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精选11篇)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1
于1956年, 是国家教改试点专业, 四川省精品专业, 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计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土建学科 (专业) 单位会员单位;四川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德阳市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兼秘书长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而教学团队的人员组成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坚持以“培育鲁班传人, 服务城乡建设”为指导, 由一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师德高尚、专业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组成。
团队带头人由建筑工程技术专家李辉教授担任。李辉教授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专家,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辉教授2000年至2003年曾在四川省质检总站担任总工程师, 2003年到学院后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 带领该团队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建设, 并坚持到教学一线为大学生授课。李辉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 主审教材13本, 独立或合作完成科研项目10项, 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项, 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试验30余项, 主持完成全省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鉴定27项, 主持制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暂行规定”、“四川省地基基础检测若干规定”等技术性管理规定, 审定建筑工程鉴定报告100余份。在李辉教授的带领下, 团队完成了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的编制, 推动了四川省建筑施工规范性、科学性的发展。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李辉教授作为四川省特聘专家全程参与工程质量鉴定, 并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参与灾区学校建筑物安全评估。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团队依托校内实训基地, 创建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训练系统, 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仿真实训环境, 学生通过模拟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定位放线、施工操作、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资料整理编制等训练, 获得对建筑工程的全面认识, 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缩短上岗适应期。这种综合训练系统为全国同类院校首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多数专兼职教师在建筑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技术、管理职务。例如:团队成员胡兴福教授是四川省建筑质量专家、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特聘监督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团队成员邵力群副教授是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在结构设计行业具有多年的设计经验, 曾多年担任学院设计所所长, 独立完成了多项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
团队兼职教师陈正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 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结构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团队兼职教师王永维,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建筑物鉴定加固委员会主任, 建设部建筑物鉴定加固标准委员会主任。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团队所承担的课程有《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等二十余门。在团队带头人李辉教授的指导下, 团队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组建为7个教研室。由于授课教师都是专业带头人、骨干专任教师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师, 都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 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该教学团队不断地进行各项教学改革, 如修订教学大纲、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等。由该团队教师编写的部分教材已经作为高职学院的推广教材。教学团队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基于施工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并以建筑施工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推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团队以“教学名师”为样板, 培育专业师资队伍。
团队充分发挥自己在行业技术标准、职业标准、教育标准制定中的独特优势, 根据社会需求引导专业设置, 坚持以行业技术标准引导职业标准、职业标准引导专业教育标准、教育标准引导课程体系、企业培训内容引导学校教学内容、企业考核标准引导学校考核标准的原则,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形成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团队根据建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建筑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按施工过程重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四上、二下” (上水平、上执业资格、上学历、上职称;下企业、下实训基地) 的原则, 建立健全专任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制度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 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培训、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了“老带新, 走出去, 请进来”的原则培养团队教师,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各种执业资格证书, 安排教师参加教师培训及各种学术交流, 全力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 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和高校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等多种途径聘任兼职教师, 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高校教师队伍。学院专门出台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聘任兼职教师的暂行规定》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队伍建设有关政策的暂行规定》, 对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模式也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十余年来,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了近10000名毕业生, 其中涌现出了以“鲁班传人”陈勇为代表的一大批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骨干。特别是在中国建筑企业20强之一的四川华西集团, 公司中层以上干部70%是我院本专业毕业的学生。
近几年来, 本专业群毕业生供不应求;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达100%, 有不少超过本科录取线的学生就读于该专业。2009年文、理科提档线均为我省高职高专第一。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 连续6年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9年, 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 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建造师培训等, 培训人数达数百人之多。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2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三、录取规则:
1、报考我院考生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报考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考生须无传染性疾病。
2、所有专业原则上均不限男女生比例。
3、我院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院且经省(市、自治区)招生考试部门批准投档的考生;第一志愿录取未满额时,按规定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
4、各专业的录取,原则上在填有该志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并参考相关科目成绩及特长;如果该专业录取未满,则从填有愿意服从专业调配志愿的考生中择优录取。
5、报考我院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在专业、文化成绩均上线的基础上,按专业与文考成绩之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6、执行各省市区有关加分或降分
投档政策。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距离成都市区40余公里)。学校始建于1959年,1960〜1962年曾改办为本科院校,定名为“西南重型机电学院”,2001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原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学校,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确立了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形塑空间。“春风化雨”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把寝室作为学生文明修身的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建设出了有较高知名度和参与度、富有教育性和稳定性的宿舍文化,破解了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
准确定位:理清宿舍文化建设思路
大学宿舍文化,是指学生在宿舍共同学习、生活、休息等活动中所依赖的物质环境,以及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它既包括宿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群体心态和校园舆论等精神文化。
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要围绕这一目标,将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宿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由此,学院提出要将学生宿舍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根据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承载体”,将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确定为:制度立人,完善宿舍文化建设体系;管理育人,提升宿舍文化建设品质;思想树人,创新宿舍文化活动载体;环境怡人,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将宿舍作为文明修身的课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健康的审美情趣,互助的团队精神”,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系统设计:探索宿舍文化建设路径
三级联动,形成宿舍文化建设机制宿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部门和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学院建立了“学校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部门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学生自我管理、群体凝聚”的三级联动机制,很好地实现了后勤保障及时、服务功能全面、教育管理到位的整体效果。学院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学工部、总务处负责人任副组长,后勤服务中心、保卫处、团委、各系部领导为成员的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文化环境美化、文化活动陶冶、党团工作渗透、基础文明修身的立体网络。同时,“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宿舍团总支”和“宿舍党小组”,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的“三自”作用。
立章建制,健全宿舍文化管理制度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宿舍文化规章制度,并通过考核挂钩,使其从对学生的有形管束转变成无形引导。学院先后制定了《宿舍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学生宿舍日常行为规范》《青年文明示范点评比办法》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其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宿舍安全与卫生、物业管理、网络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学院还把这些制度编入《学生手册》,人手一本,组织新生学习,做到有章可循、人人知晓。并将宿舍文化建设情况与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楼栋管理工作考核和学生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升本就业挂钩。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既保证了安全有序的学习生活環境的建立,又形成了健康积极的宿舍氛围。
文明修身,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工程学生宿舍是高校管理的难点,学生在宿舍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有着较少的言行顾忌,这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学院结合实际,从薄弱点入手,把寝室作为课堂,推行文明修身,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工程。以星级评比奖励工作为依托,开展“党员示范寝室”“最佳学风寝室”“卫生示范寝室”“最具文化氛围寝室”等特色寝室创建活动,实现“清洁、规范、文明、美观、高雅”的“五星级寝室”的具体要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走进寝室,看到的是光亮整洁的地板墙面,方方正正的被子,整整齐齐的洗漱用品,床上、床下、桌上的三个“一条线”。这些都三年如一日,学生严谨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就在这里一天天潜移默化地养成。
精心设计,创新宿舍文化活动载体学院坚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开展以建设良好学风为内容的学风建设活动,如围绕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开展知识宣传竞赛和辩论,评选学习标兵寝室等。二是开展以培养高尚情趣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各楼舍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体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寝室文化节”等;三是开展以党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团组织活动,结合宿舍文化活动,实行党员定点联系寝室制度,开展团内推优入党活动;四是开展以勤工助学为内容的助学活动,开设“爱心流通站”。学院还面向各系部和班级出版《宿管中心简讯》,展示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提升品质,优化宿舍文化人文环境“花草也含情、墙壁会说话”,学院分别将三个学生宿舍区域取名“松苑”“梅苑”和“竹苑”,在其周边栽种成片的松树、梅树和竹林,寄寓学子正直做人,谦虚上进。宿舍周边的无言湖、校园赋石刻群等,无不透出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清新的学府气息。宿舍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良师”,会普通话、懂电脑、举止文明、为人师表。二是“益友”,从生活细微处关心体贴学生,有求必应。各宿舍均设有文化活动室、电视放映区、贵重物品保管室、谈心室等功能房,还为学生提供代客留言、小型维修、熬药热饭等人性化服务。在宿舍形成的求同存异、互帮互助、谦让谅解的融洽关系,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身心和自尊仁爱品质的塑造。
三个对接:展示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实现了宿舍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在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工作方面,学院形成了两条经验:一是让先进思想文化成为主旋律。各宿舍均开辟文化活动室、报栏为学生提供报纸杂志阅读、电视播映、报刊代卖,校园广播系统覆盖全宿舍区,以正确舆论和先进思想占领宿舍文化阵地。二是实现党团工作的全覆盖。学生宿舍建设到哪里党团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学院在学生宿舍建立团工委和党支部,实行干部、党员定点联系学生宿舍制度,指导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实施“宿舍文化党员引领工程”,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了宿舍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结合根据统计发现,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表现出色的寝室团队,党员、学生干部乃至获奖学金的人数都要更多,而这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表现也更为出色。去年,学院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的71名焊接专业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今年的回访中,公司上下都对这批新员工赞不绝口。除了他们扎实的专业技能外,不怕吃苦、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乐于合作、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是他们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曾经三次到学校选聘毕业生的浙江中欧电器集团总裁吴国琳看了学生寝室后兴奋地说:“这里既看得到同学的严谨,又能感受到寝室的温馨,仅凭这一点我就看到了学生的素质,对你们的学生充满了信心。”
实现了宿舍文化建设与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宿舍文化是校风、学风的晴雨表,它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又促进着富有内涵和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领导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抓校风,就从良好舍风抓起;抓学风,就从杜绝学生沉迷寝室网游抓起;抓基础文明习惯,就从“六面光四条线”的寝室内务抓起……同时,学院领导也深刻地认识到,宿舍文化应是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学院一方面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将大学精神、大学气质、大学作风灌注到学生行为观念中。另一方面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又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实现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有力互促。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4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反映的是人在自身社会经历中的人文体验和在文化交流中的人文知识积累基础上, 通过内心的认定、积淀、升华而定型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态度, 倡导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的人格修养。 (1) 人文素质, 从宏观上来讲是指一个人成其为哲学意义上健全人格的“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在广义上讲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比如传统儒家社会所指的气节。从微观而言是指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内化,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气质。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人文素质是人类自己认识人类本身的学问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 做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做一个拥有自己人格思想, 学会独立思考慎独修身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 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形工业机器。
1.1 科技与人文
上世纪90年代, 在经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飞速洗礼后, 人们开始重新文化与思想。如同最后一位儒学大家季羡林也多次提出的文化论一样。当今社会人们回归人文素质的培育, 主要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空前的生存危机。科技的进步, 使得我们可以搭乘电梯到达高楼, 可以搭乘缆车到达山顶, 但缺失去行走之乐。科技的进步, 使上车睡觉, 下车拍照的懒人旅行方式得以实现, 但完全失去了游走之趣。科技的进步, 使得自动化生产线被广泛使用, 也直接导致了生产一线的员工大面积失去工作岗位。科技的发展, 也使得雾霾、等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再成为当年的话题词汇。于是人们力图通过提倡“人文主义”, 来改善科技的片面发展, 寻找克服当前危机。正如2012年“7.23”动车事故发生的时候, 西方媒体引用泰戈尔的诗句“中国人停一停你飞奔的脚步, 等一等你们的灵魂”为标题, 向中国人大喝一声, “人”哪里?“人”在何方?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黄金15年的大发展, 目前正在由规模扩张型想质量提高型转化。呈跳跃式发展的办学规模与生源数量, 使高职教育形势一大好。但我们绝不能就此而满足, 就此培养一批又一批只懂一门技术不懂独立思考缺乏健全思维的工具人。
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为纲、以就业为本”的自身特点, 使得课程内容的专业实践性很强。但专业分化较细, 学科较单一。比如各地都有的某某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某某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某某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另外, 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大多是从过去的中专升格或几个中级学校改制合并而来。在教师水平和教学硬件上有着从娘胎里带来的不足, 这就造成了其人文主义课程设置中有很多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尚未形成优势, 目前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也并未将人文主义教育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存在着以简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基础课程来充抵人文主义教育的粗暴化做法。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高端高素质的人文主义教育专业教师,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 也人为设置门槛。技术性专业教师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 只要硕士毕业, 专业对口, 试讲过关即可。而文科人文类教师的引进则门槛颇高, 非专业对口不要, 非男生不要, 非党员不要, 非博士不要, 非211、985大学不要。
3. 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功利思想在教育中蔓延渗透
现代职业教育本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催生出来的, 它的产生本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集中体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但迫于就业的压力与办学的紧迫性, 高职院校往往习惯于从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求程度出来来完成教学进展。这本身就存在着逻辑上的误区。故而在教学目地上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得教育目标与教育本身本末倒置。
创价大学的创始人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非常担忧地指出:“就教育来说, 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实惠, 是赚钱之道, 但这终归是作为结果而自然形成的。若把实现其利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生的终极目的, 就不是教育应有的状况。” (3) 但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 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实现利益的途径与工具, 成为实现人类欲望的桥梁。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实用主义, 这是可悲的事情 (4) 。而这种风气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唯实用主义论。若此风得不到纠正, 长此以往人们都成了技术知识的奴隶。
3.2 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迫切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发展转折, 传统的制造产业已经日薄西山, 当今与未来是属于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发展工具的新阶段。这对我们原有的职业岗位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与技术含量。其劳动力组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新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日新月异, 其技术更新发展时间倍减。比如一部智能手机新品价格可以达到四五千元, 但一年之后两三千元即可入手同款新机。就连一向以保值著称的iphone系列手机, 也每月定时退出系统技术免费升级服务来维持其市场占有率。曾有人戏言, 电子产品从产品上市之日起, 就在以每天4美元的价格在开始贬值。君不见, 昔日遍布街头的音响专卖店, 现在已难觅踪迹。当年红极一时的卡片磁带现在即便是在农村也难以见到。从卡片磁带到光盘时代, 人类用了20年;从光盘时代到数字化传播, 人类只用了不到5年。
也整因为高新技术的升级换代快, 这就造成了我国经济建设遭遇到了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难题。在深圳、汕头等地区甚至出现了十几万年薪聘请高级钳工的现象。当然这种钳工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工人, 在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就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尖端的高科技数字化机床、转床不再依靠人搬脚踩, 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而利用电脑来进行细节的局部控制。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任然在培养单方面强调学生专业一线技能学习的工匠式教育, 必然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 只能熟练而精细的完成在学校里学过的内容。无法做到自我提升。比如前文所讲的钳工, 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是使用的日本机床来进行生产。而在工作中一旦被换成来自德国数控机床, 由于长期缺乏人文主义的培养, 学习能力缺失, 必然造成工作中的巨大困难。我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的学生, 在师傅领进门后, 即便再刻苦再能干, 也往往表现的欠缺悟性, 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4. 总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将人文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概括为“一国国民, 如果不懂现代科学, 不掌握先进科学技术, 就必然会落后, 落后就会挨打, 任人宰割;而一国国民如果没有人文主义精神, 就会逐渐同化化, 国将不国, 成为一个个香蕉人, 不打自垮, 成为他人的奴隶”, 字字玑珠, 令人警醒, 发人深思。如果一所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人”培养, 学生也许能成为熟练的机器使用工具, 但由于其人文主义培养上的缺失, 导致其可持续发展乏力, 从而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
参考文献
[1]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一36)
[3]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专升本 篇5
咱们学校升本有两个学校,成都理工和西南石油。
成都理工要考数学,因此我立刻将其抛弃。西南石油考3科:语文、计算机、英语。乖乖完成学业,及早去工作,狠狠积累社会经验!
按照程序报考,好了,接下来就是重点——
【工商学院专升本备考终极大法】
1.教材只买英语。报名前后,去农大后门,去买红白相间的那种教材。强悍的可以一本都不买,直接略过这点。(PS:话说你们搬到聚源去了,悲剧啊,那自己看着买吧~)
2.练习册三科全买。你懂的。
3.备考期间专心工作,直到最后一个月。
「看好了,下面的是重点中的重点」:好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摘自我的语录。(嘿嘿~)
步骤一:将语文、计算机练习册后面的答案,直接抄到前面的习题里面。
步骤二:将写好答案的习题,熟读、熟读、熟读、熟读、熟读,直到看着习题答案脱口而出。
补充:1.英语每天按部就班做,不懂就查,没有捷径,做完测试题你稳过。
2.尽量不要一个人备考。当然,你要是有我这样神一般的毅力,另当别论,哈哈哈~
3.考试时间为一天,上午英语,下午分别是语文和计算机。
4.给你们打气:我用这个方法,英语提前40分钟交卷,语文提前90分钟,计算机30分钟交卷!
另外两大论题【你为什么升本?】和【来西南石油注意什么?】足够写好多的,因为XX原因,我把这2/3砍掉了。连上面的【备考】我都偷工减料,不过保证干货。哈哈哈~ 有事加QQ群吧:62571629 注明姓名、专业。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6
嵌入新主体,构建新教育
2010年,学院与龙信集团合作,开始尝试“双主体”办学模式。将龙信集团引入学校教学体系后,集团将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以奖励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符合条件的贫困生不仅可以得到龙信集团的助学金,成绩优异者还可获得龙信集团优先录用的机会。
双主体,双投入。学院与龙信集团共同出资200万元,在校内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龙信学院。龙信学院的成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宣传了企业的优质形象。龙信学院的日常工作由学校与集团共同负责,学校抽调骨干力量承担龙信学校的日常工作,集团也选派多名管理干部及技术骨干,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
双主体,双育人。企业成为教育主体后,在教学问题上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龙信集团不仅派出了优秀的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而且将企业文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全面带入学校。除课堂教学外,龙信集团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课程。集团根据计划将学生安排到各个项目组,并且派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并且以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因此,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进步非常迅速。
双主体,双师资。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硬件设施,而是教师人才。引入“双主体”后,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质的飞跃,在短期内解决了人才瓶颈的问题。根据协议,龙信集团每年分批派遣10名左右的现场技术人员来校从事教科研活动。同时,企业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在校教师在企业内从事挂职锻炼。采用这种模式后,由于在客观上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从而大幅度地推进了双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企业所提供的优质培训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本。
双主体,双优势。对于龙信学院的毕业生而言,在职业发展上将具有双重优势。学生在完成龙信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后,既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高职毕业证书,也可以獲得由龙信集团颁发的学业证书。具有龙信集团学业证书的学生,将优先被龙信集团录取。此外,龙信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参与过龙信集团的实训。因此,进入企业后将很快融入企业。同时,企业也会为每个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有更大的发展。
创业嵌入教学,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大胆尝试嵌入式创业教学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毕业生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提供创业体验,激发创业激情。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既是充满梦幻的,也是充满神秘的一件事情。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仅有创业的欲望和激情是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奠定良好的创业心态,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创业体验活动:一是企业参观活动。学校每年会开展大量的企业参观活动,所参观的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二是开设创业讲堂。学校每年会邀请一批企业家、创业家来校开设讲座,现身说法,为学生讲述创业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问题。生动的案例,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三是创业实验。创业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如果一个创业者不了解市场,那么再多的资金投入仍旧可能导致创业失败。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开设一系列高品质的创业课程。例如“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等,为学生了解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手段,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打造模拟创业平台。创业是一种系统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创业者全部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为了让没有经验的学生能够更为顺利地实现创业,学校成立了专业的网络创业中心,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智能化的创业平台。网络创业中心通过模拟创业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内全方面地体验创业流程,从而为真实的创业活动打好基础。同时,网络创业中心采用团队化的管理方式,鼓励创业团队之间开展竞争,并且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商业计划指导服务,从而为真实的创业奠定基础。
全方位的创业管理。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而言,想要独立创业并且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学校为每一个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全程式的创业管理。
以凯达学生实训中心为创业平台。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各种企业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消除对企业的距离感,以及对创业的恐惧感。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必要的岗位技能,以及必需的创业经验。
提供市场咨询服务。大数据时代,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有效的市场信息将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学校的智远信息调查中心,不仅为地方企业提供市场调查服务,同时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因此,积累了大量准确的市场信息。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市场信息指导学生调整创业方向,从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网络创业中心。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网络商业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商业模式,其前景非常广阔。学校适应时代潮流,积极鼓励学生在网上创业。学校的网络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创业指导,从注册网店到产品营销。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经过学习的学生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网店实战技能。
嵌入多元教学理念 构建多层培养模式
鉴于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化教育,学校领导指出,由于学生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也不同。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必须采取差异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有差异化的教学活动。
嵌入分层教学理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高职培养目标等因素,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并不局限于就业,而是提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提出了嵌入分层教学理念,以发展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有意向在学历上进一步提升的学生,学校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且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导;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学校则及时帮其分析问题,找到落后的根源。通过树立多元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发展。
开展针对性教学。学校领导认为,高职教育应当以就业为核心,开展有利于就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目前,学校推出了“职业平台+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所谓职业平台是由一些具有相似性质的专业所构成的,入校学生根据其所填报的专业被安排在不同的职业平台中,经过基础教育后,自由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适应,学校为他们单独安排专业教师辅导学习,并且针对不同民族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7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普通高等教育还是在继续高等教育中, 高等职业教育同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一样都属于主要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 不久的将来, 我国各行各业都要推行劳动准入制度, 这样, 社会向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建立起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目前, 国内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双证”说、“双能 (双素质) ”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特定”说等。通过综合总结, 我们认为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称, 如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技术职称, 如工程师、监理师、建造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双证叠加, 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教会学生, 达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中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 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相关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把尚未取得技术职务, 但有较长实际工作经验, 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的, 或已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 都称为“双师型”教师。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都是近几年从成人教育、专科教育以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转型而来,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大多沿用原学校的模式, 没有经过严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 很多教师虽有教学经验, 但缺乏相关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即使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任教, 但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 大多不能适应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高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实际上还存在着理论素养不强, 教学能力不高, 学历结构不达标难, 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定等不利因素, 客观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起长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平台。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措施
(一) 培训专业实践技能
培训主要包括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为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加大教师知识更新的力度, 应该定期分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 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实习基地锻炼, 提高实践能力。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相关协会、学会, 成为相关专业会员, 参加活动, 开阔视野, 增加交流教学与实践的机会, 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术和信息, 便于他们获得生产、管理基层经验的同时, 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考试, 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公司提供咨询和服务, 使教师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长期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 提高学历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水平, 对专业教师应创造条件, 分期分批派到专业对口学校进修提高。通过专业实践技能培训, 使多数教师尽量向“双师型”教师靠近, 最后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二) “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培养
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 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 是高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模式。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的合作, 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 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 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市场目标共同努力, 并用签定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与高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 企业为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 高校利用资源, 攻克企业市场实践的难题, 最终使合作双方都受益。这种模式为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供了最佳的实践途径。
(三) 到企业参加顶岗工作进行培养
根据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 学院委派教师到实训基地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实地顶岗;对于那些专业理论基础扎实,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且持有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筑经济师、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等任职资格的专业教师, 应鼓励其到企业中去兼职, 承担工程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 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达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地结合。
(四) 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来带动校内教师的转化
从企业引进一些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技术精英, 他们专业理论功底深厚, 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知识、技术的需要点, 动手能力强, 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带入教学中, 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他们的到来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同时他们在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织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与此同时, 他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促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 从企业引进技术精英、能工巧匠, 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五)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
根据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标准, 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增强“双师型”教师认证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法律效力。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另外, 还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如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的待遇, 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手段,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1.1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目的
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 意在让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规格、应用、材料检验、技术标准和材料储存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及不同的工程环境, 合理选择和使用相关的建筑材料的能力, 同时也是试验员、施工员、质检员等资格证的考核内容。
1.2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内容庞杂广泛, 知识点间缺乏联系。当前高职建筑材料只是在本科建筑材料教学内容上做了部分删减, 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传统模式的“老师讲, 学生听”以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以往改革主要放在优化知识结构, 制作绚丽丰富的PPT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改革成效一般。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 而高职学生较为欠缺。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 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高职“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对策
根据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而存在的上述问题, 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核心, 共建共享, 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1]。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借助微信平台, 融合数字化教育资源, 对建筑材料课程信息化教学进行改革。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关注课堂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最基本、最必然的要求。在目前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突出重点、难点, 明确教学目标[2];这要求教师将每章节内容进行解体、重组, 将每个知识点设计成教学环节, 关注学生深层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促进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在新的教学模式冲击下, 教师的角色与定位也在发生转变, 以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教师组织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所有过程, 从备课到课后学习指导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作为基本的关照点, 精心设计, 让学生有效进入学习过程, 优化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导”得流畅自如, “讲”得精准到位。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 分享有关教学资源, 将难点或重点内容做成微课, 配合讲义及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方便学生提前预习或课后复习。
学生主动参与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条件, 如果学生不想学, 那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就是句空话, 想要学生主动参与, 就得将学习植入他们经常爱做的事情中, 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微信平台【3】。此处笔者利用微信平台, 建立 “川信建筑材料课程平台”公众账号, 平台开设“课堂资源”、“互动管理”和“实习实训”模块, 通过它推送课件、视频、作业等教学消息, 当前公众号平台开设了课堂资源、互动管理和实习实训三个模块, 对教法与学法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教学优化。
课堂资源模块提供的“课件发布”和“自测题库”两个分模块, 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数字资源。将每次的课件提前上传到平台, 供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建筑材料》课程提前预习至关重要, 往往直接影响教师上课质量。如水泥和混凝土两章节知识将在下节课学习, 教师通过平台提前将课件发布给学生, 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使老师和学生有教可学;自测题库则是将课后自测题传到平台, 供学生检测。通过平台, 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性强, 需要通过实验来阐述其原理。微信课程平台提供实习实训模块, 将每次实验以 “实训任务书”的形式推送给学生, 学生提前准备。借助此方式, 学生能轻松的接受学习, 也便于学习, 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助该平台交互式模式, 既能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 也能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如:在体现建筑外观材料的课题中, 学生自由组队, 用模型来展示建筑外观材料, 要求各小组进行市场调研, 用报告书来展示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价格等。最终将团队成果 (模型与报告书) 在平台上展示, 采用投票的评价形式给团队作品打分,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现在很多学生都在他们的社交软件来分享他们学习成果, 获得别人的肯定。
另外,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建议, 协助教师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平台运行模式
三、结语
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运用, 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教学效果有所好转, 教学质量较之以前也有所提升;实践证明, 这次尝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张丽霞, 可视化教学设计工具快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14
[2]许文娟, 谈设计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和典型性, 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4.1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9
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层次学生而设置的一种英语水平能力的标准化测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众多, 对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英语教学影响巨大。英语三级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社会和学校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当看到三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正面影响和对提升大学英语水平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应当关注到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大学英语三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还需通过实证研究来加以论证。
二、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
(1) 反拨效应假设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 (backwash&washback) 。反拨效应分为正面效应和反面效应。Alderson&Wall (1993) 首先提出了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15个假设。Alderson&Hamp-Lyons (1996) 提出, 反拨效应的影响和作用除了测试因素之外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因此, 又提出了一条假设:测试会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别的反拨效应。
(2) “PPP”反拨效应模式
Hughes (1989) 提出了“参与者—过程一结果”的模式。“参与者” (Participants)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教材设计者和出版者;“过程” (Process) 指“参与者采取的有助于学习的任何行动”, 如教材开发、大纲制订、教学方法的变化、学习和应试策略的采用, 等等;“结果” (Product) 指“所学知识或技能”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质量 (如流利程度) ”
(3) 显性一隐性反拨效应
Prodromou (1995) 指出反拨效应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前者指的是直接的、明显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 如模拟考试。后者指对教学的深层次、不明显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Prodromou认为,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对于语言教学是负面的。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从参与者 (考生, 教师, 教育管理人员) 、过程 (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 和结果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三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
研究回答了以下问题
1. 参与者对于三级考试反拨效应的认识。
2. 大纲的制定, 教材的选用, 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特点。
3. 教学效果如何, 学生在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取得成绩说明了什么。
4. 除三级考试外, 还有哪些影响英语教学的因素。
(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 英语教师以及教育管理人员, 研究的方法有问卷调查, 课堂观察, 面对面访谈, 这些研究手段经过广泛咨询, 多次修改, 具有较高的信度。除此之外, 本研究还分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考试数据。
1.问卷调查
问卷包含五度量表, 多项选择, 开放式问题, 内容涉及:大学英语三级的考试性质和目的, 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正面的反拨效应, 负面的反拨效应, 促进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2.课堂观察
作者设计了一份英语课堂观察表, 内容涉及到课堂使用的材料, 教材的完成情况, 教学时间的安排, 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设备的使用,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使用英语的情况, 主要的语言知识, 强调的语言技能, 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的反馈等。
3.面对面访谈
访谈以个体和小组的形式进行, 对象包括教学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一线教师以及部分学生。
4.其它方法
本研究对学生做的历年三级真题试卷进行分析, 并且研究的大量文献, 分析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其它非考试因素, 如学生生源, 教师素质, 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等。
(2)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证明三级考试对大学英语考试起到了明显的正面反拨效应。参与者对于三级考试反拨效应的认识方面, 考生认为三级考试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目标和检测标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能够发现自身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三级考试能够带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且激励他们继续以后的英语学习。
三级考试对于教学过程的影响方面, 学校英语教学的大纲制定, 教材选用, 教学计划的安排方面都考虑到了三级考试。教材除了选用高职高专类综合英语以外, 还配备了针对三级考试的练习册。教学计划和安排也充分预留了三级考试强化训练的时间, 在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英语基础的同时, 每个学期在考前抽出4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三级考试强化训练。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有一定的变化, 前期综合英语学习期间, 教师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后期的考试强化训练, 教学方法较前期单一。
我们在看到三级考试明显的正面反拨效应的同时, 还应当注意到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反拨效应,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在大一年级进行, 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对于三级考试的投入大, 期待高, 目标明确, 课堂参与度高, 教学顺利, 效果明显, 然而第二学期再进行考前强化训练时,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下降, 课堂沉闷, 教学开展困难, 学生配合性下降, 教学效果没有第一学期好。三级考试带来的负面反拨效应越发明显。
四、提升三级考试正面反拨效应和降低负面反拨效应的意见
如何才能在第一学期使得三级考试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 而在第二学期将其负面作用降低到最小?在第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对通过三级考试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来说, 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的自信心不强, 自律性不高, 通过考试奖励, 能够给他们更大的动力和更持久的坚持, 奖励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 比如通过三级考试的同学, 期末成绩能够加分, 对于刚入大学的新生来说, 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回家过年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我们也这样实践过, 学生的学习动力确实更强。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 有很大一部分通过三级考试的同学并没有继续考级的愿望, 没有通过三级考试的同学, 自信心受挫, 学习动力不足, 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第一学期的方法来,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因此, 这一学期, 还是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我们应当适当的弱化三级考试的教学比重, 强化学生对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的兴趣, 过度的考试强化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材选用应考虑更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教学方法更应当更灵活多样,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热爱英语, 提升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论
大学英语三级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的英语教学影响很大, 其正面的反拨效应十分明显, 其负面的反拨效应, 我们也应当重视并且想办法将其降至最低, 语言测试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自我检测的途径, 它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应当注重它, 善于运用它, 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英语, 热爱英语, 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摘要:语言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论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对于高职高专类院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并且提出一些提高考试正面反拨效应和降低负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测试,反拨效应,英语三级
参考文献
[1]Alderson, C;L.Hamp-Lyons?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J]?Language Testing1996.
[2]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黄大勇, 杨炳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战略最先源于军事领域, 是确保军事集团取得战争胜利的全局性思维和方略。由于军事与商业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些商业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便将军事战略的一些基本原则、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商业实践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什么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论, 不同的学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简言之, 战略管理就是使用战略作为手段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是一个使战略展开的动态过程。在战略管理的研究中,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哈尔等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21世纪知识管理阶段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指导着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
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
(一)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关于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划分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亨利、汉斯曼的划分方法, 即将非营利组织按两组特性来划分:主要资金来源的性质———捐赠/经营, 组织的控制属性———共有性/企业性 (共有性指组织由使用者控制, 企业性指组织由职业管理者控制) 。一般来讲, 一个非营利组织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法人实体;组织或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府的组成部分;除用于非营利目的外, 不直接或间接地分配利润、收益或资产。按照上述标准, 中国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通常包括三个部份: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我国存在一支庞大的事业单位大军, 鉴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刚刚起步, 为研究方便, 本文所称的非营利组织泛指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和组织, 涵盖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二) 非营利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在军事领域以外应用战略管理是从营利组织开始的, 但是目前非营利组织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竞争, 不能仅靠传统的资助, 必须转到市场去寻求资助, 比如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如何面对竞争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有限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科研单位甚至福利组织等事业单位这些非营利组织有很好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 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WTO框架下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作为开放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约束;是从2003年开始, 国家加大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力度, 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 将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 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 非营利组织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念
非营利组织要实施正确的战略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理念:
价值创造理念。价值创造抓住了人们观念中一个关键的转变, 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视角。在企业的经营中, 只有你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真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解决了用户的需求, 用户才能付钱买单。
市场与交换理念。就本质上讲, 所有的组织与外部都保持一种交换关系。非营利组织的行为是通过对“目标消费者”施加影响, 要求目标成员交换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有益的东西。
营销理念。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之间以及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都在争夺社会资源。
效益理念。从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理解, 效益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是:第一, 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第二, 高等职业教育总规模迅猛扩大, 但是高职的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 一些高职学院出现招生和就业两难的局面。第三、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第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什么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才水平总体偏低的社会环境下, 出现这么多的大学生被拒之于职场之外的现象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形成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办学机制。
四、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战略管理的框架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 由四川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是西部地区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通信类高职学院, 目前在校生近4000人。作为刚跨入高校行列的新兵, 经过几年的努力, 2006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 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从迈入高职行列那天起就一直从战略上进行谋划如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一) 分析自身的优劣势
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 是为了回答学院“现在在哪里”, 是进行战略谋划和战略管理的起点。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基本办学条件, 尤其是在通信专业实验实习条件方面十分突出;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长期的通信职业教育积淀, 已经铸造了良好的通信教育的品牌与声誉;深厚的通信行业背景, 使学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背景作支撑;电信业规模的扩大和电信产业链的延伸, 使学院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具有地处成都优越的区位优势, 有利于向西部其他省区进行辐射。但是学院也清醒地认识到因为电信管理体制的调整带来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模式的变化, 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 学院发展地域空间受限等自身的不足和劣势。
(二) 明确使命和定位
学院使命的定义是基于“价值创造”的理念集中回答了“学院为什么而存在”, 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体现了从外向内的一种市场化的视角, 使命的陈述不仅凝聚了内部共识, 指明了全院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而且得到了社会特别是通信行业的广泛认同。
在清醒地认识到学院优劣势的基础上, 学院将“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让每一个通信企业骋用学院的毕业生;以优质的人才与教育服务, 为通信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成为行业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其自身矢志不渝的使命追求。
定位解决了“学院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鲜明的市场定位一定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独特的空间, 能够起到明显的市场区隔的作用。
学院将定位概括为“面向邮电、服务社会;立足西南、辐射全国”。这个定位从服务对象、服务空间、专业设置上都为自己设立了明确的边界, 避免了在实际中单纯市场化的倾向, 体现出自身的特色。
(三) 拟定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回答了“学院未来往何处去”的问题。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 有限的资源只能用于有限的目标, 盲目地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只会稀释办学资源, 从而失去办学特色。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唯一一所同时是西部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通信类高职学院, 不仅在西部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 同时在全国通信类职业教育同行中亦有重要的影响, 是业内公认的品牌学校, 因此学院确立的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以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为主体、短期培训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就业顺畅、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全国通信类示范性高职学院和西部一流的通信员工继续教育基地。
(四) 选择发展战略
要实现发展目标, 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战略作支撑。发展战略的确定, 实际上就是竞争战略的确定。学院的发展战略模型为“充分发挥学院现有优势并广泛利用外部机会, 实行差异化战略。”该战略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要点: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整合功能, 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办学优势, 不断强化与通信业界的联系, 丰富和创新“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内涵;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外部市场机会,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坚持适度规模、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以“满足通信行业维护、建设、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学院主要的细分教育目标市场, 实现在通信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不可替代性。
(五) 构建核心能力模型
构建核心能力模型的实质是描述学院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路径, 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学院的核心能力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教育服务“产品”。学院的核心教育服务“产品”是基于满足通信行业维护、建设、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需求而提供的高职学历教育。 (2) 独特的教育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具有持续的模块化教学课件与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开发能力上。 (3) 独创的应用性科研能力。针对通信企业在维护、营销、服务及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推广与应用, 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能力。 (4) 建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5) 持续的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决定了学院能否以最快速度把学习的新知识和获取的新信息应用于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以适应客户 (学生和用人单位) 和市场的需要。
(六) 细化战略实施的举措
战略实施的举措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具体化, 是确保战略落地的关键。为了实现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战略目标, 学院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战略执行: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尤其是构建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的机制, 加大分配向教学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的倾斜力度, 坚持和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 (2) 加强专业建设。 (3) 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尤其是加强实验实训“软件”建设, 建立富有“邮院”特色的实验实训体系。 (4) 加强招生及毕业生就业。 (5) 加强通信企业员工的短期培训工作。 (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建立与通信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校园文化, 以营造培养通信职业人才的文化环境, 实现毕业生从“学生”到“通信企业员工”角色的快速转变。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艾伦·R·安德里亚森.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2)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篇11
1. 对象
在第24个世界无烟日前,学院爱卫办以学生、教职工为问卷调查对象,在全院随机抽取了1200人,年龄在18-55岁之间,主要调查对象年龄层在18-22岁的学生段。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吸烟调查问卷,题型设计为单选或多选。问卷分选择题和问答题,采用无记名的填写方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998份,回收率83%,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应答率100%。
二、结果
1. 学生和中年人吸烟人数呈上升趋势
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我院吸烟人群较多,大约占全院总人数的1/5,其中学生和中年教职员工占较大比例,中年教职工吸烟人群最多。具体数据见下表:
1、不同调查对象吸烟人数百分比
2、各年龄阶段吸烟人数百分比
2. 被动吸烟人群多
根据调查可知:我院通晓“无烟日”,知其相关知识,支持无烟环境的人占总人数的25%,全院师生无烟意识淡薄,受烟草危害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
3. 吸烟带来的潜在问题多
由于吸烟人群比例大,从而产生了一些常见疾病,如肝癌、肺癌、喉癌、冠心病等,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此外,吸烟还使校园环境卫生出现很多弊病,如烟头满地、烟雾缭绕等,给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造成很大困扰。
三、讨论
1烟草的危害及当今吸烟现状
1.1吸烟原因
吸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人们很难意识到吸烟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更不容易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性。随着大学社会活动自由度的增高,其吸烟率也急速增长。其中因为好奇心而吸烟的人是最多的。其次,朋友、同事、父母等吸烟群体也是影响大学生吸烟的原因之一。
1.2吸烟危害
1.2.1对青少年的危害
根据我国有效数据显示,大部分吸烟人群都是青年。据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且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比成人弱,易于吸收有毒物质,损害身体的正常发育。吸烟开始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也会越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也同时决定着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1.2.2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它几乎损害人体全部重要器官,这些损害对于孕妇来说会更加严重。而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尤其针对被动吸烟的妇女,吸烟甚至会对孕妇腹中的胎儿产生一些特殊的危害,影响胎儿的健康。
1.3吸烟现状
鸦片战争以来,烟草成为中国致命的杀手。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危害成分,吸烟时产生的烟雾里包括尼古丁等40多种致癌物质,而吸烟也成为继高血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据统计,目前全球13亿烟民,至2011年高达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此外还有60多万因接触二手烟死亡,预测到2030年全球因烟草而使用而导致死亡人数会增至800万人,因此控烟形势十分严峻。
四、控烟存在的问题
创建无烟校园,客观地审视当前在烟草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设法提高学生与教职工的无烟意识,提升学院的文明形象非常必要。在控烟中,全院师生无烟意识淡薄,学院相关控烟制度建设不健全等等是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
1无烟意识淡薄
随着我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吸烟人群也在不断增多。一是,学院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没有较强的约束性;二是,我们的广大教职工、学生在吸烟问题上自制能力不强,对烟草的抵制弱;三是学院对校园无烟教育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三个大的弊端导致广大师生无烟意识薄弱,办公室、学生宿舍“烟雾袅绕”“烟蒂满地”的现象十分严重,给我们学院环境乃至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学院尚未制定出与“无烟校园”或“禁止吸烟”有关的管理约束制度,对无烟宣传活动也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从而使控烟管理工作很难顺利推进。
五、举措
控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5.31无烟日前后两周,学院进行了无烟日的宣传教育及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宣传展板、温馨提示、电子屏的宣传、校园广播、无烟签名动员等。
六、总结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表明目前我院吸烟形势十分严峻。虽然我院在无烟日加强了无烟宣传并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但在行动力度上还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院进行无烟教育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推进无烟校园的宣传与管理,为我院的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其中烟草就是致命的危机。创建无烟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是高校履行的社会责任, 培养合格人才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针对吸烟的现状,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 从几个层面进行了一次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吸烟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琳、刘小梅、宋光.综合院校大学生吸烟及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5) :616-617
[2]王泉海.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5) :408-409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荐阅读: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11-06
四川管理职业学院07-08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05-10
四川大学建筑学考研08-24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分数线07-04
四川省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遗失申请08-14
四川省外建筑业企业入川管理规定09-21
四川省建筑工地需要的安全资料目录a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