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观测

2024-10-11

天气观测(精选9篇)

天气观测 篇1

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 是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是产生在积雨云及其伴生有闪电、雷鸣、阵雨、大风、冰雹等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现象, 其发生的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往往对航空飞行安全存在严重威胁[1,2]。在雷暴中飞行, 雷击、闪电会严重干扰飞机的无线电通讯, 导致机载电子设备失灵或损坏;雷暴云中强烈的湍流和阵性垂直气流, 能引起强烈的颠簸, 导致飞机不能保持飞行高度, 从而偏离航线, 降低飞机的操纵性能;雷暴云系中大量的过冷水滴凝结成积冰覆在机身上, 破坏飞机飞行的空气动能性, 降低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3];而且云系下阵风和较强的风切变、下击暴流等, 均可造成飞机失速、倾斜或偏离下滑道而发生失事;同时, 雷暴还会造成地面设施的严重破坏[4,5,6]。作为航空气象中的一种危险天气过程, 航空气象工作观测人员必须要做好雷暴天气的观测工作, 做好雷暴天气状况下各种天气要素的观测记录。

1 机场雷暴天气特征分析

大连机场的雷暴灾害性天气多集中在夏季, 是出现雷暴天气现象的高发期, 平均9.0 d, 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55.6%, 其中以8月最多, 平均为3.1 d, 占全年总日数的21.0%;其次是6—7月。机场的冬季 (12月至翌年2月) 一般不会出现雷暴灾害。大连机场年初、终雷期也有着年变化特点, 平均初雷期在4月下旬, 最早出现在3月11日 (1992年) 、最晚出现在7月3日 (1994年) ;平均终雷期10月底, 最早为9月16日 (1996年) , 最晚为11月28日 (2005年) 。

2 雷暴天气要素的观测分析

2.1 低空风切变

低空风切变是距地面600 m高度以下所发生的平均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和水平切变, 是威胁飞机安全起飞着陆的主要危险天气。雷暴天气极易引起低空风切变, 形成下击暴流或微下击暴流。目前大连机场针对雷暴状态下低空切变线的观测分析还没有确切的方法, 通常以航空器上飞行员的报告或通过对雷暴单体底部特征的观测探讨分析风切变, 当800 m高空下天空变暗, 雷暴云体底部位置偏低, 且云底出现快速向前移动的悬球状或滚轴状翻涌的带状云时, 可以认为云底至地面的附近区域存在低空风切变。

2.2 降水强度判定

雷暴天气下积雨云的降水属于阵性降水, 分强、中、弱3种, 由于积雨云降水强度变化迅速, 需采用定性法来判定降水强弱, 即降雨声音、雨线雨速、积水状态等, 也可以按每小时的降水量来判断。相对来说, 弱阵性降水较易判定, 而中、强阵性降水必须在人工观测的基础上依靠先进的探测设备———雷达探测手段来判断, 随时可监测到移向或经过该机场的降雨回波, 对雷达回波进行垂直扫描, 通过雷达回波高显上回波接地区的回波强度的分贝数作出分析, 由此分析出该回波移至机场上空时的降水形态。经过长期的观测分析, 并结合实际观测或集体观测, 最终总结出一个能分辨中、强阵性降水的回波强度。因弱降水在接地区几乎无回波, 所以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判断出未来降水的中、强度。

2.3 能见度

受雷暴天气强降雨和水汽的共同影响, 会出现小于1 km的低能见度天气, 或者是由于强雷暴云体的覆盖致使光源减弱, 目标物与背景亮度对比值降低, 远处景象成为盲区, 能见度瞬时变小。可见, 雷暴天气状况下, 影响机场能见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标物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和太阳光源的改变, 造成了人的视觉影响。

3 结语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 多普勒雷达应用于天气观测中, 根据对雷达实时回波特征演变的预测和判断分析出雷暴起止时间、方位和移动路径以及雷暴的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 从而提高了天气现象观测、记录发报等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避免了人工观测的误差。气象高科技的深入研究, 必将完善低空风切变、冰雹、飑线等恶劣天气现象的观测和预报。另外, 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中只有把云和与其相对应的天气系统联系起来, 借助天气形势的分析判断,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密切注意天气系统的变化, 根据云的定义和机场的天气气候特点, 全面分析记录, 才能真正掌握各种云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才能正确识别云状、准确判定云高, 使云的观测记录真实地反映机场当时的天气状况, 从而更好地为飞机的顺利飞行和机场设备的安全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技术手册[S].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2007.

[2]韩韡, 赵昌吉, 田丽.大连机场秋季冷锋性雷暴天气特征和预报[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7 (1) :9-13.

[3]梁希豪, 陈永旭, 熊俊超.2009年银川机场初雷暴天气的过程分析[J].民航科技, 2011 (2) :73-75, 126.

[4]马玉倩.上海浦东机场雷暴天气要素的观测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 2011 (1) :33-35.

[5]郑丽杰, 陈霞, 高博.哈尔滨机场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0) :260, 235.

[6]梁明增, 何冬梅, 赵亮, 等.广汉机场雷暴统计分析[J].民航科技, 2010 (5) :148-150.

天气观测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培养学生用简单仪器观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测天气的活动,使学生感受研究天气现象的乐趣,体会科学应该认真细致、实事求是,既做好按分工自己应完成的事情,又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的事情。

教学重点: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教学难点: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用具:吹风机、温度计、简易风向仪器和简易量雨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天气变化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天气变化多端,观测认识天气”的情景,然后进行教学活动。

二、自主学习

(一)、活动一:制定观测计划

作为一个天气观测员,首先要学会制定计划。

1、根据P8页进行观测计划制定。

2、小组讨论:观测什么?用什么观测?怎样分工合作?师强调:在讨论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安全,观测计划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②小组分工明确,使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③观测所使用的工具和仪器较容易得到。④能由观测内容和工具设计出合理的观测步骤。

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二)、活动二:制作简易观测仪

1、小组成员事先准备好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制作的步骤展示在投影屏幕,同学们既可以参照屏幕进行制作,也可以看书9-10页插图。

2、分组制作风向仪和雨量器。

三、展示交流

1、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见,课下进行改进。

2、同时通过课件来展示风向与箭头指示方向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

拿制作的风向仪去室外检验效果。

五、达标检测 填空

1.温度对天气的()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可以知道当地气温。

2.风向是指(),通常用()个方向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吹向(),风向仪指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仪和雨量器。

二、自主学习

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懂得复杂的天气变化,事实上都是由水、风和热这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2.分别观测这些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反映出天气的综合变化特点。本活动主要涉及风向、风力、温度、雨量等。3.每个小组单独测量一项内容,大家分工合作。

三、展示交流

1、在学生测量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周围环境对测量结果可能的影响。

2、讨论得出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四、应用拓展

由于天气的变化缓急不定,所以,要想得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建议学生进行两个星期的观测和记录,在保证观测的同时,更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重要。

五、达标检测 判断

1.在同一时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操作

根据数据作图清晨5℃ 上午14℃ 中午20 ℃ 傍晚10 ℃

1.在温度计上标出上面的温度。

对流性天气地面观测探讨 篇3

1 常见对流性天气概述

1.1 雷暴

雷暴是一种放电现象, 常在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 通常表现为闪电伴有雷声, 有时可只闻雷声不见闪电。根据强度的不同, 雷暴分为3类, 分别为小雷暴、中常雷暴、大雷暴, 其特点分别如下: (1) 小雷暴。发生于云间或云地间, 有频见或偶发的雷声及闪电, 雷暴过顶时, 风速不超过17.0 m/s, 风力小于8级, 电码为95;96。 (2) 中常雷暴。与小雷暴特点相同。 (3) 大雷暴。连续发生强烈闪电, 雷声大且连续, 随降大雨, 可伴有不同强度的冰雹。大雷暴过顶时, 气温、气压、风等有剧烈变化, 风速超过17.0 m/s, 电码97;99。

2014年1月1日全国地面气象观测改革实施后, 取消了雷暴、龙卷等13种天气现象, 但是仍保留了雷暴、龙卷等现象的重要报的编发, 因此当雷暴出现时, 要记录在值班日记中 (不在记入气簿-1) , 作为编发重要报的依据[1]。

1.2 阵雨

阵雨是指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 有时伴有雷暴。阵雨的雨滴直径通常大于0.5 mm, 阵雨骤降骤停, 强度变化很大, 一般降自Cb、Cu、Sc等云层, 当有阵雨下降时, 气层很不稳定。根据阵雨强度的不同,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将其分为小、中常、大阵雨3类, 其特点分别如下: (1) 小阵雨。雨点清晰可辨, 但无漂浮现象, 落到屋面或地面石板上时无四溅现象, 屋面雨声缓和, 完全滴湿屋面或地面石板需2 min以上, 对应电码为80。 (2) 中常阵雨。分辨雨滴不易, 雨落如线, 屋面有淅淅沙沙的雨声, 水洼泥潭形成很快, 落硬地或屋瓦上即四溅, 对应电码为81。 (3) 大阵雨。如倾盆状, 不见雨滴, 落到地面或屋面上四溅高达数厘米, 能见度大大降低, 水潭形成极快, 屋面上的雨声如哗哗的喧闹声, 对应电码为82。

1.3 大风

大风指风力达到或超过八级或瞬时风速≥17 m/s的风, 当2段出现时间间歇在15 min以内时作为1次记载, 若间歇时间超过15 min, 则需另记起止时间[2]。

1.4 冰雹

冰雹即固态降水, 通常呈锥状、球状或不规则状, 坚硬, 由雹核和冰层组成, 雹核不透明, 冰层透明, 大小差异大, 大冰雹常伴随雷暴出现。

1.5 龙卷

龙卷是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 龙卷发生时, 可见盘旋下垂于积雨云云底的漏斗状云体, 有时也可悬挂半空、稍伸即隐或触及地面雨面。龙卷过境, 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2 对流性天气地面观测注意事项

2.1 雷暴

雷暴出现时要注意倾听雷声, 待确认后再下笔记录雷暴的开始时间和方向。雷暴系统的判别应从整体出发, 当几个方向同时出现时应选择一个主要系统进行记载, 如果主要系统终止, 应另选一个主要系统继续记录。如果雷暴是由不同方向发展起来的Cb云形成, 可以分别记录和整理。一般不考虑雷暴移动过程中的个别折向, 但如果起止时间内移动方向≥180°, 要加记中间方向, 经天顶的要记天顶方向“Z”, 其余一律不记中间方向。

雷暴出现时, 要特别注意防雷, 注意自身的安全。要关好门窗, 避免雷暴天气时前往观测场。若需要前往观测场, 最好穿戴雨衣压低身子行走, 不要持金属雨伞外出等。雷雨过后, 应检查各气象要素传感器、采集器、业务用计算机有无损坏, 发现损坏时应及时上报、维修、更换。

2.2 强降水

2.2.1 强降水对于蒸发观测的影响。

针对E-601B型蒸发器, 其观测措施如下: (1) 预计大到暴雨时, 同时盖住专有雨量筒和蒸发桶, 待雨转小或停止后, 及时将其打开, 继续进行观测; (2) 预计大到暴雨时, 可先从蒸发器中取出一定水量, 以免降水时溢流桶溢出, 计算日蒸发量时将这部分水量进行扣除。针对小型蒸发器, 当有降水发生时, 将其金属丝网圈取下, 有强降水时, 应将蒸发器的水取出一部分并将水量记入观测簿备注栏, 并将其加在该日的余量中, 也可采取上述针对E-601B型蒸发器的观测措施 (1) , 但要注意将小型蒸发器加盖的起止时间记录在值班日记上。

2.2.2 强降水对于降水量观测的影响。

在降水来临之前, 要清洗雨量器并校正自动站雨量传感器, 清洗时注意清除过滤网、盛水器、储水瓶内的昆虫、尘土、树叶等杂物。在强降水下降过程中, 要不定时地关注自动站雨量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保证仪器工作正常。

2.2.3 强降水对于地温观测的影响。

大雨下降过程中要不定时查看地温场, 当发现地温场积水时, 要及时给地温场排水。若发现0 cm地温传感器被雨水冲刷导致裸露空中, 则要放上泥土将传感器盖好, 使其满足规范中的安装要求[3]。

2.3 冰雹

当预计会出现冰雹, 应给地温表罩上防雹罩, 以防止地温表损坏。降冰雹时, 在气簿-1中记录冰雹天气现象符号以及其开始、终止时间, 并在纪要栏记录其出现时间及测定的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 (以mm为单位取整数) 。当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大于10 mm时, 应同时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 (以g为单位取整数) , 记入纪要栏。

2.4 有关报文的编发

2.4.1“现在天气现象ww”的编报。

2014年1月1日改革后, 取消了雷暴的观测, 所以在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天气现象电码17、29、91-99和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也相应的取消。当观测时测站有阵性降水, 此时“现在天气现象ww”的编报需区分阵雨的强度, 根据观测时15 min的降水情况参照阵雨强度表进行判定, 从而选择编报电码80、81或者82。

由于航空报仍按原规定观测编发报, 所以改革后航空报与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的现在天气现象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这里观测员一定要注意。当观测时测站只有阵性降水, 而观测时和观测前1 h内无雷暴, 此时航空报中的“现在天气现象ww”的编报与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现在天气现象ww”的编报一致, 应需区分阵雨的强度, 根据观测时10 min的降水情况参照阵雨强度特点进行判定, 从而选择编报电码80、81或者82。当观测前1 h内有雷暴, 观测时无雷暴而有降水时, 航空报中的“现在天气现象ww”的编报要根据观测时10 min的降水情况参照阵雨强度特点进行判定, 从而选择编报电码91或者92。当观测时有雷暴和降水时, 航空报中的“现在天气现象ww”则要参照雷暴强度特点选择编报电码95或者97[4]。

2.4.2 重要报的编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雷暴 (94917) 的编报。强降水通常伴有雷暴现象发生, 雷暴的发报时次为不定时发报, 当测站视区出现雷暴时, 就要在10 min内编发雷暴的重要报。对于昼夜守班台站, 每天20:01—20:00时段内第1次出现雷暴时发报, 其后出现的不再发报。当雷暴由前一日持续至本日20:00后的, 以20:00后的第1次出现闻雷的时间为准拍发一次重要天气报。而对于白天守班台站, 每天6:51—20:00分时段内第1次出现雷暴时发报, 其后出现的不再发报。其中雷暴由6:51前持续至6:51分后的, 以此后的第1次出现闻雷的时间为准拍发重要天气报。在不守班的20:01至次日6:50时段内, 如能确定雷暴出现时间的应拍发, 此后白天守班时段不再拍发;如不能确定准确时间的, 可不拍发。

(2) 大风 (911fxfx 915dd) 、龙卷 (919 Mw Da) 、冰雹 (939nn) 的编报。当大风出现, 且风速≥20.0 m/s时, 需要编发大风的重要报, 大风的重要报一日可发多份, 当编发了风速≥20.0 m/s的大风重要报之后, 风速减弱至<17.0 m/s, 并持续20 min后又出现≥20.0 m/s的大风时, 就要继续再发大风的重要报。

当测站或视区内出现龙卷时, 要在10 min内编发龙卷的重要报。龙卷的重要报一日可发多份, 又有新龙卷出现时要继续编发龙卷的重要报。

冰雹发报时次为不定时发报, 当测站视区出现冰雹时, 就要在10 min内编发冰雹的重要报。冰雹随降随化时, 可目测估计其直径编报。冰雹的重要报一日可发多份, 每次降雹过程都要发报, 同一次降雹过程中, 冰雹直径增大≥10 mm时, 需发一份重要报, 同一次过程指的是同一次天气过程。

如果在7:31、13:31、19:31至正点8:00、14:00、20:00之间有大风、龙卷、冰雹出现, 且达到发报标准需发重要报时, 则此时大风、龙卷、冰雹重要报合并到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编发, 该重要报不用单独编发, 可省略。

(3) 合并编报规定。遇重要天气报重叠者 (即同时有2种或以上重要天气达到发报标准, 包括前一现象的报还没有发出, 又有一种或几种现象达到发报标准。) , 凡重要天气报告中GGgg W0的W0编码相同的, 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合并编发;不相同的分别编发。合并编发一份报告时, 各有关电码组一一编发, 此时GGgg编报最后一种现象达到发报标准的时间。

3 结语

当预报有对流性天气时, 值班员就应当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强雷暴出现时常见的对流行天气暴雨、大风、龙卷、冰雹等有可能接踵而至, 此时观测任务繁多, 再加上一些报文的编发, 常常造成观测员心理紧张, 有时一疏忽就有可能造成错误, 既影响了测报质量也影响了自己的业绩。所以对于对流性天气要特别重视, 日常工作中要多思考、勤整理、多总结, 在复杂天气来临之前做到心到位, 技术到位, 这样利于我们观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保证测报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电码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3]福建省气象局.关于修订重要天气报有关事宜的通知[EB/OL]. (2012-06-18) [2014-07-17].http://www.doc88.com/p-150260373248.html.

天气观测 篇4

重要天气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可能产生影响或造成危害的.天气现象.正确观测、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大风、龙卷、冰雹、沙尘天气、积雪、雨凇、雷暴、雾等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掌握台站重要天气出现情况,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员对一些常见重要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编报规定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观测数据错误、多发报、少发报等错情.

作 者:雷春丽 刘海利 作者单位:雷春丽(凤翔县气象局,陕西凤翔,721400)

刘海利(渭滨区气象局,陕西宝鸡,721006)

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观测要点 篇5

1 强降水天气过程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强降水天气过程来临前, 应全面检查自动站及人工观测用的各仪器设备, 主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1.1 自动站仪器设备的检查

1.1.1 翻斗雨量传感器的日常维护

可对雨量传感器做以下常规维护。

(1) 将外筒、防堵罩和长过滤网用清水冲洗干净。 (2) 用清水冲洗翻斗和短过滤网, 注意不取防虫罩。 (3) 观察传感器底盘上的水平器中的水泡是否居中, 使传感器保持水平状态。 (4) 注意不要用手或其它物体抹试翻斗内壁, 以免沾上油污。

1.1.2 翻斗雨量传感器的汛前检查

翻斗雨量传感器至少每月定期检查一次, 检查内容包括传感器器口要保持水平, 不变形, 传感器器身稳固。

(1) 重点检查遥测雨量传感器漏斗是否堵塞, 以保证自动站降水数据的准确与及时上传。 (2) 定期清除承水器滤网上的杂物 (入口滤网可取下清洗) 。 (3) 检查漏斗通道是否有堵塞物。 (4) 保持节流管的畅通, 发现堵塞要及时清洗干净 (5) 翻斗表面必要时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 传感器翻斗的内壁不能用手触摸。

1.2 人工观测仪器设备的检查

降水开始前, 应及时取下蒸发皿金属丝网圈, 检查雨量筒及蒸发专用雨量器内的承水器和储水瓶是否洁净, 重点检查虹吸式雨量计虹吸是否正常, 以保证人工测量的降水数据准确及时上传。

1.3 应急设备的检查

重点检查发电机、UPS电源以及SDH、VPN和3G上网卡三种主备通讯方式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以保证网络的畅通和自动站的正常运行。

2 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降水性质的正确判断

强降水天气过程来临时要更加密切的关注云的连续演变, 正确判断出降水性质, 以保证报文的正确编发。当判断为系统天气时, 重点注意当降水时间持续较长, 雨势仍没有转小, 降水量已超过20.0mm时, 此时应仔细观察云高及云状, 注意ASOP向NS的转变。当判断为对流天气出现时, 气象要素的变化比较显著, 有时会伴有短时大风, 雷暴, 冰雹等重要天气, 此时应注意重要天气报的拍发与航危报的拍发及相应解除。

2.2 降水量的观测要点

当降水较强, 降水量很大, 一般超过25.0mm时, 应及时从蒸发皿中取出一定的水量, 也可采用加盖方法, 以防水溢出导致蒸发量缺测。若降水量超过50.0m m时, 此时应提前量取雨量筒和蒸发专用雨量器内的降水量, 以防水溢出导致降水数据缺测。以上操作均应在气簿-1备注。

2.3 虹吸式雨量计的观测要点

(1) 换纸遇强降水时, 应先判断雨势是否有转小趋势, 若雨势有转小趋势, 可延后换纸;若判断不会转小, 则可在原自记纸的开始端重新记录 (此处须无降水记录, 或有降水自记记线不致重叠) 。换纸后分别在两天的记线上标明日期并注明情况。

(2) 测量自然排水量时有强降水, 暂不测量, 待雨势转小后再进行测量, 如在强降水期间出现几次自然虹吸的情况, 则测量自然虹吸的累计排水量。

2.4 不正常记录的处理

(1) 当虹吸式雨量计故障 (如虹吸不正常) 时, 此时应以人工观测的雨量筒内的降水量为准编发累积降水量重要天气报。

(2) 当遥测雨量传感器故障 (如降水量明显偏小或滞后严重) 时, 此时小时雨量和分钟雨量均按缺测处理, 输入“—”符号, 避免正点数据错误上传。以上情况应在气簿-1备注。

3 注意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

3.1 雷暴的观测要点

雷雨形式来临前注意观察云的演变过程, 当出现雷暴现象时, 观测员不要忙乱, 及时编发航危报及重要天气报等预警信息。其中, 雷暴重要天气报一天只发一份, 并以20时为日界。

3.2 冰雹的观测要点

一日中降雹多次, 无论间隔时间多长, 每次都应测其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 以m m为单位, 取整数。当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大于10mm时, 还应同时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 以克为单位, 取整数, 并及时记录纪要栏中。

冰雹来临所做工作如下: (1) 降雹前罩上防雹网罩。 (2) 降雹时测定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 (3) 及时发出冰雹的重要天气报。 (4) 雹停后及时将地面温度表和曲管地温表的防雹网罩取掉。 (5) 若冰雹最大直径大于10毫米, 测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 (6) 在换下的雨量自记纸背面注明降雹起止时间。

4 加强巡视区域气象观测站

观测员要每小时在正点前后十分钟内巡视区域气象站, 在强降水天气过程中, 更要加强对区域站的巡视, 一方面可以及时监测各区域站的运行状况, 以便出现故障时及时发现并排除, 保证区域站数据的正常传输;一方面可以通过巡视区域站的运行及各站点的雨量数据, 使观测员加强了解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情况。

5 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后的整理工作

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后, 应及时排除仪器故障, 处理异常记录, 归纳总结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为下次极端天气过程积累经验。尤其是降水过程结束后要对自动站雨量和人工雨量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如多次发现10mm以上降水量的差值超过±4%, 则应及时进行检查。

主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查记录器是否正常工作, 记录值与计数是否相符, 干簧管工作是否正常, 有无漏发或多发信号现象。 (2) 如原因是由于仪器的基点位置不正确所造成时, 应调节仪器基点位置。

6 结语

天气观测 篇6

冻雨在短时间内大量过冷却水撞冻形成的雨凇, 与过冷雾滴长时间的撞冻与冰水转化形成的雾凇交替出现, 在气象观测风向风速仪器上形成了复合积冰, 导致风向风速仪器停转, 严重影响了气象观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风向风速仪器采取预防措施, 可确保资料的连续性, 采取观测的补救措施, 可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1 冻雨现象对风向风速观测的影响

众所周知, 2008年初我国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五十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 危害之大, 实属罕见。以怀化为例, 自1月13日开始至月底结束的冻雨天气过程, 给全区工农业生产、交通、供电、供水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31605万元。鉴于冻雨给国计民生、社会各行各业造成的危害, 严密监测冻雨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意义十分重大。

冻雨结冰的强度与风速关系较大, 风速越大, 结冰强度越大, 仪器被冻结得越结实。而这也正是对冻雨监测所必须的气象要素, 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结后, 造成记录中断, 得不到连续的风向风速记录。就无法对冻雨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如慈利县气象站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住, 部分二分钟、十分钟及日最大、极大风记录缺测。雨凇虽然持续时间较短, 也致使风传感器被冻住, 记录均为静风。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住。被雨凇冻住与被积雪覆盖不同, 若只是被积雪覆盖, 摇下风杆拉线, 把雪抖掉即可。而雨凇会牢牢地冻住风向风速传感器, 使它不能转动, 无法真实地感应、记录外界的风向风速。若爬上去融冰, 它离地面有10~12米高, 又冷又滑, 太危险。就算可以把风杆放倒了融冰, 可能刚融了, 一放上去又被冻住了。即使可用轻便风向风速表或目测记录作发报用, 却得不到连续的风向风速记录。

2 冬季如何确保风向风速传感器正常运行

若本地气象台发布了冻雨的天气预报, 我们可以提前采取以下防冻措施, 确保风向风速传感器能安全过冬。

2.1 加保温棉

在风杯的轴承处、风标的轴承处及风向风速传感器与风杆的连接处等怕冻或易冻部位缠上保温棉, 尽量缠厚点, 就像人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就不那么怕冷了, 也就不容易冻结了。

2.2 涂防冻油或防冻液

在风杯内外、风杯的轴承处、风标的轴承处及风向风速传感器与风杆的连接处均涂上防冻油或防冻液, 防止风向风速传感器冻结。另外, 在每年进行风向风速传感器常规维护时, 还可在人工站风向风速传感器与风杆的连接处涂上上好的黄油, 防止这里进水后风向打印“77”。

2.3 安装电热保温箱

在风向风速传感器的易冻部位装上电热保温箱。保温箱内装有电加热装置, 起热装置是由电热管、温度控制器组成, 箱体侧面装有插座, 当接通电源后, 箱内加热到所需温度时, 再由温度控制器接通电源继续升温。通过反复工作使箱内温度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起到保温的的作用, 使风向风速传感器不致被冻结, 能正常运转。当然这要求电源比较方便才行。同样, 若电源方便的话, 我们也可以直接在风向风速传感器易冻部位装上一个小的发热灯泡或灯管等, 增加热量供给, 防止风向风速传感器冻结。

2.4 采取补救措施

若未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而此时风向风速仪器已经冻结, 为不影响正点发报, 我们可采用轻便风向风速表。它是测量风向和1分钟内平均风速的仪器, 按照轻便风向风速仪器的观测要求进行观测后就可记录了。若没有轻便风向风速表, 就采用目测, 确保观测记录的完整。

3 几次成功的实例

实例1:以慈利县气象站为例, 强冷空气来袭, 日平均气温4.2℃, 日最低气温达-1.3℃。14~16日均为雨雪天气。但由于我们在冷空气来临之前, 已给风向风速传感器涂上了防冻油, 自动站、人工站风向风速传感器都未冻结, 正常运行。

从自动站风向风速记录看, 2日5时至3日9时二分钟、十分钟风向风速因传感器被冻住全部为静风, 故均按缺测处理。3日9时后放倒自动站风杆, 把覆在自动站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及轴承处的冰层清理后, 在这些易冻部位缠上了厚厚的保温棉, 其后至6日雨凇过程结束, 风向风速记录均正常。

4 结论与讨论

在过去几年的冬季观测实践中, 为防止人工站风向风速感应器、自动站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被冻住, 造成风向风速记录缺测, 我们在冷空气来临之前采取了加保温棉、涂防冻油或防冻液、安装电热保温箱等措施, 保障了冬季风向风速记录的连续、准确。这对于现用的风向风速观测仪器是行之有效的, 但方法较为麻烦, 在今后研究出厂的风向风速仪器, 应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确保观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兑.关于冻雨和雨凇、雾凇之我见, 广东气象, 2008.

[2]王琪.2008年湖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分析.

[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中国气象局, 2003.

[4]杨礼林.地面最高温度人工站和自动站相差大的成因和处理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5]石天青, 李晓滨.用手机检测区域自动站的实用方法[J].山东气象, 2008.

天气观测 篇7

1.1 降雪量的观测

当出现降雪时, 若是随降随化的则按正常记录处理, 不能随降随化的, 白天守班时段 (7:31—20:00) 开始出现的, 应及时将雨量传感器加盖, 待固态降水结束后取盖;夜间非守班时段 (20:00至翌日7:30) 开始出现的, 应在7:31前将固态降水及时清除掉, 雨量传感器口加盖, 待固态降水结束或转为随降随化的固态降水后取盖 (若无法确定结束时间, 可待下一次定时观测巡视无固态降水时及时取盖) 。若预计夜间可能出现固态降水, 也可于20:00后将雨量传感器加盖, 待白天守班时段巡视无固态降水时, 应及时取盖;雨量传感器加盖停止使用情况需在值班日志中备注[1,2]。雨量传感器加盖停止使用期间对应的小时和分钟降水量按缺测处理, 并在业务软件中将定时降水从“自动”修改为“人工”, 8:00、14:00、20:00定时观测时次编报降水量用人工观测降水量数据代替并值班日记中交待。

1.2 风向风速传感器的观测

降雪天气, 要注意检查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运转正常, 特别是在风速较小的时候, 如果较长时间出现静风记录, 应加强严密监视、分析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因为低温结冰导致被风杯冻结而停止转动。当风向风速传感器冻结时, 应视天气状况及时放倒风杆进行维护。如果预计未来雨雪冰冻天气维持, 风向风速传感器将持续冻结, 当备份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采集的记录正常时, 用相应的记录代替;如备份站也被冻结, 则应将长Z文件中的风的记录作缺测处理, 白天守班时段正点观测时次并使用轻便风向风速仪进行观测, 并在气簿-1和值班日记中备注, 并需要在A文件中作相应处理。

1.3 蒸发量的观测

当降雪天气蒸发器出现冻结而无法观测时, 在长期结冰的地方则停止大型蒸发的观测, 使用小型蒸发皿进行观测;在短期结冰的地方继续使用大型蒸发, 小时蒸发量则作缺测处理, 日合计记“B”, 在月末将冰敲碎, 测量结冰以来的总量[3,4]。

2 降雪天气的发报

当出现雨夹雪并有雨凇结成时, 应选择68或69等电码。雪的大小和连续性应配合能见度和云的种类。当值班观测员观测到视区内有降雪现象时, 应根据降雪现象的特征、下降情况、降自的云层、能见度和天气形势等结合其他现象进行综合判断。确定记小雪有效能见度≥1.0 km;中雪的有效能见度在0.5~1.0 km;大雪有效能见度<0.5 km。连续性降雪多为Ns云, 也可降至As云;As、Sc、Ci云可降间歇性的雪且降雪量较少;降阵雪的云通常为Cb、Cu、Sc。

只要在8:00观测到观测站四周视野内有1/2以上的地面被雪覆盖时, 就要编报雪深。雪深以厘米为单位, 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并扩大10倍输入。如1.4 cm则输入为10。

3 电线积冰观测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电线积冰观测业务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 (气测函[2010]253号) 规定, 从2011年1月1日起以26.8 mm导线积冰为主观测, 其发报也以26.8 mm导线的最大直径编报, 最大直径按天气报电码 (GD-01Ⅲ) 中的“RR电码表”编报[2]。8:00只要观测时观测到有雨凇, 不管有没有新的生成, 在8:00的长Z文件中必须编报雨凇;14:00、20:00有新的生成才编报本组。注意以26.8 mm导线的积冰最大直径编报, 最小直径为27 mm, 如观测到微量的雨凇时应编报27。

4 降雪加密观测注意事项

只要出现降雪并形成积雪时就应立即启动降雪加密观测, 并在业务软件的台站参数中将“降雪加密观测”标记“√”。启动降雪加密观测后, 在北京时间6:00、7:00、8:00、11:00、14:00、17:00、20:00都应编发降雪量和雪深。6:00应编发20:00至翌日6:00 10 h的降雪量和雪深;7:00、8:00观测前1 h累计降雪量和当时雪深;11:00、14:00、17:00、20:00观测前3 h累计降雪量和当时雪深。如果在启动降雪加密观测期, 有降雪而无积雪时, 则降雪量照常输入, 积雪深度编报“0000”;有积雪而无降雪时, 则降雪量编报“00000”, 积雪编报当时的雪深;无积雪无降雪时则不用编报降雪量和雪深[5,6]。降雪停止24 h后则停止降雪加密观测, 但是如果还有积雪, 则应在每日7:00编报当时的雪深。降雪加密观测期间, 降雪量按实际测量的量编报, 如1.1 mm, 则输入11;雪深观测取1位小数扩大10倍编报, 如2.0 mm则输入20;加密期间则选择相应的时间段, 如6:00的观测则应选则10。

5 结语

地面测报观测工作要求观测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并能熟练掌握各类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保证仪器正常运行, 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中存在不妥之处, 希望广大台站基础业务观测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探讨, 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业务观测技术规定。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赵玉红, 韦肖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地面测报工作的技术处理和观测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S2) :89-90.

[3]林燕萍, 王莉萍.分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地面观测注意事项[J].科技风, 2011 (8) :45.

[4]赵艳玲, 陈作琼, 李静锋.如何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地面观测工作[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 (S1) :86-87, 89.

[5]杨丽娟, 黄建萍, 杨丽容, 等.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地面观测注意事项[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S2) :91, 93.

天气观测 篇8

1 相似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的判别

对不同的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可通过其颜色、影响程度、出现时间、成因及形成的天气条件等特征进行逐一判别, 确保气象观测记录准确性[2]。

1.1 雾和轻雾

雾和轻雾的区别为, 它们分别对能见度的影响轻重程度不同, 各自形成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小也不一样, 观测员可通过这两个特征对雾和轻雾进行判别, 也就是说, 在对雾天气进行观测和记录时, 必须同时考虑空气相对湿度和造成的能见度的大小。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出现雾时, 空气湿度应达到100%或接近于100%, 轻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应≥80%;在大气层结稳定, 风力微弱下, 雾多呈乳白色, 城市工矿区上空形成的雾也连带灰色或土黄色, 以乳白色为主, 而轻雾多为灰白色;当空气湿度≥95%时, 就要利用能见度大小判别雾和轻雾, 如果1.0 km<能见度<10.0 km, 观测到的即为轻雾, 如果能见度<1.0 km, 则是雾;而且, 雾通常在日出前或锋面过境前后出现, 轻雾则早、晚出现较多。值得注意的是, 形成雾的过程中要经历轻雾阶段, 因此对雾的观测记录必须要先记录轻雾。

1.2 霾和轻雾

霾是大量极细微尘粒盐粒、烟粒等均匀浮游在空气中, 使空气变得普遍混浊;霾天气下, 能见度不超过10.0km, 通常霾天气条件下, 气团稳定、空气干燥, 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对霾影响较大, 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霾出现的机率就小, 反之, 大气环境质量恶劣, 空气混浊, 就极易出现霾。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组成的稀薄雾幕;常出现在空气潮湿、大气稳定, 且相对湿度≥80%的天气条件下, 早晚出现频率较高, 致使能见度在1.0~10.0 km。在日常能见度天气现象观测中, 极易混淆霾和轻雾, 可依据台站空气相对湿度、气体颜色、天气条件、出现时间等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判别, 由于霾是干性的, 轻雾是湿性的, 因此当空气相对湿度≥80%时, 观测为轻雾, 空气相对湿度<80%的则是霾;从颜色上看, 处于霾笼罩下, 霾质粒经光波作用产生散射, 远处的光亮物体如太阳多呈微带黄色、红色, 黑暗物体多是微蓝色, 而轻雾多为灰色或灰白颜色;霾出现时, 大气层稳定且干燥, 24 h随时可出现, 以10:00后出现较多, 只要不出现大风等天气, 霾可长时间的大范围存在, 对水平能见度和垂直能见度均造成影响, 但轻雾通常会在早晚出现, 局地性强, 影响范围小, 发生轻雾区域一般大气稳定、湿度大。

1.3 扬沙和浮尘

扬沙是区域内或其附近沙尘被风吹起, 引起该区域内能见度明显下降的现象, 出现扬沙天气时通常风力较大, 可致天空混浊, 一片黄色, 造成能见度在1.0~10.0km, 而且扬沙天气一般出现在冷空气过境或受到雷暴、飑线影响时, 锡林郭勒盟春季极易出现扬沙天气。浮尘多为远处沙尘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 通常是冷空气过境前后, 或受到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影响之后, 由于无风或风力较小, 一些未下沉的细尘浮游在空气中形成的, 浮尘天气下, 水平能见度不超过10.0 km, 而且垂直能见度也较差, 远处物体变为土黄色, 透过浮尘观察太阳显得苍白、淡黄。

扬沙和浮尘具有相似特征, 都是沙尘颗粒悬浮在空气中, 致使视觉能见度形成障碍, 而且扬沙可转化为浮尘, 浮尘也可加大形成扬沙。因此, 日常观测时应根据其形成天气条件、成因、风力、造成的垂直能见度等进行判别区分。其中对扬沙的判别, 当水平能见度较差、垂直能见度上低层空气混浊, 且越往上层空气混浊度越弱, 这样的天气现象多为扬沙, 出现扬沙天气时风力较大, 遭遇冷空气过境或是雷暴、飑线影响时, 极易发生扬沙天气;此外, 也可根据扬沙形成的天气条件和背景进行观测判断, 如果本地持续晴热干燥天气, 一旦遭遇大风, 地面沙尘被大风吹起, 即可造成扬沙天气。浮尘现象存在时, 除了水平能见度较差外, 垂直能见度也较差, 此时大气稳定, 无风或是风力偏小, 冷空气过境前后极易出现浮尘天气;观察远处景物, 多呈土黄色, 受浮尘影响, 太阳呈现苍白或淡黄色。在进行实际观测过程中, 也可参考风速值进行区分, 如果相应时次的平均风速≥8 m/s时, 应记录为扬沙, 风速<8 m/s时可考虑浮尘。

2 视程障碍天气现象的记录

所有的天气现象在作观测记录时, 都应该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记录, 如果某一天气现象正好在20:00结束, 应记入当日天气现象栏中,

若某一天气现象正好出现在20:00, 不管该现象是否还会持续存在, 都应记入次日天气现象栏中。如果同一天气现象24 h内出现了2次或以上, 不需要再重复记录该天气现象符号, 只需将第2次及以后出现的起止时间接第1次起止时间分段记录即可。

(1) 雾 (≡) 。在对雾天气观测数据进行记录时, 要记录雾开始、终止时间, 最小能见度, 选取能见度最小值记录, 数据加[], 如≡610-810[200]。

(2) 轻雾 (=) 。记录最小能见度值, 但不记录开始和终止时间。

(3) 霾 (“∞”) 。出现了霾天气, 且观测到能见度在5.0~10.0 km, 观测记录可不予记录霾出现和终止时间, 但必须记录“∞”符号, 若是霾天气能见度低于5.0km, 必须记录霾开始和终止时间, 时间要精确到分;要记录最小能见度, 数据加“[]”, 每天选取一个最小能见度值作记录, 如∞930-1130[400]。

(4) 浮尘 (S) 。如果出现了浮尘天气现象, 与雾现象一样, 记录浮尘开始、终止时间, 要记录最小能见度, 数据加“[]”, 每天选取一个最小能见度值作记录, 如S1510-1730[700]。

(5) 扬沙 ($) 。扬沙天气要观测记录其开始和终止时间, 如$1510-1630。

参考文献

[1]张少伟.常见视程障碍现象观测的经验[J].山东气象, 2008 (4) .

天气观测 篇9

1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 (ASOM) 简介和业务应用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是集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观测数据质量监控、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为一体的业务监控和分析平台。阿克苏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并入全国数字化雷达网以来, 通过ASOM平台的业务应用 (监控雷达运行状态、监控雷达探测数据和雷达常规维护、故障维修及相关信息的发布, 获取远程技术支持等) , 在雷达系统维护、故障分析和实时监控观测方面, 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 确保了台站天气雷达设备的正常运行, 使雷达产品资料得到高效利用, 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的意义。

2 影响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数据质量的因素

影响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雷达设备故障 (造成雷达故障关机、参数异常等情况) , 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传输故障 (造成雷达探测数据错误和缺失, 是数据文件缺报、逾限报的主要原因) , 外部电路、UPS、环境温度等工作辅助设施故障 (造成雷达运行性能不稳定或无法正常开机) , 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保障雷达探测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 。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 ASOM根据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上传的“雷达性能参数”和“故障报警”信息, 以运行状态图、序列图、状态统计、产品到报、产品显示等功能, 实现对天气雷达运行状态和数据质量的监控, 可以有效帮助雷达观测、维护人员及时发现、诊断雷达系统的故障。但目前ASOM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监控技术方法还不成熟, 在雷达系统无任何报警、所有雷达性能参数均正常时, 也会出现雷达探测数据缺失或异常的现象, 如:计算机系统原因 (计算机的缓存溢出、CPU过载、病毒、RPG和PUP软件故障、通信网络等问题) 造成的雷达数据图像出现局部缺失或生成的雷达数据产品数量不全的情况;信号干扰原因造成的类似扇形区的异常雷达回波;雷达部件老化维护困难原因造成的毛刷回波等异常现象, 此类故障大多是由于雷达系统设备维护不到位和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及时造成的, 故障出现时需要雷达观测人员及时发现, 才可以有效排除, 避免严重影响雷达探测数据的质量[1,2,3]。

3 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数据质量的技术方法

笔者从阿克苏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业务工作中体会到在雷达系统稳定运行或出现故障时, 雷达观测、维护人员能及时掌握信息和故障排查方法并及时排除故障, 是获取高质量雷达探测数据的有效途径, 因此台站要加强雷达系统的维护力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以及提高雷达系统实时监控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 这是提高雷达探测数据质量的的根本保障和基本方法。

3.1 加强台站对天气雷达系统的维护力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维护工作可确保雷达正常运行, 是提高雷达数据质量的根本条件。雷达操作员按照ASOM要求认真及时填写各项记录, 可及时反馈雷达运行信息, 保障雷达数据产品的真实性。

3.1.1 加强天气雷达系统的维护工作。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汛期需要连续运行, 雷达系统各项设备一旦出现故障, 维修难度大、时间长, 严重影响雷达运行质量, 因此做好设备维护工作尤其重要。一是做好日维护工作是维护工作的重点, 每天开机后, 按照ASOM日维护的要求, 仔细认真地检查雷达参数、机房温湿、UPS、计算机系统、网络等的运行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确保雷达系统的稳定运行。二是在雷达周、月、季、年维护工作中认真做好雷达设备保养, 检查雷达电源和各分机固件的运行状态, 维护、标定雷达各项性能指标, 排除雷达系统报警提示中的维护内容等工作, 从而提高雷达探测数据的可用性。三是注意在维护工作中, 尽量不要占用国家规定的观测时段, 及时填写维护记录, 可以有效提高雷达的综合运行效能。

3.1.2 加强台站故障信息填报的管理制度。

新一代天气雷达主要为气象预报提供准确、及时的观测数据服务, 对雷达数据的真实性要求很高, 在发生重大天气过程或有天气预警时, 雷达故障信息的及时准确填报尤为重要, 而且ASOM对故障信息填报也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它是影响雷达综合运行效能评估的一项指标, 但是目前台站观测、维护人员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够深刻, 常会出现故障迟报或漏报现象, 因此要强化台站故障信息填报的管理制度。当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设备发生故障后, 本站技术保障人员应对故障立即进行诊断及维修, 及时将故障现象及处理过程按照ASOM中的故障填报要求, 逐级上报给各级保障部门, 记录要尽量详细并及时更新维修进度信息, 为开展雷达故障检修、评估雷达运行效能提供依据。

3.2 提高雷达系统的实时监控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

由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运行环境复杂, 数据流程中的故障节点多, 且故障具有突发性、排查困难的特点, 因此台站要加强实时监控技术的应用和研发, 可大大减少人为的疏忽, 增强实时监测的效率。随着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 雷达观测岗位职能已从单纯的观测转变为兼具设备维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技能的综合职能岗位, 雷达操作、维护人员在雷达实时监控中的业务素质是保障雷达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监控、排除雷达运行中的故障, 提高雷达综合运行质量[4,5]。

3.2.1 提高雷达实时监控的技巧与方法。

由于目前ASOM中数据质量监控还不够完善, 而且雷达业务流程中涉及的易发故障环节多, 台站监控设备和软件的应用研发力量薄弱, 因此观测人员在实时监控工作中需结合人工技术经验来完善雷达实时监控工作, 它是提高雷达探测数据质量和监测灾害性对流天气的有效途径。一是首先利用实时监控的软件, 通过监控Trad2005Ⅱ、t Client、RPGCD、PUPC软件中上传报文的到报时间和文件数目, 实现对上传数据的监控, 根据监控软件的报警情况, 可迅速排查故障, 减少故障响应及恢复时间, 保障了雷达数据及时上传。二是工作人员通过人工实时监控, 结合ASOM中的雷达数据质量监控, 对实时产生的雷达数据的图形 (实时显示的雷达回波图形, PUP显示的雷达产品图形、雷达Web产品图形) 、时间连续性等随时检查, 可及时发现、处理雷达数据异常的情况, 有效保障了雷达数据的准确率。三是人工实时监控雷达探测数据传输流程中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等环节的运行状态, 确保雷达资料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大大提高雷达数据上传的及时率。四是工作人员实时监测雷达系统辅助设备和运行环境状况, 及早排除安全隐患, 可有效保障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

3.2.2提高雷达观测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由于目前台站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化程度普遍不高, 而雷达工作流程中涉及的计算机系统故障具有突发性特点, 以及ASOM对雷达产品文件上传的时效要求严格等原因, 一旦发生故障, 即可造成上传的雷达数据报文的缺报和逾限, 因此雷达观测员在发现故障时能及时解决问题, 才可以有效提高雷达数据质量。一是在实际工作中雷达操作人员必须做到熟练掌握雷达业务系统软件的应用。雷达终端软件:通过控制面板界面可控制雷达运行、选择、设置雷达运行模式及参数、保存原始基数据、显示实时雷达回波、状态监控、故障报警等信息。RPG软件:将雷达体扫基数据根据众多的气象算法, 处理成用户请求的雷达数据产品。PUP软件 (主用户终端子系统) 可支持业务操作人员对雷达产品的请求、显示、存储、设置、分配的任务。Radar Process软件:将雷达体扫基数据处理成雷达Web产品。PUPC软件:将25份雷达产品转换成世界时后上传到上级目录。Trad2005Ⅱ软件:上传整点前15 min内的5份雷达拼图产品。t Client软件:上传雷达体扫基数据V、雷达自动标定文件bit和雷达Web产品。RPGCD软件:上传雷达体扫基数据到上级目录。捆绑在雷达终端软件中的REPORT.exe软件:上传雷达状态监控文件。工作人员根据以上不同软件的使用功能, 可及时监控和排查雷达数据生成到上传过程中的故障现象, 如发现雷达状态异常、雷达回波异常、雷达数据产品异常、软件故障、计算机网络故障等。二是观测员必须熟悉雷达数据的传输流程和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由于雷达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映射存储、共享、上传, 观测员可依据雷达数据的传输流程, 结合雷达系统软件的应用, 迅速找到数据流程中的故障节点, 如雷达产品异常或缺失时, 依据数据流程对原始基数据和雷达产品的产生、保存、处理、上传网络等各环节进行快速排查, 可迅速发现故障原因并及时将备份的数据重新处理、补传等, 可大大提高雷达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率。

参考文献

[1]王芬, 李腹广, 李腹玉, 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D谱宽资料分析应用初探[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 (2) :51-54.

[2]马中元, 朱春巧, 刘熙明, 等.CINRAD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初探[J].气象, 2010 (8) :134-141.

[3]赵美, 黄文杰, 于清平.L波段高空探测数据偏差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287-288.

[4]孟昭林, 王红艳.提高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质量的途径与方法[J].气象科技, 2006 (增刊1) :85-89.

上一篇:道格拉斯下一篇:企业家作用