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2024-08-06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通用8篇)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1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周边KTV的消费市场状况分析

(一)KTV市场规模

KTV源于日本,之前叫“卡拉OK”,刚传入中国时,主要以一种高档娱乐形式存在于“夜总会、歌舞厅”等一些高级消费场所。近10余年来的飞速发展现在已遍布全国各地,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登记的各种KTV、迪厅、数量达20万家以上。目前的大部分KTV娱乐场所已不单是作为一个娱乐行业的形式存在,它同时兼容了娱乐业和服务业的特点。从(KTV)消费来看,以一个中等城市为例,KTV等娱乐场所就有二三百家,大的一晚接待顾客三四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仅此一项,就有数万人在消费,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经营较好的店每晚平均客流量在500—700人次之间,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和公司的白领阶层,日常上座率为50%—70%,到周末时最为火爆,上座率可达到100%。正如《时代》杂志预言的那样: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玩乐,KTV等娱乐场所消费也越来越趋向大众化,唱K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KTV、酒吧、迪厅等娱乐场所,与之相对应的配套设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满足现代人追求更高的物质精神享受的需要,KTV场所设备不再像以前那样陈旧落后,设备追求个性新潮,设备更新换代快,基本上两年就更换一整套设备,由此可见,娱乐场所设备前景非常看好。

(二)KTV产业状况分析

随着我校和隔壁师专学院的大规模扩招,各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均生活空间日益降低,传统的大学食堂已不能满足大学生餐饮需要.各校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也为餐饮业变革提供新的机遇新的商机.校园周围遍布的快餐店,饮食城与KTV为行业市场调查提供可能性,为行业发展提供发展策略借鉴.校园KTV发展的优势:

(1)经营形式多样化

校园周边常见的饮食娱乐产业(例如烧烤摊,烤鱼摊,小饭馆,饮品店等)的服务与销售都是相对单一性的东西,相较于这些产业,KTV所经营的形式更为多样性,比如具备卡拉ok,酒类,以及相对其他店铺的浪漫温馨氛围,都是两所学校的大学生们娱乐休闲聚会所需要的。

(2)有固定客户

作为两所学校周边的娱乐消费场所,KTV有大量的学生客户作为固定客源,保证了经营的稳定和发展。

(3)能填补大学生夜间娱乐休闲的空白时间

大学生在晚上下自习之后,需要一些娱乐来填补校园生活的空白,在相对于其他只贩卖食品之类的单一服务产业,KTV能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活动。

(4)、更加强调营销环境的情调、氛围。

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带有许多感性的成份,容易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在饮食上他们不太注重食物的味道,但非常 注重进食时的环境与氛围。要求进食的环境“场景化”、“情绪化”,从而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感性需求。因此,相当多的饮食娱乐场所,在布置 环境,营造氛围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力图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吸引人的种种情调。或新奇别致,或温馨浪漫,或清静高雅,或热闹刺激,或富丽堂皇.或小巧玲珑。有的展现都市风物,有的炫示乡村风情。有中士风格的,也有西式风情的,更有中西合壁的。从美食环境到极 富浪漫色彩的店名、菜名,使你能在太快朵颐之际,烘托起千古风流的雅兴和一派温馨的人和之情。场所的内部也可以来点奇特的创意。

校园KTV发展的劣势:

(1)竞争向多方位转变

经营形式多样化,也代表着竞争的多方位,竞争也由过去的单一竞争向全方位、多角度竞争,向提高质量、服务水平、改善餐饮环境等方向转变。以单一服务经营特色店以自己特色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占有一定的学生消费市场,在做到人无我有的特色之后,KTV还需要加强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

(2)缺少有效的宣传和营销渠道

KTV作为一个以夜生活为主打消费时段的产业,使得很多新顾客对其并不了解,而KTV也缺少Q群微博等现下常用的网络联系、讨论和宣传的方式,使得KTV在发展经营方面缺少新顾客的加入。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2

1理论文献与模型构建

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而言,基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等不同角度,形成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心理学的一般定义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2]。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所指的职业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3]。结构学派强调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综合性,认为职业能力由多种元素复合而成,包括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以及技能等[4]。认知学派从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解释,认为职业能力是与一般能力相对应的特殊能力,由一般能力发展和整合而成[5]。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考虑了发展因素,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并发展的,能在现在和将来胜任特定职业并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对职业能力的构成要求和模型,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和实践。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模型,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与职业绩效关系模型(见图1)。在模型中将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5大类:职业素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持续学习、团队协作。

1.1职业素养

曾屹君(2011)指出,职业素养指的是通过学习、感悟、锻炼和实践形成的职场行为规范;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职业思想意识和习惯等综合素养[6]。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提出并逐渐演化而成的“职业行动能力”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的自我能力或个人能力,就是指自我认识与发展的能力,具有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包括独立性、批判性、专注性、自信、可信赖性、责任感和业绩创造等能力的培养[7]。美国劳工部成立的专门小组SCANS[8]。ABET[9]。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CBE理论中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等观点以及实际访谈,本文将职业素养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1.2基础能力

美国SCANS的能力要求,与基础能力相关的有基础技能,包括读、写、听、说、计算、数学能力等;资源统筹能力,包括支配时间、支配金钱、支配材料和设备资源、分配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运用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估信息、组织和维护信息、解释和传达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英国政府颁布的《核心技能资格标准与指南》中,核心技能共分为6个模块,其中的基础能力有数字和信息技术的运用[10]。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中,方法能力就是指了解处理事务或解决问题的程序及方式,具体包括思维方式、工作程序、独立运用专业和非专业知识,制订、修改并完善学习方案的能力。OECD的DeSeCo能力衡量标准[11]。我国的8项职业核心能力中就包括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12]。《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中的基础能力也包括了信息收集、工具使用、计算和分析等内容[13]。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本文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表达、信息处理、工具使用、计划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界定为基础能力。

1.3专业能力

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中,明确专业能力是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知识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目标,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7]。ABET要求技术专业的每个课程必须证明其毕业生具备:指导、分析和解释实验的能力,以及应用实验结果改进流程的能力;在系统设计、组件和流程方面进行创新的能力;识别、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英国工程理事会(Engineering Council UK,ECUK)对技术员制定的能力标准中,关于专业能力的描述为:对于设计、开发、制造、建筑、试运行、产品维护或使用设备、流程、系统或服务,能够识别问题、运用诊断方法找到原因并取得满意的解决方法,确定、组织并有效运用资源去完成任务,同时考虑到成本、质量、满意度和环境的影响[14]。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本文将工程技术人员的涉及专业的知识、技术、工艺、识别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

1.4持续学习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职业教育研究室(1995)的职业能力分析框架中有终身学习的内容[15],英国的核心技能中有一项为“提高学习能力与增进绩效”。《Employ ability Skills 2000+》将职场从业能力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个人管理能力部分就包括“不断学习”[13]。王勇认为,个体职业能力分为5个纬度,其中元能力纬度就包括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对能力元素的重要性差异分析中,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要高于管理类人员[16]。根据以上学者和机构的观点及调研情况,本文将学习倾向和学习能力界定为持续学习要素。

1.5团队协作

英国的核心技能中就包括沟通技能、与他人合作。德国职业行动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就是指建立、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合理、负责地对待他人并理解他人的能力,具体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冲突能力、宽容与团结精神、有集体感、乐于助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等。DeSeCo能力中也有关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要求,包括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团队中协作与工作以及管理和解决冲突。在美国SCANS有关能力要求中,人际关系技能包括:成为团队一员、教导他人、胜任客户服务、运用领导才能、与他人讨论以达成共识以及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工作。实际上个体职业能力中的行为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和发展他人的能力等[8]。多数的学者和机构在职业能力的建设中都提出团队和协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协调、合作、理解和解决冲突、影响他人、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界定为团队协作能力。

1.6职业绩效

职业能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息息相关,Schermerhorm(1999)将员工绩效视作个人在工作中表现来的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17]。Borman和Motowidlo(1993)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指出任务绩效是指任务的完成情况[18]。任务绩效是与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能够直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韩翼将任务绩效的评价维度界定为工作职责、任务技能和任务知识3个方面[19];柳丽华将任务绩效的成果性指标界定为功能/质量型、效率型、效益型、递延型4个方面[20]。本研究将职业能力视作个体在现在和将来能胜任职业并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相对应的绩效为职业绩效,也即职业人员的任务绩效。因此本文将职业绩效的评价指标界定为目标达成、质量、效率、效益和后续发展等。

2职业能力模型与职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2.1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根据以上文献,结合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电子、通信、建筑、能源等行业20余家企业单位的调研及专项座谈会的情况,参考了韩翼的“雇员效能变量调查问卷”[19]、柳丽华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调查问卷”[20]、庄玉梅的“员工绩效调查问卷”[21]、天津商业大学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调查问卷”[22],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职场能力调查问卷”[23],本文初步构建了测量量表。然后采取问卷填写、专家咨询、小范围发放等方法,删除和调整部分题项,最后形成包括6个子问卷、27个题项的整体量表。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批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57.0%。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有效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以及明显随意填写的问卷48份,获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率为87.5%。

2.2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对于职业能力要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依据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来判断是否适合因子分析[24]。结果总体量表和分量表的KMO测度值均大于0.8,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均为0.000,从而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在此基础上,将特征根大于1作为提取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5个因子,并按极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因子荷载值大于0.5的题项形成了预期的因子,因子分析的结果与前述的分析框架相一致。其中职业素养因子由B1至B5构成,主要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毅力、诚信、执着和道德伦理,该因子解释了15.01%的总体方差,是关键成功因素中解释方差最多的因子。基础能力因子由C1至C4构成,主要反映运用基本工具、获取信息、表达能力以及统筹资源等能力,该因子解释了14.72%的总体方差。专业能力因子由D1至D5构成,主要反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问题识别、动手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该因子解释了13.87%的总体方差。持续学习因子由E1至E4构成,主要反映学习的意愿、目标、计划和实施等,该因子解释了13.86%的总体方差。团队协作因子由F1至F4构成,主要反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协调解决冲突和对他人影响力等,该因子解释了12.96%的总体方差。

注:职业能力要素总体量表的KMO值为0.944,Bartlett显著性概率为0.000,Alpha系数为0.945,5个因子的累积解释变差为70.42%。

同样对职业绩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该因子由G1至G5构成,主要反映目标达成、质量、效率、效益和后续发展,该因子解释了65.87%的总体方差(见表2)。

2.3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能力要素和职业绩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变量共同进入方式,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差的82.5%(调整后为82.1%),回归的F=217.105(显著性值为0.000),说明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从各个因子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一栏可知,职业素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持续学习、团队协作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达到较高显著性水平,说明这些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异于0。该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8~2.3,模型的DW值非常接近2(为2.079),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问题。由于常数项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未通过,因此宜采用标准化的回归方程,具体如下:

职业绩效=0.299×职业素养+0.169×基础能力+0.147×专业能力+0.120×持续学习+0.354×团队协作

由此可知,5个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都是影响职业绩效的关键因素,验证和支持了之前的理论构建。其中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较为重要,工程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责任心、持续改进的追求、持之以恒的毅力、对自身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感知,以及彼此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将有效促进其职业绩效,体现为工作质量、效率、效益等的提升以及对将来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3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关系模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等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绩效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职业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研究发现,职业能力由职业素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持续学习与团队协作等5个要素构成。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以上5个要素与职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表明以上5个要素对职业绩效而言都是关键因素,其中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显得更为重要。这对目前我国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择、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的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3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篇4

(适用于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生产实习》(课程编号3301061047)是建筑工程专业(三年高职)的一门主干专业实践实训课程,实习总时间为一个周,课程属考试课,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和学生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该实习的综合成绩。

(二)本课程的任务

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属于实践类必修课程。通过实习期间的各种活动安排,达到如下目的:、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已学的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得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实践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处理实际工程中若干生产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开扩学生的工程技术眼界,了解我国目前建筑技术和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与热爱;、通过亲身参加工程实践和一定的专业劳动,学习某些生产操作技能,学习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待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进一步体会实现四化建设必须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听从实习指导人的指导,服从工作安排。3、严格遵守建筑工地一切规章制度和规定,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实习期间,学生应加强组织纪律性,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勤,有特殊原因者,需提前送交请假条,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请假,如请假在一天以上者,需经系批准。5、在实习过程中,应虚心向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师傅学习,搞好各方

面的关系和团结。、学生在实习中应认真写好实习笔记,经常整理现场资料。

三、课程内容

(一)工地实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到建筑工地或实训基地,以工程师、技术员、工长的助手身份进行实习活动,其内容包括:、学习图纸、要求熟悉参加该实习建筑物的建筑基础及结构图,大样图;2、参加各种技术会议,参与讨论或制定施工方案等;、协助技术人员和工长向工人班组进行任务交底及技术交底;4、在工程师、技术员的指导下,调查、处理施工中的实际问题;5、参加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隐蔽工程检查或竣工验收工作;6、学习和总结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技术革新措施。

(二)工地劳动

凡参加实习的学生,都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力所能及的施工劳动,参加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可由工地领导统一安排。

(三)参观和听辅导报告

为了补充实习内容和开扩眼界,在实习期间由教师统一组织参观活动和辅导报告。第一部分工程施工方面

一、基础施工、本工程的地质地基处理。2、基坑排水及基坑开挖方法。3、土方的调配。4、基础型式和施工方法。、基础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补救措施。

二、模板工程、本工地所用的模板种类。2、木模板的构造及现场拼装方法。3、组合钢模板的构造及现场拼装方法。4、组合钢模板的规格及模数的意义。、典型构件(部位)模板的架立方法。

三、钢筋工程、本工地所用钢材和钢筋的种类及其识别。2、看懂结构配筋图。、看懂钢筋配料单及下料方法。4、钢筋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操作方法。、钢筋加工机具设备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及使用、保养方法。6、钢筋绑扎或焊接成型的技术要求。

四、混凝土工程、本工地所用砼拌和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本工地所用搅拌机的型式、工作原理和使用、保养方法。3、本工地搅拌机台数的确定。4、砼施工配合比的确定。、本工地所用起重运输机械的类型、性能和生产率。6、砼的浇捣过程及其所用的机具设备。7、砼的养护及拆模时间。8、砼试块的制作和试验。、施工缝及变形缝、沉降缝等的留设及其处理。10、隐蔽工程的验收。、砼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其修补方法。

五、砌筑工程、砌筑工程的施工过程。2、砌砖的工艺及其具体要求。3、砌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4、本工地采用的脚手架型式及其组成。5、砌筑工程的安全措施。、砌筑工程中常出现的通病及其补救措施。

六、装饰工程、本工地的一般抹灰材料配比情况和施工方法。、本工地装饰抹灰(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等)的施工方法。3、本工地饰面板块(大理石、面砖、马赛克等)的施工方法。

第二部分施工管理方面

一、全面了解施工员的职责范围

二、本工地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施工队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四、本工地的劳动组织情况

五、本工地的建筑与安装工程施工的配合关系

六、本工地的施工管理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四、教学建议

1、组织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骨干专业教师深入学生实习现场,配合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对学生手把手地传授施工实践技能。

2、开好生产实习前动员会,讲明本项实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指名实习的方向,并给他们传授与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友好相处的方法和应注意点。

3、加强学生实习期间考勤,保证学生生实习期间在施工现场的时间,并将其作为本项实习成绩评定中的一个重要考核项目。

4、实习期间定期组织学生召开生产实习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总结实习经验和解决学生在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教学课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30学时。

六、考核方式

生产实习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并评定成绩。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实习成果的质量、生产实习的态度和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习结束后,安排一次交流活动,并请工地负责人就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动手能力、劳动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诸方面对每一位学生作综合评价。、个人写出实习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本次实习业务上、思想上的收获和体会,以

及提出实习的意见和建议。、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遵守纪律情况以及实习报告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以给予书面评语和生产实习成绩;对不交实习报告者、不交实习记录本或实习记录本空白者、严重违反纪律者,实习成绩一律定为不及格。

2、实习成绩按五级分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七、教材的及参考书

主教材:

1、《建筑工种实训》,钟振宇,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推荐参考书:

2、《建筑工程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

3、《建筑施工技术》,姚谨英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DJ14-032-2004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篇5

(核准申请稿)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学校与举办者..................................3 第三章 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6 第四章 教职工........................................14 第五章 学生、学员与校友..............................17 第六章 经费、资产与后勤..............................19 第七章 交流与合作....................................21 第八章 学校标识......................................22 第九章 附则..........................................22

序 言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80年11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2001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3月,原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职工大学并入学校。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科技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努力建成行业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学校依法办学,保障办学自主权,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相关法规(包括行政法规、规章等,下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本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制度,是依法治校、实施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全校各级各类组织机构、教职工、学生和学员,都必须

以本章程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根本准则,并且负有维护章程尊严、保证章程实施的职责。

第二条

学校中文名称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英文名称为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学校网址:www.scatc.net 第三条

学校地址:四川省德阳市嘉陵江西路4号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青白江大道899号。

经举办者批准,视需要设立或调整校区和校址。

第四条

学校是非营利性教育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院长(以下泛称“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第五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第六条 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

第七条

学校的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依法确定和调整学历教育修业年限和学习制度。经批准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

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开展非学历教育。

第八条 学校依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九条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依法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设置以土建大类为主,兼顾交通运输、铁道、材料、测绘、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专业,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学校专业设置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由系部提出,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议,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条

学校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公布学校重大事项,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章 学校与举办者

第十一条 学校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主管部门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领导班子按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配备。学校的办学活动接受举办者的领导和监督,举办者支持学院依照法律和本章程自主办学。

第十二条 举办者的权利:

(一)监督学校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核准学校章程,监督和指导学校依照法律和本章程办学,纠正学校违反本章程的行为。

(三)依照法律规定,制订学校经费拨款标准和筹措办法;制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组织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四)监督学校依法使用、管理公有财产。

(五)审查批准学校需要举办者审批的事项。

(六)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三条 举办者的义务:

(一)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鼓励、支持学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开展技术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支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二)支持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调整工资及津贴分配。

(三)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保障,依法保证学校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

(四)依法保护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

(五)受理学校需要举办者审批的事项。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十四条 学校的权利:

(一)按照学校章程自主办学。

(二)自主制订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三)按照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严格依据上级管理部门核准的招生方案进行招生,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调节专业招生比例。

(四)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五)自主开展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建立应用技术研究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六)自主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文化机构之间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技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聘用和管理人才,依法对教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理、处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工资及津贴分配。

(八)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和自有的设施和经费,兴办科技产业,转化科学技术成果;依法接受捐赠,对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九)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五条 学校的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

(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接受举办者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执行举办者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执行国家和四川省的人事分配政策,保障教职工收入合理有序增长。

(六)遵守国家收费规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

(七)保证学校国有资产不受损失。

(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 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第一节 领导体制

第十六条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履行党章等规定的各项职责,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事项,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

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

学校党委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二)讨论决定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基本管理制度。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依照有关程序推荐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人选。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讨论决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学校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

(七)加强对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

(八)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九)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十)讨论决定其他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第十七条 中国共产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学校的党内监督执纪机构,在学校党委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及学校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协助学校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学校设立监察审计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校长是行政主要负责人,行使下列职责:

(一)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重要行政规章制度、重大教学科研改革措施、重要办学资源配置方案。组织制定和实施具体规章制度、工作计划。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按照国家法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三)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人才发展规划、重要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负责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聘任与解

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四)组织拟订和实施学校重大基本建设、经费预算等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管理和保护学校资产。

(五)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六)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处分,开展招生和就业、创业工作。

(七)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

(八)组织开展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法代表学校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境外机构等签署合作协议,接受社会捐赠。

(九)向党委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有关行政工作的提案。支持学校各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群众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工作。

(十)履行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节 决策机制

第十九条 学校通过学校党委会的形式进行决策。第二十条 学校每五年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校党委。学校党委会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学校工作,对党

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二十一条 学校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集体研究作出决定。

第二十二条 学校党委会由学校党委书记主持,会议议题由学校党委委员提出,党委书记确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党委成员到会方能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成员到会方能召开。表决事项时,以超过应到会党委成员人数的半数同意为通过。不是党委成员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可列席会议。

党委会具体议事规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由校长或校长授权的校领导主持。校长办公会议题,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由校长或校长授权的校领导作出明确决定。

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方案,充分酝酿,提交会议讨论决定。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按规定应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事项,送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节 组织机构

第二十五条 学校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党政工作机构;根据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科技研究的需要设置教学科研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公共服务机构、专门委员会以及领导小组等机构。

学校设置的各机构和专门委员会,必须建立章程或者其他规章,根据章程或者规章履行职责。

第二十六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依照其章程履行职责,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不同专业的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主体为教师代表,青年教师应占一定比例,学术委员会人数为单数。

学术委员会委员需经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公开公正的遴选等方式产生候选人,由民主选举等程序确定,充分反映基层学术组织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学术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可根据需要设若干名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由全体委员选举产生。

第二十七条 学校设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依照其章程,主要履行教学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专业评估与设置、分类指导等职责。

第二十八条 学校设立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依照其章程,主要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职责。

第二十九条 学校设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依照其章程,主要履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第三十条 学校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各系在学校统一领导和政策指导下,自主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生产实训和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自主统筹和配置各类科教资源,负责本系人员管理及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

系党总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负责本系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等工作,领导本系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本系行政工作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支持系主任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系主任全面负责本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系实行集体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的制度。对系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安排,通过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根据所讨论的议题,会议可由系主任或系党总支书记主持。

第四节 民主管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制度。

教代会是学校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代会享有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以及听取和讨论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以及学校与学校工会商定的其他事项的权力。

教代会依照《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行使职权;教代会执委会是教代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行使教代会职权。

第三十二条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以下简称“学校工会”)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

学校工会接受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履行职责。

第三十三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团委”)是学校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学校团委接受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依据其章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第三十四条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学代会)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依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及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学代会的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作出。学代会接受学校团委指导。

第三十五条 学校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依据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

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成员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第四章 教职工

第三十六条 教职工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学校对教职工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学校对于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学校对于未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依法实行合同管理。教职工离退休以后为离退休人员,学校对于离退休人员依法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学校新聘用教职工,需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

第三十七条 教职工除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外,还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按规定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

(二)公平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相应工作机会和条件。

(三)在品德、能力和业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

(四)公平获得劳动报酬、各级各类奖励及各种荣誉称号。

(五)知悉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以及关系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就职务、福利待遇、评奖评优、纪律处理或处分等事项,按照相关程序表达异议和提出申诉。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聘任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第三十八条 教职工除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外,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二)珍惜学校名誉,维护学校权益,自觉为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三)尊重和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发展和传播科学技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

(六)爱护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合理使用学校资源。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聘任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第三十九条 学校对教职工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第四十条 学校根据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设置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

学校对教师实行资格认证和职务聘任制度,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按照其相应系列的职务标准和规定设置。

第四十一条 学校建立教职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类人员聘任、解聘、晋升、奖励的依据。

学校对在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聘用合同的教职工,依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或处分。

第四十二条 学校按照国家和四川省统一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全面落实工资政策。根据发展水平和实际条件,努力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四十三条 学校尊重和爱护人才,维护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为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教学、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教职工进修、培训制度,为教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条件。

学校依法建立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设立申诉委员会,依法处理教职工申诉,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五章 学生、学员与校友

第四十四条 学生是指依法取得学校学籍,在本校注册的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

第四十五条 学生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理或处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工侵犯其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按程序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 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十七条 学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集体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学校对违法、违规、违纪学生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理、处分。

第四十八条 学校建立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学校关心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学生,为其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与推荐等服务。第四十九条 学校为思想品德合格、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为肄业学生颁发肄业证书。

第五十条 学员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在学校接受非学历教育培

训、没有本校学籍的受教育者。

学员入学应当与学校签订教育服务协议。

学员按照法律和学校的规定、或者教育服务协议的约定,享有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学员相应的结业证书或学习证明。第五十一条 下列人员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友:

(一)曾经在学校及其前身或分支机构接受过学历教育的学生和接受过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学员;

(二)曾经在学校及其前身或分支机构工作过的教职工;

(三)学校聘请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四)学校授予校友会会员资格的其他个人。

第五十二条 学校校友会是学校校友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学校校友会依法成立,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其章程开展活动。学校支持校友成立具有地域、行业、届别等特点的校友组织。第五十三条 学校通过校友会等多种方式联系和服务校友,支持校友学业和事业发展,优先为校友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向校友通报学校发展规划与成就,宣传校友成才和建设国家的优秀事迹。

学校欢迎和鼓励校友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六章 经费、资产与后勤

第五十四条 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

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校友捐赠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学校接受捐赠需符合国家规定,公开使用情况,确保捐赠目的的实现。

学校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筹措教育事业发展资金;鼓励和支持校内各单位面向社会筹措教学、科学研究经费及各类基金。

第五十五条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和审计监察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资金运行安全。

第五十六条 学校资产是指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学校对拥有的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进行自主管理和使用。

第五十七条 学校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科学配置资产,合理利用资产,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按有关规定处置国有资产。

第五十八条 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校名、校誉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依法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和良好形象。

第五十九条 学校建立服务与后勤保障体系,为办学活动提

供后勤保障。

第七章 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条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努力开拓与国(境)外办学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师资培训培养、学生交流等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六十一条 学校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是学校发展的咨询、共建、评价机构,是学校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学校制定理事会章程并依照章程开展理事会工作。

第六十二条 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学校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推进中高职衔接,主动参与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学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建设行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搭建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成果转让、培训鉴定等服务。

第六十三条 学校设立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对国内外捐资给学

校用于教育发展的资金进行管理的非营利性组织,属于非公募基金会,按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从事相关活动。

第八章 学校标识

第六十四条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

学校校徽为圆形阳文,内圈中间部分形似高大的建筑物和路桥,中文和英文校名置于外圈上下半圆;“1956”为学校创办时间;校徽标准色为特定色值的“建院红”。

第六十五条 学校校训为: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第六十六条 学校校歌为林升乐作词、郭万春作曲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歌》。

第六十七条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5:3,中央印有学院标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标志辅助图形组合。

第六十八条 学校校庆日是10月25日。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 本章程经校长办公会讨论,教代会审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赞成通过,学校党委会审定,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十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学校党委三分之一以上成

员联合提议,或者校长提议,或者教代会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合提议,经学校党委决定,启动本章程修订程序。

(一)本章程依据的法律发生变化。

(二)学校的举办者发生变化。

(三)学校发生合并、分立、更名、类别变更等变化。

(四)学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发生重大变化。

(五)举办者依法要求学校修订章程。

(六)其他影响本章程执行的环境或实质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第七十一条 校内其他规章制度与本章程不一致或抵触的,应依照本章程予以修改或废止。本章程施行后,学校或学校各机构原有规章制度与本章程规定不一致的,均以本章程的规定为准。

第七十二条 学校党委办公室受理对违反本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

第七十三条 本章程由学校党委会做出解释。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6

教学改革及人才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异军突起,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崛起,一方面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据统计1998年我国高职院只有400多所,在校生人数约117万人,经短短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由400多所发展到900多所,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500万人。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二是经过几年的实践,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从办学方向上定位,立足于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已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了大批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已逐渐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三是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主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人材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都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难,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新型式。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把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2、准确把握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应当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来明确职业学院的定位和方向和专业设置,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3、积极探索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以下特征:

开放性与多样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行列,高等教育就必须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机制,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

实践性与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生产一线人才,重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又是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因此强调实践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淡化理论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手段。

动态性与稳定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性是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但在一

定时期内,人才培养模式又是相对稳定的。动态性与稳定性是保证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广东省建筑行业现状

在前一轮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本专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已认识到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加入WTO后,给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培养该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企业的欢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技术需求,新一轮的教改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已逐步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广东省城乡建设发展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新兴的建筑更多地将以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为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更是趋向于集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方向发展。目前建筑设备工程在建筑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增长很快,一般工程占工程总投资比例20—30%,对于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智能建筑中的设备工程占工程总投资比例达到了40—50%。

2001、2003年我院就组织相关骨干教师深入深圳、东莞及珠三角地区,对建筑行业经营状况、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专业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由于建筑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方式变革逐步展开,市场竞争仍然激烈,然而,建筑业仍然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技术粗糙、过度竞争等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且技术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承揽大型工程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造成障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建筑设备工程新技术的应用相对建筑业全行业的发展速度来说更快、更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调研中许多企业员工对我们表示,企业招聘人才,并不是看重他读的是本科还是专科,而是看他具备不具备工作实力,只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责任心,这样的人企业任何时候都是欢迎的。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已不仅仅是具备应有的知识,而更需要的是应用性的高级人才。

广东省地处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毗邻香港和澳门特区,辐射整个珠江三角洲,其重要地位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珠三角洲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建设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方面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基于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是我们准确定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依据。

三、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人材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经过充分社会调研后,对本专业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我们在定位上要把握两点:一是充分理解就业就是民生之本之内涵;二是抓住以服务为宗旨这个方向,培养符合行业或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坚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打造品牌专业,创办一流教育,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专业及培养人才定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筑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通过学习后应具备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中小型建筑单位的水、电工程设计、建筑设备工程计价岗位。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内涵。

1、以职业能力为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传统高等

教育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因此打牢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方案的主线,不断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能有一条获的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或选修课,加大选修课的分量,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途径。特别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建设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3、采用项目教学,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 节,也是一个难点。不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确立,培养目标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把相关专业课进行整合,强化该课程对专业课的支持,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展开边讲边练或集中学习集中实训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达到学完一个项目就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作要求。总之理论与实践内容都围绕着培养目标来构件,其目标是一致的,知识与技能是相互交融的,教学效果应是有效的。

(三)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之路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两年制专业必须有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对此,学校除了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应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

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都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使毕业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能够拿到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条件。但在这方面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脱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与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建立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切实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劳动准入制度。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培养更加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专业管理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诸如培养目标管理、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管理、教材管理、教学文件的管理、课程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在专业管理上,把握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创新性原则,做好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文件的完善,教材的选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等管理系统,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目标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模式。

五、走创新之路使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

理清办学思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创专业特色、走创新之路始终是我们十分重视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要保持专业发展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是只有创特色、树品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专业示范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机电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7

军事理论是军事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战争和军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系统化、概括性的知识。它内容丰富, 既涵盖历史知识, 又有天文地理, 涉及世界军事知识。高职院校开设军事课课程, 目的是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把该课程列入学校入学教育中, 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对该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 在现今的军事理论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些阻碍课程教学发展的因素, 特别是在仍未成熟的高等职业院校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国防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军事课课程建设现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开设军事课课程, 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中, 军事技能的开展都比较正规, 都能根据大纲施训, 对于24学时的军事理论课, 能按大纲要求进行授课, 并把军事理论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在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军事课课程建设还需要在更广泛深入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工作亟待探索和推行;教学过程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1年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 是学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的社会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将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 应该深刻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重要文件的精神,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注重内涵的提升, 其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则是重中之重。

此背景下, 积极探索高职院军事课课程建设, 进行教学改革, 既是顺应学院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 军事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军事课程发展至今, 一些领导并没有对军事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对军事课的教学任务、培养目标, 军事课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认识不够, 从而导致在教师心目中军事课程的的地位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造成高校军事课教学工作始终在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有的高校甚至把军事课教学作为一般的体育活动来开展, 并没有把它作为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甚至这样的言论, 认为军事知识和技能应该由军事院校专门培养, 进行相应的军事技能训练, 象征性地开设几节军事理论课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 更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所以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应对上面的考核与检查上, 对于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导致在实际中, 教学支持力度欠缺, 严重影响了军事课课程建设在高校的深入发展。

3.2 教学资源建设落后

完备的教学资源, 是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多年来, 国家及各高校在军事课教学的教学设施建设方面, 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和财力, 较好地保障了军事课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在具体的教学设施建设上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无法满足军事课教学发展的需求;二是教学软件硬件不配套, 已有的教学设施功能滞后;三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教学设施、器材、场地严重不足, 难以保证正常的训练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3.3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自全国各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教学以来, 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但它和校武装部、或者体育教学部合署办公, 人员编制没有真正落实, 发挥不了教研室的真正作用。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以及机构精简, 一些高校把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合并到保卫处、学生处或体育教学部等, 结果把军事教研室搞得“有名无实”、“面目全非”。使其在高校军事课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削弱, 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3.4 师资配备不够合理

目前, 很多高校军事教研室教师多由学校体育老师或学工处教师兼任, 尽管其中不乏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或教授, 但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大部分都是后来才进行军事理论与教学, 没有深厚的军事专业知识基础, 缺乏军事知识、教学经验。还有, 在体制上没有理顺军事课教师的职务、职称等方面的待遇。有些高校即便有从事军事课教学的专职军事教师, 但人数甚少。面对高校日趋扩招的态势, 目前很多高校军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要求都不能达到军事课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4 军事课课程建设的对策分析

军事课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但是, 将高校军事课教学真正纳入到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 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 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急需解决。

4.1 提高思想认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军事课程教学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抓好新时期军事课教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既是强国之策, 也是强军之道。高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要重视和加强军事课教学工作, 重视军事课程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国防素质是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大学生军事课教学, 就是要提高其国防素质, 增强其国家利益观念, 使其掌握国防知识, 具备必要的军事技能, 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2 加强军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军事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许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师资问题, 主要体现在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等方面。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当前加强高等学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解决“数量”问题。军事技能训练工作, 由于训练时间比较短, 且所需的教师数量比较多, 可商请驻地部队、武警等军事单位给予统一派遣。也可采取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办法,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其次要解决“质量”问题。新录用的军事教师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 凡是非军事专业毕业或未达到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在职军事教师, 必须通过培训或者进修等方式, 提高其专业和文化素质, 以适应教学要求;第三要解决“职称”问题。各高校要设置相应的评聘“军事专业教师”职称的管理办法, 理顺军事专业职称评审关系, 开展军事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以激发军事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为军事教师成长解决后顾之忧。

4.3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军事课教学难开展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缺乏强烈的忧患意识。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 常备不懈。因此, 作为相对和平时期的军事课教学, 尤其需要抓好忧患意识的教育。从国际形势看, 能源问题和霸权主义引发的公然侵略行径以及恐怖主义活动, 使国际局势处于冷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中, 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身处大国战略角逐漩涡中, 受挤压干扰的影响增大。我国国防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任务极其艰巨。这些, 都需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竭力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利益。

4.4 加强军事课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组织落实, 保障到位。学院加强了国防教育工作的领导, 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 以及有学工处 (人武) 、党政办、教研处、综合处、团委以及二级院系负责同志参加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军训团 (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营、连、排、班) , 每年召开专门会议, 研究部署军训工作。成立了军事理论教研室, 从而使学院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和专门机构从组织上得到落实。二是经费保障, 学院坚持把军训经费列入学院的预算, 学生军训经费逐年递增。军训经费做到拨款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课时保障:学院自多年以来学生的集中军训时数都在14个训练日以上, 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记2个学分。军事理论课教学, 我院落实了国办发[2001]48号文件精神, 理论课教学课时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24个学时) , 学院按照《大纲》的内容要求, 保证军事理论课的正常教学, 学生完成课时通过考试合格后记1个学分, 学生未完成上述学分不予毕业。体育与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室负责对学生成绩进行登记管理, 对学生军训成绩造册存档。四是教学条件保障:目前学院校区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 有4个军事理论专用多媒体教室, 极大地改善了军训工作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条件, 教学器材、图书音像资料, 教学场地等能满足军训的需要, 保证军事课教学使用。

4.5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结合未来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 并辅之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段, 完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模式, 为逐步走向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l]李德才, 李尚益, 周永卫等.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78.

[2]吴如篙.孙子兵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9.

[3]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9.265.

[4]孙殿玉, 郭忠孝, 禹劲松.高校军事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2) :42-44.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 篇8

摘 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效果表明,人才培养改革后培养出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职业岗位能力;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未经过严格的技术和职业培训,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土建类专业,据统计我国开设的土建大类的专业数是3001个,每年的招生人数为398400人,在校生人数1138612人[1]。然而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办学条件却相差甚远。从业人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等院校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2],评价和考核学校的教学条件要求是实训条件是否满足最小教学班的要求。

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的培养特点主要有:①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建设没有特色;②实训条件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③培养出来的学生胜任不了企业的工作;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大部分是学校一头热。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②“2+1”人才培养模式;③“双证书”模式;④项目中心人才培养模式[3]。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学生对现有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不知道毕业后会做些什么,缺乏上岗后胜任工作的信心。同时发现目前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剖析以及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建筑企业对高职人才岗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继而制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岗位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就是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培养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将受到知识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并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强化训练岗位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到岗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缩短学习与就业的距离。

2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

结合安阳職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筑工程岗位的特点以及土建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员实际工作过程,毕业能达到“双证书”就业。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将主要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实现教学环境就是生产环境,教学活动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以施工过程为主线,融入岗位职业资格(二级建造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顶岗实习)优化为“2.5+0.5”的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岗前综合实训,半年顶岗实习),前四学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第五学期主要进行以施工图讲解为主线的岗前综合实训,进行了工程测量实训、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建筑施工图会审与绘制实训、建筑预算及招投标实训、建筑施工方案实训、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安全管理等专项练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来检验学习的状况,并弥补知识体系的不足。

这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技能,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周期比较长,在工程上实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不能对在学校学习的岗位知识全面应用。对此,我们建设了满足最小教学班的实训场地,主要包括施工实体仿真实训室,钢筋加工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招投标模拟实训室,施工仿真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通过在实训室里演练操作,使学生能够对所有的岗位都能了解并应用,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解决了工地上危险的状况。通过岗前综合实训,学生掌握了从测量放线到竣工验收一系列的工序,并能够制定简单的施工方案,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2012级学生受到了岗前综合实训,通过2012级建筑系学生顶岗实习反映出,这届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4 结论

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2.5+0.5”的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人才培养改革后培养出的学生最受企业欢迎,学生在学校就对岗位认识深刻,到岗后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解析[J].职教论坛,2012.01.

[2]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基金项目: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特色校建设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子项目《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AZTSX1401002)。

上一篇:企业系统规划法习题下一篇:近代史张作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