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2024-09-22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精选8篇)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1

XX供电局办公楼 沉降观测方案

XX环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2月27日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XX供电局办公楼位于迎宾路月川段的东南边,毗邻财政局大楼,楼高为6层。为了了解建筑物在运营期间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安全有效,必须进行沉降观测。本次观测年限半年。

一、方案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委托方提出的测量要求。

二、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采用独立高程基准。

三、沉降观测的工作过程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应建立于沉降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并应考虑便于保存,使用方便。本次测量三个水准基点拟设于周边的空地上,如用地围墙拐角边,编号为:BM1~BM3。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沉降状况,并能有效计算出基础倾斜、相对曲变或构件倾斜的部位。点位选择在向基础传递荷载的主要部位,如柱基、承重墙;或有可能产生差异沉降部位的两侧,如结构变化处、地质条件变化处、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建筑物已发生裂缝的部位等等。(2)、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点拟布置28个,均匀分布于建筑物柱体上,编号为J1~J28,详见《沉降观测布点图》。(3)、观测标志的埋设

对建筑物:在测点部位用冲击钻将不锈钢螺杆打入待测结构内,螺杆与待

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监测点在监测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

各标志的埋设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位置与观测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离墙5cm,离地面60cm)。

3、沉降观测内容(1)、水准基准点观测

以在测区附近的一个点的高程作为依据,按二等水准的要求引测其它基准点的高程。观测时将所有水准基点连成一个闭合环,经二次重复观测,求得各基点高程的最或然值。以后每个月复测一次,以检查基准点是否稳定。(2)、沉降监测点观测

a、观测频率

观测时间暂定为半年,其间每15天观测1次,共12次。

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天时,可以认为建筑物进入稳定阶段。

b、观测方法:沉降点观测应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配套的水准尺按国家二等水准标准执行。每期观测前应先对3个以上水准基点进行联测,通过基准点之间的高差分析判断水准基准点的稳定性,之后再进行沉降点的观测。每次观测选一水准基点作起算点,与沉降点构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每天观测时间:8:00-11:00、15:00-18:00两个时间段。

每次观测时间要求:同一观测点,在间隔日期后,选用同一工作时间观测,时间误差不大于2小时。c、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为:米)

具体要求为“三固定”

1)、仪器固定:包括三脚架,水准尺。2)、人员固定:尤其是主要观测人员。

3)、线路固定:观测路线固定,即观测点位次序固定,包括镜位观测次序。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1)、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2)、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小时内。3)、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4)、气温突变时。

5)、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四、测量主要用具一览表

每次观测应认真记录读数及天气情况、荷载变化情况,并及时计算结果。当沉降量出现正值或沉降量不均匀、差别较大时,应及时分析其原因,进行

测量误差分析、水准点变动分析,以及天气(下雨)影响分析,必要进行重测或补测。

沉降观测的外业观测采用中纬数字水准仪(DZL700)(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7MM)进行。每次外业结束后,内业计算根据闭合差,按测站进行平差,若有水准结点,按结点网平差。

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妥善保存,作为该工程技术挡案的一部分。沉降观测全部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和其逐次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沉降监报表)。

(2)、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3)、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4)、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六、工作量与报价

依据财政部、国家测绘局2009年2月5日颁布《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的规定,基准点选埋费用按工程测量中二、三、四等水准选埋计取费用,每点1457.86元;观测点埋设费用按331元/点计。本次沉降观测的工作量按每点每次计算,如下表所示:

XX供电局办公楼沉降监测方案预算表

沉降量异常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增加观测次数时按每点每次294.56元另外计费。

七、附属事项:

1、甲方应为监测方在现场监测提供必要的协助,为监测提供方便。

2、监测时,甲方应注意不要从高处向下抛扔杂物,以防仪器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

3、甲方应注意保护好监测标志,不要磕碰或在监测点周围堆放物料,以保证监测成果连续性和准确。

附《沉降观测布点图》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2

建筑物尤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土体及建筑物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工程沉降变形的各种变化。因此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现场工程变形监测十分必要,即在荷载增加施工过程期间,周期性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观测,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建筑施工及正常使用安全。下面以实例来分析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流程的关键环节控制。

1 工程概况

图书馆楼群工程位于某大学校园内,平面布置呈八字形交叉,地下1层,地上13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基础为机械旋挖灌注桩。项目用地面积295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393平方米,占地面积8427平方米。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角点及其他关键部位设置观测点,施工阶段及后续使用阶段均需严格监测。工程拟建场地为岗地地貌,属坡冲积成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一定范围内无活动性断裂带通过,勘察结果也未发现新构造运动的迹象。

2 沉降监测一般流程

2.1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监测人员实地察看场地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周边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线等状况;联系工程施工项目部,收集施工图,地质勘察报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分布图;更新测量技术规范,收集当地气象资料和其他相关工程资料。

2.2 制定监测方案

建立监测小组,由具备丰富施工监测经验的技术人员,根据工程特点、场地地质水文条件,制定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方案应提出针对性强的监测计划、质量保证措施,并报相关单位认可。

2.3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监测点、校验设备、仪器

2.3.1 基准点布设。

通常在监测范围外布设多个稳定可靠的标志作为基准点;为了方便观测,在待测工程附近选取地质条件良好、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1-2个工作基点;在建筑物上合理布设若干个监测点,以精确观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3.2 从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测量原理、精度和量程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监测仪器;监测仪器和元件在使用前进行检定和调试;指定专人做好监测仪器和元件的保管和管理工作。

2.4 监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

由监测小组负责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全面核对验收,不合格者必须加固、调整、更换。

2.5 现场监测

监测小组按监测方案及时进行点位测量、记录,重点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2.6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

对监测数据及时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和沉降速度;监测工作应分阶段、分工序对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反馈。

3 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为了准确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变形发展状态以及周围相关设施变形情况,除了全面遵循沉降监测操作流程,还需事先分析监测流程的关键环节,并对其中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包括点位的布设,观测精度的确定,周期与频次的选择、监测小组建构等。以下是工程监测小组针对某图书馆楼群沉降监测拟定的关键控制环节。

3.1 点位布设

按照测量规范与设计要求,结合工程总平面图、周边场地情况,合理布置水准点和观测点。

3.1.1 水准基点布设

在监测范围外布设3个稳定可靠的标志作为基准点。为了方便观测,在图书馆工程附近选取地质条件良好、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两个工作基点。上述5基准点组成闭合环高程路线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控制网点要求如下:

1)鉴于该工程工期较长,沉降观测持续约3年左右,为便于沉降观测的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稳固可靠的沉降观测基准点,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周边地形环境,在远离该工程变形影响区域的地方埋设3个水准基点标石于强风化基岩层上,采用现浇混凝土基座。

2)工作基点埋设在稳定基岩层上,工作基点布设位置根据构网合理确定。

3)水准点完全避开城市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松软填土区、校园内山体滑坡地段等不稳定、干扰区域。

4)基准点形成一条闭合水准线路,基准点、工作基点水准路线长约2公里,按照《建筑物工程测量规范》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进行观测。为检测基准点的稳定性,每隔1个月对基准点进行复测、联测,确保测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1.2 监测点布设

建筑物上布设31个监测点,以观测建筑物的下沉情况。建筑物垂直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中点,沿周边布设间距15m。监测点直接用电锤在建筑物外侧墙体上打洞,并将L型沉降标打入,并在孔内注入环氧树脂胶,确保沉降标的稳定牢固。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特别注意保证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3.1.3 点号编序

选取图书馆周围影响源之外环校西路上,工学院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与教工宿舍墙角处,布设3个为基准点(BM1-BM3),在图书馆附近选择便于观测的点作为工作基点(BM4-BM5),前后视线通畅,便于观测。在建筑物布设了34个沉降监测点,具体点位布设位置见图1。

3.1.4 监测点位保护

教育提醒全体施工人员,保护好工作基准点和观测点,使之容易进入和通视,防止点位受到机械和人为的破坏,如有破坏则及时补救,并详细作出记录备查。

3.2 变形观测的精度

观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结果。通常变形观测的精度由工程建筑物允许变形值的大小和观测目的决定,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执行,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20-1/10。设计要求图书馆楼群工程变形测量等级为二级精度;主要技术指标:每站高差中误差±0.5mm,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3mm。

3.3 监测时间与频次

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该工程拟定沉降观测次数和需重点关注的时间节点与频率:

1)建筑施工阶段:随施工进度进行,每施工完成一层观测一次约13次。

2)主体封顶至使用阶段,每一季1次(约4次);第两年每半年1次,第3年每半年1次直至沉降稳定(一般连续二次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为止)。沉降稳定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是已进入稳定阶段。观测总周期约为3年计21次。

3)较大荷载增加前后(如浇灌混凝土、基坑回填等),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工程所在地为长江下游,上半年降雨频繁,降雨强度大,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特别加强一些雨季施工的如基础工程监测频率。

3.4 监测小组建构

成立5人监测组,由1名工程师、2名助工和2名普工组成;其中一名工程师任项目经理,对测量组织、成果分析等全权负责。技术人员经过专业学习,能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职责分工明确(固定岗位):测量人员负责沉降观测的全过程;记录人员负责观测数据记录及资料的整理;跑尺人员负责立水准尺。监测技术人员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

4 结论与启示

高层建筑从施工到使用都必须进行变形观测,从应用的角度考虑,应区分不同工程状况,对沉降监测进行关键环节控制。在前述图书馆楼群沉降监测过程中,监测小组制定周密的监测技术方案,按照沉降观测“五定”原则,结合施工条件,地质情况,建筑物的结构形状等因素,通过对监测方案关键环节质量的控制,减少数据中的粗差(误差),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有效节省了部分人力物力投入,顺利实现工程沉降监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国家.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3

摘 要:利用GPS水准测量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工作,介绍了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方法,结合GPS实际道路沉降工程分析,GPS高程拟合精度在平原地区可达到像控点高程精度要求。

关键词:道路沉降;GPS水准;(似) 大地水准面;GPS高程拟合

1 概述

GPS水准测量的出现,大地水准面或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和精度能够满足要求, GPS水准测量与大地水准面或似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相结合就能够代替传统的水准测量工作。

GPS能够得到准确的大地高,大地高与水准高之间的差值就是似大地水准面高。所以得到似大地水准面高相对差异尤为重要,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水准高差:ΔH=ΔH"+ΔN

式中,ΔH为大地高差;ΔH"为水准高差;ΔN为大地水准面高差。

2 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方法

2.1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方法

现在一般使用的方法是将重力场信息分成三种不同部分,长波部分、中波部分、短波部分。

由于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参考椭球呈东高西低的走向,而且高程异常为负值。CQG2000(新大地水准面)是利用GPS与EGM96相结合计算得出即综合法。

2.2 利用综合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

为了能够精确计算出(似)大地水准面,我们要精确的重力与地形数据库数据,同时也要利用卫星的测高、海面地形模型的确定、GPS水准的高程异常值等。

利用综合法能够很有效地减小高程异常偏差。所以我们现在基本采用综合法来确定大地水准面。

2.3 拟合函数选取的标准

衡量拟合模型的精度指标采用均方误差去拟合观测数据,其精度与选取拟合函数系数阵的结构、模型误差、观测精度有关。因此拟合函数的选取标准是:

①模型误差要尽可能的小。

②擬合函数的参数要少。

2.4 GPS水准的内插推估

要是作业范围不大点位的高程异常值可以利用曲面拟合法来推算。

曲面拟合法包括二次曲面拟合法和多重二次曲面拟合法。

曲面拟合法的GPS高程精度取决于模型误差、高程联测误差、GPS大地高测量误差、GPS大地高测量误差一般为±10mm±2ppm,高程联测一般采用等级水准方法,如此,模型误差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其中的联测水准的GPS点的间距是关键之一。

3 拟合计算精化与误差分析

3.1 拟合计算的精化

①函数结点的选取。作业范围内已知的高程点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取一部分点作为结点,其他的作为检查点。

②计算时,要对所选取的结点坐标做平均值后的差值,然后再做拟合,这么做能够有效地减小坐标自变量的误差。

③移动曲面拟合法和常数拟合法是对待测高程点作拟合,拟合函数能利用现场的地形情况对高程的变化做拟合。

3.2 误差分析

GPS水准高程误差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GPS水准网的精度与分辨率对高程异常的影响m1,二是拟合时产生的误差m2,待定点的高程异常精度m为:

m=

对于一个GPS水准点,水准测定的高程为h,GPS测得的大地高为H,误差为mH,误差为mh,高程异常为ξ,则有:

ξ=H-h

高程异常误差为mξ,由误差传播定律得:

mξ=

GPS水准点误差是与GPS水准点的网格之间的间距有关。假设GPS控制网的边长是S(km),那么要测定的大地高为:

mH=30

单位是mm,水准测量误差每千米为3mm,则:

mh=3/

4 针对道路变形监测的实际应用

4.1 基准点的布设原则

由于基准点是整个监测网的基准,基准点点位应布设在稳定长期利于保存的地区,并且该地区不能够有严重的地质灾害。

4.2 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GPS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考虑该地区的沉降程度,对于沉降较严重的地区,GPS 沉降监测点的密度应该大些,并能满足 GPS 观测的精度要求和实际需要,利于长期保存以及具备长期监测的可能性等条件。

4.3 GPS 变形监测网形设计

由于GPS变形监测网的精度是和独立基线数有关即独立基线数越多控制网的精度越高,所以布设GPS变形监测网时要考虑到独立基线的个数,但是独立基线个数越多所需要的费用也是越高。

5 结论

经过对监测网型合理的设计,对数据的合理拟合。通过实验数据的证明,发现其精度能达到二级水准测量的精度,但是野外的工作量却极大地减少了。

参考文献:

[1]邸国辉,姜卫平.GPS水准及其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6(2):6-8.

[2]李晓桓.GPS水准拟合模型的优选[J].测绘通报,2003(7):11-13.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4

建筑物倾斜与沉降监测结果综合分析

介绍建筑物倾斜测量方法,分析某小区地面塌陷后建筑物倾斜监测成果,给出了建筑物倾斜规律.并从建筑物基础倾斜与建筑物倾斜关系,分析了建筑物安全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花向红 于中伟 蔡华 HUA Xianghong YU Zhongwei CAI Hua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1)分类号:P258关键词:倾斜测量 基础倾斜 建筑物安全状况 领导决策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5

一、监测目标

根据我国现状及技术条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县和监测点,建立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主要目标是:

(一)掌握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现状,了解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

(二)掌握农村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覆盖人口等基础信息;了解农村分散式供水类型、饮用人口。

二、监测范围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县以下(含县城)行政区域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

三、监测县和监测点的选择

(一)监测县的选择

1.从监测范围中依照按比例分层随机的方式选取监测县。2.所选的监测县综合起来能代表本省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状况、水源类型和处理方式。

(二)监测点的选择

选取监测县后,按照集中式供水的水源类型、水处理工艺、规模大小,结合供水人口等进行分层,按分层随机原则选择监测点。分散式供水监测点按照当地不同水源类型和取水方式的实际饮用情况抽取,原则上要涵盖所有的水源类型和取水方式。

(三)样本量

1.监测县数:按照监测县选择原则,确定监测县数。2.监测点数:集中式供水监测点数量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下达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10〕44号)和《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等4个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10〕67号)要求予以确定。在开展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监测的项目省(区、市)需监测分散式取水点的数量不少于40个。

四、监测内容

(一)监测县和监测点基本情况

1.监测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全县各个乡镇的农村集中式供水的数量、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供水能力和供水覆盖人口等基础信息(表1)。

2.监测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监测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及供水方式调查表(表2和表3)。

3.监测点情况和水质结果报告表:建设和营运时间、投资情况、水源类型、供水方式、供水范围、覆盖人口,水处理工艺等(表4)。

4.农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报告(表5)。

按调查表格中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填写全国统一的调查表。供水覆盖人口一定要复核确认后填入调查表。

(二)水质卫生监测

1.水样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求

对于集中式供水,每个监测点于每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抽取出厂水和末梢水各检测1次;对于分散式供水,于每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农户家庭储水器中的水检测1次;水样采集、保存、运输、分析按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规定执行。

2.监测指标(1)必测指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度)、浑浊度(NTU)、臭和味(描述)、肉眼可见物、pH、铁(mg/L)、锰(mg/L)、氯化物(mg/L)、硫酸盐(mg/L)、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mg/L以CaCO3计)、耗氧量(mg/L)、氨氮(mg/L)。

毒理学指标:砷(mg/L)、氟化物(mg/L)、硝酸盐(以N计,mg/L)。

高砷/高氟饮水:当监测发现高砷/高氟饮用水时,需要在15天之内对超标的供水重新抽样监测确认,经过观测后方能确认“高砷/高氟饮水”。

微生物学指标:菌落总数(CFU/mL)、总大肠菌群(MPN/100mL)、耐热大肠菌群(MPN /100mL)。与消毒有关的指标:应根据饮用水消毒所用消毒剂的种类选择指标,如游离余氯(mg/L)、二氧化氯(mg/L)、臭氧(mg/L)等。

(2)选测指标: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增加的水质指标。

3.评价标准

大型集中式供水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表1规定限值进行评价;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表4规定限值进行评价,表4中没有的指标按照表1规定限值进行评价。

(三)水性疾病监测

选择部分监测县,通过传染病监测网、全死因疾病监测网等途径,收集农村水性疾病发生流行的相关资料,经进一步调查、分析、整理,逐步建立水性疾病数据库,掌握水性疾病状况。收集的疾病监测资料主要包括:

1.经水传播的重点肠道传染病(伤寒、霍乱、痢疾、甲肝)和寄生虫病发生或流行情况;

2.饮用水所致的地方病情况; 3.肿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

(四)饮用水卫生应急监测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在发生饮用水突发事件时启动。

五、资金安排

农村集中式供水监测资金由2010年度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农村分散式供水监测由原全国饮水水质监测网络经费提供部分支持,不足部分由省级配套解决。

六、监测管理

(一)职责分工

全国爱卫办负责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的行政管理。负责组织制定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管理方案和2011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落实集中式供水监测经费、开展督导检查、考核评估。

各级爱卫办(卫生行政部门)是辖区内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2011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制定本省具体的技术方案,实施监测项目;协调落实监测配套经费,开展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向全国爱卫办及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交工作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制定监测技术方案、人员培训、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数据分析,撰写技术报告,并为分散式供水监测提供部分经费支持。

各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地区监测工作的采样、检测和现场调查等工作,并负责将监测结果按时上报。监测的原始资料保存在地市、县级疾控中心备查。

(二)数据录入上报和审核

监测信息实行统计报表(丰水期、枯水期各报1次,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报)逐级汇总报告制。通过网络直报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监测基础数据分别于5月20日和10月20日前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改水中心”),逾期网络系统的直报和审核功能将自动关闭。监测实施过程中,改水中心将适时掌握监测直报进展。

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资料录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及时审核,网络直报的数据采用省级终审责任制,并及时反馈至监测县。改水中心组织各省进行数据年终集中审核。

(三)报告形成

各省工作报告由省级爱卫办组织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技术力量完成,按期上报全国爱卫办。全国爱卫办组织改水中心汇总分析各省份报告以及监测数据后形成国家级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报告,于12月中旬报卫生部,由卫生部通报全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结果。

(四)信息管理

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资料属于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的一部分,未取得主管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原始资料归档保存在地市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查。各级项目机构详尽记录项目内容和进度并建立档案。内容包括:经费下拨与使用、培训、监测进度及监测结果、组织管理和技术督导等与项目有关的全部文件和技术资料。

七、质量控制

(一)严格按照全国爱卫办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或爱卫办组织的统一的监测方法开展监测工作。

(二)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参加监测的实验室须通过计量认证,未通过计量认证的监测县,由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监测工作。

(三)参加监测的实验室应采取从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所用仪器、器械和标准进行定期校准。

2.除定期的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外,各监测实验室要进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3.建立监测数据的审核检查制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现场资料审查。

八、督导和培训

(一)督导:全国爱卫办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方式,对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通报当地卫生部门。各省级爱卫办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省级督导检查工作。

(二)培训:各省级爱卫办组织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技术部门负责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水质的监测技术人员就现场卫生学调查、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管理等进行定期培训,使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技术及卫生学调查人员理解和掌握监测内容与方法。

九、考核评估

各省在国家级考核评估前应进行省级考核评估,全国爱卫办组织考核评估组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省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质量、中央资金分配及使用等进行终期评估,并完成评估报告。考核评估方案另发。

十、调查表格

表1监测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2监测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

基础沉降整治方案参考 篇6

二、丙烯酸球场(网球、篮球、排球、羽毛球)设计及施工章程(一)、基础施工工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羽毛球场)

基础为整个场地的灵魂,场地质量,极大程度取决于基础工程的好环;可以说基础决定一切!基于面层涂料特性,为保证球场基础完好,提高场地使用寿命,须扎实铺好基础。

A、球场铺塑工程对钢筋砼基础的施工要求

(1)为使球场基础少出现裂缝现象,建议:须扎扎实实铺好基础垫层外,基础面层最好采用沥青砼。

(2)原土最好为“老土”,若为大回填,需分层用压路机夯实,压实密度不小于90%,且增加碎石垫层厚度,使基础承载力不小于20T/m2左右。

(3)为防止混凝土基础开裂(裂缝),必须在砼中加铺Φ6 @200mm双向钢筋网使基础具整体性。基础碎石垫层厚度不小于100MM,砼基础厚度不小于120MM。

(4)混凝土或沥青砼面必须一次成形(含围网柱、灯柱、中心网柱预埋),并不加任何添加剂。

(5)混凝土表面须进行一般性处理,不能过于抹光基础,砼基础表面不能有蜂窝、露石、露筋、裂纹、浮浆风化、起壳等现象。(6)基础表面在完工后必须平整,平整度不超过5MM。

(7)基础表面排水坡度不小于3‰,每片场可定为单面排水或龟背排水。(8)砼基础应留有伸缩缝(宽约5-10MM),但不应穿过每片场之主场区,位置应在中网正下方或球场周边线上。伸缩缝用弹性材料处理。(9)砼强度应大于C20,并必须护养28天左右方可进行涂料施工。(10)水泥必须用国家免检产品或大厂产水泥,标号为425#,不得使用矿渣水泥,否则基础易龟裂现象。

(11)在浇捣砼时应做好灯柱、网柱底座及预留灯线的预埋工作,以便下道工序的施工。

(12)塑胶面层施工,气温应在15℃-38℃,湿度在85%以下,施工方法及程序(进度)由承建单位决定。

(13)基础的具体做法,仍需现场勘察,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注:该基础方案是在原土质已沉降3-4年前提下考虑的。

B、球场铺塑工程对沥青砼的基础要求

1、使用的沥青混凝土出厂标号为60#。运到工地时的温度应保持在146℃左右,相差小于5℃。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进行沥青铺设时,气温应在10℃以上,方能保证沥青质量良好。

2、底层沥青混凝土(粗粒式沥青砼)厚:50MM,60#,石子粒径Ф10M-Ф20MM。

3、面层沥青混凝土(细粒式沥青砼)厚:30MM;70#,石子粒径Ф5MM以下。

4、整个基础层完成后,表面应平整,坚实。铺设沥青时,要用12吨压路机反复碾压,使密实度达到检验密度95%或2.1T/M3以上。

5、完工的沥青应平整坚实,任选20个点用2米直度量,不应有超过3MM之凹陷处。

6、伸缩缝,宜为5MM宽,不应穿过每片主场区,位置多在边线、球网正下方。伸缩缝两边应在同一平面上,不可高低不平。

7、沥青地面须一次成形(含围网柱、灯柱、中网柱的预埋),并不加任何添加剂。

8、外观无轮迹、碎边、掉渣、烂边等现象。

9、沥青层完成后,至少需要十天以上的稳定期,才宜进行下一步的面层塑胶面层的铺设工作。

10、排水要求:基础表面排水坡度不小于3‰,使场内积水大部分能排除。并建有明渠排水,每片场可定为单面排水,两个连片场宜采用龟背式排水。

11、塑胶面层施工,气温应在15℃-38℃,湿度在85%以下,施工方法及程序(进度)由承建单位决定。

12、基础的具体做法,仍需现场勘察,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注:该基础方案是在原土质已沉降3-4年前提下考虑的。

C、球场基础质量验收标准基础类型沥青砼基础外观无轮迹、碎裂、掉渣、烂边等现象备注密实度大于2.1吨/立方米见试验单平整度小于3毫米试水混凝土基础外观表面无蜂窝麻面、露石露筋、裂纹等现象 强度大于C20试验单试验单平整度小于5毫米试水粗糙度40-60目样板注:基础养护期需大于20天,平整度试水两小时后实测场地横坡大于3‰

(二)、排水措施:任何室外场地均绝无可能做到100%没有积水,问题是如何将积水现象减到最轻程度。尽量做好基础层的平面及排水是重要一环。

1、场内:除按1:230-250做好排水坡外,需于两底线靠近围网边建造明渠以收集雨水,将其引出场外。

2、场外:视具体情况建造暗渠以疏导场内排水到市政排水管道(由建设单位负责)。

(三)、围网及框架:为美观及保证质量,又符合经济原则,我司建议采用PE包塑铁丝专业球场围网(网孔规格为@45--@50MM),可节省用普通铁丝网重新油漆的费用,使用寿命长3-5年。另外可根据需求,安装强力尼龙纤维防风网,防风,防刺眼光线,遮拦闲杂人目光,使球员能更专心于赛事;整个场地的档次因此而提高,此措施特别适合高尚场所。

1、基座:按设计要求建造200#钢筋混泥土围网柱基座,各座墩间用砖砌档土墙或混凝土挡土墙连接。

2、框架:围网立柱用50至65MM焊管预埋于基础内,柱高4M;各立柱间上下用二至三根50MM钢管焊接连成框架,屋顶网高6米以上。

3、拉网:安装铁丝网须用专用工具拉紧,再用扁铁或铁丝及螺栓固定。

4、附件:浇灌250#水泥混凝土预埋球网柱活动铁套管;在两球柱连线的中点预埋一标志带勾座。

(四)、照明系统:一般,网球场院灯光质素比灯炮照明度重要。设计网球场照明系统时,不单要考虑其照明度,更要考虑其光线的平均分布及尽量减低刺眼光源等因素。根据最新国际标准可参考以下原则:

1、一般赛事俱乐部等场所,其平均光照度应达到600—700LUX,每片标准场地需要有8个专用灯具。

2、一般的训练场地或娱乐场所,则其平均光照度500—560LUX就可以了,每片场地只需6个专用灯具。

1)灯柱:用¢100MM钢管制作,地平面至柱顶高为6.09M,柱埋地下深度为0.8M-1.0M。

2)电源:使用220V—230V电压电源,在做基础施工时须按电线布局图预埋好PVC电线套管,穿好合适电线,做妥接线盒;电线拉至围网边适当位置并接通场内所有灯具;场外部分由建设单位负责。3)灯具:安装亚明网球场专业灯具。

(五)、油漆:围网柱上油漆质量,直接关系其使用寿命;围网柱及灯柱均匀沐涂两层防锈红丹底油后,再涂两层墨绿色防锈磁漆。

(六)、丙烯酸网球场(篮球场、排球、羽毛球场)营造工艺我国网球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性能的球场数量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爱好者关注场地性能。场地较普遍的是硬地塑胶场,其建造步骤很多,工序也较复杂,须由专业公司来完成。场地营造介绍如下:

第一步:选址规划:先须选定球场地址。根据现有面积大小,规划最合理施工方案。主要考虑的因素:土质情况,冻土层厚度(北方需考虑),地下水位置,球场方向,基础的选择,多片球场相连间隔等。第二步:基础建造:规划方案制定后,要开始基础施工,场地质量极大程度取决于基础的好坏,故要选择专业队伍施工。须严格按施工标准建设场地基础。场地基础大致要求:

1、沥青基础:根据现场基础情况,从向下挖掘的相应深度,依次填铺不同的材质,逐层碾压密度不低于2.35吨/立方米,表面沥青完成面应无麻面,无峰窝,无油类等污染,并保证高温下不返油。

2、钢筋砼基础:以混凝土一次性成功倒浇,为防止基础开裂,可铺设钢筋增加场地整体性。每片场地中间球网正下方,都需留一条伸缩缝。

3、基础施工,必须提前准备固定件的预埋,否则将来重做时会破坏基础的完整性。

第三步:场地围网,灯光系统等附属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完工后,根据先前一些预埋设施,安装球场四周的围网及灯柱。

第四步:场地丙烯酸塑胶面层的铺设工艺:国际认可的硬地网球场以使用ACRYLIC涂于沥青基面上最为流行普遍。效果也最为理想。其特点为施工简单,施工期短,造价廉宜;日后维修容易;并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我公司代理国外的专业运动场地塑胶涂料,为不透气的聚丙稀有机化合物,除具有ACRYLIC优点外,它们不含有毒石棉质,品质稳定;防水防晒防滑,色泽较同类产品柔和,鲜艳;可涂于沥青或水泥地基面上,故更适合户外使用。另外,它们更备有CUSHION弹性层可供加涂。以增加球场弹性,彻底保护球员的脚部关节;同时这种场地还可增加网球的旋转力,高质素的网球场均乐意采用。这些品牌被美国网协会(USTA)认可为国际网球赛事场地的专用面层敷料。场地基础保养完毕,附属设施安装后,即是球场最关键的面层铺设。不同的基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总体来说,面层铺设主要有如下步骤:

1、清理基础场地:清洗场地,全场试水测试场地平整度,在凹陷处做记号,场地干燥后继续下一工序。

2、修补:用强化沥青乳剂混合适量石英砂尽量填平凹陷处,减低积水现象。

3、基层铺设:为增强场地强度、平整度和使用寿命,将塑胶面层主要原料--丙烯酸和石英沙、水按一定比例搅烂混合成一种乳液,均匀铺设于场地上。

4、底油铺设:由丙烯酸色层材料加入适当的石英沙搅拌混合铺成,加入石英沙的作用不仅是耐磨,而且可根据其用量多少来调控球速快慢。

5、中层铺设(高档场用):铺设1-2层中间层丙稀酸或弹性填充剂,使场地弹性符合要求。

6、面层铺设:由丙烯酸色层材料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均匀铺设1-2层终饰保护涂料以保护及美化场地。它除色彩鲜艳、抗紫外线引起的褪色外,并有一定的耐磨性。面层颜色:网球场比赛线内为绿色,比赛线外为红色。篮球场:边、端线场地内为绿色,中圈、限制区、场地外为红色,界线为白色。

7、界线:面层铺设后,画线,用白界油划白色界线。须严格按照标准尺寸预画出色条线的两条小细线,经核对无误后,刷上场地专业画线漆。

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篇7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INS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雷达测量) 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 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 获取干涉图像, 然后经相位解缠, 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D-INSAR) 是指利用同一地区的两幅干涉图像, 其中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的两幅SAR获取的干涉图像, 另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后两幅SAR图像获取的干涉图像, 然后通过两幅干涉图差分处理 (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响) 来获取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

雷达遥感 (微波遥感) 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被动方式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类似, 是由微波扫描辐射计接收地表目标的微波辐射。目前多数星载雷达采用主动方式, 即由遥感平台发射电磁波, 然后接收辐射和散射回波信号, 主要探测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和介电常数。它发射的电磁波波长一般较长, 在1 mm至1 m之间。合成孔径雷达 (SAR) 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真实孔径雷达天线而提出的。对于真实孔径雷达, 当雷达随载体 (飞机或卫星) 飞行时, 向地表发射雷达波束, 然后接受地面反射信号, 这样便得到了地表雷达图像。通常卫星雷达天线越长, 对地物的观测分辨率就越高。由于受雷达天线长度的限制, 真实孔径雷达的地表分辨率往往很低, 难以满足应用要求。而合成孔径雷达正是解决了利用有限的雷达天线长度来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的问题。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它与GPS、VLBI和SLR等空间技术一起, 将构成空间测地技术的主体。从1978年L波段星载雷达卫星Seasat SAR的发射到2000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对全球地形进行高精度干涉测量, 从1992年首次利用差分干涉雷达对美国Landers地震同震形变场测量到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火山、冰川、滑坡等形变场测量中, 无不显示出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强大技术优势和应用潜力。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采用了主动式遥感方式, 因而具有全天候、全天时作业优势。它与其他离散点测量技术相比, 其测量结果具有连续的空间覆盖优势,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 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 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地面沉降导致了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 并影响到区域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建筑物会出现地基下沉、墙壁开裂或建筑物倾斜等现象, 缩短了建筑物的寿命, 而且抗震能力也相应降低。另外, 地下的输油、输气管道也会受到影响。

一、城市地表沉降监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遭受地面沉降城市的数量正不断增长, 地面沉降导致相关灾害的发生, 如海水入侵或风暴潮等多种灾害群体发生。一种灾害是另外一种的诱因, 或是灾害体系或灾害链的某一个环节。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是严重制约城市进程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引发城市土地资源危机, 同时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破坏生产生活设施, 进而可能诱发社会、经济问题。这些说明城市地表沉降正在严重的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切实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地表形变观测作为研究城市地面沉降、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常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一般采用重复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布设成一、二等水准网后通过严密的平差程序, 最终提出每一期的微小地面沉降变化值。这种方法早期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的工业发达城市就开始应用, 而且沿用至今, 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随着空间测量技术的发展, 目前这种野外作业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传统测量方法已逐渐为周期短、精度高、布网迅捷的GPS技术方法替代, 作为空间测量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雷达测量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中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方法已进入到一个新高度, 即利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来探测地表的微小地形变化信息的技术。城市环境由于有其较之周边环境比较独有的特征, 开展In-SAR技术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也由此而显示了其独到之处。

城市环境由于地面覆盖植被较少, 且城市用地一般变化较少, 十分有利于卫星复雷达图像之间建立干涉。

城市由于规模发展原因, 城市范围往往在变化, 由于城市区域比周边区域在图像显示出高干涉特征, 因此十分容易与周边乡村区别开来。为此, In-SAR在提供及时又廉价的城市沉降信息的同时, 也就同时清晰地勾勒出了城市边缘和城市的演化过程。

虽然目前世界上很多城市利用先进的结合电子测距及常规测量手段研究城市地面沉降问题, GPS技术也取得了很高的精度, 但仍然面临着水准点 (标石点) 的稳定性;测量的是沉降点、线, 构成沉降面必须经过数值内插过程等问题。而卫星雷达干涉测量一次能覆盖几百至上千平方千米的范围, 可以利用该地区不同时期雷达图像中任意时间间隔的两张图像进行干涉处理, 获得整个覆盖范围内与成像时期相应的沉降位移数据, 而城市由于它的In-SAR图像具有高干涉特性, 非常适合于进行雷达干涉测量。

卫星雷达成像由于能穿透云层且没有昼夜之分 (全天候) , 雷达数据下载快捷、时间延误少, 加之配套处理软件越来越成熟, 使对城市及更大范围的地表沉降数据提取能够十分迅速, 可以接近准实时动态监测。

雷达干涉测量在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当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利用了遥感卫星多时相的复雷达图像相干信息进行地表的垂直形变量的提取, 其精度已经达到了毫米级, 国外很多城市应用In-SAR技术开展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矿区沉降监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设速度的加快, 煤矿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河南是个煤矿大省, 然而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长期困扰和阻碍着矿区的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表面上是突发性的, 但是其过程是逐步酝酿和发展的, 且和其他各类灾害之间常常存在关联和互动。其中, 矿区沉降是采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矿区沉降常常引发地面塌陷、裂缝、山体开裂、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了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降低损失, 必须对煤矿区地面沉降进行监测, 准确快速查明矿区环境现状。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从地下精细观测 (基岩标、分层标等、地表的水准测量及对地观测技术中的GPS技术等) , 虽然达到了较高的地表形变观测精度, 但均需人工布设地表观测点, 投入大, 成本高, 对于一些人类难以到达的困难地区, 这些传统方法难以实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INSAR) 可被用作高精度的缓慢地表变形观测。结合SAR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地质调查, 对矿区沉降预测可从3方面进行。

选择合适的雷达卫星数据, 利用技术反演出近年到20年间不同时期的地面沉降, 分析出各个时期地面沉降区域与沉降幅度。

2.进行灾害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地表调查和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释查明矿区发生的地质灾害概况, 为综合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综合分析区域地面沉降与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关系, 并对未来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给出分析依据。

三、结论

工程建筑物沉降监测实践 篇8

关键词:建筑物 沉降监测

1 工程概况

某体育局训练服务中心综合楼(二期)位于石家庄市中山东路以南,东为民心河,西为体育综合楼一期。该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九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梁板式筏板基础,建筑总面积17859.14m2,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受某体育局训练服务中心和公益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委托,建筑质量检测中心于2012年2月19日至2014年3月15日对该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2 观测依据

①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②《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③《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 观测方法及概况

3.1 基准点及观测点布设 根据现场条件,在附近不受新建建筑物影响的建筑物上布设三个水准点,地基稳定,通视良好,无外界干扰。在建筑物一层施工结束后,布设沉降观测点。观测点设于框架柱上,共布设21个观测点。

3.2 观测技术要求 本次沉降观测按二级水准测量要求,观测组成闭合环线具体观测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4 观测结果

4.1 观测概况。本观测工程自2012年2月19日开始至2014年3月15日结束,共进行16次沉降观测。具体观测数据见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统计表。

4.2 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绘制平均沉降量-时间-荷载(层数)曲线,见图1。

4.3 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绘制等沉降曲线,见图2,3,4。

5 成果分析与结论

经过对该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得出以下结论:

①随着楼层的增加,沉降量增大,最大沉降量达36mm。

②楼层封顶前,沉降量相对较大,与楼层成正比;封顶后,沉降量明显减小。

③在封顶两年后,沉降量只有微小变化,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周建郑.工程测量[M].2版.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2]刘仁钊.测量平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高校2019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励志感悟说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