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精度

2024-07-02

沉降观测精度(共12篇)

沉降观测精度 篇1

建筑行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更是成为了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成为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水平的关键因素, 对建筑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中之重, 可以有效确保建筑安全, 从而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 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在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过程中, 对其精度具有十分高的要求。要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保证沉降观测的精度, 科学合理地选择仪器设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其中数字水准仪就是进行沉降观测中的一个重要仪器设备。

1.1 数字水准仪的特点

与光学水准仪不同的是, 数字水准仪在读数方面更加准确客观, 测量过程中精度很高, 速度与测量效率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同时操作上没有很大难度, 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能够自动改正。另一方面, 光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数字水准仪产生影响,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现不可避免, 例如, 一些工程在进行沉降观测时, 在第一层设置了相应的控制点, 若施工人员在这层之上施工, 外部光线就无法满足设定要求, 这种情况下, 就只能采取人为照明的方法, 数字水准仪在进行读字过程中会受到直接影响, 造成沉降观测精度不准[1]。

1.2 数字水准仪的缺点

对于数字水准仪来说, 在其周围的一定距离内不可以有震动源, 这是因为数字水准仪会受到震动源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若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过程中, 有其他的设备仪器运行, 数字水准仪就会无法使用, 这时, 就要运用其他的仪器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2 沉降观察施测程序和步骤

2.1 技术设计书的编制

技术设计书的编制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甲方的相关要求来进行。技术设计书是建筑工程中沉降观测实施的基础前提, 所以, 设计书的设计内容一定要详细、全面, 要注重实用性与操作性。在充分得到甲方的认可后才能实行。另外, 参加技术设计书制定的相关技术人员的选定也十分重要, 尤其司镜人员的选定, 对设计书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要注意选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高操作水平的司镜人员进行编制, 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特点, 设计观测方法, 对观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2]。

在进行技术设计书的编制过程中,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精度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的设计要求、重要性、相关规范等进行选择, 测量的精度要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本身的沉降情况。

2.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在布设建筑物观测点的过程中, 观测点要能够充分反映地基变形的特点, 并且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和建筑物自身的特点进行特点。埋设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该满足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尤其要重视因房屋装修而引起的观测点的破坏, 避免影响建筑物沉降的连续观测[3]。

2.3 高程控制基准网和固定观测路线的建立

变形测量过程中基准点的布设要从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出发, 在基准点的变准石稳定之后建立高程控制基准网, 并且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适时合理地对观测路线进行修改, 在第一次测量结束以后,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2.4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变形分析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要依据观测时间的具体要求, 坚持“五定原则”进行观测, 根据每个观测周期的平均差值进行计算, 列出表格进行统计, 再根据所列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数据结果绘制出建筑物的沉降量曲线图, 对沉降量进行分析, 总结出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3 沉降观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3.1 沉降观测精度的确定

对于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要求较高, 过低或过高都不行, 要根据建筑工程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保证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 对于高层建筑或是一些重要建筑物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二级以上沉降测量标准进行测量, 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测量结果。

3.2 沉降量曲线的分析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 沉降量与观测时间关系曲线是变化的、起伏的, 具有一定的形成原因,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 在第二次沉降观测之后曲线出现回升, 而在之后的沉降观测中又会慢慢下降, 这种情况的出现, 可能是由于第一次的沉降观测精度过低造成的。如果回升范围超过五毫米, 那么首次沉降观测的结果将会作废;如果回升范围在五毫米之内, 那么需要将第二次的测量高度与首次测量标准保持一致[4]。

第二, 若果曲线突然在某个节点大量回升或是下降, 这时, 可能是沉降观测点在工程施工时被碰动造成的, 对于这种情况, 要时刻对每个观测点进行观察, 对那些受到碰动的沉降观测点进行记录, 以便给后期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要选取其相邻的沉降观测点中的同一时间的测量的沉降量作为被碰动点的沉降量。

第三, 沉降量曲线如果从某一时点开始逐渐回升, 那么主要可能是由于水准基点出现下沉造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根据高级水准点进行符合测量, 以找出水准基点具体的下沉数值, 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相关结果进行及时改正, 对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记录, 以便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 保证建筑物的建筑质量[5]。

4 总结

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建筑行业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建筑工程施工更是建筑行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研究成为了建筑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本次研究通过对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实施程序与步骤进行分析, 对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 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希望可以为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振, 潘国荣.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 10 (12) :123-125.

[2]曾凡斌.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精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0 (12) :250-253.

[3]卢继峰, 冯雪伟.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和措施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5 (04) :263-265.

[4]沈彦文, 花向红, 王新洲, 等.水准尺倾斜对沉降变形量的影响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 10 (05) :142-145.

[5]宁电刚, 李玉斌, 程晓军, 等.提高沉降测量观测精度方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12, 05 (04) :130-136.

沉降观测精度 篇2

沉 工程名称:建业百城天地施工单位:上海九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2018年5月2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沉降观测点布设----------------------1

四、沉降观测方法-------------------------2

五、沉降观测资料-------------------------4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巩义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的巩义建业百城天地,场地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紫荆路与伏羲路交叉口西南角。

本工程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地上商业部分为三层,局部夹层。高层四层以上为公寓,共22层。

本工程地下一层层高为5.7m,局部6.8,一层层高为5.6m,二、三层层高为5.1m,四层以上公寓层高为3.3m,屋面标高75.8m,局部83m。

本工程室内地面±0.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为207.800m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4、施工图纸 三.沉降观测标点布设

3.1.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布设

3.1.1.作为后视的水准基点必须牢固稳定,不允许有沉降、位移变化,据此达到对沉降观测标点的控制作用。

3.1.2.在现场于商业楼的南北两侧侧布设2点,即可满足施工测量要求。

水准基点的布设须达到下述要求:

①水准基点点位布设选择距沉降点不大于80m,且安置1-2次仪器即可直接成沉降观测。

②水准基点点位布设要安全、稳定、不受冻胀影响,通视良好。

第 1 页3.1.3.施测记录时,水准高程值可取绝对高程,也可取相对高程。3.2.沉降观观测标点布设

沉降观测标点采用成品沉降观测点,呈“L”形。一端焊接在带铯埋件上,灌孔浇筑于砼结构外墙内,出露段长100mm,端部磨圆,涂刷红色油漆。

3.3.沉降观测标点埋设要求

3.3.1.沉降观测标点埋设必须稳定牢固,以利长期使用。对标点需加强保护,不得遭到破坏,在工程竣工时移交给建设单位。

3.3.2.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及时建点并编号,以便及时测记到原始数据。

3.3.3.沉降观测标点的位置要避开障碍物,通视良好。标点位置距砼结构阳角不小于200mm,距砼结构边缘不小于500mm,这是考虑到与墙边有一定距离,以便立尺时不致受到上部结构的障碍。

四、沉降观测方法

4.1.沉降观测精度

本工程沉降观测据测量规范以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其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为0.40/n mm,其中n为测站数。

沉降观测所用仪器,其望远镜放大倍率≮24倍,气泡灵敏度≯15"/2mm。水准仪精度等级S3即可满足上述要求。

4.2.沉降观测时间

4.2.1.作为单体建筑,第1次观测在沉降观测标点安设稳固、1F结构墙体施工之前进行。

第 2 页4.2.2.作为高层住宅楼,主体结构施工每增高1层即观测1次。4.2.3.本工程竣工时,观测1次。

4.2.4.若工程因故停工(如冬季施工休歇期),在停工时和复工前应予观测沉降量。

4.2.5.若工程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逐日或间隔几天连续进行观测。同时应对裂缝展开宽度进行观测,以提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的依据。

4.2.6.据本工程地质勘测和地基处理情况,建筑物沉降预期2~3年即趋于稳定。本工程在主体结构封顶后,第1年内观测4次,第2年内观测2次。

4.3.沉降观测方法

4.3.1.各沉降观测标点首次高程值的确定必须测量及时、准确,这是建筑物沉降观测要求的基础。这些起始数据将是后续数据作以比较的依据。

4.3.2.沉降观测所用仪器须经过检测校正,有有效的检定合格证书。

4.3.3.每次观测时应按固定的后视点和计划的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相近且≮50m,以减少仪器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4.3.4.各沉降标点观测完毕后要回归到原后视点闭合,其闭合误差<1mm。

4.3.5.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时间的系统观测作业。为求得数据准确可行,宜采用固定人员、固定仪器,按预定时间和计划的观测路线

第 3 页进行观测。

五、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在工程竣工时移交建设单位。

5.1.每次沉降观测均需认真、翔实地填写“水准测量手薄”和“沉降观测记录”。

5.2.沉降观测最终成果,含:

a.建筑物平面图,含永久沉降观测标点位置和编号; b.建筑物沉降量统计表;

c.建筑物沉降曲线,系沉降量、荷载、时间3者变化曲线。5.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沉降观测结构按生产月度随工程统计报表同时递报建设单位。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控制

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未来铁路的发展方向。高速铁路的主要特点就是速度快,追求的是舒适性和安全性,所以高速铁路对轨道的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另外,它的维修和保养成本比普通铁路也高出很多,所以一旦出现沉降变形,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铁未来的健康发展。

1、高速铁路沉降观测

1.1简要概述。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是铁路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属于铁路轨道日常维修与保养的一部分,做好轨道沉降观测,对于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建设以及运营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非常快,一般铺设的是无砟轨道,这种铺设方法对工程竣工后轨道沉降的要求极其严格,一定要保证施工后轨道沉降不能于高15毫米;而对于路桥以及路隧结构物的过渡路段,要求其轨道不均匀的沉降差一定不能高于5毫米;其纵向变形折角要低于千分之一。另外,轨道铺设期间,一定要确保按照轨道设计的要求对其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以确保高铁轨道的铺设质量。

1.2观测方法。一般情况下,高速铁路在建设和运行阶段都会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其轨道的沉降进行观测,过程中,由于沉降观测的目标不太一致,所运用的沉降观测方法也不同,常用的几种观测方法有:运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量;精密的三角高程测量;雷达干涉测量等等。

1.3沉降观测点的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一般分为变形观测点,基准观测点和工作基点。其中变形观测点最好选在已经发生变形的轨道上,要求观测点牢固,方便观测,外形美观,并且不能破坏其外观;基准观测点要选在可以长时间保存的位置,每个观测网至少设置三个以上稳定的基准观测点,并且每个观测点的间距要小于1千米;工作基点最好是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另外,这些基点在观测的过程中不能有变化,一般是200米左右的间距。

1.4观测仪器的使用及要求。高速铁路为了达到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已经不再使用精密光学水准仪进行轨道沉降观测,目前运用的是精密数字水准仪,这个改变不但减少了人为误差的产生,同时还提高了观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考虑到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很容易受到外来的一些因素影响,沉降观测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观测的路线,观测的方法以及观测人员,另外,还要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完好。

2、沉降观测数据的管理

2.1前期工作安排。沉降观测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决定着未来该项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各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要就此事组织一次会议,明确一下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具体分工事宜,并作出相应的工作文件报告。主要分析讨论的是:沉降观测工作的人员构成;对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对一些非常规数据的分析及应对方案;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等等。

2.2辅助资料的整理。沉降观测要想做到程序化的管理,相关部门或单位要提交有关沉降观测的一次性文件,文件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施工情况,以及一些观测点和观测控制网的相关情况。另外,设计单位或部门也要把其负责的相关工作做成文件,提交给其他相关单位。

2.3监督管理。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配合项目监理部门的审查,审查内容一般主要有:沉降观测控制网的设置;观测仪器的置备以及观测标志的设定等等。除此之外,监理部门还要审查外业沉降观测人员的相关工作资质以及观测仪器的相关证书,并做好沉降观测的审查报告。在正式开展沉降观测工作的过程中监理部门还要组织好专业人员对其它相关施工单位进行站立式现场监督与管理。

3、观测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

3.1常规检查必不可少。沉降观测数据信息在入库和生产的过程中,常规检查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首要工作。在沉降观测工作开始前,一定要仔细现场检查沉降观测各个观测点的布置情况,必须确定每个观测网点的布置都能符合沉降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沉降观测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每位沉降观测人员都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观测,监理部门有必要在实施过程中,派相关人员对观测的整个过程进行站立式管理与监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做现场指导;相关监督管理人员要在对沉降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打包入库时,进行严格审查监督,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也能保证所有程序都能规范化进行,不受任何人为原因的打扰。

3.2设置监测试验段。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并且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化工程项目,涉及到很多高新技术领域,所以国家要求承接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提前分析研究高速铁路建设要用到的一些核心技术。那么,沉降观测工作也要这样,需要先设置沉降观测的试验路段,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施,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汇总问题,并充分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全面的观测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3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而其中的沉降观测工作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和相关经验,人们很难全部掌握,因此把这些复杂的行业准则,技术规范和专家的经验汇聚在一起,建立优化数据质量的知识库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沉降观测工作,从而优化沉降观测的数据质量。沉降观测信息数据非常巨大,只靠人工控制和管理没有办法完成数据的审查工作,必须运用电脑进行操作管理,如果把现有的识别异常数据的经验,转变成电脑可以识别的知识库,就可以有效的帮助观测工作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沉降观测的监测工作,关系到整个高速铁路建设这个大项目的未来发展。所以从主观层面讲,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并且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感;从客观层面讲,沉降观测人员是获得准确观测数据的主要力量,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全面掌握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能,还应考取从事该工作的相应资质。

4、结语

总之,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随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实现高速铁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其长期的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中国铁路部门时刻都不能放松对高铁轨道沉降的观测,并要随时反馈监测的数据信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大勇,杨宇鹏,胡晓军.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数据管理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7(2)8:9-92.

[2]陈善雄,宋剑等.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沉降观测中的误差分析及精度控制 篇4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各种民用建筑与大型的工业建筑日益增多, 这必然会导致地面本来状态发生改变, 从而向附近地基施加一些压力, 使得建筑物出现沉降, 造成建筑附近地层与所占地基发生变形。因此, 为了保证工程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需要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 给后续施工与设计提供相关参数, 确保居民财产与生命安全。

1 观测的方法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 一般通过几何的水准测量方式进行观测。在实际观测中, 应用我国二等水准进行测量, 能够满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需要, 通常沉降的观测视距应严格控制在20m以内。对于一些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观测, 为保证测量的精度,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除了满足以上所说的国家二等水准测量之外,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固定的原则, 在操作过程中, 需要对观测路线进行固定, 同时固定观测仪器与观测人员, 从而固定观测权; (2) 当起算时基准点一致前提下, 观测路线闭合, 多冻建筑物同时进行观测的时候, 各单独建筑物要进行独立观测, 同一栋建筑物可以切割成多个闭合的环节进行详细观测; (3) 每次进行观测之前, 一定要先检测基准点。

2 误差分析

2.1 仪器的误差

2.1.1 水准尺的误差

因为水准尺的规划不够准确, 容易受到弯曲、迟长变化的影响, 因此需要在严格校验水准尺以后才可以使用: (1) 尺接头的误差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控制方式是:在水准的侧段内设置一根合适的尺子, 同时将侧段站的数目设置为偶数站。 (2) 尺零点误差影响, 主要控制方式是:在水准的侧段内交换使用两根不同的水准尺。其中, 下测站主要使用前视尺, 同时将侧段站的数目设置为偶数。

2.1.2 仪器校正以后残余的误差

在校正以后, 仍然残留i角校正后残余的误差, 主要由于仪器受震动的影响或者是长时间使用, 导致望远镜水准管轴和视准轴极度不平行, 从而引起误差。该误差控制方式如下:尽可能把仪器设置于前后视距离相等位置, 将误差影响减弱或者是消除。

2.2 观测的误差

2.2.1 视差的影响

一旦出现误差, 尺将无法和十字丝的平面完全重合, 导致读数出现误差;在观测过程中, 观测者眼睛所在位置不一样, 其读数也会存在差异, 从而存在读数的误差。降低视差控制方式如下:在开始读数之前, 需要认真对光, 将视差消除。

2.2.2 水准尺的倾斜影响

若水准尺向着视线左右倾斜, 在观测过程中, 容易察觉与纠正望远镜的十字丝。若水准尺具体倾斜方向和视线的方向同向, 则比较不容易察觉。水准尺的前后倾斜会导致尺上的读数变大, 其对读数影响, 和尺上实际读数大小以及尺倾斜角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具体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

3 外界条件影响

3.1 水准点影响

通常水准点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1) 没有处理好水准点的顶端情况, 例如:顶端的搁置面粗糙与不平, 致观察的结果发生偏差; (2) 若水准点的材料钢度比较小, 容易导致材料发生变形, 致使观测标准存在差异; (3) 若在观测之前, 没有对水准点进行校验, 容易加大观测的误差; (4) 没有保护好基准点, 例如:没有将基准点上的杂物彻底清除, 导致观测结果存在误差。

水准点误差主要控制方式如下:设置专用水准点, 应设置三个及以上的水准点, 以便核对与检查, 保证埋设地点的稳定性, 防止因为杂物、施工器具与车辆受到影响。此外。为方便观察, 不能让水准点和被测建筑物相离过远, 通常距离为50~100m。

3.2 观测点影响

若观察点数据与点位设置不够科学, 容易影响到沉降观测的精度。如果观测点的点位、数量设置不合理, 会影响沉降观测精度。所以需要根据建筑物地质条件、结构特点、基础形式与荷载设置观测点数量以及点位, 确保所选定位可充分显示出建筑沉降的情况。通常要沿着房屋周围设置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为15~30m, 同时建筑物沉降缝、伸缩缝以及转角位置都需要设置观测点。常用观测工具是将20mm直径的钢筋一端弯成直角, 而另外一端则弯成燕尾的形状, 并埋入墙中。

3.3 观测时间影响

目前对建筑物沉降的观测时间点有限制的条件, 尤其是第一次观测, 需要根据时间与相关规范要求实施。如果无法获取原始的数据、第一次观测的数据存在误差, 就会导致观测过程没有任何意义。此外, 各个施工阶段复测需要安装地基的地质条件、工程性质与进度等执行, 坚决不能出现补测或者是漏测的情况, 确保所得沉降观测的数据准确性, 以便相关人员了解建筑物变形规律以及沉降情况。如果观测的周期缺乏规律性, 就会致使观测成果无法反映出建筑物沉降曲线细部的变化。

因此, 建筑物沉降的观察需要遵守观察周期与要求, 通常在地下室或者是基础完工以后进行观测, 一些高层与大型建筑物, 需要在基础底部或者是基础垫层施工结束后观测, 每层都需要观测。若遇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暂时停工、周围地面的荷载突增或者是遇恶劣天气, 在重新开工或者是停工时都需要进行观测, 而在停工期间每隔两三月就要观测;如果地面荷载突增、突遇恶劣的天气, 需要在雨季前后进行联测。

3.4 尺垫的下沉

如在将仪器搬运至下一站, 并且没有读取后视的读数这段时间里, 一旦在转点出现尺垫下沉的情况, 容易导致下一站的后视读数变大, 所计算高差也会相应变大, 进而造成高差的误差。尺垫下沉的影响控制方式如下: (1)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 需要将转点设置土质较为松软的位置, 同时放置好尺垫, 然后将其压实, 避免在观测的过程中发生尺垫下沉的情况;一些土质比较松软的位置, 进踩实以后, 不能立刻观测, 需要过一段时间再观测, 避免发生踏实土质发生松软反弹的情况。 (2) 尽可能在坚硬的位置设置转点。

3.5 仪器的下沉

观测仪器的下沉主要指:因为观测者位置土质比较松软, 易引发仪器下沉的情况, 导致视线水平降低, 造成前视的读数减小, 加大所计算高差, 进而引发高差的误差。因此, 需要降低仪器的下沉误差, 具体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1) 应用变更仪器的高法或者是双面尺法时, 第一次观测先要读取后视的读数, 然后读取前视的读数, 在第二次测量, 先要读取前视的读数, 再读取后视的读数, 也就是后-前以及前-后观测的程序, 这样能够减弱或者是消除仪器下沉产生的影响。 (2) 尽量在坚硬位置设置观测仪器, 同时保证脚架的稳定性。 (3) 提高观测的速度, 将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时间差消除。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建设施工整个过程中, 进行建筑物沉降的观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对待, 严谨细心的进行观测, 记录好测量的每一个观测数据, 及时分析绘制出相关曲线, 提供给相关部门。建筑物沉降观测为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确保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以及安全管理, 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后期发展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促进国内建筑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 也涌现出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能够更好的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但由于在沉降观测过程中, 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引起误差, 因此, 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精度进行控制, 提高沉降观测准确性。本文分析了沉降观测方式,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以期保证工程建筑质量。

关键词:沉降观测,误差分析,精度控制

参考文献

[1]郭克乐, 李梦军, 陈燕飞.GPS测量技术在沉降观测中的误差分析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13 (34) :1.

[2]孙丽华.工程测量沉降观测的误差来源及控制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21 (21) :1~2.

[3]王敦峰.浅谈建筑物施工中沉降观测实施要点的具体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3) .

沉降观测设计书 篇5

沉降监测设计书

系别: 资建学院

班级: 测绘BG092 学号: 0911109230 姓名: 周涛

日期:2012年3月12日

辽 宁 科 技 学 院 教 务 处 制

辽宁科技学院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辽宁科技学院A座教学楼位于本溪市石桥子经济开发区。建筑结构为框架结六层建筑物,现状场地较平整。此建筑物为U形状,中间有一片草地,为为砖混结构。场地附近属草地和甬路,地表均已填土,地面较平,便于测量。

二、水准点的布设

1、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水准点必须稳定。为了对水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的变化,水准点应尽量不少于3个,水准点要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2、水准点在已有房屋或建筑物上设置标志作为水准点但这些房屋或结构物的沉降必须证明已经达到终止。

三、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的测定:

1、沉降观测水准点高程应根据永久水准点引测,采用II等水准点测量的方法测定。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1√nmm(n为测点数)或±√L。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1、由于本工程基础的结构,荷重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的情况,每隔15~30米设一个水准点,房角,纵横墙连接以及后浇带的两旁均应设置观测点。因在基础对称轴线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应设置在能表示出沉降特征的地点。

观测点要求如下:

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安全,能长期保存:

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立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五、观测点的形成与埋设

把观测点设置在柱子上(牢稳点),或者建筑物的围裙上。

六、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沉降观测的时间:按设计要求,工程投入使用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辽宁科技学院实习报告

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此,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七、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如下几点: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规定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仪器要经过国家认可有证书编号及标定书。

6、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调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他沉降观测点。

7、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8、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米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9、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加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八、成品保护

水准点安好以后,要不定期检查防止物体碰撞和人为的损坏,发现问题以后及时改正。

九、测量成果及时上报:

每次观测完毕后,及时向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口头通报观测成果,并及时提交本次成果报告,整个监测数据及图表结果均由计算机处理后提出。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观测报告,提交以下资料:

(1)位移观测成果表,时间、位移量(T-S)曲线图;(2)沉降观测成果表,时间、沉降量(T-S)曲线图(3)地下水位观测成果表,时间、变形量(T-S)曲线图;(4)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5)基坑监测分析报告。

(6)基坑开挖进度(T-S)曲线图;

每次测量完成以后,应及时整理,并上报监理单位核查。

辽宁科技学院实习报告

评阅教师评阅意见

评阅成绩:

评阅教师:

年3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篇6

关键词:高大建筑 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

1、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地面资源,楼房建设正向空间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物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沉降观测已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同时也是建筑物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

2、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

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很多,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基岩性特征都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沉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合理变形:建筑物自身的构筑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衡使建筑物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一般小于允许变形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这种变形对建筑物是不会造成较大危害的。

②施工误差变形:由于施工误差而造在荷载分布和预计分布不符,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这种变形对局部来讲一般很小。但考虑从下部到上部的整体累积变形间的相互影响时,它是建筑物达到危险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基础变形:由于建筑物的重量,使基础上的土壤被压实,引起建筑物沉降。

②其它因素引起的变形:由于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温度和地下水的变化引起以及受风力引起的摆动等。

3、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及分析

水准点是作为比较观测点沉降量的依据,因此要求必须以永久性水准点为根据来精确测定。测定应往返进行观测,并检查有无变动。对重要厂房、高层建筑物重要设备基础的观测,要能反映出1—2mm 的沉降量。因此,必须以S1以上的精密水准仪与精密水准尺进行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m(n为测站数),观测应在目标清晰、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沉降水准网的观测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不得超过M限=±4M(M为所采用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L 是测段长度,以公里计)。采用附合或者闭合线路水准测量,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限=±2MW(MW为所采用的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数的权中误差,L是附合或闭合线路的长度,以公里计)。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根据具体建筑物预计的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与进行观测的目的来定。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规定: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其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精度高,那就要尽量的提高观测精度。下面是估算一座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精度的例子:

西安某酒店是28层楼,两沉降点的距离 L=8m,其差异沉降最大容许值A=(1/2000)L,其沉降中误差为:

A=×8×105=16mm

取1/10为沉降观测的容许误差:f=A/10=1.6mm

由于差异沉降可以直接由亮点高差求得,所以取两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则沉降观测中误差:

M沉=f=±0.8mm

4、沉降观测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建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沉降特点。

基准点的布设,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期限一般较长,例如对于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工程,其沉降观测的期限约为10年,因此基准点的长久稳固不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沉降观测工作的长期连续性,设置在工地附近的基准点只能作为工作基点,且必须与市内较近的水准点进行联测,从而得到沉降观测点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值。这样,即使工作基点和与之联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其他基准点恢复。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

观测点体系,根据整个工程地理面貌和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网路原则建立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中的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一般来说,在民用建筑中,是沿房屋的周围每隔6—12m设立一点。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应布设观测点。当房屋宽度大于15m时,还应在房屋内部纵轴线上和楼梯间布置观测点。在工业厂房中,除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设立观测点外,在最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如设备基础、柱子基础、伸缩缝两旁、基础形式改变处、地质条件改变处等也应设立观测点。高大圆形烟囱、水塔等,可在其周围或轴线上布置观测点。固定的观测点应是完整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主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观测时间、周期

沉降观测时间和周期是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得出的原始数据将贯穿整个工程。因此,必须按时、按周期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表1 沉降量、沉降点密度与复测周期关系表

(3)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定期進行水准测量[1-6],测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下沉量。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应用二等水准测量就能满足测量的精度。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同时应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以便保证精度。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水准尺离仪器的距离不应超过50m,并用皮尺丈量,使之大致相等。测完观测点后,必须再次后视水准尺,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对一般厂房的基础或构筑物,同一后视点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2mm。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5、结论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工作,因此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业,尽量减小人为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误差,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和沉降点,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最终就能够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

沉降观测是建筑物竣工验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营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除了应满足测量专业规定的精度要求外,还应接受建筑力学、土力学等相关学科的验证。因此,沉降观测的作业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测量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具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可见建筑物沉降观测不仅仅是测量学科范围内的,也是一门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黄声享,尹晖,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伟清.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变形预测技术应用[J].基建优化,2005,26(4): 90—93

[3]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I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5]吕忠刚.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1):12-14

[6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P]. 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1987.

路基土方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方法 篇7

在南分路布设1个基准点 (国家二等三角点) 、沿线布设2~3个工作基点 (约5~8 km一个工作基点) , 基准点、工作基点线路分布示意图;根据具体断面情况适当加密测量控制点。

基点控制采用GPS相对静态方法, 按国家GPS B级网点观测和精度要求, 观测并连测GPS B级网点和国家一、二等三角点观测, 通过观测数据基线向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核、GPS网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建立位移平面基准控制网。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 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并连测国家一等水准点, 通过观测量的各项改正、概算和平差计算建立沉降高程基准控制网。基准控制网建立之后在位移和沉降观测期间, 对基准控制网按位移和沉降观测的方法完成不少于三次的检核观测, 若发现变化应对期间的观测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横向位移观测, 以工作基点 (精度控制在0.5 mm以内) 为起算点, 采用国家GPSC级网点 (国家三等三角点) 观测;采用仪器标称精度不低于2″, 且测距精度≤5mm的全站仪;施测精度可达到1mm要求。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以工作基点为起算点, 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 采用符合水准路线观测沉降板的沉降量。

以填土高、观测时间、沉降量/位移为要素, 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位移关系曲线图”。

2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埋设

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的稳定位置或相对稳定位置。基准点、工作基点距路肩距离。

用于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应建造观测墩和强制对中装置, 对中误差≤0.1 mm。用于沉降基准点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院桩。位移、沉降两类基准点、工作基点共用一个观测墩。

3 沉降板的埋设及保护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 (直径=20~30 mm的钢管或自来水管) 和600 mm×600 mm×9 mm的沉降钢板组成。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 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 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 mm, 两端有螺纹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了不使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 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 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圆管的直径略大于水准尺的宽度。套管顶面盖上一个圆盖板, 盖板中心穿一段红布线条, 以便下次测量找出沉降点位。当路基面填至需要埋设沉降板标高以上30 cm时, 用全站仪放出沉降板埋设的位置, 在埋设处挖土坑, 深度35 cm, 铺上5 cm左右的砂垫层, 层面要水平, 将沉降板放在砂垫层上, 套上第一节外保护管, 然后回填土, 用小型夯机夯实。夯实后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 不得歪斜, 并且内外管之间的间隙要均匀。最后用水准仪测出内沉降管的标高, 作为该沉降管的初始读数。

内外管要随填土高度用管箍接长, 使管口始终高于填土地面。上下两节管要接触紧密, 避免内管下沉时卡在外管上, 并防止沉降管被偷盗。接管前后均要用水准仪测一次内管标高, 以求出所接管实际长度。每层填土前, 应先用小车推土将沉降板周围填高, 防止大型机械撞到沉降管。沉降管周围填土要求用小型夯机夯实, 以免被压路机撞坏。万一不幸撞外, 要及时卸下被撞坏的沉降管, 接上新的沉降管, 并立即测出标高。

4 位移桩的设置

位移桩长度为100~200 cm, 断面为10 cm×10 cm的木方桩打入地基内。桩的入土深度是随土基软硬程度不同而异, 以不被踩动为原则。位移桩从路堤坡脚起, 在垂直于路中心线方向两侧各布设2个位移桩, 用经纬仪定线方法使4个桩在一条直线上, 最后用小钉在木桩上标定桩位。

5 路基面观测桩的设置

级配碎石填筑完成以后, 埋设路基面观测桩, 桩用砖围砌, 以防机械压坏。桩的长度为100~200 cm, 断面为10 cm×10 cm的木方桩 (中部钉入¢8的圆钢作为观测点) 。

6 位移、沉降量的测量

6.1 沉降控制测量

沉降观测板的每段接管的顶面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观测时, 第一段接管埋好后, 随即测量管顶标高, 作为第一期观测值。待填筑一层土后, 先在原顶管面处观测标高, 作为第二期观测值。随即接上第二段接管, 观测管顶标高。这样, 循序逐节升高, 计算出每期观测的沉降量。

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埋设路基面观测桩, 开始3个月按照每5天1次的观测频率测量桩顶 (圆钢) 标高, 3个月后每15天1次观测一次, 直至沉降稳定方可停止观测工作。根据相邻两次观测的标高差值计算对应位置的沉降量。工后沉降的观测次数应不少于12次, 持续时间不少于180天。

6.2 位移控制测量

为了观测水平位移, 在位移桩的延长线上设置二个固定桩A、B (AB为20~30 m) 。每次观测时, 安置经纬仪于A点, 后视B点, 倒转望远镜观测2个桩是否在一直线上, 否则量出偏出直线的垂距 (即横向位移) 。用钢尺丈量固定点A到各位移的距离, 两期观测的距离差为纵向位移。钢尺丈量时要记上气温, 以便进行温度改正。用水准仪测量位移桩的垂直位移, 用首次观测的标高减去第i次观测的标高即为垂直位移。规定“正”号为下沉;“负”号为上升, 如上升到一定量级, 则表示地基有破坏的趋向, 应及时上报, 以便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恒新.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沉降观测精度 篇8

关键词:超载预压,沉降观测,次固结沉降量,次固结系数

0前言

大面积软基的主要问题是工后沉降[1], 即排水固结处理后软基仍可能发生较大的后期沉降而对上部结构物造成较大影响, 危害建筑安全性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因此, 对于预压排水加固软弱地基的工程, 通常都会提出工后沉降限值要求。

由于长期沉降观测资料较难获得, 迄今为止对次固结沉降的估算方法、影响评估均缺乏足够的资料验证。大面积软基处理计算时关注的重点基本还是主固结沉降, 而对主固结完成后的次固结沉降量的估算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大。

本文基于深圳地区一个软基处理项目长达4年多的实测沉降资料, 获得了深厚淤泥的次固结沉降量, 探讨了淤泥层的总沉降量、主固结沉降量和次固结沉降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次固结沉降占总沉降量的比例, 推算了区域软土的次固结系数。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次固结沉降在量值上不可忽视, 有时会对后续工程产生重大影响;推算的次固结系数可供该地区软基处理工后沉降计算提供参数。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深圳蛇口港, 加固面积为7万平方米, 天然状态下的地层大致为:表层淤泥, 层厚平均约为17.4m, 泥面低于最低潮位;其下为性质良好的粘土层、粘土含砂砾层,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采用排水板预压加固淤泥层。加固前先以中粗砂铺填覆盖出水面, 再打设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板正方形布置, 板间距1.1m×1.1m。插板施工持续4个多月, 插板完工4个月后开始填砂, 堆填砂施工持续约6个月。由于其它原因, 堆填的压载砂在堆填完成后4年多才开始卸载, 卸载前的压载砂面标高为黄海高程5.1~7.3m, 比设计竣工面高出1.2~3.2m。施工期在加固区设置20多个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满载后继续观测11个月, 在卸载前夕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 观测持续时间长达1700多天。

2沉降观测资料分析

本文选取位于加固区腹部的5个沉降观测点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较完整, 基本可以代表淤泥层加固的总体情况。图1分别为P2、P6、P11、P18和P21沉降观测点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荷载的增加, 沉降开始增加较快;当加载稳定后, 沉降继续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

3沉降计算分析

3.1 最终沉降量估算

根据实测曲线变化趋势, 采用指数曲线拟合法对曲线后段进行拟合, 估算软基的最终沉降量, 其相应的推算公式为:

st=1-αe-βt (1) β=1t2-t1lnst2-st1st3-st2 (2) s=st3 (st2-st1) -st2 (st3-st2) (st2-st1) - (st3-st2) (3)

加荷初期的瞬时沉降采用下式[3]计算:

sd=st1-s[1-αexp (-βt1) ]αexp (-βt1) (4)

依据上述公式和沉降曲线计算得到表2所示最终沉降估算值和瞬时沉降估算值。

3.2 主固结沉降计算

应用弹性理论计算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 采用一维压缩试验确定的压缩模量, 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得到土层的固结沉降量为:

sc=i=1nΔpiEsiΗi (5)

3.3 次固结沉降计算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表示为:

s=sd+sc+ss (6)

则次固结量沉降为:

ss=s-sd-sc (7)

根据式 (7) 计算得到各个沉降观测点的次固结沉降量结果, 见表3, 次固结沉降量与总沉降量之间的比值在4.7%~8.8%, 平均约为7.3%。

3.4 次固结系数计算

根据固结沉降计算得到不同预压时间的固结和沉降量, 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P2、P6、P11和P18、P21分别在时间745d和716d后, 固结度均达到99.9%, 在工程应用中可以认为主固结沉降已经完成[4], 其后发生的沉降应以次固结沉降为主。

次固结系数的定义为:

Cα=Δe/Δlgt (8)

式中Δe可表示为:Δes (1+e0) /H1 (9)

将式 (9) 代入式 (8) 得:

Cα=Δs (1+e0) /Η1Δlgt (10)

而前述图1中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可表示为:

Cαh=Δs/Δlgt (11)

将式 (11) 代入式 (10) 得:

Cα=Cαh (1+e0) /Η1 (12)

对各沉降观测点实测资料的次固结段进行曲线拟合如图2, 可获得次固结段对数曲线的斜率Cαh, 利用式 (12) 计算得到不同测点的次固结系数见表5。

本工程根据实测资料获得的次固结系数的平均值约为0.045, 比深圳地区前湾填海工程和深圳西部通道一线口岸工程室内试验得到的次固结系数稍大。

4结语

(1) 本预压加固工程沉降监测数据历时1700多天, 各沉降观测点数据规律基本一致, 监测数据完整可靠, 能客观反映地基工后沉降的发展规律;

(2) 本工程厚层淤泥在排水板预压荷载作用下, 次固结沉降量达0.141~0.352m, 约占估算总沉降量的4.7%~8.8%, 其绝对沉降量值超过了一般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控制要求, 可见对于此类软弱土地基, 加固设计时只考虑主固结沉降将偏于不安全;

(3) 通过对本工程实测沉降数据次固结段的分析, 推算出该区淤泥土层次固结系数平均值约为0.045, 可供该区软基处理设计估算工后沉降量计算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维炳, 唐彤芝, 高长胜等.控制工后沉降处理深厚软土地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林本义.对由实测沉降过程线推算固结参量法的探讨[J].水运工程, 1992, (1) .

[3]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鹤壁矿区铁路沉降观测 篇9

1 沉降观测区概况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近4 km的线路处于采煤沉陷区。因沉陷区线路较长, 采煤沉陷影响时间久, 最大下沉值达2.5 m, 造成该段线路的轨距、水平频繁超限, 线路弯曲变形, 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为保证铁路安全运行, 势必导致大量的起垫施工, 起垫工程量计量数据繁杂。

2 沉降观测桩布设

根据煤矿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铁路现场环境条件及开采下沉量预计等选定施测路线和布置观测点 (桩) , 从沉陷区铁路两侧的已知水准控制点, 按照布点原则、铁路线路起垫施工要求等, 在沉陷区内的铁路线路钢轨和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点 (桩) , 具体要求及布置如图1所示。

(1) 在沉陷区铁路K0+000 m~K3+800 m段的路基上设置沉降观测桩, 并借助路基范围内的建筑物、通信线杆、线路标志等比较固定的物体标记观测点, 在线路外侧路基上从L1到L40依次布点建立路基观测线, 各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为50 m, 根据需要及现场情况在沉降量大的地段增设观测点, 可将观测点的间距缩小至25 m。

(2) 在0铁路线与路基观测桩L1—L40相对应的钢轨上, 标记观测点G1—G40, 建立轨道观测线。

(3) 在设置观测桩时, 要求路基观测点至钢轨的距离尽可能小, 但必须设在铁路建筑限界以外, 并需考虑在线路起垫施工及整修时应预留的距离, 不至于路基观测桩被埋没而无法定期观测。

3 线路沉降观测方法

按照上述事项设置了合理的观测点后, 采用附合测法从已知水准控制点BM.A开始, 沿路基观测桩L1—L40及轨道观测点G1—G40测出各观测点间的高差, 然后联测到另一端的已知水准控制点BM.B。路基观测桩L1—L40与轨道观测点G1—G40相对应的各观测点 (桩) 的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缩短。根据铁路线路观测精度要求, 观测仪器采用S3型水准仪即可满足, 观测周期通常为30 d, 若处于下沉活跃期, 则需缩短观测周期, 通常为20 d观测1次。

在对沉陷区线路起垫施工之前, 为掌握线路下沉变化情况, 必须及时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观测点的高程值是以后施工期内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根据铁路测量的有关规定, 水准点的高程测量2次测得的闭合差或与国家水准点联测的闭合差, 其允许值undefinedmm, 即每次对L1—L40和G1—G40测量的闭合差应在±50.20 mm限差要求范围内。

在沉降观测的同时对线路进行横向、纵向移动观测, 便于施工中拨正线路方向, 控制铁路中线。

4 测量数据分析

4.1 计算整理

根据设置的轨道和路基观测点 (桩) 进行周期观测, 并将各次观测的记录结果检查无误后, 进行闭合差调整, 得出各测点 (桩) 的高程, 然后计算各观测点 (桩) 的下沉量, 结合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开采情况, 分下沉活跃期 (或半活跃期) 和微沉期等施工时的测量, 根据其下沉活跃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施工起道量, 具体分2种情况:

(1) 铁路已下沉且不再发生下沉 (趋于稳定或微沉) 。在此情况下对线路进行抬道施工, 线路各观测点每周期的下沉量为该点前后2次测量绝对高程的差。线路起垫施工抬高量为施工后测量路基观测线G1—G40各点的绝对高程值与该点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值的差。

(2) 铁路下沉处于活跃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此时应及时了解铁路下采煤工作面布置和开采情况。为保证铁路线路安全畅通, 线路起垫抬高施工随下沉分次进行。因此, 轨道测点G1—G40就处于不断的下沉和随各次施工而又不断升高这一相对变化中, 而路基观测桩处只是绝对高程在不断下沉, 不存在起垫抬高问题。在此情况下, 计算轨道观测点G1—G40各点每周期的下沉量和施工抬高量须结合路基观测桩L1—L40各观测高程值计算。

假设测量轨道观测点G1—G40与路基观测桩L1—L40某次线路起垫施工前测量的绝对高程分别为A1, A2, …, A40和a1, a2, …, a40, 起垫施工后实测绝对高程分别为B1, B2, …, B40和b1, b2, …, b40, 考虑G1与L1距离较近, 两点的下沉量的差异忽略不计, 可近似为相同, 则轨道观测点G1点该周期的下沉量应为a1-b1的差值, 抬道量为B1-A1+ (a1-b1) , 依次类推即可得出各观测点周期内的下沉量和线路施工抬高量。

4.2 绘制线路下沉曲线

依据各点下沉量绘出线路下沉曲线 (即对前后两次观测数据绘制的线路纵断面进行比较) , 以掌握线路下沉状况, 指导线路的抬高施工和整修。

5 沉降观测施工具体要求

(1) 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有效, 要固定测量人员、仪器设备, 使观测的环境条件一致, 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做到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 沉降观测的时间要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首次观测必须及时进行, 以后每次观测也必须按时进行。否则, 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 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起不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3) 沉降观测点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和便于观测的位置, 符合施工及维修要求, 保证测点的连续观测。在下沉活跃期, 对下沉量较大的地点应增加观测次数。

(4)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即能满足观测精度要求, 往返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undefinedmm。其中, L为附合水准线路的长度或水准线路的单程长度, km。

(5) 测量成果的整理和计算应按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

6 结语

鹤大铁路K0+000 m~K3+800 m段依据上述沉降观测方法及时获得了准确的沉降观测数据和施工抬高量, 指导了下沉线路的起垫和整修, 保证了该段铁路的行车安全, 为同类或相近工程的沉降观测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摘要:依据设置在铁路路基及其钢轨上的观测点, 对处于煤矿沉陷区内的铁路下沉变化情况进行观测, 利用2条观测线的相对高差计算线路抬高量, 为沉陷区铁路的起垫与整修及工程量确定提供指导, 确保了沉陷区铁路整修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篇10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中对观测仪器、观测人员的要求

由于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较高的特点, 为精确地反映出建 (构) 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 同时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的仪器应采用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的仪器和水准尺进行。

作业人员的要求:观测时应固定测量人员, 并使用固定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在每次观测均需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或往返水准路线的测设方法当场检测。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观测点设置要求:砖墙承重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一般应沿墙的长度每隔8米至10米设置一个, 并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墙转角处、纵墙与横墙的交接处及纵墙与横墙的中央、建筑物的沉降缝两侧。当建筑物宽度大于1米时, 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设在每个桩基或部分柱基上部;具有浮筏基础的或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 观测点应沿纵、横轴和基础周边位置;新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连接处的两边应设置;烟囱、水塔、油灌等其他类似的构筑物, 应沿周边对称设置;埋入墙体的观测点, 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 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 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 并稍离墙体, 以便于置尺测量。

观测时间的要求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首次对沉降观测必须按时、准确的进行, 因为首次观测结果将与其他各阶段复测结果形成一个参照来解算沉降量, 所以在首次测量的过程中不得漏测, 在复测过程中我们不得补测。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的反应沉降情况或规律。观测周期指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观测周期一般按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一定的时间段 (如:30天/次) 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 (或数层) , 采用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沉降测量中误差减小原则:测量工作中由于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是测量成果中不可避免的都带有误差在沉降测量的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的影响。所以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要做到测设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 点位要稳定;沉降观测仪器、观测设备要稳定;沉降观测的人员要固定;沉降观测时要选择良好的观测条件并且要保证观测的时间基本一致;沉降观测所采用的水准线路、仪器点位、观测的程序、观测的方法和原则要固定。为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需要分析研究产生误差的原因, 并采取措施来消除或减小误差的影响。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 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具有真实。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在精度方面首先根据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一般高层建 (构) 筑物沉降观测常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精度就可以满足要求。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根据水准线路的布设形式进行水准线路的成果检核, 同时原始数据要真实记录下来, 在成果整理及计算的过程中要依据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提供的水准控制BM点 (或城市精密导线点) 结合工程的布局特点制定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具体如下:建筑物周围应布置3个以上的水准点, 根据水准仪望远镜放大率来适当选择两点间距;在沉降观测区内每一测站可后视到多个水准点, 以提高水准测量的精确度;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大于1.5米) 。根据现场环境特点, 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 与基准点联测, 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固定的观测路线的选择

由已建立好的水准控制网根据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分布要求, 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和水准控制网的关系建立起来后选择适宜的观测线路, 同时在测站点与转点位置作好标记桩, 以此来保证观测线路的固定统一性。

2.3 沉降观测

固定线路确定后根据首次观测周期的要求, 要保证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自地下基础开始, 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 (基础局边) 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 (临时的) , 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 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要对以后各复测值进行对比参照, 所以其施测精度要求相当高, 在施测时我们采用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应由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不断升高, 临时观测点也会随之升高我们要对每一层进行测量直到为十0.00米, 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 (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 。

2.4 计算检核

为保证水准测量的成果准确性, 做到步步有检核。在首次测量的记录数据和各复测阶段的数值进行计算检核, 确定结果无误后, 将数据进行平差计算, 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以此来确定建筑物沉降量。

2.5 统计表汇总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 列统计表, 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 横坐标为时间坐标, 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 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 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 连线, 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 可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主管部门, 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对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 还可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 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 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2.6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测量水准线路的要求进行测量;前后视观测最好减小视距长度或用同一把水平尺;复测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观测时要应选择良好的观测环境进行观测;观测过程中要消除视差的影响;随时按观测周期进行观测, 随时进行计算检核或测站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进行联测, 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 当建筑物每天 (24h) 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综上所述, 沉降量观测的方法, 将直接为施工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使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沉降量观测与施工部门的结合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研.房屋建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探讨 篇11

关键词:沉降观测;建筑工程;技术

1.沉降观测在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要求

(1)人员及仪器要求。精度直接决定着沉降观测的结果有效程度,在施工过程中要精确反映出高层建筑物因负荷持续增加而产生的沉降效果。沉降观测的技术误差仅仅要求小于0.005~0.1倍的变形值,对所用仪器的精密度要求较高(达到S1或S2级),且仪器精密度受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变动范围必须足够小,甚至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当前,高层建筑施工在沉降观测方面所用到的主要仪器是铟合金水准尺,如果难以配备该仪器,必须使用普通塔尺,也至少要使用第一段标尺。

为了保证观测人员能够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观测结果,必须对其在仪器操作规程与观测程序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在着手观测工作前,要及时对仪器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如有条件最好获得计量单位的专业鉴定。在观测工作中,每过三个月到半年仍需重新检校。在实际工作中,沉降观测人员不但要保持彼此间协调配合,还应能够针对实际问题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计算其平差,保证每次观测都可以按时、精确、快速地完全任务。(2)观测时间。须考虑建筑施工方案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第一次观测要等观测点设置稳定后进行。沉降观测要从建筑基础开始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都会建有相应的地下结构,观测位置设计与临时性沉降观测点埋设可在其局边展开。待观测点充分稳定后,即可展开观测工作。现在沉降观测技术已经应用到所有高层建筑施工及部分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物维护中。尤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更要加强沉降监督监控,防止施工过程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沉降观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必须按时进行首次观测,不然就难以得到初始数据,造成后继观测工作毫无意义。此后的观测则须根据施工进度按时开展,要避免某一次观测遗漏而在事后弥补。如此操作才能确保观测准确,进而保证施工质量。所谓观测周期,指的是前后两次观测间隔的时间,比如说选取固定时间段(比如说30天)或者建筑物负荷增加周期(如建筑升高一层或数层)。(3)观测点。由沉降观测目的可知,观测点必须埋设在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沉降特征的位置。根据实践经验,这种位置要求在建筑物周边选取的观测点要纵横对称、均匀分布,并且相邻两点的距离间隔在15到30米之间为宜。另外,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各施工阶段的具体要求,特别需要注意保护原观测点免遭墙柱饰面施工破坏,不然将导致观测中断前功尽弃。

在图纸上,设计单位一般会特地标识观测点布置图。(4)观测精度要求。精度等级的确定以设计及建设单位要求及建筑物特性为依据。如无特殊要求,对一般高层建筑施工而言,为达到观测要求,可采取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该观测技术指标如下所示:

①往返校差、复核或环线闭合差:⊿h =Σa—Σb且不大于1/√n(n—测站数);或⊿h=Σa—Σb且不大于1/√L(L—观测线路距离)。

②前后视距不大于30 米。

③前后视距差不大于1.0米。

④前后视距累积差不大于3.0米。

⑤沉降观测点相对后视点的高差容差不大于1.0毫米。

⑥水准仪精度不小于S2.

(5)观测“五定”。具体指保持基准点、基点同观测点之间点位稳定;保持仪器设备稳定;保持观测人员稳定;保持环境条件稳定;保持程序方法及镜位路线固定。观测相关措施要尽量保持客观稳定,避免造成不定的观测误差,以便确保观测结果趋于统一,并保证每次复测结果同首测结果具有更为一致的可比性,使得对沉降量的观测更为真实。(6)观测成果整理计算要求。对于每次沉降观测得到的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地登记在册,遵照施工测量规范要求进行记录计算。观测成果的整理计算,要遵照依据正确、有序严谨、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等原则进行。

2.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步骤及程序

(1)水准控制网的建立。按照工程布局特点及现场环境状况来制定施测方案。水准控制网则应根据建筑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及布网原则要求来建立。具体如下:①高层建筑周边一般须布置的水准点书目在三个以上,且彼此间距≤100米。②架设在场区所有地点的观测仪器都必须保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后视水准点,水准点之间还要可以相互闭合检校。③水准点的设置区域。水准点不得在地面沉降区、地面震动区或工程开挖区内设置,要根据二等水准测量要求(≥1.5米)埋深水准点。水准控制网的建立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合理进行,并同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各水准点高程。(2)观测路线的设置。观测点位置须依据水准控制网,按照观测点埋设要求或者布局图来确定。然后要在控制点与观测点间建立常规性观测路线,并固定下来。仪器架设站点同转点处要设立起标记桩,以保证历次观测所沿路线相同。(3)实施观测。观测周期的确定按照建筑施测方案进行。由于高层建筑往往具有层数不定的地下结构,要从基础开始首次观测,且要等观测点充分稳固后方可进行。具体而言,观测点要埋设在建筑基础局边或沿建筑基础的纵横周线。沉降观测对首次观测的精度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首次获取的高程值是以后所有观测的比较基础。实施沉降观测时用到的水准仪要具有S2 或S3 精度级别,且要等同期两次观测后方可决定首次高程值。建筑物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均须相应上移一层直到+ 0.00。之后再确定永久观测点。为观测方便,永久观测点可设为+ 500毫米。之后每层施工都要有相应的复测,直到最后工程竣工。(4)处理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要认真做好整理记录。待检查无误之后方可作平差计算,得出各观测点高程值,进而确定沉降量。测量水准后,可根据基准点计算各观测点的高程(用C表示),其中首次观测高程用C0表示。则相邻观测期的沉降量Si=Ci-C(i-1),累计沉降量为C(n-1)-C0 或ΣSi。(5)统计表的汇总。①统计表制作以计算得出的沉降量为依据,并须汇总。②观测点下沉曲线的绘制首先要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荷载值为纵坐标上半部、以各个观测周期的沉降量为纵坐标下半部来建立下沉曲线坐标。然后在坐标中绘出统计表中所有观测点在各观测周期算出的沉降量,并相应画上荷载值,将其平滑连接,即可得出同荷载值相应的沉降曲线。③由统计表与曲线图,可以对该建筑以后的沉降趋势做出大致预测,并把预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他们正确地指导工程施工。观测坐落在具有较大沉陷性的地基上的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更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建筑物倾斜度也可依据沉降曲线来计算,公式如下:

Q =|⊿Cm-⊿Cn|/Lmn;(其中,⊿Cm、⊿Cn—m、n点的总沉降量;Lmn—m、n 两点距离)同一地区具有类似结构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可借沉降观测成果而分析找出,借以指导建筑施工单位编写组织设计。这不但大大有利于正确指导建筑施工,还可积累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供勘察设计单位用于对施工图纸设计的完善改进。(6)注意事项。主要如下:①观测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②每次观测最好采用同一套水平尺,避免因仪器更换而导致系统误差发生变动。③必须按照固定观测路线实施沉降观测。④进行沉降观测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并保持周边环境大致恒定。⑤读书要等成像较为清晰稳定后再进行。⑥对观测结果的检核计算须随观测过程同时进行,确保可以一气呵成地完成整个观测过程。⑦为避免因降水导致顺准点标高发生变动,在雨季之前及雨季之后后需要进行联测,对变动情况要及时排查。⑧沉降观测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倘若该建筑每天的连续沉降量大于1 毫米,必须马上停止施工,并立即召集相关部门紧急商讨应急措施。

3.结束语

沉降管层次对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观测时要严格确定观测点、时间、人员、设备,并规范记录计算观测结果,及时解决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沉降观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艺.探析高层建筑施工中对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18).

[2]陈柏林.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应用[J].建设科技,2011(1).

沉降观测精度 篇12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施工乃至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它不但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更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保证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不缩短,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性,获得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建(构)筑物沉降观测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行规范是这样要求的:高层建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滑坡监测、动力设备基础等都得有沉降观测。尤其是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要用其加强过程监控,避免不合理的施工工序,使施工过程能均匀沉降,勘察设计施工部门从其及时回馈的信息中获得详尽的一手资料,须在建筑物的施工及使用当中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的发现建筑物在重力方向的异常,使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损坏的事情不发生,避免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非同小可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和观测方法作一分析。

1 当前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单位对沉降观测的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设计单位对沉降观测没有明确的要求,在施工图纸上没有明确的标示,包括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和水准点的合理安置;不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观测,不按设计要求和规范作业;在使用过程中不做沉降观测,认为施工完成后,建筑物的沉降已经不存在或沉降已稳定。

2 沉降观测的实施

2.1 水准点与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为了不使建构筑物的沉降情况出现错误,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不是随便的,而是应在最能反映沉降特点且方便观测的位置,合理的布置水准点是关系到沉降观测成功的关键,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应根据观测方案合理布设,应布置在基岩或其它已经沉降稳定的建筑物的适当位置,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水准点不得少于2个,为了防止人为破坏,一般应布设3个,在水准点的沉降没有稳定前,严禁使用。每次都要将水准点间的高差测定出来,据此考察它们之间是不是相对稳定,且水准点要定期与距建筑物较远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结合实地工程地质条件,合理安置在建筑物的最能反应建筑物沉降的位置,框架结构的沉降观测点应置于桩基上。沉降观测点应埋入墙体,材料采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圆钢,埋入墙体深应不小于15mm,墙体外应向上弯90°,并应稍离墙面,钢筋顶端应置为平面,以便于立尺。沉降观测点应在施工图上表定,并应编号,以便以后观测时,不会混乱。

2.2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我们应以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为依据,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展开。

高层建筑物观测,应配合施工人员,提前安置好水准点,并应在第一层施工时,进行第一次观测,然后每隔两层观测一次。每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要求有相当高的精确度,我们通常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进行施测,并且要求非常严格,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要在同期观测两次后才能决定。当施工期间有停工时,在停工后马上观测一次,开工后再观测一次。沉降观测要看工程进展情况来定时进行,不得有漏测或补测的情况,只有严格遵守这一要求,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不那么大,可根据沉降速度的大小和地基土类型来决定,其周期通常可分为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我们可通过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来判定沉降是不是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进入稳定阶段时,沉降速度将小于0.01~0.04mm/d,具体取值还要看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观测后,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差、沉降量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并把这些资料及时整理出来。当变化量异常时,要及时通知委托方,为其防患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在观测次数上做适当调整,再多观测几次,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2.3 沉降观测应遵循的原则

沉降观测的仪器的选择是有规定的,应采用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的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进行观测,方案应不低于二等水准的测量方法。因为沉降观测要求的精度非常高,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不同周期的观测我们应遵循一个“五定”原则:沉降观测的基点、基准点和被观测物上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使用的仪器设备要稳定,水准尺也要用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这种水准尺受温差变化及环境的影响不大;观测人员要稳定,他们一定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仪器的操作规程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要很熟练,要会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准确无误的运用误差理论做平差计算;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没有偏差;观测点位、路线、方法和程序要固定。每次观测我们采用的方法均是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要小于1毫米,尽可能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的一致性。

在我们做完一次沉降观测工作后,要先把沉降观测示意图绘制出来,并且认真做好每次沉降观测记录。

3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

根据工程需要,沉降观测精度共分为四个等级。一等适用于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二等适用于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三等适用于一般性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滑坡监测;四等适用于观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建筑物、滑坡监测。

在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在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运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进行沉降观测。以下的表1和表2是对各项观测指标提出的要求。

注: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次.

4 沉降观测的资料整理及结果分析

原始数据不得有虚假成分,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不得违反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步一步的进行校对与核实,获得有效结果。据此展开成果整理及计算。

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如下:

(1)沉降观测成果表;(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3)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4)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5)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不提交);(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应编制沉降观测示意图,在示意图上应注明水准点的位置和编号及标高、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及编号。

沉降观测的记录应采用统一表格。一定要对观测数据严格核对,确保准确,才可以做记录,不得随便改动,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确定已经准确后再做平差计算,通过对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的计算,进而得到沉降量。首次在各观测点观测时,如果标高相同,那么要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其沉降量为零,本次标高与前次标高之差即为以后每次的沉降量,而各观测点本次标高与首次标高之差即为累计沉降量。

建筑物的沉降差、沉降量、倾斜、局部倾斜应小于地基允许变形值,《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指出,一般观测工程,建筑物已进入沉降稳定阶段时,其沉降速率将不大于0.01~0.04mm/d,具体取值要看各地区的地基土的压缩性。

要完好的保管沉降观测资料,应将其存档以备以后考察。如果用户或房屋开发商在建(构)筑物沉降还不稳定,不能停止开展沉降观测工作,还要继续进行,并建立档案。若沉降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如沉降量比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要大,则应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进行处理。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起到它本该有的警示作用,才能以此为依据,保证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2]吴福成.沉降观测中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

[3]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八次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上一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下一篇:单元整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