新社区。其主要做法是:
1、着力加强组织功能建设。一是建立“桃源新邨”社区党总支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待条件成熟时,依法过度设立并改名为“桃源”社区居委会。二是社区党总支和管委会下设“一办三中心”即综合办公室、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物业中心,主要组织实施对社区的建设管理。
2、着力加强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完善中心阵地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面积250平方米,主要是以“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为主要阵地,以拓展就业服务和委托代办为重点,带动服务内容的优化,以全程服务为手段,逐步实现居民有事干部跑,使每个工作人员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二是活动中心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安排活动中心会所,共三层,总面积2700平方米。一楼设老年茶室、培训中心、图书室;二楼多功能厅即“红白喜字”聚餐场所;三楼设电子阅览室、乒乓室、棋牌室、排练室等。三是培育中心服务人员。派出支委一名负责服务中心的同志到镇属部门挂职锻炼,并积极与相关企业衔接,增加感性认识,为以后服务居民奠定基础。
3、着力加强物业中心建设。一是创新物业管理方法。借鉴各地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经验,并就物业收费、物业管理方案等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打破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传统制度,创新采用酬金制方法。二是制定管理方案。从社区居民临时管理规约、物业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安全防范管理制度等15个方面制定方案措施,确定社区物管中心负责考核管理,物业公司负责业务管理。三是保障资金落实。详细测算物业经费收入支出帐目,充分挖掘社区创收能力,采取居民交一点、村里贴一点、租金收一点、镇里补一点的方法,切实落实社区资金,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平阳县农村新社区建设可行性分析
平阳县全县陆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2011年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现辖11个镇乡,638个村(居),其中 2 600个行政村,32个社区,6个居民区,1912个自然村;2010年末总人口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万人。从近年我县村级情况来看,普通存在数量偏多、规模过小、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素质偏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县城乡一体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嘉善农村新社区建设经验来看,在我县实施以“转、并、联”为方式的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必将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
1、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央、省、市都在反复强调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温州,包括我们平阳,当前一个非常紧迫的形势就是,我们城市化的水平严重滞后,半城市化的现象非常突出。为加快城市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在今年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并把《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2”文件作为今年的1号文件下发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正是市委、市政府在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这一大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就是要以城市化理念来引导农村转型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从横向对比来看,山东、江苏以及嘉兴等地的一些县市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探索,并在农村城市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一整套的经验。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发展所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农村新社区、有的因异地搬迁成了“人口空壳村”,3 村级组织“低、小、散”的现象十分明显,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村级组织的传统模式,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新形势不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亟需通过改革村级组织设置打破村庄间的壁垒,发挥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只有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打破原有村与村之间固有的界限,有效引导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强化服务、方便群众、有利管理、促进发展的城市和农村社区,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群众搭建更好的生产生活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便民所需。通过农村新社区建设,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村会变为城市,农民会变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用设施,接受城市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住房行路、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生存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幸福指数会不断提高。随着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推进,通过打造面向农村群众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把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延伸到农村,完善农村市场化服务机制,使农林科技、民政服务、惠民补贴、劳动保障、司法援助、咨询代办等各类服务一应俱全,真正使农民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区服务。
三、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建议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吃透精神、组织先行、强化服务、破解难题,努力提升农村新社区的成效。
一是要吃透精神。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具体操作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放眼长远和立足现实的关系。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方向要坚定不移,同时在方法上要稳步推进,在股改、户改等工作未完成,基层干部群众心理难接受,条件尚不成熟的时期,实行“双轨过渡”的模式,村民委员会先不予撤销,根据农村和社区两个组织、村民和居民双重身份并存的实际,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村级组织双重管理和服务机制。二是组织先行和稳步推进的关系。改革过程中,既要立足长远,做好全局性的长期规划,又要切实抓好近期工作,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做到稳步推进。第一步要完成社区组织架构设置工作,第二步要重点加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第三步要重点做好“三分三改”、农房改造、整体迁移等工作,完成村转社区的改制任务。三是因地制宜和科学规划的关系。具体操作中,我们要从本地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分析村庄发展、人口规模、产业设施等现状和特点,做到“宜转则转,宜并则并,宜联则联”。在制定农村新社区建设计划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心镇建设“1+X”总体框架体系相对接,与办事处设置和片组管理相结合,坚持以未来发展趋势为引导,充分考虑各地各个点农房改造项目的进度和人口集聚的速度,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
二是要组织先行。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是根据组织先行的原则,首要任务就是搭建组织框架,大家要明确改革方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制定规划。明确基础条件较好、集聚趋势明显的行政村作为社区中心村,带动周边村集聚发展。在规模上,以 2—3公里为服务半径,人口1万左右,覆盖3—10个村。同时综合考虑风俗习惯、党员干部群众意愿等因素,进行科学设置。二是要明确模式。前阶段,我县农村新社区建设提出了“村转城市社区”、“村并农村社区”、“先联后转城市社区”、“先联后并组建农村社区”、“联合成立农村大社区”这五种具体操作模式。由于股改、户改等工作还未完成,平阳县还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并”或“转”的行政村,因此,当前主要是要做好“联”的工作,即主要以后三种模式为主。我们要吃透改革精神,明确社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到因地制宜,确定社区的具体模式。三是要确定职责。要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责定位,加快研究确定社区与办事处,社区与所辖行政村之间的关系问题。要结合实际,理顺社区组织和原股级办事处的关系,可以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社区工作,共同研究,共同决策,共同落实。由于社区组织基本上可以代替股级办事处的功能,也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成立后逐步撤销原股级办事处,从而减少乡镇的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要强化服务。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群众得到更优的服务和更多的实惠,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把强化服务放在重要位置,把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做完善。在社区中心设立“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校一家一场所”,建立功能齐全的服务场所。通过下放、上提、拓展,把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项服务集中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对土地审批、户籍办理等暂时难以下放的服务,社 区工作人员要根据群众需求予以统一代办。要以方便群众为目的,将乡镇审批权限逐步下放到社区,让老百姓清楚知道大部分的事情不用拿到镇里办理,到社区一级即可办好。要做到公共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覆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创建服务网点、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以“一站式”服务的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社会性有偿服务、公益性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生产、生活系列服务,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农村新社区建设后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篇3
2007年,西安市在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贯穿一条主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把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四区一基地”对口支持区县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上将一批重点中心城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并在全市城建资金中,专列用于小城镇和区县城市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二是确保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高于2006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要有较大幅度增加。
——力促三个创新。一是综合改革创新。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投入办学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2007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专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化解工作,遏制乡村新的债务发生。二是金融支持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贷款难问题。鼓励在区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通过建立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三是保障措施创新。成立五大主导产业组织协调机构,发挥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成立“四区一基地”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对口支持区县加快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市、区(县)领导干部包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范围,切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市上将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纳入市督查落实重点工作考核范围。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提升区县园区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二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三是以产业富村富民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四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
——实施十大工程。
1、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加快11个产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推进全市区县域经济发展。
2、小城镇建设工程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两个全国级和20个市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指导,全面实施试点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开展11个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小城镇经济开发示范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及实施工作。在西安周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壮大、竞争力强的小城镇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产业带动工程
按照西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要求,一抓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抓龙头企业发展。三抓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工作。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内、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4、水气路田基础设施工程
着力抓好一批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落后面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农村用水安全、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试点、以工代赈、西骆峪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和节水增效等国债项目建设;实施10 个灌区改造及旱塬区水源工程,启动周户37万亩黑河引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解决农村安全用水20万人,新建农村沼气用户8000户,新修农村公路1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5、社会公共事业工程
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
6、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重点市场建设。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支持农产品集散地的农村市场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抓好粮、菜、果、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让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体系。形成市有监测中心,区县有监测站,基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有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两级三层”网络。四是搭建形式多样的推介平台。要组织、策划好农产品广告宣传和推介工作,继续实施农产品质量万里行活动,利用媒体、网络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我市农产品搭建销售推介平台,必要时还可组织筹办西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解决好农产品市场销售难问题。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蓝田县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大绿”工程,启动林业坡地富民、泾渭湿地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期、秦岭植物园和新农村村庄绿化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利用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秸杆综合利用和焚烧秸杆的监管,策划一批利用秸杆发电、肥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抓好周至县瑞威再生能源秸杆发电、长安区德宽秸杆产业化开发基地建设项目。
8、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
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对现有的73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资源整合,实施“农民绿证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民职称培训”、“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提高我市劳务外在知名度。推行订单定向培训,“实行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广泛培育劳动力市场,继续扶持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使其就业服务覆盖城乡。健全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降低就业风险。要加强全市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抓好西安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和区县农村劳动力服务专业市场建设。
9、农家乐建设工程
“农家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派生的一个新兴产业,是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个亮点和渠道。加快制定全市“农家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明确标准,切实改变目前“农家乐”自发的、无序化的发展状况,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引导、鼓励城市三产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家乐”建设,向庄园化、规模化转变。要抓好试点,做好示范推广工作,提升我市“农家乐”的水平和档次,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持久吸引力,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10、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篇4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地处荆山山脉深处。自2011年以来, 镇委、镇政府围绕县委“231”工作思路, 立足高寒山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滞后、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实际, 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以中心镇所在地东园村为核心示范区, 满足新生代农民“下山进城”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以海拔千米阳太坪村为重要示范点, 满足老一代农民就地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以麻竹高速公路建设征迁为契机, 满足公路沿线拆迁户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大力推进山区山上、山下公路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现状
长坪镇位于南漳县西北部高寒贫困山区, 距县城42公里, 305省道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 东达南漳、襄樊、武汉, 西通保康、房县、神农架, 素有“南漳西大门”之称。总面积258平方公里。镇内既有河谷, 也有高山, 海拔落差大 (最低300米, 最高1570米) , 气候比较恶劣 (全年无霜期只有210天) 。现辖村委会14个:黄潭洲、孔家畈、长岭、龙沟、东园、钟鼓坪、陡山、阳太坪、龙凤、赵岭、青林、标湖、朝阳、中岭, 65个村民小组, 乡村户4346户, 总人口16274人, 劳动力8732人, 常用耕地面积31118亩, 其中:水田面积2652亩、旱田28466亩。
长坪镇是南漳县农村新区试点镇, 东园村是山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省市示范村。长坪镇抓住长坪作为南漳“县级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的机遇, 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试点带动的原则, 按照“1+6”的工作思路 (即长坪城镇为中心, 带动东园、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等6个村向纵深发展) , 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等措施, 努力把长坪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山区小城镇, 把东园村建成县级示范村, 把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等5个村建成镇级示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六新”:新定位、新布局、新设施、新服务、新市场新产业、新机制。建设的具体要求:按照“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要求, 强化规划管理, 规范社区住宅建设;按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 强化硬件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按照“培育产业、引导就业”的要求, 积极培植主导产业,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1.1 东园村农村新社区建设
东园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规划面积100亩, 第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面积50亩, 占地5000平方米土特产交易大市场已经竣工, 计划建设宜居房屋75套, 首批75套住房主体工程已完工, 完成建设投资2000万元。405户已有320户新建了小洋楼, 30多户成为牲猪、山羊养殖大户, 新发展的200万袋代料食用菌也进入备料阶段。当前正在推进东园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宜居新村河堤水毁修复工程建设。目前, 已采购材质上乘的石料, 投入机械和人工进行浇筑河堤基底, 河堤主体工程已完工, 河堤防护拦杆正在紧张有序施工, 已完成工程量的95%。
长坪镇党委现已勾画出东园村新社区的“美好蓝图”, 二期工程将再建住房200余套, 并完善社区卫生、文化、体育、商贸等公用服务配套设施, 真正把东园新社区建成独具特色的山区幸福新家园 (见图1) 。
1.2 阳太坪农村新社区建设
阳太坪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规划面积40亩, 计划建设宜居房屋30套, 三友公司已投资500多万元, 完成了16套农村新社区新房主体工程, 16户农户已搬迁入住 (见图2) 。
1.3 高速省道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
高速省道沿线农村新社区建设主要是黄潭洲、孔家畈、东园、钟鼓坪4个村。黄潭洲村建设沙湾和龙头沟两个农村新社区建设。钟鼓坪村建设顾家院子和大年坡两个农村新社区。全部建成三间两层结构。孔家畈、陡山等村农村新社区也在加紧建设 (见图3) 。
1.4 开展“洁万家”活动
全镇14个村开展“洁万家”活动, 沿河黄潭洲、孔家畈、东园、钟鼓坪4个村已配备100个垃圾筒, 全镇已配备1台垃圾车, 在钟鼓坪童家沟建立了垃圾场, 对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填埋。
2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特点
2.1 毗邻中心集镇建社区, 实现新生代农民“下山进城”改变环境发展的梦想
山区搞农村新社区建设, 既要政府不负债, 又要农民买得起, 是必须破解的难题。长坪镇在建设东园村新社区过程中,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坚持“以镇为单位, 以镇郊村为依托”, 实行“政府统筹主导、村组主体开发, 引导镇郊集中、整体连片建设, 科学规划选址、尊重民意选型, 用活用足政策、多种渠道筹资, 功能配套完善、严格准入条件, 拓宽就业门路、共享幸福生活”的运作模式, 实现了“镇村两级不负债、集镇建设有形象、农民群众买得起、承建商人有钱赚”三方共赢的效果, 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之路 (见图4) 。
改变居住环境就是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把新社区当做“新城”建, 既能满足农民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又能实现农民就近“进城”的梦想。
山区搞农村新社区建设, 地方财政薄弱, 农民自身的投入能力有限。如何在这种情况下, 既要政府不负债, 又要农民买得起?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 长坪镇党委、政府决定采取融资的方式破解社区建设资金难题。
按照“打造宜居新社区、建好长坪新城区、共享幸福新生活”这一目标定位, 镇党委、政府把东园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与长坪镇集镇建设接轨, 统一纳入规划, 委托中铁十一局勘探设计院和随州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设计, 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 在东园村109亩荒滩和农用地上, 建设兼有现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新民居300套, 同时配套各种公共设施。建成后, 东园村新社区可吸纳下山农民2000人, 幼教中心可接收适龄儿童500人 (见图5) 。
鉴于镇、村无财力开发建设的实际, 东园村新社区采取了由承建商垫资、相关部门优惠减免费用、争取相关扶持政策等办法, 实施统一开发。
东园村新社区把公用服务设施建设与住房建设一起规划、一起设计、一起实施, 由承建商垫资承担其所开发的房屋规划范围内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承建商在建设一期75套住房的同时, 投资近200万元, 实施道路硬化、空间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水电增容、防洪保安、幼教中心、休闲广场、集贸市场等“九大工程”, 真正让购房户放心购买, 舒心入住。
农民“进城”后怎么办?这是东园村新社区建设首先考虑的问题。东村新社区未雨绸缪, 采取多种办法为“下山进城”农民寻求可靠的出路。具体是: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户租田租山, 培植一批烟叶、食用菌、中药材大户;引导首期购房的75户农民, 利用门面房开办小吃店、土特产店创收;利用长坪“口子镇”的区位优势, 组建了一个跨县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利用镇内白峪河、穿山河等山水资源优势, 发展农家乐、探险等休闲观光旅游业;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定向输出、集团输出, 打造劳务品牌;发展鲜菜鲜菇等现代农业, 目前已在镇郊发展大棚蔬菜20亩;选择山场开阔、自然隔离较好的地点建设山羊、土鸡、土猪规模养殖场;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或手工艺品生产企业, 让下山农民就近打工。
2.2 高山随湾就片建社区, 满足老一代农民就地改变环境发展的愿望
针对老一代农民不愿下山的情况, 阳太坪村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引龙头、企业投资建新房, 农户林权换房产、林地流转兴产业, 农户经营零风险、产业受益四六分, 农民转换成农工、就业养老有保障”的公司农户双赢的产业主导型农村新社区建设之路。
2011年5月, 引进三友 (随州) 食品有限公司到该村投资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鉴于阳太坪村山场面积大、栎木资源木质素高, 适合生产高品质食用菌的实际, 三友公司提出投资农民建新房置换农民山林经营权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发展产业同时, 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在广泛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 阳太坪村采用“三友公司全额投资建房、农户平均以225亩山场林权置换房屋产权 (差1亩山补差价200元) ”的办法, 本着基本不占耕地的原则, 科学规划选址建设农村新社区。截止目前, 三友公司已投资兴建16套农村新社区新房已竣工入住。兴建1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功能比较完备的群众文化广场, 硬化道路1公里, 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为解决农民在家门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阳太坪村在巩固烟叶产业的基础上, 依托三友公司龙头带动作用, 建设“十里菇棚长廊”。制定了“公司全额投入、农民分散生产、收益四六分成 (公司四成、农户六成) ”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吸收200多名阳太坪村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增收。
2.3 依托高速省道沿线建社区, 努力打造美丽家园风景线
今年长坪镇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除重点完善东园社区、阳太坪社区基础设施配套, 如堤坝除险正在加固, 道路马上硬化等, 还要紧紧抓住麻竹高速拆迁80多户机遇, 在途经黄潭洲、钟鼓坪两个村建设省道沿线小社区50多户。按照统一规划设计, 统一建筑风格, 统一装饰色调, 统一基础设施, 统一公共服务, 统一社会管理, 统一市场体系, 统一产业布局等“八统一”要求, 遵循“政府主导、村委会主帅、群众主体”的原则, 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绿色、靓丽、便民新社区, 最终形成一道以集镇为中心, 以国省道沿线为依托的农村新社区靓丽风景线。
3 制约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山高路陡, 人口居住分散, 土地贫瘠, 加之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 目前长坪镇所面临的加快山区农村新社区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受地理位置影响, 长坪镇属于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灾害发生后, 往往导致农田被淹、作物被毁, 农民收入遭受重大影响, 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随时有被损毁的风险。例如去年8月, 长坪镇暴发了百年罕见的洪灾, 全镇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灾, 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农田水利和农村新社区设施遭到严重损坏, 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建设农村新社区的信心。
二是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 “小富则安”、“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依然存在, 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农村实用人才缺乏, 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 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弱, 发展农村新社区意识不强。
三是干部队伍老化突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老化问题在镇村两级不同程度地存在, 年轻的人才留不住, 部分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较低, 能力不足, 无法形成人才梯次配备。镇政府机关人员26人, 其中:50岁以上9人, 40—50岁11人, 30—40岁3人, 30岁以下3人。村主职干部16人中, 35—40岁1人, 40—45岁2人, 45—50岁2人, 50岁以上11人, 没有35岁以下干部。发展农村新社区缺乏人才支撑。
4 长坪镇农村新社区建设措施和建议
把建设“农村新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三农”工作全局来抓。继续坚持“1+6”工作思路, 努力把东园村建成省、市、县三级示范农村新社区, 其他黄潭洲、孔家畈、钟鼓坪、陡山、阳太坪5个村建成镇级示范农村新社区。
以长坪是县级农村新社区试点为契机, 多渠道引进老板借“外力”提形象, 多形式融资借“外资”搞建设。坚持把新社区与长坪中心镇作为一个整体, 系统研究、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见图6) 。
一是新定位。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装饰色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社会管理、统一市场体系、统一产业布局等“八统一”要求, 建设成为节能、环保、绿色、靓丽、便民新社区。
二是新布局。长坪城镇规划区面积1.1平方公里, 全盘规划、顶层设计、整体设计, 以新思维推动新区发展, 把握好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的关系, 以新区建设推动老区更新。创新推进镇政府机关危房改造工程, 拟筹措资金300万元, 高标准新建长坪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建成长坪党建工作亮点镇的龙头。扎实推进东园农村新社区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 积极宣传, 政策倾斜, 成立专班, 倒排工期, 稳步推进长坪南北两个老街道进行改造, 吸引老板参与投资和个人自建相结合, 按照“八统一”要求, 修建两条绿色通道, 限制车辆通行, 方便学生上学和居民出行, 配套公益设施和健身器材, 形成“三纵五横”镇区大格局, 建成路路相通环镇路网。三纵:双桥至广场建成绿色通道 (沿河大道) , 305省道建成通车主干道 (民生路) , 堰塘洼老街道至长坪法庭建成绿色通道 (紫薇大道) ;五横:双桥段、农贸市场段、大白果树段、幼教中心段、德杰置业售楼部段。在沿河大道建成桂花一条街 (沿河植垂柳形成护堤林和风景林, 新社区门面前植桂花) , 南面老街道建成红枫一条街, 305省道建成香樟一条街, 北面老集镇靠后山建成紫薇一条街, 达到每天有绿色, 四季有景色。所有新路边形成路沿面铺彩砖, 植树绿化, 装灯亮化 (见图7) 。
三是新设施。规划配套有线电视线、自来水供水、排污水管网、水冲式公厕、垃圾处理站, 公益绿地面积不低于承建面积的10%至20%。
四是新服务。新建“1+8”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1个文化广场, 8个工作室:村党支部、村委会、社区服务站、农业发展公司、综治调解说事室、便民服务室、培训中心、农家超市) 。
五是新市场新产业。在规划新社区已建成1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农贸交易市场, 同时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经营。2011年7月引进的湖北省食用菌企业龙头老大随州三友公司, 随州三友公司今年在新社区投资1亿元建香菇交易大市场和胶囊菌种厂, 投资5000万元在钟鼓坪村建设水菇生产基地和阳太坪村二期宜居村庄及“十里香菇长廊”建设等项目, 发展袋料食用菌产业, 以产业带动农村新社区建设。投资引导农民就业从事食用菌产业生产, 形成农村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初步议定随州三友公司援助建设一处集休闲、健身、景观为一体的“三友广场”, 与沿河大道和长坪东园农村新社区相呼应, 形成观光旅游风景带。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篇5
-----新仓镇秦沙村交流汇报材料
新仓镇秦沙村地处新仓镇东,紧靠新仓集镇。东与联盟村相接,南与石路村相连,北与中华村相邻。村委会驻地赵家埭。平廊公路穿境而过。2000年12月由原秦沙、埭圩、晨光三个村合并而成。村域总面积3.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0亩,辖13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末人口1893人,592户;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5万元,人均纯收入10987元。
近年来,我们秦沙村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5年我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6年又被嘉兴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通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同时被列入创建“全国乡镇清洁工程示范村”。2007年被浙江省命名为“省级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点”。2007年11月,建立了全市第二家“村级党委”。特别是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根据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推进农户居住集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
1、注重农民新村规划。我村自成立茉织华农民新村以来,由嘉兴市建设与规划局对秦沙村进行了总体规划,后又经过了调整,全村规划集聚点2个,启动建设2个,规划建房户数350户。目前农民新村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延伸工程正在启动,到目前为止已有128户农户住进了别墅式的农民新村。预计二期延伸工程内可容纳建房30户,全村农民新村规划在158户左右。
2、加大农户建房管理。我村在做好征迁农户进新村建房的同时,做好了老宅基置换工作,采用专人负责和先拆后建等办法,努力做好农户在建房中的各项工作,力争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因此从未发生因建房而引发的矛盾,有力地保证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
3、注重绿化生态建设。结合平湖市绿化特色村创建,我村今年又投入30万元,对农民新村的绿化进行了重点建设,增加一些了高大乔木和乡土树种,农民新村中农户房前屋后的绿化档次得到了很大提升。结合创建,进一步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村新社区的品味。
二、抓好农村新社区管理。
1、明确工作责任。农村新社区管理工作由村党委书记负总责,村民委主任具体负责,村班子5名成员根据各自工作分工,对建房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责任。
2、强化配套服务。我村结合实际,建造了592平方米的秦沙村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满足农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有文体活动室、医务室、茶馆、便民超市等社区服务项目,老年服务中心被省民政厅列为省级“老年星光之家”示范点。
3、落实长效管理。为抓好农民新村长效管理,对农民新村涉及范围内的河道保洁、垃圾收集、绿化养护等工作,专门落实了2名能够积极工作,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并与他们签定了工作协议书,年终进行考核,促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巩固了新社区建设的成果。
平湖市新仓镇秦沙村
【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实施办法06-17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问题07-04
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研究08-05
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05-2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答问05-3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报告07-14
农村社区建设检查方案09-0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简介06-0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05-23
农村民主建设研究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